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

2024-06-23

课程教案(共12篇)

课程教案 篇1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修修订订稿稿) ) ( (以以下简称《标准》) 的指导思想, 由黄金凤、孙海兰、高洪、李艳茹主编撰撰写写的的一一套套体体育课程教学教案丛书。本套丛书遵照《标准》“健康第一”的核心思想想, , 强强调调课课程程的的实践性特征,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可选选择择性性及及教教学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目的是奉献给年轻的体育教师们, 供其教学参参考考。。

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 贯彻、执行新课标精神, 强调““健健康康第第一一””;;第二, 突出强调了田径运动项目;第三, 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本套套丛丛书书共共分分三册: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每册内容包括:各学段全学年教学目标标;;第第一一学学期期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及第一学期16周64-48份教教学学授授课课教教案案, 每课选择一个主教材、搭配一个游戏 (共150个) 及自主学习内容, 图 ( (11008888幅幅) ) 文文并并茂、生动活泼。

《《体体育育与与健康课程教学教案》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西安地图出版社印刷厂印刷, 1166开开本本, , 全全书书约约75万字。全套定价120元, 邮寄费10元, 合计130元。欲购从速。

订购办法:

11..邮邮寄寄::西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西安体育学院解群收, 款到立即发书, 单位购书开发发票票。。邮邮编编::77110068.联系电话:029-88409826, 13759923585, 13572571515;

2.银行汇款:收款人:解群账号:6222804221111018937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行朱雀路中段储蓄所

3.请请注注明明详详细地址、姓名、单位及联系电话。字迹务必清楚、工整。

课程教案 篇2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目标

本课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按照教材设计的基本结构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共同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第三至第九章主要以课程开发为线索,即从设计、内容选择、实施到管理等,兼顾共同的教学问题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第十章以后,主要是对几个重要的教学论问题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进行重新阐释。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为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本课程为中央电大统设课。凡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全体学员,及其他各类别共用本课程进行学习的学员,都必须参加本课程的考核。具体办法按照中央电大考试处颁发的课程考核说明执行。

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共20分,其中作业12分,学习过程考核占8分。学习过程考核中,学生上网浏览、视听学习、电子邮件等不少于20次,计5分;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活动达到规定的次数,计3分。

本课程要求: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习分析与反思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运用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原理、规则和策略,分析现实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本课程的学习重视形成性考核,期末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主学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10学时(5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2学时(100分钟)、形成性考核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分校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和市校将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间的业务合作。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余自学为主,作为教学主办单位,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将组织试点电大开展适当的面授和电视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本课程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市校和各试点分校教学部门要适当安排课程面授辅导、练习作业、专题研讨或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一般而言,绪编和设计编的内容,宜重视理论教学,强调自学基础上重点辅导,试点电大可结合课程改革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施编的内容,在强调自学为主的同时,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或专题研讨,更加突出课程管理方面的规范和要点;方法编内容的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或现场观摩,明确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宜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思考学习好的经验,并通过适当训练来形成能力。

期末考试是检验学期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平时学习的形成性考核,也是促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以致用质量的重要手段,各试点电大宜重视使用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加强平时的学习过程管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的建议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进行,范围涵盖文字教材第1-14章的全部内容。建议采用课堂辅导、电视教学、练习作业、实践考察、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安排适合本地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处理好课程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共设14章,可按教学内容分为“绪编”、“设计编”、“实施编”和“方法编”四大教学单元的组合。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

“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建议一览表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电视教学辅导 面授辅导 专题案例研讨 练习作业 实践考察 小计 1 绪编 2 设计编 3 实施编 4 方法编 学时总数 6 24 24 18 72 3 3 3 10 8 8 6 24 3 3 3 10 12 12 10 38

- 3 5 3 11

本课程中央电大配有10学时的电视教材和10学时的录音教材,另有帮助学习的直播电视课堂教学录像2学时和若干网上教学辅导课件或文字资料。非印刷媒体的学习资料是课程主教材即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内容包括对于文字教材的总体使用说明、课程知识线索指导、一些重点中的难点问题的阐释及案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等。

对于多种媒体形式教材的使用,宜区别学员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加以使用。提倡使用音像教材来帮助学员进行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提倡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的强化学习。建议尽可能将教材的使用与小组讨论学习或针对重点学习内容的实地考察统一起来。

第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针对“设计”、“实施”与“方法”三编中各学习单元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专题案例研讨、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中一些实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供有选择地重点学习。

(二)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1. 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各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和“形成性考核作业册”中的论述题。

2. 针对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相关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或者经过必要的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独立撰写一篇带有本校或本地教学工作特色的真实的学习体会材料。

3. 独立撰写一篇运用小组讨论或案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报告或学习札记,或者尝试编写一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案例资料。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兼职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辅导老师,专人指导学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探索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学员间提倡共享资源、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物理教案编写的改革 篇3

