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一体

2024-09-25

多位一体(共4篇)

多位一体 篇1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 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育者更加关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在课堂中要充分把握英语知识的结构性,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多位一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高效性

一、深度把握英语知识的结构性

英语知识的结构性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划分:第一层便是“听、说、读、写”;第二层是“单词、句型、段落、文章”。对于第一层, 英语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融合教学, 因为这四者作为一种语言的不同方面, 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对于第二层,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法逻辑分析能力和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感悟能力。因为在初中之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以记忆为主, 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法分析能力时, 应该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最终达到会对句子的结构、句间关系、文章脉络进行逻辑分析。对文化知识的感悟, 需要让学生多了解异国文化, 感受字里行间的感情流露, 以此把握文章的情感走向。

二、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模拟, 让学生进行现场的角色扮演,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 创设学生感兴趣、能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提高英语学习热情, 使学生学得愉快、用得自然。教师可以划分小组, 集体开展课堂讨论, 或者每组分派不同的任务合作完成, 老师指定每组的任务, 学生合作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允许学生犯错, 不要过分苛责, 要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和展现空间,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领导才能,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 在交流互动中培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

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 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作为一种语言的不同方面, 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听”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 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说”是英语学习的直接目的, 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最大用处;“读”是了解并深层把握英语文章的端口;“写”与听、说、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量的写作能够促进听、说, 刺激学生不断地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教学, 同时学生需要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去了解、去体会, 才能真正去掌握它, 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内在修为, 以适应国家、社会的要求。

多位一体 篇2

长岛,是一个太容易让人时光穿梭的地方。在山里,在水里,在诗词歌赋里,在渔民的船歌号子里,那一个个楔入民间的标签,让人浮想联翩,千回百转。

仙山在海中,金玉为宫室

长岛有仙气,这似乎有迹可循。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即有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

只是《山海经》的作者恐怕想不到,他这一段看着比较靠谱的描写,在数百年后还养活了很大一批人,他们的职业叫做方士,其形象代言人为徐福。

秦朝时,始皇帝嬴政扫灭六国,将天下归于一统,修建长城,创造千古奇迹。他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认为自己真可以战天斗地,凭大无畏的气概就可以搞定一切了。可他很快就发现,他最大的敌人居然是时间,他开始梦想长生不老。

某次,秦始皇携妃带臣来到渤海南岸,登上临海的丹崖山顶向北眺望,只见海北云雾缭绕,几处岛屿时隐时现,神妙异常。秦始皇忙问:“此乃何处?”身边的方士徐福看了看,随口胡诌:“此乃仙山。”秦始皇又问:“仙山何名?”徐福一时张口结舌。要知道,这可是很危险的时候,秦始皇本身就是个多疑而寡恩的人,如果答不上来,很可能就会认为方士骗吃骗喝,轻则革职,重则下狱。徐福慌忙中见海边生长一丛繁茂的蓬蒿藜(古人读“莱”)草,于是方士无暇多思,顺口答道“仙山名蓬莱”。于是,就这样应付过去了。

事后,徐福同学翻查典籍,补习功课,发现这里的山居然真叫蓬莱,吓得他一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摸了摸脑门:“难道这真是神仙显灵,给我提示吗?”

秦始皇之后,和他一样迷恋战争的汉武帝刘彻同样不是个省油的灯,除了派方士求仙问药之外,他还在长安城中大兴土木。《史记·武帝纪》记载:“建章宫中,建大液,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简直想把仙山搬到宫廷中去了。

招魂上苍茫,蓬山不死乡

和秦始皇汉武帝相比,唐玄宗李隆基在武功方面相差太远。而且,唐朝的半壁江山几乎断送在他手里,然而世人提起他时,却从来不乏爱悦之说。何耶?只因他有情。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攻陷潼关,李隆基被迫出逃,刚出长安不久,便发生士兵哗变。李隆基被逼无奈,缢死贵妃杨玉环。此后,虽然贵为天子,却一直郁郁寡欢,对杨玉环不能忘情,找一位法力高强的道士杨通幽为她招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便叫遍处殷勤觅。”上穷碧落下黄泉之后,杨通幽终于发现原来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隔着这弱水三千,杨玉环的魂魄原来就在此山之上。

在清代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中,将前人成句集为一首诗:

