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检测(通用7篇)
矿工检测 篇1
研究表明, 矿工井下疲劳作业是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矿工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作业主体, 也是控制主体和被保护主体, 安全控制主要取决于人对危险的预防能力、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 这些都有成熟的规范化理论和方法。但是在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中缺少对矿工疲劳监测的手段, 难以掌握煤矿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否适合相应的岗位操作, 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进步提升。脑电信号能更直接地反映大脑本身的活动, 形成警觉度客观的判别模型。因此我们构想通过不同节律脑电波占比来分析矿工的疲劳程度。
1脑电波
脑电波可分为两类:诱发电位响应和自发电活动。诱发脑电波是指对感觉器官进行有意识刺激所引脑电信号的变化, 它的节律比较紊乱, 无法对波形图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自发脑电是指在没有特定外部刺激时大脑头皮电位可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般从频域上对脑电波进行分类。脑电按频率分成五个基本节律, 即Y波 (31-100Hz) 、β波 (14至30Hz) 、α波 (8至13Hz) 、θ波 (4至7Hz) 、δ波 (1至3Hz) 。
Y波:Y波幅度只有1u V~10u V, 表示人当前的高度紧张, 当受到刺激高度紧张时, 就会产生脑电脉冲, 脑电脉冲之间会有间歇性缓冲。
β波:其检测到电压幅度值在5u V-20u V。β波频率比较高, 处于该脑波频率的人精神相对紧张, 对周围事物感知程度很高。
α波:其检测到的电压幅度值在20u V~100u V。α波的频率在没有外加刺激时是比较恒定的。脑波处于该频率时人的大脑清醒而放松, 注意力适度集中。
θ波:其检测到的电压幅度值在50u V~150u V, 脑电波幅度比较稳定, 该频率的脑波表示人的精神处于比较放松状态, 注意力下降, 逐渐呈现出疲劳状态。
δ波:其检测到的电压幅度值在20u V~200u V。当人在极度疲劳状态下, 可持续出现这种波段, 当人受外界刺激逐渐清醒时, δ波也会出现。
2建立脑电波疲劳监测模型
通过分析得到了表示生理与心理状态的不同节律的脑电波, 但在实际脑电信号检测中, 采集到的信号是不同节律脑电信号的叠加时域波形, 因此无法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脑电信息来描述被测者的生理与心理疲劳状态, 因此我们要将采集的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进行分析。图1为不同频率脑波频谱图, 并通过图形分析软件分析不同节律脑波能量占比。
通过上节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节律脑波的能量占比, 这样就可建立疲劳指数分析计算模型。疲劳指数用于描述被测试者专注度和放松度, 由于人在集中注意力时, Y波、β波此时在脑电信号能量中占比较大。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 θ波、δ波在脑电信号能量占比较大。这样我们可得到计算专注度和放松度的公式。
专注度:
Pa表示专注度, Y、β、α分别表示Y波、β波、α波在脑电信号能量中的百分比, m、n、t分别表示Y波、β波、α波的权重系数,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获得。
放松度:
Pm表示放松度, θ、δ、α分别表示θ波、δ波、α波在脑电信号能量中的百分比, x、y、z分别表示θ波、δ波、α波的权重系数。
然后通过1到100之间的具体数值综合定量评价被测者当前的生理状况和思维意识状态。
l) 专注度与放松度的数值在1至20区间, 表明被测者处于很低的指数水平, 专注度很低说明被测者当前非常疲劳, 注意力很难保持正常状态, 放松度低说明被测者因受刺激导致当前精神状态过于紧张, 甚至无法进行自我调控;
2) 专注度与放松度的数值在20至40区间, 表明被测者处于较低的指数水平, 专注度较低说明被测者当前疲劳程度较为严重, 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放松度较低说明被测者当前精神状态比较紧张;
3) 专注度与放松度的数值在40至60区间, 表明被测者的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专注度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被测者当前疲劳程度比较轻, 注意力可以集中, 放松度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被测者当前精神状态不再紧张, 有放松趋势;
4) 专注度与放松度的数值在60至80区间, 表明被测者处于较高的指数水平, 专注度较高说明被测者当前注意力比较集中, 并且可保持一段时间, 放松度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被测者当前精神状态轻松, 生理与心理状况稳定, 此时人的工作逐渐进入理想状态;
5) 专注度与放松度的数值在80至100区间, 表明被测者处于很高的指数水平, 专注度高说明被测者当前注意力非常集中, 并且可保持很长段时间, 放松度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被测者当前精神状态非常轻松, 人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已经达到最佳。
当矿工在井下作业时, 因疲劳会在几秒钟内出现专注度下降, 注意力放松的状况, 可能导致不安全作业行为产生。所以通过专注度和放松度分析矿工疲劳程度需要一个基准线, 这里基准线取值的选取不能过于极端, 通过上述分析, 当e Sense指数超过80或低于20时, 说明e Sense指数已经处于较为极端区域, 所以需要应有一个适当的提前量, 通常选定为10。医学研究表明, 人的疲劳状况持续3s以上就会影响行为的准确控制。因此在3s以上的时间段中, 矿工的专注度低于30且放松度高于70时, 说明矿工出现了较为严重疲劳状况, 会影响到当前的岗位工作。下图为疲劳模型的分析结果。
我们定量分析出被测者此时刻的专注度和放松度, 当被测者连续3s时间以上放松度达到70且专注度小于30时, 就会通过声音刺激提示矿工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时, 图中右上方按照频率由低到高用不同颜色柱状图定性表示不同节律脑波此时刻在大脑中的活跃程度, 图中左侧也将不同节律脑波形成圆形图案, 靠近圆心表明这一节律的脑波活跃程度较低, 反之表明活跃程度高。
3结语
我们从众多的指标参数中找出最能明显反映人体疲劳程度的指标:脑电波频率、专注度、放松度, 将这些指标应用于煤矿矿工生理心理疲劳监测中。并建立疲劳指数分析模型定量得出矿工的专注度和放松度。通过实时监测矿工的身心疲劳程度, 实时了解矿工在井下的工作能力状况, 就可以发现潜在的危险隐患, 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研究为完善煤矿安全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特豪爽”的矿工 篇2
义务献血, 是安庆铜矿职工一项传统的公益活动。
今年3月26日, 矿上把献血站设在了樱花盛开的公园内, 职工们又像往年一样, 踊跃来这里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据安庆市血站一位护士介绍, 这个矿是安庆市的血源大户, 多次被授予“献血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 在抢救一位市民的过程中急需RH阴性血, 而这种血型的人非常少。血站根据资料查明, 安庆铜矿周先生正是这种血型。周先生接到血站电话后, 二话没说, 慷慨献出自己的鲜血, 将这位市民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当时, 医生护士深受感动, 称赞铜矿职工“特豪爽”!
