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段目标

2024-09-15

时段目标(通用5篇)

时段目标 篇1

一、研究的背景

高一新生入学时成绩、能力差异较大, 这给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课程标准看,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体现了启蒙性和基础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说明:高中化学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又说: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 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教师应重视探究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 初高中教学要求有很大差异。高中阶段整体知识、能力要求高, 认知要求也不一样, 原来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能适应。高一上学期, 化学必修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能跟上教学要求, 到了必修二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了, 究其原因是学生们采用学习方法不当, 是教师在备课准备中目标不够明确, 课堂教学分步目标模糊, 课堂教学也就缺乏对学生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和训练, 学生科学素养养成教育不理想, 化学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效率不好, 导致各级考试中化学成绩不尽如人意。

目前, 不少老师备课时观念不够新、不够细, 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怎样具体实施, 有没有从学生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 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不是看老师是否讲完了、练完了, 而应该看每节课中是否及时反馈, 看学生是否掌握了,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不高, 学生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集体备课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已普遍实行, 各班情况各不相同,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各班有不同的学风, 集体备课后必须有二次备课, 要把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知识要求细化到教和学的每个环节中, 在教和学中逐个完成时段目标, 最终才能完成一节课的目标, 完成教学目标, 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样, 新课标的实施过程才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时段目标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 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使教师非常明了一节课中干什么, 每节课中每个时段中教师必须做什么, 学生该做什么, 引导、帮助学生学习, 克服教学无目的性和随意性。师生活动的各时段中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整节课的有效性。

时段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备课、授课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调整教学内容难易、讲课的急缓等, 尽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导调控下, 产生师生的情绪共鸣和思维共鸣,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上看, 教师必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关注整个知识模块的内容、知识块之间的联系, 由知识块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有叙述性内容、抽象的理论和探究式实验内容等, 时段目标可根据不同内容制定不同的目标, 每节课上可以多方式、多途径的师生双边活动, 改变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等教学缺点。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 知识权威的象征, 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倾听他们的看法, 思考他们的想法由来, 并以此让学生调整或丰富自己的解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质疑。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学习。老师应认识到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使教学过程由教师的知识传授成为增强学生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意义建构简单地说, 就是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及其内在规律联系等有较深刻的理解。

一节课根据不同内容, 大体上可以分为: (1) 情境建立阶段目标, 为一节课新授作一个引导, 制定一个可以完成教学目标 (意义建构) 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2) 知识建构阶段的目标, 是教师主导的部分, 帮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 知识形成与应用阶段的目标,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是学生自我提升能力、自我学习的时段 (意义建构) 。 (4) 目标达成与检测阶段的目标, 师生双方共同看看知识达成度如何, 及时反馈, 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阶段。

教师的备课不但要备教法、学法、知识体系, 还要备一节课中各时段的三维目标, 二次备课中时段目标怎样具体设定, 也就是课堂结构设定, 不但是教的目标, 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对此, 教师应集体讨论, 克服以往目标不明确、教学较随意的状况。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化学教学中课堂阶段目标的设定, 可使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 可操作性强, 有利于老师把握课堂, 更能把课改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 有利于老师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而言, 每节课、每个时段都有一个目标, 能使其学习目的明确, 知识在时段目标中一个接一个地学习积累, 能力逐步提高,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一个较理想的状态中。学生在每一步成功中增强了自信心, 就能向更大的空间发展。

在每一时段中, 教师要支持学生积极反思, 发展学生的自主控制技能, 使学生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也是教育的目标。课堂中每个时段目标明确, 可以让学生、教师不断检查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学习节奏, 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 时段目标教学从备课开始就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 能够提升办学层次。

时段目标教学是更加精细化的研究课堂,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并能延伸到其他学科教学中, 会对全体课堂教学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把课改精神融入到每节课中去, 扎实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广播时段处处有黄金 篇2

