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点

2024-10-25

三结合点(共12篇)

三结合点 篇1

“读写结合”对教师而言,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但事实上阅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读写分离现象,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读”不重“写”,“读”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但“写”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甚至可有可无的状态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认为,关键是科学使用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点”。

一、仿照文本,拾级而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课文中的很多片段,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抒情联想、精彩描写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练写的材料,它们或是修辞精彩生动,或是细节描写精细,或是段落结构清晰……这样在写法上独特的句段篇,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执教《长城和运河》一文,读完句子“是谁创造了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让学生仿写句子:是谁()?是()。这是一句设问句,是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修辞(比喻、拟人、反问、设问)之一。设问,特点是自问自答。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还要练习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人间奇迹)。另外还有句型上的模仿、因果、并列、递进、条件关系等关联句的模仿,甚至是顺序、结构的模仿。

学生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教师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句子该怎么说、怎么写,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切实从精彩的范文中受益,掌握写作技巧,这比任何解说都清楚明白。是学生掌握跨上写作台阶的方法。让学生轻轻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透过文本,登峰赏景

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对于喜怒哀乐、善恶美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文中的善良美好感染着他们,文中的坚强勇敢激励着他们,当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发生共鸣时,就会产生一种倾吐的欲望,而教师就是倾吐的挖掘者。

1. 于动情处抒写。

《军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坚毅顽强。学习这篇文章是一次让学生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洗礼。教学中学生们被“手术前拒绝使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一共72刀”等语句所感染。当学生内心涌起情不自禁的波涛时,便会倾吐而出,把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倾注于笔端。

2. 于争论处议写。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记述了汤姆和他的爸爸月下钓鱼的经过,突出了汤姆听从爸爸的要求,把在允许钓鲈鱼规定前两小时钓到的大鲈鱼放掉,从而让学生知道人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但文中“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放”还是“不放”?大家议论纷纷,形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看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时让学生再次用心去读课文,把自己的理由、想法和感受写在纸上。在这样一个有争议的环境中,学生们屏息凝思,与文本又一次亲密接触,并以写促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后,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忘却自我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让他们不吐不快提笔下言,积累的语言材料便从他们的言语仓库里被检索出来,为表情达意所用。这样,学生的读写结合也真正地实现了双向互动,课堂中不曾预约的精彩悄然而生,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三结合点 篇2

随着暑期的到来,考研也逐步进入强化阶段。前期,我们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在政治复习上,暑期,我们要逐步将其提上日程。我们只有在奠定一定的基础后,才能保证后期的复习做到游刃有余,如鱼得水。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好暑期政治复习呢?

一、基础任务收尾,为暑期强化复习做准备

在进入到暑假备考复习计划之前,在这里先重申一下基础任务,首先要对考研政治的考试范围、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点就理论内容而言,需要搭建理论复习框架,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重点掌握马原理中的哲学、政经部分,如时间充足,最好还能够构建出毛中特的逻辑框架体系。

基础任务完成的同学,就可以根据暑假备考计划继续进行;如果是基础任务还没有完成或是还没开始的同学,也不要着急,这就需要在暑假备考任务进行的时候,比其他同学下更多的功夫,最好是抽时间把马原复习一遍再开始暑假备考阶段的学习。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直接从暑假开始备考,那么就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复习理解,把基础的内容补充上来。

二、政治暑假备考,复习、做题、整理三点结合

在复习的前期,我们的原则是把时间尽量分配给自己最薄弱的科目,政治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现在到了暑假备考黄金期,政治就要开始围绕新大纲的要求展开系统学习了。

1、复习

暑假备考阶段的复习极为重要,要求考生投入比较多的精力,需要对全部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所以,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利用辅导教材对考研政治进行重点复习了。

在这里,建议同学们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即做到复习、做题和整理这三点的.结合,复习完一个章节之后立即进行本章节的习题练习,通过题目训练进一步掌握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

2、做题

做题是考研政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和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好买一本针对章节的习题集(最好带有解析)。做题的目的一是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二是巩固已经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三是锻炼自己做题的能力。一本习题集可以反复做两到三遍,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做题效率,考研政治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还是有点紧张的。另外,真题也是有必要做的,主要是通过做真题来了解命题形式,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套路。现在考试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自我设置一些问题运用已复习的原理或观点进行回答,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整理

整理是对知识点与整个知识脉络的整理是将学习内容真正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个必要的环节。能够把基本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记忆在提纲或者表格的形式下进行复述,是考研政治得高分的基础。

例谈《颐和园》读写结合训练点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训练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70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颐和园》一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再现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由于本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较多,不同的侧重点就导致了不同的读写结合方式,效果也各不相同。

一、想象画面,深化体会

长廊是颐和园公园中一个著名的景点,作者以精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长廊的长和美。由于许多孩子没有真正游览过颐和园,在阅读这一段时,对作者精炼的语言领悟并不深。为此,有的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1.总体把握:哪些句子写了长廊的长和美?(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2.重点朗读、体会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相同的。”

