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程序

2024-10-26

科学程序(共10篇)

科学程序 篇1

随着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 程序已经成为其最核心的范畴。然而如何来认识和研究信息系统和生命系统中的程序问题, 是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方法和规范, 这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当然它也是影响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 找到了研究和考察程序的基本方法, 这就是程序分析法, 本文拟对有关这一方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讨论, 以就教于大家。

一程序分析法及其在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

所谓程序分析法, 即以程序为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本单元, 以揭示程序的结构和运作规律, 探讨程序的功能作用, 并进而寻求建构新的程序以及完善和改造程序的途径与手段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程序研究可以围绕两个目的进行, 一是对现有程序的认知, 揭示现有程序的结构与运行规律;二是新程序的建构和改进, 探讨新程序的结构和运行模式。目前对生命体中各种生理程序的研究多是围绕前一目的进行的;而对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许多程序的研究则多是围绕后一目的进行的。但不管是哪一种目的, 其对程序的分析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一致的, 所使用的方法都可以归入程序分析法的范畴。

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到底哪种方法更能把握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所研究的计算机和生命体的本质和规律, 更能找到相关问题解决的科学而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不容否认, 现有的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但我认为这些作用还不是根本的, 所以这些方法也都还不足以成为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基本方法。那么什么方法才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呢?我认为只能是程序分析法。程序分析法之所以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 是因为它是围绕计算机和生命体的基本工作原理——程序原理来进行研究的, 而这一原理的揭示正是认识和解决各种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应该说, 在今天的科学界, 人们对计算机功能活动的程序特征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 虽然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总能够做到从信息和程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因而也能够通过其实际的探索促进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然而对生命体功能活动的程序实质的认识则不是那么清楚了。长期以来, 人们对生命体的研究都是偏重于从物质层面进行考察, 不仅在结构上强调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物质构成研究, 而且在功能上重视的也主要是其物理化学特征和过程。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已经从本质上揭示了遗传过程的信息特征, 但对遗传功能的研究仍然是侧重在物质方面。对生命体的体液调节功能和神经调节功能的认识也基本上是着眼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过程的。由于没有看到生命体功能活动的程序实质, 所以导致对生命体功能的研究长期以来都只能停留在一种物质基础研究和旁敲侧击考察的水平, 无法进入其实质的把握。可以说, 这也是生命技术长期无法得到迅速发展和运用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 不管是计算机还是生命体, 其功能活动的原理都是一种程序原理, 它们都是通过程序运作的方式来完成其各种功能活动的。程序是计算机和生命体完成其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 所以计算机和生命体的功能单位并不是那些单一的元件、部件或细胞、组织和器官, 而是一个一个的程序系统。计算机和生命体都是通过预先建立相应的具有某种功能作用的程序以后, 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固有的程序, 并通过程序的运行以产生相应的效应来完成其功能的。就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说, 它是通过预先建立一个一个针对相应的任务或工作的计算机程序, 然后在需要完成这种任务或工作的时候, 通过启动和运作相应的程序将任务或工作完成。在生命体中, 任何一个功能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程序, 一个遗传性状的实现是由一个或一组遗传程序来实现的;一个生理或生化功能是由一个或一组体液程序来实现的;一个反应功能是由一个或一组神经程序来实现的。没有相应的程序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程序, 机体就不可能具有相应的功能;而当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机制被破坏时, 这种功能也就会产生障碍。所以研究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及其规律, 实质上也就是去研究完成这种功能的程序机制, 只有把它们的程序机制搞清楚了, 对机体的相关功能也就把握了。这也是今天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生命体来说, 其功能活动的进行都是通过遗传发育和后天训练所建立起来的包括遗传程序、体液程序和神经程序在内的各种功能程序来实现的。例如, 遗传功能的完成是通过固有的遗传程序的运作来实现的, 当机体需要合成某种蛋白质或表现某种遗传性状的时候, 机体就运作相应的蛋白质合成程序或遗传性状表达程序;体液调节功能的完成则是通过机体的体液程序的运作来实现, 当机体需要进行某种化学过程来对体内的化学环境进行调节的时候, 机体就通过启动腺体的分泌, 运作相应的体液程序促动这一化学过程;神经调节功能的完成则又是通过神经程序的运作来实现的, 当机体面对环境的改变需要做出反应时, 就通过对感受器的刺激兴奋启动和运作相应的神经程序, 并通过程序运作产生的效应来应对环境的这种变化。

很显然,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计算机和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并寻求建构新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途径与方法;生命科学的基本任务则是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寻求生命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由于计算机和生命体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通过程序机制来实现的, 所以要真正把握计算机和生命体功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就必须通过对计算机和生命体功能活动的各种程序机制的探讨来实现。这就需要把程序尤其是计算机程序、遗传程序、体液程序和神经程序的研究作为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工作。而研究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程序分析法, 它也必然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事实上, 要揭示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原理, 阐明其各项功能的机制以及其功能障碍的基本原因, 就必须通过程序分析法来加以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找到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要真正揭示遗传表达、体液调节和神经活动的机理和规律, 也必须通过运用程序分析法才能实现, 尤其是要从根本上把握生命体各种功能的原理和问题, 不能站在程序的立场来思考是不行, 而不运用程序分析法来加以研究和认识更是不可能达到根本的层次。

二程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根据作者的考察, 程序分析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

(一) 分析程序系统的基本结构

要认识一种程序或建构一种程序, 就必须了解这种程序系统的基本结构, 明确它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再根据各组成及其关系来进行认识和建构。对一个程序系统来说, 其基本的组成部分有三, 就是程序的启动、运行、终止, 所以认识程序的基本结构就是要明确所认识的程序在启动、运行和终止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二) 分析信息的载体与信息的存在形式

信息是程序系统的主体, 所以要把握程序就必须对程序中的信息有充分的认识, 否则就很难实现对程序的把握, 更谈不上程序的创建。认识信息首先需要了解信息的物质负载形式, 了解它的物质载体到底是什么, 物质载体的性质、特性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等;其次还需要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的存在形式, 包括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的意义表达, 信息产生存在的条件, 信息传递的特点和信息转换的方式等。

(三) 分析程序的启动

任何程序要完成它的功能都依赖于它的启动运行, 如果程序不能启动, 那这种程序功能只能作为一种潜在的功能存在, 而不能表现为一种现实的功能活动;只有当程序启动运行起来的时候, 程序功能才是一种现实的功能, 也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功能作用, 所以启动对于程序功能的完成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因而研究程序就必须研究程序的启动。程序启动的研究主要涉及启动因子、启动条件、启动机制、启动过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都搞清楚, 才能对程序启动有一个完整把握。

(四) 分析程序的运行

程序功能的完成依赖于程序的运行, 而且程序运行也是程序构成的最主要方面, 所以认识程序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程序运行的各种问题。程序运行涉及许多的问题, 越是复杂的程序, 其运行所涉及的问题也越多, 但归结起来则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运行路线。程序启动后信息就开始产生并沿着固有的路线运行, 那么究竟有哪些信息在哪些路线中运行?各运行路线的具体结构和特点是什么?各种信息运行路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二是信息运行的环节。程序运行中因各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信息形式的转化或信息载体的变换, 所以研究程序的运行还需要明确一种程序运行中信息会出现哪些转换, 转换的形式、转换的机制以及转换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三是反馈控制机制。程序运行除少数简单程序不需要反馈调节之外, 绝大多数都需要反馈调节, 特别是生命运动中的各种程序基本上都有反馈调节。所以认识程序必须明确程序的反馈调节的机制和作用。认识程序的反馈调节主要涉及反馈调节的信息形式, 反馈信息的运行路线, 反馈调节产生的条件, 以及反馈调节完成的机制和构成等。

