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2024-07-06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共10篇)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1

格式塔心理学起源于德国,也可以称之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基于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人们的感知、视觉等进行描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平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平面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文章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概述

1、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的主观印象。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知觉指的是人们大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反应。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大脑中各类具体事物的印象,是身体各种感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故而言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2、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不但是一种观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视觉、知觉活动,将简单的图像进行分离、组合等,而这种分离亦或者是组合的效果,也会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程度以及认知能力等有所差异。

3、格式塔视知觉的组织特点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均具有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了多种知觉组织原则,主要包含完形原则、视错觉原则等等。

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可以通过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方式灵活开展,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平面设计感受。

1、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基础性观点之一,主要内涵为当某一事物呈现在人们感官面前时,人们的内心当中会形成一个与之相符的“形态”,这种形态如果和外界的客观事物不相符,那么这种“形态”则会出现一定的缺陷特点,人们内心当中会自发的出现补足“形态”的心理特点,这种思想即为完形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形态的完整性特点分析,对“形”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意识的分解,使形态能够呈现出一种略微缺失的感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人们的好奇心理。

2、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可以看成是一个在整体上进行抽象的过程。人一方面能够自发的保存图形完整结构,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知觉还会对图形实施适当的简化,具有一定的简化能力。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中认为,简化心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重要思想特点。

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洁云泽应用到平面设计中,有助于减少画面设计中不必要元素,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所需要表达的信息,使画面主体形象能够更加突出,成为受众的视觉中心。这种简洁原则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但表现在形式的简单化处理方面,还需要通过简单的设计方式,展现出复杂的内涵,故而对设计师的个人设计能力、认知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

如图1所示,平面设计中的简洁化原则并不代表仅仅采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忽视其思想内涵。简洁化原则需要注重风格手法的多样性与兼容性特点。设计师需要做到平面设计中形式虽然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3、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认为,人们不管是对图形、背景亦或者是各类形象,其初始的心理印象均会对人们的整体事物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纵观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能够看出,知觉的对象和知觉的背景均可以相互转变,实现互动。人们能够通过视觉中心的改变,将知觉的对象转变为背景,而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事物也会从背景转变为知觉的对象。这种心理特点,即为格式塔心理学原则中的图底交互原则。

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原则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实现平面设计构图方式的创新,使平面设计中的构图能够更加贴近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图形、背景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交融等方式,巧妙设计图形与背景,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结束语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基于人们心理特点而开展的理论研究活动,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更加贴近于人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方式,真正展现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价值,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平面设计感受,在真正达到平面设计目标、平面设计价值的基础上,使生活能够更加多姿多彩。

摘要:简单概述格式塔心理学的内容,并提出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平面设计,视知觉,完形原则

参考文献

[1]曾丹.国内近十年平面设计应用研究状况——基于CNKI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1(16):202-203.

[2]陈鲲.古与今的对话——浅谈中国古民居的室内审美心理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1,04(23):163-165.

[3]黄崇岭.中国画传统技法“留白”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借鉴及运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5(12):84-86.

[4]王子源,杨蕾.从汉字字体设计到设计应用——以书法章法意识的初步研究为背景[J].装饰,2013,05(15):36-4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2

一、历史背景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及基本理论

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四、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一、历史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力量崛起,妄图征服欧洲,称霸世界

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科学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

(二)哲学背景 康德的先验论

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认识的“内容”是经的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论

按照经验现象完整的本来面目观察和描述意识

(三)自然科学背景 物理学的“场论”

场是一种整体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场的整体性不是部分性质的相加

几何学的“拓扑学”和“向量学”

有形的物体在连续变化下保持性质不变

用表述空间路线定位的方式描述心理事件的动力

关系及其方向

(四)心理学背景

马赫的“形式”心理学理论

感觉不是由其内容和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其独立的形式和关系决定

厄棱费尔的“形质”心理学理论

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不是感觉的集合,而是一种新的属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及理论

(一)主要代表

1、马克斯·惠特海默 生平及主要著作

《关于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源考》)

《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沃尔夫冈·苛勒 生平及主要著作

《人猿的智慧》《完形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动力学》(《完形心理学的任务》

3、库特·考夫卡生平及主要著作

《心理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二)完形心理学创立的实验根据 惠特海默的似动现象实验

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

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苛勒的小鸡视觉辨别实验

小鸡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相对

关系的反应

(三)基本理论

1、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以“直接经验”和“在行为环境中的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为任务 以观察法、实验法、口头报告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2、心物、身心关系理论——同型论

自然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不可被分割为元素

人的生理历程和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3、知觉组织法则——完形组织原则 图形—背景

接近或邻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好图形法则 共同方向法则,简单法则,连续法则

4、学习理论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

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

顿悟学习的特点 依赖情境条件

在跟随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是一种质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对整个情境中各部分的关

系或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领悟

创造性思维

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一)勒温生平及主要著作

《人格的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原理》 《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

《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

(二)基本理论

行为公式,心理场,行为动力,人格组织 团体动力学,能够迁移 行为公式

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 f(PE)B:行为,P:人,E: 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指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包括意识到的和没意识到的环境 心理场

人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属性

心理场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愿望构成的总和,并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不断丰富和扩展

研究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 行为动力

需求,紧张,引据值

向量和移动: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区域与障碍,平衡,人格组织 人格结构可以描绘成一个空间系统

不同的人格结构的分化程度不同,人格特征随之产生差异 团体动力学

以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直接接触关系为特征的小型团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团体气氛、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领袖与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凝聚力、团体决策历程、大团体中各小团体的形成与成功 通过实验解释团体的动力关系:团体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完形,其本质是团体成员间的动力依存关系

创造性思维

准确的完成逻辑运算不一定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打破旧的完形形成新的完形,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途径等方面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

格式塔心理疗法 篇3

“格式塔疗法”有九项原则,基本原理为:

一、“生活在现在” 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而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

二、“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事情毫无帮助。记住,你现在就是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它地方。

三、“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你也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单位,当你遇到领导或同事的时候,你和他们打招呼,可他们没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你因此而联想下去。心里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这个人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是轻视我吗?其实,也许你没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而他可能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没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罢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地“想当然”造成的。

四、“暂停思考,多去感受”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们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样做好工作,怎样考出好成绩,怎样搞好和领导与同事的关系等。因而容易忽视或者没有心思去观赏美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它就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可怕的后果将是,使人们变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机器。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们通常都希望有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意接受忧郁的、悲哀的不愉快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同时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绪;要有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

六、“不要先判断”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七、“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现代社会,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它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金钱等等。格式塔疗法对这些一概持否定的态度。我们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不要说什么,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会成功。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必怨天尤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

九、“对自己负责”人们往往容易逃避责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会把失败原因归罪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好,学校不好;工作不好,会推诿说领导不力,条件太差等。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格式塔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

刍议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篇4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格式塔原理

1、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一般来说,所谓视觉传达设计是根据确定的设计目标,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础元素进行设计和创作,这是一种把视觉化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并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各种设计产品,以及各类图标、舞台、文字设计等。其核心是图形设计,利用人的视觉构造系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确认。

