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2024-10-07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精选8篇)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篇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数据流量费用的降低, 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搜索的人越来越多。有专家表示, 在这个背景下, 移动搜索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而鉴于移动终端与传统PC的诸多差异, 移动搜索仍需解决多重难题, 在地域性、差异性、便捷性和用户体验上下工夫, 探索更加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

移动搜索市场趋热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截至今年6月底, 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 相比2011年, 增长17.3%。手机网民的搜索使用率为66.7%, 超过浏览新闻、音乐、微博、文学等应用, 成为仅次于手机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而在手机搜索用户增加的背后, 则是移动搜索产业的异军突起。数据显示, 2011年手机搜索市场营收增长率高达305.6%, 市场规模达14.6亿元;预测2012年手机搜索市场规模将达28.8亿元。

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副教授史广顺介绍说, 移动搜索是指以移动设备为终端, 进行互联网搜索从而获取信息的方式。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PC功能正转移到移动智能终端, 这为移动搜索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 在我国传统的搜索市场上, 百度已经占据了接近垄断的市场份额, 新进入者挑战百度的难度极大。而在移动搜索这个新兴领域, 由于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 目前尚未有明显垄断力量出现, 这给了中小公司弯道超车、抢占互联网入口的机会。在移动搜索市场上, 不仅百度等巨头在抓紧布局, 中小公司宜搜、儒豹、易查以及盘古搜索也都在发力, 而一些中小公司甚至有超越百度的趋势。

艾媒咨询《2012Q2中国手机搜索季度市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 若以流量来计算, 今年二季度中国手机搜索用户数据, 宜搜占据第一, 占流量总和的35.5%, 而百度为33.8%, 手机搜搜以25.8%排名第三。百度在搜索领域的霸主地位首次受到挑战。

移动搜索仍问题重重

专家们指出, 目前我国移动搜索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手机屏幕限制搜索内容, 对搜索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李永壮认为, 在传统搜索上, 由于PC屏幕较大, 可以容纳更多信息, 人们对搜索结果中的无效信息容忍度较高。而手机屏幕5英寸已经算是极限了, 容纳不了太多内容, 必然要求在醒目位置提供最需要的信息。

在这方面, 各个移动搜索引擎都进行了有益探索。百度移动搜索对搜索结果进行了优化, 通过“框计算”的方式, 使用户最需要的信息优先呈现。例如在“掌上百度”搜索“搜狗输入法”关键词, 可以看到百度直接将下载搜狗输入法的链接放到了搜索结果的首页。百度相关负责人表示, 用户每10次搜索就有7.6次享受框计算结果。

许多中小搜索引擎APP则以增加分类、大力发展垂直类搜索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更直接的信息。例如, 在儒豹搜索的首页可以选择新闻、软件、游戏、小说、主题、短信、图片、视频、企业等多个门类的搜索, 宜搜搜索应用也把小说、应用作为独立的选项。这在传统的PC搜索中是很少见的。

其次,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不成熟, 广告投放价值仍然较低。

李永壮认为, 在移动互联网整体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 移动搜索也很难独善其身。传统搜索可以靠关键词竞价排名、右侧的广告栏盈利, 而手机屏幕相对小了很多, 单独开辟出广告栏来则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很大的伤害, 这对移动搜索盈利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不仅如此, 目前手机用户对移动终端的广告点击率比较低, 也制约了移动广告的发展。

数据显示, 2012第二季度在搜索中广告信息的点击方面, 只有13.7%的用户经常点击搜索过程中的广告信息, 有25.6%的用户偶尔点击广告信息。除此之外, 用户的广告网站也必须要适用于移动终端才能真正起到宣传效果。有数据显示, 多达40%的移动广告点击是没有价值的, 广告客户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回报。

第三, 移动搜索引擎被浏览器“绑架”, 制约其议价能力。

数据显示, 2012年第二季度, 中国手机搜索用户使用第三方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占48.4%, 而使用搜索引擎应用的用户仅有6.9%。可见浏览器对搜索引擎的默认对用户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会专门下载一个搜索引擎应用来进行搜索。

发展移动搜索需多措并举

业内人士认为, 手机的种种特性决定了移动搜索并非传统搜索在手机上的简单复制, 而是要在特色化、地域化、垂直化和完善用户体验上下工夫, 并探索适合移动搜索的盈利模式。

史广顺认为, 应该培养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应用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搜索引擎对流量的把控能力。移动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显示, 每个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平均安装的本地应用是65个, 而每个消费者平均每周使用到的应用仅仅只有15个。这就要求移动搜索引擎应用必须有比在浏览器上搜索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李永壮认为, 应用开发者应该从各个细节对用户体验加以优化。例如手机相对于电脑, 输入便捷性更差, 可以在语音输入、涂鸦输入甚至二维码扫描输入上加强探索, 使用户在输入时更便捷、准确。

