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教育(精选12篇)
工艺美术教育 篇1
11月11日~12日, 来自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全国30多个大中专工艺美术院校等的近80名专家代表, 聚首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隆重举行200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艺术设计教育分会工作年会暨艺术设计职教集团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 以“加强职业院校交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为主题, 共商工艺美术院校高职教育发展大计。与会代表就建立“全国工艺美术院校高职教育联盟”达成共识, 初步决定尽快启动建盟事宜。
本次会议除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轻工科专业委员会艺术设计教育分会工作年会, 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颁奖之外,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项目教学工作室等教学场地暨观摩“首届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院奖”作品展、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作品展, 对该院教学模式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
与会代表还就建立“全国工艺美术院校高职教育联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协商, 大家一致认为“全国工艺美术院校高职教育联盟”的建立很有必要、非常有益, 对于在全国层面共建共享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资源,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工艺美术教育 篇2
一、当前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这个书法好,那个书法不好,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土山湾 工艺美术教育 天主教 艺术产品
土山湾文化土壤丰饶,曾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绘画影响深远,也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建筑、天文、航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山湾孤儿院的整个职业教育模式,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土山湾的历史渊源
1846年,清政府解除 “禁教令”,徐家汇成为天主教传播的一块宝地。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加之江南地区灾害频繁,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徐家汇有大量的弃婴存在。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土山湾地区设立了孤儿院,维持孤儿的生存,只靠募捐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孤儿长大后需要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谋生;另一方面教会发展迅速,宗教用品需求数量不断增大,如果向欧洲订货,不仅花费大而且单程就需要半年之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化生产尤为重要。
关于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的创立,有关记载如下:土山湾有一育婴堂,为天主教所设,其创始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初堂在沪南,继而迁至距徐家汇约十余里之蔡家湾。太平天国时,战火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始再迁至土山湾而定居矣。此育婴堂实即一美术之工场也。
二、土山湾孤儿院的教育体系
1.全日制小学教育阶段
20世纪初,孤儿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小学,1941年定名为慈云小学。小学设初小四年,高小二年。高小期间除普通学科的学习之外,每天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各工场了解工艺流程。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孩童通过学习能够粗通文字、写算。
2.半工半读阶段
高小毕业后,继续两年时间的半工半读学习。上午七时至九时,上国语、代数、理化、地理、外国语等课程;下午一时半至三时,上修身、打样等课程,使其将来具备充分的国民常识与知识基础。每日除早晚上课,其余时间皆在工艺训练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木工、制鞋、雕刻、油画、水彩画、印刷等技艺。目的是使“孤儿们于学业上具有初中程度,工艺上获得灵巧之手腕”。
3.学徒阶段
两年的半工半读阶段后,进入了学徒阶段。孤儿院内办有各种工场,引进并传授西方的各种技艺。管理修士根据学徒的天赋和兴趣,分派至工厂学习专门技艺。学徒阶段是六年,毕业后,或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
土山湾孤儿院创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摒弃了狭隘的师徒模式,师生间没有传统手工作坊的依附和雇佣关系,课程设置也比较规范。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当时的孤儿、学徒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了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艺。
三、土山湾对近代工艺美术作出的贡献
天主教耶稣会为办好各个工场,先后派出许多有各种技能的神父和修士到土山湾。这些指导者,在技艺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为土山湾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画馆创始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就出生在雕塑世家;再如法国传教士马历耀,是一位建筑师,造型艺术家,精通营造学,徐家汇的许多天主教建筑都是他设计营造的。
土山湾孤儿院在文化贡献方面和影响最大的是图画馆、印书馆和木工部。
1.土山湾画馆
图画部对外称土山湾画馆,是孤儿院最早设立的部门。土山湾画馆采用的是西洋美术的教育方法和体系,教学中多以临摹写生为主,并辅以石膏像等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这种西画的传习,构成了土山湾画馆最明显的专业特色。有一些临摹欧洲名画的作品,售价昂贵,往往三四尺见方就要七八担米钱。另外,土山湾在西洋画技法还不断融入中国画笔墨和画法,轰动当时国际艺术界。1933年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徐汇记略》,对“图画馆”记载:“近日新添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在土山湾的影响下,所谓“壬寅——癸卯学制”,第一次将美术纳入了教学内容,并规定高小以上美术为必修课,为近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2.土山湾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1876年,是当时中国天主教最早最大的出版机构。土山湾印书馆最先把石印术、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技术设备引进中国,极大促进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土山湾印书馆平均每年出版中文图书50种,250000到350000册,到20世纪30年代,曾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
3.土山湾木工部
木工部生产的工艺品,技艺精湛,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到东南亚和欧洲,被称作“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现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土山湾牌楼,便是由德国建筑师葛承亮,带领土山湾孤儿院的十几个孤儿制作完成的,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和西方雕塑艺术结合之典范。土山湾牌楼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甲等大奖章”,这是当时的最高奖。
土山湾美术工场以西方传教士文化为载体,在“中体西用”的半开放氛围中,渗入了中国的文化,建立了适应自身长期发展的模式。土山湾美术工场的建立,对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起了启蒙和催化作用,促进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徐悲鸿.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J].时事新报,1942.
