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学文言文(共12篇)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篇1
学生怕学, 教师怕教, 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 大多是经过了专家们千挑万选的古代精品, 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让高中生乐学文言文。
一.攻心为上, 从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认识无用论的思想认识偏差入手, 积极探求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意义所在, 尽展文言文的魅力, 燃起学习的欲望。
每当要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做好预习的时候, 历届的学生中总会有人抛来一句:我们是现代人, 干嘛要学文言文!而随声附和的是班里90%以上的同学。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认为要学文言文的同学也仅仅是因为居于高考的压力而迫于学罢了。学生根本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意义, 魅力所在, 又怎能对它产生学习的欲望, 更不可能说去学好, 学透了。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着重从以下两点入手。
1、从文言文的经典篇目中探寻文言文所蕴含的内容价值, 联
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言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2、从文言文作品中的选材立意, 谋篇布局, 语言特色等, 寻找值得学生学习的有效的写作范式。
文言文是最讲究精炼的一种语言。如:京城悬赏捉拿抢劫犯。这一句话用文言形式来表示, 仅用京购盗三个字就够了。可以说, 文言文就是一种浓缩的语言艺术。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 在记述历史时, 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 修辞手法 (例如词汇的选取) 和材料的筛选, 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真是“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又如《项羽本纪》“善叙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蜀道难》想象奇幻, 构思巧妙,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劝学》善用比喻陈述事理, 使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鸿门宴》善于通过场面描写来展示历史的刀光剑影;……这些写作上的技法都是我们中学生值得效仿的写作范式。
二.从改变教师教法的单一入手, 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激发学习的兴趣。
1、补背景, 近距离。
文言文作品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 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 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现代的高中生由于时代的隔阂及相关知识领域的欠缺, 必然造成他们对文言作品理解的难度。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 来拉近古人与高中生的距离。如《逍遥游》中所体现的庄子“圣人无名”的思想, 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开讲这一篇文言文之前, 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并展开讲故事比赛。从《庄子·山木》《庄子·至乐》《惠子相梁》等小故事中, 学生了解到了庄子不但是个自甘清贫的隐者而且是个轻蔑功名利禄追求绝对自由境界的人, 这对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同学们的讲故事的比赛中, 我看到了同学们渴望了解古人的热情, 也看到了他们展现自我的风采。
2、授之渔, 重方法。
学生害怕文言文, 主要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 语法的特殊现象不理解, 导致读不懂, 失去了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另外, 有些同学, 对于教材的字词句会翻译, 但考试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又造成严重的失分。广东每年的高考考生, 在文言文翻译题上, 总有几万名学生是零分。由此可见, 学生在文言文的迁移能力上是比较差的。因此, 我们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尤其要注意教会学生推测词义, 翻译, 积累等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 在考试中提高了得分率,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能随之提高。
摘要:学生怕学, 教师怕教, 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笔者认为:攻心为上, 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关键词:文言文,攻心为上,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篇2
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风光小学 黄雷武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了。因此,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如何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你
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多一些关心学生、与学生谈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了,他学习你所教的东西也就更上心了。因此,学生也会喜欢你上的课,愿意听你说话。在我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那一班学生特别喜欢我。我平时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聊天,一起辩论,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等。他们不开心时,我会特别关心他们、开解他们;他们高兴时与他们一齐分享。周末时,我也经常不回家,在学校里与学生一齐交流学习、生活问题。一年下来,那一班同学特别喜欢上我的数学课,特喜欢往我办公室跑,向我问问题。他们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优秀率达到80%以上,平均分接近80分。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
二、课堂上开展愉快教学
心情愉快了,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心情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把教学的内容渗透其中,结合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牛不喝水,硬按牛头也不喝水,它想喝水,你拉也拉不住。因此,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了,学习效果也就好了。我还常常运用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形式进行练习,运用讨论、辩论、争论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运用讲故事或偶尔来一句经典语言、一个搞笑动作,引学生一笑释负,乐于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设计这样一个事例:有12个同学去野外进行野炊活动,大家高高兴兴地到了目的地,这时要开始做饭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吃上美味的东西呢?“分工合作。”对,就是分工合作。那该怎样分工合作呢?大家想想我们可以怎么分工,按平均分配的方法最多可以分成多少组?你试试看,好吗?学生就非常积极地分组了,发现可以分成很多组,2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3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这时,我顺势更进一步说:如果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劳动做饭,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怎么分组呢?学生讨论、争论后发现只有13人一组和一人一组2种分组方法了。从而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学生非常深刻地理解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只要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喜欢的事件,学生心情愉悦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就高了。同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兴趣浓厚,快乐学习。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向40分钟要质量。
三、让学生体会成功
