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师论文(共12篇)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1
摘要: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实中, “身份认同”却一直都是困扰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师的大问题。且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多,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各高职院校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影响?应如何解决?文章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基础课,高职教育,身份认同
基础课是指包括英语、数学、政治等大公共课和物理、化学、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在内的一个课程群。它们在高职院校的地位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由于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对各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影响并不亚于招生不景气、就业不理想等问题。现阶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也应该与时俱进,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基础课及其教师的地位问题和学院发展的动力问题。
1. 基础课的地位
1.1 基础课的定位问题
1.1.1 对基础课定位问题的争论
基础课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其地位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有人认为,基础课是为专业服务的、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有人认为,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还有人认为,打基础是必要的,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适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观点很多,并无定论。
1.1.2 基础课定位问题的影响
基础课的定位应尽可能准确、科学,否则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定位过低会造成学生基础学习和个人养成教育不达标;定位过高则会干扰专业学习,进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而基础课定位模糊就等于没有定位,就会造成盲目工作,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无法有机衔接,最终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另外,定位模糊也会导致各个教学部门责任不清,出现“扯皮”现象,降低工作效率。
1.2 基础课的地位
1.2.1 基础课的地位
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除了思政课之外,其他基础课都面临着课时被挤压的问题。以英语课为例,有的院校的开课时间从四个学期被压缩到三个学期、两个学期;周课时量由6课时压缩到4课时。而有的时候,英语课的课时量会随着专业课的课时量而增加或减少,即作为专业课课时不足的补充。但有充分准备有所准备没有准备人数是, 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 有的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诸如“上基础课能通电,还是能布线?”的疑问。甚至有的领导也公开支持人取数消百分某比公共课。8370这%些在客观52上1%5给0公共课1的8%生5存2和发展都造成百了分严比重的威胁。30%52%18%
1.2.2 基础课教师的地位
受基础课地位的影响, 基础课教师的地位也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差别,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基础课教师“被降级”的事实;二是基础课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上机会偏少, 他们的培训机会较少, 但是在评“双师”、“教学骨干”等方面要么有严格的限制, 要么完全禁止;三是在涉及与基础课相关问题时, 一般不会征求基础课教师的意见, 基础课教师一般只能照文件执行。
1.2.3 基础课地位问题的影响
基础课不被重视甚至被挤压的现象不但影响教师的发展,还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而这一问题若持续发展将进一步影响特定院校的凝聚力,成为校园和谐的隐患,最终就将妨碍学院的稳定与发展。
2. 基础课地位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受“副科”观念影响较大,即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就重视什么。这样就造成了中、小学阶段轻美劳、音乐、历史、地理等课程(学生和家长一般称之为“副科”),高等教育阶段又“轻基础,重专业”。
2.2 体制原因
不少院校强调基础课要“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因而,对专业课及其教师给予了包括薪金在内的各种优厚条件和机会。比如,专业课教师“双师”教师和“骨干”教师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几乎没有年龄限制;基础课教师却没有“双师”,但是到了一定年龄(40岁)后自然就成“骨干”了。对于基础课来说,教学团队的建设得不到“合法的地位”,因为教学团队“只有专业课才有”。
2.3 理念原因
受到狭隘思想的影响,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基础没有专业课重要,或者认为基础课就应该取消。而一些基础课教师本身也有“自贱之心”,认为不被重视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个别基础课老师认为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2.4 管理者原因
一些管理者也认为基础课“无足轻重”。与之相应的,当有人要为基础课及其教师鸣不平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如下说法:“与某某院校比,你们已经不错了”,“基础课就是和专业课不一样”,“你随时可以辞职,我们也可以随时招聘到一名基础课教师”。
3. 让基础课更好地为学院发展服务
3.1 让历史成为过去
专业课涉及的是行业问题;数学、物理、化学等事关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语文关系到国家(民族)问题;英语则关系到全世界交流的问题,即专业是行业的,数理化是人生的,语文是民族的,英语是世界的。这样说来,基础课的地位并不比专业课差。基础课需要的就是破除旧的观念。
3.2 让体制与时俱进
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服务,牺牲太大。但是,专业课也应该支持基础课,“反哺”基础课,这也是“礼尚往来”的需要。而“双师”,“骨干”也不应是专业课的“专利”,基础课也应得到相应的“照顾”。这就需要体制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3.3 让“顾全大局”成为现实
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都要积极改变观念。不能只要求基础课“顾全大局”,而对专业课没有要求。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齐心协力,变“同舟共挤”为“同舟共济”。专业课教师要尊重基础课,尊重基础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也要自强、自信、自尊。
3.4 让管理为发展服务
作为管理者,各个层次的领导要认识到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师在某一院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客观平等、以人为本,尊重基础课及其教师,从而让基础课及其教师成为学院发展的助推器,而非“可有可无”的累赘。
基础课不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基础课及其教师是一所院校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各方力量应该共同作用,切实提高基础课及其教师的地位,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础课及其教师作为一所院校的主人的“正能量”,真正为该院校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切实为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及学院发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牛淑敏.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3 (10) .
[2]吴丽萍, 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 2012, 32 (8) .
