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特征

2024-06-09

类型化特征(精选12篇)

类型化特征 篇1

摘要:近年来青春电影的发展轨迹已然有迹可循, 在后现代语境下的青春电影有着明显的类型化发展趋向, 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线索, 对近两年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进行了类型化分析, 试图在此间找到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规律以及类型化特征。

关键词:青春电影,类型化,特征

自2013年由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后, 在大陆迅速刮起了青春片的热潮。但在如今的中国有关于青春电影的定义仍旧较为模糊。“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 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 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 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 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 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 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 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然而从近年的大陆青春电影发展来看, 青春电影仍旧是有其独特的类型化特征表现在我们眼前。

一、国产青春电影叙事背景的单一设定

在如今国产青春电影的市场中, 绝大部分是描写以80年代国内高中或大学校园为背景的影片, 表现青少年的学习、友情和爱情等。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同桌的你》为例, 影片都是以高中与大学的校园生活为背景来展现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追忆美好的学生时代与校园爱情, 试图唤起观众对逝去年华的怀念。在影片中若要以校园生活为叙事背景, 那么就一定有些许必要的元素需反复出现于影片内, 才能使之成为类型化的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在叙事地点上, 是校园里最容易萌生爱意的、也是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图书馆, 篮球场, 教室。在图书馆, 男女主人公或是隔着书架一见钟情, 又或是隔着图书馆宽宽的书桌眉目传情;而在篮球场上洋溢的是女生热烈的爱慕和青春的活力与张扬;而教室则是校园生活的一个基础场景与必要场景, 教室的书桌与黑板报, 讲台与木讷的老师往往都是青春电影的必备场景。其次在人物形象上是代表了学生时代记忆的丑校服。当下青春电影的主要受众是80后与90后的青少年, 在这代人的青春记忆中, 宽大的校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那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代表与陪伴, 当它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不但是还原了生活的过程, 更是勾起观影人群集体追忆的催化剂。在国产青春片中爱情是“终将逝去的”, 但友情却总表现得相当和谐。男主角一定会拥有一帮打打闹闹的好兄弟, 共同为追求到女主角出谋划策或者女主角有两三个知心闺蜜总是能够猜中女主角的爱慕对象, 为她加油打气勇敢追求爱情。

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设定

对于类型电影而言, 最为重要的就是定型化的人物。在近些年的国产青春电影中都会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典型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往往在影片的开头只是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学生或者是一个平凡的转校生, 例如《同桌的你》中的林一与周小栀。林一是个个性鲜明的“差生”, 对学习不思进取, 但是敢于挑战老师与家长, 而周小栀则是胆小怕事但心中有着自己志向的女生, 两个主人公性格鲜明对立, 从而使之后的感情线索也更具有戏剧化。

对于人物形象的设定, 国产青春片一直遵循一种青春励志导向。即主人公往往是在物质条件上匮乏或者在精神性格上有所缺失, 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在《中国合伙人》中, 主人公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更为显著。电影开始于80年代, 成东青是农村出身的土鳖, 两次高考落败, 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 他最后一搏, 背下整本英文字典, 考上燕大;孟晓骏是精英知识分子, 内心认定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那个;王阳是80年代的浪漫派, 样子俊朗, 热爱文学, 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这样三个各走极端的人在燕大相遇, 戏剧性的建立友谊, 在之后的人生中共同面对生活的波澜。成冬青从土鳖到留学教父的转变, 孟晓骏从精英沦为侍应生, 角色社会地位的转变, 人生经历的曲折, 到最后三人“新梦想”的巨大成功, 几乎完全体现了国产青春电影的主人公的类型化特征。

三、叙事手法的类型化

理查德·麦特白 (Richard Maltby) 说:“一部类型片的独特性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不同的特征, 而在于它组合类型特征的独特方式, 每一种特征元素可能是一种类型和其他类型片所共同拥有的。”青春电影不仅仅是怀念和励志的单纯组合, 而是成长成为主题。

对于近些年的国产青春电影而言, 励志与怀念青春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叙事主题, 青春是追梦的岁月。影片往往在发展感情线索时穿插进人物的积极影响, 使理性的人生目标与感性的青春情感相互交错。在《同桌的你》中的从小立志考取斯坦福的周小栀与为了和周小栀考上同一所大学而努力学习的林一相互爱慕, 影片在展现美好的青春爱情故事的同时穿插进两人积极努力向梦想进发的励志心态。

在情节安排上, 几乎所有的青春电影都离不开酒。酒是成人世界的代表物, 它揉碎了人的情感和理智, 当酒出现在青春电影中, 那一定意味着感情的升温或决裂。在酒精的催化下, 主人公们哭着表白或告别, 推动剧情发展。在《致青春》中郑微、阮莞、黎维娟与老张在毕业的散伙饭上借着酒道出一首苏轼的《南乡子》来告别青春;在《匆匆那年》中陈寻、方茴在高考后的聚会上拥抱, 乔燃的深情告白都是借助了酒精的推动, 才能得以发展的故事情节。

对于国产青春电影不得不说就是关于打胎的情节。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国产青春电影叙事发展中的代表性。《致青春》《同桌的你》与《匆匆那年》被网友戏称打胎三部曲, 这种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 反而却形成了一种残酷青春的感情元素。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在国产青春电影中独特的叙事元素。

青春电其到今日在国外早有一套定型的拍摄模式与叙事手法, 但放眼于国产的青春电影, 至今并没有属于其自身的运作系统, 所以对于国产的青春电影类型化发展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青春电影不可否认的对青少年可以产生精神价值导向, 所以国产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晓明.拥抱青春——《女大学生之死》兼议青春片[J].电影艺术, 1993 (04) .

[2][澳]理查德·麦特白, 吴菁, 何建平, 刘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工业发展史[M].华夏出版社, 2005.

类型化特征 篇2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在南、北纬15°至30°之间,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主要分布在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至35°亚热带大陆东岸。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在北纬50°至65°之间。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至40°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至60°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北纬35°至55°左右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在北纬35°至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

试论中国爱情电影的类型特征 篇3

那么,什么叫爱情片呢?郝建先生认为,“爱情片,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它们通常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

我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类型化的进程,爱情片历经十多年的市场磨炼,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梳理近年来的爱情片创作,发现其在主题与叙事、人物形象、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既沿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表现方式,又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斑驳世相。

下面,我们用爱情片的类型元素进行一下粗略的分析。

(一)主题与叙事

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爱情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颂扬爱情战胜一切,超越一切的伟大力量,赞美恋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守。

如:《我的父亲母亲》、《上海伦巴》、《理发师》、《情人结》、《云水谣》等影片就是这种爱情传奇的美丽书写。故事往往被放置在遥远的过去时空,对纯美爱情的讲述不仅是对传奇的向往,更是对逝去的纯真年代的追忆缅怀。当残酷现实中越来越不可能产生传奇,爱情的面目日益变得百孔千疮时,银幕上的传奇带着观众重温理想,回味感动。

这类爱情片我们姑且称之为古典爱情片,在这类影片中,爱情的阻力往往来自外部,比如门第的悬殊、家族的矛盾,或者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捉弄。叙事线索是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最后的结局,叙事重点放在恋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外部的阻碍之间产生的冲突,以此来强调和渲染爱情的伟大和超越性。《上海伦巴》、《理发师》、《我的父亲母亲》、《云水谣》等基本都属于这种古典爱情片,其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恋人们战胜阻碍他们恋情的外部力量,最终实现他们的爱情的过程。如《上海伦巴》中,婉玉终于冲破婚姻的束缚和地位的差异,勇敢的来到了她深爱的阿川的身旁;《我的父亲母亲》中,痴情的“母亲”终于等到了涉及政治问题被带走的“父亲”,两人从此再没有分开过;《云水谣》中,陈秋水和王碧云这对深情的恋人,虽终因海峡相隔难以重聚,但借助改名叫王碧云的王金娣与陈秋水的结合,间接的圆了两人的“爱情梦”。

第二、表现现代都市人对爱情的追寻、迷茫、困惑,以及人们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困境和在其间的挣扎、选择、领悟。

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香港的原创爱情片的叙事重心率先发生了转移。如陈可辛的《甜蜜蜜》、杜琪峰的《瘦身男女》、《购物狂》等等,虽然继续选择帅哥靓女作为男女主人公,但已经悄然褪去了贵族的光环而裹挟着平民的尘烟,更多讲述了双方在充满竞争意识和生存危机的现代社会中谋生和奋斗的过程中萌生情愫,彼此大多是因为性格而由原先的隔阂达至相互谅解,直至最后的认同和接受。

这种转型在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涌现出来的浪漫喜剧化爱情片中也可窥一斑,如冯小刚的《不见不散》中,刘元和李清是相识多年的朋友,虽彼此互存好感,但总是阴差阳错的成不了情侣。直到刘元略施巧计,谎称自己已经与其他姑娘订婚,大为嫉妒的李清才意识到自己早已爱上刘元。

2003年出品的《周渔的火车》更是为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提供了爱情大背景,不断奔跑的周渔,在一次又一次的遭遇中苦苦求着爱的回应。电影《孔雀》、《青红》中都以更为独特的视角在解读个体的成长中异性的地位和爱情的分量。《命运呼叫转移》、《色·戒》、《不能说的秘密》则将爱情的表达更为丰富化。

这些现代爱情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是在影片一开始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而是直至影片结尾处彼此才知道真正爱的恰恰就是对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阻力不是来自外部压力,而是来自人物的内心世界。换言之,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彼此相爱”这个事实,影片的叙事过程也就是发现“他们彼此相爱”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讲述男女主人公的彼此沟通过程,他们最终才明自己的真正需要。

(二)人物的形象

在古典爱情片中,人物形象一般是传统的被纯化的痴情男女,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掺任何杂质,在各种命运的磨难面前无怨无悔,至死不渝,其感情的强度和热度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如《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父亲”和“母亲”,《上海伦巴》中的阿川和婉玉,《云水谣》中的陈秋水和王碧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人们对于理想爱人的终极想象。

而在现代题材的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则更加多姿多彩,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的复杂面相。他们不一定是帅哥(如《爱情呼叫转移》中的徐朗,《非诚勿扰》中的秦奋);也不一定是美女(如《夜·上海》中的林夕,《李米的猜想》中的李米);他们不一定对爱情坚贞执着不离不弃,也可能在爱与不爱,爱与被爱间迷惘徘徊(如《开往春天的地铁》、《阿司匹林》);他们也不一定是妙龄少女青年才俊,还可能是半老徐娘情场浪子甚至“狐狸精”(如《桃花运》、《画皮》)。总之,这是一些相貌普通举止平凡的情侣,不是那么崇高无私,也没有那么坚定不移,经历的聚散离合也并不都那么惊心动魄,爱情关系里可能纠缠着利益的算计和私欲的考量(如《桃花运》、《非诚勿扰》)。尽管这些不太完美的主人公也曾迷失在世俗的尘嚣和欲望的骚动中,但却以一份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打动着同样渴望爱情,也同样在爱情中苦恼的观众们。如果说观众们在观看古典爱情片时认同的是那个理想中的“超我”,以此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那么,观众们在观看这一类影片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个不太完美的自己,认同的是那个真实的“自我”至“本我”。

