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原理论文

2024-10-21

格式塔原理论文(精选12篇)

格式塔原理论文 篇1

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是多元化发展,社会和文化都反映出这样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是以社会文化、人类的生理以及心理为基础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烙印。设计的概念逐渐模糊化,越来越多的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格式塔原理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利用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指导,能更好的引导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格式塔原理

1、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设计目标,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础元素进行设计和创作,这是一种把视觉化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并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各种设计产品,以及各类图标、舞台、文字设计等。其核心是图形设计,利用人的视觉构造系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确认。

2、格式塔原理

20世纪艺术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格式塔原理,其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研究“形”的视知觉。根据格式塔原理,仅仅是某种事物的表面状态并不能被称之为“形”,笼统的形状即事物各分部的组合排列也不能称之为“形”,“形”是人已具备的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结构,是由人的知觉活动形成的整体,即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主动组织或构造的产物,而不是客体本身已有的。整体在性质上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格式塔格言。

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设计者经常面对的是极为复杂的设计结构,而选择一种最优的设计方案才能让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如何通过破碎的、模糊的“形”,产生更大的形式意味,这就需要格式塔原理的参与,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实现张力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影响和应用

1、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就是完形原则。根据魏特海默这一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人在知视觉过程中,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完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设计作品本身形状不完整或者轮廓出现空缺,观者在面对设计作品时总是不自觉地去寻求一种整体上的完形感。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在第一或直观的设计中可以不完整,但这种不完整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观者在观看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视觉找到一种完整感,要想达到这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格式塔原理的指导。

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的指导意义上,根据格式塔原理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张力,格式塔原理强调在性质上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意味这要寻求一种最优的方案,而这种最优的概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如何使设计的作品更具张力,更能引起观者的兴趣。由此可见,格式塔原理的确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2、格式塔原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前文所提到的,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原理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应用到设觉传达设计中。例如在标志设计中,设计出的标志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但这种“不完形”是设计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留给观者一定的空间,引导观者自己去思考,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到标志的完美性和完整性,反而会使标志设计独具匠心,更加耐人寻味。这样一种设计,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完整的,但是却留给观者以空间,让观者用思考想象来弥补,在自己脑内形成一种完整的印象。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把人的视知觉看成一个整体抽象的过程,一方面保持的图形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对图形进行简洁化处理。当人的视知觉面对复杂的事物时会自觉简化这一事物,只留下这一事物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从而完成对这一复杂事物的认识。这就是格式塔原理的简洁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对事物完整性的损害,而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结构或特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这一原则往往能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而难以忘记的作品。比如在包装设计中,根据客户要求,为了突出产品的某一特征而故意弱化产品的其他特征。例如矿泉水包装的设计,某一矿泉水的卖点就是取自天然水,那么在其包装设计中就应该着重突出这一点,而此产品其他特点就要相对弱化,甚至不在包装设计中出现。

图形背景分化原则也是格式塔原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一般情况下,这一原则是指将视知觉对象中的一部分剥离开来作为图形,其余部分则作为背景或底图。图与底的关系并非是一种静态的恒定的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对其进行重构,已达到图和底比例的最佳平衡状态。这一原则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决定这设计作品给人的感官是否是和谐的,统一的,设计者应该重视这一原则,以设计出图与底比例平衡的作品。

三、结束语

完形、简洁、和谐以及平衡,这是格式塔原理所追求的原则。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这些也是其设计作品所追求的原则。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图形时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不仅是满足人们视觉的愉悦,还要传达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格式塔原理的帮助。格式塔原理对设觉传达设计的帮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准备和引导,也能使设计出的作品蕴含文化和大众心理的美感和意义。

摘要:按照格式塔原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形”,并不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直接效仿,而是一种对视觉所辨识事物的知觉构建活动,其核心是研究“形”的视知觉。视觉传达设计使用符号传达视觉信息,利用人的视觉构造系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确认,本文以格式塔原理为基础,浅谈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格式塔原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丰明高.平面设计中的图形与视觉传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

[2]马珂.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美学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3]周胜.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J].大家,2010(8).

[4]凤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

格式塔原理论文 篇2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产生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完形法则

就近律

1.相近(Proximity)。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2.相似(Similarity)。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3.封闭(Closure)。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4.简单(Simplicity)。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学派贡献

1.对冯特元素主义的反击具有进步意义格式塔学派和行为主义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德国和美国向冯特的元素主义及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发难。但到了后期,两者又逐渐分歧,并且针锋相对了:格式塔学派主要反对冯特和铁钦纳将意识人为地分析为元素并无视价值在意识中的作用,行为主义则拒绝意识,把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排斥在心理学之外。黎黑曾指出,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把整体分解为元素不仅是人为的,而且是无意义的,科学上也是无结果的,它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东西”。这话虽然重了些,但却不无道理,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冯特和铁钦纳的理论体系漏洞百出,举步维艰。格式塔学派大胆地冲破了元素主义的束缚,积极而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这对促进心理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大有脾益的。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由于格式塔学派在知觉领域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研究,使得经验论、联想论、官能主义的传统方法逐渐让位于先验论、整体论和突创论。知觉心理学也由感觉心理学的附庸变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并在短时期内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3.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较大与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一起在1921年创刊《心理研究》的戈尔德斯坦采用格式塔学派的整体观,否定了原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马斯洛曾在他最祟敬的两位老师之一的惠特海默指导下,研究整体论,形成了自己的整体分析的方法论,主张以此来研究人的经验;罗杰斯也主张对人的心理事件或直接经验进行现象描述和整体研究;罗洛·梅强调对主观意识经验的整体体验和描述,主张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学派的潜在影响。4.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模式、组织作用、结构等在研究知觉的认识过程及高级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并注重人们对感觉信息输人的组织和解释的主动性,这些都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方法论上,格式塔学派强调研究直接经验,并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也成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可见,格式塔学派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是极大的。正如罗伯特逊指出,认知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格式塔现象。

内容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

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考夫卡

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同型论这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考夫格式塔心理学图3

卡认为,大脑并非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感觉运动的连接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场。例如,让被试坐在暗室内,室内有两个光点交替闪现。当两个光点闪现的间隔超过200毫秒时,先见到第一光点,后见到第二光点,两者均静止不动;当间隔只有30毫秒时,被试则同时看到两个光点,它们也静止不动;但是,当间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60毫秒时,被试则看到一个处于连续运动的光点。被试在事实上无运动的情境里觉察到明显的运动,说明光点引起了相互交迭的两个脑场,使之产生运动感觉。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心物场的张力在脑中表现为电场张力;顿悟解除脑场张力,导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考夫卡坚持心物场与脑场之间在功能上是同型的,从而使他在对经验和行为作出整体的动力学解释时幸免于二元论

影响

格式塔学说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给整个心理学以推动和促进;它向当时存在的诸种心理学体系提出中肯而又坚定的批评,对人们深入思考各种对立的观点具有启迪作用;它的主要学说极大地影响了知觉领域,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致使后人在撰写各种心理学教科书时不得不正视该学派的理论;它使心理学研究人员不再固于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而是从另一角度去研究意识经验,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打下了伏笔;它通过对行为主义的有力拒斥,使意识经验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它的哲学基础导源于现象学,并用大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了现象学,遂使欧洲逐渐形成一股现象学的心理学思潮,直至今天仍有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平面设计运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

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在处理不同内容的图片和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时,只要将每一幅图片相应的文字段落与之贴近,在此不同的图文组合之间保持一定间距,无须指引符号,读者也不会搞错各个图片和文字段落之间的关系。报刊杂志的版面编排,字母与字母、词与词、行与行之间,也都运用了近缘关系,使版面整体分为若干贴近的栏块,成为若干个相关的视觉组合。

3:结合在构图中,结合就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联合在一起,无法分开。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比如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法--异形同构: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在视觉表达上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

4:接触

接触是指单独的视觉单元无限贴近,以至于它们彼此粘连。这样在视觉上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统一的整体。接触的形体有可能丧失原先单独的个性,变得性格模糊。就如在图案设计中相互接触的不同形状的单元形在视觉感受上是如此相近,完全溶为一体。

5:重合重合是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区分已被联结的原来各个视觉单元就越容易;相反,如果所有的视觉单元在色调或纹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那么,原来各个视觉单元的轮廓线就会消失,从而形成一个单一的重合的形状。重合,能创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统一感和秩序性。重合各个不同视觉形象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些视觉形象的总体外形具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轮廓,那么这样的重合成功了。

6:格调与纹理

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元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但在一定的场合,别的因素也可能起作用。例如,一个格式塔中视觉单元的总量就可以影响它的外观。当数量很大,以至不能明显地看出单独视觉单元时,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比如透过窗户看到的不远处的树林是足够大的,可以构成一种格调;但是,如果在飞机上俯瞰一整片树林,恐怕就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纹理来看了。

