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价值评估

2024-06-20

商誉价值评估(共7篇)

商誉价值评估 篇1

在企业改制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过程中, 一些企业对土地确权定价不规范, 对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不评估或评估后不入账, 而是虚假评估。企业现在每年都必须重新评估所有具有商誉的运营部门的价值, 如果由于表现不佳导致合理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就必须注销这部分商誉差额。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 不管是出于企业并购的动因, 还是出于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 商誉评估将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收购、兼并、股份制改造等现象越来越普遍, 而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 研究它的经济学内涵、澄清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超额收益法适用性分析

商誉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企业会计准则将商誉定义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超额收益法是建立在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观点上的, 企业发生整体购并和不发生整体购并都可以应用。所以, 一个企业只要说明其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就可以对商誉进行评估。商誉的性质决定了评估商誉要采用超额收益法。商誉性质三元理论即“超额收益论”、“好感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 在商誉评估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超额收益法作为商誉评估的理论基础, 其科学性在于:该观点把握住了商誉作为资产的基本条件, 经济资源、获利潜力、货币计量三种要素。商誉是一个动态概念, 它的存在在于企业与同行业相比, 原先某些独占性的优势条件是否仍然存在。若这些曾经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独占性优越性条件已成为企业生存不可缺少的, 并为其他企业拥有成为一般获利条件, 此时, 商誉存在的基础就消失了。商誉的存在受多种因素影响, 大致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因素。内在因素有产品的品质、技术、管理和推广等, 外在因素有政治、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和消费趋势等。超额收益法是动态计量, 即通过与同行业相比的超额收益的计算, 从而确定商誉价值, 更好地体现企业经济资源的获利性。

二、超额收益法在商誉评估中的应用

商誉权是一种排他性专有权, 是以其获利能力来转让, 不是作为一般商品和生产资料来转让, 因此其价格是以其新增收益来衡量, 不是以其自身成本为基础。购买者愿意支付价款购买, 正是由于商誉在未来能够为企业创造超额收益。这也是超额收益法的依据所在。超额收益法的基本思路是, 直接用企业超过行业平均收益对商誉进行评估, 然后按一定的比率将其折现, 从而得出商誉的评估价值。即:

式中:P:商誉的评估价值;Et:第t年商誉所带来的超额收益;r:折现率;n:商誉的寿命期。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对Et (预期超额收益) 、r (折现率) 的估计和选取, 成为该方法的关键。超额收益法各参数的确定如下:

(一) 超额收益额的确定。

影响企业超额利润的因素有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企业的素质。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加工方法、企业管理和设备、工具、材料等, 这是对企业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二是企业及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是新兴行业还是一般行业, 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企业等等。三是市场环境。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大小、产品的竞争能力等。评估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合理预期企业由于商誉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来估算超额收益。

1. 回归方法。

由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取决于企业产品的年销量, 超额收益与产品销售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一关系, 再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获利水平, 计算出该企业评估前若干年 (假设为n年) 的超额利润额, 以这几年的数据为样本, 对超额利润和产品年销售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得出如下模型:

式中:Et:第t年的超额收益;Qt:企业产品年销售量;U:误差项, 代表各种随机因素对超额收益估计的影响;A、B:待定系数。

根据前几年的有关数据, 拟合出系数A、B, 再根据以上计量经济模型, 对未来一定年限内的超额收益进行预测, 当然, 超额利润也可能与有关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这时可采用非线性回归预测。对于不同的企业商誉, 回归关系的相关变量可能不同, 回归关系也可能迥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2. 按不同新增利润方式进行估算。

商誉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权利进行转让或投资, 在生产经营期间会给投资方带来一定的边际收益或新增价值, 即新增利润, 这部分新增利润为商誉带来超额利润。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有良好商誉的企业, 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 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由于名牌所具有的优良质量和社会效应, 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从而提高了产品售价以及销售量, 带来新增利润。有以下三种途径估算超额收益:

(1) 降低生产成本而产生的超额收益。

式中:Et:该项商誉第t年的新增利润 (超额收益) ;C0:商誉购买前单位成本;C1:商誉购买后单位成本;Q:产品年产量;T:所得税税率。

(2) “名牌效应”造成的产品售价提高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式中:Et、Q、T同前;P1:购买商誉后产品售价;P0:购买商誉前产品售价。

(3) 因利用商誉使销售量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式中:Et、T同前;P0:产品价格;C0:产品成本;Q1:购买商誉后年销售量;Q0:购买商誉前年销售量。

在评估实务中, 由于预测远期收益难度大, 通常会预测一定期限内的年超额收益, 再假定以后各年的超额收益和估计的最后一年的超额收益一样, 将其分段处理。

由于实际的超额收益要受到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注意那些例外的、偶然的或特殊因素的影响。由于评估的结果是为正常市场交易作参考的, 因此, 必须对存在上述偏差的实际超额收益进行修改, 剔除其中偶然的、特殊的因素, 取正常市场条件下因利用商誉而取得的超额收益值。

(二) 折现率的确定。

由于存在资金的时间价值, 等量的货币在未来并不具有与现在同样的价值, 所以必须将未来的超额收益进行折现。商誉的评估选用的未来期望收益率主要是折现率和资本化率。折现率适用于一定时期未来收益折算成现值, 资本化率适用于永久性、连续性、周期性的未来收益。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但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统称为折现率。折现率是商誉评估的重要参数, 它的选取直接决定着评估结果。它应体现三方面的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 通货膨胀的影响和能承担的各种风险 (如财务风险、破产风险等) 。具体讲, 有如下两种方法:

1. 组合收益率 (累加法) 。

式中:R:折现率 (组合收益率) ;Re:无风险利率;Rr:风险报酬率。

上述公式表明, 风险越大, 要求的收益率也大。无风险利率, 是资产在一般条件下的获利条件, 它是任何一个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低机会成本, 风险报酬率是投资者放弃国债或储蓄等安全投资而选择商誉投资对所承担风险要求的回报, 是风险补偿额相对于风险投资额的比例, 是冒风险取得的报酬与资产的比率。由于通胀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故这里将通胀风险因素一并列入风险报酬率中考虑。对于无风险利率, 一般是以国库券年利率或个人长期银行储蓄利率替代, 但两者执行的年利率都是年单利利率, 而在收益现值法中适用的是复利利率。为了与此方法匹配, 无风险利率必须由年单利利率换算成年复利利率。这种换算是在同额本金同期同息前提下的利率变换, 换算公式如下:

式中:Re:年复利利率, 即无风险利率;r1:年单利利率;N:储蓄。

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

即R-Rf=β (Rm-Rf) , 它的意义是该资产的风险贴水与市场的风险贴水是成比例的。

式中:R:产权收益率;Rf:无风险收益率;Rm:市场上期望的收益率;β:系统风险, 衡量资产的回报率对市场的变动有多敏感, 从而衡量该资产的不可分散风险。

上式中, 无风险收益率Rf=K*+IP (9)

式中:K*为无通胀收益率, 其确定方法与前文 (1) 中无风险利率的求取方法相同;IP为通胀贴水等于预期通胀率。

(Rm-Rf) 是市场风险贴水, 指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数的预期收益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 可以通过深市或上市的股票市场指数求得。系统风险根据股票市场上有关的历史数据, 选择一些公开上市交易, 与被评估企业相似的企业, 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与被评估企业有关的投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三) 剩余经济寿命的确定。