2、格式塔原理

20世纪艺术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格式塔原理,其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研究“形”的视知觉。根据格式塔原理,仅仅是某种事物的表面状态并不能被称之为“形”,笼统的形状即事物各分部的组合排列也不能称之为“形”,“形”是人已具备的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结构,是由人的知觉活动形成的整体,即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主动组织或构造的产物,而不是客体本身已有的。整体在性质上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格式塔格言。

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设计者经常面对的是极为复杂的设计结构,而选择一种最优的设计方案才能让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如何通过破碎的、模糊的“形”,产生更大的形式意味,这就需要格式塔原理的参与,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实现张力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影响和应用

1、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就是完形原则。根据魏特海默这一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人在知视觉过程中,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完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设计作品本身形状不完整或者轮廓出现空缺,观者在面对设计作品时总是不自觉地去寻求一种整体上的完形感。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在第一或直观的设计中可以不完整,但这种不完整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观者在观看时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视觉找到一种完整感,要想达到这一点,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格式塔原理的指导。

格式塔原理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的指导意义上,根据格式塔原理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张力,格式塔原理强调在性质上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意味这要寻求一种最优的方案,而这种最优的概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如何使设计的作品更具张力,更能引起观者的兴趣。由此可见,格式塔原理的确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2、格式塔原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前文所提到的,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原理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应用到设觉传达设计中。例如在标志设计中,设计出的标志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但这种“不完形”是设计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留给观者一定的空间,引导观者自己去思考,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到标志的完美性和完整性,反而会使标志设计独具匠心,更加耐人寻味。这样一种设计,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完整的,但是却留给观者以空间,让观者用思考想象来弥补,在自己脑内形成一种完整的印象。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把人的视知觉看成一个整体抽象的过程,一方面保持的图形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对图形进行简洁化处理。当人的视知觉面对复杂的事物时会自觉简化这一事物,只留下这一事物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从而完成对这一复杂事物的认识。这就是格式塔原理的简洁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对事物完整性的损害,而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结构或特征。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这一原则往往能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而难以忘记的作品。比如在包装设计中,根据客户要求,为了突出产品的某一特征而故意弱化产品的其他特征。例如矿泉水包装的设计,某一矿泉水的卖点就是取自天然水,那么在其包装设计中就应该着重突出这一点,而此产品其他特点就要相对弱化,甚至不在包装设计中出现。

图形背景分化原则也是格式塔原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一般情况下,这一原则是指将视知觉对象中的一部分剥离开来作为图形,其余部分则作为背景或底图。图与底的关系并非是一种静态的恒定的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设计者的设计对其进行重构,已达到图和底比例的最佳平衡状态。这一原则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决定这设计作品给人的感官是否是和谐的,统一的,设计者应该重视这一原则,以设计出图与底比例平衡的作品。

三、结束语

完形、简洁、和谐以及平衡,这是格式塔原理所追求的原则。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这些也是其设计作品所追求的原则。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图形时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不仅是满足人们视觉的愉悦,还要传达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就需要格式塔原理的帮助。格式塔原理对设觉传达设计的帮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准备和引导,也能使设计出的作品蕴含文化和大众心理的美感和意义。

摘要:按照格式塔原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形”,并不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直接效仿,而是一种对视觉所辨识事物的知觉构建活动,其核心是研究“形”的视知觉。视觉传达设计使用符号传达视觉信息,利用人的视觉构造系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确认,本文以格式塔原理为基础,浅谈其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格式塔原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丰明高.平面设计中的图形与视觉传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

[2]马珂.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美学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

[3]周胜.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J].大家,2010(8).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5

大千世界色彩纷杂,色彩属于我们感知里非常敏感的焦点。在自然界,色彩能够分成彩色及黑白两类。自19世纪末诞生了电影艺术开始[1],人们就渴望借助色彩、光影的变化来刻画五彩缤纷、富于变化的大千世界,从而走进某一时空交错的三维色彩空间,呈现除了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诗歌之外的“第七种艺术”。在英国的历史上,以前把电影院叫做“生物镜”,由于它可以录下生物具体运动的现实状况,展现自然状态。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里,作家麦克卢汉把电影界定成为“拷贝盘上的世界”[2],更显示出了色彩刻录的实际含义。可是色彩既可以展现出自然,也极具情绪的象征意味。在叫作《色彩》的诗歌里,闻一多借助于色彩话语,给人生赋予某一灵魂。在时下的电影艺术里面,色彩的情绪象征意味已渐臻化境。于是,对于电影色彩来说,具备了某一特殊的隐喻及涵义。自很早的“黑白”胶片时期肇始,在电影艺术里面就显现出了色彩话语的迹象,众多的电影制作者分析色彩传达的意义,可是借助匀调黑白灰的深浅现状来表现电影的涵义,这一表达效果有太多的限制。此时,彩色电影应运而生,这给电影色彩的出现及完备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所谓色彩,即光之子也。“对于色彩来说,它是某一靠三种要素整合而成的实际现象:反射光线的事物、光线、还有靠大脑及眼睛组合的可以读出光线里面内涵的感官。”[3]换句话说,在抓住各种色彩的时候,我们的主观心智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色彩属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虽说它难以自成单独的艺术形式,可是却属于全部视觉艺术里面必不可少的部分。时下的电影制作者把电影色彩当作传播信息的途径,在变幻莫测的光影世界里面,要么将自然的自身色彩信息加以还原,要么被添加某一具有象征意味的主观信息。而在“格式塔”完整心理学里面,提出了“心理物理场”这一概念,恰恰能够对这展开某种关联性的阐释,完全可以把电影在光影世界里面加以开拓,将其界定成“心物场里面的色彩世界”,借助于电影心理学某一原理,发现电影艺术里色彩话语的使用技巧。

