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历程

2024-12-23

成长的历程(精选12篇)

成长的历程 篇1

策划人语:“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它是教育事业发展创新的基本保证。这支队伍的领军人才——名师则是它的核心和灵魂,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在全国各地实施的“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是立足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对带动和提升教育战线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改十余年来,名师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创新转型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教育教研部门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坚实的人才金字塔,相继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带徒”的方式开展多项内容、多种形式、多个课题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本期共同关注展示了名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和巨大的辐射功能。期望这些个案只是引子,能为各地“多途径育才、多平台炼才”提供更广阔、更快捷的视野和路径。

成长的历程 篇2

当一名小学教师,只有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十几年来,我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专注,付出伴随着收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一、爱岗敬业,就要有一股韧劲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首小诗可以说是我教育教学工作最精辟的注解。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需练基本功。刚走上讲台时,我紧张、拘谨,板书不流畅,教学语言不生动,课上学生的反映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开始寻找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于是,天生不服输的我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苦练教学基本功。为了练习板书,我买来字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三笔字。在办公室我在本上练,学生放学后在黑板上练,晚上回到宿舍在旧报纸上练。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准备公开课时,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我常常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我注意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上下功夫,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鞠萍、董浩等全国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观察他们与孩子交流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要做一名好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为了使自己具有渊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教中学,学中教,教学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我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笔对自己来说不算小的费用,学完了数学专科和教育管理本科的课程,使得自己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有满满的“一桶水”,乃至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回答说,是“爱”,是对小学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我钟爱自己的事业,我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拥有了世界上最不容易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二、善待学生,倾心育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教育管理学生,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对学生要有爱。这种爱,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有人问我管理班级的经验时,我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我的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人称“打架大王”、“逃学大王”。他上课从来不听讲,考试从来不及格。他父亲是个包工头,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裕。所以他花钱如流水,可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家里怕他逃学,每天上学总是家长亲自把他送到学校。但等家长一走,他就跑得没影了。没办法,他的母亲只好整天坐在学校门口监视他。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针对这个学生“吃软不吃硬”的特点,我采取了以柔克刚的办法,首先融洽师生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打打羽毛球。还有意安排他为老师做一些事情。如到办公室取书,帮老师誊分,给老师做教具等等。时间长了,使他感到老师处处想着他,看得起他。一次,我发现这位同学干活时特别卖力气,就有意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我支持他的工作,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树立威信,同时对他逐渐提出要求。我经常跟他讲,班干部应处处以身作则,劳动委员,不光干活时要卖力气,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在别人后边。为了便于对他监督指导,班级排座位时,我特意安排他坐在前排。上课提问时,估计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就让他回答,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为了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我几乎每天都当面批改他的作业,通过面批,使他及时发现做题的错误,及时纠正。有时作业来不及面批,我就写个纸条夹在他的作业本中。由于他知识基础差,学习上“欠帐”太多,放学后,我还经常留下来帮他补课,有时干脆把他领到家中辅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逃学也不打架了,上课爱回答问题了,作业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前后判若两人,心里非常感激,感谢我为他们去了一块“心病”。

三、潜心科研,不懈追求

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的艺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必须虚心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为了改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努力探索一种班级集中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现在,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我如鱼得水,教学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如何真正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如何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等,都成了我潜心研究的课题。

我的成长历程 篇3

那一段焦虑的日子

初入职场,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我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班级和一群孩子了,终于有了大展手脚的机会了。可是接下来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却让我十分焦虑。

我带的是小班,孩子都是刚上幼儿园,他们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家人分离的焦虑统统化为了哭闹。看着孩子哭闹,我手忙脚乱地哄哄这个,劝劝那个,可是孩子们根本不听我的。此时的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助。每当看到孩子们伤心哭泣,我都有一种和他们一起哭的冲动。

我的师傅姜老师看到我不知所措又焦急的样子,对我说:“别着急,只要你在安慰孩子们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到。”怎么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我是喜欢他们的,是真心爱他们的呢?我看到师傅把孩子搂在怀里,和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我看到师傅没有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焦急,面对孩子时总是很温和;我还发现师傅会对孩子说:“看,眼泪都把小脸弄花了。老师帮你擦擦眼泪。来,闭上小眼睛。”本来哭闹的孩子便听话地闭上了眼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于是,我也学着师傅的样子,亲切地安慰他们,用手掌轻轻地抚摸他们,用柔软纸巾为他们擦拭眼泪,用温暖的臂膀拥抱他们……渐渐地,孩子们的焦虑期过去了,我与孩子的心更近了,班里的欢声笑语多了,我的焦虑情绪也缓解了。

那一段收获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教师的角色,熟悉了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能较顺利地组织孩子开展一些基本的学习、生活活动。这时我就有了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的愿望。幸好,幼儿园为我们新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师徒结对。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我从师傅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每当我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时,师傅都会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去尝试,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我会将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随时与师傅交流、探讨,遇到不懂的及时请教。记得有一次师傅外出学习,班里只剩下两位老师。早上幼儿自由活动时,琪琪突然哭闹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我要找姜老师!我要找姜老师!”我将琪琪搂在怀里,柔声细语地安慰着,告诉她等一会吃完中饭姜老师就回来了,我还带着琪琪玩玩具,想了很多办法,但琪琪依旧没有停止哭泣。看到旁边的孩子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我意识到不能再只顾着琪琪了。于是,我打开录音机,好听的音乐声传了出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发现琪琪的哭声也慢慢止住了,他瞪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这着实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我趁热打铁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后来,琪琪的情绪一直很好。

事后,师傅听了我的描述,对我的做法十分认同,还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让我信心倍增。

师傅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循环往复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学帮带”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和效能性,让我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成长起来。

除了师徒结对之外,我园组织的笔记交流活动对我的学习和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前每到周四要上交笔记时我就发愁,觉得无从写起。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过:“写不出笔记就证明你没有在工作中好好思考!”话虽重了点,可是细细一琢磨,是这个理。于是,我决心好好向其他教师学习,我认真地阅读了所有教师的笔记,从中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观察孩子的,直接地学到了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工作过程与想法,以及如何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笔记交流活动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使我学到了很多老教师在日常保教工作中的小窍门,我想如果今后我能把这些小窍门运用在工作中,运用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一定能更加贴近孩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我还发现笔记的内容可以很丰富,以前我不知道写些什么,现在我明白,不光可以写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也可以写工作中的点滴心得,只要在工作上能给予我帮助和启发的内容都可以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笔记能明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策略是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上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笔记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归纳,能将自己的行为与理论相结合,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有目的性。我还从其他教师的笔记中明白了一个好的题目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笔记起一个好的题目”,会让人有深入阅读的欲望。

此外,幼儿园还会对新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其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园所文化等。我们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获、困惑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那一段挑战自我的日子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与磨炼,我已逐渐适应职业生活,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这时我就要开始尝试有所突破。一次园内组织“泥工基本技能比赛”“制作相框”等活动。起初我十分紧张,这些都是我没有学过也没有尝试过的,担心出丑,不敢尝试。后来怀着就此一搏的心情报名参加比赛,看着其他教师信心十足的样子,我越来越没有底气。正当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汪园长给我及时的鼓励:“别泄气,没关系,就当作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打起精神,积极迎战。当我潜下心去做的时候,我发现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糟糕,那些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在我手中渐渐地变出了各种造型,我开始对此产生了兴趣。在活动最后环节,汪园长要求我们写出在制作过程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时,我突然发现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己是一件快乐、快速提升自信心的事,从中,我还感悟到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是我们有效投放材料、支持孩子们活动的基础。

成长的历程 篇4

一、尝试开始, 失败结局——走近课题

有一天看到了教育信息网上关于申请宁波市德育课题的发文。作为毕业一直以来都担任班主任的我, 积累了一些班主任心得及带班级的经验, 被评为象山县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年年校优秀班主任, 带的班集体为优秀班集体。希望可以将这些工作上升到理论层次上, 开始尝试写课题。

