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前景化

2024-10-16

质量前景化(通用7篇)

质量前景化 篇1

一、引言

作为一个完整概念的“前景化”始见于布拉格学派,后来韩礼德(1973:112)在功能文体学中进一步指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即与语篇主题意义相关联的突出的语言形式。突出的形式大体上分为“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Levin 1965:225-237;Leech、Short,2001)前者指某些语言现象因为违反正常的语言规则或风俗习惯而造成的;后者指某些语言现象因为出现频率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张德禄,1999;赵速梅、宫经理2007)根据利奇(1970:121-122)和韩礼德(1973:112-143),“质量前景化”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转移型,把A词语的所指转移给B词语,或把属于这一领域的语言转到另一个领域中去;(2)非规则型,在常规语言形式上异化,产生结构上不规则的语言形式;(3)非逻辑型,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关系上出现矛盾现象,不符合逻辑。

网络新闻标题采用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题文分离,语言表达不仅要能够体现新闻主题及其意图,还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之即时而有效地点击新闻内容。本文以前景化理论为基础,就中国新闻网2015年上半年的标题为语料,从词语转移、词语新造、词语反常组合等三方面对网络新闻标题的质量前景化进行探讨分析,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也有助于读者阅读网络新闻。

二、词语移用前景化

(一)词语的所指转移

词语的所指转移是在词语“能指(音响形象)”不变的情况下,“所指(反映的事物概念)”产生偏离,或增加了新的意义(旧词新义),或颠覆了原有的意义(旧词别解),利用词语的能指偷梁换柱,使新旧所指失去内在的联系。网络新闻标题中利用词语的所指转移来实现质量前景化,可以使读者以熟悉的词语为背景来体会别样的意思,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例如:

(1)印度大妈去年买金量世界居首超越中国大妈(2月14日)

(2)百元以上高价股全线跳水今起A股再无400元股王(5月15日)

(3)北京月入8000仍月光:看现状更要看未来(4月14日)

上面例句中,前两例属于旧词新义,后一例属于旧词别义。“大妈”一般是对已婚的中老年妇女的社会称呼,自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将“中国大妈”在《华尔街日报》译成“Dama”而闻名世界后,“大妈”可用来转指那些冲动而具有强悍的购买力但经常盲从、缺乏能力和眼光的群体。例(1)中的“印度大妈”以“中国大妈”为背景,处于前景化位置,在标题中突出在去年的黄金市场上,印度妇女成为最大手笔的买主。例(2)中,“跳水”原指一项跳水运动,在这里所指发生了转移,表明股价直线下跌,像跳水一样下降得非常快,新旧所指在运动状态上具有象似性,在前小句句尾被前景化,形象鲜明,贴切得体。例(3)中,“月光”指自然现象,月亮的光线,在标题中所指发生了转移,表示“每月将所赚到的钱全部花光”的意思,颠覆了原有的意义,在前小句的“仍”后被前景化,突出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里生活成本高的现实。

(二)词语的语域转移

语域通常指与某类情景相适合的语言类型。(戴炜栋、何兆熊,2002:119)本文的语域与韩氏不尽相同,只限定于一定语体色彩的词语所形成的交际领域,如新闻词汇用于新闻界,科技词汇用于科技界等。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突破语域的边界,淡化在较稳定语域中形成的区别性特征,从一种语域转移到另一种语域,从而产生语域转移,目的在语言交际的不和谐的状态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新颖感,拉近与相关读者的距离,凸显信息传递的意图。例如:

(4)短发怎么扎好看内翻转30秒搞定(5月22日)

(5)26份巡视问题清单全晒出揭央企三大“黑洞”(6月20日)

例(4)中的“搞定”源于粤语,为“事情办妥,结束等”意思,这里由方言语域转移到了全民语域,说明能够按要求的完成任务或自我肯定的外在语言激励,在作答的标题句中被前景化,突出扎短发的方法简单又快,语言活泼而富有情趣。例(5)的“黑洞”一词属于科技术语,这里语体色彩发生了变化,用在政论语体里,指企业所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在表明结果的标题句中被前景化后,形象地突出三大问题的危害性。

三、词语创建前景化

(一)词语新创

词语新造指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是新创造出来的、词汇系统中并不存在的词语。与新词语不完全相同的是,这类新创词语与时尚词语有相似的区域性和高频使用性特征,但是在时间性与稳定性方面尚不明显。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利用词语新造前景化的方法,能够及时反映社会上的新事物、新发现,也能及时反映出人们思想、认识和情趣的变化,突出新闻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与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满足网络读者的猎奇心理,能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

(6)南水北调中线密布电子眼重点地段武装力量把守(1月14日)

(7)中国国家宗教局长访尼泊尔“佛诞地”为慈善点赞(4月05日)

例(6)的“电子眼”是用汉语词汇系统里原有的构词材料“电子”和“眼”复合成的偏正型新词语,用来指一种新的监控管理模式,表示“智能监摄管理系统”的意义,在标题前部分被前景化,突出当代科技的应用价值。例(7)的“点赞”表示“赞同、喜爱”的意思,是在网络影响下产生的表达情感愿望的行为动词,在标题后部分被前景化,突出中国国家宗教局长对中国医生义诊活动的评价,亲切而时尚。

(二)词语拟创

词语拟创具体可分为谐音拟创、构式拟创两种方式。谐音拟创一般是在人们已经熟悉的词语基础上利用相同(近)的读音来拟造成新词语。构式仿拟根据交际的目的,模仿一个现有的构式(形义结合体),拟创一个新的构式(形义结合体),新旧构式在共同的词语结构模式下某些语义成分上具有相近、相反、相关等关系,根据旧构式的印象可以推测新构式的意义与用法。在网络标题的前景位置上,适时利用词语拟创的前景化方法,可以使人们在已有的文化背景下通过联想来开阔旧视野,触发新信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新鲜的体验或感受,别具一番风味。例如:

(8)留学生从“海龟”变“海带”需引起重视(4月09日)

(9)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售近千元家长称望书兴叹(4月21日)

例(8)的“海龟”和“海带”分别是“海归”和“海待”的谐音,前者在国内曾成为高端人才的代名词,视如人类稀有保护动物,后者因近年来许多海外留学人员找不到工作,其长时间待业的现状像海带一样漂浮不定,二词在新闻标题中处于前景位置,特别提醒那些盲目的留学者,不要成为滥竽充数的“海带”。例(9)的“望书兴叹”仿拟“望洋兴叹”构式而成,与“望钱兴叹”“望楼兴叹”“望房兴叹”“望车兴叹”“望京兴叹”“望数兴叹”等一样都是偏正式结构,表示做某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在标题中被前景化,突出当前童书市场的高价给工薪家庭带来的难以承受的压力。