二、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电影艺术探讨

对于电影心理学来说,它属于某一边缘性的科目,重点针对电影艺术的运动感及视觉状况展开完形心理学分析,也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诞生于1912年,先是在德国创建,属于德文Gestalt 的实际音译,大致意义为物体的形状、形式,往往把它直接翻译成“完形心理学”或者是“格式塔心理学”。[4]它研究的基础就是“形”。此处所言的“形”,具体指人经验里面的某一结构抑或组织。最早的代表者为考夫卡、苛勒及韦特海默,他们借助众多实验分析点明,对于人的感知活动来说,属于某一完整的历程,一些特殊情况一定要处于整体氛围里方能感知到。由少数要素组合的整体,绝非诸单元要素机械叠加的和,绝非取决于某个要素,反之,此类单个要素却决定于完整的内在特点,某一整体的现状具备其自身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格式塔质”,它不可以分解成纯粹的要素,其特点又不涵盖在要素里面。比方说:某一三角形,它靠三条线段互相交叉搭建起来,可它具备的单独特征却并非把三条线段的特点机械地加以相加。知名的电影人阿恩海姆曾说,“不管处于何种状况之下,如果不好把控事物的整体构造,就始终难以发掘并赏鉴艺术品”。[5]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这本书里,考夫卡点明了“心物场”这一核心思想。他觉得,世界是属于心物(心理物理)的,靠物理及经验两个迥异的世界建立起来。[6]观察者具体感受实际的观点叫做心理场,而被感受的实际对象叫做物理场。心理场与物理场间并非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可是,人类在展开视觉感知的时候,与之相伴的视觉思维状况却属于某一心理活动历程,它能够填补视觉对象的一些缺陷及改变,能够把物理场里面的对象变化成贴合自身实际的心理场构造,所以我们能够将它看作两者有机融合构建的心物场。电影属于视觉感知的艺术门类,在看电影的时候,随之进行一系列的视觉思维,正因为这,能够借“心物场”的含义来阐明电影里的光影及色彩世界、电影艺术。远在20世纪20年代,在电影还未自不入流境地里单独出来的时候,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7)这本书里,明斯特伯就自人的视知觉的心理及生理的视角分析电影影像的运动感及纵深感。他觉得,自心理学视角看,电影并非出现在胶片的上面,甚或也并非出现在银幕的上面,而是出现在观众的内心里。[7]

在1932年,美籍心理学家爱因汉姆借助于完形的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在他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面[8],重点分析了电影艺术的心理特征及电影影像的物理特征。为给电影美学找到理论支撑,法国有名的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自电影心理学这一视角,借助“格式塔”理论体系,细致有效地分析了比如说电影的色彩、构成、蒙太奇、音效、布景等层面的电影状况,他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这本著作,被称作电影界里“百科全书式”的理论著作。从这里来看,电影制作者早已把电影心理学当作电影美学的理论根基,当做某一单独的边缘性科目,自物理场及心理场这两个视角,加以细致地理论分析及实践探究。

三、 心物场中的电影色彩使用

对于色彩来说,它是电影里面某一必不可少的要素,往往需附着在影片里面的环境、场景及形象上,可是,色彩又明显地高于此类现实,其改变及解决许多时候细致得很难觉察,却制约着影片全部的实效,是把控情绪氛围的核心。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觉得,“色彩对于形象来说,就如同是伴奏对于歌词的功效,不仅这样,有的时候,色彩属于歌词,可是形象只属于伴奏,色彩就改变了其地位,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一跃成了主体”。[9]远在黑白胶卷的时候,俄罗斯的蒙太奇派代表人物,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就让人借助手工着色这一途径,在极具时代特征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里面,把影片里水兵起义时候所升的旗子染成红色的。借助红色火跟血的色彩预示,既代表血气方刚、激情豪迈热,也代表实力、战争、进攻,力求借助着色的旗帜,向观众传达某一心理提醒及极强的感官刺激。对观众来说,既能够自理智角度感受到这代表着上革命,也能够自情绪甚或生理层面产生诸多反应。在记录片《辛德勒名单》里,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在设计这一色彩的时候,也显示了同样的妙处:战争惨烈、和平不易、生命脆弱,这些均呈现在置于黑白画面背景之下的穿红衣服的女孩子身上。到了彩色电影时期里,电影制作者将黑白跟彩色的胶卷加以剪辑,依照这造成心理生理层面的极大反差,传达出迥异变化的氛围内涵及戏剧内容。

色彩属于力量、感觉、思想。电影里面的“平面、色彩、形状等,均如同视觉景象那样让人兴奋,也一定要看作极具多种视觉内涵的事物来了解”。[10]笔者把电影里面运用较多的颜色——“红色”当做例子,来具体研究心物场里面运用电影色彩的情况。依照生理学上的分析,“红色波长可以对循环体系、肾上腺及心脏产生刺激,使其持久力及力量得到增强”。正由于这一生理现象,让红色具备了众多的跟它匹配的非常繁杂的心理“力的形式”:最让人关注的颜色,具备极强的震撼力,这属于血与火的色彩。在过去的文化群体里面,大家均觉得红色隶属生命之色,故而大家把红涂抹于死者身体上,从而保证其可以得到新生。红色鲜艳,极具阳刚意味,代表着奔放、浪漫、欢快、健康、热情、喜庆(中国)、和谐、活力等,又代表着战争、冲动、灾难、政变、进攻、机警等。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作品《红色沙漠》,被称作“首部实际的彩色片”,这部影片借助于浓烈的大红主色调,塑造出某一发人深省的影像世界。在此,红色显示出人类情感的困顿,体现出女主人公朱丽娅娜忧郁而孤单的内心世界。女人想寻觅到爱情与理解,可这都属于枉然。在影片里面,描绘了在如此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里,物质的富足让女人最终失掉了自我,她内心里非常寂寞、空虚,如同是某片荒凉的红色沙漠。另外,还有两种辅助的颜色——蓝色及黄色,后者代表着厚重、冷漠及忧郁,显示着在当今社会,人跟人缺乏交流沟通,关系隔膜;后者代表可憎、浑厚、混沌,暗示着当下西方社会的腐败、龌龊及邪恶等。自“心物场”这一理论出发,导演匠心独运地借助色彩,颜色的改变不受实际的物理场限制,而全部依照剧中人的内心世界而改变,显示出某一张力,这自然给大家预留众多的情感体验及哲学思考,心物场的有机融合到达了某种美的艺术境地。

1998年,德国发行、由汤姆·蒂克执导的电影《罗拉快跑》,体现了时间的“后现代”游戏跟“新人类”间的“炫酷”。红色这一重点色块的猛烈冲击,就跟电影的快节奏完全吻合,可以说给影片带来了不少的看点。在罗拉的生活里,他的头发是火红的,家里的电话也是红色的,就连他奔跑时道路的背景红色的,这些均反复暗示他为爱狂奔的恒心,加强了女性挽救地球的力量,也彰显出电影制作者对地球的不平稳感及危机感的诠释。虽说红色冥界不止一次地来到,然而动态世界始终处于未知状态,红色电话只要一响铃,罗拉就会继续快速奔跑下去,或许在下一秒,她会收到世界带来的惊喜。在影片里面,红色涵盖并显示着宽广的人性意义及哲理内涵,电影、生命以及世界的种种可能性,色彩超出了物理场,属于另外意义上的真实。此类真实能够超出概念、文字的理解局限,让观众的心理场深受震撼,从而让传受双方不断地交流,产生思想的火花。

我国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张艺谋,他出身于摄影师,尤其重视依托色彩语言把控电影意绪这一特点,早已打拼出隶属自身的电影格局。他导演的处女作品《红高粱》,就是借助了一股充满狂欢、野性、阳刚的红色之潮:太阳是火红的,土地是橘红的,轿子、盖头都是红色,高粱地也是一片大红,鲜血殷红,就连酒也是用红高粱酿制的……直至影片终结,更是到处红色。在此部影片里面,张艺谋借助人物红、背景红、景物红,把红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狂野的最初基调,“革命”的激进思想也在荧屏上呈现出来。可以说,“红”这一心物场的张力体现到了极致——“在我们过去的色彩思想里,色彩并非某一纯粹的客观规律抑或视觉感受,它跟社会潮流、宗教理念等紧密联系,也体现出‘助人伦、成教化的能效及涵义,这跟别的民族是同样的,都有自己的色彩习惯及象征内涵。”[11]而他导演的《英雄》这部影片,虽迥异于《红色沙漠》重视主题性的陈述,也迥异于《罗拉快跑》重视时间性陈述,然而其灵活地借助色彩却依旧赢得了众声喝彩。

有关有效地运用电影色彩视觉,依旧有众多的搭配模式及深层内涵,不可能都列举出来。然而就视觉感知而言,其自身就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它将现实跟经验世界衔接起来,从而在心物场里面实现意义的飞升。大家唯有感受到此,方能切实搞清运用电影色彩的真正秘密。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新中国60年电影艺术发展之路与经验启示[J].电影艺术,2009(6):88-89.