班主任经验, 让自己心中有一些想法。第一步在班主任工作上寻找课题申请的立足点, 同时查阅已经立项获奖的课题是怎样着手开始研究的。我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 心底淳朴而善良。由于很多父母都在外地务工, 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对于彬彬有礼, 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国外提倡一种绅士教育, 能否引入绅士教育以促进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呢?随后开始搜集各种资料, 各种数据, 着手写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立项申请报告改了又改, 再改。这和当初准备赛课中进行磨课是同样的过程, 那种感觉是爱并痛苦着。提交立项报告以后,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然而, 结果却是没有立项。在遗憾中, 觉得自己在科研方面相当浅薄。最重要的是, 我总在想, 课题立项没有通过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和姚主任的学习和探讨, 觉得一是课题不够新颖, 其二, 我的德育课题相对比较空洞。随后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什么是绅士教育, 在自己的班级中有哪些措施活动可以体现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些都是在立项报告中没有提及的。那时候的我只为课题而急切地做课题, 就像一个没有走路的孩子急于奔跑, 摔跤是必然的。

二、反思总结, 终获立项——走进课题

近两年随着可汗学院盛行, 国内也迅速流行起了微课, 我校也紧跟步伐, 培训各位老师学习制作微课, 了解微课的相关信息等。微课的好处在于它是一种资源性, 可以重复利用。当时, 我们学校的高中数学组因为有老师请产假, 相当缺老师, 一段时间内有一位数学老师兼任班主任的同时, 承担了四个班级的数学课教学任务, 批改作业, 答疑等等。作为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的我, 想着怎样才能给老师减负, 同时不会给学生减质量呢?

我校的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活跃, 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不佳。首先, 课堂上的新授课肯定是不能够少的。同年级的几个班级用的资料是一致的, 学生的错误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教师答疑很多时候都是在机械地重复给不同的学生解答。那么, 利用微课的资源制作成答疑视频, 让学生进行补充答疑, 这或许是值得研究和操作的。我设置了问卷调查, 针对高一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微课答疑具有热情。且答疑微课供学生学习是高效, 不受空间, 时间限制的。于是, 我找到了立足与本校的一个新课题, 2014年申请了象山县规划课题《探索微课在数学答疑中的应用模式》, 在等待课题是否获得立项的同时, 对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数学答疑中的应用模式, 组内进行了培训学习, 工作分工, 定期汇报, 共同探讨反馈等等。数学组先后撰写了五篇论文并发表, 其中有一篇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 其他四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就在我们踏踏实实的研究中, 立项的消息传来, 全组同仁都high起来了。科研这个话题距离我们太遥远而崇敬, 立项这个消息让我们觉得可以第一次离我们那么近……这个消息极大地鼓励了我们, 让我们工作更具有积极性。

三、边思边研, 再度立项——紧跟课题

姚主任提点我, 这个课题升华一下可以考虑申请宁波市教育技术课题。毕竟这个课题是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下进行的。而此时, 我们课题组也在考虑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如何把握答疑, 也就是学生错题度的问题。高中数学组有的老师已经有十几年的教龄, 已经可以从教师层面把握典型错题。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错题集, 并将错题进行分层, 从而把握住那些重复错题—高频错题呢。接着, 我们就有了新课题的关键词, 高频错题, 微课答疑。2014年年底, 我申请了宁波市教育技术课题《利用数字错题资源靶向消除知识误区的实践研究》。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 定期从学生的错题集中抽取典型题进行变式限时集训。针对典型错题制作成微课答疑视频供学生学习。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学生的错题级别找出高频错题, 制作成答疑微课, 从而靶向消除这些知识误区。

在我们沉浸在自己的循序渐进中, 姚俊主任打电话告诉我, 这个宁波市教育技术课题成功获得立项。当时的我, 仿佛就像个孩子一样, 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拉着办公室同事的手, 优美地旋转了一圈。是不是说明我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逐渐走在螺旋上升的道路上了?

经过论文发表、课题申请失败、两个课题申请获得立项, 我对课题研究有了自己的体会。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渴望不断的驱使着我。在研究课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往往总会让课题研究上升到新的层次问题上, 继而推动课题的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 一个人往往是完成不了的, 组建合适的团队, 并进行职责分工, 学会调动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紧接着, 希望可以继续完善课题相关内容, 并争取象山县课题评奖的时候, 宁波市课题评奖时, 能够获奖。我相信, 努力下走出来的应该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

参考文献

成长的历程 篇5

爸爸在网上给我买了全套的番茄包装盒,我看到里面有好几个袋子:装着陶粒、培养土和覆盖土,当然还有番茄种子和复合营养肥等。

我和爸爸按说明书开始种植了,我们先把陶粒倒进花盆,接着又把培养土倒在上面。爸爸告诉我:“把陶粒放在最下面是为了番茄在生长过程中根部能充分呼吸,它跟人一样,没有空气就会死亡。”

我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又把半瓶水倒了进去,直到花盆下面的孔渗出水为止。这是因为种子吸饱了水才会发芽。

下面该播种子了,别看我们吃的番茄很大,但是它的种子真的很小呢,一不小心都看不出来。我轻轻地将种子放进花盆,并把覆盖土撒上,整个种植过程就大功告成了。

爸爸让我把种了小番茄的花盆放在阳台上,他说有阳光的照射,小番茄会长得更快。在种植小番茄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合适的温度,还要有充足的空气、水分、阳光和肥沃的土壤。番茄发芽需要一周的时间,到时候我会不断的浇水施肥。

但问题出现了。我们杭州接连出现39℃的高温天气,光合作用明显减弱,叶子开始枯黄、枯死,花朵脱落。还好爸爸及时买来灭害灵喷洒,2天后再将发酵后的尿液浇灌根部。20天后,植株起死回生又重新出牙、开花。10天后,绿色的果实又结出了。

但天公不作美,接连又出现29℃的晴热天气,果实生长缓慢。25天后,第一个果子终于成熟变为通红的番茄。

日本武士的成长历程 篇6

1?郾童年

日本的武士教育和西方骑士教育类似。在长期的战争时期和平的时间很少,武士子弟的童年时代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文化,只有德川幕府时期的长期和平使得寺子屋、儒校等教育机构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文化,但是德川幕府颁布的“元和武家法令”、“宽永诸士法令”等,第一条都明确规定“弓马之事,乃武家之要项”,要求武士子弟要勤于修炼。武士要以勇武为主君尽义务、为自己谋生活,武士存在的历史长达千余年,統治日本近700年,其间穷兵黩武之风弥漫,武士群体最大的生存技能就是格杀本领,需要修炼玩枪弄刀、取人性命的搏杀技能,所以武士子弟的社会化教育与训练和一般儿童迥然有别,他们从幼年时期就接受武术训练,练习搏杀技能,从作战技术、作战方式到骑术、刀术、剑术、枪术、柔术和以后的炮术等等,大凡军事斗争手段无所不学。

武士子弟中的女孩子的童年一般都过得比较没有拘束,她们只需要学习基本的礼仪,但是等她们成年之后,身为武家之女同样要为武家的生存出力。长期的战争让武士们有了互相妥协以达到更大利益的需要,他们通过交换人质和政治联姻的方法组建起联盟。著名的日本战国时期,为了三家的利益和目的,今川义元的军师太原雪斋穿针引线,在善德寺使得骏河今川义元、甲斐武田信玄及相模北条氏康这三家大名达成了同盟条约,史称“三国同盟”,又名“甲相骏三国同盟”。不过今川义元死后,今川氏真继承家督,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同盟联手攻打并且平分今川家领地,导致“三国同盟”彻底破裂,而信玄在川中岛会战中表现出彩的长子也因为是今川义元的女婿而被禁闭最后自杀。

2?郾元服

元服是日本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元服的男子由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有权有势的人为他戴上乌帽子,系上帽带,并且拟定一个大名。这位执行仪式的人就被称为“乌帽子亲”,他通过为少年男子行元服礼从此就与此男子结为父子之亲,不但要关照此男子,还经常把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赐给对方。