一、投特定人群之所好, 办对象性节目。

一般来讲, 广播非黄金时间是指每天上午8点到11点, 下午1点30分到5点。晚上7点以后虽然好于前两段时间, 但收听人群也基本被电视媒体占领。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 白天非黄金时段的收听人群主要包括:全职妈妈、老人、盲人以及食杂店或超市内的个体商贩等等。晚上收听节目的听众基本是农民工、打更人员以及大学生等。由于不具备中央台站位高、可用资源广泛等特点, 地方台可以针对调查结果, 将收听对象的特点与广播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 投其所好, 播发一些他们喜欢和关注的内容, 力争使广播成为这些人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服务工具。比如无论广播的黄金时段还是非黄金时段, 出租车都是绝对的广播阵地, 对于乘客来讲, 应该尽量安排一些快捷、简短、休闲的内容, 尤其每逢整点, 播发最新的国内外和当地的快讯。而对于司机而言, 他们关注的是路况信息, 可以在上午整点新闻后加播路况信息。同时他们所喜欢的还有休闲娱乐的内容, 比如说幽默故事, 搞笑主持, 天下奇闻趣事等;上下午非黄金时间的收听人群基本是生活节奏比较慢, 主要精力投放于打点居家生活的无业者和不能脱岗但又少有顾客的个体经营者, 针对他们, 上午的板块节目可以容纳健康类节目 (老年听众) , 生活服务小贴士、超市价格时时报 (家庭主妇) , 旅游节目, 为盲人搭建交友平台的盲人俱乐部, 以及创业故事、天下奇闻、本地趣事 (食杂店和菜市场经营者) , 同时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还可以开办法律节目。纵观2009年广播收听数据, 在收听总量及结构稳定、车上收听率增长有限, 优势电台和优势频道领先地位难以彻底撼动的情况下, 部分电台在传统的非高峰时段播出谈话/互动类节目, 开发了时段资源, 提升了频道收听率, 开辟了电台收听率新的增长点。谈话/互动类节目的收听率拉动作用, 必将成为广播电台经营和研究人员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般来讲, 非黄金时间的收听群都是相对弱势, 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帮助, 对此牡丹江新闻广播魅力之声特别策划并推出《心愿树》专栏:种下一棵心愿树, 新闻广播记者爱心大使为您浇水, 培育。本着“服务民生, 打造群众广播”的目的, 记者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和生活的忧虑, 比如说为外地打工者找到了离家出走近一个月的孩子, 比如说艰难抚养白血病儿子的坚强妈妈于迪, 比如说打击盗版书支持公益事业却无力坚持下去的七旬老人, 比如说因生下女儿被婆家抛弃想要寻求法律援助的落难母亲, 比如说帮助现实生活中的“白云黑土”实现旅游梦, 比如说帮助海林五姐弟找到了出走十六年杳无音讯的老父亲等等。

但无论对象性节目涉及哪些内容, 本地自制节目一定要结合广播特点尽量直播和互动, 请相关人员做客直播间与听众直接对话或尽量采取电话连线形式, 比如说本地正在发生的新闻一定要记者连线直播间时时播报;比如说市场菜价, 就可以聘请一些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语言能力比较强的老大妈在市场连线直播间报菜价;创业故事还可以连线当事人传授致富宝典并随时解答听众咨询。

二、扩大社会影响力, 让不具备收听条件的人员一样与节目同频共振。

一般情况下, 地方媒体广播尤其是新闻广播逢整点都有新闻快讯, 而每天上午8点到11点新闻发生时间都是上班族听不到节目的时间。对于党政机关, 牡丹江新闻广播在2009年改版时采取的方式是, 每条新闻主持人通过主持人连线事件知情人主要是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 每天直播状态下, 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直接和主持人对话, 直播过后, 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广播网搜寻自己在广播里被采访时的风采, 以此扩大新闻广播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

对于公共场所, 比如有条件的大型商场和公园, 广播媒体可以在每天上午选择一段固定时间, 与他们开展联办节目直播, 在公共场所播发自己的频率广播;新闻报道策划很多都涉及社会公益活动, 如何让系列策划主题更突出, 持续时间更长, 更具影响力?媒体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成立群团组织, 使活动参与者始终保持期盼性。2010年4月, 《欢乐童年》节目成立“牡丹江新闻广播红领巾广播站”, 吸纳各小学优秀记者和小主持人参与日常节目制作并在各学校播出该节目, 同时以红领巾广播站为组织者经常性开展主题公益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搭建了服务社会, 增长见识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牡丹江新闻广播红领巾广播站”这一品牌逐步深入各学校和学生家长中, 让成员找到归属感和期待感, 从而也树立了栏目的品牌。

对于产业工人, 媒体还可以结合相关政策和一段时间的社会大环境结合媒体特点找到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比如说值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期间, 北京市的一家广播频率恢复了工间操的广播时段。不仅在奥运会举办地的北京, 在我国很多地方, 都把全民健身日演变为健身周乃至健身月, 类似工间操展演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正在热闹展开。广播体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回归, 既需要示范性的展示, 更需要保持普遍性和长期性。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 办哪些节目, 在内容为王的媒体时代, 必须落实新闻媒体“三贴近”原则, 凸现广播媒体的地域性和贴近性, 才能让听众在非黄金时段同样锁住频率, 实现广播时段处处是黄金。■

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软件系统日趋复杂, 计算机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 系统潜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 如何在系统开发早期阶段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形式化方法 (Formal Method) 是一种用于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模型检验 (Model Checking) [1]是形式化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自动验证有穷状态系统的技术。时段演算 (Duration Calculus) [2]是一种区间时态逻辑, 用于表示系统在区间上的性质。线性时段不变式和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都是重要的时段演算表达式。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时态语义下由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描述的系统性质的模型检验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模型检验工具UPPAAL完成。主要思想是将连续语义下的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转化为离散语义下的模型检验, 基于离散语义下的时段演算方法[3], 对其进行转化和改造, 形成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方法。