[3]邹晓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促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5) .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2
乌凤山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区通用能力发展教学部北京100018)
[摘 要]加强职院文化基础课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推进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国家骨干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对文化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课教师 队伍建设 对策 措施
2009年起,高校扩招的趋势有所减缓,但高考生源逐年减少,众多高职院校开始面临“生源危机”,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建设”,把提高学生的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既突出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又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需要,依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 遵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好”的特点,制订系统的课程改革方案, 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课师资队伍, 推动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本文通过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总结,阐述了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骨干教师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引导教师根据学院和部门要求和发展,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2010年3月,笔者到部门任职之初,与本部门的26名教师逐一进行谈话交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真实想法和未来的打算。交谈中既说到学院发展趋势、部门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和对教师的要求,也谈及他们每位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引导教师根据学院和部门发展及要求,帮助每位教师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完成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在2010年底,26位教师上交的个人发展规划,对我部“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骨干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本人对自己面临的形式很清楚,对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也表达得也足够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已经做出规划,我们的工作只是进行确认,与他们一越共同落实。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既要远近结合,也要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对本单位的教学需要和教师队伍发展水平进行预测,提出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计划和完善的措施。
规划的制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规划目标既要明确,又要远近结合。不仅要考虑部门眼前的紧迫任务,还应虑部门发展的长期目标,将长期目标与近期任务很好地结合,用近期任务的完成去接近长期目标,让长期目标的促使近期任务的完成,两者相互促进,既防止长期目标空洞,也能防止近期任务冒进。二是要注意队伍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人的进步相结合,用队伍整体目标的实现去带动教师个/
4人的成长和进步,让教师个人利益的达成促进整体目标实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加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很多新的高职教育理念纷纷呈现,但由于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所教的基础课内容变化不大,他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讲授为主,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等,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较少,对学生的评价也大多数用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各种组合,这些观念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可以说是相当落伍了。
自2010年暑期起,教学部充分利用教学部教师培训经费和骨干校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经费,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两年的时间,教学部的文化课教师轮训了一遍,教研室主任、课程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多次参加培训。这些培训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内容涉及“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把握”、“教材开发与编写”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内容。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听取马树超、姜大源、赵志群等职教专家的报告,以及深圳职院、天津职大等示范性职业院校教授的现场讲解,参加学员之间的分组讨论和学员间的互动交流,对“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现代职教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教学资源库建设等 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们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生习和职业生涯服务;体会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理解到现代职教的课堂教学,应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多样、文化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宜采用“图形图像展示、事例分析的讨论、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法,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学习在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中完成;在培训与交流中,教师的观念不仅得以转变,也学到了很多评价学生的方法。
4.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只是给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努力攀爬,但要快速成长,还需给他们一根藤蔓,使教师拾级而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其成长搭建平台。
1)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优秀课(或精品课)往往以团队形式出现,以某一门课为基本单位,由一个教学骨干牵头,带领2-5人组成的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优秀课程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在承担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之前,教学部组织教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进行建设,目标就是建成学院的优秀课程,让一名学院级骨干教师负责,带领三名青年教师共同进行建设。学院承接国家级骨干校建设任务之后,教学部又把《应用数学基础》课程建设
列为建设项目,组建教研室主任为负责人的建设团队。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两门课程不仅通过了学院的验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还成为了学院的优秀课,参加课程建设8名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学目的由“给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教学方法由“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师生互动为主”。教师通过课程建设由“课程的使用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得真正的提升。
教师还通过课程建设,找到了教研与科研结合点,将课程建设的体会和经验进行总结撰写学术论文。两年多的时间,8名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有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教师要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必须要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方法,在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能够促进教师自觉地钻研业务、不断地更新知识。所以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不仅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很有裨益。与专业技能类竞赛相比,学生能够参加的与文化基础类课程有关竞赛较少,所以,我们非常关注社会上与高职文化基础类课程有关的学生竞赛活动,学生能力参加的竞赛,我们积极动员教师组织学生参加。2010年以来,教学部承担《数学》课程教学的2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 “全国大家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都获得北京市一等或二等奖;承担《职业沟通》课程教学的3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北京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三年获得二等奖;体育课2名教师带队参加每年的高职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有6-9名学生获得第2-8名次,1 名体育教师作为学院学生篮球队的教练,带队学院学生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篮球比赛,进入高职组的前五名,今年学院的男子篮球队作为北京市的代表队之一,参加活动了在深圳举行的全国高职学生篮球。今年5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 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微博短故事”、“校园笑脸”等比赛,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奖项。
通过竞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得到提高,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技能也得到提升。
3)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推广互动式教学的使用,2010年,教学部开展“互动式教学方案设计及说课竞赛”,竞赛分互动教学设计和说课两部分,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动员所有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竞赛。为提升竞赛的效果,事先声明,对竞赛优胜者不给予物质奖励,在学期教师考核中给予加分的奖励。第一学期末,5位老教师评委根据教学部设计的方案要求和评分标准,对每位中青年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认真评判,成绩排名前一半的教师进入说课阶段的比赛。第二学期末,课竞赛在某一教室进行,全体教师到会观摩。每位说课教师均做了认真准备,从学生情况的分析,到教学目标的设定,说到互动方案选择和注意事项,在有限有时间内说课者把互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说得一清二楚,配合精心制作的PPT的演示,在场的教师听得也是明明白白,对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直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比赛的优胜者在学院此后各学期的举办的互动式教学竞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有几位教师将参加比赛的经验和体会撰写成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在赛前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备学生、备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完成后还得进行必要的演练,通过演练改进完善设计,赛后还可以通过竞赛评委和学生的评价,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优点和不足。准备的虽然是一次竞赛,但学习和体验到是却是教学的所有环节。
所以说,经常的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可以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高职生源和培养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需要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革进一步跟进。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也要搭建平台,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广俊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7
[2] 彭新竹.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职; 赞赏; 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20-001
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的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要完成教学目标,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第一,生活中关爱学生
我从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的中职班的学生中,总有一些特困生,比如单亲家庭的、父母身体不佳的等等。由于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往往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学习,轻的可能使学习成绩滑坡,重的可能辍学。
2008年一位叫张铭炜的同学,第一学期她学习勤奋刻苦,是班上的优生,但到了第二学期的开学后不久,我发觉她上课没精打采,所做的作业正确率很低。后来我从侧面了解到,她父亲得了重病,在进行化疗,本来就非常拮据的家庭真是雪上加霜,为治病已负债累累。当我得知这情况后,一方面向校领导作了汇报,帮她申请助学金,另一方面发动班上学生捐款,自己也带头捐了100元。很快她拿到了同学的捐款和学校的困难补助。接着我又利用课余时间安慰她,单独给她讲解习题练习,并把她拉下的“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的知识点作了辅导:要弄懂螺旋传动直线移动方向的判定,关键在于掌握右手定则:四指和回转方向一致,大拇指为直线运动方向或相反方向(在螺旋传动中,一个螺母固定,一个螺母活动,则大拇指指向为螺杆移动方向。反之,两螺母都为活动螺母,大拇指指向的反向为螺杆的直线移动方向)。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成绩继续保持班上前列。
第二,思想上与学生沟通
中专阶段的学生,已经是非常有思想了,甚至比普通高中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在某些学生身上,卫生问题、纪律问题、团结问题、谈情说爱啊等等之类事情频频发生,即使是思想上的微波细折也可能引发学习上的惊涛骇浪。
