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小型化

2024-08-01

课程小型化(共12篇)

课程小型化 篇1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为音乐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之一。它要求灵活运用, 不可生搬硬套;积极参加小乐队实践活动, 以补充理性认识 (书本内容) ;勤于动手, 亲自分析及编配, 以积累经验。现有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两类内容:乐器和编配处理方式。这也是理论认识最合理而系统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 “对于那些不演奏乐器的人来说, 正确评价别人的演奏不是不可能, 但是很难。” (《论音乐》) 也就是说, 音乐是以实践为主的艺术。在音乐中, 不论是理论类课程还是演奏类课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要求的并非仅仅是理性认识, 这种认识只是对整体的一个侧面, 或者一个辅助。重要的则是在于感性认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这也恰恰是高等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招收艺术类人员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但是, 现今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仍然强调理论, 强调“笔记”等应试教育模式, 而非实践性等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性, 不仅仅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整体要求。

就十所高等师范院校调查,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上半学期。涉及人群分为三类:所有音乐学学生;仅器乐专业学生;仅理论专业学生。从涉及人群可以看出每所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侧重器乐专业, 是考虑到器乐演奏的多样性。侧重理论专业, 是考虑到音乐学理论多方面的连贯性。不论侧重点如何不同, 但出发点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 建立适合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

因此, 为了适应书本、学生、社会等各级的需求, 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时侧重于实践的应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乐器学习的多样化

乐器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这种乐器的学习具有极度的单一性。在高等师范院校中, 钢琴作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乐器的选修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持续两年时间。选修的乐器种类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而设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区资源, 其二教师资源。以山东省菏泽学院为例, 该学院地处鲁西南地区, 被誉为“戏曲之乡”, 学院音乐系设置的乐器选修多以戏曲为源头。例如竹笛、古筝、二胡、琴书班等。但是竹笛、二胡等乐器长期处于教师难聘的问题, 而搁置。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设置中强调乐器学习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解乐器形制、乐器音域音区、乐器演奏方法、乐器音色特征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只有在对乐器了解的情况下, 才可能有合理甚至出色的配置。但是不接触乐器又何谈对乐器的真正了解?难道让学生仅凭想象?

就乐器学习的重要性及多样化要求, 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中寻求帮助。首先, 学校尽其所能地提供学生学习的硬件条件, 例如增加引进乐器的种类, 发挥教师教授的能动性, 聘用合适的民间乐人或者引进人才。其次, 学生也应发挥自身主动性, 通过交谈、书本学习、乐器实践学习等方式接触乐器、了解乐器。

二、课堂讲解时的注意事项 (老师做、学生练的实践性)

1. 基础理论内容 (乐器的区分与融合是基础, 特色的凸显与

基本形式的应用相呼应)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基础理论与配器法课程中的理论基本相同, 它们都是研究各个乐器形制及相互之间配合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 并为各种乐队 (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等) 编配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但是, 它们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性。例如, 小型乐队数量相对较少, 指“规模不大、编制比较简单的乐队。就乐器的数量而言, 少则七八件, 多则一二十件均可。” (小乐队编配第49页) 但小数量下也要求和声效果丰满, 音色丰富, 表现力较强等。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常用乐器、乐曲常用编配方式等进行有效而详实的讲解,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乐器的区分;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1) 乐器的区分

乐器是小型乐队课程的核心, 了解乐器是了解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想要了解乐器, 我们主要从构造、音域音区、演奏技巧、记谱方式、在乐队中的运用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内容是常规的, 但讲解形式需要多样化。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诱导叙述——分析记忆——听看综合”的三步方式。

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叙述, 学生则是记忆。合理的而有效的叙述可使学生的学习速度加快。乐器对于音乐系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个人的练习、相互的交流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善诱的语调综合乐器的一般或特殊规律。若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教, 学生记”的老办法明显是枯燥无味的。“听看”是避免枯燥的可行方式, 听指的是听音响, 看指的看总谱。听与看缺一不可。

(2) 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如果说乐器的区分主要依靠的是记忆, 那么乐曲的编配则需要听与看的结合, 即多看总谱多听音响。因为常规的乐器配置是有限的, 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这一部分的讲解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 例如, 多媒体的应用, 即播放音响音像资料;实践内容的结合, 即参观民间艺人乐队、音乐厅乐队、社区乐队等演出或者自行组织演出等。

2. 实践内容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教育家提倡“知”与“行”的结合。他们强调以“行”为学习的终点。朱熹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小型乐队编配更是将实践作为课堂必要内容来执行。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贯彻。首先, 重视听看结合下的乐器基本形制教学。其次, 增强小型乐队的实践性。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点中实现, 组织可行的参观活动, 例如民间艺人活动、社区音乐爱好者活动、中小学校乐队活动等;学生自行编配并演奏的实践活动等。最后, 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三、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培养

普遍意义上认为的实践是单向的理论应用。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特殊性表明, 实践性应该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方面、立体化的结合专业性、社会需求等因素, 只有这样产生的艺术才是鲜活的。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注重的实践活动按照位置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内容, 也指学校内部范围的所有活动。现今, 大学生的活动频繁, 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组织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 合理编配并自行组织演奏。校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到足球场小到社区, 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校外活动的参观与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以上分析和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基于理论的平台, 实现教学中的全面而立体的实践性, 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全面素质培养课程。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性教育, 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泛化演变为深层次的思维, 由单一的书本记忆转化为多方位的音响思维。

课程小型化 篇2

摘要:论述了一种小型化的高压电源,它一改传统的高、低压组合式为一体化式,从而使体积、重量都大大减小。同时指出了开关电源技术在高压小功率电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研制和实验过程中应用了PSPICE仿真技术,给出实测和仿真波形。

关键词:小型化  高压变压器  高压电源  仿真

引言

高压电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医学、工业无损探伤、车站、海关检验等检测设备中,也广泛应用于诸如雷达发射机、电子航空图显示器等军事领域。传统的高压电源体积大、笨重,严重影响了所配套设备的发展。目前的高压电源多采用开关电源形式,大大降低了体积重量,增加了功率,提高了效率。特别是高压小功率开关电源,几乎都是开关电源结构。本文所讨论的高压小功率开关电源,是为X射线电视透视系统配套设计的。这种系统是对原始X射线设备的改进,它增加一个叫做图像增强器的设备。这种设备采用电极对电子进行加速和聚焦,因而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小功率高压电源。

1 方案选择

小功率高压电源最常用的例子是电视机的.阳极高压发生器,它将几十伏的直流电源,通过功率变换和高压变压器升压,再整流滤波,变为高压输出;另一个应用实例是负离子发生器,常采用晶闸管调压方式。以上两种调压方式都需要一台单独可调的辅助电源,即高、低压组合方式。这样便加大了电源的体积和复杂程度。加之,由于电路结构形式的不同,它们的输出电压范围的调节很有限,需要大范围调节时,只能通过改变供电电压来实现。而X射线增强器的主路电压调节范围近10kV,上述电路形式很难满足要求。本文采用的半桥谐振式开关电源,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2 技术指标

