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和创新

2025-01-19

开放和创新(共12篇)

开放和创新 篇1

美欧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Henry Chesbrough教授撰写了“开放式创新:创造和利用技术的新规则”(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该书总结了二战后美欧科技发展政策的演变,特别是通过对著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开放式创新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选择。2006年美欧15所大学的16位专家和学者对开放式创新理念从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和合作网络等进做了进一步阐述(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目前美欧国家对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深入,并逐渐融入国家的创新政策。了解和跟踪美欧关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企业创新理念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 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 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 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 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 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 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 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 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 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 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创新是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在孤军作战,合作不足。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使企业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价值链的不同点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与研究单位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和管理企业合作网络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共赢”。除企业和研究机构外,政府部门也在合作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如鼓励竞争和以反传统及习惯势利精神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

7. 政策互相协调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一个创新政策不能与其他政策相分离,比如人员流动政策、资金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竞争政策等。只有当技术创新政策与国家的总体政策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作用。

开放和创新 篇2

一、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三周,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必修的实践课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有两大块:一是工艺流程设计,包括高分子合成工艺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二是模具设计,主要以塑料注射模具为主。在有限的三周内,先由教师提出题目,学生按照题目,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高分子专业的课程设汁已经开设多年,积攒了很多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虽然是连续进行的,但毕竟还是分开讲授。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比较空泛,记忆不够深刻,不会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程设计中,在接到课程设计任务后需要重新温习专业理论,实际上理论教学和实际的课程设计还是脱节的。

2.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比较被动。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属于被动学习。

3.时间紧,任务重。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三周,即使设计题目比较简单也难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工作(最终的作业为一份说明书和两份图纸),多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4.学生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由于学生对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加之这个期间还要安排期末考试等因素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在课程设计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存在应付过关的心理,抄袭、复制设计文件现象比较普遍。

5.课程设计涉及的面比较窄。由于指导设计的教师只有2-3人,因此设计的题目有限,况且有些课程设计的题目又与实际脱离。这就造成设计的专业面很窄,当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界的开阔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虽然课程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也着实感到该实践环节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这门实践教学对很多学生在研究生复试或应聘工作时会有一定影响。曾经一位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提到过他找工作的经历,那个公司经营的产品与他课程设计的题目的产品工艺非常接近,因此他在面试的时候非常从容而自信。这样的经历很多学生都有过,这也增加了我们对课程设计深入研究和改进的信心。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课程设计对于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环节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毕业环节中,学生主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而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会对毕业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而做毕业论文的同学,在毕业环节中对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弥补,增加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重新对课程设计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调整思路和做法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例如聚合物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面对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的调整思路一是增加指导教师的人数。我们专业的教师研究的方向比较多,如塑料、涂料、复合材料方向的,有做聚合物合成的、加工的、模具设计的等等,涉及的面非常广,大部分的教师有实际经验。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的人数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课程重视的程度增加了。其次,课程设计的题目面也会随着教师的参与加宽了,更重要的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了专业水准。二是提前下达设计题目。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为了增加时间,可以提前下达任务。在第六学期中间阶段,专业理论课授课的同时就下达课程设计题目。因此课程设计的时间从此开始一直到期末,将近8~9周的时间。教师的指导工作需要在这段时间全程指导。

通过调整的思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收集设计题目:新颖实用的设计题目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程设计的信心。因此我们主要收集近年来和工厂打交道积攒了的实际案例、与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关的题目以及几年来设计比较成熟的题目供同学选择。按照2―3人一组,收集的题目要远远大于学生组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提前选择设计题目。

2.引入教学手段:既然课程设计是理论课的一个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教学手段来支撑课程设计,比如生产工艺的录像,FLISH以及高分子素材库等等,利用实例来分析,加深理论的理解,利于课程设计的进行。

3.制定评价体系:制定评价课程设计改革的效果的体系,如设计题目的种类(新旧课题的比例),学生自主选题的数量,层次,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等等。

4.制定考核方法:如果仅凭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终提交的说明书和图来确定学生的成绩,成绩往往偏差比较大,因此在考核方法上给以细化。采用类似答辩的形式,每一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对其设计的课题作讲述,不清楚的地方同学提问,同组的同学参与回答。再结合平时的表现最终给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也使同学了解自己没有参与设计的课题的.一些知识。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以及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使调整后的课程设计更加利于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实施将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更加有机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能结合自己的设计工作,完善设计方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强化了理论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践

我校级的课程设计我们按照全新的思路来进行,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效果与往届完全不同。

在5月我们讲授理论课的时候就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题目主要分为加工工艺、合成工艺、模具设计三大块,涉及到的高分子材料的品种有塑料、橡胶、复合材料,也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的合成,有各种塑料注射模具、挤出模具等等。这些的题目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以及所作的课题来确定的,大部分是工厂的实际案例,真正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下达题目后,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思考审核题目。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题或找题(教师把握其可行性),资料的查找是不可少的程序,通过资料的查找以及理论课程的内容大致了解相应的题目内容,然后确定自己的题目。例如腈纶的纺丝和后加工等就是学生自主确定的题目。

题目确定后5月中旬就查找相关的资料、着手进行设计,每周教师上课的时候指导答疑,大约在6月末基本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剩下的时间进行计算机绘图(也检验了化工制图的能力)和说明书的加工。

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都有一定提高:

1.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很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提高了。

2.提高了理论课的成绩。《聚合物成型工艺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等理论课的成绩提高了。例如:《聚合物成型工艺学》每年出题的时候总有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例如用理论解释实际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如塑料三通)的加工工艺等,这样的题目只有10%左右的同学能回答的全面,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至少有50%的同学回答的相当不错。

3.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课程设计的持续时间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学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提出问题,真正把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设计题目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设计,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这些方面的提高只是表面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市场调查能力等,其开放性也是显而易见。

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实际生产的感觉,在课程设计中能把很多理论的东西融入其中,同时也促进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虽然是第一届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题目收集的不全面、部分教师准备的不充分、部分学生有抄袭现象等,但是总体的效果提高了许多。

开放和创新 篇3

关键词: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为了不断适应发展变革的社会形势,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从而促进了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其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体制改革逐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学实践的重大变革,同样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通过半工半读或边工作边学习以及工学交替的形式,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其职业技能与知识理论素养不断协调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样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应时之策。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主要以锻炼技能和注重实践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由高校直接通向社会企业,最终走上生产岗位。因此,从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过程来看,它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化。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特点

通过上述概念界定,其实不难看出,我国现代化的教学体制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常规,让学生在社会与校园这一良好的实践平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的局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得以融合到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实践证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能力,因此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具体的特点。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直接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型到开放的社会教学模式,由此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让学生不断走出校园,从理论知识中获取间接的实践经验,但是不囿于基本的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而构建起一套企业、学校与行业为主导的多元办学标准体系。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当前工学办学模式的重要思想,这一应用模式要求学生从传统的书本理论学习转向社会实践学习,除了突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协调提高,它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要以职业技能为教学本位,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将学、教、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性。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宗旨是要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实际的社会生产岗位,重点突出了学生身份的转换与教学思维模式的变化,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与职业人员之间进行不同身份的转化,从而由社会、企业为其营造正式的专业实践平台,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认清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积极的基础。

二、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创新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工作理念

首先,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动态服务的理念主要是指按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现代化开放大学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学者传统管理职能与现代化教学模式下的服务职能相转变。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现实需求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出发,从而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现场指导,心理咨询以及思想指导综合服务,在此实践过程中,更要对学生进行动态化管理,不断深入学生的宿舍以及教室和企业,通过了解学生的基本社会实践情况,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学生工学结合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开放协同”的理念。开放协同理念主张学生在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活动空间要逐渐由原来的课堂和宿舍逐渐过渡到企业和社会,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一性、封闭性、墙院式的管理模式。

此外,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以及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创新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管理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全方位,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与培养学生,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充分凸显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强化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具体特征,要求我们结合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内容。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格。开放大学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劳动品质以及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及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这些良好的品格是学生进一步走向社会的重要专业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其次,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一同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要按照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内在要求,坚持教学为中心、学生能力为本位、就业为核心、学生基本学制为准则的办学理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严格遵循“树立职业目标、校园素质拓展、专业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求职”这一“工学结合”的层层递进模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更要使教学培养目标具有专业性,有重点、分侧重、实践与理论并重,从而对不同学制以及不同知识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教育,充分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论与专业知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创新化人才。

再者,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特别是大学工科类院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融合的背景下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化人才。

除此之外,应该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文化,并将专业技能与书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多元性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融入到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社会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创新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机制

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高校院系为主力及以校企合作为重要依托的学生服务体系,进一步铺设工学结合合作企业为中心、链接工学结合相关部门的多层学生服务网络,实行由高校教师、学生辅导员和企业实训老师组成的三导师制,并通过学生骨干以及专题报告和网上咨询、现场座谈指导等形式,积极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从多角度、多层次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与此同时,还应该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预防与矫正机制,通过对学生实训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进行演练模拟,从而为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使其在今后真正步入社会时能够不断克服困难。

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构建一套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与创新考核机制,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同时也要通过专业的职业技能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学生更好地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依托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行业以及学校,还有企业之间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模式有机融合,将职业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导向,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理论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协调发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重点对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此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2]季跃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开放式学生管理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145-147.