《矿工之梦》小论 篇3
关键词:《矿工之梦》,劳动文学,特质
新井纪一于大正九年一月在《黑烟》上发表了《矿工之梦》。小说的故事大概为:主人公目玉引起打伤事件后离开故乡,逃到A矿山开始了矿工生活。矿工们遭到公司的不断压榨,反抗的怒火愈演愈烈。他们向公司提出要求却遭到拒绝。结果主人公手持炸药准备去炸工头的家,点火之后准备逃跑却发现找不到出口,急的“我”不能呼吸,就在这时不知道谁叫醒了“我”,醒来才发现原来只是一场梦。
一、《矿工之梦》的文学性
不管哪一文学类别,都离不开文学性,这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劳动文学也不例外,其作品中运用的语言、修辞技巧,描绘的人物形象等使它成为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存在。接下来,本文将从语言、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探究《矿工之梦》所体现的劳动文学特质。
1、从语言上来看,作者选字比较随意。如,
“头受伤的同时,S疼得嘴里不停地发出嗯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从肌肉里发出来的。我脑袋里面只有S身上的血,整个人都傻了。S用手腕努力想爬起来,我摇摇晃晃地抬起脚使劲踩向他。这时,我猛地回过神来,从过去回到了现在。”
这里,作品中的“踊跚”一般情况下使用“蹣跚”。
另外,在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方言的使用。
“喂,目玉这小子在不在,怎么现在什么也不说,刚刚还在那出谋划策。你打算怎么办,难道刚才说的都是骗人的吗?
在这里,原文中的“変げえる”是吉井街地方的方言,是说谎的意思。新井的出身地就是吉井。
2、从写作手法上看,作品中多次出现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如下,
“矿工们都不说话了,这时四周安静的就如同掉进深海一般。天棚上落下的水滴,仿佛滴到了矿工们的心里从而浇灭了大家的激情。被浇灭激情的矿工们,此时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过去。”
“我看了看聚集在这个地方的十几个矿工,他们都沉浸在过去痛苦的回忆中。从天棚落下的水滴加上矿道旁流淌的溪流,让人们愈发地回忆过去。”
“到底谁是领导者,我不清楚。矿内的空气,在这四五天里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仿佛平静流淌的小溪突然涌动起来一般,矿工们往日疲惫不堪混浊的眼睛也突然觉醒般闪烁着光芒。”
“我停下脚步,看了看山谷中人们居住的这个小镇。如病态般艳丽的月光照着的这个小镇,就如同人们的皮肤上长出的瘤子,黑黑的黏在大地上。这里的人们为了自己能更好的生存,与同伴互相厮打。”
这里,“天棚上落下的水滴,仿佛滴到了矿工们的心里从而浇灭了大家的激情。”“从天棚落下的水滴加上矿道旁流淌的溪流,让人们愈发地回忆过去。”“仿佛平静流淌的小溪突然涌动起来一般,矿工们往日疲惫不堪混浊的眼睛也突然觉醒般闪烁着光芒。”“如病态般艳丽的月光照着的这个小镇,就如同人们的皮肤上长出的瘤子,黑黑的黏在大地上。”这些寓情于景的描写,在新井纪一作品中经常看到。
3、从人物塑造来看《矿工之梦》的文学性
1)人物特性
关于主人公的性格描写如下:
他的狂暴一面,如“那时,我对S的愤怒之情,我们一家长时间受S欺压的愤怒之情瞬间爆发了”。
他还有胆小的一面,如“我本能的前后张望。似乎没有谁发现我(中略)我选择不显眼的地方逃跑,避开别人的目光。每走一步全身神经紧绷,恐怖加剧,致使我一刻也不停留继续逃跑”。
2)描写主人公在家庭和事业间的进退两难是新井纪一作品的另一特色。例如,
“我的眼中浮现出年迈的父亲的样子,母亲无力的眼神和弯曲的腰,还有经常用责备人的眼神看着别人,机灵又有点令人讨厌的弟弟的脸。”“(对了,已经是第五年了,俊次明年就要服兵役了。应该会成为有为的小伙子吧。我逃出来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流着青鼻涕的小孩子。)我一边想着一边数着指头。胸中好像有一股暖流涌上。想着脸应该变红了,这时矿内充满雾气,这雾气将矿内的矿工都包围住了。”
“我想见自己的父母,至少想告诉他们我还活在这个世上,而且还在这座矿山工作。他们应该做了爷爷奶奶吧···,还是已经···,不,不会的,要真是这样我怎么受得了。他们应该因为我的事情不能抬头见人吧。”
“父母还活在世上吧,我离开的时候身体还很健朗,应该没什么问题。他们怎么想我?有在担心我吗?还是觉得我这个混蛋最好消失他们就清净了。”
3)三角恋爱关系,也就是说自己的对象被对方抢去的情节经常出现在新井的作品中。在作品《矿工之梦》中这样写道:
“S的一家是A村唯一的豪农。我们家租用S家的田地,过着贫苦的小农生活。我心中积压的对S家的怨恨,绝非仅仅是残酷地榨取收成这件事,也不是期限到了把借给我家的田地收回来租给和我家有仇的Y这件事,怨恨的根本是因为N。N是我的表妹,我们有婚约。但是S却想抢走N。N和她的父亲无力反抗。将贫农的我和有权有势的S进行比较,N和她的父亲被眼前的利益诱惑,无视我们的约定取消了婚约。”
4)主人公目玉给予的感动
主人公目玉性格中狂暴却又胆小的一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中,目玉拿着炸药,准备去炸工头的家,但是在去的途中,目玉显得格外小心,格外胆小,唯恐被人发现。作品中对主人公内心恐惧的描写格外生动。另外,五年前,目玉打伤了人后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了矿工生活,但是他心中仍然记挂着父母。从以上看出,主人公有狂暴的一面但内心却是十分胆小,离开家乡,却时常记挂父母。也就是说主人公和普通人有着相同的一面。
二、《矿工之梦》的斗争性
劳动文学是斗争的文学、是叫喊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不停的斗争,既和自己的教养、道德、利己的思想在斗争着,同时也在与社会上其他的阶级斗争着,因此斗争性是劳动文学的另一重要特质。《矿工之梦》于大正九年一月发表在《黑烟》上。这部作品以足尾矿山劳动争议引发工人拿炸药炸工地事件为背景写成。新井纪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现了无权利状态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接下来,本文将以小说主人公为中心,从斗争性这个方面分析研究《矿工之梦》。
1、主人公同旁人的斗争
在作品的开头,就向读者展现了矿工们谋划罢工的场景。
“不行不行,一开始提这么高的要求公司怎么可能答应”一个人说。
“为什么不行,一开始提这么点小要求有什么用,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另一个人说。
“大的要求也好,小的要求也罢,总之要罢工。一定要存更多的钱,不然怎么逃离这鬼地方,你们不罢工怎么行。”第三个人说。
从这里可以看出,矿工们对被资本家压榨的现状感到不满,准备起来反抗。他们去跟公司方面交涉但是失败了。结果主人公手持炸药去炸工头的家,但是在他点燃导火线后准备逃跑时却找不到出口,急的他呼吸都感到困难。就在这是,不知道谁叫醒了他,原来只是一场梦。矿工们对资本家有反抗的意识,也想付诸实践,但仅仅是在梦里。也就是说当时的劳动者想反抗,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反抗。
另外,作品中的主人公引发打人事件后,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开始了矿工生活。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对豪农S进行的反抗。
“S的一家是A村唯一的豪农。我们家租用S家的田地,过着贫苦的小农生活。我心中积压的对S家的怨恨,绝非仅仅是残酷地榨取收成这件事,也不是期限到了把借给我家的田地收回来租给和我家有仇的Y这件事,怨恨的根本是因为N。N是我的表妹,我们有婚约。但是S却想抢走N。N和她的父亲无力反抗。将贫农的我和有权有势的S进行比较,N和她的父亲被眼前的利益诱惑,无视我们的约定取消了婚约。”
一直被S家压榨的我终于爆发了。
“你说什么,我叫了起来,同时手上的锄头砸向了S的脑袋。S什么话也没说倒下了。血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从头到脸颊。”
2、主人公同自己的斗争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约束,自我规定,打破这个约束,转变为另外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与自己的斗争。在作品矿工之梦中,主人公目玉长期以来遭到S一家的欺压,因为S霸占自己的未婚妻这件事,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打伤S的目玉变成一个残暴的人。但是在逃离故乡的途中,目玉十分紧张,唯恐被人发现。这是的他又成了一个胆小的人。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我本能的向后看。”“(应该没有被人发现吧)(中略)我我选择暗处避开人的视线逃跑。每跑一步我紧张感加剧,因此一刻也不停留。”
