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力量

2024-10-25

文学力量(精选5篇)

文学力量 篇1

1912年的一个夜晚, 一个7岁的小女孩躺在黑暗中, 听妈妈在客厅里给外婆读一本法国小说。她感受到了其中的“惊心动魄”。13岁那年, 她终于意外地读到了这部名为《九三年》的小说。小说的作者雨果, 从此成为她终生最喜爱的作家。

雨果的小说在这个名叫安·兰德的女孩心里, 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许多年后, 她在《洛杉矶时报》专门写文章评价《九三年》的时候, 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回首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能够触动心灵记忆的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生活, 而是那时的生活有过怎样的希望。”这本书让她认识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认识到了雨果的“伟大”:“他表现的是人性的本质, 而不是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他无意记录鸡毛蒜皮的琐事, 而是努力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刻画出来。他崇尚人的伟大, 并竭力表现这种伟大。如果你想在灰暗的生活中留住对人类美好的幻想, 那么雨果无疑能给你这种力量。……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 想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 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尽是些从30岁到60岁不等的罪犯。”许多人像安·兰德一样喜欢《九三年》, 也因喜欢它而热爱雨果。这部充满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作品, 深化了人们对“革命”的看法, 提高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

文学的力量, 来源于许多方面。描写的真实, 语言的绚烂, 结构的巧妙, 想象的丰富, 修辞的优美, 都是形成一部作品的感染力的因素。但是, 一部作品最深刻的力量, 却是决定于它的伦理精神——决定于它的热情和理想, 决定于它对真理和正义的态度。所以, 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也许让你感觉到了美, 但是, 如果它不能让人觉得温暖, 不能增加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不能给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精神图景, 那么, 这样的美, 总给人一种苍白的、不完整的感觉。

德·昆西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理想”和“力量”是构成伟大文学的条件。他写了一篇题为《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的文章, 试图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知识的文学”是这样一种文学:“它所留存下来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其量不过是某种暂时需要的书”;“知识的文学, 如时尚一样, 与时俱逝”。“力量的文学”就不同了:作为理想主义的文学, 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学”, 它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 比较起来, “力量的文学”就更为重要:“实在说, 世界上要是没有了力量的文学, 一切理想便只好以枯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人们当中;然而, 一旦在文学中为人的创造力所点化, 它们就重新获得了青春朝气, 萌发出活泼泼的生机。最普通的小说, 只要内容能够触动人的恐惧和希望, 人对是非的本能直觉, 便给予它们以支持和鼓舞, 促使他们活跃, 将这些性情从迟钝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 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 都应该努力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 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理想之光的照亮, 就不会有“力量的文学”。

既然这样, 我们还要继续批量生产小里小气、格调低下的“知识的文学”吗?

既然这样,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创造雨果式的大气磅礴的“力量的文学”吗?

文学力量 篇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学的力量》。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跟一样东西相处,那就是文学。文学,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大家听说过李白吧。相传李白小时候,是个厌学的人。一次他在玩耍时,看见一个老太太在磨铁棒,便上去问,那老太太说:“我要磨铁针。”“那你这么磨,要到何年何月呀!”李白吃惊道。老太太说:“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李白被他所感动,最后发奋学习,成为了诗仙。