(五) 分析程序的终止

由于程序功能的完成依赖于程序的运行, 但在许多情况下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使程序运行中途终止, 从而影响程序作用和功能的正常实现;另一方面, 许多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正在运行的程序停止下来, 以避免程序运行产生对系统的负面影响。这两种情况都关系到程序的终止问题, 所以研究程序也必须研究程序的终止问题。程序的终止问题主要涉及终止的类型、终止的条件、终止的机制等三个方面。研究程序的终止不仅要明确一种程序到底存在哪些终止的形式, 而且要考察终止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以及导致终止的具体机制, 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程序的实际运用中找出避免异常终止的方法和寻求正常终止的途径。

(六) 分析程序的作用和功能

一种程序的产生存在总是与它特定的作用和功能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 程序的作用和功能, 也往往是程序运行的最终结果。所以认识和建构一种程序必须明确它的作用和功能。对一种程序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主要涉及这种程序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 作为其作用和功能发挥的结构基础的效应装置的构成与性能, 其作用和功能发挥的条件, 作用和功能产生的机制等。

三程序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从上面的分析已经很清楚, 程序分析法是研究和揭示计算机和生命体的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 所以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它们的功能活动规律, 阐述其功能障碍的基本原因, 找到解决功能障碍问题的方法, 就必须运用程序分析法来进行。那么在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中到底应该如何来运用程序分析法呢?以下我们就针对计算机和生命体的几种程序讨论程序分析法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问题。

(一) 计算机程序研究

计算机程序研究是狭义信息科学即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计算机科学研究来说, 早期研究主要是从硬件的物理特性来把握问题, 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作为计算机程序的软件研究比硬件研究更重要、更有价值。不过即使在今天, 软件研究在理论上仍然不是十分明确, 更没有从理论上阐明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运作规律。事实上, 在计算机科学中, 不管是软件研究还是硬件研究都应该围绕计算机程序来进行, 只不过软件研究是研究计算机程序的本质结构和过程, 而硬件研究则是一种计算机程序的信息过程的载体和结构基础研究。要真正要揭示计算机功能作用的本质就必须从计算机程序入手来进行: (1) 考察程序的整体结构和特点。这自然就需要了解它的启动结构、运行路线和终止结构, 以及它的功能作用, 并在思想上形成对它的完整把握。 (2) 考察程序的启动。接下来就是要考察它的启动环节, 即考察其程序的启动因子、启动机制和启动过程, 比如它是通过什么因子启动的?是直接的键盘敲击启动或鼠标点击启动, 或者是其他的程序过程启动。其启动的机制是什么?过程是如何的?明确信息过程产生的原理是如何的, 其具体的信息产生过程又是什么。 (3) 考察程序的运行。即考察程序启动后的整个运行过程, 明确其信息运行的路线, 信息处理、转换的环节, 信息运行的最终指向。 (4) 考察程序的终止。包括正常情况下程序运行完成的自然终止, 尤其是程序中途正常结束的条件终止和异常停止的干扰终止。要明确导致程序终止的因素, 探讨如何保证条件终止的实现和干扰终止的避免。 (5) 考察程序的功能作用。即考察程序运行所产生的功能效应, 程序运行是完成了某种数据处理, 还是某种实际活动控制, 或者是某种效应表现, 这些都需要阐明其机制和过程。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都把相应的问题搞清楚了, 人们也才能把握这一计算机程序功能正常发挥的原理, 进而找到其功能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并找出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二) 遗传程序研究

遗传程序研究是揭示遗传规律的根本方法。传统的遗传研究是以基因为中心的, 认为遗传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只要揭示了基因的奥秘, 遗传的规律和机制也就可以弄清楚了, 所以遗传研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找出基因的构成。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行并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 当这一宏伟的研究计划完成的时候, 一些人曾为此欢呼, 认为人类遗传的奥秘揭开了, 各种遗传疾病从此可以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了。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知道, 这种欢呼是盲目的, 也是不切实际的, 就人类遗传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治疗来说, 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出现根本的改进。事实已经很清楚, 生命各种性状的遗传是通过遗传程序完成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所达成的目标仅仅是揭示了人类遗传程序的一个环节即基因 (DNA) 环节的碱基排列规律, 而人类遗传机制涉及基因 (DNA) 的复制, DNA向RNA的转录, RNA再翻译合成蛋白质, 最后通过蛋白质的构形与作用实现遗传的功能。而这一系列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运作过程, 必须加以整体的把握。很显然, 弄清楚DNA的碱基排列仅仅是把握了其中的一个环节, 离真正把握整个遗传程序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实际上, 要完整把握某一遗传性状实现的规律和机制, 需要从整体上认识有关这一基因程序以及它的各个环节。其中首先是要考察一个基因程序的完整结构和功能, 以从整体上对它加以把握;其次是要考察这一基因程序的启动环节, 要把握包括启动因子、启动机制和启动过程的各个方面, 也就是要弄清楚相关DNA的复制的启动因子是什么, 它是如何促动DNA的复制的, 其具体过程是如何的等问题;再次是要考察这一基因程序的运行, 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DNA复制、DNA向RNA转录以及RNA翻译为蛋白质的具体过程是如何的, 其原理和控制机制又是怎样的等;复次是需要考察这一基因程序的终止, 包括终止的因素、终止的过程、终止的机制等, 如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程序的终止, 各种终止是如何发生的, 如何完成正常终止, 如何防止异常终止等;最后还要考察这一基因程序的功能作用, 也就是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弄清楚蛋白质通过其构形和特性发挥其功能的原理。只有将所研究的某一基因程序的整个运作的原理和机制都弄清楚了, 才可以说真正把握了这一遗传性状的遗传规律, 也才谈得上如何来解决所遇到的相应问题。

(三) 体液程序研究

体液程序研究是完整认识机体的体液调节功能的根本方法。在生命体中, 一个特定的体液调节功能都是由一个完整的体液程序来完成的, 但在今天的生命科学中, 这一点并不十分明确,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激素的作用, 至今人们还是就激素来阐述激素的作用, 很少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体液程序中来认识和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它作为程序过程的主要信息载体的作用, 并从程序的运作来理解其作用发挥的原理和方法。很明显, 要真正把握生命体内体液调节功能的机制和原理, 并找到解决体液调节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就必须从程序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这当然就需要体液程序分析的方法。在一般的体液程序中, 程序的启动都开始于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而程序的运行则从激素进入体液后开始, 激素在血液和体液中被输运到靶组织和靶细胞, 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导致靶组织和靶细胞特定的生理生化反应, 发挥相应的生理作用, 至此程序运行终止, 功能完成。在研究中首先需要的也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体液程序的这种完整结构和基本的运作原理。在具体的研究中, 第一是要考察它的启动, 要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内分泌腺体开始分泌激素的, 其机制是怎样的, 其具体的过程又如何等。第二是考察它的运行。具体考察激素分泌后如何进入血液和体液, 通过什么样的路线输运到靶组织和靶细胞的, 在靶组织和靶细胞激素又是如何与受体结合的, 结合后又是如何引起靶组织和靶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的, 等等。第三是考察它的终止。要考察体液程序终止的三种情况的具体表现到底是怎样的, 同时要考察可能导致程序运行停止的各种因素, 明确哪些因素有利于程序的正常终止, 哪些因素会导致程序运行的异常终止, 并寻求更好地完成正常终止和避免异常终止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是考察它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明确特定体液程序到底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作用, 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是如何的, 其功能完成的机制和过程怎样等。总之, 一个特定的体液调节功能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体液程序, 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它的机制和规律就必须从体液程序的角度来加以考察认识, 只有在把握了整个体液程序的运作原理之后, 也才能找到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四) 神经程序研究

