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有力量

2024-10-19

美丽有力量(通用6篇)

美丽有力量 篇1

感恩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也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认识,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是人生境界的体现。为此,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积极、快乐。

一、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爱”

如果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就会快快乐乐地学习;如果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感情, 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恩情, 感受到朋友的关怀;如果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 就会对一切事物怀抱感激之情, 形成豁达的个人品质。 为此, 我利用每周的班会课积极有效地开展感恩系列的班会。 例如三月份开展以《我是小雷锋》、《妈妈我爱您》为主题的班会课, 布置学生完成感恩日记, 安排学生讲讲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事迹, 找找充满关爱的温馨照片, 点点滴滴让学生逐渐明白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爱;四月份开展感恩主题的主题演讲比赛, 五月份开展“品读感恩作品”, 在系列活动过程中, 学生深深体会到平时视而不见的平淡细节都是一笔笔无形的财富。 这些财富蕴含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蕴含了生活的无限甜蜜, 学生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记得和学生一起品读一篇文章《疯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病的母亲, 她对生活一无所知, 但是对自己的孩子确是“清醒异常”, 最后为了给孩子摘一颗桃子摔死, 这篇文章感人肺腑, 很多学生读着读着都热泪盈眶, 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二、活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践行“爱”

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 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成长。我校小红帽者愿者团队积极组织和参与志愿港城志愿服务活动, 先后前往张家港福利院、张家港特殊学校、敬老院等为孤寡老人和福利院特殊学校的孩子们送去关心和慰问, 与老人们聊天, 和小朋友们做游戏, 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利用专业特点制作一些点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前往张家港市文化中心图书馆打扫并帮助工作人会员检索图书, 为港城文明交通打扫城北公交站台。 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师生的内心,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港城文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感恩实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 懂得感恩播下爱”。

三、利用学校环境让感恩之心在学生心中飞扬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 创造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氛围, 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坚定感恩的思想。 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 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 进行艺术创作, 并适时展示。

1.在适当的位置布置学生自拟的感恩标语。 餐厅写上“一粥一饭当思父母之血汗”;教室写上“今日我因父母而幸福, 明日父母因我而自豪”;校园宣传园地写上“为了让父母绽放灿烂的笑容, 我将尽情挥洒汗水”;家长会上写上“爸爸、妈妈请放心, 我们在尽心”。

2.创办有关“感恩”的小报。 用新颖的排版、立意显明的内容, 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所见所闻, 使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感恩的典型事迹, 从而得到感染。

3.征集、展示 “感恩”的漫画。 用既真实、生动, 又风趣、幽默的画面感染学生, 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 以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 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 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 坚定感恩的思想。

感恩不仅是学生的事, 而且是成人的事, 是社会的事。 对少不更事的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 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校里学到, 更要从成人社会耳濡目染, 感受效仿。 也就是说, 必须由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不能仅仅限于教师、学校, 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家长的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 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婆汤, 编著.《感恩的力量》[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2]王立琼.《感恩的心灵修炼》[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9月.

[3]万玮.《班主任兵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美丽有力量 篇2

四年级上半学期快期末的时候,音乐课也迎来了期末考。不要认为音乐不是主课就可以不重视的,我们的音乐徐老师可是一位严厉又慈爱的优秀教师,她告诉我们音乐分三大类考试,其中指定歌曲唱要进行打分的,除了你的声音标准优美外,自己还要对歌曲进行动作编排!这下可难倒我们了。我在家对着手机练唱了好几遍,还在网上学了一些动作,反复的练唱和动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音乐课考试终于来临了,,而且正好是我第一个考试!我还是比较紧张,不知道会不会通过考试!尽管我平时在家练的,但走上教室中心舞台唱,我的心还是会“怦怦”直跳的。走在去音乐教室楼的路上,我们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大家都互相鼓励着!都说“一定没问题的。”这时同桌跟我说:“嘉嘉,别紧张!你一定会唱得很好的。加油哦!”“谢谢!你也加油!”我想我们大家都不能辜负同学们的希望吧!一起加油!同学们都会心的笑了。

