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历程档案(精选4篇)
生涯历程档案 篇1
一、生涯历程档案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是学校开展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形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的历史记录[1]9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国家高校开始推行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并成为教育与就业政策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表明生涯历程档案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2]26。通过生涯历程档案,能直观地显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课程知识、参加的各种活动以及自身成长过程,具体呈现学生的学习经历、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他人给自己的反馈意见。因此,生涯历程档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检验和呈现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目标和策略,并能从中发现自我,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识别自己具有的主要技能,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通过编制生涯历程档案,能够协助学生了解并评估自我表现与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改进学习方法与策略,确实掌握自我学习的状况,提升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3]12。
二、台湾地区高校推行生涯历程档案的背景与进程
在21世纪初,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开始进入新的调整升级阶段,整体竞争力不断攀升,对人才需求也持续提升。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需求降低,对台湾经济与社会产生极大影响,致使人力供需失衡,失业率不断攀升,这对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冲击。为培养出适力应强、有能力且符合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台湾高等教育开始新一轮改革。其中“,提升个人就业力”成为各个大专院校积极推动的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台湾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各种方案,并以经费补助方式,指导大专院校提升在校学生就业力,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高校推行学生生涯历程档案。
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在2006年对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学生多为被动学习,未能及早针对个人的职涯发展进行规划,造成学用脱节,专业能力不足;第二,产业界与学界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够,产业对学校培养人才满意度低,学校培养人才无法符合产业市场需求;第三,各大专院校就业辅导单位以及职辅人员人力与资源不足,无法向学生提供有效的职涯辅导与信息帮助。
基于上述原因,台湾地区行政院核定“青年就业促进方案”,提出要强化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之职涯辅导体系,增进学生职涯规划能力。据此,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提出了“2006年度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试办计划”,期望促进职涯辅导单位支持就业力教育,有效提升就业力。其中,参与首批试办计划的学校有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大叶大学(工业工程与科技管理学系)与德明财经科技大学 (行销管理学系)。
三、台湾地区高校学生生涯历程档案的基本内容
1.个人资料。本部分包括简历与自传、职涯探索、职涯与学习发展规划三项内容。其中,简历与自传部分主要描述自己的职涯目标、学习计划、价值观、能力、重要成就等;职涯探索部分主要描述个人拥有的重要技能和人格特质,其中重要技能包括基本的信息能力、专业技能以及语言能力,由学生自行填写,以证照编号加以验证;人格特质主要介绍自己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快速学习、主动负责各方面的特质;职涯与学习发展规划主要描述职涯愿景、自我能力评估、重点培养能力、学习发展路径规划等。其中生涯目标应尽量具体、简要、明确。学习计划应该要能够与生涯目标相吻合,并且能说明从入学阶段起到毕业投入就业市场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以及待完成的重要事项。
2.学习资料。本部分描述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认证、选修课程或通识课程、语言训练、自我学习记录、课程作业、学习心得等方面。这部分多由学生自行输入,储存于个人计算机硬盘以及各授课老师的教学网站。