输入电压220(1±10%)V,(50±0.5)Hz;或宽范围输入电压180~250V。

输出电压/电流

阳极(正)电压/电流

标称值+25kV/1mA,

电压范围+23kV~+32kV;

标称值+7.35kV/200μA,

电压范围+6.0kV~+7.8kV;

标称值+0.985kV/200μA;

电压范围+0.8kV~+1.1kV;

阴极(负)电压/电流

标称值-0.75kV/500μA;

电压范围-0.5kV~-1kV。

以上4路电压连动输出。

课程小型化 篇3

【摘要】现今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动漫相关产业的大量市场需求,使得小型工作室模式的动画制作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比起难以让学生实践完整动画创作流程的动画外包项目,《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中引入小型动画项目更为贴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培养需求。本文旨在研究以“项目教学法”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符合高职动漫专业教学目标的小型动画实训项目,以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二维动画制作 小型项目 高职动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91-02

近年来,国家对动漫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动漫及相关产业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巨大市场需求量伴随着日益提高的行业产品标准,促使动漫产品在数量、质量和产出效率方面必须保持不断进步。而成熟的电脑软件开发和网络信息技术也为以少数动画设计师为单位的小型动画工作室提供了极大技术支持与交流便利。相较于在大公司里参与项目中零碎、机械的流水线工作,越来越多的新一代专业技术人员选择通过组建小团队自主创业,主攻自由度较高、更有挑战性的网络创意短片和动画广告等项目。由此可见,培养能熟练掌握动漫制作流程和技能,具备独立完成动漫产品创作能力的高技能型动漫专业人才,将是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未来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培养目标。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导、探究、论证,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个以上的项目,或通过合作分工完成其中若干个独立环节。整个实践过程强调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由学生自主克服。教师在讲授完每个项目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后,对项目保持进度监查和穿插补充。最终对课程学习的有效评价不止要看项目结果,还要看完成项目的过程。

二、高职动漫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综合性素质较高和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动漫教育正是以培养适应动漫产业一线需求,能从事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漫画插画创作、后期剪辑和视频特效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应的动漫专业知识学科多,内容也多。且要求技能熟练精湛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来进行技术实操,三学年的学习时间十分紧凑。

而高职学生本身确实普遍存在基础素质低、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力差和积极性缺乏等问题,尤其在美术基础和绘画技能方面,高职动漫教育基本上是完全从零开始。在探索适合高职的动漫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存在着很多急需改革的作法,比如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为了应付不足的教育时间而压缩或删减教学内容;或者将学时用在大量灌输理论知识上,没有相应的实训内容配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无法提高。

随着项目教学法的推出,这一以就业为导向,顺应企业要求强调实用技能,注重知识创新的教学方式与动漫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在团队中学会分工合作,提前感受到动漫制作产业一线的管理制度和制作环境,做到与企业无缝接轨。

但是向企业承接的合作项目技术含量较低,未必能满足教学需求,企业的立场只考虑时间成本和制作结果。项目不能很好地渗入教学,或者教学不能跟上项目,都无法使项目教学法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负责设计与教学内容衔接更为紧密的小型项目来配合项目教学。如何设立合理、合适、有挑战性的小型项目,也就成为动漫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急需思考探索的新问题。

三、二维动画课程小型项目教学实践

1.项目进行前的知识准备

《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制作动画影视、商业广告、网站设计、游戏开发等满足市场需求的动漫影像产品的主要技术手段。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三或第四学期进行,经过前期动画制作基础的学习,学生将通过这门课程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训,加强对作品创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也为后续的定格动画、三维动画及后期剪辑等课程做好经验准备。

课程中除了对前期知识的复习之外,还主要学习主流二维动画软件如Flash、Toon Boom Studio、After Effects等的操作,才能真正把动画知识和创意设计结合运用到明确的项目作品上来。因此,动画软件的基本操作,如软件的优势特性、界面工具的使用、原动画绘制、时间轴的调整,各种镜头技巧的实现等等都应该由教师在项目进行前向学生讲授或者进行过程中穿插补充。教师需要结合操作知识布置一定难度的课堂操作练习或课后作业,学生才不至于在项目动手前毫无头绪,也可以在练习中积累信心并触发灵感。

2.设立项目与过程设计

确定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需要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工作素质,教师将根据实际动画创作过程,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相关课程知识和教学目标布置项目任务,如表1。

适合高职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实训项目要求“小、短、全、精”,即小型规模、制作期短、流程完整、针对性强。小型动画项目以15秒到3分钟的长度为宜,团队成员3至5人,制作周期为1至3周的时间,整个课程期间每组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型的动画短片。

项目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教师命题,由教师根据市场需求、教学目标和各阶段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项目主题,如社交媒体表情动画设计、音乐MV、公益广告等。与教学知识点结合紧密,难度中等;二是比赛命题,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院级以上动画短片竞赛,有限定的比赛主题、要求、规格和时限。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和动力,具有刺激鼓励效果,难度偏高;三是学生小组命题,由学生综合小组各成员的知识、兴趣、生活阅历和能力专长来自拟主题,再由教师参与指导修订。前提条件是学生已经累积一定的团队合作经验,并对项目的进行有完整思路,一般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自由度高,难度和压力也最大,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和创新能力。

3.制定项目计划及分工

项目计划是项目的具体安排规划,一个完整有序的工作计划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制定计划时,教师指导学生制定项目策划书、项目进度表和任务明细,并在项目制作中定时汇报或展示阶段性的进度。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合的类型可以是强强组合,也可以是强弱组合或者自由组合。一个团队中必须选出一个组长来主持分工、监督管理和统筹,组长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好的专业水平。

4.项目实施

项目具体实施按照计划好的分工和步骤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转换为监督者或者服务者,必须对各组项目进行严格把控,随时指导,及时处理或引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及团队协调等问题。

针对每个项目具体任务和任务进度表,各个小组必须定时提交阶段性成果材料。组长撰写项目工作日志,对制作情况,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或团队交流协调问题以及克服解决的方法做出阶段汇报。

5.教学效果评价和项目收尾

在动画项目教学中,最终成绩包括项目过程评价、组员自评互评和成果评价。项目过程由组长评定,评价内容包括各组员承担的任务数量、完成质量、沟通协作能力、考勤及其他贡献等;组员自评互评则起到一个互相监督和协作程度检验的作用;项目成果将向全体学生展示检验,互相提出一定的修改建议,最终成果由教师、学校或企业给出综合考核评价。

项目收尾阶段可以通过制作项目说明书、构建项目档案和资源库来巩固项目成果,既能加深学生对项目制作流程的理解,又能全面回顾和梳理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为教师在进行项目教学法实践时提供有益借鉴,提升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教学水平。

四、结语

在动画制作教学中引入多个不同类型的小型项目,既是一个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过程,又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创新过程。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作品数量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生完整体验并熟悉了二维动画的制作和流程,还能通过团队合作明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就业甚至创业做准备。

当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有待优化,教师的驾驭教学法能力、学生实际专业技术水平和小组协作能力都对教学法的发挥效果有影响,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大胆探索,以期有效地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林燕,邱熠辉.项目引领下的“动漫综合实训”课程教学[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5,(4):104-106.

