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商誉计量

2024-10-25

自创商誉计量(精选7篇)

自创商誉计量 篇1

商誉的本质是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的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组织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超额收益所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商誉按其来源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两种。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只确认外购商誉, 但根据商誉的本质, 还应该确认自创商誉。

一、自创商誉及其确认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创立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虽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自创商誉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但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和评估技术的成熟, 自创商誉应当予以并且也能够加以确认。

首先,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自创商誉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无形资源, 这些资源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创立和积累的, 可以使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

其次,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会计目标的需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 会计目标为规范会计行为,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监管机构、企业等有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 充分肯定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 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既然会计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 那么会计资产中就应该反映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入的自创商誉。如在高科技企业中, 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大, 商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的信息, 如果不及时地向使用者提供, 就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正确决策的需要, 偏离了企业会计目标, 所以自创商誉应该在会计核算中确认。

最后, 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市场价值表现形式。在企业合并中出现的巨额外购商誉价值, 不可能产生于企业被收购、改组或合并时, 而是被并购企业长久以来积累的自创商誉的价值实现。当外购商誉进入被收购企业后, 与收购企业自创商誉融为一体, 转化为收购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转化为自创商誉。所以外购商誉仅是商誉在产权交易时点的一个短暂状态, 商誉更多地以自创商誉的状态存在, 外购商誉只是商誉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 其本质仍然是自创商誉。

二、自创商誉的计量

因自创商誉无法同企业整体脱离而单独用于交换, 其计量比较复杂。另外商誉的本质是能给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的收益, 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自创商誉的价值应该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未来超额收益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其不确定性的价值。用算式表达为:自创商誉价值=超额收益价值+不确定性的价值。

第一, 未来超额收益的价值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一般的资产要素不同, 商誉资产不像传统事项或交易那样是在一个时点即可完成 (尽管外购商誉是在合并时确认, 但其产生是由于被合并企业过去若干事项或交易形成的) , 而是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 商誉价值随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变化, 有可能对其价值通过重估而再次确认与计量, 所以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自创商誉既不能同企业的整体相分离, 又不能够单独销售, 因此, 商誉尤其是自创商誉就不能够单独进入市场, 缺乏单独的交互能力, 不存在市场价值 (交互价值) ;再者每个企业的自创商誉具有不可复制性, 所以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价值。结合商誉的本质, 自创商誉价值应该是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第二, 自创商誉不确定性的价值计量。

自创商誉的价值取决于其给企业未来创造的超额收益的价值, 不是由当前现金流决定的, 是由未来超额收益现金流决定的,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所以商誉的价值还取决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鉴于此, 可运用实物期权的方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

自创商誉所具有期权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创商誉具有灵活性。灵活性是金融期权的显著特征, 自创商誉的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 也就是说可以形成企业自创商誉的无形资源很多, 如果企业的技术不先进了, 企业可能会因为顾客的信任而具有自创商誉, 所以企业的自创商誉具有灵活性。

(2) 自创商誉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金融期权存在的基础, 自创商誉能够给企业创造未来的超额收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 未来收益也具有不确定性。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步积累起来的, 其价值组成部分容易发生变化, 如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特有技术可能不再特有, 甚至落后于形势;优秀的管理人才随时可能离开本企业另谋高就;良好的地理位置可能会由于城市建设规划或经济布局的改变而不再具有优越性;专营专卖权可能会由于发行许可证主体扩大专营专卖范围或取消专营专卖而消逝等。所以从不确定性来看, 自创商誉与期权具有同一性。

自创商誉能使企业获得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 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 具有成长期权的特性, 其价值可以利用给实物期权定价的应用偏微分方程法的Black-Scholes模型计量。Black-Scholes模型的公式如下:

其中

V0表示自创商誉不确定性的价值;St表示实际价格, 即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折现值;Xt表示企业的价值;r代表无风险利率;t表示期权的有效期;σ表示标的资产收益的波动性, 即收益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 自创商誉的超额收益的价值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不确定性的价值可以采用实物期权的方法计量。

三、应用案例

[例]甲企业拥有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逐步积累起来的、能获得超过正常投资报酬率的能力和信誉、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 为简化起见, 假设该资源预计未来五年能给甲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的现金流量如表1。

单位:元

Xt=2400, t=5, 假定r=5%, σ=35%, 和经过调整的折现率i=15%代入Black-Scholes模型公式中:

自创商誉价值=超额收益价值+不确定性的价值=1664.67+441.24=2105.91 (万元)

参考文献

[1]郑丹:《浅谈自创商誉的确认》, 《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2]温章林:《自创商誉及其确认与计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自创商誉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篇2

关键词:自创商誉,光合作用,光合系数法,财务指标

一、确认自创商誉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一) 确认自创商誉面临的困难

自创商誉是企业长期以来由众多因素 (如顾客的偏爱、供应商的信任、优秀的管理队伍、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所形成的, 很难确定是某一活动对自创商誉形成的影响程度, 而且在自创商誉产生的效益期间其价值的各组成部分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杜兴强, 2003) 。基于以上自创商誉的特殊性, 目前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法满足资产确认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关于“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资产”的规定的解释是:成本无法可靠计量, 并且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为报告主体所控制;缺乏同其他资产相区分的身份。

2.基于商誉本质的考虑。目前会计界对商誉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总超额收益论”、“协同效应论”、“总计价账户论”等 (李玉菊, 2011) 。那么, 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所属的会计要素是什么呢?主要观点有:

(1)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 (杜兴强, 2011) 。他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权益价值和商誉显著正相关, 且相对于除商誉和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 权益价值与商誉更为相关, 从而证明商誉相对于其他资产显示出其在创造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或现金流方面的能力的“卓越性”。

(2) 商誉是企业能力的价值体现, 应当作为资产以外的独立会计要素来确认 (李玉菊, 2010) 。她分别从市场和企业两个方面及其互动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商誉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 企业能力是商誉的内在支撑, 商誉价值在于能降低潜在交易风险和成本, 其核心要素是可持续履约能力。

(3)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一些学者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一种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 须花费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但商誉的成本费用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他们认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最终都将转化成费用, 只是计入费用的时间点不同而已。

3.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考虑。历史成本计量的最大特征是所有资产的计量均以取得该资产的代价来确定, 如果企业获得了某项资产而没有付出代价或者与付出的代价不配比, 则作为利得或者损失处理。而前文已经讲到, 自创商誉是受企业众多因子影响的。因此,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一方面很难确定哪些支出能促使商誉的形成, 另一方面对于某项具体的支出也难以判断其对商誉形成的贡献度。

4.基于可靠性原则的考虑。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 他要求会计信息应尽量避免错误并减少误差, 不偏不倚,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然而鉴于自创商誉的价值组成部分众多且容易发生变化, 比如特有生产技术不再特有, 优秀管理人员另谋高就, 良好的地理位置因外部环境改变而不再具有超越性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无法控制自创商誉的未来超额收益。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入账, 不但无法验证, 其经验估计数也难以做到不偏不倚, 有违可靠性原则之要求。

(二) 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 关于自创商誉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是: (1) 自创商誉的定义及其所属要素; (2) 计量属性的选择; (3) 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博弈。鉴于以上问题, 葛家澍教授曾指出: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 是由于传统的会计有些条条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因此, 笔者认为:

1.自创商誉是企业众多资源、多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 其光合作用强度代表企业综合能力。换句话说, 企业光合作用是自创商誉的内在支撑, 自创商誉是企业光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自创商誉是一个集合名词。其实, 无论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还是“协同效应论”, 其本质都是指企业拥有同行业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的总和。显然, 这些独特优势产生的前提必定是企业运用自身的各种能力对各种资源 (包括实物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以及无形资本资源等) 相互组合协同作用的集中表现, 因此, 自创商誉应该是一个综合能力集合名词。

