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化

2024-10-21

洛阳文化(共12篇)

洛阳文化 篇1

牡丹, 又称洛阳花, 在洛阳的栽培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其作为古都洛阳的象征, 早已闻名遐迩。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赞美洛阳牡丹的著名诗句, 将洛阳和牡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洛阳因牡丹而驰名中外, 牡丹因洛阳而欣欣向荣。牡丹对于洛阳而言, 不单是牡丹花这种植物, 更是洛阳文化的一种。

“十一五”期间, 洛阳市加大对牡丹产业的发展力度, 并出台了五大措施加以保障。将洛阳打造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已成为洛阳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采用文化营销战略, 大力发展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将使牡丹对于洛阳的价值与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文化营销的涵义

作为营销学里的文化营销指的是企业 (或组织) 以文化为主体进行营销的行为方式。在文化营销观念下, 企业的营销活动一般奉行给予产品、企业、品牌以丰富的个性化的文化内涵等原则。

洛阳牡丹文化营销即企业 (或组织) 以洛阳牡丹文化为主体进行营销的做法。实施洛阳牡丹文化营销, 应以对洛阳牡丹文化的分析为基础, 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和情感需求为目的, 营建企业新型文化价值链;以文化亲和力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联系在一起, 发挥协同效应, 增强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二、洛阳牡丹文化简析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 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还大量的以无形的、口头的或展览等形式表现出来。

洛阳牡丹文化的表现形式有:

1. 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洛阳牡丹的诗句、著作等, 是牡丹文化的厚重积淀。

我们有牡丹图书40种, 其中有全国第一部《牡丹志》、100多万字的《牡丹全书》以及唐宋以来的大量牡丹著作。

2. 牡丹文化在洛阳人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记载古代洛阳人就有种植牡丹、观赏牡丹、牡丹插花等习俗。如今, 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能随处可见绣有牡丹图案的被面、衣料等。

3. 牡丹佳话、传说。

例如,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隋炀帝与牡丹的故事等等。

4. 牡丹艺术作品。

如,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 历代的木、砖、石等雕刻作品, 还有历代的银器杂件、刺绣, 牡丹书画、牡丹剪纸等作品。

三、洛阳牡丹文化营销分析

洛阳牡丹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战略, 它一方面通过对牡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消费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另一方面, 通过对产品牡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 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笔者认为, 洛阳牡丹文化营销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战略:

1. 知识文化营销。

指将牡丹文化知识贯注于产品的内涵之中, 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一个独特的市场卖点。从长远看, 独具特色的知识文化营销方式在营销活动中已超越企业经营手段的层次而担负起提高公民素质进行文化建设的重任。

洛阳牡丹知识文化营销, 可运用戏剧、故事、诗歌、传说、文学、艺术、邮票、音像制品等形式开发系列产品, 弘扬牡丹文化。例如, 2009年世界集邮展览时, 中国国家牡丹园、世界邮展办特别联合, 共同推出了2009世界邮展唯一特种藏品———“牡丹十二品”邮票。于2012年3月初隆重上线的牡丹文化产业网, 致力于牡丹优质文化的传播, 将牡丹百科知识、洛阳旅游知识、牡丹产品的名家名企信息、牡丹文化产品、牡丹文化节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 力图通过网络媒介以及电子商务平台, 让传统的牡丹文化带动牡丹产业大发展。

在洛阳牡丹知识文化营销方面, 还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如, 制作牡丹知识卡片与光盘, 印制牡丹书签与明信片, 借助公交橱窗、路牌、扇面等传播牡丹知识。此外, 还可学习杭州西湖, 在国家牡丹园或中国国花园附近创建牡丹文化博物馆, 馆内有洛阳牡丹的种植栽培历史, 有从古至今的牡丹珍品图片, 有牡丹诗词、有和洛阳牡丹相关的历史名人, 有洛阳牡丹种植分布沙盘, 等等。