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如何编写教案呢?以物理教案为例,编写教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旧教材到新课程,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当前,很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不深,编写教案时,各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相似,如都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的态度与合作精神”等;或者教案中的三维目标都是从教参中抄来,很多教师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更谈不上去思考如何完成这些目标了。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课时都列出两个或三个大问题,一节课应主要确定两到三个具体目标写在教案上,其他与本课联系不紧、一般地泛泛而谈的目标则不必列出。实践证明,物理学科备课时确定三维目标,应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转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围绕这个重心,在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目标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操作性强。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但现在许多教师的教案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活动、采用什么方式等,教案中都没有体现。这样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转的局面,于是填鸭式、说教式、一言堂式的教学便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主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力”的概念,有两个教学设计方案:一是教师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4个或5个),然后教师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二是学生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4个或5个)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子中力是怎样产生的”,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设计一”显然是传统的编写方案,反映的都是教师的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属于“满堂灌”。而“设计二”考虑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物理教案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在和谐氛围中自主探索的广阔空间,使教学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再次是作业内容、形式设计。现在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简单采用教材、配套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作业设计;二是作业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识水平;三是作业形式单一,多为卷面的书写和计算,是机械性的作业。传统的作业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物理作业的设计,除了继续关注知识性外,还应考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物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同步练习等资源上的作业,改编这些资源中的作业,还要自主设计部分作业,并充分考虑作业的生活化、趣味性等。课后多安排具有自主性、探究性或合作性的作业,增加观察、实验、编题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充分动脑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最后是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进行反思,不仅能对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查漏补缺,而且能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现实中,教学后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还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二是教学后记内容模式化、笼统化,如“本堂课上得较成功,学生收获很大”、“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或掌握了什么”等;三是反思不够深刻,对课堂中某些环节上得好或不好没有进行分析,更没有提出改进意见、办法;四是反思写得不够具体、清楚,没有反映出哪一个环节、哪一步操作做得好或没做好。这种后记对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写教学后记时教师应记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或操作的得失,避免反思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使教学设计得到优化。

教案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对教案设计进行改革,真正贯彻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景观设计课程教案概述 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设计课程涉及多门学科, 若没有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遇到无法掌握大量知识点的难题。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 发现从园林概念到景观概念的认识入手去搜集大量的相关教材、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 能够较为清晰地理清景观设计教学脉络问题, 可以打破以往一本教材为主导的备课模式, 对园林概念与景观概念的准确诠释, 主要源于三大古老文明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景观生态学研究等方面。

1 古老文明影响下的园林概念

在1954年于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园林联合会上, 英国园林学家杰里科认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三大景观原动力是中国、古希腊和西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中部文明 (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 、东部文明 (印度、中国、日本和东南亚) 和西部文明 (起源于埃及) 的景观自成体系。

1.1 在东部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

秉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古典园林着眼于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关系, 分为山居草堂、山庄别墅、城市山林、名胜风景区的公共游豫园林。山居草堂、山庄别墅乃自然山林中的建筑, 蕴涵了隐遁的人文意识。城市山林是建筑群中的山林, 追求中隐的兼得山林精神生活和城市物质生活的满足。名胜风景区的公共游豫园林则将建筑与山林互为背景, 互为点缀。若从园主的身份来看, 私家园林妙在小巧淡雅, 以幽曲来丰富园林的意境, 多注重以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的处理。皇家园林开阔恢宏, 以真山真水作为造园的要素, 有苑囿海上三山的神仙思想, 有艮岳对自然细腻幽深的表达, 更有集景式风格与外来因素的渗透。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为造园六法。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 在唐代达到高潮, 宋、明两代亦有传输。日本园林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形成了筑山庭和平庭、枯山水和池泉、坐观式、周游式、回游式园林等。

1.2 在西部文明影响下的西方古典园林

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西方古典园林, 将水、常绿植物和柱廊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古代的园林注重美学与功能的融合, 注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强调功能分区、采光与排水、防御等系统的完善。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更强调以“人”作为设计的核心, 把园林纳入生活区域, 竞相效仿古罗马的园艺热潮造就了严整对称、水景丰富的意大利台地园。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在融合意大利造园思想和地域特色之后兴建了勒·诺特设计的精益求精的韦贡特庄园和有意突出三角形和十字形水渠的凡尔赛宫庭园。然而英国造园学院的园林设计革命, 却形成了自然、隐藏、富于变化、强调优美曲线的特征。追求完善和改进的“能人布朗”非常注重景观中曲线的运用, 把景观设计转变为理性的调控。在100多年前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 (1858年~1876年) 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特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

1.3 在中部文明影响下形成的西亚园林

西亚园林亦称伊斯兰园林, 在波斯和阿拉伯双重文化作用下, 出于克服干旱气候节省水源等原因, 深受古埃及园林的影响:直线水渠, 由实用逐步过渡到观赏功能的植物须随其规则布置。在公元前3500年就围筑猎园并逐渐向游乐园演化, 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什达门附近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耸起中空可居住的人工山, 设有提水装置, 利于植物灌溉。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徒控制西亚后普及教义, 《古兰经》中描述的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在现实中化作穿过中心水池的四条主干渠, 巧妙地将园林分成田字形。

