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训一体

2024-10-03

学训一体(共5篇)

学训一体 篇1

自教育部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 构建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促进机制,全国的职业院校纷纷以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抓手。实践证明在技能大赛的开展中不仅提升了参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校的师资力量,而且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

“学训赛” 一体化的 培养模式是我校 影视动画 专业在参加多次省、市、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符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大赛培养机制。将“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才符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推动我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

一、“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要以实现专业和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省市、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金牌1枚和省赛金牌8枚的优异成绩,“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应用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 是基于技能大赛并结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学”是指学习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按照技能大赛国赛的要求,把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打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训”是指训练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通过教学和实践过程对接岗位生产过程,熟练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赛”是指赛素质、赛技能,通过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展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训练的成果,对于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的衡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比赛竞争力。

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影视动画专业虽然归类于信息技术类专业但是与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做到把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点和行业标准教给大家,但是由于每天的课时分配有限,以每周四节课为例,后两节上课的时候, 由于遗忘的原因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而且教学目标往往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大而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大,而且没有具体要求作为技术指标, 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能培养,课下也只能复习课上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学会的程度。

三 、影 视 动 画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中 “学 训 赛 ”一 体 化 模 式 的构建

“学训赛” 一体化模 式就是把人才 培养与企业 用人标准 、竞赛要求统一起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竞赛内容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竞赛过程统一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到比赛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把“学训赛”一体化模式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构 建 形式 多 样 的学 习 平台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习过程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课余时间的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的巩固。构建网络课堂学习、在线答疑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前提。

2.构 建 开 放 的 实 训 平台

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把教学和生产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重点所在。实训平台分为自建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台两种方式, 但是往往这两种是分开来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校内的自建的平台实训,只有实习期才会到企业平台进行实训。为了丰富实训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气氛不同实训的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主要是以企业平台的实训为主。

3.构 建 多 类 型 多层次多 形式 的 技能 比 赛

构建多样化的技能比赛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落脚点。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实训的目标,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学习和实训的效率。其次,比赛的机制和气氛相比课堂测试更能够激发学生成功欲望, 让他们在比赛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反馈给“学”和“训”环节。因此,学训赛一体化的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知识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摘要:教育部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理念后,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职业院校的宗旨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本文旨在研究在技能大赛中形成的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构建和应用。

关键词:学训赛,影视动画,培养模式

学训一体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学训交替 能力递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58-02

“学训交替”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和立足点。为使电子商务专业顺应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着力构建“双赢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训交替”“能力递进”为主要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有效实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简述

“学训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主线,通过校企双主体合作,实现共同育人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遵循多层次地培养信息化人才、重视信息领域的应用开发教育、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和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创新的原则,立足于广西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所探索出的适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训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培养过程中:

(一)良好的开端,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在每一届新生入学伊始,学校就会针对本专业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宣讲,让新生接受来自于本地电子商务行业的熏陶,让新生更直观地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和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学校陆续安排了如广西时空网、自治区统计局社会民意调查中心等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对新入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二)“学训交替”,在校学习过程中穿插企业教学见习

“学训交替”是中等职业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它让学生能够在两年的在校学习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实践经历,在“做中学,学中做”。利用每个学期中的企业教学见习时间,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别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到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去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懂得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指标和要求,让他们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来。两年来,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个学期都利用两个礼拜的时间前往学校的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教学见习,比如去到广西华联超市担任生鲜区员工、果蔬部员工等,前往自治区统计局社会民意调查中心担任社会民意调查客服人员等,到实际的场所进行工作实践。

(三)顶岗实习,学以致用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完成至少一年的顶岗实习,才能正式毕业走出校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也一直认真、严格地贯彻这一规定。

近年来,介于电子商务专业实习的特点,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客观条件,电子商务专业实习生基本上都安排到本地的中小型商贸企业进行实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岗位。

这从根本上要求学校开设企业需要使用到的技能的相关课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的课程设置改革。

