质量评估机制

2024-05-28

质量评估机制(精选12篇)

质量评估机制 篇1

教育部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推进各地高校的教学建设和发展。在教学评估过程中, 个别高校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为了学校的荣誉, 迎评时全力以赴, 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均卓有成效, 但专家组离校后, 某些暂时得以抑制的不良倾向故态复萌, 教风与学风也出现严重滑坡。这启示我们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 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笔者认为, 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就是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教学评估的终极意义, 由学校决策层和二级院部上下联动, 制订长远规划, 完善相关制度, 落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配套措施。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确立并实施周期性的教学评估制度, 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追求。[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所在, 开展本科教学评估, 出发点是为了学生, 旨在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如果流于表面应付教学评估工作, 将不能长期地保持良好的教学管理秩序和教学成果, 更不能在根本上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高校不仅要做好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各项工作, 而且要建立本科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贯彻“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精神, 促进本科教学的长足发展。同时, 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是高校改革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形成高校良好的质量文化、培养质量意识的需要。笔者建议分别从领导重视教学、保证经费投入、设立评估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监控机制和建立系统文档六方面落实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和措施, 并实现控制反馈。

一、建立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和措施

(一) 对本科教学工作高度重视, 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党政领导应把本科教学工作列为首要工作日程, 每年召开学校高层领导会议, 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学院则应每学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或全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另外, 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可遵循“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的原则, 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教学质量。

(二) 对教学工作的优先投入, 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经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的精神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指标, 按照教学投入优先原则, 学校本科业务、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和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经费不得低于学费总额的30%[2]。对实践教学、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应得到加强, 对教学改革与研究所需经费的支持应得到巩固。另外,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激励措施以提高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的发展, 例如设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等。

(三) 建立专门评估队伍, 对教学工作评估及监督。

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建立一个隶属于学校直接领导的教学评估常设机构, 二是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教学评估常设机构的职能是规划和组织实施教学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评估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学校对这支队伍要充分重视和信任, 并赋予较高的权力, 同时对这支队伍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 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指导, 从而保证各项评估工作顺利进行。另外, 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制定过程中收集学院及相关部处等意见和建议, 紧密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和改革对各项工作设定具体的指标观测点。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校内部各项评估工作, 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鉴定、诊断、预警、改进等功能。评估结果应及时向全校公布, 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 以制度和规范为保障, 加强教学管理,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是根本环节。通过教学制度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增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并且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学校应积极发挥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另外,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院系作为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的重要功能, 由各专业建立专业指导小组, 并确定专业负责人, 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专业建设工作。其中, 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是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 学校应注重优化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员的业务培训。

(五)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监控机制, 各方面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 建立课堂内部教学评价制度可采用领导听课督导、同行评议及学生评教三种方式。通过领导、同行教师及学生三方的督促反馈及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外, 学校要每年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 及时收集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完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同步改进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其次, 定期分专业采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专业的要求, 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展宽口径教育;高年级阶段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 通过专业所在学校提出调查报告, 经过论证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加强专业与产业及行业的联系。例如, 华南农业大学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科特色, 注重使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 注重建设交叉学科专业, 力求建设与广东省新兴、支柱产业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最后, 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建立督导员、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通过教学检查、督导听课、教学信息员反馈、实验与实习考核、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建设专业设置与调整预警机制, 探索专业认证试点和专业评估工作, 构建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

(六) 建立系统、完整的教学档案。

高校各级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系统地收集教学档案是迎接教学评估、建立长效评估机制的基础。在档案管理过程中, 可以采取院部二级管理的办法:各学院、各部处安排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 并指派一至二名兼职档案管理人员, 具体负责和组织本部门形成的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管理工作, 按学校规定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存期限整理相关文件。另外, 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档案目录的前端录入或电子文件的上传归档工作, 保证各类档案的系统和安全。

二、华南农业大学在实行长效机制和措施后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教学管理过程更科学规范。

学校全面规范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教学过程, 使教学秩序更有条不紊;学校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经费, 激励教职员工为教学改革多投入一份力量;学校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定期修订教学计划, 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课程内容更接近市场需要、时代发展;学校规范整理教学档案, 使教学文档资料更完整齐备。

(二) 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增多。

学校重点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面较大、涉及面较宽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通过分批建设, 逐年遴选, 形成了以一类课程、精品课程为目标的优质课程建设体系。学校现已建成《遗传学》、《植物学》和《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等省级精品课程, 并推荐申报《农业机械学》、《果品蔬菜贮藏运销学》、《社会学概论》等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促进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 体现了华农学子的优良品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踏实肯干, 吃苦耐劳, 团结协作, 谦虚求知, 适应能力强。近年来, 农林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在广东省各高校中, 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2006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4%。2006年9月《南方日报》报道:200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 广东电台2007年12月11日“七点新闻”曾播报相关新闻。

摘要: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本文指出应建立领导重视教学、保证经费投入、建立评估队伍、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监控机制和建立系统文档六项落实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和措施,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实践, 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周济部长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OL].2008.10.23.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jy-bgb/zh/t20070428-81132.htm.

[2]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

[3]《南方日报》编辑部.南方日报, 2006.9.http://www.southcYn.com/news/community/shzt06/dxsjy/jyqk/200609300354.htm.

[4]广东电台07年12月11日“七点新闻”[EB/OL].http://www.radio-gd.com/rgd/xw/7news/2006/12/10025.shtml.

质量评估机制 篇2

GG市国家税务局

近年来,GG市国税局坚持“规范管理、增加收入、规避风险、提高遵从”的工作要求,创新评估机制,完善评估制度,狠抓纳税评估重点环节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科学化精细化评估,充分发挥纳税评估预警和控管效应。今年元至1月,共评估入库增值税54.4万元,入库企业所得税万元,入库滞纳金18.23万元,抵减增值税期末留抵税款9元,调减以前亏损额2163万元。

一、健全组织机构,充实评估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纳税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市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以各分局、各业务科室、稽查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并结合工作实际,迅速制定出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职责,将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个责任单位,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同时,切实发挥领导“龙头带动”作用,深入完善领导责任制度,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优化人员配置。针对当前纳税评估效率不高、评估人员

不足的现状,市局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人”的工作原则,结合人才业务特长、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将全市23名业务素质优良、工作作风扎实、评估经验丰富的人员合理调配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情监控、税务稽查等4个重要工作岗位,进一步优化了纳税评估工作流程,有力地提升了纳税评估工作质效。

三是强化岗前培训。为提升一线评估人员业务水平,市局专门安排法规科、税政科等业务科室的税收骨干,利用每周五下午自习时间,采取集中培训、案例讲座、专题学习、现场模拟等方式,认真为评估人员详细讲解增值税相关条例、企业所得税各项规定,彻底消除税收政策理解误区,有力提升一线评估人员工作水平。今年以来,市局共组织纳税评估教育培训5次,集中培训人员80人次,为纳税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展开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二、加强信息综合利用,完善纳税评估手段

一是深入开展税收分析。市局组织专班对近三年以来的全市税收完成情况、全市GDP值、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加值、工业生产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进行宏观税负分析,由税源管理科牵头,组织5个基层分局每月定期开展分税种、分经济类型、分乡镇的税收统计分析,认真挑选2至3个重点行业和重点大户,深入开展微观税负分析,建立起完善详实的税负档案,全面掌握和了解全市各行业税负现状,为下步纳税评估提供重要

参考依据。

二是加快信息数据应用。大力依托金税工程、ctais2.0等税收征管系统中,全方位多层次搜集全市各行业、纳税人的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等涉税信息,继续完善和推进第三方涉税共享机制,加快原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应用力度,并将纳税评估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指标进行了归纳整理,由市局信息中心按季或按年提取、计算并通过内网发布,提供基层在对象确定、指标分析和约谈说明等各个评估环节参考运用。

三是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凭借省局税收监控系统的有关疑点数据,充分采集和应用第三方信息,根据各行业的生产经营规律和特点,结合税源管理工作实际,建立了水泥生产、煤炭采掘、医药电力等九大行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有效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效。例如:我们通过原材料投入产出评估法、能耗评估法、工资比例法建立起水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采用工资成本、原材料成本、电费成本、以产控销等4种方法建立了煤炭行业纳税评估模型,采取网络比对、装机容量、线损率差异等方法建立电力行业评估模型,紧密依托评估模型有效加强税监控,促进了全市纳税评估工作深入推进。

三、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纳税评估机制

一是建立评估工作规范。按照省州局统一部署,市局结合工

作实际,抽调业务骨干精心制作《GG市国税局纳税评估工作手册》,正确界定纳税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手段,有效避免评估依据不清、对象不一致。同时,进一步完善定期例会制度,每月初召开一次纳税评估工作例会,听取税源评估小组和税源管理科负责人关于上月纳税评估开展情况的汇报,每季召开一次由全体评估人员参加的评估工作例会,邀请业务科室、稽查局主要负责人,认真听取他们对纳税评估工作建议和意见,有力推动纳税评估工作上新台阶。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根据市局征管、税政、计统等部门发布的信息,认真做好评估对象归类整理工作,积极争取稽查局的支持,不定期与稽查局召开管查互动协调会,向稽查局通报日常管理和评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选派年轻干部到稽查局跟班学习,到稽查一线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今年以来先后有8人参与了稽查局的税收检查。同时,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的协作,形成上下互动、横向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全市纳税工作中,我们结合市工商局提供的纳税人登记资料,发现某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刚满6个月,生产经营亏损高达234万元,留抵增值税-48.4万元,留抵税问题值达28.8万元,按照有关政策作留减增值税留抵税额处理。