2009年,我接了一个新班,这班是全校的脏、乱、差的典型,可谓是小问题天天有,大乱子三、六、九。课上老师在前面讲,他们在后面嚷,开学后大约半个月,我在该班新授的内容是《机械基础》的齿轮传动中的渐开线齿廓,说实话,这一部分内容并不难,可是,单元检测后发现问题可大了,他们竟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不及格,这好像给我当头一棒!由于这部分的知识点概念性强,需要学生用心去理解、去记忆,而像这样的“男生班”平时学习很懒散,要他们复习概念性的知识点比登天还要难。这是前面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但我并没有泄气,下决心要改变全班面貌。为了解情况,我及时利用课间及早、中、晚的业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与全班48名同学个个谈了心,发现主要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上职高丢人,读职高无用,有混毕业的思想。摸到情况后,我立即利用课内外几乎能用的机会,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反复进行学习目的性、重要性教育,使他们首先看到自己也有升大学的广阔前景,其次懂得社会对机电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了解到机电毕业生的供不应求,由垂头丧气变扬眉吐气;同时,对少数影响极坏的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必要的处分。不久,班风得到了整治,学风得到了端正,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期末该班成绩领先于其他同规模班级,而且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第三,课堂上多一份赞赏,课外多一份奉献
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知识功底确实比较薄弱。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特别在课堂上受到的赞赏太少,可能少数学生从未听到过一句表扬的话。可想而知,学习的积极性肯定受到极大的压抑,如果进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遇到了全新的同学和老师,也许课上老师一两声鼓励性的点拨,他们会倍感亲切。教师一两句表扬性的话语,会激发出他们十倍的干劲;老师一两次赞赏性的评析,会使他们释放出百倍的能量。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教师带有鼓励性的目光将会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倾听着老师带有激励性的提示,他们就会豁然开朗,学习的灵感就会油然而生。
众所周知,相对于普高来说,中专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要差一点。如果仅仅靠课上45分钟的时间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的。特别是《机械基础》这门课,它很抽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副陌生的面孔。要使他们完全听懂弄通,并能牢固掌握,教师必须发扬奉献精神,多牺牲一些休息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提升教学水平,丰富课堂艺术
教师在学生中要有良好的威信,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敬佩你、尊重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并努力学习,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除了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外,你还必须要有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要有全新的理念,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否则,学生就不会信你、服你、尊重你。所以,我上每一课前,总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翻阅大量的资料,深思熟虑,严密构思,巧设教学案。
另外,我在课堂上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努力寻找难点突破口,建构知识框架,选择最佳“支点”。在教学中,我还巧设悬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导学策略上做文章。在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4
1 职业倦怠及其常见测量方法
“职业倦怠”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临床学、心理学、社会历史学等学科都对职业倦怠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时,通常采用心理学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对工作提不起情绪,对工作对象缺乏热情,很少有工作的成就感。就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这个群体来说,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对教学工作的厌倦心态,常常感觉到疲惫不堪。更为具体的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情绪容易迁怒到学生身上,与同事交流较少,对教学、科研工作意兴阑珊。
对于职业倦怠的测量,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测量工具是Maslah职业倦怠问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BI测量表。在该表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徐富明等人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进一步修编,并认为MBI量表的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分量表、去人格化分量表、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的克伦巴赫a系数分别为为0.53、0.78、0.81。该表分为基本情况和MBI表两部分。MBI表包括22个问题,分别是教师在情绪、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描述,如在情绪方面“我常在工作一天后,感到精疲力竭”,在去人格化方面“我对整天与学生在一起感觉压力很大”,个人成就感方面“我对现在的工作感觉有挫折感”等。每个问题均有经常如此、有时如此、很少如此、从未如此四个选项,分别记5、4、3、2分。
2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南市几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MBI量表的问题为主,分析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第二部分调查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共发放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4份,结果有效。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具体分析,MBI量表部分,具体项目得分为3分以上认为教师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的具体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还是较为明显的,甚至部分教师较为严重,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调查的第二部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工作环境、个人、学生等几大因素。
2.1 工作环境因素
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完全认可。大众仍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对高职教师的偏见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非常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的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周课时量均在12课时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完成各种评比、科研任务,多数教师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与付出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师的待遇相对偏低,比不上其他高校,教师会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强烈感觉。种种因素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信心和动力,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 个人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个体之间的职业倦怠情况存在差异。比如,我们发现,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女性教师;职称高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低于职称低的;在30-40岁之间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更为明显,等等。教师的工作充满复杂性、重复性,受自身知识储备、学术能力、人格特征影响较大。当职业期望和现实成就存在较大落差时,性格不够乐观的教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
2.3 学生因素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是社会普遍现象。作为教师工作最直接的接触者,学生的素质、文化基础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高职院校中学生往往对专业课更为重视,对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偏见,这也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结论
从调查来看,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工作环境、教师个人、学生等多方面。探询解决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应从这几方面综合考量,比如,提高社会支持与保障;增加学校对教师的关怀;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自己,对自己合理定位,等等。
摘要:本文对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来看,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成因主要来自社会工作环境、教师个人、学生等多方面。
关键词:职业倦怠,现状,成因
参考文献
[1]王永琳,王惠萍,杜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
[2]赵孟静.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篇5
1、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部教育根本大法是( )。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 D、宪法
2、人的身心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体发展表现千差万别,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分别促进儿童发展,做到( )。
A、循序渐进 B、适时而教 C、因材施教 D、适度超前
3、( )的人一般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型。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4、根据政策的内容与层次,教育政策可分为( )。
A、党或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总的行动准则
B、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级各类教育发生效力的政策
C、党或为实现某一方面的.目标、任务而制定的基本行动准则
D、贯彻落实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具体行为规则。
5、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创造性
6、《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包括( )。
A、优先发展 B、全面发展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只适用于在公立学校的教师。(判断题)
8、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一般而言,效能感高的教师比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更高。( 判断题 )
9、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年龄的增加不断积累,而能力并非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到一定的年龄便会停滞衰退。( 判断题 )
10、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的法律效力。
2、【答案】C。解析:因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儿童的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
3、【答案】D。
4、【答案】ACD。解析: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根据政策内容与层次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5、【答案】ABD。
6、【答案】ACD。
7、【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8、【答案】√。
9、【答案】√。解析: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成长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的成长的。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的积累,但能力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篇6
一、幼儿教育师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高层次、综合能力高的幼教师资匮乏
幼儿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欠缺。目前,幼儿园教师以中专学历者居多。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9月某市共有幼儿教师3538人,研究生毕业4人,本科毕业206人,专科毕业1568人,高中毕业(含职业学校)1623人。80年代的幼师毕业生,知识含量相对比较低,专业学校也缺乏培养幼师的专业人才,只有临时找几个教师转行教幼师,缺乏应有的经验。信息社会呈现出开放教育的背景,教育环境充分展开,幼儿接受知识的范围已不局限于幼儿园,比以往要丰富许多。所以,幼儿教师原有掌握的文化知识已远不够今天幼儿所需要的,幼儿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应成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艺体技能学习训练不够,师范特性综合能力不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许多家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要求高,对教育机构的层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应该是“文武全能”的,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组织、艺术表达、教科研等能力。而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入校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学习和训练。所以,有一些教师虽然会一些专业技能,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就造成家长在幼儿园学习美术还要去别的地方学画画,上了故事课还要学口才,形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幼儿园教师待遇、专业发展及职后培训得不到保障
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偏低,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近1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但在实际当中,幼儿教育虽然列为基础教育,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与中小学校的投入相比是不均衡的。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工作是一件既辛苦而收入又相对微薄“不保准”的工作。幼儿教师既谈不上对工作的热爱,更谈不上敬业,有特长、表现突出的就跳槽到其他行业,留下的几乎是中等及以下层次的,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得不到很好保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为合格学历。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就学历层次来说,幼儿园教师恐怕是最低的。更有甚者未受到正规的幼儿教育学习,尤其是农村,一些年老、体弱的,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充当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发展成为主要问题。