[2]程珊珊.项目教学法在动漫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7):35-36.

课程小型化 篇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对于那些不演奏乐器的人来说, 正确评价别人的演奏不是不可能, 但是很难。” (《论音乐》) 也就是说, 音乐是以实践为主的艺术。在音乐中, 不论是理论类课程还是演奏类课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要求的并非仅仅是理性认识, 这种认识只是对整体的一个侧面, 或者一个辅助。重要的则是在于感性认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也恰恰是高等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招收艺术类人员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的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但是, 现今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仍然强调理论, 强调“笔记”等应试教育模式, 而非实践性等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性, 不仅仅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 而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整体要求。

就十所高等师范院校调查,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上半学期。涉及人群分为三类, 所有音乐学学生;仅器乐专业学生;仅理论专业学生。从涉及人群可以看出每所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侧重器乐专业, 是考虑到器乐演奏的多样性。侧重理论专业, 是考虑到音乐学理论多方面的连贯性。不论侧重点如何不同, 但出发点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 建立适合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

因此, 为了适应书本、学生、社会等各级的需求, 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时侧重于实践的应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乐器学习的多样化

乐器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这种乐器的学习具有极度的单一性。在高等师范院校中, 钢琴作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乐器的选修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持续两年时间。选修的乐器种类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而设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区资源, 其二教师资源。以山东省菏泽学院为例, 该学院地处鲁西南地区, 誉为“戏曲之乡”, 学院音乐系设置的乐器选修多以戏曲为源头。例如竹笛、古筝、二胡、琴书班等。但是竹笛、二胡等乐器长期处于教师难聘的问题, 而搁置。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设置中强调乐器学习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解乐器形制、乐器音域音区、乐器演奏方法、乐器音色特征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只有在对乐器了解的情况下, 才可能有合理甚至出色的配置。但是不接触乐器又何谈对乐器的真正了解?难道让学生仅凭想象?

就乐器学习的重要性及多样化要求, 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中寻求帮助。首先, 学校尽其所能地提供学生学习的硬件条件, 例如增加引进乐器的种类, 发挥教师教授的能动性, 聘用合适的民间乐人或者引进人才。其次, 学生也应发挥自身主动性, 通过交谈、书本学习、乐器实践学习等方式接触乐器、了解乐器。

二、课堂讲解时的注意事项 (老师做、学生练的实践性)

1. 基础理论内容 (乐器的区分与融合是基础, 特色的凸显

与基本形式的应用相呼应)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基础理论与配器法课程中的理论基本相同, 它们都是研究各个乐器形制及相互之间配合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 并为各种乐队 (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等) 编配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但是, 它们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性。例如, 小型乐队数量相对较少, 指“规模不大、编制比较简单的乐队。就乐器的数量而言, 少则七八件, 多则一二十件均可。” (小乐队编配第49页) 但小数量下也要求和声效果丰满, 音色丰富, 表现力较强等。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常用乐器、乐曲常用编配方式等进行有效而详实的讲解,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乐器的区分;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1) 乐器的区分

乐器是小型乐队课程的核心, 了解乐器是了解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想要了解乐器, 我们主要从构造、音域音区、演奏技巧、记谱方式、在乐队中的运用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内容是常规的, 但讲解形式需要多样化。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诱导叙述——分析记忆——听看综合”的三步方式。

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叙述, 学生则是记忆。合理的而有效的叙述可使学生的学习速度加快。乐器对于音乐系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个人的练习、相互的交流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善诱的语调综合乐器的一般或特殊规律。若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教, 学生记”的老办法明显是枯燥无味的。“听看”是避免枯燥的可行方式, 听指的是听音响, 看指的看总谱。听与看缺一不可。

(2) 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如果说乐器的区分主要依靠的是记忆, 那么乐曲的编配则需要听与看的结合, 即多看总谱多听音响。因为常规的乐器配置是有限的, 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这一部分的讲解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 例如, 多媒体的应用, 即播放音响音像资料;实践内容的结合, 即参观民间艺人乐队、音乐厅乐队、社区乐队等演出或者自行组织演出等。

2. 实践内容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教育家提倡“知”与“行”的结合。他们强调以“行”为学习的终点。朱熹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小型乐队编配更是将实践作为课堂必要内容来执行。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贯彻。首先, 重视听看结合下的乐器基本形制教学。其次, 增强小型乐队的实践性。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点中实现, 组织可行的参观活动, 例如民间艺人活动、社区音乐爱好者活动、中小学校乐队活动等;学生自行编配并演奏的实践活动等。最后, 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三、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培养

普遍意义上认为的实践是单向的理论应用。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特殊性表明, 实践性应该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方面、立体化的结合专业性、社会需求等因素, 只有这样产生的艺术才是鲜活的。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注重的实践活动按照位置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内容, 也指学校内部范围的所有活动。现今, 大学生的活动频繁, 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组织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 合理编配并自行组织演奏。校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到足球场小到社区, 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校外活动的参观与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以上分析和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基于理论的平台, 实现教学中的全面而立体的实践性, 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全面素质培养课程。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性教育, 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泛化演变为深层次的思维, 由单一的书本记忆转化为多方位的音响思维。

摘要: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为音乐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之一, 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但实践往往被忽略。文中从学生乐器学习的多样化、课堂讲解时的注意事项、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培养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教育, 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泛化演变为深层次的思维, 由单一的书本记忆转化为多方位的音响思维。

课程小型化 篇5

小型断路器的简介

小型断路器(英文名称:MiniatureCircuitBreaker)又称微型断路器(MicroCircuitBreaker),这种断路器适用于交流50/60Hz额定电压230/400V,额定电流至63A线路的过载和短路保护之用,也可以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线路的不频繁操作转换之用。

小型断路器具有结构先进、性能可靠、分断能力强、外型美观小巧等特点,主要用于交流50HZ或60HZ,额定电压400V以下,额定工作电流为63A以下的场所。作办公楼、住宅和类似的建筑物的照明、配电线路及设备的过载和短路保护之用,亦可作为线路不频繁通断操作与转换之用。主要用于工业、商业、高层和民用住宅等各种场所。

断路器的工作条件:

1、周围空气温度上限值不超过+40℃,下限值不低于-5℃,且24h的平均温度值不超过+35℃;

2、安装地点的海拔不超过m;

3、大气相对湿度在周围空气温度为+40℃时不超过50%,在较低温度下可以允许有较高的相对湿度,例如在+20℃时达90%,对由于温度变化偶尔产生的凝露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4、污染等级:2级。

小型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小型断路器是由手柄、脱扣机构、接触装置、接线座、双金属片、调整螺丝、电磁螺线管、灭弧室和引弧板和外壳组成的。其工作原理为:

断路器的过载保护功能的实现是利用双金属随着温度升高而定向按规律弯曲的原理,小型断路器闭合后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内部的双金属片因其上通过一定的电流而发热,两片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弯曲。