三是严格监督考核制度。为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各业务科室、稽查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采取不定期抽查、定期复查的方式,对完成纳税评估的企业进行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基本

情况是否属实,疑点分析是否科学、处理结果是否规范,真正将纳税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将纳税评估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内容,明确规定了数据录入、评估户数、评估质量等要求,并与每月绩效考核工资挂钩,如对未完成每月评估计划的,每少一户扣款10元。今年以来,市局对全市20户重点评估户及68户一般纳税户,切实维护全市正常有序的税收环境。

通过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全市国税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良好工作效应:

一是税收收入进一步提升。通过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市局加强税源监控力度,有效防止“跑冒滴漏”现象,杜绝偷逃骗税等违法违纪行为。截至10月中旬,全市国税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万元,完成州分计划万元的%,同比增收万元,赶超时间进度个百分点,顺利实现“超计划、超进度、超同期”目标。

二是征管质效进一步加强。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评估方式,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纳税户监管,促进全市税收征管质效。根据全州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情况反映,市局税务登记率、按期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违章处罚率等6项指标均以高分位居全州征管质量考核前列。

三是和谐征纳关系进一步巩固。在纳税评估工作中,针对少数纳税人政策法规认识不清,财务管理不健全的现状,市局大力开展“税企直通车”、“三送纳税”等服务,通过上门解惑、集中

质量评估机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评估体制

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优劣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它在生源、培养手段、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去向上都有着特殊性,在发展党员时也就对学生所在院系和学生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党员学生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学生党员的选拔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是摆在各个院校前的问题。

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院校在培养目标和教育重点上有所不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根针对于实践性、技术性,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线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教育重点主要是针对于做人和做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社会输送人才。由于高职院校在统招阶段层次偏下,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精神、法律意识等素质与普通高校偏低,但是这确是学生走向社会所被重视的。如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转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完全靠学校和老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发动学生模范的带头作用,发动党员队伍的建设,使得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在学生中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带领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

1.1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持续扩招,由精英教育慢慢想全民教育转变,但是也使得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的高技能人才捉襟见肘,因此十八大以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大致分三个方向:一个是参加普通高考统招的考生;二是参加新高职的学生;三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学生。高职院校生源整体存在基础差,个人素质、文化知识参差不起的特点,因此,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行为上的约束力不强,较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这无形中给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提高思想认识,从点滴日常行为着手,提高自我约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等,真正起到带头的作用。

1.2 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组织

完善的学生党支部组织和制度是保障学生党员质量的前提。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基层党组织,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对学生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党支部组织和制度,只有完善的管理、健全的制度才能发挥党支部教育、监督、管理学生党员的职能,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高质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素质的有力有段。

1.3 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功利性入党的现象,在入党前和入党后是两个表现:在入校后表现积极,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在考察期间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课堂上不缺课,努力学习,但是一旦成为党员或者没有成为党员就会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表现,这与学校的教育、学生对党员的认识、党员的后续教育都有很大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不仅对学生入党前进行考核,还对入党后进行考核,使党员真正认识到党员的特殊性,增强其使命感。

2 建设学生党员评估机制

2.1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考核制度要把握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遵循先进性、全面性、整体性和奖惩性等基本原则,本着“以考核促进党员建设”为目标,认识到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对学生的平时上课情况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参数化,便于评比;

(2)对学生课余参加的活动进行参数化统计,并对不同奖项进行分数加成;

(3)注重对学习成绩的排名,要对其占比加重;

(4)对预备党员的党课情况进行量化评比;

(5)引入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课后作业情况的评议;

(6)引入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等。这些考核条件要对学生进行公示,没有异议后进行实施,将总的排名进行公示,党员的选拔要按照排名来,保证公平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

党组织的生活丰富性是提高党员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是改善和提高党员生活质量的关键。党组织活动时对党员进行管理、教育、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员内部交流,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保证,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平台。首先,针对每学期的党组织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对参加拓展活动的心得撰写等等;其次,注重组织形式的创新,依据现有的科技手段,在网上进行活动的参与;最后让党员深入学生内部,走进宿舍、走进实验室、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从而提高自己,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3 结语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高校如何保证党员质量,建立什么形式的评估机制,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文章从实际出发,对保障党员质量提出了三点要求: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组织、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对评估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希望有助于高职院校党员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宦霖.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探析——以广西某高职为例[J].高教论坛,2015(05).

[2]范从山,唐明军.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4).

[3]肖柳庆,梁毅,廖桂英.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

程凯(1982-),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质量评估机制 篇4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顺应国际、国内创新教育的浪潮。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60年代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从60年代始,纷纷引进美国的创造学理论和方法,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宣言”,主张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办教育之目的。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将创新教育的研究深入到小学学科和课堂,推动创新教育的全面展开。

当前,虽然创新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小学教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有的学校也在改革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还只局限在公开课、研究课、实验课的“点”上,没能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大部分的常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知识的状况。本课堂通过高校与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首先使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普遍推广。如果本课题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我们还将在其他学科教学上继续推进。

(三)以评估带创新,促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创新教育的普遍开展还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创新教学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创新理论,结合当前的创新教育实践成果,制定出可操作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教师的教学创新列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具体项目,然后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上加以验证,进而完善评估方法,形成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全面指导创新教学,完成由“点”到“面”、全面落实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质量评估机制是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可操作的评估理论与方法,并使之丰富和完善,进而反作用于课堂教学,推动和促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预期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局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局面:通过实验的展开,增强全体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社会局面:通过实验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和评估方法,为全省的创新教育全面开展提供范例。

三、研究的方法与条件

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相结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总结规律法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善评估理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教育的实践。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条件:

1.凡参加本项研究的全体人员必须按时认真参加培训学习。

2.学习培训、交流, 集中活动时间, 定为每周四下午。

3.认真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

4.认真书写反思及案例、活动记录,认真完成阶段性总结,并及时反馈研究过程,遇到困难及特殊情况,实验小组共同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2008.9—2008.10)。

1. 制定研究方案。

2. 进行实验教师的培训,组织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相关资料。

3. 选取实验校、班。

4. 做好各项资料准备工作。

5.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6. 组建研究队伍。

(二)实验阶段(2008.10—2009.7)。

1. 在秦皇岛市海港区选取新一路等三所小学,每所学校选取三个班(高、中、低年级各一个班)进行实验。

2. 实验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做好笔记、小结。

3. 建立班级实验档案。

(三)实验推广、深化阶段(2009.7—2010.3)。

将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把成功经验推广到全校、全市。

五、研究结果与影响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学生方面来看,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些学生在省级和市级的创新比赛上获奖。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学校方面来看,通过实验的展开,实验教师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掌握了全新的创新教学的模式和评估方法,能够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有的实验教师的创新课在市级和区级的讲课比赛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发表了教学创新的论文。

从社会方面来看,通过实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和评估方法,在我市和我省的城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我国的创新教育全面开展与推广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姜梅.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浅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 (7) .

[2]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 2005, (3) .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篇5

一、建立维护稳定评估会议制度。在火花街道党工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派出所、民政、信访、城管、团工委、妇联、劳动保障、宗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稳定评估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稳定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矛盾纠纷预警工作,研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和突发事件,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重大问题进行分析预警,提出工作要求。办事处维稳办定期向联席会议提供辖区社会稳定方面的全面、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并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一是决策预防。对可能涉及或影响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以及群众承受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研判、提出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提前介入,预防重大决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二是苗头预警。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警防范,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及时向有关单位发预

警通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认真做好防范工作。三是个案预防。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敏感时期,责成有关部门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老上访户和其他稳控重点人员、重点对象和涉法上访的有关当事人做好预防工作。四是治安形势预测。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确立了刑事案件、社会秩序、维护稳定评估指标。从重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的立案数、特殊人群和重要部位的发案数、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分析刑事犯罪变化的特点规律、治安防范管理薄弱环节和影响治安秩序的社会因素。

三、改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一是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责任制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以主要领导带头分析评估、分管领导具体分析排查,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整体分析评估的工作格局。二是信息预警超前,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要求各村、社区要确定专人收集信息,做到及时掌握情况、随时解决问题。三是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实现信息预警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工作台帐、月报告、零报告、情况通报、考核督查等制度,做到每月必须排查突出性矛盾和普遍性问题。坚持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敏感时期重点排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动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完善工作预案。四是以信息网络建设为载体,实现信息

预警工作制度化。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办、社区、村委会信息网络。

四、进一步规范评估报告的编制。要求办事处维稳办和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综治等职能部门每季度向办事处维稳办报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一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相关情况。包括隐蔽斗争情况、社会突出矛盾纠纷、信访及涉法涉诉案件、刑事治安案件发、破案情况。二是评估情况。包括综合评价、预测趋势。三是预防和化解涉稳重大问题的工作预案。四是对社会稳定风险的建议意见。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预警和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及联络方式,预防和处置工作的具体措施,维稳工作考评细则、和责任查究办法,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日益健全和完善。