四、词语反常组合前景化

(一)词语组合的非规则性

词语组合的非规则性指词语在组合结构形式上违反一般的句法规则,如主宾语与述语的结构形式、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形式等。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利用词语在横向组合关系上突破常规的语法结构规则的前景化方法,可以达到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例如:

(10)丈夫100万元欠债没还妻子作为担保人遭拘留(1月23日)

(11)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成主流安徽卷再获评最奇葩(6月08日)

例(10)中的“欠债”属于不及物的动宾式词语,与“还”同时带宾语“100万元”,且宾语前置在标题中被前景化了,用这种反常规的动宾结构来强调宾语数量之大,以致结果连带妻子也遭拘留。例(11)中,“奇葩”是名词,不受副词修饰,这里用反常规的偏正结构“最奇葩”在标题中前景化,突出了对安徽卷作文题的评价结果。

(二)词语组合的非逻辑性

词语组合的非逻辑性是指词语的组合关系不符合一般的逻辑事理,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和认知对立统一关系的集中反映,具有反常性、非逻辑性的特点。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利用这种非逻辑性的组合手段前景化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矛盾性,使读者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寄寓的深沉情感,并留下强烈印象。例如:

(12)未婚妈妈花一千元买假证为孩子上户口被处罚(4月17日)

(13)长江水道通而不畅最多时有900余艘船排队过闸(6月08日)

例(12)的“未婚”在语义关系上与已婚妇女“妈妈”是矛盾的,这种非逻辑性的组合反映了当代社会女性开放这一事实,没有结婚却生下孩子,“未婚妈妈”在标题连动句的主语位置上被前景化,突出了“生育权”这一令人思考和质疑的问题。例(13)的“通”和“畅”是同义的,前者表示“通行;没有阻塞可以通过”的意思,后者表示“运行没有阻碍”的意思,两者构成非逻辑组合“通而不畅”,在标题前小句的谓语部分被前景化,既整体肯定长江水道通行,又部分否定长江水道通行,语意跌宕,突出长江水道依然存在阻碍航运发展的可能性。

五、结论

以上通过中国新闻网2015年上半年部分新闻标题的考察,不难看出,在网络媒体的超连接方式使网络新闻题文分离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词语转移、词语新造、词语组合等质量前景化策略,不仅能够突出新闻主题信息,而且能够实现标题吸引功能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Halliday,M.A.K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Edward Arnold.

Leech 1970 G.Linguistic and literary style,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Leech G.,Short M.2001(1981)Style in Fiction:A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evin S.R 1965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iation in poetry,Word(21).

戴炜栋、何兆熊2002《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德禄1999《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赵速梅、宫经理2007《论前景化理论与小说文本翻译研究》,《外语学刊》第2期。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质量前景化研究 篇2

1 前景化理论

“前景化”(foregrounding)是文体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ij)等人的论述,经过布拉格学派学者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利奇(Geoffrey N.Leech)和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等学者的阐发、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1]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景化理论强调的主要是文学作品中变异(deviation)的一方面。他认为,“所有的语言成分同时‘前景化’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种成分的“前景化”必须与另一或另一些成分的自动化相伴。”[2]而雅各布森从另一角度入手,提出了著名的“投射说”(the projection theory),强调了前景化的另一个方面:平行(parallelism)。利奇于20世纪60年代,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前景化理论。他提出:“‘前景化’可能由变异或纵聚合性质的手段产生的,也可能由平行或横组合性质的手段产生的。”[3]

前景化可分为两类:质量前景化(qualitative foregrounding)和数量前景化(quantitative foregrounding)。前者指偏离或违背常规语言现象,可通过变异来实现,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而后者通常由平行或重复来实现。

2 英语新闻标题的质量前景化分析

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英语新闻标题往往采取多种变异方式来实现其吸引功能。本文从语相变异、词汇变异和语义变异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讨论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质量前景化。

2.1 语相变异

“语相是视觉符号的语义编码。”[4]读者打开报纸阅读新闻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设计者往往通过标点符号和拼写的变异达到标新立异和醒目的效果。以下面三个标题为例:

1)China's most-difficult-to-build railway to open

中国最难建铁路即将通车(中国日报,2010年12月21日)

2)There's SNOW way that's a biking panda

下雪路上现骑车熊猫(中国日报,2010年12月21日)

3)Sian O'Callaghan murder suspect described as a"nice guy"by friends shocked at his arrest

杀害西恩·奥卡拉汉嫌犯被捕朋友震惊称其为“好人”(镜报,2011年3月26日)

第一个例子用一连串连字符将“most”“difficult”“to”“build”这四个独立的单词连接为一个冗长的复合词“mostdifficult-to-build”。这一表达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这条铁路的建成绝非易事,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二个例子中,“snow”这一单词的每个字母都被故意写成大写“SNOW”,标题设计者意图通过大写字母来引起读者注意,强调天气之寒冷,环境之恶劣。第三个例子用引号突出了“nice guy”(好人),使之与先前的“murder suspect”(凶杀嫌疑犯)形成鲜明对比,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杀人嫌疑犯竟然是朋友眼中的好人,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读者在震惊之余也对这一新闻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这三个例子都是对新闻标题的语相进行变异,使得标题更为形象生动,夺人眼球。

2.2 词汇变异

为了使标题既简洁又具艺术效果,设计者们常常创造新词,通过使用较多的修饰语来精炼信息。

1)首字母缩略词

首字母缩略词,顾名思义,是由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是实现语言简明扼要的有效手段。

例如:UN=United Nation(联合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2)缩写词

缩写词是指用一个单词或词组的简写形式来代表一个完整的形式。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部分的缩写词来源于人们广泛使用和熟知的名词。读者在看到这些缩写词时并不陌生,能够快速了解其所指代的含义。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Warhol portrait could fetch$30M on block(m=million)

沃霍尔所画肖像拍卖价可高达3千万美元(纽约邮报,2011年3月25日)

(2)So-called'Gay Cure'iPhone app pulled from iTunes(app=application program)

号称“治疗同性恋”的iphone应用程序在i Tunes商店下架(巴尔的摩太阳报,2011年3月22日)

3)大量使用定语

新闻标题中往往使用大量定语修饰一个名词,以求用更少字数传达更多信息。当内容与形式相冲突时,标题设计者优先考虑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大量定语的使用使得新闻标题更为言简意赅。如下面两例:

(1)Egg home man hatches dream of return to digs

蛋形小屋蜗居男编织回家梦(中国日报,2010年12月9日)

(2)Tsunami-hit rice farmers face challenges in Japan

日本海啸灾区稻农面临挑战(华盛顿新闻报,2011年3月26日)