与招魂魄上苍茫(黄韬),谁识蓬山不死乡(赵嘏)?辞去人寰知远近(秦系),五云遥指海中央(韦庄)。

这一个爱情故事为蓬莱仙山增加了些许凡间的味道,不在让人觉得古书上写的仙人是烧炉炼丹,迅速地可爱起来。到今天,很多到长岛的人还会对这一段爱情悠然神往。

当然,除了帝王将相之外,凡人的爱情同样可以感天动地。

古时候,有一位广东潮州书生,名叫张羽,自幼饱学诗文,却屡试不中。年近二十,孓然一身,成了落魄秀才。某次他到长岛游玩时,与一位美女相爱,私定终身,后来才知道美女居然是龙王的小女儿。后来,龙女提出要回家禀明父母。谁知龙王闻讯大怒,将龙女深锁闺房。张羽在海边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望眼欲穿。

后来,有位神仙送张羽三件法物:银锅一只,金钱一文,铁勺一把。嘱咐道:“你将锅支将起来,用铁勺将海水舀进锅里,放金钱在锅水中,加火烧之。锅中水沸则海沸,锅中水煮去一分,大海水则落下十丈,若煮干了锅底,则大海便要见底了。”张羽依法炮制,海水果然日渐减少。龙王大惊求饶,只好玉成这段姻缘。

这个故事反映了平凡人的大志向,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在电影《红气球的旅行》中引述了这个故事,还让名相朱丽叶·比诺什前来演绎,一举让其有了国际知名度。

学者胡兰成同样心折于这个故事,写诗曰:“学书学剑意不平,未知成败只今身。尽输风雅与时辈,独爱求妻煮海人。”

八仙逍遥过,不如渔歌长

长岛从来都不缺少传说。《西游记》的第二十六回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孙悟空因推倒镇元仙人的人参果树,来到蓬莱仙岛寻方救树。小说中的蓬莱仙岛说的就是今天的长岛。后来悟空又去观音菩萨处求得圣水,医好了神树。据说,游客仍能找到观世音菩萨显圣的地方,她的坐骑“金毛吼”也依然跟驮着她巡游四方。

八仙过海的故事最负盛名,其起源于长岛。据说,长岛在古称沙门岛。宋朝初年,这里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四面环海,远离大陆,犯人被押进岛来,很难逃离出去。

有个姓吕的壮年汉子,原是领兵打仗的将军,早已看不惯看守的胡作非为。就私下鼓动众囚犯逃离这里,有六个犯人响应,他们有白发如霜的,有瘸腿拄拐的,有打呱嗒板吹笛弄箫卖唱的,有的还是皇亲国戚。七人齐聚在大黑山岛龙爪山下的海蚀洞里秘密谋划,各人找来葫芦、船板、木棒、驴皮等做抓手和漂浮物,准备选一个风平浪静的晚上,逃出去。

他们的多次议事和准备,被住在另一个洞里的姓何的姑娘得知,就在他们要起事动手的晚上,她拿着大木盆,跪在众人的面前,苦苦哀求大伙带她逃出火炕。那姑娘指着大木盆说:“俺就坐在这里漂流过去。”

众人便一起行动,摸黑杀死了两个看守的官兵,各持物器,跳入海中,朝着南面有灯光的地方游去。一路上,大家你推我拥,我帮他助,终于游到蓬莱丹崖山下,在狮子洞(后称仙人洞)里躲起来。第二天,这八位过海的能人被当地渔民发现:“哎呀,你们就凭这些东西过了大海,不是神就是仙。”八仙故事由此而来。

少了些仙风道骨,多了些尘世沧桑。这是八仙故事的另一种讲法,也是苦难尘世的现实写照。只是就在这苦难的调子之上,人们生发出来的依然是欢乐,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抛开那些文人的渲染,你会发现真正深植于民间的还是渔歌,是船家的号子。在渔民们眼中,号子像军号、似命令,喊起它就来了精神,添了力气,唱着它能卡着拍子齐使劲,一门心思干活计。上至80岁的老爷爷,下至3岁小娃娃,都会来几句。如今喊渔号,不仅显露出渔民粗犷勤劳的的性格,也成为长岛人独特的“渔号文化”。“驶船拉网捕海鲜哩,家来贵客喝三天哩!”“摆摆手,村里走哇!喊渔号,交朋友哇!”“嫁女娶媳喽,设宴贺喜哎”。这几年,渔号子又翻新花样,“喊渔号,住渔家哟!大嫂子的鱼饺顶呱呱……”一曲曲诙谐动情的新号子更是引得岛外沉醉、痴迷。