(1)学生朗读感悟,议论深化。

(2)教师补充材料。

(3)配合补充的材料,出示长廊的图片,让学生再次形象地感受长廊的美。

(4)配着音乐、画面,学生感情朗读。

3.放飞想象,拓展练笔。

(1)横槛上有那么多五彩斑斓的画面,请你想象一下,横槛上会画着什么图画呢?用你的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学生练笔,并修改、交流,深化体会。

此处的读写结合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前半部分朗读体会环节,教师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体会、资料补充等,使学生的形象体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心中情思涌动。这时,教师让学生写一写想象中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情感抒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二、变换体裁,内化语言

学生在写作时,常愁“没有米下锅”。如果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写作的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典范词句的印象,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请看一个教学设计片段: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游玩了风景秀丽的颐和园,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2.现在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要到颐和园游玩,想请我们大家给他做导游,乐意吗?为了做好导游,我们事先要认真准备准备,不能到时候丢了咱们的脸。

3.教师出示导游词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写导游词。

4.模拟演示,指导修改,评选优秀作品。

变换体裁,对课文进行改写,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好形式。进行这样的训练,要创设好的写作情境,让学生乐写、爱写。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才能爱上写作。

三、阅读得法,迁移写作

《颐和园》是一篇典范的游记类文章,其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首尾呼应的文章布局,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一位教师的设计是这样的:

1.认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几个地方?试着用简笔画(曲线和箭头)绘出路线,画好后组内交流。

2.交流后反馈,教师相机板书,绘图。

3.这条游览路线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4.仿照板书,说说自己游张公山公园的顺序。

5.再看看课件中的四句话,你能发现这些句子在文中位置的特点吗?

6.全文的中心句呢?

7.看一看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8.这样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好处?

在进行了这样有重点的教学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这种结合就是课上与课下的结合,课上得法,课下迁移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提高这种读写结合的效果,还需要及时反馈写作情况,进一步跟踪指导,反复修改,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总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结合点 篇4

关键词:法制,安全,教育

对于小学而言, 抓好法制安全教育工作, 让学生从小就知法、懂法, 知安全、懂安全, 从而更好地融入法制社会, 平安健康成长, 少走弯路, 更好地构建更为平安、和谐、幸福的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 在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中, 我们就如何抓好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讨。我们觉得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 要注重抓好“法制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法制安全教育与三尺讲台、法制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努力推动学校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真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一、抓好法制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实现学生与校园环境的良性互动上突破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 具有很强直面效应。而校园文化,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简言之, 就是学生处处可见、处处能听、处处能思能想。因此, 抓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应当抓好法制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利用板报、自信墙、标语、宣传栏、校园网络、少儿广播台、等校园文化范畴的多种有效载体。近年来, 每年举办的法制安全教育专题板报超过4期, 自信墙3期, 利用校园网络播放法制安全教育专题片6次, 利用学校少儿广播台, 每周周二和周四定期不定期播出法律及安全知识20次以上, 内容重点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处罚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等倾斜, 把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与浓厚的校园文化紧密地交融在一起。把法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资料融入其中, 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能够时时感受、感触到“法”与安全, 了解“法”与安全之常识, 认知“法”与安全的理念, 树立“法”与安全的观念。

二、抓好法制安全教育与三尺讲台的有机结合, 在实现校、师、生的良性互动上突破

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与三尺讲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抓好课堂与学科渗透法制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 是实现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优化提速的一个重要手段。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活动及方法,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靠保障。

近年来,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 主要以“一歌一享”、“读好书启灵魂”等为切入点, 内容紧贴法制安全宣传教育, “一歌一享”就是利用每天早晨8点20分到8点25分5分钟的有效时间, 让学生唱歌一首, 讲故事、幽默笑话一个, 学习法律及安全知识一条;“读好书启灵魂”就是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2点30分到2点40分10分钟时间, 让学生读书学习, 并在每周教学日的周四专题安排阅读学习法律安全知识。同时, 要求老师及时到位随跟辅导, 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中不懂或不能解决的法律及安全知识及时处理解决。学校同时安排专门人手对各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确保活动认真有序开展。此外, 学校紧紧抓住已聘请的派出所干警为法制副校长的契机, 扎实抓好法制安全教育讲座的开展, 每期在两次以上, 每年在四次以上。同时, 充分利用“小能人”特色, 认真开展和拓展“小能人”活动, 在全校各个教学班每班确立一名“法制安全小能人”, 并赋予其特殊职能, 专门负责学校各班级的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检查监督, 方式上采取本班组织检查监督、班级交叉组织检查监督、年级交叉组织检查监督等。