大名(大名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之子在元服前,其父会指派家臣中德高望重者担任孩子的指导老师,负责教授文化和武艺,全面指导他成为一名武士,辅佐他长大后成为合格的统治者。信玄的老师板垣是其父信虎手下干将。板垣信方(公元1489—1548年)是侍奉武田家信虎、信玄两代的重臣,其祖先是甲斐源氏武田祖先武田信义的第三子兼信,其才能得到信虎的高度评价,因此任命其为嫡长子信玄的师傅,负责教导武田信玄。

武士的众多儿子中只有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家业,其他儿子则有义务辅佐兄长。然而面对大名继承权的巨大诱惑,兄弟相残之事频频发生,武士集团的力量也会因此削弱,因此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武士团首领往往会很慎重。首先,体弱多病的不适合做武士的孩子会让其出家皈依佛门,次子可能会成为人质以巩固同盟关系。其次,领内豪族的继承人需要领主的承认,如果豪族一时没有合格的继承者,大名就会将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领其家门,这样豪族也就成了大名的分家和亲信,使得大名与豪族的关系更紧密。

相比之下,家臣之子就要辛苦得多了。接近元服的那几年,大多数孩子会去家主身边做小姓或侍卫,一方面起人质作用,一方面磨砺武技、学习战争之法,以便继承家业或是得到额外的封赏。在《利家与松——加贺百万石》中,织田信长身边的大将前田利家14岁时出仕斯波(其实就是织田)家,成为织田信长的贴身侍童,很受信长的宠爱,后来屡立战功而成为织田信长手下的大将,最终成为万人之上的大名。

武家的男童12岁就算成年,要习文学武做个男子汉,一般满12岁时举行元服礼,也有的可能稍早或稍晚,如家康10岁就元服了,而家康替井伊万千代(直政)元服的时候他已经15岁。元服时要取元服名,作为一生使用的正式名字。绝大多数的武士的元服名都由两个字构成,鲜有一个字的。例如上杉谦信,元服之前幼名叫虎千代,既没有姓,也不算正式的名。元服之后,他继承了家族的姓氏——长尾,又起了一个非正式名——平三郎,还有一个正式名——景虎,合称为长尾平三景虎。又如织田信长,幼名吉法师,元服之后叫织田三郎信长。元服名会从家中的长辈名字中取一个字并且世代相传,这个字叫“通字”或“苗字”。取元服名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叫“偏讳”,就是从其他长辈或有权势者那里讨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来为晚辈命名,这个习惯一开始是盟友之间为了坚定友谊所采用的方式,后来成了人主对其部下的一种赏赐。

3?郾初阵

元服标志着男孩子成年,结婚标志着他担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而初阵则标志着他成了一位真正的武士。

在《武田信玄》和《风林火山》中,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是武田氏嫡长子晴信最为忙碌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的三件大事:第一,进行了元服仪式(成年礼);第二,迎娶了有公卿家庭背景的三条夫人,从而与公卿拉上了关系;第三,迎来了自己的初阵。

少主初阵决定了他一生的功绩,也是一个家族能否继续存在下去、能否兴旺发达的检验标志之一。如果少主的初阵十分成功或者少主在初阵中显露出了成为优秀武将的素质,就会受到家臣的好评,能够起到维护家族的统治的目的。为了让儿子一战成功,大名也多半会选择一些胜券在握的战役让其参与,以提高初阵的成功率。

武田信虎虽然不喜欢嫡长子晴信,但他也没有必要自毁统治,于是武田晴信面对的初阵就是一座相当不起眼的城——海之口城,晴信的任务则是后备。海之口城位于甲斐国北部的信浓国,信浓国多山,而海之口城正建在山尖上。

历史名师成长的心理发展历程初探 篇7

一、选择历史教师路途的心理因素

老一辈的名师, 他们所走过的历程具有不可复制性, 比如极其困难的家庭条件、“文化大革命”、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等情况, 都是一去不返的成长背景, 而今天的青年教师也不可能重走他们的老路, 因此, 在选择教师行业时的心理趋向, 其实是含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 时代特征造就了老一辈名师在发展的道路上具备了不同于青年教师的所特有的品质, 比如成学江、王雄、陈伟国老师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种被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对知识的求真态度, 让老一辈名师们都对书本、学习、阅读、历史学或师范专业都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

从贴近人们生活的角度说, 教师扮演着一种不断创造精神财富的社会角色, 许多人从小在家庭和学校环境的熏陶下, 就从心底崇拜或立志要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赵利剑老师在他的回忆文中写道:“至于说到对于历史学专业的挚爱, 则更为吾暗自得意矣。 因为这种爱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乔揉造作, 也不是 ‘既来之, 则安之 ’的顺水推舟, 而是完全源于内心的情与意。 ”②但是, 这些在历史教育领域颇有一番成就的历史老师们, 有相当一部分都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历史或者教育事业, 究其原因:“分配”。 据毛经文老师的讲述:“我们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 大学毕业生说好听点是包分配的, 说不好听点是强制分配, 思想不通, 组织上服从, 师范生就必须去做中小学老师, 除非你爸是‘刚’或‘江’。 ”③甚至有一部分名师在他的职业生涯前期, 在无奈进入教师行业后呈现一种消极心理, 不进反退。 刘庆亮老师在刚开始执教的不安分, 并受到校方的处罚, 也充分反映了部分名师在职业发展的初期, 出现过消极应对的心理。 但是, 无论是“包办婚姻”也好, 还是初期迷惘也好, 这些名师最终还是回到了教育事业的正轨上, 他们靠的是怎样的品质与毅力? 他们在从教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他们立志成为历史名师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历史名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心理

美国学者费斯勒把教师生涯发展分成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 实习导入阶段, 能力建设阶段, 热心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的阶段, 生涯引退阶段。 其中, 处于“生涯挫折阶段”的教师会在教学时遇到许多挫折:理想幻灭、工作不满、情绪低落, 等等。 教师在遇到挫折时如果停滞不前, 或者说持续在生涯低落阶段而不知在专业领域奋进成“专家的”“卓越的”, 则将永远也成不了名师。

1.职业倦怠心理

有学者认为, 在教师职业发展的中期, 常常会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 而且会将这种心理归纳在 “高原平台期”或“职业危险期”的范畴。 比如王铁军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平台期通常需要8-10年完成, 对应的教师年龄大约在35~45岁左右为资深老教师, 他们会因为自身的经验及资历而自以为是, 也会因为“职称”到顶而不思进取……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可能④。

显而易见, 职业倦怠心理在教师发展的中期很容易被察觉, 但是笔者认为, 这种倦怠心理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的一个“毒瘤”, 无论是前期、中期还是后期, 都是这颗“毒瘤”孕育的“温床”。 刘庆亮老师在他执教的生涯中, 一开始就出现了类似状况。 按刘庆亮老师的情况, 选择教师行业的缘由是学校的分配而并非自己的意愿,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教学事故, 也充分说明职业倦怠心理在职业前期的凸显。

2.名利观

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具有两大优势:其一, 工作稳定。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优胜劣汰的职场竞争给许多青年造成了许多无形压力, 而教师职业的 “铁饭碗”则刚好回避了这一残酷的现实问题。 其二, 教师行业的社会地位较高。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 公众对教师的评价处于一个较高位置, 即所谓的“受人尊重”。但是, 收入问题估计是历史教师甚至是各科教师心中的一个梗。 “清贫”等词一直是形容教师的词汇, 教师所抱怨最多的, 无非就是认为自身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把经济收入纳入教师的职业范畴, 似乎有违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等所谓的成为名师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

但回归到现实, 中国的教师工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 确实又低了一截。 2012年4月, 《纽约时报》报道称, 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飞利浦。 阿特巴赫进行的主要针对大学教师新聘时工资的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仅为720美元, 在被调查的28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三名⑤。 教师的薪资水平与社会地位的不协调, 也是许多年轻人不愿走上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也是在职教师安心教学、创新理论的阻碍之一。

三、名师成长内在动因的激发

自己的努力奋斗是大多数名师最主要的成功方式。 教师能够脱颖而出, 在一定的年纪条件下自我反思、 自我学习、 自我情感教育的能力已经基本成熟, 并不倚靠他人指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从低到高分别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 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当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一理论为名师工程中个体的需求提供了心理学依据⑥。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下, 满足社会的认可则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 而满足这种追求的有效途径是激励机制。 只有采取激励和自我激励的方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树立正确的价值需求, 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走向名师的顶峰。

要想激发内在动因, 专业素质则是教师成为名师的基础。 加强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 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除此以外, 还要学会评估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 充分了解自己, 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掌握的知识文化技能, 对自我做出客观评价。 其次, 要学会根据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制定相应行动目标和实施方案, 对自己的行动和作为预设相应目标, 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和理性分析, 然后通过反思性的思维活动, 再加以修正和改进。

摘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从历史名师的主观层面探讨他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便于我们感受名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情感升华, 这才是名师的影响力在精神层面的传播。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 不仅在于能教出多少优秀的学生, 更应该成为青年教师的精神领袖。本文根据诸多名师的成长回忆撰写, 希望通过分析历史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帮助青年教师们坦然面对从教育人道路上的跌宕起伏, 走向名师的顶峰。

关键词:历史名师,专业成长,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童福勇, 程其云.中小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211位名师的调查[C].开启名师成长新航程——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名师成长研究文集.

