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获小麦

2025-01-31

新收获小麦(共7篇)

新收获小麦 篇1

新购置的大型农业机械, 大多要装上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作业, 在此, 提醒机手新小麦联合收获机开割前切忌匆忙上“战场”, 要进行磨合, 试运转。

1.发动机试运转。

该过程要注意机油压力表, 机油温度表, 水温表是否稳定在规定值范围内, 倾听发动机运转时有无异常响声。发现异常应及时排除, 不得勉强试运转。发动机试运转时间一般为:冷磨6 h, 热磨按低速、中速、高速的顺序, 依次控制在15 min, 10 min和5min。

2.行走试运转。

发动机正常后, 以1档到2档, 3档再倒档进行走试运转。分别向左、右转弯, 检查转向;连锁机构、制动器、离合器是否灵敏可靠, 分离是否彻底, 换档是否轻便;仪表是否正常, 若发现问题应立即停车排除。试动转磨合的时间一般掌握在:1档30 min, 2档30 min, 3档20 min, 倒档10 min。

3.切割、脱粒、分离、卸粮等工作机构试运转。

运转顺序分小油门、中油门、大油门, 先局部、再全面进行。注意各部位情况是否正常、有无杂音, 液压部件及监测仪表是否运动自如、平稳可靠。若出现问题, 排除后再继续检测。时间一般在:小油门3 h, 中油门2 h, 大油门1 h。

4.试车结束立即检查。

紧固件有否松动, 轴承、轴瓦有无发热, 皮带、链条有否松驰及磨损情况, 趁热放出发动机油底壳、变速箱、减速齿轮内的润滑油和液压油箱内的液压油, 并彻底清洗各部位过滤器。最后, 再在有代表性的田块里进行试割磨合, 选半幅收割, 磨合一段时间再满幅收割, 一切正常即可投入正式收割。

新收获小麦 篇2

冬小麦:

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4——9月

油菜:12——次年5月

花生:4——10月

甜菜:5——9月

水稻:东北:

5、6——10月(单季)

南方:4——7月7——

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

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

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

新收获小麦 篇3

1 新收获小麦的特点

新收获而未通过休眠期的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水分越低耐热性越强, 这一特性为新小麦的高温密闭储藏提供了条件。新小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与呼吸能力, 很容易受到霉菌和害虫的侵害, 引起发热霉变。新收获小麦的生理代谢旺盛且发芽率较低, 只有完成生理后熟作用后发芽率才会显著提高。新收获小麦的加工性能不稳定, 各种酶活性较高, 小麦粉黏性较大, 产品质量较差。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 小麦的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其制粉质量和烘焙特性均会有所改善。新收获的优质小麦也只有通过后熟期, 其优良的品质特性才能充分显现, 这对优质小麦收购时的品质评判带来一些不便。

2 在储存过程中小麦的物理变化

新收获小麦完成后熟后, 细胞内高分子物质已经充分合成, 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值, 其物理特性随着储藏期的延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籽粒硬度是衡量小麦物理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丁卫新采用JYDB100×40硬度仪检测了8种小麦在储存期内的硬度指数, 试验数据显示, 收获后的前几个月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其中5种样品的硬度指数稍有增加, 总体变化幅度较小 (10个月) 。韦志彦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跟踪测试了新收获的2种硬度值分别为20与60的小麦硬度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储存的前几个月2种小麦硬度值变化不大, 而储存3~4月后2种小麦的硬度值均突然增加约20。小麦是裸粒, 含有大量亲水物质, 在储存期间容易吸收外界水分。小麦吸湿后体积增大, 粒面粗糙, 流动性减弱, 容重减轻。姜建枝测试了相同储存条件下5种小麦的水分与容重变化, 结果显示小麦水分的变化与储存条件相关, 而容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且变化与水分波动有关。新收获小麦表面富有光泽, 具有特有的香味和较强的吸附能力, 若储存条件不良会引起小麦气味异常、表面失去光泽而出现斑点和发霉变质, 最终影响其食用品质。