二、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力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全发展
1.发挥政府职能,落实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近年来,国家政府应该说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了,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比如,在1998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有学前教育发展的明确规划。1999年李岚清副总理主持召开了两次学前教育的会议。“全教会”也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也写进了国家教育“十五”规划。这些举措在宏观上为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政府职能部门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农村幼儿教师),制定出学前教育发展的长、短期计划,使学前教育发展持续、稳定。这样就间接的保障了幼儿教师队伍稳定。
2.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保证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主体的幼教新格局。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各类幼儿园的发展速度、规模,根据实际给予调节、控制、指导,促进其扬长避短,使之科学、合理、健全的发展。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这是调控幼儿园数量和幼儿教师的重要举措,严格审批办园的程序,不具备办园基本条件的应不予开办,对一些不能适应发展的幼儿园,应让其自然淘汰。通过评估机制,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全发展。幼儿教育发展了,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增加了,再利用报纸、新闻等舆论导向,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的待遇。
(二)加强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优化,培养复合型教师
1.搞好幼儿教师职前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知识的多少影响着能力的表现。当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就能表现出从容和自信,借助知识展示教学的能力和才华,真正使教学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随着知识增长的加快,对教师的要求无论从知识的深度上、广度上还是科学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幼师必须进行深入的学习,拥有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中的问题。只有深刻的掌握知识的内涵,才能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师生观、教育观、质量观,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职前的专业学习中,文化课的分量轻,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有了局限性,可通过职业高中或成人中专、大专,培养幼儿教师,尽管这类幼师毕业生的总体质量比全日制幼儿教师逊色些,但仍不失为重要手段。
2.注重在职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
很多专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量在实际工作中只用百分之十,九成的知识都是毕业后在工作中获得的,所以在职培训是一条最为经济快捷的途径。一线教师具有许多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是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形式,在很多时候表现为经验的形式,这种没有经过思维的知识形式是零散、片面的,它往往与具体情景相联系,具有个人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是隐性的、潜在的,它根植于实践者过去的个人经验和教学实践,丰富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所以定期举办一些讲座、现场交流、观摩教学、技能技巧大赛、短期的培训和进修等,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实践知识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能祢补理论知识的不足。
3.培养高级的综合能力人才
幼儿教师不能是单一的知识体系,需要体现幼教专业的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方面,突出幼师性,就是要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所特有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学习和训练。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也是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总之,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既要不断提高幼教研究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具有专门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具备教育实践的能力和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三)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制约学前教育改革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同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创造者一样。他们社会角色的实现是和知识紧密联系的。”所以专业化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教学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同时要强化进行园本培训,重视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应加快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审查认定和注册管理制度,提高其严谨性、学术性,真正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统一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一切教育行为无不受其支配和制约。实施CBE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以系统传授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旧的教育模式, 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主线, 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新的教育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 统一教育思想开始。
第一, 注重理论和经验的学习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
自2006年初基础教学部就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认真学习了有关CBE教育教学理论的资料, 三次聆听了来自大庆卫生学校的几位CBE教学的理论专家和教学实践的先行者介绍的实施CBE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用以指导我们的CBE教学改革实践, 以便在实践中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 认清职业学校的任务, 明确基础素质课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是转变观念的关键。
大庆技师学院作为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油田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具有中、高级技术的劳动后备军。为此, 要使学生增强“三种意识”即: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培养“四个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八种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演算推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明创新能力。在CBE教改中, 虽然大多数基础素质课都减少了教学时数, 但并不说明基础课可有可无, 我们认为基础素质课教学在CBE教改中应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手段。在CBE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因此, 教师要需发挥如下作用:1) 负责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式的“学习包”——学习指南, 将学习指南按综合能力、专项能力排列, 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资料室。2) 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 给他们注入信心, 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3) 在工作习惯、态度、技能上给学生起示范作用。4) 传授以培养职业能力所要求的知识, 并进行答疑。5)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评定、包括批改作业、检查实验完成情况。只有认清职业学校的任务, 明确基础素质课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 才能使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CBE教改中去。
第三, 正确区分CBE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差别是转变观念的前提。
在CBE教改中, 教师必须认清CBE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差别, 这样才能克服由于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积累而形成的思想惯性, 避免在教改实践中, 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传统职教体系与CBE职教体系的主要差别列表如下: (见下页)
二、努力探索适应CBE教改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基础课教学要努力探索一套适应CBE教改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基础教学部各教研室根据学校开设的烹饪、餐旅、驾修、办公自动化等几个专业职业能力对基础素质课的要求, 分别制定了基础素质课专项能力分析表, 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应CBE教改的基础素质课教学大纲。此项工作现已基本完成。
第二, 根据新编写CBE教改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 编写合适的教材或学习指导材料 (学习包) 。如语文教研室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为高中毕业生以及此专业对读、说、写能力的要求编写了《文秘档案》教材。英语教研室针对各专业对英语知识要求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专项能力, 对营销专业编写了《商品经营专业英语》、餐旅专业编写了《餐旅接待和饭店服务英语》、办公自动化专业编写了《商务英语》等英语学习指导材料。
第三, 探索出一套为实现CBE教学要求所需要的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包打天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必须把人类创造出的最先进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去,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师要学会教学课件的制作技术, 以适应学校将来有可能实现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的需要。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是否成功的标志, 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即读、说、写能力。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政治课教学要加强思想性,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培养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体育课教学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
第四, 努力研究实施CBE教学后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实施CBE教改后,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怎样衡量教学质量, 确定考核标准、方法, 以及怎样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等都需要教师们加以探讨和研究。借鉴国外CBE教学模式评价学生成绩方法,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将改变传统的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以比较灵活的阶段性考试考核方式, 实事求是、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正确地反映教学质量, 逐步形成以学科的专项能力为单元确定考试考核次数, 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实施CBE教改的关键
实施CBE教改离不开教师, CBE教改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全体教师素质的高低,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实施CBE教改的关键, 这一点对正面临生存与发展严峻挑战的职业技术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必须从教师的基本功抓起。
第一, 认真抓好师德教育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第二,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CBE教学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高教师的基础教育水平, 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减少教育的盲目性, 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CBE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探索实施CBE教改后基础课的教学规律。
第三, 为教师创造继续学习、深造的条件, 鼓励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学校无论如何改革都或多或少要开设一定数量基础理论课, 因此, 要鼓励近几年大学毕业年轻基础课教师通过考研、外出培训等学习方式, 继续提高本专业理论水平, 不断补充新知识, 掌握新信息, 使之成为基础课理论教学的专家, 以适应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各专业对基础课教学的需要。二是随着CBE教改的实施, 基础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减少, 基础理论课教师相对过剩, 这就要求部分中青年教师要通过外培、内培、自学、下 (场) 学习等方式学习培训后, 改教与自己原学专业相近新专业。如原学物理专业的教师可以改教驾修专业汽车电路课或家电维修专业的部分课程。原学化学的教师可改教化工专业的部分课程。原学数学专业的教师可以改教办公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课。由于学校是职业技术学校, 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的学校, 那么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 要鼓励这部分教师获取相应的专业技术操作等级资格, 成为“讲师+工程师+技师”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学校中、高级工培训以及创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层次办学的需要。
第四, 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方式,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的训练, 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要提高教师驾驭现代教学工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8