开放和创新 篇4

也就是说一道题中有部分条件不给出, 让学生严密推理, 大胆质疑, 补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例1 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过点A (c, 0) ……求证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其中省略号部分是一段被墨水染污了无法辨认的文字.

(1) 根据现有信息, 你认为题中的二次函数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 请你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分析与解题思路

(1) 首先, 要使其图像对称轴为x=2, 必须-b2=2, 即b=-4.其次, 由已知, 得c2+bc+c=0, c (c+b+1) =0, ∴c=0或c+b+1=0.联系到b=-4, 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能是:y=x2-4x或y=x2-4x+3.如果函数解析式为y=x2-4x, 那么可得以下性质:

①b=-4, c=0;②图像经过原点;③Δ=16>0;④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0, 0) , (4, 0) ;⑤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4;⑥最小值为-4;⑦顶点坐标为 (2, -4) .如果函数解析式为y=x2-4x+3, 可得以下性质:①b=-4, c=3;②与y轴的交点为 (0, 3) ;③Δ=4>0;④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1, 0) , (3, 0) ;⑤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2;⑥最小值为-1;⑦顶点坐标为 (2, -1) .

本题的答案很多, 以上只是一些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如果你有兴趣, 也可以写出一些其他的答案.

(2) 可能有的人认为, 只要将以上随便哪个性质补在省略号的地方就可以了.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必须注意补上的条件能否保证“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这一结论;同时也应注意条件是否太多, 画蛇添足总不好.

如:如果将“Δ=16”这个条件补上, 并不能证明其图像对称轴为x=2, 也可能是x=-1或x=3.

又如:如果将“b=-4, c=3”这个条件补上, 那么原有条件“图像过点A (c, 0) ”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而且此时这道题也因为极其简单而变得毫无挑战性.

二、结论开放

也就是说题目的结论不给出, 让学生通过分析已知条件, 从而得出结论.

例2 如图1, 已知△ABC中, AB=AC=5, BC=6, F为BC的中点, P是BF上的一点, 过点P作BC的垂线交AB于D, 交CA的延长线于E, 设BP=x, 问:图中哪些量可以看成x的函数?试尽可能多地写出, 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分析与解题思路

至少有以下一些量可以看成是x的函数:

三、解法的开放性

数学知识其实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生不同的联系, 构建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

例3 试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设AD是△ABC的内角A的平分线, 则BDDC=ABAC.

分析与解题思路

以下给出几种证法的简要提示:

(1) 如图 (1) , 过C作CE∥AB, 交AD延长线于E, 可证△ABD∽△ECD及AC=EC, 从而得

(2) 如图 (1) , 以C为圆心, CA为半径画弧交AD延长线于E, 可证CE∥AB, 从而与 (1) 同;

(3) 如图 (2) , 过C作CE∥AD, 交BA的延长线于E, 可证△ABD∽△EBC及AE=AC, 从而得

(4) 如图 (2) , 延长BA到E, 使AE=AC, 连CE, 可证CE∥AD, 从而与 (3) 同;

(5) 如图 (3) , 作∠ACE=∠B, 交AD于E, 则可证△ABD∽△ACE, DC=EC, 从而得

(6) 如图 (3) , 以C为圆心, DC为半径画弧交AD于E, 连CE, 可证∠ADB=∠AEC, 从而与 (5) 同;

(7) 如图 (4) , 过D作DE∥AC, 交AB于E, 可证, 且EA=ED, 从而得

(8) 如图 (5) , 过D作DE∥AC, 交AB于E, 作DF∥AB交AC于F, 可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从而证得, 以及EA=AE, 得

总而言之, 开放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要立足于教材內容和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一步补充和拓宽, 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 构建基础性训练与探索性训练相结合的习题体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放是创新之源 篇5

30年前,中国最早的一批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中方希望能以“以市场换技术”,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中国合作方确实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市场,但期望的技术转移却远不如人意。看看上海大众吧,这家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成立快26年了,外国合作方依然牢牢掌握了技术的主导权,当初的设想并未实现。

民营企业也很痛苦,当他们发现卖一台DVD只能挣相当于专利费5%的利润,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时,这种感觉实在不好。痛定思痛,“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自主创新”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各种媒体铆足了劲宣传某某研究所、某某公司在某某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好像这就是“自主创新”似的。

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情况怎么样呢?除了华为、中兴等少数中国企业之外,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没有取得像样的成果。“自主创新”不只是发几篇论文、申请几项专利那么简单,检验自主创新的最终还是企业效益。闭门造车、不考虑市场环境的“自主创新”往往是自娱自乐,这也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收效甚微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日益精深,社会分工越发细化。如今重大的创新,又大多发生在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每个企业和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人类认知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以至于已很少有人能独自完成重大创新,也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组成一个封闭的商业王国,自成体系,包揽一切活动,不需要外界有任何输入。

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我们跨越空间和时间开展协作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出色的专家,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接力式协作。因此,开放应该是创新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之源。这种开放,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要做到高度开放,而且也要对企业外部自愿施行开放。

置身于商业生态系统当中的企业,必然要学会借助外部资源,而不是试图在内部培育所有能力。以我们认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google和苹果——为例,尽管他们拥有全球一流的工程师,但

他们也大量采用了外部的创新。Google的许多创新就来自于合作伙伴,其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苹果的Iphone中炫丽的触摸屏技术,其实也是从外面买过来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便是那些曾经长期依赖“自主创新”的公司,也从开放式创新中获益颇多。宝洁公司长期依赖“自主创新”,到1999年只有约10%的新产品源自公司外部(构思或技术来自外部)。2001年,该公司确立“联系+开发”的模式,并希望到201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结果,这个目标在2006年就已实现,新产品成功率创历史新高。

开放教学有效创新 篇6

关键词:教学;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6-01

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科研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习创新都离不开创新能力。中小学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未来发展相当重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开放教育观念,创设开放情境

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以讲授知识为主,阻碍学生创造力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提出的,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时空开放、教学手段开放五个特征。其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可否认开放式教学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那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呢?