(四)以“实用”为度,合理设置课程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注重加强专业对口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职业技术基础理论和知识突出“实用性”,而不是盲目追求广度和深度。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电子商务以人为基础,具备极强的职业属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IT技术也不断创新,学员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扩增,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及时删除不符合社会现状的技能培训。唯有以市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所需求的科学技术、应用学科,才能满足不同需求。

教学课程设置的动态化。中职教学主要以培养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涵盖了实践、必修、选修三大模块。实践和选修课程主要是针对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发展为目标进行设置。而必修课则侧重于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它是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其动态性决定了课程建设的变化和动态。

教学是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实践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合作方式,建立和商家、厂家联营的合作模式,以多门类、多层次的实训方式,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培养一批具备极强动手能力的老师,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以“学训交替”培养为主线

中职教育为满足一线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基本素质,唯有将“学训交替”培养作为主线,才能圆满完成三年教育。对电子商务人才而言,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唯有以三项能力为基础,才能构建符合人才规划的能力体系。

从能力培养的需求来看,应当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门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体现各专门化方向所共有的专业课程,为学习专门化方向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专门化方向课程是按专门职业岗位设定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踏上就业岗位作必要的准备;选修课主要是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专业课程标准,其课程内容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系统整合,按一体化、专门化的模式组织授课。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

“学训交替”模式是发挥企业和学校优势,深挖学生和教师潜能,培养符合市场、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有效推动人才培养建设和改革,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深度合作,推动专业化建设,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三)以“能力递进”培养为主线

中职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由此,应当结合专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明确岗位需求,确立专业定位,强化企业合作。“能力递进”学习模式指的是以电子商务设计、制造、调试能力培养需求为基础,进行职业认证、能力初步形成、能力提升、岗位实行、训练等一系列阶段性设计。学生除接受单项技能训练外,还需要接受企业实习,进而在实际工作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锻炼学生的技能、能力等,强化对专业技术的认知,实现做事、做人双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德育为先的全面发展策略,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并将文化综合素质、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等渗透到诸多方面,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经济发展为需求,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发展策略,按照企业技术发展态势,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满足产业对接需要,实现专业对口。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

要想做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开发实用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宽”,覆盖面广,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有利于模块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针对特殊学校,特殊专业,特殊地区,也应当按照教材需求,合理选择深度。教材还应注重“用”字,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应用。内容上,尽量左右照应,前后呼应,上下响应。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应当加强实训基地、实验室、实习等方面建设,实现培训、生产、科研、教学几者相结合的实训模式。联合多家企业形成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专业教学五个方面相关联,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联合培训,交叉进行,突出研究、实践、知识的三位一体。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培训等方式,建设具备大量实践、理论知识的师资团队。可按照校企通融、培聘并举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更新知识体系,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系统建设,提高教师积极性,提高学生满意度。首先教师应当适时考察,查看学生掌握知识、接受能力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其次学生、老师都应纳入到教学评价系统之中,教师之间相互评分,每月进行教学经验座谈会,唯有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学最大效益。

学训一体 篇3

1“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模式界定

已有文献中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的为数不多, 其中黄继元 (2003) 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 他在文中指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专业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方式, 它包含了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毕业生就业模式等。”[1]该定义较为详细全面,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继元的定义中“教育组织原则和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核心问题, 它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为“教育组织原则”和“教育组织方式”, 即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确立的依据, 其次要明确如何按照这种原则进行教育教学的组织。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依据之一是旅游业的需要, 目前各旅游院校、专业均按照这一原则来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意味着在“教育组织原则”上已无需探讨。我们发现各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说明各学校、专业旅游企业很重视旅游业的终极需要。但是却忽略了旅游业的过程需要, 即旅游业存在一个淡季、旺季流转的过程, 因此百花齐放的“教育组织方式”中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2]。

针对旅游业淡旺季流转特点, 旅游专业可以采取“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使专业与企业逐渐达到无缝对接。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长 (3个月以上) 短 (1个月以内) 结合的办法, 在保证教学总目标完成的条件下, 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以三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为例, 可将原来的三学年六个学期, 改为三学年八个学期, 利用第一、第二学年暑假到十月份的旅游旺季增加两个顶岗实训的实训学期 (各3.5个月) , 在春季学期的“五·一”安排三周实习, 实现旅游旺季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旅游淡季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使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 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契合, 详见下图:

2“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与以往其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2.1 有利于形成旅游企业人才储备库, 及时为旅游业输送人才

旅游业淡季旺季流转的特点, 使得旅游企业在人才储备上出现困境。按照旺季人员需求的标准来储备人才, 势必给企业资金带来沉重的负担, 很多企业不愿意或无力承担这样的负担;按照淡季人员需求标准来储备人才, 无疑无法满足旺季人员需求。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旅游业员工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旅游企业员工储备窘境及流动性更加明显。旅游专业实行“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一个人才储备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企业摆脱员工储备进退两难的窘境, 同时也降低了员工流动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2 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提升

该人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逐渐过渡, 由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很好地展示了这一过程: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学习, 奠定专业基础, 同时通过各种实训手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第三学期的实训;实习之后学生带着问题回学校学训, 在校园内继续提高自己理论知识, 同时对实习中业务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 弥补不足;第五学期则实行学训实习交替进行;经过第六学期的实习, 第七学期学训之后, 第八学期学生进行就业顶岗实习。因此该模式中理论知识学习、实操能力训练循序渐进, 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年逐渐加大学生实习时间, 使得学习、实训、实习相互交融, 克服了以往学习与实习完全分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符合学生认知、实操规律, 更符合旅游人才培养规律。

2.3 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

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对于旅游专业来说毋庸置疑, 学生也认为专业实习十分必要, 但是实习满意度却不高[3]。以往学者对实习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如蔡洁[4]、周全霞[5]、朱伟[6]、徐昌贵[7]等研究表明实习内容、实习薪酬等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SPSS17.0、AMOS17.0软件对回收的18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结果证实实习内容、实习工资等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我们将另文分析, 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 实行“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企业效益最好、工作最繁忙的情况下进行实习工作, 虽然工作量相对来说较大, 但它避免了旅游淡季实习时所遭遇的实习内容无聊和实习薪酬较低的境况, 从而使学生实习内容更加充实, 实习收入得到相应地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实习满意度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双赢的一个有效保证, 它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又使学训、实习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旅游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虽然“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培养模式具有其他培养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它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1 专业教师面临着多重挑战

该模式下专业教师首先面临的是实训部分的挑战, 虽然迄今为止, 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 但是各院校受编制所限, 教师下企业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致使实战经验相对缺乏, 因而教师在面对实习回来后的学生时, 实训方面可能面临着挑战。其次, 课堂理论教学亦可能存在挑战。由于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理论一般是较为成熟、为行业企业、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 由行业企业多次反复实践而证实为有效的理论, 所以可能不能解决或解释行业中新出现的现象问题。再次, 专业教师一边负责学校的教学, 一边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同时肩负着科研的压力, 难免顾此失彼。

院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应根据本专业师资情况做好规划, 制定相应制度, 尽可能地解决专业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一同下企业, 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使教师了解专业与行业前沿信息。教师自身也要积极面对挑战, 培养自己终身学习能力,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行业企业最新资讯, 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提升实训教学能力。

3.2 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挑战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模式虽然能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 但学期较为灵活, 以三年制高职院校为例, 需要八个学期, 而一般院校都是六个学期, 其他专业一般不具备旅游业淡旺季特点, 因而该模式所需要的学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该模式进行调整, 给教学安排与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执行该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试行后可制定规章制度, 逐渐形成一个常态管理。由于学期特殊性, 学生的住宿、学生活动等都是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挑战, 需要相关部门灵活应对。

3.3 学生角色转变能力面临着挑战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旅游人才培养规律, 但是它对学生适应能力提出挑战:学生需要从学校到企业, 再从企业到学校, 循环往复多次, 这要求学生要多次完成从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生, 企业实习生到学校学生的角色转换, 而且有时转换较为频繁, 需要学生多次进行心理、行为调整。

面对这一挑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招生简章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 并说明它的特色;入学之初将该模式逐渐渗透给学生;课堂教学适当加大实训比例;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 实习后做好总结工作, 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对适应能力弱的同学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使其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参考文献

[1]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J].旅游学刊, 2003 (12) .

