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工艺美术(共10篇)
凤翔工艺美术 篇1
地热钻探是地热开发的有效手段, 在构造地热、自然梯度增温地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凤翔山庄地热井钻探项目在井位选定、地热层确定等方面, 借助当前先进的瞬变电磁、地震勘探、电法、井下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 顺利、安全、优质地完成了该井的施工任务, 做到了定位准确, 效果理想。该井设计深度1 200 m, 目的层为寒武纪石灰岩裂隙高温水。2008年5月16日开钻施工, 历时120余天完成钻探工作量1 153 m, 终孔直径216 mm。该地热井出水量25 m3/h, 水温78℃。
1 钻探设备、钻具
(1) 设备。
①采用石煤机THJ-2000Ⅱ型钻机;②青州350泥浆泵;③采用110, 90 kW电动机各1台, 分别作为钻机、泥浆泵动力, 另备有1台12 V 135柴油机, 在电力故障时作为应急动力。
(2) 钻具组合。
钻具的合理组合是提高钻效、防止孔斜、保证安全的必要措施。该孔采用了最优的塔式组合结构:Ø216 mm牙轮+Ø213 mm扶正器+Ø159 mm钻铤+Ø127 mm钻铤+Ø89 mm钻杆+主动钻杆。
2 钻进工艺
(1) 钻孔结构及施工设计。
由开孔至终孔, 钻孔剖面中各孔段孔径变化次数越多, 钻孔结构越复杂。为了降低钻进成本, 应尽量简化钻孔结构。根据该项目地层特征及该单位施工工艺特点, 钻孔结构设计为:0~350 m段孔径Ø400 mm, 下入Ø273 mm井壁管, 保证上部松散层稳固安全后, 再进行350~1 153 m段的裸眼成井。全孔采用牙轮钻头钻进。在实际施工中, 考虑到地层情况基本稳定及现代泥浆技术条件下的排渣、护壁成效, 改为首先采用Ø216 mm牙轮钻头一径到底, 而后对0~350 m层段采用自制组合牙轮钻头进行扩孔。
(2) 牙轮钻头使用。
坚持对钻头的外径磨损情况、轴承活动间隙、齿损或硬质合金齿脱落率做到每回次检查测量, 确保钻头下孔前符合质量规定。新钻头下入孔底1.50~2.00 m时, 应用正常压力的10%~20%低速磨合10~15 min后, 再全压钻进。下钻过程中遇阻或缩径时, 使用正常钻压的1/3进行孔壁修复并缓慢增压, 低速回转。在钻进过程中, 当出现泵压升高、进尺缓慢或回转不均匀带有跳动等异常现象时, 应及时提钻;在钻进裂隙、破碎或换层时, 及时减速减压, 保证钻头的正常使用。
(3) 疑难层段施工。
①在上部卵砾石层的钻进中, 由于该层段地层极为松散, 卵砾石层处于半胶结或无胶结状态, 使成孔工作极为困难, 钻进效率极其低下, 经常发生孔壁失稳、坍塌及重复钻进等情况, 一度使工作无法开展下去。通过钻进参数、一次钻程及泥浆性能的调整优化, 保证了泥浆黏度、密度、失水量达到最优, 解决了问题。最终采用泥浆护壁法穿透卵石层166 m, 平均钻效达到15 m/d, 顺利穿过该疑难层段。②该孔的下部地层大部分为三叠系, 存在大段泥岩且岩石破碎, 井壁极不稳定, 属钻探极复杂地层。其泥岩层中所含黏土矿物中的蒙脱石、伊利石等矿物吸水膨胀, 分散、造浆、缩径等灾害极易产生。随着深度的增加, 深部地层会表现得更加不稳定, 极易出现剥落、掉块、坍塌等。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粘钻、埋钻、夹钻等事故。针对该孔地层特点,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施工措施及管理办法。对各项钻进参数及泥浆性能指标做到优化选择配置, 使之尽可能符合施工实际。经过反复实践, 确定了在钻进5级以下地层时, 钻压40~50 kN、转速62 r/min、泵量1 000~1 200 L/min、泥浆按膨润土量的8%加入纯碱对配浆用水进行预处理, 纯碱溶解后加入膨润土制造原浆, 然后加入KAM、CMC进行调整。泥浆性能指标黏度20~22 s, 密度不大于1.15 g/cm3, 失水量15 ml/30 min, 孔壁稳定性显著提高了, 未发生孔壁失稳、缩径、坍塌等现象。使钻效平均达到15~20 m/d。在钻进5~7级岩层时控制钻压在50~100 kN、转速62 r/min、泵量800~1 000 L/min, 采用黏度18~20 s、密度小于1.13 g/cm3、失水量18 ml/30 min泥浆, 使钻效平均达到10 m/d。
(4) 泥浆的使用、管理。
为满足深孔、大直径、高温的要求, 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从泥浆坑、池的开挖、循环系统的设计都进行了详细布置。开挖4 000 mm×2 500 mm×1 500 mm泥浆池、储浆池各1个, 2 000 mm×2 000 mm×1 500 mm沉淀池1个, 300 mm×200 mm循环槽25 m, 并配备旋流除沙器、振动筛等泥浆净化设备及相关设施。泥浆调制用化学材料为膨润土、Na2CO3、NaOH、钠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铣胺、腐植酸钾等, 泥浆性能指标黏度18~24 s, 密度1.10~1.15 g/cm3, pH值8~9, 含砂量小于4%, 失水量不大于20 ml/30 min。坚持每班检查各项指标,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水敏性和松散地层钻进时, 严格控制泥浆失水量在15 ml/30 min以下。孔深超过450 m时, 为保持孔壁受压平衡, 提钻时灌孔。每次钻程终了, 及时清捞循环系统岩粉, 及时清除沉淀池、泥浆池沉淀物。在钻进复杂、坍塌严重地层时, 应及时加入适量腐植酸钾或其他防塌护壁剂, 以提高泥皮质量, 增加护壁效果。
3 固井
把水泥浆从井口注入井壁与套管之间的环状间隙, 将套管柱与地层岩石固结起来, 起到固定套管、封隔上部含水层的冷水与地热水贯通作用。该孔在井壁管按设计安全下入后, 自行按照设计进行了永久性井管外水泥全井管固井工作。首先在井管底部架桥, 再用优质稀泥浆冲孔, 清除井壁与套管之间的泥皮, 按计算用量自井口压入已制好的水泥浆, 下入隔离塞;然后压入计算用量清水, 将管内水泥浆由井管底口压至管外, 关闭井口逆止装置。固结待凝48 h后, 打开井口逆止装置, 下钻透孔。
4 结语
随着孔深的增加, 当逐渐接近地热层时, 会出现因泥浆温度过高造成化学材料使用量加大, 以及由于泥浆过热造成水泵橡胶件磨损加快等问题, 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办法,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地热钻探是地热开发的有效手段, 在构造地热、自然梯度增温地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凤翔山庄地热井钻探工程为例, 介绍了常规地热钻探施工工艺、成井的关键技术环节及疑难层段施工、泥浆使用管理等相关经验。该钻探工艺设计合理, 施工安全, 钻效提高, 成井可靠。
关键词:地热钻探,钻头,钻孔结构,泥浆,钻井技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煤田钻探技术手册[M].北京: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4.