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共同发展符合学生发展、成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模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好的情境” 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而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面对疑难情景如何搜集加工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把单向信息的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合作寻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自主探究,学有所获;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极高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

二、开放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学生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念,扩大创新视野,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1、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2、引导学生乐于合作

创造性人才除了具有个人的努力钻研及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进的基础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共同探索使学生互助、互为、互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展其长,发挥集体的力量。

3、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出一组射线,犹如夜空中一道道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

三、创设开放性实践活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直观性教学和动手实践情境都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开展开放式教学顺应了课改“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数学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或策略,达到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与合作氛围下的群体思维活动,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激活内驱力,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迸发创造的灵感。教师经常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思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实践活动引进平时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放和创新 篇7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 他们有热情。所以,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的要求才能达到。因此, 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让学生多品读和理解一些感悟类型的文章, 让学生多读至诵,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的能力。

二、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 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 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本册教材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字、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因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抓生字词教学不松手。

生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随时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把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看待,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桃花心木》时,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 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样, 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为教师, 我们要立足课堂, 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起创新的舞台, 唤起其潜在的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因此,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中, 教师应创建一个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恰当的共同学习, 能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开放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也“变苦为乐”。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 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 给小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这样, 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这样的课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从而使语文学科的魅力得以展现。

四、结束语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 我应该转变那种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 积极创新, 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和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 我们的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把课堂教学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让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味,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

参考文献

[1]廖建华.小学语文文本训练与测试的体例内容及形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开放和创新 篇8

一、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具有更为强烈、更为鲜明的开放性。开放式办学中,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 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在与行业企业共育人才的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管理也要具有开放性, 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难以满足开放式办学的要求。

(一) 科层制教学管理方式, 降低管理效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多采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采用自上而下指挥、自下而上请示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计划制订实施、教学运行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评价等都在类似行政管理的科层制下进行, 这种方式虽有利于程序的规范有序, 但管理僵化、程序复杂, 难以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在开放办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专业的教学内容除理论部分外, 还需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将职业标准和职业工作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受企业生产时间和工作环境的制约, 难以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进行, 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科层制下的教学管理, 变更内容、调整计划等均需请示与批复, 势必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 教学管理刚性有余, 降低管理弹性

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注重制度建设, 利用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既是一个管理阶段, 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在制度管理下, 教学管理活动有法可依, 能实现公开、公平。现行的制度管理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并进入到量化阶段。通过制订量化指标来考核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 量化更客观、更精确。如对系部考核中, 专业合作企业的数量、订单培养学生的比例、教师下企业的数量等都作为考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日常教学管理中, 教师调代课率、计划调动率、学生上课率等都要进行量化考评。在这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 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转, 强化了教学秩序的有序性, 对师生的行为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制度管理强调按部就班、照章办事, 制度的统一性和刚性使管理缺乏柔性和弹性。开放办学中, 教师需下企业锻炼, 需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而调代课率限制了教师下企业的灵活选择。开放办学中, 教学计划也需根据企业生产等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过于刚性的计划管理使调整难以实现。

(三) 教学管理方法单一, 降低管理效力

教学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 管理方法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哲学方法, 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等;二是基本方法 (也称一般方法) , 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等;三是具体方法, 如量化考核法、奖罚法、第三方评价法等。由于多方面原因,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多采用经验管理, 管理方法单一。在一般方法层面, 高职院校多采用行政方法和制度方法, 其他的技术方法、教育方法应用不多。开放办学的参与主体较多, 受教育对象复杂、教学时空变化繁复的限制, 单一的教学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开放办学多样化的要求。

(四)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高, 降低管理效益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改变着管理的各个领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正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选课、排课、教师授课计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的网络化管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共识, 国家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计划, 建设了几十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各学校也建设了部分校本资源。教学管理平台、校园网全覆盖等信息系统基本建设也正在进行。但与开放式办学的要求相比, 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依然不高。一是管理平台满足不了多时空学习和管理的需要, 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 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数字化资源共享适用性不够, 难以满足不同时点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三是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范围和有效性仍然有限,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由于教务管理软件功能的有限性, 许多教学环节难以纳入其中进行管理, 如学生素质拓展、自主学习课程管理等。又由于管理软件自身的局限, 对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弹性、调排课的弹性、社会学习者的复杂性, 管理软件的功能显然难以满足这么多个性化的需求。

二、开放办学教学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

政校行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是开放办学的题中之义, 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育人才, 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更为复杂。高职院校的学习者类型多, 学习时间变化多, 学习空间变动大,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必须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开放办学带来的变化。

(一) 多种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

如前所述, 教学管理方法可分为三个层面, 哲学层面的方法是一种指导性方法, 属方法论层面, 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 教学管理可采用多种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具有普适性, 能应用于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行政方法、学术方法、制度方法、经济方法、督导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和常规方法。具体方法是解决具体的教学管理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在传统教学管理中, 应用的基本方法单一, 面对开放办学的要求, 应将多种基本方法综合运用。

行政手段是指通过教学系列行政组织, 按照行政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这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常见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时效性、垂直性, 但易出现主观武断、决策失误情况。学术方法是利用学校各级各类非常设组织机构去完成某些教学管理任务, 如利用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进行决策。学术方法有较强的权威性, 但其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才能充分发挥学术方法的权威作用。制度方法是依据国家法令法规及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方法具有规范性、可预知性, 但缺乏弹性且难以覆盖教学活动的所有领域。经济方法即用工资、津贴、奖金、罚款等刺激方式对人产生影响和作用进行教学管理。经济方法具有时效性, 但要注意适度运用。督导方法即运用各级督导人员的特殊作用进行教学管理。督导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和管理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但对督导员要求较高。教育方法是运用精神力量提高人的认识、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进行教学管理。教育方法是教学管理中最常见的适用范围最广、管理成本最低、运用效果最佳的一种基本方法, 但教育要讲究艺术、讲求实效。技术方法即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理论和技术实施教学管理。技术方法可提高效率且结果客观, 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学校的技术条件有较高要求。常规方法是常规教学管理通常采用的方法, 如日巡查、周考核、月通报、三期检查等, 这种方法具有及时性, 但要客观, 并能进行科学分析才更有效果。上述八种教学管理基本方法各有利弊, 为适应新的教学管理要求, 应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以最低的代价、最小的负面影响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 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直至考试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注重每个环节的控制, 也就是特别注重过程管理, 相对忽视了目标管理。于质量管理本身的要求而言, 注重过程管理无可厚非。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资源信息的输入+正确的过程=正确的输出, 所以教学管理中, 注重每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 巡查、抽查、检查、评估等都是教学管理的常用手段, 但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 教学活动时空范围的扩大, 使过程检查和监控难度变大、成本增加。因此, 在这种形势下, 教学管理应坚持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 充分重视目标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目标管理要求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确定完整的目标体系, 设计各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 制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在系统的目标体系指导下实施教学活动, 通过过程管理制订科学的评价办法, 检查评价目标实现情况, 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因开放办学带来的过程监控难的管理不足。如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教学活动, 过程管理难以充分实现, 这时采用目标管理效果会更好。同时目标管理更能体现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 也更能调动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更能做到因材施教、多样化培养、多途径成才。

(三) 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管理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开放办学背景下,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做到刚柔并举。刚性管理强调规范、统一, 在教学管理中有其必要性。为适应开放办学的要求, 在保持一定刚性管理的基础上, 要增强管理的柔性。关键是要在刚柔之间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在现实管理条件下, 要做到刚柔并举。一是在制度设计时预留弹性空间。如在封闭办学时, 学校规定教学单位教师调课率不能高于1%, 但在开放办学背景下, 可以提高教师调课率, 以利于教师有机会下企业一线实践和合作。这样的一种制度设计, 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而下企业的弹性明显增强。二是执行计划时构建调整机制。管理中的刚性强调规定性和统一性, 具体计划的执行要求不折不扣的实施, 但开放条件下, 情况变化较以往频繁, 在计划执行时, 在受控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是一种合理选择。如学生顶岗实习时, 在不影响学生完成实习前知识技能储备的前提下, 应允许依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三是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监控还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环节, 都要结合校企合作实际情况, 关注师生的心理反应, 对刚性的结果作柔性的分析, 考虑其在实际执行中的条件变化。如引入企业评价时, 要考虑不同企业评价的区分度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而不能仅根据数据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需采取惩处措施时, 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关心, 做到加强教育, 程序到位, 多作沟通, 刚柔并举。

(四) 校级统筹与分权系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特色鲜明, 建立层层控制的科层制, 影响管理效率。因此要去行政化, 建立校系两级管理结构, 校级层面下放管理权力, 突出以系级为教学管理主体, 管理重心下移。开放办学条件下, 各专业面临的教学对象、合作企业、培养方式、评价手段都不同, 学校层面统一管理过多、过细、过具体, 将束缚系部的自由管理, 系部不能根据特色差异化发展要求进行自主管理, 影响管理的效率。因此, 系部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 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管理, 专业的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质量监控评价管理、教学建设与研究管理等, 都要以系部为主来进行, 校级层面应履行信息管理、协调控制与监督评价职能。管理重心的下移可以增强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且系部专业差异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也能通过各系部区别化的教学管理得以实现。