格调和纹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当视觉单元大小及数量变到一定的量值范围,这种特性可以使格调显得像是一种纹理,也可以使纹理呈现为一种格调。或者,创造出一种格调之内的纹理,以至格调和纹理同时并存

7:闭合有一种常见的视觉归类方法基于人类的一种完型心理:把局部形象当作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感知。这种知觉上的特殊现象,称之为闭合。

“格式塔”心理疗法 篇3

1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记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记住,你现在是生活在此时此刻,而不是生活在昨天和明天里。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目前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忧虑本来就是一种没有用处的情绪。

2生活在这里。想着你现在就是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想它也没有用。杞人忧天,徒劳无益;惶惶不安,对于事情毫无帮助。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你也许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在单位碰到领导或同事时,你向他打招呼,可他没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这个人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是对我存有戒心吗?是轻视我吗?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其实,也许你没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时,他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正在想着家里发生的事,或者什么不愉快的事,没有留神注意你。因此,不必因为他对你没做出反应就想入非非。胡乱猜想推测是毫无意义的。很多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根据的“想当然”所造成的。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化社会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忙忙碌碌地整天想着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绞尽脑汁,耗尽脑力,因而往往容易忽视或者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等。“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为重要。没有感受就无从思考。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而且,人终非是一台计算机,不能白天黑夜地在那里总是计算个没完,人需要用感受来滋润自己的心田。

5要输送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意接受那些忧郁的、悲哀的、凄凉的不愉快情感。但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有愉快,就必然会有悲哀;相反地,有悲哀,也就会有愉快。愉快和不愉快不仅相对而言,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着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首先,应该认识到既有愉快的情绪,也有不愉快的情绪;其次,要有既接受愉快情绪又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总是愉快、兴奋,那反而是失常的现象,也许说不定息有躁狂症。

6不要先判断,要先发表参考意见。“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要先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的不必要的摩擦、矛盾和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现代化社会里,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它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金钱等。“格式塔疗法”对这些一概持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8我就是我。不要说什么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等等。你应该从起点做起,努力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想入非非,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最后的目标和信念应该是:“我就是我自己”。

9要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学校不好。工作不好,会推诿领导不力,条件太差,等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格式塔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

合理运用“格式塔疗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就能调节、控制、把握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格式塔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篇4

格式塔(Gestalt)一词是由德语音译过来的,又称完形,意思为形状或是形式。在心理学上指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1912 年由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提出并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在西方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心理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在20 世纪30 年代人们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与审美艺术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用于解释视觉艺术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中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美国冯特构造主义要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是感觉元素的总和,行为不全是反射弧的循环,在解释学习行为理论中认为思维过程是对结构的重组或创新的观点。

2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的主要内容

(1)感觉和知觉。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类对各种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进行综合而形成的。而感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在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感觉就是人类知识的源泉:知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地反映,这便是知觉,而人的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视知觉。视知觉是指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它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也就是看见了、察觉到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且进一步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即视知觉不仅仅是一种观看活动,同时它已经上升到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是人类大脑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包含一切思维的能力。格式塔认为人们通过视知觉活动,能够把对象加以简化、组合、抽象以及分离。像人们眼中看到的色彩,它不只是单纯的红黄蓝绿青靛紫等色彩,而是会联想到具体的与之有关系的事物;格式塔心理学对“形”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都对“形”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

3 格式塔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多项知觉组织原则,这些原理对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和拓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是格式塔的完形原则,格式塔视知觉原理研究得出当外界的某一客观事物不完整地或是某个单元局部呈现在人们的感官面前时,其实在人类的脑海深处已经构建一个完整的形与之相对应,如果人类脑海深处的形与外界的客观事物出现不符时,意识中的这个形就会出现残缺,此时人类的内心就会自发地产生出弥补这一缺陷的趋势,这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就使外界环境的这一不完整的形本被完善化或变成良好的“完形”,这便是格式塔视知觉原理中的完形原则,它的实质其实是使视觉单元之间的空隙形成一种填充,使觉单元倾向于形成简单形式的闭合。这一心理活动同时也构筑了人们潜在的心理连接。完形原则可以使设计师们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具体可以运用在图形创意设计上、字体设计及版式构成与编排设计上,它可以赋予平面设计元素形成新的意念和视觉效果,也将使平面设计来得创意有趣。格式塔原理被平面界视为最重要的一种图形创意方式,比如格式塔心理学用以说明其整体论思想的一个常用图示:将三个面积、色彩相等的圆形与两个呈垂直交叉的矩形呈三角状放置,实际上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中会形成这种填充式的封闭趋势,让人们的不由自主地认为画面中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且是一个白色三角覆盖着三个圆形这样的“假象”,实际上图中只有三个缺了角的圆形,这一方式打破了正常情境中的心理特点和视觉。除了完形原则其次是被广泛运用于平面界的格式塔的简洁原则,人的知觉不仅有能够自发地保持图形完整的功能,对图形还具有进行简化的功能。格式塔心理学的这种简洁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在图标的设计及画面构图和版式编排等方面此原则都被贯彻得淋漓尽致,它已经是平面设计具体设计方向的纲领性及指导性的总原则同时也被视为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原则,比如版式设计原则里有一则正是这么要求的,在符合主题,表现形式与内容一致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师们尽量简洁画面突出美感。再如,黑白图标的设计,设计师们也尽可能地减少画面设计中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尽量让需要表现的主体形象从背景上抽离出来,利用主从关系,强调对比,加强空间关系或四周留白等方式使主体形象突出。通过运用这种简洁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背景干扰主体对象,从而更加突出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等于间接地增加了主体的信息强度,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再则,格式塔的另一重要原理即图底关系原理在平面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和贯彻执行。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也指形体和空间的关系或是平面正负形的关系。一个视知觉或者通俗地讲任何一个平面作品都可以分为图形和背景这两个部分即,图形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体,是人们注意的中心,看似被一个轮廓包围着的具有形状大小颜色数量方向位置等视觉形态特征且结构明显的并被看成一个整体的对象,剩余部分则为称之为背景,它往往处于视觉重心的边缘或是被大面积省略缺乏细部的通常不表现为一个物体。在知觉场中,图形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人的眼睛和意识具有把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的能力,确切地说,是具有自主定义主要视觉形象和次要视觉形象即图形与背景的能力。但是,在平面空间中,主题和背景是靠彼此界定的,又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只有在背景的成全和衬托下它才是主体,一个好的作品,背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通过图形与背景逆转理论的运用,可以指导平面设计者巧妙地设计图形与背景。将此原则贯彻到极致的日本知名设计师福田繁雄,他的设计理念就是,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他擅长于利用图底反转、矛盾空间、图形边线共用等错视原理和手法打造丰富、有趣、诙谐、恰到好处的空间,看似简洁实则寓意深刻,比如他的《F》海报系列、1975 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均利用了图与底之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将黑白、正负形成虚实互补,互生互存的独特创意,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另外我国古代的太极阴阳图以及著名的卢宾之壶均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4 结语

12格式塔心理治疗心得体会 篇5

喀什师范学院 教育系 09-6崔鸽

摘要: 主要阐述的是关于格式塔治疗法的基本理论,理论要点,致病原因治愈机制和格式塔治疗发的不足与贡献以及自己对这一方法的看法。

关键词:格式塔治疗法 基本理论 人性关 体验循环 整合非整合 自我理论

格式塔治疗又称完形疗法,是现象主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整合,它由弗伦茨·皮尔斯等所开创。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疗法之后的第三大治疗流派。

皮尔斯认为,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当事人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由于看重的焦点在于当事人对现实环境的察觉,因而其取向可谓是现象学的;又因为该治疗法的基础是在此时此地,故同时也是存在取向。换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牵涉到一个人的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因此,该治疗法要求当事人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由此可见,完形治疗法是生动、活泼的,它能实际的增进人们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同时,该治疗法是体验性的,当事人必须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完形治疗法的功效取决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疗效,即是源自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

一、基本理论

(1)人性观 完形理论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基础,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与整体密切联结。与强调过去经历的精神分析不同,完形理论认为,了解个人目前所处的情境更重要。了解一个人现在如何表现,比注意他为什么会如此做也许更重要。

格式塔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在于逐渐整合当事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让他“重新拥有”自己曾经否定的部分。

(2)此时此刻的现象观

格式塔治疗强调现在此时此刻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沉湎于过去实际上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格式塔治疗的重点是“现在”和“如何”,帮助当事人为他们自己所体验和所做的任何内容承担责任,使他们依自己的期望而生活,真正成为他们自己。

(3)未竟事务的情绪论

未竟事务是指当事人曾经被压抑而未表达出来,但却有鲜明记忆与想象的一些情感。格式塔治疗就是要协助当事人突破困境,鼓励他们通过体验来整合原先曾极力排斥的自己的另一面,启发其认清并接受自己是一个人怎样的人,而不是只希望成为怎样的人,那么,就有改变的可能。