史广顺认为, 移动搜索主要集中在用户的碎片时间, 信息需求的地域性更强。这对探索移动搜索的盈利模式具有独特意义。由于手机上有用户位置等信息, 移动搜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将地图信息整合进搜索中, 增添附近的饭店、商城、打折信息等内容的搜索, 使移动搜索与当地的商机充分结合,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李永壮认为, 由于移动搜索行业刚刚起步, 尚处于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状态, 很容易出现市场无序甚至负面事件。目前已经出现移动搜索公司以关键词营销诈骗和内容涉黄的事件, 这都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工信部等部门应尽快调研并出台相关规定, 为移动搜索行业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健康的环境。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篇2

《红周刊》作者 刘晓旭

近期,随着医药行业纲领性文件等多项重磅规则陆续发布,药品研发、审批和生产上市等环节发生了剧变,受利好政策驱动,10月份以来,A股市场生物医药指数表现(5.37%)明显强于同期大盘(1.03%)。截至目前,医药行业整体动态估值仅35倍左右,仍处于历史低位。随着医药行业逐步从医保红利整体驱动转向创新品种市场驱动,“药品创新”已成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创新药类龙头药企迎来机遇

“创新已成为趋势,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包括创新制、两票制、一致性评审,均在为创新药开路。”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联讯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勇表示,在医药行业整体发展上,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抗体、免疫、基因等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均是投资者未来需要关注的。

《红周刊》记者了解到,自2015 年下半年开始,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整个行业处于新的变革时期,包括了药品申报(化药注册分类改革)、审批审评(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建立优先审评制度)、生产上市(MAH制度试点的推行)、上市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今年10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这被业内公认为是纲领性文件,是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三十六计”,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创新意见》指导下,药品最高法律法规将深远地影响我国制药行业未来10~20年的发展,同时也将影响中国医药产业5~10年格局。”上海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赵冰表示。其认为,在政策红利及资本助力下,国产创新药已成医药产业的新风口,创新药领域中在研产品丰富的企业目前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在药品控费降价的背景下,能够拥有创新药(自由定价)和政策受益类品种(如一致性评价,制剂出口等)的公司往往能够给予一定的估值溢价,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丽珠集团等。

而同样是对创新药公司机会的判断,长城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赵浩然则提出:“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必将打开市场空间。创新药的研究难度和风险巨大,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撑。因此,短期要看研发、看管线产品齐全的创新类公司。”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7年11月6日

在投资机会的把握上,他认为投资者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1,研发实力强、后续管线产品齐全的创新类公司;2,有研发底蕴的老国企;3,公司规模小,但已经有单独产品的创新类公司。

在这三个方面,赵浩然认为在研发实力强、后续管线产品齐全的创新类公司中,投资者可关注恒瑞医药、康弘药业、复星医药、亿帆医药、天士力、贝达药业等具有研发能力突出的制药企业。其中,恒瑞医药重磅品种吡咯替尼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总局(CFDA)优先审评,预期有望于2018年上半年获批,成为接棒阿帕替尼的又一重磅品种。此外,公司报告期内还公告了贝伐珠单抗、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海曲泊帕等一系列抗肿瘤、麻醉、免疫等刚需领域原创新药的临床进展,预计在目前鼓励创新的环境下,公司高品质的研发实力即将收获高回报。贝达药业是国内创新药研发型药企代表之一,创新药研发管线丰富,各品种研发进展顺利,埃克替尼受降价及竞争产品的短期影响不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在有研发底蕴的老国企代表企业中,华润双鹤、华北制药、现代制药、哈药股份、联环药业、鲁抗医药、海正药业等值得投资者进一步跟踪。以华润双鹤为例,随着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正逐渐从仿制向仿创转型。未来三年内,公司将围绕六大专科领域陆续推出十个左右的新品上市。其中,神经、麻醉镇痛、呼吸三大专科领域的新品将集中进入上市收获期。现代制药曾公告称,拟投资14.5亿元建设“新型制剂产业战略升级”项目。该项目位于公司母体浦东厂区,升级改造完成后,浦东厂区将成为公司新型制剂的生产、研发基地。

在公司规模小但已经有单独产品的创新类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主要有科伦药业、安科生物、沃森生物等。其中,科伦药业研发管线丰富,创新药业务进入推进阶段,有望进入临床。2017年该家公司有多个产品有所突破,长期业绩增长可期;安科生物是精准医疗领域内难得的主营业务快速增长的创新型企业,核心产品生长激素保持较快增长,并购优质标的中德美联和苏豪逸明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能力将成为药品器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创新意见》的落地和其它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医药行业已进入创新时代。”赵冰认为,创新能力将成为药品器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医药产业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优质龙头企业有望率先突围,看好细分行业龙头强者恒强,利好医疗器械类龙头公司的长期发展。而赵冰的说法从近期医药股二级市场表现也得到了印证。10月份以来,生物医药指数表现(5.37%)明显强于大盘(1.03%),以华大基因、大博医疗、英科医疗、基蛋生物等为代表的与医疗器械相关次新股公司的表现明显抢眼。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7年11月6日