[2]张祖培, 殷琨, 蒋荣庆, 等.岩土钻掘工程新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3]陆青云.钻井工程施工新技术及标准规范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5.
中国泥塑与凤翔彩塑 篇2
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人们主要是做很多泥偶用来殉葬或膜拜。后来,一些民间艺人用泥土做成许多小玩具给孩子们玩耍,渐渐地,泥塑技艺也因这些小玩具而延续推广。到了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著名泥塑作品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进入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艺术家张长林,他出身于捏塑世家,作品写实逼真,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没有一处不强调一个“像”字。后来他的儿子张兆荣、孙子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了贡献。
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被人们叫做“泥耍货”,主要是供儿童玩耍的,最典型的是“大阿福”,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形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一种文化。在我国不同地区,泥塑的艺术形式也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凤翔泥塑最出名。
说起凤翔彩塑,就离不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明代,朱元璋的军队曾驻扎在凤翔,士兵多是来自江西,后来这些当兵的卸甲归田啦,就留在了当地做起了老农。别看他们都是行伍出身,制陶的手艺却一点不差。他们经常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便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啦。直到今天,从凤翔彩塑的主要产地六营村这个名字上,还能依稀地捕捉到昔日军队的身影呢。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彩塑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干,再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孩子过生日、年轻人结婚时,是最好的礼物。
彩塑分挂件、摆件、手玩三类。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是凤翔的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凤翔工艺美术 篇3
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 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而陕西的民间美术极为丰富, 如凤翔泥塑、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皮影、马勺……这样的遗产万分珍贵。而学生对此的知晓度寥寥无几, 这些精美的艺术应该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校的美术教师一起将“凤翔泥塑”引进课堂, 让学生更快地接触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
二、传承与推广———结合教学, 推进研修
在美术教育中, 对民间艺术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 强化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
现在我们提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 注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凤翔泥塑是我们身边优秀的民族文化, 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它。自从把这种民间艺术引入课堂, 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评述、体验凤翔泥塑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凤翔泥塑所传达出历史文化价值, 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精神。如凤翔泥塑中的牡丹花、莲花、蝙蝠、寿桃等图案结合寓意高贵吉祥, 凤翔泥塑在设计时的用色有很强的规律性, 学生了解这些后, 才有可能避免盲目绘画的误区,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对象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 学生才能画出生动的作品。
2. 引导对多元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 也在发生着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关注人类自身发展与生存的根, 认识民间乡土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已经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之一。
三、方法与策略———实践探索, 整理经验
1. 每个学校都不可能拥有现成的专业民间美术教师, 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开展专门的研究。另外, 要经常性地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指导、交流, 让教师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2. 加强民间美术教学活动。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并按照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3. 尝试编写学校的民间美术校本教材。学校需要提供大量的时间, 让美术教师对校本教学进行研究。
4. 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成员由学校美术教师和外聘民间艺人构成, 主要的任务是: 研究与实施、资料整理、开发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胡凤翔: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篇4
三明尤溪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出生地,朱熹乳名唤作“沈郎”,胡家人以此名开启创业之路,创办“沈郎集团”,历经十年,打造出一个资产近10亿元的集团公司。
胡凤翔作为胡家三公子,2003年从家族企业中隐退,创办“沈郎乡”食用油,专注做起茶油。7年时间的发展,“沈郎乡”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茶油企业,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胡凤翔也在这个过程中,细细耕耘,潜心收获。当年从沈郎乡里走出来的农村小伙,正自信地带领企业大踏步走向世界。
18岁闯天下
胡凤翔在家中排行老三,18岁高中毕业就出来跟随父兄走南闯北。第一项谋生技能是从货车司机开始做起。
1991年,正处于改革开放步人快速发展时期。开货车,跑运输,虽然辛苦,在当时也是令人称羡的活计。胡家作为最早一批弃农从商的生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很快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当时,胡家拥有3辆客车,2辆货车,跑了5年,攒下了两三百万的原始资金。
1996年,胡凤翔和父兄—起,用这几年跑运输积攒的第一桶金,谋划着做起了房地产。那时,房地产市场并未像现在这般火热,甚至连“房地产”这样的专业名词也并不多见。在胡凤翔的意识里,他们所做的只是“盖房子”,房子的功能也很简单,只是用来居住,不像现在名目繁多,买个房子都会挑花了眼。
2001年,胡凤翔的地产版图开始走出尤溪,向周边扩张。江西上饶、山东济宁等三线小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和茶油结缘
多年以后,再回头看当时走过的路径,不得不感叹,胡家人在不经意间选择了一条通往财富之路的捷径。
如果说跑运输在当时算是走在市场经济前面,搭上了客车前进。那么随后转战房地产,就是搭上了高铁,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几年,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好时机,“沈郎”集团高歌猛进,即便是从未涉足一线城市,二三线小城的市场也足以让他们施展拳脚。2009年,“沈郎”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营业额达6个亿。胡凤翔并不满足于这些。当家族的地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2003年他却瞄准了茶油市场。
茶油是国际上公认的四大木本植物油之一,采用来自深山的茶果制取而成,是纯天然、有机、绿色食品。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比橄榄油还高近7%,享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富含的维生素E长期食用能有效预防“三高”,对抗氧化,延缓衰老有显著功效。孕妇在孕期食用,不仅可增加母乳,而且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十分有益。中老年入食用可以去火、养颜、明目、乌发、抑制衰老。在福建、台湾、江西等客家人集聚地,茶油被称为“月予宝”、“长寿油”。在海南,自古以来就有饮酒前先空腹饮少量茶油的习惯。
正是看中有机茶油的未来,胡凤翔果断介入油茶市场。这一次,前路不再有父兄冲锋陷阵,而是他一人独自前行。失去了父兄的庇荫,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如何呢?