2.自创商誉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列示在会计报表中。

(1)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我国会计准则 (2006) 规定: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谓经济利益是指间接或者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1)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是企业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协调的集中体现。显然, 这是由过去的事项或者交易所形成的, 不同的是这种形成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形成的。比如, A企业购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 按历史成本属性应根据所支付的对价确认该资产的价值, 然而这批设备的真正价值远不等于其账面价值。因为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维护了企业按时交货的声誉, 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些均促成了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 (2) 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形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且其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现金流量经常随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较难予以控制。就外部环境而言, 会计上所确认的任何资产均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就内部环境而言, 企业是可以通过健全的制度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度有所控制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关于自创商誉计量方法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3) 杜兴强教授在《商誉的性质及权益计价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数据》一文中已经证明了商誉较其他资产与权益价值更有相关性。因此, 本文不对此过多阐述。

(2) 计量属性的选择。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是多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并非通过某一时点的交易瞬间形成。因此无清晰的成本支出, 难以确认其历史成本。又因自创商誉需要依附企业而存在, 无法单独转让, 故单独确认其公允价值不可行。因此本文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属性, 但因传统的现值法存在众多的变量估计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不利于对计量结果的客观要求, 因此本文在延续前人采用的现值法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原方法进行了修正。

(3) 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博弈。毫无疑问,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唯有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方可达到较为完美、准确的组合。“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和“盈余质量修正系数”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出发, 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变量估计, 达到客观评估自创商誉的目的。

二、商誉计量的方法及后续确认

(一) 商誉的合理组成部分

前文已述,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各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 自创商誉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光合作用”的高强度和高效率。因此, 企业的任何“行为”, 只要与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等具备有利关系, 均可以认为是增强企业“光合作用”强度的“催化剂”。鉴于此, 我们将影响光合强度的一切要素分类概括如下:

由上表可知, 虽然自创商誉的影响因素众多, 但是最后均要归结为几个核心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其实不难理解, 企业自创商誉的大小就是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而一个企业对于资源的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否则其真实性就有待考验了, 这是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的。

(二) 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

目前实务界通常采用的自创商誉计量方法有两种:“超额收益现值法”和“割差法”。其中“超额收益现值法”指出商誉是“超额盈利现值观”的产物, 该方法要求将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折现, 并将折现值汇总最终确定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Si表示年预期超额收益;r表示折现率;i表示预期超额收益的年限。

笔者认为, 若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 许多变量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 存在很大的估量空间, 最后使得所确认的自创商誉的数值偏差很大, 不客观。

“割差法”是目前计量外购商誉的通用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剩余价值观”, 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G=W-Z。

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W表示企业的整体价值;Z表示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割差法”下, 决定企业自创商誉价值的因素就是W和Z, 而W所存在的误差的来源跟“超额收益法”基本一样, 同时“W-Z”所得出的差额并不等于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因为在企业中还有一些在财务报告中显现的资产和负债, 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精确度量, 而恰恰剩余的精确度量是最难以设计的。所以, 此种方法造成了自创商誉的最终价值的不准确。

综上所述, 以上两种计量方法都存在变量估量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 造成了自创商誉的不客观和数值的不准确。此外, 笔者认为, 单纯地通过企业的盈利甚至还是不确定的未来盈利能力来判断企业的自创商誉是不正确的,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这将在某种程度上“鼓励”通过牺牲长期利益而追求短期的经济利润, 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1.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修正法。在表1中, 影响自创商誉的因素最后都要反映在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中。鉴于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然后通过比较其在同行业中位置来确定自创商誉的数值。具体阐述如下:

本文参照1998年国家财政部、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形成了表2:

(1) 基本指标的评价。基本指标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 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初步评价。基本指标评价的参照水平由财政部定期颁布, 分为五个层次约150个行业。同时, 在各行业下又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不同的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值。例如, 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业的标准值见表3 (有省略) 。

首先是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本档调整分

其中: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例如, 某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企业2010年平均净资产为100 000万元, 当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8:求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得分。

由表3可知, 该流动资产周转率已达到“平均数”0.6水平, 处于“良好”和“平均数”档之间因此有: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9×0.6=5.4分

调整分= (0.8-0.6) × (9-5.4) ÷ (1-0.6) =1.8

因此, 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为=5.4+1.8=7.2其他基本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不再举例说明。

其次是基本指标总分的计算。

分类指标得分=∑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基本指标总分=∑各类基本指标得分

在每一部分指标评价分数计算出来后, 要计算该部分指标的分析系数。分析系数是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部分评价内容各自的评价分数与该部分权数的比率, 其公式为: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2) 修正系数的计算。基本指标有较强的概括性, 但是不够全面, 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综合能力。因此, 又设置了4类12项修正指标, 根据修正指标的高低计算修正系数, 用得出的修正系数去修正基本指标得分。计算修正系数的“修正指标的标准值区段等级表”, 见表4 (有省略) , 由财政部定期发布。

其中, 对基本指标得分的修正, 是按指标类别得分进行的, 需要计算“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 由“单项指标的修正系数”加权平均求得。

首先是单项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功效系数= (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假设前例公司实际的存货周转率为2, 本档标准系数为0.6.则:功效系数= (2-1.5) ÷ (2.8-1.5) ≈0.38。

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15÷18≈0.83

存货周转率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0.6+0.38×0.2-0.83) =0.846

其次是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例如, 存货周转率属于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其权数为5, 资产运营能力总权数为18, 所以存货周转率综合修正系数=0.846× (5÷18) =0.235

再次是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类内各单项指标的综合修正系数

在进行了上述所有修正工作后, 接下来就是计算“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笔者建立如下公式:

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PM) =∑分类综合修正系数×该类权数÷100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 (PM) , P为之前企业自创商誉的数值。

2.基于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修正法。无论是“超额收益现值法”还是“割差法”, 它们都是基于企业现有的盈余来预测未来企业的收益, 可见对企业当期盈余的可靠性和持续性的判断是预测未来收益的必要步骤。笔者认为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可以较为客观有效地增强自创商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基于有关企业盈余质量的既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得出表5、表6所示的企业盈余质量评级体系表。

其中:单项指标得分=比重+ (实际比率-标准比率) /每分的比率差, 综合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注:标准比率和行业最高比率都需要根据当期本行业的真实情况而定。

最后, 在超额收益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λ。在差值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W×λ-Z。λ是指在得出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总分后对自创商誉的修正系数。

三、关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有制造业类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 并通过以下步骤确定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 根据选取的数据计算每年各单项指标Xk值。

第二步, 以年限为类别, 用算数平均法分别计算每年各指标的平均数Xk和标准差Sk。

第三步, 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 它反映各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

第四步, 对标准差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权数wk。wk=Vk/∑Vk。

第五步, 对每年计算出来的权数进行平均处理, 以此作为各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k。

根据以上数据, 我们运用SPSS得出表7~表14。

由表11可知, 自有资金比率和资产周转率所占的权数并不多,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统计误差的存在, 因此笔者稍微调整了下最终权数并得出各指标比重, 见表14。

四、结论

本文认为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集中表现, 对于完善企业会计报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本文从“企业综合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并运用“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对原有计量结果进行了修正;从原有计量方法的角度, 构建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并主张通过修正系数λ对原有计量结果予以修正。

本文的不足之处有: (1) 因为现有财务报表所显示的商誉均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 其计量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 所以在取得实证数据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为并未对修正后的自创商誉予以检验。 (2) 因为篇幅关系, 本文未曾对“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下的修正系数λ予以准确计量。以上不足均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企业商誉审计探讨.中国审计, 2003;13