铃声打响了,我第一个走上了教室的中心!脚步是从容的,心呢都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这时我看到了同学们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有的同学还给我做了“加油”的手势!微笑的力量,微笑的魔力就是这么着迷!我渐渐地平静下来,深呼吸了一下,清了清喉咙,开始唱起了《小螺号》。这优美的`歌声,加上我自编的动作,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和徐老师的心,我转头看徐老师的那一刻,徐老师给了我一个个甜甜的微笑,还有一个班里最高分:优+五星,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叫和跳跃!同学们给我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我激动地差点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美丽的力量 篇3

回来翻看照片的时候,发现照了太多以这个可爱的主题词为背景的照片,才知道,自己爱上了这五个灵动多彩的汉字。

今年春上应朋友阿芳之约,去洛阳看牡丹。当我随人潮痴痴地跌进美得让人心痛的牡丹花海时,我心里一下子跳出了在台北看到的那五个绽放着花瓣烟花的汉字——“美丽的力量”。

如果美丽没有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她怎能将千里之外的我牵引到她的身旁?在我心中,一座城市有一个意象,大连是一朵浪花,衡阳是一声雁鸣,湛江是一树夹竹桃,而洛阳,自然是一朵千年不凋的妖娆牡丹。欧阳修说:“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在洛阳,我的心思全在牡丹上,看了一个园,还想再看一个园。手里的纸扇上摇着牡丹,手机的壁纸上开着牡丹。吃了一席牡丹宴,作了十首牡丹诗。抱起一个牡丹花籽枕頭,就舍不得放手,甚而至于到了机场,托运了所有行李,却不肯撒手这个漂亮的枕头,搂着它,飞上万米高空。

阿芳对我说:“看了洛阳牡丹,你要是动不动还穿一身黑,就叫悟性差!”我悟性不差,回来后穿衣风格大变,真真迷恋上了色彩鲜丽的服装。——美丽的力量,征服起你来不啻爱情。

我喜欢那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外国人,来到九寨沟,看到那遗落在人间的美丽仙境,突然扑通跪倒在地,涕泪横流。我不晓得他是否会说“美丽的力量”这个词组,但我明白,他在被美丽击中的瞬间,慑服于她无可抗拒的伟大力量,身与心,顿时瘫软如泥,沉醉如酒。

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痴迷地相信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知识、宗教、地位、权势、金钱……我不否认它们的力量。它们所给予心灵的救赎以及为空虚的生命注入的充盈感是这样真实地存在着,不容你忽视。但是,在这些之外,你有没有能力感觉到有一种“美丽的力量”的存在呢?

我曾在看一部纪录片时多次流泪。那是雅克·贝汉等人花费四年多的时间拍摄的《迁徙的鸟》。美丽的鸟,在天空排成诗行,平平仄仄地飞翔。它们相约飞越大西洋,却不期然在途中遇到暴风雨。茫茫大海上,只有一艘孤独的轮船随巨浪起伏。无助的鸟儿们误将它认成了小岛,纷纷栖落于甲板,从容地梳理起了羽毛;有一只疲惫已极的鸟,索性卧下,将头埋到翼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在镜头之外,我想我看见了那在暴风雨中跟踪鸟儿的人,他们的飞机,成了迁徙的鸟群中特殊的一员。鸟儿们睡了,他们也不睡,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羽毛干透的鸟儿同朝阳一道醒来……他们是在用生命的燃烧礼赞着“美丽的力量”。

看《迁徙的鸟》而不流泪的人,不配做我的朋友。

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的心儿变软、骨头变硬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愿意抛却怨艾、铭记恩泽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勇于摒弃那个丑陋旧我、悉心培植纯美新我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人人心中都适宜生长的一种可爱植物。看重它,培育它,欣赏它,让它成为你爱这世界的一个重要理由。

(选自《散文》2011年第11期)

作者围绕“美丽的力量”选材组材,写自己的所闻所见和思考,从自然美写到人性美,行文思路自然顺畅,如行云流水。

1.文章标题是“美丽的力量”,文章是通过哪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为“美丽中国”贡献“贵州力量” 篇4

6月9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思想落地生根,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重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贵州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如何进行扶贫工作,是人们关注贵州的重点。日前,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最近在贵州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影响广泛。贵州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您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陈敏尔: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今年起,已成功举办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式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贵州将进一步提升论坛层次,扩大论坛影响,不断拓展制度性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成果分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贵州力量”。