一粒茶油发展一项事业
时至今日,当年带着三兄弟闯天下的胡老爷子,已经退居幕后静享晚年生活了。老大、老二继续把房地产事业做大做强,老三胡凤翔也在茶油业做得有声有色。不过,也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胡凤翔也经历了从一片空白到市场培育,再到市场接受的漫长过程。
最明显的难题就是人们对茶油的一无所知。茶油,到底是茶还是油?2004年的“9·8”贸洽会上,胡凤翔摆了个茶油摊位,很多人过来问:“茶油,是不是茶叶做出来的?”可以说,那时候人们对茶油的认知基本是零。
也难怪,茶油不似超市里人们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茶油不是主流用油,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2009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费量为2250万吨,茶油不到2万吨,所占比例不到千分之一。
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胡凤翔这些年通过不断的传播茶油知识,办健康讲座、搞沙龙、参加各种各样的展会等,引导消费者,打开茶油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市场培育,加上近些年国家对农业、对茶油的重视,沈郎乡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后,更是突飞猛进,2009年营业额做到1.2亿元,为业内称叹。
“我给企业的定位就是,‘一粒茶油,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小茶油,大市场,未来前景非常广阔。”胡凤翔说,“现在,企业正走向多元化、规模化,除了茶油,还开发日化产品以及功能性食品和保瞎品,开始多元化发展,打造上市公司。”
企业精神一脉相传
胡凤翔作为家中的小儿子,深得父亲宠爱。说起父亲,他肃然起敬了很多。在他眼中,那是一个倜像般的传奇人物。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胡凤翔从不忘父亲的教诲,父亲身上的传统优秀品质,如清泉,一直源源不断地流人心中,滋润着他,喂养着他。“最欣赏父亲的两点,一是勤奋,二是亲和力。”他举了个例子:
小时候,父亲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让胡凤翔至今记忆犹新。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百废待兴。虽然穷,不过传统节日端午节家家还是很重视的,妇女们想方设法要给家人包几个粽子吃。但是资源紧缺,当时整个乡镇都买不到糯米,眼看第二天就是端午节了,镇上的人都愁死了。
晚上,父亲得知河对面的章福镇可以买到糯米,当机立断。决定过河买米。可是摆渡的艄公早已下班回家了,要过河,别无他法,只能自己游过去!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游到河对岸,四处收集,买到了三四百斤糯米。第二天天不亮,就运到镇上卖。—时间传为佳话。
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从父辈身上延续了下来。胡凤翔如今给自己的企业文化定位是“学习、勤慎”,“这四个字,最实用,最实在。作为成长型企业,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勤勤恳恳,稳扎稳打。同时,做任何项目和投资,都要谨慎。”胡凤翔解读他的企业文化,严肃,真挚,下面的一句话,也许会令很多同在创业路上的人们感动落泪。“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有的时候不仅要洒下汗水,有时还要流些泪水。”他说。
引入境外基金,剑指上市
今年,胡凤翔有个大动作:引入2个亿的境外基金,公司股改,成为中外合资企业。除了资金的导入,他还在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准备,包括财务、管理模式、销售模式等各方面的规范化梳理,为上市铺平道路。
而关于将来,胡凤翔的愿望很简单,再花10年时间,为企业挑选一个接班人。只要能带领企业持续良性向前发展,他不介意这个人是家族外的,可以是职业经理人。对他来说,只要企业的大旗不倒,谁来执政并不重要。
等到50岁以后,就打算退休。“我会花5年时间把全世界都跑遍,再花5年走遍名山名刹,静心修养。”胡凤翔说,“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给了我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字。这些年,我也一直把这个字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收获良多。”
凤翔设立4个员工访谈室 篇5
凤翔分公司为解决基层员工的实际问题,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联系,近日,分公司本部及3个一线党支部“员工访谈室”正式设立。
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倾听一线员工的心声,及时了解各基层线区的情况,分公司党总支对员工访谈工作一直非常重视,虽然期间从未间断过,但是工作流程和谈话场合显得不够规范。为让员工真切感受到公司贴心的人性化管理,党总支对员工访谈室作了具体要求:分公司接访人员为分公司班子成员,3个一线支部接访人员为支部书记、线长。接访人员接待员工时要热情,对待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回复,及时帮助解决,每次的员工访谈要在专项台账上作好记录。同时,明确了各支部访谈室地点和支部书记、线长接访的时间。
分公司党总支强调,对于员工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一定当场答复,不能现场解决的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责任到人,并限期2个工作日解决。要求分公司各条线负责人认真督办。分公司党总支将每月持续跟进这项工作,确保员工反映的情况及时得到调查落实。
洱源凤翔村家(族)谱探析 篇6
凤羽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凤翔村,是大聚落,大约有1300多户人家,7000多人口,接近凤羽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凤羽郡、凤羽巡检司衙署所在地。凤羽镇,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国家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村有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有8条,由南至北分别是元士充、太和充、中和充、大官路充、前充、后充、中和头充与石充;贯穿南北的主街1条,联结各充的小充若干。
2 家(族)谱概况
在为期一个星期的调查中,大约访谈20多位村民,走访15户左右,共收集到11本较为完整的家(族)谱,包括段、马、杨、赵、姜、张、李、施、尹九个大姓。
2.1 根据收集到先后顺序,现将家(族)谱概况整理如下
①《段家家谱》(手抄本2004整理)主要内容包括:世系表、历史知识、祝文祭文、日常礼仪、格言警句等。这份家谱可以说是内容十分丰富的家谱。
②《云南洱源白族马氏文史资料汇编》(1996年成书本)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宗祠碑记、先辈照片、先辈传略、氏族繁衍表、荣字辈、捐献表和后记等。根据马荣植老人的介绍,目前凤翔村马家是在20世纪初从洱源大果树村迁来,并且只有两户,故而在此不作重点分析。
③《凤羽杨姓家谱》(2009年成书本)主要内容包括:序、杨姓来源历史、凤羽风情、杨氏家谱世系表繁衍表分户表、家庭和坟墓照片、捐资表、后记等。
④《凤翔杨姓族谱》(2013年成书本)主要内容包括序言、杨氏文史、杨氏起源迁徙和发展、杨姓目前的现状、家训堂号祠堂祖宅、坟山墓地、十代先祖考、后裔介绍、五支系简介、后记、本家纪事等。
⑤《凤羽赵姓合族家谱》(1972年重修手写原本)主要内容包括碑文、谱序、宗祠碑记、赵族题目录等。赵家在凤翔村来说,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家族。这份家谱为大赵家谱。在凤翔村,赵家有大赵、小赵之说,还有九个赵之说。
⑥《姜姓族谱稿》(2011年再稿手写复印本)主要内容包括序、谱系表、碑文、附记等。这份族谱通俗易懂,记述的内容较为详细。据报告人和乡民介绍,姜家是最早迁入凤翔的家族。
⑦《凤羽张氏第二支族谱》(2004年印刷复印本)主要内容包括:谱序、墓志碑、第二支族谱、世系繁衍表、编后语、附注等。
⑧《凤羽李氏宗族谱》(2002年修订复印本)主要内容包括谱序、整理族谱情况说明、分支世系表、宗族约定等。这份族谱中,较大的不足是,没有对女性进行梳理记录。
⑨《施氏家谱》(2010年、2011年两本)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谱序、人物介绍、历代宗亲神位、谱系表、照片、祖茔墓志铭、碑文、凤翔四进士简介、凤羽土司史等。虽然有两本家谱,但是只是私藏,并没有分发给家族中的其他成员。
⑩《洱源凤羽尹氏族谱》(2014年印刷本)主要内容包括:序言、概说及族源、依据材料、凤羽巡检司尹土司事略及历代尹土司世次谱、凤羽尹氏家族后裔支系世系世次谱、艺文等。
2.2 经过上述的总结和田野调查中的收获,发现
①在编修时间上:凤翔村修家(族)谱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前后。主要是因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匪患等,老的家(族)谱多已不存在,但“今夫木且有本,人岂无源”,这是村民编修家(族)谱的根本动力;伴随着城镇化,乡村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这为村民编修家(族)谱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地有知识的老一辈退休,时间充足,这为村民编修家(族)谱提供了智力保障。
②在编修内容上:不拘一格。章学诚在《家谱杂议》中说:“夫旁行斜上,周谱之法,原取便于稽检,使夫昭穆亲疏,一望可晓耳。至其人之字号、历官、生卒年月、妻妾姓氏、子女嫡庶、窀穸方向,不待旁行斜上而始识者,则谱家往往别编为牒。”这指出了家(族)谱编修的主要内容。凤翔村所编修的家(族)谱更多了一些自主性,但是同样达到了编修家(族)谱的目的。家(族)谱中关于人物的资料非常丰富,除了记载世系外,生卒、仕宦、子嗣、婚嫁等都有记载,那些在家族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一般都还有传记。
