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品成本

2024-06-22

在制品成本(共4篇)

在制品成本 篇1

0 引言

对于一个大型制造企业来讲, 复杂的产品结构, 较长的生产周期, 决定了产品生产制造完成期间有大量的零部件、半成品停留在在制品状态, 在制品成本是企业存货成本中的重要一项, 其结果可以反映公司生产进程和组织管理, 在制品成本管理的质量会对生产单位资金调配和整体盈利水平造成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制品的成本管理就成为企业着重关注的地方, 而在制品成本计算就是成本管理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BOM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研究基于BOM的在制品成本计算模型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1 BOM的概念与分类

1.1 BOM的概念

BOM (Bill of Material) 即物料清单, 是指产品所需零部件明细表及其结构。产品在设计完成后都以一张张的图纸表示, 把图纸表达的产品结构转化成某种数据格式, 这种以数据格式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就是BOM (如图1所示) 。BOM是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 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 BOM分为两种形式:产品结构树和产品明细表。产品都是由一系列的零部件构成, 将产品按照部件分解, 部件再进一步分解成子部件和零件, 直到零件为止, 由此形成的分层树状结构, 称为产品结构树。在产品结构树中根节点代表产品 (或部件) , 枝节点和叶节点分别表示部件 (或子部件) 、零件。产品明细表集中反映了产品结构的汇总信息, 它描述了产品结构中各零部件的层次关系, 每个零件的数量、及零件是自制件还是外购件等信息。

1.2 Bom的分类

根据针对的角度和应用的目的不同, 一般把BOM分为三大类:设计BOM (EBOM) 、制造BOM (MBOM) 和成本BOM (CBOM) 。设计BOM从设计的角度反映产品的设计结构;制造BOM从加工零件的工艺角度反映产品的制造加工与装配;成本BOM从零部件的成本角度反映产品的成本情况。

2 成本的分类及构成

2.1 产品的成本的类型

产品的成本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产品成本用于不同的目的。为了便于计划、监控、分析和维护产品成本, 通常分为两种基本的成本类型。

2.1.1 标准成本 (Standard Cost)

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平均先进成本, 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 是经营的目标和评价的尺度, 反映了在一定时间内计划要达到的成本水准。

标准成本按照理想的定额标准设置, 它应该不包含无效或非增值作业。标准成本在会计期内保持不变, 是一种“冻结”的成本。它作为预计企业收入、报价、物料库存值等计算的基础。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对比产生成本差异, 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制定标准成本时, 应充分考虑到在有效作业状态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数量, 预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费用, 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所应分摊的制造费等因素。

2.1.2 实际成本 (Practicality Cost)

实际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 其计算依据主要来自各部门的反馈信息, 如领料单、完工报告、采购发票等。

2.2 产品标准成本的构成

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 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 它由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工序以及相应工艺、工序下企业需要支付的工资所决定, 即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乘以小时标准工资率。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 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2.3 在制品标准成本

在制品, 又称在产品, 是指在产品正停留在生产车间进行加工的在产品, 以及正在生产车间返修的废品和虽然已完成了本年间生产, 但尚未送验入库的产品;在制品成本是指正停留在生产车间进行加工的产品成本, 正在车间返修的废品的成本, 以及虽已完成了本车间生产, 但尚未送验入库的产品的成本。在制品成本以标准成本为基础, 依据物料清单和工艺路线累计卷积完成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

3 基于BOM的在制品成本计算模型

3.1 成本计算模型设计思路

本文以某大型军工制造企业离散制造过程为背景, 以其在制品为研究对象, 设计基于BOM的在制品成本计算模型。

在制品成本核算是企业经常进行的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 需要对组成产品的所有零部件成本进行核算。一般产品成本数据要包括直接材料成本 (包括需要采购的原材料、成附件和成品件等) 、直接人工成本 (主要参考依据是零件的加工工时) , 并以此为基础核算管理成本和其他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 。