火花街道办事处

学校评估机制要改革 篇6

1.构建以学生为督导中心的学校绩效评价方案

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就从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水平,不仅考察其文化考试成绩,而且关注其获取成绩的方式,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学习能力;要将学生的人格发展情况纳入评估重点,重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体验,考察他们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是否解放,心理、性格是否健康;建立学生健康与体能标准体系,从学生的健康指数和运动技能来衡量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将学生的生活技能纳入评估体系。

2.赋予学校个性发展的最大空间

每个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办学条件、地域特点、师资结构、生源状况、人文环境,因此,一个学校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关乎这个学校健康、长远发展的大事。任何背离实际、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将导致学校发展失去平衡,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学校督导评估应该重视目标建设,弱化统一的具体操作要求,增加个性发展成就权重,引导学校形成自我办学模式,达到各学校自由发展、殊途同归的理想目的。

3.建设由全体利益方共同组成的学校督导评估机构

英国的学校督导评估是由中介机构来完成的,它将市场化原理引入教育领域,通过立法赋予了学校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实行学校管理运营自主化,增强了公立教育的自主性、灵活性、竞争性和有效性。其实,教育是社会化极强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界对自己的合理诉求,所以,增强教育活动的透明度,促使社会广泛参与教育管理与实践,就成为教育应有的义务。建设由行政、教育专业督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利益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督导评估机构是实现教育为社会服务和督导结果全面、公正的有效途径。

4.实行增值评估策略

增值评估是以解释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为教育评价标准,并以此来判定教师、学校对学生学业成长的影响。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绝对发展,即学生的现有表现与原有表现相比出现的变化,不同于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标准参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增值评估则是通过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与过去成绩进行比较。这种评估策略用于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我超越的积极性,用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可以推动所有被评价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共同发展。而且,增值评估关注的是发展的过程,不论作为学生、教师评估,还是作为学校评估的一种方式,评估的结果是较为可靠的。

5.推行学校自主评估与督导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计划流于形式有关,学校工作总是零零碎碎,不能形成本校的办学风格,学校也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重视学校发展计划的意义,指导其依据教育政策法规、客观规律、目标要求和学校实际编制学校发展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学校定期检查评价自己落实计划的情况,通过分析自我评估资料,准确地判断出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首要发展重点,为实现学校改进制订必要的具体行动计划。教育督导机构则通过督查学校自主评价的准确性和落实机构评估要求情况实现对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定。

推行学校自主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帮助学校实现有效的教育改进,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6.落实有效可行的学校改造行动

质量评估机制 篇7

1. 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来源于英文“perlormance”, 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绩、工作成果等, 目前学术上的理解一般有三种:一是把绩效看成为行为与过程, 二是将绩效视为结果, 三是两者合而为一。

2. 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评价 (Perlormance Assesssment) 又称为表现性评价, 是指“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绩效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之一, 设计学习者创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任务的过程 (1) 。

3. 绩效评价的性质。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探讨行政效率范围开始的。彭国甫对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和行政效益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分析, 并对行政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行政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还对政府绩效评价的性质如何界定、政府绩效评价的功能如何定位、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如何把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如何确定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刘旭涛认为, 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 如技术效率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制度效率研究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等, 来提高组织培训效率。

4. 关于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马宝成从政治哲学角度综合分析了有关学者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概括出人们共存的几个基本价值取向——增长、公平、民主、秩序。鉴于此, 在选择绩效价值标准上, 应该坚持“增长”这个价值标准, 并且其前提条件是以“公平”作为内在的必要约束。凌文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提出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是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选择, 满足公众需求是政府绩效的根本价值选择, 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 廉洁、高效、公正是政府绩效的价值追求。徐邦友指出满意原则是行政绩效评价的最终尺度, 并指出要处理好满意度评价中的几对关系。 (2)

二、关于培训评估的内涵与功能

1. 关于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就是采用某种方法、技术和程序去检验某项培训获得价值或意义的系统过程。通常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

2. 关于培训评估的功能。

可以检查和评价培训项目的效果, 可以改善和提高员工的成效, 可以提高受训者的满意度 (3) 。

3. 关于培训评估层次。

为了评估培训项目, 我们要根据某项标准来判别。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他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效果层 (4) 。如表1所示。

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史璞教授认为, 把培训结果要分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10项: (1) 内容的针对性如何? (2) 受训的人员的数量比例和类型; (3) 知识更新程度; (4) 观念转变情况; (5) 能力提高情况; (6) 培训人员在岗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 (7) 业务适应能力如何? (8) 培训的内容和对象是否考虑优势战略适应情况; (9) 培训成本如何? (10) 培训人员满意否。对效果的评价从五个方面进行。对培训出现的结果的制度和标准的评价;对培训教育人员的能力、日程安排、内容以及教育设施进行评价;对教育的成本进行核算;对领导和受训者的反应进行跟踪调查而作出的评价;由谁来对教育计划、教育方式进行评价;等等 (5) 。

而祁光华教授认为, 反应或感受层次的评估是属于第一层的, 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了解, 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和方法是否满意, 以及满意的程度。其因素应包括:讲师、方法、材料、设施、场地、报各的程序等;学习层次的评估第二层的, 它主要是对学习的度量, 即评估受训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这个方法是很具体的, 一般在培训之中或之后由教师或辅导员来负责实施。其方法有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在这里有必要谈一谈什么是学习?这将涉及到对学习的评价,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定义是, 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 学习包含着某种变化; (2) 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我们所谈的行为应该是行为活动, 因学习而变化 (6) 。那么, 培训评估的第三个层次应该是行为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主要是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的有无改变、有多大改变, 绩效如何?其主要方式有观察、管理者的评价、培训对象的评价以及团队成员的评价等。对成效的评估则是属第四个层面的。这个层面的目标着眼于培训项目的业务结果如对质量、数量、安全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可度量的指标来考察、判断, 并与培训前比照判断培训成果的转化的成果和效果及其绩效而作出的评价 (7) 。

目前, 中原油田培训中心已经有了自己成型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它以表格的形式分成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分值、质量标准、评估级别、评估方法、评估得分等几项内容, 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培训评估是一个用来确定培训价值或意义的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对培训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评估运作程序对搞好培训评估至关重要, 它可以优化培训进程,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对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

三、干部培训的质量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干部成长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主观和客观因素, 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坚持不断创新, 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受训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如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知识在有效的时间内传授给学员、如何使他们将理论知识领悟到实践工作中去等等, 提高干部培训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凡计划内的培训, 必须要执行培训前的需求调查, 以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对象, 以培训对象的实际素质状况确定培训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 分配课时。二要创新干部培训的内容, 突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 首先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抓好干部经济、法律法规、现代化管理、金融和高科技, 各类文化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增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其次, 为了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要进一步加大各类专题培训的力度。最后, 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 确定不同的内容, 设置不同的课程, 突出重点、要点、难点和焦点。总之, 整个培训要根据各级干部的不同特点, 做到“四要”, 即:学要精;要管用;要“新”;要“实”。三要创新培训的形式。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将图、声、光、色等集于一体, 调动起学习者的多种感官,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旧模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成人的特点, 加大自学、研讨、答疑、考察的份量。做到“三结合”, 即把专家教授讲课、领导讲课与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 理论讲座与研讨答疑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四要创新培训质量的评估工作。在严格培训中的考试考核制度的同时, 建立培训后的“追踪问效”制度, 使培训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要积极研究培训后达标验收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制定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质量评估标准, 彻底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通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把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 克难奋进,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为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人才保障 (9) 。

四、完善干部培训质量激励机制的思考

1. 关于激励与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 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 激励不仅要考虑强度指标, 还要考虑质量指标。追求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以及效率目标的努力是激励所追求的效果。其行为模式是:未满足的需要→紧张→目的→采取行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 (10) 。

激励机制 (Motivate Mechanism) , 是管理者为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设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及其作用规律的总称。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 呈现出某种规律性。任何一种激励机制一旦形成, 都会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 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 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有五个步骤:一是双向交流;二是各自选择行为;三是阶段性评价;四是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五是比较与再交流 (11) 。如下图所示。

2. 干部培训的模式构建。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 坚持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训等模式, 构建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培训格局。1999年下半年至2011年3月, 共组织、参与培训领导干部25个班次, 约1500人。有中国化工集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广东粤电集团高管人员培训班、广西投资集团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广东机场培训班、湖南国资委监管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中国人保集团省级分公司经理培训班等。对全县51名从事经济工作或经济管理工作的正科级领导干部及部分优秀处级以上级别的领导干部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知识培训, 着力打造一支面向21世纪、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通过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立体培训, 开阔了领导干部的视野, 使参训干部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培养了干部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的管理创新的判断力、洞察力、亲和力、激发力、凝聚力、学习力、影响力、应变力、执行力和综合力。