神经程序研究是揭示神经系统及脑的工作原理的根本方法。传统对神经系统与脑的研究都是围绕反射结构来进行的, 而且长期以来都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神经的物质结构上。很明显, 基于神经结构的反射理论对于神经的生理调节功能确实还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但对复杂的行为机能尤其是意识机能的说明就很难令人信服了。事实上, 要真正完整科学地说明神经活动的工作原理只能依赖神经程序理论, 而在研究上则必须借助神经程序的分析方法。从神经程序的研究来说, 要认识和把握一种特定神经活动的原理, 首先需要了解完成这一功能活动的神经程序的基本结构, 即了解这一程序从启动到运行再到终止的各个环节, 并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由于完成不同功能的神经程序是不同的, 其组成的物质结构基础也有所不同, 如果是生理程序其物质结构基础则一定包含了从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元到中枢神经元到传出神经元再到效应器的五个基本环节;意识程序的物质结构基础则可能仅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和中枢神经元;行为程序的物质结构基础又是由中枢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肌肉细胞构成。但不管是哪种程序, 其结构都应该包含启动、运行和终止三个环节或部分, 都需要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加以认识和把握。而在具体的深入研究中, 则首先需要把握所研究神经程序的启动, 包括启动因子、启动机制和启动过程。在神经活动中, 感觉活动的程序启动都是由环境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于感受器引起细胞膜兴奋性电冲动而引起的, 而思维活动程序和运动调节程序的启动则可能是感觉引发, 也可能是脑内其他程序过程引发。神经程序启动研究就是要考察是什么因素如何导致神经信息过程发生的, 其机制和规律是什么, 其具体的过程如何等。接下来就是要考察该神经程序的运行, 包括神经信息传递的路线, 信息的变换和处理方式与机制, 信息流动的指向等。再下来要考察的就是该神经程序的终止问题, 要明确导致该神经程序终止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信息过程而导致其停止的, 了解条件终止的原理和干扰终止的原因, 从而探讨如何保证条件终止以及如何防止干扰终止的措施和办法。最后还要考察该神经程序的功用, 即考察该程序运行所引发的效应, 其效应的意义和作用, 效应产生的机理和过程等。实际上, 对于一种神经功能活动来说, 只有从完成该功能的特定神经程序的角度将其完整结构及启动、运行和终止的各方面问题都弄清楚了之后, 人们才可以说真正认识和把握了这一神经活动的基本原理, 也才能找到解决其各种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玉辉.关于程序的理论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 (5) .

[2]杨玉辉.揭开大脑和意识的奥秘———脑的工作原理与意识的脑机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杨玉辉.一种新的现代自然观[J].社会科学研究, 2003 (2) .

[5]李宗荣.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 (Ⅴ/Ⅵ) [J].医学信息, 2005 (4) .

[6]王汝宽.生命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学革命及其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 .

[7]许东.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J].计算机教育, 2006 (4) .

[8]赵国屏, 侯云德, 沈倍奋, 等.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9]程现昆.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8) .

科学程序 篇2

号称“内陆头号开发区”的山西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圈地扩张后,未吸引来几家外资,反成了一些在取缔之列的“五小”企业的“避风港”。

据统计,1997年以来·,开发区从外地共引进19个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除中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房地产以外,最大的生产性企业鸿基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也只有2600万元,实际投资仅500万元,其他11个都是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的小项目,产业等级很低,至今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技术开发区理应成为地方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然而号称“内陆头号开发区”的山西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圈地扩张后,未吸引来几家外资,反成了一些在取缔之列的“五小”企业的“避风港”。

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当时划定面积为5.2平方公里。1996年,在原有面积还未开发的情况下,又将使赵、鸣谦两个乡镇和郭家堡乡安宁、聂村两个村全部划归开发区,面积猛增到138.5平方公里,号称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开发区也由“副处级”一跃升格为“副厅级”。开发区的有关负责人称:开发区面积越大,吸引投资、引进项目的空间越大,思想观念就越解放。

办开发区首先要“六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暖气、通煤气、通讯,平场地。据测算,每完成一平方公里“六通一平”大约需要投资近2亿元,对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在13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搞开发,无异于“老虎吃天,无法下口”,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至今还有不少地方断水、断电,地不平,路难行,很多住户为生火做饭、冬季供热取暖而犯愁。

由于资金投入少,形不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开发区吸引到的外资寥寥无几。据统计,1997年以来,开发区从外地共引进19个项目,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除中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房地产以外,最大的生产性企业鸿基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也只有2600万元,实际投资仅500万元,其他11个都是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的小项目,产业等级很低,至今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产业。

1996年,这个开发区的财税收入是1584万元。到2000年,整个开发区的财税收入仅为2830万元,也就是说,5年来开发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增加的税收不足2万元,面积大而效益低,开发区引资卜项目发展经济的优势并没有显示出来。

记者发现,在空荡荡的开发区里坐享优惠政策的,大多是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乡镇企业,甚至还有已被取缔、淘汰的重污染企业。在开发区北湖村,记者看到一家在取缔之列的小炼铁企业仍在加班加点地生产,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在高村,一家小电镀企业刚刚投产。由于污染水源,高村曾成为痴呆病高发区,这一带几家小电镀企业因此于1996年被取缔。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像这种在外地被取缔后到开发区“避难”的企业还有很多。

榆次一直沿用20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指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零敲碎打,引进什么算什么。据榆次区城建部门反映,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近十年,至今没有拿出总体规划,没有确定产业重点,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企业布局上,投资商看中哪块地,开发区就向哪里的农民征地。

开发区优惠的税收政策没有引来多少外资,倒招来了一大批比榆次区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厂址不变的情况下,纷纷跑到开发区注册以偷逃税款,造成了榆次区与开发区为争税源“窝里斗”的状况。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37个村庄,5万多人。近年来,当地农民挖煤、建厂,兴办了一批规模小、水平低的乡村企业,这些企业都参与了开发区的规划、发展,这在全国的经济开发区中可谓“独树一帜”。据榆次区乡镇企业局统计,1997年以来,开发区当地农民挖矿、炼铁兴办了26个乡镇企业,从榆次区又挖来33个,两者占到开发区兴办和引进项目总数的75.6%,开发区成了一个不伦不类、强拉硬拼的大杂烩。

榆次经济开发区原是晋中市榆次开发区,后又把机构的“五脏六腑”配全,目前已有大小职能部门20多个,人员240人。在开发区内,从农村发展到计划生育,从收税收费到文化教育,甚至于订书订报,事无巨细,开发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开发区的两个乡镇在行政上又隶属于榆次区,于是出现责权利相分离的混乱局面。两乡镇副科级以下的干部的工资发放在榆次区,各种生活补助又在开发区领;学校的教师调配、校长任免、工资发放在开发区,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又在榆次区;榆次区对开发区两乡镇主要领导的调动、任免都必须报晋中市。这样的格局,令乡镇干部苦不堪言,开发区的命令要执行,榆次区的指示也不敢耽搁,有时同样内容的会两家同时开,书记、乡长只好分头参加。

根据山西省的统一部署,榆次区2001年进行了撤乡并镇改革,撤并了开发区的使赵乡和鸣谦镇,于是又出现了“一乡两制

”的怪事:开发区的使赵乡并人榆次区的郭家堡乡后,原在使赵乡工作的干部以及郭家堡乡安宁、聂村两个村的干部仍在开发区领工资,而原郭家堡乡其他村的干部由榆次区发工资,同工不同酬。另外,新的郭家堡乡的工商、财政、土地、税务等部门,既要对门榆次区的相关部门,还要服从开发区的对口领导。在杨盘村,村支书刘连义不解地问,上级也不知怎么想的,这样多头管理,理不清头绪,让我们如何开展工作? 当地很多干部总认为,在榆次这样一个仅51万人口的地方搞这么大的开发区,既无必要,也无能力。吸引外资的根本在于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使开发区真正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划出一块地来低水平盲目开发,办成一级政府,增加一套机构:如此,无异于乱批乱占耕地,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害无益。

因为没有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榆次区的“内陆头号开发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害无益。

占地138.5平方公里,号称“中国内陆地区头号开发区”的山西省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但未成为榆次地区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反而成为一些在取缔之列的“五小”企业的“避风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建立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并没有采取科学的决策程序,没有明确的决策目标,没有科学的分析论证,而是低水平盲目开发,结果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毫无益处,而且成为阻碍发展的一个包袱。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按照客观过程的内在规律,把决策划分为若于相对独立而又前后联系的基本步骤,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决策。一般来说,一项行政决策的制定必须经过以下程序:一是确定决策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研问题和确立决策目标等;二是拟定方案阶段,具体包括探索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等内容;三是审定和选择方案,即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以确定最优方案;四是决策方案试点,对于重大决策,为了从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得到明确的答案.往往可以选择小范围试点,以全面检查、修改完善方案。

