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商誉会计问题

2024-06-04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精选7篇)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 篇1

一、确认和计量自创商誉的必要性

(一)从会计目标角度分析

提供信息是财务会计最主要的目标。 在我国则表现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以此来反映企业管理层是否很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 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提供帮助。 从提供有效信息的角度来说, 企业应该确认,计量和披露商誉的价值。

(二)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分析

1、从权责发生制和可比性角度来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即当期发生的收入或费用,不管款项是否收付,应计入当期;若非当期发生的,即使款项已收付,仍不计入当期。 自创商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且不断壮大。 所以说企业在被收购、 改组或合并之前自创商誉就已经存在,只是在被收购、改组或合并时才实现而已。 目前来说,财务会计在平时不确认自创商誉,只有在交易实现后才确认外购商誉,实质上是违背了权责发生制,遵循了收付实现制。 此外,确认自创商誉有利于遵循可比性原则。 打个比方,取某一相同的会计时期,相同经营业绩的两家企业,一家发生了并购行为,并由此计量并确认了商誉,一家经营照旧,那么在会计报表上反映的经营信息会显示发生并购行为的企业业绩会好于没有并购行为发生的企业。 然而实际上两家企业的利润是缺乏可比性的。

2、从重要性和客观性角度来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使得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止停留在某一国家之内,在国与国之间也开始出现兼并的热潮。 很多企业的兼并是追求协同效应(即合并之后企业总体价值大于两个单独企业价值的算术和),而且并购之后企业的自创商誉的价值得到确认, 会使得企业的账面净收益会远远超过其正常收益水平,有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而发展壮大。 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的竞争会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而且该趋势愈发明显,那么自创商誉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自创商誉带来的超额利润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创商誉应该予以计量、确认和披露。

3、从相关性和配比性的角度分析

自创商誉是长期经营中信誉累计的结果,在这过程中,企业支出了费用,创造了价值,然而会计却只确认了费用,没有确认价值。 因而只有确认自创商誉,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才能及时地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有用的信息。

二、自创商誉的计量基础

(一)符合资产的定义

自创商誉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 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但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满足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

(二)满足可计量性

自创商誉可以为企业持续使用,并且具有很大价值。 在这前提下, 我们可以预估其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和预计其最终处置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将两者之和进行折现就能计量得到自创商誉价值。

(三)满足相关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自创商誉在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自创商誉价值的确认及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直接影响着决策者和投资者等相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

(四)满足可靠性

一般而言,当证明过程中假设合理,并且数据的取得和计量过程可验证, 那么可以推断得到的结果是较可靠的。 在计量自创商誉的过程中,就目前存在的方法而言,我们都需要确定诸如如行业平均报酬率、 贴现率和企业预计超额盈利存在这几个关键性指标。 而这些指标都可以同行业的总体数据、各个企业自身的历史数据、市场通行利率这些客观数据为依据, 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企业采取的可能经营举措加以确定。 并且企业的商誉价值由经国家认定具有相关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由此,假设的合理性,数据取得和计量过程可验证性, 这三者具备,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计量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

三、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

一般地,超额收益法和残值法是两种比较常见的计量方法。

(一) 超额收益法又具体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两种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一定的资本能创造出一定的利润,且两者等量。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的核心就在于找到与取得超额利润相关的资产,确定这些资产价值,根据等量原理,由此得到的资产价值即为自创商誉价值。 具体地,我们先确定相关资产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再乘以预期投资报酬率与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之差,得到相关资产总值,最后除以折现率贴现即可得到自创商誉现值。该计算方法与永续年金的计算原理相同。但其缺点在于此法假设前提是永续经营,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几乎没有企业永续经营,因此不能准确衡量现实中自创商誉价值。

2、超额收益折现法

自创商誉的价值=ΣPt/(1+i)^t,其中Pt表示第t年企业预期的超额收益,t为贴现期,i为贴现率。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未来通货膨胀因素以及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素, 在实际中运用较难。

(二)残值法

残值法主要是求差额。 按照贴现求现值法,我们首先计算出企业的总现值,然后再计算企业所有的有形资产、负债以及可辨认无形资产的现值,两者的差额即为商誉价值。 在计算企业整体价值时一般选择用收益现值法, 在计算企业各单项可确认资产公允价值之和时则使用重置成本法。 该方法缺点在于公式中各部分的资产价值评估采用的标准不同,就其性质来说,计算得出的商誉就不一样。 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票的市价总额近似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价值, 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把握,因而可以用股价总值代替企业整体价值的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里,该方法慎用。

四、自创商誉的后续计量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自创商誉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 但是其客观价值计量上的不确定性要求评估机构每一年年末都需要对自创商誉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会计部门则须根据重新评估得到的价值调增或调减其账面价值。

五、自创商誉的披露

在企业成长初期,我们设置“自创商誉权益”科目计量自创商誉,通过“自创商誉”科目计入资产总额,但此时为了避免企业利用其粉饰报表,“自创商誉权益”“自创商誉”并不计入资产总值,但要进行披露。 等到与商誉有关的会计具体计量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规范,再将 “自创商誉”科目纳入报表的资产总额。 此外,企业还需要披露计量自创商誉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可靠性,减值情况及原因等内容, 使企业商誉的具体价值为报表使用者知悉, 以此对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做出合理判断。