3. 改革培训质量约束激励机制, 增强干部参训的内在动力。

(1) 推行干部学习培训积分管理。

可把干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情况, 分别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进行量化考核。要建立健全干部培训档案制度, 把干部学习培训期间的党性锻炼、学习态度、考试考核等情况记入个人培训档案, 同时反馈给学员单位, 并将培训档案归入个人档案内容, 进行动态管理。

(2) 建立健全考学、评学、述学制度。

一是健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把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二是建立培训机构“评学”制度。培训机构对参训干部进行综合评议, 并于培训结束后将干部考试成绩和表现情况评价报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干部“述学”制度。干部在培训结束后、年度总结时、领导班子成员述职时, 都要报告学习培训情况;在民主推荐和年度考核时, 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政治理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写入干部考察材料。

(3) 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 增加训用结合机制的刚性。

一是树立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那些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学用结合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二是硬化训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干部学习培训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制度, 把干部的学习培训、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作为选拔、考核、任用干部的“第一道工序”, 切实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三是把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监督管理重要内容。要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干部个人情况报告的内容, 加强经常性监督管理。 (12)

4. 健全与培训质量结合的奖惩激励机制,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内生动力。

(1) 完善干部培训效果动态考评制度。

建立干部学时学分管理制度, 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各单位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 包括参训人员、培训效果、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的检查力度, 将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支持干部培训的情况纳入年终政绩考核,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监督力。

(2) 实行培训机构绩效动态评价制度

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 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评估。评估由组织部门负责, 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结果要与奖惩措施挂钩。

(3)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是通过对干部培训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 评估出教学质量的优劣。考评采取教师自评、办班单位和受训干部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并及时反馈, 帮助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 建立学员培训效果评估制度。

一是培训期间的评估, 重点考评受训干部是否掌握政治理论要点, 是否遵守培训纪律, 是否能自觉进行党性锻炼、能力锻炼等。二是培训结束后的评估, 重点考评干部受训后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三是培训延伸评估, 可采取跟踪式考察和深化式培训的方法, 进一步检验和延伸培训效果。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 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可以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 促进培训效果提高。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运作, 由培训主管部门制定运作原则, 在宏观上进行指导、监督。 (13)

注释

1[1]戴锡莹, 孙跃东, 李岩.基于Kirkparrick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B].开放学习, 2009 (1) :40-57

2[2]潘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模式创新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8:22

3[3]祁光华.人员培训与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164, 165

4[4]美国IBM公司采用的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2009.1.9,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248884.html

5[5]史璞.管理咨询:理论、方法与实务 (现代管理学新体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60-361.

6[6][10]周文霞主编, 李博, 郭桂萍副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381-150

7[7]四层次培训评估实施中的问题探悉.2009.1.8, http://www.studa.net/renliziyuan/090108/11400346-2.html

8[8]龚灿.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http://www.mmrs.gov.cn/news/R eadNews.asp-NewsID=2105.

9[9]袁信斌.对完善干部培训激励机制的思考.http://www.cqdx.gov.cn/gjdx/JLPDX/kycg/wz35.htm.

1011刘金峰, 孙安平.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思路与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 (9)

质量评估机制 篇8

美国加州大学总校院校研究负责人常桐善博士

美国的认证制度营造了一种注重实证的大学办学绩效评估氛围,对推动大学自主发展有积极效用,有以下特点:第一,认证过程中专家介入的时间较长。第二,美国的认证完全是由大学从底层向高层推动的过程,学校有自主权决定是否参与或多大程度上参与认证,市场的力量也会迫使大学积极参与认证。第三,重视学校决策的形成程序。第四,对数据的真实性有很高的要求。

美国大学的内部评估机制有两点特别突出:第一,大学对本校教育绩效和质量的自我问责体制。问责制在充分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大学对其质量和效益负有保证责任。第二,内部质量评估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加州大学一直在做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与保障工作,其特点主要是问责的内容丰富且全面,数据分析的重心在于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

《大学》:常博士您好!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机制包括内、外两大体系,您如何评价美国高等教育的外部评估机制?

常桐善:美国的外部评估机制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认证机制,二是社会非盈利机构组成的评估机制。

认证在美国有很深的历史积淀,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美国大学认证是7-10年一轮次,包括院校认证与专业认证。其中院校认证由全国6大区域的认证机构负责,主要是对大学整体评估,如经费分配、决策模式、教学质量等;专业认证主要由专业协会负责,随着新兴专业的发展,专业认证机构数量会发生变化。认证目的是评价大学或者专业是否具备了办学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教师的配备、资源的配置等是否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通过了专业认证意味着大学具备了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条件,但不反映任何办学绩效的等级。同时,为了保证对大学认证的水平,美国教育部会对认证机构进行审核。

总之,美国的认证制度营造了一种注重实证的大学办学绩效评估氛围,对推动大学自主发展有积极效用,为美国大学的发展和强大注入了管理和质量上的保证。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在找到更加合适的评估机制之前,认证仍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好的审核大学办学资格的办法。

社会非盈利机构组成的评估机制也非常庞大,有的主要是通过标杆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向社会展示大学的办学绩效和教育质量,对大学发展有非常大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非盈利机构的评价机制对大学的发展和监督作用甚至大于认证机构。比如VSA(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的指标包括学生第一年后的保留率、毕业率、师生比、班级人数、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等。这些指标在中国不一定使用,但在美国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大学》:与国内的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相比,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有哪些特点?

常桐善:就我多年的观察和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体验,我认为美国的认证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有待我们加以思考和借鉴:

第一,美国认证过程中专家介入的时间较长。美国认证过程中专家介入后的认证期有的要持续好几年,专家会关注学校持续的改进与发展,所以,认证期间就包含了对大学的评、鉴、改三个阶段。国内评估的主要流程也是学校先开展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后,由专家审批自评报告,进而学校再整改,最后进行实地验收与审核。不同的是,国内专家进驻高校后一般几天之内就结束了评估。专家是不会介入后续的改进过程的,所以改进往往得不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评估只是一种形式,对改进没有督促作用,后劲不足。为了有效的利用评估结果,国内的评估部门需要设计和加强“后评估”工作。

第二,美国的认证是自下而上展开的。美国认证制度与国内教育部开展的评估活动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美国的认证完全是由大学从底层向高层的推动的过程,学校有自主权决定是否参与或多大程度上参与认证。虽说大学有这个权利,但是美国很多用人单位在招募员工时,要求毕业生来自于通过认证的大学。这样市场的力量就会迫使大学积极参与认证,也必然会促使大学认真对待认证,而非走形式。因为大学必须考虑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表现,以及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否则就不会有人选择你这所学校。认证关注学校学术、教学、研究等,也关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状况。而国内的教育评估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径,一般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国家或教育部负责指标的制定等等。这种做法相对难以调动大学参加评估的积极性。

第三,美国认证重视学校决策的形成程序。美国认证相当重视学校教育的学术、教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政策、决定及相关制度是通过什么程序做出来的,谁参与了决策过程。更直接说,在决策这个被认证的领域,认证部门就是要知道教师、学生、学术委员会在与学术有关的教育、科研等政策制定中的参与程度。美国资深院校委员会(WSCUC)2015年修订的《2013认证手册》中关于“组织结构与决策过程审查标准”的指标就包括:各级领导到位、诚信、高效,并承担相应责任;大学的组织机构与决策过程应该是清晰的,时刻与目标保持一致,支持有效决策,并始终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教育有效性置于优先地位进行考虑;学校必须有充足的专业人员开展有效的管理与领导;学校必须明确规定各级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在美国大学内部,学术委员会与校长的分工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清晰,各司其职。在大学运行中,由学术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决策,内容包括学科设置、课程安排、学生毕业要求等。而校长则需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供给充足,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因此,一方面学术委员会的专业性决策是保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接受认证时,由外部认证专家评估其决策整体框架的合理性,这样的模式也有利于杜绝或者降低行政机构为迎合认证而弄虚作假的可能性。

第四,美国大学认证对数据的真实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对数据库的建设和院校研究有很高的要求。美国大学有非常完整的数据系统,能基本满足认证、评估对数据的需求。认证机构明确规定大学必须建立院校数据系统,包括内、外部数据,并要求及时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最终纳入规划和决策中。同时要求大学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院校研究功能的有效性及所产生数据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加州大学我们不会因为认证才去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学校有专门的数据系统,里面的数据及时更新,可以从中获取任何认证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这种相对全面、规范的数据库对于认证以及其所有其他的评估工作有两方面的突出作用:一方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美国的认证数据是通过数据库产生的,这种做法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准确,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或杜绝了数据误差以及人为作假的可能性。我在去年参与国内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时,获知自评报告中的绝大多数数据都是临时收集的,数据系统中能产生的数据不到20%。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建立规范性的数据系统对提高数据分析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效用。数据蕴含的意义是能让人发现存在的问题,界定需要改进的领域,根据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没有数据,就很难聚焦研究存在的问题。国内大学常常为了某一项评估而临时收集数据,在这种关系下,数据是当前的、静态的,而美国数据库是动态和累积的,从中可以纵向看到学校的变化,看到学校较之过去五年、十年的改进,最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横向比较,与其他同类学校进行对比,“知己知彼”,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有很全面的数据,美国的认证结果还是比较可信的。

《大学》:您认为美国大学的内部质量评估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常桐善:美国大学的内部质量评估各具有特色,但都做得非常细。就质量保障而言,美国大学的内部评估机制非常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其中有两点得突出:第一,大学对本校教育绩效和质量的自我问责体制。社会、政府向大学投资,大学办学就要兑现其对质量和品质的承诺。问责制在充分保证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大学对其质量和效益负有保证责任。

第二,内部质量评估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这种评估模式主要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大学预设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毕业后又能做些什么工作。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旨在形成学校内部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驱动力,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所提的“全员参与”。虽然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有相当难度,但美国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已经非常细致且到位。与美国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相比,国内的教育评估一般更多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如学科建设、开设哪些课程、教师怎样教、用什么教科书等。但这些指标只能间接反映本科教育质量,而最直接体现教育质量的应该还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结果也更加有利于学校有的放矢地改进相关教育活动。

《大学》:您能否以加州大学为例具体地谈谈其内部的质量评估是如何开展的?