2 基础理论

2.1 时段演算

时段演算是一种区间时序逻辑, 它将布尔函数在区间上的积分进行形式化, 用来表述和推理实时系统的定量性质。线性时段不变式是一类重要的时段演算公式, 实时系统中的许多安全性质都可以用线性时段不变式进行规约。而扩展的线性时段不变式是对于线性时段不变式的扩展, 它是更具有表达力的时段演算公式, 因此本文主要以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

2.2 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

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 (Extended Linear Duration Invariants, ELDI) [4]是对普通线性时段不变式在切变 (chop, 符号;) 语义上扩展形成的, 形如, 它表示从初始时间0时刻开始, 对系统进行观测, 当观测时长∫l在[t, T]区间内时, 要求系统处于某个状态s的累积时间长度∫s满足, 其中t、T、M、c为实数, s为系统状态, 则该系统满足性质ϕ。Pro Cos项目中的一个著名研究实例就是对煤气燃烧器的需求进行形式化表述, 比如对于需求:“如果对煤气燃烧器的观察时长l大于等于60秒, 则燃气泄露时长不会超过整个观察时长的二十分之一”, 即可使用ELDI来形式化地规约:l≥60⇒19∫Leak-∫No Leak≤0这里的Leak是一个布尔函数, 它表示煤气燃烧器是否处于漏气状态。注意, 这里对该煤气燃烧器的观察是一个封闭区间。

此外, 还有一种经过chop (;) 语义扩展的ELDI, 形如对于chop语义的理解如下,即在观测时段[t1, t2]范围内, 存在一个点m使得性质在[t1, m]的时段内成立, 而性质在[m, t2]的时段内成立, 如图1所示。

2.3 时间自动机

时间自动机 (Timed Automata) [5]理论是实时系统最常用的表示模型, 它所建立的模型用于描述时间系统的行为, 它作为有限时间自动机的时间扩展, 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变量和约束条件。时间自动机使用有限数量的变量来表示时间, 称为时间变量;同时用一个约束条件来注释状态转换图, 用于决定状态转换发生的时间限制, 也称为时间约束。对于具有时间行为的系统, 如实时系统等, 时间自动机可被用来对其行为进行建模和分析, 进一步检验系统的性质。

在对时间自动机进行性质规约的模型检验时, 有时会引入离散时间语义作为背景, 表示验证过程只考虑该时间自动机的整数行为, 简称为离散时间自动机;相反, 连续时间语义下的验证过程中, 我们简称时间自动机为连续时间自动机。

时间自动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换称为迁移。模型检验通过时间自动机的迁移路径对验证性质的满足性进行判定, 对于时间自动机A, 满足ELDI性质ϕ的条件是A的所有迁移路径{P}A满足ϕ, 即。对于任意不满足性质ϕ的自动机A, 能且至少能够找到一条Pi∈{P}A不满足待检验性质。

3 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

对于时间自动机A, 其模型检验的步骤如下:

1) 找出时间自动机A在检验时间区间[t, T]的所有运行路径{P}A;

2) 对于形如, 其中, 确定检验范围内潜在的切变点;

3) 对于任意一条迁移路径, 计算潜在切变点下的可能取值组合, 满足所有di≤Mi的切变点即为有效切变点;

4) 讨论有效切变点下{P}A内所有迁移路径, 若所有路径都满足性质ϕ, 则表明该自动机A能够找到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即自动机A满足性质ϕ。

现给出待检验的自动机A及ELDI性质ϕ, 具体说明检验过程:

ELDI性质ϕ:

该性质表示, 从任意时刻为初始时刻对系统进行观测, 当观测时长为2时, 要求寻找到一时间点, 使得[t1, m]时段内系统满足;而[m, t2]时段内满足, 其中|t2-t1|=2。以初始观测时刻为0为例, 在观测时长为2的情况下, 能够找到的离散切变点可能有3个, 0, 1和2, 而可能的连续切变点则为无数个。

在图2所示的自动机A中, 在时钟变量为整数的前提下, 从0时刻开始的离散运行有路径3条, 分别为P1 (0) →P1 (1) →P1 (2) , P1 (0) →P1 (1) →P2 (2) 和P1 (0) →P2 (1) →P2 (2) , 分别表示自动机在0, 1, 2这3个离散时刻所处的状态, ;而从其他离散时刻开始的运行路径则有无数条, 这里称离散时钟变量下的运行路径为离散路径。相反, 考虑时钟变量为连续值的情况, 则观测时间可从任意连续时刻开始, 有无数条路径, 从0时刻开始的连续路径也可能有无数条, 如P1 (0) →P2 (1.3) →P2 (2) 。

对于带切变语义的ELDI性质的模型检验方法如下:对于a≤l≤b D1;D2, 分别声明d1, d2两个变量代表D1和D2的积分和, 即对于上述ELDI性质ϕ, 有d1=2 (∫P1+∫P2) 。检验观测时长内所有可能的点是否为潜在的切变点, 为对于任意可能的切变点, 计算其在所有路径下是否满足d1≤M1, d2≤M2。