参考文献

[1]裘宗舜.财务会计概念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邓小洋·商誉会计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盛颖逾.新经济时代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J].财会通讯2003.1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徐勇.自创商誉会计确认与计量思考[N].财会通讯.08第6期

自创商誉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篇2

关键词:自创商誉,光合作用,光合系数法,财务指标

一、确认自创商誉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一) 确认自创商誉面临的困难

自创商誉是企业长期以来由众多因素 (如顾客的偏爱、供应商的信任、优秀的管理队伍、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等) 所形成的, 很难确定是某一活动对自创商誉形成的影响程度, 而且在自创商誉产生的效益期间其价值的各组成部分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杜兴强, 2003) 。基于以上自创商誉的特殊性, 目前反对确认自创商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法满足资产确认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关于“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资产”的规定的解释是:成本无法可靠计量, 并且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为报告主体所控制;缺乏同其他资产相区分的身份。

2.基于商誉本质的考虑。目前会计界对商誉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有“好感价值论”、“无形资源论”、“总超额收益论”、“协同效应论”、“总计价账户论”等 (李玉菊, 2011) 。那么, 商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所属的会计要素是什么呢?主要观点有:

(1)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 (杜兴强, 2011) 。他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权益价值和商誉显著正相关, 且相对于除商誉和固定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 权益价值与商誉更为相关, 从而证明商誉相对于其他资产显示出其在创造未来超额盈利能力或现金流方面的能力的“卓越性”。

(2) 商誉是企业能力的价值体现, 应当作为资产以外的独立会计要素来确认 (李玉菊, 2010) 。她分别从市场和企业两个方面及其互动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商誉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 企业能力是商誉的内在支撑, 商誉价值在于能降低潜在交易风险和成本, 其核心要素是可持续履约能力。

(3) 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 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一些学者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一种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 须花费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但商誉的成本费用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他们认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最终都将转化成费用, 只是计入费用的时间点不同而已。

3.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考虑。历史成本计量的最大特征是所有资产的计量均以取得该资产的代价来确定, 如果企业获得了某项资产而没有付出代价或者与付出的代价不配比, 则作为利得或者损失处理。而前文已经讲到, 自创商誉是受企业众多因子影响的。因此,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一方面很难确定哪些支出能促使商誉的形成, 另一方面对于某项具体的支出也难以判断其对商誉形成的贡献度。

4.基于可靠性原则的考虑。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 他要求会计信息应尽量避免错误并减少误差, 不偏不倚,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然而鉴于自创商誉的价值组成部分众多且容易发生变化, 比如特有生产技术不再特有, 优秀管理人员另谋高就, 良好的地理位置因外部环境改变而不再具有超越性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无法控制自创商誉的未来超额收益。若将其作为一项资产确认入账, 不但无法验证, 其经验估计数也难以做到不偏不倚, 有违可靠性原则之要求。

(二) 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 关于自创商誉问题的争论焦点主要是: (1) 自创商誉的定义及其所属要素; (2) 计量属性的选择; (3) 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博弈。鉴于以上问题, 葛家澍教授曾指出: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 是由于传统的会计有些条条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因此, 笔者认为:

1.自创商誉是企业众多资源、多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 其光合作用强度代表企业综合能力。换句话说, 企业光合作用是自创商誉的内在支撑, 自创商誉是企业光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自创商誉是一个集合名词。其实, 无论是“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还是“协同效应论”, 其本质都是指企业拥有同行业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的总和。显然, 这些独特优势产生的前提必定是企业运用自身的各种能力对各种资源 (包括实物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以及无形资本资源等) 相互组合协同作用的集中表现, 因此, 自创商誉应该是一个综合能力集合名词。

2.自创商誉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列示在会计报表中。

(1)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我国会计准则 (2006) 规定: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谓经济利益是指间接或者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1)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是企业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协调的集中体现。显然, 这是由过去的事项或者交易所形成的, 不同的是这种形成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形成的。比如, A企业购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 按历史成本属性应根据所支付的对价确认该资产的价值, 然而这批设备的真正价值远不等于其账面价值。因为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维护了企业按时交货的声誉, 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些均促成了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 (2) 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形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且其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现金流量经常随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较难予以控制。就外部环境而言, 会计上所确认的任何资产均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就内部环境而言, 企业是可以通过健全的制度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度有所控制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关于自创商誉计量方法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3) 杜兴强教授在《商誉的性质及权益计价影响——理论分析与基于企业会计准则 (2006) 的经验数据》一文中已经证明了商誉较其他资产与权益价值更有相关性。因此, 本文不对此过多阐述。

(2) 计量属性的选择。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 是多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 并非通过某一时点的交易瞬间形成。因此无清晰的成本支出, 难以确认其历史成本。又因自创商誉需要依附企业而存在, 无法单独转让, 故单独确认其公允价值不可行。因此本文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属性, 但因传统的现值法存在众多的变量估计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不利于对计量结果的客观要求, 因此本文在延续前人采用的现值法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对原方法进行了修正。

(3) 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博弈。毫无疑问,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唯有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方可达到较为完美、准确的组合。“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和“盈余质量修正系数”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出发, 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变量估计, 达到客观评估自创商誉的目的。

二、商誉计量的方法及后续确认

(一) 商誉的合理组成部分

前文已述, 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各种活动“光合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 自创商誉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光合作用”的高强度和高效率。因此, 企业的任何“行为”, 只要与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等具备有利关系, 均可以认为是增强企业“光合作用”强度的“催化剂”。鉴于此, 我们将影响光合强度的一切要素分类概括如下:

由上表可知, 虽然自创商誉的影响因素众多, 但是最后均要归结为几个核心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其实不难理解, 企业自创商誉的大小就是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而一个企业对于资源的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否则其真实性就有待考验了, 这是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的。

(二) 自创商誉的计量方法

目前实务界通常采用的自创商誉计量方法有两种:“超额收益现值法”和“割差法”。其中“超额收益现值法”指出商誉是“超额盈利现值观”的产物, 该方法要求将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折现, 并将折现值汇总最终确定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Si表示年预期超额收益;r表示折现率;i表示预期超额收益的年限。

笔者认为, 若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 许多变量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 存在很大的估量空间, 最后使得所确认的自创商誉的数值偏差很大, 不客观。

“割差法”是目前计量外购商誉的通用方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剩余价值观”, 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G=W-Z。

P表示自创商誉的价值;W表示企业的整体价值;Z表示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割差法”下, 决定企业自创商誉价值的因素就是W和Z, 而W所存在的误差的来源跟“超额收益法”基本一样, 同时“W-Z”所得出的差额并不等于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因为在企业中还有一些在财务报告中显现的资产和负债, 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精确度量, 而恰恰剩余的精确度量是最难以设计的。所以, 此种方法造成了自创商誉的最终价值的不准确。

综上所述, 以上两种计量方法都存在变量估量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 造成了自创商誉的不客观和数值的不准确。此外, 笔者认为, 单纯地通过企业的盈利甚至还是不确定的未来盈利能力来判断企业的自创商誉是不正确的,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这将在某种程度上“鼓励”通过牺牲长期利益而追求短期的经济利润, 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1.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修正法。在表1中, 影响自创商誉的因素最后都要反映在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中。鉴于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企业的四项基本能力, 然后通过比较其在同行业中位置来确定自创商誉的数值。具体阐述如下:

本文参照1998年国家财政部、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计委修改制定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形成了表2:

(1) 基本指标的评价。基本指标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 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初步评价。基本指标评价的参照水平由财政部定期颁布, 分为五个层次约150个行业。同时, 在各行业下又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不同的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值。例如, 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业的标准值见表3 (有省略) 。

首先是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本档调整分

其中: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例如, 某大型普通机械制造企业2010年平均净资产为100 000万元, 当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8:求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得分。

由表3可知, 该流动资产周转率已达到“平均数”0.6水平, 处于“良好”和“平均数”档之间因此有: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9×0.6=5.4分

调整分= (0.8-0.6) × (9-5.4) ÷ (1-0.6) =1.8

因此, 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为=5.4+1.8=7.2其他基本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不再举例说明。

其次是基本指标总分的计算。

分类指标得分=∑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基本指标总分=∑各类基本指标得分

在每一部分指标评价分数计算出来后, 要计算该部分指标的分析系数。分析系数是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部分评价内容各自的评价分数与该部分权数的比率, 其公式为: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2) 修正系数的计算。基本指标有较强的概括性, 但是不够全面, 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综合能力。因此, 又设置了4类12项修正指标, 根据修正指标的高低计算修正系数, 用得出的修正系数去修正基本指标得分。计算修正系数的“修正指标的标准值区段等级表”, 见表4 (有省略) , 由财政部定期发布。

其中, 对基本指标得分的修正, 是按指标类别得分进行的, 需要计算“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分类的综合修正系数, 由“单项指标的修正系数”加权平均求得。

首先是单项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功效系数= (指标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 (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假设前例公司实际的存货周转率为2, 本档标准系数为0.6.则:功效系数= (2-1.5) ÷ (2.8-1.5) ≈0.38。

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15÷18≈0.83

存货周转率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0.6+0.38×0.2-0.83) =0.846

其次是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单项指标综合修正系数=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例如, 存货周转率属于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其权数为5, 资产运营能力总权数为18, 所以存货周转率综合修正系数=0.846× (5÷18) =0.235

再次是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的计算。分类综合修正系数=∑类内各单项指标的综合修正系数

在进行了上述所有修正工作后, 接下来就是计算“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笔者建立如下公式:

光合作用修正系数 (PM) =∑分类综合修正系数×该类权数÷100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 (PM) , P为之前企业自创商誉的数值。

2.基于盈余质量评价体系的修正法。无论是“超额收益现值法”还是“割差法”, 它们都是基于企业现有的盈余来预测未来企业的收益, 可见对企业当期盈余的可靠性和持续性的判断是预测未来收益的必要步骤。笔者认为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可以较为客观有效地增强自创商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基于有关企业盈余质量的既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得出表5、表6所示的企业盈余质量评级体系表。

其中:单项指标得分=比重+ (实际比率-标准比率) /每分的比率差, 综合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注:标准比率和行业最高比率都需要根据当期本行业的真实情况而定。

最后, 在超额收益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P×λ。在差值法下, 企业自创商誉 (SCGW) =W×λ-Z。λ是指在得出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总分后对自创商誉的修正系数。

三、关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有制造业类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 并通过以下步骤确定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 根据选取的数据计算每年各单项指标Xk值。

第二步, 以年限为类别, 用算数平均法分别计算每年各指标的平均数Xk和标准差Sk。

第三步, 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 它反映各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

第四步, 对标准差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权数wk。wk=Vk/∑Vk。

第五步, 对每年计算出来的权数进行平均处理, 以此作为各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k。