[2].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1996;1

[3].陈昌权, 邹懿.高新技术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统计与决策, 2007;15

[4].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财经研究, 2003;1

[5].俞小明.企业自创商誉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思考.企业经济, 2008;12

[6].肖华玉.审计视角的企业商誉价值计量与处理.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2

[7].杨琼.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月刊, 2009;33

[8].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9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 篇3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张以及世界各国企业间并购浪潮的高涨, 商誉作为企业中“最无形”的资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在一些企业并购中出现了巨额的外购商誉。由于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多年来, 会计界对有关商誉会计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主要表现在关于商誉是否应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何时确认、如何确认以及其计量方法和后续计量等方面。本文将从国内外现有的有关商誉会计的研究成果出发, 对一些理论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商誉概念界定

(一) 商誉的内涵

关于商誉内涵的界定, 会计界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E.S.亨德里克森 (Hendrickson) 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提出的“三元理论”, 他将人们对于商誉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种理论:一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 即好感价值论 (Favorable Attitude Concept) ;二是预期未来利润超过不包括商誉的总投资的正常报酬部分的价值, 即超额收益论 (Excess Earnings Concept) ;三是反映企业总价值超过各个有形或无形资产价值差价的总的几个账户, 即总计价账户论 (Maste Valuation Account) 。“三元理论”从不同的角度, 对商誉的内涵作了比较科学的界定, 为会计界对于商誉本质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此外, 与“超额收益论”有着一脉相承关系的“剩余价值观”认为, 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而持“无形资产论”观点的人认为, 商誉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因素构成, 而这些因素又无法直接反映在会计记录中, 所以商誉实际上是代表了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以上几种观点虽然出发点和角度不同, 但是我们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在此, 我们可以把商誉定义为:是指企业拥有的,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从其定义我们可知, 自创商誉是符合资产定义的, 因此, 应该被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予以确认。

(二) 商誉的特征

为了全面理解商誉的内涵, 笔者认为还应对商誉的特征有所了解:1.整体性。商誉是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生产要素之间及各自内部相互之间协同和配置作用的结果, 形成商誉的抽象因素无法单独计价, 但它们综合起来却能形成企业的一种综合资源。2.依附性。商誉是企业的一种优势资源, 它以企业为载体, 无法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3.超额盈利性。商誉的存在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 这是商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 反过来, 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 不仅仅只是因为存在商誉, 一些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 同样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4.长期性。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并且形成后也将长期对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三、对于自创商誉确认的思考

(一) 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

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并无本质的区别,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 外购商誉本身就是自创商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的一种反映。正如葛家澍教授认为的“企业合并中出现如此巨大的商誉价值, 不可能产生于企业被收购、改组或兼并之时……该企业的商誉早已产生, 只是收购、改组或合并时才实现而已。”但是, 我们能不能就此认为外购商誉就等同于自创商誉呢?答案是否定的。

外购商誉, 实际上是公司并购活动中产生的购买溢价。在并购过程中, 凡属于收购价格超过购买企业在被购买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中拥有份额的部分, 一律被计量为“外购商誉”。笔者认为, 这部分差价中, 有相当一部分根本不是商誉。形成并购差价的原因有很多, 在合并谈判中, 并购价格受到谈判双方的主观因素、对未来的预期、估计偏差、风险补偿以及多方竞价的影响, 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估计偏差, “外购商誉必须在剔除各项计价偏误后, 才能比较接近于商誉的本质。”

由此, 笔者认为, 单纯地将商誉分类为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作法有失科学性, 因为外购商誉包含的内容更加复杂, 其并非真正的商誉。而自创商誉从内涵上更接近于我们目前对于商誉的定义, 因此我们认为, 会计界对于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作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 自创商誉是否应予以确认

关于自创商誉是否应予以表内确认的争论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对于一项资产的确认,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观点, 应当具备四项标准, 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反对将自创商誉予以确认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否定其可靠性和可计量性, 同时过于强调谨慎性原则。对于可定义性, 本文前面对于自创商誉是否符合资产定义已做了相关论述, 在这里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论述将自创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以真实存在的经济事项为对象,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人认为, 自创商誉未来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仅凭经验估计无法做到真实可靠。然而, 笔者认为, 如果按此标准, 会计上对于折旧的计提同样也应受到可靠性的质疑, 因为对于固定资产的损耗, 我们同样也是依靠经验, 通过制定统一的折旧方法予以确认和分摊, 这样的处理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 过分强调可靠性, 则必然会削弱另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即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会计目标越来越侧重于决策有用观, 对于在企业总资产中比重越来越大的自创商誉, 只有将其进行确认, 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合理决策的有用信息, 才符合充分披露原则。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说, “貌似精确的计量结果无法掩饰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估计与判断, 过分强调货币计量和精确计量往往导致‘过犹不及’, 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适当的确认”。因此在会计计量中, 我们应允许一定程度的估计和判断。

其次, 过分推崇谨慎性原则的学者认为, 会计确认和计量时, 会计人员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 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 尽可能不确认或少计量“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尽可能确认或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因此, 不确认自创商誉, 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前景的盲目乐观。显然, 这种观点是对客观经济环境的一种消极反映。近年来, 对于或有事项会计处理规定的改进, 表明会计界对谨慎性原则作出了应适度应用的调整。因此, 基于一致性原则, 笔者认为对于“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与“可能的”负债和费用应同等重视, 在确认“可能的”负债和费用的同时, 应合理而适度地应用谨慎性原则, 对于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创商誉予以确认。

再次, 在各种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观点中, 最为重要的一条理由是认为形成自创商誉的成本费用无法可靠计量, 其确认背离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然而, 笔者认为, 历史成本仅仅只是会计计量属性的一种, 虽然其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以及一致性等优点, 但它并不能成为唯一的会计计量属性。会计的5种计量属性应该是互为补充的, 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属性, 而应选择最优的方式进行计量。比如在会计实务中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时, 我们就将其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相比较, 从而确定其是否减值。由于自创商誉的特殊性, 决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将不适合其进行初始确认。正如邓小洋教授所说,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在自创商誉的计量上保持应有的灵活性将有利于打破目前的僵局, 为积极稳妥的确认自创商誉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 国内外仍不乏学者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提出了其他肯定的意见和理由, 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综上所述, 将自创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 不仅是符合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举措, 更将是会计理论界的一大突破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需求。

四、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一) 自创商誉的初始确认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 自创商誉应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进行确认, 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讨论的是何时进行确认的问题。

前已述及, 自创商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同样, 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有商誉。因此,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商誉, 将是自创商誉确认的第一步。出于对谨慎性原则考虑并结合商誉的特征, 我们应作出如下规定:企业每年年末对其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 若前者在一个连续期间内 (一般是连续3年或者5年) 均大于后者, 则我们可以认定该企业存在自创商誉, 且该项资产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因此在这一期间之后的第二年年末, 我们将自创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进行表内确认, 同时, 将之前期间内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情况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此外, 还应注意的是, 当企业发生重大交易事项 (如产权交易等) 并且该事项经验证足以影响到企业的自创商誉价值时, 无论是否是年末, 企业都应对自创商誉进行价值重估, 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预期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是自创商誉的一大特征, 而本质上这种超额收益最后将会引起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值, 从而增加股东权益。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增设“自创商誉”会计科目, 同时由于自创商誉所引起的价值增值来自于企业所有资产溢价的结果, 因此, 我们用“资本公积”对这种溢价进行确认。即当企业确认自创商誉时, 应做如下分录:借记“自创商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商誉”科目。

(二) 自创商誉的计量

目前理论界关于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主要是超额收益法, 它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 按一定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进行贴现而得出自创商誉价值的方法。超额收益法又具体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它是“超额收益论”的产物, 体现了自创商誉能带来超额盈利的特点, 但他们有很明显的缺陷。