正常电流(1.13In)弯曲角度不大,因此推力不足以使脱扣机构脱扣,当线路出现一般性过载时,当达过载电流(1.45In),双金属片弯曲角度较大而触动脱扣机构中的杠杆,推力足以推动脱扣机构,从而使小型断路器脱扣起到了超负载保护的作用。

课程小型化 篇6

关键词: 中小型;目标教学方法;局域网构建;项目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各业的人员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能准确迅速地进行文书写作,又能综合处理办公事务,同时还可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并能独立担当某些项目的独立进行的人才得到了企业的青睐。项目教学法就是在项目构建过程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工程项目真实模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学习、讨论、自主探索、协作等方法完成过程中的教学项目,通过过程性表现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而完成的项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教学巧妙的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学习综合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学习、讨论、自主探索、协作等方法完成过程中的教学项目,通过过程性表现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在构建的教学法中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学习项目,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过程和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然后围绕着项目内容和主题开展项目教学,学生将直接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和工程实践项目, 因为这样能够让学生主动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项目教学利用教学过程模拟企业工程的项目,项目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共同进步与企业岗位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习态度。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总目标:工作场景的模拟真实,学习内容被细化成知识模块和学习领域,评估机制做为实施项目目标;重组理论学内容,使学生、教师能顺利完成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中小型网络的安装、维护和管理项目实施以及管理网络等工作;教师应采取考、评、鉴相结合手段,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达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输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和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自学能力和具有高效网络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满足网络维护与管理、网站管理与建设、网络施工规划推广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一)教学模式

1. 这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程,因此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必须要熟悉网络技术的计算机体配置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

2. 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各种技术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角色扮演、小组协作、案例分析,操作演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三)教学手段

1、需要用视频演示课件和PPT进行授课

2、教师利用课程网站用以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3、利用QQ群指导学生构建网络学习社区

( 四)学习效果评价:

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有新的评价方式,我们用多元评价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主要包括:1、 学生项目进度情况的评价;2、 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价;3、学生的自我评价;4、 教师的评价;5、对学习和纪律的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中多了一项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注重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因此,在教学项目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应该特别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网络项目,做好充分的学习和心理准备。教师的方面,应该优化、整合和划分项目,教师和学生应要有方向地选择和学习网络项目,所选的项目应该包含教学合理计划内要学习的各个专业的内容。其次是学习项目的必要性和完整性,要确保项目从计划、设计到实施到全部完成都必须有一个最后特别完整的做品作为这个学习项目的最终成果,使学生完成这个学习项目后感觉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

2、小组分工工作。项目教学法中常用的模式是分组教学。分组前教师要把教学对象给同学们做一下分析,要熟悉全班学生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分组时可以根据分和数量的人数让组的成员学生自己自由组合,然后教师调整再进行。根据以前的实践经验,一般最好不要超过8人,每组3至5人,必须使每组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培养同学们的小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然后教师给分配任务,教师事先应将准备好的任务书的项目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教师要把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除了教师要即将完成的项目告诉学生是什么,还应该提醒同学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更好地检查核对进行工作。

3、教学评价与成果展示。学生独立完成每个网络项目后,一定要及时讨论和展示、交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表现做出评价和反馈。这是学生对提高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阶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极大地成就感。展示评价可以包括:作品展示、互评、教师总结、自评等。

五、总结

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教学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诸如《INTERNET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多课程的知识综合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小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将实际应用和理论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项目教学法的对象是工程实际的项目、导向为就业,增强了学生的对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寻求教师帮助,比较适合于进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中小型局域网搭建与应用》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中《项目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课程小型化 篇7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就业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公司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掌握网络安装、测试与管理以及网页制作等信息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装、维护等工作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为指导开发和实施,是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课程,是形成中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规划、设计、实施、维护和管理网络的职业能力,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网络管理员向更高层次的企业网络工程师或主管等岗位迁移的重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标

2.1 总体目标

开发与建设适应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与改革,开发一系列课程相关的资源材料,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构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准网络管理员”这两大角色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人才的技能需要。

2.2 具体目标

1)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资料收集,形成课程定位、实训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习题库、教学参考资料等一系列教学资源;

2)按照教学设计思路,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开展实训教学,录制课程录像,研发出针对性强、具备操作性的具有中职特色的校本实训电子教材和实训电子指导书;

3)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教与学的便利。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1)课程任务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组建的基础知识、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网络应用服务器的构建、网络安全基础、网络规划设计与管理维护知识等。让学生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完成常见网络的网络规划;能初步根据网络工程的有关规定正确完成常见网络设计与组建实施;能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正确选择网络软件、硬件设备的选型和掌握常用软件及网络管理命令进行网络性能测试以及网络故障的诊断、排除。

2)设计思路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项目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设计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行业实践3 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网络管理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配置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环境维护、硬件设备管理等。

学习任务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小型网络构建、中型网络构建、Internet接入、无线局域网构建、多园区网络互联、安全校园网构建。内容涵盖了组建SOHO型网络、构建办公网络、网络服务器的搭建、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全网络的互联互通、校园网接入Internet、代理服务器接入技术、安装无线网卡、安装家庭无线网络、安装校园无线网络、动态路由实现区域网的连通、OSPF路由实现区域网连通、安装杀毒软件、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保障网络区域安全、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等。

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能安装网卡和配置IP网络地址;能测试家庭网络连通性;能调试和管理网络交换机;能调试、排除交换机局域网出现的问题;能共享网络资源;能在网络中搭建FTP服务器和在网络中安装网络打印机;能使用交换机级联技术和配置交换机链路聚合技术;能配置交换机的冗余链路;能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能跨交换机实现VLAN通信;能配置管理三层交换机,能实现全网互通;能使用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技术;能使用企业网和校园网专线接入技术和配置代理服务器技术;能正确安装和调试无线网卡;能搜索无线网络信号;能安装和配置无线对等网络;能配置和管理无线AP;能安装Infrastructure无线模式网络;能在网络中终端设备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学习配置交换机端口的安全和配置交换机端口安全地址的绑定;能配置标准的ACL技术和配置扩展的ACL技术等。

4)实施办法

(1)学习组织形式

教学环境在一体化电脑机房中进行,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每周4节,共17周,合计68个课时,在排课中,采取2节连堂(2+2)的形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应向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教学视频、素材库、实训指导书等学习资料。

(2)主要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色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5)教学评价

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学生提交作品(项目)的评价得分,由教师评定、学生自评或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成,教师的评定从学生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否符合职业要求规范、是否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及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从掌握的技能、自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互评从是否按要求排除网络故障、是否与队友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以及对小组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2 制作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鉴于市面上中职教材种类繁多,以及与学生及教学条件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可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联合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编写教材。

根据锐捷厂商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技术文件,针对本课程进行了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修改,共分为6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了实践案例和演示文稿。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制作电子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客户进行双机互联设置,并进行文件或打印共享设置;利用二层和三层交换机为客户构建小型、中型局域网;利用路由器为客户接入Internet、组建多园区网络、保护网络安全。

3.3 制定实训教学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建设实训环境

课程制作教师实训指导书及学生实训手册。建设实训教学环境:

3.4 制作其他多媒体资源

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更多教学资源的支撑,包括制作课程录像和教学动画,制作案例库、行业资料库、锐捷厂商配置文件、在线测试题,搭建精品课程网站等。

4 项目研究主要结论与观点

针对课程标准、实训大纲、教学资源等建设目标,通过建立电子教材、课件、录像、实训指导书、测试题,加强和提升任课教师的计算机网络项目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网络专业能力进行强化与训练,从内容到课程,从课程到活动,从途径到形式、方法,构建科学的中职生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体系,使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着力构建与提升课程改革这一目标与学生实习就业、市级和区级学生企业网竞赛相适应,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理论联系实际。原有市面上的教材无法满足我校实际情况,为此我专业组织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教学手段先进。课程中涉及重要的网络设备搭建采用锐捷厂商设备进行演示和实操,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了有关解决硬件和网络故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查找对策、解决问题能力。

5 今后研究设想

1)加强“师资”培养。鼓励教师推广新教材、教法的同时进行大规模针对性强的专业训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出省、出国培训,开阔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科培训的同时,注重教育管理方面的培训;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让教师与行业培训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2)注重实训项目更新。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更新网络项目内容来完成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就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3)加大成果宣传力度。将课程资源网站扩大推广区域,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4)研究微课教学需求。制作微课视频丰富中职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摘要:该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原则,以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内容,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任务设置和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新思路,促进了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完善,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网站,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小型化 篇8

一、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小型局域网组建》课程是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搭建及应用职业岗位模块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课程是结合“岗位驱动、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行业技术结构, 为了与有关网络技术方面的招聘台阶接轨, 适应学生稳步地走向职业生涯需要, 而开发、设计的一门综合性的网络课程。本课程以真实的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 将相对独立的阶段工作过程设计为教学项目, 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逐一掌握相对独立的技术, 不断提高项目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知识点关联起来, 达到能够独立设计和组建完整的小型局域网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是以“岗位驱动, 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模式。

依据与企业专家共同对“网络搭建及应用”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 以学生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家庭双机互联、企业部门网络的应用为切入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即岗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项目设计-->课程综合评价, 突出了技能培养、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整合课程内容, 开发出版教材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坚持以“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原则, 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在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服务器及操作系统选型、安装、维护、备份及恢复;网络设备的配置、维护;安全方案规划、实施、管理、文档撰写归档等知识和技能整合为七个教学项目,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小型局域网组建》教材及实训指导书, 并已出版。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以七个企业真实项目, 贯穿整门课程的教学。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六个环节:任务下达、任务规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评价。

五、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 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了引导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实战教学等方法, 辅以经典板书、实物投影、PPT多媒体电子课件、模拟软件等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平台上预习和扩展学习课程内容的, 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及实习报告。我们也尝试了部分课程的网上授课, 通过对网络图文并茂的各种知识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获实践技能的成效。

六、完善课程综合评价方式

本课程建立了“三结合”模式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全过程、全方位地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综合职业能力的达标情况。

1、企业评价、行业认证相结合;

2、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其中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过程性评价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中,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并强调过程的价值。结果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时, 依照本课程对应的岗位要求, 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 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对该岗位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小型局域网组建精品课程的开发,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 为示范校课程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网络搭建和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对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并卓显成效。

关键词:课程模式,整合,教学方法,考核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谢幼如, 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课程小型化 篇9

1.1行动导向教学简介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以行动任务为导向来引导组织教学过程,即教师根据课程要求精心营造一种接近于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或学生小组通过分析学习情境得出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任务,在整个行动过程教师只作为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可以扮演不同任务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力+脑力并用,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教学方法群。[1]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图法、演讲法、头脑风暴法、项目驱动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等等。

1.2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2基于行动导向“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教学案例设计

2.1教学分析

中小型网络组建项目典型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图1)在教学设计时为了项目的完整性,在教学实施时,如果全靠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来解决问题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因为学生在没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从项目方案规划到项目验收的所有任务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习情景需要,合理分组,设置组长,教师作为项目组织者的同时应该分配到各个小组中担任项目技术总监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学习情景需要可安装以下步骤进行:

1)项目描述,教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网络工程师,客户提出需求,技术总监和网络工程师共同分析项目;

2)技术总监和网络工程师共同提供项目解决方案,分解项目,得出具体任务及要求;

3)核心技术或新技术技术总监可以先演示,学生强化训练来掌握专业技能。

2.2教学过程

2.2.1资讯(设计学习情景,引出任务)

海南如意空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承接装饰工程、网络工程的个人企业单位,主要从事室内装饰装潢服务,包括室内设计、装修等,从事网络工程服务,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等于一体,提供全面的电脑系统维护服务的综合性公司。现规模100人,公司为3层楼,1楼有接待部、装饰工程业务部、网络工程业务部,网络工程技术服务部,商务部;2楼为网络中心,装饰工程项目部,网络工程项目部,部门经理室;3楼有总经理室,副总经理室,财务部,人事部。

公司需求情况:1)建立公司网站,向外发布信息和网络业务。2)公司要求所有部门连接互联网。3)公司内部建立资源共享。4)建立公司网络时注意网络的扩展性和保密性。5)建立公司的数据库,并进行备份。

2.2.2决策(项目整体结构规划,确定执行路线、执行方案)

1)任务一网络规划

典型网络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

核心层是网络的核心部分,要求实现数据的高速转发,而且要求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汇聚层提供丰富的功能和特性。要求屏蔽接入层的各种变化对核心层的冲击;接入层提供大量的接入端口以及丰富的接入端口类型。

本项目属于中小型企业网络,考虑到能够适应未来3-5年的发展,网络结构考虑三层合并为两层,采用专线接入互联网,整体规划如图2所示。

2 )任务二IP规划设计

考虑到本项目网络接入方式为专线接入及公司用户数量较少,根据减少成本又能满足用户需求原则,内部网络ip采用C类私网IP地址192.168.0.0/24边界路由器通过NAT将私网IP地址192.168.0.0/24转成公网IP地址实现连接互联网。IP及VLAN规划等设计如下。

3) 任务三设备选型

项目采用“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客户机”组网方案,选择可靠、稳定、功能强大且性价比高的网络设备,对整个网络搭建及用户的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2.2.3计划(根据确定的执行路线,做好项目实施计划、人员安排、工作进度等)

项目完成时间计划、进度安排如表5所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严格按照网络规划进行实施,在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局部采取边施工边测试的原则,防止出现其他网络问题的发生。

2.2.4实施

根据确定的项目执行路线、执行方案进行网络组建,具体流程:根据网络结构规划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对应表进行设备的物理连接,再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与调试,最后测试验收。

4)任务四网络设备安装与连接

参照网络拓扑结构,布线并安装网络设备,依据网络结构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对应表进行设备的物理连接。