幻想文学灵魂的力量 篇3

地球上各种文明及其关系带来的文学价值

贝尔纳·韦伯:我认为对人性,对其他生物的性质,对生活的本质做出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事情,《蚂蚁帝国》讲的是两种文化的相遇,蚂蚁文化和人类的文化。我从小就开始关心蚂蚁文明了,小时候在祖父母家的院子里面玩的时候,我发现眼前有一个巨大的城邦,城邦里面居住着整个人类完全不了解的居民。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用手指去蹍死那些小生命,或者揭开蚂蚁窝,对我来说这就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开始。小时候我做的是把蚂蚁放进罐子里面,想观察它们,甚至培育它们,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上,把我们人类关进罐子里面,就像我们对待蚂蚁那样对待我们,那会发生什么呢?所以我从8岁开始写作关于蚂蚁和其他昆虫的故事。《蚂蚁帝国》分三部:第一部分是两种文明的相遇;第二部分是两种居民开始进入战争状态;第三部分是他们进入了和平共处的时代。其实当我们碰到我们所不了解的另外一个族群的时候,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观察它,了解它,第二步开始互相攻击和厮杀,到最后走向联盟。蚂蚁很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它,但是我们也发现蚂蚁它们还是成功地做到了许许多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向蚂蚁学习,实际上蚂蚁的存在已经有一亿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人类才七百多万年。在一亿多年的时间里,它们理解和了解很多的事物,它们能够建立起有500万居民的城邦,里面非常和谐,它们有农业、畜牧业,同样也有战事,它们还和地球和平相处,因为如果它们要搬家的话,它们会把整个城邦全搬走,这样不会留下任何的污染物。我想蚂蚁最神奇的一件事情是对别人的关爱,它们之所以去关心自己旁边的蚂蚁朋友,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很神奇的生态制度,它们的“喂”可以称为“社会喂”,这种带有社会性的喂是给其他正在挨饿的蚂蚁喂食。蚂蚁有很强的感应能力,它们能够感受到其他蚂蚁所感受到的事情,所以哪怕一个城邦非常大,城邦另一端的蚂蚁它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和感觉,都能够让很遥远的蚂蚁感受到。我们人类的很多国家的元首经常以蚂蚁为例,说蚂蚁有非常健全的政治制度,而且是统治的暴政的制度,这是有误解的,其实蚂蚁社会是非常民主的。蚂蚁社会里面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元首,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余中先:《蚂蚁帝国》的第一部有两条线索,我们可以专门读蚂蚁这条线索,而把人类的那条线索暂时放一放,这是我的投机取巧的方法。在这两条线索中间还有一本书,叫《相对和绝对知识百科全书》,这个东西是关于怎么认识蚂蚁的社会,怎么认识人类的社会,怎么进行比较的。蚂蚁有它的社会性,有它的民主性。蚂蚁没有等级之分,但是有分工之分,分工是会改变的,比如作为蚁后,蚂蚁的女王,她怎么成为女王,她最开始只不过是雌性的。贝尔纳·韦伯写它们在交配的季节里时,写得非常漂亮,写一只雌性的蚂蚁飞到天上去,怎么感受雄性给她受精,很美很美。经过这个过程后,她成为一个新的王后。我本来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因为其中有百科全书我才知道。

邱华栋:法国文学在中国造成影响的有两个系列。一个是现实主义,如雨果、左拉等代表作家,建立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既影响了罗曼·罗兰这样的法国作家,也影响了鲁迅、茅盾这样的中国作家。另一个则是现代主义,这个潮流影响了中国的先锋派文学,包括我本人在内。我最近写的小说也很荒诞,写一个男人怎么样变成塑料,一个老头生的孩子也是一块塑料,塑料男把自己埋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垃圾场,他发现他在土里面无法降解,非常焦虑。小说叫《塑料男》,这部作品马上就要翻译成法文,预计明年由法国的出版社出版。贝尔纳·韦伯先生的《蚂蚁帝国》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法国文学,而且是最近20年全球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品,类似悬幻加科幻,充满想象力。他的作品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他虚拟了一个空间,打通了成人小说和儿童文学的界限,小说元素比较复杂,我觉得跟一般的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法国文学不一样。比如我们拿他跟巴尔扎克和雨果比较,他不一样;拿他和新小说派的作家比较,他也不一样,他就是全新的文学。贝尔纳·韦伯先生以全新的姿态带着他的《蚂蚁帝国》来到中国,我觉得对中国文学会有一个新的冲击,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阅读热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阿乙:法国文学就像一个先长一样,一直带动中国文学,法国文学不同于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比较单一化,法国文学是千姿百态的,法国的文学样式特别多,包括余中先老师翻译的作品,还包括电影的新浪潮,它都有一个多样的姿态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作者也形成各种派别,吸收了各种营养。我知道贝尔纳·韦伯先生对蚂蚁的研究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在关注蚂蚁的时候,我们也翻开石头看过蚂蚁,也踩死过,但是我们就像匆匆过客一样,而贝尔纳·韦伯先生却从这方面挖掘出来三本厚厚的大书。翻这本书的时候,我去天坛公园,我看蚂蚁转来转去,我把矿泉水倒进去,看蚂蚁遭受什么样的灾难。中国的幻想文学的引进意义应该更深远一点,要带动一些中国作家。我们中国的幻想文学还处在相对空白的状态,主要还是电影业在搞这个,搞的都是机器人、外星人,那种想象力是20世纪80年代的,现在已经不太时髦了,另外深入程度也不够,比较概念化。在中国除了吴承恩,没有谁能把一个动物写得这么深,能把猴子和猪写成名著。莫言先生得奖的这部作品也没有把动物写得那么完全到位,有些动物,比如狗写得挺好的,另外一个动物就没写得那么好,这和作家一生的研究有很大的关系。我很佩服贝尔纳·韦伯先生一生都在搞蚂蚁事业。为什么中国需要贝尔纳·韦伯这样一位导师,或者说启蒙的带动者,我让贝尔纳·韦伯先生给我签书的时候,我说签一下“给爱阳”,爱阳是我的女儿,她八九岁的时候该读什么?我不能说打开电视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这就是儿童消遣,没有深入的东西。但是像蚂蚁这种东西,至少蚂蚁规律可以带动人去求知,她也很感兴趣,一个知识性的启蒙,这是贝尔纳·韦伯带给中国的意义,带给读者的意义。