首先,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人为地假设企业未来每年的超额收益等额, 这显然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因为企业的超额收益受到众多因素诸如市场竞争、科技进步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企业每年的超额收益显然不可能是相等的。

其次, 超额收益法特别是超额收益折现法在实际应用时, 其中的三个主要参数企业未来获利能力、折现期限以及相应的折现率, 全部依靠人为估计, 难免带有一些主观因素, 特别是折现期的确定。虽然国内外目前有许多关于确定折现期的参考因素观点, 但是, 不同的企业如果采用不同的参考因素将会使得折现期的确定千差万别, 如此将不利于自创商誉计量的统一性和同行之间的可比性。

最后, 如果说外购商誉包含的不止有商誉的内容, 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 企业的超额收益不能全部归功于自创商誉。企业的其他可辨认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也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正如张占耕先生的观点“严格地说, 商誉应是企业超额收益来源的一部分。企业利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多种因素, 虽然无形资产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 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张占耕, 1998) 。因此笔者认为, 超额收益法将企业未来的超额收益完全归功于自创商誉的作法, 无疑是夸大了自创商誉的计量范围, 使得自创商誉的价值失去了真实性。

自创商誉计量的另外一种方法割差法, 又称间接法, 是“总计价账户论”的产物。割差法是指自创商誉应该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净资产 (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公允价值的差额, 其主要源于目前对于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其主要公式为:自创商誉=企业整体价值-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在本文中, 笔者比较倾向于应用割差法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 在商誉的众多特征中, 笔者认为, 整体性才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而割差法恰好体现了这一特征, 表明自创商誉依附于企业而存在, 无法单独计量, 是企业所有资产中不可辨认的那一部分资产, 因而自然是通过企业整体价值表现出来。

其次, 对于割差法的参数设定, 我们能够实行比较统一的规定, 计算也较超额收益法容易。企业整体价值我们通常可以采用未来盈利贴现值或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加以确定。这是因为任何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存在, 最终将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净流入, 这些未来现金的净流入或产生未来盈利的效应即为企业的经济价值。那么在考虑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 它们的现值将是企业整体价值的最佳选择。关于贴现期的确定方面, 我们可以以10年为一个贴现期上限, 贴现率选取行业平均报酬率。而关于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 可参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04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 (FVM) , 此报告将公允价值的估价分为三个等级, 即公允价值的层级系统 (Fair Value Hierarchy) 。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商誉的内涵和特征出发, 论述了自创商誉更加符合商誉的内涵, 并提出外购商誉由于包含内容复杂, 将其确认为企业商誉反映在合并报表中却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作法缺乏科学性。继而, 笔者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 包括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割差法更符合自创商誉整体性的本质特征, 且计算较超额收益法容易, 应该作为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予以发扬。J

参考文献

[1].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86.

[2].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 1996, (1) :3-8.

[3].杜兴强, 杜颖洁, 周泽将.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11, (1) :13.

[4].葛家澎.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程序[J].财会通讯, 2004, (1) .

[5].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经研究, 2003, (1) :77.

[6].葛家澍, 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篇4

一、自创商誉的确认

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各国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或不予主张,他们认为自创商誉不应确认入账,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对自创商誉会计信息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所作的计量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对象和经济事项,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时收购方支付的价款高于对方账面净资产的部分,是有凭据的,具有可验证性,应如实反映在会计报表中。而自创商誉作为一种无形经济资源,未来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或带来多少都无法提前预知,充其量只能凭经验估计。如果将自创商誉作为资产确认时便无法验证,经验估计值也就无法做到真实和准确。因此,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来考虑,自创商誉是无法确认入账的。但理解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也不能不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核心在于,会计信息与决策有关,它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应该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并且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要及时传递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而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财富,能够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利润,该信息对于任何决策者的决策都非常有用,将自创商誉采用适当的方式反映出来,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自创商誉反映了企业所实际控制的资产价值,在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如实反映,使相关性与客观性之间达成平衡,可以更好地满足决策者的需要。

(二)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必须对经营环境内存在的风险给予充分的考虑。基于这种考虑,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就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尽可能不确认或少计量可能的资产和收益,尽可能确认或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这样可以防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前景的过分乐观估计,减少决策风险。如果将自创商誉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实际上是将企业未实现的未来利润提前资本化,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前景的盲目乐观,明显违背谨慎性原则。但从谨慎性原则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看,谨慎性原则是对客观经济环境的一种消极反映,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如果运用不当,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削弱会计信息的作用,因此,在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上必须适可而止并且进行适当限制,近年来,各国对或有事项会计处理规定的改变正是其具体体现。例如,规定如果确定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时,就需要按正常确认程序予以确认。这一规定对传统谨慎性原则作出了改进,对不确定性程度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值得肯定。自创商誉虽然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极不确定,但不能因为其不确定性就否认该项资产的存在,谨慎性原则不能作为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藉口,可以根据自创商誉带来未来超额利润的不确定程度,确定自创商誉的具体确认方式。

从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无形资产的评估越来越多样化和定量化,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仅凭资金和产品是无法取胜的,21世纪将是无形资产的世纪,一个没有无形资产的企业将难以生存。而商誉,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最有挖掘潜力的无形资产,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对于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会计界所应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自创商誉的计量

商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经济资源,表现为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优秀的职工素质、高超的管理能力、庞大的销售网络、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它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特定试点的交易,没有相应的成本支出,无法确定其历史成本。而且构成商誉的许多因素无法辨认,加上商誉只能依附企业整体而存在,很难单独估计其现行价值为多少,故对商誉的计量多采用间接的方法。与外购商誉相比,自创商誉的计量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本文根据商誉的本质及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

(一)现值法

即以未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来确定自创商誉的价值。商誉的本质特征是能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一家企业的超额收益越高,则说明该企业的商愈价值越大。因此,如果将商誉能够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计算出来,再将其资本化,则这个资本化价值就是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利润的商誉。计算商誉的基本公式是:

式中:G———商誉的价值;

P——预期未来年平均收益;

r———该行业平均利润率;

c———计算日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j———商誉资本化率。

上述计算商誉价值的方法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1)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由公式可知,商誉价值的大小,都直接受制于企业未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行业平均利润率、资本化率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于评估者对相关参数的选取,而有关参数的选定又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评估者对该参数的认知程度及其合理性的判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评估者的经验是决定商誉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2)未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预期未来年平均收益是对未来每年收益的算术平均值,没有考虑到其时间价值的影响。(3)影响商誉价值的因素很多,受人为因素尤其是经营管理等因素影响较大。虽然企业可以持续经营下去,但商誉需要企业的不断投入和维护,不可能长久存在于企业中,即不应将未来年平均超额利润资本化,而应在一定的年限内贴现。

(二)加总法

即单独计价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利润的每项优势的价值,加总即为商誉的价值。从理论上讲,如果构成商誉的每项优势,如良好的客户关系、庞大的销售渠道网络、团结高效的员工队伍、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某些垄断特权等都可以一一计量的话,则将评估结果加总便是商誉的价值。美国学者E·Guthrie1969年便试图用1958年纽约州酒品销售商店的数据计算因垄断而产生的商誉价值。计算中,他设定G为因营业限制以及酒类零售价格垄断性质而产生的超额盈利的贴现值,即垄断产生的商誉价值;设定R为垄断利润,仅与销售量S这一变量有关,R=XS+YS2,其中销售量S的稳定增长率为g,由此建立了一个由垄断产生的商誉价值予以计量的模型。