3 在储藏过程中小麦的生物化学变化

3.1 发芽率的变化

小麦发芽率达80%以上一般被视为通过后熟期或休眠期的标志。新收获小麦虽已具有发芽的能力, 但因胚的未完全成熟以及种皮等多方面原因, 使得大多数小麦在收获初期发芽率较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小麦的呼吸强度降低, 发芽率呈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 红麦的后熟期比白麦要长一些。方美玲测试了3种储藏方法对新小麦的发芽率影响, 结果表明:储存条件对小麦后熟期的天数有较大影响, 试验组比对照组长30d。小麦的休眠与生理后熟虽都以发芽率来衡量, 但属两种不同的概念。种子的休眠可通过后熟过程缓慢地解除, 还可通过特定的理化条件快速实现。

3.2 蛋白质的变化

小麦籽粒成熟过程中, 蛋白质含量呈现“高-低-高”的积累趋势。随着籽粒的成熟, 醇溶蛋白与谷蛋白含量逐渐增加, 清蛋白含量则呈下降趋势, 球蛋白含量稍有降低。万安平等人对保存在28℃条件的两种新收获小麦测定显示:清蛋白和球蛋白变化幅度小。Rao等人将6种新收获小麦在室温 (27±3) ℃、RH 35%~75%条件储存4个月, 分析表明新收获小麦在储存过程中, 醇溶蛋白含量减少, 而谷蛋白含量增加。在4~5月醇溶蛋白和游离巯基急剧减少, 但谷蛋白迅速增加。石玉等人研究表明: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及谷蛋白总含量均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醇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麦后熟期间蛋白质变化规律以及对面粉品质的影响都有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4 制粉性能的变化

新收获小麦由于胚乳中的大分子的合成仍在继续, 胚乳的组织结构还不紧密, 加工时呈现近似软麦的一些特性, 皮层物料难以剥刮, 造渣性能较差, 皮磨出粉较多。Posner对不同储存时期新小麦研磨试验的结果显示:软麦与硬麦的粗粒提取百分比、一等粉出率和总出粉率等指标, 在储存初期均呈现波动, 直到12周之后上升的趋势才明确。粗粒提取率与一等粉灰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总面粉出率与一等粉的灰分和蛋白质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Stewart对不同小麦进行制粉试验发现:在出粉率相同时, 新硬红冬麦面粉的灰分比前一年收获的硬红冬麦的面粉高0.025%, 当新硬红冬麦与陈硬红春麦或硬红冬麦搭配时, 制粉特性得到改善。

在加工新小麦时, 应注意皮磨系统的剥刮作用, 磨齿要及时拉丝, 减少对物料挤压作用, 增加粗粒的提取率。新小麦的粉碎物料一般散落性与流动性较差, 加之环境温度较高和湿度较大的因素, 研磨后粉碎物料较难以筛理分级, 应注意及时调整筛网, 提高筛理效率, 减少清粉机进机物料的含粉率, 保持制粉系统物料的平衡。必要时可适当降低产量, 提高出粉率。

5 在储藏过程中面粉的品质变化

面粉后熟的机理: (1) 面粉在储存的过程中, 硫氢基逐渐被氧化减少, 形成非活性状态, 是蛋白酶活性降低, 面筋的筋力增强; (2)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 脂肪逐渐转化成脂肪酸, 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使面筋筋力增强, 弹性增大, 延伸性和流变性变小; (3) 麦谷蛋白中的亚硫基发生聚合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而使面筋的筋力增大; (4) 色素中的不饱和键, 在氧化作用下一部分逐渐变成饱和键, 使色素褪去, 粉色变白。

5.1 脂肪酸值的变化

粮食脂肪酸值是粮食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多少的量值, 以中和100g粮食试样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面粉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多少, 即面粉脂肪酸值的高低, 是衡量面粉品质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据展海军在小麦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中分析, 小麦脂肪酸值随储藏时间增加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受储藏条件的影响较大。而同一储藏时间的小麦脂肪酸值各不相同, 新收获的小麦脂肪酸值较低, 在20 (KOH) / (mg/100g) , 储存一年后略有上升, 到第三年时, 脂肪酸值有一突变, 说明小麦在储存的前两年时间里, 呼吸强度降低, 代谢水平下降, 储藏稳定性增加。

