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压

2024-10-13

液压与气压(共12篇)

液压与气压 篇1

1 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 各高校主要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此课程仍以语言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 只是内容涉及专业知识, 远未满足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本科四年级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过程观察发现, 尽管许多学生已通过四、六级考试, 但英语应用水平较低, 具体表现为:查询专业英文资料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较弱,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单靠英语课程的教学就能解决的。由此可见, 旧模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液压与气压传动》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我校机械制造专业中开展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双语教学实践。

2 液压与气压传动双语教学的实施

2.1 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 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

(1) 英文规范, 内容新颖, 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2) 实用性、针对性强, 出版周期短, 知识更新快;

(3) 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

(1) 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 但由于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的差异, 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 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

(2) 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 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与国内教材相比, 教材内容发散性强, 条理不够清晰, 知识不够系统, 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3) 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 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4) 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 我们应该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 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 即篇幅、结构合理, 难度适中, 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 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因素, 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 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陈淑梅主编的《液压与气压传动》 (英汉双语) 的教程作为主讲教材, 以全英版为参考教材, 以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 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2.2.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太少, 看不懂英文教材和课件;二是英语听说能力较差, 大多数学生听课比较吃力。鉴于上述实际情况, 一是进行专业词汇学习。对于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基本概念等简单内容采用英语教学为主、个别词汇汉语重点强调为辅, 在课堂上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每次上完一节课后, 留出一小部分时间专门学习下次讲课内容所涉及到的专业词汇, 让学生下课后带着问题看书, 记单词, 这样不仅可以预习下次上课时讲解的内容,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记忆专业词汇, 一举两得。二是采用讨论式、提问式教学。离开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讲课, 增强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和回答问题时尽量用英文来表达,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避免满堂灌的单向传输模式。也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 变抽象的理论教学为生动的情景教学, 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三是布置课外作业。每次上完课后, 除了对本章节所学的内容用英语进行总结以外, 会给同学们布置课外作业。譬如液压与气压传动中的液压元件的名称, 结构, 工作原理及其回路中的作用, 结合课本知识用英语来表达等, 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确实能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2.2.2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制做CAI课件, 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薄弱等不足, 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 突出重点。每学完一种液压元件, 我们就走进实验室, 进行拆装实验。在拆装过程中, 用英语表述同学们在课本上认识元件的结构, 并用英语表述组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促使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极大的改善。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嘴巴+粉笔+黑板”了, 而是已经进化成为“嘴巴+粉笔+黑板+微机+投影”。有许多高校已经利用计算机开发出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软件, 其使用和普及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因此, 为了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 必须积极探讨合理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和扬弃, 更好地促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另外, 在选择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 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 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互动。因为, 双语教学不仅仅着重于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也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教师水平和教学工作量:《液压与气压传动》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教师虽然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 但是怎样用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表达出来, 让同学们很容易的接受, 这一点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备课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和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学生听课时就会感到思路清晰, 易于理解和接受, 从而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另外, 由于双语课程不同于纯粹的专业课程, 备课所占用的时间很多, 增加老师的工作量, 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讲好这门课程。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别, 想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再掌握英语方面的知识, 势必也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 要充分调研, 摸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据此来确定初期英文讲授的适宜比例, 随着教学时间推移, 再逐步加大英文讲授比例。所以怎样把握好双语教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老师注意的重点, 也是学生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与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生的收获点。

根据开展双语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这样的建议:

(1) 多种教学形式并用, 积极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授课, 要通过多种渠道, 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交叉教学, 如指导学生阅读1-2本原版优秀教科书, 配合教学, 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课堂专题讨论, 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思辩的能力。

(2) 在授课时, 可以考虑将课程分成预备课和正式课, 在预备课阶段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 进行简单的讨论等, 使学生减少对专业英语交流的恐惧感, 然后再正式讲授教学内容,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外文教材。

(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双语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与专业教学上,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探究获得心理上的英语氛围, 避免传统英语教学中学遍存在的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语言、英语文化掌握专业知识, 养成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 因此, 在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应从学语言的角度转变到学专业上, 使学生能够养成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通过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新春, 谢娟.面向创新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6) .

[2]陈淑霞.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 .

[3]张素群.对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 2006, (2) .

[4]陈奎生等.hydraulics and pneumatics transmission[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版社, 2004, (11) .

液压与气压 篇2

在学完本课程后,我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液压气动元件。掌握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和评价现有液压、气动系统。能够正确设计液压系统,选择液压元件。

回想每一阶段的学习总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在学习绪论的时候吴乃领老师从机器的组成为起点,介绍机械传动、电传动、流体传动、控制的原理与特点,通过比较介绍流体传动与控制的优缺点,系统组成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目前的运用状况以及传动技术的最新发展,使我们了解流体传动与控制的地位、原理、结构以及特点,以及流体传动运用与发展历史,并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大家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的学习中,老师介绍了流体的特性,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伯努利方程等专业知识,帮助我们掌握学习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所需的流体力学基础。第三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液压传动系统中的动力元件,第四章则是介绍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各种缸的结构、特点与使用方法,缸的推力、速度的计算;缸的各部分结构设计要点,各种缸的最新发展方向。让我掌握了各种形式的液压缸的设计计算方法,各种缸的典型结构与应用。随后的第五章老师则介绍了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的原理、结构与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电液比例阀、伺服阀以及电液伺服阀的原理、特点、结构以及特性。介绍液压控制阀技术的最新发展。而后的学习更是给我们的认识打开了另一扇门。

液压就是通过液压油来传递压力的装置。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和液压油。液压由于其传动力最大,易于传递及配置,在工业、民用行业应用广泛。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的作用是将液体的压力能转换为机械能,而获得需要的直线往复运动或回转运动。