医疗器械板块是医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医疗器械行业高速增长可期,进口替代空间巨大。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虽然已超过3000亿元,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但目前我国器械消费占医药市场整体比例约17%,仅为发达国家的40%,随着老龄化和医保支付水平的提升,预计未来5年至少还有5%的份额提升空间,对应超过3000亿元的市场扩容。而根据IMS数据,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复合增速约6%,亚太地区市场增速约10%、市场规模在550亿~600亿美元之间,而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医疗器械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3年复合增速达21.91%,预计未来5年仍可保持15%~18%左右的增长。

对于医疗器械板块,《红周刊》记者了解到,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和制造工艺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仍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从医疗器械的消费结构角度,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耗材占比最高,心血管、骨科等为代表的高值耗材处于较高增长。随着政策引导下国产中高端产品的技术突破和使用普及,长期来看,我国器械进口替代红利将持续兑现。中信证券建议,从投资机会来看,伴随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持续看好中高端国产器械的竞争优势,判断目前化学发光、DR(数字化X线机)、起搏器及血透产品四大细分领域正快速引领进口替代之路,个股重点推荐乐普医疗、安图生物、迈克生物,同时建议关注万东医疗及宝莱特。

从重点标的公司中,鱼跃医疗作为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之一,一直奉行“内生+外延”的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内部研发和外部并购丰富产品线,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家用医疗器械端,公司结合线上销售模式、丰富的产品线、鱼跃品牌力,形成了一套创新有效的销售方式。公司的医用临床器械则通过上械的并入与整合,实现了丰富产品和快速拉动销售收入的双重目标。

农机细分领域迎来发展机遇期 篇3

农机化水平提前达到“十二五”目标, 产品面临结构化调整

经过十余年农机补贴发展, 我国农机化水平和农机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1.6%, 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 年全年全国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收入4283.68 亿, 较上一年增长7.39%。2015 年农机行业利润增幅8.88%, 同期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幅2.46%, 农机行业利润增幅较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幅高6个百分点, 明显好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

但同时农机行业2015 年出现增速收窄, 行业投资强度减弱的情况, 全年完成固定投资1532.85 亿元, 同比仅增长13.36%。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 市场面临结构化调整, 农机企业发展重点在核心制造竞争能力的提升。

农机行业发展挑战来自于发展失衡, 未来机遇也来自于解决发展失衡

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主要包括地域失衡、种植过程机械化水平失衡、产品结构失衡、农机具种类发展失衡等等。新疆、东三省、华北平原藉由地形自然优势部分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超过85%, 但包括贵州在内四个省份农机化水平仍不足40%, 地域差别十分明显;同时在耕种收过程中, 我国在种植和收获过程机械化水平较高, 在植保、烘干等作业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 产品低端化、同质化严重, 如大马力拖拉机等高端产品仍依赖国外产品, 产品结构发展失衡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遇到瓶颈;同时, 主粮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大高于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 农机具发展失衡。

因此, 我国未来农机发展主要趋势是解决发展失衡问题, 进一步加强农机行业核心技术能力, 优化产品结构;在国家农机补贴“所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引导下, 实现行业优胜劣汰;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 未来可与农艺紧密结合的高科技、智能化农业装备也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精确地指导农场主进行耕种、施肥、收获和植保用药, 从而得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重点关注农业植保无人机、秸秆处理机、玉米水稻收获机等六大细分市场

从细分行业来说, 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六大细分市场:农业植保无人机、大中马力拖拉机、收获机械、深松农机具、秸秆处理机及设施和精准农业设备。

物流业发展迎来重大变革机遇期 篇4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是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宏伟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六个方面给出了未来七年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刻理解《决定》的内涵和精神, 将为我国物流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抓住重大变革机遇期, 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

一、深刻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本届三中全会最大的改革理论创新点和改革实践成果, 既是我们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之目标和任务的理论出发点, 也是我们系统性把握主要改革任务和重大举措之谋篇布局和相互关系的行动指南。总体来看, 经济体制改革有三个重点任务:

1、用开放市场倒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决定》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因此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决定》明确要求:“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 一律取消审批”, 对企业投资的一般竞争性项目“政府不再审批”, 而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 要“推进公司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由此可见, 本届政府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从投资、融资、准入等方面给市场即企业家配置资源让出新的运作空间。换句话说, 在存量市场, 政府将通过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同时部分国有资本将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在增量市场, 将由企业家重组要素资源的管理创新能力来决定资本进退。