[2]孙双武.怡心书香探索守望———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生涯之感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毛经文讲述.曹军辉整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2.

[5]王铁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名师成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解读[C].开启名师成长新航程——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名师成长研究文集.

成长的历程 篇8

一.《小河男孩》是一部青少年成长小说

青少年通常指的是12岁至20岁之间的孩子,这个阶段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方面都有特殊的需求。成长一词在人类学中被解释为 :青少年经历生活的一系列磨炼和考验之后,获得了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从而进入人生一个新的阶段。马科斯认为 :“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来的世界观, 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存,这种转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指引到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成人世界。”换句话说,成长小说是以描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上个世纪初,西方文学界开始出现较多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创设和青少年相似成长经历的文学情境,描述主人公自立自强的精神,题材比较广泛,内容丰富,格调健康,品味出众,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更好地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大人总是竭尽全力地保护孩子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尽量避而不谈生命和死亡的话题,文学家们总是用自立自强和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在这个阶段,勇敢面对死亡,尤其是面对亲人的死亡是青少年必须学会的一件事情,虽然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非常困难,非常痛苦,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情感,会受到心灵的撞击,会在困惑迷茫中思考,进行自我调整,了解生命的真谛,最终坦然接受死亡。《小河男孩》就是描述这种生命形式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它描述了青少年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真正面对亲属的死亡这样一种生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要竭尽全力超越生命的瓶颈,领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平静地面对死亡,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同时,青少年得到了对于世界的新认识,以及用新的自身认识和结构去顺应世界,从而经历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成长阶段,一步步成长起来。

二.《小河男孩》的故事梗概

15岁的主人公小女孩杰西喜欢游泳,深爱她的爷爷经常陪她去。当知道爷爷重病时日不多时,面对爷爷的痛苦、 衰弱和逐渐临近死亡,杰西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如何帮助爷爷减轻痛苦,想到爷爷健康时一直是充满活力、能量与热情,而且永不服老的样子,现在却由于生病很虚弱,心理上极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她努力想把最害怕的念头赶场脑海。只能陪伴爷爷来到他的故乡去完成他的心愿 :画一幅 《小河男孩》的作品。杰西没有在爷爷的画里找到小河男孩, 却在神秘的河边遇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杰西的视线里,尤其是爷爷病危时,小河男孩更加频繁地与他交流,鼓励杰西代替爷爷的手完成了爷爷最后一幅作品。小河男孩带领杰西俯瞰爷爷家乡的整条河流,就像俯瞰生命的全景。他带领杰西一起游向了大海的深处,用这种方式陪伴爷爷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杰西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平静地接受了爷爷的死亡,并把爷爷的骨灰进行了河葬, 自身获得了成长。小河男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形象,是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象征意象,我们可以把他看做是爷爷的化身,他在杰西迷惑、不知所措时,教会杰西应该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整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写法和象征意象,描写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不适,并用如梦如幻般的语言教会了主人公生命的真谛,帮助主人公进一步成长。

三.杰西的成长历程

作者在《小河男孩》中运用意识流写法和象征手法,塑造了虚幻的小河男孩的形象,他是爷爷的化身,带领杰西一步一步勇敢接受爷爷的死亡,开始新的生活,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获得了自己进一步的成长。杰西的成长经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 :杰西面对爷爷的病情,不愿意接受现实。

小说开头描述爷爷去看杰西游泳的场景,游泳池里人非常多,爷爷看杰西游泳不到二十分钟就会觉得很无聊,但是“他总爱来看她游泳”,“他是一个既顽固又骄傲的老家伙, 总是说没事,一切都很好。” (03) 在妈妈眼里,杰西是爷爷的灵感之源,爷爷是在杰西出生之后,才在绘画中找到了自我,仿佛有一种魔力激发爷爷。可见杰西对爷爷是如此的了解,他们俩的关系非常亲密,为杰西不能接受爷爷病重的现实做了铺垫。

在杰西眼里,“爷爷一直是充满了活力、能量与热情, 而且用不服老的。” (09) 爷爷病重后,杰西陪爷爷回到了他的故乡,“仰慕他的力量,疼惜他的伤痛,但却很难想到爷爷会死去。”(24)看到爷爷虚弱的样子,总是让杰西百感交集,她不愿意想象,不愿意接受爷爷即将离去的事实。爷爷看到了杰西的迷茫,也在试图劝说杰西 :“任何事都会改变, 杰西,任何事都会,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抵抗也是白费力气,我们只能接受它。”(26)可是杰西不愿意想到改变,她也不要它们立刻就改变,也许要等到她感觉对了,准备好能够接受了。面对深爱她的爷爷病重,杰西非常困惑, 他不愿意想到爷爷会死,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

第二个阶段 :小河男孩的出现带领杰西一步步面对亲人的死亡。

当主人公杰西初游爷爷家乡的小河时,她感觉到“有人就在附近看着她,她可以感觉得到,” “但视线所及处却不见半个人影。”(33)当爷爷虚弱地无法拿笔完成他的画作时, 杰西再一次游览河景,因为爷爷告诉她山顶某处便是河的源头,她觉得有必要去思考事物的起源。当她准备离开时,她感觉到“有人就在这附近,距离她非常近。” (60)她看到了” 一个男孩的身影映着天幕,虽然他的个子很高,但在背光下, 很难分辨出他的轮廓,他似乎只穿了条黑色短裤。“(61)小河男孩若隐若现,杰西还向艾尔福(爷爷儿时的同伴)求证小河男孩的存在,小河男孩对杰西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在夜里,她又看见他了,她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们不会相信小河男孩的存在。在第十章,爷爷作画不想让杰西打扰他时, 他让杰西去游泳。杰西在跳水时,听到附近响起水花的声音, 她突然看到小河男孩破水而出,第一次比较清晰地看到小河男孩的形象,但也只是看到了一头黑色的乱发和一条黑色的短裤,看到小河男孩用各种姿势在畅游,但他很快又消失了。 直到第十三章中,杰西和小河男孩才进行了初次对话,杰西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向小河男孩倾诉。小河男孩鼓励她去做爷爷的手,帮助爷爷完成他的遗愿 :完成小河男孩这幅作品。 杰西承认如果爷爷能完成心愿后再去世,自己就不会那么难过了。小河男孩还邀请杰西在小河的源头见面,他带领杰西看到了生命的全貌,并告诉杰西“河流在这里诞生,它会一直奔向命中注定的远方,无论在旅途中遇到什么样的磨难, 最终都会有一个美丽的结束。”(139) 即使它已抵达了终点, 也不说明就此结束了,而是意味着它将在此开始重生。虽然杰西不是很懂,但心情开朗了些,如乌云间露出丝丝晴朗。 小河男孩还邀请杰西和他一起游向大海,杰西一边游,一边想着爷爷,虽然很吃力,很辛苦,但她觉得小河男孩的出现似乎隐喻了爷爷漫长的人生历程,让她觉得只要能追上小河男孩,就能挽留住爷爷的生命似的,爷爷给了她力量,她克服了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涣散,终于游到了大海。当白昼即将结束,杰西知道她的旅程也已结束,她游到了生命的终点,也以这种方式陪伴爷爷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第三个阶段 :坦然接受,给爷爷河葬。