首先针对离散语义进行模型检验:

假设切变点为0, 对于某条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0≤3, d2=4≥1, 所以0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1, 对于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2≤3, d2=2>1, 所以1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2, 对于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4>3, d2=0≤1, 所以2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假设切变点为3, 对于路径:P1 (2) →P2 (3) →P2 (4) , 计算可得d1=2≤3, d2=2>1, 所以3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对于时刻大于3的切变点, 分析可知该自动机将一直驻留在P2状态中, 无法满足性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离散语义下, 该自动机不满足性质, 即A⊮ϕ。

然而对于实际运行状态下的系统, 时间并非简单的离散值, 更有可能是连续值, 因此对于离散语义下的模型检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系统的检验结果, 对于连续语义下的模型检验更有必要。

在连续语义下, 自动机的时钟变量和迁移时刻均有可能是连续值, 而切变点也可能是连续值, 因此首先定性地分析离散之间自动机对连续ELDI性质的模型检验, 即是否能够找到连续的切变点, 使得所有离散的迁移路径能够满足性质。

由于模型检验工具仅支持时间约束和时间变量为整数的检验, 通过离散化和微积分的思想可以用有限的若干离散值表示无限的连续值的情况, 具体可以改变时间自动机中的时间约束和ELDI的系数, 改造出若干连续点。

以上述检验过程为例, 通过将时间自动机的所有时间约束扩大3倍, 同时ELDI中的观测时长也变为3倍, 即可得到单位为原自动机1/3长度的迁移路径, 如一条路径:p1 (0) →p2 (1) →p2 (2) , 其时间约束都乘以3倍后得到的迁移路径长度为6, 对应的该路径可能变为:p1 (0) →p2 (3) →p2 (6) 。由于此时该路径的时长为6, 对于该自动机则产生了新的路径, 如p1 (0) →p2 (2) →p2 (6) , 不难理解该条路径等价于原来的。同时由于观测时长也扩大了3倍, 在给定的观测时长为6的情况下, 则产生了多个连续的切变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讨论一些连续迁移路径和连续切变点的情况。

假设将时间自动机A的时钟变量扩大2倍, ELDI性质ϕ扩大2倍, 转换为:。由于0, 2, 4…等时刻的切变点经离散语义下的检验已验证为非切变点, 因此下面只考虑其他离散点。假设切变点为1, 对于某条路径:P1 (0) →P1 (1) →P1 (2) →P1 (3) →P2 (4) , 计算可得d1=2≤6, d2=6>2, 所以1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3, 对于路径:P1 (0) →P1 (1) →P1 (2) →P1 (3) →P2 (4) , 计算可得d1=6≤6, d2=2≤2, 继续计算当前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 计算情况如下表:

根据计算, 在此情况下, 起始时刻3个时间单位后的点为切变点, 此时所有路径均满足该切变点, 即存在实际切变点1.5, 使得该自动机满足ELDI性质

因此, 在该计算方法下, 能够找到使得系统满足的连续切变点, 即实验证明:A⊨ϕ。

4 实验分析与结论

在实验中, 我们发现该方法能够解决一部分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要求, 对单切变点和多切变点情况均适用, 并得出较离散语义下更为准确的检验结果, 为一部分离散模型检验下不满足的系统找到能够满足性质的连续切变点。然而对于另一部分仍无法找到连续切变点的时间自动机, 需要进行严格的语义规约及定性检验, 仅对一部分单切变点的模型检验找到连续迁移路径下的离散规约方法, 并进行检验。

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说, 连续时段演算下的模型检验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实际应用中相关具有连续性的机械设备、通信协议等系统在时间规约性质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验证具有连续时间意义的性质的系统验证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Edmund M Clarke, Orna Grumberg, Doron A Peled.ModelChecking[M].The MIT Press, 1999.

[2]Chaochen Zhou.Linear duration invariants[C].In FTRTFT1994, 1994:86–109.

[3]Zu Q, Zhang M, Zhu J, et al.Bounded model-checking of dis-crete duration calculus[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systems:computation and control.ACM, 2013:213-222.

[4]李晓山, 周巢尘.时段演算综述[J].计算机学报, 1994, 17 (11) :842-851.

解析电视时段的“角色”意义 篇4

关键词:时段“角色”,博弈,消费主义,教育功能

一、电视频道时段的产生

如今, 每个电视频道都会根据不同时段的受众安排特定的节目形态, 如在收视率冠军的黄金时段安排热门电视剧, 这也是维持高收视率的杀手锏。如果说时段的划分是以收视率为标准的, 那么时段本身产生的原因何在?