经济寿命是指从评估基准日到资产丧失获利能力的年限。一般讲, 商誉的寿命应与企业的存续期相同, 所以一般不专门确定经济寿命, 而视为无限期。当然, 由于市场竞争和条件的变化, 导致某一企业商誉贬值, 商誉的经济寿命就会短于法定、合同寿命或法定经营期限。所以, 要维持商誉的经济寿命, 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本投入。当我们确定了商誉带来的超额收益、折现率和经济寿命之后, 利用公式 (1) , 就可以计算出商誉的评估价值。

三、超额收益法在商誉评估中应用的难点

(一) 评估目的。

由于商誉是企业一项不可确认反映的无形资产, 对它的认识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模糊”心理。企业产权变动时, 进行商誉评估还不普遍, 结果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建立的商誉, 没有得到认可, 甚至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在还有许多企业在评估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 竞相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自己的商誉进行评估, 它们大部分是在没有产权变动、缺乏交易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进行的, 评估机构被委托方的主观意愿影响极大。在缺乏交易条件 (或者假设交易条件) 的情况下进行的商誉评估, 不符合资产评估的公平性、科学性、独立性原则。

(二) 评估过程中参数的确定。

在实际评估操作中, 超额收益法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评估方法, 它的应用涉及了如何对未来超额收益额、折现系数及收益期限等参数的确定。同时在应用收益法时, 几个参数的选取成为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运用超额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参数的选取还没有规范, 致使参数选取随意性大, 主要表现在收益额、市场占有率、折现系数等数据的确定上并没有科学依据。目前, 社会上出现的对资产价值评估结果, 尤其是商誉评估结果的不信任, 从一定意义上讲, 是由于评估机构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造成的。

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的确认 篇2

一、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的计价方法

(一)Hoskold法此法由Hoskold.H.D提出,其对商誉的价值的计算公式为:P0=R(F/A,I,n)/(1+r(F/A,i,n)),式中,P0为商誉价值,R为每年末所获超额利润,n表示企业并购后可连续n年获得超额利润R;r为市场利率;(F/A,i,n)为年金终值因子。此法即为超额收益现值法,将预计n期的超额利润折现就是商誉的价值。西方企业普遍采用此法,因为其考虑了资本的时间成本。

(二)利润资本化法其是一组以利润为基础确认商誉价值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局限于一定的存续期限。商誉的计算公式如下:商誉价值=无形资产总值-可辨认的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总值;无形资产总值=企业总资产现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净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净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总值-各项负债总值利润年金。此法将商誉包含于无形资产之内,已跟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违背。

(三)利润年金法 此法系英国人李克(P.K.Leaker)所创,其计算基础仍是超额利润。此法的理论依据是:超额利润不能永久地保持经久不衰,故首先应决定其可持续年限,再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年金现值,其计算公式为:商誉价值=超额利润×年金现值因子。此法以年金现值因子代入计算。

(四)比率法 此法是根据资本利润率的原理来计算商誉的价值,即:商誉价值=年超额利润额/资本利润率。此法比较简单,但准确度较差,许多影响商誉价值的因素都未加以考虑。

(五)商誉因子法“商誉因子法”是在“商誉因素比例法(郭克松,1996)”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商誉因子法”就是根据商誉的定义,将影响企业商誉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因子进行权数的估计。然后估计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最后将企业的资产总值与商誉所占比例以及商誉中各因子的比例相乘,就可以估算出每项因子的价值,从而为商誉的计价提供参考依据。

“商誉因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商誉的构成因子及其权数。根据商誉的定义,找出企业商誉的构成因子,再根据对企业的具体调查,初步确定各个因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再根据其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当然,不同的行业,对各个因子权重的估计是不同的,因为各因子在不同的行业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2)确定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这一步骤的完成,需要对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调查,确定行业平均利润超额部分的资本化。即首先确定行业的平均利润,再估算所有行业平均利润,二者之差即为该行业的超额利润。对超额利润求现值,即为该行业的平均商誉。将此平均商誉作为企业的商誉价值,并求出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3)将企业全部资产与商誉在资产当中的比例以及因子的权数相乘,就能得出每项因子的价值。“商誉因子法”使商誉的大小直接与其构成要素相联系,此种方法需要对企业和行业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行业不同则具体的计算比例和权数不同,因此工作量比较大。在现实的企业并购过程中,商誉的价值不是仅仅通过选取哪个计价方法就能最终确定的。上述的方法只是对商誉的价值进行初步的估算,最终价值的确定还要综合考虑诸多的因素。

二、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确认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宏观因素指并购企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因素。首先,当国际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时,相同的并购行为对商誉的定价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此时国际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生产和消费的水平也较高,通货膨胀率也较高,从而并购企业对今后的预期超额利润率较高,对商誉价值的估计就高。而衰退期和萧条期则相反,对商誉价值的确认很可能会偏低;其次,是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对定价行为进行影响;再次,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到该行企业的商誉价值。如果行业的利润率较高,则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相比,其超额利润R也较大,从而使得商誉价格较高,反之则低。据统计,目前中国利润率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商誉价值更高于其他行业。

(二)微观因素要确定被并购企业商誉的最终价值,除了考虑总体的宏观因素之外,还需考虑微观因素。笔者将微观因素具体分为财务因素,市场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

(1)财务因素。财务因素是指被并购企业的历史和预期的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如果企业并购前的历史财务状况佳,财务信誉好,融资渠道广,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较多的超额利润,会使并购方对其进行较乐观的预期,从而商誉的定价就会较高;反之则低。可以借鉴一些财务指标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判断。一是ROA指标。ROA(Return On Assets),即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总资产的收益水平的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ROA=EBIT/ASSETS,其中,EBIT为息税前净利润;ASSETS为总资产总额。该指标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用以判断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能带来的回报率的高低。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其商誉的价值也就越大。二是利润指标。汤湘希(2009)认为,并购方可以对被并购企业的历史年度的利润表进行分析。可以分别计算出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或者确认该公司的超额利润;再预计该公司的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可以持续多少年,从而作为确定商誉价值的标准。以平均利润或以超额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所得出的商誉价值会有所差别。

(2)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指市场竞争因素。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当有多个并购企业进行竞争时,被并购企业的商誉价值将会被抬高;而如果没有竞争企业争夺并购权,则商誉价值被提升的空间较小。当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有较高超额利润,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则该企业会吸引较多收购者的眼球,此时的并购一般采取拍卖的方式,让所有的并购企业参加竞拍,此时,出价最高的企业将得到并购的机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会实行恶意竞拍,哄抬收购价格,这会扰乱市场秩序,使真正的并购企业蒙受一定程度的损失。由此可见,市场的竞争因素也是影响被并购企业商誉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