事实上, 新一届政府施政7个月以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 (不含有关部门在三定方案中取消的32项) 。以开放倒逼行政审批制改革的最大战略举措就是建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显然, 仅有行政审批制改革还是不够的。《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这就大大提升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 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条件下, 企业家创新将获得法律保护, 新的市场将被不断创造出来, 社会财富的创造、分配和运用方式将呈现全新的格局。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共同构建的统一市场体系是基础性前提。

2、财税体制是维护市场统一的制度保障

《决定》要求:“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19 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央根据新阶段国家治理发展要求, 第一次明确提出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反映了改进国家治理体系的迫切要求。

《决定》明确“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作为中央事权, 将有助于消除地方和部门将行政管辖边界异化为部门利益和市场区隔边界, 分割全国统一市场的弊端。国内市场不统一, 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政府如何有效实施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企业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新财富?又何以带领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决定》明确要求“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这将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 维护市场统一, 促进公平竞争。显然, 在过去3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 企业在一个个政府税收等“政策洼地”中腾挪发展的模式将面临重大挑战, 取而代之的将是在统一市场上, 通过捕捉市场机会而不是拉近与官员的关系, 通过公平竞争而不是依赖政策扶持, 通过提升经营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有可能对一些以税收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物流园区等项目的运营和后续投资增添变数。

实际上,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仅是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改革, 而且是财税体制改革最深刻的重大举措, 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弊端丛生的土地财政发展模式。“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条件进入市场流转, 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要举措, 必将增加土地资源供应。物流仓储用地将有更多市场选择性, 物流实体网络建设成本也将随之下降。

此外, 《决定》要求“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 意味着近期不会出台大规模减税政策, 但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 适当简化税率”, 将给物流业统一税率或降低税负带来希望。

3、司法公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就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

众所周知, 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决定》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以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 实际是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为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这必将为企业家自主运用信用工具、自主发现市场盈利机会、自主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自主贯通国内外两个市场、自主连接国内外两种资源等市场配置资源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也将更加坚定企业家创造新财富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心。

毫无疑问,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司法体制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要件。市场是企业家自主选择的创新发展过程, 诚信体系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司法体制来规范约束。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均交集于此。

显然, 上述三个重点改革任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取向, 就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这正是微观经济体即企业根本利益的诉求所在。

归纳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就是要调整三种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是司法与行政的关系。显然, 在现有利益格局已经固化的情况下, 调整上述关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 这可能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主要原因。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毋庸讳言,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的“小、散、差、乱”行业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府过度管制、市场行政分割、司法有欠独立的营商环境的影响。

比如, 占我国货物运输70%以上的公路运输乱收费、乱罚款久治不愈;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抬高了一体化服务成本;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当突出;税率不统一、税负过重的问题在实施营改增试点后反而加重;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造成许多物流用地在时间和功能上的错配;物流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地缺乏统筹协调, 有的不能落地, 有的被前置条件, 有的还存在诚信危机;地方保护主义使得物流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放大了社会诚信风险, 削弱了企业长期信心, 反过来又危害到物流统一市场的形成, 等等。

显然, 《决定》从制度供给的层面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我国物流业发展已经迎来重大变革机遇期。

1、物流业发展商业生态环境将获得极大改善

物流业商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将突出表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创业投资和延伸服务便利, 包括一体化服务的无障碍准入、网络布局和多点运营的协同管理、物流资产和财务资源的统一调度、贯通市场和产业融合的法律保障、市场运作和服务模式的管理创新等。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 采用负面清单管理, 意味着市场规则趋向“公平开放透明”, 意味着负面清单之外的经济活动, 政府不得随意行政管制。特别有利于区域物流、流域物流、口岸物流、内陆沿边物流、和自贸区物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解除行政管制, 将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物流市场、两种物流资源, 构建统一开放的物流服务市场, 有利于大幅降低我国物流总成本。

要知道美国商业物流总成本相当于当年GDP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长期处于9%左右, 就始于1980年下半年美国立法通过《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和《斯泰格司铁路法》, 对运输业实行大规模解除管制。当然, 这也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关。

2、物流业创新发展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

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 企业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会趋于下降, 将激励物流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管理和服务创新方向, 包括介入客户加工配送增值业务、嵌入生产计划制定和管理、参与贸易或供应链金融运作、输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整合客户营销和财务管理、打造物流服务电商平台、挖掘物流大数据资源、创新绿色低碳物流模式、开发应用物流技术装备、伴随客户营销“走出去”以及对接海外物流市场等。

物流企业将在延伸服务和融入产业链的过程中, 加深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 进而通过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反哺提升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比如, 上海自贸区航运业市场的统一开放, 将显著降低航运企业运营成本, 并带动相关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国际航运以及国际物流的服务能级, 不仅有利于打破现有行业垄断, 而且有利于改变出口贸易长期由FOB价主导以至物流服务贸易逆差的格局, 甚至还有可能改变地缘政治关系。