2. 体验文化营销。

体验文化营销, 即通过看、听、用、参与等手段, 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达到体验牡丹文化的营销效果。

洛阳牡丹体验文化营销可考虑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体验洛阳牡丹的经营管理。以现实中的牡丹园为版图, 开发网上牡丹园, 体验网上游园赏花, 从事网上牡丹种植管理, 出售网上牡丹园经营权;或者让消费者在实体牡丹园体验牡丹种植与管理。二是体验牡丹饮食文化。可在市区创建牡丹文化主题餐厅, 店面的装潢及店内的家具都以洛阳牡丹为创意出发点。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到牡丹红茶、牡丹酒, 吃到牡丹饼和牡丹燕菜, 还可以吃到“牡丹花” (即以牡丹花造型为题材的各种牡丹食品, 如各类牡丹糕点、可食用的“牡丹瓷”等) 。

3. 审美文化营销。

审美文化营销, 即以牡丹文艺作品为审美素材, 赋予营销活动以美的意义, 使营销成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 让消费者在美的艺术熏陶的氛围中欣赏体验, 最终接受产品服务。

目前, 洛阳已开发的牡丹审美产品有牡丹画、牡丹书法、牡丹石、洛阳牡丹瓷、三彩牡丹、牡丹丝绸、假花牡丹、牡丹化妆品、牡丹文化表演等。今后, 应加大在牡丹影视剧和文艺表演作品方面的开发。很多城市的成名跟影视作品的宣传影响密不可分, 当年一部根据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拍摄的同名电影, 让敦煌在短期内成为亿万观众的神往之地。

4. 娱乐文化营销。

娱乐文化营销, 即以洛阳牡丹为媒介, 通过举办各种赛事和文化演艺等活动使消费者娱乐和放松的营销活动。如, 以洛阳牡丹历史传说、与牡丹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等为题材开发洛阳牡丹动画片和动漫作品;开发互联网上建牡丹园、种植采摘牡丹等网络游戏;在牡丹文化节期间, 由媒体参与在牡丹园举办大型集体相亲会, 集体牡丹婚礼, 竞选“牡丹仙子”等娱乐活动。

以上四种洛阳牡丹文化营销战略, 在实际营销中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在同一个营销活动中也可同时运用多种文化营销手段。洛阳在打造旅游国际文化名城, 大力发展牡丹产业的过程中, 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策划开展文化营销活动, 把文化营销落实为一种营销实践活动。

摘要:洛阳因牡丹而驰名中外, 牡丹因洛阳而欣欣向荣。洛阳牡丹文化营销应以对洛阳牡丹文化的分析为基础, 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和情感需求为目的, 营建企业新型文化价值链。文章分析了知识、体验、审美、娱乐等洛阳牡丹四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营销战略。

关键词:洛阳牡丹,知识文化营销,体验文化营销,审美文化营销,娱乐文化营销

参考文献

[1].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 (5)

[2].韩晓莉.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3].http://www.mudanwenhua.com/index.html

[4].http://www.peonycn.cn/

洛阳文化 篇2

一 选题意义

洛阳牡丹文化节作为拥有33年历史的老牌牡丹特色节日,在2010年荣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由洛阳市政府主办升级为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主办。

现如今,“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的招商引资理念风靡全国,各类文化节层出不穷,洛阳牡丹文化节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危机,菏泽、彭州牡丹文化节是洛阳牡丹的竞争者,且特色地域各有千秋,洛阳牡丹文化节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对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牡丹花会带来的挑战,经过三十年经营升格为中国牡丹节后的洛阳牡丹花会将如何脱颖而出?