[2](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工艺美术教育 篇4
民族工艺美术的每一个门类的发展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工艺文化, 才可以在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工艺美术作品。所以对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根本和必不可少的环节, 传承是根本, 是学习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等专科院校对民族工艺美术的教育过程中, 应让学生大量研习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案、表现手法、传统材料的应用, 从内到外的用科学的方式剖析和理解传统工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只有自己亲自还原和体验传统的工艺技法, 以及对传统材料特性有深刻认识, 才足以谈论民族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美术教学在我国已由来已久, 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渊源, 可是教学体系的草创和建立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专业设置历史较短, 课程和体系大都借鉴于西方。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所以我们也不应当一味的照搬照抄。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
日本是众多东方国家中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强烈的碰撞和冲击, 与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日本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是热烈而执着的, 在盐野米松的《守住手艺》中文版序言中这么写道:“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 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 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在来到日本以后, 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 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中国是被我们看作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你们的国家。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 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可见日本民族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正是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喜爱, 才使他们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仍然沿用着一些传统的器物, 并将这些传统之物用新时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 用新的角度和思想去诠释和挖掘这些传统之物, 让它们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更具时代之风貌。所以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性, 创作上也严肃认真、并善于探索, 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继承优秀的传统风格时, 又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单一化的语境下, 为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在这条道路上的成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这种学习不光是从事工艺美术活动者的需要, 更是需要作为工艺美术教育者的必修课, 工艺美术的教育者更该把这种传承的精神和革新的思想传播给正在校园中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工艺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 当下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就该跟上时代的脚步, 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分解组合创新, 提高知识量与扩散思维能力, 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实现新的功用。从工艺的艺术性发展的角度看,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也要与时俱进, 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特点, 追求幽默、滑稽、谐趣美等。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工艺, 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包容、创新的观念,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包容和创新的观念呢?那就是有效开“产、学、研”的模式。
产、学、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 开展这一方法有很多途径, 学校自身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的模式, 同时可以通过“校企结合”进行有效的补充, 这是实现“产教结合”的有效办法, 也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是积极的把企业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 互相支持和促进, 实行“订单”式培养, 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办学目的。学校可与用人企业合作, (如创意基地、装饰机构、雕塑艺术企业、手工作坊等组织) 分派部分学生的生产和实习, 承担部分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和培训项目, 以及新兴课程的开发。此外, 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学校的管理模式真正引导学校工艺美术类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拓视野, 做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只有走进生活并被生活化的工艺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而不是玩纯艺术, 应该服务于生活。因为工艺美术的起源就是日常生活器物, 是用来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前宫廷专用的贵重器具现在也可以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居装饰。只有让传统的民族工艺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才可以焕发新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花。不仅如此, 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 在工业发达的时代更应该了解技术的更新。传统的工艺其制作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 但进入工业化后, 制作的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 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 效率提高, 有的甚至质量也因此得以提高。例如, 在木雕的制作过程中, 电动工具使得初步毛坯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 生产开始批量化, 手工只是运用于细节工序的刻画, 从生产经营来说, 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是值得提倡的。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 而新型的材料可以让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 既凝结着这个国家民族精神和审美旨趣, 又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民族工艺美术面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活环境, 必须以新的方式实现在功能和角色上的现代转型。只有作为“可持续的”一种文化资源, “活”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 在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民族工艺美术的转型, 既有其文化特征、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层原因使然, 又有其社会变革、历史机遇的有效把握, 民族工艺美术的挖掘、继承、发扬和教育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的传统民族工艺美术, 一定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陈出新, 得到继承和发扬, 并且永葆青春。
摘要:中华民族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文明之瑰宝,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并且博大精深。民族工艺美术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不断完善和多样化,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都彰显着传承的神韵和各时期的显著特色, 是一门融合了民族文化、政治特色、风土人情和历史沉淀的一门艺术。在科技高速发达的当下社会,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深感继承文化根源的重要性, 深知民族工艺传承的的重要性, 只有传承才能更好的发展, 以民族工艺美术发展为目的的定向教育又成为了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途径之一。本文就关于民族工艺美术传承、发展、教育几个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工艺美术教育 篇5