(4)神经症人格论

反映神经症人格特质的五层皮分别如下:

1.虚伪层:即以刻板的和不坦诚的方式对别人做出反应。

2.恐惧层:害怕看到连自己也无法认可的一面,拒绝接受实际上的自我突然现身,以为别人会拒绝接受自己真正的一面,回避因看到自身那些曾予以否认的方面而产生的情绪痛苦。

3.僵滞层:即自我成熟处于停滞状况,当事人自以为一无是处,无力自拔,无可救药,常有死寂感。4.内发层:即由于长期形成的自我防卫,当事人触及自己的内心的感觉已经麻木。

5.外向爆发层:即当摆脱了伪装,原来欺骗和虚伪的面具除去之后,当事人就可以释放出因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而被抑制的巨大能量,表现出十分痛苦和喜悦的爆发状态。

二、格式塔治疗

格式塔治疗法认为,人类有一种朝向整合的内驱力和朝向完满的倾向,集体的自我调节机能会不断引导人朝向同化﹑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个体当接受自己的本然状态真实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但由于个体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会使人们否认﹑压抑自己的需要。人们竭力去去做他们被教导应该成为的样子,竭力去实现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结果导致与真实自我的疏离和心灵的扭曲。

格式塔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讲真实的自我从“应该”的专横中释放出来,通过觉察力、自我接纳和理解到“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的本然状态生活”协助当事人毫无内疚地按照自己的本然状态生活和自然成长,使他不断朝向实现生命潜力的全人的方向发展。

格式塔治疗法个体人性观出发强调机体的自我调节,从自我调节基础上归纳一个更为精确的过程称之为体验循环,其实质是有机体满足某种需要,建立机体平衡的过程。当个体与环境他人互动缺乏充分而恒定的关爱和协调一致平衡就会被打破,个体就会缺乏良好的接触,良好的自我支持无法接受自己的本然状态,逃避 不真实面对生活和境,找不到社会支持,内化的调节与自我不一致,自我内部冲突,牺牲自我需要或满足而内疚,接触界限失调。因而个体出现非整合状态,出现心理问题。

格式塔治疗法认为1.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询者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2.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3.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地干扰。4.在咨询手法上,格式塔疗法甚强调帮助来询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使来询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

三、格式塔治疗的程序与方法

1.首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当事人认识个人成长中“蜕皮”和消除“抗拒”的必要性。通常这些抗拒形式有:(1)内射;(2)投射;(3)反转;(4)聚合;(5)转向

2.空椅对话试验:格式塔治疗理论认为,心里的内在冲突与人格的两种相反的极性倾向的分离相关。采用“幻想式自我对话实验”可以促进当事人对自己内在分离的两种倾向的察觉,看到一直我们曾花大力气对自己和对别人保持神秘的内容,最终促进人格的整合。

3.角色反转训练:格式塔治疗理论认为,心理困惑者的某些症状正好是潜在冲动的倒转表现。所以治疗者可建议当事人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尝试表演他们自己平时很少或从不表现出来的另一面。通过这种训练使当事人与潜意识中那些被埋没和拒绝的另一面进行接触,从而实现人格的整合。

4.句型替换训练:格式塔治疗理论认为,一个人内在的人格特点常常投射在其习惯的语言表达的模式中。格式塔治疗十分强调治疗者要有瞬间捕捉当事人潜隐性语言的能力 5.想象预演训练:格式塔治疗理论认为,人们常常在想象的世界里预演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体验可怕的情绪反而会导致整合与成长。类似地还可以鼓励当事人做夸张练习

6.感觉留置训练:即指在当事人想逃避不愉快的情绪和情境时,治疗者鼓励当事人尽力暂时保持和体验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借机深入触及这种想逃避的感觉。忍受和体验这种痛苦可促使人对自己的察觉和引发新的成长。

在用格式塔治疗法治疗师我们应注意(1)格式塔治疗始终要注意调动当事人自己的主观努力,有些当事人宁愿放弃运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被动地利用别人来替代他们看和听。(2)各种实验过程中当事人重演出痛苦的记忆,想象一次可怕的经历,指导者应密切注意这种实验对当事人是否过于危险或不够引发察觉,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及时的处理。(3)训练进程中应注意不断更换一些话题,从而保持训练的活力。训练中如果当事人感到十分的不情愿,他可以自动放弃或暂停,治疗者不可强求。

四、格式塔治疗法的不足与贡献

(1)贡献

无论是个别或团体咨询,这种行动式的治疗法可以把冲突和挣扎带进生活,借助这种技术,当事人可以实际体验他们的挣扎,而非只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不停地谈论问题。这样做的结果特别能增加当事人体验现实的察觉力,使其能发现自己崭新的一面。

完形治疗法的另一项贡献,就是运用活泼的方式,把过去与问题有关的部分带进现在,然后再以生动的态度来处理这些过去的问题。治疗者用颇具创意的方法来激励当事人,借此帮助他们能够察觉以及有能力去清除有关现实功能的障碍。此外,在咨询过程中注意当事人明显语言及肢体动作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形治疗借助技术的运用和敏锐的观察,可帮助当事人强化以此时此刻为中心的察觉力,这使他们不但能察觉到此时的感觉与想法,同时也可完全明白自己正在做些什么。经过这种历程后,他们便能对自己所言所行负起更大的责任。

(2)不足 和限制

一般对皮尔斯式格式塔疗法的主要批评,就是它不太重视人格的认知。皮尔斯的确不鼓励对一个人的经验做思考。许多完形学者强调察觉和表达感觉,却往往忽视了检视思考的部分。部分从事实验治疗的工作者认为,把认知结构带进治疗中所经验的事物,正是抗拒感觉体验此时此地的一种防卫。但是,像这种偏执的倾向已产生部分改变,已经有许多治疗者开始注意认知整合的工作。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必须更注意理论的指导与说明及认知的因素。

目前的完形治疗工作极重视治疗者与当事人间的接触与对话,此即指治疗过程中的存在性会心晤谈,此种晤谈对当事人有益。要使完形治疗法真正发挥功效,治疗者本身必须要有较高层次的人格发展,一方面能完全察觉自己的需求,且能让这些需要不致干扰到当事人的治疗过程;另一方面能敏锐地处于此时此刻,同时能无防卫地自我坦露。但是,其间仍存在着一种危险,即若治疗者欠缺纯熟的训练,极可能会有一种要将治疗重心置于给当事人深刻印象的积极欲望,并试图要操纵他们。同时皮尔斯提倡的只对个人负责的问题,容易让人变成极端个体。参考文献:

(1)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 主编 《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浅谈色彩中的格式塔理论 篇6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课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在视觉界面设计中已经有广泛的运用。本文通过分析色彩中的格式塔理论,利用格式塔理论中元素雷同性与识别性的特点实现对目标元素进行合理的分级和分组,辅助用户的认知;另一方面,提出由于格式塔形式自身特点造成的认知良好却“寻路困难”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对今后视觉界面设计中格式塔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格式塔理论;色彩;雷同性;识别性;寻路困难

1 格式塔中的雷同性与识别性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形成整体认知。

什么是构建结构呢?构建结构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分与归类的过程。其中区分的过程需要用户感受到该元素的识别性,以便从众多信息中辨识出自己所寻找的信息;归类的过程需要用户找到要素之间的雷同性,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划分进同一组。比如一张图中,有若干不均匀排布的圆形和正方形,我们会很自然地将图中的方块联系在一起,而不理会其他背景元素,尽管这几个方形元素距离不一。这是因为我们视觉系统在构建结构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这几个正方形相对周围圆形的识别性,从而将它们区分出来,然后这几个正方形又因为具有外形颜色上的雷同性,视觉系统很自然地会将它们归为同一类,从而完成整个区分与归类的视觉构建过程。

值得一说的是,这里构建结构涉及人们的一个完形心理,即人们有喜爱平衡、对称、简练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也被称为“完形趋向律”。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2 结合北京移动手机客户端界面分析色彩中的格式塔理论

接下来,我们结合北京移动手机客户端来研究下色彩中的格式塔运用对用户认知的影响。

北京移动手机APP内有欢乐版和商务版两个版本,在欢乐版首页界面,我们看到用户的流量信息(流量总额、已用流量和剩余流量)分别用三个外形相似的气泡显示,根据格式塔的雷同性,很容易让人将他们归为同类,用户很自然地理解它们是同类信息;而三个气泡彼此之间又通过三种不同的颜色红黄绿区分开,突出了各自的识别性,从而很清晰地表现它们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而在商务版中将同样的三个信息隔离开了,其中“本月剩余”和另外两个流量信息的显示方式差别很大,缺乏雷同性,用户很难将他们归为同一类。