常桐善:加州大学一直在做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与保障工作。其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三点:第一,问责的内容丰富且全面。问责,实际上就是自查,加州大学总部院校研究部门每年都会专门做一份加州大学整体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加州大学问责报告》,涵盖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及大学财务收支运行14个方面,138项指标。需要加州大学下属10个分校参与完成。撰写和发布《问责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的透明度,很多数据是向公众开放的,许多信息也可在办公室网站上查看。

第二,数据分析的重心在于学生。整个评估工作是在学生背景下开展的,在对相关学生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如从学生入学成绩、在学期间的参与度、对专业的满意度、毕业率,到毕业后的追踪等,强调的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式评估,其中重要的一项评估指标就是学生的毕业率,因为美国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是都能毕业的,这与美国大学体制的灵活性及学生资助体系的多元性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就是与美国大学的学术权力严格执行有关。

第三,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最终达到什么程度等都有明确要求。为此,针对各项指定成果,通过数据跟踪,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评估。在学校内部评估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积极参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评估文化和融洽的评估氛围,我觉得这一点对大学开展内部评估、保证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学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加州伯克利大学开展的本科生学习主动性项目(Undergraduate Student Learning Initiative)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全校性的举措,以支持学校各部门对全体学生明确本科阶段教育目标和评价程序。该项目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有共同的理解,让学生在注册时就知道最终课程学习结束后,他们应该能够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什么工作。以伯克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教师达成共识,本科生必须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数理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他们的课程教学和评估结合起来。这样从教师教和学生学都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同时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问责的实质是纳税人给大学投了经费,就有权利对大学进行问责,大学必须采取行动回应社会问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导向的持续性评估模式,也就是社会提问、大学回答、社会评价、大学改进、社会再评价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媒体问责”是大学增强透明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监督大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督促大学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强有力推手。

美国大学认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形成的过程做全面、深入的评估,远比关注一两次考试结果重要,这对加强本科教育的投入和质量的保障意义重大。在美国大学,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外,也注重对教师的绩效评估和专业发展的支持。

《大学》:您认为问责制对美国大学有哪些影响?面对社会大众对大学质量和发展的关注,美国大学又是如何应对的?

常桐善:问责的实质是纳税人给大学投了经费,就有权利对大学进行问责,大学必须采取行动回应社会问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导向的持续性评估模式,也就是社会提问、大学回答、社会评价、大学改进、社会再评价的往复循环的过程。这个模式也就是管理学者常说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英语是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简称为CQI)。这种社会问责也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大约半个世纪前,纳税人或者捐款人给大学投入后,希望大学培养出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他们也就满足了;但现在不行,这种模式不再能满足社会的期待,纳税人不仅要求大学能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同时还要求大学能拿出证据证明你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到底能做些什么,你是否兑现了接受经费时的承诺。这个要求不算太高,但对大学来说要拿出有效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一旦社会有问责,大学就要对此做出回应,给出证据,有时需要通过问责报告的形式给予说明。加州大学的问责报告做得很好,前面已有说过了,我们办公室每年都会专门做一份内容全面的问责报告,同时很多数据是向公众开放的,许多信息也可在办公室网站上查看。我们院校研究办公室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提供证据证明大学的办学是有效的,你授予的每一个学位对社会、对学位获得者是有价值的。当然,如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的办学是无效的,我们会努力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这是问责产生的直接效用,也是美国大学院校研究的核心价值。顺便说一下,在过去几年,我在中国大学大力推广院校研究,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办学更加专注于办学绩效,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通过院校研究的实证性分析来发现大学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社会问责提供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然,除非你学校的办学绩效能让公众满意,否则院校研究是无力提供一份满意的答卷的。

另外,美国大众媒体对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也非常关注。我自己认为这也是一种“问责”形式,我常常称之为“媒体问责”。在美国,各类媒体经常会向大学索要数据。在加州大学,我们基本上都会满足媒体的需求。可以说,“媒体问责”对大学发展和质量保障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大学增强透明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监督大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督促大学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强有力推手。在信息化时代,大学必须正面对待“媒体问责”,不要单纯地将媒体视作“曝光”的机器。

《大学》:您刚才提到,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是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关注的重点,请您再具体谈谈这是如何做到的?

常桐善:前面我已经提到了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课程教学相联结。其中,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是否知道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明白要取得的学习成果?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对此切实审核和督查,那么大学的整个教育质量一定会得到改进与提升。

在美国高校,要开设一门课程,需要衡量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之间的关联性,相关教师会坐下来讨论课程设置会给学生的学习、未来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对整个本科生培养阶段的价值在哪里?以及课程采取的评估方式与专业整体评估方式之间的关系怎样?加州大学伯克利的网站上对每一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对应的目标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还有具体的评估指标,这形成了非常细致的内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国内对此考虑不多,常被忽视,我和一些大学领导和教师交流中发现,很多专业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处于分割的状态。往往教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中的设置目的认识不清,教师教学的茫然就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无所适从,最终教师、学生都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学习后的成效又应该体现在哪里?所以本科生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常常难以有效地开展。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大学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非常重视过程。在评估方法上,称之为“过程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对应的是“结果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比如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学校提供了哪些活动项目等等,来评估学生究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技能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生的薄弱地方,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办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精力投入。美国大学认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形成的过程做全面、深入的评估,远比关注一两次考试结果重要,这对加强本科教育的投入和质量的保障意义重大。

在美国大学,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外,也注重对教师的绩效评估和专业发展的支持。一方面,对教师的评估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体现在绩效上,包括多方面的评估反馈,如学生评教,同时也有明确的同行评价机制,特别是在教师晋升时,同行评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对教师发展,学校通过提供充足的支持项目和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通过评估,促使和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投入。课程开设等都需要教师大量精力的投入,但现在国内很多教师忙于各种项目、课题,在大学里产生了我前面提到的很多“空中”教授,教师借助学校平台的“职位能量”发展、增强个人的“社会能量”,却忽视了其自身的教学职责,这种现象亟需重视和扭转。

《大学》: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机制研究 篇9

(一)我国事业单位定义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1)。此外,事业单位不同于日常见到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表现为非物质形态或非货币形态,其出现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职能。

(二)什么是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至今,学者对绩效评估的阐述大致从两个角度出发,从组织的角度和从个人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其一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理解。相关学者认为,通过绩效评估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是企业进行绩效评估的最大动力。这个学术观点的学者通常认为,绩效评估是政府决定是否以某一合理的成本提供一定质量产品的方式。所以,我国学者胡宁生认为绩效评估是指政府体系的产品在大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也是能够典型代表组织角度的绩效评估定义。

其二是从个人的角度定义的。这些学者认为绩效评估主要是针对个人进行设定的,是对个人工作的一种监督、考核,目的是为了帮助人格提高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机制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的步伐,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体制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进步,这对于事业单位绩效评估问题得到重视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来说成果是丰硕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事业单位在建设绩效评估机制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对绩效评估缺乏全面的认识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来说,他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单位的业务工作,对单位的绩效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这些绩效评估意识不足的单位,绩效评估已经沦为一种一年一度形式上的考核,而且在考核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主观性。正是由于评估人员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成为一些简答的表格填写工作。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说明:当领导层和管理层缺乏对绩效评估的全面认识,对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的时候,单位的绩效评估体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即使单位已经建立起绩效评估体系,决策层的态度还是决定了这个机制是否能够正常地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于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的态度亟待提升。

(二)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是评估的对象、被评估对象的评估标准、评估的方式、评估结果的反馈各个部分组成的。而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我国事业单位在这些子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在评估对象方面,现有的评估多没有平时评估资料的支撑,使得年中的最终考核和平时的工作表现相脱离。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评估标准不够科学,过于简单和笼统。这主要是和评估专业人员的专业性相关的,导致最终评估时主观性和客观性强,最终的考核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还有就是对评估结果的反馈,正是因为绩效评估被当作一种即时的作业被完成,所以其评估的结果并没有得到重视,更不用说对这些评估结果的反馈了。对评估结果的重视不足将会进一步恶性循环,对下一年的评估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评估的周期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绩效评估的考核周期是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加之领导层对绩效评估的不重视,所以造成了绩效评估是只有在年末才需要进行的事情。但是,许多在平时发现的问题不一定需要到年终在统一反映,这样十分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和奖金只和一次考核挂钩也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应该将绩效考核看作是平时就在进行的事情,缩短绩效考核的周期,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平时的工作状况。