摘要:情感教育是我们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情感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学习的中心,美术教育是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智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科学养成。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56-52-60-69-58 / 186-116-95-758)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充分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运用动画片这一平台,将一些典型的动画形象或者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除了给学生们讲解绘画知识以外,还应当教给学生们从动画人物的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获取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使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或者细致、或者宏伟的美感,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写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例如,重大节庆日、北京奥运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绘画的题材。
(三)关注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人类人文资源的呈现都与美术活动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欣赏一些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品格、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工艺美术教育 篇6
【摘要】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工艺美术具有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该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上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课堂讲解力求形象化、意境化,教师自身加强审美修养。通过这些措施,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为工美专业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艺美术专业;审美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语文教学是提高未来劳动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语文课堂,除了完成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而这个审美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大多是经典名篇,均是融情感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于一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般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赏析实际是学生在阅读、分析、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外貌穿着等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不同的美的类型。王熙凤一出场,作者就浓墨重彩的对其衣着、神态、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她确如神仙妃子一样美。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味只追求金钱与权力,浑身流露着欲望的俗气,就是一种俗艳美。林黛玉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是一种“断臂维纳斯”般的美。薛宝钗具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在诗词中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做人”是她的优点,但同时也反映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是一种花瓶观赏性的美,少了一份自然之美。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何为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内在美。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塑造的人物个性,可以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推荐赋予时代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当代作品中扑捉美,感受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或写梗概,或写评论,或写赏析,从中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二、创设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形象化是指讲课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认识把握课文的形象、画面,或者把一些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材料,从而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出发,挖掘课文中的形象性,不但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将求形象、生动、精炼、幽默、富于启发性。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动着清香。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图、文、像并茂的知识。如学习《三峡》时,剪辑《话说三峡》及三峡风光片中有关介绍三峡的片段,文字与图像同步出现,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感受和理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重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三峡地貌以及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从而提升学生对山峦河流、大自然奇景和自然魅力的感知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者描绘和渲染诗文中作者创造的优美意境,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或者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拨,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从而理解蕴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深广的思想意义,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抓住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塑造了一个素淡朦胧的意境,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学生多次听课文朗读,基本理解文章之后,让学生边朗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作者带着淡淡的哀愁游荷塘的情景,体会作者幻想超脱现实,暂时超脱现实,最终没有超脱的心情,在脑海中勾勒一副“月夜游荷塘”的图画。通过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在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规律。《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是一篇重在谈建筑设计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学习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此。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从某种角度讲,造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往往都注重虚和实的结合,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本文谈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让学生体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发现中国古代建筑融入了“自然和谐,人文合一,对称均匀,意境深远,扬长藏拙”这一审美情趣的现象。
总而言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更是应该将专业之需融入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好梅.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审美教学.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郑毓信.语言教学教育.数字教育学报,2004(8)