杰西抱着爷爷的骨灰罐,决心将爷爷的骨灰河葬。她开始明白小河男孩告诉她的话 :“即使河流抵达了终点,却在那里又开始了重生。”(173)她把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后, 望着它们漂流而去,她意识到爷爷的生命已经不再可以依附,不再能够挽留,但是爷爷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杰西。“生活将继续下去,无需痛苦,悲伤会逐渐淡去。”(173)杰西把爷爷的骨灰罐也扔进水里,接着自己一跃而下,杰西终于接受了爷爷去世的现实,也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四. 结语

《小河男孩》是一部青少年成长小说。作者蒂姆 • 鲍勒运用意识流和象征手法,向青少年展示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生命长河,指引着迷茫的孩子们面对亲人的死亡时,能够渐渐领悟生命的意义,坦然接受痛苦的现实,并激励他们一步步成长。书中如梦如诗般的笔触,将在青少年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摘要:《小河男孩》是英国小说家蒂姆·鲍勒1997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的一部作品。小说描述的是15岁的小女孩杰西面对重病的爷爷是如何一步步说服自己接受爷爷的死亡,从而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少年成长小说。作者运用意识流写法和象征手法,用如幻如梦般的笔触,教会了青少年生命的真谛,体味了不同的人生。

一个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成长历程 篇9

三年后被调入昆明市中心城区教研室, 着手进行区小学计算机课程实验的准备工作。我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计算机设备、师资等第一手材料;填写了《小学、幼儿园计算机装备及使用情况统计表》;撰写了小学校园内计算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培训;自己编写小学计算机教材, 并拟定开课方案。区小学于1994年9月正式开设了计算机课。在教学研究工作中, 我与年轻的教师一同备课、听课、评课, 组织教师同上一堂课。我骑着自行车在各学校间奔走, 与教师们在探索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路上跋涉着, 艰辛但充实。

初次主持的《对小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 通过六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获昆明市200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五华区200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 培养计算机爱好者, 指导的学生在省级、全国小学生计算机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教学研究工作中, 积极与同行交流, 不断总结提高, 所撰写的论文《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思考》、《浅谈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谈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在全国、省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从WPS软件教学所想到的》等10多篇文章。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 我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极强的责任心去做每一件事, 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和尊敬。

我于2002年调入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担任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后, 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 云南省也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建设我省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 我思考着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质的办法。

●新教材培训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学习平台

每年我们在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时都会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 如吕品老师、苗逢春博士、李艺教授等亲临培训现场, 在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 做教师的专业引领;同时挑选本省优秀教师在培训中做专题研究课, 研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观摩课、专家点评、交流研讨、互动参与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需求出发, 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技术培训中渗透教学设计指导和教学建议, 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 参培教师一同体验到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 每位参培教师在活动结束前都按要求完成了“参与式教学设计任务表”, 并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典型案例互动分析”环节, 教师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六年来, 参培教师达3500人, 培训收效甚好。

●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形成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团队

自2003年以来, 我们组织了三届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质课展评, 展示了16个州市的142节优质课;三届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审活动, 1080份参赛论文和教学案例参评, 我从中编辑整理了三本优秀论文、教学案例集, 并下发到全省信息技术教师手中, 指导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充满活力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我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省内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分享教学及管理的经验;教学评价专项研讨活动让这支骨干教师团队成为当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参加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课展评活动之前, 骨干教师团队和我共同为4节参赛课备课、听课、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 使得这4节参评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节一等奖, 1节二等奖。

●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培养优秀的教师

我所在学校是个乡级中心校, 相对条件要好点。校长很有魄力, 这学期引入了10兆的光纤。

与乡里其它校比, 我感到很满足。我每次下乡到下面的小学, 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 最远的要走到天黑, 要带干粮和手电。那里的孩子除了电视机就没见过其他的电器。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节上机课:学生觉得计算机太“神圣”了, 不敢动。在我的一再鼓励、“威胁”下, 终于有两个男生动了, 右手绷得僵硬, 明显的抖动, 呼吸急促……最后, 一阵抽泣声更让我热泪直流:原来是不小心把机子关了。他们认为是自己把它弄坏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些孩子!

冬天早上上课, 看到小孩子赤脚穿着拖鞋, 而外面的气温最多就4、5度的样子, 我心里那个难受真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每个周末有的小孩回家都是走山路, 20公里不在话下, 可谓是翻山越岭。遇到下大雨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有时候礼拜天晚上要到很晚才能赶回学校;现在学校的学生住宿也非常紧张, 有的2个小孩睡一张床, 我觉得相比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 这里的一切都叫我觉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真的不希望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差距越拉越大。想想我以前在城里读书的生活和现在山区孩子的生活, 不能比较, 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 更是教育区域性上的差距!

不来这里当教师很多东西是无法想象的。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能体验这样的感受。我只能快乐并积极努力帮助, 我能帮助的孩子们!

——一个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感言。

云南省是一个边疆省份, 农村中小学学校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70%以上。农村学校布点分散, 教育资源短缺, 教师职后培训成本高, 导致了城乡教学质量的落差。因此搭建以网络教研为主体的培训平台势在必行。2008年, 借助云南省特岗教师培训的平台, 我做了积极的尝试, 在培训平台上发布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课例和点评、优秀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难点解析, 就教学疑难问题提供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 要求参加学习的教师完成一篇教学论文的撰写, 一份教学案例的设计, 有近200名教师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我想通过远程交流平台, 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 骨干教师团队与农村教师之间以网络教研方式, 均衡发展,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年我都要下到州市农村中小学去听课、调研。我能感受到基层学校的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 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简陋的上机条件的艰辛与无奈。面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尴尬境地, 我积极鼓励教师调整思路上好课, 并积极与学校管理层沟通解决实际困难。我常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这样的想法, 要守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收获。你的课堂在学生心目占有足够的位置, 你才能在学校里有足够的位置, 你才能在学校中有“话语权”。不要仅仅只做学校中的“教辅人员”, 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做主力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旧市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名青年男教师。我是通过一次竞赛活动认识他的。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但课设计得很新颖, 上课时很有激情。从那次认识他后, 每次省级的教材培训, 我都安排他去磨练磨练, 上节公开课或进行专题交流。慢慢地, 他变得很干练, 进步也很大。去年我推荐他去参加全国的课赛, 他用完美的表现豪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课后他与我交流:那40分钟课堂是很美妙的, 我没有任何的紧张, 只有兴奋。比赛回来后他成为了个旧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骨干教师。我向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他的成长经历:不论身处何地, 只要用心耕耘你的课堂, 会有收获的。

成长的历程 篇10

1 Introduction to“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created by the American novelist J.D.Salinger, is well-known for the alienation theme.Countless adolescents believe it voices their aspirations.It was a story about sixteen-year-old boy named Holden.He had been expelled from school four times, and decided to have a trip to New York City for three days before Christmas.During the three days he suffered many things.The novel became popular in teenagers at her first publication.They were attracted to the way Holden dressed and imitated his behaviors creatively, which evidences the popularity of the novel, and illustrates that the story depicts the alienation of Holden so vividly that it turns out to be an ever-lasting theme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2 Alienation Theory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theory.It is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Hegel and Feuerbach’s philosophy.

In 1843 in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Marx first put forward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rx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profoundly reveals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ion in the labor capitalism, both propertied class and proletariat are self-dissimilation of human, and Western Marxist aesthetics introduced a new perception.

2.1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go

Human is a kind of exist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is that human beings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aspiration and emotion.They can control themselves.The alienation to human nature means that human do not behave like human.Their behaviors like animal, monster or even machine.In modern society, some people work desperately just for money, which can give them the sense of security.They believe everything is measured by money.At last, they are controlled by money and power.They ignore their feelings, aspirations and emotions, and become cold and detached.Just like Holden in the novel, his negative attitude makes him become coward and misanthropic.