(五)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教学管理中, 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管理、学生选课、信息查询等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现了网上运行管理,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教学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 为远程教学提供了可能。但面对开放办学的高要求,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仍然任务艰巨,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加强。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配备信息化管理必备的设备设施, 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为信息化管理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使教学管理全过程产生的信息能够在网上可视, 从计划录入、学生选课、资源保障、教学实施、成绩评定、师生企业评教等都实现网络化。特别是要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学生通过登录平台, 及时反馈在企业实习情况, 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个性化指导。企业评教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以解决企业参与评教难的问题。同时要增强管理软件的适应性, 要适应多类型学习者、多地点学习、多时段学习的需要。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软件要实行个性化定制, 以满足开放办学的管理需要。三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学习培训, 更新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理念, 边训边用边学,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使他们能够根据管理实际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 能够熟练掌握管理软件的应用技术, 能够科学分析信息数据, 对教学现状作出准确判断, 能够根据信息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管理的策略, 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以适应不同学习者在多时空点进行学习的教学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玮玮.对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J].高教前沿, 2010 (10) .

[2]张小容等.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11) .

[3]刘雪丽等.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5 (5) .

[4]徐体高等.关于强化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6) .

[5]刘玉华.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J].教育探索, 2004 (4) .

开放和创新 篇9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经营绩效,社会情感财富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其主旨在于对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正向效应。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渠道,自被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 ( 2003) 在 《开放式创新: 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1]一文提出之后,开放式创新及相关研究逐步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一条研究主线。然而文献检索表明,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度量大都根据企业的调研数据而设计 ( 陈钰芬等,2009; 陈艳等,2013; 张振刚等, 2014) 。鉴于问卷方式本身的局限性,本文认为根据概念设计指标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进行问卷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契合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客观情况。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本论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 陈衍泰等,2007; 闫春等,2014)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 张振刚等,2014) 这两个方面,且大多为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徐宁和徐向艺 ( 2012) 的研究表明,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大都持静态观念,未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从动态能力视角进行诠释[2],将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作为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变量的研究尚未受到文献的关照。

创新经济学指出创新是创新者、模仿者、改进者互相竞争和蚕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创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创新差异方面的实证研究备受国外学术界重视。 然而,正如De Massis ( 2013) 所说,学术界 ( 西方) 对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创新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结果、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战略差异这四个方面,但这种对比研究所关注的创新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3],并未聚焦于技术创新领域进行比较。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经验观察表明,家族和非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实践方面以及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或影响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本文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在将家族和非家族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进行初步对比研究的基础上, 将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企业经营绩效这三者联系起来考察,以期揭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效应差异。相信其研究结论对于企业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管理,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经营绩效有着应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助于人们从所有权属性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不同属性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和企业经营绩效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关于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比较研究已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家族参与和R&D投资呈负相关[4,5]。从逻辑上讲,家族企业作为开放式创新的核心主体,其外部合作主体越多,技术创新投入产权及其成果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动力和意愿; 相反,若开放式创新合作主体较少,上述不确定性便会下降,外部合作主体也难以在创新投入产权和成果分享上 “搭便车”。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弱。

经验观察表明,家族企业在考量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方面,重质轻量,譬如专利的申请和保护都需要成本,而家族企业在专利申请和保护上比非家族企业具有更强的求实动机,这可能导致家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成果数量少于非家族企业, Czarnitzki & Kraft ( 2009 ) 以279家德国合股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论佐证了上述分析[6]。Chin et al. ( 2009) 以台湾电子产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家族参与和专利的数量、质量呈负相关[7]。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b: 家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弱于非家族企业。

鉴于产权机制的差异,一般而言,家族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求实动机和效率导向应强于非家族企业。换言之,家族企业一旦获得某项有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便会全力以赴地推进其实现市场价值。Llach & Nordqvist ( 2010) 通过对西班牙151家制造业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对创新资源 ( 如人才、市场资本等) 的配比更为得当[8]; Cassia et al.( 2011) 对意大利小型和中型企业进行了研究,家族成员之间融洽的交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还可促进 新产品研 发取得成 功[9]。Cassia et al. ( 2012) 通过对意大利家族和非家族企业的对比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在新产品研发项目中通常存在强大的项目领导者,使其新产品研发动力更为充足[10]。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c: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较强。

(二)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上的目标函数是有差异的[11,12]: 家族企业除了追求财务绩效外,还会充分考虑家族稳定、家族主要成员的权利制衡、企业的代际传承、家族文化维系、家族社会情感财富获取等因素,Anderson & Reeb ( 2004) 的研究结论证实了这一分析[13]。开放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入外部力量来影响家族企业治理和管理的非财务目标,因此,家族企业可能以抑制或牺牲财务目标为代价来保障非财务目标的实现。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 家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市场绩效的促进作用弱于非家族企业。

假设2b: 家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弱于非家族企业。

(三)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股权治理机制的差异使家族企业领导人比非家族企业领导人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上有更重的话语权,因此其决策效率与弹性更高,Craig & Dibrell ( 2006) 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分析[14]。与此同时,家族企业的决策者,其决策行为会受到家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导致了两类企业与开放式创新有关的决策机制存在差异: 家族企业的领导人一旦认定创新项目的价值, 就会以灵活有效的机制推进项目实施,而非家族企业领导人的股权治理相对弱势使其难以获得与家族企业领导人相当的决策效率和弹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然而,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的相对封闭性使其在集聚、运营社会资本方面具有天然弱势,这可能导致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b: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弱。

假设3c: 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弱。

三、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截止2013年底沪深A股 ( 含主板、 中小板、创业板) 中属于信息技术行业且在2009年之前上市 ( 包括2009年) 的54家企业2009 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剔除ST公司 ( 华泽钴镍、星美联合) 及相关数据披露不详的非ST公司 ( 鹏博士、远东股份) 后,得到50家样本企业,其中家族企业31家,非家族企业19家,共计250个观测值。

面板数据来源如下:( 1) 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数据、产学研联合专利数据、专利数据均来自于佰腾网专利检索系统;( 2) 公司研发人员强度、 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无形资产比率均根据巨潮咨询网所披露的年报信息手工整理而得; ( 3) 样本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来自于 “WIND资讯”中国金融数据库;( 4) 本文根据公开发布的家族榜单 ( 如财富排行榜、传承榜、家族信息技术富人榜) 、国企500强榜单和东方财富通炒股软件、新浪财经、百度等网络媒体对50家企业进行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区分。

(二)变量选择

1.开放式创新变量。本文借鉴国外学者的观点,采用产学研合作主体数[1]、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占企业年度申请专利之比[15]这两个客观指标来表征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程度。其中,产学研合作主体数 ( PSR_ number) 表明企业对开放式创新价值的评价,产学研合作主体越多,说明企业对开放式创新评价越高,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合作主体的依赖程度,产学研合作主体越多,通常合作申请专利占比 ( PC_ rate) 越高。

2.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变量。本文借鉴徐宁和徐向艺 ( 2012) 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定义,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这三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进行刻画[2]。

( 1)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本文选取企业技术人员强度 ( 企业年末披露的技术人员数与员工总数之比RS_ rate)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企业年末披露的研发投入与当期主营业收入之比RE_ rate) 来表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 2)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选择企业年度专利申请量 ( PA) 、发明专利申请量 ( IPA) 、发明专利授权量 ( AIP) 这三个专利类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 3) 技术创新转 化能力。本文认为,徐宁和徐 向艺 ( 2012)[2]所选取的技术资产比率 ( 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 作为刻画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转化,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技术创新转化的最为直观的能力表现,因此,本文选取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NI_ rate) 和技术资产比率 ( IA_ rate) 这两个变量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4) 为增强指标的说服力,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表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两个变量、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三个变量及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两个变量分别提取主成分TIP、TIY、TIC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替代变量,指标值越大,说明其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3. 企业经营绩效变量。考虑到企业经营绩效效应投射在多个财务指标上,因而本文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这两个维度出发,运用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总资产收益率 ( ROA) 、净资产收益率 ( ROE) 、销售毛利率 ( GPR)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MBRG) 四个指标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度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率提取一 个反映市 场绩效的 主成分 ( MP) ,对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提取一个表征财务绩效的主成分 ( FP) ,用于测度企业经营绩效,以增强指标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4. 控制变量。本文共选取了四个控制变量, 分别为企业规模 ( Lnasset) 、企业年龄 ( Age) 、现金净流量 ( NCF) 、资产负债率 ( Lev) 。