3.活动资料。本部分描述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助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职涯辅导、国际交流、公共参与、志愿服务、语文或专业技术测验或检定、职场体验(如工读、见习、实习等)记录。其中, 由学校举办的活动可以记录于学校系统,学生自行参加的活动则由学生自行输入。
4.反思材料。本部分包括自我能力评估、自我反省与评量记录、教师回馈或评量记录、同学与家长的建议反馈记录四项内容。其中, 自我能力评估、自我反省与评量记录由学校设计相关问题或以问卷方式让学生填答,通过结果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拥有哪些能力,了解还有哪方面是需要加强。教师反馈或评量记录、同学和家长的建议反馈记录由学校设计相关问题,或以问卷方式让教师、同学、家长填答,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老师、同学、家长对自己的看法。
四、台湾高校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实施效果
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在试办计划推广期间,委托国立成功大学对此项活动试办效果进行评估。评估以问卷调查法和焦点团体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试办学校对于试办计划的规划与执行结果,为后续全面推动提供参考。问卷内容与焦点团体座谈题目设计主要依照青年辅导委员会要求并参考相关文献,再向专家学者讨论咨询,由青年辅导委员会最后确定,并开始印制及发放。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2.87%的受访者会定期更新自己的“生涯历程档案”;有60.11%的受访者每次更新自己“生涯历程档案”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下;有35.88%的受访者从未主动想更新自己的“生涯历程档案”;有12.4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涯历程档案”内容充分;有8.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学校生涯历程档案网络平台属于高度安全性;有45.2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生涯历程档案网路平台建置成效好。在两次焦点团体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参与座谈人员了解与非常肯定生涯历程档案对学生、老师、学校和企业的意义, 并对生涯历程档案的规划与建置提出一些问题与建议[4]114。
五、台湾高校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实施中的问题
1.档案缺乏更新。多数学生不会主动更新其职业生涯档案,主要原因是:(1)不知道学校已建置生涯历程档案平台;(2)不知道为什么要丰富个人生涯历程档案的内容;(3) 不知道在个人的生涯历程档案平台更新什么内容;(4)觉得自己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更新的;(5)缺乏更新生涯历程档案内容的习惯;(6)认为更新生涯历程档案内容用途不大,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7)学校提供的接口不如博客及人力资源网站。
2.档案内容质量不高。在档案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 内容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内容以学生求学阶段学习和活动材料为主,对于其他层面的生涯规划(如工作规划、结婚规划、理财规划、健康规划等)内容较少。(2)内容缺乏梳理,表现为内容庞杂,逻辑性较低。(3)资料的真实性有待提高,降低了大专院校生涯历程档案在业界的公信力。
3.档案系统整合不够。在生涯历程档案与其他档案系统之间整合不够,主要表现为:(1)资料库整合性不够。生涯历程档案需要获取学校各资料库的资料,需要将各个资料库的内容加以整合,但目前缺乏与相关资料库的整合;(2)资料格式未统一。目前各院校以自行或发包方式建置生涯历程档案平台,在相关资料格式方面并不是以标准文件资料格式,导致在使用方面出现诸多不便。
4.档案可用性不高。生涯历程档案可帮助企业判断学生能力, 选择合适人才,但由于学生多是自行更新档案内容,与学校提供的学习地图与职能地图整合性不高,造成生涯历程档案内容并没有与求职方向结合。此外,学生生涯历程档案与人力资源网站提供的内容区别不大,业界可直接通过人力资源网站寻找他们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对试行生涯历程档案的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对台湾地区高校实施生涯历程档案的背景、进程、内容建制、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这对大陆高校推行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涯历程档案,台湾地区,高校
论档案的发展历程和进化 篇2
【关键词】演变过程;历史发展;档案管理
一、档案的演变过程与历史发展
我国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历史档案,称为“甲骨档案”