[2]李国顺.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J].艺术百家,2010(S1):259-262.

[3]蔡冠群,徐亚男.电影色彩运用的格式塔心理学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4-146.

[4]王定升,赵国瑞.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21-22.

[5]史风华.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J].学术研究,2005(10):114-116,148.

[6]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7-99

[7]韩薇.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现状浅析[J].今传媒,2011(4):140-141.

[8]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15-18.

[9]刘欣然,郑华,洪晓彬.从丹纳《艺术哲学》中寻找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线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44-48.

[10]鲁敏,汪晓娥.阿恩海姆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及其色彩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2(14):123-124.

格式塔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6

1 我们的外语教学急需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中国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否认的“费时低效”, 国际上的外语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进入B.Kumaradivela在《理解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后方法时代”, 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去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只是一种神话。

B.Kumaradivela把我们历史上的教学法分为三种: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 一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所依据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 教学理论是结构主义。这属于线性模式,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为中心的交际法, 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 教学理论是形式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言语行为理论。这还是属于线性模式, 其理论在课堂中难以实践。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 虽不同于前面两种的教学法, 但在实践中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华维芳,

2008)

基于以上, B.Kumaradivela提出了十大宏观策略, 赋予教师赋权增能的权利和自由。

面对这模糊的十大宏观策略, 模糊的赋予教师赋权增能权利, 我们外语教学者很有必要从其他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这种背影下, 用格式塔心理学来审视我们的外语教学, 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2 整体性原则与词汇教学

格式塔把重点放到整体系统上, 在这个系统中, 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了什么, 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感知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到出现在他面前的问题, 看不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么他对事物的组织是无秩序的分离的状态, 他就不能整合, 也就说没有学习。这对我们传统的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传统的词汇教学强调单个词汇的教学, 脱离一定的篇章和语言环境, 最多在单词和词组的层面作些上讲解。这种方法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看来是无效的。例如, 我们学习了这个词汇where, 知道它是“在什么地方, 哪里”等意思。但是, 当一个外国人到你家做客, 他会按西方的礼仪赞扬你的妻子, “How beautiful your wife is!”, 作为一个东方人, 你会立刻马上表示谦虚, 说“哪里哪里”, 如果你把它翻译成“where, where”那外国人可定一脸茫然了。岂不贻笑大方?这个例子极好的说明只知道英语词汇的汉语意义是多么的不够。相反的, 我们应该强调整体教学, 词汇教学应该坚持创设真实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词汇应是一个整体, 它必然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词汇形式。二是使用词汇的语法。三是词汇的搭配。四是词汇功能。五是词汇意义。 (左焕琪, 2001) 词汇教学讲整体性, 我们不能只从上面的某一个方面来讲解一个新的词汇, 应从上面五个方面来讲解。当然, 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一个单词都做这样的处理, 但可以作为一个目标, 按照整体性的原则, 让学生自己去逐步掌握。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为了达到一个整体性的效果, 对重点的词汇我们可以按这个原则来学习。至少要在句子层面上来教与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学生说, 一个单词是一条鱼, 一个句子就是一碗水, 只有与没有水, 鱼是活不了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就是不能掌握, 不能灵活运用了。除此之外, 词汇还需与语境相联系, 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家所说的语篇。作为教师不必对某个词汇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异同讲解, 只要让学生熟悉该词汇所发生的语境即可。只要熟知甚至背诵了语篇, 这样就能时知识潜移默化, 学生自己就能很好的习得这个词汇了。现在, 我们对背诵的冷漠与排斥, 值得反思。

3 格式塔的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图式理论, 对于阅读教学有几大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因受到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 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他各种技能的独立活动。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知识就自然会读。那时没有阅读理论研究, 更没有描述阅读模式。60年代, 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阅读模式被看成是被动, 自下而上的过程。但近年来, 人们认为阅读不仅包括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要将当前的加工的信息与读者工作记忆中的相关信息相结合, 以形成整体和局部都连贯的心理表征。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学者对于阅读的本质理解不断的在深入。

成功的阅读理解语篇需要读者对语篇形成一个整体心理表征, 但语篇的;连贯性不能全靠文章信息来建立, 需要读者在阅读中, 运用他们的一般知识来进行推理, 填补文章关系的空白。因此, 阅读理解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是文中明确提到的信息和读者所构建的推理的统一体。

图式有两种对阅读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文章结构图式, 利用已经掌握的一定类型的文章结构类型, 可能对更好的理解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理解。另一个是相关内容背景图式。阅读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 就是读者从文章中接受信息, 然后把它与自己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进行匹配, 如果匹配的范围大时, 阅读的效果就好多了。

这对我们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文章的结构图式, 以便好对以后的文章的结构的分析和文章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多积累内容素材, 大量泛读。通过建立大量图式, 在以后的阅读中就能提高速度准确度。这对于现在对于阅读教学不知所措的我们指明一条光明的大路。

这不仅是我的理论推论, 现在很多语言学者进行大量的相关实验。下面几个就具有典型性。

张大均 (1982) 通过实验探讨了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其内容包括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文章的内容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图式的辨认。任新春 (1998)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 该研究以阅读过程的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 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包括有相机联系的解析题目, 通过感悟, 划分段落, 概括段义, 归纳文意, 全面检查心理过程。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实验证明了图式对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这些。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做到以下五点:第一, 明确图式教学的精髓;第二, 选择相关策略;第三, 确定每种图式使用范围, 要求教学是灵活的选择图式 (图式在激活可何处切入) ;第四, 制定全年, 学期, 单元, 每节课教学计划;第五, 确定图式教学种类。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在课堂教学中按这些步骤进行。第一:对图式进行认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使用句划摘录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形象, 把握图式基本要点。第二, 掌握图式, 细读课文, 弄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 分析图式框架, 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图式框架之中。第三, 形成图式, 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 2004)

4 顿悟与英语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通过对问题的整体和内在性质的顿悟方式来解决问题, 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同时,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他们看来, 人类所有学习都是有意义的, 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 一旦掌握后, 就不会遗忘。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的永久部分。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 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期记忆, 将保留在学习则的头脑中。 (施良方, 1996)