事实上, 新一届政府在力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同时, 在今年8月份就正式提出加入由美国主导, 涉及4.3万亿美元规模, 覆盖全球70%服务贸易的服务贸易协定 (Ti SA) 谈判。这反映了政府“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积极态度。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成为Ti SA的“试验田”, 其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 将使我国形成的“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最终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TP) 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 (TTIP) 实现对接。

未来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将更多表现出专业化服务、产业化融合、信息化联通、国际化对接、全球化运作的特征。物流业扩大开放必定会给金融、制造、商贸、信息、电子商务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市场联动溢出效应。

3、物流企业创业投资和运营成本将显著降低

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 物流企业将因标准化运营流程和模块化管控方式的可复制、可推广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 进而带来运营成本的显著降低。实际上, 政府旨在促进贸易便利化在工商登记、海关监管、航运服务、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等方面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已经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降本增效的实惠。

比如, 国家从8月1日起到1 2月31日止暂时取消出口商检收费, 经专家测算, 此举可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达100亿元以上。再比如, 国家外汇管理局从今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旨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外汇管理新规则, 同时废止了自1 9 9 6年以来的4 9个相关管制文件。据《齐鲁晚报》报道, 此项改革措施将惠及山东省1.4万家涉外企业——单笔对外付汇速度可缩短5~7天, 往返于行政机关和金融机构的次数减少2~3次, 企业专职业务人员可缩减1~2名, 将极大降低企业人力和时间成本。

4、物流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将显著提高

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改革要求, 将进一步促进物流业通过资本运作和兼并重组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今年10月31日, 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青岛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铁矿石运输合约》, 由山东海运联盟直接买下按交通运输部大船管制办法迄今不能在我国沿海港口停靠的4艘4 0万吨级铁矿砂船, 然后返租给淡水河谷。淡水河谷则同时与山东海运签订了5亿美元的铁矿石运输合约。此举实际上打破了我国船东联盟的市场封锁, 而且倒逼交通运输部对相关大船靠泊管制政策进行调整。

其实, 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最有效途径。正是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 人们对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验充满期待。

5、对会签中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 我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3-2020) 》正处于政府部门会签阶段, 其规划期正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期相吻合, 预示我国物流业发展已经迎来并可能已经抓住了重大改革机遇期。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规则, 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也注意到, 既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就意味着政府应该对用产业规划管制经济的模式进行改革。因为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以后, 产业规划实际上成为与行政审批制相配套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 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甚至干预微观经济的依据和抓手, 极大挤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 其中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普遍的产能过剩、能源领域的腐败丑闻、以及光伏产业政府补贴的结果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可是《决定》中仍然原则性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 有些令人费解。其中的关系还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

毫无疑问,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看, 物流业属于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关涉“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以及经济运行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理应纳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由中央政府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理所当然的。因此, 对《规划》能否如期出台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 《规划》的出台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就能对物流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事关物流业健康发展、且事关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公路运输乱收费和乱罚款问题, 好像就不是中央政府能调控的。事实上, 《决定》已明确将“市场监管”划入地方政府职责范畴。

三、期待

1、对政府改革的期待

一是地方和部门应尽快按照《决定》要求, 本着“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原则, 进一步“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确实解除制约我国物流业尤其是运输业发展的不当管制, 并探索对物流服务市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二是政府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规范要考虑物流园区投资建设的历史成因和运营实际, 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通过多边协商来妥善解决。

三是政府尽快颁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新规则、要求对规划做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完善。

2、对物流企业的期待

一是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将为物流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创造出巨大市场空间, 但不要盲目发展多元化, 要时刻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是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建立将对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传统货代和报关等服务的“技术性”会下降, 有可能导致相关工作岗位的缩减, 企业要提前做好员工结构调整, 做好转岗人员的技能培训。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篇5

值得关注的是, 近几年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成为依靠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旗舰企业, 特别是在海外投资和拓展海外业务方面异军突起, 表现十分抢眼。就在去年, 民营企业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在对美直接投资中, 民营企业大约占到了总金额的76%和项目总数的近90%。我们观察到, 民营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投资规模扩大、方式多元化、领域广泛化和向高端产业链进军等新特征。

展望未来, 我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中国的海外投资也将迎来一个新高潮。其原因是, 一方面国内企业的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同时, 随着中国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加之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开拓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成为海外投资的主体, 这将是大势所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在放开行业和市场准入以及简政放权等领域, 近期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这些都无疑会给民营企业创造难得的有利时机和发展环境。我们可以预计, 未来一个阶段将是民营企业和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信息化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篇6

第三次工业革命, 说的是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 也将在2 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化也可以与各行各业, 尤其是与工业化结合。笔者围绕信息化意义、两化融合应有之意和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谈点个人浅见。