对贵州而言,良好的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我们要把优势用足,把品牌打响,让生态文明既成为发展的方式,也化作发展的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一方面,以良好的生态助推贵州加速发展。良好生态能够助推贵州加速发展,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现在的投资者、旅游者来分享贵州的发展机会,不光是来赚钱,来观光,还要分享这里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分享这里的生态与环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种下的常青树,就是未来的摇钱树。

另一方面,用环保要求倒逼贵州转型发展。要在实现金山银水的同时保住青山绿水,发展就必须是有质量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作中,贵州正逐渐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既提速又转型、既发展又保护,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当前,按人均GDP水平排位,贵州在全国挂末,但如果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贵州排第26位;按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与有关单位关于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排位,贵州排第13位;《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位列全国第二位。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完全可能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记者: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中央对贵州的要求。贵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陈敏尔:贵州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不走传统路子。一个是特色化,根据贵州的比较优势做产业。比如,“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大数据产业等都是做自己的强项、特色。

贵州生态好、空气质量好,这是人气,也是财气。良好生态环境,让贵州在选择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创新型的产业和项目方面更有优势。可以让我们在“赶”和“转”的过程当中,边赶边转,然后做出产业升级版,实现后发同步甚至先行。

贵州地形地貌特殊,山多地少,决定了生产力布局要有章法。就像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留下相应空白的手法,贵州发展要更加注意“留白”,留给生态,留给生活,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出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比如我们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就是在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彩贵州拒绝污染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不能走“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倒退式循环。

贵州推进特色城镇化有非常好的条件,山水、田园、乡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和谐相处,共生共融,互为风景,互为支撑。作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贵在原生态环境,贵在多民族文化,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山区特色城镇化的路子。贵安新区未来就是:“一片油菜花,一片稻田,一片社区,一片改造过的村庄,一片新兴产业园区”,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的新区。

记者:贵州将如何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从而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陈敏尔: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既是贵州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开放、提升形象的需要,更是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的需要,是贵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当下之需和长远之策。

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即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重点抓手是100个旅游景区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路径是“六个升级”,即着力在理念上升级,用现代理念引领贵州旅游业发展;着力在产品上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着力在业态上升级,推动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着力在格局上升级,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格局;着力在营销上升级,构建全媒体时代立体营销系统;着力在服务上升级,增强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我们的目标是“四个转变”,即推动旅游市场供给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强省。

需要强调的是,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以保护、利用、美化、建设青山绿水为目标,尽量多利用、少开发,打造绿色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示范地,让“多彩贵州”为“美丽中国”增光添色。

记者:过去五年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五年,贵州又有哪些打算?

陈敏尔:总的来说,过去五年,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0万人,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二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5%,2012年达到4600元。三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培育了果、药、茶、薯、草地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扶贫产业发展。四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解决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98%,改造农村危房144万户,完成生态移民搬迁10.13万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惠及405万名学生。六是政策机制不断创新。“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措施、省领导集团帮扶、产业化扶贫、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开发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当然,这些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家部委和对口帮扶地区的大力支持。我们贵州人民是懂得感恩的,会珍惜来自中央和省外的支持,将所有的支持和帮助付诸于更努力、更扎实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加快实施三大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全力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中,一是强基础。集中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向贫困县、乡、村延伸。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二是扶产业。重点打造十大扶贫产业,打造扶贫攻坚示范县,打造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推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提素质。着力发展以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四是优保障。加快建设“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三位一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创机制。深化集团帮扶、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方式,创新党建扶贫模式,打造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六是重支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建扶贫,打造扶贫开发的坚强战斗堡垒。

记者:今年贵州的扶贫开发将从哪些方面推进?