nlc202309020510

易杰:《蚂蚁帝国》这本书特别扣人心弦,因为蚂蚁它们进入战争状态时,其中有很多的悬疑,所以有很多时候我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它会让读者越来越想继续往下读,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别的,或者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各个领域、各个世界,可能这些东西平常我们并不关心,觉得习以为常,但实际上每一个未知世界都充满了神秘,都充满了未知的知识,都值得我们去发现。读贝尔纳·韦伯的书会带来这种欲望——去读更多、去发现更多。并且这本书也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作为我们人类去诠释身边自然世界的时候可以有新的逻辑和思维,走出我们的惯性思维。给大家说一个秘密,我当时最喜爱的片段就是小火柴的那个故事。我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这套书,尤其是关于六根小火柴的谜语,当时要解决的难题就是用六根火柴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谜底在这个书的最末尾才揭晓,用我们的惯性思维去思考往往难以想通。所以说通过读他这本书,我发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文学我们能够走向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对一个15~20岁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贝尔纳·韦伯将会为我们改变视角,改变思维。

“悬疑”的力量以及“悬疑”的制造方式

贝尔纳·韦伯:对一位作家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在一本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怎么样能够做到时不时地抓住读者的兴趣,这个跟技巧有关系。如何能够时时刻刻地抓住读者的心,可能是在每一步或者每个阶段都不给全他所需求的东西,我们给他一点线索,让他有欲望不断往前。然后到最后给他一个非常惊喜的东西,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悬疑。在《蚂蚁帝国》当中,我所运用到的悬疑的机制可能就跟地窖有关。一开始主角下到地窖下面,到底发现了什么?我不告诉他。读者非常期待地窖下面藏着的东西。正是利用这样一种悬疑的模式,然后一步一步地吸引读者。对每位读者来说,提到地窖这样一个悬疑的东西,可能每位读者心中都在想这个地窖里面有什么,这个地窖到底藏着什么,而是成为一个主动参与故事情节的人,每位读者都用他的想象来构思地窖是什么,或者是地窖里面藏着什么。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也是悬疑小说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可以让所有的读者都参与到故事构造的情节当中去。我觉得可以把悬疑小说比作一场赛跑,就是读者和作家之间的赛跑。读者知道这样一个悬疑的东西,希望在最后知道谋杀者是谁,或者谜底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常常给他不同于想象的东西,可能每个阶段对读者来说都有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到最后可能会有令他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悬疑小说不断能够进行下去,或者是成为一部好的悬疑小说的条件。悬疑小说和变魔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最后我们把帽子揭开,最终知道这个里面有什么,但是揭开帽子之前,我们都是用想象去猜这里面有什么惊喜等着我们。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读者的心情,在参与悬疑小说的阅读和想象的过程当中,他所经历的恐惧、快乐、欢笑和痛苦都真真切切的,是他自身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为了激起读者不同的情感,对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创造一个独特的人物,这个人物要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成为读者的朋友,而不仅仅是故事当中的人物。作为读者的朋友,读者会很关心接下来发生什么,这个“朋友”的身边有什么。当读者合上书接着再次打开书的时候,读者也觉得和这个“朋友”有一种亲密的关系,这也会让读者关注接下来在这个“朋友”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蚂蚁帝国》这本书当中,我们找到的这位朋友就是蚂蚁,而后跟蚂蚁产生了类似于人类的这样一种情感。我希望所有读过《蚂蚁帝国》的读者,今后都不会做蹍死蚂蚁这样的事情。虽然我们说蚂蚁是恐怖的,但是事实是人类杀死了蚂蚁。有意思的是,我把蚂蚁跟人类的关系做了一个颠倒,在我的书中蚂蚁是非常友善的,而人类是非常不友善的。