[2]古光甫, 巴世光.“旺入淡出,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4) .

[3]闫立媛.基于情绪理论的旅游专业实习管理策略初探[J].北方经贸, 2012 (3) .

[4]蔡洁.从实习满意度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8) .

[5]周全霞.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 .

[6]朱伟.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及对策新[J].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学训一体 篇4

关键词:警察院校,学训研战,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

随着我国迈入信息化社会, 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和隐蔽, 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在这种形势下, 以“金盾工程”为依托的信息警务应运而生, 引导着中国警务改革的新潮流, 科技强警、警务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级公安机关展开[1]。当前的警务工作, 无论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还是警务管理, 都已经同信息化深层次结合, 且更是朝着“智慧化、大数据化、网络云化”方向发展[2]。如何培养满足公安工作需求、具备一定实战技能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是当前各个警察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但大多是解决某一个方面问题[3,4]。本文以“学训研战”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 对当前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学训研战”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学训研战”相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新兴人才培养模式, 其思想可以归结为“学为基、训为战、战促训;以研促战、以战促训、以研促学”。“学”是指传授知识, 理论教学, 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训”是指各类技能训练, 以警察院校为主, 公安机关为辅, 制定训练项目、训练大纲以及考核方式, 力求达到实战要求。“研”是指各领域的科研,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针对需要, 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创新, 提高实战装备和技术水平。同时在科研过程中促进教学内容、训练项目的更新, 提升教学质量。“战”是指实战训练, 通常是以业务实践或实习实践方式, 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公安一线工作。通过实战训练, 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发现教学内容、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训研战”培养模式中, “学”是基础, “训”和 “研”是手段, “战”既是培养目标, 也是“学训研”的检验方式, 更是警察教育改革的动力。同一些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相比, “学训研战”培养方式更加细化, 目标更加明确, 更好的符合警察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出满足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学训研战”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分析

警察教育身兼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任务, 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某一个教学领域。因此在教学教法上应该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特别是计算机教育, 由于应用领域的差异, 势必与普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同。 下面就从“学训研战”培养模式的视角, 分析当前的警察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陈旧

这里的陈旧不仅指授课内容还有课程设置方面。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讲授的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都落后与当前主流一代甚至数代, 使学生在实践中不得不再一次自学。另一方面, 课程设置脱离实训实战要求, 没有设立相应的课程, 照搬其他学历或者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没有突出警察教育的特点。

(二) 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 是教学领域的一大通病, 虽然有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 但不符合警察教育的特点。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 计算机犯罪方法层出不穷, 需要警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思维逻辑。但是, 当前大多被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 学生接受知识,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 教学训练环境落后

计算机教学实训环境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 软件环境包括实训项目设置、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和各类警务信息平台, 硬件环境则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以及警务专业技术装备。不幸的是, 不少警察院校认为设立几个计算机实验机房就是良好的训练环境, 这种观点导致缺乏符合实战需求的实训项目、 缺乏各类专业警务信息平台以及技术装备, 不能达到警察教育的训练目标。

(四) 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缺乏公安一线的实战经验, 不了解公安实战中的具体需求, 无法结合公安实战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 另一方面缺乏实战经验, 不能准确把握科研方向, 科研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五) 缺乏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 警察院校也不例外。但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 不能做出有效评价。综上所述, 在当前警察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需求不统一、实践教学与实战相脱节、教学方法简单与教师实战经验有待提高等问题, 其根源一是没有认清警察教育的特殊性, 二是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学训研战”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学训研战”是根据警察教育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点是根据公安工作需求, 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使得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评价更加符合警察职业教育, 达到培养满足各警种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下面从“学训研战”培养模式的视角出发, 谈谈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 根据专业特点, 强化教学侧重点, 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警察院校不同的专业, 应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向和各警种发展的特点, 突出各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侧重点, 形成符合各警种需求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对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根据当前警务信息化的特点, 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网络知识等方面的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各项基础技能, 满足警务工作中信息化要求。而对于信息类专业, 例如公安情报、计算机犯罪侦查、网络安全与执法等专业, 则需要细化专业需求, 设立相应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机犯罪活动, 能够学以致用, 在情报收集分析、计算机犯罪侦查等警务工作中突出专业能力, 成为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二) 被动教学变主动学习, 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