陈敏尔:今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目标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3.6万户15万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将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重在扶产业发展。贵州欠发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欠发达。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就是增强“造血”功能,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我们将重点打造10个扶贫产业,打造10个扶贫攻坚示范县,打造10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到园区就业,切实将十大扶贫产业落实到产业园区、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农户,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第二,重在扶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薄弱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扶贫重点要扶基础设施。我们将坚持“向面上覆盖,向基层延伸”,在贫困乡镇和贫困村集中实施一批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尤其是把加强路水电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不放,持久用力,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老百姓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的问题,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美丽有力量 篇5

作为一名来自能源行业的代表,听到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十八大报告,尤感振奋,也令人深思。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再到十八大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其间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充分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国,电力消耗的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一半。传统思路只考虑我们生产出来的电能够不够用,但现在要更多地考虑生产的电能是不是生态产品,是不是能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多年来,南网一直以绿色行动主动承担起服务电源侧和客户侧节能减排的责任,引导上游发电企业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下游用电企业转变消费模式。在电网规模增长3倍的同时,积极促进清洁电源特别是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装机的比例为44.5%,高于全国27%的平均水平。十年间,累计节约或替代标准煤约1.8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340万吨,为广东发展绿色GDP做出了应有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重新审视并进行梳理,把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提升至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生态产品的角度去考量,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积极支持低碳省市试点工作,继续为“美丽中国”提供绿色支撑。

中国大妈有力量 篇6

称霸投资领域

大妈们的果断出手,让人们震惊的同时,有关大妈的段子也是满天飞。有这样一个段子:“经过一年的酝酿造势,华尔街大鳄们出手做空黄金,金价大跌。不料半路杀出一群‘中国大妈’,瞬间出手1000多亿元人民币,300吨黄金被大妈一扫而光。华尔街投多少大妈们买多少,在这场对赌中,高盛率先退出做空黄金,‘中国大妈’完胜!”段子透出的信息量其实挺大——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了一次暴跌,从155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随后,来自各方的抢购黄金消息,打破了供需平衡。业内预测,10天内以“大妈”为首的中国内地投资人就鲸吞了实物黄金300吨,约占全球黄金年产量的10%。

300吨黄金是什么概念?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黄金消费量为832.18吨,其中黄金首饰与金条消费占了“大头”,分别为502.75吨和239.98吨。也就是说,中国大妈在短短10天内就抢购了去年4个多月时间里国内卖出的黄金总量。随后的“五一”小长假,有关中国抢金风潮震动华尔街的消息在网络疯传,由于中国大妈全力加盟,像买白菜一样论公斤入手黄金,竟然让国际金价起死回生。《华尔街日报》也对此发表报道称,国际金价4至6月下跌期间,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不少中老年女性,以至于引发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在其网站的视频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甚至专门创造了“dama”这个由汉语拼音而来的单词。一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大妈绝对是黄金抢购潮中的主角,她们很久没有见到金价如此低,对她们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大妈发力的何止黄金,还有比特币和海外房。报道称,韩国济州岛近来预售屋热销,其中99%是中国大陆民众购买的,这中间频现中国大妈的身影。有大陆旅行社专门开辟济州岛看房旅游线,报名的都是中国大妈。此外,2013年首季,中国人新购买的韩国土地多达40公顷,同期欧洲人买了14公顷,美国人买了9公顷。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货币——比特币交易市场。数据显示,近来总交易额大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贵宾用户中,有40%为女性。比特币交易平台从业者表示:“常会听到客服人员一接电话就亲昵地称呼‘李姐’‘王姐’,这些‘姐’其实都是中国大妈。”被贴上负面标签的“Dama”上牛津词典,有人将之归结为中国影响力提升的体现,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契机,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词汇本身带有贬义或嘲讽意味,或对中国人形象有所损害。的确,在西方的解读中,“dama”更多被赋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贪婪、世俗盲目的负面信息。有文章指出,2003年,非典肆虐,关于白醋能抗非典病毒的流言四处传播,白醋被抢购一空。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导致了中国国内的抢盐风潮。然后是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这些“抢”都与“中国大妈”有关,“抢”也成了人们眼中“中国大妈”的最大特点。她们奋不顾身地去占有,似乎没有考虑过其占有的是否已远远超出她们所需要的——不管这些,先抢到手再说!

