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段出血量

2024-06-25

不同时段出血量(精选5篇)

不同时段出血量 篇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所有产妇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30 min、30 min1 h、12 h、24 h、46 h、624 h等不同时段出血量,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 产后30 min次之, 与其他时段的出血量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 (P<0.05) ;而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 (P<0.05) 。此外, 引发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异常妊娠史, 引发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 引发产后2 h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结论 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极多, 主要包括流产或分娩史、产程异常、羊水过多、胎儿巨大、胎数以及相关妇科疾病等, 医院及家属应给予产妇不同时段的健康指导和支持, 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各种高危因素对产妇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高危因素,临床研究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积极的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能够显著降低产妇死亡率[2,3]。在该次研究中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为 (29.5±2.53) 岁;孕周25~44周, 平均孕周为 (39.9±4.7) 周。分娩方法如下:剖宫产95例, 阴道分娩产妇185例。记录所有产妇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30 min、30min~1 h、1~2 h、2~4 h、4~6 h、6~24 h等不同时段出血量和产妇入院时相关检查、既往史及分娩情况。

1.2 方法

(1)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 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 L被诊断为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应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负压吸引器去除羊水量, 术后用称重法收集出血量, 并对其进行称重, 称重完成后以毫升为单位进行换算;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4 h内以2 h为单位采用容积法进行血量收集, 测量方法与剖宫产产妇相同。 (2) 产后出血处理及预防: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产妇采取及时的子宫按摩, 按摩的手法为阴道按摩法或双手腹部按摩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的时候力度需要把握得当, 按摩时间需要控制在9~11 min之间。同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健康指导, 消除产妇内心的负面情绪, 减少产后出现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所有产妇不同时段出血量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 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 产后30 min次之, 与其他时段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其他时段相比, *P<0.05, △P<0.05。

2.2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所有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引发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异常妊娠史, 引发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 引发产后2 h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

3 讨论

临床认为, 产妇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内, 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 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 L即为产后出血[4,5]。在临床上宫缩乏力是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 (1) 生产时间过长; (2) 患者在生产时体力透支过度; (3) 胎儿体重质量过大或者胎数过多; (4) 患者子宫发育不良; (5) 流产后分娩史; (6) 羊水过多; (7) 子宫肌瘤等相关妇科疾病; (8) 其他因素。产妇在生产时会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必要的产前检查, 并且在护理时没有进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也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6,7,8,9]。

该次研究显示, 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 产后30 min次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盘娩出前应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掌握好缩宫素应用的准确时间, 以减少产后出血量, 保护产妇及胎儿安全。该次研究还显示出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 (P<0.05) ;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 (P<0.05) , 可见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此外, 引发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的主要高危因素还有:异常妊娠史 (产后出血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死胎死产史、异位妊娠史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 、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等[10,11,12]。

综上所述, 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极多, 医院及家属应给予产妇不同时段的健康指导和支持, 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各种高危因素对产妇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任为.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及防治机制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4) :625-626.

[2]赵菊美, 王琦, 程静.米索前列醇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7) :999-1000.

[3]叶素妮.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7) :157, 159.

[4]颜建英, 徐霞, 徐榕莉, 等.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3) :201-204.

[5]葛俊丽, 刘朵朵, 陈必良, 等.不同缩宫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1) :1475-1476, 1551.

[6]A Briley, P T Seed, G Tydeman, et al.Reporting error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nd progression to severe PPH: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BJO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014, 121 (7) :876-888.

[7]林卫琼, 李大严.五种止血手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比较及止血失败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 2014, 9 (3) :385-387.

[8]康丽宏, 陈均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4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23 (1) :61, 63.

[9]赵晓颖.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5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5) :807-808.

[10]赵淑慧, 杨彩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葡萄糖酸钙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 2014, 20 (14) :2664-2665.

[11]Dominic A Hovsepian, Nandita Sriram, Hooman Kamel, etal.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ccurring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for labor and delivery[J].Stroke;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2014, 45 (7) :1947-1950.

[12]陈晓红, 汤文凡, 佐满珍, 等.改良B-Lynch缝合术预防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4, 20 (11) :2074-2076.