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篇7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 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即造型古朴夸张, 色彩鲜明, 具有规律性, 既有工笔重彩之作, 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 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 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 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拓宽美术视野,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探索人文内涵, 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 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 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 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以此展开教学, 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 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 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 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 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 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 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 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 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 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 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 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 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 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 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 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 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 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 更具有独创性, 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 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 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 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 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 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 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 启发学生打破常规, 发散思维,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 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 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 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 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 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 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 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 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 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 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 实现审美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 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 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 事实上, 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 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 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 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 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 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 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 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 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 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 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 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 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 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 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 只要善于发现,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 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 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 作品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 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 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 潍坊的风筝, 陕西的皮影, 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 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 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探究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教学,教育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上的开始, 最早的时间可以考证到6000年以前, 那个时候属于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讲, 民间艺术是指民间的绘画艺术和民间的工艺艺术, 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 人类的任何行动的产生都来源于生产活动, 民间美术也不例外, 同时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区域性、群体性、民族性显著特征, 表达人们都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不断加深的愿望。民间美术是由广大人民百姓在民间创作的, 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美化环境, 增添民间活动形式, 丰富民间活动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道德信仰, 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新, 使民间美术更具有民间的艺术特色。民间美术也是组成各个民族, 不同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也是现代很多设计灵感的源泉, 为现代良好的设计提供了资源。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密切联系
民间美术在现代化教学设计上, 表面上看与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但实质上,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随着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教学生似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敢于讨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异同, 也是现代文明多样化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类问题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形式上过于守旧, 太土已经过时了, 应该放弃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是风牛马不相及;更有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虽然形式上确实宝贵, 但是民间艺术的内容很复杂很深厚, 资历不够的人不敢触碰民间美术。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 就会使一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盲目崇拜民间美术, 设计出来的东西会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看不懂, 设计理念不符合我国的民族文化, 失去了作品的特色。现代设计上看, 设计形式确实给人美的享受, 但是从反应成面上看设计理念并不符合传统民间美术的概念。