③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村民都会说“家家户户都有家谱”,编修家(族)谱在凤翔村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些编修时间较早的家族还有重修家(族)谱的准备。而对于一些没有编写家(族)谱的姓氏,比如许姓,许氏老人认为,家族不够团结,编修家(族)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另外也有村民认为,家族支系庞杂,无从考证,编修家(族)谱意义不大。
3 家(族)谱与自豪感
凤翔村中的家(族)谱记述的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少不了对人物,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记述,交织着乡村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
3.1 乡村自豪感
《凤羽杨姓家谱》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凤羽第一任进士张绰》论述了张绰的求学等的事迹,赞扬了他勤奋刻苦、孝顺等优秀品质。《施氏家谱》中,对于凤翔四进士、凤羽土司史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和事被不同姓氏的家谱所收录记述,用文字表达并传承着当地的光辉历史。
凤翔村的村民对于这片土地充满自豪感,不仅在家(族)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言谈中也十分明显。
在访谈过程中,几乎人人都知道“凤翔四进士”———张绰、施化理、赵辉璧、施寿椿。而且还能徐徐道来很多有关于凤羽的故事。每个村民都在无形中“炫耀”着这个历史悠久的乡镇。
3.2 家族自豪感
家(族)谱的编修一般都是由该家族的有名望有能力的知识分子来完成的。而这些人一般荣誉感比较强,满怀教育后代的使命感,希望用正面的家族人物来引导甚至影响后代人的成长。
《施氏家谱》中,编修者对施化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不仅仅记述了他的生卒年、配偶等的一般情况,而且字字玑珠,赞扬了其品行、成就。
五世祖———施化理,生于乾隆已亥年(1779年)娶妻赵氏五姑,生于乾隆丁酉年(1777年)卒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享阳五十岁,係太和充进士赵辉璧之堂姑,继室陈氏山青,敕封六品安人,福建闽县人,生于嘉庆壬申年(1812年)卒于咸丰乙卯年(1855年)享阳四十四岁。时施公化理入闽仕宦,语言阻隔,纳陈氏以利于官民沟通。侧室沈氏大姑,敕封六品安人,嘉庆乙亥年(1815年)卒年不祥,浙江仁和县人(今杭州)。
施公化理自小天资聪颖,少时遇目成诵,师友奇之,在其父教诲下,早年涉足科场,每每青云得路,因兄弟分局,各立门户,公虽早有进京应试之愿,终因经济拮据,未能成行。直至道光二年(1822年)时壬午科大考,施公之志感动万庆寺僧尼,受寺尼全力资助,匆匆进京赴试,遂心所愿,中二甲进士,皇恩浩荡,钦授赐进士出身,并敕封文林郎于两代先祖。其时施公年已四十有四,于福建崇安,建阳,大田。将乐四任知县后告老还乡。归裹后,将三营馀荘荘田捐与学堂,以志兴学,弘扬善举,时任陕西巡抚,兵部右侍郎杨名飏慕其品学,累邀施公赴云龙主讲书院,教授生徒,终因公桑榆完景,难越两地关山,婉言辞,但深感杨公知遇之恩,蒍一同入院任职,并誉应脩云龙州志。(详情见施化理复杨名飏书)
《凤羽赵姓合族家谱》中,对赵辉璧有相对于其他族人较多的注解。较多的族人只记述配偶,子女,而对赵辉璧的记述不仅有这些,还包括“係字子榖,号蔺完。嘉庆十八年癸酉科,1813年拔贡。二十一年丙子科,1816年举人。道光六年丙戍科,1826年登二甲进士。官仕……任安徽省全椒县、蒙城县,山西省汾州府、临县等……知县官戊子年科,1828年江南乡试,同考试官。”
《凤翔杨姓族谱》中,还专门介绍了中国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与凤羽杨姓的故事,并且访谈对象杨氏也对我们讲述了杨丽萍与他们家支的关系,以及观看了湖南电视台对于他们家族采访的影像。尤其是在访谈中,他不仅能讲出家族中有影响人物的故事,而且还会在家(族)谱中,指出他们在家族中是第几代。并且对于当下家庭里出现的人才更是大大赞扬,讲的津津有味。这一言一行中,无不流露出他们的家族自豪感。
4 家(族)谱与婚姻关系
几乎所有的家(族)谱都会对配偶、子女进行记述,凤翔村的家(族)谱也不外。这也正是编修家(族)谱的意义所在,可以辨族属之亲疏,识支流之远近,联系宗族以序昭穆,区分长幼敦睦亲情。凤翔村的家(族)谱中一夫多妻、招赘出姓现象明显。
4.1 一夫多妻、续弦
《施氏家谱》中,“一夫多妻、续弦”都有很清楚的记载。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关于施化理的记载,可以看出:第一,施公既是续弦还是一夫多妻。“继室陈氏山青”“侧室沈氏大姑”。第二,施公婚姻有一定的政治需要。“施公化理入闽仕宦,语言阻隔,纳陈氏以利于官民沟通。”第三,施公的婚姻圈比较大。“娶妻赵氏五姑,係太和充进士赵辉璧之堂姑”“继室陈氏山青,福建闽县人”“侧室沈氏大姑,浙江仁和县人(今杭州)”。施公有如此大的婚姻圈推测多是在外任职的原因。
《凤羽张氏第二支族谱》中,“第二代,张鹤贤文生,配杨氏生枝、许氏女润,孝男希孔”“第六代,张拱极诰封文林郎,配王氏、杨氏,生三子。”“第九代,张元佐配王氏会英、李氏桂嗣,生一子辉斗。”“第十二代,张文焕字蔚臣,第一、二届文官考试及第存记县知事,配单氏月娥、李氏庆顺,生一子一女”……
4.2 招赘、出姓
《姜姓族谱稿》中,“祖父姜发科,四岁时亡父,随母改嫁到炼铁江旁村,后至凤翔李家充李汝兴做养子,李家有子嗣后,便入赘中和充李家。姜发科长子姜弼果,娶本充许氏,生三女一子,长女招赘赵璧敏,改名李佐熊,无子嗣,续弦赵氏,生一子一女,其子携其妻及子女归宗太和赵氏;姜发科次子姜弼栋,娶妻施氏,生六女。后入赘李氏,改名李慕年,有五子二女,三子一女早殁,三子天保、长女保秀,第五子名天甲,即姜镇寰。”
《凤羽张氏第二支族谱》中,“第二代,张鹤联文生、配施氏桂楠,生一女圆满招赘邓川张性子曰惟腾”“第八代,张世兴配施氏显嗣,生一女萃凤、招赘尹姓子改名张策”“第十一代,张廷伍出姓振兴村配李氏嘉贵,生四子”……
由此,我们发现,一方面,一夫多妻、续弦、招赘出姓现象在各个姓氏中都很普遍,这不仅体现了白族的包容性,还可以看出各个姓氏关系复杂,乡民很重视“香火的延续”。另一方面,一夫多妻、续弦的大多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而招赘、出姓在寻常家庭中更为常见,并且很多有儿有女的人家,也会有招赘现象。一般,招赘的目的是为了家族的延续,但是这种特殊的招赘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5 结语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梁启超认为族谱是一个很珍贵的史料,是一个编撰人处理现实问题的文献,弗里德曼认为书写的族谱为宗族制定了“宪章”,操弄过去是为了今天的结盟,族谱是历史与结构的统一。在此对于家谱的建构性我们不做讨论,而是关注家谱的内容。家(族)谱在凤翔村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乡民敬重祖先,村落中弥漫着“耕读传家”的气息。对于这些家(族)谱,不但可以从编修时间、自豪感、婚姻关系等方面来解读,而且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根据家(族)谱中对于族源的阐述,研究凤翔村的迁移史;可以根据家(族)谱中对于人口的记载,来研究凤翔村人口的增长、寿命长短、性别比例等问题。家(族)谱的价值不仅仅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更是影响深远。因而,我们要重视家(族)谱,充分利用家(族)谱,不断挖掘家(族)谱的价值。
摘要: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在此,对于家谱的建构性不做讨论,而是关注家谱的内容。解读所收集到的洱源凤翔村家(族)谱,挖掘家(族)谱价值。
浅谈凤翔木板年画的色彩 篇7
凤翔木板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年画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画风原始朴素。年画纹样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意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色彩则惯以大红大绿等原色搭配极为常见,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一、凤翔年画浓烈的色彩运用
凤翔民间年画制作者基本是农村的劳动人民,文化水平极为有限,是典型的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而它的消费对象也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因此决定了他们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直观明了、大胆朴实。年画中那些色彩大都鲜明强烈,热情奔放,完全无拘无束和富于理想化,大胆夸张。较常用的大红、碧绿、金黄、桃红等色彩呈强列对比色调,虽很少用过渡色,却又不失协调美观,这种艺术的美感主要在于它能引发人们的回忆与联想,并唤起人们对自然淳朴人性的感知,这也是今天人们欣赏民间艺术、尊重民间艺术、保护民间艺术的缘由所在。
陕西民间艺人在用色上有这样的说法:“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这是典型的农业文化在色彩上的反映,即在追求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含义背后,也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艰辛与清苦,而对于这些普通的农民艺术家来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丰衣足食,因此,他们才会继承沿袭着代代相传的色彩习惯进行创作。纯色的运用是一种极致的追求,即最多、最好、最美满。今天,这种基本的生活目标早已达到,但世代相传的习惯已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深深印在人们的意识中、行为上,成为色彩搭配的一种审美标准。
二、凤翔年画中的红色崇拜