液压系统中油液的可压缩性很小,在一般的情况下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低压空气的可压缩性很大,大约为油液的10000倍,所以即使系统中含有少量的空气,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溶解在油液中的空气,在压力低时就会从油中逸出,产生气泡,形成空穴现象,到了高压区在压力油的作用下这些气泡急剧受到压缩,很快被击碎,形成气蚀现象。气蚀现象可引起固体壁面的剥蚀,对液压管路损害是很严重的。同时当气体突然受到压缩时会放出大量热量,引起局部过热,使液压元件和液压油受到损坏。空气的可压缩性大,还会使执行元件产生爬行现象,破坏工作平稳性,有时甚至引起振动。这些都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油液中混人大量气泡还容易使油液变质。降低油液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防止空气进入液压系统。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学习思考 篇3

摘要: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学习是依托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学习进行的,高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液压与气压传动》主要包含了气压传动、液压系统控制、气压传动等学习模块。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其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就必须积极运用各种高效学习策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及时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

关键词:液压气压传动技术学习思考

0引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在实际授课环节,教师通常会采取实例分析法和课堂演示法进行课程讲授,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充分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输出动力大、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很多领域中有高技术成果,如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领域。《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液压系统和元件的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当前对机械类专业人员而言,熟练掌握此技术对于其求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液压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气动系统设计方法、液压气动系统设计流程、液压控制元件选择等。

对于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这样一种技术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在开课之初就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分析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其实践操作技能。在进行课程前沿介绍和学习特点分析时,教师可以以机器的组合结构为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传动、流速控制、点传动特点等,并能比较和分析出各传动与控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当前相关生产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接下来,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各模块的学习计划,使学生按照课程体系结构更好地掌握各部分内容,如液压气缸结构特点、执行元件运行过程、缸推动力计算、流量控制等。如果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则教师就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运行,并能使用压力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进行流量控制,以有效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控制元件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液压传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一旦元件选择不当就容易导致系统运行失常,影响其使用寿命。在实际授课环节,教师应该以控制元件,尤其是液压阀的控制元件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按照一定步骤正确选择控制元件。在进行选择时,学生必须从元件大小、操纵能力、远控技术等方面进行考虑,力求选出最为合适的控制元件。

一般地,控制元件中的方向控制阀的主要功能为回转路线的确定和更改,它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需要调节和控制其液压缸的工作情况,或者掌控液压马达的运行速度,使其更好地适应其系统工作环境。

压力控制阀可以有效防止系统出现超负荷运转,延长其使用寿命,它可以通过压缩流体的方式有效地减少因阀门开启而产生的强大冲击力。而这股控制压力主要是由顺序阀、卸荷阀和减压阀综合作用产生的。此外,压力反馈油泵也可以起到防超载的作用,其产生的瞬时控制压力是正常系统压力的四到五倍。

另外,对液压回路的各管道中的流量也必须进行控制。例如,控制主要由流量执行元件的速度决定,其主要控制元件为流量控制阀,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流量的流速和大小。此外,变量泵同样可以控制执行元件的速度,它可以使多个元件的速度同时降至最低。在此情况下,操作者必须使用独立式流量控制阀在流量控制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流量监控,实现压降大小的自动调节。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介绍和分析各个控制元件工作原理和功能结构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拓展性内容。要想保证学生更好地吸收学习知识,教师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流体传送课程系统的结构,积极改进课程流程

液压就是传递压力和控制流量的主要动力装置,它包括动力元件、辅助元件、执行元件、液压油五部分。其中,液压由于其强大的传动力较易进行物质传输和配置,极大的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符合现代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随着现代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液压系统动力已从传统的液体压力能转化成机械能,液体回转速度较快。

2小结

综上所述,《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作为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内容涵盖面广、课程体系复杂、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教师要想提升其授课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授课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地、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随着当前外部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也相应地调整其内容,如适当减少理论内容,并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工程应用实例讲解更好地提升其授课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发展其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延俊.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左建民.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张奕.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液压与气压 篇4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主要是研究液压与气动技术一般规律与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与生产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对中职学生知识、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职院校开设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 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关于液压和气压的专业知识, 对学生在安装、维护、调试液压和气压控制元件等方面的动手能力有着促进作用。长期以来,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教”为中心, 强调的是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没有达到中职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 本文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 开发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思路

中职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对工程机械、锻压机械、冶金机械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进行专题调研, 分析当前的就业需求以及就业形势, 从而制定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就业岗位的性质、职责、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 找出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由就业领域到处学习领域, 从而进行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设计。

3 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的研究

3.1 正确定位课程教学的目标

中职院校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根据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该学科不仅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也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一门技术。中职院校在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时, 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既要掌握一定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理论知识, 能够胜任液压与气压元件的选用、拆装、调控等相关的工作, 还要培养其自主进行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积极寻找就业实习基地, 校企共建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研中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形势, 明确与该门课程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 根据人才机制制定培养目标, 各个省市要参照本省制造行业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以技术员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积极寻找中职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面向工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仅仅围绕液压和气压系统的设计、使用以及维修, 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 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知识重构,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3 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

3.3.1 情境教学,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分为不同的模块, 教师要编制情境教学实施表, 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教学。教师在讲授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时, 要将液压元件放在情景室, 通过实物讲解元件的结构和原理, 并让学生亲手实践, 自己动手拆装,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基本回路时, 要充分利用拆卸式液压实验台, 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台回路的连接方式, 再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各组学生要根据教师的要求, 合理的选择元件, 设计并控制电路, 继而进行实物连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3.3.2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 而且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和抽象, 基本回路和典型回路比较多, 而各个院校情景室的设备数量有限。因此, 在进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利用动画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 图文并茂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同时也弥补了中职院校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的现状。

3.4 教师要以工作为导向编写教材

当前, 众多中职院校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时选用的都是国家统一编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用的教材。这类教材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该类人才的就业需求出发, 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中职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 应该淡化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 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各个中职院校要根据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 以工作为导向, 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教材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教材的编写要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相结合, 按照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编写, 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 重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开发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教材, 对典型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4 结论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在实行教学改革后, 教学内容恰当,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 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作为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 近些年来, 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成为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指导方针。应对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传动的教学要求, 其教学过程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进行的, 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玉光.中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4 (03) .