基于BOM的成本计算是BOM整体卷积的过程, 其逻辑是从产品结构最底层开始, 首先计算本层的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进而确定本层每一个零部件的总成本, 计算每一层成本时都要考虑每一层的单级定额数量。在本层成本计算完成后, 逐步累加到高一层部件, 直到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为止。这里我们为简化模型描述, 不考虑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 的计算, 只对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 即材料费和人工费进行计算。

在该企业, 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几万个零部件经过几千道工序加工制造完成, 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生产过程, 其中每个零部件需要依照生产工艺流水线, 经过一个或多个生产车间, 在每个车间进行一道或多道工序的加工或装配完成。而产品在某一车间的某道工序的在制品成本计算是依照工序逐层累加, 在每个车间的完工状态的在制品成本是依照工艺流水线的每个车间逐步累加, 每个零部件的成本依照BOM的产品层级关系及定额逐层累加计算, 最终完成产品在整个在制过程的全部成本计算。

3.2 成本计算模型算法

3.2.1 基于BOM的成本卷积

BOM是一种树形结构, 基于BOM的成本卷积过程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对树形结构的遍历。树的遍历的最基本的遍历方法是广度优先遍历和深度优先遍历, 目前所有的遍历算法都是这两种基本遍历算法的变形。但需要注意的是, 成本计算过程中, BOM树中父节点的成本应该有子节点的成本累加得到, 因此子节点应该优先于父节点被计算。而广度优先遍历相当于先根序遍历, 即自根节点开始由上至下对树进行遍历;深度优先遍历相当于后根序遍历, 即自叶子节点开始由下至上对树进行遍历;显然, 基于以上分析, 对于产品的成本计算, 应选择深度优先遍历。这里可以通过递归算法实现对BOM结构树上的每一个节点自底向上的进行遍历计算, 这样, 在计算某一零部件的成本时已经完成了其全部子件的成本计算, 在进行成本累加时可以完成对该零件的成本计算。

算法伪代码如下:

3.2.2 在制品成本计算

在制品成本计算逻辑是在对BOM进行遍历的过程中对每个物料进行成本的计算, 这是一个经历生产流水线上每一个加工车间的计算过程, 依照上面的分析, 在制品成本的计算应得出每个物料在每个加工车间的每道工序上的四个成本要素:本车间材料费、本车间人工费、上车间材料费、上车间人工费。计算过程依照零部件的生产流水进行, 分为集件和未集件两种情况, 即是否有BOM下一层子件参与生产的过程。如果只有该零部件的加工, 那么其上车间材料费=流水的上一车间的 (本车间材料费+上车间材料费) , 上车间人工费=流水的上一车间的 (本车间人工费+上车间人工费) ;如果有集件的情况, 那么上车间材料费 (人工费) 除包含上一车间的全部材料费 (人工费) 还需要包含BOM中该部件子件的全部材料费 (人工费) 。

算法伪代码如下:

4 结论

本文基于BOM的在制品标准成本计算, 即依据产品的BOM将产品成本由上向下逐层分解到最底层零部件, 再依照工艺生产流水线分解到每一道加工工序, 分别计算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的标准成本, 由下向上逐层滚动累加, 最终得到在制品的全部成本。通过对某军工企业在制品成本模型的设计及算法分析, 为企业在制品成本计算提供了基于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解决方案, 改变原有依靠手工计算费时、费力、数据不准确的落后状况, 能使企业快速准确掌握在制品标准成本, 事先预测到成本的变动, 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摘要:产品的在制品计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 本文以某军工制造企业的在制品为研究对象, 从BOM的结构出发, 以标准成本的构成为依据, 阐述了基于BOM的成本卷积逻辑和计算模型设计, 并针对该计算模型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BOM,在制品成本,成本卷积

参考文献

[1]徐洁磐.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何志国, 陈奇.基于TreeView的标准成本的计算[J].计算机应用, 2002.