三、从发达国家事业部门激励机制建设中学习到的经验

在发达国家, 人们将事业部门称作为公共部门(Public Department)。发达国家公共部门人员绩效评估的实践,反映了当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对改进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乃至与本论文研究的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体系提供了若干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专门独立的绩效评估机构

从发达国家公务员绩效评估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绩效评估制度能够持久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专门独立的绩效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为了避免评估过程流于形式,使评估结果更加公正、有效,这就需要由那些既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又对本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比较熟悉的人员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一般而言,这个评估机构包括了多方面的评估主体,还要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二)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使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又能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是实绩考核的典型,它根据自身岗位的性质确定评估内容,并通过工作分析、评价建立评估标准以及每个标准的含义。发达国家公务员绩效评估都有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比较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而我国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这样的体系,首先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同部门战略目标相结合后设计评估指标;其次,要根据岗位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估标准;然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细化指标;最后,考核专家和被考核人通过协商、交流共同确立评估指标。

(三)注重评估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沟通与反馈在绩效评估中的作用,相互交流而达成一致,一方面能避免评估人与被评估人对评估标准的认识歧义,减少评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员工接受考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馈则可以让被评估人及时了解工作落实情况,并对差错进行改进,提出下一步计划。评估过程的沟通与反馈,可以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四)合理利用评估结果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评估结果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他们把评估结果同职位晋升、奖励惩罚等结合起来,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帮助员工改进工作。美国是“择优晋升”公务员很明显的国家,对于评估结果特别优异者,加薪1 级;评估结果不佳者,减薪、降职或免职等处分。

四、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的指标选择和设计

(一)提升服务能力、得到外部认可,努力实现自身社会效益最大化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窗口,服务的是社会个人和群体,那么外部的认可和重视应该是事业单位努力的重要方向。一般来说,外部的认可程度和重视程度可以通过行业内部地位和业务指标等来体现。例如在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中,是否为国家“211”重点院校成为是否能够获得外部认同的一个标准;医疗机构在评价其社会效益时需要关注的是诊断失误率、康复比、复发率、重大疾病的10 年存活率等等。不仅仅是这些硬性的指标和数字,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也应该是事业单位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些被服务群体,能否得到及时的服务、自己的需求能够被很快地满足,这些对于被服务人员也是相当重要的。事业单位在履行其社会职责是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社会效益,应当在绩效评估时注意关注自身的服务质量,以得到外部认可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财务指标、流程优化和人力资源培育是提升单位经济效益的关注点

通常来说,对事业单位绩效最简单直白的评估方法是分析是财务等量化指标,比如成本费用率、资产利用率和收入增长率都可以十分直接明了地知晓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虽然现在在评价经营状况时需要参照许多非财务指标,但是财务指标仍是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一般的企业需要的是全价值链管理,但是事业单位现在改革的重点是流程优化。在进行绩效评估时,评价流程维度时可以使用流程错误率、设备利用率、顾客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人是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主体,所以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提升人员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提升人力素质需要的是提供给员工更多培训的机会、丰富培训内容等。针对员工的已受教育水平、技术等级、文化素质高低等,对员工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有助于员工的全面成长。抓紧财务指标、服务优化流程、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成为提升单位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

(三)对评估指标进行合理的程序设计及权重分配

对于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并不是一种活动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旨在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通常来说,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建立一个自身服务活动的数据信息库,以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用来单位的领导分析和决策。与此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和奖优罚劣机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推动单位本身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各项指标权重的分配,实际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是用专家调查加权法、德尔菲加权法、主观经验法等,这些科学的方法可以让企业根据各项指标的实际作用和意义进行调节赋值,更加切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

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现今我国事业单位还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已经渗入到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方方面面,所以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估体制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改革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适合的方法逐个击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借鉴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效率,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慧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2)

[2]张宏海.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与评估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1)

[3]杨小瑜.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存在的瓶颈及其指标设计[J]工作研究,2014(6):73-74

高等教育评估机制新探 篇10

1 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现状

目前, 国内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一般程序为政府—学校—专家组—社会—学校。先由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 (通常为教育部) 结合国内某一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 预制订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内容和规范标准, 然后预参评院校依据评估指标的具体要求开展自我评估, 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 尽量做到符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规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院校上报材料, 遴选若干院校, 聘请不同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 进驻相应院校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汇总评估结论, 上报教育部审批, 由教育部相关部门将专家组评估结论意见传达给相应院校, 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结束之后, 参评院校依据评估结论逐一提出整改方案, 开始了新一轮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

行政意识较浓的评估体系, 势必与院校领导政绩挂钩, 这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诸如院校上下级管理、院校内部管理、治理机构、领导体制等问题。每轮高等教育评估到来之际, 参评院校制订了详细的迎评计划, 抽调专门人员组建迎评领导小组, 大力宣传迎评工作, 动员广大教职工全员全程参与其中, 统一标准、统一“口供”。只重视迎评过程, 忽视院校的办学宗旨, 把专家组成员奉为神灵, 一切工作以专家组为中心, 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以至于“迎评”转化为“应评”[2]。由于专家组的评估结论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院校评估等级, 一些参评院校围绕着专家组成员做工作, 投其所好, 争取专家、学者的支持。同时, 高等教育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方面。如果某一环节存在严重不足, 学校会针对差距采取措施, 在很短的时间内弥补了差距, 结果仅有数量, 没有质量保障。浪费了财力、人力和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3]。

2 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两个基础要件

2.1 牢固树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以评促建是指以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优质教学建设, 这是教学评估的宗旨。以评促建统领了整改、管理创新、评建兼顾, 关键在“促”即促进, 重点和难点在“建设”。“建设”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而展开, 贵在平时抓得很紧, 才能够出成效, 才能够迎评来临时不着急, 从容应对, 正常晋级, 获取一个较好的评估结论。评估不是目的, 不能图优秀的虚名, 评估的原则就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由此要更加重视建设和改革的过程[4]。

2.2 确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理念

评估是评价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用的效域和效度。高等教育评估 (评建) 工作领导小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评估理念, 准确定位, 脚踏实地, 大力促进落实、规范、细节以及内涵建设, 促进总结经验、提炼特色, 促进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学校评估数据、自评报告要及时上网公布, 积极地接受教师、学生、社会的监督。确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理念体现在评价学校领导办学和组织教学的效能, 评价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思路的效益, 评价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设备的效用, 评价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的效率, 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评价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效应等[5], 建立健全完善、高效、合理、科学的评估体系与先进的评估理念。

3 建设高等教育有效评估机制的基本思路

3.1 公众、社会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监督高等教育评估全程, 增强其公正性、透明度

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院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评估本身不是目的, 重点是促进教学建设和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院校建立内部不断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高等教育评估具有集约效应性, 院校即使愿意参加评估, 机遇与压力并存, 以评估为切入点, 促使院校进行教育创新, 诸如完善教改思路、教改措施, 调改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优化整合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 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 那么这些评估指标也是院校所希望的, 通过评估, 准确、快捷、有效地整改, 能够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因此, 公众、社会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监督高等教育评估全程, 逐步充实评估主体, 多方位、多视角开展评估工作, 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估渠道, 促使高等教育符合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3.2 注重和谐, 必须“以人为本”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高等院校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基本单位, 按照高等教育特点, 充实、调整师资队伍, 尤其加强了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创新的关键是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院校管理者要敢于不拘一格、大胆引进人才,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 坚持创新, 改革分配制度, 全面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改善原有的以课时作为主要计酬依据的分配制度, 开展以“淡化身份, 强化岗位, 竞争择优, 增量拉开”为原则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岗位管理, 竞争上岗, 以岗定薪, 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 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高等教育评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环境或情景, 围绕着学生的知识需求而进行意义建构。在教育教学评估过程中考察学生建构的意义在于学生对评估的性质、规律、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理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估互动, 采取“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 参与高等教育评估全程,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由此可见, 高等教育评估只有确立了人本的出发点, 才能确保评估宗旨的实现即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

3.3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评估体系

3.3.1 尝试充实评估主体, 实现评估渠道和方法多元化

教育牵涉办学者和受学者的责任和利益, 而更多的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与社会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公众、社会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评估中来, 逐步充实评估主体, 多方位、多视角开展评估工作, 建立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估渠道, 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

3.3.2 构建以“四化”为特征的教学评估体系

评估最为关键的作用就是完善自评机制。院校以评估为契机, 进一步健全了以“四化”为特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即评价对象的全面化、评价主体的全员化、管理组织的系统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力争建立良性、长效的机制, 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迎评”不是“应评”, 不是应付检查, 敷衍了事, 而是充分利用迎评工作“促落实, 促规范, 促细节”。在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 促进院校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重申、部分修订、新制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促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建立了明确的对系、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 形成了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制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考核指标及实施办法, 规范、指导各系的人才培养工作, 鼓励各系创新、出特色, 做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线工作。

3.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顾及物质、制度、思想、绩效的诸多指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应突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结合区域、行业特征, 形成特色优势,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从强调量化评估转变为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评估, 强化其科学性[6]。

参考文献

[1]程星, 魏署光.市场竞争中的高校评估及其范式的更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9) :33-43.