2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园林概念

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之下, 园林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原初精神力量, 可以作为静笃深思、林泉高致的场所, 是我们今天生活空间的调节和补充。同时环境、遗产、可持续性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国古典园林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重视山水, 园中建筑是对景色的点缀和辅助。通过时间的延伸来展示拓扑形态构图。寓情于景, 受儒、道、佛教的影响, 追求人间仙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自由流畅的造园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曾经震惊和影响西方世界, 也促进了现代园林发展。然而中国园林受无为而治的消极影响导致对自然的认识不全面, 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更加不够深入, 在植物材料的配置水平等方面显然比西方落后。

西方古典园林改造自然而表现人工痕迹。重视建筑物, 山水花木、水体雕塑等是建筑的陪衬物或延伸。通过缩短时间流程来展示几何构图形式。寓理于景, “唯理”美学观念受基督教影响, 追求天堂梦想。从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 园林设计由私家庭院的设计扩展到公园与私家花园并重的局面。至此西方园林概念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景观概念。

3 现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景观概念

与以往各个时期相比较, 现代景观设计为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目标, 要求自然、社会科学、规划设计等多种学科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设计。强调设计是为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 设计的前提在于维护自然形态原有的生态结构与功能, 而且在美学、功能、交通、经济、自然保护等方面都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

3.1 景观的范畴

所有未被建筑物覆盖的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均纳入园林与景观设计范畴之中, 涉及范围已从人工园林扩展到以自然形态为基础的景观世界, 包括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庭院、后院等小园林, 还有公共花园 (街心花园、活水公园、文化公园、室内花园等) , 游憩性公园绿地系统, 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森林动物园和原始森林游览区, 特殊地貌景观保护区等。

3.2 景观生态学方面的设计内容

在景观生态学方面, 景观设计目的是:1) 构成景物, 控制风景视线;2) 表现季节, 覆盖地表;3) 改观地形, 组合空间;4) 适合地方特色;5) 丰富园林色彩;6) 统筹近、远期景观效果。植物造景作为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朝向要求、背景设计、植床设计、边缘设计、花卉种植、草木植物种植设计。

花卉种植包括花坛、花境、花台、花池、花丛、花缘、花带、花群及花地等种植形式。花坛的造景涵盖了盛花花坛、装饰小品花坛 (立体花坛) 、活动花坛、模纹及标题花坛、带状花坛、独立花坛、花坛群、花坛组群、连续花坛群、草皮花坛等种类。由于花境经常设置在建筑墙基前的带状空地上、游廊前草坪上、篱栏 (栅栏、篱笆) 及围墙或挡墙前、花架下、道路上、林中空地上、庭院花园中等处, 所以花境植物种植设计较为丰富多变, 在季相设计、色彩设计、植物选择、平立面设计等方面更显地域特色。

3.3 现代景观的优势与特色

适逢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 先进的西方现代景观技术、设计理念在主张解决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精心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随着人类越来越重视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的保护,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样正渐渐重拾本土特色, 而且较之更具有地域色彩的亲和力。

以从园林概念到景观概念的认识入手的备课方式展开的景观设计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教学脉络, 结合最前沿的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建融.中国园林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

[2][美]格兰特.W.里德,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金元浦.造型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英]Brian Clou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陈自新,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6]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课程教案 篇5

周 次 2

课次 4 授课课题 b p m f 教学基本内容 :b p m f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会4个声母b p m 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4个声母b p m f,读准音。

教学方法及手段: 直观,形象教学

学法指导 利用表音表形图记住字母音和形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读声母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复习六个单韵母:a o e i u ü

告诉学生:这五个单韵母都要读得清楚响亮,发音是口形不变。

2,按顺序认读带调的单韵母,颠倒顺序认读带调的单韵母。

二,指导看情景图,学习语境歌

1,出示情景图。

2,讨论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

3,小结图意,在相应的地方出示音节。

大家爬上山坡去看大佛,这时,一个小朋友用手摸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已广播大佛是文物,不要用手摸。”

4,教学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三,教学声母bp

1,教学声母b,A 教学b的读音。

a 出示图一。

提问: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 告诉学生:波浪的“波”和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字母读音差不多,但也有点不一样。

c 出示b

教师读b和bo,要求学生注意听音,区别他们的不同。

d 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

B 教学b的书写。

a 初步感知b的样子。

谁来说说b像什么?

教学顺口溜:帆板冲浪bbb。b 指导笔顺。看书上的笔顺图

教师在黑板上范写b,要求学生仔细看。

提问:b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学生进行书空练习。

c 讨论b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d 教师在四线格中范写b。

e 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声母p。

A 教学p的读音。

a 出示图二。

提问: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 告诉学生:爬坡的坡跟我们要学的一个字母读音有点像。

c 出示p。

教师读p和po,要求学生仔细听音,区别他们的不同之处。

d 学生练习发音,教师巡回指导。

B 教学p的书写。

a 初步感知p的样子。

谁来说说你怎样记住p?