任何决策,尤是重大的决策,要确保其科学、正确,就应该严格按照行政决策的科学程序进行,否则在以后实施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系列始料未及的事情,可能导致决策无效或失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经济开发区之所以建成后未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是因为在建立时没有遵循行政决策的科学程序。

首先,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政府没有明确决策问题及决策目标。

决策问题是指政府有关部门认识、接纳并进入政府议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采取行动,并试图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行政决策目标是行政决策系统解决决策问题最终要实现或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目的。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确立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之一或-个重要阶段。决策目标确定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问题的解决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果,乃至管理职能的实现。决策目标必须明确,具有系统性和可行性,还要有-定的可调节性和灵活性。为了确定好决策目标,就要对决策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弄清楚问题的特点范围,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产生的原因。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案例,我们会发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比较模糊,当然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为拉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建,但就榆次区来说,建成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想要吸引什么样的投资,想要使该开发区具有什么特色,对于这些问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主要体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创办了10年,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总体规划,没有确定产业重点,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往往是投资商看中哪块地,开发区就向哪里的农民征地。正因为没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在引进投资时不加任何选择,结果引进的大多是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即将被取缔的“五小”企业:

其次,在确定建:立榆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时,山西省晋中巾榆次区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在选择方案时,对决策方案的可能性、可靠性、价值性、效益性等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一般来说,可行性论证包括分析政治上的可行性即决策满足社会需求和获取政治上支持的程度;经济上的可行性即执行某一行政决策方案是否能获取足够的经济资源;行政上的可行性即是否有足以承担决策方案执行下作的部门;法律上的可行性即方案是否合法。可行性论证就是要在决策阶段明确方案是否符合实际的要求,防止实施时因不能满足某一方面的要求而使决策方案流产。

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时,恰恰缺乏可行性论证,这主要表现在:榆次是一个仅有51万人口的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地区,搞多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合适,没有人进行分析。开发区的负责人抱着“开发区面积越大,吸引投资、引进项日的

空间越大”的观念,在原有5.2平方公里的面积尚未开发的情况下,又将使赵、鸣谦两个乡镇和郭家堡乡安宁、聂村两个村全部划归开发区,使得开发区面积猛增到138.5平方公里。另外,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六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暖气、通煤气、通讯和平场地。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资金,据统计,每完成-平方公里“六通-平”大约需要投资近2亿元,那么开发138.5平方公里土地,需要多少钱?对榆次这样-个次发达地区,建立这么大-个开发区,是否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显然是没有经过论证的,结果经济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备,至今还有不少地方断水,断电,地不平,路难行,很多住户还为生火做饭、冬季供热取暖而犯愁,在这样差的环境下,如何吸引外资呢?吸引的只能是产业等级低的小企业。再者,对于行政上的可行性,榆次区显然没有论证分析,找出解决办法,结果造成“一地两制”、“一乡两制”的怪事,使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非常混乱。

正因为在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没有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榆次区“内陆头号开发区”并没有显示出经济发展优势,据统计,该区1996年的财税收入是1584万元,到了2000年,财税收入也只有2830万元,即在5年中,开发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增加的税收不足2万元。除此之外,开发区引进的重污染企业严重影响了该地的环境和百姓生活,这对于榆次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害处而无益处。

但愿广大决策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能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进行,不要再出现像榆次这样乱占耕地,盲目开发的决策方案。

多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区来说无疑是敲响了一个警钟,它给了我们很多教训和启迪。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内陆头号经济开发区”不仅未带动榆次经济的发展,反而引来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这给我国众 首先,要树立起行政决策科学化的观念。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一种常见现象就是决策方案未经过严格的筛选,论证不充分,许多时候只是拍板前匆匆忙忙开个座谈会,仍然是凭经验,拍脑袋决策,这样的决策方式使很多决策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决策者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决策观念。现代决策的发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科学化,二是民主化。行政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的决策活动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坚持符合实际的思想路线,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遵循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其次,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按照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第一,确定决策目标。一个好的决策目标应是明确的、具体的、协调的和具有可行性的,要确定好决策目标,就得考察实际,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因为目标的确定是与问题的发现和分析紧密相连的。第二,拟定决策方案。行政方案的拟定要经过两个过程,即轮廓设想和细化设计。在拟定决策方案时,要注意拟定多种方案,各方案之间要相互排斥。第三,审定和选择方案。选择方案的一般标准是方案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要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要具有可行性,实施后的副作用尽可能小。第四,进行试点,完善方案。注意选好实验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

(1)胡靖国:《畸形的“内陆头号开发区”》,《半月淡》2001年5期。

科学程序 篇3

研究过程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学家将电极植入接受大脑手术的患者头骨,监视来自颞叶的信息。这一大脑区域与语言和图像处理有关。患者听到他人讲话时,电脑程序便开始分析大脑如何处理和重现他们听到的词句。科学家表示这项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读取患者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说的话。

刊登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指出,这项技术让读心研究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系统学教授罗伯特·奈特表示:“对于因中风或者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导致语言功能受损而无法说话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进步。如果能够通过分析大脑活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虚拟对话,将有成千上万的语言功能受损患者受益。”

据悉,共有15名通过大脑手术治疗癫痫或者脑瘤的患者接受了测试。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将256个电极安装在他们大脑表面,“窃听”他们表达的单个单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名字。电脑程序分析电极活动,再现他们听到的词汇。研究论文合著者布莱恩·帕斯利指出,研究证明电脑程序破译大脑活动后获取的信息与在大脑内呈现的信息非常接近。

通过进一步研究,大脑活动分析将允许科学家将患者的想法转换成真实的语音信息,或者借助界面装置表达患者的想法。

研究发现人类的听觉系统将声音分解成单个频率。人类语言的频率范围大约在1赫兹—8 000赫兹之间。帕斯利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低水平声学特征。在我看来,相关大脑区域并不只进行声学分析,还会进行其他活动。我们将理解他人的话视为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力,实际上,大脑为了做到这一点进行了令人吃惊的计算。”大脑内的这些信息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进行精确测绘,电脑程序也可以破译出最初的声音。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加恩·斯库努普指出,这是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神经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大脑通过将从外部获取的信息转换成电活动的方式进行工作,例如语言。这项研究证明,我们也可以将电活动还原成最初的声音,至少可以达到相当接近的程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巨大进步,为研发相关生物医学应用程序铺平了道路。”

很多人担心这项技术将导致读心装置的出现,心怀叵测的人可以利用这种装置偷窥他们内心的想法。斯库努普表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这项技术的使用目前仅限于少数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非侵入式大脑扫描还没有先进到可以读心的程度。他说:“所有重视个人隐私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的头骨仍旧是一个任何企图入侵大脑的黑客都无法攻克的屏障。”(来源:《每日邮报》 编译:shooter)

(来源:网易探索)

浅谈如何科学制定猪场免疫程序 篇4

1 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考虑的是了解猪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 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等。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大的疫病防制列入免疫范围, 但对某些未查清流行情况的新病必须谨慎, 不能盲目使用疫苗, 以免暴发该病。

2 科学依靠实验室检测数据

科学地制定一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仔猪免疫时间与其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有关, 母源抗体水平高, 要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 只有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 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免疫作用。当前常见的猪瘟免疫失败情况就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规模猪场要科学地制定一个免疫程序, 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室监测工作, 以确定本场猪只母源抗体水平。其他猪只在进行加强免疫时, 也应开展实验室检测, 确保疫苗注射时猪只的抗体不会中和抗原, 确保加强免疫时的免疫效果, 通过多次检测科学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

3 疫苗方面的的情况

要确保免疫质量, 必须做到了解疫苗质量与其特性。要把好疫苗的质量关, 首先要选择正规的渠道, 选购的疫苗产品要有批准文号、有效日期和生产厂家, 同时要确保疫苗的来源稳定, 不能频繁更换疫苗, 另外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均有使用说明, 实施免疫必须根据其特性进行免疫, 选择合适的免疫途径, 合理的免疫途径可以刺激机体迅快产生免疫应答, 而不合适的免疫途径可能导致免疫失败甚至造成不良反应, 同种疫苗采用不同的免疫逄径所获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4 正确地把握疾病的流行新特点

