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检测(共11篇)
检测检测 篇1
2010年1月22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揭牌仪式在北京亦庄标准化科技园举行。检测分会成立标志着协会的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工作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是协会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加强检测系统自律、凝聚全国检测行业力量、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举措。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王凤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出席揭牌仪式,并向首批加入检测分会的10家机构代表颁发了分会成员证牌。
王凤清指出,检测分会要针对各类会员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到位、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实现“区别管理,共同实施”、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检测分会成立后要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证认可、检测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促进检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准绳,以促进检测事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政府和检测机构之间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娄勤俭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行业协会作用日益增强,适时成立检测分会,对整个检测行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外的检测机构也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检测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检测分会的成立可以为成员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机制,降低成员的协商成本,促成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同时,检测分会还可以组织制定各种行业规范、业务标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为会员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
检测分会会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燕表示,检测分会将在认证认可协会的宗旨下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检测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二是搭建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分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三是维护分会成员合法权益,协调行业内部争议纠纷,促进分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增强检测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四是积极组织起草、修订检测行业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并推动其贯彻实施。五是积极参与检测行业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我国检测标准的水平和影响力。展望未来,检测分会将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市场热点,围绕为成员单位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新能源、节能产品等领域以及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择机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让成员单位真正感到自己在发挥作用,有机会为消费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检测分会作为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分支机构,于2009年7月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其成员由协会会员中从事检验、检测的实验室及相关组织构成。检测分会成立当天,分会网站同步开通(www.lb.cesi.cn;lb.ccaa.org.cn)。
检测检测 篇2
包装在今日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各类商品的包装,尤其以食品、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应用最多。随着我国对包装安全的重视,相关部门对包装进行质量控制与监督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法规陆续颁布,将包装材料的检测与质量控制已纳入各单位质量控制的重要项目之一。所以,包装检测仪器的需求在今日逐渐增加。
检测意义
包装测试的意义之一,能够最终减低企业物流综合成本:
1.测试包装材料性能,降低材料寻找成本;
2.测试包装可靠性,降低产品破损率,减少经济损失,降低售后维护成本;
3.减少冗余包装材料,促进包装材料合理化,降低包装材料成本;
4.促进包装及运输方案合理化,减低物流综合成本。
包装测试的意义之二,避免企业品牌价值的损失,未来潜在销售的下降:
产品真实损坏,导致的企业品牌价值损害;
包装材料的损坏,给人造成感觉上的产品损坏而导致的企业品牌价值损害。印刷检测
1、摩擦试验机/磨擦试验机:国标和美标产品,适用于印刷品印刷墨层耐磨性、PS版感光层耐磨性及相关产品表面涂层耐磨性的测试试验。有效分析印刷品的抗擦性差、墨层脱落、PS版的耐印力低及其它产品的涂层硬度差等问题。
2、光源、看板台:可全天候的应用于印刷、制漆、油墨、塑料、印染等各行各业涉及色彩观察与配色比对之作业场合。
3、墨层结合牢度试验机:YGJ-02 胶粘带压滚机和BLJ-02 圆盘剥离试验机配合使用,适用于凹版印刷工艺生产的塑料薄膜和玻璃纸装潢印刷品(包括复合膜印刷品)进行印刷墨层结合牢度的测试试验。亦用于真空镀膜、表面涂布、复合等相关工艺形成的面层之附着状态的测试试验。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 篇3
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检测技术
技术人员只有了解现有的生物检测技术种类,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从而促使生物检测水平得到提高,让人们吃到健康卫生的食品。
生物酶检测技术。这项检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在检测过程中具有强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特点。特别是对于蔬菜和水果的检测,可以充分体现出高灵敏度。同时这项检测技术对技术性能要求不高,需要花费的成本不高,能够高效率检测出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和食品的农药含量。此外,生物酶技术和免疫技术结合检测食品,灵敏度和精确度较高,在我国食品检验各个领域应用较广。
免疫生物检测技术。免疫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测定抗体,抗原和免疫细胞等,其检测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检测原理,主要凭借的是抗体和抗原在体外的特意结合,定性定量检测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现阶段,我国免疫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发射免疫法,电脉法和沉淀反应等技术。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分析食品的化学性质和结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食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一检测技术灵敏度最高,同时具有简单高效,操作性强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再现性,应用空间较广。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具有检验速度快和数据处理量大的优势。这一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微量点样等方法,在支持物表面有序固定生物大分子,再将其与之前特定分子混合,利用激光扫描。经过杂交后的分子产生的信号可以快速检测,得出目标分子所占比重。这项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的食品检测,具有高速度和高质量的检测优势。由于这一生物检测技术需要的费用较高,性能也不能达到人们要求的标准,因此这项技术并没有普遍应用,但其检测的精确性和快速性,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以上主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对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不同问题进行检测。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不能让其流入市场。
对食品中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近些年,我国农药残留问题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食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偏大,从而造成食品农药的残留问题。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技术人员需要利用生物酶技术科学判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从而达到准确检测农药残留的目的。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转基因食品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但是近几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争论非常激烈。为了防止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现阶段我国食品检验中的重点工作就是检验转基因食品。此外,生物检测技术在检测转基因食品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蛋白质检测法和活性酶检测法等检测技术。