从神圣化到平民化,从典型化到多样化,银幕情侣形象的悄然转变折射出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更迭嬗变。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令银幕情侣的塑造摆脱了固定模式的束缚,呈现出七彩纷呈个性鲜明的多样面貌。

(三)形式的创新

爱情片最常见的形式是与喜剧融合,形成爱情喜剧,在皆大欢喜的笑声中结束爱情的征程。这也是国产爱情片中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样式,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开始,《没完没了》、《非诚勿扰》、《合约情人》、《桃花运》、《爱情呼叫转移》等影片都将爱情故事与喜剧色彩做了恰到好处的融合,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爱情大餐”。

尽管与喜剧类型的嫁接轻车熟路且成效显著,但中国电影人并不满足于此,积极与其它类型结合,开拓爱情片的叙事空间。如:《如果爱》是与歌舞片的精彩融合,华丽的歌舞魅影在制造了声色盛宴的同时没有忘记故事的细腻展开,歌舞元素和剧情的合理搭配使观众在为歌舞惊艳的同时得到了心灵的触动。《画皮》引进了持续走红的魔幻色彩,对本就具有神异色彩的聊斋故事进行现代性改装,让本来无情无欲的妖怪拥有了人的美貌和情感,上演了一场人妖之间的爱情大战。特别令人惊喜的是一部《李米的猜想》,爱情的等待和犯罪的阴谋,悬疑的气氛和人性的刻画,戏剧性的情节和社会的批判都有机的杂糅在一起,是爱情片和悬疑片结合的成功范例。

此外,影片的形式风格也多种多样。既有时尚摩登的都市情调,烘托出都市人的迷离心绪(《夜·上海》、《爱情呼叫转移》),也有唯美浪漫的抒情影像,书写着爱情童话的细水流长(《非诚勿扰》),还有凌乱嘈杂的现实录影,配合着凌厉爱情的温柔与残酷(《李米的猜想》)。

爱情片与其它类型元素的杂糅,使影片主题趋于复杂,爱情的价值取向也更为多元化。

结语

历经十多年的类型化发展,我国爱情片在主题、人物、叙事、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虽然在规模化、精致化以及多样化方面和好莱坞及日韩爱情片相比仍有相当距离,但它始终保持着增长势头,在中小投资的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类型片创作的中坚力量,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一个深受观众喜爱且影响力深远的电影类型。大力发展爱情片,推动中小规模的影片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必将有利于中国电影真正的兴盛和辉煌。

①郝建:《影视类型学》

②吴荣生:《中国爱情电影主题的叙事变迁》(《现代传播》2008.3)

③李莉:《以小博大,渐成主流》(《电影评介》2009.5)

浅析职场小说的类型化特征 篇4

新时期以来,文学界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潮流。近年来,具体说应该是21世纪以来,“职场小说”的崛起又成了通俗文学领域的一个小小的“热潮”。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就业。大量人群进入企业,导致外企、私企白领增多,他们生存压力与日剧增,常常处于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之中,迫切希望认识和了解职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已在职场的职场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内幕及行业规则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自发的在网络上开始了自传性质的创作,作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网络读者)的追捧。而敏锐的出版商正是观察到大众的这种迫切的心理需求,迅速抓住这一商机,依照职场人的阅读口味为读者量身订做了一场职场小说的盛宴,迎来了职场小说的专属时代。本文将从职场小说文本的角度,对十年来职场小说所呈现出的类型化特征进行阐述。

1 作为类型小说的职场小说

2003-2013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职场小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职场小说风格各异,但大都体现了职场人在职场中“打拼”的辛酸与收获以及在“打拼”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职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的一种,在文学创作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类型化、模式化倾向。因此,笔者将从模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职场小说类型化的主题、情节、人物设计等。

1.1 类型化的主题

职场小说的主题大多是描述职场白领在职场生涯中的“打拼”以及交织在其中的种种情感经历。笔者通过阅读近年来出现的数十本职场小说,总结归纳出职场小说的两大主题即:“职场打拼”和“职场男女”。职场打拼主要是讲述职场主人公在进入职场之后经历种种挫折与考验,如何从一个职场“菜鸟”转变为一个职场精英的过程。而职场男女是职场小说着力描写的另一主题,讲述的是职场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1.2 类型化的情节模式

在这两大主题之下,我们可以看出职场小说在情节设计上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职场小说的模式化情节特征。

笔者通过对2003-2010年出版的主要职场小说进行研究,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类型化情节,主要表现为:“遭遇性骚扰”、“遭遇‘魔鬼’女上司及同事”以及“职场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这几个方面。

1.2.1 类型化情节之遭遇性骚扰

据调查,职场是性骚扰最为多发的场合之一,例如上司对下属,同事之间所进行的性骚扰。其受害对象,以女性为绝对多数。因此,在很多的职场小说中都会设计职场女性遭遇性骚扰的“桥段”。

为何“职场性骚扰”这一情节模式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职场小说中如此普遍?抛却“以桃色撩人”的商业动机之外,这一情节模式的形成具有其必然性,也有其难以替代的文本功能。

首先,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女性权利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在职场之中就尤为鲜明和突出。掌握着权力与资源的往往是男性上司,他们在地位与性别上具有着双重优势,具有着从心理到现实的双重优越感。这种不对等,无疑会带给仰其鼻息的女性下属们以不可承受之重,受到性骚扰即是典型表现之一。加之性骚扰事件本身所具备的话题性和直观性,受到职场小说作者们的青睐和渲染也就顺理成章,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常见的情节模式。

就其文本功能而言,性骚扰情节在小说中往往做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发展的关键性节点。我们通观这些性骚扰的情节,会发现小说中这些职场女性的反应通常都是“狼狈—失望—挣扎—离开”。她们绝对不会就此屈服,更不会顺水推舟满足上司的私欲。但是,她们要对自己如何应付此后与上司的相处而苦恼。在保护自己身体的同时还要保护自己的饭碗,就成了一个职场麻烦。经历过此类事件,小说主人公往往随即面临重要的抉择和心理斗争,从而使得故事发展产生波澜和曲折,更富戏剧性。人物性格通过此类事件也能够更加鲜明和突出。在许多作品中,性骚扰事件的出现,经常是促使主人公更加成熟、心理层级发生跃迁的基点。此外,之前谈到的“职场打拼”和“职场男女”两大职场小说的主题,通过性骚扰这一情节模式,也能够得以交织,使得职场关系和情感关系这“经纬两条线”更加纠葛。

1.2.2 类型化情节之办公室政治:遭遇“魔鬼”女上司及同事

同性之间在职场中的争斗往往胜过异性,职场小说这方面桥段的描写也颇为常见。虽然主人公在遭遇魔鬼上司和同事时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常常被冤枉,处于事业的停滞期。但往往是这些情节的设置使得主人公经历了种种考验,增加了职场经验,从中悟到职场的处世之道,从职场菜鸟一步步转变成职场精英,完成职场蜕变。

职场小说中长相平凡的灰姑娘却拥有聪慧勤奋的优秀品质,这往往会遭到同事妒忌,受到各种事件的陷害排挤。而这些情节的设计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模式化。

如果说性骚扰是职场中异性性欲裹挟着权利的侵袭,那么这种“魔鬼”女上司和女同事的恶意排挤和竞争,则可说是职场中同性间私欲掺杂着嫉妒的毒箭,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严酷的职场生态。尤其是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原本应当知书达理、温良娴淑的高知女性们,或在私欲膨胀的催动下,或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压力下,变成了一个个不可理喻、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女魔头”。这真可谓是对当今社会人情淡漠、世风日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所谓“优雅的白领生活”的赤裸揭露。

研究发现,类似同事竞争的情节模式可以说是职场小说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之一,直接起到构建小说结构框架的作用。设置职场中的竞争者和对立面,是几乎所有职场小说的共性:以竞争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人物性格塑造。职场小说中,主人公在一出场时往往是稚气未脱、对未来充满憧憬,而正是这些被精心设置的竞争者和对立面给他们上了世事险恶的第一课,促成了主人公性格在与竞争者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得到成熟和提升,小说情节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职场小说所塑造的对立面同事,人物性格往往较为单一,多是人性险恶的“极品”。这种设置虽然简单明了,让读者爱恨分明,读来酣畅,但也难免落入脸谱化的窠臼,难以给人留下思考和玩味的空间。

1.2.3 类型化情节之职场爱情:职场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

男女爱情是都市通俗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不过,在职场小说中,这一主题更多是以模式化情节来展开的,那就是:职场灰姑娘遇到了英俊的“王子”(通常是她的上级或者是职场经验丰富的老手),经历了一系列波折,灰姑娘得到了王子的爱情,同时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在这些模式化的职场爱情情节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女主人公一般都拥有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性格和美丽的容貌,但却又大都出身普通甚至贫困家庭,而男主人公常常是公司总裁、老板之子,他们拥有显赫的家世,优越的教育,英俊的外表和良好的品性,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富二代”。之所以将男主人公设置成“富二代”,是因为“二代”意味着一出生便拥有富有的家世、良好的教育,而他们的父辈,所谓的“一代”则意味着艰辛、苦难、财富的原罪,因而“一代”是难以进入“软性读物”的通俗叙事的,只有“二代”才能够承载都市职场女性的爱情想象,同时迎合商业社会中市民文化消费的口味。因此职场小说中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大都有着大团圆式的结局,虽然经历波折,但主人公在最终却总能与心爱的人释清误会、两情相依。这或许是脱离现实的,但不可否认,这样的设计,可以给现实而无情的职场打拼注入了一份“浪漫”的温情,让女性在竞争残酷的职场中找到情感的依托,尽管这个依托恐怕是靠不住的。

1.3 类型化语言风格

职场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语言风格大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呈现出与时下流行的网络化语言合流的态势。