另外,人们内心的苦恼,矛盾也是自己同自己的斗争。在作品开头的部分,矿工们都在策划罢工,但是这时候的目玉想的是故乡的父母。作品中“我的眼中浮现出年迈的父亲的样子,母亲无力的眼神和弯曲的腰,还有经常用责备人的眼神看着别人,机灵又有点令人讨厌的弟弟的脸。”五年前,引发打伤事件的目玉离开父母,开始了矿工生活。但是他时常记挂父母。也就是说,主人公目玉虽然对于矿工们受到资本家的欺压这一现状感到不满,并且准备进行罢工,但是他心里记挂着父母,并不是毫无牵绊的自由无产阶级。
参考文献
[1]《日本近代文学史(第3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1日
[2]小田切秀雄《社会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研究》[M]劲草书房1990年1月20日
[3]下中邦彦《日本文学事典》[M]平凡社1982年
[4]《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M]讲谈社1977年
[5]《日本近代文学大全·近代社会主义文学集》[M]角川书店1971年9月10日
煤矿矿工防护服 篇4
个人防护是人员安全及健康保障的基础, 矿工的个人防护极其重要, 其投入较少但效果明显, 能有效减少职业病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目前, 我国矿工下井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矿灯、工作服、手套、水靴、自救器等, 其中工作服基本属于劳保用品, 如图1所示, 仅仅起到了蔽体、耐磨、抗钩挂等基本作用, 而对矿井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基本没有防护功能, 达不到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目的。针对我国矿工的作业环境, 本文探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安全对矿工防护服的具体要求, 为矿工防护服提供设计参考。
面料的功能性要求
1.防粉尘要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煤矿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仍然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严重威胁着矿工的身体健康。粉尘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皮肤渗透进体内, 尘肺病也是煤矿工人的主要职业病。
因此, 针对井下作业粉尘浓度大的特点, 应根据矿工作业的种类配发自吸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同时要求矿工防护服与此紧密配合。在领口、袖口、下摆的开口部位进行防尘设计, 面料也应具有很好的防粉尘性能, 从而保护矿工的职业健康。
2.阻燃要求
煤矿工作环境引起燃烧的隐患较多, 而且矿工会在熔融金属附近进行作业。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易燃、易爆物质, 在突发的火灾事故中穿着具有阻燃功能的防护服, 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护人体免受伤害, 有效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根据需要, 矿工防护服通常采用天然纤维织物 (如棉) , 国际上常用的天然纤维织物阻燃整理的方法主要有Proban (四羟甲基氯化磷-尿素初合体) 法和Pyrovatex CP法两种:前者阻燃耐洗性好、织物强力损失小, 但整理织物的手感硬挺, 色泽变化较大, 而且还需要专用的氨熏设备;后者对织物颜色影响较小、手感较柔软, 且无需专用设备, 目前是发展最迅速的整理方法。
3.防静电要求
静电会直接或间接引起井下可燃气体爆炸和火灾, 而降低静电灾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将静电控制在灾害水平之下, 抗静电织物的应用是静电防护的有效手段。
按生产加工方法, 抗静电织物主要分为4种类型:后整理型, 对合成纤维或混纺类织物进行表面抗静电整理;纤维化学改性型, 在聚合物内添加抗静电剂或引入第三体, 使纤维本身具有抗静电性;导电纤维混纺型, 在普通纤维中混入一定量的导电纤维一起混纺;导电纱线镶嵌织入型, 在织物中等间距的地方均匀镶嵌织入一根导电纱线。使用这些织物缝制的矿工服可以有效防止静电积聚。后整理型和纤维化学改性型的抗静电织物其抗静电性能会因长期使用和洗涤而逐渐失效, 而导电纤维混纺型和导电纱线镶嵌织入型的织物具有永久性的抗静电效果。
4.防水拒油要求
矿工在劳动操作时会经常接触到水或油等液体介质, 这类介质会渗透衣服, 接触皮肤, 导致人体污物感染或引发风湿疾病, 所以矿工防护服应具有防水拒油功能。
防静电、阻燃及防水拒油通常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常用的防静电、防水防油污剂, 如有机硅、硬脂酸衍生物等都是可燃性材料, 它们与阻燃剂共用时, 一方面会使单位面积的织物上阻燃剂用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防静电剂、防水防油污剂多附着于纤维表面, 致使织物表面的续燃性加大。采用有机导电纤维、磷系阻燃剂和含氟防水防油污剂的复合兼容整理技术可使面料织物同时具有防静电、阻燃及防水防油性能。
5.警示要求
防护服装为了耐脏一般大面积采用深色, 这与井下的土石颜色近似, 井下作业中车和人都较密集, 加上驾驶重型矿车司机的“视野盲区”, 很容易发生事故。所以, 在井下这种较危险的环境作业时, 矿工防护服应局部采用高反光度的材料, 在服装的胸、背、腰、大腿、膝等部位合理设置反光条, 以起到警示作用。此外, 在救援过程中, 高反光度的材料易识别, 能够准确定位矿工位置从而确保矿工生命安全。
技术性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防护服的国家之一。从秦兵马俑服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百工百衣”, 无不凝聚着防护服设计的思想精髓。随着时代发展, 防护服设计细分化, 我国制定了各类防护服国家标准, 提出“安全、适用、美观、大方”的总体要求, 对防护服的设计、管理、调研、招标、使用等系统要素做出规范的程序化管理。
针对矿工作业的特殊性, 国家出台了煤炭行业标准MT/T 843-1999《矿工普通工作服》。该标准主要应用于以纯棉织物为主的面料, 其款式、面料选用原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都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主要防护井下作业中的普通伤害和脏污。此外, GB 12014—2009《防静电服》和GB17956—2000《防尘服》等标准是针对具有防尘和防静电功能工作服的质量要求、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做出的规定。随着我国对煤炭行业安全的日益重视, 矿工防护服需具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多, 而我国关于矿工防护服的相关标准还不是很完善, 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健全。
舒适性要求
井下作业动作具有其特殊性, 劳动强度大。下弯、伸肘等动作很多, 服装结构设计中必须运用人体工效学原理, 研究井下作业环境中人体——服装——环境的系统特点, 建立合理的服装“衣环境”。作为人体第二层皮肤, 井下作业服应多考虑井下作业的舒适性要求。
通过研究井下作业动作特点, 分析各类动作与人体体型变化及服装结构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服装结构。如颈部动作与衣领结构的关系, 躯干运动与大身结构的关系, 上肢运动与袖结构的造型, 下肢运动与裤子结构的关系等。如井下作业中前屈、后伸、旋内、旋外等动作较多, 衣袖结构设计中应考虑到相关动作给服装带来的牵引问题。这种牵引主要集中于臂根周围, 尤其是前腋窝部分, 采用加大袖肥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研究工种对体型的适应性, 分析服装部件结构与作业的关系, 设计合理的服装造型。矿工防护服的领部结构尽量采用具有调节作用的开关式领型。井下作业时的袋口结构不应呈张开状态, 以防杂物落入或被挂住, 可采用半侧身的斜插袋结构、加袋盖的结构及钉扣封口。一般上衣口袋和裤子口袋要求最多不超过2个。滑囊炎是煤矿矿工职业病之一, 主要是因为矿工长期在低矮不能直立的巷道中双膝接触地面, 进行跪式作业, 容易造成膝 (肘) 关节软组织损伤, 所以要注意在矿工防护服的膝 (肘) 部位进行加厚层设计。