1教学顺口溜:小猴推车ppp

b 指导书写笔顺。

自学情境图下p的书写方法。

指名三人到黑板上板演p的笔顺。

小结p的写法:p有两笔组成,先写一竖,后写右半圆。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C、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写p。

教学顺口溜: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B 教学f的写法。

a 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f的字形。

b 自学课本中f的书写内容。

c 指明板演。

d 师生共同评议 没头没尾中间坐。

d 学生在书上描红。1、学声母m,A 教学m的读音

a出示图三

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 出示m

告诉学生:m的读音和蘑菇的“蘑”有点像。

c 教师范读:m和mo

d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巡视,重点帮助发音有困难的学生。

B 教学m的书写

a 初步感知m的样子

指名说说记住m的方法。

b 指导书写笔顺。

教师范写,学生仔细看。

m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c 告诉学生写在四线格的中格里。

d 学生描红。

教学声母f。

A 教学f的读音

a 出示图四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b 出示f。

教师范读三遍。

C、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b p m f

2、听写字母:b p m f

3、猜字谜:

A、像个6字是什么?

B、像个小车是什么?

C、三个蘑菇是什么?

D、像个拐杖是什么?

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声母各一排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 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4 授课课题 b p m f 教

基本内容 b p m f的拼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b p m f的拼读。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习拼读方法,教学方法

2及手段 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 学法指导 尝试学习预习认读声母

教学环节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顺口溜读声母。

2,听写四个声母。

二,授新课

1,教学拼读方法

A 出示两个小猴推卡片图。

指名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告诉学生:ba是个音节

B 教师范拼b——a——ba

C 讲述拼读方法。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D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E 指名拼读] 练习拼读方法。

A、单独出示:“ba“,教师师范拼读。B、领读,齐读,指名读。C、“开火车”拼读

3、试读其余音节,教师检查,纠正

作业:

1、抄写音节

2、练读课文。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 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2 授课课题 b p m f 教学基本内容 b p m f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带声调的音节。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带声调的音节。教学方法及手段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 预习练习读写姿势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四个声母 2,指名读音节

二,授新课

1,教学拼读方法

A 出示两个小猴推卡片图。

指名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告诉学生:ba是个音节

B 教师范拼b——a——ba

C 讲述拼读方法。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D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E 指名拼读] 练习拼读方法。

3A 单独出示:“ba“,教师师范拼读。

B 领读,齐读,指名读。

C “开火车”拼读

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A 出示大雁图,练读图上音节。

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只大雁?

出示:b——a——ba,指名拼读。

指名练习直呼音节ba。

指名直呼ba的四声。

引导用ba的四声组词。

B、教学大米图,山坡图,斧头图。

三.巩固练习

1,指名说说拼读方法。

2,集体拼读。

3,抽查拼读。

业 练习

板书设计

课程教案 篇6

一、要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的空白,以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适应新的情境,实现动态生成。

二、要有多项选择的预设

在写教案时,教师要努力跳出传统课堂的程序设定模式,充分估计学生在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拓展点,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通过观察表情、个别提问、现场演示、集体讨论等,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菜单,以便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这样,即使出现打乱教案的现象,也不会紧张,可以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不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而是要双向设计。既要有教师的活动,同时要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更多地要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

四、要有多方位思考

教师在设计某一课的教案时,要在领悟新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出多方思考:依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教学中应重点体现出哪一条基本理念?如何确定一个有一定教育思想的主题,让课堂教学收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效果?本班学生的技能基础,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出现意外的学情反映时,教师应如何科学调控和处理、驾驭课堂?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资源的互补作用,除要认真思考除教材教参这些主要教学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供该课教学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要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等等。

五、要多重展开二度设计

二度设计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关注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学生问题。一方面可聚沙成塔,积细流成江海;另一方面把教学中的现象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教者有的放矢。教师课后反思还体现在对教案进行适合自已、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和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过程的再评析,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在修改时,力求创新、实用、富有个性。

六、要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广泛收集、虚心学习他人在教案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的机会。但这不是简单的拿来,教案中不仅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借鉴的同时,我们要从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结构出发,对所教授内容的选择、开发、组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对学生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案,这样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

课改过程中,笔者也学习了诸多国家、省级的课例,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和感悟。我们觉得,教案应该脱离统一的格式,图表式、叙述式均可,主要以科学和实用为主。但一般的教案主要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内容。简要叙述本课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

2)教学目标。从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角度(以学生为主语),尽量使用明晰、具体的行为动词,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

3)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确定。

4)教学过程。将本课时的教学流程划分为几个板块,详细说明每一板块中教学环节的内容与设计意图。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提问、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传统、现代)的使用等。注意语言的精炼,避免繁琐。

5)教学反思。填写教案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突出重点(创新点),避免面面俱到。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案也应是在动态中生成,它不再是课前一锤定音,而是一个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真实的“设计——实践——反思——完善”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知易行难,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生,应提倡“开放式教案”.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9日第7版.