2.3 语义变异

英语新闻标题常常使用大量修辞手法来凸显自己的风格。在众多严肃的新闻标题中,这些通过修辞手法形成语义变异的标题能更好的吸引读者注意,引导读者联想,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能带给他们美学享受和回味深思。本文仅就隐喻、转喻、拟人、双关和仿拟这五种修辞方式对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语义变异现象进行研究。

1)隐喻

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成功的隐喻能使新闻标题更具有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1)Syria's Bashar Al-Assad has been struck by freedom flu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遭受自由流感(卫报,2011年3月25日)

(2)Yorkshire's Bronte Country is an open book of adventure

约克郡的勃朗特庄园是一本开放式历险记

(纽约每日新闻,2011年3月12日)

例一将自由暗喻为流感,形象的说明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政权已受到要求自由的民众的冲击,同时也给读者呈现出了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例二中的勃朗特庄园是指英国作家勃朗特姐妹生前的居住地——约克郡荒原。标题设计者将勃朗特庄园喻为一本开放式历险记,意指人们在庄园中参观游历的过程犹如经历一场冒险一样。这一隐喻不仅生动的描绘出勃朗特庄园(约克郡荒原)特有的地域特点,也引发人们不由自主的联想起《简爱》、《呼啸山庄》等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情节。这两个例子均通过隐喻,为原本枯燥的新闻标题注入了艺术活力,使标题既鲜活又具吸引力。

2)转喻

转喻是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如以下两个标题:

(1)Washington warns against dependence on China for rare earths

美国政府担忧稀土过度依赖中国(FT中文网,2010年10月29日)

(2)IMAX to Open 75 New Screens in China

IMAX欲在中国新建75家影院(华尔街日报,2011年3月25日)

例一用美国政府所在地华盛顿来代替美国政府,例二则用“screen”(屏幕)一词指代影院。由于词与词之间的密切联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并不会产生困扰,他们能自然领会标题所要传达的含义。

3)拟人

拟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拟人手法广泛应用于新闻标题中,比如:

(1)Tokyo sees steady exodus amid nuclear crisis

核危机持续东京涌现离境潮(洛杉矶时报,2011年3月19日)

(2)Taiwan opens door to mainland students

台湾打开大门欢迎大陆学生(中国日报,2010年5月25日)

(3)Tenure bill dies in committee

委员会否决任期法案(先驱日报,2011年2月24日)

第一则标题将东京拟人化处理,使用动词“see”,描绘了核危机下,东京正在上演的大批人员离境避难的景象,进一步凸显了事态的严重性以及民众的不安与恐慌。第二则标题意在表明,大陆学生可以申请在台湾就读。拟人手法的运用成功的将台湾化身为一位故交,打开家门欢迎中国学生求学,表情达意更为亲切自然。第三则标题通过动词“die”的运用赋予了任期法案生命特征,贴切的表述了该任期法案未获通过这一情况,使得标题更为形象生动。

4)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新闻标题中,设计者通过双关,能有效引起读者兴趣从而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标题真正想要传达的含义。例如下面这两则标题:

(1)A taste of two cities

两座城市两种风味(中国日报,2010年11月25日)

(2)Is red-hot India too hot?

火热印度是否太过红火?(时代周刊,2010年9月2日)

在第一个例子中,“taste”一词有两种含义。首先,它有“口味”的意思,读者首次阅读时会联想到这可能是一篇介绍两座城市各自的不同美食的文章。但事实上这里的“taste”还暗有“风格”(style)的意思,该标题也寓意两座城市有着不同口味的美食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城市风格、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第二个例子中的“red-hot”和“hot”两词都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两者都指事物“温度高、炽热”,因此会有读者把该则新闻理解成关于环境气候方面的文章,以为作者是想论述印度炎热的气候状况。但其实,“red-hot”和“hot”还有深层的含义,预示事物“非常抢手,红的发紫”。事实上该则新闻想要表达的是第二种含义,文章阐述了外界对于印度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水平这一情况的评论与作者的个人见解。这两则新闻标题一语双关,读者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正确理解标题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双关的运用很好的激发了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回味无穷。

5)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明言、警句。请看下面这两个标题:

(1)Toupee or not toupee:the bald truth

假发还是真发:秃顶的真相(中国日报,2010年9月14日)

(2)A Tale of Two Moralities

双德记(纽约时报,2011年1月13日)

例一中,一看到这个标题,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在剧中,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死亡的两难选择中犹豫不决。该标题亦套用这一名句格式,并借用了“toupee”与“to be”谐音的特点,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toupee or not toupee”。这一标题,真切的表现出秃顶男士犹豫买不买假发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为下文中所要介绍的假发专卖店作铺垫,意指其出售的假发可以以假乱真,为秃顶男士解决困扰,重拾信心。而例二的标题则是对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的仿拟。受到《双城记》背景知识的影响,读者能很快想到这篇报导主要是探讨两种道德价值观相互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仿拟的运用不仅向读者成功传达了新闻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将该则新闻文学化,带给读者不同的美学感受。

3 结束语

英语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文眼”,“在新闻体裁的作品中起着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5]英语新闻标题要求用最简练的形式表达最重要的新闻内容,既要简明扼要,标新立异,又要生动醒目,独具匠心,使读者“一见钟情”。本文从“前景化”角度,分析了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质量前景化,并探讨了英语新闻标题如何通过多种变异方式来实现吸引读者的功能。此外,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新闻主旨和领略新闻标题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邓仁华.“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198.

[2]Mukarovsky 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C]Garvin P 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A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M].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44-45.

[3]Leech G.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0:121-122.

[4]Leech 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39.

过分规则性与前景化渊源 篇3

1. 前景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前景化是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视野不断开阔。前景化起源于绘画艺术,绘画者将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凸显于背景之上,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在语言学中,前景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派别中,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中,由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会麻木,要消除这种麻木,就要陌生化,或者除去熟悉性,使要表达的意思前景化,使观察者的大脑对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后来布拉格学派把它应用到结构主义中,代表人物穆卡罗夫斯基(Mukarovsky)认为前景化是普通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是一种文体特征。在此时期出现了“变异(deviation)”这一术语。雅克布森(Jacobson)提出了除了变异之外的前景化的另外一种重要特征———排列(parallelism)。随后,里奇(Leech)将其应用到文体分析中并介绍了前景化的分类及作用。韩礼德(Halliday)重新定义前景化为:和全文意思相关的有动机的凸显。在后期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前景化主要被划分为两大类:变异(deviation)和过分规则性(overregularity)。