不同时段出血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前文介绍可知, 本文将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28例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分析, 年龄19~39岁;行剖腹产手术者79例, 自然生产41例。为了获得充分且有实际价值的资料, 笔者对产妇的出血量进行分阶段的统计方式, 分别分成了八个阶段进行记录, 此外, 为了保证资料的典型性, 笔者还对每个产妇的既往史进行了调查分析, 将其自入院时的检查结果和定期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 分析方法

1.2.1对于正常分娩的孕妇来说, 我们的测量出血量一般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具体可以概述为, 将分娩时垫用的纱布和擦拭出血的纱布进行前后重量差比对, 将得出的结果除以1.05, 所得的数据就是产妇的出血量。在产妇分娩完成后的24 h里, 也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出血量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数据的处理, 我们通过会运用SPSS 13.0将所有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最后将计数资料采用γ检验, 对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出血量的分析, 我们发现, 产妇在产后半小时内出现产后出血的可能性最高可达到74.9%, 明显高于产后0.5 h以内 (P<0.05) ;产妇产后半个小时内出血量最大值是 (694.2+71.9) m L, 这个数据明显比产后半小时内以及产妇产后一周以上的出血量 (P<0.05) 多, 可见, 产妇出血情况的严重性。不同时间段出血量的比较结果见表1。

2.2 产后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7个因素中, 按OR值得作用大 (OR值越大说明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性越高) 排列如下,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关键性因素, 见表2。

3 讨论

在通常情况下, 产妇在胎儿离开其身体后的2 h内出血量如果超过了400 m L, 或者在胎儿离开其身体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了400 m L, 说明产妇已经并发了产后出血现象[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宫缩乏力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关键因素, 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对产妇对子宫进行适当的按摩, 按摩过程中可以配合使用一些缩宫剂, 在采取这些措施仍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的情形下, 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双手压迫法或宫腔纱条填塞法对产妇的子宫进行应急处理, 在医生的指导下准备子宫切除手术[4]。产妇在分娩后, 可能会因为身体大量出血而变得虚弱, 身体不适, 抵抗力严重下降, 且其正常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此时, 医护人员应该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耐心听取产妇想法, 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稳定产妇情绪。通过分析可知, 要实现预防产后出血的目标, 不仅要在产后进行观察和处理, 还应该在孕期进行指导和教育分娩知识。特别要注意产妇的孕前和产前检查, 如果发现孕妇有体重、贫血等症状, 主治医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妇, 医护人员在孕妇产前就要做有效充分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把产后出血情况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产妇生产后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出血量以及存在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发生产后出血的1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对产妇产后的各个时间段内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上的几个可影响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出血量最多的阶段处于产妇生产后0.5 h之内, 经统计在此期间出血量高于500mL的产妇最多。高危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的高低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等。结论 产后出血量最多的阶段是处于产妇产后0.5 h以内, 要在产妇生产后第一时间进行子宫收缩按摩以及给予适量子宫收缩药物, 以免发生大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量,高危因素,孕妇分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 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2007年8月庐山[J].胃肠病学, 2008, 13 (1) :42-46.

[2]王凯娟, 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6) :443-446.

[3]李巨.产科理论与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7.

不同时段出血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例均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93例,女63例,平均年龄(69±2.5)岁。40~59岁年龄组9例,60~69岁年龄组94例,70~79岁年龄组41例,80岁以上12例。出血部位多在下鼻道后段鼻咽静脉丛,共112例,鼻中隔前下方(黎特氏区)出血44例。1级高血压31例,2级高血压40例,3级高血压85例。秋冬两季出血者较多,共106例,春夏50例。

1.2 方法

将高血压鼻出血发生的时间按一天6个时段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病时间从开始出现鼻出血算起。6个时段分别为0~4点,4~8点,8~12点,12~16点,16~20点,20~24点,分别简称1,2,3,4,5,6时段,统计各时段的鼻出血例数。