很多外语教学家认为外语掌握不是通过学习, 而是通过习得而来的。Krashen认为习得关系着外语学习的成败, 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学习, 而是让学生自我的顿悟。通过顿悟习得的知识能很还被灵活的利用。而通过学习而得的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

为了达到顿悟的学习效果, 设置学习情境的性质必须是学习者能力全面观察得到的, 这是顿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否与个体如何观察事物有关。情境使学生能看到与课题一切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顿悟才会出现。 (施良方, 1996) 。顿悟学习就是使学习者对情境关系的领悟。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 我们要坚决丢掉那种外语课以讲解语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根据问题的可理解性, 设置各种不同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领会。这样一来, 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同时这种顿悟的知识能成功的灵活的迁移到新的语境中去。这是我们走出现在我们认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对学生使用外语技能低下现象的一条捷径。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途径。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顿悟的方式, 还跟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念相吻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设置顿悟的情境的难度很大。这涉及到课程的编制, 教师教学能力等, 但这值得我们去朝这个方向努力。

摘要:现在外语教学已经进入了教学后方法时代, 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格式塔心理学包括整体原则, 顿悟, 创造性思维, 图式等, 作为心理学的一支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学科, 具有很大的生命力。该文作者尝试把格式塔理论引进到外语教学的领域。文章阐述了整体原则对外语的词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阐述了图式理论对外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顿悟学习法对外语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原则,顿悟,图式,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中国心理学会中心理事会.教育心理学进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Peter Skehan.A Cognitive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7]HD Brown.Principles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Peter Skehan.1A Cognitive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7

1.1 格式塔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文音译, 基本含义为“形式图形或完形”, 着重于事物各部分进行组织后产生的整体性效果。在我国, 格式塔学派又译完形主义,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由惠特海默在德国创立。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起家, 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它的心理学主要原理是: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 一种组织的完整形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并且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1]。

1.2 数学教学与格式塔原理

数学具有逻辑性强、关联密切、发散思维强的特点, 在中学科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一直都在不断的探索。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坚持心理趋向的研究, 强调整体的环境, 坚持主张系统性, 主张建构性。随着课改的推进, 要求数学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情景性、发散性, 都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高中数学的综合性的发展, 它的解题思路, 无疑不是体现格式塔中创新思维的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嵌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精髓, 是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途径之一。

2 格式塔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

2.1 格式塔的整体观在教学设计中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而不是各个部分性质之和[2]。这种创新认识使我们的认识不只停留在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思想, 简单说它不仅是由部分相加而得的整体认识, 不是由感觉简单相加而得的知觉。但是它又不是脱离各部分而另有的整体直感。上升到教学中, 它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连贯性、相通性[3]。

2.1.1 教学设计要体现整体观。

鉴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整体思路, 对于授课内容要前后连贯, 高中数学的教学导入、内容和布置作业都要内容集中, 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合理分析。高中数学是一个宏观的整体, 不可分割开来。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部分放在他所属于的整体系统中, 通过研究系统属性来把握研究对象。看一下高中数学课程, 无非就是函数问题, 关于函数的性质、导数、几何等等, 最终都可以归为函数这个宏观的问题, 然后如果是求值域, 就归结为求值域这一小部分中。因为通过宏观地把握, 了解了整体的性质和内容, 再通过部分性质来解决问题,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要求整节课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本节课的整体骨架、重点和难点。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下, 高考的压力越来越重, 很多老师都采用题海战术, 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使教育下的学生只是做题的奴隶, 不能形成一种变动的知识框架, 最终只会成为高考的淘汰者。

2.1.2 教学设计要体现元素观。

格式塔心理学要求在整体的宏观下, 可以通过探索各部分的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体的属性.因为事物的整体性质是由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关系决定。

例1:直线AX+BY=1与圆X2+Y2=1相交, 那么点P (A, B) 与圆的关系。

分析:要求点P与圆的关系, 就是比较圆心O与P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 如果OP>1, 那么它就与圆相离;相反, 就相交;相等就是相切。

解:OP=√A2+B2

比较他们的关系转化为√A2+B2与1的关系,

因为直线与圆相交

所以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d<1

即:d=1/√A2+B2<1

√A2+B2>1

所以点与圆相离。

结论:从部分入手, 了解点与圆关系性质;然后转化为直线与圆的关系;最终又回归为点与圆的关系。在讲解题时, 首先要从宏观上介绍题目的要求, 再分析部分关系来循循善诱的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元素之间的关联, 即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 再解题。笔者发现很多数学老师都是拿过题来就开始解题, 让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会分析, 善于分析。最终“授学生以渔”。

2.2 格式塔的知觉组织观在教学方法中应用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将知觉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学习和记忆等问题的研究之中, 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研究了顿悟、创造性思维和迁移等问题, 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学习理论。该理论为我们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4]。

2.2.1 迁移教学法。

教师在讲解数学题目的时候总是会鼓励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但是学生的正确迁移, 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迁移式教学, 才会启发学生的迁移式学习。一个人学习的方式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 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迁移以前的学习经验。高中数学是一个联系的系统, 方法上是相通的,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启发式迁移以前的解题方法[5]。

2.2.2 顿悟教学法。

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而不是无关的细节。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不到这一点。韦特默强烈反对由试误说和条件反射说所引发出来的在教育领域中所采用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韦特墨认为, 学校学习的目的, 是要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校外情境中去。通过机械记忆习得的内容, 只能被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中去, 即应用于类似于最初学习时的情境中去, 只有通过顿悟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一部分, 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上去。教师在教学时, 要教育学生把握题目的本质东西, 即顿悟教学, 这样学生才会学会迁移, 才会把握题目的关键, 做题时就迎刃而解。

例如:0 1/6 3/8 1/2 1/2 ()

a.5/13 b.7/13 c.5/12 d.7/12

分析:在解这道题目时, 很多人是没有头绪的, 所以要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 是否有规律可循。不难发现0/5 1/6 3/86/12 10/20 15/36。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要尝试顿悟教学法, 让学生学会把握题目本质的内涵。然后利用迁移方法找到解题思路。

3 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应试教育下数学高考的旧模式例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等都会被淘汰, 将会以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内容, 都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心理观指导。在格式塔心理学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主张应该以课本的整体系统结构为出发点, 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逻辑思维为己任, 立足以整体的理解和分析为基本的解题方法, 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同时主张在教学中反对教学的机械主义,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6]。

摘要: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们的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整体观、直觉观、心物同形, 认知观等等, 同时这些理论对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也颇有启迪。

关键词:格式塔,数学教学,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著, 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上册)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35:28-286.

[2]库尔特·考夫卡著, 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下册)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35:35-185.

[3]吕杰.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02) :2.

[4]潘光花, 田文华.格式塔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3.