从人的情感上来看现代设计形式不如传统的民间美术能够传递出更加生动、透彻的情感, 作为传统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多采用喜庆的色彩和浮夸的造型, 像孩子般增添了特有的魅力, 也洋溢着人民百姓的真实感情。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性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自我意识和对待事物内在本质的内容方面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正是因为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所以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能够优势互补, 也使民间美术作品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使民间艺术变得更永垂不朽。如果我们能在设计的作品中融入其他的元素, 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更能够打入人心, 引起共鸣。
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起源, 他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现代艺术设计里的因素,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可以找到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痕迹。在日前的一些现代设计教学中, 老师们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奖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们更能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 结合现代化的形式, 将会把民间美术诠释得更加全面。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学特点, 促使艺术设计更好发展。
民间美术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大概念中,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是传统与历史的最好证明。正因为民间美术有这么重要的特征, 才会使民间美术不能被现代化设计所替代, 应该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所以, 作为教育机构, 在培养教育人才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让学生能够完全了解设计方式、掌握设计技巧, 加强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如果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又能增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也宣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当地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例如, 在地方文化艺术上, 有开封的木板年画安阳的泥泥狗这种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 民间美术没有好好的被利用, 有些民间技艺已经失传, 没有专门的政府机关对此进行保护措施。
现如今, 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从事民间艺术的工作, 这种资源的越来越少就会导致许多民间艺术的形式只能学生们在学校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交接民间艺术, 不能从实践的考察中发现民间艺术的真谛, 而民间艺术恰巧需要从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真谛, 作为教育者, 应该将系统化的民间艺术教授给学生, 不能仅仅从书本方面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比如, 在讲授民间虎头帽的知识过程中, 可以让同学们观看虎头帽制作的视频资料, 并且对于虎头帽的色彩和造型方面应该作出一一解释和说明不能一带而过, 同时也可以讲述与虎头帽有关的民间传统故事, 吸引同学们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内容, 讲述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化艺术区分开来。在传播民间文化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上应该加强民间美术的地方特色, 为现代教育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民间美术和现代化设计的良好结合才会促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社也蓬勃发展下去。
2.有利于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发展
在我国, 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方面不单单的将学生就业作为目的进行教学, 还教会学生们的思考方式, 影响学生们的一生的思维方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有许多方面的联系,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我国的民族文化, 加大学生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还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就会找到许多与此相关的教材。目前来看, 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面临共同生存的境况。首先, 我们应该了解民间美术的状态, 现如今很多民间美术都面临缺失和失传的境遇。其次, 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 我们十分了解民间美术存在的必要性, 教育过程中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适应着现代化的生活, 为现代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只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传统艺术和现代文明提供广阔的宣传平台。
将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 既能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达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 又能为现代化设计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袁浩鑫, 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工艺美术教育 篇9
中国在长达8000多年的农耕文化背景影响下, 滋生并发展出了多民族的生态环境。这些元素促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了最广泛的利用, 也使这些资源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比如在我国的西北一些地区, 至今仍然保留了像古老社火、剪纸、皮影戏、布艺玩具,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傩戏、少数民族刺绣、四川西昌彝族的生活漆器、湘西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等等, 这些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民间工艺美术, 代表了各个区域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态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质朴的地方生态资源。同时, 更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二、民间工艺美术在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状况并不理想
虽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一定发展, 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 某些艺术门类还逐步走入进行了市场化改造, 在企业化生产模式发展方面不断进步完善, 但是不得不说, 就整体而言, 目前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很多工艺门类消失, 笔者归纳了一下, 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造成在社会转型时期