2. 过分规则性

变异是指打破常规语言的规律从而刺激读者的兴趣达到前景化的目的,也可以叫做定性前景化;和变异相反,过分规则性是定量前景化,是对语言规则的过分遵守,虽然它未偏离语言准则,但在不同语言层面它对语言准则的遵守以额外较高或者较低的频率出现,那么它同前者一样可实现前景化目的,例如:反复。过分规则性主要有以下分类:语音过分规则性(phonological overregularity)、词汇过分规则性(lexical overregularity)、句法过分规则性(syntactic overregularity)和语义过分规则性(semantic overregularity)。谐音(assonance)、首韵(alliteration)、尾韵(consonance)、押韵(rhyme)都属于语音过分规则性;词汇过分规则性主要指的是一个单词或者短语的反复;句法的过分规则性是指同一种句式的反复使用;语义过分规则性是指通过近义词(synonym)、同义反复(tautology)和冗语(redundancy)来实现语义的微妙重复。

二、过分规则性的成因

过分规则性是手段,前景化是目的。而前景化又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体现语言艺术魅力的必然需要。为了更好地说明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逻辑辩证关系,首先必须了解造成作者追求过分规则性的原因。

1. 文体风格的要求

过分规则性的语言如果实现了前景化的目的,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作者的独特的作品风格,会给人新颖的感觉。特殊文体风格是对常规文体风格的变异或者过分恪守。文体风格、前景化和过分规则性三者的关系是:过分规则性是手段,前景化是目的,最终赋予文体风格以艺术价值。

2. 语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语言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整体趋势是由繁到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前很多典型的违反常规的错误如今已经被视为是正确的,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如此。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文学作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过分规则性,以凸显它。

3. 内部语言的无限丰富性和外部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可以分为两种,思维使用的语言叫做内部语言,沟通交际使用的语言叫做外部语言。思维结果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一个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化过程,外部语言是内部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主观世界是细腻复杂的,相比较而言,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有时不能全面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来表达其想法,过分规则性就是其中一种手段。同时,内外部语言的矛盾性也是变异产生的原因。

三、过分规则性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过分规则性是强调对语言准则的过分恪守,掌握得当会使语言表现力丰富,同时也能遵循语言的逻辑性、一致性和清晰性。过分规则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反复,反复是一种衔接手段,韩礼德曾经说过,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词项反复(Halliday, 1994:330),再者,反复也是一种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被作者用来实现特定的修辞功能,可起到强调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英汉语互译中,两种语言衔接手段方面差异悬殊,译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以期翻译出地道的译文。

四、过分规则性的局限性

过分规则性这一手段是建立在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的,如果未能被看出,那么前景化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作者独特的问题风格也无从谈起,所以前景化的文本解读至关重要。过分规则性被最常用于诗歌,对于诗歌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式,文本意义取决于前景化了的语言形式以及读者以语境为前提的解析,在此过程中,主观性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举Robert Frost诗的最后一节为例: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诗句的最后两句话用了过分规则性这一前景化手段,结合诗的前部分,并对最后一节反复思量读者就会发现,最后一节其实是个比喻———森林象征着死亡之林,充满诱惑,诗句拒绝死亡,但是不否定死亡的吸引力。对死亡的拒绝从最后两句就可以看出,如果读者不能理解,那么作者的思想也就无法体会了。

五、结语

前景化是历史、社会、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是蕴含着作者的动机的,它的作用在文学作品方面尤甚。前景化的实现形式之一———过分规则性在诗歌、散文中的应用更鲜明些,韵律节奏的变化,诗句或者短语的反复,这些应用一方面展示了作者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使内部语言能够活灵活现地通过外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单调,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更容易激发读者共鸣,使读者乐于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

摘要:前景化是文体学研究的一大要素, 为了表达作者的动机, 它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的:变异 (deviation) 和过分规则性 (overregularity) 。本文旨在研究前景化是如何通过过分规则性来实现的。

关键词:前景化,过分规则性,文体风格

参考文献

[1]刘小妮.前景化的文学语用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吴显有.他山之石:从陌生化到前景化.开封:河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张禄德.功能文体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4]Mukarovsky, J.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In Zhu Gang (eds.) , Twenties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5]Jacobson, J.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In Jean J.Weber (ed) , The stylistics Reader.London:Arnold, 1996.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策略和前景 篇4

策略探讨

1.电视新闻应该在题材上下功夫

新闻价值是判断一则消息能否播出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 真实性、新鲜性以及显著性已经不再是判断消息有无价值的关键因素。人们逐渐把眼光投向了人性、有趣化的新闻题材。所以, 电视台应该审时度势, 及时做好节目的选材, 转移新闻播报的重点, 形成规则化的运作模式。让新闻更加的贴地气, 走传奇性、叙述性、实用性的新闻播报道路。行业中做的较好的是以娱乐为导向的“芒果台”, 其《晚间新闻》主要在于关注民生, 通过与普通百姓的接触, 把社会新闻节目做的即有趣又令人反思, 因此, 其收视率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写作新闻稿件要走平民化道路

所谓的平民化道路通俗的说就是稿件的写作是让普通民众看的。选择好题材, 更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观众观看电视节目并不只在于电视画面,

新闻稿件通过播报员的口中传入观众的耳里, 如果新闻稿件过于文学化, 进行单纯的故事讲述, 或者整个节目都设置悬疑, 并认为这样就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那是大错特错。新闻节目不是悬疑小说, 应该把整个新闻事件开诚布公, 所以, 不能借鉴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的做法。比如, 如果借鉴《走近科学》, 通过步步的设置悬念, 不但没有吊足观众胃口, 反而让观众厌烦。试想, 现代生活节奏快速, 谁会愿意驻足听你啰嗦?所以, 应该把稿子编写得更加娱乐化, 以平民视觉进行稿子的编写。

3.让画面更加具有吸引力

电视新闻可将新闻内容进行情景再现, 不必在像报纸新闻那样晦涩的描述。可以说, 如果没有画面, 而是单纯的广播形式, 人们绝不会兴趣盎然!所以, 在制作电视新闻时, 应将画面、声音进行完美的配合, 提高画面的艺术效果。比如, 在报道被拐卖儿童与家人最终相聚的时刻, 画面就应瞄准父母, 通过他们的欣喜与幸福表情来打动观众, 再配上轻缓、忧伤的旋律, 观众也会不禁而泣。