对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进行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人体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食品检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检测。由于生物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有害微生物辨识能力,因此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生物技术是一项应用较广的技术。生物检测技术中的生物免疫技术和生物酶技术都可以准确辨识有害微生物的性状,种类和遗传情况,在此基础上提高食品检测技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食品检测手段。技术人员要掌握这一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提高检测水平,从而保证食品质量达标,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文章首先分析生物检测技术,再探析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固原市市场监管检验检测中心)
电梯检测条件对检测的影响 篇4
现阶段处于一个电梯的时代, 由于电梯分布太过广泛, 不仅分布在各大办公大楼以及商场, 还出现在居民住宅区中, 再加上电梯不仅仅是运输一般的物品, 还承担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势必会牵涉很广, 同时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电梯进行安全检测, 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 尽可能的控制电梯事故的发生, 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仅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负责态度, 更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可谓是意义重大。
1 电梯检测条件现状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 电梯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过电梯的整体结构非常繁琐, 尤其是电梯在安装或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使电梯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尤其是电梯检测环境对电梯的检测质量和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电梯检测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 例如: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的空气温度保持在5~40℃之间;电源输入电压波动在额定电压值±7%的范围内;检验现场 (主要指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井道、轿顶、底坑) 清洁, 没有与电梯工作无关的物品和设备, 基站、相关层站等检验现场放置表明正在进行检验的警示牌等。但是我国的检测条件存在诸多问题, 既有人为因素, 也有自身因素, 但无论是哪种因素, 无疑对检测工作是不利的, 因此, 改善电梯检测条件, 构建安全、高效的环境是电梯检测的主要任务之一。
2 电梯检测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2.1 电梯自身条件方面
电梯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设备, 如图1所示, 电梯主要由机房、井道、底坑等组成, 现作具体分析:
2.1.1 机房
1我国有关法规对电梯机房环境有明确规定:机房不应放置非电梯使用的线槽、电缆或装置。监督检测中, 机房内应安装压力管道、下水管道、消防管道、消防栓等。管道一经破裂, 水会溢流到机房内, 有可能烧毁控制柜内的电气元件及主板, 从而可造成事故。检查中发现这种问题, 必须严令安装单位整改。2电梯机房温度和通风设施不符合要求。电梯机房应有适当的通风, 机房温度应保持在5~40℃之间。机房大多位于建筑物最顶层, 如果通风不够的话, 夏天气温高, 加上电梯本身运行也产生大量热量, 就会经常出现死机或热保护等故障, 增加电梯运行的故障率。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使之符合要求。
2.1.2 井道
井道条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井道缺少用于紧急开锁的部位。一般来说, 对电梯层门有如下要求:每个层门都可以从外面把门打开。有些单位为强调美观, 对层门进行装饰, 忽略了紧急开锁的位置, 有的甚至完全妨碍了开锁。这严重地阻碍了电梯工作人员上轿顶工作面、电梯紧急救援等工作。2层门地坎比装饰地平面低。层门地坎与装饰地平面之间要有少许坡度, 这样在洗刷、洒水时, 水也不容易流入井道。层门地坎要比装修地面高出2~5mm。因为水会通过层门和轿门间的地坎间隙流入井道, 容易引发电气短路。因此, 在电梯安装中, 可以在地坎前适当加大坡度, 或者增加隐性排水沟等措施。3地坎强度不满足使用要求。每个层门入口均应安装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地坎, 以承受通过它进入轿厢的载荷。有些安装单位在安装电梯时仅按照载人电梯对地坎施工, 因强度不够而造成地坎破坏甚至报废。因此, 在安装时应在地坎前端加设钢板及牛腿, 此外, 焊接部分应牢固, 焊缝应连续且为双面焊, 使地坎有足够的强度来承重。
2.1.3 底坑
底坑条件是一个对检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1底坑底面的强度。如果轿厢与对重 (或平衡重) 之下有容纳人的空间, 井道底坑的底面至少应按5000N/m2载荷设计, 设置对重装置, 见图2, 一旦对重失控坠落, 底坑下方的空间就会受到保护。但是检验中有些底坑下设置了如地下室、车库、通道等, 且没有进行安全防护, 存在极大危险。检验中发现这种问题, 必须严令安装单位进行整改。2底坑渗水和防水的问题。底坑不能够作为积水坑, 且不能够有漏水或渗水。在检验中可以发现, 有些设计单位在底坑下设计积水坑, 导致底坑长期潮湿甚至积水, 锈蚀电梯机械部件, 电气元件绝缘性能也下降, 造成重大事故。使用单位及维保单位发现此类问题应及时整改, 确保电梯的正常使用。
2.1.4 轿厢装潢
在日常电梯检验中发现:轿厢装潢增加了电梯重量, 同时也对电梯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不利于检测工作的进行。使用单位在电梯安装调试后重新装潢轿厢, 在轿壁上张贴复合装饰板或镜面, 或者铺设大理石于轿厢地面等。这些无疑加重了电梯轿厢的重量, 触及到曳引机与制动器的冗余度、安全钳与缓冲器的容量是否匹配等一系列设计问题, 影响电梯安全性能, 同时威胁电梯检测安全。因此, 建议生产单位根据电梯自身的设计性能指标规定轿厢装潢的允许范围, 安装单位应定期检查称重系统, 以确保安全。
2.2 人为条件方面
2.2.1 电梯检测环境恶劣
在国内电梯检测的追踪下, 电梯检测的相关人员经常会发现检测环境是极其的恶劣, 控制电梯的机房除了四面都有墙体之外, 相关的仪器设备室破败不堪, 机房不仅有严重的积水, 甚至没门没窗, 这样恶劣的环境直接就影响到了现场监测人员的心理, 这无疑就对电梯检测工作的开展设置了一道屏障, 给检测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2.2.2 定期自检工作不力
安装单位定期自检工作不力主要是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体现, 检测人员是以自检的数据位主要依据, 如果没有自检部门的自检数据, 那么很明显检测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检测的效率也就下降, 效率下降就直接导致人员工作量的增加, 这可能就产生了恶性循环, 检测的合格率直接下降, 导致更多的电梯需要重新检测, 这不仅再次增加了安装单位的维修成本, 同时安装单位就需要配备更多的维修人员, 不仅劳民伤财, 而且得不偿失, 还有就是自检工作不力或者说不及时, 会给电梯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出现意外, 后果将不可设想, 所以, 安装单位自检的负责任, 不仅保证了电梯的安全质量, 而且使用单位和维修单位会更舒心和放心。
2.2.3 安全维保人员不到位
配备的工作人员不到位主要是导致检测工作无法正常、高效、有序的开展, 电梯检测人员主要承担的是发现、判断轴心、测量等工作,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梯的种类也就各式各样, 电梯使用的系统也是千态百态, 如果检测过程没有维保单位配备熟悉该电梯的工作人员, 那么检测人员还需要慢慢熟悉电梯的构造和系统, 这样完全靠检测人员是完成检测工作不仅是耗时耗财, 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3 提升电梯检测条件, 营造安全检测环境
3.1 做好电梯安全技术检验工作
电梯安全检验是保证电梯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也是保证电梯检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手段。电梯的安全技术检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型式检验、出厂时的检验、在使用前进行的检验、定期维护、检验以及在事后检验。1型式检验。型式检验的内容有整个电梯型式检验、电梯主要部件的型式检验和电梯安全部件的型式检验。2出厂检验。在电梯生产完成之后, 必须进行产品的安全验收工作, 在产品出厂前进行全面的检查。3在电梯使用前进行检验。使用前, 主要有安装部门自己进行的检验以及质量监督部门对其进行的检验以及监督措施, 企业自检合格后才能进行质量监督检验。4定期检验。定期检验是每年进行1次, 主要检查电梯运行是否因为老化、磨损、震动的因素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 过期未进行检验或检验发现电梯存在安全隐患则不准继续使用。5事后检验。事后检验主要是指电梯改装后或发生事故后的检验, 应依据标准进行。
3.2 加强监测工作, 提升质量管理
1电梯的使用单位必须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应当将电梯检测堪称是一个大事, 以及将电梯看成是自己的财产, 应当尽可能的按照电梯检测所需的条件去准备, 尽量为电梯的检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必须加强安装单位的质量管理。电梯安装单位必须加强部门人员的质量管理, 应都树立好对电梯的检测意识, 以及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电梯验收应该力争消除电梯的安全隐患, 排除电梯的各种故障和缺陷, 同时加强同使用单位之间的沟通, 这样才能使得电梯长远安全的使用。
4 结束语
电梯是一种自身结构复杂、涉及技术多的常用设备, 同时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这就造成检测工作的复杂、安全隐患多, 因此, 电梯安装及维护人员应该以身作则, 做好电梯的日常检验工作, 营造一个良好的检测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建智.浅谈对电梯检验的认识[J].科学之友 (B版) , 2009 (11) :65.