课程教案 篇7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课程内容准备教案,并根据教案准备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系统、有逻辑性的教学;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此,如何设计该课程教案就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之前,必须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对于口语课程的教学来说,普遍采用的是交际法教学,而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按照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大纲的阐释,交际法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语言活动、话题、场合、角色、语言功能、具体意念等方面。 本文就根据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内容的阐释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案设计。

2.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

在设计口语教案之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范埃克把目标群体分成了四类,其中之一便是“对象与讲外语者的接触,总的来说,是表面的,非专业性的”。 这一目标群体的描述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比较吻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教学时必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来进行授课,以此保证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语言活动

口语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范埃克对语言活动下了个定义: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对话,即说和听。说指的是能够表达话题内所列的内容;听是能够听懂别人就话题所作的回答,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的公共广告等。根据范埃克所述,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口语课程的教学时,听和说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要能听懂,才能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可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组或者几组对话,让学生在两人一组的对话练习中或者多人对话中理解对方,并流利地进行交流。

4.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

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话题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范埃克把话题划分为十四种:个人情况、休闲娱乐、旅行、卫生保健、购物、问路、气候等方面。这些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内容,供学生练习。

5.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

在设置了对话话题这个大框架之后,教师应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话需要,合理设置角色,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塑造,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6.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

在设置了合理的角色之后,教师应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由于是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对话发生的场合一般是在教室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把课堂内的桌椅移开,留出一块空地供学生表演。由于课堂教学场合的限制性,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7.教师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对话要求

在话题、角色、场合都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应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流畅、高效地完成对话。范埃克将语言功能分为了六大类: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表达和了解理智态度;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表达和了解道德态度;社交。根据这六大分类和话题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堂对话内容所代表的语言功能是什么。

比如,如果交际教学的话题内容是问路,那么它所代表的语言功能便是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是以询问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再比如休闲娱乐的话题,则是以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为主。掌握好语言的功能对交际法教学非常必要,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抓住交流的目的性,有效完成交际。而具体意念指的是与范埃克提出的十四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并以句型方式提供上下文内容。所以,在进行对话练习之前,教师需根据对话内容列出此项对话所要使用到的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熟悉相关短语和词汇,并进行操练,掌握用法,在实际的练习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对话练习提出要求,尤其是对“说”提出具体要求。范埃克对“说”的要求是:以合理的速度、用足够的精确性和合理的正确性表达自己。

8.话题表演结束后,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最后,在话题的表演进行完毕之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学生在口语练习和对话操练过程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9.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现如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任务,担负着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使命。既然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那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设计和撰写有多种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设计教案,其主旨都不能背离“让学生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自己”这一基本要求。因此,话题的内容、角色的分配、合理的课堂教学形式等都是《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合理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实际的口语练习中逐渐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让说英语不再困难。

摘要:本文依据范埃克的教学理论,提出《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具体设计方式,以期能够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高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案,设计,高效

参考文献

数学新课程对教案编写的新要求 篇8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的环节,所以教案编写更注重教案的程序化,课堂讲授中只要按照教案的程序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就行了.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从这些理念可看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教案的编写更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时代理念.也就是说,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数学新课程的教案重点在于教学、学习策略的设计.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编写教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情况与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检测和评估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与同行商榷.

1 教学目标之设计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说法认识模糊,认为这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的口味所做的一种形式而已,对真实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大.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一个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一个只注重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师,他所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应付各种类型的数学考试,对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其今后的就业等问题思考甚少.试想一个人将自己最好的十几年时光花在了数学学习上,到头来只会参加一些考试(一生能有几次考试?),对自己的人生再无其它任何帮助,这到底是数学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平行并列、等同看待,就是要从教学思想深处彻底扭转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数学知识本身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前人经过努力探索而得到的数学结论,这是毫无疑议的数学知识,是结果性的、显性的;二是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是内隐的、依附于显性知识之上的,只有同时占有二者,才能说完整地拥有了数学知识[2].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情意性的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正确的数学观,无疑会对数学学习有动力支持作用,这是人所皆知的.同时,放眼我们的数学教育,它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珍爱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任务(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任务).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可以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这是发展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保持好奇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设计,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不但有现实的作用,而且有着长远的意义.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数学新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和陈述技术来陈述教学目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和技术有了新的变化.以往的教学大纲只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其目标(即教学要求)都是按结果性要求来陈述的.而课程标准把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列入了课程目标领域,因此将原来的单一按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改为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方式来进行目标陈述,并分别使用了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可以测定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中的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如“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如“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用来刻画思维性的、情感性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中的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如“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另外从陈述技术来说,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陈述句,而不是祈使句,而且动作的发出者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把教学目标陈述为“教师将说明……”、“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等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当是“学生通过……”、“学生应该……”.这样也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归纳、提炼出既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又适应学生要求的教学目标;反过来从教学目标的陈述上也可看出一个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精通程度.

2 教学重难点之设计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局部,在整个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最根本的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较深刻地认识,从而抓住其思想本质.一节课的重点应该集中、具体,这样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去研究重点,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重点过于分散或笼统,会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的实施.另外,在教学重点的陈述上应该做到:用词准确,语句精炼,陈述到位.一般地,是用一个名词短语或一个动宾词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陈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其主要产生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差异最大之处.教师只有在完全把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及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估计教学中的难点,并设法突破难点.一般地,难点的可能来源有: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不断深化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知识的综合性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难点[3].难点的陈述方式和技巧应与教学重点的陈述要求基本一致,有时可能为了说明难点的来源、化解难点的办法,在具体陈述时显得比重点的陈述语句冗长一些,这也属正常.如在课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教学重点宜陈述为“掌握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几种方法”,教学难点宜陈述为:“理解合情推理,体会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初步了解证明的逻辑推理步骤”[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例题、习题,这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3 学情分析