在井下特殊的作业环境中, 考虑到防粉尘这一因素, 矿工防护服应采取“四严”处理:即领口严、袖口严、下摆严及裤脚口严。设计应严而不紧, 使防护服穿着舒适自然, 便于作业活动的同时避免杂物进入。例如, 脚口处的设计需采用密封形式, 然而结合井下作业人员膝关节部位的运动特点, 如采用完全密封的设计, 会使裤子有绷紧感, 使作业人员在行进中有拉扯感, 增加工人的体力消耗。所以裤脚口的设计中采用半开口式设计, 在脚口采用可开合式的设计, 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矿工防护服不同于生活时装, 应尽可能地减少多余的装饰以避免缠挂, 应最大限度地减小服装被拉牵、缠、挂的可能性。在矿工防护服上尽量少用或不用活体结构, 装饰方式主要采用色彩拼接、异质拼接及单色分割、嵌线等设计手法。
矿工防护服的卫生学要求
井下作业环境复杂, 井下作业工种和作业层面各有特点, 人机互动, 温湿度变化大, 矿工防护服应满足不同类别作业的卫生学需求。
通常矿工作业服考虑到井下作业特点往往采用全棉织物, 织物透气、透湿、保暖, 但散湿速度慢。人体大量出汗时汗液容易在服装上积聚造成人体湿冷, 从而影响矿工健康。
根据作业时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情况和需要, 应考虑矿工防护服面料性能的不统一性。例如, 由于井下作业运动量较大, 经常在高温环境下作业, 在腋下、肩背等部位采用吸湿散湿性较好的面料拼接;在矿工防护服的领口宜采用棉针织面料以改善衣领与颈部的触感, 而在作业牵制作用较大的部位采用弹性面料的镶拼设计。
美学要求
有研究表明, 井下作业不仅要重视硬防护, 也要充分重视软防护。有专家提出软防护是指通过色彩、风格等对作业者心理的防护;而硬防护是指通过材料、款式、结构对作业者生理的防护。井下作业服的色彩和款式设计能影响矿工的心理安全感, 也是煤矿职业安全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色彩在矿工防护服设计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 色彩的生理作用, 包括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及病理作用和色彩的吸热与反射的热作用, 另一方面, 色彩的心理作用, 包括象征联想与情绪体验及安全标志与环境识别。矿工处于较危险的工作环境, 应在矿工防护服和头盔上采用或部分采用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对于自动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工作环境, 色彩设计应便于工种识别、岗位辨别, 以发挥色彩管理在全面技术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井下矿工防护服的款式设计属于硬防护, 一般包括轮廓设计、分割造型和局部结构设计。矿工作业服的轮廓设计以H型为主, 给人以简洁干练的感觉;其分割造型设计主要围绕服装功能结构及反光条位置设计, 突出表现人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警示性;其局部造型结构设计, 如领型、袖型、门襟、克夫、口袋等兼具美学功能和防护功能性, 如袋盖要防尘, 抽褶可调节局部的活动量, 又可丰富视觉等。
通过上述对矿工防护服的各种要求的分析, 作者所在课题组充分考虑了井下特殊环境对防护服的各种要求, 设计了几款新型矿工防护服, 如图2和图3所示。
特种矿工防护服的特殊性要求
相关资料表明, 透水是发生井下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故从作业服的功能性方面看, 在透水事故中增加救生功能应首当其冲。作者所在课题组最新研制了具有防透水功能的矿工防护服。
带有救生装置的矿工防护服是在服装面料和里料之间加入可控式气囊, 该气囊重量轻、穿着舒适, 平时穿着不影响正常作业劳动。在发生透水事故时穿着的人可主动性充气, 上身形成气囊保护层, 有效防止人员遭受撞击性损伤, 有效保护人体主要部位免受强力撞击而受损伤。
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综述 篇5
煤炭作为我国的核心能源之一,其资源总量远大于石油与天然气,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仍会保持以煤炭为主、其他能源为辅的结构,而煤炭的生产安全是能源开发管控的关键。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许多发达国家,且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煤矿事故中,人因事故占90%以上。因此,全面回顾关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成果,梳理煤矿人因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措施并提出研究展望,对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资源总库平台后发现,国内学术界已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相关主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前我国人因事故引发的矿难仍然频发,且死亡人数众多。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矿工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煤矿事故,仍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回顾有关矿工不安全行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有助于提升后续的研究效率和研究深度。
1 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选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不安全行为)and主题=(矿工or煤矿工人or井下员工)”为检索式,时间选取2000.1.1到2015.12.31,采用精确检索,共检出287篇文献。文献分类统计(见表1)。
通过对文献进行甄别,剔除非学术研究性文献(如声明类、通知类、会议类、启示类等),将剩余230篇有效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借助Excel、SATI、UCINET等统计分析工具及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1.1 文献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数据样本,将文献数据导入Excel和SATI软件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文献量的年度分布状况(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2015年的16年间,关于“矿工不安全行为”文献量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其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4年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阶段,每年论文量低于5篇,发展缓慢;2005-2009是该领域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每年文献量稳定增长,体现我国学者开始重视此领域研究;2010-至今是该领域的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文献均高于16年间平均文献量=文献总量/总年数=14.375(篇),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预计未来几年该领域文献量还会持续增长。
1.2 文献关键词及其可视化分析
通过利用Excel和SATI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和提取,将关键词的近义词加以合并,并去除与本领域无关的词语。整理后的关键词共1 104个,平均每篇文献4.8个关键词,说明研究范围较广。本文将抽取的关键词按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列,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列出词频≥6次的前22个关键词,如表2。