但雷同性和识别性之间关系十分微妙,如果满足雷同性,缺乏识别性,就会造成界面元素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问题。我们看欢乐版下面的流量业务入口中,四个业务入口外观采用外形相同的贝壳,虽然满足了雷同性让人知道它们业务层面的相关性,但由于它们外形颜色完全一致,如果不看上面的字几乎无法区分开,用户极容易误操作。这方面商务版中做得更好一些,它用四个外形相似颜色不同的色块区分开,让用户很轻松地感受到这四块展示的是不同的功能却又有一定的联系。

当元素间缺乏雷同性就会造成界面元素虽然各不相似,却又截然不同,当这种互不相同的信息总量超出用户能最多接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认知障碍。例如北京移动APP的设置界面,整个界面各个元素采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标区分,互不相同,尽管识别性不错辨识度很强,但由于元素之间毫无雷同性,导致界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章法。使得用户一时之间很难找到想找的入口。

在流量分类明细的界面里,用户滑动查看后面的界面时,会发现界面上方的色块与下方的滑块颜色不一致,这无疑不符合人认知归类的视觉构建,根据认知习惯,人们会自然地将具有雷同性的色块归为同一类,这实际上也是格式塔接近性原则。因此这里建议将界面滑点颜色与上方色块颜色统一,这样既增加了同一界面里的“雷同性”(同一界面上下色块颜色相同),又保持了界面之间的“识别性”(界面之间颜色不同)。

在企业黄页界面,点击上面“中国建设银行客户服务热线”后,用户很难看出绿色的号码功能键与哪个企业名字对应,甚至更容易认为跟功能键下面的企业名字对应,从而造成用户误操作。简单地说即企业名字与它的电话之间缺少“雷同性”;点击和未点击的企业之间缺乏“识别性”。那么,我们改进的思路也很清晰了,即制造企业名字与其对应的电话之间的“雷同性”并增强点击和未点击的企业之间缺乏“识别性”,所以我们可以将界面上的绿色分割线去掉,然后将点击后的企业名字和下面的呼叫图标变成相同的颜色。

3 寻路困难

什么叫“寻路困难”?字面上理解就是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往哪走才能到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或者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处。放在软件应用中,寻路困难的局面同样存在,由于种种原因,用户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操作完成任务,或者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个流程之中等等。分析其原因,实际上由于格式塔形式自身的“对称”、“均衡”、“重复”等特点,往往使得整体识别性方面存在缺陷,容易造成认知良好却“寻路困难”的局面。

在网站多步注册界面,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在注册流程中突然会找不到自己目前处在哪一个流程步骤中,是身份验证?还是补充个人信息?虽然界面上方的导航步骤每项排列均匀,认知良好,但仍容易让用户“迷失”。那么如何改进呢,我们这时可以通过打破原有均衡、对称的形式,添加某些特殊标识或装饰,从而增强界面的识别性。就这个界面来说,我们如果在当前所处流程上用鲜艳色块标识出来,并于下面提交按钮颜色一致,那么很轻松的避免了“寻路困难”的囧状。

实际上,这种问题在移动app中的导航设计里体现更明显,结合北京移动客户端导航来看,在导航条里将用户当前所处的界面“流量”用凸起的蓝色色块标记出来,让用户能随时了解自己所处的层级位置,使用户不至于出现“迷路”的窘境。这点在其他app中也有体现。

4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在界面设计中,运用色彩中的格式塔理论,一方面可以利用元素的雷同性与识别性对目标元素进行合理的分级和分组,辅助用户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格式塔形式自身的“对称”“均衡”“重复”等特点,往往使得整体识别性方面存在缺陷,造成认知良好却“寻路困难”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一种解决方法是“打破”:在总体完形中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变,适当地打破其均衡、重复和对称性;另一种解决方法是“添加”:使用标识、装饰等易识别的元素,增加整体界面的识别性。

参考文献:

[1]鲁敏,汪晓娥.阿恩海姆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及其色彩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2(14).

[2]P.Trummel . Shape of concept:color percept…graphics,geometry and gestalt[J] .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2(8).

[3]牛力,徐磊青,汤众,等.格式塔原则对寻路设计的作用及寻路步骤分析[J].设计研究,2007(05).

[4]彭雅莉.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设计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7.

认知过程的格式塔感知基础 篇7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在感知经验方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应用,并在范畴化和合格性等级划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表明,人们对于实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步,将物体作为整体的感知,即整体感知;第二步,对感知到的整体进行某种分解,把它分解成独特的特性或属性。

知觉领域是格式塔学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贡献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家对于知觉的认识提出质疑和批评, 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多地强调过去经验的作用, 并陷入了原子主义和机械论的误区, 重元素分析而忽视整体。他们提出了关于知觉的观点。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知觉心理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觉理论的建构。

二、格式塔学派对于知觉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个体对刺激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活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而且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观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觉过程的整体,局部加工问题上,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8条原则,尽管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1. 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凸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图形与背景和轮廓在形成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场合中,你所注意的东西就是图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环境),并且知觉的对象(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变动的。

2. 接近性

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如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 完整和闭合倾向

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 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在图形设计中,将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复整合构成另一视觉新形象,创造新影的聚集图形用来表达观念。

5. 好图形与转换律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做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做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 共同方向运动

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7. 简单性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做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 连续性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是指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保持连续一样被人们所体验。

从格式塔知觉的组织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作为一种有机体,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过视觉进行的,依赖于视觉对于实体(有实体的物体或有机体)的感知和描摹对事物进行相应的认知反馈。

三、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过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及痛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知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全貌的反映。感知与知觉比较,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既由一种感觉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像,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全面、正确。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认知是把通过感觉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释、赋以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首先是由感觉接受信息变为知觉,将知觉进行整合,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对少年儿童来说,认知就是适应性行为,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空间关系,时间关系、身体概念、感知觉、捏弄物体,使用简单工具,能解决简单问题等对事物的反应。

感知经验与认知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这一问题,结构和生成语言学派认为,感知与认知相互独立,认知和外化表征形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统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表征形式,执行记忆、语言、思维等认知功能,因此,感知结构与认知表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Fodor, 1975)。这种认知结构的表征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非模态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 et al.1999)。非模态性是指认知表征的内部结构与生成这些表征的感知信息是不相关的。例如,人们认知系统中对于视觉的表达与人们视觉系统的感官体验没有关系,因此人们对表示视觉的相关词语,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并不取决于感知经验。任意性是指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归约性的。例如,根据Saussrue的理论,我们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与其表征符号CUP之间没有系统性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代关系。

而认知语言学派则认为,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即概念的形成与组织是以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为基础的(Langacker, 1987;Lakoff&Johnson, 1987、1999;Fauconnier, 1977)。Ungerer和Schmid (1996)在论述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时举过一个例子:当被问及“什么是汽车”时,语言使用者不但会提到其外形像个盒子,靠引擎驱动,有车轮、车门、车窗、方向盘、加速器、刹车、座位等,还可能会提到其乘坐舒适、速度快、便捷,是独立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甚至联想到初恋、车祸等。他们认为,人们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联想在内的主观经验,加入到事物的描述当中,仿佛正在现场观察和经历相关的情景,而并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也就是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认知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四、格式塔知觉与认知

人们总是按照某种划分标准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类,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网络,它为我们知觉新事物提供了认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感知到什么,取决于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观察事物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过去的经验运用到眼前事物的观察中,知觉对象被不自觉地归类到原有的分类网络,并服从于已有的结构和秩序。这就是格式塔知觉所阐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觉的信息来源基础同样与体验观密不可分。在基于Labov命名实验的验证人脑范畴化思维过程的实验中,Schmid以房子范畴化作为语境,对范畴化过程如何进行和测试者如何体验范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与格式塔感知不谋而合的整体感知先于部分感知的结论,从而将“直觉”这一模糊的思维概念用科学规律的认知原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被测试者之所以能够凭借“直觉”对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断,是在此之前的经历或体验储存记忆中的信息有选择性反馈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刺激所在的情境对回忆的影响,并首次进行记忆中组织因素的研究,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组织策略。

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过程是外界信息经由感官接受、人脑储存并在一定条件触发情况下将信息选择性释放的过程,而人脑在根据记忆中调取的信息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避繁从简,首先通过感官临摹事物的整体印象,将这一整体印象与记忆中存储的相关概念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进入基于个别属性和部分特征的辨别过程中。这是由于当视域中出现的并不太完美的图像,即图像不够规则和简明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力求将其组织建构的简洁协调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知觉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简洁完美的格式塔使人们向外界搜索信息变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过程的格式塔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复制,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量规定着我们现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在认识论意义上规定了认识的绝对相对性、暂时性。所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相互统一的结果。

五、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研究心理现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的影响,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家系统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觉的相关组织原则,推动了知觉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包括范畴化、合理性等级划分等认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学阐释。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外语学刊, 2011, (4) .

[2]潘光花.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学理论, 2010, (12) .

[3]F.Ungerer, 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4]野口薰, 曲翰章.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国外社会科学, 1986, (7) .