三、抓好法制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实现学生与人文环境的良性互动上突破

学校是主阵地, 社会更是大舞台。学生要掌握和具备相应的法制安全知识, 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掌握和运用相关的安全知识维护自身安全, 还必须参与于社会, 接触于社会, 实践于社会。因此, 紧紧抓住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认真组织学生参与, 是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法制安全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 针对政府每年定期举行的“3.15普法与维权”、“5月法制安全宣传月等活动”, 学校精心组织和策划, 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有效保证了学生学习提高, 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家长们的法制安全意识, 实现了双赢。

总之, 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工作, 是更好营造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和谐、幸福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来说, 抓好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 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笔耕于勤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奋斗, 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 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从而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安全文化和法制安全教育环境, 为最终实现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改革, 打造平安、和谐、幸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三结合点 篇5

一、以提高质量和效率改进领导作风。

(1)提高质量效率意识。同任何一项工作一样,从思想上提高了质量效率重要性的认识,行动中就多了自觉性,主动性,这会为改进领导作风,做好机关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人人都做提高效率质量的实践者。每一个岗位,都应坚定地与公司党委、总经理室保持高度一致,本岗位的每一项工作,都应以雷厉风行的精神,硬起手脖来抓落实;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增强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做到:差错不从我手出,贻误不从我手过,乱象不从我手走,以自己的良好作风,出现在基层面前。(3)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质量效率尽管经常讲,也成为领导工作的主流,但这种教育仍显得必要。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常讲常新。建立制度是根本措施。有了制约和约束,加上检查督导,还有考评,质量效率提升就有了保证。监督不可少。因为没有监督的质量效率不可能持久。

二、不断探索提高质量效率,改进领导作风的方式。

(1)领导带头。在提高质量效率中,领导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转变作风,本身就是形象,而且能够带动整个效率的提高。(2)征求意见。领导干部的工作,放到基层来评判。好的,就持之以恒地坚持,不足的,就义无反顾地纠正,这样,有利于促进质量效率提高。(3)注重务实。质量效率体现在一件件具体工作上,反映在一个个落实效果上,体现在基层员工的客观感受中。

三、精兵简政,提高职工待遇,切实提高对薪酬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必须直面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赢得竞争。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必须主动参与竞争,通过两个对标,明确我们的差距,公司上下全体员工都要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生存意识、竞争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标准、发展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大发展格局,在工作中不断超越发展。要赢得对外的竞争,首先必须建立公司内部的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员工收入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薪酬机制。实际上目前一些三四个人干的工作一两个人就行,同时提高职工待遇,将机关一些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规则,效率,责任心,不推诿,但是也不要捣乱。政策一定要符合实情,不要一味求新。

进一步体现“能力决定岗位,贡献决定价值”的中国人保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内部竞争机制。才能进一步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从而更好地落实“干今天、想明天,干现在、谋未来,强根固本、奠基铺路”的政绩观,真正实现我们江苏人保的可持续发展。

全体员工要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理解对待。要加强学习,认清形势,加深对薪酬调整的认识。薪酬改革是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它关系到公司内部人才队伍的稳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没有公司的发展,就谈不上员工的发展,公司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家,需要广大员工来共同呵护。离开了这个家,员工就无家可归;没有了员工,公司将无所依靠。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的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只有公司创费创佣能力高了,员工收入才能相应提高。因此,全体员工要坚定公司改革的信心,每一名员工都必须认清形势,用一种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改革。

三结合点 篇6

医生告诉温女士,她自己监测的空腹和餐后血糖,仅仅是反映了某个时间点的血糖,虽然显示控制得还可以,但是在一天中还有很多未知的时间点,而且血糖极易受运动、饮食、药物、情绪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未知的时间点内,温女士肯定存在着血糖大幅波动的情况,否则糖化血红蛋白不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的产物,一旦结合以后很难分离,只有120天以后红细胞自然老化分解才能分开,所以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就可以知道两三个月之内血糖的控制情况。如果把自我监测比作“点”的监测,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则可以称为“线”的监测,结合温女士的情况,医生建议温女士再做一个“面”的监测——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这一检查可了解患者一天中300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能发现患者究竟在哪个时间出现了血糖异常,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说到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医生告诉温女士,这项检查就是针对血糖忽高忽低的患者,还有像她这样“点”上监测正常、“线”上检查却不达标的患者而新出现的一项检查。动态血糖监测是一个微创血糖监测系统,目前该项检查得到的数据被公认为反映血糖波动的“金标准”。该项监测的最大特点是每5分钟就可以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临床上一般监测24~72小时内的动态血糖变化,监测结束后,血糖动态变化资料可从血糖记录器上下载到计算机里。通过数据处理,医生可以获知患者1~3天的血糖变化情况。另外,系统还能绘制出精确的每日血糖变化曲线,在曲线上标上运动、饮食等事件的标志,即绘制出完整、详细、全面的血糖图谱。因此,对于像温女士这类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该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才能全面掌握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稳定病情。

