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分离

2024-10-23

耻骨分离(共4篇)

耻骨分离 篇1

1 病例介绍

患者, 22岁, 因孕1产0孕40周, 阵发性腹痛7小时于2010年6月21日7时入院。询问病史无佝偻病及其他疾病和手术史, 查体T 36.8 ℃, P 78次/分, R 20次/分, BP 17/10 kpa, 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步入病房, 测宫高32 cm, 腹围96 cm, 胎头先露, 已入盆, 有规律宫缩30"~40"/3'~4', 胎心率140次/分。内诊:外阴已婚未产型, 阴道畅, 宫口开大6 cm, 先露S, 胎胞突, 坐骨棘间经约10 cm, 尾骨无上翘, 建议阴道分娩, 人工破膜后观察有规律宫缩, 8时查宫口开全, 先露S+3, 25 min后观察产程无进展, 产妇出现宫缩乏力, 产妇用力屏气产生的腹压不足, 决定给予静滴催产素的同时外力加腹压助产, 于8时35分娩出一活女婴, 体重3200 g, 新生儿Apgar评分为8分, 5 min后胎盘自然娩出, 出血约200 ml, 产后血压14/10 Kpa, 观察1 h后产妇无不适, 返回病房。

产后第1天早晨查房, 产妇述耻骨联合处疼痛, 翻身困难, 不能下床活动。查体:体温正常, 子宫收缩好, 无压痛, 按压耻骨联合处有压痛, 叩击痛明显, 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 耻骨联合加压及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阳性, 立即拍骨盆X线正位片检查, 可见耻骨联合间距离增宽可达12 mm, 无错位现象, 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症。

立即给予按压复位, 方法是医者双手掌重叠按压耻骨联合部, 在患者呼吸状态下突向下用力按住, 即可复位, 复位后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 使用骨盆腹带进一步保护, 同时给热理疗治疗, 卧床休息。产后第2天患者可以下床活动行走, 疼痛较前减轻。维持治疗到产后5 d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活动不受限制。X线拍片:可见耻骨联合间距离为5 mm, 患者痊愈出院。嘱产妇42 d后随访。

2 讨论

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髂骨融合而成, 左右两块耻骨在骨盆前正中连结形成耻骨联合, 上下附有韧带, 正常人耻骨间隙4~6 mm, 妊娠期增宽2~3 mm。妇女在月经期、孕期、分娩期由于内分泌因素的影响, 使耻骨联合软骨及韧带和骶骨关节变松弛, 受外力影响易发生分离。孕期在5~6个月以后易发生, 如有双胞胎、孕妇体重超标、巨大儿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随着月份的增大, 耻骨分离危险也因之变大, 在行走时, 特别是登高时, 会产生耻骨牵拉痛, 这是由于身体重心偏向一侧造成的左右耻骨错缝引起, 大幅度地耻骨错缝牵拉耻骨间纤维软骨及其周围韧带, 甚至还有可能在分离严重时导致韧带拉伤水肿, 造成行走困难。对于耻骨联合分离的孕妇一般应行剖腹产。孕妇尤其在分娩期耻骨联合和骶髂关节均出现轻度分离, 使骨盆发生短暂性的扩大, 有利于胎儿的娩出。此外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或姿势不正, 以及腰底部受寒等多种因素, 造成产时或产后骨盆收缩力平衡失调, 有可能使骶髂关节发生细微错位, 致使耻骨联合面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 症状加重者就形成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本文中产妇在分娩过程中, 由于外力给予加腹压助产导致耻骨联合分离症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指导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用力要适当, 姿势要正确, 施加外力助产也应适当, 如有产程过长、胎儿过大等可导致难产的因素, 建议行剖腹产手术, 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关键词:分娩,耻骨分离症

耻骨分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分娩20317人次, 在晚孕期产前确诊耻骨联合分离的孕妇有85例 , 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 都有不同程度耻骨联合区疼痛、 腰背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及翻身行走困难等表现, 查体:局部拒按, 耻骨联合关节处明显压痛及凹陷, 骨盆挤压或分离试验阳性, 测量耻骨联合间距在 1~2cm。B型超声测量耻骨联合间隙>10mm即可确诊挤压或分离试验阳性, 产前B型超声检查显示耻骨联合距离超过10mm确诊[1]。 85例患者分为自愿孕晚期及早行骨盆兜及理疗仪器治疗45例, 自然分娩后始进行骨盆兜及微波理疗仪器治疗40例。

1.2 治疗

(1) 用宽25~30cm弹力束带以患者两侧髂嵴为水平, 环体束缚骨盆, 持续到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时间选择在白天站立或工作时应用, 夜晚及卧床时放松, 同时抬高下肢, 利于静脉回流。 (2) 微波理疗每次 20min, 每天2次。