[2]韩玉娟.职业学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5)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案01 篇5

 课程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

第一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概述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与实例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比较

◇流体传动介质的特性

知识点:基本原理、介质性能

液压与气压传动都是借助于密封容积的变化,利用流体的压力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来传递能量的

 压力和流量是液压与气压传动中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压力取决于负载;流量决定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 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 传动介质的主要性能、参数的物理意义、度量单位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

研究对象

◇研究以有压流体(压力油和压缩空气)为传动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传动和自动控制的学科。

◇元件→回路→系统→介质

1.1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图1-1)

(观看动画演示)

1.1.1 力比关系

帕斯卡原理:“在密闭容器内,施加于静止液体上的压力将以等值同时传到液体各点”

如图1-1 b)所示。

(1.1)

重要基本概念一:“工作压力取决于负载”,而与流入的液体多少无关.思考:1.若空载,即W=0,则p=?

2.千斤顶的工作原理,液压传动和其它传动方式的比较?

1.1.2 运动关系

活塞的运动速度和活塞的作用面积成反比.流量q(Ah/t):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截面积为A的流体体积q=Av

q=A1v1=A2v

2(1.4)(连续性方程)

若已知进入缸体的流量q,则活塞运动速度为:

重要基本概念二:

“活塞的运动速度v取决于进入液压(气压)缸(马达)的流量q,而与液体压力p大小无关”.1.1.3 功率关系

(1.5)

压力p和流量q是流体传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它们相当于机械传动中的力和速度,它们的乘积即为功率。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以流体的压力能来传递动力的.1.2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组成与实例

液压传动的特点:

先通过动力元件(液压泵)将原动机(如电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换为液体压力能,再经密封管道和控制元件等输送至执行元件(如液压缸),将液体压力能又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工作部件。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组成

动力元件:液压泵或气源装置,其功能是将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转换成流体的压力能,为系统提供动力

 执行元件:液压缸或气缸、液压马达或气马达,功能是将流体的压力能转换成机械能,输出力和速度或转矩和转速),以带动负载进行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

 控制元件:压力、流量和方向控制阀,作用是控制和调节系统中流体的压力、流量和流动方向,以保证执行元件达到所要求的输出力(或力矩)、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 辅助元件:保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要的辅助装置,包括管道、管接头、油箱或储气罐、过滤器和压力计  传动介质.

1.3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发展方向

◇液压技术正向高压、高速、大功率、高效率、低噪声和高度集成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

◇气动技术正向节能化、小型化、轻量化、位置控制的高精度化,以及与机、电、液、气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技术方向发展。

1.4 流体传动介质的特性

◇液压油的主要物理性质

◇液压油的选择

◇空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气体状态方程

◇气压传动系统对空气的要求

1.4.1 液压油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ρ:单位体积液体的质量

式中,m:液体的质量(kg);V:液体的体积(m3);

ρ=900 kg/ m3

可压缩性:液体受压力作用而发生体积变化的性质。可用体积压缩系数κ或体积弹性模量K表示

 体积压缩系数κ:单位压力变化所引起的体积相对变化量,

(m2/N)

式中V:液体加压前的体积(m3); △V:加压后液体体积变化量(m3);

△p:液体压力变化量(N/ m2);

 体积弹性模量K(N/ m2):液体体积压缩系数κ的倒数

计算时常取K=7×100,000,000N/ m粘度

 液体的粘性:

液体在流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特性,静止液体则不显示粘性.◇液体的粘度:

液体粘性的大小可用粘度来衡量。粘度是液体的根本特性,也是选择液压油的最重要指标常用的粘度有三种不同单位:即,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动力粘度(绝对粘度)μ

 牛顿内摩擦定律

式中μ:称为动力粘度系数(Pa·s)τ:单位面积上的摩擦力(即剪切应力)

 ,速度梯度,即液层间速度对液层距离的变化率.物理意义:当速度梯度为1时接触液层间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

 法定计量单位:帕·秒(Pa·s)

运动粘度ν

定义:动力粘度μ与密度ρ之比, 法定计量单位:m2/s 

由于ν的单位中只有运动学要素,故称为运动粘度。液压油的粘度等级就是以其40oC时运动粘度的某一平均值来表示,如L-HM32液压油的粘度等级为32,则40oC时其运动粘度的平均值为32mm2/s

相对粘度(恩式粘度oΕ)

 恩氏粘度:它表示200mL被测液体在toC时,通过恩氏粘度计小孔(ф=2.8mm)流出所需的时间t1,与同体积20oC的蒸馏水通过同样小孔流出所需时间t2之比值.