根据以上数据, 我们运用SPSS得出表7~表14。

由表11可知, 自有资金比率和资产周转率所占的权数并不多,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统计误差的存在, 因此笔者稍微调整了下最终权数并得出各指标比重, 见表14。

四、结论

本文认为自创商誉是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集中表现, 对于完善企业会计报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本文从“企业综合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并运用“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对原有计量结果进行了修正;从原有计量方法的角度, 构建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并主张通过修正系数λ对原有计量结果予以修正。

本文的不足之处有: (1) 因为现有财务报表所显示的商誉均为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产生的, 其计量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差, 所以在取得实证数据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为并未对修正后的自创商誉予以检验。 (2) 因为篇幅关系, 本文未曾对“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下的修正系数λ予以准确计量。以上不足均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企业商誉审计探讨.中国审计, 2003;13

[2].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1996;1

[3].陈昌权, 邹懿.高新技术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统计与决策, 2007;15

[4].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财经研究, 2003;1

[5].俞小明.企业自创商誉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思考.企业经济, 2008;12

[6].肖华玉.审计视角的企业商誉价值计量与处理.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2

[7].杨琼.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月刊, 2009;33

[8].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9

浅析我国自创商誉的会计计量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自创商誉,计量属性,计量模式

自创商誉是指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不需要一次性支付任何款项的能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赢利的无形经济资源”1。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 《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 中规定,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并且外购商誉初始确认后, 在不超过十年内系统摊销”。在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 “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 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2。之所以如此规定, 主要原因是在传统的会计框架下, 自创商誉难以可靠的计量。

1现有制度对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的弊端

1. 1现有商誉处理制度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在某个特定时点即企业兼并时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 从被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转化为收购企业的外购商誉并被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所吸收。因此, 在实务中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不符合一致性原则的要求。

1. 2现有商誉理论对自创商誉的处理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

由自创商誉的定义可知, 其作为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财富, 使企业未来能够获得超额赢利。因而, 为与其所带来的收益形成配比, 将自创商誉采用适当的计量方式反映出来, 会计核算信息才会更具有相关性, 决策者才能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2自创商誉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范围内, 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 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 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

2. 1自创商誉的计量属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增加了会计计量的内容, 新准则认为: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五种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其中, 公允价值最适合自创商誉。原因有如下几点: 1公允价值信息能更好地反映自创商誉的情况, 从而有效反映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估。2从环境角度考虑, 由于现实生活中物价一般总是存在着明显变动, 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自创商誉的现实价值更加客观公允, 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3公允价值计量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 国内经济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中, 要想与国际更好的接轨, 必须采用公允价值。综上所述, 自创商誉的计量属性的最佳选择是公允价值。

2. 2自创商誉的初始计量模型

根据自创商誉的本质以及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计量模型对其价值进行计量:

( 1) 未来超额收益贴现法。简称贴现法, 此方法符合会计学上对于商誉的定义: 商誉是指企业收益高于社会基准收益差额部分的资本化, 是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贴现价值。用公式可表示为:

上式中: Ai为第i年企业预期超额收益; A为每年相等的超额收益; r为贴现率。

在超额收益法中涉及了三个主要参数, 即企业的预期收益额、预期超额收益存在年限和适当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

( 2) 割差法。割差法又叫间接法。我们已经熟悉了外购商誉价值的计算方法, 即外购商誉价值= 支付价值- 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而用间接法计算自创商誉价值与计算外购商誉价值相似, 自创商誉价值等于整体资产价值减去其中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但是由于企业并未实际的被并购, 则整体资产价值难以用购买价来表示, 而应通过以下计算公式: 整体资产价值= 企业市场价值= 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 × 每股市价。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 整体资产价值可用年收益额除以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获得。

以上两种计量模型, 代表着商誉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计量思想。在我国, 股票市场不成熟, 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 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也不够成熟, 因此适用于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自创商誉的价值。当然, 以目前的会计技术水平来说, 尚存在许多难点和不足, 这还需要在以后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不断解决和完善。

2. 3自创商誉的后续计量

自创商誉初始确认后, 并不需要和其他无形资产一样按期摊销, 以实现成本与收益的配比。这是因为商誉有可能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价值日益增加, 也有可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总体赢利能力下降而导致其价值减少直至消失, 所以为准确反映企业的商誉价值和净资产价值, 正确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 在自创商誉入账以后, 要定期对其进行价值测试。

3我国会计环境对自创商誉的会计计量的制约以及改进措施

3. 1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准确

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与西方国家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实务方面, 评估不够规范, 管理不够统一, 理论研究方面也还有待深入。对此, 资产评估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和引导功能, 尽快对自创商誉的评估方法、程序等作出详细具体的操作规范, 并在适当的时候提请有关部门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加以规定。

3. 2我国市场经济有待完善, 尤其是信息市场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非上市公司和非国有单位的信息透明度低, 信息滞后情况广泛存在, 这严重影响了自创商誉计量的可靠性以及计量方法的选择。对此, 应出台相应规章政策, 强制信息的公开。

3. 3会计人员素质低, 限制了贴现法在自创商誉计量中的应用

自创商誉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确认、价值计量和系统摊销过程中都需要会计人员结合以往经验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因此, 需要会计人员对自创商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从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结论

自创商誉作为会计研究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 近年来频繁被中外学者提起。虽然, 当前阶段, 我国有关自创商誉的处理方法还不是很成熟, 和西方发达国家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 相信随着我国财务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 对自创商誉的深入化研究, 一旦具备了客观条件,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杨汝梅.无形资产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3]阎红玉.商誉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魏吕杲.自创商誉计量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8.