论《呼兰河传》的多位一体性 篇3

《呼兰河传》,并不是一篇简单的小说或自传,而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2],它的文体、主题、视角,都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复杂性,而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却又是一个兼容并包而又浑然天成的整体,这也许正是这篇“真是好得不得了”[3]的小说之所以“诱人”的所在。

一、写作视角的多位一体性

文学视角指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处的角度,它表明了作者与其行文中所虚构的世界以及人物观念的联系。《呼兰河传》中,沧桑古旧的呼兰河城、麻木愚昧的呼城人民以及作者自己温馨却又寂寞的童年这几个看似独立实则密不可分的个体构成了整篇小说的叙述对象,而叙述视角的转换,也使得几个对象的联系与冲突更加细密,凄婉动人。

在前两章中,作者对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做了总括性的描写,其中,作者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淡漠地记述着、评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4]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笔调,仿佛与自己是毫不相关的,此时的作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冷眼旁观着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带有一丝怜悯与同情。但偶尔,作者也会发出一声感叹:“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5]这样的悲戚动情的慨叹,与前面那种“无情”相对照,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亦应是这城中的一员,不然如何能有这般的恻隐,似有切肤之痛。这样的一种视角,或被称作“全知视角”,意在体现作者的全知全能,然而,我则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纯作者的视角,即萧红在以她写作本文时的心态情感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一种视角。历经了人世沧桑的萧红,对于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已具有了老成的认知,但却又无力去对其做出改变,因此再重新看待那一座呼兰河城那群困在城中,同时也困在传统束缚中的人民时,她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于是也就有了这纯作者视角中冷漠与同情的统一。

小说的三至七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对自己在呼兰河城的童年进行了回忆与讲述。祖父、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的故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但通过作者以儿童视角的讲述,却巧妙地将其穿在一条锁链上,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一幅呼兰河城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画卷,也为我们展示了作者自身童年的成长历程。文中借助儿童的口吻、儿童的思维特征来讲述童年的故事,就似一个真正的儿童在讲述自己的生活,这便避免了童年回忆中容易出现的“隔”的问题。儿童般稚嫩而又纯真的语言,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同样纯真的世界,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成人世界,则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单纯化,把人工穿凿的世界自然化,从而达到一种本真的、原生态的效果。在讲述小团圆媳妇被当众用热水浇的时候,作者写道: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阵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6]

作者将旁观小团圆媳妇悲惨遭遇的人们的表现直陈而出,他们既有“心慈”的,为之流下眼泪的,又有急着上前“拯救”的,却都只是在这场闹剧进行之后才表现出来,人民前后的“冷漠”与“热情”原本是矛盾而复杂的,但由儿童的笔调写出,则又显得自然而然似的简单,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与分析,则讽刺的意味皆跃然纸上。由此可知,作者对童年视角的运用,旨在以儿童特别的视角去体察成人的社会,从而挖掘一种成人所难以体察的本真的生活态度与人本身所可能具有纯真的生存在状态,由此而自然引发出的对现实的讽刺与对愚昧人民的愤怒以及怜悯,是以其他视角进行叙述所不能企及的。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两种视角虽然在小说的不同部分有着较为明显的偏向性,但二者同时也是相互穿插进行的。如在讲述家中西南角住的卖漏粉的人时,作者写道: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7]

这段评论夹杂在童年回忆之中,显然并非是儿童稚嫩的口吻,而像是回到了前两章中那种冷漠与怜悯交融的视角,但在此处视角变换却并不觉突兀,反而是非如此不能表达出那层深沉的悲凉与沧桑。童年视角以求叙写的纯真自然,纯作者视角以求情感的深沉沧桑,萧红将此二者紧密而有层次地结合在一起,便呈现给我们这样一篇亲切真挚而又悲凄苍凉的童年回忆。