1 信息及信息化的重要性

1) 信息内涵。

简单地说, 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资源和知识, 通过信息能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信息化是以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 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并用之造福社会的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或信息技术。它与过去生产工具或者技术区别在与:它不是一孤立的分散的东西, 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 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

2)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功能的应用扩展, 改变了传统思维, 创造了新的消费, 成为趋势和潮流, 从工业上看, 一方面能加快推进传统工艺转型升级, 将为可持续发展, 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如何运用信息化, 提高市场占用率, 逐步成为共识。

总之, 无论传统产业, 还是新产业, 每个行业都离不开信息化, 也是当前工作的主题、难点。信息化是提升综合区位竞争优势, 打造服务型政府, 加强自身建设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信息化需要人人知晓, 人人支持, 人人建设信息化, 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2 两化融合的演变及含义

1) 演变过程。

回顾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首先由江泽民同志率先提出, 诞生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 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展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带动、促进、推动到深度融合的变化, 表明我国对于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和不同目标要求。我个人认为, 认识和目标要求的背后, 实质上是如何把这一国家意志推行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主体—工业企业。

2) 两化内容。

两化中的工业化, 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 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 (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 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 (或国民收入) 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新型工业化,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 是抢占发展高点, 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换句话说,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撑, 加快形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和融合, 使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过程。

3 两化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1) 从全国情况看。

当前工信部的思路是“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 ”也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线 (行业) 、面 (地域) 、点 (企业) 的三级推进思路。目前地域层面, 全国有2009年和2011年两批16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探索。2013年召开包括市级经信系统参加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 部署专项行动, 微观企业层面融合什么, 如何融合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都是自发探索阶段。

2) 从国家级试点情况看。

我国把建立国家级试验区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载体来抓, 2009年首批确定国家级两化融合的8个试验区分别是南京、上海、重庆、广州、青岛、内蒙呼包鄂地区、珠三角地区、唐山暨曹妃甸地区。2011年又确定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8个地区为第二批, 他们正在积极谋划、完善思路, 完善组织体系, 争取相关资金支持政策, 为两化融合工作先行先试, 探路铺路。至今为止, 各试验区共识是要沿着:战略规划引路、基础环境保障、产业发展支撑、试点示范带动、创新手段推动、区域效益提升的路子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

3) 从重大工作推进情况看。

以2009年3月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培训会议, 首批确定8个国家级试验区为标志, 采取不同手段, 不断试点探索总结开展工作。表现为:陆续出台了推进消费品、煤炭工业等指导意见;召开机械工业、石油化工推进会议和汽车业及制造业高蜂论坛等会议;通过抓典型在贵阳、重庆、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开展转方式调结构两化融合深度行及启动标准建设、示范推广、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动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通过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意见和制定了关于国家级试验区重点工作意见, 2012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成果展和国家级示范企业评定, 2013年下发了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征求意见稿, 理清思路。如2011年4月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见明确主要任务是: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 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 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4) 从存在的主要问题看。

表现为自上而下呈现认识越来越低, 与国家要求差距很大, 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对两化及相关概念相当陌生;机构设置不科学, 人员奇缺, 省市县管理部门与企业有机构人员少, 无机构兼职干是常态;支持发展的环境及配套办法方案不够, 有无所适从感觉等等。

4 几点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对经济社会作用, 工作至少应从以下做起:

1) 提高认识, 交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

传统产业提升离不开信息化, 新型产业培育离不开信息化, 提升软环境离不开信息化, 民生建设离不开信息化, 拉动消费离不开信息化, 打造服务型政府离不开信息化,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信息化。一定要依据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学习借鉴外地做法,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推进, 急不得也慢不得。

2) 创造条件, 狠练内功, 从解决基本问题着手。

我认为统筹机制是核心, 集中管理, 分层落实是根本。做事受到环境制约,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有地位才能更有作为。认识到位, 体制顺畅, 工作有人干, 会越来越好。

3) 规划先行, 明确方向目标, 不断修正完善。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篇7

国家计划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给轨道交通这一新兴产业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根据计划,2009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7007亿元,安排拟新开工项目80项,新增投资规模为15 000亿元。未来五年,预计中国对铁路的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江苏轨道交通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调查,轨道交通领域的13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2家实施企业中,有9家企业在2009年对项目的投入基本到位,有3家企业对项目投入全部到位;有11个项目基本完成了项目合同约定的经济指标,2个项目全部完成合同经济指标;项目实施企业普遍认为在2009年能够实现项目预期产能。12家项目实施企业中,有2家企业认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10家企业认为本轮金融危机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