本文对研究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三)模型设定

为准确地揭示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之间以及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拟构建了如下两组回归模型对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第一组回归模型: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第二组回归模型: 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

模型1 - 模型5中,i为年份( i = 1,2…,50) ,t代表公司( t = 2009,2010,…,2013) ; β1、β2、β3、 β4、β5、β6、β7、β8、β9均为系数; εit为随机误差项; TIPit表示t公司在i年度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TIYit表示t公司在i年度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TICit表示t公司在i年度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MPit表示t公司在i年度的市场经营绩效,FPit表示t公司在i年度的财务经营绩效,其它变量的含义见前文所述。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从家族和非家族企业的分类样本着手,列示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包括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总体而言,样本组家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均值为21. 01,非家族企业样本均值为21. 97,即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分别为133 207. 0053万元、347 896. 266万元。

为更好地揭示分类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差异性,本文依据统计学中的 “小概率反证法”原理, 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16],在显著性水平设置为5% 的情形下,对研究年度内的家族和非家族企业成对数据的样本均值进行了比较。整体而言,非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除了在联合专利占比 ( PC_rate)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 PA、IPA、AIP ) 、技术创新转 化能力 ( NI、 IAR ) 及现金净 流量 ( NCF) 方面差异不大 ( p值大于5% ) 之外,在其余变量上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余变量的临界置信水平p值均明显小于5% 。

表2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1) 在开放式创新方面,相对于非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数量较少 ( 均值4. 65 < 5. 85) ,且非家族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 标准差4. 06 > 3. 67) 。这表明家族企业在集聚用于支持技术创新活动的合作伙伴数量方面是不及非家族企业的,即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 搜索广度 更低。这与Classen et al. ( 2012) 以比利时和荷兰的中小型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结论类似[17]。但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企业的联合专利占比总体上高于非家族企业 ( 30. 58% > 25. 94% ) ,表明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外部合作主体的依赖性更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家族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实力和资源均处于弱势状态。

( 2) 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而言,家族企业明显强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技术人员强度和研发人员强度的均值分别为57. 03% 、11. 27% , 而非家族的分别为52. 94% 、3. 67% 。这表明家族企业相对于非家族企业有着更高的创新投资倾向, 以期在技术创新结果上优于非家族企业,这印证了Classen & Carree et al. ( 2014) 对德国的2 087家中小型企业为样本的实证对比研究结果[18]。

( 3) 就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而言,家族企业平均专利申 请量为38. 5项,少于非家 族企业的40. 36项,表明非家族企业相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提交的专利 文件数量 较多,这与Czarnitzki et al. ( 2009) 对德国27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契合[6]。但不难发现,家族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大于非家族企业,这表明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实践中重 “质”胜于重 “量”。

( 4) 在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方面,家族企业总体上强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及技术资产比率均值分别为7. 15% 、 3. 43% ,而非家族企业的分别为6. 28% 、2. 57% 。

( 5) 就企业经营绩效而言,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之间差异性较大,且家族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家族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均值分别为9. 41% 、13. 66% 、49. 42% 、19. 74% ,远大于非家族 企业的6. 34% 、 8. 95% 、 27. 48% 、 10. 85% 。此外,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经营绩效4个替代变量的标准差较大,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 主营业务 收入增长 率的标准 差略高 ( 6. 96 > 5. 13 ; 22. 69 > 21. 25) ,而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毛 利率的标 准差都远 大于非家 族企业 ( 30. 08 > 8. 66; 23. 17 > 13. 58) 。

(二)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为准确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运用SPSS18. 0软件对样本的所有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由表3可知,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系数大都呈微弱相关 ( 0 < | r | 0. 3) , 相关系数r最高为0. 439,处于低度相关水平,因此,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注:*、**分别表示在 0. 05 和 0. 01 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家族与非家族企业对比视角

本文运用Eviews6. 0计量软件,首先,为判别面板数据整体上的平稳性,对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其次,为判别回归模型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借鉴学者刘荣茂等 ( 2007) 的研究[19], 对五组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 结果显示协整关系均存在。再次,五个回归模型经过LR与Hausman检验,本文选择了更为有效的固定效应模型,其中,检验统计量的值所对应概率值均小于5% ,分别拒绝了混合横截面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的原假设。最后,本文基于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对家族和非家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开放式创新、技术动态能力与企业市场绩效; 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计量模型1模型3及模型4 - 模型5的检验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表4和表5中所有回归模型F统计量的Prob值均为0. 000,这说明模型是整体有效的。

1.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 1)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表4的模型1表明,家族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数与联合专利占比对其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非家族企业中,联合专利占比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虽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但其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表现为正向影响,且在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非家族企业中,产学研合作主体数越多,其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越强,而家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促进效应有限,因此假设1a得到验证。

( 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模型2中,家族和非家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都为正向影响,且均在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但不难发现,非家族企业开放式创新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 2714,高于家族企业的0. 2102。这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家族企业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弱于非家族企业, 假设1b得到验证。此外,家族企业的联合专利占比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显著正向影响,而非家族企业的联合专利占比对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无显著影响。 究其原因,在于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一旦形成产学研合作联盟,其联合紧密度就会高于非家族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更有价值,能够更有力地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而非家族企业在合作创新中即使有联盟体,但其运营绩效是不如前者的。

( 3)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由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两类企业的结果截然不同: 家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非家族企业表现为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均在5%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假设1c得以验证,即家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更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开放式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比率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资产的转化; 而非家族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技术资产的转化,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的增长却呈负向作用。此外,家族企业联合专利占比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家族企业联合专利占比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呈正相关,但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说明过度地依赖外部合作主体,对于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提升并无促进作用, 尤其是家族企业。

注: ( 1) 括号外为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括号内为 t 统计量; ( 2)*、**、***分别表示在 10% 、5% 、1% 的水平上显著。

2.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1)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市场绩效。由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家族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其市场绩效在5%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相关关系,非家族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市场绩效表现为正向影响但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 p > 0. 1) ; 家族企业联合专利占比与市场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且在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非家族企业联合专利占比对市场绩效表现为微弱的正向影响 ( p > 0. 1) ,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这说明,家族企业通过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对提高企业市场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技术创新上的对外过度依赖可能会削弱自主研发能力,且难以掌控契合市场趋势的研发主流方向; 而非家族企业目前在开放式创新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处于低效率状态,没能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有效地促进企业市场绩效的提升,其对外部合作主体依赖度对市场绩效提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 假设2a未能得到验证。

( 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财务绩效。在模型5中,家族和非家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数对财务绩效均为正向不显著的影响,而联合专利占比对财务绩效均为负向不显著的关系。这表明无论是家族企业还是非家族企业,产学研合作主体数对财务绩效提高并无实质性贡献,因此假设2b没有通过验证。对此结果可能的解释是: 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合作效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此外,联合专利占比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负向作用在家族和非家族企业中虽不显著但均存在。这表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外部合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财务绩效的提高。

注: ( 1) 括号外为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括号内为 t 统计量; ( 2)*、**、*** 分别表示在 10%、5%、1%的水平上显著。