工业上常用20oC、50oC和100oC作为测定恩式粘度的标准温度,分别以oΕ20、oΕ50、oΕ100表示  恩式粘度与运动粘度(mm2/s)的换算关系:

当1.3≤oΕ≤3.2时,当oΕ>3.2时,粘温特性

◇定义: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1.4.2 液压油的选择

◇液压油的要求

液压与气压 篇6

关键词: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

引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是一门实现现代化传动和控制的关键技术。目前95%的工程机械、90%的数控加工中心、95%的自动生产线都采用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因此,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要想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就必须掌握这门技术。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先理论后实习”的传动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节拍,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间的脱节,学生也必然无法很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教学要求。因此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

一、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目标是:

1.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动力元件、执行元件和控制元件等的原理、应用等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简单液压系统回路设计的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

2.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常见液压元件连接液压系统回路的操作能力, 初步具备液压回路故障的查找和排除能力。

3.学会使用液压模拟测试仿真软件。设计常见的液压系统,并能分析性能。

4.完成液压系统设计及实践的综合实训,培养与他人合作共事、自我管理、运算、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自学和创新等通用能力。

5.培养遵守纪律、不断进取、认真、有责任感等素质。

二、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主要表现为实用性、适度性和职业性。

(1)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强调实用性。实用性是取舍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某一具体知识点或能力点的教学时间多少的首要标准。在工程实践中用得比较多的教学内容要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在工程实践中用得比较少的教学内容要少讲甚至可以不讲。

(2)所谓“适度性”,就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讲授要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

(3)所谓“职业性”,就是要把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向国家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靠拢,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2.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①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其中有关流体动力学的公式计算均不讲。该部分重点让学生理解液压、气压传动的原理,掌握液压、气压传动的系统组成,以及各组成元件的图形符号。②液压、气压系统组成元件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及性能,重点是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③液压系统、气压系统基本回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掌握一些基本回路的分析方法。④对一些典型的液压、气压传动系统进行分析,如机械手、动力滑台、公共汽车车门开启系统等,重点让学生掌握液压、气压系统的分析方法。

3.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液压传动》课程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实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例如:在教室里讲解溢流阀、减压阀等液压元件,对于没有用过也没有见过这些元件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讲授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我院液压传动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将课程试验和理论课程的讲解融合在一起,讲到什么就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个东西,我们让学生去碰,去摸,去观察实际中间真正用到的东西,这样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能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了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场教学法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学习数控机床气动换刀系统,液压卡盘的夹紧、松开,尾座套筒伸缩系统等,让学生直接操作。例如,在讲溢流阀、顺序阀和减压阀的结构和功能时,重点讲解溢流阀,对于顺序阀和减压阀,则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从基本构造、图形符号、功能特点及应用、进出油口状态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并填写相应表格,教师再进行讲解,最后学生需提交项目报告。又如,液压与气压传动原理和系统组成非常相似,因此我将授课内容的重点放在了液压上面,同时按小组给学生布置了气压传动原理的项目作业,让学生将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并讨论、归纳其中的不同之处,并上交项目报告。

2.优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flash将千斤顶的工作过程,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中阀芯相对阀体的移动,方向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等回路中液流的流动过程做成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边讲边演示,清晰而直观,使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工作原理,增强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促进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高职《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具有检查和激励作用。以往课程的评价就是单一性的学生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片面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應该是一种全面性的评价,包含:学生成绩的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和课程材料的评价。

1.建立灵活的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传统考核方式采用笔试,以期末考试成绩依据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有些学生便只注重结果了,往往是考试前死记硬背老师给的复习提纲,考完就全部忘了。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改革浅议 篇7

1 明确培养目标, 调整课程结构

我院属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主要培养面向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遇到有关液压和气压传动的问题一般是关于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等项目, 很少接触到系统的设计校核计算工作。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 打破学科界限, 调整课程结构。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主要介绍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和液压气压控制技术。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 单一的学科体系已不利于学生形成机电设备的整体意识, 如机电设备的运动主要有机械传动、液压传动, 机电设备的控制则是液压技术、电气技术、数控技术乃至光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现行的课程结构为各学科单独设置, 以课程群的组合来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各门课程自成体系, 不仅相关内容低起点、重复多, 浪费了大量学时, 而且各门课程知识很难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不利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 将机械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传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数控技术等知识设置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复合型专业课程, 这样既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并为实践操作技能节约大量的时间。

2 突出职教特色, 优化知识内容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知识应以够用为度, 不必强调过多的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

2.1 删除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理论抽象而实践性又很强。因为液压传动的过程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完成的, 要建立起直观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个专业贴近生产实际, 应用性很强。一般的液压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 所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加上随着教学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已经缩减, 故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了。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并加强实践环节, 才能改善教学效果。

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不但使学生所学无用, 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恐惧、厌烦情绪, 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传统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液体动力学章节中存在较多繁琐公式的推导及偏深的理论分析, 如管路内的压力损失、液体流经小孔及间隙的流量等计算公式、各种液压泵排量及流量的计算公式, 笔者认为均可予以删除或压缩。另外, 教材中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步骤, 该内容主要应用于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使用, 对职业教育则没有必要掌握, 也应予以删除或压缩。对那些必需的理论知识可作适当处理, 做到“知其然”, 而不必过分强调“知其所以然”。例如, 叶片泵只需说明叶片泵为减少叶片滑动的摩擦力, 应将叶片顺转向倾斜一定角度放置, 而不必具体分析叶片的受力情况。从而使教材做到内容少而精, 突出其实用性。

2.2 体现教材的先进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教材应当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以适应市场要求, 如气动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 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 其工作原理与液压传动有许多相近之处, 因此, 可增加有关气压传动的知识。而对于在生产中已淘汰或很少使用的设备和产品, 在教材中则应予以剔除, 如径向柱塞泵由于径向尺寸大、结构较复杂, 制造困难, 近年来已使用较少, 该部分知识可予以省略。