(3)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在并购的谈判能力上。目前我国针对商誉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没有商誉价值确认方法的硬性规定。而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些结果甚至高低悬殊。并购企业在选择估算商誉价值的方法时,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最终选取的计算方法对哪方更为有利,则由的谈判能力的强弱来决定。首先,谈判能力受到并购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如果二者为关联公司,如母子公司,则母公司的定价权利较大,其谈判能力强。如TCL集团并购TCL通讯一例,TCL通讯通过与母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换股,以被母公司吸收合并的方式退市。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并通过IPO实现整体上市。在这种情况下,TCL集团的谈判能力就比较强,因为二者为关联方,TCL集团为母公司。如果并购企业并非关联方,则二者的谈判地位平等,此时就要依靠各自的谈判能力了。其次,谈判能力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谈判人员素质的高低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工作中是否加以重视,在具体的谈判的过程,谈判人员要对对方企业有充分的了解,抓住其软肋,并尽量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并购对对方有利。另外,谈判人员应充分运用语言、肢体等方面的技巧,以期取得谈判的胜利。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商誉价值的确定过程为:首先是并购企业通过谈判选择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计价方法。在方法的选取上,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并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法,但所选方法的最终确定,需要的协商谈判;按找所选择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完成对被并购企业商誉价值的估量;在此基础上,并购企业再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情况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以及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当时的市场竞争状况,双方的管理能力等,并对价值的估量值进行调整,最终为商誉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从而顺利的实现企业的并购。

参考文献:

[1]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商誉评估方法的评价与扩展 篇3

1. 商誉的内涵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依附于企业整体存在的、但又不能具体辨认的、能够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诸要素综合的资本化价值。从外在形式层面上, 商誉是由多种未入账无形资产构成的无形资源, 对于这些未入账的无形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替代性和不完全可模仿性的特点, 他的价值影响一个企业包括管理水平、销售渠道、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地理环境、品牌声誉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整体素质的反映, 体现了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商誉的构成要素

乔治.卡图尔特和纽曼.奥尔森认为;商誉是由杰出的管理队伍、优秀的销售组织、良好的劳资关系、独特的员工训练方法、优越的地理位置、有效的广告、秘密的工艺技术或配方、良好的信用保证、较高的社会地位、独占的资源、有利的政府政策、优惠的纳税条件、公司间良好的往来关系等十五个要素组成。

我们可以通过土地价格或土地使用权的公允价格来评估优越地理位置这一要素价值, 若是没有, 地段租金的资本化价值也可大致反映;独特的生产技术可作为企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其价值可参考企业研发成本或者进行评估。以上两个构成要素我们能够识别, 应加以去除。通过深入研究商誉内涵, 去除已识别出的可以确指的商誉构成要素, 并对剩余要素进行整合和扩充, 我们认为商誉的主要价值影响因素有: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文化、市场地位与销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社会资本等几个方面。

二、现有的商誉估值方法

1. 目前主要商誉估值方法

在评估商誉价值时, 因不能考虑商誉取得成本以及商誉无市价, 商誉评估不宜采用成本法和市价法, 而只能选用收益法, 收益法按直接与间接分为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两种。

割差法认为, 商誉是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高于各类有形资产的价值和各单项可确指无形资产的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企业整体价值一般通过收益法进行评估, 而各类有形资产和各单项可确指无形资产的价值可分别通过成本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公式如下:商誉价值等于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价值减去企业的各单项可辨认资产评估价值之和。采用割差法评估企业商誉, 评估的结果比较准确, 分别采取多种方法测算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单项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价值, 不依赖于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有如下不足:采用割差法对商誉进行评估忽略了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间的协同效应;另外以收购价格减去各可辨认资产价值倒挤出来的商誉价值可能会受到买卖双方谈判条件与谈判技巧的影响;并且所得到的商誉估值可能为负值, 此时对目标企业商誉评估变得没有意义;最后企业各部分资产价值评估标准选择不同, 影响了数据的可比性。

超额收益法认为, 商誉是企业超额收益的现值, 也就是将企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能获取的比同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进行贴现。即:商誉价值=被评估企业单项资产评估价值之和乘于 (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收益率) 除于适用资本化率或折现率。超额收益法同样忽视了各项可辨认资产间的协同效应, 在采用这种方法评估商誉价值过程中, 确定企业超额收益、折现率和折现年限具有一定的难度, 受评估机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再者现如今技术更新速度快,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行业平均收益率短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

2. 割差法与超额收益法的比较

根据对商誉经济性质的不同理解, 割差法着重于把商誉视为是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与单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之间的差额。而超额收益法强调的是商誉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 在合理预测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基础上, 选用适当的方法予以资本化或折现, 进而得出商誉的价值。

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有所差别。割差法可采用多种方法分别对企业整体价值、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测算, 不赖性于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 它的评估结果的准确度高。而采用超额收益法时, 多数情况下依赖于评估人员主观上对企业的超额收益额、资本化率或折现率等指标进行预测, 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

从操作简便程度看, 割差法较超额收益法操作难度小。因为割差法只需测定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两项指标, 这两项指标获取较为容易。而采用超额收益法, 为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超额收益以及超额收益的大小, 需要搜集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同行业其他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信息, 信息搜集量大, 另外寻找合适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难度较大。

总的来看, 割差法的可操作性强、评估结果较为客观准确, 在实务中多采用割差法来进行商誉的评估。超额收益法可用来验证割差法的评估结果, 以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真实。

三、商誉评估体系的扩充

1. 确定商誉核心要素的方法———AHP模型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割差法与超额收益法都是对商誉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 而没有揭露出商誉的核心或重大贡献要素。商誉作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 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价值增值, 而管理者只有明确了企业商誉的核心或重大构成要素, 才能更好地利用、控制、提升企业商誉, 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其他新的方法来对现有商誉评估体系进行补充。商誉是企业各种不可辨认无形资源的集合, 这些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在会计报表上显示, 只能定性界定, 很难定量比较, 但是AHP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AHP (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 法是按系统的复杂程度、因果关系、从属关系等分成等级 (层次) , 然后进行两两比较, 再进行综合评价, 排出方案对目标的优劣次序, 最后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选取满意的方案。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特别适用于评价因素难以量化且结构复杂的评价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 确定商誉的核心或重要贡献要素, 根据商誉价值的驱动因素, 由专家团依据各因素对企业商誉价值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从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再通过专家对各因素在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进行打分, 各因素权重与程度打分之积便是各因素对被评估企业商誉价值的影响程度。

2. 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实物期权模型商誉从取得方式上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

自创商誉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并慢慢积累起来的各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的总称。外购商誉是企业在并购时, 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存在良好的预期, 认定被并购企业能够在未来时期使并购企业获得正常盈利水平以上的超额利润的资源。但是, 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本质上应该相同。我国目前的商誉会计体系只对外购商誉进行了确认计量, 计量方法主要是上述提到的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 而忽视了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 也就是说现有会计体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充分反映企业在未来的超额收益能力, 这有违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因此, 探究自创商誉的评估计量方法具有重大意义。实物期权是以期权概念定义的实物资产选择权, 指当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时, 拥有根据在决策时尚不确定因素改变行为的权利。自创商誉可以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为企业创造超额收益, 但是带来超额收益的多少具有不确定性, 企业因自创商誉获得了在未来取得不确定的超额收益的无义务权利, 这种权利可视为实物期权。因此, 自创商誉的价值可用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来进行计量。我们可以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对自创商誉计量, 具体计算方法可参看有关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相关的文献。

3. 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商誉度

企业绩效评估了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而商誉可以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效益, 因此经营期内的商誉价值的变化也应该作为企业绩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这里的商誉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和并购商誉, 笔者认为在一个营运周期中企业商誉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企业的绩效。商誉度通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有机结合, 它可以将复杂的评估对象商誉的优劣用极容易看清楚的综合指标量化, 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明确值, 可以采用0-1之间的效用系数值或百分制来表示, 其大小由商誉评估指标值决定, 企业商誉度数值越大, 表明企业商誉度越高。如果一个企业该年度商誉度较上年维持不变或者有所升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年企业绩效较好。我们一般通过建立商誉评估指标体系, 收集指标值, 确定指标权重, 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进而确定出企业商誉度。

参考文献

[1]罗桂洁.商誉价值评估中常见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2:20+22.