5.2 流变学特性变化

新收获的小麦存放一段时间后, 吸水率基本保持不变, 而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在新收获小麦粉流变学特性和食用品质变化中, 邹凤羽分析出同一品种同一储存时间38d比20d条件下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更长, 小麦粉的面团评价值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均有所提高, 最大抗拉伸阻力增大, 延伸性逐渐减弱, 曲线面积有所提高。据赵乃新等人在小麦储存过程中品质性状变化规律中分析, 强筋类品种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面团的拉伸阻力下降, 延伸性增加。综合来看, 在后熟过程中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得到一定的改善。

5.3 面制品品质的变化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 新收获小麦粉的烘焙品质逐渐改善和提高。张红云在新收获小麦的烘焙品质及其改良中得出结论, 在高温储存条件下小麦粉的馒头品质优于低温储存条件下的馒头品质, 表明温度升高, 有利于小麦粉蒸制品质的改善。据邹凤羽在新收获小麦粉流变学特性和食用品质变化中分析在同一品种中, 用储存23d的小麦粉制作的馒头的比容低于用储存13d的小麦粉制作的馒头, 而馒头的总得分一般高于用储存13d的小麦粉制作的馒头, 表明小麦粉储存13d以后蒸制品质得到改善并趋于稳定。小麦粉随储存时间增加, 面包的烘焙品质体积和综合评分23d均不如13d或9d, 储存温度对烘焙品质的影响较小。可能是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 淀粉酶失活的原因。

6 研究小麦后熟的意义

小麦收获后的后熟过程是小麦育种、种植、加工和食品产业链中一个很重要的中间环节。后熟过程既与小麦的品种、种植和籽粒的成熟条件相关, 又与收获后的干燥、储存以及加工相关, 最终会影响到末端产品———面制食品的质量。因此, 研究小麦后熟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新收获小麦后熟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对后熟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引起各种变化的机理以及各种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探索与积累, 才能逐步探明规律, 为新小麦的安全储存、合理加工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收获小麦的特点及在储存过程中小麦的物理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制粉性能变化, 并分述了后熟对面粉的脂肪酸值、流变学特性及面制品品质的影响。

浅谈小麦联合收获机械技术 篇4

1) 新机具或大修的联合收割机, 应在启动发动机前加满相应牌号的燃油、机油、液压油、齿轮油和冷却水, 在收割前必须进行试运转。试运转按四个程序进行:发动机空转≧15 min, 原地空载试运转20~25 h, 行走空载试运转20~25 h。

2) 试割开始应用一档, 割幅用正常割幅的1/3, 并逐渐加大达到正常速度和割幅, 试割中要经常检查各部位是否正常, 必要时进行调整。试运转后, 正式收获前2~3 d, 应在小麦生长较好的地块中试割, 以进一步检查、调整机械。

3) 联合收割机应在小麦黄熟的中、后期进行。雨后或早晨露水大时不能作业, 收割时谷粒含水率为20%~26%。

4) 联合收割机适合收割作物高度为70~120 cm。高度﹥120 cm时, 割茬尽量留高;高度﹤70 cm时, 割茬尽量留低, 并酌情加快收割速度。作物穗幅高差大于25 cm时, 应使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5) 在麦套玉米的地块收割时, 应适当调高割茬, 以不伤玉米苗为标准;如下茬种绿肥以不丢小穗为原则;如下茬种大豆, 麦茬不超过25 cm。

6) 机具行驶速度应根据作物的品种、喂入量、高度产量和成熟度确定, 以脱粒机构不超负荷, 清选机构工作为度。

7) 收割倒伏小麦, 通过运用扶禾装置、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向、速度等方法解决。

8) 提倡小麦秸秆还田, 直接粉碎还田翻埋前要补施氮肥。

2 机具检查调整

1) 检查燃油管是否渗漏油, 油箱盖是否盖紧。机体表面有无残留的燃油和润滑油, 并及时排除。

2) 检查蓄电池时要严禁烟火。蓄电池装卸必须按正确顺序操作;先装正极, 再装负极;拆卸时, 先拆负极, 再拆正极。更换蓄电池时, 务必更换使用说明书中指定容量的蓄电池。