成功的激励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促进教学质量,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使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可以有下做法:课堂提问、练习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会做或基本会做的习题,回答他或大概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正确解答后,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差异,布置阶梯性作业,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正确或基本做对所做的作业,然后老师给予肯定,并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你敢试试更难一点的作业吗?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活跃,都乐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我们的学生不是爱迪生,能在许多失败中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他们如果是总是失败,那么,他学习是越学越怕,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平时我的做法是:课堂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指名会回答的学生回答,作业、练习让能做对的学生做,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向难度挑战,所以我的学生都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他们总是向他们自认为的难题挑战,老问我问题,教学质量也就在学生的乐学、好问中慢慢提高了。
四、开展“一对一”互助和与老师个别辅导相结合
让学生辅导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对他们来说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生的语言易与交流,更明白易懂,对学生没有形成压力,使他们能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下学习,所以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教师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点拨,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体现教师对其的重视,使其愉快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助与教师勤于辅导的结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改进教学方式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7-0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编排有诗词曲90余篇,文言文40余篇。在这些文言作品里,有驱赶蛤蟆的童真童趣(《童趣》),有四季如画的三峡风光(《三峡》),有“衔觞赋诗”的自得其乐(《五柳先生传》)……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无不充满了魅力。可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一般是“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读课文——翻译字词句——分析内容及主题——练习巩固”,更多的是关注文言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品析鉴赏,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许多初中生感到文言文枯燥无味,学得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故事导入。用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方法。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可用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导入,教学《陈涉世家》可用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导入等。
(二)插图导入。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教学《桃花源记》可让学生欣赏《桃花源图轴》这幅插图,感受桃花源的美丽和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那份幸福。
(三)成语名句导入。文言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名句,如《孙权劝学》中的“刮目相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教师可用这些成语、名句导入。
(四)背景导入。如教学《马说》时,可这样导入:《马说》作于唐朝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此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想一想,在文章中他会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样导入既交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注重诵读,读之有味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忌“以讲代读”。文言文诵读要做到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感情和韵味。
读准,是指字音要读准确。文言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容易读错,教师要引起注意。如《湖心亭看雪》“用毳衣炉火”中“毳”应读cuì,《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通“嘱”,应读zhǔ,等等。读顺,是指朗读时要读清句子的节奏,如课文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读成“答/谢中书/书”,而不能读成“答谢/中书/书”等等。读懂,是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态度等。如学习《伤仲永》,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强调的“后天教育很重要”的中心论点。读出感情和韵味,是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悟体会。
三、自主阅读,质疑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扎根于文言作品中理解品味,汲取营养。
(一)教给方法,培养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如准确运用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联系旧知识推断词义的方法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
(二)自主阅读,培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其次,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再次,进行局部突破,教师对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最后,鉴赏创造,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质疑探究,提升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如教学《大道之行也》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本文的“大同社会”,还有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三者是一样的吗?对于学生的问题,笔者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并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通过整理对比,分析归纳,学生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四、拓展迁移,延伸课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后,可选柳宗元《江雪》进行对比阅读,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一诗,教师可找他的《归园田居》另外四首来作整体阅读,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师教给学生归类辨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单靠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课外读物。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篇4
1.课文教学乏味, 学生缺少情感 体验, 没能走进 文本, 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上来。
2.作业过于“专业”、枯燥, 或过多过滥, 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抄答案, 毫不理解。
3.阅读文字冗长, 学生看到了后面已记不清前文的内容, 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等。
4.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 词语贫乏, 无话可说, 或对作文话题无情感体验, 不感兴趣, 写起来只能东拼西凑, 应付了事。
5.学生未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不能自觉地主动去学语文, 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