[2]郑明华.电梯安全性检测检验探讨[J].广东科技, 2014 (06) :98.
检测检测 篇5
关键词:快速检测技术 定量检测技术 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15-02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普遍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获得更优质的农产品。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加强科研力度去解决。与此同时,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技术同样亟需不断提高,这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保障。
目前,国内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方法种类较多,究其原理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生化测定法和色谱检测法。其中生化测定法中的酶抑制率法由于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列为国家推荐标准方法(GB/T 5009.199-2003),已成为对果蔬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现场快速定性初筛检测的主流技术,是基层的主要检测手段。而色谱检测法可同时准确快速测定农产品中微量的多种农药残留,主要应用于区级检测机构的定量分析。两类技术方法在各自的使用范围内可以单独作为独立的检测手段进行质量检测,同时,二者相互结合,可以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2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定量分析技术
2.1 快速检测技术
常见的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常用到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化学速测法,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等。
2.1.1 化学速测技术
化学速测法依据不同类型农药的化学性质不同,着重对有机磷农药污染实现快速检测。在化学速测法中,通常要使用各种检测试剂及检测仪器,并设定对待测样品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性质标定。一旦某一标定产物达到或无法满足预设数值,或通过比色发现颜色结论不足或超出某一标准,则可定论污染物超标。化学速测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其灵敏度较低,且易受其他物质的干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1.2 免疫分析技术
由于不同类型的农药分子可出现多种抗原抗体反应,利用这一特性可应用于免疫分析技术。首先将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进行结合,待其结合并发生反应后,再运用免疫放大技术对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将所得结果与相关标准比对,即可得出检测结论。
2.1.3 酶抑制技术
酶抑制技术是目前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受到普遍认可的技术类型,也是国内研究最为成熟、使用率最高的农药残余快速检测技术。由于氨基甲酸酯类以及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具有抑制特性,因此该技术即通过此类农药的这一特征开展检测。
2.2 定量分析技术
定量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定量分析中,这一技术是采用选择离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IM-GC-MS)法结合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依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丰度比,对农药进行确证,利用外标法定量进行检测,并得出具有确定数量值的分析结果的检测手段。
相比于前文阐述的快速检测技术,定量分析技术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更为精确,不但可以得知某一类或某几类农残污染物是否存在,还可得出相应农残的量化分析结论,因此,定量分析技术的检测结果可靠性更高。
然而,相比于快速检测法,定量检测法对检测技术的要求更高,相应的对于检测人员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检测成本随之提高。所以农产品的定量检测手段在国内并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而快速检测技术虽成本较低,操作相对简易,但检测结果可信度低于定量分析技术,故在农产品的实际检测过程中,尚需两者相互结合使用,方能以较为便捷的方式得出科学、合理的农产品检测结论。
3 快速检测技术与定量分析技术结合
基层快速检测技术与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定量分析技术各有其颇为明显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2011年我国某制茶企业对外出口的茶叶为例,由于企业对茶叶的质量把关不严,加之处于缩减成本的目的,仅在茶叶原产地进行了当地的快速化学农残检测,忽略了区级检测中心定量检测的必要性,故出口时在出口口岸质量检测中遭“全军覆没”,造成了该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此类教训尚有许多,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能够将快速检测技术与定量分析技术二者相互结合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国内农产品生产收益水平有限,若使生产及销售者,特别是农民群体担负起费用较高的定量检测费用难度较大,加之区级检测中心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接受的检测数量有限,检测周期较长,因此便需要基层检测站对其进行补充。基层检测站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地中如今已较为普及,生产者可就近选择监测站对农产品进行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得到检测结果。
然而当检测精度要求达到某种程度时,基层检测站所开展的快速检测手段有时会无法满足某些检测需求,此时,区级级以上的农产品检测中心所进行的定量检测手段便可实现相应检测,并得出更为科学可信的量化检测结论。尤其是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区级检测中心的定量检测技术可以满足国内外不同检测标准的要求,保障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上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农产品的基层快速检测技术与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定量检测技术各有利弊,互为补充,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很好的应用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方可为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利国.我国农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2).
[2]施维.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扫描[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6(01).