2 结果

各时段发生鼻出血病例统计见表1。在0~4点发生鼻出血最多见101例,占64.74%,20~24点鼻出血患者17例,占10.90%。对2009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采用了加强凌晨0~4点的护理,患者在入院后发生再次鼻出血的机率变小,反复出血率由2009年上半年的73.5%下降至21%,效果显著。

3 讨论

3.1 加强高血压鼻出血易出血时段的护理

(1)除常规高血压鼻出血护理外,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血压,血压逐渐升高时报告医生,遵医嘱降压处理。(2)心理护理,在患者血压有升高趋势时给予安慰,尽量不离开患者,给予精神支柱以解除其紧张焦虑情绪。(3)加强鼻部的护理,增加鼻腔湿润剂滴入的次数,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适时地鼻额部冷敷。(4)在治疗室准备好光源及止血物品,以备患者鼻出血时及时配合医生止血。

3.2 高血压并鼻出血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且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后部的鼻-鼻咽血管丛。

原因在于下鼻道外侧壁后方这一血管丛由怒张的鼻咽静脉和蝶腭动脉的分支构成,老年人尤为显著,而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动脉硬化使此处动脉血管缺氧变性,弹性变差,收缩力下降,静脉表浅壁薄而导致出血不易自止。本文资料结果显示,高血压并鼻出血多发生在凌晨0~4点可能与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黏膜萎缩再加上平卧位时血流量增多致压力增高及夜间长时间的呼吸致鼻黏膜血管极易破裂。本组病例中有106例发病于秋冬,占67.96%,这可能与秋冬季节干燥,加重了老年人鼻腔黏膜萎缩,纤毛功能降低,腺体分泌减少,血管脆性增加而易致出血[1]。鼻出血患者大多精神紧张,而情绪紧张可诱发血压升高导致出血不止。

3.3 针对以上原因及结果,应该加强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护理,特别是0~4点这一易出血时间段的护理。

密切监测夜间血压的变化,同时使用心电监护,这既可以监测患者心电图,氧饱和度及心率,也可以防备患者大出血时抢救的手忙脚乱。合理安排夜间降压药物用药的时间。在易出血时间段调节病室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保持在18~20℃,湿度保持在60%~70%。同时控制鼻出血的关键是发现出血点,对于顽固性鼻出血者,可协助医生在鼻内窥镜下利用生物胶止血[2]。如有鼻腔填塞要密切观察咽后壁有无血液流下,并加强药物滴鼻,如薄荷脑滴鼻液,以滋润鼻腔黏膜。嘱患者尽量避免打喷嚏,用力咳嗽,大便及其动作宜缓慢,避免鼻腔压力的增高。如纱条由后鼻孔脱出,应沿软腭剪断,勿将其拉出。床边备吸痰器,因后鼻孔填塞引起软腭水肿或大量出血致血块脱落,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吞咽反射迟钝者出血时血液吸入气管也可造成窒息死亡[3]。

3.4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及紧张情绪,切不可因治疗任务而忽视了对患者的精神支柱,需要时可尽量不离开患者。

有时候即使医护人员什么也不做,只要看守着患者,患者也会觉得平稳一些。过度紧张者遵医嘱给予镇静。从整体护理方面讲,必须认识到生理,精神和情绪与疾病所致的不和谐密切关系,让患者放松,自我放松疗法可以降低机体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减少心输出量,对于控制血压有很好的效果[4]。患者血压保持平稳,鼻腔无出血,则为其做好健康宣教,秋冬季节为好发季节,夜间0~4点为易出血时段,要加强自我防治。

参考文献

[1]Herkner H,Havel C,Mullner M,et al.Active epistaxis at ED pres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hypertension[J].Am J Emerg Med,2002,20(2):92-95.

[2]俞彩琴,张文美,李勇.鼻内窥镜下生物胶粘贴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A):40-41.

[3]黄国秀.实用症状护理学鼻出血[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565-566.