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应把握疫病的流行新特点, 适时调整免疫程序。目前猪的传染病种类多、流行快、分布广, 旧的疾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新的疾病又不断涌现出来, 比如现今流行的非典型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等, 使规模化猪场面临的疫病问题是越来越复杂, 猪场流行的疫病常常是几种疫病并发, 给防制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规模猪场猪群的科学免疫程序 篇5

集约化、规模养猪生产的迅速发展,其目的是追求高产、优质和高效,此目的的实现取决于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及疫病的防治水平,否则集约化程度越高,给生产带来的损失也越大,因为这种方式给疫病的传播、发生创造了适宜条件。经对浙江省数十个规模猪场的调查研究发现,多个危害较严重的疫病在局部地区有爆发或散发的趋向,造成生产性能的严重下降,经济遭受到重大损失。更为可怕的某些疫病呈隐性感染、亚临床表现,给养猪生产带来潜在性威胁。为了提高机体的主动免疫机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与传播,经多年实践总结,提出规模猪场群较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供不同情况猪场参照执行。

一、后备母猪

1.猪乙型脑炎:应用猪乙型脑炎活疫苗1头份,临用前用PBS液(磷酸缓冲液)或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每年3-4月份,蚊子尚未活动时进行,南方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北方最迟不超过5月下旬。一般接种一次即可,但是下列情况必须过半月或1月后再重复接种一次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1第一次接种时猪月龄不足5月龄;2乙型脑炎严重污染地区。浙江、江苏、上海等,到第二年3-4月份最好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三年。现在有些学者提出,流行区必须每胎配种前都要免疫接种一次,才能有效地防治本病所致的死胎、流产的发生。作者认为后备母猪必须注射两次,第二胎经产母猪最好再免疫接种一次。此外,已配种了的后备母猪是否可以补注射疫苗的问题,经证实,在怀孕早期可以补接种,但必须用2头份剂量注射。

2.猪细小病毒病:应用猪细小病毒活疫苗1头份,临用时用猪细小病毒稀释液(PBS)或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过半月再接种一次。注射时间为配种前一个月,或者与乙型脑炎活疫苗同时分点心注射,也可在乙型脑炎疫苗注射后一周再注射细小病毒活疫苗。注意本疫苗必须于配种前注射,配种后注射无效。

3.猪瘟:配种前应用猪瘟细胞活疫苗2头份,临用前用生理盐水或0.2%亚硒酸钠生理盐水液2毫升稀释后肌注。也可用猪瘟、丹毒活疫苗或猪瘟、丹毒、肺疫活疫苗2头份肌肉注射。

4.猪链球菌病:在配种前用猪链球菌活疫苗2头份,用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

5.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应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组织灭活苗3毫升,给冬季(1、2、3月份)产仔的初产母猪后海穴(肛门与尾巴之间凹陷处)注射,剂量为3毫升,注射时间为分娩前一个月,夏天分娩初产母猪不需注射。

二、后备公猪

1.猪乙型脑炎:与后备母猪相同。

2.猪细小病毒:应用猪细小病毒活疫苗1头份,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过半个月再注射一次。注射时间为配种前一个月。

3.猪瘟:同后备母猪。

4.猪链球菌病:同后备母猪。

三、经产母猪

1.猪瘟:哺乳仔猪断乳后实施经产母猪的猪瘟免疫接种,可用猪瘟细胞活疫苗或猪瘟、丹毒活疫苗4头份,用生理盐水或0.2%亚硒酸钠2毫升稀释后肌注,这是注射活疫苗最适时期。现已不采用春秋二季免疫接种法,因为怀孕期注射猪瘟后,弱毒猪瘟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导致胎儿带毒,发生新生仔猪猪瘟或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

2.猪丹毒:每年接种二次,临床上常与猪瘟同时接种,可用丹毒活疫苗免疫接种。

3.猪肺疫:应用猪肺疫活疫苗1头份,20%氢氧化铝胶液1毫升稀释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期为6个月。也可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5毫升皮下注射。临床上也有用猪瘟、丹毒、肺活疫苗免疫,使猪瘟、丹毒、肺疫三病同时得到免疫,减少免疫注射的应激。

4.仔猪黄、白痢:应用猪大肠杆菌K88、K99、987B、F41四联苗2毫升或大肠杆菌K88、K99工程苗1头份,用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后,给分娩前21天左右的怀孕母猪肌注,如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分娩前21天和14天各注射1头份,能有效地防止新生仔猪黄痢的发生。虽不能完全控制白痢的发生,但有降低其发病率和病的效果。

5.仔猪红痢病(又称C型魏氏梭菌病):应用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给怀孕母猪肌注。初产母猪注射二次,第一次在分娩前45天,第二次在分娩前15天,剂量为5毫升。经产母猪如在前1、2胎已二次注射过此菌苗,那只要在分娩前15天注射一次即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

6.猪链球菌病:应用猪 链球菌活疫苗4头份,临用时用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后给怀孕母猪肌注,注射时间为产前一个月,注射后7天产生免疫力,可持续9个月,能有效地预防哺乳仔猪发病,也可防止母猪由链球菌引起关节炎等的发生。7.猪伪狂犬病:应用伪狂犬病活疫苗2头份,用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配种前或怀孕早期,可防止怀孕母猪由感染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的发生。如为了防止哺乳仔猪发病,可在产前一个月时再肌注一次,仔猪可由乳汁中得到抗伪狂犬病免疫抗体,持续3-4周。

8.猪萎缩性鼻炎:应用猪败血性波氏杆菌-D型巴氏杆菌佐剂灭活苗1毫升皮下注射,注射时间为产前2个月和1个月各皮下注射一次。以后每年注射一次。在发病场每年必须注射二次。

9.猪病毒性腹泻症——传染性胃肠炎:应用猪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炎油佐剂活苗3毫升于交巢穴给产前一个月猪注射(又名后海穴,位于肛门与尾巴之间的凹陷处)。注射时间为每年12月份至次年3月份气候寒冷季节。可有效地防止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乳汁中有免疫抗体)。

10.猪口蹄疫病:应用猪“Ⅱ”型口蹄疫灭活苗3毫升肌注,每年2次。注射时间为断乳后的空怀期。

四、成年公猪

1.猪瘟、丹毒、肺疫:同经产母猪。

2.猪细小病毒:每年应用猪细小病毒活疫苗1头份,用1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可防止公猪感染后精子中带毒。

3.猪链球菌病:应用猪链球菌活疫苗4头份,用2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每年1次。

以上疫苗我国兽医生物药厂和兽医研究所已有生产,广泛应用于养猪生产,对防止猪疫病发生,传播及扑灭起到重大作用。各场在制定猪群科学免疫程序时,必须根据本场疫病发生情况而制定不同免疫接种程序,才能有效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发育,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保证。

五、仔猪、培育猪

1.猪瘟:首免为20-25日龄,应用猪瘟组织活疫苗(又称猪瘟免化弱毒苗)或猪瘟细胞活疫苗(必须用猪瘟单联苗,并最好用猪瘟组织活疫苗)2头份,用生理盐水1 毫升稀释后肌注。二次免疫为55-60日龄用猪瘟、丹毒活疫苗2头份,用生理盐水或0.2%亚硒酸钠2毫升稀释后肌注。如场内有猪瘟的发生,全场猪群必须采取紧急预防接种措施:1初生仔猪实施超前免疫(又称乳前免疫)接种,即仔猪出生后立刻肌注猪 瘟组织活疫苗1-1.5头份,过1.5-2小时才能给予仔猪吃乳。如果吃过乳后再注射疫苗就会受母源抗体干扰,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2所有20-35日龄哺乳仔猪可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用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后肌注(因有母源抗体存在,必须用高剂量抗原刺激才能使抗体效价升到高值)。3断乳仔猪、培育仔猪、育成猪、母猪(除怀孕后期母猪外)、公猪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肌注。经上述处理后的发病猪场可采用下列免疫方法:首免实施超前免疫,应用猪瘟组织苗1.5-2.0头份,注射后经2小时才能吃乳。二免为55-60日龄,剂量为2头份。现有报道二免剂量可用到4头份,才能显著提高免疫效价。