格式塔理论对园林建筑的启发 篇8

关键词:格式塔,建筑美学,园林,视知觉

园林景观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现象, 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注重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问题的同时, 也必须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发展, 园林景观的设计不能与环境的内在人文传统割裂开。所以, 结合格式塔心理学, 通过分析格式塔的性质在以我国传统山水画为对象实现我国园林景观再现的研究中的应用, 为我国园林景观建筑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1 基本概念

1.1 我国传统山水画和园林

我国园林起源于公园前11世纪, 被分为5个时期, 即生成期 (殷、周、秦、汉) 、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也称快速发展期) 、全盛期 (隋、唐) 、成熟期 (两宋至清初) 、成熟后期 (清末) 。我国传统山水画, 自从魏晋时代开始由人物画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独立, 经过1500余年的发展, 山水画成为我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山水画的发展时期与我国园林的时期分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山水画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了我国园林“设计图”的角色。

1.2 格式塔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 兴起于德国,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 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是人类经验中的一种固有的组织或结构, 这种组织或结构与知觉活动——尤其是视觉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 格式塔既不是独属于人类心灵的东西, 也不是独属于物理世界的东西, 而是两者在发生联系时的一种“自动趋同状态”, 或是一种主客体互动过程中的人类经验自动组织、自动结构的特殊功能。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已经在很多领域, 包括建筑的研究和创作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成为建筑创作的一种有力手段。将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引入园林, 对我国传统山水画和园林景观之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而对我国园林建筑有所启发。

2 园林景观再现中的应用

2.1 格式塔整体论的应用

凡是格式塔, 虽说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 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格式塔是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整体, 称之为“整体论”。根据这个解释, 格式塔是通过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 并非部分之和, 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由我国传统山水画看, 我国园林及其再现绝不仅仅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传统景观符号的简单相加, 它还包括人们与画面有关的生活方式的积淀、心理经验等各种知觉感受的重合, 基于我国园林景观的整体意蕴的格式塔远远大于园林中各个传统的景观符号的“和”。故从格式塔整体论的观点来看, 对于我国园林景观的再现, 不能仅限于对传统的园林景观符号的需求和应用。就从我国传统山水画到我国园林景观的再现而言, 包含了“取形”和“取意”两个方面, 格式塔的整体论指出由我国传统山水画研究园林景观须兼顾“取形”“取意”两方面, 做到“神形兼备”才能真正对我国园林建筑有所启发。

2.2 格式塔变调性的应用

对于由我国传统山水画到园林景观再现而言, 在创作思想上都是以自然山水审美及意趣为主旨的我国景观美学的体现。基于格式塔变调性, 结合我国景观美学的思想, 认为我国传统山水画和园林都是自然的不同艺术再现形式, 两者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但是由于两者媒介的不同, 艺术表现的不同, 故仍然存在很大的区别。虽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独树一帜并极富魅力, 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 还是不能固守旧态, 而必须与时代同步, 实现园林景观的创新中再现才具有现实意义。由我国传统山水画到园林景观的再现, 必须综合现代科学的园林建设观念, 倡导具有现代科学和审美意味的园林景观的创新。

2.3 格式塔的层次性

格式塔的整体性强调格式塔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是从各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完整的印象。由于格式塔是具有层次性的, 即分为3个类型:1) 简单规则的格式塔;2) 复杂而不统一的格式塔;3) 复杂而又统一的格式塔。艺术能力成熟的我国园林景观即是多样统一的格式塔。一个成熟的格式塔应该可以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简单格式塔, 高一层次的格式塔应该是由低一层次的格式塔加上其他视觉因素构成的。因此, 格式塔的整体性应该是建立在其一层次上的整体性, 而格式塔的变调性所说的格式塔不变就应该指在基本层次上的不变。而这个基本层次在人的感觉上往往起主导作用, 因而可以笼统地说格式塔不变。格式塔的层次性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很好地论证了格式塔既保持了文化与传统的连续性, 又提供了创新和变化的余地与可能的特性, 为我国园林景观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3 园林景观格式塔的构成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园林景观和山水画一样, 本质上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的一部分编译进表现形式, 可大部分被编译进格式塔中。我国传统的景观美作为我国园林景观和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基础, 直接主导了格式塔的构成, 亦是两者具有相同格式塔性质的根源。依据现代格式塔心理学, 我国传统山水画中蕴涵的传统景观美学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我国园林景观格式塔构成的直接途径。无论是我国传统山水画还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人们在一定的景观美学的思想体系下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的表达。山水画是创作者对环境经验的一种投射, 山水画可以展现出人们对环境的注意或对环境的情感, 即期望。因而研究的途径是由探讨我国山水画的创作观 (景观美学) , 推导其创作意念所投射出的园林景观。

4 格式塔对园林视知觉的影响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对园林来说, 主要是通过视觉来知觉客观的事物, 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人们观察园林建筑物时, 常常产生两种审美心理反应:1) 单纯、明确、平静、顺畅、松弛、舒展, 如遇行云流水, 清风拂面;2) 亢奋、紧张、惊讶、迷惑、活跃, 如遇波涛涌起, 乃至电闪雷鸣。显然, 前者由于顺应人的视觉需求, 易于被观者接受和认知;而后者则由于违反常规的视觉需求, 易于使观者惊诧和排斥, 故而引起“刺激”“紧张”的心理反应。这样一来, 是否意味着笼统地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 应当看到, 前者的视觉反应虽“平稳”“顺畅”, 但也容易流于刻板、平淡, 难以激起观者更大的审美兴趣;它能使人获得“低能度”的审美快感, 却又常常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相比之下, 后者的视觉反应有刺激性、紧张感, 但由于能在观者心中激起波澜振荡, 传递新鲜信息, 因而常使他们获得更大的“高强度”的审美愉快, 尤其是当后者出现在一片“芸芸众生”的平淡园林之中时, 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审美功效。

5 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试图透过事物的表象, 去探索事物的一种内在的深层结构, 并努力使问题追溯到现象的根源上去, 试图从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经验产生共鸣处入手, 填补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肉体、自然与人的天然鸿沟, 并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提供给由我国传统山水画到我国园林景观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

格式塔心理学指导人们从“形式—功能”上移开, 带有很浓的人本主义色彩。结合格式塔的性质和我国的景观美学思想, 我国传统山水画和我国园林景观都被认为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形式, 两者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由我国传统山水画中抽离出我国园林景观的格式塔, 加入现实的场所化和现代人文环境化的内涵, 就能完成尊重历史、尊重现实自然环境, 创造出血肉丰满的作品, 实现我国园林景观在创新中再现。

参考文献

[1]吴家骅, 叶南.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周维权.我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郭吴羽.“新”的和“寓新于旧”的——从格式塔看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建筑思潮[J].新建筑, 1995 (2) :26-28.

[4]艾定增, 金笠铭, 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5]梁树宇.城市建筑与园林景观[J].山西建筑, 2008, 34 (22) :326-327.

格式塔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9

1 我们的外语教学急需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中国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否认的“费时低效”, 国际上的外语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进入B.Kumaradivela在《理解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后方法时代”, 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是一种神话。

B.Kumaradivela把我们历史上的教学法分为三种: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所依据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教学理论是结构主义。这属于线性模式,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为中心的交际法, 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 教学理论是形式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言语行为理论。这还是属于线性模式, 其理论在课堂中难以实践。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 虽不同于前面两种的教学法, 但在实践中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华维芳,

2008)

基于以上, B.Kumaradivela提出了十大宏观策略, 赋予教师赋权增能的权利和自由。

面对这模糊的十大宏观策略, 模糊的赋予教师赋权增能权利, 我们外语教学者很有必要从其他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这种背影下, 用格式塔心理学来审视我们的外语教学, 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2 整体性原则与词汇教学

格式塔把重点放到整体系统上, 在这个系统中, 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了什么, 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感知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到出现在他面前的问题, 看不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么他对事物的组织是无秩序的分离的状态, 他就不能整合, 也就说没有学习。这对我们传统的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传统的词汇教学强调单个词汇的教学, 脱离一定的篇章和语言环境, 最多在单词和词组的层面作些上讲解。这种方法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看来是无效的。例如, 我们学习了这个词汇where, 知道它是“在什么地方, 哪里”等意思。但是, 当一个外国人到你家做客, 他会按西方的礼仪赞扬你的妻子, “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 作为一个东方人, 你会立刻马上表示谦虚, 说“哪里哪里”, 如果你把它翻译成“where, where”那外国人可定一脸茫然了。岂不贻笑大方?这个例子极好的说明只知道英语词汇的汉语意义是多么的不够。相反的, 我们应该强调整体教学, 词汇教学应该坚持创设真实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词汇应是一个整体, 它必然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词汇形式。二是使用词汇的语法。三是词汇的搭配。四是词汇功能。五是词汇意义。 (左焕琪, 2001) 词汇教学讲整体性, 我们不能只从上面的某一个方面来讲解一个新的词汇, 应从上面五个方面来讲解。当然, 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一个单词都做这样的处理, 但可以作为一个目标, 按照整体性的原则, 让学生自己去逐步掌握。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为了达到一个整体性的效果, 对重点的词汇我们可以按这个原则来学习。至少要在句子层面上来教与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学生说, 一个单词是一条鱼, 一个句子就是一碗水, 只有与没有水, 鱼是活不了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就是不能掌握, 不能灵活运用了。除此之外, 词汇还需与语境相联系, 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家所说的语篇。作为教师不必对某个词汇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异同讲解, 只要让学生熟悉该词汇所发生的语境即可。只要熟知甚至背诵了语篇, 这样就能时知识潜移默化, 学生自己就能很好的习得这个词汇了。现在, 我们对背诵的冷漠与排斥, 值得反思。