以发达的全国电视网系统著称的美国电视界, 对24小时可谓做到了严密的细分, 他们将白天分为早晨、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 而对晚间则更加细分为边缘时段、晚间早段、准黄金时段、黄金时段、深夜时段和下半夜时段 (1) 。但是我国电视频道关于时段的划分与美国这个标准又有区别, 比如我国的晚间黄金时段一般是以19:00的《新闻联播》开始的, 自该节目结束后的19:30到22:00成为各大电视台, 尤其是各个省级卫视竞争白热化的黄金时段。

一般来说, 电视频道时段的划分以及重要性的大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人们的日常作息规律, 时段基本上是按照电视观众的生活作息规律制定的, 所谓的黄金时段即大众化的晚间休闲时间。其次, 时段的划分也是长期的电视实践推导出来的, 并不能由一家或者几家电视台擅自杜撰, 优秀的电视节目形态及其播出时间也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作息, 从而产生新的时段划分。

二、电视频道时段的“角色”分析

时段的划分、定位和受众的日常作息有着很大的关系, 大多数电视频道在划分时段以及根据时段安排节目形态的时候会将人们的作息规律作为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根据受众作息习惯的差异性, 将频道的时段“角色化”, 根据时段的定位、内容和特征, 赋予每个时段独特的人物角色, 如父亲、母亲、上班族、学生、老年人。角色对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目编排策略的分析及选择, 还可能揭露当代社会文化与电视文化深层次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2009年4月5-11日和2009年5月17-23日, 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湖南卫视、青海卫视、河北卫视、辽宁卫视和东南卫视共11个卫视电视台的节目表, 发现11个卫视电视台的频道可以概括为8个时段, 分别代表8种不同的角色 (下图所示) 。

上班族一般在6:00-9:00的时段表现比较活跃, 早间新闻以及大量的信息资讯类节目为他们提供一天所需的信息 (2) 。9:00-12:00与老年人早锻炼以后的休闲时间吻合, 我们将其定义为“祖父母”的角色。中午的12:00-14:00是传统午休时间, 以中年男性为主的受众对新闻、资讯有较大的兴趣。这个时段也成为承担社会压力的男性暂时逃避的途径, 我们将这个时段角色概括为“父亲”。午后则是妇女的休闲时间, 将14:00-18:00的时段定义为“母亲”的角色再贴切不过了。

晚间是各大频道抢夺的重要时段, 19:00是《新闻联播》的固定播出时间, 为抢占先机, 18:00就成为播出本地新闻的首选。这个时段全家人共同收看电视, 是典型的“全家福”角色 (3) 。而20:00-23:00则扮演了“学生”角色, 他们对综艺节目、音乐娱乐节目有更大的关注和兴趣。这个群体精力旺盛, 有无限的好奇心, 而从安排电视剧的类型来看, 一般也是最新最热的电视剧。23:00-24:00的角色是“新青年”, 该时段的受众思想开放和活跃, 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 对一些有深度解读的新闻资讯或者节目形态有很大的兴趣。

24点以后时段的角色叫做“夜生活族”, 他们没有固定的兴趣点, 对电视内容的选择带有随意性。在这个角色的需求选择上, 频道选择更多倾向于白天收视率较高、质量较好的节目或者曾经热播的电视剧。

三、电视频道时段“角色”分析的意义

(一) 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产生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 是电视业竞争白热化的产物

时段是频道节目主导者根据不同的原则以及重要性确立的, 通过不断的协商和妥协, 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电视频道完整的节目编排表。在电视业以“收视率”为老大的白热化竞争阶段, 节目编排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有效手段, 而电视频道“角色”的认知和塑造就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

根据博弈论假定“做出决策的各利益方都是理性与智性的, 为了使利益双方或多方在竞争活动中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采取最优化的策略和行动 (4) ”。也就是说, 博弈的一方必须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计划、策略以及采取的行为, 通过权衡双方的优劣势, 在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采取策略。虽然频道时段会被划分为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 但是对于频道节目主导者来说, 每个时段综合起来才能组成频道的整体生命线, 不可能随意放弃任一时段。

在电视频道时段的节目编排中, 假设频道A在早间时段开始投放早间资讯节目, 频道B针对这个情况有两种选择, 一是不引进新节目, 早间时段的收益就会因为A的新节目而遭受损失;二是引进新节目,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和频道A的收益持平, 于是也开始在早间时段插入类似的新闻及资讯。同样的, 如果频道B在黄金时段播放新电视剧, A处于博弈的考虑, 也会紧跟着投入新的电视剧, 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所以, 我们就会在同一时段看到同质化的节目编排, 而节目同质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节目内容的固定和节目受众的积聚, “父亲”会在午间时段找到共鸣, 而“母亲”会在下午茶的时间收看电视剧,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所说的时段“角色”的形成。

(二) 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设计以受众需求为第一要则, 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 成为推动消费社会成长的助燃剂

随着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 无论是学者还是业者看来, 受众的地位随着受众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不断地提升, 受众的作用在当代电视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受众, 更多的成为一种商品, 而受众的需求则成为电视频道时段“角色”设计的首要原则, 这就是消费文化对电视文化影响的显著特征之一。