3) 检查电线的连接和绝缘情况, 尤其是电瓶线的搭铁线不得有松动和虚接情况, 电路导线上不得有油污, 以免电路引起火灾。

4) 清除发动机、消声器和皮带传动部分附近的灰尘、草屑和油污。空气滤清器必须有较强的滤清、去尘能力。

5) 检查机具各部件技术状态是否良好, 如不符合应及时调整。作业前后, 特别要检查各操纵手柄、制动器、行走机构 (履带张紧度、转向机构等) 的技术状态。

6) 切草装置的锤爪或甩刀磨损, 必须成组更换, 以保持刀轴平衡。检查保养割刀、切草刀时, 勿用手触摸, 以免造成伤害。

7) 手必须经过正规的同类机型的机手培训, 并通过考试取得相应驾驶证件。严禁机手在酒后或疲劳状态下驾驶收割机械。作业时要穿适宜的服装。

3 操作规程

1) 收割前必须检查变速杆、割台和脱粒离合器、卸粮离合器、操纵杆等是否都在空挡和分离位置, 否则不予启动;必须确认收割机周围无人靠近并发出警示信号后, 才能启动收割机。

2) 收割机一般从田块的右角进入, 正确开好割道。作业行走路线应考虑到卸粮方便并注意使割刀传动装置靠在已收割过的空地一边。

3) 作业时发动机油门必须保持额定转速位置, 注意观察仪表和信号灯装置, 严禁非司乘人员搭乘和攀缘机器。

4) 作业中转向、倒车时, 要充分注意周围安全, 并严禁接粮。大中型全喂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粮箱装满后行驶速度不得超过8 km/h, 并严禁急刹车。

5) 作业时地面允许最大坡度随机型不同而异。上下坡不宜停车或停车换挡。在斜坡作业必须停车时, 应先踩离合器踏板, 后踩刹车踏板, 然后用斜木或可靠的石块等垫住。

6) 粮箱卸粮时禁用铁器推送粮箱里的粮食, 也不允许人跳进粮箱里用脚推送。卸粮工作应一次完成, 如因故中断卸粮, 必须将斜撹龙和过渡撹龙中的籽粒排除干净后, 再卸粮。严禁在堵塞状况下二次卸粮。

7) 作业中因超负荷造成堵塞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排除故障时, 必须断开行走离合器、割台和脱粒离合器, 禁止用金属工具或手直接清理, 清理时严禁转动滚筒。

8) 只有在收割台得到安全可靠的支撑 (用安全锁定部件固定或用升降锁止手柄固定后, 再垫上木块) 后, 才能在割台下面工作。发动机未熄火, 不允许排除故障。

9) 水箱开锅, 发动机过热时, 应停车冷却, 并将冷却风扇皮带的张紧度调整好, 清除防尘罩和散热器上的尘土和堆积物, 严禁用冷却水浇泼机体降温。

10) 在过田埂时应以低速垂直越过。半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入田块、越沟和过田埂, 以及通过松软地带时, 要有适当宽度、长度和强度的跳板辅助。

11) 联合收割机行驶转向时, 不能操纵液压提升和无级变速控制, 以防转向失灵造成意外。

12) 作业区严禁烟火, 夜间作业不准用明火照明。

4 质量要求

1) 适时收获。收净、脱净、不丢穗、不撒粮。

2) 收获总损失率≦3%, 漏割率≦1%, 破损率≦1.5%, 脱净率≧98%, 清洁率≧95%。

3) 割茬高度一致, 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5 cm, 留高茬最高不宜超过25 cm。

4) 带秸秆切碎喷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粉碎后的麦秸秆长度≦15 cm, 抛撒均匀, 不漏切。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早已不陌生, 特别是小麦种植已实现全部机械化生产。对小麦联合收获机的使用要点及操作规程进行了分析。

谷王4LZ-5B小麦收获机 篇5

产品技术特点:

(1) 采用独特的切流和横轴流滚筒脱粒分离装置, 加长脱粒滚筒, 改善脱粒元件, 脱粒分离能力更强、更彻底。

(2) 加宽过桥通道, 提升输送能力, 提高作业效率。

(3) 双向往复式清选系统, 抖动板与清选筛异向运动, 减少整机震动, 提高清选能力, 使清选效果更佳。

(4) 匹配92 k W4缸直喷柴油机, 动力强劲, 收割效率高。

(5) 新型散热器防护罩, 保证机器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工作, 而不需要人工经常清理。