3 格式塔的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图式理论, 对于阅读教学有几大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因受到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 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他各种技能的独立活动。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知识就自然会读。那时没有阅读理论研究, 更没有描述阅读模式。60年代, 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阅读模式被看成是被动, 自下而上的过程。但近年来, 人们认为阅读不仅包括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前的加工的信息与读者工作记忆中的相关信息相结合, 以形成整体和局部都连贯的心理表征。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学者对于阅读的本质理解不断的在深入。

成功的阅读理解语篇需要读者对语篇形成一个整体心理表征, 但语篇的;连贯性不能全靠文章信息来建立, 需要读者在阅读中, 运用他们的一般知识来进行推理, 填补文章关系的空白。因此, 阅读理解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是文中明确提到的信息和读者所构建的推理的统一体。

图式有两种对阅读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文章结构图式, 利用已经掌握的一定类型的文章结构类型, 可能对更好的理解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理解。另一个是相关内容背景图式。阅读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 就是读者从文章中接受信息, 然后把它与自己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进行匹配, 如果匹配的范围大时, 阅读的效果就好多了。

这对我们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图式, 以便好对以后的文章的结构的分析和文章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多积累内容素材, 大量泛读。通过建立大量图式, 在以后的阅读中就能提高速度准确度。这对于现在对于阅读教学不知所措的我们指明一条光明的大路。

这不仅是我的理论推论, 现在很多语言学者进行大量的相关实验。下面几个就具有典型性。

张大均 (1982) 通过实验探讨了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其内容包括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文章的内容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图式的辨认。任新春 (1998)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 该研究以阅读过程的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 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包括有相机联系的解析题目, 通过感悟, 划分段落, 概括段义, 归纳文意, 全面检查心理过程。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实验证明了图式对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这些。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做到以下五点:第一, 明确图式教学的精髓;第二, 选择相关策略;第三, 确定每种图式使用范围, 要求教学是灵活的选择图式 (图式在激活可何处切入) ;第四, 制定全年, 学期, 单元, 每节课教学计划;第五, 确定图式教学种类。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在课堂教学中按这些步骤进行。第一:对图式进行认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使用句划摘录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形象, 把握图式基本要点。第二, 掌握图式, 细读课文, 弄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 分析图式框架, 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图式框架之中。第三, 形成图式, 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4 顿悟与英语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通过对问题的整体和内在性质的顿悟方式来解决问题, 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同时,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他们看来, 人类所有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 一旦掌握后, 就不会遗忘。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的永久部分。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 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期记忆, 将保留在学习则的头脑中。 (施良方, 1996)

很多外语教学家认为外语掌握不是通过学习, 而是通过习得而来的。Krashen认为习得关系着外语学习的成败, 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学习, 而是让学生自我的顿悟。通过顿悟习得的知识能很还被灵活的利用。而通过学习而得的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

为了达到顿悟的学习效果, 设置学习情境的性质必须是学习者能力全面观察得到的, 这是顿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否与个体如何观察事物有关。情境使学生能看到与课题一切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顿悟才会出现。 (施良方, 1996) 。顿悟学习就是使学习者对情境关系的领悟。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 我们要坚决丢掉那种外语课以讲解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根据问题的可理解性, 设置各种不同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领会。这样一来, 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同时这种顿悟的知识能成功的灵活的迁移到新的语境中去。这是我们走出现在我们认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对学生使用外语技能低下现象的一条捷径。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途径。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顿悟的方式, 还跟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念相吻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设置顿悟的情境的难度很大。这涉及到课程的编制, 教师教学能力等, 但这值得我们去朝这个方向努力。

摘要:现在外语教学已经进入了教学后方法时代, 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格式塔心理学包括整体原则, 顿悟, 创造性思维, 图式等, 作为心理学的一支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学科, 具有很大的生命力。该文作者尝试把格式塔理论引进到外语教学的领域。文章阐述了整体原则对外语的词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阐述了图式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顿悟学习法对外语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原则,顿悟,图式,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教育心理学进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Peter Skehan.A Cognitive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7]HD Brown.Principles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Peter Skehan.1A Cognitive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从格式塔理论看公司简介的英译 篇10

关键词:公司简介,英译,格式塔

1 引言

公司简介承载着企业在目标市场中建立信誉和名声的重要作用。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自己的企业形象, 有必要对其公司简介进行英译。由于其文体的特点及功能, 公司简介英译有别于其它文体翻译。关于公司简介翻译的研究为数不少, 选取的角度主要是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以及功能学等。本文拟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入手对公司简介英译策略做一次尝试性探讨。

2 公司简介英译的特点及目的

公司简介英译有着商业性、简明性、宣传性等特点, 其译介的目的在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该特点和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时不能简单应用传统的翻译对等理论。如果在英译中文简介时盲目追求对等, 就会妨碍其宣传功能的实现。而且, 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公司简介文本上也各有特色 (丁小平、毛韧, 2009) 。国外公司简介的文本特征一般遵循突出公司产品服务和特色鲜明原则;而中文简介除了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外, 还倾向于添加大量给企业添光加彩的修饰信息。

因此, 在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考虑译语读者所在国家公司简介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以及该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意识 (丁小平、毛韧, 2009) 。为了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译者应以受众期待心理为依据, 从整体上着眼把握宣传重点, 在文字表达上采取“简约”原则, 以期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有用信息。

3 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原理是: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完整形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黄曙光, 2007) 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强调翻译中整体和各个语言成分的连贯一致性。无论原文还是译文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都有一个主旋律, 全文则围绕该主旋律层层展开 (库尔特·考夫卡, 1999) 。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仅局限在字面层次和结构形式上是远远不够的, 而必须更加注重对整体主旨的忠实把握。公司简介的翻译由于其目的和功能的特殊性正是要求对整体宣传要旨的掌控, 抓住关键要素, 使译文再现原语的整体效果, 而非逐句逐行对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简约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完形”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它是指人们在知觉时倾向于把知觉到的东西看成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尽量将被认知的事物简单化、主题化。 (吴迪龙、朱献珑, 2008) 中文公司简介通常多华丽溢美之词, 就如未经修剪的枝叶掩盖了植被的主干形。根据格式塔简约原则, 译者可以去繁就简, 把干扰过多的修饰信息进行删减, 使主体信息凸现, 以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接受心理。

4 公司简介英译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从整体着眼“抓”主要内容

所谓从整体着眼“抓”主要内容, 就是要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出发对简介有全面的把握, 做到心中有“数”——简介的关键要素和功能目的;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用语规范和文体特点以译语再现这些宣传要点, 而不必局限于原文的行文结构或用词遣句。下面以世界五百强之一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官网上的企业简介为案例进行说明。

该公司的中文简介非常精炼, 仅用一段文字就介绍了该公司的成立时间 (2002年12月29日) 、经营资质 (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 、基本使命 (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 、核心业务 (建设和运营电网) 、服务范围 (全国二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八、超过十一亿人口) 以及公司成就 (财富500强、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 等基本情况, 达到了宣传推广的目的。英文简介则将中文的一个段落译成了两段文字, 也打乱了原文的介绍顺序, 将企业名誉 (ranks 7th in Fortune Global, the largest utility in the world) 提前, 而把公司的使命 (the mission of the company) 、核心业务 (core business) 以及服务范围 (service area) 等内容分离出来独立为一段。

这样看来译文似乎不忠实于原文, 但是实则却准确传达到了原文的关键信息, 也达到了整体的宣传效果。因为译文是在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的基础上抓住了简介的主旋律, 然后再对原文内容进行整合, 使结构更加合理了。这样就能让海外的潜在客户对该公司的规模和业绩有更直观的了解, 因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2 从简约入手“放”渲染之词

所谓从简约入手“放”渲染之词就是指从格式塔的简约原则入手, 对简介中的对译语受者没有很大价值且不影响宣传效果的措辞进行删减, 以简洁有力的语句突出企业特色, 吸引读者眼球。下面我们将以中国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上的公司简介为例进行分析。