二、文体的多位一体性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讲究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其整体布局讲求完整,然而《呼兰河传》则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相去甚远。单单从形式结构上来看,我们甚至不能分清这到底是一部小说、还是一篇散文、抑或是一首长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重要因素,而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人物形象的核心。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并不难找到几个着墨较多的人物,即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但除了叙述者“我”之外,却再难找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对于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描写也并非是集中而系统的,且因文章是以童年的“我”为叙述主体,篇中多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对于外貌总是寥寥数笔地带过,语言、动作也不甚丰富,心理描写更是鲜见,整篇小说虽是围绕着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所展开的,却不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十分零碎散漫。这与传统小说所追求的完整、连续并富有激烈冲突的情节结构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此外,《呼兰河传》的时空结构也是非常特殊的。从时间角度来看,作者讲述的虽然是其童年的回忆,但却没有对与文中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做具体的限定,各个事件的发生并不连续,而整部小说则是由一个个零散的记忆碎片拼凑而成。这种时间上的模糊性,体现了一种回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时间的流逝,淡化了故事的冲突,也就显得这种讲述更为冷静、更为真实。同时,时间的模糊性还具有另一种意义,即表现一种泛指的时间概念,书中的一些故事,如跳大神、放河灯等,并不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才会发生的事,而是呼兰河城人民所保持的一贯的习俗,其间虽可能有不同寻常的事发生,但影响的不过是零星的几户人家,而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也许不过是一时的谈资,发生后便可以遗忘,但所留下的这些习俗,确仍是年复一年的留存着的。而从空间角度上来看,《呼兰河传》的结构“不依靠情节,不依靠时间来组织,而是依靠空间上的相对参照”[4]来展开的。比如在首章中写到“大泥坑”,之后就由此引出了淹马、农业学堂、瘟猪肉等一系列事件,而后文中对祖父的叙述,也多与“后花园”相联结,通过场景空间的转换,作者所展示给我们的仿佛就不仅仅是一段段单调的故事,而是一张张立体的画面。这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削弱了小说本身的情节特征,再辅以原本就闲散的情节结构与语言,使这部小说“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相对于传统小说结构的精心布局、情节的尽心设置,《呼兰河传》漫不经心的情节堆叠与散漫的结构布局,自有一种恬静的心态与深沉的思考蕴含其中,反而有一种信手拈来、性本自然的魅力。

三、主题的多位一体性

抗日战争中期,左翼作家们号召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写作的基本都与抗战相关,而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呼兰河传》却独树一帜,丝毫未涉及一点抗日的意识,而仅仅是一部纯粹的记录萧红自身童年回忆的乡土小说。但即便是如此,其中所体现的主题却并不是单一的。

既然是乡土小说,又是童年的回忆录,那么一段绵长的不能断绝的乡愁则必然会成为其中的主题。作者在尾声中提到“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萧红的一生中,因爱情而远走他乡,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尝尽世事的艰辛,历尽人生的悲苦,童年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当然使她流连向往。与祖父一起在后花园中嬉闹、背诵不懂意思的唐诗、翻看家中的旧物、看邻居家中的热闹……这诸般回忆,在当年看来是如此平常,甚至乏味单调,但在历尽沧桑之后,这些琐事,却又显得这样的温馨亲切。而这样一份温馨的记忆被作者娓娓道来,带给读者的也是一份唏嘘感叹。

人生的无可奈何同样是小说的一个主题。萧红的人生是充满痛苦的,而她笔下的人物亦如此。祖父有着一颗温厚的心,却无法拯救小团圆媳妇的性命;冯歪嘴子努力地过着生活,却依然止不住外人对妻子王大姐的恶言恶语;有二伯本性直率淳朴,却也免不了过着小偷小摸的日子。正如文中所言: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8]

生而为人,便受到世间条条框框的制约,无法破解,更无法跳脱,身处其中,做困兽之斗只是徒劳,而不做争斗又只能被其越缚越紧,乃至透不过气来,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默默地经受着风霜雨雪的吹打。这,是篇中人物们的无奈,是萧红自己的无奈,亦是我们所有人的无奈。