职场小说的语言风格同样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在《做个职场坏女人——北京公关小姐》中,这样的文字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等她们一转身,黄贝贝立马打开“摆渡”,这年头,连菜鸟恐怕都知道这家搜索引擎的广告语,“摆渡一下,你就知道”。办公室里的同事谁也不知道小米在网络里的马甲是什么,只有小米自己清楚,仅仅在网络上发了张模糊不清的炫富照片就已经为自己赢得了第三代“网络红人”的美誉,其蹿红速度远超木子美和流氓燕子,直逼芙蓉姐姐和天仙妹妹。其实,那只是小米的搞怪之一。业余时间,小米擅长玩各种角度的自拍,经她PS之后发布上网,从未被熟人认出来过。最近,她又有了新玩法,在博客里狂晒隐私,从晒工资条、晒年终奖到晒自己的情史,关注度天天爆棚,小米最新的一则博文还跟职场有点关系,并且特别懂得标题党的手法:“××自爆小白领的一天”。光这个标题,就得为她在网络里赚得上万的点击。(1)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的职场小说中所描写的正是当下职场人的生活状态,而现代职场人的生活和网络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很多字典中没有的词汇被网友们纷纷创造出来,成为一种语言方式,而职场小说把这样的语言和生活变化写进小说,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在职场小说中极少看到大段的抒情文字以及景色描写,但在看似枯燥的经验式小说的背后确是各种各样当下流行的五彩缤纷的词汇以及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职场小说语言风格的网络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职场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消费文学的一个代表,本身就有追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的内在要求,网络语言恰得其便;第二,对当代城市年轻白领生活的展现,势必无法回避网络的无处不在,因而,例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类的网络化语言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广泛使用;第三,职场小说的作者,多是七零八零后的“网络一代”,网络化生活的浸润沁染,也势必使他们对于文学语言的取舍有着自己的认识和选择,这也可以说是文学语言演变的必然。

职场小说的语言风格作为一个样本,展现了现时代主流的商业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之间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巨大差异,传统文学中语义语境的营造、语性语感的推敲、甚至语言符号的严谨使用上的种种成规,职场小说几乎全面抛弃,只用最为直白晓畅、通俗化简易化的网络语言,叙事成了语言的唯一功用。这种变化,笔者认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网络化语言写作,将叙事作为唯一目的,这是语言功能本体的一种退化,是语言自身美感和质感的流失,由于不够注重对于语言风格的把握和推敲,当代文学作品中由语言自身所呈现出的厚重感和文化感已经逐渐淡漠,诚为可惜。而且,对语言风格忽视而专注于讲故事,也会导致同样题材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出现模式化、单一化的趋势,不免会使得同一文学类别的日益萎缩,从而影响整个文学环境的健康发展。

2 职场小说的危机

毋庸置疑,职场小说的出现丰富了小说类型,是一种新的尝试。职场小说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它能够给初入职场或是未入职场的大学生一些职场知识,让他们能够在进入职场之前提前感受职场的气息,对自己的职场人生有一定的规划和认识,它也可以让那些职场中人能够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找到应对的策略或者心灵的慰藉。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商品经济时代,文学创作被视为一种物质生产,职场小说作家面对庞大的社会需求,只能以生产速成品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职场小说时常出现人人能写,人物雷同,情节雷同,故事雷同的现象,由于缺乏对人性的深度挖掘,缺乏对历史社会深切的理解,职场小说作为“机器复制时代”的商品,在带给我们快餐式文学享受的同时,类型化的特征也使它终将无法摆脱遭受读者厌弃的宿命。

参考文献

[1]杨郧生,闫寒英.“文学四要素”与中国本土职场小说的文化意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1.

[2]张永禄,许道军.职场小说:新的文学崛起[J].当代文坛,2011,6.

不同类型绿洲的夏季气候特征分析 篇5

不同类型绿洲的夏季气候特征分析

利用金塔、敦煌和额济纳旗三站十年的风、温、降水场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归类统计,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旺盛的、稳定的和退化的)绿洲夏季三个月十年月平均温度、降水和风场的特征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绿洲的局地气候差异很大.退化绿洲和旺盛绿洲相比,月平均温度高1~2℃;风速大1~1.5m/s;而降水量则明显少于旺盛绿洲.这种干燥、大风、少雨的`气候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退化绿洲的治理和保护,迫在眉睫.

作 者:奥银焕 吕世华 陈世强 AO Yin-huan Lü Shi-hua CHEN Shi-qiang  作者单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5 19(4) 分类号:X37 关键词:不同类型绿洲   归类统计   可持续发展  

类型化特征 篇6

2009年中国内地迎来第一部国产小妞电影《非常完美》,随后《杜拉拉升职记》、《爱出色》、《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活该你单身》、《娜娜的玫瑰战争》、《幸福额度》、《失恋33天》等跟风而至,生机勃勃,良莠不齐。而到了2013年,小妞电影已经形成了有生团队力量,并且强势爆发。从年初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拿下5亿票房开始,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了近7亿的票房,《分手合约》、《小时代》、《一夜惊喜》、《非常幸运》、《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年轻女性题材的电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对当下出现的一批国产“小妞电影”进行探究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析这一类型片,以及如何将“小妞电影”与中国特色相融合,从而为“小妞电影”这一类型片在中国的良性持久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作为类型的国产“小妞电影”

1、爱情母题,浪漫故事

类型片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便是它总在重复着相同的母题,而该母题往往包含着人类的普世价值观,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因此,作为类型电影之一的“小妞电影”中也蕴含着人类的本性以及普世价值观,无论中外该类型影片都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和价值肯定,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爱情二字,尤其偏爱“灰姑娘”模式,一个不起眼的小妞经过努力奋斗最终会收获一份完美的爱情。但相较传统爱情片,“小妞电影”中的爱情更趋时尚,紧跟潮流。多以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新人类的新新爱情观、生活观、婚恋观为表现对象,风格活泼,穿插各种网络流行语和词汇,涵盖各种青年热议、能产生共鸣的大众话题,通过展示小人物平凡但真实的生活,解决一些当代女性感到困惑的情感议题。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涉及到小三、拜金、同性恋、捐精、代孕等时尚话题。影片的主线围绕文佳佳和弗兰克的爱情展开,他们原本是萍水相逢彼此没有任何交集,但各自生活的挫折遭遇使他们逐渐走到一起。在遇到挫折和苦难时,弗兰克的处变不惊,给了文佳佳感情上的依托,而文佳佳则在弗兰克人生低谷时给了他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影片末尾文佳佳离开了老钟,靠自己的努力为儿子和自己撑起来一片新天地,她说:“我在努力让我的肩膀强壮起来,或许会苦会累,但是每一分钱我都挣得踏实,花得硬气!我觉得只有到了那一天,我才有资格对我爱的人说,我准备好接受爱情从天而降了”。而44岁弗兰克也为找回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美国医生执照。影片最后所传达的: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再努力走到一起的新理念更是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情感。

作为发端于好莱坞“小妞电影”,内在层面遵循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最后一定是真爱至上。不管是美国放映的《妈妈咪呀》中最后母女皆获真爱的团圆大结局,还是国内《失恋33天》中最后王小贱和黄小仙的深情对视,纵观中外的小妞电影,不管影片中小妞经过了多少挫折和磨难,最终导演给观众呈现的都是一个Happy Ending.《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结局也是圆满式的,自食其力的文佳佳和重获医生执照的弗兰克相逢在帝国大厦的屋顶,没有过多的悬念或新奇,观众在寻找程式化的过程中,最终获得了自己期待视野中的满足。

2、时尚风范,都市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个消费项目,“小妞电影”承认并满足了观众的消费幻想,时尚与消费便与此类电影携手。观众也似乎更关心此类电影透露出的当下时尚元素与流行公式,典型代表则非《时尚女魔头》莫属了,这部电影获得了第 79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

剧情就是在一家顶尖的时装杂志社 Runway 里发生的,影片中随处都充斥着各种时尚大牌服装,例如Donna Karan的大衣、D&G的鞋子、Calvin Klein的裙子,以及“女魔头”钟爱的 Prada 和女主角安迪喜爱的 Chanel 等等。当然导演想要表现的东西不仅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衣着配饰,因为“时尚从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符号意义,它的作用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在光鲜的外表下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时尚与消费也帮助片中女性建构了自我身份。

一百部好的chick flick电影,大约有99部发生在大都市。比如《爱出色》和《失恋33天》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中国首都北京,《杜拉拉升职记》 发生在气派奢华的北京 CBD,如同一座视觉“大秀场”,《北京遇上西雅图》将故事设置在西雅图和北京两个大都市展开。这些城市紧跟先锋潮流的最新趋势,有自由流动的资本和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也有更大的宽容性和自由度,而那些崇尚时尚生活方式的经济独立的小妞,也在城市中建构起自己的独特人格。

3、逗趣耍宝,幽默喜剧

“小妞电影”中,喜剧笑果往往靠女主人公(如傻大姐、假小子、男人婆等) 的特定身份、性格特征引发,多用戏剧冲突来制造笑料:夸张、巧合、误会、悖反等,不时插入的笑点和噱头也串联起整个故事。比如《非常完美》中苏菲为夺回男友使出不同招数,却从第一招“宽容理解”开始便事与愿违。本想贤惠温柔出场的她,却以花妆乱发、浑身沾满药丸的形象面对前男友。其他“招数”也是这般笑料百出。再如《特工佳丽》中,大大咧咧的FBI 女警探为了破案而伪装成选美小姐,刚华丽变身便跌断了鞋跟,在任何场合都不忘自己的职业习惯而闹出诸多笑话。其表里不一的错位身份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游戏。

nlc202309051254

“小妞电影”还多用睿智犀利幽默的台词对白(以 《失恋33 天》 为代表)完成笑果。如《失恋 33 天》中黄小仙的伶牙俐齿是中规中矩的剧情中最出彩的部分。她的“百里挑一的高品质贱人”等犀利语言和“你有蓝翔技工学校的美发专业毕业证书么”等接地气的台词,让影片妙趣横生。幽默也大量来源于肢体语言,如《公主日记》里,“丑小鸭”在变身“公主”的过程中手舞足蹈地制造了种种滑稽事件,比如宴会上点燃邻桌的袖子,敲碎杯子,把宴会搞得一派混乱。而《伴娘》则是无厘头加上“屎尿屁痰喜剧”的诸多元素,主演的表情和动作都“神经兮兮”的,她身边带点癫狂的朋友们也共同用各种搞笑的肢体语言增加了影片的喜感。