2.3 便于教学和自学。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 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能力较低。因此, 教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尽量做到内容通俗易懂, 版面丰富、活泼、直观。传统教材每章节后的复习思考题多延用了本科教材的形式, 以问答、论述、计算为主, 对学生的论述、概括、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笔者认为应适当地降低难度,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填空、选择、判断题型, 这样既可以考察较广的知识面, 又可以突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便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自学。同时, 可安排一些课后讨论题或生活中的实例, 如挖掘机、起重机的液压系统,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找所需资料、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做到开放式教学, 拓宽课堂教学范围。

2.4 注意与其它教材的统一性。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的电气元件都是用字母表示, 如压力继电器用K表示, 电磁开关用YA表示, 但在有关的电气教材中, 压力继电器用KP表示, 电磁开关用YV表示, 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的概念, 建议相关教材对同一元件应采用统一国家标准。

3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具有一定调试和维修液压设备的技能, 必须加强学生对生产设备液压系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实例分析, 可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同时, 更好地把零散的液压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得以灵活应用。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液压系统在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 作为生产操作者必须具备查找排除一般故障的能力。但传统教材只在最后章节中简单提及了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笔者认为这样泛泛而谈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建议在各章节介绍液压元件工作原理后, 均应说明它们在使用中容易产生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最后以典型系统为例, 讲解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液压课程中安排的实验可分为演示、验证型实验和应用型实验。演示、验证型实验缺少创造性,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溢流阀的性能试验, 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试验步骤进行操作, 记录相关的数据, 最后经过较繁琐的数据处理及图表绘制, 得出溢流阀的有关性能。整个试验都是学生按指令被动执行, 没有自己的认识与创新。笔者认为此类试验效果甚微, 可予以削减。同时增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实验, 如液压基本回路实验, 由学生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并通过试验将各液压元件安装组合, 验证回路的可行性, 把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设计、联接、调试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导者,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其创造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 为适应市场对维修能力的要求, 建议增加实习演练周, 加强学生对液压元件、系统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能力。

4 开发配套教学软件, 发展多媒体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结构图、原理图特别多, 有的还比较复杂。过去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是通过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辅助教学。老师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 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的出现,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溢流阀的讲解为例, 传统教学多采用挂图或幻灯片, 教师所用的、学生所看见的不过是一些简单、毫无生气的二维示意图, 虽然配以教学模型进行讲解, 但溢流阀阀芯上移、实现溢流的过程, 只能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若利用多媒体技术, 用不同颜色表示溢流阀的各组成部分, 用三维动画效果演示其装配及工作过程, 一个彩色的、立体的动态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 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反馈, 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化教学的优越性。

5 改革考核方式, 加强过程考核

本课程最终考核方法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理论教学包括理论考试成绩、上课表现、完成作业情况三部分, 实践部分应包括实践技能、实习报考、实习态度三部分。考虑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评成绩理论与实践部分各占50%为宜。通过这样的考核方法, 一方面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学习, 下课及时完成作业, 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 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改革探索 篇8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 而不是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与该目标相适应,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 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和性能, 以及在操纵、控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培养学生能读懂典型液压、气动系统图, 初步具备分析一般液压气动系统工作过程、排除简单故障的基本技能。针对这一情况,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应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和深度, 对于教学内容中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内容进行压缩, 从应用的角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因此,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如下的几部分:一是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 删除其中有关流体动力学的公式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液压、气压传动的原理, 掌握液压、气压传动的系统组成, 以及各组成元件的图形符号。二是液压、气压系统组成元件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及性能, 重点讲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三是液压系统、气压系统基本回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应在掌握液压、气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的基础上, 分析回路工作过程和工作特点, 重点掌握一些基本回路的分析方法。四是对一些典型的液压、气压传动系统进行分析, 如机械手、动力滑台、公共汽车车门开启系统等, 重点让学生掌握液压、气压系统的分析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液压基本回路”一章内容时, 主要采用了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 理论课老师负责讲理论, 由实习课老师负责实训两周, 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很难同步。如今我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将课堂放在实验室, 讲解元件结构、原理时, 直接使用实物, 并让学生动手拆装, 讲解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时, 采用现场教学法, 学生对于回路的组成及工作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 老师再提出具体要求,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连接回路, 各组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 分配任务、选择元件、设计回路和控制电路, 进行实物连接。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难题, 老师结合这些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或个别辅导。例如:在讲解调速回路时, 具体做法如下: (1) 提前下发该次课的任务书, 要求学生预习教材中相应内容, 读懂任务书上的回路图;思考三种节流调速回路中流量控制阀的位置有何不同及对回路的工作特点的影响;思考节流调速回路、容积调速回路、容积节流调速回路的工作特点及组成元件的不同。 (2) 将学生分组。尽量让每一组中的学生分布比较均匀, 既有动手能力强的, 也有动手能力弱的;既有学习好的, 也有学习差的。

让学生在实训室, 以小组为单位, 在液压回路实验台上按“调速回路”任务书上所给的回路图合理选择液压元件、组装、调试、运行, 读取仪表上的压力、流量, 将相关数据填入任务书上的相应表格, 根据数据分析讨论各调速回路的工作特点。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在一旁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如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或帮助。小组活动完成后, 各小组进行总结、发言, 教师再进行简单点评, 进一步分析讲解回路组成及工作特点, 由于学生已完成了事先自学、实际动手组装, 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了。

对学生的考核根据每组学生的回路组装、调试、运行等任务的完成情况 (占70%) 以及学生所填写的数据 (占10%) 、讨论发言情况 (占20%) 来评定, 给出小组的平均分, 对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酌情加分。

三、综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概念多、结构复杂、原理抽象、理论性强, 液压传动的各类元件和工作介质都是处在封闭的状态, 使其设备故障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复杂性等特点, 这必将增加课程学习难度。为了将典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系统分析讲解和描述清楚, 采用多种媒体设备组织教学。讲解液压、气动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时, 先通过实物讲解其外部结构, 以及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关系, 再采用彩色剖视图讲解内部结构, 借助动画生动地展现元件的工作原理、回路的中介质的流动方向和执行元件的动作过程, 最后在现场进行实物回路连接。综合运用实物、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来组织教学, 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使得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核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传统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期末前“死记硬背”老师所给复习提纲, 暂时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 考完后不久就什么都不懂了, 并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很显然, 这种考核方法有待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主要是侧重过程考核。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70%, 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回答问题、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工作完成情况和个人在合作中的表现, 等等。

通过加大平时考核力度, 综合考核学生, 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注重了平时过程中的学习, 对于理论知识较弱、动手能力强的同学, 自信心大大增强, 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通过这样的改革, 学生觉得《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不再难学,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芳, 郭新荣.浅谈液压传动技术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6, (3) .