[2]唐艳.商誉价值评估: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27:11-13.

[3]张琰, 孙玉婷.基于AHP法的商誉价值分割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 2012, 12:38-42.

[4]阮渝生.企业商誉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J].生产力研究, 2003, 03:267-268+274.

商誉之惑: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 篇4

一、商誉的困惑

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商誉开始出现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且随着并购活动的日益频繁,确认商誉的公司数量、总额以及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并购及其产生的商誉对财务数据、投资者决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常认为,商誉就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未来可能取得的超额收益,但由于交易场所、支付方式、估值模型等不同,商誉的确认及减值准备的计提也不尽相同。

例:A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并购非同一控制下的B公司。B公司的净资产账面值为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评估值为2000万元,公司整体采用收益法评估的价值为2亿元。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并购方式:第一种,A公司以“协议收购+对赌”方式,向B公司股东支付现金2亿元购买其100%股权;第二种,B公司股权已在产权市场交易,A公司支付现金3亿元购买B公司100%股权;第三种,A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取得B公司100%股权,合并日A公司的股价已被市场炒作至50元/股,最终计算需发行的股票总额为10亿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 20)的规定,第一种方式下A公司可确认商誉1.8亿元,第二种方式下A公司可确认商誉2.8亿元,第三种方式下A公司可确认商誉9.8亿元。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企业的并购,仅因为交易市场、支付方式的不同,就导致商誉确认产生巨大差异。

商誉的确认已十分复杂,而对于商誉减值的处理,更加不易理解。假定B公司收购后业绩未达预期水平,则上市公司可选择做以下处理:

1.不减值。

理由如下:亏损发生在业绩承诺期内,已取得现金补偿及赔偿;亏损仅是短期现象,长期依然看好;B公司虽然亏损,但合并后的协同效益使得集团的效益提升、成本下降。

2.摊销减值。

理由如下:商誉中的经济利益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实现,特定项目完工,特定商誉也应当不复存在。

3.评估减值。

A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并购资产重新评估,按其结果计算减值。

4.全额减值。

理由如下:亏损就表明商誉不再存在,应当全额计算减值。

可见,不同企业对于商誉及其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试图从会计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和探寻商誉会计处理思路。

二、商誉会计的理论沿革

(一)商誉会计的理论基础

商誉只在一家企业并购另一家企业时产生,通常体现为购买价高于被并购企业价值的部分。美国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E.S.Hendriksen,1965)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对商誉的性质做出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1)对企业好感的价值。(2)超额收益价值。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收益,因此商誉等于企业整体价值与单项有形资产及其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总和之间的差额。(3)总计价账户论。该理论认为商誉是企业预期未来利润的折现值与正常投资报酬之间的差额。

(二)广义商誉的构成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9年制定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1号——商誉与企业合并》(FASB 141)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与无形资产》(FASB 142)认为,广义的商誉由六个要素构成:(1)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即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值。(2)被收购企业未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未入账的无形资产等)。(3)被收购企业存续业务“持续经营”的公允价值。它表示被建立的业务按净资产有机结合比单独购置这些净资产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更高。这种价值根源于企业净资产结合的协同效应以及与市场不完善有关的因素。(4)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预期协同效应的公允价值。由于不同的兼并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协同效应,因此具有不同的价值。(5)收购企业由于报价的错误而多计算的金额,如利用股票市价所计算的收购价格通常含有极大的水分。(6)收购企业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额。例如,在企业兼并谈判过程中由于竞标等原因,会出现多支付的现象。

而只有第三个要素和第四个要素才是“核心商誉”(core goodwill),即商誉仅指被购买企业事先存在的自创商誉和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三)商誉会计的发展

考虑到可计量性及其他原因,2005年FASB在商誉确认问题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达成一致,将商誉定义为不可单独辨认和确认的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与上述六要素中的第一至四个要素内容基本一致。商誉金额等于合并日被合并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因此可将商誉的确认问题转化为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

由于商誉与公允价值紧密相关,这就使得企业不能使用历史成本法对商誉进行后期计量,只能在各个时点对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因此IASB、FASB均规定,企业应当在固定时点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FASB还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如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监管当局采取重大不利行动、关键雇员的流失等,企业也可以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就是对商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由于市场中原有并购业务的沉淀、新并购活动不断发生、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并购企业形态不断变化等原因,商誉公允价值的测算高度复杂、代价高昂。FASB 141和FASB 142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对商誉进行定性判断,如果判断公允价值不是很可能(可能性大于50%)小于账面价值,则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但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整体财务状况、股价下降等多因素对商誉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的披露。

三、A股上市公司商誉问题的成因

从上述理论发展可以看出,国际商誉会计仍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基本思路则是通过限定商誉范围和计量方式、增加披露内容,从而尽量减少商誉的人为操控以及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与国际商誉会计相比,我国A股上市公司商誉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仍突出。

CAS 20明确规定: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而国际商誉会计认为,商誉是被并购方的整体公允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这个差异无疑是巨大的。也许CAS 20制定的初衷是在公允价值体系尚不健全的环境下,便于企业对企业并购业务进行核算,但实践表明其中蕴含巨大的风险: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费用都可以直接计入商誉,使得商誉最终成为一个只是用于做平资产负债表的账户。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期后计量:由于企业合并成本是以合并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及直接费用进行计量的,本质上是历史成本,而并购日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如果仍然采用“合并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式对商誉进行重估,由于此时的合并成本不可能重新计量,商誉减值测试与初始计量已失去可比性,则基于盈利预测、净现金流折现等的商誉后续计量毫无意义,这就是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测试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并购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商誉的范围本身存在较大争议,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较为笼统,使得企业利用商誉粉饰报表、平滑利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基于此,建议从计量和信息披露两方面予以完善。

四、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

2014年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CAS 39),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优先层次、细化了计量的方法和披露要求,并明确规定该准则适用于企业合并事项。综合CAS 20、CAS 39等具体准则的相关要求,对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可做如下处理:

(一)商誉的初始计量

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计量商誉时,首先应区分合并成本与交易价格、可辨认净资产;其次识别相关资产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获取并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假设;然后根据可以合理取得的市场数据和最佳信息,将输入值划分为不同层次,最终选择最为公允的估值技术。其中,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

1. 可辨认净资产与新增无形资产。

由于大多数企业合并是以企业整体价值计价,而可辨认净资产仅仅是交易的一部分,因此在分配合并成本前,需要先区分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根据CAS 20,除无形资产外的资产确认条件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而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是“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因此,在确认商誉和可辨认净资产前,应先判断被收购企业有无满足上述条件但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将其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后,再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商誉。可见,商誉=合并成本-无形资产-其他可辨认净资产。

据此,企业在计算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时,如果存在专有技术、特许经营协议等可识别因素影响,应优先考虑将其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商誉。