式中:S0——购买前一年的基础销售量;

r———贴现率。

对该公式进行变化,可得出商誉的计量模型为: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如果构成商誉的因素能够具体辨认,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但现实中这种方法存在很大局限性,表现在:(1)构成商誉的各项因素是无法具体辨认的。由商誉的基本特征可以知道,无形资产评估中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都可以归结为商誉,也就是说构成商誉的因素很多,不可一一辨认,因此不可能做到对构成商誉的全部因素进行评估和计量。(2)即使商誉的构成要素可以一一辨认和计量,对其评估结果进行简单加总仍不够科学和严谨,必须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3)商誉与企业整体密不可分,它不可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影响商誉价值的不只是其自身各因素,还包括其他无形资产项目对其的影响。无法准确地将商誉的价值与其它无形资产的价值区别开来,如与商标权、版权、知识技术产权、特许经营权等区别开来。任何一项无形资产项目(除商誉外)的产生,都可能形成或增加企业的商誉。

(三)割差法

按照企业整体重估价值减去可辨认资产计算评估商誉的价值。从数量上衡量,商誉是企业整体重估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差额,无论外购商誉还是自创商誉都可以据此计算出来。外购商誉的企业整体重估价值为买卖双方的协商价,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C也可以确定,故外购商誉的价值很容易确定下来。对自创商誉而言,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不变,关键是如何准确地确定企业整体重估价值。通常,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时,视被评估企业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非上市企业来说,往往用未来利润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对上市企业来说,往往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的整体价值。计算未来利润或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同样面临着未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计量所遇到的困难,即要解决对未来利润或现金流量的估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贴现期的估计等问题。而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计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股票市价的波动往往很大,常与企业总体价值发生相当大的背离,同时按照股票市价作为评价企业总体价值参考系时,选择不同时期甚至不同时段的市价计算出来的企业总价值大相径庭,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总价值。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仍不完善,股票供不应求,股价严重偏高,加上大量的未上市的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不参与流通,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整体重估价值还不够成熟和严谨,需要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以上三种方法,代表着商誉会计的三种不同的计量思想。总的看来,对于我国来说,适用于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或未来超额利润的贴现值来计量自创商誉的价值,其中所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仍需要在以后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不断地解决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李飞飞:《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辽宁经济》2008年第6期。

[3]郭鹏云:《对自创商誉会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经济论坛》2008年第9期。

[4]裘宗舜、柯东昌、赵宏:《自创商誉确认的观点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8年第2期。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洛克著, 叶启芳、翟菊农译:《政府论》, 商务印书馆1964年。

[8]邓小译:《商誉会计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9]Walker Gerge.T.Nonpurclased goodwill, The Acounting Review, 1938.

自创商誉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分析 篇5

一、解读自创商誉

自创商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可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从而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收益。

首先, 自创商誉是一个企业独有、其他企业不能模仿的资源。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产品质量上乘、口碑良好、营销网络发达、拥有独占特权或管理卓越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自创商誉。不同的企业因此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管理体制、公共关系, 使得它们对企业的品牌、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有不同的影响, 从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企业能否比同行业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次, 自创商誉是一个企业长期拥有的、持久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 自创商誉不是静止不动的, 而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 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为企业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下, 为了维护其商誉的超额获利能力, 必然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 改进技术、更新知识, 促进自创商誉不断发展壮大。

再次, 自创商誉所带来的这种经济利益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 也不是通过未来交易事项取得的, 而是在过去的期间内, 逐步积累形成的。如良好的口碑在于企业对顾客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服务意识, 通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努力, 在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逐渐体现出来并扩展开, 促使企业产品在寿命、质量、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好感。

最后, 自创商誉具有财富的增值性。众所周知, 自创商誉能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收益。例如, 企业培育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 品牌营销很成功, 等等。所有这些都能给企业带来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收益, 即使他们拥有相同的实物资产、相同的地理位置。

由此可见, 在知识经济时代, 自创商誉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目前,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还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 均规定企业只需要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 对自创商誉不作任何处理。但是, 企业获得长期超额盈利能力的客观存在, 表明企业的自创商誉也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购并中之所以会出现外购商誉, 是因为被购并企业中原本就存在自创商誉。巨额的外购商誉并非在企业合并之日顷刻产生, 而是被并企业的自创商誉在合并的这一时点上被实现并被表现出来。外购商誉进入合并企业后, 会有一个与合并企业自创商誉整合协调的过程, 进而融为一体, 转化为合并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两者交融后成为合并企业新的自创商誉。因此, 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是相互转换的, 两者仅仅是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自创商誉是商誉长期存在着的一个状态, 而外购商誉却只是商誉在产权交易时点的一个短暂状态。可以这样认为, 前者是商誉的一个产生、积累的过程, 而后者则是商誉在产权市场上价值的一个实现形式。

笔者以为, 按取得方式将商誉分为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做法并不合理。这种划分没有看到商誉的本质, 人为地将一个整体割裂成两个部分。加之商誉自身计量的困难, 最终导致现在会计实务中只确认和计量部分商誉, 即只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

二、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FASB认为商誉虽然不能用以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 也无单独的市场, 但可与企业的其他资产结合间接创造未来净现金流入, 并可与其他资产在合并事件中一同评价。所以, 合并商誉应在财务报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 并以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资产和所承担负债金额的净额之差来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规定, 在交易日, 购买成本超过购买方在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股权份额的部分, 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 并按成本减去任何累计摊销和任何累计减损后的金额列示。英国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商誉会计》指出, 合并商誉与自创商誉的特性没有差别, 然而由于特定时间上发生的市场交易这个事实, 因此只确认合并商誉。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只有出现合并商誉时才将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入账。这就限定了商誉的确认时间, 即只能是在企业合并之时。这反映了会计界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般态度:只确认和计量合并商誉 (外购商誉) , 不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

但若仔细分析, 严格按照FASB对资产确认的标准来看, 自创商誉可以同时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这4项标准。因此, 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观点和做法有失偏颇。

(一) 可定义性

FASB在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号概念公告:财务报表要素》中对资产的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这一定义较以往的各种定义都更为全面和严谨。通过以上对自创商誉的解读, 可以看到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首先, 可以确定自创商誉是企业的一种未来经济利益, 它可以单独与企业的其他资产结合, 从而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做出贡献, 且这种利益的获得是可以预期的;其次, 自创商誉是被特定主体拥有的, 它是归集于特定主体而限制其他主体从中获取收益, 具有排他性;最后, 自创商誉也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所以, 自创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二) 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指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可充分可靠地用特定货币单位加以计量。在传统的会计计量中, 自创商誉因其不能可靠地计量而被拒之于传统的会计确认体系之外。但是今天, 我们应该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它的计量问题。例如, 可以用计量自创商誉产出价值的方法来弥补无法计量其投入价值的不足。2000年2月, FASB专门为用现值技术来测算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发表了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和现值”, 此概念公告的发表为自创商誉的现值计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即,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自创商誉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该价值被使用后的回报来计量,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 表现为未来新增现金净流入的现值。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统计测量工具的日趋完善, 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量自创商誉的依据将变得更加可行。

(三) 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产生的结果, 或证实、修正前期预测, 并能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就自创商誉而言, 相关性是指关于自创商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的决策是否有用。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 企业生产以实物资产为主, 无形资产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自创商誉所占的比重更小, 不确认自创商誉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很小。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无形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主体, 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所以, 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 不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正确决策的需要。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将自创商誉信息与其投资、购买等决策相关联的。因此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的确认标准。