2.猪丹毒:可用60日龄与猪瘟活疫苗同时免疫接种,临床上常采用猪瘟丹毒疫苗肌注。

3.猪肺疫:猪肺疫苗1头份,用20%氢氧化铝凝胶1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断乳或转群(60-70日龄)。也可用猪瘟、丹毒、肺疫活疫苗肌注。

4.猪气喘病(又称猪雷形体肺炎):应用猪气喘病活疫苗1头份,用1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给15-25日龄哺乳仔猪胸腔注射,方法是左侧横卧,于右侧肩甲骨后缘1.5-2.0cm处,用16G的针垂直刺入1-1.5cm深,缓缓注入药液,注射时必须把猪的头部和后躯固定好,避免猪挣扎乱动,以免针头划破肺组织,注射药液前后一周停止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也可用进口猪霉形体灭活苗或弱毒苗分别给10日和30日龄仔猪肌注一头份(方便、效果好,但价格贵。)。

5.仔猪副伤寒:应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1头份,用20%氢氧化铝胶溶液1毫升稀释后给30日龄仔猪肌注。也可应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口服苗饮水或拌料给予。如发病场,要求30日龄首免后隔3-4周再注射或口服一次,免疫期可达9个月。

6.仔猪伪狂犬病:应用伪狂犬病活疫苗1头份,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出生后一周实施首免,30-35日龄再实施二免。如果母猪在产前3-4周已接种过此疫苗,其分娩的仔猪,可从初乳中获得抗体,可持续3-4周,故哺乳仔猪只要出生后30-35日龄时注射一次就可。

7.猪链球菌病:应用链球活疫苗1头份,临用前用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肌注。注射时间为30-35日龄。注射后7天产生免疫力,14天后产生强大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8.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应用猪败血性波氏杆菌-D型巴氏杆菌油佐剂灭活苗1毫升肌注。注射时间:首免为20-30日龄;二免为首免后2-3周。

9.猪口蹄疫病:应用猪“Ⅱ”型口蹄疫灭活苗2毫升肌注。注射时间首免为30日龄;二免为60 日龄。如需转运或供港猪必须在出售前1个月再注射一次。

科学程序 篇6

在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 科学事业也迈入全球化时代。作为美国政府资助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主要机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履行使命的同时, 也积极参与全球科学合作事业的发展。在8月12日出版的《科学》上, 基金会主任苏布拉·苏雷什表示, 国际科学合作的最大障碍是各方截然不同的科学绩效评估标准和相关科学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全球的协同努力, 制定科学绩效评估的全球准则和实施程序。

文章指出, 在全球科学和工程学的创新系统中, 美国和欧洲的大学一直发挥着领导作用, 它们是新兴科学方向的核心驱动力。“在美国, 这种成功依赖于支持基础研究的联邦科学基金机构在过去60年中发展和改进的竞争性评估机制。”社论指出, 世界正变得高度互联, 地方经济的转型高度依赖于各国科学研究的支持, 同时也依赖于全球合作。社论认为, 建立一套包括严格绩效评估标准和确保科学道德与诚信的基础设施的体制, 是全球化时代的关键。

科学程序 篇7

科学家开发出将小说中的情绪转化为音乐的“转文”程序

科技日报讯一部小说的情感能被转化为音乐吗?这种音乐能被听到吗?最近, 科学家正在开发一款名为“转文” (Trans Prose) 的程序, 能发现文学作品、小说中描写的各种不同的情绪, 并以这些情绪内涵为基础, 通过编程算法创作出音乐来。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9日报道, Trans Prose利用了人们已知的音乐元素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如不同的节奏、音阶会引发不同的情绪, 从而根据小说中使用的情绪词汇自动生成一段音乐。该项目由美国纽约程序员、艺术家兼音乐家汉娜·戴维斯和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赛夫·穆罕默德合作开发, 戴维斯的研究领域是数据可视化, 穆罕穆德研究的是自然语言处理, 为情绪探测、词汇色彩联想等开发计算模型。他们上个月向瑞典哥特堡召开的国际计算语言学会欧洲分会 (EACL) 上提交了相关论文, 介绍了这一编程系统。

Trans Prose程序确定了8种不同情绪的强度和正面、负面两种情绪状态。8种情绪是快乐、悲伤、厌恶、希望、惊讶、信任和恐惧。小说被分为开始、早中、中晚、结束四个阶段, 每段音乐也跟随着小说顺序发展, 用这4个阶段来表现每一章, 并按照不同规则与参数来确定音乐的节奏、音调、音符和八度音阶。

这一程序分为三步:首先分析原文并生成一个全文情感纲要, 统计汇集文章中出现的情绪词汇;然后根据情感纲要生成节奏、音阶、八度、音符及音符序列;下一步, 用JFugue程序来赋格, JFugue是一款用于编程音乐的开源Java程序, 用户能用它来体验各种乐器、音阶、八度效果。“最后把这些情绪涵义导入JFugue, 就生成了合适的音频文件。”

Trans Prose能设法捕捉小说的基调, 给小说故事赋予大调或小调。《彼得·潘》和《清秀佳人》的乐曲由大调生成, 而《暗黑心灵》《发条橙子》和《路》用小调生成。论文指出, 判断一部作品用大调还是用小调, 是由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正面、负面词汇的数量比例决定的, 如比例大于1就用C大调, 只用属于C大调的音调来演奏;如比例等于或小于1, 则用C小调。

目前版本的Trans Prose只是研究的开始, 两位作者还在继续研究该项目, 未来探索的方面包括怎样利用中段音变、曲调间的和谐或不谐;怎样捕捉音乐变化, 自动生成音乐变化词汇表, 以识别文学作品中对斗争、舞蹈或阴谋特征的描写等。

科学程序 篇8

1 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以及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 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很不理想。很多学生认为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很难学, 学起来很枯燥, 缺少学习兴趣,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该门课程, 缺少信心。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不能很好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在上机操作时, 不知道如何设计算法, 算法分析之后, 不知道用什么语句来表达算法, 出现语法错误时, 不知道如何纠正等。如此种种导致学生上机实践效果很不理想。出现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 在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内容偏重于理论, 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C语言的基本概念多, 内容繁杂, 纯粹的语法讲解使得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枯燥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联系不紧密, 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

其次, 在教学方式方面, 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进行, 教师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主体是教师,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学习时缺乏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很沉闷, 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效率很不理想[1]。

最后, 在考核方式方面, 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往往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的考核方式。这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缺少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 往往在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 反而得到较高的分数。这种只重视考试结果的考核方式, 不利于培养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 适应国家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教学改革既要与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相结合,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基础。教学过程中, 需要以实践应用为主导, 以理论为基础, 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如下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 对于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的学生来说, 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几乎为零。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 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抛弃传统教学内容中枯燥乏味的语法概念, 设计实用有趣的经典实例, 把语法基础知识的讲解融入到实例分析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图1 所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在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重点放在C语言基本概念的讲解上, 而基本概念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从而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对该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的基本控制结构、数值与指针、函数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设计一些有趣案例,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编程的过程中, 穿插讲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对于课程体系中的后三个重点模块, 教学内容也要做如下调整:简化表达式强制类型转换、运算符优先级等内容;删除多维数组、多重循环等内容;强化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基本数据类型、算术运算符、二维数组等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为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而开设的, 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理论为基础, 以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强调培养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能力, 并不是要抛弃理论方面的教学, 而是要放弃传统教学中“先学理论, 后学应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需要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单纯介绍C语言基本语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后, 把C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工具, 主要讲解程序设计方法, 通过程序案例讲解语法重点和难点。把“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 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而是通过实例教会学生应用语法[2]。如图2 所示, 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提出任务解决方法。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的方式。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几乎就能决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进行突击复习, 反而得到了高分。这种只注重语法等细节知识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监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可以将平时成绩提高到60%, 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上机操作考核 (包括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代码规范程度、课程实验) 占20%、平时作业 (包括实验报告、课后作业) 占20%、平时出勤和平时上课表现 (迟到一次扣1 分, 旷课一次扣5 分, 上课违纪一次扣1 分) 占20% 综合给出, 而期末成绩只占40%。通过对平时进行监管,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避免期末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复习的现象[3]。这样不仅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期末的考试压力。