[2]苏素芹.谈谈《液压气动》课的教学体会[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3]袁承训.液压与气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液压与气压 篇9

因材施教是和谐社会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和谐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派生出一些新型的专业工作岗位,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自然应分化出一种新的体系去满足这些岗位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就是说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教育体系。另外,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得更多人才有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 可是人才成长的规律表明:有人善于理论研究, 有人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有人喜欢动脑, 有人善于动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愿望, 为了使各类人才都变得“更加聪明”, 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也是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考虑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人才的要求, 把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根据办学条件, 正确定位本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根基, 培养目标不同, 则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同, 教学方法和内容也不同, 每个学校的管理者、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本校的培养目标, 去改革传统的不合理的教学法[1]。

确立了本校的培养方案之后, 就要编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教材。目前, 国内各种版本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参考书很多, 但各书的编写模式和教授内容总体上类同, 而且书的前言中多数附有这样一句话:“该书适用于工科机械类各专业, 也适用于职业技术学院、各类成人高校、电大等相关专业, 也可供从事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说明该参考书的适用面很宽。笔者认为:有不同定位方向的学校, 其学生的来源和培养的层次与类型均不同。培养的目标不同, 教学的内容、编排的体系及教学方法也不同, 所用的教学参考书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编者考虑到出书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希望推广使用该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编者的初衷就是要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 说明该书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很难达到统一的培养效果;一本不适用学生学习的教学参考书常常会误导学生的自我定位,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教师的讲课效果, 降低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普遍适用的结果实际上对哪种层次的教学培养都不适用。因此, 在新形势下, 选择或编写更加贴近本校培养目标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参考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和谐社会液压气动合格人才的基础

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数千所, 就学校培养学生的层次来说有本科、专科、职业教育之分, 就学校培养学生的类型来说有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与开发人才和实用性人才之分。不同的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 培养的目标就不一样, 教学内容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高校, 其培养目标是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及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力, 这类学校的毕业生考研深造的比例很大, 笔者认为这类学校在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时, 其内容主要应偏重于讲授该课的基本理论及该课的研究方法, 把液压流体力学、气体力学基础合并后, 单独设课, 讲授的内容可以更宽、更深一些, 可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流体力学规律, 此课涉及的推理演绎较多, 用的数学工具多, 课程体系排列严密, 适合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在讲授各类液气元件时, 应该把元件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 重点介绍其基本原理、特性分析和存在问题, 具体结构可以少讲。在介绍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时, 重点应该放在回路性能的理论分析上, 尤其要介绍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分析的思想方法, 可以结合传递函数法和状态空间法详细讲授。在讲气压传动部分时, 重点放在液压传动的差别与处理方法上。在实验教学中, 重点掌握根据理论的要求设计实验装置和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方法。最后还应该补充流体传动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培养工程设计与开发型人才的学校, 毕业生考研深造的比例较小, 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 从事实际的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其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为以后解决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这类学校的教师在讲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时, 其教学内容安排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流体传动基本理论的深度、广度及方法, 以及液气压传动系统专门知识的范围。就目前多数《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参考书中介绍的流体力学知识, 已经够用。要重点介绍流体力学中和液气压传动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要结论, 尤其是流体力学在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在讲授液气压元件各章时, 除了介绍元件共同的基础性问题外, 还应该结合各种原件的结构组成讲解其个性问题, 如:压力控制阀都是利用阀芯上油压力与弹簧力之间相平衡的原理控制阀口的开度, 从而实现控制压力的目的, 这是压力控制阀的共性原理, 具体到直动式溢流阀和先导式溢流阀、减压阀等, 又存在个性特点, 应具体讲明。在介绍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时, 除了介绍分析系统的静态特性的一般方法外, 还要介绍常用的各种回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在处理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章节时, 只对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分析方法作简单的概念性介绍。在实验教学中, 重点学习根据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装置, 掌握验证系统系能的技能。还应该补充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培养和谐社会液压气动合格人才的正确途径

1.启发式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要善于在讲授过程中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实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涉及一些物理知识, 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旧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 我们在讲授“液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时, 由于液体在流动的时候具有多种能量的变化, 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损失, 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 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讲授能量流动特点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液体静力学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 使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又能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2]。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几年在高校授课中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还可以尽量少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综合处理, 以精美的画面、形象客观的表达形式, 丰富生动的信息, 将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和一些原本枯燥、死板的知识点, 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深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3]。

3.重视实验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密切,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课堂教学的验证、补充和巩固。提倡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创新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

1.根据办学条件, 正确定位本校的培养目标, 选择或编写更加贴近本校培养目标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参考书, 才能培养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

2.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确定不同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3.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重视实验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姚春东, 高殿荣, 刘劲军.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06. (3) :155-156.