表2中所列出的各个关键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热点,本文采用UCINET和SATI软件对论文关键词进行了共现统计,构建出共词矩阵,并通过UCINET内置的NETDRAW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以关键词为核心,共现关系为连线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不安全行为居于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中心位置,与不安全行为紧密相连的有矿工、煤矿、违章行为及对策,说明这5个关键词在该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还可以看出,网络图中不存在孤立点,每部分之间的关键词紧密相连,且在研究方法和应对措施部分整体分布比较均匀,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领域知识连通性比较好,研究重点突出。
此外,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热点分为两大块,即矿工的个人因素和煤矿的组织因素。热点1集中于矿工的个人因素,以矿工节点为中心,矿工心理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矿工的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和相关心理的测量,同时涉及矿工生理、安全认知、工作态度、文化和技能等方面。热点2集中于煤矿的组织因素,以煤矿节点为中心,安全管理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基层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和政府监管,同时涉及矿工工作环境、安全氛围、煤矿安全文化和安全培训。为了深入研究,学者采用了大量的涉及社会学、运筹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法、层次分析法、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安全管理、脑电分析、眼动分析、生理记录仪分析等。
2 煤矿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通过表2和图2发现,不少文献基于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阐述不安全行为对其影响。本文通过对50起顶板事故[1],170起瓦斯事故[2],61起运输事故[3],68起水灾事故[4],41起放炮事故[5],78起火灾事故[6]和90起重特大事故[7],统计出各类煤矿事故中频率较高的不安全行为,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各类煤矿事故对应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主要分3类,行为失误引起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失误引起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系统失误引起的不安全行为[8]。根据以上3类行为为基础事件集合,剔除非行为因素,选取频率较高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对象,并以合理的逻辑关系,绘制基于不安全行为引起的5种常见的煤矿事故的树形图,如图3。
通过Easy Draw软件对图3事故树进行化简,求得结构度重要性大小I[X1]-I[X4](顶板,行为失误)>I[X21](瓦斯,行为失误)>I[X32]-I[X34](运输,行为、系统失误)=I[X35]-I[X42](水灾,行为、管理、系统失误)>I[X16](放炮,行为失误)>……。由于这5种事故编制方式不同,所以其结构重要度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但同一事故中,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行为失误的结构重要度较大,说明行为失误引起的事故是主要因素。同时,通过图3可以看出,由行为失误导致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产生有着相互独立又相互相连的关系,如违章乘车只与运输事故有关,而违章放炮不仅可以导致放炮事故,也可能会导致水灾事故,顶板事故,瓦斯事故。综上可知,矿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
3 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通过查阅近16年来有关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学术期刊论文230篇,对文献中涉及到不安全行为的众多因素进行了统计。总的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受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心理、生理、管理、环境、文化和设备方面,详细原因如图4所示。
3.1 由于心理和生理原因导致不安全行为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外在表现,因此心理因素是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Jafari[9]通过对115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工人的个人因素,指出不安全行为与安全心理有着显著相关性,而矿工在工作时表现出的心理,如敬业的态度[10]或消极的情绪[11]也对不安全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此外,研究认为事故的产生和生理年龄是相关的,起初NAS[12]发现矿工年龄与煤矿事故负相关,但近期我国学者通过不同年龄组矿工安全行为能力的研究,发现矿工的安全行为能力与其年龄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13]。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和生理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测试相关生理指标变化,观察行为的异常。如采用ERPs实验对实验对象疲劳前后脑电信号指标进行测量,发现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增长,易出现不安全行为[14];通过测试脉压、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得出应急心理活动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15]。
图3基于不安全行为的事故树Fig.3 Fault tree based on unsafe behavior
3.2 由于管理和环境原因导致不安全行为
煤矿组织安全行为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和安全管理态度不积极[16]。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制度不完善和监管存在缺陷,如Kumar[17]研究发现,煤矿企业没有健全的风险预控管理模式下,面对突发事件很难有效处理;Burcak[18]发现煤矿企业在寻求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矿工安全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进而引发层监管缺位。此外,管理者的安全管理决策和态度对矿工的安全动机和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19]。
诸多学者探究了环境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其研究视角从工作环境及家庭环境,上升到社会环境。Maiti[20]、田水承[21]发现,矿工工作场所的特点对事故的发生有着重大影响,如在嘈杂的工作场所下,矿工不能有效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而矿工在家庭婚姻及经济条件差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迷的工作状态,导致失误行为增加[22]。此外,Harvey[23]认为政府未能制定有效的法律制度,会导致安全法律边界的模糊化,那么煤矿就会轻视矿工安全的重要性,进而增加矿工工作的风险。