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同时, 工业化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这些因素都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一个很鲜明的例证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安塞县就有2万妇女会剪纸。而20年后他再去那里却看不见剪纸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墙上张贴的世界名模画像。也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安塞县就有民间剪纸大师40人, 而现在大多数已故去, 仅存的几位年事已高已不能剪了, 有的还要为生计操劳。如此快的消亡速度, 在全国来说, 其实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二) 另外一个造成这种不利局面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我国直到2011年, 才有了一部像样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法》, 在高校进行的相关教育更是少的可怜。法规和教育两块阵地的同时缺失, 自然而然的对公众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影响和覆盖面很窄, 不断使人们远离它, 逐步脱离了生活实际, 成为有钱一族的生活奢侈品, 湖南的湘绣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三、高校抢救民间工艺美术的策略
为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 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年”活动中, 国内众多高校代表、专家和优秀民间艺术家集会于中央美院, 针对民间工艺美术现状, 共同研讨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以及专门人才培训等方面所应有的作用。从而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最权威机构, 针对这种形式, 率先成立了专门研究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个机构填补了国内专题研究的一项空白, 他将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等艺术教育进行了系统结合, 并且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为全面继承和发扬民间工艺事业起到了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 全国其他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性, 开设了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讲座等, 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民间工艺继承与创新》课程是湖南省的省级精品课程, 借助精品课程的优势, 对本省和中南地区形成了强大的辐射作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这些举措, 拉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 标志着中国高校开始在文化遗产事业中发挥越来越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设计教育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这么说:民间工艺美术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表现, 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 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这样一个有效机制, 能很好的将我国民间美术中那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群众基础好、特征鲜明和艺术价值最大的民间美术形式在资源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 利优除弊, 克服掉那些缺乏积极精神或不健康的元素, 实现其产生的作品在功能上既能实用, 在思想上又具有教化作用的精神产品, 这种以传统的、充满浓郁地方情怀和民族情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以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 更优于其他艺术形式, 它能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 更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猛, 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由于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能力提升, 所以在这一点上, 很好契合了民间工艺美术视野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遗产丰厚, 国家因此在不断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 各地申遗工作也在热火朝天的开展, 各种各样的保护方法层出不穷, 比如授予民间工艺传承人、举办地方工艺美术博览会和高校工艺美术展览等活动, 有效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也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工艺美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展望
要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发展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对接, 要解决几个方面面临的问题, 第一是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的缺乏。他说为什么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有的地方开展的好, 而有的地方却开展不起来?我看关键在领导。我们开设这门课程不只是为培养民间艺术家, 而主要是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识和感情。将来他们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因为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感情, 就会重视和保护这方面的文化, 就会爱护这方面的人才。第二是教学人才的缺乏。以长沙市为例:长沙市20多所大学, 只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与民间工艺美术有关的课程教学。许多大学想开而开不了, 因为没有师资。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事业, 光靠空谈是不成的, 我们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走在前面, 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是研究人才的缺乏。这种人才需要高等艺术院校的特别培养。比如中央美院这些年不遗余力的举办了多期“民间美术研究生班”“民间美术硕士课程专修班”等, 就是为了能多培养几个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们也欣喜的看到,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对这项工作重视起来, 以很多丰富的活动形式并制定了一定保护和发展政策, 来推动民间工艺美术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2]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4年
工艺美术教育 篇10
这样直接的“工具论”的提议, 不免使很多人陷入了迷惑, 他们指责这目的过于的空洞, 担心这会失去美术教育的特色。相当普遍的现实观点则认为美术课就是教授美术, 尤其是绘画的课程。他们都质问:美术课不教美术教什么呢?甚至一笔一划的绘画教学在广大的幼儿园乃至中小学中, 仍然普遍的存在。难道不是吗?美术课总应该要教会学生“画”点什么吧。这样的认识如此的普遍, 以至于我不得不从最根本的一些定义说起。
问题在于什么是美术?美术怎么定义?传统认为美术是指造型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工艺四大门类。这种表述存在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学美术课本中。我姑且把之称为“旧美术”。显然“旧美术”主要指的是绘画和雕塑, 以及部分设计与工艺等的内容。这就是传统中认为美术课“必须”教“画画”的认识源泉。但现在我们认识到“旧美术”指的实际上是视觉领域的“精致艺术” (Fine Arts) , 在后现代以来, 新艺术层出不穷, 尤其是视觉文化运动以来, “旧美术”越来越不能代表美术, 尤其是不能替代整个美术的意涵, 美术的传统疆界被不断打破。那么, 美术这个词汇, 现在看来有必要修正。
修正的办法有四种。第一种办法是将美术恢复到“五四”时期的“泛美艺术”, 即指一切美的艺术, 鲁迅、刘海粟等赞同过这样的主张。涵盖了音乐、文学等非视觉艺术的内容。但其指的是高技术性的“精致艺术”, 缺乏美术的现代性包容。第二种办法是将美术恢复成英文的Art (艺术) , 这样也统合了各艺术门类, 也符合教育改革统整的要求。但这种修正, 统合了音乐与美术的视听觉艺术的分野, 需要较大的手术。第三种办法, 是“大美术” (Great Art) , “大美术”明显意识到“旧美术”太小了, 意图统合所有现代视觉艺术门类, 但这个词汇一般仅存在于专家的讨论中, 大众的接受度很低。第四种办法, 是将美术修正为“视觉艺术” (Visual Art) , 统合视觉领域的所有艺术门类。在美术这门课程名称没有改变之前, 我坚持美术的意涵为视觉艺术。
那么, 美术就并不仅仅指“精致艺术”, 它涵盖所有现代以来的视觉艺术门类。更关键的在于这将美术还原为与生活更为紧密的东西, 和美本身更直接发生联系。美是生命力的共颤。美术和艺术在本质的情感运动性上得到沟通。去除遮蔽后,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性。美的本质是生命力。而技术性的“纯美术”仅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
“美是存在本身发出的内在召唤”。我们的“美术”可以拓展的很宽, 可以更紧密的和生活以及自然联系起来。美术并不仅是“艰难的”、需要高超技艺的纯艺术, 它也可以是观赏风景、花艺、服饰、行为的研究、装置, 乃至摄影摄像等。我们的美术需要走出象牙塔, 它不应该以高深的面目呈现在国民的普及教育之中。相反, 美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让我们与自然亲近, 与美共鸣, 懂得生命的美好。它是和蔼可亲的。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美术。生命和世界呈现出的美好值得深深的记忆。在生活中呈现出美好的视觉性的东西, 都是美术, 美术走进了“生活世界”。这种教育吻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真正的现代公民教育。