跳起舞来打鬼子

近来有关广场舞最火的新闻就是大妈们不满足于跳舞健身了,她们也要参与国际政治,甚至用自己的力量保卫钓鱼岛,编出了“打鬼子”广场舞。

2014年,一个闷热的北京夏夜,一群由退休人员为主组成的舞蹈团成员在东直门来福士购物中心前的广场上跳。一名大约五六十岁的男子穿着二战期间的日本军服,鼻子下面贴着一撮小胡子登上舞台中央,手里拿着一支玩具枪,十几名妇女装扮成抗日士兵,同样拿着玩具枪走上台。“日本兵”根本不是对手,猫着身子双手举枪做出投降的姿势败退下来……这个名为《打鬼子》的广场舞因为涉及了中日矛盾这种热门“政治问题”,一下子成为中外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也赢得了不少市民的好评。而在此之前,广场舞因其难以克服的噪音扰民和一些舞蹈者不顾时间和场地是否适宜的激情表演,广为中外媒体诟病。

《打鬼子》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由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的人士组成的“南馆艺术团”。艺术团的团长是一位马上要退休的、操着东北口音的代女士。

南馆艺术团的成员们直接把红歌乐曲当作了伴舞曲。例如《红色娘子军》《英雄赞歌》《我是一个兵》《英雄儿女》。张金素女士是艺术团舞蹈编排,《打鬼子》就是她编的舞。张金素回忆,1969年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大庆时,自己在天安门广场跳过一个“刺刀舞”。2009年她干脆将记忆中的这段“刺刀舞”还原出来,变成了“持刀打鬼子”舞的最初形态。伴舞乐曲就是“文革”时盛行一时的电影《地道战》中的乐曲。正像中国很多电影中的描述方法一样,二战时曾经以凶残和战斗力强称霸世界、中国人民牺牲了两千万军民才在美苏帮助下战胜的日军,在这个舞蹈中变成了一触即溃的小丑。

中国有两个形容犯罪严重性的令人感觉不好的词语“持刀杀人”和“持枪抢劫”,可是这并不影响南馆艺术团“持刀打鬼子”。“持刀打鬼子”舞火了,南馆艺术团也有了赞助商,有了更多观众的支持鼓励。以前几天才表演一次的“持刀打鬼子”舞,如今有时会为远道而来的观众一天表演两次。国内外媒体的采访,让南馆艺术团副团长、“持刀打鬼子”舞中日本兵的扮演者郑晓岩十分自豪:“自从媒体报道了我们这事,我一回家邻居就像看见刘德华似的,都欢迎我!”“出去买菜,卖菜的都认出我来了:鬼子来啦!”

其实就在南馆艺术团打鬼子成名前几个月,中国大妈的广场舞已经引起世界性关注,她们出现在莫斯科红场、巴黎卢浮宫,甚至在纽约市的公园引发了噪音投诉。跳舞的地点也不仅限于公园和广场,跳广场舞的人甚至出现在火车车厢里和四川省的高速公路上。在网络上,很多人开玩笑称,中国广场舞大妈正在慢慢占领地球,下一个目标甚至是火星。广场舞难以克服的是高分贝的音乐,有些厌恶噪音的人泼水泼粪,甚至试图用藏獒制止她们的聚会。但是南馆艺术团得到来福士的支持,这家购物中心广场离居民区较远,并没有出现扰民甚至冲突的事情。

“脸基尼”成时尚界宠儿

近日,法国时尚杂志《cr fashion book》刊发的一组照片又让“脸基尼”火了一把,这个由中国大妈设计的只露出眼、鼻、口的防晒面罩,转眼间成了国际上最风靡的流行单品,备受追捧。尤其是当面戴脸基尼的大妈们从海水中潜出来时,第一感觉就是蜘蛛侠怎么从海里钻出来了?胆子小的一定会被大妈们吓昏过去。

据悉,“脸基尼”的发源地是青岛,它的发明者是青岛58岁的“中国大妈”张式范。她最早以潜水帽为原型,设计制作了防晒、防海蜇的面罩,并在市面销售。2004年她经营游泳用品时发现,人们夏季游泳面部无法防晒,而且有被海蜇蜇到的危险,于是有了做“脸基尼”的创意。2006年,张式范以潜水帽为原型设计了第一个“脸基尼”,之后“脸基尼”被媒体报道,这让“脸基尼”知名度一下提高。

现在,张式范制作的“脸基尼”已经出到了第三代。“从形状到面料,自己都在不断改进”。新一代“脸基尼”更加贴合面部,佩戴也更舒适,而且,很多时尚的图案元素也融入进来,使“脸基尼”成为了新潮的风向标。

但是从网民们的评论来看,他们不买大妈的账。网友们评论道:“国家应该禁止,这是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最好的逃避方式,要严厉打击这种行为。”

“抢劫多了,你张大妈是罪恶之源”,“游泳不用穿游泳衣了!带上这玩意儿反正看不出来是我”,“这玩意儿应该明令禁止生产销售,还嫌社会不乱,抢劫的破不了案”,“拿去打劫么?”“这东西恶心,这大妈更恶心!”