洛阳牡丹花会作为景观性旅游节庆,其特色和魅力就在于牡丹文化。如何彰显牡丹文化,并外化于洛阳牡丹花会的旅游产品之中,从而提高洛阳牡丹花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其长盛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是洛阳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洛阳牡丹花会的SWOT分析

优势S:

1、“洛阳牡丹甲天下”家喻户晓,赏花传统自古有之,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在海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

2、作为国家重要的牡丹花研发培育基地,洛阳的国家牡丹园科研力量雄厚保证了花卉的供给

3、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保证了稳定的客源市场

4、办节经验丰富,历届花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造势铺垫作用

5、花会规模大,观赏点多,影响深远

6、目标顾客群众广泛,老少皆宜 劣势W:

1、洛阳身居被山包围的盆地,市场距离较远,对经济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带等的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2、地处中原,花卉种植常有旱涝之忧,花期极大程度上受天气状况影响,不可控因素较多

3、品种数量及花姿花色上稍逊于其他地区,甚至有“菏泽牡丹胜洛阳”之说

4、处于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能力有限,游客旅游体验度较差,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内部管理混乱,缺乏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

6、节庆活动游客消费低,盈利不多

7、观赏性活动不如游山玩水等动态娱乐活动吸引力强

8、指导思想错位,注重经贸轻文化,忽略本身文化内涵,舍本逐末

9、缺少良好的牡丹文化氛围,文化研发严重滞后 机会O:

1、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第29届洛阳牡丹花会刚升格为中国洛阳牡丹节,文化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使其升级为国家级盛典,档次得到提升,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2、随着传统文化及国学的走红,近几年国内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为洛阳牡丹花会的转型提供契机

3、随着近年来洛阳机场的再度开放以及郑西高铁的开通,洛阳的交通条件在不断改善,为游客带来便利

4、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重视

5、每年同期的各种明星演唱会吸引更多潜在客源

6、牡丹评国花呼声日益高涨,一旦评选成功将会带来无限新的商机

7、发展牡丹产业的积极性高涨,许多企业策划投资,未来的四季牡丹展厅将极大延长观赏时间,不再局限于春季,增加了淡季旅游人数 威胁T:

1、同类竞争者层出不穷且竞争激烈,分散客源,如安徽毫州、安徽铜陵、安徽宁国、重庆垫江、山西古县、江苏常熟、湖南邵阳、甘肃临夏等国内主要牡丹产地

2、旅游产品同质化,各地牡丹花会大同小异,洛阳并无出彩之处

三、我国三大牡丹花会的异同 3.1相同点

各大牡丹花会均在清明节至五一黄金周这一旅游高峰期,期间以牡丹花展览作为旅游项目主体。3.2差异

菏泽 由于品种齐全、花容姣好,山东菏泽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园全国牡丹观赏旅游和生产、科研的中心。因此该地牡丹大批量销售甚至远销海外。近年来,菏泽开始重视牡丹文化的弘扬,牡丹插花艺术展、国花婚礼大典等活动相继推出,打造文化盛宴,使赏花旅游更加多样化。

彭州 此地牡丹多生长于山野崖间,花时倒垂。成都的农家乐城郊旅游项目成熟发达,因而彭州的牡丹花会着重展示田园风光,以其独特的野趣取胜。

洛阳文化 篇3

一、等级制度的体现

贵族、官僚居宅建设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

第一,唐法令规定了贵族官僚住宅的等级。贵族、官僚住宅面积、规格、装饰等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可以列长戟、施行马,《营缮令》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唐律规定,要按照《营缮令》规定进行建设,“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 不过,法令虽然有规定,但是在现实中,条令很难得到执行。如《营缮令》中虽然规定不得在公私宅中造“临视人家”的楼阁,但是私造楼阁的事时有发生。许敬宗私造70间飞楼,就违反了规定。如河间王之子李晦私宅有楼,下临酒肆,酒肆主人对李晦说“家有长幼,不欲外人窥之”,准备辞行搬家,李晦次日就拆了楼阁[1]。这说明了李晦为人宽厚,也说明了在现实中人们也反对“临视人家”的高的楼阁建设。权贵生活日渐奢靡,豪宅竞起,多违法令规定,破坏了居宅营建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二,在隋唐五代官僚宅第还有门前列戟和施行马等的等级规定。隋规定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代继承隋朝制度,权贵宅第仍然门前列戟。到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四月八日,敕改仪制令,对庙社、宫殿、州府衙门、三品以上官员门前列戟都作了规定:庙社门、宫殿门,每门各列20戟;东宫每门各列18戟;一品官宅第门列16戟;嗣王、郡王、若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二品、散官光禄大夫以上、镇国大将军以上、各同职事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宅第门列14戟;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三品、上护军带职事二品及中都督、上州、上都护,宅第门列12戟;国公及上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宅第门列各10戟。戟是官方供给,5年1换,本人去世,或犯法,则收回列戟。关于门前施行马,晋魏以后,官至高品,其门得施行马。行马,就是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放在门前,作为约禁。