2. 识别主要市场与市场参与者。

CAS 39要求,企业应当判断被收购资产的最佳用途,在综合有无政策障碍、行业细分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评判能够进入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并采用市场参与者的假设来计量公允价值。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只能考虑共性特征和风险,而不应考虑自身假设;只能考虑保持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估值,而不应考虑合并日后改变用途所带来的收益。

据此,制造业企业对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如果最有利的市场及市场参与者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则应当按房地产开发的假设和模型进行估值;反之,如果某工业区地块在产权交易所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工业企业,即使拟购买该区域土地的是一家房地产公司也不能按住宅地产销售模型进行估值。

3. 确认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如果企业合并前乃至合并完成后,被收购公司的股权均能够在某公开的活跃市场进行交易,则应当优先使用该层次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且通常不应进行调整。

第二层次:类似资产的市场价。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容,大部分行业特别是其中的龙头企业已具备相对活跃市场和活跃报价。企业应根据相关企业特征,设置股本、市场占有率或某些行业数据等可观察输入值对类似资产的市场价进行调整,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依据。

第三层次:不可观察的特定估值。公司采用内部数据、预测数据等进行估算,这一层次输入值只有当相关资产很少存在市场交易并导致无法取得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时才能使用。但即使使用,也应当选择能够使更多参与者理性接受的市场数据或假设前提。

数据显示,我国2010~2015年完成的企业合并中有60%以上通过协议完成收购,而其中多数仅仅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部分估值甚至仅依据内部的盈利预测、业绩承诺或对赌。显然,这样的交易价格并不公允,由此计算出的商誉必然存在较多水分。而优先使用第一、二层次输入值的好处在于,即使商誉金额较大,商誉的确认乃至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也始终可以观察,从而保证计量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使商誉能够反映其真实状态。

4. 特殊行业的公允价值估值。

现实中动辄数百倍的市盈率、令人瞠目的业绩承诺往往出现在一些新兴行业或轻资产行业,比如网络游戏行业、影视文化行业等。这些行业周期短、利润变化快、风险影响大,交易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多,较易产生超出净资产数倍的商誉。按照前述原则,企业在确定合并商誉时首先应判断是否存在可以识别和计量的无形资产,如版权、许可权等;然后寻找最有利市场和市场参与者,如2016年5月新三板上市的网游企业已达49家,影视公司已达76家,此外还可从做市商市场、直接交易市场获取可观察输入值;最后按可以合理取得的市场数据和最佳信息,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

个别行业即使确实无可利用的市场数据,最终采用第三层次不可观察输入值,也只能使用可信任的数据,并充分考虑风险。如网游的估值应主要依据在线时间、下载量等可验证数据,在分析游戏所处的生命周期时,应在考虑通道风险、维护升级、同类竞争等的基础上进行估值;药品、疫苗的估值应考虑国家政策约束,以及研发、临床各阶段不同的风险特征。因此,企业在确定商誉的公允价值时,既不能以不切实际的设计值代替合理假设,也不能以对方的业绩承诺作为公允价值判定依据。

(二)商誉的后续计量和减值

商誉与被收购企业密切相关,随着合并双方由购买走向整合,商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合并后由控股合并转为吸收合并,或其他原因导致被收购企业注销;被收购企业业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被收购企业整体对外出售;因并购导致被收购企业私有化而终止上市等。这些都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发生变化,最终体现为商誉的减值或注销。

1. 计提减值时的公允价值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 8)的规定,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必须先按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后再进行减值测试。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大小,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如将被收购企业或业务整体视为一个资产,该资产分摊商誉后的公允价值大约等同于企业整体公允价值(按照CAS 39假定该企业或业务整体待售)。因此,商誉的减值可以从繁琐的计算简化为对企业整体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而且与之前所述商誉的初始计量基础保持一致,保证了商誉的可比性。

2. 估值技术的一贯性与合理变更。

通常情况下,企业应该按照合并时的主要市场和输入值对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CAS 39规定,当变更估值技术或其应用能够使计量结果在当前情况下同样或者更代表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可以变更估值技术,并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处理。

根据该原则,如果企业合并时由于无法取得相同或类似市场数据而采用第三层次输入值确认了商誉,随着活跃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的出现,企业后续计量时可以向上选择更高层次输入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与之相反,如果合并前与合并后类似企业股权均存在活跃市场,企业进行减值测试时就不能向下选择更低层次输入值。因此,被收购企业未达盈利目标或亏损并不必然导致商誉减值,相反,被收购企业即使盈利,也有可能会发生商誉减值(活跃市场报价出现不可逆的下滑)。

3. 特殊情况下的公允价值处理。

由于商誉总是对应着相关的业务或资产组,当该业务或基础资产不存在时,商誉也应当一并注销。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可以单独确认商誉,但期末需要对相应的业务或资产组进行单独测试,如果该业务或资产组已无法单独识别或已发生转化,则商誉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例如,企业吸收合并了若干项待开发的土地使用权,当这些土地如期转化成房地产开发产品销售完成时,商誉对应的业务已逐渐减少,企业应当于每年年末对剩余业务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并确认商誉减值。

对于影视、网游等特殊行业,最有利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报价已经充分考虑了业务周期和开发风险,在行业快速发展或陷入低谷前,其公允价值的变化也会通过股价、交易数量等提前体现。因此,此类企业更应保持公允价值计量的平稳性和一致性,密切关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的变化,迅速、及时地调整商誉金额,反映所收购业务的真实状态。

(三)商誉确认和计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准则的制定是为了促使企业更真实地向外界提供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对商誉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判断和分析必不可少,而投资者也需要借助更多的信息理解单调的报表数字。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确认和计量商誉时需要综合分析下列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比如投资区域是否存在政策限制、资本限制及汇率风险等;(2)产业市场,如产业市场是否受到政策性影响、企业在产业市场中的地位、产业法规的特殊限制等;(3)成本因素,如原材料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或被垄断,是否存在对人工的特殊需求,是否存在其他使成本显著低于或高于同行的情况;(4)整体的财务状况,包括收入或现金流与以往或预期相比大幅增减变动等情况;(5)市场估值变化,如行业整体平稳,但该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普遍下移等;(6)其他足以影响企业价值的事项,比如管理层的变动、关键技术人员的流失、重要客户的变化、潜在的诉讼风险等。

五、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

由于并购业务的复杂性,仅仅解决商誉的计量问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披露。

1.合并日信息披露。

包括以下内容:(1)被购买方的基本情况;(2)被购买方整体公允价值计量的层次;(3)公司报价与行业通常价格的差异及合理性;(4)未能采用活跃市场报价的原因;(5)使用的其他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6)为本次合并所支付的合并成本,超出被购买方整体公允价值的差额及原因。

2.后续计量的信息披露。

除依照企业合并准则披露被收购企业自合并日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收入、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合并后已处置或准备处置被收购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外,还应当披露以下内容:(1)减值测试是否与公允价值计量层次保持一致;(2)被收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与前一披露时点是否发生重大变化;(3)对被收购企业管理上的变化、政策和顾客群的变化等;(4)发生公允价值计量层次变化的,依照会计估计变更要求披露的原因及影响。

3.计提减值的信息披露。

如果公司经测试确认计提减值准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1)减值测试是否依照原公允价值计量层次进行;(2)未采用原公允价值计量层次的,说明原因及影响;(3)被收购企业整体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发生变动的原因;(4)与前一披露时点相比,被收购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发生重大变化;(5)商誉减值对未来经营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亨得里克森著.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J].会计研究,2004(9).