[3]杨万江.安全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张吉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与农业标准化[D].山东农业大学,200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渗透检测 篇6
1.1 渗透检测的特点。 渗透检测是一种最古老的探伤技术。 它可以检查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开口状的缺陷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相比, 具有检测原理简单、操作容易、方法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 可以检查各种材料, 且不受工件几何形状、尺寸大小的影响, 对于小零件可以采用浸液法, 对大设备可采用刷涂或喷涂法, 可检查任何方向的缺陷。 基于这些优点, 其应用极为广泛。 渗透检测又分着色法和荧光法, 就其原理是相同的, 都是基于液体的某些物理特性, 只是观察缺陷的形式不同。着色法是在可见光下观察缺陷, 而荧光法是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观察缺陷。 液体渗透检测对表面裂纹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 其缺点是操作工艺程序要求严格, 繁琐, 不能发现非开口表面的皮下和内部缺陷, 检验缺陷的重复性铰差。
1.2 渗透检测的适用范围。 在压力容器检测中, 液体渗透检测用于工艺条件试验、成品质量检验的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局部检查等;它可以用来检验非多孔性的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以及非金属材料, 能显示的各种缺陷如下:①表面的裂纹、缩孔、疏松、冷隔和气孔;②锻件、轧制件和冲压件表面的裂纹、分层和折叠等;③焊接件表面的裂纹、熔合不良、气孔等;④金属材料的磨削裂纹、疲劳裂纹、应力腐蚀裂纹、热处理淬火裂纹等;⑤酚醛塑料、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和器件的表面裂纹等缺陷;⑥各种金属、非金属容器泄漏的检查;⑦在役设备检修时的局部检查。
2 渗透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1 液体渗透检测的原理。 液体渗透检测的这个原理是依据液体的某些特性为基础, 可从四个方面加以叙述。a.渗透。将工件浸渍在渗透液中 (或用喷徐、毛刷将渗透液均匀地涂抹于工件表面) , 如工件表面存在开口状缺陷.渗透液就会沿缺陷边壁逐渐浸润而渗入缺陷内部, 如图1 (a) 所示。 b.清洗。 渗透液充分渗入缺陷内以后, 用水或溶剂将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清洗干净, 如图1 (b) 所示。 c.显像。 将显像剂 (氧化镁、二氧化硅) 配制成显像液并均匀地涂敷在工件表面, 形成显像膜, 残留在缺陷内的渗透液通过毛细现象的作用被显像膜吸附, 在工件表面显示放大的缺陷痕迹, 如图1 (c) 所示。d.观察。在自然光下 (着色渗透法) 或在紫外线灯照射下, 检验人员用目视法进行观察, 如图1 (d) 所示。
2.2 液体渗透检测的方法
2.2.1 渗透检测法分类。 按照渗透检测法中所使用的渗透液及观察时光线的不同, 渗透检测法大致可分成荧光渗透检测法、着色渗透检测法两大类。 a.荧光渗透检测法。 荧光渗透检测法使用的渗透检测液是用黄绿色荧光颜料配制而成的黄绿色液体。 荧光渗透检测法的渗透、清洗和显像与着色渗透检测法相似, 观察则在波长为365nm的紫外线照射下进行, 缺陷显现呈现黄绿色的痕迹。 荧光渗透检测法的检测灵敏度较高, 缺陷容易分辨, 常用于重要工业部门的零件表面质量检验。 它的缺点是在观察时要求工作场所光线暗淡;在紫外线照射下观察, 检测人员的眼睛容易疲劳;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长期照射有一定的危害;其适应性不如着色渗透检测法。 荧光渗透检测法按清洗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三种:水洗型 (自乳化) 、后乳化和溶剂清洗型荧光渗透检测法:按显像方法不同、每种方法又可以进一步分成干法显像和湿法显像。 b.着色渗透检测法。 着色渗透检测法使用的渗透液是用红色颜料配制成的红色油状液体。 在自然光线 (白色光线) 下观察红色的缺陷显示痕迹, 所以在观察时不必使用任何辅助光源, 只要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便可进行观察。 着色渗透检测法较荧光渗透检测法使用方便, 适用范围广, 尤其适用于远离电源和水源的场合。 着色渗透检测法的缺点是检测灵敏度较低于荧光渗透检测法。常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表面质量检验。 着色渗透检测法按使用的渗透液不同可分成水洗刷 (口乳化) 、后乳化和溶剂清洗型着色渗透检测法。 若按显像方法的不同, 每种方法又可分成干法湿像和湿法显像。
2.2.2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择。 各种液体渗透检测法都又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也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每种渗透检测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工件表面质量检验。 在具体进行渗透检测时, 应视工件表面粗糙度、尺寸、数量、形状、缺陷的种类、检测液的性能、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适当的选择。
3 压力容器焊缝渗透检验
3.1 压力容器内表面不锈钢堆焊层表面质量检验。 压力容器内表面不锈钢堆焊层, 具有一般焊缝渗透检验的特点, 且要求检测堆焊层表面微小的裂纹及针孔。 其检测灵敏度要求较高, 所以一般均采用溶剂清晰型着色渗透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具体检验工艺如下:a. 用清洗液PR- 1对工作表面进行预处理;b. 在工件表面用刷涂法均匀涂布PP- 1 渗透液, 渗透时间不少于10min;c. 采用喷灌将PR- 1 清洗液涂布于工件表面, 把多余的渗透液清洗干净, 用干布擦干工件表面;d.让工件自然干燥5- 10min以后, 用喷灌将PB- 1 显像液均匀地喷涂在工作表面;e.在7- 30min内, 用目视法进行观察红色的显示痕迹。
3.2 压力容器检漏。 压力容器泄漏往往是由工件中存在的贯穿压力容器壁厚的针孔, 裂纹所引起的, 对于这些缺陷的检测称为检漏。 在检漏要求较高的场合往往采用气体进行检漏, 但在要求不是太高的场合下也可以采用液体进行检漏, 但煤油检漏存在缺陷分辨力差的缺点。 所以近年来, 发展了采用荧光或着色渗透液代替煤油检漏, 其最大优点是采用这一技术以后, 可以用渗透检测显像液在被检部位对应的另一表面进行显像, 从而缺陷分辨力大大提高。 a.在被检表面采用R- 1W清洗液进行预清洗;b.在工作外表面用刷涂法均匀地涂布F- 6A溶液清洗型荧光渗透液, 渗透时间15- 20min;c. 在工件内表面用喷灌喷涂法将F- 4S显像液均匀地喷涂在相应部位上;d.让工件自然干燥, 10min以后用便携式荧光灯照射观察贯穿性缺陷所形成的显示痕迹。
参考文献
[1]周裕峰, 沈功田.压力容器无损检测—超高压容器的无损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 2005 (1) .