大妈为什么这样牛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心理学博士吴国宏表示,过去女性以找到理想的老公及生儿育女来获得自我认同。“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现代女性,尤其是大妈这个群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此。她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还没有第三代需要帮助抚养。还有的大妈很潇洒,明确表示不管带第三代,自己要去玩。原因除了钱多了之外,是因为如今精神文化产品多了,她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网购、旅游、学插花、学瑜伽……”吴国宏进一步表示:“这里就要说到广场舞了,广场舞还是扎堆的,是通过一种紧密的‘老姐妹’似的人际关系,在跳舞的过程中,谈谈更年期、慢性病、谁家的孩子、谁家的老公……大妈通过这些社交活动满足心灵层次的需求,同时不脱离社会,并获得社会性认同和支持。”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大妈这个群体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历比较坎坷,很多经历过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及下岗潮,特别是在一个并不富足的社会环境里,她们深深明白“小富由俭”的道理,牢记着那个人民币疯狂贬值年代的教训,那一张轻飘飘的纸币并不能给她们足够的安全感。所以紧攥一点给她们安全感的物质总是特别必要,而黄金便居于首位。

如此,“中国大妈”的形象似乎可以这么勾画:她们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家庭可支配现金低则数十万元高可达到千万元,丈夫事业有成;每年可以出国N次;金融知识有一点儿,但投资喜欢跟风,多凭感觉以及闺蜜、朋友的撺掇;业余生活从养生、美容到广场舞,涵盖方方面面。

但是国外媒体认为,大妈们如今的表现和她们当年参加“文化大革命”的经历有关。

40多年前的“文革”期间,不少狂热的年轻人每天向毛主席像汇报思想和工作,其中唱革命歌曲和跳忠字舞也是重要仪式。目前中国广场舞的主力大妈们的年龄也在60岁左右,她们在那个疯狂时代,恰巧也是运动的经历者和参与者,有着对红歌的天然留恋——这些红歌让她们想起了自己往日的青春岁月。可是在跳起广场舞时,伴舞的乐曲大多是节奏和旋律简单重复、深受中国二三线城市和城乡接合部以及广大农村居民欢迎的流行歌,例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2013年8月26日在题为《中国的老年舞者和她们的“红歌”将给毛主席增光》的文章中称,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兴起了数以千计的老年人广场舞队伍,她们每天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广场、公园和城区其他开阔地带,开展富有怀旧气息的健身活动。

这个现象蔓延甚广,以至于引起了社会摩擦,许多公园里多个团队争夺空间和音量,引起附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不满。有时候警察不得不出面平息大妈们之间的争斗。有些地方当局被迫出台管理规定来限制这种活动的时间和音量。

虽然并不是每支队伍都偏爱红歌,有的喜欢民乐,有的喜欢交际舞或现代音乐。但社会学者表示,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在“红卫兵”年代长大的中国老年人深深喜爱嘈杂的集体活动。

20世纪60年代,这些年轻人在中央的号召下攻击“白专”和“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学校、工厂和村庄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对他们展开宣传。云南大学教授宋家宏说,当今广场舞的刺耳噪音是通往理想化过去的音效记忆桥梁。文章称,近年来,唱响红歌的不只广场舞队伍,中小学校、办公场所、电视台、卡拉OK厅都曾举办红歌大赛,往往是在当地宣传部门的授意之下。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说,有些表演团队最近重视反日主题,也许反映了当代政治的影响力。不过,于海表示,广场舞大妈们没有谁觉得自己的表演带有政治色彩,更谈不上政治性。广场舞更多是为了满足中国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健身和社交需求。

(编辑·宋冰华)

上一篇:高校新闻受众下一篇:中小型企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