2 结 果

45例产前诊断并治疗的患者中, 孕期耻骨联合处疼痛感明显减轻, 日常活动大大改善, 分娩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加重, 产后继续同样的治疗, 活动受限者嘱卧床休息。 37例产后30d活动自如;7例家人扶持, 可缓慢步行;1例起床、活动明显受限, 不能站立行走。40例产后开始治疗的患者20例产后30d活动自如;14例家人扶持, 可缓慢步行;另6例起床、活动明显受限, 不能站立行走。所有病例均随访至产后30d。

3 讨 论

弹力束带束缚骨盆, 增加骨盆承重能力, 缩小其增大间隙, 使孕妇在轻微活动时不会引起耻骨错位, 牵拉时不易引起周围软组织的断裂和水肿, 使耻骨联合处疼痛减轻。束缚位置不宜过高以免压迫腹部, 影响胎儿生长。微波辐射使组织温度升高, 血管扩张, 局部血流加速, 血管壁渗透性增高, 增强代谢, 改善营养, 促使组织再生和渗出液吸收等作用;有镇痛、解痉、消炎作用, 对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组织非化脓性炎症效果显著。骨盆两侧耻骨间借助于纤维软骨板相连, 构成耻骨联合, 耻骨周围有韧带保护, 使两块耻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不易移动, 正常未孕妇耻骨联合间隙为0.4~0.5cm, 孕妇可有生理性的增宽, 但一般也不超过1cm。目前认为耻骨联合关节的病理性薄弱是该病的根本病因, 是妊娠期激素水平升高所致的韧带柔弱[2]。这一过程发生于孕10周左右, 近预产期达到高峰, 产后4~12周恢复正常。耻骨联合分离发病率不高, 但却给孕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 如不及时治疗, 其症状可延续8周以上, 孕妇因局部疼痛可使活动受限, 不利于孕妇身体健康及及胎儿宫内发育;分娩时刻影响产程进展, 发生滞产, 导致剖宫产率增加;产后病情加重, 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产后行动受限, 产妇情绪易焦躁、抑郁, 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本文对45例孕晚期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及早行骨盆兜及理疗仪器治疗, 较分娩后始治疗者疼痛轻, 产后恢复至正常时间短, 表明及早诊断及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纪文新, 徐丽.女性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5-46.

耻骨分离 篇3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耻骨联合分离,疼痛,效果观察

耻骨联合分离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产科病症, 该病的发生与孕期孕激素增高导致的韧带柔软有关, 并且由于疾病发生时带来的剧烈疼痛, 给产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镇痛措施来帮助产妇度过这一时期[1]。给予单纯的镇痛药仅可对一部分患者产生明显效果, 而部分镇痛药物无效的产妇仍然会受到疼痛的折磨, 本文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疼痛进行缓解, 收到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耻骨联合分离患者40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35岁, 平均年龄 (29.6±2.1) 岁;孕周35~40周, 平均孕周 (38.8±1.6) 周;第一胎18例, 占90.00%, 第二胎2例, 占10.00%;妊娠晚期发病16例, 占80.00%, 产后发病4例, 占20.00%;新生儿体重2 700~4 200g, 平均新生儿体重 (3 451.6±248.9) g;合并卵巢囊肿1例, 子宫肌瘤1例, 胎膜早破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35岁, 平均年龄 (29.8±2.0) 岁;孕周35~40周, 平均孕周 (38.6±1.5) 周;第一胎17例, 占85.00%, 第二胎3例, 占15.00%;妊娠晚期发病16例, 占80.00%, 产后发病4例, 占20.00%;新生儿体重2 700~4 200g, 平均新生儿体重 (3 451.8±249.8) g;合并卵巢囊肿1例, 子宫肌瘤1例, 胎膜早破1例。两组患者年龄、胎次、孕周和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微波治疗仪进行物理治疗, 可促进血液循环, 以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加快患者损伤处愈合[2]。将微波治疗仪探头置于耻骨上方, 2次/d, 30min/次。指导患者饮食要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 可更好的促进损伤愈合。对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 可采取药物进行止痛, 给予患者扶他林软膏涂抹在局部, 3次/d;重度疼痛患者给予口服西乐葆0.2g;剧烈疼痛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5ml进行痛点阻滞, 隔日1次, 最多3次。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 造成患者睡眠不足, 脾气暴躁, 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3]。要加强病房巡视, 尤其是夜间。要热情地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 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多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 协助患者建立抵抗病魔的信心。患者要在硬床板上休息, 产前选择左侧卧位, 产后选择仰卧位。指导患者产后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翻身不便的患者, 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在床上尽量移动脚部和臀部, 下床活动时可双膝并拢, 碎步慢行。采用弹性束带将患者骨盆进行束缚, 可避免压迫腹部, 束带的松紧可根据骨盆的承受力调节, 骨盆制动可减轻疼痛, 促进损伤处愈合。