一、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一般地, 教师专业发展被理解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 加强新知识的学习, 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诸多因素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经历着循序渐进、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1]。
数学教育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多维性教学思维的塑造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着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2]。数学学科内容和课程地位决定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数学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时应当突出数学属性, 不能淡化数学味道。数学教师发展的内容不应当局限于教学, 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类似数学家的研究, 例如解题研究、教学研究和学习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属于广义上的科研创新, 研究成果可以服务社会。
基于以上的分析, 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做如下界定:教学方面, 不断接受数学教育的专业训练, 完善自己的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 发展自己数学教育的专业素养, 由教学新手逐渐成长为教学专家;科研方面, 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观, 提高自己数学研究和数学教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方面, 利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二、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制于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民办高校经费投入和民办高校教师教育的实效性等因素的影响,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以下的困境[3]:专业知识“先天不足”、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专业情意遭受轻视和教育科研素养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民办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在面临上述困境的同时, 也遇到了相对特殊的问题。
(一) 专任教师数量少且缺少教学发展激励机制
在很多民办高校, 专职数学教师的数量较少, 并且普遍年轻。与专业课教师相比, 数学教师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较少。为了尽快加强专业学科建设,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专业课教师, 相关政策也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在申报一些有名额限制的省市级精品课和教学成果奖时, 即便数学公共基础课综合实力较强, 民办高校往往会优先照顾专业学科课程。
数学公共基础是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 对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民办高校, 数学教师普遍缺乏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 不清楚学生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中应用哪些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加强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衔接成为数学教师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缺少科研创新的动力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 数学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加之教学任务繁重, 数学教师缺少科研动力和闲暇时间。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没有机会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科研项目申报时, 学校通常会把名额分配给专业课教师, 数学方面的课题很难通过单位审核。课题很难申报成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
(三) 缺少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职责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教强省”、“文化强市”等与己无关。数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和科研也能履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此深表质疑。
三、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 加强伙伴协作
1. 增进与校内外同事交流。
校内外同事互动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同事之间经常讨论课堂教学问题以及科研创新等问题, 这是专业发展最好的契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专业发展方面获得提高的最主要推动力就是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 分享彼此的经验, 启发彼此的灵感。这种互动形式在解决核心教学问题情况下运作得最好, 成为教师长期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2. 融入网络学习共同体中。
网络时代给教师专业发展营造了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网络环境也可以融合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及培训课程, 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 提高教师专业学习的持续性[4]。最近几年,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逐渐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登陆“教师发展在线”, 高校教师可以在线观看获得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和主持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名师主讲的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包括先进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在线培训过程中, 既可以与数学教学名师进行交流, 也可以与全国各地其他高校数学教师进行互动。这是一条经济实惠、非常便捷并且实效性非常强的专业发展路径。
(二) 注重项目驱动
1. 教学技能竞赛项目。
一般地, 民办高校每年都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并将竞赛结果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北京市和海南省等省市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省市内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2012年,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无论是精心准备参与竞赛的数学教师, 还是观摩比赛的其他数学教师无疑都能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一定的收益[5]。参加和观摩教学技能竞赛是一次集中学习文理工各学科优秀教师教学优点的机会。虽然学科不同, 处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差异, 但是在相互观摩、比较和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获得一些教学启发, 这对其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2. 教学科研项目。
承担公共基础课的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要求开展一些教学改革项目, 例如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民办高校大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研究等。数学教师可以先积极申报学校教改项目、省市级民办教育协会课题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基础后再进一步申报教育厅和教育部课题等等。总之, 民办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样可以在课题申报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科研过程中, 数学教师既要考虑数学教育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的深远意义, 也应当紧紧围绕“科教强省”、“文化强市”等地方发展战略, 密切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例如运用数学建模探讨企业生产计划的优化问题、公交集团公共车调度问题、疾病传播问题、企业养老金问题等等。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 其咨询建议有可能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实现履行服务社会的社会职责。
3. 学生竞赛指导项目。
为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民办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等赛事。在指导学生参加这些数学竞赛的过程中, 数学教师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高等数学竞赛不局限于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数学建模竞赛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软件的创新运用,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学习大量新知识。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 数学教师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其他院校的教学方向和水平, 获得与其他学校数学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 进而提高自己综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 提高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表面上, 由于受制于各种条件限制, 民办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有限。事实上, 正如前面所述, 这一特殊教师群体仍可以主动创造很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关键是数学教师是否具备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是否善于捕捉和挖掘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制订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专业发展规划。只有明确了专业发展目标, 才能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的机遇无处不在, 数学教师缺少的是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唯有提高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学教师才能在与校内外同事交流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为自己创造专业发展的项目, 比如寻找适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专业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8.
[2]喻平, 徐文彬.PME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及启示[J].数学通报, 2012, (5) .
[3]杜志强, 欧阳梦琴.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之理性审视[J].教育探索, 2012, (1) .
[4]王兄.用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5) .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9
1.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 文化基础课在有意无意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 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 在学生的思维意识概念中, 诸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不予重视, 认为没有多少用处。这样的现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 让从事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们失去积极性, 工作的热情在严重丧失, 每天都只为上课而上课, 没有那种由衷的愉悦心情。其实, 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 人文素养是提高专业能力的活力因素;从终生教育的角度看, 人文教育是立身处世的营养基;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看, 是职业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角度看, 文化基础是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力棒;而担任这种传承性的文化基础的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减低减弱影响着接力棒的传递。
2.文化基础课教师个体工作积极性、激情缺失有诸多原因。
客观原因:
(1)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认为教师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对教师极其苛刻, 教师就该全力以赴, 就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学生好好管, 到你学校了, 孩子就是你的了……学生的任何行为都和教师相关, 完全推卸了社会的影响性, 这实际等于架空了教师责任, 理想化了教师的义务职责。
(2) 教师的工作量大, 比如, 语文老师同时兼任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教学任务, 不仅学生不同, 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同, 备的课要一种或者几种教案。跨年级教学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3) 学校管理原因。人际关系 (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新课改革、创新教育等, 要求教师去做的事情太多, 学校大会小会都要强调学生的招生状况, 甚至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招生任务, 对教师的工作热情缺少应有的关注, 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 教师职业本身带来的压力, 社会媒体对教师的点点失误会紧盯不放, 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学校盛传这样的语言:“为学生服务, 学生是上帝。”作为教师我们有传授知识的义务与责任, 但同时我们有教育学生的义务与责任, 不是单纯的保姆。国有法, 校有规, 什么都有底线原则。
主观原因:
(1) 缺少向上的动力。有不少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之后就高枕无忧了, 不去研究, 不去探讨, 靠着以往的经验上课, 部分教师惰性增加, 教学质量退步。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课改要求, 缺少现代教学所需的创新思维。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而渐渐失去对工作的热情。
(2) 职业院校中有这一种现象, 某些教师认为学生就那样, 素质一般, 你怎么讲如何讲, 他听不懂。这样教师对学生没有宽容爱护心理, 本身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哪里来的积极教学心理呢?