3.3 由于文化和设备原因导致不安全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24]。在现代企业文化中,文化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安全文化和个人安全素养。Konstantin[25]、李琰[26]认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把安全大于天的思想传递到每个矿工心里,并且矿工之间能积极有效的安全沟通,从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并形成一种安全氛围,降低各种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Marifran[27]认为,矿工个人的安全素养低,包括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较差和安全技能不高,进而对危险不能有效的识别,易导致失误行为的发生。
虽然人为因素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仍有8%的事故是因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28]。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即相关人员未按国家规定进行检测维修设备,成为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触发条件[29]。如Ghosh[30]通过对印度13年间发生的机械事故分析后发现,机械设备的故障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4 不安全行为的测量
4.1 测量方法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不安全行为的致因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目前,按照信息获取的来源,分为自己主观评测和他人客观评测。例如,Cheyne[31]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矿工对组织、环境及个人的安全态度,以此了解矿工的主观感受,分析其工作中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寇猛[32]通过研究人员现场观察和间接了解矿工的行为能力,客观记录员工在工作时期的安全及不安全行为,分析个人的安全认识与其具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但这两种测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点,所以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4.2 前因变量的测量工具
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主要作用是通过间接的、定量的方式测量难以直接观测的主观态度,并以客观的数据显示测量结果。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所以大多研究者选择科学的量化方式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例如,Fogarty[33]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航空维修中人不安全行为量表,从而得出了安全氛围、管理认知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赵鹏飞[16]通过量化方式记录并分析了矿工心理指标,编制了以矿工工作心理为研究对象的测量量表。但大多量表是借用其他领域的量表编制,因此应加强对量表的内容和测量方式的创新。不仅要加强对不安全行为内在因素(智力、能力、情绪、态度)的测量,而且要补充对外在因素(组织、环境,管理)的测量。
4.3 结构维度
由于量表对前因变量测量的维度不同,进而产生多种维度的结构模型。Cheyne[31]认为安全氛围与不安全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从个人对安全氛围评价,对工作环境评价和自身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鉴于该单维模型无法解释组织中一些人际偏差行为,傅贵[34]根据事故致因链提出了行为安全“2-4”模型,该模型将事故原因分解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两个维度,并将其分为指导行为、运行行为、习惯性行为、一次性行为4个阶段。此外,梁振东[35]构建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及不安全行为意向的模型,并对影响不安全行为的9个因素进行分析。可见,量表数据通过模型可以有效说明相关因素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为提出相应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5 措施对策研究
5.1 从心理和生理方面预防不安全行为
国内外学者对煤矿事故预防措施非常关注,在心理和生理研究中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例如,煤矿企业要加强矿工群体的心理辅导和培训,提高矿工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非正常心理状况下能进行自我调整,消除矿工不安全心理[36]。同时,做好人员选拔工作,避免心理或生理有缺陷的人充斥到矿工群体中。对于有严重身体缺陷者(情绪易激动,精神失常、健忘症、色盲以及相关病症)应杜绝其上岗,从而避免自身缺陷导致的违章行为[8]。此外,Clement[37]提出建立合理的倒班制度,确保矿工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健康的工作状态。
5.2 从管理和环境方面预防不安全行为
学术界从组织管理和环境角度,探索了煤矿事故的预防措施。在煤矿组织管理方面,Sigurd[38]提出制定出更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强对管理者的安全培训,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预防决策失误。此外,Iraj[39]认为改善工作环境可缓解矿工的工作压力,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尽管不能改变煤矿的自然生产条件,但是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改善矿工生产工作环境,尽可能让矿工避免受温度,光线,噪音的影响[40]。同时,应加强对工作流程或工作环境的设计,避免因设计错误引发相关事故[41]。
5.3 从文化和设备方面预防不安全行为
预防不安全行为产生可以从内部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外部注重设备良好状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强思想文化建设,对新生代矿工进行“言传身教”[42],并将安全文化思想在所有矿工之间传播,从而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矿工整体的风险认知水平[27]。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矿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增加生产效率[43]。此外,在危险区放置有效的警示标志,可以提高矿工的注意力,从而减少矿工人为失误[44]。
