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松散分布(共3篇)
居民的松散分布 篇1
在我国, 存在较为突出的村庄压煤情况, 其对煤矿的正常生产工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重度浪费, 还会造成煤矿生产工作的紧张化, 使得煤矿的生产产量急剧下降。所以, 为了使村庄压煤问题得以解决, 必须以8~12m/a的速度来增加煤矿开采深度。文章就间续采煤技术在居民点松散分布条件下的应用, 从煤矿首采区地表村庄分布及其地质采矿条件、留设村庄煤柱后的压煤情况、间续开采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1 煤矿首采区村庄分布与其地质采矿条件
文章的该矿井, 位于某省某低山丘陵区, 东低西高。黄土覆盖的丘陵去在东半部, 而西南区域则是井田的首采区。而地表上有三个自然村分布。则其煤矿首采区村庄分布的特点有:一是自然村有着较小的占地面积, 同属一个行政区;二是较为分散的居民地以及密度较小的房屋结构, 煤矿周围的房屋都是按照当地的地势所建;三合适居民重建的位置点并不多。
在这种采区, 其有着百分之百的可开采概率, 虽然在煤层的可开采厚度方面, 有着某些变化,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可言。煤层的深部开采在煤层埋深550-800米之间。
2 留设村庄压住煤柱的情况
针对煤柱的保护情况主要是对于留在井下的煤柱不予以开采, 主要是为了将上方岩层内部的煤柱与地表的保护对象结合起来, 使其不再受对部分煤柱开采而造成的影响。留设煤柱的重要目的是, 在煤层层面上, 按照已熟知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将一个保护煤柱的边界进行圈定, 并在此边界外进行回采, 从而使需要保护的氛围不再受到开采工作的影响。可应该注意的是, 留设煤柱必须要放弃对部分煤炭量的开采工作。
按照此开采地区的房屋结构分布的状况, 一般要对其设置几个保护煤柱的村庄, 并且保证其中有三个面积是最小的。保护煤柱的村庄面积总共为0.557平方千米的保护煤柱面积, 占此采区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一。且不规则形状在煤柱范围内较为多见。使其外部对工作面的布置不利, 因此, 只能在工作面面积较小的区域进行布置,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巷道开采工作量的加大, 同时, 在煤柱的凹陷处, 会造成煤炭资源一直留在底下, 就降低了其回采率。
在对留设村庄的煤柱进行保护后, 会使大量的资源造成浪费, 且会增加开采成本。加之, 分布松散的地表建筑物, 就造成了保护建筑物在村庄保护煤柱方面的密度与数量的减少。所以, 开采此采区的最佳技术路径并不是留设煤柱。如果在此采区利用条带开采技术, 则会出现低开采率的情况, 且由于较小的保护煤柱范围, 也会造成对整个开采工作面的布局结构的不利, 所以, 运用条带开采的方法是最佳可行的。而如果对该开采区域进行全面的开采, 其地表处发生的变形情况就会在其他工作面的周围范围内出现, 并伴随整个工作面的开采进度, 也会造成周围区域的不断扩大, 从而对地表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并波及到各个开采角落, 同时对建筑的安全造成危害。
3 间续开采技术的应用程度
在对其开采建筑物深度下的煤炭资源时, 可通过对不完全开采工作面对地表结构变形较小的方法, 将建筑下面的深部压煤情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开采, 第一个阶段煤柱工作面之间的合理宽度进行留设, 使每个工作面之间形成相互联系, 结构又不充分的开采工作面。首先, 要对每一个工作面进行回采, 使地表与较小的变形区域形成统一的下沉盆地。第二阶段是将相互间隔的煤柱进行安全回采能够得以实现, 这就是间续开采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开采过程中, 当煤柱与开采区域之间的宽度之和小于0.95r时, 出现很明显的波浪下沉盆地结构将在地表上不会出现。而当对许多个完全不充分的工作面进行开采时, 要想使开采区域与煤柱之间的宽度之和为0.6r, 这样在地表下沉中心范围内, 不会出现地表变形的情况得以出现。要将开采宽度与煤柱宽度之和与最优值为0.6r, 且最大值不要在0.95r以上, 这样才能保证极其不充分的对地表开采, 不会出现波浪形结构下沉的现象, 且地表下沉中央的变形为零。在第一个开采阶段内, 当依次开采出三个工作面之后, 就会造成上覆岩层下沉的现象更加完全, 等过一段之间, 待完全恢复稳定后, 在原先的采空区域内就会出现新的新的支撑岩柱得以形成, 然后再予以开采其他几个工作面。
4 间续开采对建筑物的损害
运用条带开采的技术就如同第一阶段的开采, 其能够对地表的移动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现今, 研究条带开采的理论已比较成熟, 文章就此不再作详细说明。但是在不同于条带开采方面, 在对上覆岩层来压进行支撑外, 间隔煤柱还能够对各个开采工作面中不完全进行充分开采的工作面划分出来。按照极不充分的开采方法, 必须要对两个相邻的采空区进行分隔, 使其成为独立的采空区, 且使下沉盆地在地表中得以统一形成。
而为了在地表上不再有波浪形的移动变形的出现, 三个采空区要将水平拉伸变形来抵消压缩变形的一部分, 从而使形成的移动盆地较为平缓, 从而将其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得以降低。
在开采充分下沉后的第一阶段, 为了将该区域的支撑强度得以加大, 并将其支撑效果得以增强, 经过压实的采空区跨落岩石, 可利用对压实区从巷道内灌注浆水的方法, 来将其进行加固, 从而形成第二阶段的间隔岩柱, 使第二阶段的上覆岩层的压力得以支撑, 并将第二阶段的各个工作面中不完全进行开采的工作面间隔成新的工作面。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对第二阶段的开采, 也会使连续且平缓的下沉盆地在地表上形成。