(3) 个别的教师有这种心理, 自己什么样别人都知道, 你做或者不做又能怎么样?
(4) 一些教师的体质处于不锻炼的“亚健康“状态。基础课教师处于低沉、疲惫的身心状态亟待解决。
二、方法及应采取的措施
1.激发文化基础课教师激情。
美国哈佛大学梅约教授在其霍桑实验研究中提出“社会人”假设, 认为社会需要是人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人追求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文化基础课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摒弃对学生的偏见, 不能总一味想学生的基础如何如何, 而是去客观地看待孩子, 尊重爱护孩子, 扬其优点强项,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孩子的心总是很透明的, 他们来到这里学习不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老师对其尊重, 他们会更有信心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为将来成为更优秀的特殊人才而刻苦学习。
2.为人师表者看到孩子求知的眼神, 会激发其工作的动力激情。
(1)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 激情来自于自身的潜质, 是一种心理内在固有的基因, 是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一种外化表现。激情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 是一种昂贵的精神品质。激情和责任紧密相连, 在尽职尽责的背后, 我们总能发现激情的身影。没有责任感的激情犹如没有缰绳的烈马, 冲动、盲目而危险。激情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 在平凡的工作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 尽职尽责的人每天都在给我们诠释激情的真正含义。数年如一日,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兢兢业业地做事, 并不断地去完善、开创、拓展, 这就是激情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体现。
(2) 激情是一种使命和召唤。疑惑、畏惧、消极使人衰老, 自信、希望、热忱使人年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点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种使命和责任, 让人充满魅力和力量。教师的激情被激发, 对于学生责任使命感油然而生, 工作中他们不会感到倦怠, 会以饱满的热情站在三尺讲台, 体现教师的魅力。富有激情的人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 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不因外界的干扰和一时的挫折而气馁放弃;富有激情的人是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 除了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们甚至勇于去承担更大的使命。
(3) 激情是乐观自信的态度的体现。激情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种不畏困难、坚持勇毅的工作精神。在生活工作中,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各种不利的情况, 小的挫折和困难, 暂时的停顿或迷惘, 不如意的环境, 不公正的待遇。这时候, 任何的消极、抱怨、逃避、退却, 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以乐观自信的人生和工作态度, 当我们胸中澎湃着激情之火, 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而能坦然面对, 化逆境为崛起和奋进的动力。教师的敏锐思维, 犀利的眼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情绪时刻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乐观自信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教师的崇敬崇拜感, 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本身光有激情还不够, 还需要强烈的被认同感。
马斯洛认为,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 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 希望被人尊重, 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赏识。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人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增强能力和适应感。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 个体就会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 若是基本上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持久的推动力。
(1) 教师本身是个体, 每个个体都是在集团中体现其价值, 教师教书育人是种工作, 人们总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从根本上说, 工作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什么报酬的问题。工作不是我们为了谋生才做的事, 而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生命是黑暗的, 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 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 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 除非是有了爱。
(2) 工作的环境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讲, 更多要有爱学校爱自己岗位的意识, 那是除了家以外的第二个体现生命价值的场所。学校应适当地为教师提供能把脚步更多留在学校的理由, 不要让教师随着下课的铃声和学生一起离开教室, 离开校门。教师不经常出现在办公室, 学生去找教师答疑, 教师却不知所向, 这既是教师本身的责任感问题, 也是学校管理者的问题。
(3)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负责任, 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负责任。负责任的人是成熟的人。只有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负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人, 才能获得起码的尊严和尊敬。工作就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负责任的行动。无论外界条件如何, 都不能因为种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和借口推卸或放弃自己的责任。负起责任, 拿出激情, 这才是正确工作和人生的态度。
(4) 参与学校的管理, 不要只以为那是领导者、管理者的责任。
三、结果分析及近期目标
(一) 教师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主力军。
文化基础课教师又是职业院校的基础之基础, 调动激发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激情是学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依据激励理论对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有以下途径:
1.利用“需要理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激情。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师, 要及时提供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校编教材, 积极鼓励争取给他们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供相应的各种课件、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充分利用老教师多的优势, 诱发他们的成就需要与贡献需要。学校创设机会引导其向名师发展, 力争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成为年轻教师的楷模。
2.目标激励, 建立近期和更高目标, 使教师进入新的活动之中, 以保持教师较高的稳定的积极性。学校建立更高目标, 使教师有希望, 有“盼头”及“奔头”。
3.期望激励, 参与激励。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鼓励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 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规划研究, 审议学校的工作, 监督学校领导和干部的管理, 在学校的职权范围内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建议。体现对教师权利与人格的尊重和信赖。
4.考核及奖惩激励。考核标准要明确, 考核标准执行要严肃, 不营私舞弊, 不主观随意。在奖励中分清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 满足物质奖励, 体现更高层次的精神奖励。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5.公平激励。先进评比、职称评定、工作安排、资金分配等, 消除客观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二) 教师自身培育工作激情的途径
1.培育工作的激情
(1) 准确定位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认清自己的个性、气质、兴趣和爱好。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我将来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规划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 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构想。只有对自己有了准确的定位和认识, 才能正确对待现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2)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是成熟的标准之一。在工作中应培养良好的控制力, 要有信心把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要时刻对自己充满信心, 相信自己。不要总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 不要气馁, 更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轻言放弃, 要坚忍不拔。世间无数的成功都是在山穷水尽时, 因了多一点的坚持而“柳暗花明”。
(3) 有计划和目的
任何工作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有相应的计划, 必须时刻明确这个目的, 不能把工作仅仅看成是一项待完成的任务。日复一日的任务, 应接不暇的忙碌, 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精神疲倦和懈怠, 让人激情不再, 麻木甚至无动于衷。有了计划性和明确的目标, 时刻提醒自己, 就不至于让我们被工作所迷失。
(4) 要认清工作的价值
首先不轻视自己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无足轻重、一无是处的人, 是不可能有锐意进取的激情, 也不可能忘我地工作的。保持工作激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爱上自己的工作, 以自己的工作为荣, 与工作谈恋爱。当你不断地去体味工作中的美, 不断地发掘工作的魅力, 不断地去征服它, 工作就会不断地把你带入一个更新的境界。这种“恋爱”的过程, 将带给你无穷的乐趣和满足。
(5) 融入学校组织, 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激情不是盲目和无缘无故的, 任何团队, 如果我们不能融入其中, 总是游离在外, 那么, 我们的激情注定是短暂的, 不会有任何意义。 融入其中, 了解学校的文化、任务、使命和价值取向, 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达成一致固然最好, 但至少要理解和认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其中, 我们对工作的激情才不至于枯竭。
(6) 与激情人士为伍
激情是可以传递和相互感染的, 经常与激情人士为伍, 感受他们充沛热忱的魅力, 感受他们对人生和工作的理解追求, 自己也会变得激情起来。同样, 当你身边有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时, 不要受到他们情绪的影响。你应该想办法鼓励他们, 用自己的激情和行动为他们加油打气。一旦他们恢复振作起来, 整个环境变成朝气蓬勃时, 你也会更加地精神抖擞, 充满激情与活力。
2.文化基础课教师需自己调整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工作?为什么工作?怎样对待工作?