该公司的中文简介篇幅较长, 共分七个段落, 总计1241个字。简介内容包括全聚德的商标创建 (1864年) 、菜品特色 (以烤鸭为龙头的全聚德菜系) 、公司发展历史、企业文化和战略、荣誉和奖励以及资产排名等。其中有整整一段介绍全聚德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中国十大文化品牌”等) , 这些成绩自然是非常博国内消费者眼球的, 在消费选择上也很受亲睐。但是考虑到英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心理特征, 这么多的奖项“堆”在一起未免会让人头晕目眩, 而且还不一定能明白每个奖项的含义。此外, 从译语国家简介特色鲜明、简洁明了的文体特点来看, 再考虑到整体效果, 那么罗列这么多荣誉似乎略显多余累赘了。因此译者大刀阔斧, 在英文简介中直接把这荣誉史给一笔“抹消”了, 而仅用第二段, 尤其是末尾的一句“In many cases, Quanjude lists the first among famous restaurants.”概括了全聚德在很多方面领先的企业名气。此外原文中还用到了“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 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的谚语活用表达, 也的确很有创意, 让人眼前一亮, 但英文却没有照搬照译, 而是通过描述该品牌菜系的美味以及服务的上乘来表现出那种不吃全聚德会很遗憾的召唤手法, 以此吸引顾客前来消费。

其实这就是对格式塔简约原则的灵活运用, 根据译文的整体目的和功能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 只保留那些符合国外受众接受心理的信息。如此一来, 既能避免自我夸耀之嫌, 又可以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及简约原则对公司简介的英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企业简介的过程中应具备格式塔的整体性意识, 高屋建瓴, 对原文主旨功能有全局性把握, 避免落入拘泥于原文形式的陷阱中。同时还可以运用简约原则, 大胆剔除或删减冗长的渲染词句, 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心理预期。当然, 这么做的前提是译者必须意识到中西方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丁小平, 毛韧.从功能翻译角度概述跨国公司简介翻译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09 (9) .

[2]黄曙光.从“格式塔”整体性原理看古诗《天净沙·秋思》的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3]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4]吴迪龙, 朱献珑.格式塔理论关照下的科技英语汉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 .

[5]http://www.sgcc.com.cn

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欣赏的启示 篇11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事物都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认知主体的知觉活动重新建构成的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这一强调整体性的观点对艺术欣赏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为艺术欣赏本身也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活动,艺术欣赏不是对欣赏对象的解剖,而是欣赏者以自己已有的心智、经验等对欣赏对象的“再造”过程。

关键词:格式塔 艺术欣赏 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格式塔(Gestalt)一词的本来意思是“完形”,即“完成之形”,但是在完形心理学中,它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形式在感觉中生成,通过整合使之完形”。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完形”,强调整体,它认为人们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在对外界信息进行捕捉、把握的时候,获得的是一个一个“完形”,接收到的是“整体”信息。这个整体不是由“解剖学”“解剖”出来的各个部分的简单堆加,各部分简单堆加出来的整体只是物理实体,而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这个整体却是以感觉器官为媒介,经过人的知觉活动的重新整合而得到的一个全新的有机整体,这个新的整体要大于各部分之和,较之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要丰富许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几何学中三角形由三个顶点和三条线段组成,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一个三角形的时候,我们所感知到的不仅仅是三个点和三条线段,还有这六个要素组成的闭合框架中的那一部分空间,点、线、面共同组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三角形”。

重视完形、重视主体的感知能力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导思想,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重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艺术欣赏的主导思想。因此,格式塔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于艺术欣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本文即此浅作讨论。

一、格式塔的整体性和构造主义的元素集

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理论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对于当时颇为流行的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上世纪最初25年,以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为代表的联想心理学派在欧美颇为流行,其认知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将人的复杂的知觉看作是各种感觉的相加,意识经验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群集。但格式塔理论批评其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是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感觉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堆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问题在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1]

区别于构造主义整体等于元素群集的认识论,格式塔整体观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整体由多个部分组成且整体可以分解成各个部分,但整体并非等于而是大于构成它的各部分的相加。各部分在相互联系构成整体的同时实际上生成了一种新的质——格式塔质,这一格式塔质不单独属于任何一个部分,却又不能脱离任何部分而存在。

格式塔组织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认知主体能够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2],发挥心智所具有的组织力以填补“灰泥和砖块”粘合时存在的缺口或缺陷,从原有构成成分中“凸现”出全新的整体[3]。例如,一曲乐谱表面上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音符落在五条线上堆叠起来的,但是实际上在一个成熟的演奏家的心中,这份乐谱并不只是音符和五条线的组合体,而是一支高昂激越的进行曲,或是清淡悠扬的小夜曲,也就是说,他并不只是被动地用眼睛“看”乐谱,而是主动地运用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旋律的体会以及多少年来的演奏经验,用心智去感知、体会和组织[4]。这种整体上的高昂激越或清淡悠扬一方面不单独属于哪个音符,但离开了音符又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演奏者和听众用心去揣摩,或“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或“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

二、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欣赏的启示

艺术欣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眼前的事物,而是积极主动地从整体上把握欣赏对象。

科学研究习惯于对事物分析和综合,但却不是简单的“肢解”和整合,它更重视“解”和“合”的过程中新的信息和能量的出现和产生,就像原子的裂变和聚变中能量的产生和变化一样,也就是说对事物认识不应该简单地二一添作五,或者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更侧重于把对象当作一个分析解剖的对象进行“肢解”。艺术欣赏也应该如此。

艺术欣赏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待艺术品,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使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入一个自由开阔的精神世界,让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徜徉于诗意的境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博大,获得美的享受。

那么,这种美的感受从何而来?是来自于作品整体还是来自于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

就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而言,如果从构造主义观点出发,用分析研究的眼光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是由字、词、短语等成分按照一定的语法要求组合起来的,在我们审视一部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先确定一部作品的体裁、结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方式、修辞方法,作品中有哪几个人物形象,有哪些场景,有什么情节,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这样一分析,无异于对文章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解剖”,一部作品被硬生生地肢解开来,最后只剩下一个或几个抽象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框架结构,然后指着说“就是这篇作品”。分析工作做得是很透彻了,但却忽略了深蕴在作品中的意境和韵味。就如同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撤去了精致考究的装饰,冲刷了色彩明快的粉刷,只剩下钢筋混凝土,冷冰冰地伫立着,宫殿的魅力何在?

艺术欣赏不是艺术解剖,欣赏者所要欣赏的是作品整体而非分解所得的要素,能够让人产生美感、获得精神愉悦的是各个要素通过相互之间的有机组合而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要素的完美结合,可以缔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各要素的简单堆叠不可能具备的。

艺术作品的每个部分都必须有自己的指归和意味,但谈不上什么意境和风韵。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产生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是因为各部分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叠,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依赖、相互映衬,才有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这种内涵单靠哪一个或几个部分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影视作品中音效的运用一样,对内容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气氛烘托,而直观的内容也使音乐增添了深层次的含义。例如电影《卧虎藏龙》中,两个女主角深夜交手的那场戏中,选用了紧张、急促的鼓点作为背景音乐。如果没有鼓点作衬托,这场打斗的戏和其它武打场面也就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窜蹦跳跃、飞檐走壁、舞刀弄剑;反过来,如果鼓点不是有打斗的场面作为形象的表现,这种急促的声音也未必会给人带来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导演把这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互相映衬,互为表现,用急促的鼓点衬托了演员的一招一式和场景的更换,烘托出气氛之紧张、打斗之激烈、身手之敏捷。同时,鼓点的音效还衬托出深夜的静谧。而打斗的画面也使得原本显得杂乱、急促、单调的鼓点变得富有意蕴和内涵。鼓点打击的节奏、刀剑碰撞的音律、场景切换的韵致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所以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音效奖也是理所当然。

艺术作品是在各部分相得益彰的配合之下,构成了作品的“格式塔质”,即作品丰富的意境、内涵与神韵。这种“格式塔质”属于作品的各部分但又超越它们,统摄它们的整体精神[5],艺术欣赏的目的正是为了寻求这种深深蕴含在作品中的意境、神韵。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一共写了10个景物:明月、乌鹊、清风、蝉、稻花、蛙、星、雨、茅店、溪桥,这都是一些在乡村中很寻常的景物,每一种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所指和意象,不过如果讲到境界和神韵,却又明显的不足。但是诗人却把它们巧妙地汇聚在诗词中,让它们互相支撑、相互交融渗透成一个整体,描写了行人在夏夜清新的空气里,伴着蝉鸣蛙声,享受着清凉雨丝,行走在乡村小路上,一种惬意、欣喜、畅快的意境油然而生,形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和韵味。这种氛围、韵味由词中各个部分生成,但又超越了各部分之和,是这首词的“格式塔质”,也正是词的灵魂所在。再比如,艺术精品“断臂的维纳斯”,人人都认为她是美的化身,可是如果我们不用整体欣赏的眼光去看她,她又美在哪里呢?残缺不全的手臂,何美之有?然而,当我们从整体上去欣赏时,却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不全的手臂,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想,也是这不全的手臂,使得她别具一番韵味。郑板桥的字、梵高的画都是如此,分解来看,难见其美,整体把握,韵味尽出。所以,艺术欣赏中对作品神韵的寻求和把握,应该是从整体上去追求。