[3]刘敬东.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试制品、联产品成本核算浅析 篇2

试制品是指企业在产品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形成的入库产成品,一般可对外销售,多产生于企业研发活动,但在实务中也存在构成了商业化生产的试制品。在对其成本进行归集时,需明确试制品的生产实质,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如果这些产成品属于研发过程中的试制品,并非正常的商业化生产的产品,则其严格来说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因为准则对“存货”和“收入”的定义都强调必须来源于“日常活动”。而研发活动作为旨在获取和形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项目的活动,不属于日常活动的范畴,其所发生的所有试制成本(包括目前在生产成本中核算的生产部门领料成本)均应转入“管理费用——研发费”,试制品对外销售时不确认收入,而是将已收或应收的销售价款冲减“管理费用——研发费”。对已入库但尚未出售的试制品不作为存货反映,而是按照其预计可变现净值列报为一项“其他流动资产”,同时应加强实物管理和台账记录。

第二,如果这些试制品的生产实质上构成了商业化生产的一部分,而不属于研究开发活动,则其成本应当按照常规的成本核算流程归集和分配,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后按其实际成本转入“产成品”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在“存货”项目中,即其生产成本不构成研发支出的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在实务中对试制品生产实质的判断可以集合以下两点:一是相关研发活动是否尚未结束;二是试制品是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测试和改进。如果相关研发活动已经结束,且试制品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改进,则其实质上属于商业化生产活动的结果,应按照常规成本核算流程进行归集和分配。

例:A公司2011 年1 月起开始研制某专用设备,2012年底形成了入库试制品,可对外进行销售。公司在领用专用设备研发所需材料时,以研发名义领用计入“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还是以生产部门领用计入生产成本,需要判断2012年底形成入库试制品是否属于正常商业化生产的产品(判断相关研发活动是否结束,试制品是否需要进一步测试和改进)。如果与该专用设备相关的研发活动已经结束,且试制品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则在归集相关成本时应计入生产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存货”项目中列报。如果试制品不属于正常商业化产成品,则相关成本在“管理费用——研发费”中归集,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其他流动资产”列报。

二、联产品共同成本分摊

联产品是指用同一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售价存在较大差异的多种产品。本文将探讨联产品共同成本(包括料、工、费等成本)在各种产品之间分摊的问题,不涉及各种联产品彼此分离后,各种产品单独进行进一步加工所发生成本的归集和分摊问题。

对于该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存货(2001)》第九条规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如果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如联产品、主产品和副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则这些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联产品的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售价法、实物数量法等。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的加工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加工成本,将其差额确定为主产品的加工成本。”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第14段规定:“同一生产过程可能同时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联产品的生产,或既有主产品又有副产品的生产就属这方面的例子。如果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单独地加以辨认,那么这些成本就应按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例如,在产品可以单独辨认或在生产结束时,可以每种产品相应的销售价值为基础进行分配。大多数副产品就其性质来说,价值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通常以可变现净值计量,且该价值应从主产品的成本中扣除。这样处理的结果,主产品的账面金额与其成本不会有重大的差异。”这说明《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比较倾向于采用售价法作为分配基础。

浅析中国乳制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 篇3

(一)乳制品企业制造成本结构不合理

乳制品企业作为生产性企业,成本管理可以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着手。许多大型乳制品企业通过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和配备先进生产线的方式,实现了低生产成本和低采购成本的目标;但是,在其他制造成本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管理,忽视了一些乳制品特殊的因素,比如:容易变质、快速消费。这样的制造成本构成使得乳制品企业难以面对突发的问题,如:由于天气影响,使得乳制品在预计保质期内变质,但企业没有做好预计的成本管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大量损失。而我国大部分规模较小乳制品企业没有自己的牧场,所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常将制造成本的重心放在了与奶农的博弈上。并且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对工人的“压榨”,这些都使得乳制品制造成本结构极不合理,在生产过程中埋下了大量隐患。

(二)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缺乏现代化手段

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成本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虽然近些年,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开始逐渐的普及开来,电脑的运算速度、精确度、信息的反馈速度都要远远超过人力。然而我国大部分的乳制品企业都没有将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发挥出来,虽然有的企业形式上是会计电算化,可是实际上只是将手工帐转变成了电子帐,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成本预算、分析和决策等功能,让会计电算化彻底变成了摆设。