(四) 可靠性

虽然形成自创商誉的单项因素不能可靠地确认与计量, 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以各因素整体协同效应形式存在的自创商誉的可能性。各单项因素对自创商誉的作用最终都反映在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上, 随着预测技术的发展, 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是能可靠预计的, 对其进行现值化的重要参数贴现率i也是可以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准确定值的。因此, 笔者认为自创商誉的价值最终是能够可靠计量的。另一方面, 可靠性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 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 是比较可靠的, 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 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提折旧, 故每年末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就不太可靠了。此外, 有些情况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存在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关系, 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可靠性而损害其相关性, 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虽然是可靠的, 但却无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 自创商誉不仅符合资产的定义, 而且它的确认已不再是不可能的事, 有其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三、对自创商誉计量的探讨

由于自创商誉本身未来服务潜力的高度不确定性, 因而对其进行合理计量成为实务界的难点问题之一。但是, 并不能因为它计量的困难性而否认对它计量的必要性。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 (K.S.Most) 认为, 会计计量主要由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两个要素构成。计量基础与计量单位共同构成了特定的计量模式。现行财务会计秉持传统的计量模式,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根据“币值不变”假设, 财务会计认为货币购买力是保持不变的, 即使发生变动 (通货膨胀或紧缩) , 只要其变动幅度较小, 仍然可以将名义货币单位视为相对稳定而忽略其变动。因此, 会计实务上通常都以名义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自创商誉也不例外。而计量基础则有多种选择, 除了历史成本以外, 还有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就自创商誉而言, 由于没有发生实际购买交易, 故计量的时点应着重于未来。主要有以未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确定自创商誉价值、单独计价加总计算自创商誉价值以及把企业重估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量自创商誉价值3种方法。但是, 由于前两种方法有明显的缺陷, 如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无法单独辨认和计量企业获取未来超额盈利的每项优势的价值等, 在现实中明显不可行, 故笔者着重介绍第三种方法。

虽然没有客观的估计标准估计企业的整体价值, 但可以借助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估计。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采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对非上市公司, 可以采用未来盈利的贴现值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对上市公司, 可以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具体如下:

1.采用未来盈利的贴现值的方法

资产的经济价值在于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将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贴现, 则贴现值就是企业全部资产的价值。在企业存在自创商誉的情况下, 这个数字会高于单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 两者之差就是自创商誉的价值。但因需要解决未来盈利的计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贴现期的估计等问题, 故也不宜采用。

2.采用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的方法

未来现金净流量是从现金流入、流出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其他经济资源相比, 现金的不确定性小, 而且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企业内部职工、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现金流动。因此, 现金流量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整体价值。

3.用股票市价总额的方法

对上市公司, 所有股民依据自己对企业现状和未来盈利前景的估计做出买进、持有或抛售该公司股票的决策, 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所有股民的买卖行为决定了该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因此,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全体股东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 企业全部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 也就近似反映出企业的整体价值。从理论上讲, 只要考察企业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 就可大体上判断价格对企业总价值的反映程度。但实际上, 在我国, 股市变幻莫测, 股价除了受企业经济状况、企业收益前景变化影响外, 还较多地受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某些时候会与企业整体价值发生相当大的背离。而且人们投机的心理过重, 庄家也时常刻意炒作, 股票市价常常被扭曲, 以此为依据计算出的股票市价作为企业总体价值可靠性程度不高。但是, 随着各种法规的陆续出台, 证券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市场运作逐渐合理化, 公众对上市公司过去和现在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 做出的投资决策也将会更加谨慎和理性。那么, 在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里, 股票市价的总额就有希望近似、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整体价值。具体做法是:在企业发行股票时, 先行对总体资产和单项资产分别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中的增值情况确定股票溢价发行幅度, 最后将这部分溢价作为自创商誉的价值入账。

通过以上分析, 对上市公司而言, 在证券市场成熟、稳定后, 以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市价作为企业整体重估价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然, 也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进行较为科学的测算。

会计理论界既然承认了外购商誉, 相应地也应该承认自创商誉。笔者认为, 就目前来说, 对于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自创商誉暂时可以采用以上方法计量, 把它纳入到现行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中。

摘要:本文在对自创商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仅仅是商誉在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质相同, 并进一步从资产定义等角度出发阐述了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

关键词:自创商誉,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阎红玉.商誉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经研究, 2003 (1) .

[3]宋夏云.未来商誉会计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4]陈海声.对自创商誉的定义、种类、特征的一种解释[J].对外经贸财会, 2001 (4) .

自创商誉计量 篇6

一、商誉的含义及其构成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指出: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 不具有可辨认性, 不属于本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该定义指的是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外购商誉, 并没有对自创商誉作出任何说明。也就是说, 企业通过广告、宣传、良好的管理文化等方式建立的商誉并不能作为商誉管理。这里界定的商誉也仅仅属于狭义的范畴, 我们认为, 广义的商誉指的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而不管这种资源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还是由当前及未来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不管这种资源是由企业合并形成的, 还是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第10号会计研究论文集 (ARSNO.10) 将自创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15个方面: (1) 优秀的管理队伍; (2) 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 (3) 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 (4) 有效的广告; (5) 秘密制造工艺; (6) 良好的劳资关系; (7) 卓越的信用等级; (8) 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 (9) 通过向慈善活动捐款或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崇高社会威望; (10) 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 (11) 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 (12) 战略性的地理位置; (13) 才能或资源的发现; (14) 有利的税收条件; (15) 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精诚合作实现的, 他们合作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良好关系形成的过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 自创商誉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 (1) 优秀的管理团队; (2) 企业与员工的良好关系; (3) 企业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 (4) 企业与顾客的良好关系; (5) 企业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6) 其他。

那么, 商誉与无形资产究竟存在什么关系?从FASB制定无形资产准则的发展历史来看, 二者是并列关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也显示, 无形资产与商誉是并列关系。FASB的规定将无形资产和商誉区分开来, 而且提供了鉴定无形资产的具体指南, 任何无法确认的资产都将归入无所不包的商誉范畴。可分离性和可转让性是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前提。国际评估准则 (IVS)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较精确:表现出经济性质的资产;它们没有实物形态;它们赋予其所有者权利和特权;通常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为了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相关和透明的信息, 我们认为商誉在确认时也应和无形资产是并列关系, 分别披露。

二、确认自创商誉的必要性

随着高科技公司的大量涌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无形资产和商誉等企业核心能力的确认与披露越来越重要。美国《会计月刊》1992年发表了题为《商誉会计:该全面修订了》的文章。该研究直接导致无形资产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资本化, 从而使财务报告向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迈进了一步。井尻雄士 (1999) 认为, 企业自创商誉、人力资源价值、产品品牌价值等信息都未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 使得会计难以报告企业真实的财富价值和盈利能力。随着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移, 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进行讨论也就成为必然。

葛家澍、陈少华 (2001) 认为, 重成本而轻价值、重历史而轻未来、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是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朱开悉 (2002) 认为, 重财务资源轻财务能力、重财务状况轻财务潜力、重财务表现能力轻财务核心能力是现行财务报告的主要局限性。王竹泉 (2003) 提出, 创建一种既能全面揭示企业总体价值增值的形成过程和分配状况, 又能够对各类利益相关者分别作为权益主体所享有的权益做专门揭示的财务报告模式。而且他还认为财务报告应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和分享的信息情况, 以有利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监督。李玉菊 (2006) 借鉴企业资源理论, 提出我国会计要素可增补调整为资产、能力价值 (商誉) 、负债、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八项。