( 3)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其中: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观察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结果可知,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市场绩效为显著正向影响 ( 在5%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对企业财务绩效仅表现为微弱的正向促进作用 ( p > 0. 1,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 非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市场绩效为不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财务绩效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来说,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强于非家族企业,假设3a得到证实。这一结论表明,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产权机制的差异已经在技术创新投入意愿和经营绩效上得到体现: 家族企业核心股东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决策独立性,使企业领导人一旦看准项目前景,就敢于果断投入,追求较高的经营绩效; 而非家族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需要权衡多方股东的利益,其投入意愿及其引致的经营绩效逊于家族企业。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在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为正向不显著,对财务绩效为负向不显著的影响; 非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市场绩效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 在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对财务绩效表现为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 在10%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 综合两组样本回归结果可知,家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非家族企业,故假设3b得到验证。该研究结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非家族企业股东多元和合作主体多元使其拥有更加丰厚的社会资本 ( 渠道、网络、 社会关系、金融关联、政治关联等) ,加之非家族在文化方面的社会认同使其在社会传播方面优于家族企业; 而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对缺乏和对社会情感财富的追求,往往使其技术创新的过程可能偏离经济目标,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家族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市场绩效效应和财务绩效效应。

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与企业经营绩效。首先,就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市场绩效效应而言,两类企业都不够显著 ( 见模型4、模型5的回归结果) 。 这表明当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处于低效率状态,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技术创新成果的质量不高,可转化性不强; 二是社会缺乏有效率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其次,就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财务绩效效应而言,家族企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的财务绩效效应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而非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却有效地促进了财务绩效的提高 ( 详见模型4、模型5的回归结果) 。综合而言,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弱于非家族企业,故假设3c通过验证。

通过对模型4和模型5回归结果的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财务绩效效应方面,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转化能力均与财务绩效关系不显著,即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不敏感, 而非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务绩效,但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却显著地促进了财务绩效的提高。这在一定 程度上印 证了Sharma et al. ( 1997)[20]、Habbershon & Pistrui ( 2002)[11]、Astrachan ( 2003)[13]的研究结果,即家族企业发展的目标与非家族企业存在一定差异,其并不限于财务绩效,更多的是关注家庭稳固 ( 如代际传承、 所有权转移等) 问题。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IT行业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家族企业集聚技术创新资源的能力较弱,自身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使其对外部合作主体的依赖度较高; 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较强,且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产出的质量; 总体而言,家族企业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第二,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非家族企业,而在家族企业中,这种作用十分有限; 但开放式创新却能显著增强家族企业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而这一效应在非家族企业是负向显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这种结果,是两类企业的产权机制的不同引致的在技术创新决策上的差异带来的, 换言之,家族企业由其产权机制决定的决策机制使其在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更有效率。

第三,开放式创新总体上能够促进企业市场绩效提高,但并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做出实质性贡献,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不协调,蕴含或反映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高成本运转的创新机制,任何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的开放式创新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产权机制及其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决策机制差异,使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强于非家族企业; 而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对不足使其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弱于非家族企业。因此,家族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扩充社会资本的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对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

开放和创新 篇10

关键词:开放式项目,双主体,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

高职教育既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也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 在这两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注重创新教学平台的搭建,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要。为此, 本创新教学平台以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为教学对象, 以培养高端创新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以机器人为教学载体, 将教学与项目研究、创新技能竞赛、学生科技活动、技能文化节紧密联系起来, 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衔接, 构建机器人创新性教学平台。教学方法由“学校单一专任教师课堂注入式”转向“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多方互动探究式;教学地点由“教室、实训室”转向“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创新活动平台”, 教学载体由“分散的知识、技能点”转变为“开放式综合性的研究项目”, 建立“以项目为载体, 以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新人才教学平台。

一、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

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开放式项目、综合性技能竞赛为教学载体, 采用双主体导师的师生互动, 通过“技能文化节”“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工作室”“综合性技能竞赛”相结合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践行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平台以提高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是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是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教育。

2. 进行创新培养的顶层设计, 构建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置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 构建初级动手训练——主要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系统应用训练——构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三级创新教学体系。开设《机器人制作与编程》《机器人技术应用》和《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改造的能力。

构建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初级动手训练。这一级主要是利用构件及元器件搭建简单的机电产品, 了解常见传动方式, 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控制由简单的电动器件及传感器构成的机电设备。通过不同的项目使学生建立初级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 对这些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等。

(2) 系统应用训练。这一级主要是构建较为复杂的系统而培养学生机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创新训练,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块 (如灭火机器人、深井救援器、灌装生产线等) 参与创新训练, 在创新训练过程中, 学生对机械传动、气动技术、电子电路、软件编程等相关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实现各自机电系统的功能设计。

(3) 科技活动创新。这一级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孵化。经过前面两阶段的训练后, 创建科技活动小组, 开展创新设计及制作大赛、机器人设计及制作比赛等。对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兴趣浓厚的同学提供服务平台, 对由同学自行构想、并有较好基础的优秀项目给予资助和进一步的孵化, 帮助其利用各种技术资源, 将他们的发明创造由创意转变为有形的创新成果, 并对创新成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开发,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申报, 指导撰写专利申报, 努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3. 采用“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师生互动”教学形式

由“学校单一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向“校企双主体导师制”的多方互动, 通过教师引导, 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激励并引导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入50余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创新教学指导教师, 企业导师负责创新项目的遴选、作品制作和专利申报的辅导等, 学校导师负责日常学生管理、理论支撑和科研方法的指导, 在校企双方导师指导下组织项目研究的实施, 形成师生多方互动的教学形式。

4. 搭建由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组成的创新实践平台

组建“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创新”“CAD/CAM”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获多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立项资助, 并有2项科技项目获验收, 学生申报专利5项;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省大学生机械设计、中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新、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新等赛事为平台开展创新教学, 将创新技能竞赛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以我校“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举办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论坛”, 吸引专业90%以上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拓展创新教学的维度和广度, “技能文化节”活动在我校以连续举办5届。

5. 开发融知识、技能、趣味于一体的开放式学习项目载体

开发出融知识、技能和趣味于一体的机器人教学项目, 教学载体由“零散的知识、技能点”转变为“综合性的研究、竞赛项目”, 如深井救援器、捕鱼达人游戏机、寝室“一把手”武术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星际漫游机器人、机器人宝贝车、机器人创意等项目。

二、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特点

1. 构建了三级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了由“初级动手训练——主要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 系统应用训练——以较为复杂的机电系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技活动创新——对学生项目给予资助和孵化”的三级创新教学体系。“三级”创新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2. 采用开放式项目教学和开放式创新教学管理

以由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等组成的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 以技能文化节、创新工作室、创新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为活动载体, 从实践方式上打破传统的实施形式, 在实践实施过程中, 让学生从每一工程项目的每一环节做起, 自己动手构建每个具体实用的综合技术应用方案, 让学生边学会理论研究分析, 边学会实践制作调试, 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时间, 配备专职学生管理员, 业余时间也可进入工作室、实验室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来源、项目研究过程、项目及人员管理、项目实施场所均体现出“开放性”。

3. 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了“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新学习方式

加强学生科技发明、专利申报、科技项目申报, 实施校企双主体导师制, 改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突出工程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以项目为载体, 以创新工作室、技能竞赛和技能文化节为平台,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体系, 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创新教学中, 广泛采用启发、探讨、研究、案例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项目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 凝聚团队合力, 形成“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创造宽松气氛, 提倡创新精神, 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机器人创新教学实施效果

1. 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和综合性竞赛中成绩优异

技能文化节、创新工作室、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在我校机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操作、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近3年来, 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共计43项, 其中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和“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职高专大学生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三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教育厅高职高专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二、三等奖1项。

2. 学生多项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资助、专利申报成果丰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3项科技创新项目《多功能儿童落井救援器的研制》《集体公寓逃生用多功能晒衣架的研制》《人员落水远距离救生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立项资助, 前2项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10余项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先后有30多位同学被浙江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接受本科教育。

3. 创新教学平台的成功构建, 有力推动了机电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平台的品牌效应推动了我校机电专业的建设, 学院机电类专业由3个增加到5个, 拥有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全国机械工程师培训基地, 为绍兴市汽车工程学会挂靠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9年获评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2011年获评中央财政支持的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获评浙江省高职高专优势专业。经过多年创新教学的实施, 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同区域内同类专业相较而言具有明显优势。

四、机器人创新教学平台的推广价值

1. 对全院各专业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机电专业创新教学平台是高职机电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教育和教学的示范, 这一平台的搭建和教学实施推动了全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创新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后来被推广到机电分院其他专业的教学中, 带动了分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对推进区域高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产生了示范作用

我校机电专业所实施的基于开放式项目、综合性技能竞赛和双主体导师制的机电专业创新教学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向其他同类兄弟院校进行了介绍和交流。教学平台所涵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不仅在提高了本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在学校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借鉴, 为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高职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3. 创新教学平台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该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改变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单向传输”的被动接受模式,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大了工程训练及实践环节,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这些措施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敏.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构建机器人创新平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4) .