4.好的新闻娱乐节目还应该在主持人上下功夫

全世界有许多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 比如筑紫哲也、弗罗斯特、彼得詹姆斯等, 在中国, 谢娜、何炅等娱乐节目主持人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电视台也以主持人为名义进行品牌的打造, 甚至各大电视节目都向其抛出橄榄枝。可见,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对节目的影响力非常巨大。首先, 电视主持人特立独行, 文化素质高。走个性化的道路可使节目异于大众化节目, 更加吸引眼光;主持人应该充实自身文化素质, 让所主持的节目更具有深度与思想性, 受到大家的认可。比如央视《新闻联播》已故主持人罗京就深受好评, 人们也会因为他主持新闻而不换台。另外, 在新闻叙述上, 主持人也应该进行创新, 可以将枯燥的新闻变为聊天式的对话, 让人们耳目一新。主持人的打扮、神情也是影响着新闻节目。人靠衣装, 得体的打扮会让观众更易接受电视, 对于某些电视台以秀比基尼的方式吊人胃口, 吸足眼球是不可取的, 造势大, 但观众评判低。主持人的神情应该随着新闻节目的内容而改变, 或庄重或严肃, 或微笑或喜悦, 主持人都应该做到细微的把握。

前景

电视新闻节目走娱乐化的方向褒贬不一, 有的人以为这是给枯燥的新闻播报的沉重一击, 是未来电视新闻大势所趋;有的人也以为新闻应该严肃、一丝不苟, 走娱乐化难免趋于流俗, 有失公信。新闻娱乐化是受到批评的, 至少是不值得宣扬的。但是, 不得不承认, 当今人们的喜好正在急剧转变, 所以, 新闻娱乐化作为一个新事物,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市场潜力巨大。

1.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发展依赖于观众的心理追求

在信息多元化与传播媒体多元化的当今, 电视媒体依然受到大部分民众的喜爱。其原因在于接受信息的便捷性, 观众无所做任何的努力, 打开电视只需眼看、耳听, 省事、省力的就接受到了信息。在时代节奏加快, 生活步伐迅速的时代, 人们并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谈论死板、枯燥、无味的新闻节目, 而更愿意讨论令人身心愉悦的新闻。比如, 有研究显示, 下班后朋友聚会对话, 是谈论利比亚战争、金融危机或是明星的隐私话题, 多数人都会选择有趣的明星隐私话题。可见, 媒体应该多在娱乐上加大报道力度。人们有跟风的心理, 如果一人谈论相关话题, 旁人不甘落后, 也会在平时加大该类新闻的关注力度。因为娱乐话题比较轻松, 谈论的人多, 那么必定起到一传十, 十传一百的功效。由此可见, 观众的追求影响着新闻娱乐化。

2.电视新闻娱乐化在娱乐经济下发展

二维码社交化推广前景有多大? 篇5

>>二维码的使用将使用户可以直接找到所需要的产品, 用户通过扫描该二维码得到下载地址。

一个二维码可以做什么?它不仅可以用来提供信息, 更可以参与到社交网络上的推广营销。

10月11日, 在2011年TechEd微软技术大会上, 微软Windows Phone事业部移动应用总经理Mat thew Bencke宣布, 微软与人人网开放平台在WP7上将进行深入合作, 即将首次把二维码扫描应用在移动APP的社交化传播中。

人人公司副总裁吴疆则给出了更直接的答案, 即扫描二维码, 得到应用程序的下载地址, 然后转至下载页面。

尽管它并非是一种新的技术, 但它的用途正日益广泛。

微软要渠道

在上述大会的主题演讲中, Matthew Bencke演示了第三方开发者如何在WP7的游戏应用上添加人人网的“移动社交插件”, 以及通过人人网上的二维码在WP7上安装应用。

据悉, 用户通过此项操作, 可以任意截取游戏内容并将其分享至人人网;其他用户在浏览到该分享时, 也可以通过WP7终端自带的可视化搜索功能扫描二维码, 自动跳转至该游戏的下载页面, 从而安装相同的应用, 由此形成迅速有效的社交传播。

Matthew Bencke表示, “人人网移动社交插件和二维码与WP7的整合, 使得WP7的应用可以通过人人网自动进行社交传播, 从而帮助应用开发者大大降低应用的推广成本”。

对于WP的开发者来说, 通过二维码安装应用将增加其吸引有效玩家的机会, 这远比单纯在SNS平台上依靠用户间分享有效得多。

对此, 人人网高级布道师马林表示, 此次合作对于WP的开发人员来说非常有利, 因为其不需要编写代码即可在其应用程序中添加社交分享与应用传播的功能。这一业务的开展将有利于WP开发者进行基于社交网络的推广, 并且这一点与微软在扩展开发者社区和构建开发者生态系统上的目标非常吻合。

不过, 人人似乎更加看重技术的投入。在此之前, 人人公司副总裁黄晶曾对记者表示, “技术决定方向, 决定你走多远, 决定是否会被淘汰掉”。

据悉, 人人网与微软的此次合作始于今年6月。人人网首席布道师、开放平台总监王立楠表示, 目前产品已经上线, 只需要等微软相应的产品推出, 用户即可享受到该项服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将二维码应用到下载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而且应用前景也很广阔, 但是需要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不过, 在整个流程上仍然存在一个问题, 由于二维码只是一串符号的图像化形式, 仍然需要依靠浏览器或者应用商店, 实际的下载路径并未缩短。

艾瑞分析师沈岁表示, 在智能手机快速发展普及的时候, 二维码搭载很多信息, 这种方式也比较方便。国外有关二维码的应用已经走向市场, 其发展更加多元, 如旅游景点介绍、移动互联网营销等等。对于微软和人人网的合作, 她认为这是一种宣传产品并扩大和保持用户数量的一种方式, 微软需要其来推广WP7, 人人网则需要将用户吸引至移动平台上。

一位Android平台的开发者告诉记者:“二维码分享随时可以做。”他表示, 二维码并不算是一个新颖的东西, 两者的合作更多是利益的互换。对于微软来说, 作为中国版Facebook的人人网在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开拓WP应用的重要渠道;而微软所能提供的无线领域的发展前景, 正是目前人人网急需的重要资源。

王立楠表示, 即使这次不合作, 也会推出相应的WP版本应用, “只不过因为合作变得更平滑了”。他还表示, 由于Android、iOS等平台的应用提供渠道相对成熟, 微软WP与人人网的合作会使基于WP平台的应用能够得到更快速的传播。

他认为, 二维码技术的引入, 能够加强用户的体验感。因为缺少这一因素, 用户在下载游戏的时候, 会相对来说比较麻烦, 需要去应用商店下载, 而二维码将使用户直接找到所需要的产品。

人人重点转移至移动客户端

随着该项业务的推出, 人人网的开放平台也正在将重点转移到移动客户端, 并将在这一领域上给予研发更大的投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社交化属性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深入, SNS与客户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而利用二维码, 则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马林表示, 人人网从2008年推出开放平台以来, 一直在为多种平台提供API调用和SDK软件包。本次新业务是在微软进一步加深“云、端”策略的奇迹上, 人人网优化开发者体验角度上进行的创新。