不同时段出血量 篇4

低温不仅能防止粮食发热变质, 而且能抑制玉米象、赤拟谷盗、谷蠹、锈赤扁谷盗等储粮害虫的活动。所以春季应注重粮仓隔热, 粮堆密闭, 力保粮堆低温。

有条件的单位应对仓房、仓墙、仓房门窗孔洞进行隔热处理。如 (1) 仓房屋面设置保温层、找平层、隔汽层、防水层、保护层及对屋面喷涂反光隔热涂料或白化等处理; (2) 采用空心墙 (充填隔热材料) 隔热或在墙内部贴隔热板等; (3) 门, 窗用泡沫塑料板、高密质海绵、PEF板隔热保温。

压盖的仓房, 粮食水分必须在当地储粮的安全水分之内, 时机要选择好, 不能过晚, 发现仓温高于表层粮温, 马上进行压盖。3月初至中旬是压盖的最佳时期, 最晚不能超过3月中旬, 密闭要求:“平、紧、密、实”, 不能有露粮处。稻壳进行压盖时, 效果并不理想, 尤其在6-8月局部有水分偏高生霉的现象, 其中靠近墙壁处最严重。这里推荐使用PEF聚乙烯发泡保温材料进行压盖。其有较好的隔热、隔湿性能, 且重量轻, 操作方便, 粮面美观, 占用体积小。在单面封条件下, 夏季可利用环流熏蒸系统在相对低温的夜间进行内环流, 不仅可以有效地平衡粮堆内的温度, 达到低温储粮的目的, 还可以起到了防虫作用。

2 夏季——防虫、防渗漏

2.1 严防仓房渗漏

东北地区寒暑温差大, 建筑物各部位及各组件热胀冷缩不可能一致, 特别是雨蓬、门窗、仓顶、变墙等处, 出现渗漏的机率更大;由于施工原因, 建筑物自身也存在着渗漏的情况。仓房一旦出现渗漏情况, 将会导致粮堆局部水分骤增, 粮食相继发热、霉变, 粮食的劣变会很迅速。

防治措施: (1) 在仓房墙壁处增设手检探子、手检电缆, 有规律地、经常地变换位置; (2) 雨后必进仓检查渗漏情况; (3) 及时检查轮空后的仓房有无漏点; (4) 发现漏点及时处理, 对渗漏部位、处理情况详细记录, 每仓一档。

2.2 害虫防治

储粮害虫经过冬季的低温环境后, 只有极少数适应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在温度适宜时从休眠中复苏, 为害粮食。所以, 进入夏季时要加强害虫的检查力度, 重点在墙壁四周, 各个边、角, 以及粮堆表层5-15cm处, 定期检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定点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夜晚合理开关门窗进行自然通风或使用轴流风机及时排除仓内积热, 使仓内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 只要害虫的有效积温达不到, 就很难繁育下一代。

2.3 其他注意事项

2.3.1 当贮粮的房间内温度高于室外时, 可在夜晚将门窗全部打开通风换气。

2.3.2 注意检查囤底、靠边、四角, 因为这些部位的粮食易于吸湿返潮、发热霉变。

2.3.3 对于袋装堆放的粮食, 可码成通风垛形, 以便于散温。也可将底部的粮袋过一段时间与上部的粮袋置换位置, 以防受潮。

2.3.4 发现贮粮吸湿返潮时, 要将其放到室外摊晾, 通风降温, 干燥后再贮存。

3 秋季——防结露

3.1 防止粮堆表层结露采取的主要措施

3.1.1 消除温差。

一是在开仓通风中, 密切关注天气和粮温下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提前开仓通风降温。一般在每10月份, 选择外湿低于仓湿, 外温低于仓温5℃左右天气, 打开窗门, 选择用自然通风或打开仓房上部轴流风机办法通风降温, 也可用离心式风机逐渐通风降温。二是仓房门窗密闭要严, 保温隔热效果要好。特别是简易仓房门窗更应做好密闭隔热保温工作, 防止气温骤降, 引起靠门、窗部位粮食结露。三是新粮入仓后, 在用压入式离心风机通风降水过程中, 要选择好天气和时机进行通风。合理计算粮食平衡水分, 防止在通风中增加粮食水分。昼夜温差大时, 夜间要关闭仓房上部门窗, 防止夜间温差大引起粮面结露造成表层降水困难。