改变当前被动式的课堂教学,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 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我要学”。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不再是简单的多媒体课堂教学, 而是根据警察院校的特点, 树立学生“我是未来警察”的观念, 将教学知识点以案例—问题一体化、项目驱动等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类知识, 以项目驱动等方式, 通过实施项目任务完成知识点教学, 例如通过“利用word进行犯罪现场绘图”、“利用excel进行简单情报收集分析”等任务能够完成办公软件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课,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案例重现等方法设立相关问题, 在案例—问题的转化过程中完成网络知识、数据恢复、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例如利用钓鱼网站诈骗案例, 可以设置“如何防范、侦破此类案件”, “模拟钓鱼网站获取相关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中, 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三) 满足“实地、实兵、实景”需求, 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公安一线的实战案例、实战方法进行调研, 加强警察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的交流, 充分了解警务工作中信息化战法与应用。在此基础上, 进行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设立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大情报通用平台等实训环境, 并作为全校性的实训课程。 同时, 面对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设立计算机取证、公安情报检索、网络攻防、数据恢复等专业实验室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 贴近“实地、实兵、实景”, 更好的为理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支持教师到公安一线进行业务实践

同公安一线实战部门进行协调沟通, 教师定期到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实践, 一方面提高教师公安业务水平,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授课内容, 紧跟警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拓宽科研领域, 通过业务实践, 开展科研工作, 更好的为警务工作服务。目前, 公安部实施的“双千计划”就是很好的体现, 对于教师个人以及实战单位, 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五) 建立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 教学评价体系不应简单的通过成绩来实施, 应该建立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过程的一系列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 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面对当前警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培养合格的数字化警察是警察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警察院校应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加强能力训练, 提高专业技能, 突出警务计算机教学特色, 为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培养更多、更精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强.论完善我国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D].东北大学, 2009.

[2]顾晓军, 王新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警务云思维[J].森林公安, 2014, (5) :28-29.

[3]杨明, 王任华.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7 (2) :94-97.

学训一体 篇5

关键词:岗位导向,学训融合,教学模式

“十二五”期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从注重学历向重经验方向转变, 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所需人才愈加关注的内涵。我院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 主要针对如何进行学科内教学改革、培养毕业生和工作岗位相衔接、在保障高就业率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相互讨论, 使用人单位选择与工作岗位衔接快、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电气类毕业生是项目组研究的内容之一。

1 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重要性

我院在进行骨干院校建设期间,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成员通过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交流, 对相关电力行业部门、发电企业走访, 了解到目前有的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教学改革, 特别是在要如何将教学和具体的实践生产相结合, 部分学校走在了前面。但是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在这方面改革的重要性, 但具体好久做、如何做, 在校企合作方面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 开展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为导向, 采用更具实践意义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一一学训融合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我院电气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中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将“岗位导向, 学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该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即为高职教育要教学和实作相融合, 实践内容和企业生产岗位相适应。而《倒闸操作》是本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 是完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本门课程知识综合程度高, 学生在该门课程之前的《发电厂电气设备》、《电气运行》、《二次回路》等课程的知识点都贯穿于其中, 而且实际的倒闸操作任务实践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 电力行业内部员工要想掌握倒闸操作的要领尚且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 辅以丰富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指点。更何况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领悟倒闸操作的真谛, 由此可见, 有必要对倒闸操作课程模式进行改进。