激情是一种理智的行为, 只有真正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不受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才能变得自动自发, 才能生生不息, 连绵不绝。生活有没有激情, 工作有没有激情, 归根到底, 取决于我们对生活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如果你根本不愿意, 任何说教、激励, 都不可能让你的激情增加分毫。激情是一道光, 照亮人生的路;激情是一阵风, 吹落工作的尘。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融入这纷繁复杂的社会, 融入这不断发展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着的社会。
摘要:目前, 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有某种压抑、失望, 缺乏工作积极性、缺乏激情的现状, 就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教师工作量大, 教师的压力等;主观上教师缺乏动力, 教师的“亚健康”状态等。应对策略方面要重点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关键词:个体,激情,文化基础,职业院校,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永鑫, 李艺敏.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赵坤, 张林.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3]安德鲁.吉耶尔.真实情境中的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刘贵华.现代学校制度的演进与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7 (28) 20-23.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10
通过多年的基础课教学实践, 笔者认识到: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就是在现代教学环境下, 分析认清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进而采取正确教学方法[2]。
文章结合多年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分析了基础课程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师生交流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基础课教师如何进行正确角色定位, 并提出了一些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为高等农业院校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 重视大学生基础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教学中, 笔者体会到,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需要一个“磨合期”, 这是不可避免和无法回避的。大学教育与中等教育相比较, 高中教学内容少、课时多, 教学进程相对较慢, 教师对知识讲解详细, 并通过大量提问、作业、习题等方式,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总之, 高中教材中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课程有所不同, 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如大学广泛, 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3,4]。
另外, 大学基础课程总学时占大学培养方案中的一半以上, 是学生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习经历, 具有学时多、学期长等特点, 同时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专业课学习中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培养, 如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具有关键作用[5]。
因此, 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这些差别, 针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 调整好自身角色定位, 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 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基础课教师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角色正确定位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边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做课堂的垄断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心理、生理特点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基础课教师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应注重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调整角色定位, 开展创新教学。
2.1 积极开展灵活的教学方法,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
2.1.1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基础课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化学类基础必修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知识点的启发、引导学生在中学化学基础上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唤起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回忆, 使之倍感亲切, 由此自觉产生对中学化学知识扩展、升华的强烈愿望,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师和学生间也将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同时, 教师要从以往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明确自己的作用, 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学生而非仅仅是塑造学生。
2.1.2以兴趣小组促进学习热情, 充分锻炼学生创新潜能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理科基础课程中, 更利于成立各类兴趣小组, 如在数学基础课中开展的“数学建模”比赛;化学、物理学科中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实验竞赛;外语教学中的各类“英语大赛”等。成立兴趣小组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扩大其思维范围, 真正实现其创新性。通过该方法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也让学生了解前沿学术动态, 还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并使其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2.1.3 推进研究型教学,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升华
很多新生上了研讨课后感到十分兴奋, 感受到一种与中学不同的全新学习方式, 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这对大一新生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完成向大学学术角色的过渡, 推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6,7,8]。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也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此, 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式学习模式,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的设计者和创建者
大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在难度上, 要注意“低起点、高输出”的原则, 可以合理甄别、大胆剔除, 将节省的一部分学时用于讲授学科前沿、工程及日常知识等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宽其知识面, 而节省的另一部分学时则可以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小论文写作, 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在改革教学内容中, 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
2.2.1做好基础课程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课本薄, 概念原理较少, 时间充裕, 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因此, 对已经具备一定中学基础的大一新生来说, 如果只依靠课堂讲授, 学生做简单的接受器, 会感觉到教学进度太快, 课堂练习题太少, 课后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忽视大一新生的心理过渡期, 不加以正确指引, 学生很难适应课本厚、内容多、课时少的教学要求,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不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 加强学生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做到听与讲结合、问与答结合、讲与练结合, 逐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方式转变。
2.2.2加强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
基础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如在农学类本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代学、动物营养学及饲料学等后续课程学习中都需要化学知识作为基础,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愿望,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增加学期论文考核,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期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要途径之一, 它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但要实施这一途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为教师是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自己的思维首先要有创造性, 所以教师应不断学习、积极投身到科研一线, 充实完善自己, 只要在教学中坚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2.4 加强师生沟通,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合作者
课堂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 也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语调和姿态流露出的情感信息, 会被学生正确感知。同时课堂并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引导学生展示的场所。课堂上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旋律, 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鲜明, 学生探索知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 特别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
捷克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 假如他们是温和的, 是循循善诱的, 不用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他们, 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 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 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2]”。相关研究也已证明, 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 如涉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他人合作精神等问题时, 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此, 基础课教师更要做好这一工作。课堂上, 基础课教师应更多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 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 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将来学习打好基础;尊重学生、淡化权威意识,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合作者。这一点在当前社会进步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正是与我国目前提倡的“赏识教育”不谋而合。
3 结论
大学基础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承下启上的教学过程, 无论从各个环节来看,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 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都具有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伟, 王军英, 许迪欧.大学生磨合期基础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4) :62, 82.
[2]司秀玲.大学新生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 2011, 9 (3) :182-185.
[3]路丽丽.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缺损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32) :60-61.
[4]卜海燕.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新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 (09) :27-28.
[5]周建峰, 周扬, 孙小军, 等.从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9) :15-16.
[6]禹大宽, 贾振安, 冯德全, 等.以高校科研实验室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5) :15-17.
[7]曹丽英, 于合龙, 司秀丽, 等.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12上) :174-175.
教师的亲和力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篇11
亲其师信其道亲和力教师是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特殊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生动、变化着的学生个体。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这一角色的功能,发生了质的改变。面对着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完善的现代教育,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尤其显得重要。
什么是亲和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隐性资源,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各个环节中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与学生的融合程度,是教师在言教、身教等育人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是老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它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呢?