浅析扭矩计量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 篇7
关键词:扭矩计量,检测装置,检测方法
0 引言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扭矩检测装置不可或缺, 采用扭矩计量检测装置, 可以精准检测某部件的扭力或扭矩值, 确保能够扭紧装置, 使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安全稳定运行。扭矩检测装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确保扭矩检测的准确性。
1 扭矩计量检测装置
1.1 油封连续旋转扭矩检测装置
传统的油封连续旋转扭矩检测装置, 借助于刚性连轴器或者是弹性连轴器, 连接扭矩传感器和被测油封, 在连续旋转等条件下对油封进行扭矩检测。该连接方法可能会导致扭矩传感器受到弯矩的干扰, 原因在于机械加工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装配时同心度得不到保证, 导致试样轴心和传感器轴心的同心度得不到保证。扭矩传感器作为一种元件, 非常敏感, 要保证其不受到弯矩的干扰, 特别是两端的输入输出轴。如果扭矩传感器两端的输入和输出轴受到了弯矩干扰, 扭矩传感器的输出值就会受到影响, 会偏离真实值。为了解决油封连续旋转扭矩检测装置存在的这一问题, 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在电机与扭矩传感器之间连接连轴器, 这可以使轴心不同, 对扭矩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大大减小。但是这种解决方法的缺点是装置的整体结构会被大大延长, 并且占用空间较大, 由于传感器、被测件以及电机之间需要进行多个环节的连接, 会使测量精度受到影响。
1.2 高阻尼橡胶传动组件扭矩检测装置
高阻尼橡胶传动组件扭矩检测装置, 主要检测的产品是橡胶吸盘, 其工作台上装有报警灯和操作台, 工作台上方装有夹具, 起到限制橡胶吸盘外圈转动的作用, 橡胶吸盘内圈上连接有扭转机构, 起到的作用是使橡胶吸盘内圈相对于外圈转动, 此外, 扭转机构不仅设置有扭矩传感器, 其输入端连接着动力装置。报警灯以及操作台通过信号的形式与扭矩传感器进行连接。
1.3 大规格矩形截面扭簧检测装置
大规格矩形截面扭簧是一种矩形截面扭簧, 其外径大于Ф100mm截面大于8mm×6.4mm, 如图1所示为矩形扭簧的结构和检测要求。本例中的扭簧是某弹射装置中的核心零件, 起到的作用是实现弹射功能, 为了保证扭簧使用机械性能的正常发挥, 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对扭簧进行扭矩检测和立定处理。该扭簧结构与传统的扭簧结构存在较大不同, 其突出特点是无外梁壁、规格大、扭矩检测和立定处理过程中需要扭转很大的角度, 其最大扭转角度可达162°, 立定处理过程中最大扭转角度可达195°, 可以直接使用的检测设备, 市场供应商较少, 因此, 为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考虑矩形截面扭簧模型结构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比较实用的扭矩检测装置。
2 扭矩检测方法
2.1 扭矩传感器检测方法
传统扭矩传感器检测方法, 主要为以下两种方法:1) 在被测对象以及驱动设备之间连接扭矩传感器;2) 是检测之前在被测对象的相关部位贴应变片。第一种检测方法普遍适用于连续旋转,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安装时要求较高。用于一些较小的工件时, 检测结果会受到扭矩传感器安装的影响, 并且在装夹时难度较高。此外, 检测结果还可能受到传感器自身负载效应的影响;第二种方法对被测对象表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测量连续旋转对象方面不适用。对于一些对检测要求不高的物件, 通常可以采用无扭矩传感器检测, 该方法在实时监测扭矩变化的疲劳试验方面很适用。
2.2 重载复合驱动系统检测方法
重载复合驱动系统, 需要实现的是机器人关节臂的精准定位和大负载驱动, 需要借助于伺服电机的高精准度以及液压系统的较大负载能力, 在充分发挥各自优点的基础上, 借助于液压马达对平衡关节臂载荷通过扭矩进行跟踪, 并且在关节位置处对伺服电机进行随动跟踪, 确保关节臂能够同步跟踪伺服电机, 实现最终目的。同时, 要将负责驱动关节型机械臂的伺服电机的定位功能和承载功能进行部分分离, 并且在液压系统的辅助下实现复合伺服驱动, 进而将机械臂的承载能力予以大幅度提高, 确保在重载荷条件下关节臂还能够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
2.3 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扭矩检测方法
脱粒滚筒扭矩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 分别为扭矩传感器和皮带张力。研究得知, 测量滚筒的扭矩在滚筒轴上安装应变片就可以实现。考虑到滚筒轴刚度较大, 不会出现明显的形变可以采用扭矩传感器, 但是存在系统结构复杂, 安装不方便的缺点。对于皮带张力而言, 滚筒负荷变化会通过皮带张力灵敏地反应出来, 并且滚筒负荷与滚筒扭矩存在比例关系。
3 总结
本文对扭矩检测装置以及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使人们能够对扭矩检测装置有了一个认识, 认识扭矩检测的重要性。随着科技发展, 扭矩检测装置的种类及检测方法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产品精度, 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为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邓星钟, 等.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松崎敏道, 大高达也, 佐藤晃一, 池田幸雄.扭矩传感器[P].中国专利:CN1896704.