在谈及为什么会选择与微软合作时, 他表示, 微软为WP推出了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 降低了开发基于WP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难度。这些工具其中包括Metro界面和Silverlight技术等, 将有利于开发者开发出应用于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的新应用程序。这些特性与人人网坚持的开发者体验理念是一致的。

人人网开放平台总监王立楠表示, 人人网并不只是与微软进行合作, 而是积极地与其他操作系统厂商进行合作, 合作的达成取决于厂商开放的态度。

沈岁认为, 社交平台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 只有开放才能吸引开发者为平台开发出有质量有内容的应用, 从而才能增加用户粘性。用户是社交平台之本, 没有用户粘性则是硬伤。

质量前景化 篇6

为了检验把前景化概念引入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的做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 笔者将以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进行个案研究。《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 一方面沿袭了余华80年代先锋派小说注重语言形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其向传统小说回归的特点, 和之前的先锋小说相比, 与一般的小说有了更多的共性, 把它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保证了本文中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1 前景化的定义

前景化指的是对于规范 (norm) 的违背, 它是一种偏离 (deviation) 。正是因为有了偏离现象, 文学作品才得以和其他语言形式区分开来 (Leech, 1966, p140) , 因此, 想要研究文学作品, 就必须关注偏离现象, 或者说, 作品中的前景化语言。在这种意义上说, 前景话语言就成了风格的指标, 而研究前景化语言就成了研究作品风格的一种实用的方法。

“前景化”的概念最初由穆卡拉夫斯基 (Mukarovsky, 1964) 率先提出。他指出, 前景化是指对系统的违背, 同时提到了前景化的两个特点:连续性和系统性。随后, 利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前景化理论。他 (Leech, 1966, p145~146) 把前景化分为两类:组合前景化 (syntagmatic foregrounding) 和聚合前景化 (paradigmatic foregrounding) 。另外一位对前景化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韩礼德 (Halliday) , 他把前景化和突显区分开来。在他看来, 前景化是“有动机的突显” (Halliday, 1981, p334) 。随后在他的《小说的风格》 (Style of Fiction) 一书中, 利奇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 详细区分了偏离、突显和前景化三个概念。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 我们得到了本文中前景化的定义:“前景化是对规范的有动机的、连续的、系统的偏离”。

2《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前景化语言——重复

2.1《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重要性和分类

正如许多批评家指出的, 《许三观卖血记》中对重复的使用是非常明显的。一些对话及场景在小说中重复出现, 彼此之间基本没有差异或差异很小。张宏 (1997) 指出, 重复是这部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余华本人很重视小说中语言的使用, 他对重复语言的运用绝非是无意识的。在论述重复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性时, 余华 (余华, 杨绍斌, 1997) 说, “我非常强调它的音乐感。我当初在写这本书时有一个很大的愿望, 就是要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叙述方式来写。《马太受难曲》是一部清唱剧, 有两个多小时的长度, 可是里面的旋律只有一首歌的旋律, 而它的叙述是如此丰富和宽广。”这表明, 余华有意识地借鉴了经典作品的优点, 而重复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批评家试图在他们的论文中给重复分类。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 同时借鉴了前人的分类方式, 把这部小说中的重复分成三类:词语的重复、句子的重复和段落的重复。

2.2 个例分析

由于重复是该小说中重要的前景化语言, 因此就有了以下问题:译者是否意识到了重复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并如实地进行了翻译呢?下面, 我们将会根据上文中提及的重复的三种类型, 对此进行检验。这样, 就会发现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是否得到了保留, 以及译作是否取得了与原著中相似的效果。

(1) 段落的重复。

小说中只有一处段落的重复, 出现在第五章, 但是在译作中却没有翻译出来。当人们谣传许三观的大儿子, 一乐, 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而是何小勇的儿子时, 作者用了一整段的篇幅来描绘谣言四起的情形。

城里很多认识许三观的人, 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 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 可是在一乐的脸上, 他们看不到来自许三观的影响。他们开始在私下里议论, 他们说一乐这个孩子长得一点都不像许三观, …一乐的鼻子, 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 越长越像何小勇了。 (YuHua, 200 8, p32)

此时, 译者严格的译出了原文。然而, 当同样的段落一字不差的在34和35页再次出现时, 它译文中却消失了。译者直接跳过了这一重复的段落, 开始翻译下面的章节。在译本中, 整整一段文字的消失是非常明显的。它无疑会使读者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译者选择不去再次翻译这段话呢?也许译者认为下段小说中的第一句“许三观一次次地听到谣言”起到的作用和那一整段文字完全一样, 而一整段的重复是多余的, 不必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检查一下一整段的重复和一句话的重复所以的作用是否一致, 首先, 原作中谣言一再出现, 会加深许三观对一乐是否是他亲生儿子的怀疑。尽管起初许三观看起来并不相信这个谣言, 但随着同样的话一天天灌输进他的头脑, 终有一天会在他心里生根。而原作中每次几乎一摸一样的话会帮助读者直接领会到许三观的感受。其次, 这些话语的不断重复有助于构造出一个充斥着嘈杂、琐屑、无谓事物的世界。通过这些重复, 读者或许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本质。然而, 由于译文中重复手段的缺失, 上述的所有效果都在翻译中流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2) 句子的重复。

小说中同样有许多句子的重复。有时译者翻译出了这些重复, 有时却没有。在下面的例子里, 译者保留了原文中的重复:

(许玉兰) 向一乐叫道:

“一乐, 替我提上篮子。”

一乐说:“我不愿意。”

“一乐, 你来帮我穿一下针线。”

“我不愿意。”

“一乐, 把衣服收起来叠好。”

“我不愿意。” (余华, 2008, p46)

译者将重复完全植入了译文之中:

(Xu Yulan) would call to him, “Yile, help me carry the shopping basket.”

Yile would say, “I don’t want to.”

“Yile, help me thread this needle.”

“I don’t want to.”

“Yile, fold the laundry.”

“I don’t want to.” (余华, 2003, p46)

此处, 不论是原文还是译文中的重复, 都清楚的向读者展示了一乐和妈妈之间疏远的关系。如果继续读下去, 读者将会发现, 这种关系跟一乐和父亲许三观的亲密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重复消失, 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将随之不见。

而在下面的例子里, 译者把原文中的重复省略了。

许三观经常对三乐说:“三乐, 你走开……”

许玉兰也经常对三乐说:“三乐, 你走开……”

还有一乐和二乐, 有时也说:“三乐, 你走开……” (余华, 2008, p50)

与前面的例子不同, 译者在此处并没有字对字的译出重复, 而是做了一些改动。

Xu SANGUAN said things like thatto“the little brat”all the time.