色彩的产生以及运用离不开这一地区特定民俗,也就是说凤翔地区的风俗习惯对木板年画色彩的运用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广大乡村,小孩满月时姑姑、姨姨送的肚兜、虎头帽、虎头鞋一般都是红色,其目的是为消灾避难,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结婚时,女方绣的鞋垫、枕头、门帘等也常用红色,图的是吉祥、美满;逢年过节时,城镇乡村、大街小巷,挂红灯、贴红联、着红衣,处处有红,表示喜庆;迎新年,家家户户蒸馒头、炸果子,馒头上面点若干小红点,炸果子上放个剪纸红双喜;高寿老人过生日,其家人贺寿要在厅堂挂红寿帐,还要做红寿桃,打扮得满堂红。尚红之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红色不再是单纯的彩色,它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意义,红色代表喜悦、热情和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美满的象征,是陕西人民勤劳奋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色彩的崇尚是不尽相同的,如夏代尚黑,殷代尚白,周代尚赤即红色等。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处处显示着“至高无上”“尊贵富有”,因此,这种远古年代的印记或许就成为了今天陕西地区对红色极为偏爱的主要原因。红色,最彻底地体现关中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文化心理,是凤翔年画永不褪色的吉祥色。
三、凤翔年画色彩与地域文化
凤翔地处关中平原的西部,古称雍,是周秦的发祥地。凤翔年画之所以兴盛, 主要是因为年画避邪祈福的功用,尤其是当时盛行的门神画打开了年画兴盛的大大门。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富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可以驱邪避灾。直到现在,每年的年三十家家户户大门上总要贴上一对门神,花花绿绿,颜色分外鲜艳,再加上红红的鞭炮,寂静的乡村也因此变得热闹喧嚣起来。传统凤翔年画的色彩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鲜艳、浓烈,正如秋季的村庄院落中,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获的色彩,金黄的玉米和串串红辣椒,那暖暖的黄色、红色充满了整个关中平原,这些色彩正如一个个鲜明的吉祥符号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千百年来,勤劳的凤翔人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而红色、绿色等也自然成为黄土地上人们最为崇尚的色彩。
凤翔年画正是吸收了关中平原的文化养分,因此变得多姿多彩,与其它地域的年画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较典型的北方地区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色彩相对纯净,色彩纯度相对较低,而凤翔年画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就如同“黄土”一样深沉厚重,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红色为主色的各种纯色配合形成浓艳热烈的纯粹感,体现着西北地区豪迈而淳朴的民风。
彩色的门神、灶神是凤翔较传统的年画,大面积的原色运用,使得色调明快,鲜艳靓丽,喜庆热闹。民间艺人们不是再现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时空观念,随心所欲。这些色彩的运用从表层意义上看与环境极为协调,配合也极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而从深层意义上来看,隐藏在色彩补偿心理背后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执著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四、结束语
凤翔年画这种老百姓自产自销的艺术形式,普遍满足着劳动人民淳朴、简单的生活习惯。年画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为了使用功能,它的表面是色彩图形的秩序美,实质所蕴含的是复杂的文化传统与人的心灵情感意识。这也是它之所以魅力无穷,吸引着众多人们赏识、研究的主要原因。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带有民俗性和地域性的色彩审美文化已经成为流行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凤翔年画在其原始朴素的用色中隐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也是丰富现代色彩设计观念的极好素材。同时,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今天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正走向衰亡的边缘,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待着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与开发,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色彩美学》郭廉夫张继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
凤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简析 篇8
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市域东北部, 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也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和泥塑之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凤翔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其区域发展也产生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一方面,城乡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发展不可避免地破坏到了遗产,遗产面临保护危机;另一方面,价值斐然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也并未像其他一些历史名城那样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结合凤翔历史文化现有的资源特征,对其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的空间梳理与整合,促进其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而实现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并举,成为凤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核心使命。
2. 规划要点
2.1保护框架与基本思路
规划结合凤翔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深入挖掘历史名城构成要素及其内涵,并探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途径,确立了凤翔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在此框架下,规划的基本思路清晰可见,具体为三大内容、四个层次与三个重点(图1)。
三大内容: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个层次:县域、历史城区、传统地段、 文物古迹。
三个重点:秦雍城遗址、凤翔古城(含传统街区与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
2.2县域保护
通过对凤翔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真调研以及对历史文化总体特色的全面分析,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空间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凤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格局为:“双核、两园、二带、多点”。(图2)
双核——凤翔古城和秦雍城遗址;
两园——柳林凤酒文化博览园和六营西府民俗文化博览园;
二带——北部自然遗产保护带、南部文化遗产保护带;
多点——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和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景区景点。
2.3秦雍城遗址的保护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秦雍城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秦雍城遗址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由于秦雍城遗址是凤翔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次凤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按照2013年国家文物局通过的《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所规定的保护范围、管理规定及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到名城保护规划秦雍城遗址保护的专项方案之中。(图3)
2.4凤翔古城的保护
