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一体化

2024-06-20

国内市场一体化(精选3篇)

国内市场一体化 篇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 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 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 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 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 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 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 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 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 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 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 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 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 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 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 战后转为民用, 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 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 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 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 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 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 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 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 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 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 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 仍有相当差距。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 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 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 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 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 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但是, 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 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 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 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 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 利用家庭网络 (home net) 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 (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 , 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 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 耗能少, 运动灵活, 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 即超精密技术, 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 物质丰富, 生活舒适;另一方面, 资源减少,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 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 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 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 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 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 系统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 显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 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 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 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综上所述,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国内市场一体化 篇2

1.当前袜子的流通方式主要是通过落后的批发市场、以自然的流通方式为主,各级销售商进货辛苦、风险也比较大;品牌袜子主要在商超销售、但是总体销售量并不大;

2.当前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低价位的袜子所占领,消费者对袜子的认知与要求都不高。

3.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袜子主要以低档次低价格的、侵权仿冒的为主,有些品牌甚至自己都没有做袜业生意、但是市场充斥着印着其商标的低价袜子,经营这种仿冒产品对销售商来说利润低、风险比较大;

4.市场竞争手段基本上以简单的低价格的方式进行;一双袜子的价格甚至不如擦一次皮鞋的价格贵,更不如一根萝卜一颗大葱值钱;

5.各级经销商所经销的产品几乎都没有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彼此没有区别、也没有差异化,利润率普遍比较低;卖出一双袜子的利润几乎低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6.消费者与各级袜子的经销商普遍对袜子的品质优劣的区别认知不够、品牌关注度也不够。很多产品无厂名厂址、也有很多产品甚至包装都没有,这在大米农副产品都讲究包装的年代、不可想象。消费者消费后的安全健康与售后服务没有保障。

总体来说国内袜业市场尚处于群龙无首、零散无序的状态;整个行业需要对广大消费者与各级销售商进行教育引导;整个行业需要品牌化;整个行业的销售流体模式需要转型;整个行业需要整合与提高服务水平;整个行业处于剧烈变革的前夜。

针对本次市场调研的情况,公司今后在运营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市场的培养与产品的设计,更加关注工厂的产品品控与适合的代理商的选择培养,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培养消费对袜子正确认知的职责、做好相应的科普工作;强力打造“长年客”品牌的袜子系列产品,争取使我们的长年客品牌成为消费者热爱信赖的、放心消费的大众化首选品牌。

国内汽车后市场现状 篇3

1、随着汽车产业的逐渐成熟,整车销售的利润空间将逐渐下滑,并向汽车后市场转移,中国汽车后市场市场空间虽大,却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巨大商机正在涌动。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需要的是有意识、有指导性的引领,与强大的市场空间相对的是,汽车后市场达不到相应的成熟度。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后市场的消费领域、消费方式、如何消费,还处在一知半解、半懂不懂的状态,因此对投入消费比较谨慎。以汽车美容为例:中国的汽车美容往往只集中于洗车、上蜡等低端服务上,受国情与生活条件限制,大部分车主对较高端的汽车美容还持保留意见;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后市场消费还需要商家有意识、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引领。

2、市场整的体掌控力的不足,使得几家大的汽车后市场企业各自分居小范围市场

整体上讲目前还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国汽车后市场,表面上形态各异,百花齐放,非常活跃,但实质良莠不齐,形成品牌的屈指可数。

没有形成经营规模的国内汽车服务行业小店到处都是,店与店之间低价竞争、相互拆台,严重的无序经营影响着这个领域竞争力的形成。

虽然行业里也不乏有实力和资金的“潜龙”,但随着国外企业的介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车主消费时代”的逐渐成熟,后市场的一场龙争虎斗也必不可少。

而这些“潜龙”是否能够抓住机会腾空出世确是还很难说。

国内经营者的实力众所周知,而服务行业的介入门槛又比较低,经营者要想在连锁经营方式中取得突破还必须加大推进力度。这些“潜龙”是国内的汽车服务行业中一些初具规模的连锁经营企业,在管理上具备了一定经验,在网点开拓上也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这些前期做的基础工作都会成为日后参与市场竞争合作时的极大优势。然而,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

那么,应该怎样秉持所特有的“本土化”性质,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汽车业下游的售后服务业的经营者们,从目前看,这些先天优势还不足以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竞争力,更无法以此与外国汽车经销商进行抗衡。

上一篇:超支化聚酰亚胺下一篇:电液伺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