1.3 疼痛评分标准

主要评定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第1天、护理后第2天、出院时的疼痛评分。疼痛评分标准采取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 (NRS) ,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组间t检验, 平均值以 (±s) 表示, 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前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第1天疼痛评分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第2天、出院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孕期耻骨增宽为正常现象, 正常人耻骨联合间隙一般在4~6mm, 孕期可正常增宽2~3mm。但耻骨联合间隙若超过10mm, 则为联合分离症, 并引起疼痛, 需要治疗。随着对该病的研究发现, 该病成因与孕期升高的孕激素水平有关, 升高的孕激素水平可导致韧带柔弱, 指示耻骨联合分离发生[4]。该病在产科的发生率并不高, 但由于该病发生时会带给孕产妇剧烈的局部疼痛, 对产妇活动、休息、哺乳等均有明显影响, 因此仍需引起产科护理人员重视。

该病发生时, 常规护理一般仅采用镇痛药物, 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镇痛药物使用后, 部分产妇疼痛情况降低不明显, 而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 仍然影响产妇生活质量, 并且疼痛剧烈时, 产妇甚至可能放弃母乳喂养胎儿, 对胎儿健康成长不利[5]。因此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的心理、生理两方面进行调控, 可以起到更好的正性作用。综合护理干预强调对产妇的负面情绪进行排解, 达到非药物镇痛的目的[6]。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或谈论有关胎儿知识等可收到两方面好处, 一方面引起产妇注意, 分散对疼痛的关注, 减轻疼痛感。另一方面在谈论中可对产妇喂养、哺乳等方面进行指导, 对胎儿较为有利。并且通过倾听等, 使产妇负面情绪得到宣泄, 让其感受到关心, 人为的降低疼痛。并且在护理过程中配合骨盆制动, 对耻骨联合活动以及受力进行约束, 起到物理减轻疼痛的作用。另外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活动, 并选择正确以及科学的卧位, 对疼痛的缓解均有极大帮助。在综合性非药物疼痛干预措施采用后, 配合药物镇痛, 收效比单纯的镇痛药物更好。本文结果显示, 护理前两组产妇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护理后, 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证明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疼痛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李琳, 袁琳.妊娠期耻骨联合分离9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0) :80-81.

[2]陈和珍, 石成弟.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术后观察及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42 (4) :394-395.

[3]沈谦, 王伟.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疼痛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25) :2323-2324.

[4]韩菊英.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预防及护理指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5) :594-595.

[5]梁燕梅, 蔡若虹, 刘仲寅, 等.康复按摩促进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疗效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7) :140-141.

耻骨分离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病例1:男, 36岁, 在井下劳动时被碳车挤压后耻骨联合分离, 骶髂关节分离, 尿道断裂, 1 h入院。抗休克同时行尿道修补膀胱造瘘术, 5 d后在全麻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历2:男, 42岁, 因车祸至耻骨联合分离, 骶髂关节分离, 右侧股骨头中心脱位, 3 d后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2 手术方法

全麻下取耻骨上缘横切口, 骨盆复位器复位满意后, 用4-6孔弧行解剖钢板在耻骨联合前方或上方, 用软钻头分别钻孔螺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固定取髋关节屈曲90°并内收以松解髂腰肌及血管神经束。由髂脊切口向上延长4~5 cm至腹股沟韧带, 将髂腰肌起点至髂脊上切下, 找出股外侧皮神经, 然后暴露骨内板及骶髂关节前面, 骶骨侧显露约1.5 cm宽后使骶髂关节复位, 用4孔钢板固定骶骨及髂骨。放置引流管后缝合。术后骨盆带固定并严格卧床6~8周。

2结果

术后骨盆带固定并卧床休息, 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8周后扶双拐下地锻炼。2例均无疼痛, 行走自如, 无下肢短缩及变形。

3讨论3.1

复习解剖 骨盆由两侧髋骨、骶骨、尾骨及骨连结构成。骨盆借界限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骨盆为环行, 两侧为宽大之髂骨, 在后面髂骨与骶骨形成骶髂关节, 骨面接触大, 韧带连接坚固, 是骨盆保持稳定的主要结构。两髋关节承重力通过骶髂关节面向脊柱传达前面两侧耻骨合成耻骨联合, 耻骨支最细, 为前环之弱点, 最易骨折, 临床上需要达到解剖抚慰复位后才能使功能恢复正常。

3.2 骨盆骨折分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有单纯耻骨支或坐骨支骨折、髂骨翼裂隙骨折、撕脱骨折。易发生于髂前上棘、坐骨结节等。不稳定性骨折有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韧带损伤、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 骶孔直线骨折。本组两例均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骨盆前环及后环联合损伤并发生移位使骨盆的稳定性遭受破坏。

3.3 耻骨联合分离和骶髂关节分离同时存在时, 先纠正骨盆扭转变形, 骶髂关节复位后方能使耻骨联合分离复位。骶髂关节分离、脱位, 无论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都必然发生耻骨坐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

3.4 现对不稳定性骨折治疗方法上有复位牵引、外固定架固定、透视下克氏针经皮固定骶髂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等。对不稳定前环、后环骨折脱位之患者, 一般用外固定固定不稳定。经皮固定需要熟练的技术, 而且晚期患者复位较困难。

上一篇:六个阶段下一篇:功能核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