一、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良好的品德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道德比其它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全面的内涵要求。陶行知先生说:“学为师,德为范”。教师所特有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当作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充实各方面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并以高尚的品格,丰富的学识,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文明、幽默的谈吐,积极向上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道,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
二、以慈母般的情怀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也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老师要像母亲一样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心他们的活动、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灵。努力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成长的环境,千方百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老师不仅要关爱各方面优秀的学生,更要接纳、关爱那些学习、生活有困难,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坚信他们是暂时落后的,坚信他们是渴望进步的,坚信他们是有发展潜力的,给他们以帮助、温暖。把信任、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爱心、赏识送给每一位学生,把赞扬、鼓励送给每一位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的心灵。这样,学生会因此而信任老师,亲近老师,也会以真情回报,更加努力地学习,踏实地做人。
三、细处着手,用真情感动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地热爱每一位学生”,这些话很大,但需要老师做的事情却很小,很细。所以提高老师的亲和力,需要付出真情,从细处做起,即“润物细无声。”
老师的亲和力不是刻意去追求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在信任他,在支持他。当学生不舒服伏在课桌上時,老师不是大声的责备他不专心听讲,而是去摸摸他的头看看是否发烧,并送去一杯开水;当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不敢回家时,老师不是一走了之,而是给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或送孩子回家;当学生因自行车坏了不能回家时,老师可给学生零钱让其修好车或坐公交车回家;当学生因天下雨而回不了家时,老师可给他送去一把雨伞……老师的这些举手之劳,像一滴滴雨雾,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倍感亲切,格外感动。学生会因此而“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道。
四、坦诚、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是否认可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是否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是否公平。教师的亲和力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消除偏爱因素,绝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对各方面优秀的学生笑脸相迎,对一些后进生则横眉冷对。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时,就会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违纪老师作对。因此,老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主动、坦诚地走进学生。特别是对待犯了错误或者还是暂时后进的学生,更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们谈心、交心,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个学生只有感到老师在真正爱护他,信任他,帮助他时,他才会认同老师的言行,拆除师生之间心理防线,继而爱听你说话,爱听你讲课,爱帮你做事,很快乐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五、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
教师的亲和力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和帮助上,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上。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人是这样,孩子更是如此。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常常富于幻想,勇于实践,冒险,所以也常常有一些离奇的想法和做法,当然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教师与学生因角色、地位不同,最容易导致“错位”现象的产生。一般来说,学生对社会的各种“新潮”、“流行”或一些新的观念,会比老师更容易接受些,这就很容易导致师生在价值观上有的差异。
对此,老师不能武断地批评,粗暴地指责、干涉,而要善于理解,具体分析,正确引导,以包容的心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要给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机会,也要给他们创造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机会。老师的包容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感激,他们会积极地改正错误,再接再厉。
基础课教师论文 篇12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1], 专业思想不稳定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也是干扰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动因[2]。而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医学教育实行的是先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 临床医学生前五个学期都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课, 很难有接触临床的机会, 因此, 医学基础课教师承担了大量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他们的专业思想水平和课内外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某高校68名医学基础课程教师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0人, 女性38人, 副高及以上职称21人,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57人, 教龄15年以上39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其中调查内容包括: (1) 对医学基础课程的态度 (包括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生和调查对象本人对基础课是否重视等) ; (2)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认知 (包括是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关系等) ; (3) 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思想实践 (包括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的比例、医德医风、教学内容的更新等) ; (4) 课外拓展 (包括课余时间指导临床医学生的思想工作情况、开展临床医疗工作情况、参与应用研究情况、了解社会对临床医学生的要求、对医学社会热点的关注等) 。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统计
2.1.1专业态度。
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医学基础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他在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行为。对所从事学科的喜欢程度上, 有52人很喜欢和喜欢, 但也有11人是不喜欢的, 甚至还有5人考虑调换岗位。大部分医学基础课的教师认为学校、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不重视。
2.1.2专业认知。
认知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只有各门课程的教师都非常熟悉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工作的灵魂, 在课程中紧紧围绕目标的落实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方面, 只有15人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有17人参与了本课程部分工作, 甚至还有36人根本没有参与任何工作; 在对该专业教学内容的熟悉度方面, 有42人认为很熟悉该专业的重点内容, 有18人选择不熟悉。
2.1.3教学实践。
实践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是否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 进行一定的医德医风教育,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临床医学生前期能否建立专业思想的关键。在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方面, 能够结合50%以上内容的有41人 (占60.3%) ;而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 有27人 (占39.7%) 一个学期几乎不涉及;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 有43人 (占63.2%) 与教材同步更新。
2.1.4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是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延伸, 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开展的活动和进行的工作间接影响其对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在指导临床医学生思想工作方面, 有22人一个学期能指导1次以上, 也有28人从没有指导过临床医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参与临床医疗工作方面, 有24人没有参加;在参与医学应用型研究项目方面, 每五年有一两项的有8人。在社会对临床医学生的要求方面, 有45人很了解;在关注医学热点问题方面, 有39人很关注。
2.2结果分析
2.2.1学校和专业院部要转变意识, 加强对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视。
专业思想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石, 直接决定临床医学生业务水平的发展高度, 因此, 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专业态度方面, 分别有30.9%、51.5%、32.4%的基础课程教师认为学校、临床医学院和临床医学生不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在专业认知方面, 还有52.9%的基础课教师没有参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中。这些反映了当前高校教育和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临床、轻基础的错误观念, 影响了医学基础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巩固。建议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基础医学的发展,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重视医学基础课教师在专业建设和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计量他们在此工作上的工作量, 给予肯定和奖励;为医学基础课教师拓宽与临床教师和医生交流的渠道, 如提供到临床进修学习的机会, 鼓励和支持基础教师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研究等。
2.2.2各院部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 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落实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落实国家人才质量工程, 实现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在专业认知方面, 有52.9%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这说明,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没有充分发挥基础课教师的作用, 方案制订后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没有深入人心。因此, 制订或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高校的集体意志, 而不是个别管理者的决定, 也不是专业院部的研究, 应是包括基础和临床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和管理一起民主科学决策的结果。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 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提高人才适应力”的原则, 课程开设的课时、学期、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比例都应科学规划, 不应为了学生提前进入临床阶段学习, 加强临床操作技能, 而一味提前开设基础课程, 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学时, 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导致临床医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专业思想片面、肤浅。
2.2.3医学基础课教师要提高认识和素质, 充分挖掘课程内外的专业思想。
医学基础课既承载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 又承担了重要的专业思想启蒙工作。但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基础课程含有丰富的专业思想, 并能做到基础知识结合临床病例, 只有60.3%的教师一个学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1次以上;在课外拓展方面, 大部分教师指导过学生思想工作, 对社会需求、医学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但毕业后, 从不参加临床医疗工作的占到35.3%, 平均五年参与过应用性研究项目的也很少, 说明医学基础课教师开展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的很少。由此可见, 医学基础课教师要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 把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贯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 认真挖掘梳理课程中蕴含的专业思想, 在课堂上及时更新知识, 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紧密结合, 深入浅出地讲解, 以身作则, 树立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乐为基石、勤于奉献的基础医学精神。另一方面, 在课余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难点热点, 加强基础医学的研究, 为临床医学提供支持;在教学中促进研究, 在研究中补充教学, 让临床医学生学到鲜活的知识, 感受到基础医学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沉淀和积累专业思想。
3.结论与建议
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科学合理稳固, 医学基础课教师肩负着神圣而重大的责任, 而目前一部分医学基础课教师存在专业态度消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落实不力、基础课程的专业思想挖掘不够、课余时间专业拓展很少等问题, 建议各方都应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和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夯实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启蒙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汤珺, 赵媛, 等.加强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及对策探讨[J].大理医学院学报, 2001 (S1) :120-122.
[2]刘霁堂.中医院校专业思想教育要有新理念[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2)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