关于确认自创商誉的会计思考 篇4

一、自创商誉的性质

自创商誉为何不能在会计报表中予以确认呢?自创商誉的性质决定了目前将其纳入会计报表存在一定困难。

1.可靠性原则的要求。

可靠性要求会计所作的计量真实地反映经济对象和事项,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重要。科学的决策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任何信息的失真都会对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会计界基于以上考虑,承认自创商誉是一种能够带来未来超额利润的经济资源,但这种资源是无形的,未来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提前预知,充其量只能凭经验估计。如果将自创商誉作为资产确认便无法验证,经验估计数也无法做到准确。因此,从可靠性原则考虑,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入账。

2.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稳健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所做的谨慎反映,以确保经营环境内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得到充分考虑。基于这种考虑,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就应当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最小乐观影响的那种做法,即应尽可能不确认和少确认可能获得的收益,尽可能确认或多计费用。如果将企业的自创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列示在会计报表上,实际上是将企业未实现的未来利润提前资本化,可能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前景做过于乐观的预测,故许多会计学者反对自创商誉进入报表。

二、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新思考

1.对可靠性的反思。

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时,主张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学者往往更注重可靠性。但从经济实质上考虑,或者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出发,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实现平衡,决定性的问题是如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确认自创商誉,预示着可靠性地位的下降。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财富,使企业能够在未来获得超额盈利,这个信息对任何决策者的决策都是非常有用的。将自创商誉予以反映,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如实反映自创商誉,使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达到平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控制的资产价值,可以更好地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

事实上,传统会计核算观念里的计量可靠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现有会计信息系统里,有些有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可靠的,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如存货和固定资产),但随后的计量就受存货流动假设和不同的折旧方法的影响而需要一定的主观估计了。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下,我们不怀疑存货和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为什么对自创商誉的价值会另眼相看呢?

2.对稳健性的反思。

我们认为稳健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客观经济环境的消极反映,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事实上,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应以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恰当运用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前景作过分乐观的估计,减少决策风险,但是过度使用这一原则又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削弱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健性原则过度运用,会成为各种“秘密准备”存在的借口,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发布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初期就认识到,很多交易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慎重对待。但慎重对待并不意味着建立“秘密准备”的合理化。自创商誉的确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由对企业自创商誉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视而不见,使其成为各种“秘密准备”。

(2)稳健性原则对不同信息使用者是不公平的。按照稳健性原则,应该尽可能低估资产、收益和利润,而高估负债、费用和损失,这种做法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有好处。但对企业自身而言,不确认自创商誉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各种费用增加、利润减少,相应的税金也减少,这对企业绩效评价和国家税收是不公平的。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会计理论》中这样评价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充其量也不过是处理和计量收益上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极其不好的方法。

(3)不确认自创商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都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现行实务对两者的处理却完全不同,明显违背了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原则(具有相同性质的业务采用同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商誉信息残缺不全,也使合并企业的会计信息与未合并同类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仅无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反而很可能对他们产生误导。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反映,不仅符合一致性原则,而且增强了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可比性。

三、确认自创商誉的现实思考

自创商誉的计量具有现实可能性。在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下,一项资产的计量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基础,但它的计量内容是劳动创造和转移的价值,在交易实际发生时才加以计量。商誉的实质应该是一个企业具有超常的未来盈利能力。预测技术的进步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为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的盈利及其带来的现金流量提供了条件,也为自创商誉的确认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出发,企业的自创商誉等如同企业的其他自有资产一样,是投资的产物,但这种投资是长期而又无形的,在通常的业务处理中,我们把它们的价值都归集在费用类账户中,此项资产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重组并购也不断出现,传统的商誉理论已不适应新经济形式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把在费用类账户中的这部分“资产”分离出来予以资本化,通过至少在表外披露甚至在表内确认的方式,丰富和完善会计报表信息,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有用的依据。

摘要:很多企业存在自创商誉, 但是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下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 导致会计报表信息的提供存在缺陷。本文对自创商誉的特点及相关会计准则与原则进行重新思考, 认为在科学方法下确认自创商誉, 可以提高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自创商誉,可靠性,稳健性

参考文献

[1].阎红玉.商誉会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自创商誉确认问题浅析 篇5

一、商誉的界定和性质

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其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而不是某一要素有关(即不可辨认性)。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在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中形成(自创商誉),也可以在从企业外部购入(外购商誉)。它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其确定的依据就是企业某一时点的整体可转让价值与其各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它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即商誉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我国199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把商誉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之中。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无形资产》规定,该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可以看出旧准则在内容方面出现了先后矛盾,商誉是否包括在内并不清晰。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明确规定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把商誉排除在外。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一企业合并》中规定: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商誉的减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将商誉确认为一项永久性资产挂账而不予摊销,除非有证据表明其价值发生了持续下跌;对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可以看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商誉这种特殊的资产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并且改变了以前在特定年限内摊销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而且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的理解会计信息。

商誉就来源来讲,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外购商誉就会计理论而言,是实施企业合并时被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传统会计理论只确认产权变动时的商誉,即在企业合并过程中,于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外购商誉,相反时则确认为负商誉,而不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但实质上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就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只不过在被并购前未被确认,而是等到被并购、改组、合并时才加以确认。