4、女性视点,励志成长

“小妞电影”不仅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出现,它更能反映出背后的性别文化:新兴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繁荣和再度可见,女性群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消费群体和创作群体,甚至从长远看,电影界也会由此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小鸡”(chick)这个词被很多女权主义者看成是不尊重的,它暗示女人是“孩子气、柔弱、无聊的生物,她们需要保护和建议,是年轻男性的附属”。而随着女性的社会角色变化和在媒体与文化中地位的提升,银幕上也出现了一批与传统形象不同的独立自主的新兴女性:这些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好莱坞女神,她们成了可亲可近的邻家女孩。她们也与三四十年代的传统女性形象不同,不再是柔弱无力的、需要男性保护的传统女性形象。相反,她们更加独立,不是等待男性的救赎,而是自我拯救与主动追求。她们勇敢有力、思想自由。她们经济独立,有成功的工作、事业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比如《我愿意》中李冰冰饰演的角色,不是“剩女”,而是“盛女”“胜女”。《欲望都市》中的四位单身女性开始在银幕上公开大胆地谈论自己的性和欲望:“女人可不可以和男人一样去享受性,而不是被享受和占领?”她们追求女性的性自由和快感,并以此作为力量的标志。很大程度上,在前辈女性争取而来的相对平等的教育、工作等情况下,“小妞电影”中的女性不再关心性别政治问题。她们并不像激进的女性主义一般地对抗与放纵、追求绝对的两性平等,而是始终在一个保守与传统的范围内允许女孩子们尝试一切成长的必要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成熟,并最终成为一个思想独立自尊自爱的女人。而且此类商业电影产生在众声喧哗的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下,所以它们大多远离宏大叙事、消解深度,也很少涉及严肃问题。电影也无意塑造一个过于强大、强悍和激进的“女强人”形象,它们选择用轻松狡黠的态度、用戏谑的嘲笑和睿智的聪慧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矛盾。

最重要的是,“小妞电影”是女性的观看与发声,而“凝视即权力”、“话语即权力”。大量“小妞电影”根据小说改编而来,这些小说有强烈的自我言说色彩和大量的内心独白,电影也以女性为绝对主角,以女性的视角展开讲述,以女性审美趣味为市场导向。穆尔维曾提出男性的三重凝视,认为女性观众在电影院认同的是男性而非女性的目光。“小妞电影”的支持者们却认为,在三四十年代的女性电影中,女观众被引导去自怜,而不是反抗不公平 ;当今的“小妞电影”却可以让女性观众体验激情并借以重塑自己,充分展现并肯定女性特质,强调女性的价值和自我实现,拥有女性自己的话语权,寻求两性的和谐发展。小妞电影传达出的新女性主义价值观是这一类型电影广受欢迎的原因。

二、国产“小妞电影”的叙事危机

1、叙事危机

中国的“小妞电影”由于是刚起步,普遍存在原创性不强的缺陷,许多影片还处在模仿阶段,创新较少,题材单一,剧情俗套,模式也直接照搬欧美电影,比如《非常完美》直接照搬《为你疯狂》,连海报都几乎直接复制。诸多电影更是打着“中国版”的旗号,比如《爱出色》号称“中国版《时尚女魔头》”,《女人不坏》号称“中国版《欲望都市》”。它们的诸多细节处理也过度西化,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情感模式仍有一定距离。

《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为庸俗炫富的广告宣传战揭开了大幕。明目彰显职场白领卓尔不群品味的同时,原本一出“菜鸟励志戏”摇身一变成了“白富美”招摇过市的“白日梦”,附以职场白领虐心、夸饰的情欲戏,如此可疑的黑洞怎能不让观众的误读减损影片的意旨。《被偷走的那五年》,巧妙地揶揄“失忆”这一“小妞电影”中鲜见的治愈利器,记忆的空歇期给予了已经离婚的何蔓与谢宇重新思考“爱情保鲜”这一话题的契机,苦苦找寻失去记忆的同时也让越久越淡的爱情实现了大逆袭,原本一出破镜重圆的爱情戏却因影片后半段迅即跳转的节奏导致了情感的严重失控,与《分手合约》一起落入了俗套的藩篱。

此外,国产“小妞电影”主要集中在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题材上,生活范围狭窄到局限于时尚圈。事实上,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有很多都市女性题材值得挖掘。种种问题都凸显了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危机。

2、欠缺本土特色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势必反映特定国家、民族、地域的时代文化特征,并进而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电影为了能在其生存的土地上发展壮大,必然会经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小妞电影”与欧美相比一个明显的不足便是欠缺本土特色,干篇一律,似乎被西方所同化,没有了地域和民族风格。

反观欧美“小妞电影”则不然,影片《妈妈咪呀》中处处都弥漫在希腊爱情海的独特风情;《欲望都市》也让观者领略了纽约曼哈顿的时尚都市魅力。在这方面,中国“小妞电影”比较缺乏,似乎只是为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存在,因此可以脱离了其生存的环境来欣赏,这也就使得许多电影不接地气。较好的本土化尝试典范也许是《失恋 33天》――针对大学生和白领受众的“失恋”情感话题、切合北京真实生活的场景,更接地气的台词和本土幽默,展示小人物平凡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困惑。

立足于中国本土,拍出接地气的现实主义的“小妞电影”,强化中国式类型片的特色,这也是国产“小妞电影”日后还需努力发展的方面。

3、中国甜心待制造

从目前国产“小妞电影”的整体质量来看,成功的作品屈指可数。《非常完美》、《失恋 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图》尽管不是经典之作,但能被观众接受,其余大部分作品故事虚假、人物苍白、毫无感染力,无法令广大女性观众满意。这一类型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本土化策略才能获得成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对应的是中国电影类型化过程中都存在的矛盾。但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国产“小妞电影”来说,在本土化和创新之前向好莱坞借鉴这一类型的基本创作规律和经验还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就明星和类型的关系来看,国产“小妞电影”目前还没有挖掘和培养出属于这个类型的明星阵容。

对于主要演员的选择呈现两种趋势,首先,制片方出于票房保证基本上选择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像汤唯、姚晨、章子怡、范冰冰等,而这些明星是否真正都适合小妞气质,具有发展成为这一类型明星的潜质却并不尽然。

其次,国产“小妞电影”对于新面孔演员的起用非常谨慎,这和好莱坞“小妞电影”多从新人中挖掘明星的经验还是有差距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类型自身的不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国产“小妞电影”对于新面孔的起用最成功的典范要属《失恋 33 天》。女主角白百何第一次担任电影女主角,虽然之前也曾经出演电视剧,但知名度并不高。白百何青春洋溢的外表及灵动自然的演技准确地表现出了一名普通的都市失恋女性的感情和工作状态,因其真实性激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具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意义。

要想培养出属于这一类型的明星阵容,必须抓住女性观众的心理,呈现出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形象。还必须依赖于整个国内明星制的发展水平。就明星制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成熟。

总之,作为舶来品,“小妞电影”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但它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电影类型。相比其它类型影片,小妞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具有无可限量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它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已经丰富了中国类型电影的样式。中国电影要想去的真正的繁荣,不能只靠大片。在类型化与商业化的语境下来分析和讨论小妞电影的现状和出路是有趣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是:该类型的电影可以成为国产电影中小型制作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并且对于实现国产电影分众化和多元化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晋书》测度问句的类型与特征 篇7

《晋书》中典型范畴的测度问句共有127句, 约占疑问句总数的4%。 从句法结构来看, 《晋书》中的测度问句都是有标记的, 以有测度副词的问句为主。 有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共有109例, 约占测度问句总数的86%。 测度副词与句末语气词的搭配情况统计如下:

在测度问句的疑问标记中, 语气词跨句类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因此我们以测度副词为纲讨论《晋书》测度问句的形式和特点。

一、“其”类

“其”除了常用作代词外, 还可在测度问句中以副词的身份充当动词谓语的状语, 表示揣测的语气, 可译为“大概”、“也许”。

(一) 结构类型

《晋书》中“其”类测度问句数量最多, 共有37例。 结构形式较单一, 都为“ (S) ·其·P·语气词”。 “其”类测度问句一般要有语气词, 并且较多使用“乎”。

(二) 语用特征

“其”类的测度问句大都没有答句, 发话者在主观上不需要受话者作出回答, 这类句子的基本作用是“给予”, 是在带有稍许不确定的情况下判断并告知受话者信息。 例如:

(1) 一歧南彻者, 李氏当仍跨巴、蜀, 司马睿终据全吴之象, 天下其三分乎! (《刘聪载记》)

太史令根据天象揣测并委婉告知刘聪, 信度较大, 发话者主观上并没有求证, 实际也无答。

有答句的只有两例:

(2) 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 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 泪如倾河注海。 ” (《顾恺之列传》)

(3) 亮惊曰:“… …若有诏书, 其可见乎?”宏等不许, 促兵攻之。 (《汝南王亮列传》)

有答句的测度问句的疑惑程度较无答句的测度问句强, 这类语句的基本功能是“揣测并求证”, 一般需要受话者予以回应。例 (2) 中发话者向受话者求证事实, 受话者遵循会话合作原则予以回答;例 (3) 中发话者提出建议, 实际上也是向受话者求证事实, 受话者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由此可见, “其”类测度问句的基本作用有二:表示判断告知和求证。

(三) 感情色彩

“其” 类测度问句一般含有褒义或者贬义的感情色彩。以上有答句的例 (2) 、 (3) 两例, 发话者都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希望自己所揣测的内容为真, 受话者能够给予肯定的回答, 属于褒义测度问句。

无答句的测度问句的感情倾向没有有答句的测度问句那么明显, 要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 例如:

(4) 夫肉必有筋, 筋者斤也, 车旁有斤, 吾其戮乎! (《易雄列传》)

例 (4) 桓雄告知众人自己的梦境并揣测自己将要被杀害, 信度较大。 所揣测内容是对自己不利的, 发话者主观上并不希望为真, 是贬义测度问句。

二、“岂”

“岂”作为语气副词, 主要表示反诘语气, 《晋书》中“岂”类反诘句共有638例, 约占反诘问句总数的33%。

“岂”还可用在谓语前,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一) 结构类型

《晋书》中“岂”类测度问句的数量仅次于“其”类测度问句, 共有31例, 约占测度问句总数的24%。 与“岂”搭配使用的语气词种类较多, 有“乎”、“欤”、“邪”、“也”, 以“乎”占最多数, 共有12例。 也可以不用语气词。

“岂”类测度问句的句式较灵活:

(1) “ (S) ·岂·P· (语气词) ”式

(5) 济岂谓世无管仲, 以吾有桓公登山之志乎! (《礼志下》)

(6) 今岂有贤智之士处于下位? 否则斯鸟何为而至哉! (《五行志中》)

(2) “岂·S·P·语气词”式

(7) 往虽征命而不降屈, 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 (《虞喜列传》)

(8) 岂我居不卜邻, 教有所阙? 何尔鲁钝之甚也! (《皇甫谧列传》)

(二) 语用特征

“岂”类测度问句的基本作用有三:表示判断告知、判断自忖和用以求证。

(9) 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 岂其然乎? (《李熹列传》)

(10) 太元中, 公主纳征以兽豹皮各一具体, 岂谓婚礼不辨王公之序, 故取兽豹以尊革其事乎! (《舆服志》)