温女士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接受了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医生很快了解到了她每天的血糖变化情况,重新给她制定了恰当的治疗方案,并且让她加服了可以整体调节血糖的中药降糖药津力达颗粒。该药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以健脾运津为治疗原则研制出的中药新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升高血液里胰岛素的含量。胰岛素多了,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中药降糖的优势是有效控制血糖不反弹。津力达颗粒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通过研究发现,津力达颗粒能够增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指数,重新让胰岛素正常发挥降糖作用。另外,津力达颗粒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较好地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并能升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对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都有积极的意义。

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篇7

通过多年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实践, 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机农艺紧密结合是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意义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农机和农艺结合的最终目标。两者不是谁为谁服务、谁适应谁、谁服从谁, 而是密切配合的关系。农机和农艺的发展都要服从效益原则, 在效益原则的指导下, 改什么合算就改什么, 农业生产需要农机和农艺怎么做就怎么做, 追求单位成本获取最大利益。配合的重点是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 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技术体系, 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不断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的体力劳动逐渐被农机作业所代替,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 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 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 解决一些作物品种培育, 促进标准化程度的发展。多年来, 农业机械作业与农艺不适应, 农机与农艺不能紧密融合, 农机技术推广与农技技术推广是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因此农机与农艺要相互融合、相互适用、相互促进, 积极的创造条件达到农艺与农机的相互适应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经济问题

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时, 会遇到农业机械结构、性能与农艺要求的矛盾。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 农业生产才能最大利益化。由此涉及的就不仅是技术问题, 而且是经济问题。解决得好, 机械效率就高, 经济效果就好, 发展速度就快, 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我国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很不平衡, 有的地方经济效益差, 先进农业技术不能及时普及, 农机与农艺结合得不够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手工耕作到机械作业的转变过程中, 为了搞好农机和农艺结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改变“隔行如隔山, 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突破部门分割, 多联系, 多沟通, 相互理解, 支持配合;二是由于农机投资大, 研制周期长的特点, 农艺变化不宜频繁;三是农机设计要注意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好、耐用性强、能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多样性和各种恶劣工作条件;四是农艺类别应尽可能单纯化、规格化、专业化, 农业布局应集中成片, 以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农艺生产的作业程序要稳定和统一, 技术要求要科学规范, 尽量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不能一味的只求高精尖的的技术, 要从实际出发, 把对技术经济效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都要纳入技术经济分析方案, 要更多的着眼于经济效果分析和节本增效。同时要注意把整体的经济效果和局部的经济效果、长远的经济效果和当前的经济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比较, 获取最佳方案。

3 农机和农艺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农机农艺相结合就是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农机与农艺都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农机和农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作物品种、栽培制度、农业机械、农民的传统耕作模式等方面, 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发展思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和配套农艺技术要求。不同作物由于需要有不同的机械作业, 对机械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如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等不同作物的生产需要不同的机械。相同作物不同品种对机械的要求也有影响, 如高秆与矮秆、生长期长的品种和生长期短的品种对机械化收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国各地的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各异, 这不仅影响机械化的使用又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农机企业为了满足不同的种植模式, 所生产的机具种类多、批量小、价格高, 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 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例如:安庆市现有的水稻栽培模式中存在十几种水稻种植行距, 其中约60%能够适用目前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 行距设置繁多, 栽培模式各异对实现水稻机械化发展影响很大, 科学规范行距成为推动水稻收获环节农机农艺结合的关键。我市油菜生产也有类似情况, 特别是江南地区移栽油菜, 株型大、分枝多、角果易开裂、多熟制都给机械化收获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必须组织实证研究, 建议选择油菜、水稻、玉米、甘蔗、棉花全程机械化等生产环节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做技术经济分析。掌握机具现状行业栽培模式, 制定出技术模式、生产路线和相应的作业技术规程, 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 促进农机农艺大融合。

语文课中“读写结合”链接点探寻 篇8

一、找准模仿的切入点, 仿中有创

“文章就是例子。”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有的是名篇著作, 文质兼美;有的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修改, 语言文字规范,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仿写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 正是读写结合最初的直接实现。

语言句式的仿写。教材中有不少典型的规范语句, 从修辞上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 从句式上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等。积累并运用迁移这些句型, 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 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讲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用了一组排比句, 每一个分句又是比喻句。讲到这段时, 笔者留出时间, 请学生学着写几句, 例如, 绮丽的鲜花是她迷人的微笑, 漫天的云雾是她洁白的裙子……在你一句我一句的仿写中, 学生不仅领悟了排比和比喻的妙用, 同时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表达方式的仿写。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的段落写法都很有特色, 若教学中充分进行读写训练,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爱你啊, 中国》这首诗歌结构相似, 课文的第二至第六节诗均以“我们爱你———”起句, 用排比咏唱的方式, 从五个方面来赞美伟大的祖国,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的结构简明, 易于学生模仿。笔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后,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外, 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赞颂和热爱?请以“我们爱你———”起句, 任选一节内容根据原句仿写。不一会儿, 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精彩的话语。