二、宗法制度的体现

隋唐五代住宅建筑形式的形象资料,来自敦煌壁画及其他绘画。在敦煌壁画中,贵族住宅多为多进院落住宅,采用乌头门,作为地位标识之一。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院内房舍不必为对称布局,屋顶为歇山顶和庑殿顶,檐下用一斗三升斗拱和人字拱。壁画中还有对里坊的描绘,坊的正门如城门,上有谯楼,还有坊内的住宅、寺院和公用的厅堂的描绘。此外,西安中堡村在1959年发掘的唐墓中有一套住宅模型,为狭长四合院型。此模型从南到北沿中轴线排列着大门、亭、中堂、后院、正寝,后院中有假山、亭子等,东西两厢各有三处廊屋。在敦煌莫高窟85号唐窟壁画中,则有前后二院的描绘,住宅的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四周围以廊屋。前院与主院之间有中门,大门和中楼都有门楼,院侧有马厩。敦煌写本“舜子变”说:“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市(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这种分为东院、西院的住宅,应为二院类型。在中国广泛流行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如住宅、宫殿、佛寺、道观、衙署等,形成建筑群体,群体内部各有分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安排,这一习尚延续了很长时间。从商周直到近代,中国传统体系各类建筑都广泛通用院落组合方法。

在唐诗和绘画中,也可以看到四合院的描写。韩愈到长安30年后,在靖安里建1住宅,他在《示儿》诗中,抒发了他的心情,并描述了住宅的布局,诗中提到有中堂、东堂、南亭、南屋、北堂,说明有东、西、南北屋宇相围,“东堂坐见山”,表明大门在西,再加上大门的庑舍,显然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四合院型的民居并不限于长安和洛阳,其他地方也流行。四合院住宅是宗法社会居住习俗的重要空间形式,自古便被视为规范家庭伦理关系、使之合于礼制需要的居住类型。为了体现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法秩序,四合院的设计思想到后来已逐渐形成“一正两厢”的布局形式。“一正”是指正房,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面南,正房住长辈;“两厢”即院子的两侧厢房,住着晚辈。到宋代,住宅形式很多,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城市住宅有门屋、厅堂、廊、庑组成的四合院。另外从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也可以看出四合院构建的大致图形。

在近郊主要分布贵族官僚的别墅。一般而言,唐代住宅大多采取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住宅或为狭长的四合院,或为前后二院,或为多重院落,但就总体而言,大体都属于四合院式的模式 。