[2]刘子贵.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管理教育, 2008, (8) .

[3]黄敦华.基于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机器人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1, (4) .

[4]郝卫东.开放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J].高教论坛, 2009, (9) .

开放思想 大胆创新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 开放性 探究 创新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新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就是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实验和实践,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交流合作学习的新方式。下面是我在科学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一、要树立“开放性”的科学实验教学思想

要更好地体现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力,首先必须有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环境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环境的开放,还须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开放性”。以前的初中科学教材采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明显的案例,如果一贯如此,无疑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教师可以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应用求异思维,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也不断地“开放”起来。

例如七年级科学《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实验,用显微镜观察装片,以往上这节实验课时,学生总会产生很多困难与疑问,我都要一个一个辅导,而现在我是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改成自主体验学习,用自主思维引领学习实践和学习过程。首先观看操作示范录像,产生初步印象,当学生操作遇到麻烦、困难、不会或不懂时,先让他们思考克服的办法,如观察别人怎么做,边看课本说明边尝试,自行摸索最后才请教同学求助老师等等。如果发现奇异现象,思考怎样去探索原因,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有新发现、新想法、新看法,改进创新,及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通过实验,争取有所成果。

在整堂教学实验课中,学生们完成了学习内容,经历了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相互交流合作,帮助优化了学习效果。比如试验了多种方式去除装片中的气泡,比较了染色与不染色的区别,在调节焦距观察时,发现洋葱表皮并不是一层细胞,而是有几层细胞,以往在对光、调节通光孔、物镜转换上出现常见问题,现在都由学生通过主动思维,个人探究,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以往一些学生等待老师帮忙代替操作的现象少了,甚至不见了。

二、使学生正确理解“探究”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育理念之意,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思维,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而不是急于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但一听到“探究”,似乎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们的学生关于探究是怎样进行的都还不知道,你让他们怎么进行探究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得多指导,即放手之前要做好前奏,因此探究的进行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掌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什么”,重点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且知道什么是对照实验”。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中侧重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的控制,使学生理解怎样去设计多个变量的实验,真正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所以探究不一定是对整个实验的探究,可以是对某一部分的探究。让学生正确看待“探究”,消除对探究实验、解答科学探究题的恐惧心理。

三、重视科学演示实验,做到开齐开好

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现象鲜明、直观、明了等特点,离开了演示实验的铺垫,科学教材中的部分概念、原理及规律就显得苍白无力,犹如空中楼阁。

例如,初中科学教材中在讲叙茎的输导作用时,就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便行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如果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来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木质部中主要由木纤维和导管两部分构成,并且木纖维部分上下不相通,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而且由下向上输送。这样既可以为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我们在讲解“茎的输导作用”时不设置这个演示实验,单靠自己的一张嘴,学生手中的一支笔,加上死记硬背这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吗?

可见,巧妙地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记忆扫除障碍,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去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消除对探究实验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四、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创新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过程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仅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不动脑。要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实验,从实验中学到知识、理解知识,还得让他们做自己实践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以思考空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双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试想一想,有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比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亲身体验、感受所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感知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真正地感到:我也能行,我很棒!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扬起学习与生活的风帆,勇敢地去搏击科学的惊涛骇浪,去征服一个个科学的险峰……如果在我们的引领之下,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进步、在发展、在一步步走向成功,学习不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了吗?

例如在探究科学教材中《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在实验中学生质疑:光是不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出假设;接着学生分组,以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学的方法和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是探究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涉及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如需要了解淀粉的鉴定方法,叶片中的色素去除方法,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变量控制等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设计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或知识介绍做好铺垫,在分组设计过程中各个小组各抒己见,组员彼此合作、相互启发,各小组都能较好地解决色素的溶解,检验淀粉和设计对照实验等问题,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方案,通过讨论指出各种方案的共性以及可行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实验,完成探究实验过程,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最终走向主动学习、探究、合作交流,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麻晓春等.《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

2.项红专等.《初中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李志芹.《小学科学(自然)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http://www.xgbjxx.cn

4.李鑫祥.《化学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http://www.jsntqxzx.net.cn

5.《新课程下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实践研究》.http://www.sxzyd.net

开放和创新 篇12

关键词:科学管理,科研评价,文献计量,学科分布与结构,机构分布

1 前言

人类的科学研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科学计量学的产生和应用为科学技术政策与科研管理评价提供了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支持,同时促进了科学发展和繁荣。历史上以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能》这部奠基之作为标志,科学学研究已经有70多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科学计量学之父”的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又连续发表了《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科学论文的网络》等多部著作,标志着科学计量学学科的诞生。我国的科学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发展较快。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科学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论文的产出反映了科研能力的水平高低,同时也影响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已经出现过剩,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院校将会被淘汰。科研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源泉,是科学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受到环境、体制、投入、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表现为投入少、没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受到政策的歧视、被制度边缘化,更缺乏全面的科研统计分析和计量研究。因此,本文利用CNKI文献数据库,借助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发表于国内SCI和EI期刊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产出规模、质量和影响力进行计量评价,并针对科研管理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高专学校的科研规划,加大科研投入、突出优势,调整和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和专业群,创造更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由此,本文将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全面发展、科研投向及科研管理评价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支持以及重要的参考。

科学计量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人、产出和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随着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等的发展,更多的方法被移植到科学计量学领域,尤其是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技术逐渐引起关注,并在很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即是应用科学计量学,基于CNKI数据库系统,对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质量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作出的计量研究。

2 文献来源及统计指标

本文以中国知网出版总库的期刊论文为统计源,年限至2011年底,期刊来源为发表于国内被SCI和EI索引收录的学术论文。目前,与中国知网有合作的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检索的国内期刊为112种,EI工程索引(美2009)为187种。检索条件单位为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模糊检索,所得结果为:SCI有1 249条记录,EI有3 925条记录。将这些论文的题录信息经统计软件处理,通过分析进行筛选得出研究结果。

本文统计源是与CNKI合作的期刊。因系统设计的原因,统计中含部分未被收录前的该期刊的一部分文章,但是它们仍然代表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大部分高质量研究成果。

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1987年时,SCI选用中国期刊仅11种,占世界的0.3%;《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期刊20种。2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规模不断壮大,在世界检索系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2001到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由67种增至129种,增加近一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由107种增至210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飞猛进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也取得较多的成果。科研论文的发文量是衡量研究规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一个侧面可反映一个机构、个人和团体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状况。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机构的科研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状况,可以揭示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动向和发展规律。根据研究目的,并参照其他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法开展研究的方法,本文对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水平自然科学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论文数量、项目研究的基金支持、研究学科领域以及研究机构进行统计排名。

3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学论文年度分布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可较真实地反映所刊载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有关工程技术类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语种的5 400余种期刊和会议记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达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0万篇,比2009年减少1.5%,其中,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份额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位次与2009年持平。2010年SCI数据库中,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后同)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总数的8.6%,也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排在我国之后的有英国、德国和日本。由表1可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仍较少,但是平均年增长率较高,为21.04%。2000年发文量最大,为88篇,占6.96%;而影响力最大为1998年,篇均被引达12.48次。这与我国高职院校中专科学校的发展数量有关,2000年是我国历史上专科学校最多的一年。然而,近年的增长并不乐观。高职院校的SCI发文主要是与本科高校合作的成果,可以从合作度指标发现,被SCI收录的论文较EI收录的论文的合作程度更高;但大多数的合作并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在职攻读学位时与导师的合作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影响力为篇平均被引次数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检索单位名称分为四部分:职业学院所发科研论文被SCI收录40篇,被EI收录273篇;专科学校所发科研论文被SCI收录960篇,被EI收录1 703篇;职业大学被SCI收录28篇,EI收录117篇;职业技术学院被SCI收录232篇,EI收录1 826篇。2010年,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112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22所;有高职(专科)院校1 246所,比上年增加31所。在高等教育院校中,高职高专学校的数量多,但在SCI和EI的发文量相对较少,并大多与本科高校合作完成。若按第一作者统计,高职高专学校的总发文量被SCI收录仅328篇,其中高等专科学校发文即有217篇,占66.12%;按第一作者统计的被SCI收录的发文量仅占按全部作者统计的被SCI收录的发文量的25.97%。按第一作者统计的被EI收录的论文为1 467篇,仅占按全部作者统计的被EI收录的发文量的37.36%。