(三)适合乳制品企业成本管理的人才短缺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成本管理人才对成本管理的理解范围有所偏差,他们常常只是将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制造的环节中,而忽视了企业其他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自身都存在缺乏主动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他们将成本管理当做是企业领导该考虑的问题,自己仅仅将成本管理的账面做好就可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对于控制企业的成本非常不利。虽然他们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非常熟悉各个环节,但是因为缺乏主动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常常不能及时的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二、加强中国乳制品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乳制品企业制造成本结构

我国乳制品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成本管理是一个重点,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想让企业成本管理最优化,其结构组成,必须完善。

在乳制品产品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可以占到50%到70%,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如果企业在采购环节每节约1%,那么企业的利润将增加5%到10%,这个数字可谓是触目惊心,所以做好直接材料的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乳制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价格信息体系,良好的价格信息体系,有助于企业为自己产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价位,同时还能了解市场内的行情,为产品的价格趋势做科学的分析,所以建立良好的价格信息体系非常必要。同时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建立良好的采购绩效考评制度,以便让采购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佳的材料。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成本进行精确核算

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成本进行精确核算,可以让企业更加清楚自己的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思路更加的清晰,当企业成本出现异常的时候,可以及时通过调整措施,减少企业的损失,有助于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而且企业要想扩大规模,所有的企业活动一定要规范运行,有很多的企业因为成本核算部,管理十分混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会计电算化等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可以让企业规范运行,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相对于手工核算来说,会计电算化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明细账,准确率非常高,避免了手工记账的繁琐,大大的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实施奶业培训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中国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第五章第第三十三条就指出要开展乳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乳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第十三章第六十六条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现在企业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主动的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就可以让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工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出成本管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让企业在最低成本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管理和组织运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才能让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让企业成为行业领头人。

三、结束语

在制品成本 篇4

关键词:乳胶产品,成本核算

一、前言

我院作为国有科技型化工企业, 生产的产品大多为我院科技人员自行研发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产品, 我院的乳胶系列产品———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 是用于我国航天高科技尖端长征系列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我国国防东风系列洲际弹道导弹生产的配套产品, 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 专利号93102935X。长期以来, 该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产品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无毒、环保、对人体无害, 使用方便、可靠以及价格低等特点, 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该产品也是我院的重要主打产品。因此, 做好该产品的成本核算, 保证产品生产、销售的稳定, 对我院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院研制的橡胶制品分为两大系列产品, 一种是橡胶干胶系列产品;一种是乳胶系列产品。两种系列产品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有着极大差别和不同。干胶系列产品的成本核算比较简单、直接、易算, 而乳胶系列产品成本核算则比较复杂、难算。本文主要是对乳胶系列产品———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成本核算为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对我院乳胶系列产品———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原材料成本核算方法

(一) 、了解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配方的设计

配方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是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配制的原料消耗进行科学量化的核算过程。做好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配方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首先, 成本会计需要深入一线生产车间, 向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了解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生产过程和掌握该产品的生产配方。由于乳胶制品配方的特殊性, 完全不同于干胶制品的配方, 它们的最大特点是:一个是全由干物质的原材料组成;一个是由乳胶胶体、水分散体及水溶液体等物质组成。这样一来, 乳胶制品的成本核算则完全不同于干胶制品的成本核算。与干胶制品相比, 乳胶制品的成本核算, 必须先将配方中所有干物质制备成含有水分的分散体或水溶液体后, 方能配制成以水为分散介质的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所以, 要对乳胶制品———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配方原材料成本进行核算则必须将含有水分的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以配方为依据, 将配方中的每一份胶乳、水分散体及水溶液体, 根据制备时的总固体含量百分比, 计算成干物质后方能进行实际的配方原材料成本核算。所以了解配方是关键。

(二) 、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配方原材料成本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

乳胶系列产品———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配方原材料的成本计算步骤及说明如下:

1、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配方及配方中干、湿原材料互换的计算

根据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配方中分散体总固体的百分比就可以对配方中分散体干湿原材料进行互换的计算, 其所得结果列于表1 (考虑配方保密, 原材料以英文字母代替)