此外,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对于呼兰河城乃至全中国愚昧人民的深刻批判。这一点与《生死场》是相契合的,《生死场》所描写的渔村中的愚夫愚妇们“蚊子似的为死而生”,《呼兰河传》虽没有以同样尖刻的笔调进行描绘,但呼兰河城人民同样是没有灵魂地浑浑噩噩地生存着,他们执著于传统的风俗观念,信仰着封建迷信的糟粕,毫不理会外界的风云变幻,而仅仅固守在呼兰河城乃至于一方院落的小小领地。牙痛不找牙医只含两颗黄连,受伤不好好治疗只随便贴两张膏药,扎彩铺的手艺让人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家中有事只请来跳大神的驱邪……这种种的愚昧让人觉得痛心而又怜悯,而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的“被害”则又使人愤怒得不禁要垂案而起。国家的败亡与沦丧,国民既是受害者,又是始作俑者,他们的蒙昧与麻木,使得其软弱可欺,使得国家奄奄一息,毫无生气。在这一点上,呼兰河城正是当时中国境况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年轻作家,萧红对此自然要进行严厉的批判,但同时,作为一个成长在呼兰河城的青年女子,她又对这些人们抱有极大的同情。

这三个主题在《呼兰河传》中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的,萧红对于呼兰河城中这些作茧自缚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难掩对于他们的怀念与依恋,而依托在这回忆中的种种生命的悲剧,又使她深感人生之无可奈何,同情、愤怒、思念、哀伤,这一股股情感于字里行间交融,终汇成一道宁静的悲凉。

生活的悲剧,给予萧红以独特的个性,而这独特的个性,也被她充分应用于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同样光彩照人。《呼兰河传》这一部小说,不论在写作视角、文体、还是主题上皆具有鲜明的多位一体性,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作的陈规,可谓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因此,就如茅盾先生所说,这部小说“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参考文献

[1]、聂绀弩《<萧红选集>序》

[2]、茅盾《<呼兰河传>序》,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291页

[3]、季进《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 永远是我的首要工作——夏志清先生访谈》, 《当代作家评论》, 2005年第4期

[4]、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124页

[5]、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137页

[6]、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224-225页

[7]、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189页

[8]、刘媛媛《简论萧红小说的时空形式》, 《萧红研究七十年 (上卷) 》,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1, 143页

多位一体 篇4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较弱

首先, 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单纯的继承性教育, 只注重传授已有的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形下, 一般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足以应付教学, 数学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是必然的。其次,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不高, 操作不熟练, 限制了他们利用计算机教学的热情。第三, 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不少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 不能为教师配置适量的电脑及上网条件以供备课之需, 而有些教师家中亦无电脑, 这一问题十分突出。第四, 缺少相应的教学课件。很多教师认为用多媒体计算机上数学课最大的困难是备课时间太长。事实上, 许多教师找不到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 而自己开发又有许多困难, 耗时费力, 这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障碍。

2.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深深体会到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弥补书本、实物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刺激的明显不足;能超越模型、挂图的静态而呈现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但一些教师盲目依赖信息技术手段, 似乎除了信息技术手段外, 其他教学手段都是落后的、陈旧的, 只有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上好“现代的课”。于是出现下面情形:第一、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 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 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整节课跟放电影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要求

1. 配合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 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 不能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 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课程实施的最优化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2. 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决定是否使用, 以及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时, 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3.完成其他教学手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必须是依靠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不能很好完成的教学任务。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和练习形式, 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所有学生都能在一种没有心理压力, 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 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 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

2. 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灵活性

通过计算机软件, 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 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 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他们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 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 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 (或图象) 进行局部放大等等。如此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 提高了课堂效率。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 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 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 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 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 见其形、入其境, 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就会化难为易。

4.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现象, 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 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 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 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 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因材施教, 充分地发挥学生个性。这样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简而言之, 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 以交互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1.内容、方法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主体, 教学方法是关键, 信息技术是保障。只有理顺了三者关系, 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 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科学的教学法, 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活动,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化、科学化、信息化,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教师与学生双向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探索、发现、利用和创新。数学课上, 不仅教师要针对内容特点与媒体特性来获取信息, 精心设计教案, 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有效值。

3.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 又要分析其内部的思维活动, 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接受信息、感应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 无一不是依靠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周密地组织学生的视听活动, 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合理演示, 又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 使学生形成概念, 提高认识, 以便其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同步发展。

4. 及时反馈和适时调控

上一篇:波束成形下一篇: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