生1: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蜿蜒曲折, 京杭运河的绵延万里, 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泰山的高大雄伟。

生2:我们爱你———琼花的叶茂花繁、洁白无瑕, 芍药的富贵华丽、姹紫嫣红, 汪氏小院的古色古香, 扬州工艺的天工巧夺。

这样既拓展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谋篇布局的仿写。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 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的特点, 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 把教学落实到“写”上, 进行练笔训练。如教学《莫高窟》, 它的文章结构就很清晰, 按照“总—分—总”的思路, 每一自然段又是按照“总—分”的思路构段。条块十分清楚, 是学生模仿的好范文。课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写一处建筑物或景物的特点。

二、巧用文本的空白点, 升华体验

有的文本, 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 故事情节有所跳跃,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文本“空白”, 巧妙设计话题, 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留白处提升。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 从而品味出语言美、人文美。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 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深厚的友谊。课文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是40年后的一幅“感恩图”, 他们会怎样感谢聂将军?他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这里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美穗子及家人谢恩画面, 写一写当时的情景。学生的表达如下:

生1:聂将军, 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你不计两国交战之仇, 把我们送回日军驻地, 你真是一个至仁至义、胸襟宽广的将军啊!

生2:聂将军, 你真是一个“活菩萨”, 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你的恩情我们永世不忘。

真挚的语言流泻于学生的笔下, 聂将军宽仁大义的形象丰满高大。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场面写出来呢?让学生明白这种“留白”的写法, 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这样的“写”,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写”, 抓得准、抓得妙,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标点留白处想象。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 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孔子游春》中描写水的一段文字, 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语句凝练, 很是精彩, 那变化多端的水声仿佛就萦绕在我们的耳边。特别是段尾的省略号更是让人意犹未尽。教学时, 我让学生想象, 由这些描写水的句子去联想脑海中储存的另一些关于水的经典语句, 进行课堂练笔。“水, 生命之源。滴水穿石, 水有奉献精神”等都出自学生之笔。在学生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水的形象正一点点高大、明晰起来。学生不仅明白了孔子论水旨在育人的意图, 同时也理解了这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内容空白处补齐。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略写的地方, 也就是情景描写单薄之处, 引导学生把它写得厚实, 写得丰满, 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如教学《梦圆飞天》第十五自然段时, 可先指名读有关语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然后引导学生评议是否感受到了激情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再引导学生想象, 当听到“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时, 指挥大厅里的工作人员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分享激情与喜悦之余, 让学生将这种感受和同学交流的情况写下来。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达到与作者、与课文的完全对接, 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故事结尾处延伸。有些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经验, 续编故事, 对文本进行延伸。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刚到楼梯口, 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 蜡烛熄灭了,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 笔者在教学时利用这个结尾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 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练笔。学生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有的以“危机结束”作为圆满结局, 有的则再设危机, 延伸课文。不管哪种续写, 无疑让学生从练笔中再次感受到故事中气氛的紧张, 斗争的严峻。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三、抓住文体的转换点, 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从文体看, 有记叙文、说明文, 从文学体裁看, 有童话、诗歌、戏剧等形式, 各种文体之间其实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阅读教学中, 为内化文本语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可采用角色置换来达成此项目标。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结构或叙述方法等, 充分发挥想象, 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如学习《渔歌子》后, 将古诗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学生在改写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为《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 结合《大自然文字》这篇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金蝉脱壳》一文改写成一篇童话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素材又有了写的方法。

摘要: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会写”,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练笔”能将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目前的语文课堂重讲解轻练笔, 使语文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窘境。要将“读”和“写”有效结合, 一是找准模仿的切入点, 二是巧用文本的空白点, 三是抓住文体的转换点。

三结合点 篇9

关键词:“点、网结合”,高中生物,整体式教学

近年来, 随着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 生物知识逐渐成为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由初中的选修模式转变为高中的必修模式, 变形为理科中的“小文科”, 并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一定比例。 但是由于生物知识本身具有的枯燥性, 需要学生掌握、记忆的知识点较多, 导致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存在成绩提高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使用整体式的教学方法, 并将生物课程中的知识点、知识网有效地融入其中, 借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一、重点突出, 自主务实知识网络

自主学习是学习中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的主要表现, 也是整体式教学的组成部分。 高中生在年龄上基本处于思维成熟阶段, 其基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因此, 我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学形式对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简单指导, 让其在生物知识的网络中夯实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中《DNA的复制》一课中, 本课知识是生物课本中的重点, 在高中学生学习细胞的分裂、基因的变化等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在生物整体式教学法中, 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 将DNA的自我复制过程及意义进行简单讲解后,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完成本课知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DNA的复制过程的探讨”的理解与学习。 学生在DNA的结构及细胞的分裂等知识基础上, 通过自学掌握DNA的复制知识, 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夯实知识网络的基础。