传统教案编写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可有可无.再者,教师也觉得这一环节的内容不好陈述,在实际教案中往往缺少这个环节.数学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在教案中应当体现出这一点.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状况分析和即将在本节课所要面临的学习任务分析.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连续的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对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知识技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讲解,该复习的复习,该补充的补充;同时也只有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前后节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深刻地分析,才能细化分解出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点,这样也便于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细化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对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采取的措施越得当,相应地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也就有根有据、条理清楚.教师对这个环节陈述的明了程度可以反应出他对本节课的钻研挖掘程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钻研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面对新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心的数学教师应当在这一被人忽视的方面下些功夫.在具体陈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详可略,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体而不能笼统,要有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

4 教学、学习策略之设计

以往的教案在这里就是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施教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学策略的设计往往也就演绎为教学方法,而且陈述也极为简单,诸如讲解法、讲练结合法等.我们说,教学过程既有教师“教”的过程,也有学生“学”的参与,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是共生共息的,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另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教师课前所作的预设在真实课堂中可能会有偏差,单凭一两种所谓的教学方法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编写教案时应从单纯的考虑教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教学策略层面上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学、学习情境之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策略的设计要考虑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情感的教学、学习情境.

2)学习资源之设计.新课程的教科书只是为了达到课程内容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所编制的一种范本.在“一标多本”的现实下,教科书的编制也不是尽善尽美,学习内容存在跨度、梯度也再所难免.因此,开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本节课所需资源的种类、每种资源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资源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学媒体种类繁多,其功能各有所长,选择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去考虑,遵循“经济、实用、有效”的原则.同时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自己搜寻、查找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

3)学习活动(方式)之设计.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选择并把这些学习方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学习活动中,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5 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我们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等环节;同时还应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内容.不同的学习主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大相径庭,这里不再阐述.

6 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

对教学活动的评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是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4].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又可分为: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式或图的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二是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三是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的观察分析.显然,对教学活动的检测与传统的考试有着明显区别,我们不能把二者简单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19.

[2]陈明华,等.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64,106-112.

[3]吕世虎,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62.

课程教案 篇9

一、数学教案要克服一言堂,突出全体性

一份教案不仅反映了撰写者对教材的驾驭情况,而且也体现了他对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想的认识与运用。当前,席卷而来的教育改革浪潮,已使很多教师改变了观念,可有不少教师观念陈旧,编写教案时仍单一地构思教师活动,而如何让学生活泼生动地参与探究学习,却很少体现。“教”字突出有余,“学”字显得不足,学生没兴趣,课堂上只有少数优秀同学参与,冷冷清清,多数同学陪衬,学习效率不高,后进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学习新观念、新课程理念,更要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案撰写,在教案上突出学法,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有些教案,只注意突破教学难点、重点的过程,而对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概念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出对后进生的忽视,甚至是漠视。切记我们要因人施教,教案上一定要有层次,不要省略简单的例题,我认为这些例题不仅要细讲,而且要变换以往就概念讲概念的形式,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或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学会组织概括概念。例如在八年级数学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一节的授课中,往往会忽视分式概念(形如A/B,(A、B均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 的讲解,我觉得这个概念要讲,而且要变换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我们可以给出这样几个式子让学生去观察:undefined,提出问题:这些式子的分母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根据分母的特征分类。待学生分完类后,再不失时机地揭示分式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个概念就是用于区分有理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经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不仅理解了分式的概念,而且明白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二、数学教案要克服模式化,突出差异性

教师编拟出什么样的教案,就出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局面和效果。长期以来,由于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从教学程序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在特定的模式下进行的,教案模式化更严重,有的要求不分年级、不分学生层次地域,质量水平差异都被抹杀了,也有的不分年轻与年老的教师,一个模式写教案,甚至有的人一份教案用多年,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种刻板僵化、一成不变的教案撰写模式和统一化的要求,严重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使教学受到了影响。同时,也使大部分教师产生了教案是样子,没有实际作用的想法,这一基本的教育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充分的落实,能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吗?所以我们的教案要考虑教学任务的完成,克服模式化,反对统一化。学生是变化发展的,教案也要处于变化发展中,放在实际教学中去检验它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体现它的灵活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的教案撰写也应把教师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氛围和理念中,教案中要体现学生进行自学、讨论、质疑、动手操作的内容,每一种课的教法都应符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一定的学习方法服务,为学生服务。例如在“菱形”的一节课中,以往是通过作图,师生一起通过理论推理得到菱形的特征,比较烦琐而且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备课时先让学生准备好长方形纸,最后让学生通过两次折叠后剪出菱形(折叠过程中同桌相互提醒折叠和裁剪的方法),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折叠重合可以得到菱形的哪些特征;再例如探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采用通过图形进行逻辑推理验证,也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对折后的纸上剪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直角三角形展开,就得到一等腰三角形,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就刚才的折叠和展开后的折痕有什么发现展开讨论。经过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就可以把等腰三角形的所有的性质都得出来了。这样既直观便于理解,而且调动了每个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小组经过讨论又能相互补充得到所有的性质。这样也为课堂上争取了更多时间用于这些性质、特征的应用。