[2]张忠华.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多元化趋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 :58-61.

[3]骈茂林.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若干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2) :12-14.

[4]王红.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分类与现实选择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7) :44-45.

[5]石亚军.本科教学评估的对象、特征和意义[N/OL].中国教育报, 2003-10-31 (3) .http://www.edu.cn/20031031/3093647.shtml.

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 篇11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建立重大改革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对改革决策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主动进行评估分析,就可以从制度上预防和减少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对重大改革决策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保社会稳定评估主体构成的合理性

评估主体在社会稳定评估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决定着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范围的大小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最终决定着评估工作的成效。遵循评估学的一般原理,只有确保社会稳定评估主体构成的合理性,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性。而要确保评估主体构成的合理性就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确保社会稳定评估主体的独立性是社会稳定评估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保证评估结果客观、公平、公正的前提。如果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评估主体同时也是重大决策制定或实施的主体,或与重大决策或实施的主体之间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那么社会稳定评估就会受到决策者或决策实施者的影响,甚至偏重于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样,社会稳定评估结果就会失去公平或难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从而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只有确保决策评估主体的独立地位,确保评估主体与被评估决策者之间不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二是多样化原则。目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大多以政府机关为主,这种评估主体的单一化,往往使得评估结果带有片面性。改变此状,必须构建由党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专业评估组织、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和公众,特别是“受到政策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等多方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这样,党政机关可保证评价的方向性;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可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专业评估组织可以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估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大众传媒和公众可以广泛听取群众各方面意见,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使评估结果更具有广泛代表性。三是利益相关性原则,即社会稳定评估主体应能够表达出决策所涉及的各利益群体的愿望,尤其是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愿望。如果社会组织和公众不能够亲身感受到改革政策给他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评估结论所涵盖的观点就不够全面。

二、确保社会稳定评估内容的完备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城市交通、公用事业、城市基础设施、重要价格调整、重大公共活动等各个方面,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特别是近些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城乡发展与移民、环境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社会保障、公益事业以及民族宗教领域等,在作出重大改革决策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评估。

对重大改革决策进行社会稳定评估,在内容上必须确保其完备性:一是要进行合法性评估,包括改革政策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二是要进行合理性评估,包括改革政策制定实施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改革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超过当地财力和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兼顾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三是要进行可行性评估,包括改革政策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方案是否具体、翔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政策出台后是否有利于贯彻执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对政策实施的范围是否进行了明确界定,是否能避免“一刀切”和“一个人有病,大家都吃药”的现象。四是要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会给周边的社会治安带来重大的冲击;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是否会出现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等等。这是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的核心内容。五是可控性评估。主要看对于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或者问题,是否需要作出暂缓实施或者改变计划的决定,是否有能力应对和处置,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预测范围,是否能够避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形。

三、确保社会稳定评估程序的科学性

确保评估程序的科学性是保证社会稳定评估工作科学、规范、高效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估流程应当包括如下环节:首先,应制订评估方案。对确定开展评估的改革政策,要成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并建立专项档案,适时组织实施。第二,要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对确定为风险评估的重大改革,要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收集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讨论,征求各方面、各层次特别是维稳机构、信访部门和政法机关等单位的意见,准确了解把握群众的心理动态和意见、要求,为预测、评估提供全面客观的第一手资料。第三,要形成评估报告。综合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研究论证,对其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作出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确定性预警评价。对于风险很大、有风险的,还应当对有可能涉及的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并制订出相应的防范、化解和应急预案。第四,要作出评估决定。改革政策制定部门或单位要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和政策草案、决策建议、改革方案等一并报送决策机构。决策机构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完善后实施、部分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定,并对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提出具体要求。最后,要分类调控风险。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改革事项,坚持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维稳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政策、决策的正确执行和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认真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经评估决定暂缓实施的事项,及时研究对策,待化解矛盾、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项、不能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事项要坚决终止实施。对符合有关政策法律规定、急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在制订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总之,对重大改革决策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社会稳定评估机制,应确保评估主体构成合理、评估内容完备、评估程序科学,使人民群众对相关改革政策有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更深层次化解矛盾、降低风险,真正使全面深化改革这条航船平稳破浪前行。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质量评估机制 篇12

一、日本大学评估制度的发展

日本大学评估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由大学审议委员会在1991年提出第一次重点报告书, 首次明确应赋予大学自我评估的义务, 各大学即开始进行自我评估活动;1998年第二次重要报告书提出, 要求大学建立多元化的评估制度。日本大学评估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招生下降、重视办学绩效、经费分配手段、学生择校依据、国际化需要, 大学教师、学生的交换及学术研究的交流都需要认证的机制。

日本大学评估政策的发展, 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

(一) 大学评估的萌芽期 (1945—1985年)

1947年日本成立大学基准协会。该协会由国、公、私立大学自主运作组成, 制定了大学基准, 作为评估各大学的基本准则, 并促进各大学间的相互合作, 提升大学素质。不过, 大学基准协会并未将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审批权由政府转移至专家学者。

1956年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 规定大学设置必须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包括校舍面积、图书馆阅览室的座位数等硬件方面的条件, 也包括教学课程、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取的学分数、教学研究组织等软件方面的要求, 并通过1949年所制定的《私立学校法》私立大学审议会负责审查私立大学的设置。所以, 有关大学设置审批, 仍由文部省的大学设置审议会以《大学设置基准》来执行审议, 造成大学基准协会形同虚设。

(二) 大学自我评估时期 (1985—1999年)

1984年8月, 日本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 全面讨论教育改革事宜, 大学评估被提上日程;1985年国立大学协会主张在大学自治的原则下, 大学应该实施自我评估, 提升组织本身的质量。1986年4月, 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建议, 正式要求各大学在教学研究和对社会贡献方面应该进行自我评估, 并制定出各大学间相互评估的专业评估机制。1987年大学审议会成立, 负责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评估工作, 并于1991年2月开始探讨建立大学评估制度的可能性。同年6月, 文部省全面修订1956年制定的《大学设置基准》, 增加了大学的教育研究活动等情况, 大学应努力进行自我核查与评估, 并根据核查与评估的结果, 提出适当的整改方案, 同时设置合适的组织体制。

日本大学的自我评估自1991年7月1日新大学设置基准实施以后迅速开展, 特别是国立大学。实施自我评估的第一步骤是各大学开始成立校内自我评估活动的相关组织。根据文部省的统计, 1994年4月公立大学自我评估相关组织设置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00%, 私立大学达到71%。1993年7月和1994年4月国立大学完成评估报告书的比例分别为72%和82%, 高于公立大学的2%和27%, 与私立大学的2%和8%;从1991年制度化起至1995年仅4年的时间, 大学自我评估的实施率已经接近80%, 评估报告书的公开, 从1995年的49%到2001年大学的75%, 增长非常迅速。

(三) 多元化的评估制度时期 (2000年至今)

1. 第三方专业认证评估。

在1999年时, 文部省再次修订大学设置基准。修订的重点有三项:所有的大学必须要实施自我评估;各大学必须公开自我评估结果;增加外部组织的第三方进行核查大学自我评估的结果。

基于这几项修订, 2000年3月日本国会根据《设置大学评估机关报告书》正式通过批准设置大学评估与学位授予机构, 日本的大学评估正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6月, 由原文部科学大臣提出大学结构改革方针, 正式引入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等第三方评估机制, 建立制度化的大学评估体系, 希望可以提升大学绩效, 培育具有世界级研究水平的顶尖大学。2002年国会修订《学校教育法》, 规定所有的大学必须接受文部省所认可的大学评估机构的机构认证评估, 从2004年4月起, 每7年为一循环接受大学评估。第三方评估可以说是专业机构的认可评估, 分为以学校为单位的机构别认证评估和以专门职大学院为对象的专业领域的认证评估两类。

目前通过文部科学省所认可的大学评估机构有三个: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 (唯一属于政府组织的评估机构) 、大学基准协会和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日本专门职大学院为对象的专业领域的认证评估每5年施行一次, 2000年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成立之初, 前3年曾进行分学科的试评估, 但第4年起即停办, 改为整体评估, 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学科评估的工作, 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整体评估。

2. 国立大学法人评估。

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开始进行法人化改革之后, 日本政府虽然部分放权给国立大学法人, 并鼓励大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但对国立大学法人的评估机制, 由事前限制 (大学设置基准的认证) 变成事后检查, 评估重点也由原本大学、学系设置的审核转变成事后的绩效评估。国立大学法人的评估, 除了例行性的评估之外, 还新增中期目标评估, 总计共有两种不同项目的评估。中期目标评估以6年为一循环, 国立大学法人必须制定出6年发展目标, 以6年为一轮接受评估;而评估的结果也会影响下一次的中期目标与中期计划的制订与执行, 以及政府每年固定给国立大学的运行经费的分配。