[5]刘开会.“格式塔”——一个哲学的再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 1988, (03) :2-3.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8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图——底关系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 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它既不是指一般所说的外物的形状, 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前一种偏向空间结构, 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 不符合格式塔的确切含义[1]。“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而不是物本身,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因此, 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1 格式塔简介

1.1 格式塔的含义

格式塔的基本含义为“形式, 完形”, 它是着重于事物各部分组织成的整体性效果, 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 而不是孤立机械地拆分元素或者机械地叠加局部。具体到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 人的感知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审美活动, 将那些外在的、独立的、个别的局部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实现完形, 成为一个整体形式, 进而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 用短短的3个名词, 单独看待的话, 便只是一些缺乏生机的事物, 毫无美感而言, 然而将其串联起来, 便使人在脑海中形成一副伤秋悲凉的唯美画面, 使人体验到一种悲凉、静寂的意境。

1.2 格式塔的引申

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形式”, 更密切关联的是“同构”概念。阿恩海姆亲自收集的儿童“涂鸦”之作, 对这些儿童画的分析、研究与论述:孩子们稚拙鲜明的画作中, 没有直线条, 没有透视关系, 没有空间感, 这并非是儿童的视觉和智力出了问题, 而是他们没有这些概念。同样的场景成人的表达又不同, 如, 成人会把长方形的池塘画成类似平行四边形。这就证明, 人在最初并不具有驾驭形式的能力, 只是用了自己身体所能掌握的能力, 用了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方式, 来重新组织视觉感知对象[2]。因此, 完形是人类基于自身的视知觉在人脑意识里抽象简化世界, 并反馈出来, 重新组合过的新的形, 是一种组织关系。在艺术创作范畴中可以称为艺术风格或设计风格, 是属于艺术家或设计者理解世界的独特的方法。如抽象派绘画不以物理的眼光来描述事物及其关系, 而是以心理印象来表达这种存在———力的存在。

2 格式塔心理学对设计的启发

2.1 异质同构学说与设计

在美学与艺术活动中, 阿恩海姆不仅非常注重整体性思维特征, 并且十分推崇知觉的组织作用。认为凭借着人的感知活动这一桥梁, 可以把外部世界的形式及动力结构内化为个体的动态心理结构[3]。

阿恩海姆认为,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和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他说:“这些自然物的形状, 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 才创造出自然物的形状。大海波浪具有运动感的曲线, 是由于海水的上涨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反作用, 之后才弯曲过来;凸状的云朵和起伏的山峦, 树干、树枝和花朵的那些弯曲、盘旋的或隆起的形状, 同样也保持和复现了一种生长力的运动。”另一方面, 他还认为, 人的内在的情感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例如, 一个心情十分悲哀的人, 其心理过程也十分缓慢, 他的一切思想和追求都软弱无力, 既缺乏能量, 又缺乏信心, 一切活动看上去也都好像有外力控制着。”如果外部事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 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也就是说, 外部事物的运动和形状同人的生理心理异质同构 (或同形同构) , 那么, 外部事物就能引起人的相应的情感活动。这有别于“移情”, 人并不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外物身上, 而是外物的运动和形状本身就是一种表现, 它们表现了某种人类情感, 是主客体间的共鸣。

在园林设计中, 同构手法的使用帮助设计者, 通过一种设计景观模拟另一种所要展现的景观, 或者对空间氛围的渲染, 使观赏者置身其中通过联想想象, 从而在情感感知得到丰富的心理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一的堆山叠石, 利用石头模拟自然界的真山进行艺术创作, 技艺高尚者堆叠出来的假山往往可以得真山之理, 使假山不假, 人游其中, 可以体验到山林野趣。如环秀山庄里的主体假山, 其山体外观雄浑, 其石块按湖石纹理、色泽、体形巧妙拼接;山势组合外合内分, 内部有洞穴、峡谷、天桥、磴道、涧流等, 其间有2条幽谷以人字形会于山中, 引水而入。假山上种植林木, 人在其中随着石道忽上忽下, 忽窄忽宽。整座假山从外观其山势高远、平远及深远到从内的游览线路设置及空间尺度得当, 让人置身其中产生“山林深邃”的感觉, 外界的喧闹吵杂皆挡在假山之外。与中国古典园林类似的还有日本的“枯山水”园林, 主要由细沙砾石铺地, 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微缩式园林景观。其中并无水景, 而是以沙石表现;山以石头表现, 手法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类似, 但更倾于简化;沙石表面画上纹路表现水的流动。看似简单的景观却寓意深远, 在枯山水庭园中静观, 带给人的却可以有海洋、山脉、岛屿、瀑布, 一沙一世界的体验。简单的元素, 简洁的构图, 留给观者是无限想象的空间。观赏者心中的情感、感受力不同, 对景物的接收感知后画面的组织也不同。物客观存在, “我”的感受不同, 因此产生不同的物与“我”之间的“异质同构”。

园林设计中, 设计者对景物景观的设置, 可以引导游赏者的情感体验, 越是高明的设计, 景物景观的设置在被人感知、重组后的力的样式便可以越多, 产生的审美体验便越丰富。

2.2 图———底关系与设计

客观世界万物无主次之分, 可以由著名的“酒杯与人像” (见下图) 的2个图形来了解。图中若以黑色为背景, 看到的是一个白色的花瓶;若以白色为背景, 看到的是2个相对的人面。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称作图形———背景关系, 即图———底关系。自然界本不存在图形———背景关系, 而是我们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加入了主观因素, 由大脑选择加工, 组织成了这种关系。图底关系是相对而言。

在实际的视觉环境中, 图形与背景并不是绝对, 而是可以出于某种需要进行相互转换;而且两者之间的清晰程度也不同, 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该清晰却模糊、有的该模糊反倒清晰, 如果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 成为混乱的图形, 则会导致视知觉疲劳。所以,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 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 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使主体景观易于被发现[4]。

实际的园林设计时, 在大空间的地面铺装中, 运用不同质地和不同色彩的地面铺装, 使不同功能的区域在地面上界定。按着图底关系的原理, 把需要突出的重要空间的地面作为图而重点处理, 周围次要空间的地面则是底, 而协调处理, 形成图形———背景关系。

3 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覆盖层面非常广泛, 其理论研究扩散到艺术、文学、景观、建筑等众多领域, 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引入艺术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此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在艺术美学中的地位。艺术都是相通的, 格式塔心理学既然能够指导艺术美学的发展, 对园林设计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并且在园林设计的应用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逐步为设计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孙鹏.浅析格式塔心理学与视知觉[J].科教文汇, 2009 (1)

[2] 林彭昱.浅论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及“异质同构”概念在美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

[3] 左衡.格式塔心理学美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6)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9