So did Xu Yulan.

Even Yile and Erle told him to go away sometimes. (余华, 2003, p50)

译者没有把重复翻译出来的理由或许是通常在英语中没有如此多的重复, 把重复去掉, 改变句型, 使得译文更加流畅, 可读性强。然后, 我们必须意识到, 即使是在汉语中, 这种重复也是不常见的, 它并不符合汉语行文的规范, 原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这样一来, 作者可以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一乐听到这种称呼的失落和孤独。虽然译文对于重复的省略增加了可读性, 却失去了前景化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3) 词语的重复。

词语的重复是小说中最常见的。就像句子的重复, 译者同样在有的地方译出了重复, 有的地方却没有。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得以保留的地方。

年轻的血头说:“你快走吧, 我不会让你卖血的, 你都老成这样了, 你身上死血比活血多, 没人会要你的血, 只有油漆匠会要你的血……” (余华, 2008, p247)

The young blood chief said, “Get outo f h e r e!I’m n o t g o i n g t o b u y y o u r blood.You’re just too old.There’s more dead blood than living in your veins.No one could possibly want any of your blood.The only person who might be able to use your blood is the lacquer man.” (余华, 2003, p247)

原著中“血”字出现了七次, 而在译文中出现了六次。尽管译文中丢掉了一个字, 我们还是可以说, 译者注意到了“血”字重复的前景化特点, 在译文中复制了这种语言形式。因此, 原句的节奏感在译文中得到了保留。下面的例子却展示了相反的情形。

她父亲对她说:“你就去对他说, 你要结婚了, 新郎叫许三观, 新郎不叫何小勇。” (余华, 2008, p25)

Her father replied, “Just tell him that y o u’r e g e t t i n g m a r r i e d.A n d t h a t t h e gro om’s na me is Xu Sa ng uan, no t He Xiaoyong.” (余华, 2003, p26)

在分析此处的重复时, 张宏 (1997) 做了详尽的说明。在张宏看来, “新郎”出现了两次, 看起来非常累赘, 然而, 省掉任何一处将会破坏句子的节奏, 使得句子变得平淡无奇。从常规的语法和修辞来看,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句式显得非常笨拙, 然而从文体学的角度看, 其中的重复是必要的, 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节奏美。

然而, 在译文中, 对于“新郎”的重复消失了, 这也许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但重复带来的前景化效果却消失了, 因此译文也失掉了原文中的美感和张力。这种译文, 就成了申丹 (申, 1995, p90~100) 所说的“欺骗性的等同” (“deceptive equivalence”) 。也就是说, 尽管译文中正确地复制出了事实, 其间的文体特征却或多或少的失去了, 因此文学的美也遭到了削弱。

综上所述, 原文中的重复一方面加强了文学效果, 同时给小说带来了节奏美。译文中重复的缺失损害了原著中前景化语言的力量。

2.3 原因分析:译者对原著前景化特征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翻译出了小说中大部分的重复, 所以大多数的前景化语言都得到了保留。这是因为译者注意到了小说中的文体特征。正如他在《译后记》中所说的, 小说中的“音乐性”是非常突出的, 原文中的语言简洁平实, 有类似街头戏剧的强烈的节奏感。然而,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译文中还有一些重复没有被翻译出来。在这些情况中, 译者没有充分意识到重复的前景化作用, 因此牺牲了前景化的语言, 以获得更加流畅、可读性更高的译文。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译者翻译出了大部分的前景化语言, 而且至少复制出了部分的文体风格。这是因为译者意识到了原著中的前景化语言, 并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它们。这样我们或许就可以谨慎地说, 前景化的方法如果得以恰当的使用可以作为检验文学翻译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因为它同时连接了文学作品鉴赏和翻译中的主观和客观方面。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1981) .Linguistic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the inheritor’.In Donald C.Free-man (Ed.) , Essays in modern stylisticsLondon&New York:Methuen:325~360.

[2]Leech, G.N. (1966) .Linguistics and thefigures of rhetoric.In Roger Fowler (Ed.) , Essays on style and language (pp.135~156) .London&Henley:Routledgeand Kegan Paul.

[3]Leech, G.N. (1969) .A linguistic guideto English poetry.Landon&New York:Longman.

[4]Leech, G.N.&Short, M.H. (1981)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andon&New York:Longman.

[5]Shen, D. (1995) .Literary stylistics andfictional translation.Beijing:PekingUniversity Press.

[6]Yu, H. (2003) .Chronicle of a bloodmerchant. (Andrew F.Jones, Trans.) .New York:Pantheon Books.

[7]董育宁, 张玉玲.许三观卖血记的语篇衔接和语言风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10~112.

[8]何滢,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重复的几种形式[J].零陵学院学报, 2002 (3) :67~6 8.

[9]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10]余华, 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及其它[J].作家, 1996 (3) :4~10.

[11]余华, 杨绍斌“.我只要写作, 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 1999 (1) :4~13.

质量前景化 篇7

The term foregrounding wa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he word“foreground”, which is used for the visual arts and means the part of a scene or picture that is nearest to and in front of the viewers so that they will readily put their attention on it.Foregrounding in linguistics was first postulated by Mukarovsky, later was adapted to literary field by the Russian Formalists during the early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ultimately was introduced to academics in the West, through translations, by Garvin.

In his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1969) , G.N.Leech mainly analyses two types of foregrounding:foregrounded regularity and foregrounded irregularity, or rather parallelism and deviation, as a means of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ic and norm language in a work of art.“Deliberate linguistic foregrounding”is not only used in poetry, asserts Leech, but also found in many others areas, like joking speech and children’s games, to name just a few.Therefore, literature distinguishes itself through the“consistency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 of foregrounding” (57) .Today foregrounding has widely been accepted a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stylistics by many theorists.

ⅡTwo Types of Foregrounding

One type of foregrounding defined by Leech is the foregrounded regularity, mainly presented in parallelism.To some extent, parallelism can be regarded as foregrounded regularity (62) .Generally speaking, the use of every language consists in its rules and regularity.If some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pop out from its regular rules, either by similarity or contrast, those elements are foregrounded.Parallelism is a pattern technically used to make some elements in a language outstand other customary or standard elements.The following lines will illustrate the parallel patterns in poetry.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The above lines are written in an alliterative structure.It consists in the recurrence of a particular phoneme∕b∕and∕f∕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stressed syllable of the two sentences in the first line, and∕f∕in the second line.By adopting such patterns, the author presents us with an ear-pleasing rhythmic pattern so that the reader can not only read the poem with great ease, but also feel a sense of intensity and fluidity of the actions of the breeze, foam and furrow.