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这种物体。“三皇”时代称档案为“三坟”,”五帝”称档案为“五典”,商朝称为“册”,商代典册,属于殷王言论和行事的记录,是商朝后期的历史档案。西周时期,档案被称为“中”。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册”、“典”称呼外,更多地开始使用“简牍”、“简策”。秦汉时期称档案为“典籍”、“图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称档案为“文书”、“公文”。先秦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文化不发达,档案(文)和著述(献)不分,融为一体,两汉时期以孔子的“六经”作为先秦的档案史料和史书。魏晋以后,尤其是到了唐代,随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史家们逐渐将档案(文)和著述(献)分开,单称档案为“文卷”、“文案”、“案卷”、“案牍”、“文牍”和“薄书”等等。宋朝在沿用以上许多称呼的同时,开始较多地使用“案牍”、“文牍”等称呼。明代的档案事物名称,与汉唐以来的称谓一脉相承,主要有“文书”、“案牍”、“文案”、“文卷”、“案卷”等。清代,大批汉人被吸收进政府官衙服务。在这种满汉文化的整合中,人们逐渐将满文的“档”和汉文的“案”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档案”一词。
90年代以来,档案开放成为时代主流趋势之一。开放档案是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史上一次划时代性质的革命,它彻底揭开了蒙在档案之睥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扩展了档案利用工作的领域。
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载体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以胶片、磁性材料以及光盘为载体的胶片档案、音响档案、磁性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形成、管理、保护及提供利用都产生巨大的变化,无纸化办公已经进入到我们工作中,这样的新型档案载体介质、形成规律、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维护要求等都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截然不同。新型的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多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传统的管理与信息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融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有线电视、无线通讯系统一体化等功能为一体,为档案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数字化档案带来的优势
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记录的是历史,是曾经发生的种种,和我们都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因此要保护好各类档案,也需要有人力及物力的付出,档案的管理工作看上去容易,实则也很繁杂,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以及非常耐心地工作态度,最最重要的是工作量的巨大,以及档案文件带来的纸张以及占地空间的浪费,是非常不环保的,查阅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
自从有了数字档案管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多优势:
1.提高了办公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进行归档,减少了纸张以及占地空间的浪费,查阅简便快捷、信息准确,缩短了查阅的时间。
2.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省了人力以及物力费用,减少了办公管理费用的支出,避免了反复复印纸张造成的纸张的浪费。
3.对档案原件起到了长效的保护作用,避免了因各种因素造成的纸类文件的损毁,使得原件更加安全,也防止了部分纸质文件篡改的行为。
4.数字档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共享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方便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得信息量能够更多,收集的资料更全面。
5.减少了人力物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使得这项工作变得轻松,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工作强度,查阅准确率得到很大提升。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在各类工作高效化的当下,我们也应该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过去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节奏,也无法跟上快节奏工作的步伐。高效、高产、快速是我们的主导,档案工作也不能落后,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
2.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希望档案工作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加快捷有效的为人民服务,才不会和社会脱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以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优势,将数字档案运用进去,使得这项工作也能发挥出真正优势,使得发挥其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及高效的信息。
3.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提升我们平日的工作效率,使得此项工作更加完善,使得数字化档案工作彰显出更多的优势。