在中国画众多的绘画语言里, 留白是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它中国画区分于西方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留白是指在艺术创作中, 画家为了更充分表现主题而有意识流出的空白。这些留白, 虽然没有笔墨点染, 却寄托着画家的精神和情思流露。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 (列举) 画家追求的是逸笔草草, 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的艺术效果。画家所描述的自然生命与洁白的底色相互映衬、互为表里。这样的留白手法, 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空间、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这些精心布陈的留白, 虽无笔墨的点染却有画家精神的寄托, 情思的流露, 给人以丰富的艺术联想。留白这种艺术手法, 求其空灵, 使作品虚实相映, 形神兼备, 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中国画意境而言, 留白尤为重要。那么, 美术专业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掌握留白的作用和意义, 欣赏绘画作品, 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理论出发, 谈谈中国画中留白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法的探讨。

二、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 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 (M.Wetheimer, 1880~1943) 、苛勒 (W.kohler, 1887~1967) 和考夫卡 (K.Koffka, 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 亦称完形心理学, 主张用“格式塔 (Gestalt) ” (即整体) 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格式塔理论认为, 人们的视知觉在观察外物时遵循一系列基本的规律, 这些规律被称为视觉组织律。主要包括:图形背景原则、完形闭合原则、简化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等。在教学课堂上, 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同样遵循这一系列组织律, 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个视知觉规律的各个原则去了解学生的听课规律, 探究适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再中国画留白特点的教学应用

(一) 图形背景原则

在绘画作品审美教学中, 教师要想讲解好这幅作品, 就要摸清楚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掌握的底色。就要先对作品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熟知, 因为每幅作品都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而学生在学习这幅画前, 也有对这幅作品背景的一些相关认识, 这些认识与了解构成了学习这幅作品的底色, 是学习新知识前的前认知结构, 它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 呼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满足感, 既有对学生已知知识的契合, 又有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底色映衬着图画的规律,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称为图形背景原则, 这在我们使用教学媒介及工具时也广泛存在, 不管利用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 它也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在讲解画作和制作课件图画时, 一定要图形、背景分明, 主题突出, 不能喧宾夺主。

中国画讲究层次、留白、布景、意境, 我们将图形及背景给学生进行简单的勾勒。最早王维的破墨山水, 即把墨加水破了浓淡不同的层次, 以渲染代替青绿颜色, 并能用水墨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直到现在, 王维的山水留白处理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最早对象之一。王维所画雪景是他的绘画特色之一, 比如《雪溪图》《长江积雪图》中显示大量的留白。王维表现雪景物象中的留白也是中国山水画留白的启蒙认识。

中国画的留白绘画表现形式, 众多画家都有所运用。再以画虾已入化境的齐白石大师为例, “塘里无鱼虾自奇, 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 不厌声名到老低。”齐白石一生中作画无数, 其中以画虾最为出名, 也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家。而在他所画的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虾图中, 他为董其武作的《六虾图》可谓是齐白石晚年的精品力作, 在画中六只虾形态各异, 栩栩如生, 用淡墨描绘虾的躯体, 从而更能显现出虾体晶莹剔透的感觉。齐白石精通创造意境, 虽然没有画一点水, 只有大片的留白, 却尽得风流, 画中虾儿就如同在水中互相追逐, 灵动活泼, 生机盎然, 将虾的游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构图奇特, 疏密有致, 一气呵成, 将画中上下紧密连接, 六只“白石虾”就像长在纸上一样, 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水墨淋漓, 形态各异, 只用简单几笔便勾勒出虾在水中游的姿态, 栩栩如生, 焕发出永恒的艺术之美。

格式塔的图形背景原则, 在课堂中教学生从大量的背景方面欣赏《六虾图》的大背景和留白, 教会学生并不需要画满, 却能将意境活灵活现呈现。

(二) 完形闭合原则

完形闭合原则, 认知心理学上的格式塔理论指出认知是一个“完形”过程,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倾向普遍存在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各个阶段, 同样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不管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学习新知识都倾向于一个整体的把握, 视觉倾向于对其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倾向于与旧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 使其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帮助其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在中国画赏析教学中, 作为教师不能满堂灌, 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像欣赏山水画一样, 给学生大量的留白,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不能单纯地只是强调字词的把握, 要启发他们与实际与社会相联系, 完形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 促进学生个体积极完形闭合的能力则是关键, 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 先介绍几个画家, 让学生预先找寻该画家的作品, 如王维、黄宾虹、李可染和因为常常画一个角落而得名的马远“马一角”等, 学生预先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多多设置问题探索性情境, 使学生深入其中, 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互相讨论补充, 促进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 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作品, 促进个体对作品的多方位理解。

(三) 视觉组织律的简化性原则

简化性原则是知觉对事物最简单的本质结构的把握, 由于记忆的时间、空间有限, 人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对其最显著特征的把握, 简化性原则是对人的总结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每个阶段, 他们的把握能力不尽相同, 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中国画创作的留白, 是根据画面需要, 不得不虚化的部分,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作为教师应该引导为主, 帮助学生提高把握知识结构,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 不管是线条、造型、笔墨浓淡, 各种手法它们各具特色, 却都是中国画创作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 要将每幅画作放于艺术手法主题这一大背景下, 而不是独立的每一幅画的学习, 通过不同艺术手法学习, 把握艺术创作这一整体的特质, 运用到日后的创作中。在课堂设置中, 应对有着类似创作手法的画作给与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发挥空间, 成立趣味学习小组。有着同一问题的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 而承担不同任务的小组可以互动交流, 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增加了互动交流, 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学习时, 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荆浩的《匡庐图》中石质坚硬气势, 笔笔之间圆中带方, 被染兼备, 层次分明, 质感很强, 是无意识留白的深入研究的结果。齐白石的《六虾图》, 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 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 用墨色的深浅浓淡, 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 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 左右二笔淡墨, 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 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 一笔一节, 连续数笔, 形成了虾腰节奏由粗渐细, 简单的笔墨却呈现出虾的各种形态、活泼、机警、有生气。

(四) 相似性原则

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也注重不同课之间的迁移与互动, 课与课之间联系与衔接。如何利用相似性和接近性原则, 上好一门课是需要不断去摸索总结的。教师同样是课堂中的魔术师, 要将这种力量掌握在手中, 使课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个环节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 抓住这种相似性就是掌握了魔术棒, 那每个学生也会为你所吸引。