三、数学教案要克服形式化,突出实效性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首先要求的。可是我们的许多教案却如同流水账一般,不能具体实际地针对内容而设计,互相重复,形式主义严重。甚至有的教案把老师怎样问,学生怎样答都写在了上面,这样过死过细的撰写教案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不利于学生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老师虽浪费了很大的精力,却起不到好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及时有效的必要调控,而不能按预先准备好的流水账教案,从而和学生进行生动的、活生生的交流和共鸣。所以教案撰写不要各种课型一个样,各种项目、要求必须齐全的统一模式,我们要因人因课制宜,既要考虑学生,也要针对老师;既要考虑课型,又要考虑使用价值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多次修改,这样撰写的教案,可能不美观,但具有实战性、实效性。

教案的撰写要注意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与学生的知识体验相联系。我们要精选例题和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给出一些建筑物的挂图,在学习两圆位置关系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运动过程,在学习两圆公切线时,给出几何图形后可以先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图形?”学生都会七嘴八舌地说:“自行车的轮轴和链条。”在数据的收集一节中,可以现场收集班级里喜欢各个电视台的同学的数目,再让学生算出各种情况所占的比例,这样就让学生理解了频数和频率的关系,避免了数学课的枯燥无味。我们只有在教案撰写中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共鸣,这样的教案,才能在上课时引起更多的反响,才能抓住听众的心,使他们产生探索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有兴趣,使学生少掉队。

课程教案 篇10

1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 体现法律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 坚持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以项目为载体, 将不同的知识点, 技能点分布在精心选择的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的项目上。“教师做导演, 学生做演员”, 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 拟制出司法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操练、示范、训练, 以此来实现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 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 依据职业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及时增补, 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 依据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 (教学内容、目的) ;引入 (项目引入) ;实施 (任务驱动) ;深化 (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归纳 (知识、能力、素质) ;创新 (拓展) ;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3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创新项目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 (1) 虚拟工作职场。如本次课教学内容是检察院工作任务之一的公诉职能起诉。这样就需要按照检察官岗位所需要能力设计训练项目, 以角色扮演方法, 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活动,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突出体现学生参与性,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进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2) 突出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 引领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高效便捷地学习专业知识、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 (3) 拓展教学方法。①“模拟案例”:采用先“模拟案例”的方法对所要学习和应用的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初步的使用, 然后“扩展案例”在做的过程中起到以做带学的效果;最后是“分小组学习”。对要设计的案例先“自主学习”, 如遇到问题再“团队协作”。通过这种方式训练,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实现了“以学帮学”;对于每个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要求学生“比较总结”, 比较自己先后所做效果,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然后归纳总结, “以比促学”, 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②“教学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理解成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 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 “边做边学”、“先做后学”方式互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 用任务训练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4) 设计教学评价。对学生实训过程设有教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采取实训过程全程考核。具体考核包括:一是日常考勤10%;二是完成项目各阶段效果 (老师考核35%, 小组考核15%) ;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精神20%;四是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及评价总结等各项文档20%。 (5) 设置个性化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情景是否和谐, 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 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 以此形成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的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能力, 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总之, 作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者, 应以发展国家职业教育, 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己任, 勇于探索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项目设计任务,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并充分利用实战项目和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来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 最终实现实践课程教学与法律职业工作过程的双向结合, 以达到法律职业教育终极目标, 身体力行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法律专业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春, 汝宁林, 徐俐.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方案设计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1-64.

课程教案 篇11

关键词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教案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较之传统的体育课程而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价值取向。然而,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较深,加之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缺失,理解不透,在实践中总是表现出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倾向,一律在教案中标明运动项目的重难点,反映了体育教师较为强烈的手段论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体育教案设计中,有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价值导向,对教师能否实现其教学预期,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体育教案设计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体育教案中如何科学体现运动项目的重难点?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具体来说,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视角,探讨中、小学体育教案中运动项目重难点的辨证体现。

1 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观,既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本身之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目标。

目的论体育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于运动的自身及运动着的人的自身,所谓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参与)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满足与自身发展的功能。

手段论体育价值观与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均不否认通过运动作为手段,可以达到体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客观现实,所不同的是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而正因为这种价值取向的重点不同,造成了两者一系列的区别: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于运动手段上,具体一点讲,就是把重点定位于掌握规范的、统一规格要求的动作技术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满足和发展;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则相反,它在处理运动手段和个体满足与发展两者的关系时,把重点定位与个体满足与发展上;换句话说,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始终把人的满足与发展置于体育课程的最主要的价值定位上。同时,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并不否认手段的重要意义,但认为手段只是过河的船,目的理应定位于人的满足与发展上。

2 通行做法的單一价值体现

当我们全盘学习苏联经验之时,我们曾把知识与技术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当时的教学原则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体系的的原则;当时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方法;当时理所当然地把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放置在重要地位。因此,20世纪的学校体育表现的是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一种典型形态。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体育教案设计的通行做法就是一律标明运动项目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单一且明显地体现了手段论的体育价值观。这样的思维习惯直到现在,仍是很多体育教师难以逾越的鸿沟。

3 课程标准的双重价值追求

3.1 健康主线的目的论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种基本理念是对上述根本理念的具体化,也成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对学生健康的追求,是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