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效果

本次实践采用的教材是李梦阳、张春飞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 在没有改变大章节的前提下, 把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逐节讲解知识点的方式, 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含有多个知识点, 把这些知识点都融入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案例中。通过一学期的实践,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学效果很好,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会积极主动去学习编程, 利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不仅可以使用C语言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第三次上机操作) , 还能够对复杂的数组进行处理 (第五次上机操作) , 有些学生甚至能够利用C语言编写用户界面 (课后任务) 。在以往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学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4 结语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 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编程对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创新,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相应改革, 才能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 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笔者针对该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爽, 陈鸿.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时代文学, 2014 (24) .

[2]余丽红, 徐存东, 林春景.基于CDIO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6) .

科学程序 篇9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四位一体化

0引言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技能。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工程,需要系统地学习一系列程序设计类课程。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如要熟练掌握则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索。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程序课程开设比较杂乱,课程教学内容层次不穷,课程间存在过多地重复内容或脱节严重等问题。加上后续课程的延伸,很多学生渐渐地放弃。为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应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它将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软件设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1]]。正处转型时的民办本科院校,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以理论、实践(包括实验、实训)、竞赛和延伸(包括课研)四位为一体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课程体系设置

1.1课程群的构建原则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IT市场进行行业分析,精准专业定位,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根据市场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软件方向定位为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群应是由相互独立但内容承启、性质相关、知识融合的数门课程构成的群体,因此,在构建程序类课程群时就遵循以下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以程序设计为核心的课程,立足于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应用软件开发。

(2)关联性原则。选择的课程应具有关联性,即各课程的内容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

(3)整合性原则。课程群不是把几门相关联的课程简单的叠加,而是要重新融合,去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增添课程之间的空白,体现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承前启后关系[[2]]。

(4)科学性原则。构建课程群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课程群进行融合、分解、实践的过程。因此,必须科学地进行课程群的构建。课程群的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少于3门则构不成群,多于7门则显得庞大,不利于课程之间的融合,一般以3~7门课程为宜[[2]]。

1.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群构建的原则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仔细的研究,最终确定了程序设计类的课程群。该课程群的课程体系主要由C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Javascript、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共七门课程组成。

C语言是一门功能非常强大的高级语言,与后续课程数据结构、Java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将它作为学习程序设计的一种入门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C++、C#、Java,VB、Delphi等,本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智能终端设备的软件设计,所以选择Java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围绕智能终端设备的软件设计目标,后续课程还有Javascript,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等。

2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建设过程

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理论、实践(包括实验、实训)、竞赛和延伸(包括课研)四条主线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四条主线交错进行,使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2.1理论教学主线

课程的安排从第一学期起每学期都应有编程类的课程,做到程序设计课程不间断,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平稳过度。细化各课程的内容,去除冗余,增添空白,形成一个科学性、完整性的程序设计理论教学体系。

C语言是一门程序设计入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C语言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理念和逻辑思维能力。重点讲解各类运算符的运算规则、三种基本程序结构、数组、指针、函数、结构体。其中指针、结构体与后续课程数据结构密切相关。

数据结构是一门核心基础课,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课程的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讲述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存储结构以及对数据处理的算法。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重点讲述递归与分治策略、贪心算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分支限界法、概率算法等几种经典算法。

Java:Java是移动终端设备上应用程序开发的首选语言,它是对前期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等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课程Javascript、Android系统开发的基础,安排在第三学期。重点介绍类、对象、继承和多态等面向对象技术。

Javascript:Javascript是一种独立的浏览器编程语言,它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其主要目的是给静态页面增加交互性。它与Java?脚本语言一起实现在一个Web页面中链接多个对象,与Web客户交互作用,从而可以开发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安排在第四学期。

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重点介绍与Android系统开发相关的内核技术,如Linux环境搭建、I/O程序设计、进程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等,安排在第五学期。

Android系统开发:Android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移动设备综合平台,主要是基于Android SDK的开发,在PC上使用IDE环境进行开发,多数采用Java语言,重点介绍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Android系统的应用API。安排在第六学期。

2.2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主线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应用,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从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灌输学习程序设计要勤实践的思想。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每门课程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其中实验是必须的实践教学方式,其他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变动。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方案如表1所示。

2.3竞赛(含计算机考试)主线

上机操作时,多数学生还停留在“照抄”本书上的实例或老师上课时讲的实例进行验证的环节,并没能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内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的考试或比赛,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算法设计能力、快速编程和调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帮助学生获取相关计算机证书,有助于就业。竞赛计划如表2所示。

2.4延伸(包括课研)主线

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学校或校企合作的课研项目,这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更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科研的过程,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等。

3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课程群建设是一项工程,涉及众多的人财物,需要不断地探索、推进。为了确保该项工程的顺利推进,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

3.1成立课程教学组

成立课程教学组[[3]],组长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负责课程群的规划,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成员由课程群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讲教师要定期沟通、讨论课程群课程之间的知识点的取舍、讲解方法以及学时分配;讨论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实验方案、考试方法以及教材的选定等。

3.2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良好的教师队伍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课题组采用“内培外引”方案来优化教师队伍[[4]]。内培,即教师内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课程之间的内涵与外延;邀请企业人员来校为教师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或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外引,即引进本学科内高职称高学历、项目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

3.3教材的建设

结合软件市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每门课程精心挑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对于某些成熟的课程,比如C语言,数据结构等,其教材(包括实验指导书)完全可以由课程群成员自己编写。课程群建设的重心应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对待建设课程按照“大课程”重新规划,使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相互贯通、互为补充。有了对各课程的整体融合,学生较容易地把前门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后门课程中。

3.4讨论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组开展教研活动,探讨适合学生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比如“举一反三”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又如“一条龙”教学方法,着重于从C语言到数据结构,最后到Android系统开发,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从而研究课程体系从前到后的转化与衔接。

4结语

转型期的民办本科高校,为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软件人才,本文提出了以理论、实践(包括实验、实训)、竞赛和延伸(包括课研)四位为一体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建设几年来,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程序设计教师队伍,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整体有所提升,学生参与到各种计算机考试或竞赛的热情高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万臣,谢芳,胡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3-36.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3]汪波.立体化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2):9463-9465.

科学程序 篇10

一、检察机关在二审程序中的职能认定

(一) 对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职权的不同认识

我国检察机关在审判中是行使公诉权还是法律监督权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也是一个混乱的问题。在刑事二审中, 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概括起来无非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的职权是法律监督权。第二种观点认为, 检察机关在二审程序中既有公诉职能, 又有法律监督职能。第三种观点认为, 检察机关在二审程序中的职权是公诉权。

(二) 对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的职能定位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六十二条规定, 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的职能具体表现为:客观全面地审查原审案卷材料, 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重点审查原审判决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量刑是否适当, 审判活动是否合法, 抗诉理由或上诉理由是否正确、充分。同时监督、检查第一审检察院公诉工作的质量, 指导第一审人民检察院正确完成刑事指控任务。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六十条规定, 在出席第二审法庭时, 检察机关的工作形式和方式具体表现为: (1) 认为原审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的, 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2) 认为原审判决或者裁定没有错误的, 依法提出维持原判建议; (3) 对第二审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对法庭审理案件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况记明笔录并依法处理; (4) 进行其他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的诉讼活动。