三、占宅风行

官僚贵族很迷信风水术,建筑住宅时都要以阴阳占宅。占宅中,地气很重要,阴阳占候人杜元纪为宰相李义府望气,认为所居宅有“狱气”,要“发积钱二千万乃可厌胜”[2]。李义府相信,加紧聚敛钱财。临淄郡王李隆基在大足元年(701年)出阁,赐宅于西京兴庆坊。史载,其住地有地气,他所居宅外有水池,“浸溢顷余,望气者以为龙气”[3]。中宗死,韦氏乱政,“上所居里名隆庆,时人语讹以‘隆为‘龙;韦庶人称制,改元又为唐隆,皆符御名”,因而起兵诛韦氏[4]。既然地气很重要,那么在占宅中破坏地气即是破坏风水,是居住文化中的大忌。《唐语林》卷7“补遗”载,泓师是唐代有名的风水先生,善阴阳算术,有不少他看风水的传说。他曾说“长安永宁坊东南是金盏地,安邑里西是玉杯地”,认为“金盏破而成”,后来王锷、韩弘、史宪诚等先后在此居住,并都做了大官;“玉杯破而不完”,马燧曾在此居住,其宅后毁了,成为奉诚园[5]。泓师又为张说占得永乐坊东南第一宅,认为宅院的西北角最是王地,不可在此取土。过了一月,泓师又来告诉张说:“此宅气候忽然索漠甚,必恐有取土于西北隅者。”后来确实有人取土于此,有三坑,泓师大惊说:“祸事!令公富贵止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诸郎君皆不得天年。”张说大惊,问填平可否,他说:“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总填之,亦犹有疮痏,纵以他肉补之,终无益[6]。”后来他的儿子张均、张垍因为投降了安禄山叛军,张均免死,长流合浦郡,张垍死于战乱。这正应了泓师的预言。可见,当时人很迷信地气说法,而地气主要是由阴阳来决定的。

阴阳占宅虽然有很多迷信的成分,但是,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就以阴阳和顺作为占宅的原则。他在谈论养生时,论述了居住文化对养生的意义。他说:“何谓安处,曰非华堂邃宇,重茵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坐,前帘后屏,太阳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7]。”他对住宅高低、明暗、居处朝向、通风等都加以论述,指出阴阳和顺,才能心安适,有助于健康。这里讲到了居住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无疑是有好处的。他的论述是有科学道理的。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居宅朝向最好为南向和南偏东,西向和北向容易受到冬季风雨的侵袭。因此,风水讲阴阳有一定道理。但是,风水术中更多的是迷信。

四、人文与自然相结合

唐代贵族、官僚在长安、洛阳居宅注重建筑的豪华,并注重庭院的建设,浚池垒石,建筑亭榭,布置花草树木,把人文与自然结合起来。这些豪宅虽然分布两都,在坊间占地很多,但是,由于坊间地狭,自然景观有限,有一个趋势,即逐渐向都市郊区园林别墅发展,并出现了大量的私宅园林。盛唐以来,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失意文人,多喜爱营建园林别墅,形成以长安、洛阳两都为中心的私宅园林布局。唐代前期长安私宅园林较多,多在南郊和东郊。唐后期,私宅园林建设开始向洛阳转移,尤其在文宗朝,在洛阳出现了好几座著名的文人私园,洛阳在唐宋时期成为私宅园林的中心。洛阳私园多在东南部,这里傍依伊水、运渠,不仅自然风光美丽,而且交通方便,聚集了有名的白居易白莲庄、李德裕平泉庄、牛僧儒归仁里宅园以及裴度集贤里宅园和午桥别墅等文人私园。白居易是唐后期著名的诗人,曾经经营过杭州西湖、渭上南园、忠州东坡园、庐山草堂和洛阳白莲庄,非常热爱园林。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方唐贞观、开元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余邸。”讲了洛阳裴度的湖园等唐宋18处园林,可谓盛极一时,唐代私园见于文献的有近500处。唐代私宅园林已经没有实物景观存在,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献记载和绘画中领略其风韵。唐代私宅园林的建设,是在前代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文学、美学和哲学的意味极其浓厚。唐代私宅园林注重自然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追求意象美,而不是追求细节美,在没有规则中又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哲学又影响了文学、艺术,产生了相应的美学思想,追求自然美、意境美、绘画美、寓意美。如唐画《湖亭游骑图》就反映了私宅园林因势自然,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唐代私宅园林分布在都市坊间、城郊和山野,其主要集中在都市城郊,追求人文美和自然美,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