5)任务五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

三层交换机配置

1 vlan配置

Switch(config)#hostname s0

S0(config)#vlan 101

S0(config-vlan)#vlan 102

S0(config-vlan)#vlan 103

以下类推

2设置vlan网关

S0(config)#int vlan 101

S0 (config-if)#ip add 192.168.101.1 255.255.255.0

以下类推

3根据端口规划表,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端口划分

S1 (config)#int range fa0/1-6

S1 (config-if-range)#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1

以下类推

4设置trunk口

S0 (config)#int fa0/1

S0 (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encapsulation dot1q

S0 (config-if)#switchport mode trunk

以下类推

5配置dhcp

s0 (config)#ip dhcp pool net101

s0 (dhcp-config)#network 192.168.101.0 255.255.255.0

s0(dhcp-config)#default-router 192.168.101.1

s0(dhcp-config)#dns-server 192.168.114.1

以下类推

2.2.4检查

根据网络规划设计及ip地址规划完成办公网络组建后,需要对网络组建情况进行检查,可以利用操作系统自带工具,如:ipconfig、ping等。

6)任务六连通性测试

接待部pc192.168.101.2 ping装饰工程 业务部192.168.102.2通

以下类推

7)任务七功能性测试

接待部vlan101自动获取

以下类推

2.3评估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测试情况,需要有数据说明。师生根据组员汇报情况共同讨论,评价测试及检验方案。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表和教师评价,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

3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完成若干项目而进行教师活动,将传统的专业体系知识融入教学项目中,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体验工作,使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才.技校在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2]陈晓明.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3(3).

[3]杜庆平.《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微波滤波器小型化设计 篇10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 无线电频谱变得越来越拥挤, 同时对微波滤波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要求更高的带外抑制特性和具有更小的体积。采用广义切比雪夫函数设计的交叉耦合滤波器, 能通过引入传输零点来提高通道的选择性, 即提高了带外抑制特性。同直接耦合形式相比, 在相同带外抑制条件下, 交叉耦合滤波器具有更少的阶数, 从而减小了滤波器体积。在分析交叉耦合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阶跃阻抗谐振器实现滤波器, 并分析了耦合电路实现方法和电路形式。同时设计了同轴交叉耦合滤波器, 获得了很好的试验结果。

1广义切比雪夫函数原型

RichardJ.Cameron给出了广义切比雪夫滤波器的原型传输函数[1]:

式中ε为带内纹波系数, 它与通带内的回波损耗RL有关, CN (ω) 为广义切比雪夫函数

其中ωi是传输零点, N为滤波器阶数, 也是传输零点的总数。可以证明, 当, CN=1;当, CN≤1;而当, CN>1。如果传输零点均为无限传输零点 () , 则广义切比雪夫函数与传统的切比雪夫函数相同。

2交叉耦合及其实现

具有带外有限传输零点的滤波器, 常常采用谐振器多耦合的形式实现[1]。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在谐振器级联的基础上, 非相邻腔之间可以互相耦合即“交叉耦合”, 甚至可以采用源于负载的耦合。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在等效电路模型中, R1、R2分别为电源内阻和负载内阻, ik (k=1, 2, 3, …, N) 表示各谐振腔的回路电流, Mij表示第i个谐振腔与第j个谐振腔之间的互耦合系数 (i, j=1, 2, …, N, 且i≠j) , 而源/负载与各腔之间的耦合系数分别用MSi/MiL表示。Mkk表示各谐振腔之间的自耦合系数。

这个电路的回路方程可以写为:

或写成矩阵方程的形式:

E=ZI= (sU+jM+R) I (4)

其中

s=jω+1jω=j (ω-1ω) (5)

E为电压矩阵, I为电流矩阵, Z为阻抗矩阵;UN×N阶单位矩阵, M是耦合矩阵。

其中对角线上的元素代表每一个谐振回路的自耦合, 表示每一个谐振腔的谐振频率fi与中心频率fo之间的偏差。

例如当中心频率fo为2 GHz, 带宽为50 MHz, 回波损耗小于-30 dB五阶滤波器, 要求传输零点位置在fo±100 MHz处, 则可综合出耦合矩阵M为:

Μ=[01.09210001.0921-0.00010.7299-0.0005-0.039100.72990.00070.756500-0.00050.7565-0.00011.09140-0.039101.09140]

3 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

设计了中心频率为2.14 GHz, 带宽为70 MHz, 回波损耗小于-22 dB的五阶滤波器, 经过综合变换得到耦合矩阵为

Μ=[00.90230000.9023-0.00010.6465-0.0006-0.036800.64650.00010.673400-0.00060.6671-0.00010.90160-0.036800.90160]

谐振腔设计中采用阶跃阻抗同轴腔[2]实现, 其结构如图2所示。阶跃阻抗谐振器可以在不减小无载Q的情况下可缩短谐振器长度, 从而减小了滤波器尺寸, 且具有良好的滤波性能。设计中取阻抗比RZ=0.36, 同时考虑开路端电容值远大于均匀阻抗谐振器开路端的分布电容值, 及阻抗不连续性引起的电容分布, 最终得中心导体高阻抗部分和低阻抗部分长度分别为l1=10.2 mm、l2=8.4 mm。在设计中, 对各级谐振器中心导体长度做了微小的调整, 以消除由于谐振器级联耦合和交叉耦合引起的谐振频率变化。

由于阶跃阻抗谐振器的电磁分布情况较均匀阻抗谐振器的复杂, 由电磁场理论可知, 阶跃阻抗谐振器电场主要分布在同轴低阻抗部分和开路端部分, 而磁场分量主要集中在同轴短路端。由阶跃阻抗谐振器电场和磁场分布较为集中, 可分别采用耦合杆耦合形式和窗口耦合形式来实现谐振器级联耦合和交叉耦合。

由耦合矩阵可知, 级联耦合系数值较大, 采用调节耦合杆实现双腔级联耦合 (如图3所示) , 其中调节耦合杆直径为4 mm。采用HFSS仿真可得耦合杆长度与耦合系数的关系, 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 随着耦合杆长度的变大, 级联耦合系数也变大。最终确定耦合杆长度分别为:l12=11.61 mm;l23=10.13 mm;l34=10.56 mm;l45=11.58 mm;

谐振器交叉耦合采用窗口形式实现, 由交叉耦合滤波器传输零点独立性[3], 可通过微调交叉耦合窗口来调节传输零点位置。交叉耦合滤波器最终结构如图5所示。各级谐振器内导体长度有微小的调整, 以消除由于谐振器耦合引起的谐振频率变化。图6为图5所示结构滤波器回波损耗和反射参量仿真值。

从图6可以看出, 设计的滤波器在通带范围内回波损耗小于-20 dB, 同时在中心频率的上下频带均产生传输零点, 使得带外抑制在fo±100 MHz处小于-70 dB, 这就很好的提高了带外抑制特性。

5 结论

介绍了广义切比雪夫函数和耦合矩阵的综合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交叉耦合形式实现阶跃阻抗谐振器级联来设计滤波器, 通过滤波器设计证明了这一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由于阶跃阻抗谐振器的引入, 使得设计的滤波器在减少滤波器阶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谐振器的长度, 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滤波器体积。同相同滤波性能和阶数的交叉耦合滤波器比较, 综合广义切比雪夫函数和阶跃阻抗谐振器设计的滤波器, 在体积上减小了30%。并且阶跃阻抗谐振器同交叉耦合的结合极大地简化了设计过程, 减少了调试强度, 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ameron R J.General coupling matrix synthesis methods for Cheby-shev filtering function.IEEE Trans on MTT, 1999;47 (4) :433—442