从社会现实角度, “纯艺术”的“美术”也不是国民普及教育的最需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 美术课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未来的美术家。即使在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中, 毕业后从事非美术职业的学生也比比皆是。而对于整体国民而言, 专业美术家的比例, 显然很低。那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显然不是专业高等美术院校的预科, 其重点不在于教授美术的专业化的技法与知识。对于热爱专业美术的个别学生, 可以在课外的专业小组中得到适宜的学习。而在普及教育的课堂上, 我们“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们的普通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至于, 专业美术的传承, 本来就是专业美术院校所肩负的责任, 这个责任不可能由义务教育所背负。在美术传承的角度, 普通美术教育的角色应该是科普的性质。
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技术传授”的美术教学也存在问题。旧美术教学以传授绘画等技术性美术知识和技法为主, 往往需要教师的示范, 让学生临摹。事实上, 这种方法尤其不适合儿童的教育。教师示范, 一方面使儿童在潜意识上认识到自己“做不到”, 专业教师的一笔一划, 对儿童而言却是“艰难”的。在自认不如的心理下, 儿童只能去模仿, 模仿不了的时候, 就只能表示“不会画”, 这却是一种典型被干涉后的语言信号。即使勉强的模仿, 学生作品也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在“学会”画的同时, 自己的表现探索被遮蔽。艺术的心灵被“技术”掩埋。事实上, 当学生“学会”画一个苹果的时候, 实际上扼杀了学生对苹果的千姿百态的创造。逐步毁灭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扭曲了学生的自信人格, 以他我取代了自我。我们以成人的意识灌输儿童。儿童实际上是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技能的成长, 来自于学生自己长期的练习以及艺术实践中的理解。无法理解的“教导”会使学生迷茫, 使学生无法下笔, 对技能的发展也没有帮助。难道我们辛苦的教育就是为了塑造“不会画”或者仅会“模仿”的儿童吗?据实验发现, 儿童在没有接受成人的示范的阶段, 儿童大多表现对绘画的强烈冲动, 而在成人多次“好意”示范后, 儿童往往反而放弃了尝试的愿望。因为成人的介入, 娴熟的非儿童技法, 使儿童在潜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画的“不对”, 丧失了自我表达的勇气。而儿童在没有遭受成人干涉或者暗示的时候, 对表现具有与生俱来的自信, 都“热爱”美术。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巩固这种表达的自信与“兴趣”, 顺应儿童的天性施加教育, 而不是相反以成人世界里美的标准去企图干涉。也就是说对待儿童的自我表现, 我们应该表扬, 正如国外美术教学中那样, 表示“Good、太棒了”等。不断巩固学生的自我确认, 在长期的自由的创造实践中,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技法能力等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下呈现的美术创造以及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创造能力是我们长期束缚中的美术教育所无法做到的。
这也不是可以简单的形容为“启发”, 启发性的教学固然好, 但容易成为一个口号。儿童的创造性是与生俱来的,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启发而获得。事实上, 我们作为现实情境下教育产品的成人普遍缺乏创造性, 我们不压抑儿童的创造性就不错了。以学生的能力和情况思考问题, 如果这样去做, 美术课程就会发生改变, 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因为我们成人化的教育内容脱离了儿童世界。
在儿童的教育中, 正如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与学习者。[1]观察儿童的行为, 以及美术表现的内容, 关注这些作品与儿童情感以及生活的关系, 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而不是作为美术行为的指导者。这需要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教师的任务并非无所作为, 他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创设教育环境, 设计与学生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教育主题, 鼓励儿童表现, 尤其是自我的艺术表现, 发展与学生彼此一种可信赖的关系, 一种充满爱的关系。按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家范梅楠的观点就是发展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这是我们教育者不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前提。这种教育需要高度的个体关照性。也就是说严密的教案、教材等的课程体系,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的修正,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学计划。
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往那种僵化的技术教学越来越少, 开始关注学生的参与性。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真切的理解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懂得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我们“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 也仅仅只能停留在皮毛上, 以一种形式代替了另一种形式,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的意义有限, 学生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创造力与成长。这就是美术新课改以来出现新问题的关键所在。新课改的意义并不在于鼓励各种“花哨”的教学方式, 而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完整的人”[2]。其内在的动力源泉是完备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识的输入。
正如罗恩菲德和里德等“工具主义”美术教育家的主张: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美术本身, 不以学生如何获得美术的专业性的技法与知识为教学重心, 不以学生作品纯专业角度的鉴别为评定标准。美术成为一种教育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教育的目的。[3]
如果我们对国民从小实施自由的教育, 如果普通美术教育能够释放学生的创造, 每一个人给予尊重, 每一个学生情感得到发展, 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尊重理性的人, 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人。因自由而引发创造, 因创造而成就繁荣。那么, 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的成功, 我们因此将社会繁荣、人才辈出, 国民乃至国家的创造就会不断的生发, 从而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和具有意义的人生。普通美术教育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本来应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11
生活教育高中美术教育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高中美术教学的真正课堂,同时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生活教育”和高中美术教育的融合是美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在高中美术课中把“生活教育”融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促进美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高中教师积极把美术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丰富起来,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在实践中用美术的艺术形式表现和美化生活,从而促进自身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
一、高中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可辅冀道德”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术与道德之间密切的联系。美术教育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美术教育中一种高度的审美方式得到不断地塑造和提高。美术用自身的美去感染人,用自身的情去感动人,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充分接受道德和审美教育,从而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高中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一方面,丰富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情感。