在开采完毕第二阶段后, 要使上覆次关键层达到破裂现象, 而此关键层出现破裂, 主关键层为出现破裂。只是发生了弹性的形变, 由几个工作面的影响, 其开采层的边缘上方外出会发生弹性形变, 而下沉区域会在中间出现且较为平坦, 从而就可以避免对变形盆地中部的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损害。
在相对其稳定的地表下沉期间, 要及时加强首采区的地表结构的调查与检测。最终, 在第一阶段的稳定区域内, 由于地表的变化较小, 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损害度;而进行第二阶段的开采后, 居民区的建筑物, 则有采动损害出现。并通过计算表明, 对地表的下沉进行全面的开采, 与阶段性开采对地表下沉现象相比较, 要比阶段性的开采技术的变形程度大, 所以, 针对地表损害程度的减少方面来说, 阶段开采技术更为适合。
5 结束语
文章把居民点的房屋分布状况, 以及建筑物结构较为密布的特点对应起来, 针对其间续开采的方法对地下煤炭资源量的开采, 从煤矿首采区村庄分布与其地质采矿条件、留设村庄煤柱后的压煤情况、间续开采技术与应用、以及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这四个方面,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并得出间续开采技术为全采救赎, 采取可以分为不规则形状, 开拓巷道对增大工作量, 对工作面布设不利等结论。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何荣, 郭增长.间续开采技术在建筑物下深部开采中的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 (4) .
[2]王相怀.井下采煤生产技术及采煤方法的选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 (4) .
[3]李文昌, 戴华阳.梧桐庄矿密集村庄下深部压煤开采对策[J].煤炭工程, 2008.
[4]戴华阳, 王金庄.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预计模型[J].煤炭学报, 2010 (28) .
居民的松散分布 篇2
去年10月26日,国家电网宣布将免费接入适用于私人家庭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记者21日从江苏省电力公司获悉,该公司已经可以接受私人发电设备接入电网的申请。
居民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需要多少钱?据了解,以发电容量12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为例,全套工程约需要投资20万元;若以三口之家计算,发电容量8kW就足够日常用电,但是发电容量小并不意味着投资就小,使用成本最少也要8万元。按照目前一个家庭每年电费开销3000元计算,电力自发自用收回成本也要10年以上,10年后才能见到效益。
江苏居民申请分布式光伏并网的流程是:个人用户须提供身份证、房产证、户口本等相关证件,前往当地供电公司营业厅办理申请;申请成功后,供电部门将派专人前往用户家中勘查并编制接入方案,等用户确定后,用户还需请具备电力行业或新能源专业乙级及以上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和工程设计,同时还需得到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并向当地发改委递交核准请示和电价补贴申请,核准通过后,用户才可以提出并网申请;等当地供电公司对用户自建的发电装置验收成功后,双方即可签署相关购售电合同和并网调度协议,正式投产。
居民的松散分布 篇3
地表裂缝是煤炭开采对地表造成破坏的常见形式之一[1],裂缝发育的程度和形态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在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研究地表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地表裂缝的形成机理以及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开采沉陷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胡振琪等[2]研究了风积沙区地表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李永树等[3]分析了厚冲积层条件下地表裂缝的形成机理。刘辉等[4]运用基于薄板理论的基本顶“O-X”破断理论,研究了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坑型裂缝的形成机理。陈俊杰等[5]研究了在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表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究。本文以河北唐山林南仓矿111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实验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在厚松散层大采深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地表裂缝的发育形态及形成机理,以期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开采提供技术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林南仓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林南仓境内。井田东西走向约为7 km,南北宽约3.5 km,1118工作面主要开采11煤层,煤层埋藏深度600~700 m,煤层厚度为0~12.07 m,平均4.05 m,煤层倾角15°,采用条带开采上行开采方式开采煤层。煤层底板为粉砂岩、泥质石灰岩和砂质泥岩,上覆岩层为粉砂岩、泥岩和中、细粒砂岩,岩层岩性属中硬偏软性岩层性质。上覆第四系含水松散层厚达218 m,主要由砂层、黏土层、砾石层及少量卵石层组成,且松散层中含水量比较丰富。