频道节目主导者对受众的价值判断更多的倾向于受众的消费额, 特定类型的受众群体都有固定的消费能力, 如“父亲”的消费能力肯定强于“祖父母”, 而在家庭生活领域则可能“母亲”才是最大的消费额的决策者。将受众看作是潜在的消费群体, 并根据对他们消费能力的划分, “它需要尽量提供不同的文化商品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欲望 (5) ”。因此, 为特定的时段制定属于各类消费能力群体的“角色”成为各大电视频道“津津乐道”的事情。

但是受众是一群善变的人, 电视频道要做的不仅仅是考虑受众需求, 还要不断地为受众创造需求, 即竭尽所能地提高电视节目的可售性。可见, “角色”设计不仅仅是对消费群体的简单划分, 同时也是频道加强自身形象和内容包装, 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容来吸引受众的一种促销手段, 从而保证各个时段的“售卖底线”, 确保有固定的受众能够被节目吸引, 进一步形成现实消费。例如, 各大卫视节目表中的各种剧场是吸引广告的杀手锏;东方卫视、广东卫视的财经、证券类节目从表面上看对受众理财起到提供资讯和协助指导的作用,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更多的受众进行资本消费。

可见, 电视频道时段的“角色化”和现代消费社会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 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更是互相依存, 共荣共进。

(三) 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模糊了未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 也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教育功能缺失的表现

部分电视台都开始独立设立少儿频道, 将未成年人作为重要的受众来对待, 但是摒除这样的专业频道, 从上文11个卫视节目编排来看, 我们很容易看出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晚间的黄金时段的“学生和新青年”虽然包含了一部分的少年角色, 但是并不能完全弥补我们所说的“儿童角色”, 这里的儿童所指的是大部分的未成年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印刷媒体逐渐远离了儿童的视线, 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成为儿童理解世界和树立价值观的最大帮助者, 但是当代电视频道时段里已经基本剔除了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 这样的“角色”缺失现象导致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就是“电视模糊了成年人角色与儿童角色的界限 (6) ”。就像梅罗维茨说的:“电视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镜子那样反映给所有的观众, 将儿童推进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7) ”因此, 儿童纯真的童年生活随着电视的发展逐渐消失, 他们在生理以及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已经过早地并且是被迫地接触了成人世界。

这不仅证实了电视频道在角色化过程中的缺失性, 同时也暴露了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在教育功能上的不足。教育功能并不是电视的首要功能, 但有部分知识普及、文化启蒙的内容。如果能够通过电视以便捷、快速以及声像结合的多元化方式传播, 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广告、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 在儿童启蒙甚至在减少文盲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8) 。这些教育功能不是一般的印刷媒体或者出版行业能够替代的。

因此, 我们说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带给我们的思考, 不仅仅是节目编排策略上的缺陷,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其背后意义的探讨, 促成电视履行社会责任领域的改善。

本文对电视频道不同时段“角色”的考察和分析, 是社会或者家庭基本成员将电视文化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阐释的表现。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电视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地将电视节目积聚的一种策略, 同时也富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虽然频道各个时段都有特定的“角色”意义, 但是这种意义并非一成不变, 尤其在特定的仪式上或者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电视台频道时段意义的研究, 由他们设定的“角色”不仅可以推测出电视频道的节目编排意图, 同时也可以研究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①④陈立强:《电视频道的本体阐释与传播研究》,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86, 97~98

②詹正茂、詹逸思:《省级卫视频道工作日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研究》, [J].《视听界》, 2006, (2) :53~54

③肖柳:《当前国内卫视节目编排策略分析》, [J].《声屏世界》, 2005, (5) :23~24

⑤⑥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60, 111

⑦[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肖志军:《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03

区域高峰时段多向绿波控制策略 篇5

在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中, 交叉口管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长, 交叉口之间的相关性日益明显, 一个交叉口的拥堵,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波及到周边数个交叉口乃至所在区域内的所有交叉口。一般城市交叉口发生拥堵都是在上下班交通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 因此,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城市高峰时期交叉口大量拥挤排队的问题。本文从交叉口感应控制方面入手, 致力于城市区域交通协调控制研究, 寻找一种有效、便捷、可行的控制方法, 使高峰期积压在交叉口的排队车辆能够尽快疏散, 降低车辆排队长度和出行者的延误时间, 最终使区域整体的交通通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 车辆快速消散的感应控制策略

城市交通高峰时期, 各交叉口进口道的流量较大, 积压在停车线后的车辆排队长度较长。若单实施某条干线协调控制, 则对高峰期主次道区别不明显的情况, 这种控制必将引起线控系统以外其它道路排队长度的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在所难免。本文采用绿波控制尽快疏散积压在交叉口的车辆, 这里所说的绿波控制是指在交通需求最大的行车路线施行绿波带, 由于道路交通流量的变化, 交通需求最大的行车线路可能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本文的绿波控制不同于常规的固定某一干线上的绿波带, 而是随着交通流量、流向变化的可变多向绿波带。