四、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只有保管档案如此简单,其涉及到很多的专业,
政策和机密的问题,对于档案的保管工作,政府应给与多方位的支持,使我们的信息更好的为百姓服务。
1.思想认识不到位,档案意识淡薄。上到领导下到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相当淡薄,对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掌握甚少,虽然有些单位组织过相应的学习及培训,但是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2.档案管理人员变动较为频繁,业务素质不高,制约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职的,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办公室人员,由于没有时间去整理大量的档案资料,有时就只为了应付,部分考虑岗位人员时选择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甚至还有些老弱病残人员,将档案的岗位作为“过渡岗”。因此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就不高,档案工作就管不好。
3.制度不严,管理不规范,认为档案工作不是重要的工作,建设经济才是主要的,使档案工作处于松弛状态,无人问津。虽然有的单位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严,执行起来难,无法开展有效的、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及教育活动,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档案的利用价值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
2.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从收集、归档到移交都要有档案室统一管理,做好日常保管、借阅工作,建立管理考核制度,手续严格,管理规范有序。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乐于奉献,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技术,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基本技能。
六、结束语
生涯历程档案 篇3
1. 班主任要扮演好各种角色———严父、慈母、朋友。
当我成为班主任的那一刻, 便在心中转变了自己的身份与角色, 我坚信我是这一集体的主人, 我拥有了第二个家, 拥有了更多的儿女, 他们的荣辱、得失直接关系到我的成功与失败, 我一定要做好严父当好慈母, 还会变为他们推心置腹的亲密朋友。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我对此确信不疑。“师不严生必惰, 师不管生必反”, 老师的严厉与威信, 绝对是第一要素, 有良好的纪律, 才能保证有良好的学习, 有严谨浓厚的学风, 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班风, 这就需要像严格的父亲那样去要求自己的子女, 不能有任何的违背与抗拒, 学生必须无条件、无怨言地顺从, 让他们甘愿做一群规规矩矩、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光严厉是不够的, 还要有爱, 即严而有爱, 有慈母般的关爱、疼爱、细心的呵护, 温情的话语, 这样会开启孩子冰冻的内心。
课上做严师, 课下做朋友, 因为我年轻, 所以很容易与学生相处, 通过闲暇时间与个别同学谈心, 多一些沟通与了解, 会知道班级更多的事, 更懂得每位同学的心思与动向,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以是无话不谈、分享喜悦、倾诉苦衷的好朋友, 是值得依赖的第二任父母, 这样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学生才会更喜欢老师, 很愿意服从老师的严格管理。
2. 尊重学困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智力、基础有差异, 所以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尽善尽美, 但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引导每个学生都尽力去学, 班级学风浓厚, 积极向上, 拼搏进取, 优秀生严要求, 好上加好, 学困生塑品质, 使其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 在班级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被歧视、不被奚落, 让爱的光环萦绕在每位同学身边, 班级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爱意浓浓、其乐融融的温馨的家。
3. 抓学习也要抓全面, 不忽视每一学科, 不忽视每一次活动。
4. 定期召开有意义, 有效果的主题班会、家长会。
如教师节前期, 我们七年级三班那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恰逢孙嘉旭的妈妈从远方来看他, 我趁机热情地邀请她参加, 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真挚的话语打动了我和她, 尤其是平日里不出众, 默默无语的孙嘉旭, 竟给了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太出色、太感人了, 我与她妈妈还有几位同学不住地掉下眼泪,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了同学们的动人演艺, 老师与学生的情感瞬间凝聚在一起了。