二、自创商誉确认的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自创商誉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带来的价值往往远大于其他资产。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信息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及时的,无法正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此一来会导致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不能满足,也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正确决策的需要。

(一)真实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

传统会计认为,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时收购方支付价款中高于对方净资产的部分,有凭有据,具有可验证性,应予确认;而自创商誉与企业整体相关,无法按其形成要素准确计价,因此考虑到可靠性,自创商誉无法人账。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自创商誉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财富,可使企业未来获得超额利润,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有用,那种抛开相关性而过分强调可靠性原则的做法是片面的。

(二)符合会计信息及时性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过去和现在的经营过程中由多种交易、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结果,表现为企业长期存在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在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巨额商誉价值并不是瞬间产生于企业被收购、改组或合并之时,其实该商誉早已产生,合并时才得以实现。应该在产生商誉的过程中把这一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提供给利益相关者,而不是仅仅在合并之时才在报表中列示。

(三)符合可比性原则

如果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那么同行业中拥有自创商誉的企业与拥有外购商誉的企业在超额获利能力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冲抵收益的成本范围不一致,将它们的利润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公平。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本质上没有不同,外购商誉是企业自创商誉在企业合并这一时点的转化结果。外购商誉进入收购企业后与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融为一体,转化为收购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只对短暂的外购商誉给予确认和计量、而对自创商誉则不予以确认和计量,这是不合理的。对于同样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两个企业来说,其中一个企业是通过购并产生的,相应地就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外购商誉的价值;而另一企业由于没有发生产权交易,自然也就无法在报表上披露商誉信息。这样就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四)遵循了权责发生制

商誉不是在产权交易发生时才产生的,而是经由企业过去长期有效地管理和大量的经济业务积累形成的,只是在购并时才在账面上体现出来。商誉在形成之日不确认入账,只在实现交易时才确认入账,那么作为超额收益能力,它究竟代表被收购企业何年何月的业绩。会计上执行权责发生制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贯彻配比原则,从而正确地计量各期损益,不确认自创商誉实际上也歪曲了配比原则地执行。

三、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自创商誉一般可用企业付息前的总资产收益超过所使用资产的总成本的余额来表示,即自创商誉等于一定时期内使用一定量资产创造的全部收益减去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后得出的超常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IDGt (Internally developed goodwill)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所创造的自创商誉的价值量;

EBlt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付息前所创造的收益;

WACC为资产的平均使用成本;

TAt-1 (Total assets)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初所用的本企业总资产净值;

ROAt (Return on assets)为公司在第t时间阶段的总资产收益率。

公式(1)说明自创商誉的价值量可以用企业创造的付息前的收益超过该企业所使用资产的平均期望收益值的超常收益表示,即自创商誉等于一定时期内使用一定量的资本创造的全部收益减去使用资产的总成本后得出的超常收益。超常收益通常被定义为公司收益中超过总体平均期望值的部分。收益的总体平均期望值可理解为所利用资产的总成本大小。超常收益的大小被认为是商誉大小的一个衡量。公式(2)说明自创商誉的价值量还可以用总资产收益率大于资产的平均使用成本的部分来表示。这一计量方法用现行市价确定收益、用历史成本计量资本成本,把自创商誉的价值量界定在企业付息前的总资产收益超过所使用资产总成本的范围内,将企业价值量的增值资本化,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可靠性得到兼顾。这一差额所代表的商誉是在保值基础上的增值,真正体现了企业的增值内力。

确认了自创商誉的价值后,企业合并时外购商誉的价值就可以表示为被并企业的自创商誉的公允价值。企业合并以后合并主体进行整合,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应合并计算,重新确认购并以后自创商誉的价值,并定期根据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调整。现行商誉会计理论最大的弊端是对商誉采取不同的做法,人为地将商誉划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对外购商誉只在企业并购这一特殊时点上予以确认。事实上收购企业购买外购商誉后,外购商誉便和本企业自创商誉融为一体,已无法区分。商誉是企业自创的剩余价值,是在漫长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贯穿于企业存续和发展的全过程。事实上外购商誉仅存在于产权交易时点的短暂状态,此后就成为自创商誉的部分,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共同为本企业创造超额收益。

四、自创商誉的披露

企业自创商誉确认问题研究 篇6

在21世纪初, 企业合并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 企业间整合、重组开始常态化起来。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名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5-2009年间, 共发生565起上市公司并购事件, 涉及并购金额达1171.80亿元;2009年并购事件创下新高, 达到了2005年的5倍;而并购金额则在2008年创下峰值, 达648.98亿元。如此程度的企业并购, 将会出现巨额的外购商誉。并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自创商誉占企业资产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自创商誉增加得更加迅速。

目前主要是基于可靠性和稳健性的考虑, 习惯上对外购商誉予以确认, 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但是, 随着企业并购、改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深入发展, 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自创商誉的问题已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自创商誉的确认, 在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实务内容方面, 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 企业的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很少, 它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影响不大。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自创商誉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份额逐渐加大, 并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所以有必要对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重新探讨, 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联系与区别

从商誉的来源不同的特点, 可将其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综合优势,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综合优势获得比同类其他企业更高的收益率。外购商誉是企业在进行收购、合并和改组的过程中, 由于购买方企业对被购方企业有着良好的预期, 认定其能够在末来时期内获取超过正常水平的收益, 从而愿意支付高于被购方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款。