路婷.美国对“商誉减值测试”准则的最新修正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2(7).

周伟迪.商誉会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张兴亮.基于商誉确认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相关业务解析[J].财会月刊,2015(19).

任艳丽.商誉减值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3(31).

祝利芳.合并报表中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3(13).

王超.上市公司对商誉计量、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10).

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的确认 篇5

一、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的计价方法

(一) Hoskold法

此法由Hoskold.H.D提出, 其对商誉的价值的计算公式为:P0=R (F/A, I, n) / (1+r (F/A, i, n) ) , 式中, P0为商誉价值, R为每年末所获超额利润, n表示企业并购后可连续n年获得超额利润R;r为市场利率; (F/A, i, n) 为年金终值因子。此法即为超额收益现值法, 将预计n期的超额利润折现就是商誉的价值。西方企业普遍采用此法, 因为其考虑了资本的时间成本。

(二) 利润资本化法

其是一组以利润为基础确认商誉价值的方法, 其特点是不局限于一定的存续期限。商誉的计算公式如下:商誉价值=无形资产总值-可辨认的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总值;无形资产总值=企业总资产现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净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净值=各项有形资产重估总值-各项负债总值利润年金。此法将商誉包含于无形资产之内, 已跟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违背。

(三) 利润年金法

此法系英国人李克 (P.K.Leaker) 所创, 其计算基础仍是超额利润。此法的理论依据是:超额利润不能永久地保持经久不衰, 故首先应决定其可持续年限, 再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年金现值, 其计算公式为:商誉价值=超额利润×年金现值因子。此法以年金现值因子代入计算。

(四) 比率法

此法是根据资本利润率的原理来计算商誉的价值, 即:商誉价值=年超额利润额/资本利润率。此法比较简单, 但准确度较差, 许多影响商誉价值的因素都未加以考虑。

(五) 商誉因子法

“商誉因子法”是在“商誉因素比例法 (郭克松, 1996) ”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商誉因子法”就是根据商誉的定义, 将影响企业商誉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因子进行权数的估计。然后估计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最后将企业的资产总值与商誉所占比例以及商誉中各因子的比例相乘, 就可以估算出每项因子的价值, 从而为商誉的计价提供参考依据。

“商誉因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商誉的构成因子及其权数。根据商誉的定义, 找出企业商誉的构成因子, 再根据对企业的具体调查, 初步确定各个因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再根据其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当然, 不同的行业, 对各个因子权重的估计是不同的, 因为各因子在不同的行业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2) 确定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这一步骤的完成, 需要对企业所在的行业进行调查, 确定行业平均利润超额部分的资本化。即首先确定行业的平均利润, 再估算所有行业平均利润, 二者之差即为该行业的超额利润。对超额利润求现值, 即为该行业的平均商誉。将此平均商誉作为企业的商誉价值, 并求出商誉在企业全部资产当中的比例。 (3) 将企业全部资产与商誉在资产当中的比例以及因子的权数相乘, 就能得出每项因子的价值。“商誉因子法”使商誉的大小直接与其构成要素相联系, 此种方法需要对企业和行业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和了解, 行业不同则具体的计算比例和权数不同, 因此工作量比较大。在现实的企业并购过程中, 商誉的价值不是仅仅通过选取哪个计价方法就能最终确定的。上述的方法只是对商誉的价值进行初步的估算, 最终价值的确定还要综合考虑诸多的因素。

二、企业并购中商誉价值确认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指并购企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因素。首先, 当国际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时, 相同的并购行为对商誉的定价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 此时国际经济增长水平较高, 生产和消费的水平也较高, 通货膨胀率也较高, 从而并购企业对今后的预期超额利润率较高, 对商誉价值的估计就高。而衰退期和萧条期则相反, 对商誉价值的确认很可能会偏低;其次, 是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对定价行为进行影响;再次, 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到该行企业的商誉价值。如果行业的利润率较高, 则与社会平均利润率相比, 其超额利润R也较大, 从而使得商誉价格较高, 反之则低。据统计, 目前中国利润率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房地产中介服务,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这些行业的商誉价值更高于其他行业。

(二) 微观因素

要确定被并购企业商誉的最终价值, 除了考虑总体的宏观因素之外, 还需考虑微观因素。笔者将微观因素具体分为财务因素, 市场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

(1) 财务因素。财务因素是指被并购企业的历史和预期的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如果企业并购前的历史财务状况佳, 财务信誉好, 融资渠道广, 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较多的超额利润, 会使并购方对其进行较乐观的预期, 从而商誉的定价就会较高;反之则低。可以借鉴一些财务指标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判断。一是ROA指标。ROA (Return On Assets) , 即资产收益率, 是评价企业总资产的收益水平的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ROA=EBIT/ASSETS, 其中, EBIT为息税前净利润;ASSETS为总资产总额。该指标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 用以判断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能带来的回报率的高低。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 其商誉的价值也就越大。二是利润指标。汤湘希 (2009) 认为, 并购方可以对被并购企业的历史年度的利润表进行分析。可以分别计算出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 或者确认该公司的超额利润;再预计该公司的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可以持续多少年, 从而作为确定商誉价值的标准。以平均利润或以超额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 所得出的商誉价值会有所差别。

(2)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指市场竞争因素。在企业并购活动中, 当有多个并购企业进行竞争时, 被并购企业的商誉价值将会被抬高;而如果没有竞争企业争夺并购权, 则商誉价值被提升的空间较小。当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较好, 有较高超额利润, 有较好的发展预期, 则该企业会吸引较多收购者的眼球, 此时的并购一般采取拍卖的方式, 让所有的并购企业参加竞拍, 此时, 出价最高的企业将得到并购的机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企业会实行恶意竞拍, 哄抬收购价格, 这会扰乱市场秩序, 使真正的并购企业蒙受一定程度的损失。由此可见, 市场的竞争因素也是影响被并购企业商誉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

(3) 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在并购的谈判能力上。目前我国针对商誉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还没有商誉价值确认方法的硬性规定。而不同的计算方法, 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有些结果甚至高低悬殊。并购企业在选择估算商誉价值的方法时, 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最终选取的计算方法对哪方更为有利, 则由的谈判能力的强弱来决定。首先, 谈判能力受到并购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如果二者为关联公司, 如母子公司, 则母公司的定价权利较大, 其谈判能力强。如TCL集团并购TCL通讯一例, TCL通讯通过与母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换股, 以被母公司吸收合并的方式退市。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 并通过IPO实现整体上市。在这种情况下, TCL集团的谈判能力就比较强, 因为二者为关联方, TCL集团为母公司。如果并购企业并非关联方, 则二者的谈判地位平等, 此时就要依靠各自的谈判能力了。其次, 谈判能力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谈判人员素质的高低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工作中是否加以重视, 在具体的谈判的过程, 谈判人员要对对方企业有充分的了解, 抓住其软肋, 并尽量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并购对对方有利。另外, 谈判人员应充分运用语言、肢体等方面的技巧, 以期取得谈判的胜利。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商誉价值的确定过程为:首先是并购企业通过谈判选择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计价方法。在方法的选取上, 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 并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法, 但所选方法的最终确定, 需要的协商谈判;按找所选择的方法进行计算, 从而使完成对被并购企业商誉价值的估量;在此基础上, 并购企业再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情况和国家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 以及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 当时的市场竞争状况, 双方的管理能力等, 并对价值的估量值进行调整, 最终为商誉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从而顺利的实现企业的并购。