一件包含“真、善、美”的美术作品,在使人们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熏陶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分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仿佛切身感受到画的意境,从而促使自身心智的不断优化。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作画,学生把自己和画融为一体,在得到心灵的震撼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更加的美化,从而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一步步提升。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与其说高中美术教育的学习是对一些作画方法和技巧的学习,毋宁说它是对文化的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祖国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不断感染者学生,给他们带去源源不断的美感。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看,它紧密联系着自然、人文等多门学科,比如,美术中透视与数学、色彩学与光学的密切联系,处处体现着美术教育的文化多元化。
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学生在欣赏时能充分感受到美的存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去欣赏并创造美,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自己的人格、气质中逐步植入美术的美,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育
1.选择的教材内容要紧密贴近生活
高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和需求决定了高中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选择要经过特别的深思熟虑。教材内容中只有有趣味性的主体,才能有趣味性的内容,因此,选择的教材内容要紧密贴近生活,同时体现出关注自然和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善于体验、重视收集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彼此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对美术的兴趣和自身的美术素养。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同时注重美术更紧密地联系生活、历史、文化等,围绕目标让学生对教学材料、内容及方法等进行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美术知识、发现美术学科的规律,从而在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同时,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2.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保证生活实践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待学校教育方面深入强调的一点。我们累积任何知识,都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依托生活,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说要积极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运用课堂教学成果,让其对我们的生活作有益的指导和改变。
比如,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教材中《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章节的学习,可以对色彩常识熟知、对色彩运用规律有所了解,在掌握了一般的美术色彩原则和技巧后把自己的房间装扮的漂漂亮亮,把自己的服饰搭配得合情合理,用色彩点缀和修饰自己的生活,迈出从课堂到生活的关键一步。这样在不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教育的重点不在课堂,生活的教育是永无止境的,要使课堂教育来源于生活,然后服务于生活。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保证生活的实践性,才能把美术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切合点找到,从而完美展现美术的趣味与价值。
3.通过美术教育缔造生活之美
美术的价值体现在缔造生活之美。传统的美术佳作《清明上河图》、纯艺术美术等,现代的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设计、各类实用美术等,均缔造出现实生活中的美,从而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學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特有的形式去表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否则,学生画出的美术作品将不能反映生活,从而造成作品缺乏生命力。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真切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促进学生用美术缔造生活之美。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融合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活,使美术教学的内容、方式等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把“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高中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加热爱生活,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晓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多元性探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3).
美术治疗融于美术教育的意义初探 篇12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 儿童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各种身心问题层出不穷。儿童心理畸形的预防和校正是当今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实施美术治疗活动, 透过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作品分析、作品欣赏等美术实践过程, 获得自身身心缓和的平台, 减低儿童情绪与情感上的困扰, 以升华儿童在成长中所经的情感体验, 并提升儿童自身的洞察力, 从美的感悟中获得心理和谐的自身体验, 近而消除抑郁。
当美术治疗成为一种方法被运用到美术教育中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支持性环境, 与他 (们) 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 不随意干涉学生, 并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 并以动态的创造过程和最终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或平等交流。这样, 学生即能自由表达自我想法, 从整个创作过程中获得艺术所带来的快感, 从作品中获得自豪感与成就感, 进而获得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整合。
二、美术治疗应用与教育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美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治疗方式, 能帮助儿童表达与澄清自身难以言表或内心中压抑的情感, 以正确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 增强自信心, 与其他儿童以及学校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美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媒介, 被运用在美术治疗当中, 当事人通过对自身作品相关的联想与自我诊断, 抒发他们内在的情绪, 以提供给当事人自我审视, 自我成长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这在教育中能使学生在进行美术治疗活动中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手段以及美术独特的象征方式表达出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 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和发泄内心中毁灭性的能量, 透过个体美术实践过程使其自身的抑郁情绪得以缓解, 心灵得到升华, 达到改善其心理不良症状, 进而促进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意义。美术治疗作为与艺术教育内涵相异而又相生的学科, 由于在以艺术作为媒介、以艺术创作为活动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教育因素等方面与艺术教育存在交叉与重叠, 故在很多方面能给予艺术教育一定的启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美术治疗的理论, 借鉴美术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教育治疗相结合, 势必在使儿童的人格获得稳定的基础上, 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 对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行当今教育领域推崇的民主化、人文化与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如教师与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 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艺术创作, 并以多维度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艺术活动等, 艺术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本身蕴涵的治疗性, 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使其人格获得完整与和谐的共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