五、结语

唐代的贵族、官僚私家居宅,别有情致,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和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唐末乱世,长安、洛阳都城王公贵族的园宅以及园林别墅都受到破坏,但是其建设影响深远,影响宋代以后权贵居宅的建设制度和风尚。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60《河间王孝恭传》

[2]《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3]《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4]《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5]《唐语林》卷7《补遗》

[6]《太平广记》卷77《泓师》

[7]《说郛》卷75《天隐子养生书》

作者单位:

沈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洛阳文化 篇4

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东升第一小学 (以下简称东升一小) , 原是一所企业小学——洛阳轴承集团公司第一小学, 建于1964年。半个世纪以来, 学校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但从未停止砥砺前行的脚步。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东升一小50年的建校史, 是“礼”这个纽带, 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密码。近年来, 东升一小秉承“培养学生做有中国灵魂的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 通过实施“礼文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实现了新的令人惊艳的跨越。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以来, 笔者两次来到东升一小进行采访, 一直在用心细细地探寻:“礼文化”, 到底为这所学校, 为这里的师生和家长带来了什么?

礼文化:立校之本

“在其位, 谋其政;在其职, 尽其责”, 一直是谭正海校长的座右铭。1999年9月, 谭正海走马上任, 成为当时还是企业学校的东升一小的校长, 那时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呢?这所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学校仅是涧西区“三星级”学校, 并且由于洛轴集团生产经营陷入困难, 无法为学校提供教职工工资、学校运转经费等各项费用, 让学校几乎陷入绝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谭正海校长结合校情提出了“教育即服务”的办学思想, 依法治校, 以德建校, 质量立校, 科研兴校, 内抓管理, 外树形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不但短短两年时间便顺利通过了涧西区“四星级”学校的验收, 而且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在逐年攀升。至此,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学校在全市的规范化办学、素质教育工作方面都已名列前茅, 随后只需按照既定计划发展即可, 但在谭正海校长看来, 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谭正海校长说, 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者, 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上, 不能仅仅盯在方法的选择、规章的制定以及职能的运作上, 而应该用独特的学校主题文化去统领学校的一切, 创造出一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文化精神, 为学校注入核心价值文化的灵魂。有人说, 三流学校靠物质, 二流学校靠制度, 一流学校靠文化。我觉得很有道理。一所学校要发展, 一定要有一种学校文化的定位。我们认为,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利的东西, 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突出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为此, 我们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 从学校形象和办学水平的战略高度出发, 整合学校文化元素, 成功设计了学校的文化品牌, 规划了学校品牌发展战略。

【共同愿景】构建“礼行天下, 德行四方”的“以礼立人”的“礼文化”特色学校

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既“成人”又“成才”。要达成这样的育人目标, 需要我们学校“以礼立人”, 学校营造“礼”的环境, 创造感知“礼”、理解“礼”、践行“礼”的机会, 就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礼”的形式、“礼”的作用和“礼”的意义, 从而能够自觉地礼待世界、礼待他人, 走上自我教育之路。

【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

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只有让学生具有中国灵魂, 学生才能成为世界公民。而成为世界公民, 就要教会学生知礼、明礼、守礼。

【校训】守礼求真崇善尚美

守礼, 就是要恪守礼的要求。它既彰显了学校的文化主题, 也是学生做人的根本。

求真, 就是追求人性的“真”和事物的“真”, 成为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人。

崇善, 就是崇尚善行, 让学生从小做善良的人。

尚美, 就是对心灵、语言、行为、环境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它不仅是人的天性, 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校风】知书达礼礼行笃学

知书, 是益智, 即要有文化。

达礼, 是修身, 即要讲道理。

礼行, 是要求学生在言谈举止及学习生活中铭记“礼”学, 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礼”文化。

笃学, 就是专心学习,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教风】博文约礼诲人不倦

博文约礼, 指的是教师引领学生广求学问, 恪守礼法, 讲求智育与德育并重。

诲人不倦, 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真诚地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风】尚礼乐学勤思敏行