参考文献

商誉价值评估 篇6

一、银行商誉的内涵

16世纪中后期, 早期的商誉概念开始形成, 在当时, 理论界对此没有重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频繁, 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组织管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渐趋完善和专业, 商誉作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竞争优势, 使得学者们纷纷对其展开研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各执一词, 其中最令人信服和最具影响力的见解出自美国当代知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 他提出广为人知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 这为企业商誉价值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

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类型之一, 在愈加频繁的股份收购、合并、资产出售或重组等资本运作中都需要对商誉及其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理解银行商誉, 给出的定义也不大相同, 但归根结底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创造经济利益。所以, 笔者认为, 可将银行商誉解释为银行经营过程中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不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价值, 表现为商业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实质的理解。

二、哲学视角下的银行商誉价值问题

(一) 银行商誉价值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 是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循环往复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以此来推动自身肌体的新陈代谢,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 个体人不能小群体地或孤独地生存和活动, 必须主动频繁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 才能抵御敌害和改造外部世界, 谋取食物, 生存下去。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逐渐演变生成人的社会属性,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用哲学的思维研究银行商誉价值分割问题, 对商誉价值具体驱动要素的构成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富于启迪。笔者认为, 当今社会银行业高速发展, 各类银行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 要想身处其中又立于不败之地, 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技术、网点等方面的资源, 设计更畅通的管理架构, 创新产品, 增强自身实力, 更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 与多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良性密切的关系, 将银行的发展置于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中考量。这种内外部维度的价值整合化和哲学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异曲同工之处, 即可将哲学上对人类属性的阐述类推到银行商誉价值分析上, 发掘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 商誉价值属性界定

综上所述, 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可定义为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为指导, 银行在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管理方面具备超越同行业中其他银行的优势, 且该优势可转化成银行超额利润的能力。银行商誉的社会属性是处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利益群体, 且这种影响力能产生超额获利能力, 表现为银行规模、市场地位、与外部关系及银行的社会声誉等竞争力。

三、商誉价值分割机制

(一) 商誉价值分割的原则

要想对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清晰明确的认知, 需要对属性的具体内容指标化, 分割银行商誉价值, 构建合理有效的要素体系。驱动因素的细化分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如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可比性等。具体而言, 分割的具体要素要能够科学反映银行商誉及其特征, 全面呈现银行商誉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 要素的设计需考虑现实可能性且具有可比性, 避免琐碎繁杂或过于粗略, 以便于银行业间各银行商誉的比较。

(二) 具体驱动要素分析

到目前为止, 商誉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接受的观点,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不一一列举。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 结合对银行商誉的认识, 现将商誉价值分割到其具体驱动要素层面, 以期凸显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 培育银行的竞争优势, 推动价值提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自然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自然属性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及组织文化等, 这些指标构成自然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 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 在现代化企业中作为知识技术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导致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竞争也逐渐展开。本文认为, 银行商誉下的人力资源层面包括员工职业素养、薪酬福利情况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具体要素。其中, 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符合现代银行服务理念, 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银行良好形象, 从而影响银行商誉价值;银行薪酬福利情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之一, 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员工努力且高质量完成工作, 创造超额收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实现员工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协调统一, 帮助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银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

(2) 客户信息资源是银行资源的重点, 要想在当前不断开放和拓展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必须坚持了解和研究客户, 全方位把握客户整体信息, 维护和发展客户, 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文章研究发现, 银行商誉下的客户信息资源层面包括零售客户信息和对公客户信息。银行主要的两种客户类型是零售客户与对公客户, 零售及对公客户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准确识别通过战略选择下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价值, 将优质和效用最大的资源分配给为银行创造价值最大的顾客群体中, 从而达到商誉价值和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 银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 是银行保持良好竞争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 是银行发展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研究发现, 银行商誉下的组织文化层面涉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和经验三个方面。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 可形成包括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氛围、工作作风、管理者作风等内容, 有利于塑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战略思想与经营风格的体现, 是确保银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加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管理水平和经验能指导和促进银行的各项工作,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有利于确保商誉价值的稳定提升。

2. 社会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社会属性具体包括外部关系、市场因素和社会声誉等, 这些指标构成社会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 研究发现, 银行商誉下的外部关系层面可分为与政府关系、与客户关系及与其他银行关系。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所以银行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银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 吸引潜在新客户, 长此以往有利于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激烈的竞争, 又相互依存, 相互合作。银行需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 多良性合作, 少恶性竞争, 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与壮大。上述关系都可以让银行取得超额利润, 提升商誉价值。

(2) 银行商誉下的市场因素层面可分为规模与市场地位、产品的创新优势、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银行规模和市场地位是指银行已有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市场认同度, 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布局和数量、市场份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为银行资产找寻到更可靠和效率高的渠道, 取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之时, 也要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回馈与贡献社会。这些市场因素能推动银行高效健康发展, 提高竞争软实力, 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商誉价值。

(3) 银行是信用的中介和载体, 它的基础作用是能够吸收社会公众存款, 发放贷款, 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这除了自身实力的因素外, 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有优良的商誉和社会声誉。本文认为, 银行商誉下的社会声誉层面包括审慎经营程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风险预警机制。审慎经营规则的内容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 可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促进银行资产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方面是保护存款人利益, 降低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确保银行能够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 从而巩固银行超额获利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首先借鉴“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本质的理解, 解读银行商誉的特定内涵, 进而从哲学视角展开对经济学领域商誉价值问题的思考。接着以人类属性的阐述为切入点, 创新定义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并对每一类属性层面继续细分, 分析具体驱动要素, 从而构建银行商誉价值的分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 2006 (01) .

[2]王孝哲.论人的基本属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5) .

[3]蒋德锋.基于模糊数学的对传统收益法评估商誉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4]纪文倩.基于商誉-净资产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5]朱锡庆, 黄权国.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J].求索, 2004 (06) .

[6]王诤诤.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J].价值工程, 2009 (11) .

[7]张琰, 孙玉婷.基于AHP法的商誉价值分割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 2012 (12) .

[8]杨尚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自创商誉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商誉价值评估 篇7

关于商誉, 业界已有许多论述, 较为公认的观点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却无法具体辨认的无形资源。其本质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

商誉本质决定着商誉的计价方法, 同时, 商誉的计价方法也必须反映商誉的本质。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商誉, 唯一标准应该看其是否拥有实现超额收益的能力和实现的超额收益数额的多少。假如一个企业被主观上认为它拥有实现商誉的能力, 但是, 实际上它实现的收益额则是连年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收益额, 甚至是连年亏损, 谁能相信这样的企业拥有商誉呢?所以, 检验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商誉, 唯一的标准应该只看它实现的收益是否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但是, 长期以来, 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 中国财政部MOF等) 规定:只确认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外购商誉, 而不确认企业内部形成的自创商誉, 这显然有失公允。

2 对商誉确认计价核算探讨

(1) 外购商誉:

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都是以外购企业价格超过被购企业自身净资产的价值, 作为其入账价值。此法简单直观, 便于操作。但此法确认的外购商誉价值是否符合被购企业商誉的实际价值, 值得商榷。因为商誉的交易价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可能高于商誉本身的价值, 也可能低于商誉本身的价值。因此, 购入企业有必要对被购企业的商誉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重新计价后再进行核算。