过去也曾有不少学者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等控制方式对这种想法进行模拟试验, 但由于其算法繁琐、计算机内存要求高等问题, 对于交叉口较少的简单路网还有实现的可能, 但随着交叉口数量的增加, 其算法耗费的时间往往达不到实时控制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相容操作和优先级判断, 提出交叉口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实现路网中的可变绿波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 计算机内存要求不高, 容易实现。

1.1 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要解释车流相容性, 首先解释交通冲突的概念。所谓交通冲突是指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通行为者同一时刻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使得道路交通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交通事件。交通冲突多出现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和高速公路上下匝道口等地方。

为避免交通冲突事件的发生, 将道路交叉口若干股交通流进行分类, 分为完全相容交通流、部分相容交通流和不相容交通流。完全相容交通流是指车辆在行驶时, 完全与其他股交通流没有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甚至不存在任何交通流的分流和汇合, 这是安全性最高的交通流, 如图1所示。部分相容交通流是指车辆在行驶时, 部分与其他股交通流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存在交通流的分流和汇合, 是安全性次之的交通流, 如图2所示。不相容的交通流是指那些同一时刻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交通流, 这类交通流应在控制策略中坚决避免, 如图3所示。

1.2 协调感应控制方式

交通感应控制是根据交叉口各个入口交通流的实际分布情况, 合理分配绿灯时间到各个相位, 从而满足交通需求。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控制方式:

1) 基于到达车辆车头距的控制。在一个给定的最小绿灯时间内, 某相位绿灯时间无条件地开通。该时间过后, 若位于该相位停车线前方一定距离外的检测器检测到继续有车辆到达, 则追加一个单位绿灯时间。若一直检测到有车辆到达, 则绿灯时间一直被延长, 直到绿灯时间达到最大绿灯时间为止。若在追加的一个单位绿灯时间内没有车辆到达, 则信号灯被切换到下一相位, 放行下一相位的车辆。

2) 基于排队长度的控制。在放行一个相位的交通流之前, 由车辆检测器预先检测到该方向到达的车辆排队长, 根据车辆的排队长度, 确定该相位的放行时间。在绿灯时间, 通过交叉口的车流量总在饱和值左右。

考虑到城市交叉口高峰时期的拥堵情况, 解决拥堵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排队长度, 尽快疏散积压车辆, 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排队长度的控制方式。

2 排队长度性能指标的计算

对于一般四相位信号控制的单交叉口, 各车道车辆在不同相位、不同车道的放行状态用一个系数矩阵Pe表示, 即

Ρe={pijk}.

式中:i为相位序号, 取值为1、2、3、4, 分别表示交叉口一个周期内的4个相位;j为方向序号, 取值1、2、3、4, 分别表示交叉口入口东、南、西、北方向;k为车道序号, 取值为1、2、3, 分别表示交叉口每个进口道的左转、直行、右转车道。

pijk={1ijk0ijk

对采用图4所示四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 其放行状态系数矩阵可表示为

Pe={ (0, 1, 1) , (0, 0, 0) , (0, 1, 1) , (0, 0, 0) };

{ (1, 0, 0) , (0, 0, 0) , (1, 0, 0) , (0, 0, 0) };

{ (0, 0, 0) , (0, 1, 1) , (0, 0, 0) , (0, 1, 1) };

{ (0, 0, 0) , (1, 0, 0) , (0, 0, 0) , (1, 0, 0) }.

以交叉口通行能力作为进行优化的目标函数, 目的是使交叉口被延误的车辆数达到最小, 从而实现车流通行能力最大, 则被延误车辆数的计算如下:

ti (i=1, 2, 3, 4) 为交叉口各个相位的配时, qijk表示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车辆到达率。一个周期内第i相位、第j入口方向、第k车道到达的车辆数为

s1=qijkti.

假设在绿灯时间内, 放行车辆在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驶离交叉口出口的离开率为uijk, 则一个周期内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可能驶离路口的车辆数为

s2=pijkuijkti.

sijkl表示第l个周期、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滞留的车辆数, 则有

sijkl=si-1jkl+qijkti-pijkuijktisi-1jkl+qijktipijkuijktisijkl=0, si-1jkl+qijktipijkuijkti.

i=1时, si-1jkl表示第l-1个周期、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滞留的车辆数。故第l个周期末路口总的滞留车辆数可表示为

s=j=14k=13s4jkl.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为了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最大, 即要求交叉路口滞留的车辆数最小。对于整个路网而言, 其总的滞留车辆数可表示为

S=p=1ns=p=1nj=14k=13s4jkl=p=1nj=14k=13 (s4jkl-1+i=14qijkti-i=14pijkuijkti) .