从上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可以清楚的看到, 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的职能是全方位的法律监督职能。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对一审审判活动及其裁判、二审审判活动及其裁判、侦查活动、一审公诉活动等方面的全方位监督。这是由第二审公诉“重在诉讼监督”的任务决定的, 也是第二审公诉区别于第一审公诉“重在指控和证实犯罪, 同时进行诉讼监督”的重要表现。与之相对应, 决定了检察人员在第一、二审程序中的法律地位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在一审法庭上, 将出庭检察人员称之为“公诉人”, 那么其相应的履行公诉和法律监督的职能;但在二审法庭上, 将其称为“检察员”。所以从法律规定的“公诉人”到“检察员”称谓的转变, 也反映出检察机关的职能在一、二审中的转变。

(三)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内容

1. 对一审审判活动及其裁判进行监督。

检察人员要对第一审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 对一审判决认定的全部案件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实体性问题进行真实性、逻辑性、合法性等审查,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查意见, 对一审审判活动及其审判结果进行评价, 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违法行为, 肯定其中合法和正确的行为。上述职能是二审检察机关监督的基点和重点。

2. 对二审审判活动及其裁判进行监督。

出席二审法庭的检察人员要监督二审审判活动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 对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行为要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对二审裁判要及时进行合法性审, 并决定是否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3. 对漏罪漏犯进行追诉监督。

在二审程序中, 有些被告人慑于法律的威严, 向检察人员交代了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遗漏罪行或者遗漏犯罪嫌疑人。有些情况下, 检察人员通过对全案卷宗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比对, 也能发现一审公诉或一审判决中遗漏被告人罪行或者遗漏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对此, 二审检察人员应当对发现的漏罪漏犯线索进行认真审查和核实, 并根据情况依法处理。

4. 对侦查活动进行合法性监督。

侦查活动的合法与否是排除非法证据的前提。因此, 二审检察机关要通过提讯被告人、审查侦查卷宗等活动对侦查阶段的侦查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对其中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 同时可以在二审期间补强证据、排除非法证据, 以维护司法裁判权威性, 维护原审被告人、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5. 对一审公诉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对二审案件的审查和办理, 必然涉及到对一审公诉工作特别是办案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对于办案中发现的个案中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对于普遍存在的某类问题要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性意见, 并督促下级院改进工作, 提高一审公诉水平。

(四) 抗诉中二审及原审检察机关的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

在我国, 一审检察机关是启动抗诉和制作抗诉书的主体, 而其上级检察机关则是对抗诉进行审查和参加二审抗诉法庭的主体, 两级检察机关是抗诉程序的共同参与者。

从形式上看, 依照目前的制度设计, 原公诉机关是提起抗诉和制作抗诉书的主体, 在二审法庭上检察员首先必须宣读由原审检察院制作的抗诉书。在法院最后的裁判文书里也是以原审检察机关作为抗诉机关。从公示公信的角度来看, 原审检察机关才是行使抗诉权的主体, 其上级检察机关不过是为支持原审检察机关的抗诉, 代其出庭罢了。

从实质上看, 上级检察机关不但可以撤回抗诉, 而且事实上是以其独立审查得出的抗诉依据作为出席法庭的基础的。这样一来, 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首先, 既然是作出支持抗诉的决定, 如果是以完全不同于抗诉书的依据进行抗诉, 实际上是否定了抗诉书的实质内容, 这就谈不上是“支持”其抗诉了。其次, 原审被告方收到的是原审检察机关的抗诉书, 只能针对抗诉书进行出庭准备, 如果出庭检察员是以抗诉书以外的论据作为其出庭的基础, 事实上就等于剥夺了被告方进行辩护准备的权利, 不利于被告人的权益保障。再次, 检察员在法庭上宣读的是一审检察机关的抗诉书, 在其后发表的出庭意见中却否定了抗诉书的抗点和相关理由, 显得自相矛盾。由于二审检察机关依据自己审查得出的抗诉意见和理由, 出席法庭所带来的上述一系列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也容易引起一些混乱。

有的法院认可二审检察机关所提出抗诉意见和理由, 不再将被二审检察机关否定的原抗诉意见作为庭审内容;有的法院则将原审和二审检察机关提出的所有抗诉意见都作为庭审内容;还有的法院仅认可抗诉书中所提出的观点, 认为二审检察机关无权自行更改原审抗诉机关的抗诉意见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解决, 就会使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形成内耗, 不利于法律监督权的统一行使。

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 目前有的地方的二审检察机关在作出支持抗诉的决定后, 即制作《支抗意见书》送达二审法院及原审被告方, 明确阐明二审检察机关支抗的观点和具体理由。二审法院在开庭时, 则紧紧围绕二审检察机关的支抗意见展开庭审调查, 出庭检察人员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也围绕着支抗意见展开辩论, 这种做法既有利于二审法庭审理, 又有利于保障被告方辩护权的行使, 得到了高检院的肯定。但这种做法毕竟还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今后在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立法中, 可以考虑将这一做法纳入法律条文中, 进一步规范刑事抗诉工作, 提高抗诉水平。

在刑事二审程序中, 无论是审理上诉案件还是抗诉案件, 二审检察机关都是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参与其中的, 刑事控诉不再是二审检察机关的职责。作为一种司法监察权, 法律监督也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一面, 二审检察工作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法律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正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缺失的表现。全面加强法律监督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法律监督的领域, 但在另一方面, 行使法律监督的方式又应当是谦抑、节制、居中的, 不能将法律监督作为一种实体性对抗的制衡权力来看待。全面加强法律监督和防止法律监督的滥用, 寻求两者之间的并行不悖和平衡把握, 是二审法律监督所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与法律监督职能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人本理念。人本理念不是执法的对立面, 它被看成是推动法制进程, 提升执法者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

检察机关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执掌着保障和限制公民权利的强制权, 掌握着法律的执行, 控制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现代检察官应当是法治国家的守护人, 是国家法意的代表人, 而绝非政府的传声筒。检察机关的任务不仅仅是证实犯罪、揭露犯罪, 维护法制统一, 监督法律的正确有效实施, 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由于二审的特点, 决定了二审法官具有较大的权力,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因此就显得更为重要。

法律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检察法律监督职能全面发展, 要从服务发展出发, 切实解决好检察工作不断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服务大局。坚持检察工作协调推进, 就要注重整体协调, 强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强多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 推进各项工作发展的良性互动;要统筹兼顾, 重点处理好各项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业务建设与队伍建设的关系, 基层、基础和基建之间的关系。

执法水平不仅要提升, 更要全面协调持续。检察职能是复合性权能, 检察机关拥有法律赋予的刑事审判监督、民事审判监督、行政审判监督、立案监督、批准逮捕监督、监所羁押监督等多项法律监督职能, 这些职能之间存在着全面协调发展问题。全面协调持续观, 就是指在法治建设的背景下, 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各项法律监督职能, 使检察工作、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地发展和整体推进。要全面均衡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对侦查职务犯罪、审查批准逮捕、公诉可诉罪行、对生效民事行政判决检察监督、对生效刑事判决检察监督、对执行羁押场所的监所检察监督等各项法律职能的开展要并举, 实行人文人道执法, 文明执法。

三、结语

在刑事二审程序中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推进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 为社会提供公正、效率和有质量的法律服务, 是我国各级检察机关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目前, 一方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本理念为主导、各项法律职能协调发展的专门法律监督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另一方面, 专门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与社会公共期待之间存在差距、人权保护水平不高、执法文明有待提升等问题, 已经成为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强化法律监督, 提高社会与经济的法律服务水平, 关键是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推行依法治国方略, 大力倡导人本维权的执法观念, 促进检察机关各个法律职能协调均衡发展、推进检察内部体制与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专门法律监督体系。

摘要:检察机关在我国刑事二审中是行使公诉职能, 对于法律监督职能的正确定位, 不仅不会削弱检察机关的作用, 反而能够加强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中的作用, 并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刑事二审,法律监督职能,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徐静村,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陈瑞华, 蒋炳仁.庭审方式改革理论与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

[3]陈卫东, 李玉华.刑事二审程序中检察机关的职能与地位.法学杂志.

上一篇:延边区域下一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