2 地表裂缝发育形态及分布特征
2016年1月6日—2016年1月12日,笔者对该矿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地表裂缝的发育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受该工作面采动影响,工作面上方地表裂缝发育特征主要有:(1)工作面上方地表裂缝发育密度小,宽度小。根据现场调查和井上下对照图可知,工作面上方地表裂缝呈“一”字形或斜“一”字形发育如图1所示。裂缝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工作面走向方向,倾向方向无裂缝发育。经现场调查,地表裂缝发育为单一主裂缝,裂缝宽度约10~20 cm,平均宽度16 cm,周围没有伴随裂缝生成,在裂缝发育分布区域内,周围20 m范围内无其他伴随裂缝生成,裂缝发育密度较小,并且随与工作面边界距离增加,裂缝发育密度逐渐减小。(2)裂缝宽度不一,伴有台阶型裂缝生成。在对煤层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在采空区边界外侧的上方地表沿工作面走向方向地表产生宽度不等的裂缝,并伴有错台或台阶的生成如图2所示。经现场调查发现,裂缝宽度最大可达0.1~0.3 m,裂缝深度6~10 m不等,台阶落差0.3~0.6 m,根据井上下对照图发现,裂缝在倾斜主断面位置最宽,台阶落差大,裂缝宽度最大可达0.3 m,台阶落差最大可达0.6 m,之后沿煤层走向方向两端逐渐减小。
3 地表裂缝的成因分析
3.1 裂缝形成的理论分析
在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受采动影响,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下沉盆地,在采空区边界与下沉盆地边界之间,地表下沉不均匀,地面移动向下沉盆地中心方向倾斜,产生拉伸变形,当这种变形传递到松散层时,松散层上部为厚度5 m以上的地表黄土层,黄土结构松散、孔隙度高(易形成垂直裂隙)、直立性强。黄土层中的垂直裂隙发育导致其抗拉伸能力低,这些垂直裂隙在土层中形成结构弱面,阻碍了土层中的移动变形向外传递,从而形成了集中释放拉伸变形的载体并使得地表形成的裂缝不断扩张加宽。由于松散层中砂土含量较高,砂土流动性较强,对一些小的裂缝具有愈合作用,所以在地表表现为主裂缝拉伸发育,无伴随小裂缝生成。在水的影响作用下,水砂相互作用,使砂子胶结能力增强,促使裂缝两边的砂子胶结在一起,形成台阶式裂缝。
3.2 相似材料实验的模拟
3.2.1 模型的建立
该工作面采深600 m左右,采厚4 m,松散层218 m,约占采深的1/3,对地表变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建立三维立体模型(长宽高:1 m×1 m×1 m),对松散层进行模拟,用湿度与矿区湿度相似的细砂土进行模拟,几何比例采用1∶200,建立模型如图3所示。
3.2.2 模型的开挖
建立模型后,对模型进行开挖,分条状间隔20分钟依次次进进行行开开挖挖。。开开挖挖出出第第一一条条和和第第二二条条刚刚板板,,砂砂子表面基本无明显变化发生。开挖出第三条后,在沿工作面左侧距开采边界13 cm出沿走向方向出现一条裂缝,裂缝宽度1 mm如图4所示。开挖出第四条后,第一条裂缝发育宽度2 mm,并在其左侧5 cm处出现第二条裂缝,裂缝宽度1 mm如图5所示。开挖出第五条后,左侧第一条裂缝逐渐愈合,第二条裂缝宽度达到最大2 mm,同时工作面左侧边缘区域出现一条裂缝,宽度1 mm。开挖出第六条后,左侧裂缝宽度达到最大,两侧裂缝基本对称,同时在工作面停采线上方沿工作面倾向方向出现台阶式裂缝。
3.2.3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模拟厚松散层对地表采动裂缝的影响作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模型开挖过程中,模型表面地表裂缝的发生,发育形态,与矿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基本验证了理论分析。
4 结语
(1)在厚松散层大采深开采条件下,地表裂缝发育为单一拉伸型裂缝,密度小,并伴有台阶型裂缝和塌陷坑的生成。(2)分析了裂缝发育特征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由于松散层中含水影响,水砂相互作用,增强了砂子的胶结力,上覆岩层在发生移动和变形的同时,沿着断层面发生滑动,当这种滑动传递到松散层时,受含水松散层的影响,地表发育成台阶式裂缝。
参考文献
[1]何国清,杨伦.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2]胡振琪,王新静,贺安民.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裂缝分布特征与发生发育规律[J].煤炭学报,2014(1):11-18.
[3]李永树,王金庄,周竹军.厚冲积层条件下开采沉陷地区地表裂缝形成机理[J].河北煤炭,1996(2):8-9.
[4]刘辉,何春桂,邓喀中,等.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型裂缝的形成机理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3):380-384.
【居民的松散分布】推荐阅读:
松散围岩06-20
松散地层09-02
结构松散10-01
松散破碎围岩06-28
松散煤层锚杆支护技术09-04
《“防松散”主题班会》教案07-25
松散型医共体工作方案07-07
关于开展“免费为居民健康查体、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敬告06-05
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07-07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