凤翔古城(凤翔县明、清故城)位于秦雍城之北,面积4.4平方公里。1985年,凤翔县政府将古城墙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翔古城由唐末岐王李茂贞所筑,平面呈梯形,东、 北墙较短,西、南墙较长,如“凤凰展翅”状,又有“卧牛城” 之称。城中道路成棋盘式路网格局,以原十字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其主要轴线。针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古城保护与当代城市发展相互掣肘的现象,规划在分析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古城格局、传统街区、文物古迹三方面)的基础上,对凤翔古城实行整体保护。 具体策略采取分级分片的保护方式,并形成“一环、二轴、 两点、两片”的整体构架。(图4)
“一环”——明清凤翔老城城墙现今的遗存,为100m宽环城风貌整治带;
“二轴”——东 - 西大街、南 - 北大街两条县城主街, 为风貌重点控制地段;
“两点”—— 古城范围内的凤翔古城墙两段,包括关中工具厂西北角250米城墙遗址和城墙遗址公园;
“两片”——文昌巷—通文巷—毡匠巷三巷合一的“H” 形传统街区和东湖路(新庄巷—东大街路段)“一”字形传统街区。
在此基础上,对古城进行高度和视线通廊控制。在高度控制方面,对古城保护区内建筑高度实行分区控制,整体建筑控制高度要求不超过36米;此外,结合古城内不同的区域,分别规定了环城风貌整治带、十字主街周边与文物古迹周边的限高要求。(图5)在视线通廊控制方面, 确定两类视廊,6个通视区:一类为古城结构性视廊,即十字主街;另一类为历史景观点互通视廊,由城区内六处主要古迹点及开敞空间串联而成。(图6)
2.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凤翔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我国民间艺术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和泥塑之乡。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截至目前,全县共确定了木版年画、泥塑、 西府曲子、草编、刺绣、剪纸、皮影、漆器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9个,遍布全县12个镇,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10个。(图7)在代表性传承人方面,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3名。
规划面对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利、利用不足的现状,在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实施政策支持和机制建立、 提高保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改善文化展示场所及设施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空间载体的结合, 要求严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和社会基础,力求将无形遗产有形再现。
2.6历史文化整体彰显
为实现凤翔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展示与合理利用,进而实现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社会经济价值。规划重点围绕凤翔古城、雍城遗址两大文化主核和六营西府民俗文化博览园(图8)、柳林凤酒文化博览园(图9)两大主题园区, 联络县域范围内多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景区(景点),共同建构县域两大历史文化展示带(北部自然遗产保护带、南部文化遗产保护带), 彰显“先秦雍都、祥凤栖所、西府民俗、苏轼东湖、国脉凤香”的宏伟形象,最终将凤翔建设为国内一流、最具关中西府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展示方式除选择原状、复原、标识等传统展示方式外,还引入了馆场展示、公园展示和虚拟模拟展示更为综合多元的展示方案。在此基础上, 将秦雍城遗址公园、东湖园林(图10)、古城传统街区(图11)、柳林凤酒文化博览园作为重点展示项目。
3. 创新与特色
3.1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有序地空间梳理
凤翔县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不仅赋存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植生着孕育这些文化的“自然环境、山水格局以及景观地等自然遗产”,而文化遗产更揽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空间序列而言,不仅包括宏观尺度上整个县域的自然山水与古镇古村,亦包括中观尺度的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区,此外在微观尺度上更包括传统街区和文物古迹。就具体遗产类型而论,不仅包括地上的文物建筑、文物古迹、古树名木, 也包括地下遗址和多数已经隐没的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地标。因此,对凤翔的历史文化进行发掘、梳理,并将其整合为系统的遗产谱系,毫无疑问是凤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 凤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借鉴国内外文化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凤翔实际,经过反复甄别和科学比选,对凤翔多元而复杂的历史资源进行了有机地空间梳理,进而建构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在此框架下,规划对数量众多、类型多元的文化遗产资源,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片—线—点的空间序列进行全面保护,此举为制定适宜的保护原则、措施及方法,高效、全面、系统地保护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8. 六营西府民俗文化博览园展示效果
9. 柳林凤酒文化展示
3.2实现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空间的有机结合
凤翔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大、内涵丰富。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地保护、传承、利用并实现其当代的社会经济价值,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学界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规划在对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倡导非物质文化的空间化与实体化, 以实现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 规划要求对已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严格保护其物质空间载体和社会基础, 将无形遗产有形再现,如设置历史典故标识牌、雕塑、民间传说,建立名人碑亭、命名老街老巷、开辟民间文化长廊、恢复传统习俗等,以全方位展示凤翔的非物质文化。此外, 规划强调将传统技艺结合其植生的历史空间进行文化展示与旅游经营,此举不仅实现了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再生,更通过遗产利用所创造的居民就业机会和区域文化形象,实现了凤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
3.3提出了隐没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凤翔虽禀赋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保存相对完整的有形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历史城区可观赏性较强的历史建筑和景观地) 十分有限。众多历史地标与文化景观或藏匿于地下或湮灭于无形。为此,如何结合凤翔资源特征,重点对其隐没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与利用,以充实凤翔的历史空间进而彰显其历史名城的文化与特色,是实现凤翔历史名城保护的关键。针对这一现实,规划提出通过对古城现已无存但有据可查的历史环境要素和文化景观进行发掘与保护,对凤翔原有的文院、衙署、戏楼、寺、祠、庙宇、构筑物(古城、古文化遗迹)采用原址标识或复建。而多数历史要素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标识特别强调了与公共空间营建结合,此举极大地提升了凤翔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读性与系统性,为其展示与利用奠定了基础,有效实现了凤翔历史名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多元效益。
10. 东湖园林展示效果
陕西凤翔剪纸的装饰艺术语言研究 篇9
凤翔剪纸的由来