2.2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others

I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s abnormal.Social relations appears with emerge of communication.However, some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or many reasons.They are alienated from others and with uncompromising behavior, which is objected by the public.Holden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He can not find a proper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parents, teachers and roommates.

2.3 Alien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iving surroundings

According to Marx’s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an alienated man argues that although he is the master of the nature, instead of controlling the matter, but becomes a slaver of matter.They are under the thumb of power, profit and private property.Therefore, what exists is just an isolated and lonely life.For pure and innocent Holden, his home, schools and New York City were the miniature society where no milk of human kindness exited.His pure soul was withering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struggling against the morality-clasped society.

3 Alienation of Holden

3.1 Alienation of Holden to ego

Holden’s alienation to ego can be found in many aspects.Sixteen years old is a period of rebellion, meanwhile, it’s also the crucial time for establishing the view of life and value.However, no one really gave Holden any helpful advices and guidance.He yearned for pure emotions, but the world of adults is full of phonies.Holden realized that sometimes he had to wear a mask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d conceal his thoughts and emotions.He came across his classmate Ernest Morrow’s mother on the train to New York City.In fact, he hated Ernest very much, on the contrary to be a squealer, he tried his best to praise him.“Well.He’s a very sensitive boy.He’s really never been a terribly good mixer with other boys.Perhaps he takes things a little more seriously than he should at his age”.Ironically, in his heart he thought“Sensitive.That killed me.That guy Morrow was about as sensitive as a god dam toilet seat”.Holden hated phonies, when he talked to Ernest Morrow’s mother he had to wear a mask and tell many lies.Only that could he protect himself well, while got no pleasure but frustrated and sad.These behaviors are opposite to his true nature.One the one hand he can’t do things in his own way, that is to say he can’t speak out his true feelings and thoughts, on the other hand, he can’t do things like adults, because he thought that’s too hypocritical.Eventually, he feels he canno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So at the end chapter of the novel, Holden said:

I’d be somewhere out west where it was very pretty and sunny and where nobody knows me…,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That way I wouldn’t have to have any god dam stupid useless conversations with anybody.

In a sense, Holden feels his own estrangement from his natural needs and spiritual needs.Although he abhorred th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out true love, he moped around and accepted old Maurice recommending to pick up a prostitute muddled, without actually having sex with them.In spite of showing his love to Jane, Holden was obsessed by philistinism, phony Sally, and still called and dated with her.During his vagrant time in New York, he was always eager to call Jane, but he gave up every time and did something instead.“I thought of giving old Jane a buzz, to see if she was home yet and all, but I wasn’t in the mood.What I did do, I gave old Sally Hayes a buzz”.He knew clearly that he loved Jane deeply, but he wasn’t sure weather Jane loved him;the silent love made Holden feel lonely and depressed.The failures push him further away from his true self.

These inconsistencies of Holden’s natural desires and his practical performanc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estranging him from his nature.He is trapped in the dilemma of whether to display his inner-heart affections or put a mask on his face.This, to some extent, reveals Holden’s own spiritual depression and perplexity, which manifests his alienation to ego.

3.2 Alienation of Holden to others

There is a saying stated by Aristotle:man is by nature a social animal, which means man is the living being by the intellect;and of regarding man’s essential quality—animality.Man, then, is an animal living in society.Society means the sum total of relationships;among kinds of relationship, there is one between self and others.Holden had so many relationships with his close friends and family, his roommates, classmates, teachers, and acquaintances and other distant persons.He tried his bes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but for many reasons, none of them can understand him.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aid that family harmony creates the happiest man in the world.However, in Holden’s eyes, rich and decent family is a place full of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disaffection.It is hard and ashamed for him to please his parents as well as other members.As a teenage, Holden hardly experiences parental love.Having great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 the couple spent a lot sending Holden to receive high-paid education in elite schools, but he was expelled from his schools for four times.Holden’s elders lived in their own world where there was littl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and children.Because of the generation gap,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Holden cared or interested and why he was frustrated and rebelled against orthodoxy.It was hardpressed for the Caulfield couple to show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care to Holden, they enabled him to live a wealthy life, but failed 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ir son’s spiritual desire.George Bernard Shaw depicted home was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hides the faults and failures of human beings.It also contained sweet love.But in Holden’s opinion, the more disappointed he felt about his parents’behaviors;the more likely it put him alienated from his parents.

Family makes Holden feel depression and confusion, so do the teachers in elite schools.John Ruskin, British art critic, described that education does not mean teaching people to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it means teaching them to behave as they do not behave.American historian H.B.Adams ever expressed that teacher affects eternity;he can never tell where his influence stops.No matter how highly common people or masters praise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ers’contribution, whereas, for Holden, the fact was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were sanctimonious hypocrites or liars, and school education were the ladders of power-and-money hackers.The schools Holden attended were supposed to be pure and noble places;in fact, they were the same to the real society with many pretentious figures:snobbish principal, pedantic history teacher, self-interested English teacher and unfeeling voyeur counselor and so forth.Classmates hanged on school in cliques, talking about wine, pretty women and sex.Not only did Holden sense the hypocrisies, airs and graces, and high-sounding behaviors in the adult world, but also detected the peers preened themselves like clowns to win flubdub and showed off their gaudy talent, they were nothing but embroidered pillows.It is clearly that Holden didn’t feel like 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them and be discarded.Consequently, the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deepens the gloomy of Holden and lays a profound gap between him and other, and results in his self-imposed exile.

3.3 Alienation of Holden to living surroundings

Home and school like mirror to the real society, where Holden cannot gain any warm experience, so he leaves for the real big society, New York, but still hardly does he find a place for himself;he is lonely and wanders like a ghost in the world.

He left school, because he couldn’t get along well with the people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s.When he talked to Sally, he described school, “It’s full of phonies, and all you do is study so that you can learn enough to be smart enough to be able to buy a goddam Cadillac some day”.This is a deep irony that the final purpose of study is to buy a car.Here lays the living dilemma expressed by Marks:human beings are at alienated place, they are controlled by the matter supposed to belong to or be taken advantage of by human beings.That is to say, the human’s free will is limited in some extent.The need of survival focuses individual to restrain and adapt own character to live a social-law-required life, which exposes the suppression and trampling of normal human nature.Thus, Holden’s choice, which also is the man’s natural, or id’s desire expressed his alienation from the society.

There is a saying that exp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home: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However, Holden’s home is a place full of loneliness and coldness.The only reason for him to go home is to see Phoebe, his younger sister.“I figured I’d better sneak home and see her, in case I died and all”.Holden’s father was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and engaged in work all day, his mother was hysterical and sensitive after Allie died.Both of them failed to show their tender love to Holden.Only from Phoebe did he receive the feeling of family affection.Family relationship is one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ocial relations.Solid family tie can help all members go through ups and downs.Holden found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was so loose for lack of affection as well as adults’seeking fame and gain that he just wanted to leave it farther.

For Holden, although New York City was dissipated and luxurious, it was no more than a place with phonies and solitude.Living in such social surrounding, it was hardly for Holden sensed the trust and love between people.Edmont Hotel might cover Holden’s secret of running away, but the false liquor and the coquettish girl all let him pounder the despicable society.The night club was meaningless and made him escape once again.For Holden, all these features of New York City were intolerable.Urban is not only the label of prosperity, but also symbolizes the civilization.But for Holden, the metropolis, New York City, a civilization failed to bear its glorious, dropped back into vanity fair.

4 Conclusion

The growth process of Holden is a vivid picture of youngsters’loneliness, confusion and depression.The core of alienation lays in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pursuit for pure soul and fame, innocent love and gain.“The Catcher in the Rye”ended with an obscur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wait for growth.But it is oblivious that many teenagers are growing to be“sophisticated”men who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ways of the world, and some new alienated phenomena occur, such as non-mainstream, senioriti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ther detrimental habits, these enable TV shows, like“X-change”, to rocket into spotlights.Therefore, the growth process of Holden and his alienation performance set a better example to help researchers to fi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ward off alienation.

参考文献

[1]Salinger J D.The Catcher in the Rye[M].Penguin Books, 1951.