[2]Sagawa M, Makimoto M, Yamashita S.Geometrical strucrures and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 stepped impedance resonators.IEEE Trans on MTT, 1997;45 (7) :1078—1085

课程小型化 篇11

韩国厂商

韩国三星尖端技术研究所(SAIT)研制成功了可支持笔记本电脑正常工作10小时的燃料电池系统,并在SFC 2004上宣布了部分技术规格。其最大输出功率为20W,燃料使用100ml甲醇水溶液,燃料极采用直接供给甲醇水溶液的“直接甲醇(Direct Methanol)”方式。为了提高输出密度,三星改进了电极上触媒的涂布方式。三星电子计划2005年底开始投产使用这种燃料电池的笔记本电脑。

此外,三星还公布了针对便携式终端的其他燃料电池开发计划。其中包括:从2006年前后开发面向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功率为2W~5W的小型燃料电池;到2006年前后,将燃料电池的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由当前的200Wh/l左右提高到500Wh/l,达到与现有锂离子充电电池相同的水平。

美国厂商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就其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策略,宣布了一项重大的转折,即其针对便携式终端的燃料电池暂时中止采用直接甲醇式的燃料供给方式,转而致力于开发从甲醇中提取氢气并供给至燃料电池单元的“甲醇改质型”产品。负责甲醇改质并使甲醇与水发生反应的汽化部位,以及向这些部位供热的加热器组成的一体化燃料供料器被摩托罗拉称为FP(Fuel Processor,燃料电池处理器)。FP成为摩托罗拉新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该公司在SFC 2004上公布了其第3代FP的技术内容。

据称,第3代FP通过结构改进,利用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的温度上升现象,加快了甲醇的汽化反应,提高了反应效率,使功率密度最高可达250mW/cm2,是直接甲醇型样机的4~5倍。

另一家美国厂商Neah Power Systems公司(Intel为其投资股东之一),公布了在直接甲醇式燃料电池中使用多孔硅材料实现电极(燃料极和空气极)的技术。由于硅电极具有多孔性,这使得单位面积促进反应的触媒数得以增加,因此提高了功率密度,据称其样品测试的结果可以达到90mW/cm2。

德国厂商

德国SFC公司(Smart Fuel Cell AG)展示了已向数百家客户出售的燃料电池产品——平均输出功率为25W的便携式燃料电池“SFC A25”。该产品采用直接甲醇式燃料供给方式,采用100%甲醇作为燃料。据称其下一代产品将在2004年7月1日上市。

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05年初上市可放入手提箱的小型燃料电池“SFC C25”,在2005年底上市专门面向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的小型燃料电池“SFC PowerBoy”。SFC A25的平均输出功率为25W,最大输出功率可达80W,采用的甲醇储存盒容量为2.5l,尺寸大小为150mm×112mm×65mm、重量为1.1kg。SFC C25的平均输入功率亦为25W,不过将采用125ml的甲醇储存盒。SFC PowerBoy体积更小,重量仅为700g。

另一家德国厂商Institut Solare Energiesysteme公司公布了使用印刷电路板的燃料电池技术。采用这种技术以后,燃料极和空气极分别由印刷在电路板上的金属线构成,电解质膜则采用薄膜。而甲醇水溶液的供料线路和空气的供气线路是由印刷电路板上设计的沟道形成的。这使得燃料电池系统的厚度缩小到只有3.5mm,为小型化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据悉,只要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设计多个这样的燃料电池单元,并将它们相互串联在一起,就能以平面型的结构提高输出电压。在SFC 2004上展示的采用该技术的样品的最大功率约为8W。

航空变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篇12

连续变焦光学系统是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时,像面稳定并且保持良好的像质,从而实现像面景物的大小连续变化,得到定焦镜头和多档变焦镜头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航空相机要求探测目标距离远,对目标既能作大视场小倍率的搜索,又能作小视场大倍率的识别。因此,航空相机多为长焦距大口径的连续变焦系统。另一方面,航空相机受载机载荷的限制,要求相机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而航空相机的外形尺寸主要由光学系统决定,所以航空相机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变焦镜头的小型化,指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光学筒长,减小通光口径,简化透镜组元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减小体积和重量的目的。变焦系统设计中,一般认为系统的光学筒长能缩短到长焦距的2/3倍左右,若要再缩短筒长,会骤然增加设计难度。本文针对某型航空变焦镜头的技术指标要求,依据机械补偿变焦原理,从高斯光学和像差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变焦距物镜小型化设计思路,并给出一个焦距为20∼500 mm的25倍连续变焦镜头设计实例。其像质良好,光学筒长为198 mm,为长焦的2/5倍,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1 设计思想

变焦距物镜的光学筒长由长端焦距和相对孔径的大小决定,而决定前片通光口径的因素除上述两个因素外,还与视场角的大小有关,在视场角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是轴外光束的高低决定变焦距物镜前片通光口径[1]。从高斯光学角度考虑,由机械补偿变焦距系统的基本原理可知,变焦距物镜的小型化与变倍补偿方式的选取、变倍曲线段的选择、变倍组和补偿组焦距的大小、组元之间的间隔以及后固定组结构形式有关[2]。而从像差理论角度考虑,变焦距物镜小型化受高级像差的限制,它与成像质量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即变焦距物镜小型化会造成成像质量的下降,这也正是变焦距物镜设计的真正难点所在。

变倍补偿方式的选取,即考虑系统采用机械补偿中的正组补偿还是负组补偿。通常情况下,负组补偿粗而短,正组补偿细而长,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小型化[2]。负组补偿时,一般取变倍组在长焦位置倍率很负、补偿组偏离物像交换原则的曲线段;正组补偿时,则取有平滑换根的变倍曲线段,变倍和补偿组运动曲线单调递增,过-1×再往下取段时,可实现最速变焦,缩短筒长。变焦距物镜小型化最有效的手段是缩短变倍组和补偿组的焦距。但此方法是有限度的,受像差校正平衡的限制,过分缩短两者的焦距,会导致每个单元透镜的相对孔径增大,引起高级像差的急剧增加,使像差难以校正[3,4]。另外长焦距小视场的变焦物镜可看作远摄物镜,适当加大前固定组和变倍组之间的距离,等同于使正光焦度的前组与负光焦度的后组之间的距离加大,把后主面向前移到光学系统之外,缩短筒长[1,5]。

2 设计实例

2.1 设计参数

为进一步阐述变焦镜头小型化设计思想,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说明。表1为某型航空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2.2 初始结构求解

依据机械补偿原理,我们编写了变焦距初始结构求解程序:结构选型确定后,首先进行高斯光学计算,解决光焦度分配和间隔距离问题,实现连续变倍;其次在变焦过程中变倍系统(由前固定组、变倍组和补偿组构成)产生的初级像差趋于一致的前提下,联立初级像差方程,求得变倍部分各组份的。即将变焦范围进行等分,等分的间隔越小,可供选择的焦距位置也就越多,求解精度也越高;变倍系统有三组,6个自由度,对于球差SΙ、慧差SΙΙ和像散SΙΙΙ来说,令其分别在长焦、短焦和中间某位置相等,联立方程求解,而畸变SV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它在各个焦距位置相等,只需控制短焦位置的畸变即可,最后分别求出其它焦距位置的各种残余像差,选择残余像差量尽量小且像差起伏量最小的为最佳解[5,6]。初级像差方程组为