(6) 采用1000系列变速箱, 承载能力强, 设置后轮驱动, 适应稻田作业, 运行可靠性高。

(7) 采用轴流滚筒、复脱器和升运器转速监测报警装置, 自动化程度更高, 使机器始终工作在最佳状态。

(8) 采用新型组合仪表, 具有水温、油压和油量语音报警等功能, 显示效果好、可靠性高。

(9) 配置相应附件可收获水稻、油菜、大豆 (挠性割台) 、玉米等多种作物。

(10) 可选装秸秆切碎器, 满足秸秆还田需求。

喂入量:5 kg/s

配套动力:92 k W

割幅:2.75/3.36 m

生产率:0.6~1.3 hm2/h

燃油箱容积:250 L

粮箱容积:2.0 m3

总损失率:≤1.2% (小麦) , ≤3.0% (水稻)

破碎率:≤1.0% (小麦) , ≤1.5% (水稻)

含杂率:≤2.0% (小麦) , ≤2.0% (水稻)

整机质量 (含割台) :5 100 kg

我国小麦收获机产业发展实践探讨 篇6

小麦收产业呈现稳健的发展趋势

小麦收产业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聚集效果展现,为提高我国小麦机械化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发展趋势看,整体仍处于历史较好的发展机遇期,正在稳步推进中高端产业和市场发展目标。

(1)产业聚焦效果展现。国家已经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连续12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三农”投入一直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农机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6.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收获机械产业的发展。从地域分布看,我国已经形成山东、安徽和河南等小麦收产业集群,构筑了有序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产业格局看,国内已没有单独制造小麦收产品的企业。具备小麦、水稻和玉米3种收获机械制造能力的企业达到8家,具备水稻和玉米2种收获机械制造能力达到5家,具备小麦和玉米2种收获机械制造能力的企业达到11家,能够有效支撑我国粮食作物收获的需要。从产业价值链看,国内主要企业是从小麦收产业开始起步,推动了收获机械产业的多元化。产业技术平台稳步提升,不断缩小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现实差距。

(2)品质推进稳步提升。综合判断,我国小麦收产品正快速向大中型、中高端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仍处于成长期。一是从技术应用水平看,国内小麦收主要采取3种技术平台,7 kg/s以下喂入量机型主要采用切流滚筒加横轴流滚筒脱粒分离技术,7 kg/s以上机型主要采用切流滚筒加纵轴流单、双滚筒脱粒分离技术;单独的纵轴流滚筒脱粒分离技术,满足了不同端位用户的需求。二是从发展实践看,国内企业小麦收研发和制造水平大幅提高,大喂入量小麦收新产品不断上市,10 kg/s和12 kg/s纵轴流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稳步提升。产品可靠性及MTBF大幅提升,卸粮筒堵塞、离合器失灵和发动机高温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能够满足用户的作业要求。三是从使用情况看,纵轴流产品在东北区域及其他大地块作业组织的需求不断扩大,中高端产品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占据3%左右的空间;横轴流产品在冬麦区传统性市场仍保留97%左右的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及农艺符合性明显提高。

(3)市场格局持续优化。我国收获机械企业、销量、时间和用户竞争格局比较集中,近年销量保持在4万余台,“大小年”特点得到改写,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

一是销售企业集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行业前3家企业销量约占整个行业销量的85%左右,竞争名次趋向稳定,企业间差异化优势短期内无法突破。二是销售区域集中。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等冬麦区成为主要销售区域,销量在行业总销量的90%左右,成为企业重要目标市场。三是销售时间集中。我国小麦收市场需求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多年来上半年市场销量接近全年总销量的85%,与冬麦区区域上半年小麦收获农艺需求基本保持一直;春麦区及稻麦轮作区域下半年农艺需求产品量在1 5%左右。四是销售机型集中。受补贴导向影响,6 kg/s机型是2014和2015年的主要销售机型,占据市场的主要位势,市场占有率在95%左右。五是销售用户集中。跨区作业成为小麦收独特的亮点。我国土地流转加快,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大中型产品主要购买对象,市场份额已经超过60%。

小麦收发展需要把脉突破

小麦收作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功勋产品之一,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和成长经验多维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而不强仍然是产业亟须突破的瓶颈,面临着产业突破、人才培用和商业模式带来的实践挑战。