众所周知,剪纸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是一种极单纯的艺术形式。它生存于老百姓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表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凤翔剪纸是陕西地区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剪纸艺术的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剪纸由劳动人民创造,以美化生活,丰富民间的一些民俗活动为目的。剪纸以其古拙的造型、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早在西晋时期就已形成,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经验大量造纸,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就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因为纸张的出现,也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凤翔剪纸是凤翔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身精神上的需求而创造的一种简单且纯朴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是老百姓在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而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剪纸在凤翔十分普遍,每逢春节、婚嫁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剪窗花、剪炕围,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装点了生活,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的本源文化,用剪纸的形式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凤翔剪纸的装饰艺术语言特征
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在农村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世代传承,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看妇女们在剪纸中的创造精神,其价值远远超过剪纸本身。概括其装饰艺术语言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剪刻方面来看,凤翔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以纸为原料,拿小巧精致的刻刀手工雕刻细节,刀工精细,它吸收了民间木板年画的雕刻技法,用刀“稳、准、狠”,最能体现其风格的就是人物脸部的细节,与木板画的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凤翔地区的剪纸一般较细致而曲线多,有的线条细似针尖,风格别致,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意味,凤翔剪纸不追求形象上的真,更多的在意情感上的真挚体现,在表达精神寄托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美观性。在造型上特别善于捕捉表现事物的某些精彩瞬间,其造型生动逼真、构图饱满、做工精细、对比强烈,是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魁宝。
从内容题材上来看,凤翔剪纸的内容多表现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故事、花鸟虫鱼、山石景物以及吉祥喜庆的物象,其风格严谨、清秀、朴实,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意味,它们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神灵崇拜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如“连年有余”(莲花和鲤鱼)、“百年好合”(百合花和宝盆)、“榴开百子”(石榴与小孩)。
从色彩上来讲,凤翔剪纸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造型而独具特色,我国的绝大多数剪纸都是单色剪纸,而凤翔剪纸不仅有单色,还有套色和染色剪纸,其中大多为套色和染色剪纸,其色彩特点明快而热烈,给观者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将有些矛盾的色彩点缀的和谐而又统一,在强调其精神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其装饰美观性,造就了其独特的色彩效果。
装饰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凤翔剪纸的发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民俗活动而展开的,它蕴含着一种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生命和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创作者希望通过剪纸这种朴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与企盼。剪纸艺术虽然品类繁多,但风格却不尽相似,剪纸艺术在对自然形象的表现中追求事物的完整和圆满。这种圆满完美的造型观,反映出老百姓热爱生活,希望富足的美好愿望。就其装饰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构图上看,剪纸不同于其它绘画形式,它较难表现三维的空间性和场景性,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有所改变,它主要依附所剪物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在造型上更多使用的是夸张变形的手法,又结合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做对称、均衡、连续等形式的处理,它可以把天空、太阳、飞鸟、人物同时安排在一个二维平面里,用“透叠”的方式形成一个看似合理的画面效果,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就增加了其装饰性,满足了图案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写意与装饰相结合,画面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形象生动,其装饰纹样吸收借鉴了陕北地区石雕,木刻的技法,用刀精准,稳当,刻出的线条细润,连绵,使整个画面既饱满圆润又活泼灵动,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事物点缀的和谐而统一,在造型上,特别能捕捉一些事物在生活中精彩的一面,并进行形象的刻画,使其生动传神。最能体现的代表作是戏剧脸谱中的胡须,它细如发丝,根根匀称,线线相连又线线相断,很有意境,个个堪称精品。
再次,从装饰手法上来看,凤翔剪纸多运用图案花卉纹饰伴随人物活动的道具来衬托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运用这一手法可以取得巧妙的艺术效果。其装饰风格具有严谨、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艺术风格上,凤翔民间剪纸要求用剪刀干净利落,剪痕要果断明确,剪纸不讲究三维空间透视,更多表现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特别注意“阴阳结合”,善于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突出对象的外轮廓。正是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才保证了凤翔民间剪纸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点。
对凤翔剪纸艺术的思考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件民间美术作品体现的是当地的民俗特点和文化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俗密切相连的民间美术正在逐渐消退,或接近消逝。虽然政府把它们以文字的形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号召大家要了解,要学习,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艺术形式正默默地远离着我们的生活。城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形成了人们快节奏,求新鲜的审美情趣,而农村的姑娘媳妇们也无暇顾及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她们纷纷丢弃了这种经济效益不明显的艺术形式,因此,凤翔民间剪纸等许多民间美术正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据调查,许多民间美术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摒弃了,愿意从事民间美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发展我们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
首先,应加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宣传力度,让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小地方,而是要让全国人民都了解,甚至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以此来聚集更多的人对凤翔剪纸艺术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关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其次,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无论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保护都要落到实处,政府强有力的保护对于凤翔剪纸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近些年政府已经把民间美术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和保护,但是还需要加大力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中,培养他们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使他们了解民间美术的内涵,尤其是像凤翔民间剪纸这种相对较为简单的美术形式,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实施,民间艺术的美是需要更多的人一点一点传承下去的,我们不能让这种淳朴的剪纸艺术的发展停滞甚至失传。在当今社会,人人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凤翔的剪纸艺术得到发展,我们就必须要解放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想方设法使这种传统的美术形式适应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喜欢上民间剪纸艺术。