体现在美术作品赏析的审美教学中, 每节课之间, 一节课的每个环节之间, 我们要抓住其内在的相似性, 注重相近位置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授课技巧, 也是学生实际存在的认知规律, 在美术作品赏析审美教学中, 渗透进每幅画作的理解里。如李成的《茂林远帕图》图中气韵流动, 上重下轻, 留白处水为白, 气为白, 艺术情绪出没有无间, 缥缈浮云水墨味十足。再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用墨反复渲染, 苍苍茫茫, 画山皱后用墨笼染, 山石凸凹不同, 用墨浓淡不同, 凹处深, 凸处淡, 树丛前后的树叶, 用不同笔墨给人以苍郁而朴茂之感。画面前景的密林通过树枝的浓密穿插, 合理地再现了留白的网状形式感, 房舍顶部的留白显示了画眼和境界之特点。山石之间以寒气 (留白) , 同时此画渲染湖水留白石上部, 增加了体积感与对比强度, 范宽追求沉重雄浑, 用效法和墨染到位, 在客观自然中也存在的自然景观, 艺术升华出现于中国山水画中, 对后代教化很有帮助和借鉴之功。这是这种内在的相似性使其统一于这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光图中。在讲授完这幅画作后, 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一下其他的中国画留白例子, 如石鲁山水画《转点陕北》与《南泥湾途中》突出重点, 留白构图合理, 为人物营造氛围。浓墨画后再用淡墨渲染, 再用浓色点, 山石则几乎是空白, 疏密有致, 显示出石鲁追求雄健厚重的美学观点。教学中也可以统筹在美景某一主题下, 进行另一类美景的探索, 北方的美景如此, 南方的风景如何呢?如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 并可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先用水墨画山, 然后很重的朱殊在水墨山上点树, 显示出丛丛密密, 色黑互相衬托的效果。他既用积墨, 又用积色, 使画面厚重有余, 留白处更强, 更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想象力, 将各类相似知识统筹把握, 鼓励学生多触类旁通, 学习并掌握大量的具有留白效果很好的相似性画作, 以让学生更明确留白的作用与意义。

四、结语

中国古代画家的有无观观、虚实观、色彩观的以及其独特的自然万物的观照和审美精神的追求, 使中国绘画必然会走向水墨黑白体系和文人写意格局, 而文人水墨画的本质虚静为体, 知觉为用, 这一方法决定了中国画绝非自然主义的局部的、个别时空段有限的再观, 而必然是心物同构的、整体的、多维的生动再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 以手运心, 此虚境也。虚而为实, 在笔墨有无间。” (邵琦, 2008:142) 中国画家的宇宙人生, 全可寄于这“笔墨有无间”, 因为它“可以生无穷之情”, 这也正是中国画留白的寓意所在。在大学的艺术作品赏析审美教学过程中, 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原则、完形闭合原则、简化性原则的相关原则去进行教学,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组织律出发,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规律及认知规律, 对我们提高课堂吸引力, 让学生学到知识, 对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益处良多。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众多的绘画语言形式之一, 它以墨色为主, 墨是实, 白是虚虚实结合化实为虚。留白给艺术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 营造出无穷的空间, 它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约束, 画家便有了更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格式塔心里虚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理论, 本文试图从格式塔理论的图形背景原则、完形闭合原则、视觉规律的简化性原则和相似性原则角度去阐述中国画的留白审美教学。以期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留白这一艺术手法。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格式塔理论,教学

参考文献

[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2]郭鹏.浅析中国画留白艺术[J].家教世界, 2013 (01)

[3]闫超.中国画留白的哲学及其审美价值[J].国画家, 2010 (09)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篇10

[关键字] 高职 大学英语 格式塔心理学

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然而,当我们关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和性格特征?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就使得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成为现在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无论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如何,最终的目标是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找到自己具体的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样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

在高职院校不断关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英语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成为一个难点。很多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中,除英语外,其他科目还算可以,唯独英语成为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坦诚地说,初高中的英语基础特别薄弱,学习的难度特别的大。很多人为此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动力。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对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并喜欢英语,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为快乐的和不知不觉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公式,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任务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强调两个重要概念:心物场和同型论。在心物场概念中,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而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将心理场和物理场不断融合和整合的过程。同型论的概念是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这种理论同英语学习中把虚拟场景当成现实场景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非常相似。下面将详细陈述心物场和同型论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结合的实际例子,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一、心物场与英语教学

高职的英语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来提高英语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刚刚入学时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不少。很多人会把这个结果归咎于时间。试图说明是时间使得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全部遗忘。当你仔细研究教科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入学时学习的几个单元和他们的大学生活非常的相似。以《新编实用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为例,刚刚入学时,学生们学习如何打招呼,如何自我介绍,如何与人道别。这些都是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但是到了第二册时,学生要学习如何用英语预定房间,用英语在餐馆与服务人员沟通,如何用英语介绍一个旅游景点等等。很少会有学生能有这方面的经验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表现会和入学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具体任务时可以考虑应用心物场,使学生把教室内布置的相关环境当成是物理场,老师的启发与暗示使学生形成心理场,二者的不断融合会使学生逐步接受物理场中的各种相关常识与知识。以第五单元餐馆用餐的主题为例,这种结合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⒈准备工作。将学生按不同任务分成四组。第一组准备西式快餐中的代表性食物的图片,第二组准备杭帮菜的代表性食物图片,第三组准备中式面点的代表性事物图片,第四组准备酒店招待人员的服务用语和相应的餐桌礼仪。

⒉导入。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导入到餐馆用餐的单元主题中来。并对本单元即将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词汇进行介绍。视频展示中文菜单和英文菜单的区别和两种菜单中所包含的内容。图片展示点餐的过程。

⒊学生展示。分别邀请四组学生中的代表,用图片展示西餐中开胃菜,主餐,甜点和饮料的代表性食物;中餐中冷盘,酒水,热菜,主食和饭后甜点的典型代表食物;中式面点中以饺子,包子,汤圆为代笔的重视特色面食。

⒋表演过程。将教室的座椅按照餐馆的布置摆放,如果是固定座椅,则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来坐,将教师中间的桌椅空出以备表演。邀请第一组中的学生到西式快餐店进行点餐,表演从进门选座位到结账离开的全过程。期中第四小组充当服务人员。在送餐过程中,将食物图片作为菜品供应给点餐顾客。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西式快餐店的视频和声音图像,以烘托现场的效果。

⒌评价。在第一组表演之后,由其他两组成员对其表演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

⒍学生表演。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表演模式同第一组相似。但是第二组到楼外楼进行点餐,第三组到中式早餐店进行点餐。同样图片作为假设菜式供应,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以营造现场气氛。

⒎总结。在表演结束之后,第四组先针对餐馆服务做出相应的介绍,并指出涉及到的相关餐桌礼仪。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在肯定优点之后对缺点进行点评。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现场表演营造学生的心理场,事先准备的图片和教师现场的视频环境配合营造出能够感知的物理场。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在锻炼中学习。

二、同型论与英语教学

同型论同心物场两个概念紧密结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心物场的同时,不断强化同型论。使学生从身边的可触及的大学生活开始逐渐把现实生活同课堂的教学任务相结合,把熟悉的东西自然化,模糊的东西具体化,陌生的东西熟悉化。以此往复循环使得英语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知并逐步喜爱上这门学科。

总之,英语是大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之一,英语的交际能力是大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之一。要想使学生在心里上接受并喜欢这门他们以前学得并不是很好的一门学科,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也是完整而独立的人,只不过他们暂时的主要任务和社会职责是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能够使学生在很自然的环境中接受英语,把英语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联系,在快乐的环境中逐渐学习并习得这种语言。

参考文献:

[1] Koffka, K. (1935)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2]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戴秋亚.格式塔-破解英语阅读理解的奥秘[J].科技信息,2009,26.

[4]郑昊琪.格式塔原理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上一篇:广告经营创收下一篇:影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