不过,如果认为整体把握中的“整体”仅仅是指作品这一欣赏对象的整体,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把作品作为整体,艺术欣赏还不够“完形”。就像面对同样的山水风光,有的人流连忘返,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有的人触景生情,潸然泪下,有的人却胸怀激荡,踌躇满志,就像同样是面对江水,亡国之君李煜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感喟人生忧愁几多;仕途不顺的柳永却说“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八声甘州》),悲叹人生的沉默隐忧;而到了生性豪放的苏轼笔下,竟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恢宏庞大,气势逼人。就是同一个人,当心态不同的时候,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在《声声慢》中,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同样是天边飞过的大雁,却在女词人的心中引起了不同的感受。前一首写作时,词人与丈夫虽然分隔两地,但是仍然可以通过鸿雁传音讯,看到天边飞过的大雁,想着丈夫寄来的锦书,虽不能见,却彼此牵挂,自有一种相思的甜蜜在心头。而后一首词写作时,丈夫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流亡他乡、不堪憔悴,再看到旧时相识的大雁,想到如今与丈夫阴阳两隔,纵有可以传书的大雁,又传书于何人呢?纵有满腹心事,又与何人诉说?心中自是无尽的酸楚。

由此可见,心态完全可以影响到一个人欣赏的效果。艺术欣赏中的“整体”不单是指艺术作品这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本身,“完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的库尔特·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心物场和同型论。在考夫卡看来,物理场是被知觉的现实,心理场则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一个是身外的客观存在,一个是内心的主观感受。二者并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却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识活动。同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表现为一种力的结构,虽然外部的物理世界与内在的心理世界在构成上不同,但是力的结构却是有可能相同的,一旦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契合的时候,就达到了“异质同构”的境界。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就是被知觉的现实,而欣赏者的内心活动则是知觉现实的观念。当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内心活动达到了异质同构的境界的时候,审美才可能发生,美感才可能产生。

艺术欣赏并不是一项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的活动,不能简单地把欣赏等同于“看作品”、“听作品”,虽然都是用眼睛看、耳朵听,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如果只是“看”或“听”,有可能看进去了、听进去了,也有可能只是“过眼烟云”、“掠耳清风”。在欣赏过程中,眼睛和耳朵是必不可少的感觉器官,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们只是起到了一个接触中介的作用。欣赏不是消极被动的感知,在本质上,它是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知觉活动对作品提供的各种要素进行重组而生成新的意象整体的过程,换言之,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欣赏的对象中去了,更准确一点,是欣赏的感情、意识以及经验已经融入到作品中,与作品原有的各个部分相互渗透、交融,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有机整体。这时候的作品已经不再单纯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当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物呈现在欣赏者面前,欣赏者不带任何感情看待它时,它与一般存在物无异,而当欣赏者带着感情,用心去揣摩、用直觉去感知、用经验去认同和接受的时候,作品如同有生命的个体一般,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欣赏者自身的性格禀赋、社会阅历、欣赏作品时的情感状态、所处环境都会对欣赏的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的是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故事,有人读出的是大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有人却读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必然。

因此,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表面上看是艺术作品本身,实际上却是融会了欣赏者主观因素的“格式塔”,是一种欣赏者涉入其中的“完形”。

注释:

[1][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3]樊英宝,李洪先:《“格式塔”与文学审美品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工作版),2001年,第1期。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5]李全红:《文学的艺术“空白”与鉴赏的“格式塔”》,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格式塔原理论文 篇12

1.1 格式塔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文音译, 基本含义为“形式图形或完形”, 着重于事物各部分进行组织后产生的整体性效果。在我国, 格式塔学派又译完形主义,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由惠特海默在德国创立。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起家, 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它的心理学主要原理是: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完整形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1]。

1.2 数学教学与格式塔原理

数学具有逻辑性强、关联密切、发散思维强的特点, 在中学科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坚持心理趋向的研究, 强调整体的环境, 坚持主张系统性, 主张建构性。随着课改的推进, 要求数学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情景性、发散性, 都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高中数学的综合性的发展, 它的解题思路, 无疑不是体现格式塔中创新思维的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嵌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精髓, 是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途径之一。

2 格式塔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

2.1 格式塔的整体观在教学设计中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而不是各个部分性质之和[2]。这种创新认识使我们的认识不只停留在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 简单说它不仅是由部分相加而得的整体认识, 不是由感觉简单相加而得的知觉。但是它又不是脱离各部分而另有的整体直感。上升到教学中, 它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连贯性、相通性[3]。

2.1.1 教学设计要体现整体观。

鉴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整体思路, 对于授课内容要前后连贯, 高中数学的教学导入、内容和布置作业都要内容集中, 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合理分析。高中数学是一个宏观的整体, 不可分割开来。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部分放在他所属于的整体系统中, 通过研究系统属性来把握研究对象。看一下高中数学课程, 无非就是函数问题, 关于函数的性质、导数、几何等等, 最终都可以归为函数这个宏观的问题, 然后如果是求值域, 就归结为求值域这一小部分中。因为通过宏观地把握, 了解了整体的性质和内容, 再通过部分性质来解决问题,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要求整节课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本节课的整体骨架、重点和难点。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下, 高考的压力越来越重, 很多老师都采用题海战术, 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使教育下的学生只是做题的奴隶, 不能形成一种变动的知识框架, 最终只会成为高考的淘汰者。

2.1.2 教学设计要体现元素观。

格式塔心理学要求在整体的宏观下, 可以通过探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体的属性.因为事物的整体性质是由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关系决定。

例1:直线AX+BY=1与圆X2+Y2=1相交, 那么点P (A, B) 与圆的关系。

分析:要求点P与圆的关系, 就是比较圆心O与P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如果OP>1, 那么它就与圆相离;相反, 就相交;相等就是相切。

解:OP=√A2+B2

比较他们的关系转化为√A2+B2与1的关系,

因为直线与圆相交

所以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d<1

即:d=1/√A2+B2<1

√A2+B2>1

所以点与圆相离。

结论:从部分入手, 了解点与圆关系性质;然后转化为直线与圆的关系;最终又回归为点与圆的关系。在讲解题时, 首先要从宏观上介绍题目的要求, 再分析部分关系来循循善诱的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元素之间的关联, 即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 再解题。笔者发现很多数学老师都是拿过题来就开始解题, 让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会分析, 善于分析。最终“授学生以渔”。

2.2 格式塔的知觉组织观在教学方法中应用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将知觉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学习和记忆等问题的研究之中, 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研究了顿悟、创造性思维和迁移等问题, 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学习理论。该理论为我们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4]。

2.2.1 迁移教学法。

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总是会鼓励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但是学生的正确迁移, 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迁移式教学, 才会启发学生的迁移式学习。一个人学习的方式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 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迁移以前的学习经验。高中数学是一个联系的系统, 方法上是相通的,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启发式迁移以前的解题方法[5]。

2.2.2 顿悟教学法。

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而不是无关的细节。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不到这一点。韦特默强烈反对由试误说和条件反射说所引发出来的在教育领域中所采用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韦特墨认为, 学校学习的目的, 是要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校外情境中去。通过机械记忆习得的内容, 只能被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中去, 即应用于类似于最初学习时的情境中去, 只有通过顿悟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一部分, 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上去。教师在教学时, 要教育学生把握题目的本质东西, 即顿悟教学, 这样学生才会学会迁移, 才会把握题目的关键, 做题时就迎刃而解。

例如:0 1/6 3/8 1/2 1/2 ()

a.5/13 b.7/13 c.5/12 d.7/12

分析:在解这道题目时, 很多人是没有头绪的, 所以要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 是否有规律可循。不难发现0/5 1/6 3/86/12 10/20 15/36。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要尝试顿悟教学法, 让学生学会把握题目本质的内涵。然后利用迁移方法找到解题思路。

3 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应试教育下数学高考的旧模式例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等都会被淘汰, 将会以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内容, 都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心理观指导。在格式塔心理学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主张应该以课本的整体系统结构为出发点, 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逻辑思维为己任, 立足以整体的理解和分析为基本的解题方法, 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同时主张在教学中反对教学的机械主义,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6]。

摘要: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们的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整体观、直觉观、心物同形, 认知观等等, 同时这些理论对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也颇有启迪。

关键词:格式塔,数学教学,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著, 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上册)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35:28-286.

[2]库尔特·考夫卡著, 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下册)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35:35-185.

[3]吕杰.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02) :2.

[4]潘光花, 田文华.格式塔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3.

[5]刘开会.“格式塔”——一个哲学的再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 1988, (03) :2-3.

上一篇:油画的色彩美下一篇:大学生篮球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