家长会是联系学生、父母、老师三者之间的钮带, 有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理解, 对管理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千万不要让家长与学生害怕召开家长会, 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家长会内容与材料, 要让家长、学生都满意、都高兴。以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 学生期待家长与老师常沟通、常交流, 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 健康向上。
另外还要有科学、公正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奖征制度、得力的班委会成员, 老师的教学魅力, 老师的言传身教, 很多因素都能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尽管如此, 我的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完全统一, 不尽人意之处还很多, 但年轻是我的资本, 兢兢业业是我的泉源, 进取是我的动力, 很希望诸位领导与老师多指教, 多包涵, 我会更努力地提高我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在诸位的支持与帮助下, 我一定会沿着我的目标继续前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摘要:本文主要写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从如何扮演好多重角色、关注学困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开家长会等方面介绍了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 期间有喜悦, 有泪水, 还需要我不断地历练与学习。
关键词:角色,关注学困生,严厉与爱,历练
参考文献
中古英国议会档案的编撰历程 篇4
一、18-19世纪:初步汇编阶段
中古英国议会档案指13世纪后期至16世纪早期历届议会的会议记录, 附有请愿书及其答复 (大部分是公开的, 也有一些是保密的) , 偶尔也有由于这类请愿书而产生的制定法。爱德华一世 (1272-1307年在位) 时期, 议会书记官开始把受理的诉讼案、请愿书、通过的法规及其他重要文件, 以备忘录的形式记录在羊皮纸上, 以供国王决策参考和查询所用。但当时的记录很不规范, 内容也残缺不全。1316年, 林肯议会的书记官威廉·德·埃尔梅恩首次全面记录下了整个会议的内容, 并在会后编辑成册, 永久存档, 议会记录与存档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到亨利七世 (1457-1509年在位) 时, 议会档案已经蔚为可观。只是随着岁月流逝, 这些中古议会档案日渐飘零。17世纪时陆续出版了一些节选本。1765年上议院决定集中出版, 并且任命了专门委员会督促该项工作。1767-1777年, 菲利普·莫兰特、托马斯·阿瑟尔、约翰·托珀姆与约翰·斯特雷奇等人耗时十年, 终于汇编了六卷本的《议会档案》, 1832年增补了索引卷。1827-1834年, 弗朗西斯·帕尔格雷夫爵士编辑了两卷新的议会档案即《议会令状和军事召集令状》。1844年, 亨利·科尔整理最新发现的爱德华一世与爱德华二世 (1307-1327年在位) 时期的议会档案, 出版了《13与14世纪英国历史档案》[1]。
牛津学派的奠基人威廉·斯塔布斯在宪政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早年参与编写《档案丛书》, 1869-1878年与人合编了三卷本的《宗教会议和教会文献》。而对宪政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1870年出版的《中古英国宪政史的宪章及其他例证选辑:从早期迄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 (简称《宪章选辑》) [2], 该书选录了诸多重要的史料, 包括法律、宪章、条约与编年史等, 当然也涉及爱德华一世时期议会活动的档案, 还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 尤其在导论部分以洗练的文笔概述了1307年之前英国的宪政发展史。
20世纪之前的初步汇编工作使尘封已久的中古议会档案重见天日。当然, 编辑者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是照录文献, 还未来得及对史料进行甄别与阐释。尤其是录入档案文本时都保留了中古语言的形式 (包括拉丁语、盎格鲁—诺曼语、中古英语) , 而未能翻译成现代英语, 无疑使许多人阅读与理解时仍然颇费周折, 尤其让中国的一些研究者深感棘手, 这或许是中国学者至今对这些资料鲜有问津的原因。
二、20世纪:分类编译阶段
步入20世纪, 中古宪政史研究已成显学, 议会档案整理也方兴未艾。随着越来越多中古议会文献被翻译成现代英语, 汇集成册出版的条件趋于成熟。1901年, 乔治·伯顿·亚当斯与H·莫尔斯·斯蒂芬斯合编的《英国宪政史文献选集》出版[3], 选录了从威廉一世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史料。以1485年为界, 前半部分也就是中古的绝大部分由亚当斯负责, 后半部分由斯蒂芬斯负责。依时间先后顺序, 辑录了276份档案文献, 中古时期共有140份。目录上列出了文献名称与颁布时间, 正文里则在文献名称下面标出了文献出处、原编者、最初语种与译者等, 让人一目了然。读者缕析其中与议会密切关联的文献, 大致可以明了中古议会的演变路径与活动状况。