(1)产业突破缺乏创新驱动。由于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创新创造不够,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一是产业层级存在差异。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或受制于人,是小麦收产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跨国公司已经拥有智能化、中高端和大中型系列小麦收产品;国内小麦收产业主要以中低端产业、中小型产品为主,低效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制造能力需要提升。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可靠性关键技术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明显。柔性制造系统(FMS)、网络化制造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有待快速提升。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水平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静液压驱动技术应用力度不足,大型联合收获机转向驱动桥和总线控制的电液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先进工艺、材料和液压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面临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和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3大突出问题。三是产品品质需要提高。国外同类先进的大型产品广泛采用CPU处理技术、总线控制技术、激光测量技术、GPS系统定位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我国小麦收在大喂入量产品迫切需要推进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用缺乏先发模式。行业人才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中高端人才短缺和人力资源育才机制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现有人才流动过快,不利于企业发展。从实践看,农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总量和结构、整体素质和技能,难以为企业从速度型扩张走向质量型增长提供动力。高端产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员严重缺失,与国际先进产品水平达到同步难以步步推进,创新性研发设计、高端设备制造和工艺突破性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使用多是企业内人才,缺乏国内外人才的引进和招聘。培训投入资源不足,农机企业培训重点、培训方式和培训平台主要是以现有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高端产品的培训规划和布局。专业型技术队伍,从事管理的人员多,从事一线研发掌握区域作物农艺的设计人员普遍缺少。部分企业激励制度不到位,缺乏留人和用人的机制和手段,技能和薪酬不匹配,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3)商业竞争模式有待构建。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需要企业做到企业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一致,需要把握行业性与区域性市场变化,掌握和应对各类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与操作思路,透视市场机会点,突破现实营销的困局。一是缺乏惠农政策、竞争对手和客户关系的趋势性和针对性研究,企业自我为主的现象严重,不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无法识别、难以把握新一轮政策、产业和市场规律性变化中存在的发展机遇。二是部分农机企业逐步运用电商和微信等业务平台,受区域代理和区域性补贴等因素影响,仅仅停留在用户信息管理阶段。三是内“动”外“静”。在竞争理念方面,部分农机仍依赖于卖产品不传送价值。“动”是主要在企业营销人员外力上下功夫推动,“静”缺少渠道经销商对终端的内因有力推动。在竞争价值方面,受产品资源、企业养成和销售习惯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企业主要依靠产品价格和服务的促销活动,缺乏以提供实用农业装备解决价值方案的规划和行动,没有从体制和机制上盘活经销商的能动性。四是在客户维护方面,缺乏和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客户管理、维护和推广。在农机订单作业、中介信息服务、跨区域合作和农机租赁等方面缺乏融合和研究。

小麦收未来前景继续看好

“十三五”是小麦收面临的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目标,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谋篇布局,踏上寻求质量增长、塑造中国品牌和迈向中国小麦收制造的新征程。

(1)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集中优势资源,培养独特能力,突破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一是坚持向中高端产业转型。瞄准国际先进技术,积极研发先进适用智能化、中高端和大中型系列小麦收产品,延伸产品链条,培养企业竞争“杀手锏”,加快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从供给侧着手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资源,聚焦发展因素和能力,加快高端产业升级步伐。二是坚持提高中高端制造水平。尽快形成制造能力的快速反应通道,加大向高效、大功率、大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方向发展的小麦收研发步伐。积极应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网络化制造系统和虚拟仿真制造技术等系统,不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柔性化和敏捷化先进制造技术,全面提升制造能力。主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巩固、提升产品零部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和薄弱环节工艺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产品水平。三是坚持提高产品品质。按照不同区域农艺要求,推进农机和农艺一体化。运用人机工程原理,增加操作舒适性和操作方便性,满足用户需求。大力开发应用轴流式脱粒清选技术、低破碎脱粒技术、清选损失监控技术和静液压驱动技术等,开发中高端和节能型小麦收产品;运用CPU处理技术、总线控制技术、激光测量技术、GPS系统定位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控制,具有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