(11) 岂蜀人敦朴, 易可化诱;吴人轻锐, 难安易动乎? (《郤诜列传》)

例 (9) 用于判断告知;例 (10) 是判断自忖;例 (11) 是揣测并求证。

(三) 感情色彩

《晋书》中“岂”类测度问句只见贬义、中性两种感情色彩:

(12) 昔晏婴哭庄公之尸, 乐令解愍怀之客, 岂闻伯夷之风欤? 懦夫能立志者也。 (《乐广列传》)

(13) 吴人每来, 常东西相应, 无缘偏尔, 岂石苞果有不顺乎? (《石苞列传》)

(14) 岂天厌晋德而假兹妖孽者欤? (《石季龙载记下》)

例 (12) 揣测事因, 发话者主观上并没有强烈的希望命题为真或为假的倾向, 因此是中性测度问句。 例 (13) 揣测现状, 例 (14) 揣测事因, 发话者在主观上并不希望所述为真, 是贬义测度问句。

所见“岂”类测度问句以贬义色彩为主。

三、“将”、“将非”、“将无”

“将”一般用作时间副词, 还可以用作测度副词在测度问句中表示对情况的测度。 柳士镇认为“将”在先秦两汉时期发展出表示测度语气的用法。

(一) 结构类型

“将”类测度问句的一般形式为 “ (S·) 将·P (·语气词) ”, 仅见1例“将· (S·) P·语气词”:

(15) 去年水出巨材, 所在山积。将皇天欲孤缮修宫宇也? (《石勒载记下》)

从结构上来说, 时间副词“将”一般位于主语之后, 作为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动词, 这里的“将”是测度副词。

“将”类测度句主要有两类:

一是以“将”为测度副词, 例如:

(16) 天将不欲成吾事乎? 王亮舍我去也! (《姚戈仲载记》)

二是以“将非”“将无”为测度副词, 例如:

(17) 此君小异, 将无是乎? (《桓温列传》)

(18)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将非此邪? (《鸠摩罗什列传》)

(19) 大王所为不乐者, 将非吕光乎? (《秃发乌孤列传》)

测度副词“将非”、“将无”中的“非”和“无”已经与“将”凝固在一起, 整体表示“莫非”, 带有诧异的语气, “非”和“无”并不是修饰谓语动词的否定副词。 例 (18) 发话者想要求证的是“莫非就是他吧”;例 (19) 要表达的意思是“该不会是因为吕光吧”。 对比例 (16) , 我们发现, 此例中的“不”是修饰谓语动词, 表示否定的, “将不”是跨层结构。 要理解为“上天大概不想让我成事吧”, 因此此例中的测度副词是“将”。

(二) 语用特征

测度副词为“将”的测度问句主要用来表示判断自忖, 如:

(20) 所以存亡殊致, 始终不同, 将以文若既明且哲, 名教有寄乎? (《袁宏列传》)

“将无”句主要是用于求证, 例 (17) ;

“将非”句只见两例, 例 (18) 的基本作用是判断自忖, 例 (19) 是发话者揣测并向受话者求证。

(三) 感情色彩

“将”类测度问句的感情倾向较为明显。

测度副词为“将”:

例 (15) 发话者想要为修筑宫殿找借口, 主观上希望所揣测内容为真, 感情色彩是褒义的;例 (16) 是贬义测度问句。

测度副词为“将无”:

例 (17) 发话者希望自己猜得对, 是褒义测度问句。

所见测度副词为“将非”的两例测度问句 (例 (18) 、 (19) ) 都是褒义测度问句。

四、“无乃”

(一) 结构类型

《晋书 》中 “无乃”类测度问句共有7例, 使用 “乎”的有6例, 还有1例使用“哉”。 形式较单一, 基本结构式是“S·无乃·P·语气词”。 “无乃”后以形容词为常。 例如:

(21) 于春秋而用汉历, 于义无乃远乎? (《律历志下》)

(22) 如当载之方策, 以示后世, 无乃不顺乎? (《礼志下》)

(二) 语用特征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 “无乃”相当于“恐怕”, 发话者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揣测、担忧, 并不期待受话者回答。 在这7例中, 只有一例有答句:

(23) “况夷戎丑类, 屯结无赖, 虽有犬羊之盛, 终有疱宰之患, 而欲托根结援, 无乃殆哉! ”续曰:“若如君言, 计将安出? ” (《刘胤列传》)

测度问句在结构上属于是非问句, 是非问一般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例仅有的答句并不是就 “无乃殆哉”予以肯否的回答, 而是表示知晓, 进而询问下一步的举措。 由此可见, “无乃”类测度问句的基本作用是判断告知。

(三) 感情色彩

“无乃”句的发话者一般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都希望所述内容为假, 所见7例均为贬义测度问句。

五、“得无”

《庄子》中始见“得无”测度句, 上古“得无”句以反诘问句为常。

(一) 结构类型

从所统计的语料来看, “得无”只与“乎”搭配使用, 共有7例。 其形式较单一, 均为“ (S·) 得无·VP·乎”。

(二) 语用特征

“得无”句有三种作用:一是发话者提出自己的猜测, 并向受话者求证, 希望受话者给予回应, 例如:

(24) 尔得无窃我箸乎? (《幸灵列传》)

(41) 孤今悼之, 得无贻怪将来乎? (《慕容儁载记》)

从上下文来看, 例 (24) 发话者是根据现状揣测原因, 有一定的倾向, 于是向受话者求证。例 (25) 有答句, 受话者根据发话者的疑问予以解答。

二是判断自忖, 不需要受话者的回答。 例如:

(26) 学家多士大夫, 得无是乎! (《韦逞母宋氏列传》)

三是判断告知, 用问句的形式使表达更委婉。例如:

(27) 今公孙归结祸延兵, 残贼百姓, 陛下封之, 得无不可乎? (《慕容超载记》)

(三) 感情色彩

“得无”测度问句可译为 “该不会… … ”, 从所见例证来看, 除去表委婉的一类, 发话者大都有一种惊讶的语气。 其感情色彩以贬义为主, 发话者一般在主观上不希望所述为真。

六、“殆”

“殆”一般用在推测性陈述句中, 表示“大概、恐怕”;“殆”用于测度问句中, 一般与“乎”搭配使用, 基本结构式为“ (S) ·殆·P·语气词”。 例如:

(28) 今无故服之, 殆有应乎? (《五行志上》)

也可以不用句末语气词, 《晋书》中只发现一例:

(29) 今谷名遮留, 殆将有伏? (《焉耆国列传》)

“殆”类测度问句的信度较大, 疑度较小, 不见求证类, 一般用来表示判断自忖和告知。

其感情色彩以中性和贬义为主, 这可能与“殆”的“恐怕”义有关, “恐怕”义中含有“担心”的义素, 说话者不希望事件发生, 所以“殆”类测度问句一般不表达褒义感情。

七、“庶”

“庶”可表推测、判断, 用在测度问句中表示“大概、大约”义。

《晋书》中只有一例:

(30) 损之又损之, 庶可以免乎! (《宣帝帝纪》)

其基本作用是判断告知。 “庶”作为副词, 还可以用来表示“希望、但愿”, “庶”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可能受其影响, 一般为褒义测度问句。

八、“盖”

“盖”有表示揣测的副词义, 表示“大概、大约”, 一般用于估测性陈述句中。 当其信度降低, 疑度升高, 可以用来表测度问。 例如:

(31) 此马见异先朝, 孤常仗之济难, 今不欲者, 盖先君之意乎? (《慕容儁载记》)

其基本作用是判断告知。

九、“傥或”

何乐士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傥或”为复音副词, 可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表示推测或估计。 《晋书》中仅见两例, 其基本结构式为“ (S) ·傥或·VP·语气词”, 语气词用“乎”:

(32) 慕容廆法政修明, 虚怀引纳, 且谶言真人出东北, 傥或是乎? (《黄泓列传》)

(33) 前者外议以子推诸侯之臣, 王者不应为忌, 故从其议, 傥或由之而致斯乎? (《石勒载记下》)

十、“抑”

“抑”在《晋书》中共出现126次, 主要是用作表递进、并列或转折的连词。 用作测度副词如:

(34) 物极则反, 抑斯之谓欤? (《姚泓载记》)

“抑”类揣测句都无答句, 其信度较大, 主要用于判断自忖, 句末要用“欤”。发话者在主观上并无明显的感情倾向, 属于中性测度问句。

十一、测度副词连用

副词“将”、“其”连用在《晋书》中仅见2例:

(35) 黔黎将湮于异类, 桑梓其翦为龙荒乎! (《郭璞列传》)

(36) 社稷宗庙, 将其危乎! (《何充列传》)

例 (35) 中“将”、“其”对举, 都是测度副词;例 (36) 中“将”、“其”连用, 发话者所传达的信度较大, 感情较强烈。

十二、不用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

(一) 结构类型

这类测度问句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是“邪”、“乎”、“欤”, 其中以用“乎”为最多, 不用“也”。 共有13例:

(37) 吴诸葛恪征淮南归, 将朝会, 犬衔引其衣。恪曰:“犬不欲我行乎? ” (《五行志中》)

(38) 吾闻伐国不问仁人。 向冯祖思问佞于我, 我有邪德乎? (《颜含列传》)

用“邪”, 有四例:

(39) 天不欲吾定四海邪? 何夺元才之速也! (《苻生载记》)

(二) 语用特征

此类测度问句虽然没有测度副词, 但其使用范围仍然较广泛, 首先, 其基本作用以判断自忖为主, 如例 (37) ;还有两例用于求证, 例如:

(40) 颖谓守者田徽曰:“范阳王亡乎? ”徽曰:“不知。 ” (《成都王颖列传》)

(三) 感情色彩

无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以贬义和中性色彩为主, 《晋书》中不见此类褒义测度问句。

贬义测度问句如例 (38) 、 (39) , 例 (38) 冯怀以百官是否应为王导降节行礼的事问颜含, 颜含认为冯怀拿这种讨好巴结的事问他, 是不是因为自己有不正的德行呢? 从前文答语可以看出他听到这种问话很不开心, 是不愿意回答的, 在主观上并不希望命题为真。

中性测度问句如例 (37) , 发话者感到疑惑并揣测原因, 并没有主观倾向。

综上所述, 《晋书》测度问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测度问句以测度副词或者句末语气词为标志, 不见无标志的测度问句。 “岂”、“殆”类测度问句可以不用句末语气词, 句中若是没有测度副词, 要用句末语气词“邪”、“乎”, 或者“欤”。

2.在有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中, 副词一般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岂”、“将”可见少量置于主语之前的用例, 句法位置相对较灵活。

3. 测度问句的前后一般都有陈述性的成分交代揣测的背景、依据, 一般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在测度问句前, 也有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在测度问句之后。 前后所述内容一般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共同知晓的, 再次说出是为了提醒受话者, 加强揣测内容的信度。

4.《晋书》 测度问句的基本作用以判断告知和判断自忖为常, 求证类相对要少一些。

5.测度问句一般都能反映发话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从《晋书 》所见用例来看, “岂”类、无测度副词类测度问句是没有褒义色彩的;“其” 类没有中性色彩的;“无乃” 类、“殆”类都是贬义测度问句。 这可能与测度副词本身的语义有关, 副词的语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说话者的感情倾向, 并进一步影响了整个测度问句的感情, 如“ 无乃” 有 “ 莫非、 恐怕是” 之义, 这其中含有 “ 担心” 的义素, 从说话者的心理来说, 对这件事情是否定的, 所以不用于褒义测度。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1956.