南京康尼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第一门",企业近期已着手提高效率,扩大产能,确保在未来几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 并投入力量拓展海外市场,目前正在与境外主机厂家洽谈。浦镇车辆2008年实现销售27.6亿元,同比增长25.4%,2009年预计实现销售40多亿元;现已中标1500辆铁路客车的订单,金额达30多亿元。常牵中心2008年出口948万美元,同比增长89.6%;2009年1~2月工业总产值12 500万元,同比增长38.89%;企业积极参与科技部与铁道部380km自主知识产权车辆研发,有望获得金额约60亿元的合同,预计2009年新增订单近100亿元。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篇8

关键词:“十一五”,“十二五”,发展机遇

“十一取少五得问”了题时长与期足困,进难中。步国,在经但举济同世与时受社还金会面融发临危展不机影响而陷入困顿境地的情况下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盘点“十一五”时期的得失,有利于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与方略。

一、“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

从目前来看,“十一五”时期虽然遭遇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多种困难,但成就辉煌。

“十一五”前期的发展环境比较好,但进入2008年之后,南方冰灾、汶川大地震和三鹿毒奶粉事件等接二连三发生,让全中国人民痛入心脾。也正是在这一年,当中国人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和“神七”飞天而欢庆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金融危机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许多外向型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的边缘,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地区大量企业外迁、倒闭或歇业,以至于2009年成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应该说,这些突如其来的国内外形势变化是“十一五”开局之时难以预料的。

即使国内外许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在这一时期同时并发,但中国社会经济依然在大阔步前进。在风云变幻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40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最为困难的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4.0507万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了9.3%。预计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9万亿元左右,中国将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1957年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超英赶美”在当时来看的确是冒进的设想,但如果我们将时间跨度扩展到2010年,你能不佩服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卓识与预见力吗?“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68万亿元。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十一五”的五年再造了一个中国,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奇迹。这一奇迹引得全球许多人试图探索“中国模式”的

*张可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邮政编码: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奥秘。预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30000元(超过4000美元),中国将进入联合国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十一五”的成就赋予“十二五”的特殊意义在于,“十二五”将成为中国超越日本后追赶美国的起点。这个起步迈好了,中华民族真正跻身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希望就升起了。

除了经济总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有关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均能如期实现。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例如,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惠及中国亿万农民,必将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流芳千古。在“十一五”时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一般民众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国家整体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明显增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中国在2008年为全球增长的贡献度约为22%,而且在2009接近40%,日美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起来也不过0.1%左右。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估计将达到2.3万亿美元左右,有望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在总体实力增强后,中国会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东亚病夫”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除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民生改善明显与国际影响大大提高外,“十一五”时期在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步伐。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改革首先应该弄清楚规划纲要“一字之差”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从1953年延用至2005年的“计划”改为“规划”,“一字之差”并不玩文字游戏而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调控的方式,计划到规划的变革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具体安排,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体现了政府调控理念的转变。计划包括的面广,而且具有强制色彩;规划更强调了引导市场,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规划要明确政府做什么,体现国家意志,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第二,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先进管理方式。“十一五”规划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强调民众的意见,因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开展了请人民群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第三,体现了政府管理的空间观念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一个矛盾与问题多发期,其中区域问题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中央强调“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计划一般是按条条制定的,而规划更强调空间,因为任何活动总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不落实到空间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操作性。由“计划”到“规划”,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规划体系与政府调控进入了新的改革期。

由过去的按“条条”管理转变为按区域管理是“十一五”时期确定的未来政府调控基本方向。在这五年中央政府注重运用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指导与管理区域发展。“十一五”时期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七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6月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4月,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

值得特别注意

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批准设的是,除总体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力大幅度提试验区”。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升、民生改善十多个区域规划,涉及的区域包括:广西北部湾

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明显与国际影株潭城市群、中部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响大大提高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外,“十一五”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时期在体制改湖生态经济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等。

除政府调控重点与导向的转变外,改革还在革方面也迈出

了较大步伐。

许多具体领域展开。例如,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稅,全面推进增值稅转型;在24个省市区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体制改革试点;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这种改革举措对规范市场竞争与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在经济发展整体跃上一个新台阶后,原有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在新的阶段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与困难。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经济结构指标不能如期实现。过去长期存在的依靠投资扩张和便宜劳动力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比例不高,总体而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没有明显提高;第二,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能源、矿产、水资源等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三,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十分普遍,导致产能过剩,加剧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说,在许多传统产业领域盲目扩张而在高新技术领域投入不足是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痼疾,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到了非医治不可的程度。这不仅导致国内各地区之间争夺能源原材料与产品市场的冲突不断加剧,而且由于对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呈加速度上升还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增大。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目前存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都能从区域冲突中找到原因。内部冲突导致了中国利益流失问题相当严重。以铁矿石涨价为例,由于各地区盲目发展钢铁工业且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合作格局,中国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没有掌握铁矿石价格主导权。2005年至2008年这4年的铁矿石价格

不改变资源分别上涨71%、19%、9.5%、96%。有专家指出,环境代价大的2003年至2008年间,进口铁矿石涨价高达4.6发展模式,中倍。国际铁矿石价格的连续暴涨,外国公司已