新课程标准理念与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相同步,都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本身(参与)和运动着的人的发展上,这就摆脱了单纯的学科中心论,体现了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2 运动主线的手段论价值取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标准划分为包括“运动技能”在内的五个目标领域。五个目标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其中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目标与运动技能目标,反映的是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是体育课程有别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技艺性的学科性质,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由上述两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形式结构。

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学习既是学生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体现了运动主线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的取向。

3.3 完整目标领域的双重价值取向

以健康主线为实质结构和运动主线为形式结构构成的体育课程目标结构,使得体育课程同时具备了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双重价值取向,但其主导的价值取向是体现目的论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这是因为: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虽然是技艺性,但学科性质是其有别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并非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并非是同一层次上的观念体现,其与学生的心素质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互推进。如果说身心素质是(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01页)价值取向、是目标,那么技艺性就是手段,是载体。体育课程把技艺性作为载体,实现身心素质的目标,在任何时间都是合适的。

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和谐发展的三维健康观,这和单纯提倡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有很大的区别,在自然体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体育的人文观。

4 教案书写的应然价值选择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无法孤立存在,因此,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该综合地考虑如何实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但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为避免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标设计得面面俱到,而使教师无法面面兼顾,出现了蜻蜓点水的现象,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可以确定某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

教案规范,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形式结构;课程目标,属于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结构。形式结构具有可变性,而本质结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形式结构的可变性始终是围绕着“相对不变”的本质结构而展开的,即“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属于精神文化形态的体育课程目标。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案的设计,可以是“百花争艳”,但都不能背离这一居于体育课程文化内层的课程目标,既形式结构的调整要始终围绕本质结构所蕴涵的方向性,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约束力的重要表现。

体育教案的设计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体育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因而体育教案总是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既教案的设计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应与重点发展领域的目标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取向既体现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活动方式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关注点上。因而,当我们设置某一具体的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其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也势必会在教案中体现,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以及各种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和运动项目的关注点,应该与该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一致。因此,当我们设置体现目的论价值观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没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而当我们设置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为重点发展领域时,在教案中就有必要书写体现手段论价值观的运动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了。

课程教案 篇12

大学英语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进行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交流的课程。语言的工具性体现在发音,词汇,句法等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注重语言实践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任务在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从而达到使用英语与人进行文化和各方面知识的沟通交流。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科,需要承担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工具性任务,使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使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技能,从而为今后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和用英语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传授给学生精神层面的积极经验和丰富阅历。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开拓视野,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案设计

为了更加有效实施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教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以下面这篇教案设计为例。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句式(这项语言的基础学习体现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

2. 能力目标

(1)通过听对话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

(2)通过学习文章语言表达,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短语和句式。(大学英语的工具性)

(3)通过Brainstorm,Warm up activities,Pair work,Performance等各项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提高使用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在旅游玩乐时注意自身安全,一旦遭遇意外事故也要保持冷静心态,及时想办法寻求就助。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品质以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的人文性)

4. 文化意识:了解突发事故并学会处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PPT课件,彩色粉笔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真实的情景和语境,帮助学生直观鲜活地理解教材,激发学习兴趣,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与语言的情趣之美。达到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教育目的。)

(三)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用多媒体、PPT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四)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采用两张图片(盘山和长城)引入旅游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利用旅游这个话题有助于快速热身,全面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利用语言工具来演绎语言的人文内涵。)

2. 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假如我们去长城旅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及万一出现事故怎样处理。

(2)根据图片学习新单词。

(3)看杰克逊先生带学生们去长城旅游的电影,完成一份事故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营造出轻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文章内容知识的欲望与学习兴趣,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听力,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单词,利用图片与文字的联系,减少母语的干扰。同时,锻炼学生们看、听、说的能力,动静结合,训练和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目的运用简单的策略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们在适当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本单元所学词汇和短语。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互体现。)

3. 趣味活动、巩固新知

(1)读课文,回答问题。并且小组表演对话。对话表演赛: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口语奖、最佳编剧奖。(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

(2)小组间分工,交流讨论本组任务中的语言点及语法。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语言点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利用语言其工具性又不失其人文性的意义。)

4. 活学活用,拓展新知

(1)Make a survey

(2)就前面的调查写一篇对话或小短文,完成后,进行展示。教师要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环节是整个任务活动的高潮。小组合作,利用小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强烈的竞争氛围可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呈现出主动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从而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展示。利用语言的工具性充分展示其人文性的真实内涵。)

5. 巧设作业、深化新知

(1)读对话并巩固本单元的语言点。

(2)写一篇关于你所经历或看到有关事故的作文。

(设计意图:此次作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并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生活常识,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并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分析

意图明确,层次分明,巧妙设计,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并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完全符合要求、分析透彻到位,更难得的是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性剖析。尤其是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基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的分类明确,工具性方面关注了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培养;人文性方面又关注了文明习惯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结合文章内容,用所学英语说出自己的压力来源,分组讨论帮助彼此找出解压方法。通过英语对话、情景短剧等方式表达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学会如何消除交流障碍。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格、开放的心理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观点的确立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世界,开阔心胸,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让学校真正有可能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应将其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本文介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通过分析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案设计,进一步阐释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下一篇:传统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