[2]程雨梅.改进液压传动课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8) :84-86.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10

本文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结合目前课程中的问题, 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一些教学改革方向的探索。

一、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学生课业繁重, 对于课上讲过的重点掌握不到位。

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种类非常多的课程, 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在学生课业繁重的现象, 目前的表现是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上所花费的时间减少了, 进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于课上讲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 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没有达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2. 上课时讲的内容多, 课时少。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液压专业《液压元件》、《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伺服系统》、《气压传动》等课程的综合, 目前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需要在26学时的时间内学习完液压专业几个学期才能学完的课程, 并且要求学生达到识别液压元件, 熟悉液压元件工作原理, 自行设计机械液压系统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繁重的任务, 这对教师和对听课的学生来讲都十分困难。

3. 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 课本上的内容过于抽象。

目前《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主要采用教师通过PPT的形式教学, 学生通过课本来预习和复习, 但是单纯通过图画的教学方式很难解释清楚元件的工作原理, 以限压式内反馈变量叶片泵的机构原理来讲, 书上通篇的文字叙述加图画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并失去兴趣, 造成对这种类型泵的工作原理不能理解得非常透彻。除了限压式内反馈变量叶片泵的机构原理外, 这门课程还有大量类似的元件需要理解其工作原理, 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来看, 通过图画来讲述元件工作原理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除此之外, 这门课程过于强调理论教学, 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不能对接的现象, 不能满足就业的需求。

4. 实验课程安排有待改进。

目前实验室需要整个班在同一个时间进行试验, 首先整个班一起做实验, 实验老师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同学, 其次在这个时间段内, 学生需要对实验要求的内容进行操作, 但有的实验时间并不充足, 做完做不完都得结束。这样一来做实验就成了走过场, 没能发挥实验课程应有的效果, 而且实验课程并不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考试内容中没有突出实验的内容。

二、对教学改革的探索

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当前教学方式的落后和社会需要学生能力提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有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校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授课的教学质量, 用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来应对目前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

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高的课堂效率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抬头率”其实就是抬头听讲学生的数量与低头学生数量的比率, 这也是对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力的考验。对画图软件和动画软件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笔者通过观察课上学生的表现发现, 学生们对图画的兴趣远比对文字的兴趣要高, 对动画的兴趣远比对图画的兴趣要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了兴趣是学好所有课程的关键, 尤其是像《液压与气压传动》这种需要理解原理的课程就更需要用图画或者动画来讲解, 在讲解元件原理方面, 图画或者动画的作用比书上的文字叙述强很多, 所以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至少一种动画制作、图画绘制的软件并且应该在课上尽量多采用动画或者图画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上教师讲课的位置不能固定。其实这也是提高学生们“抬头率”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课堂上学生们的观察发现, 越是前排靠近教师的学生, 课堂上的表现就越出色, 注意力越集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督促的力量。有时候学生们并不是故意上课走神, 只是因为距离老师较远受到教师上课激情的影响较小, 于是就放松了自己开始走神, 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一种坐到后边老师就看不到的心态, 躲到后排上课不听讲。为了对所有的学生产生影响并对其起到督促作用, 教师讲课的位置就不能只局限在讲台上。

2. 对于专业词汇遇到就必须解释。

《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主要是针对近机械专业学生开设的, 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与这门课程相关的知识, 学生对其中很多类似阀、比例、伺服等专有名词都很陌生, 这是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个障碍。比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一样, 类似泵这个和生活十分接近的元件, 有的人也根本没听过, 因此也必须进行解释。总之, 不管教师认为是多么简单的名词只要是这门课程出现的就必须进行解释。

3. 新授内容前进行上节课重点知识回顾。

根据目前学生们需要上的课程种类比较多的现象, 教师应该课上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来串讲一下上节课的重点, 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 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 同时有助于在目前课时如此少的情况下帮助学生们形成这门课程知识的网络, 提高学习效率。

4. 易混淆内容采用对比方式教学。

《液压与气压传动》中有比较多的原理相似的元件, 单个讲容易使学生们产生混淆。除此之外, 课本上的元件及其原理的叙述都比较抽象, 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困难。利用类比的方式教学有助于区分相似元件的原理, 便于学生记忆。比如将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进行类比, 加以区分不同种类的泵的应用场合和变量原理。

5.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讲课的重点。

考虑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都是非液压专业的学生,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并不需要知道元件的设计原理等类似深入的知识, 对他们来讲, 工作中能够认识元件、会使用、知道其原理并且会设计液压回路就足够了。因此课堂上应突出讲课重点, 紧跟就业需求, 重实践, 这样才能在课时少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更多对未来工作有用的知识,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并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6. 开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 加强沟通, 弹性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课程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这样学生也就能够找到一个和老师沟通的渠道, 把不懂的地方与老师进行交流, 并把建议反馈给老师, 比如说上文提到的专有名词的问题, 教师可能认为某个名词比较简单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 而学生并没有理解, 通过信息渠道的帮助就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询问学生们对下节课要讲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们都认为比较简单, 那么课上就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讲解, 如此一来节省了课时来讲解比较难的内容, 改变了现在不同难度的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相同的现象。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用拘泥于传统教学日历安排的约束, 更突出了人性化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加快实验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

实验的目的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加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并掌握一定的试验技能。我校液压实验室的学习资源丰富, 包含有北京华德和世界知名厂商力士乐捐助的试验台, 这种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们各种试验的需求,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行实验改革, 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把毕业生的能力与市场需求对接。

1. 开设元件拆装实践课程。

元件拆装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元件的原理, 加强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老师讲解关于元件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理解故障发生的原因。除此之外, 我们《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开设了机器拆装的实践课程, 主要是对钻床、柴油机等工程中较为常见设备的拆解和组装。通过对学生们的观察发现实践课程的效果比较好:学生对常见机械结构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学习《机械设计》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把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液压与与气压传动》这门课中同样可以达到增进学生对元件的理解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作用。