3.1.2 降低粮食水分。

当粮面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 甚至更低, 在温差一定的情况下, 就越不容易使粮面结露, 相反粮食水分越高, 就越容易引起粮面结露。在秋末冬初季节要经常翻动粮面, 散发粮堆内湿热。对粮面用塑料薄膜加棉毯进行粮面压盖也是防止粮面结露, 减少虫害繁殖, 减少用药量熏蒸, 延缓粮食陈化有效措施。

3.2 发现粮面结露后的处理措施

一是根据粮面结露面积轻重, 将结露粮进行倒仓、晾晒;二是将结露粮面进行翻倒、翻扬;三是采取扒沟、开塘的办法。若在仓内进行处理时, 同时应打开仓房上部轴流风机将湿气排出仓外。若天气允许, 用压入式离心风机同时进行, 效果会更好。

4 冬季——适当通风, 严把入粮关

4.1 已经安全度夏的粮食要适时通风。

粮堆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 要根据仓房密闭程度、保温能力来确定通风目的, 从通风目的出发, 选择适宜的外温条件。选择的外温要准确、客观。因为通风首先要满足《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的要求, 即:粮堆平均温度一仓外大气温度≤4℃;粮堆温度梯度≤1℃;粮堆上层与下层温差:平房仓≤3℃;浅圆仓≤10℃;粮堆水分梯度≤0.3%/m粮层厚度, 粮堆上层与下层水分差1.5%。从“规程”的角度看, 选择了较低的外温条件, 仓房的平均温度也就相应偏低, 所以确定好通风的外温条件, 是机械通风开始的关键。查阅相关资料可知, 平均粮温降到-10℃左右后, 在3月外温有所上升的时候, 增强仓房的隔热气密性, 实现低温仓是不成问题的。-10℃以下的低温保持1个月以上, 有足够的机会将不同虫态的害虫杀死, 减轻了夏季防虫的压力。

冬季通风应采用间歇式通风, 根据气温的情况, 使粮温分阶段、按步骤降下来。这种通风方式有效地防止了粮食的结露现象, 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另外, 也可以采取一次性通风, 即当粮食的平均温度等于或低于大气露点温度时, 选择持续低温的天气进行通风, 昼夜不停, 直至达到通风要求。通风过程中要监测好粮情的变化, 特别是水分的变化, 检查粮堆表层与仓壁的结露情况。若表层有结露情况, 可通过翻动粮面散失水分, 仓壁上结露, 可通过开窗散湿大约7天可以散净, 霜较厚的墙壁可以人工除霜, 再通过开窗可以除净。

4.2 新粮烘干入仓, 首先要做好清杂工作, 同时应做好℃粮工作、及时平整粮面。

清杂非常关键, 一是保证储粮应有的空隙度, 保证粮堆的气流性, 确保通风的均匀性;二是为低温密闭做准备。低温密闭的粮堆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气流性, 因为在低温密闭时期, 粮堆内部的气流性好坏直接影响粮堆水汽和热量的散发与平衡。实践证明, 粮食杂质分布均匀的仓房, 局部水分与湿度增大现象不明显, 反之, 会出现杂质区水分增大, 粮食发热、生霉等情况。货位成型要及时通风, 以便平衡粮温, 降低粮温。

5 全年做好“一符四无”管理工作

5.1 全面做好“一符四无”管理工作。达到“一符四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5.2 贯彻“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

5.3 加大“一符四无”工作投入力度, 改善储粮条件, 创造优良储粮环境。为“一符四无”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4 严格执行各项仓储管理制度,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四无粮仓”工作管理水平。

5.5 做好粮食账、物管理工作,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5.6 做好粮食害虫防治工作, 经常对储粮仓房、器材库、包装物、库区进行消杀处理。库存粮食达到“基本无虫粮”标准。

摘要: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时间长, 夏季午间高温, 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变化幅度可达60℃, 导致粮温粮情上会有很大的变化, 给保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结合在粮库工作期间所遇到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不同时段保粮时常遇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提出的个人看法。