颜子悦:我觉得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个宏大的主题或者思想。贝尔纳·韦伯先生作为悬疑小说的一个大家,他的《蚂蚁帝国》的主题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阶段。例如,第一部是讲人类文明和蚂蚁文明接触的阶段;第二部是讲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甚至是迸发出战争的阶段;第三部是蚂蚁文明和人类文明和谐共存的阶段。我认为贝尔纳·韦伯先生的伟大之处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很精准的认知,在人类文明很丑恶的情况下,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人类自身,以蚂蚁作为一个视角的参照来看人类。我们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特别是伟大的作家,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国王,在建立一个虚构的世界,这里有人类的忧伤和情感。我觉得《蚂蚁帝国》整个主题的繁复程度,超过了同类型的悬疑小说。关于表现手法,我也就抛砖引玉。贝尔纳·韦伯先生就是在讲人物的时候戛然而止,让你在心理上有节奏的一个调整。例如,从蚂蚁的视觉看人类的文明,蚂蚁说人类很奇怪,说人类总是忙忙碌碌,天亮以后出来,钻到地下的小铁罐子里面跑来跑去,然后晚上又从这个小罐子跑到有方格的地方,就是公寓楼。人类所有的行为文明就是被那个小方框子影响,这讲的是媒体对人类的影响。大家看这个作品很惊心动魄,任何一个伟大的小说情节的设置都是有诗意的。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抛砖引玉,但是我认为它的伟大之处还不在于此。有很多开放的文本,每个社会经历不同的人和种族在里面都能看到一切。

蔡骏:文学作品的力量,它能影响我们自己和我们下一代,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至于某些文学作品可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蚂蚁帝国》三部曲中,第一部是人类发现蚂蚁;第二部是蚂蚁发现人类;第三部是人类与蚂蚁的共同互相的发现。如果这样来归纳的话,所谓的悬疑也好,惊悚也好,它其实范畴非常大,在《蚂蚁帝国》中,它的悬疑和惊悚和我们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悬疑小说、惊悚小说、推理小说是很不一样的,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一只蚂蚁或者几只蚂蚁它所面临的非常具体的个体的问题,虽然说在整部作品当中这些都是细节,从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可能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但是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把自己代入这只蚂蚁当中,假设我们自己是只蚂蚁,当作我们自己被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蚂蚁帝国》里面写到一只兵蚁的寿命大概是三年,如果蚂蚁被关了一年,按照人类的寿命60年来折算,它就已经被困了20年,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你自己在一个监狱里被关了20年的时候,你的内心、你的交流是什么样的?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里面的故事、这里面的秘密。我觉得文学家他跟科学家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政治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文学家能够在想象当中去发现日常生活当中,其他人绝对想不到的很多东西。