高中生物的学习离不开自学方式的辅助, 高中生在自学中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生物知识相互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学生通过每节课的重点知识的学习可以牢固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 并通过自学熟悉自己的学习规律, 为生物课程的学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难点分析、合作交流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难度, 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理解增加了阻碍。 这与其内容的深度具有一定关系, 高中生物主要针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发掘, 提高高中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我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上, 有效地引入整体式教学法, 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课本上的难点知识的分析与理解, 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打下扎实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2中《基因对形状的控制》一课, 本课知识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点内容, 也是生物学知识网中抽象性较高的课程之一。 对于本课的难点部分———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信使RNA等物质之间的关系, 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去学习。 我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 让学生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 通过组员之间的理解所得的意见进行互相探讨, 降低基因对形状控制中的问题的抽象, 以此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有效地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交流法是高中生物整体式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生间的理解、交流, 有效转化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扩宽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面, 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类比思考, 反思内化知识关联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与内容的安排“遥相呼应”, 由于生物知识的难度略有加深, 生物的知识又是学生肉眼所不能观察到, 因此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上呈现相对的窘迫感。 我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利用生物整体教学法, 将生物知识进行类比指导, 从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评价, 对今后的学习方向起到指引作用。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中, 本课知识非常抽象复杂,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产生为难情绪。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类比思维, 将体液免疫中的病原体和细胞免疫中的病原体进行比较,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体液免疫中的病原体更具有流动性, 体液免疫中的病原体需要使用抗体进行消灭, 细胞免疫中的病原体则需要效应T细胞解决。 学生在类比思考中, 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例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上的欠缺等, 并将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中改进的方向, 有效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学生的反思内化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必经阶段, 其有效地降低学生在面对成绩提高难时的盲目感, 使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为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知识外延, 评价完善知识枢纽

高中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评价, 我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整体式教学中, 通过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使其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知识的外延完善每一处的知识体系。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课中, 其所处于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结尾部分, 学生在学习一系列的生物知识后, 对于生物的进化和发展都有一定的了解。 我在本课中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如:“人为的破坏是否会对生态稳定造成破坏? 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给出各种答案, 我趁热打铁地对学生做出相应评价:“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可以看出大家都真正地学好了生物知识, 希望今后能更加努力, 用自己的所学来改造我们的环境! ”有效的评语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通过教师的指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顿悟生物知识点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提升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中生物知识在内容的设置上趋向于深层次探究生物的内部构造、化学反应, 以及通过对环境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其在难度的设定上接近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因此, 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为其高考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锦明.高中生物课堂实施“三助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 2013 (08) .

三结合点 篇10

一、设在语意凝练处

第一学段学生阅读和写话的重点都落实在激发学生读、写兴趣上, 鼓励学生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 并初步尝试运用阅读中所学的词语到写话上。如苏教版的《梅兰芳学艺》, 课文中有表示看的“紧盯”“注视”两个词语, 传神地写出了梅兰芳刻苦练眼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韧劲。这两个关键词语含义丰富, 为了让学生能把这两个词语运用起来, 笔者设计的教学是:1. 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联系上下文, 说说“紧盯”“注视”表达出梅兰芳练习京剧时是什么样子吗?2.你在生活中有过“紧盯”“注视”什么事物的经历或者体验吗?3.你能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紧盯”或者“注视”某样东西的情景吗?

这样的读和写之间紧密联系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重体验、重感悟、重实践。如果用所谓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来解释两个关键词, 学生可能没有上心, 印象不够深刻, 运用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让学生把这两个关键词和生活经验相链接, 让学生明白:那种眼睛死死盯住不放、眼睛一动不动的样子就是“紧盯”“注视”, 那么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两个词语意思, 并能迅速运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因为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两个词语的激活, 既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词语, 还能启发学生在写话中去运用, 可谓是理解更深入, 丰富了自身的词语积累。

又如《大禹治水》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都可以用类似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形象中感受词语、理解词语, 并能用词语进行自我的有创造的新表达, 长此以往, 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能不扎扎实实吗?

二、设在文本经典处

有了第一学段的词语积累铺垫, 第二学段就尝试着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模仿文本中的经典段落和经典句式, 准确把握学生习作的难点, 在难处着笔、在重处仿写。

如《北大荒的秋天》, 对现在的学生而言, 这个文本的意义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构段方式上:从总写到分写, 文本的2、3、4小节都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因此教者必须正确把脉文本的教学价值, 让学生在第二学段的一开始, 尝试着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只要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 仿写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像这样的仿写总分的构段方式降低写的难度, 以“课后的操场十分热闹”“清明节的大街上人来人往”“我家的小狗长得很可爱”等等为话题, 写写学生身边的事物或者话题, 能增添写作的兴趣。