[2]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4.

[5]李素琴.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测度问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012.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分析 篇8

一、类型学视野下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一) 类型学的规定及意义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 它是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将同一门类的遗物, 根据其形态特征, 分成类型, 研究其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1]“斯波尔丁认为, 一种类型如要有用, 就必须不限于分类系统的一个范畴:一种类型是两种以上特征彼此非随机出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 一种特征的存在可以预示其他特征的存在或缺失。类型的概念意味着在两个以上特征之间存在就其本身而言富有意义的关系, 远非一般不同特征的存在。”[2]一种类型的存在需要代表其类型的两种以上特征彼此相依, 不可或缺。

考古学家施予材料的类型学方法并不只限于人工制品, 而是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应用类型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国际和国内都很广泛。然而, 应用类型学研究教育问题的却不多, 在国外, 也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的分类研究上。“类型学在高校分类中的运用往往侧重于阐释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间的关系, 它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来还原高等学校分类问题。”[3]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高职教育, 一方面, 有助于构架多元合理的教育结构, 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另一方面, 从类型学角度对高职教育进行考察, 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通过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识别其本质。

(二)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高职教育是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 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是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本研究从高等教育的维度展开分析。

“选择用来定义一种类型的特征是从无限量潜在特征中挑选出来的, 但是一旦挑选了这些特征, 这些类型是否存在是能够从经验上检验的。”[4]从类型学角度考察高职教育, 就要找到“这些”或者“这个”使高职教育属于不同类型的类型特征。“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5]2“在学问的殿堂里有许多厅堂, 在有的厅堂里学者是通过在隔音的实验室里拨控制盘来验证真理的;在另一些厅堂里他们是通过在喧闹的城市、福利中心、诊所、法院等地方参与工作来积极验证真理的……”[5]25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了学者研究学问的不同目的和方式, 将这种研究学问的不同目的和方式, 即学术性或应用性, 确定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的类型特征, 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学术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学术型高等教育以高深学问自身为目的或者以高深学问自身的创新为目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在我国基本上就是高职教育, 以高深学问的应用为目的或者以高深学问的应用创新为目的。由此可见,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学术性,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应用性。斯波尔丁指出“一种类型是两种以上特征彼此非随机出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 一种特征的存在可以预示其他特征的存在或缺失”[2]。那么, 从类型学角度看,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除其应用性以外, 还具有与应用性彼此相依、不可或缺的另外一个或多个特征, 即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

二、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分析

(一) 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 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高深学问即知识的产生、传播媒介、归属及发展的过程中。

1. 知识产生于应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是人类知识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然而, 自中世纪经院式大学以来,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学术知识生产体系的特点演变为“知识生产知识”, 表现为学科的不断分化与融合, 学术知识也越来越远离现实生产实际。与此截然不同, 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来源于实践, 产生于实践的, 它的形成与积累方式是“生产实际-技术创新-理论支撑”, 这种知识的生产, 在知识经济时代之前其数量和规模是比较小的, 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实践性知识的生产体系发展为一种大型企业的自我研发的知识生产体系, 它来自大型企业的自我研发, 越是产业化、集中程度高, 越是国际化, 这种知识生产体系就越完善, 而且它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6]高职教育的知识生产体系与企业知识生产体系的融合, 更加凸显了其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特征。因此, 高职教育知识的这种产生背景与学术型高等教育显著不同。二者是不同类型的两种高等教育。

2. 知识传播:工学结合的课程。

课程是知识传播的媒介与途径, 知识从产生到人们普遍能够应用, 需要课程发挥作用, 所以“一定的课程类型是一定的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 课程类型决定了教育类型, 只有一定课程类型才能体现一定的教育类型的质的规定性。”[7]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是以学科为本位的, 在确保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 按学科分科目, 实践是理论学习的补充。

高职教育的课程是工学结合的课程,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把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区别于学科课程模式, 它“主要适用于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教育计划和企业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 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 并且在这种课程中, 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生产工作活动”[8], 实践不再是理论学习的补充, 而是与理论学习共同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一种应用性的课程, 使职业教育区别于学术型教育, 成为一种内涵特征明显的教育类型。

3. 知识的归属:知识的应用。

学术型高等教育以知识本身为目的, 知识本身的获得及发展是学术型高等教育知识的归属。然而, 高职教育的知识归属, 也即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高深知识”的作用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学校作为知识的拥有者, 与政府、社会、各种产业、企业等合作, 为他们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应用服务, 并开展广泛的社会咨询, 知识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这种将知识应用于、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就是高职教育, 其应用性特征显而易见。

(二)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以职业性区分学术型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类型边界, “采用的标准是职业性的强弱, 并非以职业性的有无作为尺度。在强调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 并没有彻底否认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职业性, 只是二者职业性的程度及表现形式存在差别。”[9]高职教育的职业宽度要比学术型高等教育窄, 其更具有职业针对性, 也就是说其职业性更强。

职业宽度是指在一定时期, 社会中某一职业或职业群, 依据需要而包含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落。高职教育的职业宽度即其跨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宽窄程度;职业深度是某一职业的水平, 高职教育的职业深度即其承载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职业宽度上来说, 高职教育的职业宽度跨越了低、中、高三种不同程度。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职业宽度要比高职教育宽, 而职业深度, 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基本相同。

高职教育的职业宽度跨越了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程度, 但大部分在高等以下, 这种职业宽度关注具体职业的个性, 要求在一个职业上达到技术熟练程度, 习得职业技术。这种职业技术是相对于某个职业或某个职业群而言的, 其在该职业或职业群范围内具有可迁移性, 且胜任力较强。其培养的也是各类职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 最终将面对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每类职业都有其特定的岗位要求、内容、情境等高职教育的各专业的教育过程, 因此也以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提升职业能力为价值诉求。当然, 在该职业或职业群之外, 迁移性要受到限制。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职业宽度更宽, 这种横向上的扩展, 必然使得学术型高等教育愈发关注职业或职业群之间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只有一定程度上牺牲每个职业或职业群的个性, 才能从众多的个性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从这一点上看, 学术型高等教育的口径更宽、理论更厚实。但落到具体的职业, 其又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

此外, 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这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更关注通识教育或以发现自然、人类、科学的规律为目的的倾向。

因此, 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更集中于一定程度的职业宽度, 更具职业针对性, 职业性更强, 是一种培养学生一定职业或职业群的高水平职业胜任力和一定程度的技能可迁移能力的教育类型。

(三)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需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维度来分析。从职业教育的维度来看, 高职教育是一种跨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 无论在职业宽度还是职业深度上, 高职教育都要比中等职业教育边界广。高职教育的职业深度在中等和高等之间, 宽度跨越了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程度。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深度和宽度都集中于较低的水平, 其职业针对性更强, 职业技能水平薄弱, 缺乏职业技能迁移能力。

高职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教育, 更强调职业深度, 其教育内容包括某个职业或职业群内的基本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等所构成的体系, 而不仅是基本技术。这就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具体而言,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能够完成某一岗位工作, 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完成岗位工作, “更能在跨部门、跨岗位的程序上把握工作, 能对一线工作人员起到指导作用, 并能解决一线工作上的一些技术问题, 能较快地进入控制层。”[11]也就是说,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技能获得的复杂性、培养对象的创造性、职业生涯的开拓性等特征。

从高等教育维度来看,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 其高等性指办学机构的各个要素均体现出高等属性。除了人才培养与中等教育相比的高规格外, 还体现在其要承担诸多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责, 如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文化引领。

因此, 高职教育从职业深度上和职责范围上都表现出一种高等性。高等性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

(四) 高职教育的区域性

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区域性。相比于可以服务全国、甚至全球的学术型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的服务范围具有区域性 (或行业性) ,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区域 (或行业的)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产业、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出发点与落脚点、责任主体与特色都决定了其区域性。高职教育只有真正立足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与技术需求, 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产业、行业、企业的认可与支持, 才具有发展的生命力。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国家教育事业, 其主要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的企业和院校, 只有地方责任主体积极发挥作用, 高职教育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另外, 不同区域或行业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区域产业结构制约着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 区域的技术结构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规格。

总之,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具有区域特色和地方产业特色, 背离区域性, 高职教育必将出现办学的盲目性, 也因此将失去其存在合理性。

三、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间的依存关系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其类型特征是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 这四者相伴而生, 相互依存,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它们共同型塑了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一) 应用性与职业性具有同一性,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

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 培养技术型人才, 以满足高等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 而这种职业性的需求, 最终面对的是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是一种知识和技能在具体职业、具体岗位中的应用或应用创新。正如罗尔夫所言:“从一定意义上说, 1800年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时, 大学就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当时, 神学是为有志于教职者提供的, 它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法学是为了满足人们处理各种纠纷的需要, 以培养律师为目的;医学, 则处于对人自身健康的重视, 以培养医生为目的。也就是说, 大学就诞生于人类生活的各种职业中, 以应用为目的。”[12]而这种应用又是在具体职业中的应用, 应用性离不开职业性,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 应用性和职业性具有同一性, 二者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 代表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 应用性和高等性的相互依存, 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其应用性和高等性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任一特性的缺失, 都将影响高职教育的本质。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没有高等性, 只有职业性, 高职教育便失去了其灵魂, 成为一种无法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区分的教育形态, 其培养的人才规格难以确定, 培养的人才就会职业宽度过窄, 缺乏必要的迁移能力和发展空间, 其发展的质量难以保障。应用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容, 没有应用性, 只有高等性, 高职教育的内容便失去了其本质, 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和优势, 成为一种普通教育, 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高等性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 只有充分重视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 在彰显其类型上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 不断提高其层次上的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

(三) 区域性与应用性依存关系, 不可或缺

高职教育的区域性要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接区域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 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 必须深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深入行业企业, 了解行业企业的困难和需求。而从本质上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需求, 区域行业企业的需求, 即为区域生产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对知识、技术应用的需求, 因此, 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由应用性而生, 应用性依附于区域性, 区域性是伴随着应用性而存在的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总之, 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与区域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征, 四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 相伴而生, 只有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四个特征同时存在, 才能称得上是高职教育, 其发展才能持续, 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5466.