对此, 我觉得我们 语文教师 有责任有 必要加以 重视, 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交际的工具, 你要与人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 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其次, 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买个家电需要看懂说明书, 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我们长大后开个店需要向工商部门写个申请书, 才能办理;头疼脑热到医院看个病, 也需要准确陈述你的病情, 医生才好对症下药;产生矛盾需要沟通才能化解……可见生活离不开语文。
再次, 学习技能和其他学科也离不 开语文, 很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认识、分析、理解其原理, 掌握其知识, 各种技能也各自包含有各自的原理和理论, 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
可见学好语文有很大的意义, 它不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 更是我们长大成人所应必备的技能。明白了这些道理, 学生大多数 会端正学 习态度, 重视语文 的学习。然而, 要让学生把烦琐、枯燥的语文知识学好还得注意吸引和引导:
1.吸引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我 经常给学 生讲些生活中字词匮乏的笑话, 比如:桂南农村刚踏入城镇化建设的时候, 有个村庄的农民组队到城里搞建设。村里的小王年轻, 人又勤快, 人们就让 他负责后 勤采购。小王是读过初中, 可不认真读书, 字词匮乏, 购物入账时常写错别字, 用错、滥造词语。每周公布账目, 队长宣读时, 老有意读得很响亮, 诸如“黑油 (酱油) 2斤!青年母鸡1只!聪 (葱) 八两……”学生们大笑之余, 也认识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就趁机要求他们正确书写积累些日常生活用词用语, 学生们过后还经常互猜、听写, 他们对字词的学习就变得自觉主动起来。
2.讲文学故事, 共阅科学小品文, 改变学生无阅读习惯的陋习, 激发阅读兴趣。文 学故事情 节曲折、形象 生动;科学小品文有知识性, 趣味性,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后讲, 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他们往往乐意读, 乐意讲和补充, 再也不觉得阅读是乏味的事情。
3.学生怕作文, 很大原因是作文 话题不熟 悉, 无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先让他们自由写, “写我这之所见, 写我之所想”。对于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积累和兴趣, 比如以童趣、童乐、童心为主题。比如学生最易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最快乐的……”“最喜欢的……”“最难忘的……”等等。同时也可 先观察后 写。观察自然、关注社会, 猎取积累感兴趣的写作素材, 然后再安排写作。学生慢慢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4.授课前充分备课, 适当选取背 景资料, 诸如情景图片, 场景音乐等, 上课时极力渲染, 营造情境 氛围, 艺术地授课, 让学生快速切入课文的情景中, 与作者感同身受, 受到感染, 从而理解文本意图, 体会作者 感情, 让课堂充满情趣而不是枯燥乏味。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篇5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图画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读说结合。
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看些优质课和教学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
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又出示了椰子靠海水流动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椰子传播种子的方法,最后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推测传播方法。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让学生乐学语文 篇6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此目的而引发的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受物质刺激的浅层动机,而单纯依赖浅层动机来学习语文的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本身没有过高的要求,学习不够努力,缺乏主动精神,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是很难真正学好语文。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只有当浅层物质刺激和深层非物质刺激兼而有之时,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深层的非物质刺激来源于对学习对象的正确的认识。这就是说,学生必须明确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第一,语文学习的对象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第二,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语言作为与他人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素养高的人,他的表达能力就强,就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做到用语准确,语言简洁流畅,既能达到表意明确的目的,又能达到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客观效果。这样,在人与人交往中,就容易达到交际目的,取得成功。在日常学习中,语文是我们进行各学科学习的基本工具。语文素养高的人,可以很快读懂并理解各科教材所讲的知识内容,可以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对知识内容的独到见解。语文素养差的人,会在阅读和表达上出现各种障碍,从而影响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思维的表达。可见,学好语文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从发展的眼光看,语言作为与他人进行交际的工具,必然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在中学时代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对于自身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知识本位下,教育的功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承。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根本无法选择要学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学习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很难产生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形成求知要求。如果所学知识对他而言一无所用,无法实现他的价值,便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消极的排斥情绪,最终形成厌学的不良后果。学生这一个性心理发展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营造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的学习环境。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
第一,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谐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有赖于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亲切的眼神、赞许的微笑、温馨的语言,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这样,热爱语文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第二,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是合作中的首席,学生不会学习,我们教师来教,学生不愿意学习,我们教师来引导。“引导”,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加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多给学生以鼓励和鞭策,充满爱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再次互动的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交往,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正反馈机制。如果教师教学有热情、有方法,学生就学得主动,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样教师也能受到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这就是师生互动的正效应。这样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乐学语文。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单元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一单元5篇课文,我一般精讲一两篇,因为名家名篇还是需要教师带学生去细细咀嚼品味。如像《岳阳楼记》这样的经典作品,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妙。其余的三四篇,则注重给学生自学的机会。一篇文章学什么,由学生讨论后确定;目标定好后,怎样完成任务,我跟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活动。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竞争的乐趣,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四至六人为一组开展语文学习竞赛,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生在随笔中写道:“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以后的语文课上,一定要积极发言,改变自己性格内向的毛病,并认真对待语文这门学科。”是的,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语文,并真正乐学语文。