式中:拉氏不变量j=nuη,µ=0.6~0.7。

物在近距离的iP和iW与物在无穷远时iP∞和iW∞的关系为

式中ui=∑k=1i-1ϕkϕi。

该系统为大变倍小相对孔径小视场的变焦系统,筒长要求为长焦的0.4倍左右。设计的难点在于筒长很短的前提下实现大变倍比,并校正好像差。基于最有利于缩短筒长的考虑,采用负组补偿方式。本例,变倍比Γ=25×,属高变倍比,用物像交换原则是不合适的。若按m2长焦>0(长焦位置变倍组倍率)的非物像交换原则设计,容易出现变倍曲线不平滑。所以,采用偏离物像交换原则方案,m2长焦比物像交换原则的起点更向下取,取m2长焦=-8,高斯光学结构如图1所示。在权衡缩短筒长和像差校正的基础上,多次计算后,前固定组、变倍组和补偿组焦距确定为

我们把后固定组作为正负分离的两个薄透镜组求解,当满足系统焦距和后工作距离要求时,能确定各组的光焦度和间隔距离,而四个自由量()可以联立像差方程补偿变倍部分的残余像差(SΙ、SΙΙ、SΙΙΙ、SV)。

由初级像差方程得出各组份的值,依据该薄透镜组所负担的偏角确定其由几个透镜所组成;根据光束的走向,选取合适的弯曲形式;通过光焦度分配和,分解求出该薄透镜组的各面曲率半径[2,3,4],本文不再具体讨论。

2.3 像差校正平衡

我们的设计方法是由初级像差解方程,高级像差作形式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像差校正平衡。首先利用前固定组、变倍组和补偿组使变倍部分各焦距位置的像差趋于一致且尽量小,然后利用后固定组补偿剩余像差,从而校正好整个变焦物镜的像差。

本例中,筒长很短,造成像差校正难度很大,应充分利用各组元的变化形式进行像差校正平衡。具体而言,将前固定组的胶合面分离,利用空气间隔的大小和半径的差别,使得长短焦的像差趋于一致;通过降低变倍组胶合面的折射率差,并提高胶合透镜的折射率,在控制高级球差和高级像散的前提下,使得长短焦的像散趋于一致;利用补偿组来校正中焦位置的像差,使之与长短焦位置的像差一致;利用轴外拦光,改善轴外成像质量,即前固定组拦次短焦位置的轴外光束的下边缘光,变倍组拦短焦位置的轴外光束下边缘光,补偿组拦长焦距位置的轴上点光束,后固定组拦所有焦距的轴外光束上边缘光[3,8,9,10,11]。

2.4 设计结果

根据上述思想,设计出25×连续变焦系统,光学系统设计结果如下:

焦距:f′=20∼500 mm;视场:2h=6 mm;相对孔径:D/f′=1/5∼1/8;光学筒长:L=198 mm;入射口径:Φ=70 mm;后工作距离:24.5 mm;变倍组导程:45 mm;补偿组导程:6.25 mm。

各透镜表面均为标准球面,所用玻璃均为常规玻璃,变倍组和补偿组之间的间隔最小出现在中焦f=300 mm位置,其间隔为4.58 mm。光学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其光学筒长为198 mm,在光学参数完全相同条件下,国内某公司20~500 mm的特种镜头光学筒长为285 mm,与后者相比,筒长缩短了87 mm,明显减小了相机的体积和重量。

2.5 像质评价

光学系统的像差曲线和传递函数曲线如图3、4、5所示。各焦距位置,像差分布趋于一致,整体像差控制较好。截止频率为50 lp/mm处,各焦距位置中心视场的传递函数值均大于0.4,0.7视场的传递函数值均大于0.2。限于篇幅有限,这里只给出长、中、短焦位置像差曲线和传递函数曲线。

3 结论

航空变焦镜头设计的难点在于解决体积和像质之间的矛盾。本文探讨了航空变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思路,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解初级像差方程组求得初始结构、依据像差理论利用各组元的特点进行像差校正平衡。文中给出的设计实例,在未采用非球面技术的条件下,进行了小型化设计,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成功减小了航空相机的体积和重量,降低加工成本,实现了工程项目中提出的简单、实用、经济的设计原则。

摘要:航空相机的光学系统决定相机的外形尺寸,针对一个25倍航空变焦镜头的光学设计指标要求,进行小型化设计。为缩短筒长,采用负组补偿偏离物像交换变焦结构,缩短变倍补偿系统各组元焦距,增加前固定组和变倍组间距的设计方案,通过解初级像差方程求得初始结构,依据像差理论,利用ZEMAX自动设计软件进行像差校正平衡。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20~500mm的连续变焦,筒长只有198mm,中心视场传递函数值大于0.4,0.7视场传递函数值大于0.2。

关键词:变焦镜头,像差理论,光学设计,航空相机

参考文献

[1]冯秀恒.长焦距大变倍比变焦距物镜的小型化设计[J].光学机械,1992,12(5):15-20.FENG Xiu-heng.Miniaturization of zoom lens with long focal length and big zooming ratio[J].Optical and Fine Mechanics,1992,12(5):15-20.

[2]陶纯堪.变焦距光学系统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78-81.TAO Cun-kan.Optical design of zoom system[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1988:78-81.

[3]林大键.工程光学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387-388.LIN Da-jian.Engineering optical system design[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1987:387-388.

[4]电影镜头设计组.电影摄影物镜光学设计[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71:183-273.Cinema lenses design team.Optical design of cinema photograph lenses[M].Beijing:China Industry Press,1971:183-273.

[5]王之江,顾培森.实用光学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80-381.WANG Zhi-jiang,GU Pei-sen.Handbook of applied optical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6:380-381.

[6]Hyun Young An.Third-order aberration solution using aberration polynomials for a general zoom lens design[J].Proc of SPIE(S0277-786X),2007,6667:66670B-1.

[7]史光辉,李媛媛.求解变焦距物镜像差方程程序[J].仪器仪表学报,1993,14(1):76-80.SHI Guang-hui,LI Yan-yan.Program for solving equations of aberrations of zoom lenses[J].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1993,14(1):76-80.

[8]冯秀恒.变焦距物镜的小型化设计[J].光学机械,1981,2(3):12-16.FENG Xiu-heng.Miniaturization of zoom lens[J].Optical and Fine Mechanics,1981,2(3):12-16.

[9]胡家升.光学工程导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40-745.HU Jia-shen.Introduction to optical engineering[M].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6:740-745.

[10]Iain A Neil.Optimization glitches in zoom lens design[J].Proc of SPIE(S0277-786X),1997,3129:158.

上一篇:观察行为下一篇:音乐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