[2]Patty Jo Watson, Steven A.La Blanc and Charles L.Redman.Explanation in Archaeology, An Explicitly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126-134.

[3]雷家彬.分类学与类型学:国外高校分类研究的两种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02) .

[4][美]帕蒂·乔·沃森, 斯蒂芬·勒布朗和查尔斯·雷德曼.分类与类型学[J].南方文物, 2012 (12) .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6]刘洪宇.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 (07) .

[7]杨金土.课程类型是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5) .

[8]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52.

[9]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07) .

[10]柴勤芳.对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融合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5) .

[11]刘智勇, 赵前斌.对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 2011 (04) .

物流产业群类型与特征研究 篇9

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

为了准确划分物流产业群的类型, 首先需要清楚产业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别和联系。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 是在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产业群则是在产业链关系上、在地理领域上都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联结共生体。因此, 产业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别是明显的, 不应当把它们混同。当然, 它们的联系在于产业群包含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群的一种类型。按照产业链关系和地理区域关系, 我们可以把产业群划分为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两种类型。同理, 物流产业群应当划分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

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就是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等多个产业共生体。物流产业集群则是围绕海港、空港、陆港、制造业园区和城市物流市场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和其他组织等的群体。这些群体形成和发展是主要以地理区域因素动因。按照产业群形成的原因, 把物流产业群划分为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 研究其各自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设计科学的战略和策略, 对物流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物流产业群的特征

物流产业群的总体特征有三点:第一, 物流产业群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经济中, 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 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 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 物流产业群通过对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能够更好地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第三, 物流产业群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 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上述三特征是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都具有的。而比较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 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如下更为具体的特征:

物流相关性产业群产生是以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为动因, 而物流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地理区域因素为动因。物流产业群的发展归根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 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但是, 不同类型的物流产业群其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存在差异的。

物流相关性产业群主要以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为主, 物流产业集群主要以空间关系为主。所有物流产业群都存在纵向、横向和空间的关系即物流产业上下链、产业之间的协作和区域位置等, 其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但物流相关性产业群是以物流产业上下链、物流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为主。物流的相关性产业包括了物流与上游如制造业、农业等, 下游如建安、加工和消费品市场等, 还包括协作的交通、装备、金融、信息、教育和服务等产业, 使产业群得到快速发展。物流产业集群以空间关系为主, 在同一区域中, 若干产业的不同企业组织群集, 既配合又竞争, 使其具有生产和销售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的特点。

物流相关性产业群的发展主要依靠宏观产业政策引导, 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依靠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由于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形成的动因和纵向、横向关系的特征, 使得这一产业群的发展不是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发展能推动, 必须置于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的体系之中, 因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来实现。而物流产业集群则有区域性和空间关系的特征, 使得这一产业群的发展是在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发展基础上, 可以在区域性和局部性中实现。其发展有赖于特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都具有非独立性即它们必须相互一致、协调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是区域性的, 但其发展与物流相关性产业群紧密联系。一方面, 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物流相关性产业群的发展。另一方面, 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的调整和结构优化, 促进企业专注核心业务,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同时, 加强物流相关性产业群与物流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物流产业群发展的建议

制定我国物流产业群发展规划, 充分考虑物流产业群类型和特征, 制定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分类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我国已经制定了若干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和区域性发展规划, 有效促进了物流业发展。但物流产业群发展规划则显得不够, 表现在虽然开始重视物流产业群的发展, 也制定了许多物流产业园的发展规划, 然而从物流产业群, 特别是从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角度制定的规划较少。所以, 需要在物流产业群发展规划中, 按照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的划分, 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和联系性, 分别从宏观和区域性两个层面制定物流产业群发展规划, 确定物流相关性产业群和物流产业集群各自的并且相互紧密联系的发展战略。

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 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群发展政策措施, 为物流产业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群发展政策, 为物流产业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商务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海关、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 他们在促进物流产业群发展方面都十分积极, 同时要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 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要对物流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调整。首先要对现行政策中影响物流产业群发展的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清理, 特别是对妨碍公平竞争、限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 为物流产业群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研究和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有关政策, 以保障物流产业群在规范管理制度环境中健康发展。

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篇10

油田的产生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而这又是周期性的, 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油层、储油层、盖油层的组合。所以, 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地下是否有油田, 它底下的含油量的情况, 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对生、储、盖组合的分布、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生、储、盖层的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确定生油区和含油区的局地位置。

1.1 生油层

顾名思义, 生油层就是产生石油、天然气的地质层。开发石油过程中, 地质中能够用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并且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岩层称作生油层。自岩石性质的类型上分析, 有两个类型的岩石类型能够作为生油层, 即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主要是由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所组成的;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豹斑岩为主。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来, 在利于生物繁衍生息的地域是最有利于生油层形成的地带, 但是这要结合地壳的运动, 和万千年的时间作为条件。

1.2 储集层

储集层就是在若干年后可以转变为生油层的岩层, 作为储集层它也必备两个条件:第一, 要具备足够的容纳流体物质的空间,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孔隙;第二, 这个空隙能够过滤并且能够容纳流体, 即孔隙间要具备一定的互通性性, 确保流体能在空隙与空隙间能够相互自由流通。所以石油在地质上的基本定义为: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研究发现, 在以下这些岩石类型中存在石油储集层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即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 此外还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2.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主要是由砾岩、砂岩构成的储集层, 就目前所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言, 他们大多数都存在于碎屑岩储集层中, 其中发现的石油储量中, 大约约有一半以上的石油和接近四分之三的天然气是都存在于碎屑岩当中的。我国发现的大型的以及新生的油田的油层主要实在碎屑岩中发现的。这些发现对于石油的勘探和石油开采的研究是相当有利的。

1.2.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等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构成成分, 碳酸盐岩储集层是石油储集层的第二大储集层岩石。我们通常把碳酸盐储集层分为孔隙、溶洞、裂缝3种。孔隙是说岩石结构中颗粒之间存在空隙的岩石其中的颗粒的形状细小, 看起来像是等轴状的物质, 它与碎屑岩中的孔隙十分相像, 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我们外行人是很难区分开的。而溶洞就是指那些岩石在溶解时扩大了的孔隙, 他们两者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所以我们常常就把溶洞和孔隙统称为孔洞。这些孔洞就有储集石油的主要作用, 将石油存储在其中。孔洞也是岩石内部流体流通的主要的通道。储集层中的裂缝就是伸长扩大的的储集孔隙, 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是流体自由流动, 当然也能在其中储集为数不少的石油和天然气。

1.2.3 盖层

盖层, 很容易理解盖层就是在储集层的上面防止储集层中的石油跟天然气向外溢出的岩层。盖层的作用与储集层的作用相反, 起作用及时阻碍油气溢散。从某种意义上说, 储集层周围的盖层岩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储集层的形成石油的效率和储集石油和天然气的时间, 盖层的发育层位和分布范围从严格意义上说它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的区域。因此, 在石油勘探中对于盖层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 它将与石油的储集层的发现及开采有着重要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 盖层岩石类型可以分为: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岩石组成。盖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岩石之间的孔隙相当小, 岩石颗粒之间排列紧密, 对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外露外溢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所在。简直就可以说是孕育石油天然气的岩层浑然天成。

2 传统的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

2.1 特提斯构造区域

我们从气候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 在地球的远古时代, 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气温、雨水等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繁衍生息, 有大量的生物发育成长, 有机质是相当丰富的, 很适宜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育成为优质的烃源岩, 在此主要形成了泥质岩。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 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 以热带气候为代表的非洲地带富含有机质, 在经过地壳运动的若干年后就在地下形成了烃源岩。具体数值灰岩烃源岩的指标仅为泥质烃源岩的十分之一左右。海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而陆相石油和天然气的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内陆湖盆区等低凹的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许多的大型的油田, 由此不难总结出能产生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的特征。

2.2 大陆边缘区域

大陆边远地区地质活动频繁, 有利于膏盐层的发育, 进一步形成储藏层, 有些大陆的裂解前后必须经历几个阶段之后, 在经过长久的酝酿, 逐渐发育成为富油气区。在对深水中的沙砾的研究发现, 它们更容易在水中沉积形成可造石油的岩层, 这一研究发现对于在深水中的油气田的勘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3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是有一个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质构造。冲断带的结构形成了断裂带和层带, 这类地区一般形成横排的带状, 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封闭的造油机制结构, 而且烃源岩、储集层、圈闭等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有顺序的结构配置。比如说中东地区的扎格罗斯前路盆地, 具被双层结构, 其下部的海相烃源岩和上部是储盖有机组合在一起, 这种大型的构造圈闭成排成带分布, 有着相当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的资源储量。我国在中西部的前陆冲断区域有重大发现。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的特征

3.1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对于前陆盆地来说, 分布着广泛的前渊及斜坡区, 它的坡度较缓, 有利于石油沉积层的形成, 也就是说能够形成大型的地层圈闭和连续的油气储集层。比如说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的天然沥青地层的油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近一点的就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前陆斜坡须家河一带就是这样的致密性砂岩气藏结构类型的。

3.2 盆地中心与斜坡

盆地的坳陷地区之最容易形成储油层的天然结构地形区域, 烃源岩就能够在这样的区域大面积的发育, 富含有机质, 且保存条件有利。例如说美国的圣胡安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等盆地中心就是因为广泛的发育了致密砂岩气, 才有了大的油田机制。

摘要:石油的勘探、开采技术等受到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的影响。所以对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在石油开采中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产生油气田的作用不同, 石油地质层可分为生油层、储集层、碎屑储集层等不同的功能结构, 这些结构对石油的形成和储藏有着不同的意义, 而且这些石油地质类型在不同的地质区域有着不同的组成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是勘探石油的重要向导。

关键词:石油勘探,地质类型,区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 2003.4

类型化特征 篇11

关键词:林地;GIS;时空演变;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77-03

林地是人类能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森林的载体和根基。通过林地利用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分析,可以动态地掌握林地利用时间序列的演变过程和变化规律,为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提高林地资源保有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连城县地处福建省西部,位于25°14′14″~25°56′00″N,116°32′03″~117°10′00″E,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境内龙岩冠豸山机场通航,国道G205和G319、夏蓉高速G76、长深高速G25、赣龙铁路贯穿而过,是内地连接沿海的交通要道。土地总面积257 922hm2,林业用地面积219 834hm2,森林覆盖率78.95%。区域内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冠豸山风景名胜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景观类型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需要选择研究区林地景观类型作为分析对象,并以时间尺度来研究其林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按照研究区森林资源调查地类分类系统把土地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景观类型,其中,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6类;非林地包括农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非林地4类。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源采用研究区2000、2004、2007、2011年森林资源建档的森林资源地信矢量图(由小班图和数据库组成),利用GIS软件把2000、2011年森林资源地信图进行叠加,得到两期林地利用类型及图斑面积等综合属性信息图,经Excel软件完成图形与属性数据处理,通过属性查询生成2000—2011年林地各类型面积随时间变化的迁移数据。通过Excel软件生成2000—2011年林地景观类型结构数据。驱动力数据源于连城县统计年鉴。