2. 聘请有液压与气压类工作经验的工人讲述工程中的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应用于实践, 《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与实际工程联系的十分紧密, 聘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来讲解液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认识这门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回顾及应用, 对工科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达到自行设计液压系统的教学目标, 开设《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课程设计十分必要。设计的过程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4. 实验方式改革。

试验课程需要在时间上进行改革, 学生自主约试验, 这样临时有事不能来上实验课的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试验。同时一些有精力和想法的同学也可以单独进行实验, 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开放性思维。

四、对考核方式的探索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 帮助教师发现课程中的问题并加以修改。“一张卷纸”的考试模式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不能全面反应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书面考察的同时还应增加实验考核内容, 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考察应包含元件的识别, 系统回路的搭建等能力。

结束语

液压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 并且这项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我国的液压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相对缓慢, 为了改变我国液压行业落后的状况, 培养实用型人才就需要从教学的层面上进行改革。本文通过目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并根据一些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建议, 经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姚春冬, 高殿荣, 刘劲军.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9 (2) :155-156.

[2]范文迎, 王荣林, 倪文彬, 信息化环境下“液压与气压传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6, (3) :26-30.

[3]李秀玲, 张瑞坤, 董志斌.《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9) :196-197.

液压与气压 篇1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开创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积极创新的学习模式。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根据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设计,我们把液压与气压课程设计了若干个基本任务: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让学生的学习和现实工业生产中基本相似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完成某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创设的情境需要与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把完全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学习中,让学习更直观和形象,从而刺激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布置任务。根据创设的情境,选择与情境和学习任务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中心内容,让学生以一个技术工人或者是技术员的身份去解决现实的问题,完全把学生的身份改变,让学生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通过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寻求帮助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3.协作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线索,比如说学习那一方面的知识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从那些资料中可以获得这些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自己学习。同时让各任务团队协作完成,相互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最终得出各团队解决问题的办法。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关键的环节。评价要客观公正,要肯定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良好表现,这个非常重要,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满足,更有被肯定的喜悦。但也要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对于下一次的任务完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5.结果考核。为了提高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需要在任务完成后,除了评价效果以后,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变换,不同的考核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团队中的每一位队员都感觉到自己对整个团队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创设情境一定要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任务的过程中。

2.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通过完成小任务来实现大任务。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学生的想法。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收放的把握非常重要,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

5.团队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我管理,在成立各学习团队时,让学生自己从班内选出若干组长,然后让各组长挑选自己“心仪”的小组成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团队完成任务过程中,组长对每一名成员的管理和协调、安排工作。

6.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非常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肯定会出现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让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改善和提高。

液压与气压 篇1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教学改革中对于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的压缩。以往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学时数多, 课程所包括的内容多, 理论推导多, 公式分析计算多;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此在本轮的教学改革中, 结合我院相关专业学生特点, 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根据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对于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内容做出以下调整:

1.其中液压传动部分, 讲清传动系统的概念性知识点, 减少理论推导及数学公式的计算;液压传动部分包括液体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及典型液压传动系统分析, 对于以上内容的学时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关联较大的内容:如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控制阀等的工作原理, 应用场所, 注意事项等, 另外液压基本回路及典型液压传动系统在实际中应用较多, 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与讲解。

2.气压传动部分, 考虑到该部分的元器件工作原理与液压元件类似, 采取针对性讲解, 强调与液压不同之处, 讲清楚关键知识点。

总之, 根据“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保证够用, 通过多分析实例, 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课程教学效果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特别是液压元件结构、工作原理及液压回路复杂难懂, 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动画等技术, 将复杂问题直观化, 动态化, 化繁为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1.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变传统教学中任课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在讲解教学知识点之前, 通过一个引子, 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有疑问, 提高他们学生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前, 播放一个液压千斤顶的实例, 通过分析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过程,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液压传动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进而和学生一起总结液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 涉及到许多液压元器件的结构, 工作原理及基本的液压回路图, 它们往往复杂抽象, 如果只是通过课本上的图进行分析, 学生难接受;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授课前, 准备好相关知识的幻灯片, 工作原理及液压回路的视频和动态演示图, 搜集一些液压系统工作的视频等教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手段呈现给学生, 首先学生可以观看元件的工作原理及液压回路的运行情况, 更容易理解;另外这些幻灯片及视频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目前在制造业应用较为广泛, 其中数控加工中心的90%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液压传动技术,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引出实例进行分析, 锻炼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在分析典型液压传动系统时, 通过对起重机液压传动系统,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传动系统, 升压机液压传动系统的回路组成, 工作原理及系统特点进行分析, 对以往所学知识点巩固运用, 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序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平时考勤, 作业等成绩为辅。这种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特点, 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作业, 还包括课堂讨论, 课堂提问等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既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智能手机诞生以来, 已经大大改变了学生们的交流沟通的方式。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适应社会变化, 正确对待新现象, 接受新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交流软件, 及时和学生互动, 构建新弄师生关系, 通过建立一个学习群, 及时交流沟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另外分享相关微课、相关液压控制阀的动态图到学习交流群, 鼓励学生通过手机获取新知识, 利用手机找资料, 做作业, 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通过以课程组的形式, 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更加贴近实际, 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 新手段, 化繁为简, 更加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适时调整,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获得较好的教学反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帆.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液压与气动, 2012 (7) :44-46.

[2]杨大春, 汪通悦.《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08 (11) :164-165.

[3]张平, 贺利乐, 吕刚.机械类本科《液压与气动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4) :230-232.

上一篇:机械建筑下一篇:肝吸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