3. 政府教育项目资金的评估。

日本政府通过充实国、公、私立大学的教育改革资助方案, 在研究方面, 有《21世纪COE计划》, 以及其后续的全球化COE计划。在教育及其他方面, 则有特色的大学教育资助计划, 都采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 针对大学教育的研究进行绩效评估, 对优秀项目或有特色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以提高和普及各个大学良好实践行为作为目标的项目资金资助。其他特别是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资助教职员工国外教育研究活动的海外先进教育研究实践资助, 以及资助和海外多个大学合作以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先端性国际合作资助等项目的资金, 都是通过评估提供给各大学。

二、日本大学评估机构的运行

日本大学对于评估工作通常会制定相关的评估准备规章及组成专职机构负责, 并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要求, 及专业团体的认可格式, 提出自我评估报告。根据2002年《学校教育法》规定, 大学除公布实施自我评估结果, 还必须通过文部科学省所认可的大学评估机构对其评估结果做检验。下面以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和大学基准协会为例说明日本大学评估机构的运作情况[2]。

(一) 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评估的运作

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是日本目前最重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在2000年4月改组原来学位授予机构而成立, 2003年又根据《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与独立行政法人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法而成为法人机构, 其功能包括根据《学校教育法》授予学位、大学评估的实施与公布, 搜集并研究大学评估与学习成效信息以提升大学教学研究水平等。

1. 评估内容。

主要以教育活动为中心, 包括以下10余项:理念目的、教育研究组织、教职员工与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和成果、学生入学、学生服务、教育研究等环境、社会联系与社会贡献、管理运行与财务、内部质量监控等内容[3]。

2. 评估流程。

(1) 评估前教育培训:一是评估说明会:接受评估大学于前一学年提出的申请表, 并参与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所举办的评估说明会, 了解未来接受认可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二是评估研讨课程:实际负责实施自我评估的人员参加评估研讨课程, 以了解与模拟系部的评估事项, 学习撰写自我评估报告书。 (2) 自我评估:大学根据办学理念及自我发展特色, 以第三方立场来分析学校整体及各院系所的发展情况。 (3) 书面审查: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的评估小组会先审阅受评者的自我评估报告书, 并主动搜集相关的评估资料, 分析其优缺点。 (4) 访问调查: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的评估小组成员前往受评大学进行实地访问调查, 对相关人员访谈、评估结果讨论会议与初步成果的报告与确认, 对毕业的校友进行访谈。 (5) 评估报告书公布: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的评估小组根据自我评估的书面资料及实地访问调查结果, 拟定评估总结报告书初稿, 提交机构内的大学评估认可委员会审阅。同时送交受评大学, 以便其提出申诉意见。一个月后再经各评估委员进行审议后决议, 完成正式的认可评估报告书;一方面送交受评大学, 一方面也在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的网站公布并刊登在印刷资料上, 让社会得知接受评估大学的办学情况。

3. 评估费用。

评估费用由接受评估大学自付, 基本费用200万日元, 另外再根据大学的学院与研究所数量多少累加, 每一个学院加收30万元, 每一研究所加收20万元。

(二) 大学基准协会的评估运作

日本大学基准协会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发挥像美国认证制一样的功能, 通过正式会员的认证, 监控大学的教育质量。该协会负责大学认证的业务相当多, 其中“加盟判定审查”和“相互评估”是大学基准协会在大学评估事务中最重要的两种评估, 也是与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差异最大的地方。1994年大学基准协会制定《加盟判定审查和同行相互评估规程》, 加盟判定审查是针对希望成为大学基准协会正式会员的大学, 运用自我评估与实地评估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估, 衡量受评大学是否符合大学基准协会的要求;相互评估则是成为正式会员的大学, 在5年后可以申请相互评估, 且至少每隔7年应该进行一次[4]。

1. 评估的特色。大学基准协会的评估特色共有五

项。 (1) 会员制的评估:新会员必须接受加盟判定审查的认可评估后才能成为正式会员, 正式会员5年以后开始接受相互评估; (2) 强调达成度评估与水平评估:重视大学按照本身的办学理念与目的及其达到目标的努力过程, 根据其达成状况做评估, 评估是否达成该会会员应有的水平; (3) 专业领域与全体校务的综合评估:对每一个学院设立一个专门评估委员会, 另对整体校务发展也会单独设置一个评估委员会; (4) 持续要求大学改善缺点的评估:评估中发现的缺点在评估后第3年必须再接受一次改善状况的复检; (5) 同行评估:评估者由会员大学的教职员工及其他校外社会专业人士组成。

2. 评估内容。

主要项目包括理念目的、教育研究组织、教育内容方法、学生入学、学生生活、研究环境、社会贡献、教职工组织、事务组织、图书电子媒体、运行管理、财务、检查评估、信息公开绩效责任等内容[5]。

3. 评估流程。

大学如果想成为新的正式会员, 可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加盟判定审查申请, 并准备相关资料, 大学基准协会在经过约1年的审查与评估后, 会决定是否同意其加盟, 通常是以4月1日为登录的起止日期。成为正式会员之大学, 在5年后开始接受相互评估, 以后每隔7年进行一次, 其评估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1) 由各大学实施自我评估:大学提出评估申请书, 以2008年为例, 在1月7日至1月30日期间提出加盟判定审查或相互评估申请, 其中相互评估的申请仅限于正式会员的大学。被通知可以进入评估的大学在2008年4月1日至4月24日期间提出自我评估报告书、大学的基本资料数据。 (2) 各评估小组实际评估:由大学基准协会负责评估事务的判定委员会或相互评估委员会的各评估分科会, 进行书面调查与实地评估。 (3) 完成最后判定并通知评估结果:将评估的结果编写成报告, 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的建议, 然后将报告提交至接受评估大学, 如果学校对此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诉。 (4) 各大学对评估结果进行整改:大学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方案, 积极整改。

以上四个阶段的评估过程从大学提出自我评估报告到得到评估结果, 大概是13个月的时间, 加上自我评估的实施与自我评估报告书的撰写等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三、日本大学评估制度的特点

日本的大学评估于二战后至2004年起认证评估的实施为止, 其发展逐渐地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评估体系, 归纳日本大学评估的特色有以下方面[6,7]。

(一) 以渐进稳妥的方式推动评估

日本的大学评估从战后初期引进美国认证制度, 但没有发挥预期功能, 严格的大学设置基准是维持大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将认证制度中的自我评估部分独立出来, 强调自我核查与评估, 由各大学逐步开始建立自我评估制度;1999年以后, 各大学都已将自我评估看做校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将自我评估作为自己的义务。2004年引入第三方评估的认证制度, 规定所有的大学必须开展认证评估, 大学实施评估成为义务, 此时各大学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甚至可以在收到评估报告初稿时, 提出合理的申诉意见。在推动大学评估后, 也随时检讨评估方式与内容等的效用, 不断地改善评估过程。所以, 日本是以渐进并且是稳妥的方式推动评估制度, 使其运作更具可行性。

(二) 评估前先制定的规章

以大学评估的流程来看, 不管是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 还是大学基准协会的认证评估, 甚至是各大学内部的自我评估, 都会针对评估实践制定完善的规章, 让评估人员与受评大学都可以有法可依;在进行评估前举办评估说明会与实践操作内容, 培训评估人员具备评估的知识技能与相关共识, 同时也培训各大学的自我评估人员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评估事务, 以符合评估机构的要求;另外, 将相关的评估工作规范化, 所以, 评估的水平与成效可以获得受评大学与民众的认同。

(三) “官”与“民”的评估机构同时存在

日本的大学评估机构中有受政府经费资助的大学评估及学位授予机构, 民间财团法人的大学基准协会与日本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法律规定大学可自主选择任一机构实施大学评估, 因此, 三方机构必须在顾客大学中相互竞争。

(四) 以自我评估为主, 以第三方评估为辅

日本文化一向强调自省,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文化背景下, 无论是大学评估还是其他的评估, 都是以先推动自我评估为主。不过, 日本政府一方面为了确立教育改革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为了学习欧美各国认证制评估的优点, 而让专业团体间发挥自主的相互评估, 所以也将第三方评估引入大学评估中。

(五) 大学评估与教育经费资助产生密切相关

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年度绩效评估与中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决定各大学教育经费的资助;委托大学基准协会进行特色大学的教学支持计划评估, 让表现优秀的大学获得充裕的教育经费。这种将评估结果与经费资助密切联系的措施, 乃是日本政府为了解决教育经费日益紧缩的困境, 又能有效培育一流特色大学的手段。

[责任编辑包玉红]

摘要:日本有三家大学评估机构, 法律规定大学可自主选择任何一个机构实施大学评估, 而国立大学除接受例行大学评估之外, 还必须接受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评估, 并且各类大学评估都先强调从自我评估逐步开始, 再进而引入第三方评估。

关键词:日本,大学评估,发展史,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建华.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1, (1) .

[2]日本大学基准协会 (2008) [EB/OL].http://www.juaa.or.jp/accreditation/.

[3][5][7]大学基準及びその解説[EB/OL].http://www.juaa.or.jp/images/accreditation/pdf/e_standard/university/u_standard.pdf.

[4]大学評価組織体制[EB/OL].http://www.juaa.or.jp/accreditation/university/system.html.

上一篇:有害的老鼠下一篇:人才流失的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