当然, 这是写一段话方法的迁移, 类似的还有《赶海》中的首尾呼应, 用歌词、古诗等引入文本等等都可以在这些经典语言中安排写段落的训练。我们同样也可以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的迁移。如《槐乡五月》节奏明快的短句:“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吃咸的……吃甜的……”这些句子在文本中比比皆是, 读来朗朗上口, 似古诗一般押韵, 又描绘出槐乡五月的迷人风情。在让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想象一下语言描述的情景, 并再次对作者的语言进行仿写:“嘎嘎嘎, 鸭子们赶来了……哈哈哈, 兜里装着……, 脸上露出……”“吃酸的……吃辣的……”这样的仿写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加深文本的情感体验, 还学到了用简短有趣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设在细节描写处

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中国特有的含蓄, 因此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含蓄, 让学生理解含蓄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内涵等等。写亲人对自己的爱是第三学段常见的写作题材, 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 学生容易切入。可是教者常常愁的是学生不知道怎么把亲人的爱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五年级《爱如茉莉》来让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虽然课题中出现了“爱”这个字, 但是课文中直接写父母之爱除了“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这句, 其他没有直白描写, 可是父母之爱却真真切切地流淌在文字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之间流露出来的爱并尝试着写上一段含蓄的话呢?首先, 我们得从文本入手, 深入剖析文本中表现爱的方式———抓住细节, 动作细节:吃不下、直奔医院、每天都去、轻轻放下、蹑手蹑脚;语言细节:等他吃完再告诉、她一动我就醒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环境细节:随手指那株茉莉花、阳光轻笼等等。这些都是爱的表达, 因此我们顺理成章地进行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内在外在的细节来表达亲人对自己爱的写作片段训练, 这样的写作训练点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在的情感价值, 还能帮助学生学会用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辅助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 让习作更有感染力, 极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设在对比形式处

刚才的三例设计都倾向于顺着文本的思路, 顺着作者表达的方法去模仿、学习习作的基本方法。教者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对比来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文本的价值。比如《第一朵杏花》和《船长》, 这两篇课文中都有人物的直接对话, 而省去了对话的提示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等, 并根据想象来补充合适的提示语, 把自己写的有提示语的文本和原来的课文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境?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辩、比较之后就能悟到:提示语的使用要根据当时的语境, 而不是一味地求多求具体。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末尾的“他背过脸去”, 这句话饱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其实他心里感概万千, 有好多心里话要倾吐, 教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 写下此时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 然后再和文本对比: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合当时的情境呢?不难发现, 原来的文本更含蓄, 更能传达出彭德怀当时内心意味深长、不能言说的一种无奈、挣扎。如果真的都写出来, 反而没有含蓄表达的效果好, 让学生领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基本表达技巧, 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合点 篇11

一、文本生动有趣处练笔

文本中的精彩优美或形式规范的片段,是学生练笔的很好范例,教师可抓着时机进行练笔。如:我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中的第八段,“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的写法,生动有趣,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于是我设计让学生描写考试时同学们各异的神态。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同学们答题时的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好像在思考这道题怎么解答;有的抓耳挠腮,好像在说,这题怎么这么难啊?有的左顾右盼,好像准备在偷看别人的答案;有的不停地转动着钢笔,好像已经写完,在打发剩余的时间……每个孩子的亲身体验,让描写和想象结合,真是妙语连珠。

二、文本补写空白处练笔

补写文中的空白处即补白,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突破点、情节高潮点等进行补白。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突破文本的重难点,让学生更深地挖掘父亲的了不起,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想象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在38小时内为救助儿子所做的一切。有同学这样写道:父亲不断地搬掉身边的碎砖烂瓦、不停地挖掘厚厚的废墟,当他挖到25小时时,他拿钳子正在剪几根钢筋,不料又有几次余震发生,他险些被瓦砾砸伤,但他始终坚信,他的儿子还活着,正等他来救助……学生笔下流泻出了一位真正永不言败的了不起的父亲,学生在写的同时,也感悟出了父亲的伟大!

三、文本整体升华处练笔

我在执教《桥》一课时,为进行一步深化本单元的主题“泪光中的感动”,我在结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点:假如这位老汉被评为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有这样一位无私、伟大、不徇私情的老汉,他就是尽职尽责,黙黙工作了一辈子的村支部书记。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在群众与党员之间,他选择了让群众先走。他先想到的是群众,没想到自己,没想到一手拉大的儿子也会被洪水吞没。所以,2014年度《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一定会有这位如山峰般挺拔的老汉的名字。同学们用心地体会了老汉的那份博大的爱,用真情表白了对老汉的敬,这样的写作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情感,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练笔

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含蓄简练,感情真挚,能触动同学的真情实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的训练。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在解读最后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点:(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们,我们除了可以用掌声把自己的关爱送给别人,还可以用什么把关爱送给别人?同学们经过思考,写出了诗一样的语言:我们可以把甜美的歌曲送给别人,可以把漂亮的鲜花、可爱的笑脸、最美的礼物、关怀的话语送给别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真正了解了掌声的含义,发现了掌声的神奇力量,从而学会了关爱他人。