除此以外,为了使我们的民间美术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还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我们都应该饱含一颗热爱民间剪纸艺术的心,这才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前提。陕西凤翔剪纸是凤翔几代人共同的意识和妇女们劳动的成果,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宝贵资料,把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就是将我们民族的艺术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内涵,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内涵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凤翔县核桃秋季栽培技术 篇10
近几年, 凤翔县立足实际,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草) 、日元贷款等林业重点工程, 狠抓核桃基地建设, 栽植优质核桃, 大力推进核桃产业化发展。截至2011年底, 全县共有核桃2 800 hm2, 其中新栽优质核桃1 113.33 hm2, 2009年核桃产量达到4 600 t, 年产值6 900万元。核桃产业成为继苹果产业之后, 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重大特色产业,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随着优质核桃大面积的栽植, 如何保证核桃成活率, 提出切实可行的栽植技术已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 笔者于2009年以来, 对新栽核桃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认真对比与分析, 总结出了凤翔县核桃秋季栽培技术。
1 季节选择
核桃栽植时期有春栽和秋栽2种。春栽于土壤解冻后栽植, 宜早不宜迟。秋栽可在落叶后至土壤上冻前完成。凤翔县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春季易发生春旱, 并且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多发生晚霜冻, 对春栽核桃的生长极为不利, 然而冬季降水又比较充足, 利于秋栽核桃的缓苗以及翌年的萌芽、生长。因此, 大力提倡在秋季栽植核桃, 以提高核桃的成活率。
2 合理建园
2.1 园地选择
核桃忌涝, 土壤不能长时间积水, 但对土壤要求不严, 除盐碱地外, 沙土、壤土、黏土均可正常生长, 最好选择地势平坦、土层厚1 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灌溉水源比较充足、交通便利、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排水良好的地方建园。核桃园一定要避免核桃多年连作, 连作会使根结线虫等虫体的密度大量增加, 影响核桃的生长发育。同时也要避免在杨、柳生长过的土壤上栽植核桃树, 以防止根腐病的发生[2]。
2.2 整地规划
栽植前精细整地, 最好是提前一个季节, 秋季栽植, 应在夏季整地 (至少应提前2个月整地) 。山坡荒地按等高线整理成梯田, 并规划出道路。耕作地要通过机械旋耕或人工锄草的方式将杂草处理干净, 地块附近的树木要伐除, 减少病虫害的寄主及虫口密度。整地完成后, 应进行规划:一是定株行向。行向一般为南北, 株向东西。二是定株行距。行距5m, 株距4 m。三是进行规划。窄幅田块沿地块按株行距要求进行布点规划;宽幅田块先将规则部分按株行距要求进行规划, 对边角地带灵活处理, 行距≥4 m, 株距≥3.5 m也可, 但一定要留出2 m的作业道。
2.3 挖种植穴
树穴的规格是1 m×1 m×1 m, 挖穴时将地表20 cm深的表土放一边, 20 cm以下的底土放在另一边, 不要混合。树穴挖完后在表层熟土中加入磷肥1.0~1.5 kg、腐熟农家肥10~20 kg, 混合搅拌均匀后回填。回填时要分层踏实。回填好的树穴要进行灌水沉实。
3 苗木准备
3.1 选苗
苗木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因此选择良好的核桃苗木是完成果园建设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2]。提倡选用本地育成的一至二年生一、二级嫁接苗木, 以保证苗木的适应性, 进而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核桃苗木分级标准具体见《国家标准GB7907-1987》。如果必须选用外地苗木, 在苗木采购时一定要求苗木供应方提供苗木检疫证书, 保证选购苗木不带有病害。在苗木品种选择上, 最好搭配2~3个花期基本一致、可以互相授粉的品种, 以保证良好的授粉条件。
3.2 起苗运输
在苗木落叶7 d后至土壤封冻前起苗, 苗木随起随分级打捆, 10:00以后起苗, 17:00以前停止。如遇土壤干旱时, 起苗前10 d左右灌透水。起苗时要在行间开挖沟槽, 尽量保护好根系, 严防断顶、劈根、伤皮, 起苗后临时拥土假植, 用篷布、彩条布覆盖。尽量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 力求做到随起苗随处理随栽植。苗木不能就近移栽运输时, 每25株捆成1捆, 在包装明显处挂标签, 注明树种、品种、苗龄、等级、数量及起苗日期, 同时要经严格的病虫检疫。苗木运输时采用帆布或彩条布遮盖, 严防苗木失水, 运回后将苗木放置在室内保存, 随栽随取, 严禁露天存放。
3.3 苗木处理
将苗木主根下部用修枝剪剪平, 去掉劈裂部分和损伤部分, 以利于苗木栽植后根系的恢复和断根处的愈合。同时, 也要剪去过长的主根、伤根、烂根、萌蘖、砧木残桩等, 一般保留主根25 cm以内。核桃树体内含单宁质较多, 影响生根, 因此栽植前一定要浸根, 使苗木充分吸水稀释其体内的单宁质, 有利于栽植后生根。将修根后的苗木, 投入清水中浸泡12 h以上再栽植, 使苗木充分吸水, 可大大提高成活率。栽植前对挖苗中破坏的根系用修枝剪剪掉, 然后用生根粉1 g对水50 kg加100 g多菌灵蘸苗木, 可蘸根处理1 000株左右, 以促进形成新根, 提高成活率。
4 栽植
提倡一、二级苗木定植。栽植前对苗木进行分级, 分地块栽植, 尽量将同一规格同一品种栽植在一起, 便于以后管理。栽植时间应在10:00—17:00进行, 栽时用细土边回填边踩实, 并且要及时校正栽植位置, 使株行之间尽可能整齐对正, 使苗木主干保持垂直, 总体按照“三踩一提苗”的技术要领栽植。使细土与苗木根系紧密结合, 栽植深度以地面与苗木原土痕相平为宜, 太深或太浅均不利于苗木生长。栽后立即浇稳苗水, 每株浇水10~20 kg, 待水完全下渗后在树盘上覆盖细土厚5 cm, 保墒并且可以防止冻坏苗木。
5 栽后管理
5.1 冬季管理
核桃幼树枝条髓心大, 含水量高, 冬季寒冷或春季干旱极易导致抽条[3]。因此, 幼树定植后1~2年应进行防寒工作。一是埋土防寒。冬季土壤封冻前, 在苗木根部做一土枕, 并将苗木慢慢压曲 (顺嫁接茬口的反方向) 在土枕上, 再覆盖湿度适中的细土25 cm以上, 拍打严实, 以确保苗木安全越冬。二是培土防寒。对于粗矮、弯倒有困难的幼树, 可以在下部培土, 地面以上部分全部用塑料薄膜长筒套住, 中间用细绳扎几道, 外围用麦草将树干围上一圈, 待翌年春天芽前解除。采取这些措施, 可以很好地解决核桃秋栽抽干严重的弊端。
5.2 翌年管理
翌年春季, 在土壤解冻后, 分2~3次撤净防寒土 (麦草) , 以防止春风抽干枝条。待防寒措施完全撤除后, 浇水、覆膜, 给苗木套培土袋, 培土袋直径保证在30 cm以上, 并将苗木置于培土袋中央, 以减少风吹降低水分蒸发, 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但要着重注意的是, 对苗木要多进行观察, 萌芽展叶前一定要将培土袋撤除, 否则易烧坏芽体。在幼树生长过程中, 根据幼树生长状况, 及时满足水、肥的供应, 施肥以少量多次为宜, 做好灌水、中耕除草和抹除砧木萌芽等工作。并随时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 及时防治卷叶蛾、核桃吉丁虫、金龟子、球蚧等害虫。
摘要:结合凤翔县的自然条件, 通过大量观测实践和研究, 从季节选择、合理建园、苗木准备、栽植、栽后管理等方面总结出核桃秋季栽培技术, 以提高凤翔县核桃栽植成活率, 为凤翔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桃,秋季,栽培技术,陕西凤翔
参考文献
[1]梅青.中国核桃产业发展缘何热度空前[N].中国绿色时报, 2011-09-05 (1) .
[2]杨海波.潞城市新建核桃园栽植技术研究[J].山西林业, 2011 (5) :18-19.
[3]王军.山东东平提高核桃栽植成活率的技术措施[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2 (1) :20-21.
[4]司光义.幼树树干套袋 (膜) 对核桃树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6) :55, 78.
【凤翔工艺美术】推荐阅读:
陕西凤翔06-07
陕西凤翔泥塑论文12-03
趁着凤翔菊正艳写景散文09-13
凤翔中学隆重举行2013届高三毕业典礼07-13
凤翔县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工作纪实09-20
工艺管道施工工艺08-23
工艺美术05-21
工艺美术07-11
美术工艺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