2 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2.1 发挥模块化教学在取得“双证”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树立起模块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 将课程中的知识要点划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模块, 按照知识点内在的关联逻辑结合成相对独立的模块, 再根据不用的专业领域或者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将相关的环节组合成独立的模块, 通过调整组合方式和增加、删除单元, 实现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灵活而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的设置, 让课程内容的岗位技能性更加明显。而这里的“双证”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取得毕业证和至少一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学生可能取得的职业资格证要求, 倒闸操作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应该坚持“务必、足够”的原则, 将课程内容大致分为电气运行、仿真倒闸操作、事故模拟演练等三个主要的模块。通过三个环节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操作系统的控制保护屏或学员操作台上对所有的仿真对象进行操作, 每次操作后的现象如表计指示、灯光信号等应正确实时地反映在控制屏和学员操作台上。若发生误操作, 则引发相应的故障或事故。可操作的设备包括主接线图中全部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等一次设备及二次部分熔断器的投退, 保护和自动装置压板的投切等。在变电站仿真机中, 事故和故障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误操作事故和教练员加入事故。当事故发生后, 仿真机的动态反应与实际故障后的动态反应一致。运行人员通过相应的操作, 可缓和故障的影响或恢复系统正常运行;若处理不当, 将造成故障扩大。误操作事故仿真是随机的、实时的, 若一旦发生误操作, 系统则立即响应, 不需要事先设置, 如同实际操作一样。例如在多媒体显示屏上会自动出现误拉隔离开关时出现的弧光和响声。

2.2 结合模块化教学, 对教材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建设的进展, 现目前倒闸操作课程使用的是一本由江西省某电力部门主编的、附带音影资料的教材, 具备较强的培训意义, 但与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相符, 所以有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对现有教材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相关的改革。另外,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选择, 16 号文件精神中也是大力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真正实现教学做的完全融合。首先,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上水平的必然要求。其次,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 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得到了许多用人单位的认可, 但是我们以前的合作只是解决部分实训内容。所以, 随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现, 特别是相应仿真实训室的深度开发应用, 工厂、电站相应操作在仿真模拟环境得以实现。

其次, 由于倒闸操作这门课实际上是《发电厂电气设备》和《电气运行》两门课的综合, 相关的教材就是把它们机械的重叠到一起, 将设备和运行两个重要的环节截然分开。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前后环节联系不够, 比如在讲电气设备中的冷备用、热备用等概念时, 又要用到电气运行的知识, 而这时学生由于课程的深入度不够, 对电气运行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鉴于倒闸操作步骤较多而且应用广泛, 所以我们应该将教材中会用到的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整合。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逐渐成为院校发展的瓶颈。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 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二是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加上数量也不足, 因而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全面了解, 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此外, 部分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 偏重于基础理论课教师, 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三是培训渠道不通畅, 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 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 经费有限, 培训机会少, 特别是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 就接受了繁重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第二, 技能培训很难对口并进行制度化,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但由于多种原因, 进入实质性合作还不多, 影响了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持续有效推进。

2.4 加强学中测、边学边考的考核方法实施

卷面考试早已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考核方法中, 应该适当地按照多元化考核的思路,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 结合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 综合性地评价学生成绩的等级。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主动性, 更主要的是还能给学生一种忧患意识, 因为当把学中测、边学边考核这样的评价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吃大锅饭的想法会逐渐衰弱, 转而更加注重平时课堂上、实践环节的真实表现。而且在考核过程中, 还应重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任务之后, 如果还能进一步地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化, 就可以在原有的成绩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考核作为学习的催化剂, 不应该是学生的累赘, 也不应该让学生感到害怕, 如果能让考核的过程变得轻松, 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消失, 也许这时的教学能让教、学双方变得乐于接受。

当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学生, 我们会想要怎样的教育时?”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更多地还会去关注学习之后的作用, 以岗位导向、学训融合的教学模式则从根本上站在学生的角度, 为课程的建设、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方鸣, 陈华.对高职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 (10) .

[2]王占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J].大学 (学术报) , 2009 (11) .

[3]杜先能, 傅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推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3) .

【学训一体】推荐阅读:

听说一体07-17

内外一体05-08

校企一体05-21

医护一体05-23

天地一体06-05

一体两翼07-23

一体规划08-09

城乡一体09-09

一体管理09-14

读写一体10-06

上一篇:医疗设备循证管理下一篇:不能忽视的英语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