从以上统计可知,1981—2011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被EI收录的数量由1篇增加到338篇(本文的统计除特别说明外,均含非第一作者),2009年被收录数量最高,达到415篇,并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年平均增长率很高,达到24.26%。表明在这20年期间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EI发文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专科学校是发文的主力军,它们建校时间较早,2000年前几乎都是它们发文;随后,专科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或是升格为本科学校、或是被本科学校兼并、或是被更名为高职学院,由高峰期的200多所缩减到现在的127所,但是整体来看,专科学校仍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科研能力较强的部分。其次是职业大学,它们办学较早,多为综合性学科院校,但学校数量不多而科研实力较强。再次是职业技术学院,这类学校数量多,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开始设立,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办学实力和水平逐步增强。最后是职业学院,这类学校数量较少,成果不多。从目前看,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未来发展趋势较好,科研成果的增长率较高。

4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学论文部分学科分布统计

一般认为,SCI数据库主要是反映基础研究状况。我国高职高专学校SCI的发文量涉及的学科有40多个,分布很广泛,但是学科集中度较高,如:化学学科的发文量占SCI发文总量竟高达45.44%;其次是有机化工学科,占12.67%;物理学学科占11.11%;生物学学科占4.66%;材料科学学科占3.16%;无机化工学科占2.76%;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学科占3.02%;无线电电子学学科占1.44%;中药学学科占1.44%。上述八大学科合计占SCI发文总量的85.68%(见表2)。

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2010年收录期刊论文(核心部分)总数为48.04万篇,年增长率为17.3%,其中收录中国论文为12.41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5.8%,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将近6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一位。2010年EI数据库中,我国共发表11.21万篇论文,比2009年增长20.4%,占世界论文发表总数的份额为23.3%,较上一年度提高了0.6个百分点,也排在世界第一位。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EI收录的发文量在学科上非常集中,主要为电力工业、自动化技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物理学、建筑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等九个学科,总计达到EI收录的发文总量的53.82%,反映出这些学科的科研实力的整体优势。但是,我国高职院校被EI收录的科研论文更多的是依附型和追随型,与本科院校的科研合作息息相关,科研的独立性和持续性都有待于加强。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中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被EI收录的科研论文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于自动化技术、电力工业、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建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电信技术、物理学、化学、机械工业、材料科学和有机化工等学科,反映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分布。

5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基金支持情况统计

在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SCI和EI收录的科学论文中,大多获得了各类基金的支持,且支持率很高,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基金项目为986项,基金比是78.07%;EI收录论文的基金项目为1 836项,基金比是46.75%。SCI发文中,有60种基金给予支持,其中列在前面的主要基金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7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50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3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2项等;EI发文中,有73种基金给予支持,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3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3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6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60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5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2项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普通本科院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施基础,在科研基金的申请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专科学校和部分职业大学可以参与各种基金的申请,而其他学校几乎与各类科研基金擦肩而过,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被边缘化,受到制度上的歧视,几乎与科研基金无缘。当然,这也与学校本身的科研能力和环境有关;同时,也存在政策和科研制度的偏差,使更多的高职学院难以获得基金的资助,而与本科高校合作获得基金的支持应该是较好的途径。放开基金申请的限制,让高等职业学校平等参与竞争,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经费几乎没有计划安排,而加大科研的投入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力提高的物质基础。

6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发文统计排名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大多是与本科高校合作完成,统计中列出的排在前面的高职学院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合作研究既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有关,也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低下有关。合作度在不断地提高,是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SCI收录的科研论文发文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高等专科学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高职学院中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的独立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它们科研投入大、又具有较完善的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如被EI收录的发文量较多的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等,它们是我国高职高专学校中完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佼佼者,取得骄人的业绩。表3中列出的是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SCI发文9篇以上的学院和在EI发文20篇以上的学校。

7 结论和建议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研究是在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教师和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但科学研究之路还很长,本文的统计分析是部分成果的初步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然而,它揭开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神秘面纱,基本上反映了其高水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全貌。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7.1 结论

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是科研的结晶,是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方法和工艺的发源地,然而,科学研究的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评价,没有理论的研究是盲人摸象,错误理论会使研究误入歧途,创新理论的研究才是真知灼见。本文通过统计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是打开科研之门;合作是走上科研之路;创新才是踏上科研之径,才可摘得丰硕之果。

开放,使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科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活动,因此,要以开放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是开放让我们走进科学,是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开放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开放使我们引进了国外最具影响力的SCI和EI检索系统,有了与国际同行采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科研论文质量水平的尺度,为我国的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进而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进程打开方便之门,提供了通向世界科学之门的道路;反过来,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又会推动科研健康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果。

合作,是当今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式,包括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我国本科高校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科研论文的发文量已经排在世界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即使国内的合作仍然举步维艰,缺少制度上的支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所发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大部分都是与本科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被EI收录的论文也是同样的情况,没有合作就没有高职高专学校这些成果,但是合作仍然是短期的、自发的、无制度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产出能力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能力较弱、成果数量较少,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之多、人员之众是不相配的。当然,这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人员构成、科研投入、科研体制、生态环境、工作重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无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学校已经走在前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显示出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办学能力。总体上讲,我国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在通向高水平科研的路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政策,真正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研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改善科研的环境。可以通过软引进本科高校专家做特聘教授、设立国内访问学者制度、高职高专学校派教师到国内高校对口学科做研究等一系列举措,开创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新局面。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缺乏科研平台和资金支持、科研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取得如此的成果,难能可贵,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合作研究中仍然有利用和被利用之嫌,学术的不规范和腐败仍然需要去关注,并应重视采取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手段、方法,对科学研究合作中的“合而不作”加以约束和鞭笞。

创新是知识生产的源动力,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的研究是食人之牙秽,原创的成果、思想才会推动科技的发展。创新需要实力和动力,科研的实力增强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以及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活动总体上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是其症结所在,要制定政策,鼓励和激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适应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将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7.2 对策和建议

(1)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我国高职院校应建立制度,开展与国内和国际高校以及其他单位的合作,引进智力和人才,这是尽快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专业化也十分重要,专业化才会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录用、使用和引进时,必须注重其专业的连续性、发展性。

(2)制定政策和科研计划。我国高职学院从总体上看,科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计划、无目标,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和特色,考虑到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确定重点学科,引进关键人才,形成科研梯队,明确科研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坚持若干年连续的投入,形成科研团队;科研要形成制度,作为政绩、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能者上、庸者下,建立竞争机制。

(3)制定奖励和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加大奖励,形成长效机制,让从事科研的教师奋斗有目标、工作有奔头,要有足够的激励强度。

(4)改善科研环境。抓科研要像抓教学一样,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把科研当做“狗皮膏药”,用时拿来贴上,不用时放在一边。建设高职院校的科研平台,培养队伍,集中有限财力,确定几个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然会创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5)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和考核力度,对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给予科研专项支持。调整政策,鼓励高职高专学校开展课题申报和基金申请;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与国内高校和国际高校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形成制度,要有配套的经费,鼓励本科高校指导和带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团队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杰.科学计量学研究综述[M]//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2004/2005年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1991—2010)[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

[3]岳洪江.基于CSSCI的省区社会科学论文产出影响力研究——以河南为例[J].现代情报,2008(3):150-154

[4]刘则渊.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进展研究[M]//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2004/2005年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赵婷婷.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与文献计量工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75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安全教育下一篇:生涯历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