综上可知,学者们提出的措施主要以管理和培训的方式,解决瑟利模型中对危险的感觉和认知。同时,这些措施可以较好地回答的瑟利模型第一阶段中的6个问题,即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44]、感觉到这个警告吗[8]、认识到了这个警告吗[27]、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38,40,42,43]、决定要采取行动吗[36]、能够避免危险吗[41],进而将邻近的危险转为无危险,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但是,学者们在瑟利模型的第二个阶段中提出的措施较少,忽视了在事故的释放阶段中矿工行为的重要性,导致矿工在事故的第一时间缺乏自我救助能力,进而产生新的不安全行为,加剧了伤亡程度。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1)通过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文献计量分析,预计未来几年该领域研究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文献量还会持续增长;而对其文献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知现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产生原因,研究方法及应对措施。
2)矿工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各类事故的直接原因。其中行为失误引起的不安全行为占主要因素,而行为失误中特殊工种的不安全行为易引发多种事故,可见,未来应加强对特殊工种的培养和管理。
3)学术界基本厘清了矿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矿工个人因素(心理,生理)和组织因素(管理,环境,文化)以及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但鲜有研究组织因素如何作用(促进、抑制)影响个人因素,进而间接影响到矿工行为;现在矿工裁员和减薪的背景下,矿工心理因素变化对行为的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性研究,以上将会是今后矿工不安全行为研究的新趋势。
4)现有研究在测量方法方面具有多样性。通过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创新了适合本领域的测量工具,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研究矿工不安全行为。但现有量表的内容和测量方式仍需要创新,不仅要加强对不安全行为内在因素(智力、能力、情绪、态度)的测量,而且要补充对外在因素(组织、环境,管理、安全文化)的测量。
5)减少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主要以管理制度和教育培训为主。外在以管理制度约束矿工的个人行为,内在以安全教育影响矿工的心理,从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但大部分措施均已预防事故的产生为目的,忽视了一旦事故产生后,矿工的行为能否有效减少伤亡,避免二次伤害。
摘要:我国30年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为了更好地评述近16年间有关煤矿人因事故研究的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计量中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事故、原因、测量方法及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各类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且矿工的行为失误占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热点体现在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矿工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分析、设备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分析中,主要是依据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并越来越向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有着深远意义。
矿工营养膳食与职业健康浅析 篇6
矿工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危害
振动和噪音危害
通常来说, 振动和噪音危害对矿工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其中, 振动和噪音对矿工听力系统的危害主要是听力下降, 严重的会发展成噪音性耳聋;而对矿工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则主要是使毛细血管的形态和张力发生改变等。
高温危害
在高温条件下, 矿工会出现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减退等不适症状。同时, 矿工体内水分和氯化钠的大量流失, 胃液分泌减少,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 大量出汗会使矿工汗液中的水、氮、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丢失, 容易造成矿工身体透支。
粉尘危害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 而粉尘对矿工的影响主要表现是肺尘病, 此外, 金属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还易引发肺癌。
矿工营养膳食的必要性
能量消耗大
研究证明, 由于矿工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 且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一名矿工每日的能量消耗是一般工作人员的两倍, 因此矿工必须补充充分的营养。
井下作业缺乏光照
长期的井下作业使矿工缺乏光照, 体内容易缺乏维生素A和D, 而两种元素对于保护视力、强化骨骼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矿工的膳食必须要注意营养搭配。
频繁夜班食欲不佳
频繁的夜班打破了矿工正常的生活规律, 往往会使其食欲不佳, 夜班餐往往会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餐, 因此在三餐的分配中需要加强夜班餐的营养, 保证矿工体力充沛。
矿工如何营养膳食
所谓营养, 就是指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和水等身体所需要的物质。要使矿工的膳食富有营养, 首先, 必须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没有蛋白质便没有生命, 因此, 矿工每日需要从肉类、蛋类、大米、小米等谷物中摄入120 g-150 g蛋白质, 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身体需要;其次, 脂肪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 矿工需要每日从植物油 (如坚果、豆类) 和各类脂肪 (如禽、畜) 中, 摄入充足的脂肪, 以保证充足的体力。最后,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也是重要的营养元素, 需要及时从蔬菜、奶类等食物中补充。
矿工的职业健康
矿工职业病类型
职业病是指从事某种生产劳动的人群, 直接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而患上的疾病。矿工的职业病主要有尘肺病、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夜盲症等, 而尘肺病作为矿工的第一大职业病, 被称作“不流血的矿难”, 严重危及着矿工的身体健康。
如何保证矿工的职业健康
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
建立健全关于保障矿工安全与健康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从法律层面上切实保障矿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地方政府和各工矿企业, 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结合矿工的工作环境和身体条件, 制定专门的、全面的、规范的职业健康法律或制度, 从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作业环境、作业条件等各方面保障矿工的职业健康。
完善矿工职业健康保证机制