1、二者之间的联系

人们在理解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上会有一种错误观念, 即自创商誉是产生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而外购商誉是企业在进行产权交易的过程中突然形成的。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即为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外购商誉是由自创商誉转化而来, 购买方或得外购商誉之后, 它就成为了购买方企业整体超额盈利能力构成的一部分, 即转化为企业的自创商誉。如果不是一个企业创造了自创商誉, 另一个企业就不会获得外购商誉。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 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市场化表现形式, 外购商誉实质上仍然是自创商誉。

2、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 两者来源不同。一元性是自创商誉的特性, 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多元性是外购商誉的特性, 是企业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体现在并购方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被并购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的溢价。

其次, 自创商誉具有不确定性, 体现创造的超额收益上面。致使目前的财务会计体系很难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产多生于企业间的并购, 其价值直观地体现在并购方所付的代价超过了被并购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时的这部分溢价。

三、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

(1) 满足会计目标和会计原则的需要。经营责任观转为决策有用观是会计目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的转变, 原并购企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是并购活动发生的主要是原因, 即拥有巨大的商誉。在传统会计惯例确认下, 外购商誉只占在并购后的整个企业集团中的商誉一小部分, 而绝大部分自创商誉并未得到确认。这样的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只有确认自创商誉才可以避免发生以上情况、满足会计目标的要求。

(2) 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系统摊销法是现行会计实务对外购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处理的最流行方法。在2001年6月美国FASB在142号准则公告中规定, 外购商誉初始确认后以减损测试代替系统摊销,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却遇到了困难。由于并购之后, 企业的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混合在一起, 很难分辨哪部分为已减损的自创商誉, 哪些是已减损的外购商誉, 如果强行区分这两者, 就避免不了受人为操纵的嫌疑。如果不进行区分, 就会产生一部分自创商誉得以入账, 一部分自创商誉不能入账的情况, 这显然不符合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因此, 将自创商誉确认入账, 那么得到确认的自创商誉就不用再进行区分, 这可以缓解现行会计实务的尴尬场面。

(3) 有利于资源节约。从现实角度出发, 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 自创商誉在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企业自身商誉良好, 在与其他企业交易中, 更容易得到合作伙伴在货源配置、商品运输、供应价格等方面的优惠, 就意味着减少了企业资金的支出成本。

(4) 有助于为企业筹措资金。此时的商誉优势就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上, 即优先进行各种融资活动。良好的财务信用可以使企业优先从银行获得各种商业贷款;也能得到优先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权利, 加快融资速度, 将融资渠道拓宽。

在吸引外资方面良好的商誉同样重要。具有知名品牌、良好口碑的企业比较易受到外国企业的亲睐, 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名牌、信誉等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2、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能性

自创商誉想要进入会计确认体系还要有现实上的可能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规定了会计确认的四大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而自创商誉已基本具备了这四个条件:

(1)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可定义性。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多因素综合造就了自创商誉:良好的企业声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员工等因素共同形成了商誉, 它符合资产定义的“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所拥有”、“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三个条件, 因此应当作为资产入账。

(2)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可计量性。企业好感的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 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得里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 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提出的三个论点。这对于商誉的可计量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比如“总计价账户论”就是我国会计制度确认外购商誉价值的依据。尽管“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主要计量原则, 实际上还是存在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不同的计量方法。

(3)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相关性。自创商誉在知识经济时代, 直接影响着有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 因此各利益相关者都在时刻关注着自创商誉的存在及其变化情况。因此, 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 就不能准确的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正确决策的需要。

(4)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可靠性。自创商誉的价值太具主观性、不能可靠的计量是以前会计上不确认自创商誉的主要原因。诚然, 自创商誉形成的各个因素的确无法逐一地进行可靠的确认与计量, 但这一点并不能说明自创商誉无法可靠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自创商誉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 可以借鉴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来进行, 即采用企业整体价值减去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进行。也可以用相对市价法, 通利用同行业类似企业的定价来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估计, 然后将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 从而实现对自创商誉的价值的计量。

四、结论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在较长时期内使企业获得较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 已具备资产的本质特征, 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话就会对企业经营者和利益相关方作出正确决策造成影响。随着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充分完善, 自创商誉不但可以确认, 而且应当予以确认。自创商誉的确认不但可以丰富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从而指导信息使用者更理性的作出决策。

摘要:伴随知识经济的来临, 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之间比较重要的活动, 更多的人意识到商誉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 对外购商誉确认为企业资产己在国际和国内会计界基本达成共识, 但在会计实物中, 自创商誉的确认至今未被认可, 长期无视自创商誉的做法造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沟通的堵塞。本文通过对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进行研究, 基于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区别和联系, 着重阐述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确认的难点, 为提升自创商誉的价值利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外购商誉,自创商誉,确认

参考文献

[1]翟艳敏, 武国.浅谈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1)

[2]惠莹.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思考[J].财会通讯, 2012 (01)

[3]胡馨月.关于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11 (07)

[4]潘思羽.自创商誉确认的经济后果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6)

[5]Andrea Beretta Zanoni.Accounting for goodwill[J].2009:26

论自创商誉的确认 篇7

由于自创商誉是商誉基于来源的不同而得的一类, 因此除在定义中另强调取得商誉的途径外, 自创商誉在定义与内涵上与商誉完全相同。下面只就商誉的定义与内涵问题进行探讨。