不同时段出血量 篇5

关键词:右旋龙脑,龙脑樟,天然冰片,叶部精油,分时段蒸馏

右旋龙脑又称为天然冰片,是一种传统珍贵中药材和高级香料,也是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中的高档添加剂,原产于印尼的苏门答腊群岛,是从一种龙脑香树(Dryobalanops aromatica Gaertn.f.)的树脂中提取得到的结晶,我国无龙脑香树资源,历来依靠从印尼等国进口,现进口价已超过150美元/kg[1]。

龙脑樟是江西省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0年代在江西省吉安地区新发现的一种樟科植物,是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中的一个新化学类型,是一种稀缺的药材资源。龙脑樟树的叶片富含精油,含油率为2%左右,叶部精油的主成分为右旋龙脑,其含量在85%以上,是目前右旋龙脑含量最高的植物资源[2]。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该稀有资源,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从种苗繁育到规范种植到生产加工的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该地区已建成龙脑樟人工原料林200 hm2,并于1990年代注册成立了全国首家规范化经营天然冰片的企业—吉安市林科天然冰片厂,其生产的林科牌天然冰片已载入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是国内唯一的药用天然冰片提供商。

目前从龙脑樟叶提取天然冰片的主要方法是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为了考察龙脑樟叶在水蒸汽蒸馏过程中挥发油的馏出情况,本文分别收取了不同蒸馏时段的馏分,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龙脑樟鲜叶于2010年4月23日采自江西省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果园内一棵23年生自然更新龙脑樟树,试样经吉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彭招兰鉴定。

Finnigan 4021 GC-MS联用仪;挥发油提取器。

1.2 实验方法

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的方法、水中蒸馏的方式进行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1。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将适量龙脑樟新鲜叶片洗净、晾干、剪去叶柄,称取400 g于3 000 m L挥发油提取器中进行水蒸汽蒸馏,瓶中加水量为900 m L,冷凝水为自来水,水温18~20℃,控制水的回流速度为7~8 m L/min。将2 h的蒸馏过程分成4个阶段:0~10 min、11~30 min、31~60 min、61~120 min,收集相应的馏分,分别进行计量和GC—MS分析。

1.3 实验现象

第1阶段(0~10 min):大量白色晶体凝结在球型冷凝管内壁,并且集中在球型冷凝管下端的1~3个球上,油水分离器上层有微量白色结晶析出;

第2阶段(11~30 min):一些白色晶体凝结在球型冷凝管内壁,并且集中在球型冷凝管下端的1~2个球上,油水分离器上层有少量白色结晶析出;

第3阶段(31~60 min):少量白色晶体凝结在球型冷凝管内壁,主要分布在球型冷凝管下端的1~2个球上,油水分离器上层浮现少量无色透明的油状物;

第4阶段(61~120 min):微量白色晶体凝结在球型冷凝管内壁,主要分布在球型冷凝管下端的1~2个球上,油水分离器上层浮现微量的黄色油状物。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馏出油率的计量

龙脑樟叶常压水中蒸馏2 h,其总出油率达到2.81%。蒸馏一开始就产生大量的馏分,96.53%的馏分集中在前60 min内蒸出,其中出油量最大的是第1阶段,10 min内的出油量达到总出油量的57.58%,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油量逐渐下降,在第4阶段出油量已是微量,计量结果见表1。

2.2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

龙脑樟叶在蒸馏过程中的4个阶段挥发油试样分析鉴定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龙脑樟叶挥发油中主成分为右旋龙脑(天然冰片),其含量高达81.78%,其余还有樟脑、1,8-桉叶油素、黄樟油素、α-蒎烯α-pinene、芳樟醇、柠檬烯、莰烯camphene、月桂烯、丁香烯、乙酸龙脑酯等31个化学成分。

参考文献

[1]龙光远,彭招兰,郭德选,等.龙脑樟矮林作业技术和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0,14(6):30.

[2]欧阳少林,龙光远,黄璐琦,等.天然冰片的新资源[J].江西林业科技,2005(5):38.

上一篇:词汇语义图下一篇: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