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Pierre Bourdieu认为, 个体凭借着社会网络及身在其中的成员资格, 可以调动、利用组织中现实或潜在的资源, 这种资源就是一种社会资本。James Coleman将社会资本定义为, 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存在于社会团体和关系网络之中, 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有些学者对企业的社会资本进行了层次划分, 最常见的是从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方面进行研究。内部社会资本是基于企业内部个体间网络关系而获得的各种资源。Johannes M.Pennings和Kyungmook Lee (1999) 将外部社会资本又分为个人层次和企业层次, 个人层次是指不同企业的管理者之间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层次则是指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制度化的合作关系网络。由此可见, 网络关系是社会资本的客观载体, 诚实、信任、合作、互惠是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关系”是特定于企业、特定于个别人员的一种具有“专有性投资”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就是这里我们所谈到的自创商誉, 具有不可分离性和不可转让性等特点。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过程的信息必须确认和披露。

三、自创商誉的确认

企业的价值是由价值链上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的, 由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因此, 企业价值增值的具体内涵随着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衡量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的主体界定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 而将供应商和顾客排除在外, 那么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就可以用企业价值增值来衡量, 此时的企业价值增值即企业从客户取得的收入扣除对供应商的投入后的余额, 在数额上相当于净利润加上利息、工资、奖金和福利、税收等。但是, 当我们把衡量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的主体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 而且包括供应商和顾客时, 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又该如何确认呢?此时, 只有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所组成的价值链作为确认价值增值的基础, 包括供应商、顾客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才能得以确定, 此时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实质上就是价值链的产出与价值链投入之间的差额, 或称之为价值链增值。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分为价值链增值和企业价值增值。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都是企业的专用性投资, 是企业的自创商誉, 要进行确认和披露。

1. 基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分析。

为了理解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首先需要把握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多年来会计准则制定者发布的公告都致力于满足这些目标, 即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最有意义的信息以支持其投资决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 所谓的“最有意义的信息类型”持续地发生着变化。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联合概念框架中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如下表述:在现有框架内, 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向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分配等决策的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该框架明确了财务报告不是仅仅考虑现有普通股股东的需要, 还要考虑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

在过去, 会计信息关注的是提供基于取得成本和成本消耗的信息, 现在, 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类型发生了变化。但并不等同于满足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特殊需要, 而仍然是以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 (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的共同需要为目标。只不过在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下, 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是那些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和分享的信息。企业的价值创造来源是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来源于其所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 特别是未入账的商誉。为了正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信息, 有必要确认商誉。

2. 基于财务会计确认标准分析。

按照FASB会计要素确认标准, 确认一个项目及有关的信息, 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符合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符合定义, 即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一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可计量性, 资产、负债或权益变动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可以充分可靠地用货币单位予以计量;相关性, 有关某一项目的信息, 必须具有影响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的力量;可靠性, 有关某一项目的信息, 必须是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1) 可定义性。IASB与FASB联合概念框架中初步将资产定义为:一个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已经得到或能限制他人得到的一种当前经济资源, 对资源可实施权利或其他手段。“当前”意味着经济资源和可实施的权利或其他手段, 主体已经得到或限制他人得到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日。按照该定义来分析, 首先, 自创商誉是主体在当前即编制财务报表日就拥有收入形式的经济资源, 这有别于当前的资产定义。其次, 自创商誉是一项经济资源, 它是一些稀缺性的东西。它有正面的经济价值, 它能被用于展开经济活动如生产和交换, 它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单独或与其他经济资源共同地为产生现金流入或减少现金流出作出贡献。最后, 自创商誉是一项可实施的权利, 该权利是可强制的法律权利或与法律效力等同的其他手段, 该权利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当前的经济资源, 也可以阻止或限制他人利用经济资源。因此,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

(2) 可计量性。近年来, 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来看, 会计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已经逐步设法改变历史成本在计量中的核心地位, 在实务中逐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为自创商誉的计量提供了基础。自创商誉的形成因素众多, 有些因素难以确认并计价, 因此按形成自创商誉的已知因素的投入价值来计量自创商誉不全面、不科学。自创商誉作为企业获得未来超额利润的能力, 其价值自然是超额利润的体现, 所以自创商誉按其产出计量较为合理, 对超额利润的确认就是对自创商誉的确认。由此, 自创商誉满足可计量性。

(3) 相关性。如前所述, 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自创商誉对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自创商誉价值的确认及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和决策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 因此, 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的确认标准。

(4) 可靠性。虽然某些形成自创商誉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但我们不能否定自创商誉的可靠性。由于无法看见、触摸和称量, 人们可能无法直接计量自创商誉, 但我们可以依靠代理变量或间接计量以表征其对能够计量的其他变量的影响。

四、自创商誉的计量

任何资产的估值技术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即成本法、市场法和收入法。在任何资产估值分析中, 所有三种方法都必须加以考虑, 并选择与资产公允价值分析最相关的方法。自创商誉的计量也不例外。

成本法是确定一个企业、股东权益、证券、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常用方式, 其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基于资产减去负债价值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成本法确定价值的基础在于资产的重新生产或重置成本, 如果折旧存在并可以计量, 则减去物理损耗和功能性或经济性陈旧产生的折旧。

市场法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将评估标的与已经出售的类似企业、股东权益、证券、无形资产进行比较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然而, 无形资产通常仅仅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进行转让而不是单独交易。此外, 由于无形资产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即使数据可得, 在实体间进行比较也非常困难。因此, 在许多无形资产的估值中, 市场法的使用往往受到限制。

收入法是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将预期收益转化为现值的方法确定公允价值。收入法下, 选定进行分析的资产经济收益流往往是基于历史或预测的现金流, 其重点在于确定一个合理反映资产未来最可能的收入流。随后, 该选定收入流以一个适当的风险调整折现率折为现值。影响折现率的因素通常包括估值日市场回报率、与公司所在行业相关的业务风险以及与评估的特定资产相关的其他风险。在无形资产和商誉估值中, 有时会同时使用收入法和成本法的要素。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一个建立在资产回报基础上的经济函数。成本法意味着资产的拥有或引入, 收入法量化资产预期产生的回报, 市场法只是反映了市场对引入或拥有的资产及其预期回报的态度。以下我们从企业自创商誉形成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其计量问题。

1. 员工关系资产。

企业要得到与同行业竞争力公司雇员具有同样技能和专门知识的员工, 要花费大量的招聘、选拔以及培训费用。成本法是评估此类资产价值最恰当的方法, 使用该方法时, 与员工招聘、选拔以及培训相关的费用即为所计量的价值。

获得一个新员工时会发生招聘成本, 新员工可能受过训练也可能没有受过训练。招聘成本的主要构成是代理、广告和其他与招聘相关的费用。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使其达到给定职位相应的一般预期表现水平, 要发生培训费用。培训费用反映为, 在工作的最初几个月时间内新员工所耗费的无效时间数量 (低效率培训成本) 以及培训主管所耗费的无效时间数量 (直接培训成本) 。员工的选拔、培训支出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主要依据该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而定。如果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则该培训支出作为费用处理更加合理, 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员工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则该培训支出应该资本化, 形成企业的商誉。

2. 客户关系资产。

如果是开发潜在的新客户发生的支出, 可以使用成本法来确定该资产价值。然而, 如果是针对现有的客户, 为了维持该资源, 在确定价值时, 更恰当的方法是考虑客户资源产生的现金流。使用收入法估值时, 采用多期超额收益法。

3. 供应商关系资产。

为了获得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和服务, 企业会精心选择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 企业会发生招投标以及信息搜寻支出等, 同样可以采用成本法来确定资产的价值。如果是企业长期合作的供应商, 企业可以采用由于使用该资源而节约的支出来估算其价值。

4. 政府关系资产。

为了获得政府的某些政策优惠和支持, 和所在地区政府形成融洽的关系, 企业会承担部分社会责任, 例如, 为政府承办的一些重大活动提供一些赞助、为环境的改善增加支出、举办一些公益活动等。如果政府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发生的上述支出就用成本法确认为企业的费用;如果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 则上述支出就应该资本化, 形成企业的商誉资产, 以后估值增加时, 相应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权益。上述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过程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现代会计与审计 (纽约) , 2006;1