(2)重构人才团队。构建人才使用和培训的优选机制及进、用和出的绿色人才管理通道,努力打造出企业独特、独占和稀缺性核心人才资源和智力库。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平台,发挥人才规划在组织战略上支撑作用。运用国内外人力资源招聘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稀缺技能人才,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尤其要加强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支撑和薄弱环节方面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用人环境,构建与业绩匹配的多维度薪酬战略。围绕高端产业导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多维度、多层级和多方式的培训,加强对人才团队的全方位培养和使用,形成人才辈出的推进局面。构建人才团队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业绩支撑职位的目标管理,不断实现能力的优胜劣汰,人才的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

(3)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创新企业竞争模式,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是创新竞争模式。按照市场特点构筑零销模式,加强惠农政策、竞争对手和客户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及时抓住惠农政策扶持重点和主要机型补贴量,把握行业性与区域性市场变化,做好市场和产品应对准备。加强竞争对手研究,掌握、应对主要竞争对手所采取的产品、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竞争对手下一步竞争思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避免无把握、无准备和无目的竞争。二是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运用网络商城和微信等工具,提高销售信息收集能力、订单获取能力和需求满足能力,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和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三是构建敏捷销售模式。盘活经销商销售资源,增强宣传和推广的主动性,培养深入田间地头的销售能力,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端到端的快速反应机制。精准市场布局,构建经销商、代理商和大客户相互促进,专营店、专卖店和品牌店等互为支撑的网络格局,开创新的营销局面。四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加强客户关系建设,构建以客户为主导的动态机制,提升一线竞争能力。抓住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新的客户群体,实施客户作业全过程参与和保姆式销售。转变价值导向,由销售产品为目的向提供购机、作业和服务等一揽子价值输出转变,用先进和适用的农业装备为用户解决作物生产难题,满足终端用户具体的经营需求。

“小麦收作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功勋产品之一,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和成长经验多维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而不强仍然是产业亟须突破的瓶颈,面临着产业突破、人才培用和商业模式带来的实践挑战。”

新收获小麦 篇7

化隆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3.59万hm2,农机总动力达16.82万k W,各类拖拉机14 79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4台、小四轮拖拉机147台、手扶拖拉机14 61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5台,小型收割机209台,配套农具14 069套。全县的农机化水平为21%,其中,机耕水平12%、机播水平9%、机收0.08%,与其他地区比较农机化水平还相当低。

2 机收效果

(1)减少粮食损失,降低生产成本。人工收割打碾,时间长、环节多、生产率低,粮食损失率达9.5%,而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集粮及运输等工序,粮食损失率小于3%。

(2)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较人工收割打碾省工省时,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收获时间,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产业,以增加收入。

(3)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化隆县小麦收获期间正值多雨季节,由于人工收割打碾时间长,常常出现发芽、霉烂等现象,联合收割机生产效率高,极大地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保证了丰产丰收。

3 经济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经测算,化隆县小麦人工收割、拉运、打碾共需费用1 920元/hm2,联合收割机需费用900元/hm2,则可减少费用1 020元/hm2,联合收割机粮食损失率小于3%,人工收割打碾损失9.5%左右,以小麦平均产量4 050 kg/hm2、单价1.8元/kg计算,则使用联合收割机可减少损失300 kg/hm2、540元/hm2,以上2项可增收节支1 560元/hm2,增收效果明显。

(2)社会效益。联合收割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大批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人工打碾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机械深翻、复种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和二、三产业中,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存在问题

(1)收割机具数量少,难以满足作物收获需要。

(2)土块小而分散,田间道路窄,作物种植不集中连片,造成一部分地块不能用机械收割,同时也影响了机械收割效率。

(3)服务体系不完善、运转机制不灵活、信息不畅,造成了参加机收的收割机使用率不高。如跨区作业的收割机缺乏有序管理,使收割机盲目流动,影响了机手收入和联合收割机使用效率。

5 发展对策

(1)积极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联合收割机增收节支的重要意义,通过项目培育种田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加强辐射带动作用。

(2)强化技术培训。联合收割机运作过程复杂,操作要求高,要通过阳光工程项目,加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加快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下,通过转包、出租和对换等形式,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为农机化作业提供广阔空间,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4)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在推动联合收割机“买的起、用的好、有效益、能致富”上下功夫,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上一篇:戏剧作品下一篇:路基施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