尚礼, 指的是崇尚礼仪教育, 乐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到各种知识, 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乐学, 学生要乐于学习。

勤思敏行, 勤于思考, 并努力去实践。

【管理理念】以礼相待恪尽职守

以礼相待, 就是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他人。管理者在管理中应体现以人为本, 将“以礼相待”作为管理理念。在规范教师的行为中渗透“礼文化”, 在规范服务过程中强化礼的道德要求, 在塑造学校知名度的基础上展示学校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道德水准、服务质量, 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恪尽职守, 就是尽自己的努力, 严守自己的岗位。只有每位管理者都做“礼文化”的践行者, 都尽到自己的职责, 学校这台机器才能正常、高效运转。

【校徽】

校徽标志的形象以“礼”的象形字入手, 像礼字的草书又像龙字的草书, 龙寓意为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 现代中国龙的腾飞。龙字的飘逸如同腾飞一样, 同时以“东升”首字母“d”、“s”为主题设计原型, 融入“旭日”、“手”和“圆环”等设计元素, 巧妙地组合而成。标志用“礼”来诠释学校文化的教育主题;用冉冉升起的旭日体现学校是孩子成长的舞台;“礼”的左上角像一只手托着升起的太阳, 寓意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日新月异;蓝色的圆环寓意“无规矩不成方圆”, 进一步强调了“礼”的教育核心。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的道德准则和传统美德。那么, 东升一小为什么要选择“礼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呢?谭正海校长掰着手指娓娓道来, 我校确立“礼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五个理由:

其一, “礼”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 《说文解字》就说:“礼, 履也, 所以事福致福也。”《论语》曰:“不学礼, 无以立。”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其二, 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 是一部讲“礼”重“仪”的历史。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被人称颂。

其三, 礼文化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礼, 是人际文明的规范, 是规规矩矩地做人。《诗经》说:“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人而无礼, 胡不遄死?”可见, 礼仪对于个人来说, 其价值几乎等同于生命。

其四, 洛阳是我国十三朝古都, 更是“礼文化”的代表。洛阳有着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定都史,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而华夏文化就是以礼为标志的文化。“礼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已达5000多年, 这里的“礼文化”应该能代表中华文化之血脉。

其五, 东升一小具备“礼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我校开展德育特色建设已有10余年,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措施扎实, 效果显著, 在“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角度决定高度,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实施“礼文化”背景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东升一小将“礼文化”融汇到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面中, 处处彰显出潜移默化、浸润人心的魅力, 使其如同插上腾飞的双翼, 成功跻身洛阳市首批特色学校, 许多家长以把孩子送进这里上学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2013年, 在涧西区区委、区政府及涧西区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 学校整合涧西区兴隆寨小学, 成为东升一小分校, 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礼环境:春风化雨

谭正海校长说,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需要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 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 用文化优化环境, 用环境熏陶言行, 让师生们不管走在哪里, 都能受到“礼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笔者注意到, 走在东升一小的校园里, 移步易景, “礼”随景生, 你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用心良苦的细节, 你会体会到一个又一个春风化雨的惊喜。

为了营造高雅、温馨、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内墙壁、板报、报栏、橱窗、花园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育人功效, 使漂亮的校舍、精良的设备、如茵的花草、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学校的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学校精心设计了校园环境文化。礼字壁、文化墙、崇礼园等校园景观, 55根礼仪柱、趣味功能吧、礼仪知识小展板等走廊文化, 使得校园环境充满亲和力,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 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师生共建共育的思想, 彰显着学校的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

一进校门, 一块巨大的礼字壁迎门而立, 在灰色的大理石边框映衬下, 显得厚重而又充满现代气息。仔细观看, 正面飞翔的鸽子、古朴的竹简、巨大的舵盘、6个不同书体的“礼”字, 以及出自《论语》的“不学礼, 无以立”的古训……时刻都在悄然地感染着每位师生;反面主题鲜明, 37个造型各异的“礼”字簇拥着正中那个大大的正楷“礼”字, 散发出浓浓的“礼文化”韵味。