1937年, 卡尔·斯蒂芬森与弗雷德里克·乔治·马杰姆编译出版《英国宪政史资料:公元600年以来的文献选辑》[4], 两位作者同样以1485年为界进行分工。该书收录史料时限更长, 诚如标题所言, 上启公元600年, 下迄该书出版的1937年。就中古部分而言, 增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资料, 有助于探究议会早期渊源。另外, 与《英国宪政史文献选集》单纯按时间顺序照录文献不同, 本书对档案文献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编排, 并且在每一阶段前都加了编译者撰写的导言, 概述文献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20世纪60年代后, 戴维·查尔斯·道格拉斯总编的《英国历史文献集》相继出版, 收录了从公元500年一直到1914年的文献, 凡十二卷, 前五卷是中古部分, 尤其哈里·罗斯韦尔主编的第三卷 (1189-1327年) 、亚力克·R·迈尔斯主编的第四卷 (1327-1485年) 与C·H·威廉斯主编的第五卷 (1485-1558年) 收集了不少中古议会档案。该套文集至今仍是众多研究者使用较频的参考书目。
与前一阶段照录中古文本不同, 这一时期大多把档案文献翻译成了现代英语, 大大增加了阅读的便利, 但也给深谙古语的研究者留下了难睹原貌的缺憾。尤其美中不足的是, 收录的档案文献多为节选, 导言的内容也有失简略。阅读者难窥全豹, 影响了宪政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三、21世纪:系统编撰阶段
由利华休姆信托基金提供资助, 国家档案馆与议会史基金协助出版的《中古英国议会档案:1275-1504年》于2005年一经推出[5], 立即引起学界瞩目。总主编克里斯·吉文—威尔逊与各分卷主编皆为中古政治史的名家, 有效的团队合作与八年的板凳工夫确保了该书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它不仅囊括了《议会档案》的绝大部分内容, 并且增补了1783年以来陆续出版的条目, 还收集了之前从未出版的有重大价值的资料。编撰者以时间为顺序 (从1275到1504年) , 以议会为主轴 (总共两百多届议会) , 按国王分卷 (十位国王, 凡十六卷) 。目录主要是历届议会召开的年月, 正文中将会议地点与会期用粗体置于醒目位置。收录的原始档案包括卷档、文件、古法典与请愿书, 还附录了编年史、政府其他记录、来自私人与地方档案馆的记录, 甚至搜集了巴黎国家图书馆存放的拉丁文手稿。尤为可贵的是, 辑入的所有档案在保留中古语言文本的同时, 又都翻译成了现代英语, 双语对照, 左右同步编排。对所有增删、污损与脱漏等书写错误的地方, 编撰者都进行了说明与修正, 既忠实地保留了档案的原貌, 又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便利。编撰者在全面搜集档案资料的同时, 也充分吸纳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总论中除介绍编辑范围、编译程序、主要内容、不同版本与引用指南等情况外, 还比较分析了1340年前后两阶段中古议会档案的不同特征。正文中不仅概述了各位国王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 而且介绍了每届议会的召开情况, 包括颁布令状、与会人员、召开时间、开会地点与议决事项等。即使没有留存档案的议会, 甚至流产的议会, 编撰者也都写了导言, 以释原委。
该套档案还适应当前信息化的潮流, 几乎同步推出了电子版 (包括光盘版与网络版) 与印刷版。电子版设置了检索功能。网络版之前只能在公共网上免费查看目录, 目前可以免费阅读与下载所有内容, 网址为:http://www.sd-editions.com/PROME/home.html。必须注意的是, 该套档案的电子版并非逐页照录印刷版内容, 相反, 在编排形式上存在很大不同。在总论的引用指南部分, 编撰者提供了使用者引用不同版本的标注法。电子版还收录了许多高清晰度的羊皮卷照片, 这也是印刷版所没有的。其次, 与电子版强大的检索功能相比, 印刷版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提供索引,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最后, 不知是源于编撰者的研究旨趣还是出于其他考虑, 该套档案主要收录政治、法律与军事等方面的文献, 而经济尤其商业方面的资料相当缺乏。当然, 瑕不掩瑜, 该套档案的出版无疑是嘉惠学林的一大善举, 相信也可以一解国内中古宪政史学者多年匮乏原始资料之痒。
历经三阶段, 历时近两个半世纪, 数代学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使尘封的中古英国议会档案重新焕发出光彩。当然, 由于年代久远, 污损毁坏的档案为数不少, 沉在故纸堆中的档案也依然可观。因此, 努力挖掘、悉心保护与系统梳理中古英国议会档案, 仍是学界的重要任务。
摘要:英国学界对中古议会档案的整理相继经历了初步汇编、分类编译与系统编撰三个阶段, 录入档案文本依次采取了中古语言、现代英语与双语对照三种形式, 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关键词:中古英国,议会档案,档案编撰
参考文献
[1]H.G.Richardson&G.O.Sayles eds.The English Parliament in the Middle Ages[M].The Hambledon Press, 1981.
[2]William Stubbs.Select Charters and other Illustration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Reign of Edward the First[M].The Clarendon Press, 1870.
[3]George Burton Adams&H.Morse Stephens eds.Select Document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M].The Macmillan Company, 1901.
[4]Carl Stephenson&Frederick George Marcham eds.Sources of English Constitutional History: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A.D.600to the Present[M].Harper&Row,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