这两年的中国图书市场非虚构的作品要比虚构的作品卖得好,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虚构的力量,这种来自于真正的文学,抵达我们生活的力量。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蚂蚁,也可以想象蚂蚁愿意和我们人类沟通,也可以想象蚂蚁的世界,乃至革命性、文明性的这种进展。经常有人问我悬疑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悬疑是未知”,你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就像这只蚂蚁一样,对蚂蚁来说死亡是无法预知的,它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朋友就会踩死它。这样的认知使人类形成了恐惧,我不知道对蚂蚁而言,是否也因无法预知而形成了恐惧。所以一切的悬疑也好、惊悚也好,都是来源于这样的一种未知,也来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永远不同的探索。那么《蚂蚁帝国》用既幻想又现实的方式去满足我们的想象,但是我认为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以趣味的力量透视文学的魅力 篇4

一、在课堂上, 做一个好演员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 既是一名老师, 又是一名导演, 更是一名演员, 甚至还是剧作家, 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说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者。如果教师能够把语文课讲得富有艺术性, 让艺术性占有整个课堂, 那么, 这样的课堂就会深深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艺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富有艺术性

作文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全方面储备知识, 不能说做到“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但应该去广泛地猎取各个领域的知识, 取百家之长, 最大限度地将艺术性的教学内容去给学生传递。这样, 学生所听到的、学习的就不是枯燥无味、毫无吸引力的课本知识, 而是富有吸引力, 富有艺术性的知识。

(二) 充分运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们可以想象, 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准确精练的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能够很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如果我们的课堂语言能够做到形象生动, 那么, 学生学习起语言时, 就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教育因素。所以说, 在我们授课时, 一定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力求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字字句句都能够撞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深深地诱发学生的感情, 再加上经久不衰的垂世名篇, 都是包含着作者心血、感情的作品, 我们应该将这些无声的文字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通过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演来展现作品想要展现的形象, 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回旋激荡, 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涌动,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这样, 就达到了教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心与心的相碰, 情与情的交融。

(三) 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结构

富有艺术性的课堂结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异常重要。我们要针对课程的不同难度, 不同体裁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探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兴趣的方式, 以此来处理课堂, 运用最佳的教学手法, 让学生很轻松、很自然地吸收所学内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之余, 尝试课外写作、讲演、和朗读

我平时一上作文课, 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 学生好像是要上刑场, 个个面露难色、愁眉苦脸, 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仔细分析, 得出原因:不是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而是不喜欢作业本身。因为教师留的作业是硬性规定, 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所以说, 我们应该打破这个常规, 不一定非要在作文课上写作文, 在平时遇到可写的素材时便让学生抓住机会开始写作。比如, 在课间, 学生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 只有某某默默地在教室为其他同学摆放桌椅, 拾捡地上的垃圾。我们可以此事让学生讨论一下, 然后写出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想, 这既表扬了做得好的学生, 对其他学生更是一个鞭策。

教师可以选出写得好的优秀作品当做范文让学生在班里朗读, 朗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构思与写作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搜集材料, 细心观察, 用心感受, 将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组织起来, 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朗读。这样就能够既提高写作的能力, 还能提高说的能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评审团, 当场打分并给出点评, 这样就能提高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层层筛选, 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越来越高。

诚然,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 语文课本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它可以拓宽视野, 增大知识面, 使我们的知识日益丰富。所以, 要想做好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巧妙的手段、高超的技法, 以教育引导学生涉猎不同知识领域, 猎取生活素材, 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释义、分析、综合评价然后用语言的形式组织起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精髓, 认真研讨, 精心钻研, 为切实提高全民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用文学的力量坚守精神家园 篇5

讲话指出:现如今,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重要来源,随着自媒体、手机应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承担起时代赋予文学阵地的重任?一是要净化文学创作者的圈子,加大对创作者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专业水平的提升力度,让读者颂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使文学作品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法宝、改善国民精神风貌的利器;二是要拓宽文学作品传播的路子,要充分运用电子书、手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扩大文学期刊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要打破传统文学写法的瓶子,要深入生活,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素材,创造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以满足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需求。

适用话题:文人气节 引领精神导向 用文学力量坚守精神家園

上一篇:防水工程材料下一篇:三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