说明:所有乳胶系列制品的生产都必须得将配方中采用的所有干原材料, 分别对每一项根据配方的要求, 按比例制备成水分散体或水溶液体后, 方能与胶乳配制成混合胶体, 进行产品的生产, 而对于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而言, 只需配制成胶乳配合胶涂料, 即可作为正式产品而出售。所以对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来说, 当配合胶总固体高时, 说明其配合胶中含有的干物质就多, 其配合胶的成本就高。当总固体低时, 其配合胶中含有的干物质就少, 其配合胶的成本就低。所以说在对配合胶进行成本核算时, 配合胶的总固体的高低多少, 是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根据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用户使用的要求, 总固体标准为35%—36%。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要将配方中的各种干物质制备成比例不变的分散体, 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其实在实际生产中, 每批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差。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那么在实际生产中是如何可达到标准要求的呢?一般都是采用最后一次性加水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要配制总固体为35%的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 从上述方法算得的结果为例, 最后应加水的计算方法是:

配方中最后应加水量 (X) =配方中所有干质量之和÷配合胶要求的总固体35%减去配方中所有分散体湿质量之和。最后得到的就是能以达到35%标准应加的水量。具体运算方法及数据如下:

164.5÷35%-403.2=470-403.2=66.8, 此为配方中应加水量。即配方中的X=66.8

2、根据配方可以计算出, 配制总固体标准为35%的配合胶总量。

即:配方中的所有干质量÷标准总固体35%=配合胶的总量。

具体的运算方法及数据如下:

164.5÷35%=470此为配方中配合胶的总量

知道了配方中配合胶的总量, 就可以计算出每千克配合胶中所含有的干量原材料。知道了每千克配合胶中含有的干量原材料×各种干量原材料的单价, 即为该配合胶每千克的所用原材料的成本。

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采用前配方, 知道了配合胶的总量了, 根据配合胶总量为470, 就可以计算出470配合胶每单位中所含有的各种干量原材料列于下表2:

通过以上计算得出了每千克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所含有的各种干量原材料的数量。但是配方中天然胶乳是以胶乳计价, 不以干胶计价。所以还要将配方中天然胶乳的干质量换算成湿质量, 一般的天然胶乳总固体在60%左右, 所以只要将配方中天然胶乳算得干质量, 除以天然胶乳的总固体, 就是天然胶乳在配方中的实际用量了。具体的运算方法如下:

212.77÷60%=354.62克, 即每千克配合胶中含有354.62克天然胶乳。至此, 已将每千克配合胶中的各种干量原材料和天然胶乳都算了出来。现在只要将各种原料乘上它们各自的材料单价, 就得出每千克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所需原材料的成本。具体运算方法及数据列于表3

三、有关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其它各项费用成本核算

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除了配方中的所有原材料成本外, 还有生产时所需要的直接费用 (人工、水电、折旧、包装材料、设备维修等) ;间接费用 (生产管理费、无形资产摊销) 等费用。可根据车间每生产一吨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实际消耗定额进行核算。

平均每生产一吨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所需的其它费用为:直接费用 (不含原材料) 1760元, 间接费用1000元, 平均2.76元千克。

通过以上对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所进行的各个项目成本核算, 加以综合, 可以得出比较精确的结论:每生产一千克的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核算成本即将原材料计算成本+其它项目的费用=每千克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的成本。

注:凡是不同总固体的配合胶, 均可采用上述运算法求得。

四、探索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成本核算对财务工作的意义及展望

通过对我院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成本的核算, 使财务部门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了产品的实际成本, 这对于我院的财务工作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为产品最终进行科学定价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二是有了该产品准确的实际成本, 使得院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并能科学合理采购原材料。

三是为财务预算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

四是通过对该产品的成本核算的探索, 让财务人员了解所在单位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成本核算, 避免纸上谈兵,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生产部门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 促进生产部门进一步改进工艺, 减少损耗,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五是探索胶乳化铣可剥胶涂料成本核算, 为下一步搞好其他产品的成本核算, 最终实现各种产品成本核算的全覆盖,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上一篇:小切口胆囊摘除术下一篇:多联中央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