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真切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中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引发他们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趣和力量。”怎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呢?首先,教师应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说法有新意”,“不错,有独到的见解”等等。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为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尝试感到喜悦。这样学生成功体会就会越强烈,就越会热爱所学科目,学习的自觉性也不断增强。其次,教师应采用所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课堂上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次,提供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智力特色,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案,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会、手抄报、班刊、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大展自己的才艺,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创新 篇7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学习,以学习为乐
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刺激便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与兴趣。讲课过程中要摆脱僵硬化知识的约束,从丰富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有用的教学资源,建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要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学了这些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政治教材中设计的一些课题、插图,引入的故事、名人名言……都非常贴近生活,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学生便会喜欢学习,故而学习便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不管你学什么样的知识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都这样说,学问就是一边学习一边问。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产生疑问,百思也不得其解,这就需要你把思考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都来讨论,进行解决,问题一旦解决了,学生就会进步,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思考,更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的问题越多,钻得便越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会说、会表达
语言就像是人的衣服,那思维便是我们的身体。人要打扮,思维要表达,就需要语言。好多学生可能会思考,但并不一定会表达。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状,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错了不能批评。这是因为他不说,老师就不知道他学得怎么样,老师要创造,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大胆发言,把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表达,学会表达。说一说、讲一讲便是要学生能够清楚地讲出来,这就能证明他真正懂了。
四、留下思维空间,让学生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给学生一个进行思考和表现、张扬个性的机会。这是学生巨大潜能发挥作用的时空。
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乐学数学 篇8
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在这种新的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 给学生搭好舞台, 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情境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一、回归生活, 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即社会, 教学即生活.”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着的,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学生熟悉, 易于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 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程的编排中, 就非常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如:统计的初步认识, 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需要进行统计的事例, 快餐店配菜, 统计过往车辆的辆数, 统计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多问问学生:生活中, 你见过这样的事例吗?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
二、自主实践,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可以设计“小猴分桃”的情境, 让学生摆一摆, 演一演小猴是怎样把桃分给小伙伴的.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这样几种算法:1.一个一个地减;2.从10里拿出9个, 还剩4个;3.先拿出盒子外的3个, 再从盒子里拿出6个, 还剩4个;4.想加法, 9加几得13……交流算法后,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究算法、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 让抽象的算理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在操作中发现,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不但主动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还感受到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时间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负担重.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学习应该多样化,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 新课程标准中就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强调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 学生能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能做实验解决的,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而是由学生实验解决.通过活动, 一方面, 学习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 通过活动, 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三、尊重儿童,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体之中, 是一种个体个性的弘扬, 这种个体的基本品质就是要具有个性, 因此, 发展个性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个性化地发展, 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与看法, 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 允许学生坐在位置上插嘴等.