[2]Salinger J D.麦田里的守望者[M].孙仲旭, 译.译林出版社, 2007.

[3]陈慧.论异化文学及其异化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84 (2) .

[4]黄舒.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体性关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8) .

[5]马龙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向的辩证思考[J].文艺争鸣, 2012 (11) .

[6]任伟利.论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异化”的再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7]朱兰芝.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8]周倩.《麦田里的守望者》异化主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

人文杂志辛酸的成长历程 篇11

虽说杂志性格由主编决定,但从《诚品阅读》到《诚品好读》的出现与转型,相当大幅度地展现出诚品书店自身经营方式的风格转变。《诚品好读》虽在读者间素有“不太好读”的戏称,但早期的《诚品好读》每期主题其实更是抽象,不时出现如“我”此种哲学概念的特辑。2004年改版之后,里面纳入了很多城市潮流的成分,也夹杂着不少广告,但整体看来不仅不土不乱,更显示出一种以人文阅读为核心、引领都市流行文化、借助市场因素构造文化亲和力的“王道”。2007年《诚品好读》再度改版,杂志里面又多了一些生活创意方面的内容,紧跟“创意文化”之趋势。如此的改革并没有为其带来好运,2008年4月,诚品书店宣布《诚品好读》休刊。

19年的诚品书店,8年的诚品好读,故事和经验,自豪与辛酸,让两岸的读者无不感叹、怆然,然而这些东西,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对当今人文阅读的深沉思考……

故事,从诚品书店的会员专刊开始

“对于台湾民众来说,诚品书店已经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家书店,是读书人的福气,也是一座城市的骄傲。”这是台湾人对诚品书店的整体评价。

台湾的发行体系催生了很多很有名气的书店,这些书店相互竞争,各自发展会员,为了更好服务读者,吸引更多的会员,许多书店也办起了自己的杂志,这些杂志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一是不对外发行,只赠送书店会员;二是由书店出资,几乎不刊登其他广告;三是杂志内容相对比较专业,有些曲高和寡,但人文审美性较高。《诚品阅读》就是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诚品阅读》的最初宗旨是服务于诚品书店的读者,因此,对杂志本身来说,它的读者定位、内容导向基本就非常明确了。在台湾,诚品书店本来就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了,作为书店的会员专刊,自然而然带上了“品牌”的色彩,具备先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固定的读者群,诚品书店的会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审美能力和较高的阅读兴趣,得到这一部分读者的认可,也就可以树立起杂志的新形象,而作为赠送会员的专刊,一方面拉近了书店跟会员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让杂志深入到读者当中。会员专刊是不发行销售的,它不用担心自己的销售量,也不用承担市场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诚品阅读》开始成了读书人自豪的谈资……

阅读,让读者真正品味高雅的人文文化

《诚品阅读》前期整体比较偏向诚品书店创始时期的理念,以引进欧美当代最新思潮为主。它购买了不少欧洲当代插画、照片或者评论文章刊登,但整体内容文字叙述居多,编排简洁。历届主编中曾延揽著名作家萧曼和女书文化的发行人郑至慧,以人文和前卫议题为主要取向,深受许多布尔乔亚阶级与亲欧文化人士喜爱。但碍于编辑印制高规格、成本和销售通路等限制,最后诚品书店在经营销售不彰的考虑下停刊。

四年之后,诚品又推出《诚品好读》,被赞誉为台湾人文阅读风向标,是一本引领时尚和风潮的阅读杂志,当然它也是继承《诚品阅读》的编审主流和编辑风格。而其能够在台湾始终如一地秉承高雅的人文文化观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独立的内容选题。即使是作为书店的会员专刊,《诚品》(以下将《诚品阅读》和《诚品好读》合称为《诚品》)都并没有改变杂志的性质。之前的《诚品阅读》也许是更多地展现书店的图书和销售信息,但是其他文字的取向依然是不受书店限制的。之后的《诚品好读》的内容,则拥有更高的独立权。它一方面吸纳别人的广告,另一方面则依然秉承前人的人文观,书店是不加干预的。

其次,雄厚的经济后盾。如今,一本杂志要面世大概经历三个时期:预热期、成长期、成熟期。而在杂志的预热期,杂志要做到的是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而此时,杂志并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没有知名度也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广告来源,因此,前期的经济投入也是相当多的,所以,它必须要考虑杂志的市场问题,也就是读者定位问题。在时尚与潮流逐渐成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人们也逐渐被抛向了一个价值虚无的荒漠和意识形态的真空,整个社会笼罩在对利益的追求和物欲的满足之中。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也让正统文化受到很大的挑战,纸质图书也逐渐被人们冷落一旁,人们的价值观、文化观、阅读观发生转变,阅读也慢慢成了“快餐”式消遣,阅读成了一种奢侈。鉴于此,杂志要取得一定读者的青睐,也必须投合大众的口味,变得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现在和未来杂志的发行压力。而前期《诚品阅读》,根本就不必去考虑杂志的发行市场和经济压力,这无疑是给“曲高和寡”的它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于是,诚品书店与《诚品》,形成了两个品牌,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发展,《诚品》也成了引领读书人走进阅读的一本优秀、成功的杂志。

内容取向和读者需求,二者将如何取舍

每一本人文杂志要生存,都要面临两个大问题:引导读者进入阅读的人文定位和拓展读者市场。精品的阅读就必须要求人文杂志的内容与品位不能偏离人文的轨道,而市场的竞争则迫切要求杂志的内容要深入读者,符合大众的口味,争取更多的经费。想使杂志内容具有品位,代表城市发展的人文思想,又想让杂志走进更多读者的心中,让杂志在市场的竞争中大众化、潮流化,提高杂志的收入,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也将决定杂志未来的走向。

我们可以将《诚品》辛酸的成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诚品阅读》时代,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块,一块是服务于诚品书店图书销售信息和广告,另一部分则是以人文和前卫议题为主要取向的内容。这个时期杂志的经费来源于诚品书店,只向会员发送。

第二阶段,经过四年的休养生息,2000年《诚品阅读》更名为《诚品好读》,以大开本印刷形式重新面市,一时惊艳众人,重新成为诚品推广阅读或艺文活动的代表媒体。当时内容还是以图书资讯和深度书评为主,虽然没有正式开始售卖,但依然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精心策划的内容令人大悦。此时也正是诚品书店大量开拓分店的时期,《诚品好读》曾是非常吸引人的“会员福利”之一,每期万本杂志经常被索阅一空。但其“曲高和寡”的曲调依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在台湾,《诚品好读》成了“诚品难读”,但是《诚品好读》口碑好,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为《诚品好读》走向市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三阶段,从2004年改版走向市场运作到2007年的再次改版之前。2004年《诚品好读》实现了从会员专刊到面向市场的转变,同时,为了更好地贴近读者,《诚品好读》也做了一次改版。改版之后的《诚品好读》,在内容和设计上跳出了那种只面向读书人的单一定位,并加入大量广告以迎合市场,更显示出以人文阅读为核心、引领都市流行文化、借助市场因素构造文化亲和力相结合。而专注于图书的诚品书店,更是将副业拓展至房地产领域,为走高档路线的新楼盘建设会所式图书馆。2005年,《诚品好读》正式输入香港,在各家书店、文化场所售卖。《诚品好读》走上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第四阶段,从2007年再度改版到2008年4月的宣布休刊。由于《诚品好读》的读者日益扩大,其销售量也日益增加,到休刊前,《诚品好读》的销售量达到6万多册。读者群的扩大,就必然要求其内容要更加切合读者的兴趣和口味,之前的《诚品好读》的定位在这种趋势下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才能继续增加其读者群。因此,改版是大势所趋。这次改版,《诚品好读》力求做到阅读与设计的相结合,引导读者用心阅读,杂志里面又多了一些生活创意方面的内容,紧跟“创意文化”之趋势,按说更应大行其道才是,但杂志仅靠发行量是远远不够的,《诚品好读》终因广告的不景气落到了休刊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惜!