(2) 自创商誉:

根据商誉的本质特征, 对自创商誉计价,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企业的超额经济利益”。本文认为, 有同行业的企业, 其“超额经济利益”, 应该是该企业实现的经济利益超过同行业的平均经济收益的部分;无同行业的企业, 其“超额经济利益”, 应为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的部分。但为了客观地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在实际计算企业超额经济利益时应该采用同行业或者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而这两个指标在国家公布的有关统计资料中均不难找到。

为什么要采用净资产利润率?因为净资产利润率更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假如有A、B两个企业, A企业的净资产只有550万元, 但举债450万元, 总资产为1 000万元;B企业净资产是1 000万元, 无负债;本年度A、B两个企业均实现了净利润200万元。而前者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企业领导实行负责经营, 将负债总额控制在企业偿还能力内, 虽然净资产只有550万元, 但是通过举债将资产总额提升到1 000万元。因此, 虽然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20% (200万÷1 000万) , 但净资产利润率则是36.36%[200万÷ (1 000万-450万) ]。而B企业的领导按部就班, 保守经营, 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均是20%。前者利用550万元净资产, 实现了200万元利润, 而后者是用1 000万元净资产才实现200万元利润。这就是管理能力差距的具体体现, 而管理能力是商誉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 净资产利润率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

3 怎样对商誉进行确认计价和核算

根据商誉的本质特征和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 本文认为商誉的计价和核算方法应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3.1 初始计价和核算

(1) 外购商誉的初始计价:

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计价核算方法, 是按照外购企业的价格超过其净资产的价值作为外购商誉的入账价值。即将购入企业实际支付的买价大于被购企业净资产价值的部分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账户, 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并按一定时期将购入商誉的价值进行摊销。但是, 本文认为这样处理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因为实际支付的交易价值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因而导致购入企业实际支付的买价大于被购企业净资产价值的部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被购企业商誉的实际价值。因此, 对企业并购时外购的商誉价值应采用被购企业的同行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对其重新计算确认, 并将重新确认的商誉价值与购买商誉价值进行比较, 只有当购买商誉价值大于重新确认的商誉实际价值的部分 (具体计算方法见自创商誉价值的计算) 作为外购价差才能按期进行摊销, 而将重新确认的商誉实际价值永久保留在账户里, 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内容, 才符合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

例如:ABC公司收购H公司, 该公司净资产2 000万元, 购买价3000万元;ABC公司购入H公司后, 假设根据H公司同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计算出商誉实际价值为700万元, 则外购价差就为300万元。

ABC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商誉700万

无形资产——商誉摊销300万

有关资产账户2000万

贷:银行存款等3000万

该案例中, H公司的卖价超过其净资产的价值是1000万元,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ABC公司应将其全部计入“无形资产”账户, 并分期摊销。这样显然不符合商誉的实际情况, 因为商誉的实际价值只有700万元。因此, 只有对超过商誉实际价值的价差300万元进行分期摊销, 才符合实际情况。对商誉实际价值700万元, 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原则上只要企业商誉客观存在就应该保留在资产账户上。当然, 因商誉的存在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商誉价值变化后则应进行定期调整。这样处理才符合资产核算的原则。

(2) 自创商誉初始计价核算:

我国会计制度到现在还没有规定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计价和核算。这样, 客观上已经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较好地实现会计目标和任务。因此, 研究出自创商誉的确认计价核算方法已经刻不容缓了。

根据自创商誉的本质特征, 自创商誉价值计算方法应采用超额利润还原法进行确认计价。即:

自创商誉的价值=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同行业或者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根据谨慎性原则, 在初始计价时应采用计价企业5年以上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进行计算较为合适。因为一家企业在某一年实现的净资产利润率高于同行业或者社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这可能带有偶然性;但如果这家企业在5年或者5年以上每年实现的净资产利润率都超过同行业或者社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这个企业存在着自创商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可按下列步骤计算企业自创商誉的初始价值:

第一步:计算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

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额–同行业平均利润额=企业实现的净利润额–企业当年年末平均净资产总额×同行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或者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或者=企业当年年末平均净资产总额×企业超额净资产利润率=企业当年年末平均净资产总额× (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同行业或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

企业当年年末平均净资产总额可采用简单平均法进行计算。即:

企业当年年末平均净资产总额= (企业当年年初净资产总额+企业当年年末净资产总额) ÷2

第二步:将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还原成企业资产总额, 即自创商誉价值。

企业自创商誉价值=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额÷同行业或社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

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企业超额利润数额应采用扣除该企业年末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净额后的差额。

【案例】续前例, A企业的净资产550万元, 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净资产利润率是36.36%, 假设同行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20%.则:

A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550万× (36.364%-20%) =90万

A企业自创商誉价值=90万÷20%=450万

根据计算结果, A企业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商誉450万

贷:资本公积——商誉450万

通过上述计算和核算后, A企业年末的净资产总额达到1 000万元, 净资产利润率与同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持平。

3.2 后续计价和核算

经过初始计价后, 商誉价值计入了企业的资产总额。但是, 由于决定商誉存在的因素很多, 而且很不稳定, 因此, 商誉的后续计价也非常重要。企业应贯彻商誉存在的原则在每年末对其继续进行计价和核算。即:每年末只要证明企业有商誉的存在, 就应该对其进行确认计价和核算;同理, 只要证明已计价核算的商誉不存在了, 就应该核销其已经入账的价值。也就是说根据商誉的本质特征, 只要企业有超额利润的出现, 就肯定有商誉的存在;如果企业没有超额利润的出现, 则表明商誉不存在了, 那么已入账的商誉价值就应该进行调减。因此, 在初始计价后, 每年末应根据同行业的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对本企业的商誉进行重新计价核算, 并将重新计价的商誉价值与上年已入账商誉价值进行比较, 以确认对已入账商誉价值的调整数额。

【案例】续前例, 假设该企业第二年末实现利润260万元, 企业当年末的资产总额为1 600万元, 其中举债600万元, 净资产利润率26%。本行业同期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仍为20%。则该企业当年自创商誉调整价值的方法为:

A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 (1 600万-600万) × (26%-20%) =60万

A企业自创商誉价值=60万÷20%=300万

根据计算结果调增商誉, 编制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商誉300万

贷:资本公积——商誉300万

如果该企业第二年末实现利润只有100万元, 净资产利润率为10%。则该企业当年自创商誉的调整价值为:

A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1000万× (10%-20%) =-10万

A企业自创商誉价值= (-10万) ÷20%=-50万

根据计算结果调减商誉, 编制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商誉50万

贷:无形资产——商誉50万

如果企业连年实现的利润低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直至使“商誉”账户调减为负数, 则应作为负商誉核算, 将其调减的数额计入“递延贷项—负商誉”账户, 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进行摊销,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 商誉确认计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对企业商誉确认计价核算过程中, 对自创商誉计价可能因企业自身原因出现高估或者低估其价值的现象。即使这样, 由于商誉价值的确认计价, 不涉及收入和费用, 因此, 不会影响企业当期的盈利额。但为了克服这种负面影响, 可以充分发挥好审计事务所等监督职能部门的作用, 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监督,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危英.商誉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 2007 (5) .

上一篇:玻纤增强型PC下一篇:人员管理信息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