2.3 研究方法

2.3.1 景观类型迁移概率分析 景观类型迁移概率可定量地反映某一种景观类型转变(化)成其他景观类型的概率情况,本研究以林地景观类型迁移概率来分析林地景观类型迁移情况。

2.3.2 单一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 景观类型动态度分析采用林地各景观类型面积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单一景观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表达式为: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景观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景观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长。

3 结果与分折

3.1 景观类型迁移情况

3.1.1 林地与非林地景观间的迁移 从表2和表3中可见,林地面积净增加663.94hm2,新增的面积源于荒废坡耕地和废弃矿区等其他非林地,通过人工植树、天然更新转变成林地。其中,非林地迁移转变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的面积计1 942.31hm2;林地迁移转变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等非林地的面积计1 278.37hm2。

3.1.2 林地景观内各类型间的迁移 从表2中可见,林地内各类型间形成网状交叉相互迁移。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分别以3.13%、68.32%、30.60%的迁移率转化为有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又分别以1.56%、2.00%、5.60%、0.25%的迁移率转化为疏林地;同时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也分别以23.72%、21.55%、11.71%、53.02%的迁移率转化为未成林造林地。

3.2 景观类型动态度 从表4可见,林地景观各类型面积的动态度在不同时期变化有差异。其中,有林地面积动态度2000—2004年以0.08%增长,2004—2007年、2007—2011年分别以-0.02%、-0.03%减少,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疏林地面积动态度表现为-0.25%、3.27%、-1.76%;无立木林地面积动态度表现-2.96%、8.72%、-12.26%;灌木林地面积动态度表现为-1.15%、-1.24%、1.1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动态度表现为0.77%、-5.60%、23.32%;苗圃地面积增加无规则。

3.3 演变驱动力分析

3.3.1 社会经济发展 2000—2011年期间,研究区内赣龙铁路、高速G76、G25、省道S204、县旅游公路等交通建设,城镇化、工业“一园两区”建设以及矿产开采等建设用地占用林地1 109.69hm2;冠豸山风景区九龙湖、连城大灌水电站库区、城镇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占用林地91.27hm2,及其他生产占用林地,共有1 275.79hm2林地面积转变为非林地。随着劳动力流向城市,林区偏僻自然村转移和旧矿区更新迁并,出现大量的荒废坡耕地和废弃矿区等非林地共计1 942.31hm2,通过人工植树或天然更新转变成林地。

3.3.2 林业政策导向 研究区自2002年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地、林木权属具体落实到所有者,盘活了林业经济市场,促进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产。研究期间有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计996.85hm2转化成有林地;非林地以5.31%、15.58%、1.12%、77.29%、0.70%的迁移率分别转变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但由于经营者是以采伐利用木材为经营目的,必然导致林木采伐量加大,采伐迹地增加,有林地向疏林地、无立木林地等逆向转化。

3.3.3 野外违章用火 根据研究区森林火灾起因调查结果:98%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引起的,人们在野外生活生产中违章用火是引发森林火灾主要因素,且人员活动频繁的路边、农地边的林地及乡村一重山是最易发生地带。2007—2009年间发生过大面积森林火灾,火烧迹地大幅增加。

4 结论

(1)2000—2011年间连城县林地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林地各类型因人为和自然干扰景观类型的面积变化有显著差异,有林地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变化,趋势表现为下降;灌木林地呈现“下降-上升”变化;未成林造林地呈现“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最终表现为较大上升趋势;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变化,无立木林地最终表现为较大下降趋势;苗圃地有增加但变化没规则。

(2)研究区林地类型与非林地类型间正发生相互转变,林地景观类型内各类型间也发生相互转化,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政策导向的人类活动。对于能带来较高收益的有林地和地理位置处在交通、城镇工矿、旅游、电力等区位上的林地景观最容易受到人为干扰。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2]刘世薇,周华荣,黄世光,等.喀什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210-217.

[3]李峥.湿地景观类型时空演变分析系统研究[J].林业堪察设计,2010,2:96-99.

广场舞传播类型与组织特征探讨 篇12

1 广场舞蹈的传播形式特征

1.1 内容日渐丰富

广场舞是在广场空地跳的舞,只要有领舞者和音箱,就能够带领一群人进行舞蹈。目前广场舞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吸取各种音乐以及舞蹈元素,融合各种流行的动作,不断迎合与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场舞爱好人群的需要。动作上广场舞也越来越简单易学,其在风格上也体现出了丰富性,从国外引入的排舞模式、以及从原生态广场舞蹈加工而来的舞蹈等,都不断充实着广场舞的内容,向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广场舞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1.2 创编参与者广泛

广场舞艺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能够在娱乐中起到健身作用。如今全国各个城市从早到晚都能够看到广场舞的影子,从中老年大妈到青年妇女,再到中老年男性甚至青少年的参与者,都在不断壮 大广场舞 的队伍, 参与形式 毫无局限 性。并且在 创作上,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创编与参与者越来越广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场舞动作的创编者,创作内容题材上,可以创作全新的流行音乐、全新的舞蹈模式。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成为了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参与者也都不断地创编出新的广场舞蹈。

1.3 交流平台众多

目前广场舞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许多社区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的形式发布最新的活动消息,组织人员开展相关活动,交流的方式与平台越来越丰富,居民也更容易及时获取最新的活动信息,广场舞的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扩增。并且如今优酷、土豆等视频门户网站上的广场舞视频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广场舞视频被放到网上,好评如潮,点击量不断增加,各个地方都能够通过视频模仿与喜爱而建,广场舞从动作编排、到服装制作等,都越来越专业化。

1 . 4 培训组织与比赛增多

广场舞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基本不需要任何舞蹈基础,也不需要舞伴,不限场地。因而广场舞队伍日渐壮大,所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培训组织比比赛也逐渐增多。目前许多县市都组织广场舞比赛,参赛人数众多,市民参与踊跃,许多参赛队伍积极筹划,刻苦排练,在舞蹈技巧、服装等方面都花了不小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广场舞比赛的重视。

2 广场舞蹈组织特征

2.1 自发性

娱乐性与健身性是广场舞的主要特征,居民参与到广场舞当中,完全是为了娱乐与锻炼身体,而不是获取利益。因而从此角度来讲,广场舞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广场舞作为群众参与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体现出了集体性,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都为自发集体性组织,场面热闹,氛围热烈,目前广场舞很少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跳,通常参与的人数越多,气氛越融洽,活动开展得更为完善。居民利用广场舞来抒发情感,培养情操,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并且观赏者也能够受到氛围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也能够促使广场舞参与者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

2.2 赞助性

广场舞在广场当中表演,也是居民群众自发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其时间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活动场地也是因陋就简,这种简约的模式使得广场舞的受益面大,节省资金。与每个人都去健身房花费高额的费用相比,广场舞例行节约,注重活动的节俭性。并且目前广场舞活动也能够得到社会相关机构的赞助,例如一些广场舞组织中有些属于企业赞助创办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其中也有广场舞,并聘请专业的教师指导。参与者每学期只需交几十元的参与费用,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非常合理的费用。

3 广场舞组织推广的对策

3 . 1 政府职能部门提升支持力度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紧跟时代与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内在价值与内涵,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开发出群众的创造才能,让群众在锻炼当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政府职能部门需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将广场舞的推广同提升社区居住生活环境、同提升个体素质等有效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政府首先可按照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地方休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资,例如在城市规划以及绿道建设上给予支持,在民俗节庆以及法定休息日中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广场舞比赛等相关活动。其次需要完善广场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便于群众活动的开展,例如加强照明、电路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加强治安以及卫生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广场舞活动开展较为完善的地方,可以给予更大的帮扶,使之成为广场舞活动推广模范区域,起到更好的展示作用。

3.2 成立管理机构

要完善广场舞活动形式与内容,需成立起专门的广场舞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可以由参与者自发性组成,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点的规范管理,抵制一些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安定的锻炼内容;对于一些靠近居民区、靠近工作区的场所,以及靠近交通要道的广场,需要避免活动的开展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避免妨碍公共秩序;平时注意调控音量,杜绝噪音污染。同时,管理机构需要充分利用qq群、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此类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一些广场舞的视频、音乐以及比赛等信息,让更多的人与团队能够接受到更为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场舞队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对于广场舞比赛项目的设置,轻器械与徒手应当明确分开,便于评分;参赛组可以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甚至少年等不同组别,并规定男性参与的人数比例;比赛时长通常应设置为4~5min之间,评分的方法也需要更为合理,应具体列出动作完成、舞蹈风格表现力、编排设计、服装服饰以及总体性;也可以通过加入大众评委的模式,从观众的角度对广场舞队伍进行投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舞比赛当中,同时也促进了比赛评比的客观性。

3 . 3 不断创新简化, 赋予时代气息

传统的广场舞基本上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所设计,这些广场舞内容也受到了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但要想更好地推广,促进广大青年乃至青少年的参与,必须要赋予广场舞时代的气息,不断创新与简化。例如目前许多流行歌曲已经在广场舞中开花结果,如《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年轻群体非常喜爱的音乐,都被应用到了广场舞创编当中。但同时不同的群体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在推广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例如可以在广场或者体育场规划不同广场舞场所,分为中老年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的鞥,让不同爱好、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能够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内容模式当中,起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3.4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广场舞活动通常由大众人际传播,传播范围、传播信息网络等相对较窄。广场舞艺术形式要想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需要积极利用媒体传播的效应,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场舞,并积极参与到广场舞这种全民性的健身活动当中。例如湖南卫视打造的“大型广场舞节目”,将风靡全国、具备良好群众基础的广场舞搬到电视荧幕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各级省、市级电视台也有必要加强广场舞运动的宣传,不断创新思路,利用新媒体等诸多形式,扩充宣传手段与内容,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广场舞活动节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广场舞组织除了要完善管理,提升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起良好的活动范围。例如可以购买团队队服,实惠实用,让队员们都有一种集体感,平时在活动或者比赛当中,队服向观众展现出了整个团队的形象与凝聚力,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4 结语

上一篇:德令哈地区下一篇:采购管理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