《诚品好读》的辛酸成长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刻体会的。一本人文杂志应该如何发展,关于经费,关于品牌,关于内容定位,关于创作团队,关于读者需求发行市场,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而这些,从《诚品好读》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19年的诚品书店,8年的《诚品好读》,它始终在寻找着一个可以介于内容取向和读者需求的平衡点。如果让杂志的内容趋于低俗,即使杂志可以争取很大的发行市场,但已经失却了作为人文杂志、引导人文阅读、作为城市风貌风向标的意义了;然而,如果一味去追求杂志内容的专业与高雅,也便过分地限制了杂志的读者圈,更不用去说由杂志所带来的广告市场。而没有广告和发行,杂志也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城市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决定着城市的精神与气质,人文杂志则是城市文化缓慢变化的最真实记录。当今两岸三地,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并不多,至于人文阅读更是比边缘还要边缘的领域。当阅读愈发演化成一场文化灾难的时候,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依托于阅读的各类文艺杂志,其命运就如同暴风中的蝴蝶,只能在商业与人文的夹缝间挣扎求存。当资金出现断裂,市场又缺乏良好的回馈时,编者初创时的热情,也就难免被各种现实因素消磨殆尽。因此我们在呼唤城市文明回归的同时,不得不重视自己人文杂志的内容定向,这种定位的艰难与风险,谁来承担呢?

成长的历程 篇12

成长小说也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从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转大人”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也到达(圆满的,或虽不圆满但尚称释然的)尾声。

作为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儿童长篇成长小说《绿墙山的安妮》,它出自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莫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笔下,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小女孩安妮怎么样从一个孤儿的身份转变成一个美丽、温柔、大方懂得知恩图报的姑娘的成长历程,她告别了单纯无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接受。小说自从出版以后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累计发行量达到了五千多万册。小说中塑造的经典主人公“红头发的安妮”也被大文豪马克·吐温评价为“继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小说也受到全世界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的喜欢。

二、在镜像关系中建立自己的身份

拉康发现镜子中的形象和自己的统一性,他看见镜子中的自己是随着自身的活动而活动的,这样他就进一步的提出镜子中的形象与自身存在的关联性,而他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他提出了“婴儿在会说话之前镜像的自我欣赏”这个观点。同时,他人的存在对自我的构成也是一种影响,所以可以说镜像不单是指婴儿作为主体在镜子中逐渐的发现自己的形象,也说的是成人可以通过旁人的眼光和评价进一步反观从而获得自我形象。每个人身份的形成是在他人的不断凝视与评价中建立起来的,在小说中,作者将主人公安妮当成主体,利用显而易见的镜像关系,通过旁观者凝视的角度从而建立起了自我形象,并且是在不断地完善与积累,这样安妮就逐渐地建立自己的身份。

文中安妮的好朋友黛安娜和安妮的关系是小说中第一重镜像关系。黛安娜作为安妮的知己,有着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和红润的面颊。她们初次见面就发誓彼此忠于海枯石烂不变心。虽然她们的交往曾经受到过黛安娜妈妈的阻扰,因为安妮误让黛安娜喝酒,但是凭借着两个孩子的共同努力以及安妮的善良两个人最终还是做了好朋友。从安妮的角度上看,她有一种心态就是如果一个人长的不好看,那么她最好就要有一个漂亮的好朋友,而长相美丽并且有一头黑发的黛安娜正好符合了她的想法。她们两个人都有着小孩子纯真的天性,喜欢幻想,将生活想象成童话中的样子。黛安娜可以在安妮每次闯祸被大人训斥以后给予她关心与安慰,文中的黛安娜和安妮是完全相反的性格,她乖巧稳重不像安妮那样喜欢闯祸,这样的黛安娜正好就是安妮希望中自己的样子,在小说的描写中安妮很多次都表达了对黛安娜的羡慕之情。因为性格上的差异两个孩子之间正好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也让安妮在和黛安娜友情加深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比自己,完善自己。

安妮和吉尔伯特的相识是因为吉尔伯特有一天在学校里骂安妮是“红发鬼”,最恨被别人说自己头发的安妮将石板敲在了吉尔伯特的脑袋上并因此被老师罚站,从此之后两人的关系陷入一个僵局,势不两立,虽然吉尔伯特曾经多次向安妮道歉可是却一直被安妮耿耿于怀,这样安妮和吉尔伯特之间就构成了小说中第二重镜像关系。安妮将吉尔伯特当成是自己学业上的竞争对手,而正是因为安妮与吉尔伯特在学业上的良性竞争让安妮的学业不断的进步,当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安妮都把吉尔伯特当成“假想敌”借此不断的激励自己。最后这两个人在吉尔伯特将村里教师的位置让出后得到了缓解,并且有趣的是在“安妮系列”之后的小说中两个人相互萌生了感情,并且最后结了婚。

三、学会正视自己

除了上文说到的两重镜像关系以外,还有自我镜像,在安妮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小说中安妮在没有来到绿山墙农舍之前是和托马斯太太在一起住,当时倍感独孤的安妮总是把她在玻璃的影子假装成为住在里面的另一个姑娘,她还起名叫玻璃面的影子卡迪莫里斯,她假装两个人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经常会相互间说悄悄话,安妮经常长时间的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卡迪莫里斯虽然是安妮想象出来的人物但是也是安妮现实生活中寻求安慰与鼓舞的对象。玻璃中的那个“她”是作为象征形象出现的,也是主人公成长中“他人”的一种自我的形象的建立,安妮对这个“她”的重视也表明了对自我身份的肯定,是她在成长之路上对自我最初的认识。所以最后当她离开托马斯太太家离开卡迪莫里斯的时候她心如刀割。

安妮在来到绿山墙农舍之后还想象着房间里挂着华丽的大镜子,这样她就可以看见一个这样的自己“身材苗条,仪态高贵,穿着绣有白色花边的拖到地上的睡衣,胸前缀着一颗珍珠,头上也戴着好些珍珠,头发乌黑油亮,皮肤是一种清爽的乳白色。”但是安妮很快地就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她“跳了起来,跑到那面小镜子跟前,往里面瞅着。镜子里映出她那棱角分明,长满雀斑的笑脸蛋和严肃的灰眼睛。她把身子凑上前去,满怀深情地吻了吻镜中的自己。”这才是她真实的样子,她接受镜子中的影像,希望能够面对自己,她觉得人就应该替自己感到骄傲,认识到这一点的安妮有了自信,并且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她将不切实际的幻想丢掉,重新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长相普通有着一头红色头发的小姑娘,这时候的安妮认同了自己的身份。

安妮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名字拼写后面带“e”,不管是谁她都要强调好几遍,安妮对自己名字的重视恰恰表明了安妮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她很强调自我,这在每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人通常往往只有懂得重视自己才可以明白生活对于自己的意义。

四、结束语

安妮在小说中是一个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孤儿,安妮从一个莽撞、爱闯祸、幼稚、爱幻想、说话滔滔不绝、不守传统的小女孩最终成长为一个内敛、稳重、知性、成熟、勤奋并且懂得知恩图报的成年人,小说的最后安妮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机会留在了绿山墙农舍,因为她要守护这里。安妮在成长的道路中一步一步的完善自己,她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身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现实中明白了做梦和幻想的幼稚,不再像以前那样滔滔不绝的说话,这些改变让安妮更加的拥有成熟女性的魅力。《绿山墙的安妮》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成长小说,主人公安妮在不断的成长中构建了自己的身份,安妮的努力,朋友的帮助以及收养人对安妮无私的爱,这些都是安妮能够不断的认识自我,不断的成长的历程中最后完美脱变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相信安妮的成长将会激励更多人的成长。

摘要:《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作者莫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一部描写青少年的成长小说,其在内容和结构上对传统的成长小说有继承和发展。安妮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整个小说是对安妮的成长经历的描述。本文分析安妮是如何通过努力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正视镜像关系中的身份,以及坚持维护自己的名字。在与绿山墙农舍逐渐培养出的感情中不断地加深自我认识,让自己成长起来。

关键词:成长小说,绿墙山的安妮,镜像关系,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李心言.向安妮致敬——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J].作文世界:小学版,2012(9).

[2]尹经媛.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绿山墙的安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上一篇:微电影的嬗变下一篇: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