四、积极评价,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和形成, 而不是鉴定和选拔, 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关注的是人成长、生活的过程, 更多的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全面而积极的评价, 为学生相互间进行正确评价作好表率.并积极给予学生个体之间评价的时间与机会, 提供个体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的空间与场所.
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性、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个体, 学生家长, 学习小组或学生本人等.评价项目可以是学习情感, 学习态度, 学习效果, 参与活动过程等.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突破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 并将它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 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应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 而主体取向的评价正是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让生活开启学生“乐学数学”之门 篇9
一、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激活其需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1. 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适当调整, 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说,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教师有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权力, 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如教学“小数的认识”时, 我先出示几种从超市购回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其售价分别是多少, 大部分学生能依据标价签说出来.这时他们的表现欲望迅速被激发, 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成了学习新知的诱发剂, 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对“元、角、分”的认识基础展开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教学内容, 使生活数学化
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例如:本学期全校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同学捐书, 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我让学生统计各年级的捐书数据, 然后制成统计表, 他们将各年级捐书总数、平均每人捐书数及全校捐书总数等各项数据写入“校园新闻”进行红领巾广播, 不仅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真有用.
二、让教学过程“生活化”, 满足其需要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教师要尊重学生, 鼓励和引导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为学生主动探索创造条件, 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
1. 释放个性, 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 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方式, 选择合作伙伴……在教学中, 张扬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 自主实践, 满足探索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可经常问“你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错误?该怎么呢?”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 例如, 我让学生分火柴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带着思考题分三组进行自主尝试, 他们发现3, 6, 9根火柴都能被平均分成3份, 即“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观察也能被3整除的21, 36, 48, 114等数字, 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学生在走了一段弯路后终于明白了“一个数, 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 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3. 合作交流, 满足交往需要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并且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 是一种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行为.所以在学习活动中, 让他们带着获取知识的快乐, 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别人, 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同的方法, 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才智和自我表现的空间, 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要.
三、让延伸练习“生活化”, 开发其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的“乐趣”发展是教学的“硬道理”,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发其新的需要, 使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持久不衰.
1. 让课本习题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性练习, 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 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 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例如, 学完小数乘法后, 我将书上的一道习题改为:笑笑帮妈妈看店, 来了一个小朋友要买一个转笔刀0.80元, 4支铅笔和3本练习本, 每支铅笔0.35元, 每本练习本0.45元, 请你帮笑笑算算她得收多少钱?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后, 数学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从运用数学知识这个“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满足.
2.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同中求异, 异中求优.生活是个大舞台, 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 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 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 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例如, 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 我要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最近的一次立定跳远成绩, 然后将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分别求出第一、二、三组的平均成绩, 并比一比哪个组的成绩最好, 学生们为了尽快得到结果, 想到了“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均”的方法, 在得出结论后, 我趁热打铁, 让他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使他们意识到选择方法的重要性, 形成了探寻、比较、筛选出更好方法的新需要.
3. 设计切合实际的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对自己的“发现”, 既惊讶又欣喜, 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让学生“乐学”思想政治课 篇10
一、创设一个活动
从教学论来分析, 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 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即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 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