检测检测 篇8
1 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技术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
所谓的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 是在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以及可见光范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 吸取强度来对被检测元素含量进行定量的前提条件下的一种分析方式, 它就是特定的气态原子对光辐射吸取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最早起源于21世纪的50年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它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仪器分析办法。该办法是目前无机元素定量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手段之一。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具体体现在:较低的检出限, 较高的正确性, 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 较高的分析速度, 能够在多个领域中使用, 其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对30~70多种元素进行检查与分析, 氢化物发生法能够对11种元素进行分析, 石墨炉法能够对70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1.2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但能够发射一系列的特征谱线, 同时还能够吸取和所发射线波长一样的特征谱线。如果光源所发射光具有某种特征波长, 且经过原子蒸汽时, 也就是原子内的电子从基态跳跃到比较大的能态所要求的能量频率和入辐射频率相同时, 原子内的外层电子将对其他相同元素发射的特征谱线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以便削弱入射的光。特征谱线由于吸收进而削弱的水平叫做吸光度A, 吸光度和被检测的元素含量成正比例关系, 公式为:A=KC。
其中, C代表的是元素试样的浓度, K代表的是全部的常数。这个公式说明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施行定量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
因为原子能级属于量子化, 所以, 在各种的状况下, 原子在吸收辐射的过程中均有一定的选择性。又因为各种元素的外层电子与原子结构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元素由基态跳跃到第一激发态的过程中, 能量的吸收是不一样的, 所以, 各种元素的共振吸收线的特征是不同的。此外, 原子吸收光谱是处在光谱的可见区域与紫外区域。
1.3 原子吸收光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是由四个部分构成, 分别是光源、分光系统、原子化系统以及检测系统等[3]。其中对于光源有一定的要求, 即被检测元素所发射的锐线光谱必须具备稳定性、背景较小以及强度充足等条件。分光系统, 即单色器, 主要是由狭缝元件和凹面反射镜构成, 分光的作用包含集光、分辨率以及色散率等。由于原子吸收光谱仪具有精确、灵活敏锐且简单便捷等优点, 被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常量与微衡量元素的检测分析中。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为:设备由光源处发射光, 且该光带有被检测元素特征谱线, 在经过试样蒸汽的过程中, 被检测元素中的基态原子将带有特征谱线的光吸收, 依据带有特征谱线的光的削弱程度, 来判定试样内被检测元素的含量。
2 样品准备过程
首先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中药材样品, 并且及时对其进行保护, 避免受到污染。尽可能的将附着在样品中的烟尘去除, 且利用不包含待检测重金属元素的材料进行包装, 以最快的速度送至分析室, 放在冰箱内, 冰箱内的温度控制在4℃, 保存时必须其它化学试剂隔开。将中药材样品进行粉碎, 并实行四分法取样且缩分, 取适量的样品在烧杯内, 且放到温度在80~100℃的烘箱内烘烤, 然后放到干燥器内进行冷却, 对样品进行称量, 记录样品中的含水量[4]。之后利用不锈钢粉碎机把样品粉碎, 在通过50~60的目尼龙筛, 并放置在聚乙烯瓶内。通过这种办法做所制作的干样能够存储较长的时间。在完成样品的制作之后, 及时对制样工具进行清洁, 防止样品交叉污染的出现。
3 分析试样的选择
3.1 干灰化处理法
干灰化处理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样品处理办法。在高温电炉内开展实验, 操作方便, 大批量的试样可以使用该方法, 在进行灰化时受到的污染较小, 空白值不高, 这是该方法的优点。该方法的缺点有:高温电炉的温度不均衡, 实验周期较长, 很难对灰化的温度进行控制, 在坩埚上会残留大量物质, 造成回收率不高, 精准度较低。具体实验操作:称量5~10g的样品放置在瓷蒸发皿上, 放置到马福炉内加热, 首先进行1小时的200℃的灰化, 之后每一个小时温度上升60~80℃, 然后进行2小时的500℃的干灰化, 将其冷却, 之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烧杯内, 并在其中添加10ml的浓硝酸和4ml的高氯酸, 在电热板上进行加热, 使其逐渐分解, 蒸干, 然后进一步冷却, 利用1%的盐酸将残渣溶解, 再对其进行过滤和定容, 最后依据被检测元素的含量来确定定溶的体积[5]。
3.2 常压湿法消解法
常压湿法消解法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所用设备单一, 重金属元素在检测过程中损失不大, 但是检测的周期比较长, 通常情况下运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混合酸进行检测, 其中用酸量比较大, 酸所包含的杂质导致试剂的空白比较大, 因为检测试验在消煮时是采用敞开式的方式, 很容易导致交叉污染的发生。具体实验操作:称量5~10g的样品, 且放入聚四氟乙烯烧杯内, 在烧杯中添加20ml的浓硝酸, 侵泡12小时, 之后放到电热板进行加热, 微火, 等全部的颗粒都融化之后, 加入3~5ml的高氯酸, 再次进行消解, 假使出现呈黄色的烟, 可以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硝酸, 直到烟消失为止, 利用1%的盐酸将残渣溶解, 再对其进行过滤和定容, 最后依据被检测元素的含量来确定定溶的体积。
3.3 微波消解法
微波消解法是一种新型的样品消解方法, 具有高效节能, 且速度快等优点, 在密闭的容器内放入实验样品, 并利用微波加热, 进而在氧化剂、强酸、高压以及高温的条件下, 使得样品迅速、高效的消解。利用该方法能够大大的加快样品消解的时间, 所需的试剂量较少, 空白值出现较低, 能够有效防止元素损失或者样品污染情况的发生, 确保了样品检测的安全、可靠、精确以及高效。一次性的消解就能够达到很多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 常规消化必须进行隔离处理的缺陷, 得到有效的解决, 减轻了劳动的强度。由此可见微波消解法是当前效果最好的且技术较为成熟的一种样品消解办法, 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很难消解的样品, 以及类似于砷与汞等容易挥发元素的分析试样的制作问题上。微波消解法在对中药材进行消解时, 可以采用HNO3—HCLO4、HNO3—H2O2等消解体系, 能够获得较好的消解效果, 如果只是单独使用HNO3来进行消解, 不一定能够达到完全消解的目标。因为HCLO4提纯比较困难, 且极易发生爆炸, 所以尽可能不使用。HNO3—H2O2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混合酸, 其氧化性比较强, 在完成消解之后, 极易挥发消失, 能够避免对样品检测的妨碍。假使先利用混合酸, 提前对样品进行浸泡, 时间为20分钟, 之后再实行微波处理, 那么样品消解会更为迅速, 更安全。在压力控制罐内应该放有一定量的样品, 所有罐的罐盖都必须保持密闭状态, 在实现消解以后, 把消解罐进行冷却处理, 直到与室内温度相同时, 方能开启消解罐, 这个过程必须在通风较好的位置完成, 一旦温度太高, 相应的压力也就越大, 这种情况下的检测工作人员容易受到伤害。
4 结束语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当前较为实用且技术最为成熟的分析技术, 已经在石油化工、生物医学、食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中广泛运用, 为重金属的检测发挥极大的作用。在未来, 为了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度、减轻劳动强度, 利用灵活性好、选择性强的检测手段与高速、高效的分离富集技术, 依然是不断研究与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岚, 方海平.蒸发浓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铁、锰、铜、锌、铅、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 21 (02) :123-12
[2]王平, 徐刚.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锌合金中镁、铁、铅、镉[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 .2003, 18 (01) :47-48