职业健康不仅关乎矿工的利益, 也关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矿工职业健康保证机制。
第一,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对矿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劳保用品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危害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培训, 增强矿工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的理解和认识。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或“百日安全生产”等活动, 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 提高矿工对自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视度。
第二, 加强井下安全生产建设, 保障矿工作业环境安全。通过定期对生产设备、电气系统等进行安全检查, 对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进行改造等, 保障矿工的井下作业安全, 为矿工职业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 定期体检, 提供营养膳食。在矿工上岗前后及离岗时, 对进行全面的职业病检查, 将职业病控制在源头。同时, 必须保证矿工每日膳食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和三餐比例。
实行矿井安全责任制
全面制定和落实从矿长到矿工等各级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明确安全职责, 使每个人各司其职, 一旦出现问题由责任人承担后果, 加强其安全生产的责任和意识。
结语
论煤矿掘进技术与矿工安全问题 篇7
1 煤矿掘进技术的安全性
煤矿掘进技术, 其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 涉及到的细节部分比较繁琐。下面将着重介绍几种基本的煤矿掘进技术:巷道掘进施工技术。在巷道掘进施工技术中, 主要涉及到两种类型, 其一, 爆破掘进;其二, 掘进机掘进。从矿工安全的角度去思考, 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岩石平巷施工安全问题
首先, 实事求是, 依据自身的断面大小, 支护类型, 地质情况, 工人素质, 施工设备, 来确定最合适的作业方式, 在此基础上切实编写相关的作业流程;其次, 严格按照相关的路程开展施工;其三, 强化顶板管理和控制, 对于临时支护进行有效的检查, 尽量避免冒顶事故和顶板事故的出现;其四, 在平行作业的时候, 要保证支护工作面与掘进支护面的距离;其五, 在平行作业开展的过程中, 保证永久支护的稳定性, 确保不会对于行人产生影响。
1.2 水平煤巷施工安全问题
首先, 根据不同的破岩方式去做好相应的顶板管理工作;其次, 保证在瓦斯煤层掘进时, 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 实现全面的爆破;其三, 在特殊土质区域, 要避免使用爆破方式进行掘进, 应该以人工的方式进行操作;其四, 掘进机械在施工的过程中, 把握空间距离, 避免出现空顶作业的情况。
1.3 其他环节施工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 还涉及到其他环节的施工安全问题, 比如半煤岩巷施工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 首选选择适当的掘进位置, 其次, 保证全断面的以此开掘;其三, 注意排水, 关注行人通道的有效性;还有在上山环节掘进施工安全问题上, 需要注意通风, 绞车滑轮的稳定性等;最后还涉及到下山掘进施工安全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阻车器和防跑车两种设备的装置, 还要设水窝排水。
2 掘进技术安全问题的切入点
2.1 掘进机掘进工作面安全策略
掘进机掘进工作面, 其使用的设备多半是大功率的, 通常表现为掘进机、锚杆打眼安装机、带式输送机或梭车、吸式除尘风机, 以及与这些设备配套的乳化液泵站、水泵、及电气设备。在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 我们需要注意实施以下的安全策略:首先保证所用设备的齐全, 由于掘进机械的运转需要很多的其他设备的配合, 保证各个设备, 各个部分的完整性, 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条件, 对于此方面表现为棚子质量, 运输轨道铺设, 瓦斯探头的安装, 输送机的灵活运转等;其二, 保证设备使用者的资质, 保证掘进机的司机和副司机都是持证上岗的;其三, 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 保证按照制度和规章开展施工, 比如在出风口与迎头间的距离要保持合理, 瓦斯监测探头安装位置符合要求, 运输轨道铺设质量符合规程要求, 工作面图牌板齐全规范等, 这些都是需要遵循规定和要求的。
2.2 放炮掘进工作面安全策略
对于炮掘工作面来说, 在一般情况下偶读会有煤电钻、全液压钻车、装煤机或装岩机、钻装机和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 锚杆打眼安装机等。对于这样的方面, 我们从安全的角度去审视, 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其一, 保证局扇的稳定性, 保证风筒出口和迎头之间的距离是合理的;其二, 保证顺畅的道路, 确保巷内管线吊挂整齐规范;其三, 依据相关规定, 保证工作面牌板齐全规范;其四, 确保甲烷报警仪安设位置是合理的, 使得空气进化装置处于稳定的状态;其五, 在各个阶段坚持对于瓦斯量。炸药, 雷管, 炮眼的检查, 避免违规状态下的操作;其六, 依据相关操作说明, 有素质好, 持证的人员去开展爆破施工;其七, 建立合理的应急预案, 一旦出现不响, 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2.3 掘进工作面支护的安全策略
对于掘进工作面支护方面来说, 应该坚持一下的原则, 首先在使用锚喷支护时, 炮掘工作面应该做出调整, 需使用光面爆破方式来运行;此时的掘进挖掘要在巷道断面成型好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其二, 对于锚杆的装备, 需要从位置的安排, 眼距的设置, 角度的安排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保证锚杆与巷壁平面的垂直;其三, 由于锚杆的种类不同, 需要在其安装的过程中, 进行有针对性的安装, 此时不要去违规操作;其四, 固定好托板或托梁钢带, 与顶帮贴紧, 保证其稳定性;其五, 保证锚杆支护定期做相关的拉力试验, 保证其质量的可靠性, 一旦出现问题, 要及时开展措施进行解决。其六, 保证原材料的合理性, 确保喷浆的配比、水泥标号符合相关方面的要求, 对于喷体强度要定期取样检验;其七, 注重初喷和复喷质量, 做好喷射时的防尘问题;其八, 控制水泥, 石子等材料的稳定, 保证施工的有效开展;其九, 合理使用设备, 保证操作上的灵活, 确保使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煤炭产业不断发展, 不仅仅体现在掘进技术上, 还表现在对于施工安全的控制和管理上。在这方面, 文章虽然涉及到一些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目前我国的煤矿掘进技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尤其是安全问题上展现出了很多的缺点,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争取做到掘进技术与安全管理的齐头并进, 实现煤炭技术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任葆锐, 刘建平.煤巷快速掘进设备的使用与发展[J].煤矿机电.2003 (05)
【矿工检测】推荐阅读:
智利矿工10-27
遇难矿工悼词05-15
矿工诗歌朗诵10-11
矿工的年终总结06-09
矿工睡岗检查书01-07
磨矿工考试试题及答案05-26
致矿工家属的一封信05-30
给矿工的爸爸的一封信06-06
磨矿给矿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09-21
矿工家属致矿长的一封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