例如, 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时, 可以组织一个模拟听证会的活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 可以组织全班学生选举村长或者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学习《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 可以模拟居委会关于绿地用途的决策会议;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 可以根据书本第27页的探究材料, 组织辩论赛活动 (正方:民警应该管;反方:民警不该管) ;学习《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 可以组织学生评议衢州市政府并给衢州市政府打分的活动;学习《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 可以组织辩论赛 (正方:权力是天使;反方:权力是魔鬼) ;学习《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时, 可以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各国家的看法等等, 让他们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努力地学习。
二、扮演一个角色
角色扮演法是使教学内容剧情化、脚本化, 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 进入角色, 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可以解决学生学习枯燥、兴致不高、印象不深等问题, 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政治生活》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如果你是……”的角色进行教学, 比如“如果你是一位选民……”“如果你是决策者……”“如果你是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委员……”“如果你是市长……”“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如果你是一名党员……”“如果你是一位政协委员……”“如果你是一位外交部长……”等等, 让角色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讲解一则笑话
常言道, 笑一笑, 十年少。微笑、哈哈大笑都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研究表明, 笑能抒发健康的情感, 消减精神紧张, 使肌肉放松, 驱散愁闷, 减轻各自精神压力, 克服羞怯情绪、困窘的感觉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 并且有助于增加人们之间的交际和友谊, 使人对往日的不幸变得淡漠, 产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课堂教学中, 偶尔来一个笑话, 可以瞬间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学习《人民民主专政》时, 关于人民, 可以讲解一个从前发生过的事情, 今天看起来却是笑话:上世纪70年代,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商品非常短缺, 售货员的社会地位很高。一个农民去供销社购物, 可售货员织毛衣对他不理不睬。该农民指着供销社上面的横幅说:“你就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吗?”该售货员说:“我为人民服务, 又不是为你服务。”该农民一时语噎, 无言以对。思索后, 突然说:“你不为我服务可以, 请你找一个人民服务服务, 让我看看。”在讲解《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 根据生活中的“抢盐”事件, 我讲了一个笑话:“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 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 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 盐买得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没被辐射死, 吃盐吃死了。世上最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都死了, 盐没用完。”学生听了, 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课堂教学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四、朗读一首诗歌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优秀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在政治课中运用诗歌进行教学, 对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改变学生心目中政治理论刻板、严肃、枯燥的印象, 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情绪, 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例如, 学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内容时, 朗读关于矿难的诗:“女娲炼石补天漏, 煤汉淘金掘地穿。满面黑尘人似鬼, 一腔丹血气如山。撬开混沌千年夜, 刨出朦胧四海天。心有乾坤能走马, 纵横煤海战犹酣。”学习《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内容时, 朗读关于腐败的诗:“官场自古深如海, 风雨几番消栋材!终古污流流不尽, 迄今腐水水重来。一朝富贵忘贫贱, 千里当官谋发财。一旦贪心伸黑手, 请君直上断头台。”学习《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内容时, 朗读关于中东战争的诗:“中东烽火未曾灭, 西亚狼烟蔽日来。北约横行肆无惮, 阿盟涣散各相猜。两河流域水呜咽, 万户萧条鬼恸哀。可叹堂堂联合国, 任凭大国作傀儡。”让诗歌触动学生, 使学生调整低落的情绪, 激发积极的情感, 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五、播放一段视频
视频, 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图文并茂等诸多优点, 可把抽象变为具体, 把隐形化为显形, 拓宽教学时空难度。在政治教学中, 利用视频, 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
例如, 学习《公民的政治生活》内容时, 可以播放视频《中国最公正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群众得实惠》等;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内容时, 可以播放视频《稳定市场物价政府出台八大举措》、《拍案说法:才子贪官落马记》、歌曲《“涨”声响起来》等;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时, 可以播放有关2011年“两会”的一些视频;学习《我国的政党制度》内容时, 可以播放视频《迎建党90周年中共加强新闻透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电影《建党伟业》等;学习《当代国际社会》内容时, 可以播放有关日本地震、利比亚战争等热点视频……让视频吸引学生, 用贴切的视频音画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以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篇11
1.课文教学乏味,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没能走进文本,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上来。
2.作业过于“专业”、枯燥,或过多过滥,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抄答案,毫不理解。
3.阅读文字冗长,学生看到了后面已记不清前文的内容,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等。
4.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词语贫乏,无话可说,或对作文话题无情感体验,不感兴趣,写起来只能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5.学生未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不能自觉地主动去学语文,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
对此,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必要加以重视,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语言交际的工具,你要与人交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把话说清楚,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其次,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买个家电需要看懂说明书,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我们长大后开个店需要向工商部门写个申请书,才能办理;头疼脑热到医院看个病,也需要准确陈述你的病情,医生才好对症下药;产生矛盾需要沟通才能化解……可见生活离不开语文。
再次,学习技能和其他学科也离不开语文,很多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认识、分析、理解其原理,掌握其知识,各种技能也各自包含有各自的原理和理论,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
可见学好语文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考试升学的需要,更是我们长大成人所应必备的技能。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大多数会端正学习态度,重视语文的学习。然而,要让学生把烦琐、枯燥的语文知识学好还得注意吸引和引导:
1.吸引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语。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生活中字词匮乏的笑话,比如:桂南农村刚踏入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有个村庄的农民组队到城里搞建设。村里的小王年轻,人又勤快,人们就让他负责后勤采购。小王是读过初中,可不认真读书,字词匮乏,购物入账时常写错别字,用错、滥造词语。每周公布账目,队长宣读时,老有意读得很响亮,诸如“黑油(酱油)2斤!青年母鸡1只!聪(葱)八两…… ”学生们大笑之余,也认识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就趁机要求他们正确书写积累些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学生们过后还经常互猜、听写,他们对字词的学习就变得自觉主动起来。
2.讲文学故事,共阅科学小品文,改变学生无阅读习惯的陋习,激发阅读兴趣。文学故事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科学小品文有知识性,趣味性,往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读后讲,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他们往往乐意读,乐意讲和补充,再也不觉得阅读是乏味的事情。
3.学生怕作文,很大原因是作文话题不熟悉,无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先让他们自由写,“ 写我这之所见,写我之所想”。对于命题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积累和兴趣,比如以童趣、童乐、童心为主题。比如学生最易表达最想表达的内容“最快乐的……”“最喜欢的……”“最难忘的……”等等。同时也可先观察后写。观察自然、关注社会,猎取积累感兴趣的写作素材,然后再安排写作。学生慢慢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4.授课前充分备课,适当选取背景资料,诸如情景图片,场景音乐等,上课时极力渲染,营造情境氛围,艺术地授课,让学生快速切入课文的情景中,与作者感同身受,受到感染,从而理解文本意图,体会作者感情,让课堂充满情趣而不是枯燥乏味。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想方设法调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学生,学生一定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
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 篇12
一、用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但更加强调“双主”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体态语, 便能使教学更丰富、深刻。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歌谣:
A cat, a cat,
Is it thin or fat?
It’s fat, fat, fat…
教师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让学生跟着学, 如两只手五指尽量分开, 放在嘴角两边, 分别向两边按节拍平拉, 表示小猫;手掌平放, 手心向下, 上下起伏, 做蛇行走的动作;手掌横立起来, 划出曲线表示鱼儿在游;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竖立在头顶两侧表示小兔子等等。再比如, 让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边说边表演,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学生就会在游戏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他们便渴望下一次的英语学习。
教师在教句型“I like this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露出微笑, 并且手指向近处, 教句型“I don’t like that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皱着眉头, 并且手指远处, 便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like”“don’t like”和“this”“that”的用法。
二、营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Merry Christmas一课时, 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背着背包, 用“Merry Christmas”与学生打招呼, 并启发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用此问候语与同学互相打招呼;放下背包, (作出带来许多礼物的沉重状) 让学生猜其中的礼物……教师本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制作精美的教学用具和实物, 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圣诞节”情景中,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投身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习Go Shopping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 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 课堂就成为了小商店, 购物的情景也就应运而生。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用来介绍我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 容易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的运用与切身生活息息相关且其乐无穷。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讲“Animals”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置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园的场景,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学生仔细观察动物, 教师再引出句型, 学生会读了以后, 自己使用句型说出其他动物的特征, 继而让学生通过粘贴句子, 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作英文简介。这一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新的句型。
三、让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编故事的方法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师在学完每单元之后, 可根据每单元涉及到的单词、句型及文化内容, 精心准备一篇小短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并能积极主动地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也巩固了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每一次的story-time, 我总喜欢给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小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 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把故事情节编出来, 规定时间是六分钟。随着他们的提问, 我把相关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急于把生词应用到故事中去, 竟然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十多个单词, 故事情节也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fox.He was very hun-gry…接下来我便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这个小故事, 然后开始放录音, 并且让他们模仿录音, 故事内容再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便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角色复述, 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节上的拓展。这样学生会把故事编成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背景并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致盎然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乐学文言文】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乐学中成长10-18
如何让学生乐学趣学09-30
让小学生乐学英语11-04
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10-08
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05-25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巧学08-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9-15
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10-26
乐学教学06-06
乐学课堂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