经从中国攫取了正常利润以外的7000亿元财富。

国的高速增区域冲突导致的肥水外流是何等严重由此可见一长态势将难斑。在盲目发展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同时,许多地以为继。区并没有对环境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导致了大量

了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品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固体废弃物污染、尾矿污染等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有:珠江北江和湖南湘江株洲与长沙段镉污染、昆明阳宗海的砷污染、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山东临沂河水砷超标、内蒙古赤峰自来水污染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对我国环境质量、居民健康与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不改变资源环境代价大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高速增长态势将难以为继。

在社会发展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扩大、地区教育不公、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社会管理漏洞多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由于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再加之官员腐败问题突出,社会低收入阶层怨气大,上访与社会群体事件在各地方随处可见。在一些地区,地方财政靠“卖地”,但对失地农民补偿与安置均不到位。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也会阻碍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经济发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问题与矛盾积累较多。上述许多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都与政府管理缺位或不规范有关。从纵向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性规定在地方时常遇到执行障碍。从横向看,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冲突多而合作不足;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时常存在相互扯皮现象,有利益的多个部门争着管,没有利益的哪个部门也不管。虽然中央政府明确了区域管理导向,但在中央政府27个部门、16个直属机构与4个办事机构中只有两个不涉及区域管理。以规划职能为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与民政部等均具有一定的规划权,各部门主管的规划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机制,往往导致不同规划之间出现明显的冲突。

三、“十二五”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每12年为一轮,天干地支组合成60甲子。“十一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甲子生日,“十二五”是中国进入第二个甲子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作为第二个甲子的五年规划开端,“十二五”时期中国会面临怎么样的发展环境与前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十一五”时期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是追赶美国的起步时期。如果这个起步迈好了,将为在未来三十年内超越美国打下良好基础。放眼全球现状与态势,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将面临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美国的金融和经济体系遭受重创,欧洲也受到冲击,拉美与亚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0%、2008年的3.9%降低至2009年的3.0%,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与债务危机。中国虽然受到了明显影响,但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实力被金融危机削弱,意味着中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难得的扩张空间。因此有人甚至预言,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将可能成为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机遇并不等于现实实力,机遇可能会稍纵即逝;而且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每逢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紧迫感会催生出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有两种前途:一是紧紧抓住了机遇,中国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强国;二是错失良机,先进国家借危机中催生出来的新技术革命而有可能将中国再次远远地抛在后面。20世纪60年代全球曾经出现过一次产业调整的良机,当时中国没有抓住。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会让机会溜走吗?

值得忧虑的是,中国的企业缺乏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严重依赖资本扩张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一旦陷入困境将难以自拔;而且一旦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而普遍不振,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将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有这种危机感,倘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可能会出现大倒退,兴我中华就会变成画饼。面对百年不遇的机遇,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为“辛卯”年。按照古代的说法,“辛: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了应验先贤们的判言,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需要从全球角度审时度势,冷静对待,缜密谋划,从战略角度布局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

第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必须改变拼资源、牺牲环境与科技投入少的急功近利增长路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地区均在强调“比较优势”(只单纯考虑成本因素),导致了许多重复建设。在新经济时代,只考虑比较优势已不合时宜,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整个国家与各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内各地区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十二五”期间,宁可牺牲一定的速度,也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必须改变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与促进内生增长(即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与企业家)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外依存度过大存在较大风险,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沿海外部控制程度较高的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感受到的压力大得多。

第三,必须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为经济提质转型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城乡区域差距所导致的城乡对立与区域冲突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政策来解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在“十二五”时期应当是政策的重点。

第四,必须协调好各区域发展,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实力。东部地区保持率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由过度的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型,加大结构转型力度;西部地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从过去的以打基础为主转变为分类支持;中部地区除了《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所提出的“三基地一枢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定位外,还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东北地区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振兴与现代化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另外,按问题区域制定区域政策,应当在“十二五”时期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政府对问题

机遇并不等于

区域进行制度化的扶持是一国国力强盛的表现与现实实力,机文明第的五象,征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遇可能会稍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础。明确政府有限作用领域,纵即逝;而且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加倍努力。国有经济改世界经济发革、资源环境税的改革以及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深

化等均有待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政府调控法展史告诉我制化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们,每逢严重

第六,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大力提倡讲职业经济危机时道德。侈靡、颓废的生活态度和腐败行为是社会期,紧迫感会的毒瘤,必须摒弃之并提倡民众励精图治与官员

廉洁奉公。在中国社会中最缺乏的是职业道德,催生出新的只有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使讲职业道德成为一种技术与产业革社会规范,整个国家才会凝聚向上的氛围,社会命。

才能井然有序。

上一篇:时间枚举论文下一篇:正切运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