汽车检测系统的组成和检测标准 篇9
目前, 汽车检测参数大多是非电量。非电量的检测多采用电测量法进行检测, 即首先将各种非电量转变为电量,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 将非电量参数显示出来, 其测量原理如图所示。
传感器是一种能把被测的非电量变换成电量的器件, 在整个检测系统中占有首要地位。因为它处于检测系统的输入端, 所以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整个检测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信号处理电路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输出的电量变成具有一定功率的电压、电流或频率信号等, 以推动后级的显示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及执行机构。数据处理装置用来对测试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运算、处理。
显示器的作用是把数据处理或信号处理装置送来的电压和电流信号显示出来。目前常用的显示装置有四类:模拟显示、数字显示、图像显示及记录仪。数字显示目前多采用发光二极管 (LED) 和液晶 (LCD) 等, 以数字的形式来显示读数。图像显示是用屏幕来显示读数或被测参数的变化曲线, 有时还可用图表形式、彩色图等形式来反映多组数据。记录仪主要用来记录被检测的动态变化过程, 常用的记录仪有笔式记录仪、光线示波器、磁带记录仪、快速打字机等。
执行机构是指各种继电器、电磁铁、电磁阀门、伺服电动机等在电路中起通断、控制、调节、保护等作用的电气设备。许多检测系统可输出与被测量有关的电流或电压信号, 去驱动执行机构, 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2.汽车检测参数的标准。
检测参数标准是利用检测参数测量值对检测对象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价的依据, 它能提供一个比较尺度, 如果将测得的参数值与相应的检测参数标准相比较, 就可以确定汽车是否能够继续使用或预测在给定行驶里程内汽车的工作能力。
根据标准的有效范围, 我国把标准分为四级, 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权威性最高, 行业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 地方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检验标准, 具有法制性, 国家标准一经发布, 全国各个单位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代号为“国标”, 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GB”表示: 如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495-1993《机动车允许噪声》、GB/T14761-1999《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T15746.1-1995《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标准》以及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等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用于与汽车行驶安全和产生公害有关的一些机构的检验。这类标准在使用中需要严格控制, 以保证国家标准的严肃性。
企业标准:企业标准是由企业制定的标准, 并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在本企业范围内使用。这类标准是汽车运输企业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条件制定的, 因为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工作的车辆, 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 如在平原地区行驶的汽车, 其油耗显然比山区行驶的汽车要低;在矿区行驶的汽车, 其润滑油的污染度显然比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要高。因此, 应根据汽车的常用工况, 合理制定油耗标准和润滑油更换标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按标准的性质区分, 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是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有关试验、检测方法的标准, 通常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而制定的标准, 它是政府实施管理的重要基础。如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便是强制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凡是国家标准中带有“T”符号的, 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T” 即为“推荐”的“推”, 汉语拼音“tui”的缩写。CB/T3845-93《汽油车排放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即为推荐性标准。
检测检测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检测技术
桩基作为建筑物的基础,隐蔽在建筑物底部,桩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进行严格的桩基质量检测显得至关重要、必不可少,选择桩基类型时,应遵循“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保证桩基的稳固,这也是桩基检测的一大依据【2】。
一、常用的桩基检测技术
由于灌注桩施工由成孔及成桩两部分组成,对应的桩基检测也可分为成孔质量检测及成桩质量检测。成孔质量检测是灌注桩施工的第一步,难度较大,它在地下和水下进行作业,可能因为复杂的地质和施工失误造成桩孔偏斜、塌孔、沉渣过厚、缩径等,难度较大。成桩质量检测只需要在桩基完成进行相应的检测工作,主要分为对桩基承载力和完整性的检测。对桩基工程进行检测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检测手段,结合不同手段的特点全面检测,保证桩基的高质量。
1.桩基承载力检测
①静荷载试验法
国内外都将静荷载试验法检测出的结果最为确定桩基承载力的标准,主要是由于与其他動荷载试验法相比,它施加荷载的速率最慢,受力条件最接近于桩基的实际受力状况。静荷载试验法主要包括对桩基水平及竖向承载力的检测,由于工程试桩时不能进行破坏性试验,因此常常应用于其中,优点是检测结果误差小,相对误差保持在百分之十之内,准确度高。
②高应变动测法
使用高应变动测法检测桩基承载力时,使用重锤瞬态冲击桩顶,使其产生从上而下的高能量应力波,从而导致桩身产生移动,激发桩周围土的阻力,又形成一定的拉伸波和压缩波,使桩周围产生塑性变形,在距离桩顶两倍桩径的桩头处测量力和速度的过程曲线,根据应力波理论得出桩土体系相关参数,分析研究桩身的质量,探讨接近极限阶段时桩土体系的工作性能,从而确定桩基承载力【3】。
2.桩身完整性检测
①低应变动测法
低应变动测法又叫低应变反射波法,理论依据原理是一维杆件波动理论。其具体检测方法是:使用小锤敲打桩顶,引起震动产生变形,使周围土体产生轻微的颤动,利用粘连在桩顶的检波器接收到的应力波信号,检测并记录桩顶振动速度或加速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桩土体系的功能,从而确定桩基的质量,找出桩身的缺陷,判断桩基完整性。
②声波透射法
利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的基本原理是:超声波在正常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同时也可以收集到其他声学参数,例如传播频率、振幅等。从传播速度方面来看,如果混凝土有气孔、裂缝、密实度、断裂、夹泥等缺陷,传播路径在这些缺陷的影响下会由于要绕过缺陷或经过速度较慢的介质而减慢传播速度,从而减弱声波,传播时间也会加长,可以根据超声波传播波形来判断其是否有这些缺陷,并且掌握缺陷的位置和大小,如有缺陷则证明桩身不完整【4】。
③钻芯法
利用钻芯法进行桩基完整度检测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专用混凝土钻芯机从需要检测的构件上直接钻取混凝土芯样作为研究对象,对芯样加压,根据芯样加压后的抗压情况预估混凝土整体的抗压情况和缺陷情况。对芯样进行加压时,一般使用金刚石单动双管钻具和普通的液压钻机进行抽取,在转速较高的情况下以中等泵量和压力钻进。钻孔时要匀速钻进,保证钻孔的位置和质量。加压前,要对芯样进行一定的处理,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并标号。钻芯法有准确、可靠、直观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以检测桩基完整度。