[2].中国会计学会编.联合概念框架与公允价值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 2010

[3].朱开悉.企业价值与财富变动报告研究.会计研究, 2003;5

[4].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2;6

自创商誉会计核算探讨 篇7

一、商誉的特性

商誉虽是无形资产, 但与其他无形资产相比又有显著的不同, 具体而言有以下特性。

(一) 必须依附于特定企业而存在

一般而言, 土地使用权依附于土地, 专利技术通过机器和设备、生产流水线等物质实体发挥作用, 商标权则通过产品质量体现, 而商誉是一种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 不具备独立的存在形式。它的形成和发挥效益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企业的环境紧密相联, 只能依附并长期地作用于特定的企业, 不能离开企业整体而独立存在。它的价值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成交, 或整体合并成功后, 才能得到体现, 不能单独予以转让、出售, 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离开了某一特定的企业, 这种商誉就变得毫无价值。

(二) 多因素发挥效用的总和

商誉的形成是由企业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不同的无形因素从整体上有助于商誉价值的形成, 但却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 只能以商誉总体加以确定, 因此, 它的价值只有通过企业整体收益水平才能体现出来, 并通过企业的收益水平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才能判断和测定。

(三) 价值的动态性

商誉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增或减, 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外界环境、企业文化的整合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条件发生变化而变动, 即商誉是动态的,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代价地永远享用这一无形资产。具体而言, 当企业的收益率不变, 同行业同一规模的企业收益率增长速度大于其收益率的增长速度时, 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耗减;当企业的收益率与同行业企业的收益率同比例增加时, 商誉的价值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当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收益率增长速度小于其收益率增长速度时, 商誉的价值有增加的可能性。

(四) 价值与成本非关联性

商誉的价值可能与其形成有关的成本没有可靠的关联关系, 有些商誉的价值可能是通过公司经营费用的发生而形成的;多数有利的条件和因素可能并没有公司的努力或发生支出。

(五) 企业的长期积累

一般来说, 商誉不可能在企业设立的当天或短期内形成, 必须经过大量的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和优质服务等一系列的长期智力投入方能逐渐形成。而一旦形成, 它又具有惯性特征, 即可以在较长时间里发生无形的作用。

(六)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商誉作为企业的所有无形资产中扣除各单项可确指无形资产以后的剩余部分, 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体现, 即有别于其它同类企业的、无形的、难以被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性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商誉, 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 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二、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无形经济资源, 是一种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 已经得到更多会计学者的支持。虽然自创商誉为企业带来的未来超额利润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但不能因此否认该项资产的存在, 而应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 以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价值。

要判断商誉是不是资产,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商誉是否满足资产定义;二是看商誉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标准。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 一个项目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这四条标准是:一是符合定义:该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该项目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相关的可计量属性;三是相关性: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对用户决策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四是可靠性:信息的列报应是真实的、可辨认的和中性的。以此借鉴判断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行性。

(一)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誉也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它是一种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资源, 即能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 并且企业对其具有拥有或控制权。从商誉的以上特征可以判断它是一项资产, 而自创商誉是商誉的一种来源形式, 同样符合资产的定义。

(二) 自创商誉满足可计量性

计量自创商誉时, 习惯于按已知的一些形成自创商誉因素的投入价值来计量, 但形成自创商誉的因素众多, 很多因素尚属未知。所以, 计量自创商誉, 只按已知因素的投入价值来计量不全面、不科学。虽然无法按照传统的历史成本来计量自创商誉的投入价值, 但是自创商誉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 而且这种超额利润的产出价值是可以计量的, 所以可以用计量自创商誉产出价值的方法来弥补无法计量其投入价值的不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允许资产采用现值进行计量, 即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三) 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确认标准

相关性是指自创商誉是否对用户的决策有用。新经济时代的很多高科技企业, 自创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直接影响有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 利益各方都时时关注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情况。不少学者对商誉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报告的商誉与其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 市场投资者把商誉看作一项资产。因此, 商誉满足相关性的确认标准。

(四) 自创商誉满足计量的可靠性

综观各种不同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观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自创商誉不能被可靠地计量。目前关于自创商誉的几种计量方法中, 对于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性指标如行业平均报酬率、企业预计的超额盈利和贴现率, 都可根据同行业的有关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市场通行利率等, 结合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企业可能的经营举措, 综合加以确定。只要假设合理, 数据的取得和计量的过程可验证, 就可认为是较可靠的。特别是商誉价值的评估由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负责, 计量的可靠性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其次, 把握可靠性必须和相关性结合, 不能片面追求绝对可靠而大大损害其相关性。

三、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

自创商誉价值的计量与外购商誉不同, 外购商誉为购买价与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自创商誉则以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大小作为其计量标准。目前理论上探讨较多的主要是以下两种方法:

(一) 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 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 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 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理, 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 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 (资产) 起积极作用, 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 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 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 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第二, 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适当的折现率

按此法测算的商誉价值偏高, 因为此法以假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将永远持续为基础 (计算过程即为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 在这里超额收益被看成了永续年金) , 而事实上, 这种可能性极小, 因为没有企业可以永续生存下去。

(2) 超额收益折现法。超额收益折现法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折现, 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 且不稳定, 一般适用于此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 上式可简化为:

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

(二) 间接计量法

该方法是通过计算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来计算自创商誉的价值。具体步骤为:第一步, 运用整体评估的方法评估出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第二步, 运用单项评估的方法评估各类有形资产的价值和单项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这些单项资产都能够重置, 一般运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第三步, 把整体评估值减去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即是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方法也是采用收益法的原理。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 可以股票价值代替企业总价值, 因为股票市价从总体上反映了全体股票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 股票的市价总额近似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价值。但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里, 股票市价不宜作为企业的总价值。

四、自创商誉会计核算的建议

笔者对我国自创商誉会计核算, 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会计核算与披露三个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初始确认

为了避免企业虚增商誉资产, 确认自创商誉合理时间为:当一个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时, 应向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商誉评估申请, 由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企业近期正常收益水平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 合理估计企业未来能实现的超额收益水平和期间, 并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 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创商誉的证据。由于很难对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未来各年的收益作出客观判断, 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 企业预期能实现超额收益的年限一般不宜超过10年。

(二) 后续计量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项无形资产, 它不会随着收益的产生而被耗费。相反, 由于自创商誉的不可替代性, 商誉的价值不仅不会减少, 而且可能不断增加。若将价值没有减少的自创商誉进行摊销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看, 自创商誉不应进行摊销。我国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对外购商誉新采用了期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 取代了以往分期摊销的不合理做法。但鉴于自创商誉客观上存在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在每年年末由评估机构对自创商誉重新进行价值评估, 根据评估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当评估增值时, 调增其账面价值;反之, 则调减其账面价值, 以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

(三) 会计核算与披露

鉴于自创商誉具有价值大、客观上不确定性等特点, 为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自创商誉及其变化情况, 防止企业利用自创商誉粉饰资产负债表及调节利润, 建议单独设立“自创商誉”和“自创商誉权益”两个始终对应的会计科目来反映、确认自创商誉。

在披露方面, 企业应分别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下单独列示“自创商誉”及“自创商誉权益”, 反映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及权益情况, 但不计入资产总额之中, 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自创商誉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行业标准等。因为从股东角度看, 自创商誉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 股东可以通过转让企业股权而实现其价值。但从企业本身的角度看, 自创商誉由于不能离开企业整体而单独转让, 即在企业正常经营中不能变现或偿还债务。若将自创商誉计入企业资产总额之中, 势必会虚增企业的偿债能力, 进而影响债权人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公费定向培养下一篇:等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