五、文本思维创新处练笔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执教《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设计了这样的创新写作训练,说说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写一句名言。

生:幸福是给予。——李进梅

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张生顺

生:为世界创造财富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刘生辉

生:幸福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真情的付出!——唐兴鹏

生:幸福其实很简单,有衣穿,有饭吃,有自由,有亲人的关爱,有朋友的帮助,这就够了。——唐万祥

……

通过让孩子们编写名言,达到了一种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通过练笔,再现了文本,拓展了文本,重构了文本,更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感悟到了人性美。

六、利用文本中优美词语练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学阶段用好词说话、连词成段是一种很好的训练点。在学习完每单元“词语盘点”或“日积月累”时,我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连词成段。如在学完“文质彬彬、神采奕奕、健步如飞、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等词时,让学生运用喜欢的成语描写人物或场景,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别看王兴荣平时文质彬彬,可在篮球场上他是一匹神采奕奕的俊马,当他接过队员马涛传过的球后奋勇向前,三两下就冲破了“敌人”的层层防线,突然他健步如飞,对准篮环来了一个暴扣,球进了!队员们个个满面春风,而对方球员面对眼前的一幕,先是目瞪口呆,接着个个垂头丧气……

三结合点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3~9月本院收治60例均为单纯性失眠症的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18~66 (38.5±0.2) 岁, 病程1个月~10年 (2.5±0.8) 年。将这60例的失眠症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1) 电针治疗, 电针针刺取穴:主穴取神门, 三阴交, 内关, 百会, 四神聪。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心脾血亏型加配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俞, 脾俞行快针) , 针用补法。心肾不交型加配太溪, 大陵, 心俞, 肾俞 (心俞, 肾俞行快针) , 针用平补平泻法。肝阳扰动型行间, 大陵, 肝俞 (肝俞行快针) , 针用泻法。痰热内扰, 胃腑不和型加配丰隆, 中脘, 厉兑, 足三里, 针用泻法。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 在针上加用华佗牌SDZ-II型电子治疗仪以通电刺激穴位, 取穴神门, 内关为1组, 百会, 四神聪为1组。通电时间为30min, 每日一次, 10日为1个疗程。 (2) 穴位点压, 穴位点压的治疗主要是用拇指点压患者的百会, 四神聪, 风池穴, 每个穴位要以产生酸胀感为标准依次点压, 特别要注意的是, 双侧风池穴要以酸胀感传至头顶为度。以上穴位连续依次点压3遍, 每次每个穴位点压15s。

1.2.2 对照组

采用的是单纯的针灸治疗, 针刺取穴和方法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

治疗20d (两个疗程) 比较临床疗效。根据WHO制定的有关睡眠率方面的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 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治疗的效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痊愈:患者失眠等症状完全消失, 停止使用安眠药, 睡眠率达75%以上; (2) 显效:主要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睡眠率在65%以上并且停服安眠药; (3) 有效:主要症状得到改善, 基本停用安眠药, 睡眠率在55%以上; (4) 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 睡眠率在40%以下, 要依靠安眠药来维持睡眠[3]。痊愈、显效、有效被定位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见附表。

3 讨论

失眠导致睡眠不足,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会导致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 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会引起头痛, 记忆力减退;影响工作, 学习和生活;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大脑功能失调, 分析, 处理问题能力减退, 少数人甚至出现痴呆症状;使人过早衰老, 缩短寿命;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相当一部分患者会通过服用安眠药来帮助睡眠, 但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和一系列毒副作用。故我们采用电针加穴位点压治疗失眠, 其更为安全且有效。同时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点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阴阳, 使得患者的阴平阳秘, 实现脏腑和调, 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其中对于患者风池穴的点压更是具有调节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奇效。而在治疗中利用电针对患者相应部位的刺激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内5 ̄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起到间接调节睡眠的作用。而电针本身就具有的降低神经应激反应的功能, 还会在失眠症状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镇静作用。在对失眠患者百会、四神聪、风池穴实施刺激的时候可以使得患者的神经末梢逐渐丰富, 同时调节大脑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血量, 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失眠症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4]。

对照组仅仅采用针灸治疗失眠症, 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电针结合穴位点压的方法其疗效相对于单纯的针灸治疗而言, 是具备一定优势的。

摘要:选择6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结合穴位点压治疗失眠症,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 20d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4%,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 两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中, 电针结合穴位点压治疗的方法其疗效相对而言更为确切、有效。

关键词:失眠,电针,穴位点压

参考文献

[1]何玲, 刘思攸.电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32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3) :8-9.

[2]张波.电针、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注药治疗失眠58例[J].中国药业, 2010, 19 (24) :71.

[3]刘大平, 张铁.电针头部穴位为主治疗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3) :1704, 1728.

上一篇:文学力量下一篇:端头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