对“商誉 (goodwill) ”的定义最早提出于1810年, 英国法官 (Lord Eldon) 认为“商誉就是企业对顾客们的商业信誉”, 这应该即将“goodwill”一词译为“商誉”的依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对商誉进行严格定义, 只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 (准则第6号第二章第六条) 。显然, 这只在计量的层面上对外购商誉进行了界定, 不能作为商誉的定义。

关于商誉的内涵, 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的论述, 比较权威的观点当属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介绍的三种论点:

(1) 好感价值观, 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无形价值。对于这一论点的解释是:“人们通常认为商誉是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 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良好的口碑, 独占特权和治理有方等。”

(2) 超额收益论, 认为商誉是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不包括商誉在内的总报酬的贴现值。其合理性在于: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 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收益。这种将于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 即构成企业的商誉。

(3) 总计价账户论, 也称剩余价值论, 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2 自创商誉会计处理的现状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第二章第十一条中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 因其成本无法明确区分, 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即由于传统的商誉观认为自创商誉不符合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 因而一般不该予以确认。对这一点, 会计界一直存在争议。

首先, 无论自创或外购, 商誉都是自创的, 外购商誉其实是被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 是早于并购事项之前就存在的。而企业的自创商誉在持续经营过程中, 不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到企业破产清算或被并购时, 才确认为收购方的无形资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持续经营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违背了客观性, 相关性, 权责发生制, 重要性等基本会计原则。

其次, 企业不确认自创商誉, 只确认了其实不完全是商誉的“外购商誉”。通过并购活动中, 企业往往可获得财务协同、经营协调、规模经济效应等, 并能实现多样化经营战略, 分散风险。而且被并购企业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商誉, “事实上, 在实务中有很多经营不善甚至恶化的企业, 在并购中也能以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出售, 而这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商誉”。同时“收购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交易双方的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偏离被收购企业的内在价值, 而通过收购价格‘倒轧’出的商誉, 这样, 必然包含了大量的非商誉因素”。

3 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

3.1 会计界普遍认为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已经具有必要性

(1) 会计目标要求确认自创商誉。

对于会计的目标, 国际上有两种观点, 即决策有用观和经济后果观, 而从各国的时间来看, 决策有用观占有绝对优势。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它们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而企业的自创商誉地位日益突出, 是其核心能力的代表, 它显然是决策相关的、有用的, 则应得到确认。

(2) 会计的基本原则要求确认自创商誉。

如上述, 不确认自创商誉会违背客观性、相关性、权责发生制、重要性等原则, 因此对其进行确认是满足基本会计原则的需要。

3.2 关于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的争议

3.2.1 “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这应该从自创商誉的形成因素来分析, 如上述好感价值观论点, 企业自创商誉的形成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良好的口碑, 独占特权和治理有方等”, 这些均为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由此可见, 自创商誉符合这一点要求。

3.2.2 “拥有或者控制”

好感价值观观点认为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无形价值。一方面, 这种良好的印象是伴随企业存在的, 如果企业不存在了, 这种好感随即失去作用;另一方面, 除非该企业被其他企业并购, 否则这种企业自创商誉是不可能被其他企业所享有的, 因为这种好感是人们通过该企业而建立起的一种联想。因此, 自创商誉符合资产定义中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要求。

3.2.3 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

首先, 在于对“预期的”的理解。由于自创商誉是一种主观上的好感, 对它是否会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流入的判断, 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因此自创商誉的这种“预期的经济利益流入”的可预测性较差, 造成了人们对其进行确认时的犹豫。其次, 这种经济利益不是自创商誉单独带来的。自创商誉的存在依附于企业, 其必须依靠作用于有形资产来发挥作用, 而不能单独产生利益。这使得对自创商誉真正发挥作用与否以及作用的大小难以辨认。因此, 自创商誉在符合资产定义的这一要素上逊色于有形资产、金融资产甚至其他无形资产。

4 自创商誉的计量

尽管是否应确认自创商誉的问题仍在讨论中, 理论界已提出了几种计量自创商誉的方法:初始计量有超额盈利现值法、剩余价值法;后续计量有系统摊销法、立即注销法、永久保持法。这些研究固然各有道理, 但应该注意到这是建立在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基础上的, 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仍没有取得结果。因此, 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适合自创商誉的计量属性。只有做到这一点使确认自创商誉成为现实, 关于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随着自创商誉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现, 对自创商誉的研究也将继续并升温。笔者认为, 自创商誉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朝着以下的趋势发展:第一, 商誉的性质将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的商誉不论是自创还是外购都会有一个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和充分的相关性, 从而为企业确认自创商誉奠定了基础;第二, 在会计处理方面, 亟待解决的是找到并引入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 它应是与自创商誉的“成本若相关性”、“非竞争性”、“无同类替代品”等特点相适应, 以满足自创商誉独特的计量要求;第三, 关于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 且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 即自创商誉的确认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摘要:商誉由于其不可辨认性和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会计模式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加以确认入账, 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然而, 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确认自创商誉具有必要性, 但自创商誉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条件仍在进一步探讨中。因此当前确认自创商誉的条件尚未成熟, 需要继续努力。

关键词:自创商誉,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汤云为, 钱逢胜著.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世兴, 刘成立.自创商誉的确认离我们还有多远[J].中国经济评论, 2003, (8) .

上一篇:初中英语的激趣手段下一篇:选线及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