二、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高83.6米,建筑面积为68326平方米,基础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数量为285根,直径为800毫米,有效桩长为36.82米。桩顶标高在自然地面下6.0m,桩顶以下地层简述为:①层粉质粘土,可塑状态,厚度6.0~6.8m;②层细砂,稍密~中密状态,厚度约4.0m;③层粉土,中密~密实状态,局部夹粉质粘土(硬塑状态),厚度15.0~16.5m;④层中细砂,密实状态,厚度约8.0m;⑤粗砂,含砾石,密实状态,厚约3.0m;⑥层卵石层,中密~密实,未揭穿。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2.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根据规范要求,采用静载荷试验法和低应变发射波法对桩基施工结果进行检测。通过单桩静载试验检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检测结果分析
①静荷载试验法
对285根桩随机的抽取5根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反力采用堆载反力,搭载混凝土试块平台,总重达920t,千斤顶用两台500t同步并联装置,仪器用武汉岩海的JYC型静载测试仪全自动加荷、记录沉降。实验结果最终沉降值在14.56~21.66mm,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800kN。
②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共抽检工程桩58根,占总桩数(285根)的20.4%,对受检桩测试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分析),结合施工工艺及场地工程地质等情况,评价桩身结构完整性。58根低应变受检桩中, Ⅱ类桩6根,占检测总桩数的10.3%;I类桩52根,占检测总桩数的89.7%。
三、桩基检测行业发展的探讨
随着桩基检测行业的开展和队伍的壮大,实验仪器的越来越精良,操作界面也向简单化、程序化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建筑基础行业是一个多面的、多元的技术领域,这样就需要有在实际工作中从多层面(设计参数、施工过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考虑,物探又是一个具有多元的、多因素、多解的技术手段,这样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多积累实际经验和归纳总结,才会让桩基检测技术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明,常志玉.试论建筑工程桩基的几种检测方法叨.中国科技纵横,2010,(02).
[2]高燕红.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及其展望们.甘肃科技,2010,(07).
[3]陈凡,徐天平等:《基桩质量检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建筑节能检测之常用保温材料检测 篇11
1 常见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建筑节能检测从检测场合来分有实验室材料检测和现场检测两部分, 其中实验室材料主要包括外墙节能工程、外门窗 (幕墙) 节能工程以及屋面节能工程, 常用的节能材料主要包括: (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目前我国外墙材料当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 具有质量轻、保温效果好、造价低的特点, 单一材料墙体即可达到节能50%的目标;目前应用最多的是A5.0、B07级别的砌块。 (2) 保温砂浆:主要有胶粉聚苯颗粒保温和无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I型和II型) 。 (3) 挤塑聚苯板:分为绝热用挤塑乙烯泡沫塑料板 (XPS板) 和绝热用模塑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板) , 绝热性能好、密度轻, 其中XPS板广泛应用于屋面工程的保温当中。 (4)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因为主要作为冷凝水管、冷冻水管的保温材料, 所以不仅在导热系数上对材料有要求, 而且在吸水率上也有要求。 (5)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应用较多的是玻璃棉板。
2 常见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
2.1 样品的状态调节
所谓样品的状态调节是为使样品或试样达到温度和湿度的平衡状态所进行的一种或多种操作, 其原理为把试样暴露在规定的状态调节环境或温度中, 那么试样与状态调节环境或温度之间即可达到可再现的温度和或含湿量平衡的状态。在测定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时, 在测定试件质量后, 必须把试件放在干燥器或通风的烘箱里, 以对材料适宜的温度将试件调节到恒定的质量。表1给出了几种常见保温材料状态调节的方法。
2.2 导热系数检测
导热系数是评价保温材料绝热性能的主要技术依据, 其物理意义为:在稳态传热条件下, 当其两侧温差为1℃时,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目前通常采用基于稳态法的双试件平板导热系数测定仪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笔者曾对某一橡塑保温材料在同一条件下连续检测4次的导热系数值 (平均温度40℃) , 检测导热系数值分别为0.0417 w/m·k, 0.0398 w/m·k, 0.0404 w/m·k, 0.03 9 8 w/m, 第一次检测值不符合国标G B/T17794-2008表3导热系数值规定。笔者认为, 橡塑保温材料在第一次检测时湿度较大, 导致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大, 保温性能下降。另外, 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成分、材料的表观密度、温度、松散材料的粒度、热流方向等都会对材料的导热系数造成影响, 在热工计算中必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2.3 密度的检测
材料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材料重量, 对于不同的材料可以划分为表观密度、干密度等, 是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气相的导热系数通常要小于固相的导热系数, 所以保温材料都具有很大的气孔率, 即很小的密度。一般情况下, 增大气孔率或减少表观密度都能够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要指出的是, 绝热材料的主要传热方式是导热, 即形成气泡的固体壳以及壳内气体的导热, 但是在材料导热的同时, 还存在另一种传热方式即辐射换热。绝热材料的传热是导热与辐射换热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绝热材料的密度减小到某一数值之后, 导热系数的减少值与辐射换热量的增大值相比, 后者效果更为明显, 就整个材料保温性能而言是下降的。
3 结语
我国是能源短缺国家, 建筑节能是我国一项战略国策。伴随着建筑节能检测工作的展开, 常用保温材料的检测成为确保建筑节能质量、实现节能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笔者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对样品的状态调节、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检测、密度检测等作了基本介绍, 希望能对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有所贡献。以上是笔者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 对建筑节能材料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建筑节能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而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建筑节能材料检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对常用保温材料检测中容易忽视的状态调节作了一些描述, 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检测的影响因素作了介绍以及探讨了保温材料的密度检测。
关键词: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导热系数
参考文献
[1]GB50411-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DBJ15-65-2009, 广东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GB11968-200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检测检测】推荐阅读:
建筑材料检测检测项目07-22
纺织染整助剂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07-28
“TMLC检测系统”简介及主要检测09-08
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设施、环境控制和维护程序07-20
零点检测07-14
预习检测07-14
电弧检测07-16
火灾检测07-18
曲率检测07-18
指尖检测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