Each generation are attracted by well-known tunes, like ballad, classical songs, pop songs and nursery rhym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compos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ecause such tunes have certain melody patterns of rhythms and thus leave a lasting aftertaste in our mind.Take the following nursery rhyme for example.

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 bear, brother bear,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morning bells are ringing,

Ding dong ding, ding dong ding.

[a well-known English nursery rhyme]

The whole song is composed in a harmoniously parallel pattern.In line one, one sentence is repeated twice.In line two, phoneme“b”appears as the first letter of each word.In line three, morning and ringing share the same affix“ing”while in line four, phoneme“d”comes as the first letter of each word.Apart from that, the three onomatopoeic words in the last line are not only similar in sound but also i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By such purposeful repetition, either in phoneme or in syllable, the composer achieves not only an unusual ear-pleasing sound effect, but also an effect of harmony between sound and word.In a nursery song devised mainly for singing to a baby, the seeming over-petitions also reflect the patience and love of the singer, the mother, to her baby.

He stood behind his desk in the far end of the dim room.The wife liked him.She liked the deadly serious way he received any complaints.She liked his dignity.She liked the way he wanted to serve her.She liked the way he felt about being a hotel-keeper.She liked his old, heavy face and big hands.

[Ernest Hemingway, Cat in the Rain]

Judging from the above lines, we will find that parallelism pattern is also widely used in fiction.The author purposefully uses six pronouns (the wife and five“she”) and six verbs (“liked”) to depict the protagonist’s emotion in a single short paragraph.On the one hand, the pronoun changed from“the wife”to“she”may not only imply the author’s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but also let the reader come closer to the character by shortening the character’s appellation from“the wife”to“she”.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choosing six“liked”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inner actions foregrounds the eagerness of the character, who, as the short story relates later, is not satisfied with her present condition and wants something new and different.

Parallelism is thus us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text as foregrounding to achieve a sense of prominence, purposefully making the main theme or character stick out from other things in the background, either by repeated phoneme, rhythm or other forms of parallel patterns.

Foregrounded irregularity, mainly presented in deviation, “is a disruption of the normal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and it makes up a“gap”in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by filling such gap, the reader gets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Leech 61) .Therefore, deviation is a technical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author as a means to foreground the meaning behind the seeming irregular and abnormal patterns.From linguistic prospective, Leech classified foregrounded irregularity mainly into lexical deviation, grammatical deviation, graphology deviation, semantic deviation, dialectal deviation, and phonological deviation (42-51) .

Firstly, lexical deviation is related to the vocabulary, words, or morphemes of a language.By inventing new and odd words for a particular occasion, the author can obtain a special effect on the reader.Take affixation and compounding for example.Customarily we are permitted to add a prefix of fore-to a verb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beforehand”or“in advance”, such as foresee, forespeak, foreshadow, forerun, etc., and a reader can easily get the meaning of such words.However, from T.S.Eliot’s line“And I Tiresias have foresuffered all”in his poem The Waste Land, Ⅲ, the reader is always impressed by Eliot’s novelty in using“foresuffered”to achieve a surprising effect.As for compounding, widow-making is a good one which is formed in the pattern of car-making, prize-winning, textreading, etc.But a normal reader will be shocked at“widow-making”, because it is unnatural and abnormal to make someone to be a widow.By doing this, the author can achieve an effect of satire and irony.

While grammatical deviation is often used in a text to show something deeper behind the seeming ungrammatical pattern.It may appear strange when we hear someone say“I doesn’t know”, because the correct auxiliary verb should be“don’t”when the subject is“I”according to English grammar.However, “I doesn’t know”in dialogue may suggest more.It not only indicates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but also exhibits the speaker’s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ither he/she is not well-educated enough to master the grammar or he/she is in such a hurry to state some points that he/she unconsciously makes a slip of tongue.

Graphology deviation concerns more on how the language is written on the paper than other elements.It breaks the customary arrangement of writing language to realize some special purposes or effects devised by the author.Emily Dickinson, E.E.Cummings, a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 all are good at using irregular capitalization, punctuation, space, etc.to realize their purposes.Below are two examples.

Example 1

Futile—the Winds—

To a Heart in port—

Done with the Compass—

Done with the Chart—

[Emily Dickinson, Wild Nights—

Wild Nights 249]

Eaxmple 2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William Carlos William, The Red Barrow written in1923]

As seen from example one, Dickinson’s poems are famous for her overuse of dash and capitalization between lines.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versions in interpreting such writing techniqu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apitalization can easily attract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dash possibly may suggest a pause and hesitation of the speaker’s feeling, thus leaving room for the reader to do further meditating.While in example two, the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ines makes the whole poem look like a painting, with symmetrical picture of dots (the words) to convey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nd meaning.

Semantic devia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Such technique is often seen in poems, slogans, advertisements, proverbs, etc.“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is a famous saying we are familiar with.But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anguage, mother is applied to the title of a female person or animal that conceives and gives birth to a child.However, the inventor (of this sentence) uses failure as a mother who gives birth to success to make the abstract concept (failure/success) personified.Therefore, the seeming oddity of the language produces an abnormal power of significance if we interpret the word beyond the dictionary definition.

Finally, some writers purposefully adapt some socially or regionally defined dialects to a text to achieve dialectal deviation.Mark Twain, for example, uses a lot of colloquial and vernacular language to depict the life of local people in many of his novels, in which characte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alk differently, as cases in point are Huck, Tom and Jim.See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and speeches of people from particular sections and societies, the author hides his standpoint and produces an effect of o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Of course, there are still other classifications if classified on different standards or basis.But no matter what deviation it is, it is purposefully used to highlight and foreground the author’s intention behind the lines.

III Conclusion

To sum up, both foregrounded regularity and foregrounded irregularity are to highlight some language el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normal or customary language system t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philosophical or intentional views of the author.Though sometimes foregrounding may appear odd or incomprehensible, deeper meanings are often successfully conveyed through such oddity or incomprehension than otherwise from normal expressions restrained within the standard language system.Therefore, foregrounding creates a stage on which spotlight is put on particular language elements to draw the reader’s attention.It not only unveils the author’s deeper intention after a close examination, but also involve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ader to actively think rather than passively accept everything.

摘要: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语言现象, 前景化已成为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包括对常见语言形式的重复或频繁使用, 也包括对常规语言形式的偏离或变异。分析前景化及其特征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形式的前景化在不同类别文本里边的表现形式及所起的功能。

关键词:文体学,前景化,重复,偏离,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69.

[2].Shao, Jingdi and Bai, Jinpeng, ed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上一篇:语文素养与语文阅读下一篇:现代化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