式中:p为区域路网中交叉口编号 (1, 2, 3, …, n) , ti为各相位放行的绿灯时间。

3 协调感应控制策略

3.1感应器的铺设

感应器以车辆为检测目标, 检测车辆的通过或存在状况, 也检测道路上车流的各种参数:交通量、车速、占有率、车头时距、车辆存在、长车比、车重和排队长度等, 其作用是为控制系统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进行最优的控制。本文根据感应信号控制的设计思想, 运用了大量的感应器检测车辆信息, 将感应器的作用分为2类:①检测车辆的到来情况, 距离停车线33 m左右;②检测车辆的排队情况, 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检测器, 这类检测器距离停车线在48~140 m之间。

3.2基于车流相容性的控制策略

本文在理想的3×3道路网中阐述控制策略, 再将其推广到一般城市道路网中, 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区域有12个外点, 分别编号为数字1~12, 它们是该区域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有9个内点, 分别编号为字母A~I, 它们位于区域内部, 没有交通量的吸引与发生, 只是该区域内车辆所途经的道路交叉口。

上述研究区域包括12条进入通道和12条离开通道, 假定驶入该区域的车辆总是选择有效路径离开区域。有效路径是指车辆行驶时所选择的总是最短路径或与最短路径相差不大的路径。举例说明, 如图5所示, 外点4到1的有效路径为4-C-B-A-1, 而不是其它行程更长的路径。根据前面介绍的相容性原理, 可以将每条路径上的交通流进行归类、筛选, 排列出每股交通流与之完全相容、部分相容和不相容的交通流。

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 必须在每个内点, 即每个交叉口进口道上铺设检测器, 分别检测车辆的排队长度和到来情况。根据每个交叉口测得的各向排队长度, 计算两个外点之间的排队长度Lij (i, j=A~L, i≠j) 。这里得到的是绝对排队长度, 由于各个外点间的距离可能不同, 还需要将绝对排队长度Lij除以外点间的距离得到相对排队长度LLij。

区域控制系统比较选出相对排队长度LLij中最大的那条路径, 即在这条路径上的交通需求最大。此时, 系统认为该路径的通行权重最大, 优先级别最高, 优先给予其绿灯放行。为使该区域其它道路车辆同时也得到最大程度疏散, 放行该条路径同时, 也放行与它相容的交通流。但与它相容的交通流中不一定都是两两相容的, 对于不相容的交通流, 还要进一步选择排队长度更大的交通流放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其他股交通流的排队长度可能达到LLij中新的最大值, 这时区域控制系统又将重新选择通行权重最大的路径放行绿灯, 重复上面的操作。

这里确定放行绿灯时间是关键, 绿灯时间的大小与该路径上的排队长度、路径长度、最大排队长度和次最大排队长度的方差、路段上的流量等有关。当确定某条路径上放行绿灯时间后, 该路径和与之相容的路径放行绿灯时间满足最短绿灯时间的条件, 当达到最短绿灯时间后, 区域控制系统重新检测最大排队长度的路径, 并放行绿灯, 如此继续下去。

4 实例分析

以下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该控制思想。假设某时刻路径1-A-B-E-H-I-6 (下面简称路径1~6) 上的排队拥堵情况最严重 (见图6) , 区域控制系统将给予其绿灯放行。区域内每个交叉口都遵循4个相位 (见图7) 。

由于路径1~6上绿灯的放行, 并考虑到各交叉口的相位, 路径1~6将区域分为两部分: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在路径1~6绿灯期间, 上、下半区域的交通流是只允许在自己的区域内通行的, 它们与1~6交通流是完全或部分相容的;而跨区域的交通是禁止的, 因为其交通流都是与1~6不相容的。与交通流1~6相容的交通流如表1所示。

在这些交通流中再找出相容的交通流组合。根据前面的原理再选择排队长度更大的那组交通流, 使其与1-A-B-E-H-I-6同时放行。表2分别是上、下半区域相容的交通流组合。

可以将上面3×3的简单路网推广到更大、更复杂的城市路网中。当区域控制系统检测到最大交通需求的路径后, 考虑给它实行绿波控制的同时, 还将整个区域划分为2个子区域, 再在子区域中寻求交通需求最大的车流, 则又将子区域划分为更小的子区域, 如此递推下去, 直至最后小区域内的所有交通流都是两两相容的。这样通过路段动态检测的数据, 按优先级放行交通需求最大的相容交通流, 使城市高峰时段积压在交叉口的排队车辆能够快速消散。

5 结束语

城市高峰时段, 车辆快速消散是解决区域内所有交叉口拥挤的关键, 本文设计一种新的区域感应控制协调策略, 并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相容操作和优先级判断, 提出交叉口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实现路网中的可变绿波带。最后利用3×3的路网说明实现该控制策略的可能, 希望为解决城市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便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交通安全、方便出行者出行、减轻交通污染等, 同时也为推进我国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佩昆, 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89-144.

[2]沈国江.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控制, 2004 (2) :1-5.

[3]李克平译.交通信号控制指南-德国现行规范 (RiLSA)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李振龙, 陈德望.交通信号区域协调优化的多智能体博弈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1) :24.

上一篇:网上管理下一篇: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