抬眼望去, 在操场的北侧, 整整一面墙壁是绿色的网格幕墙——文化墙, 形成了一道简洁靓丽的校园风景线。红色的隶书“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 呼应着左右两边“礼行天下”“德行四方”的印章落款,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深深印刻在每个东升一小人的心灵深处。

崇礼园是学生课余最喜欢的去处, 它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校园的东南角。圆形的喷水池中九股飞花碎玉般的喷泉簇拥着正面刻有“礼行天下”、背面刻着《礼赋》的巨石。池水里红色、黑色、白色的锦鲤鱼儿, 为校园带来了几分灵气, 几分生机。茵茵的草地、四角的凉亭、红木的长廊、矮矮的木凳、小小的蘑菇、透明玻璃上正楷书写的《礼赋》……无不述说着“礼文化”教育的丰富与多彩。

走进教学楼, 笔者发现, 相对于大气的校园景观文化, 这里的走廊文化则如涓涓细流静静地熏陶着从这里经过的每个人。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楼梯间一般都容易成为脏、乱、差的死角, 然而在东升一小, 这里却成为一个温馨的亮点。在一楼的两侧, 学校精心制作了两个楼梯书吧。正前方书写的大大的“勤”字, 布满“书”字的浅色壁纸, 一下子就营造了一方书香天地。低矮的实木书架, 绿色的长凳, 既美观, 又方便孩子们阅读。笔者看到一位女教师正和几个学生坐在书吧里专心地看书, 而女教师的怀里, 还搂着一个瘦小的小男孩, 手把手地在一字一句起领着他读书。上课铃响了, 孩子们熟练地将书放回书架上, 快速向教室跑去, 笔者借机和这位女教师攀谈起来。原来, 她叫陈国庆, 是三 (3) 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怀里搂的男孩就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问题儿童”伊夏一样:他对数字特别敏感, 对洛阳市每一路公交车的起止点都烂熟于心, 对听过的每一个电话号码都能过耳不忘, 对哪一年的几月几日是星期几张嘴就来;但是, 他在阅读和表达方面却有一些困难, 平时还不太合群。他爸爸说, 我们的孩子引导好了就是爱因斯坦, 引导不好就是个傻瓜。为了帮助这个孩子, 陈国庆老师每天陪着他读书, 找小朋友陪他玩, 让他逐渐找回快乐成长的信心。陈国庆, 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师啊!

走上楼来, 在每层楼两侧半圆形的凉台上, 学校巧妙地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功能吧。“彩绘世界”, 五彩缤纷, 手掌形的小沙发, 箭头形的小凳子, 人见人爱;“英语角”, 彩色的ABC打开了孩子们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书法吧”, 演绎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沧桑;“智慧树”, 启迪着孩子们用心触摸神奇的数学世界;“趣味吧”, 给了热爱科学的孩子一方高谈阔论的自由天地;“种植吧”, 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用小手亲自浇灌自然的绿色, 体会生命的茂盛……

55根礼仪柱, 每一根上都悬挂着造型灵动的小展板, 圆形的、方形的、琵琶形的、书本形的、音符形的……都在用他们可爱的造型, 吸引着每个孩子用心去读上面那些有关礼仪教育的名言。“礼文化”连体墙, 设在每层楼楼梯正对的墙壁上, 有礼学常识、礼仪手抄报、学生书法作品、礼仪小故事等, 让人不禁驻足品读。每层楼的教室外墙上, 都布置有礼仪小展板, 楼层不同, 主题不同:日常生活礼仪、礼仪小故事、各国礼节……应有尽有。

在“礼文化”背景下, 学校积极建设各类多功能教室,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场地。学校精心设计、建造了图书室、围棋室、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实验室等特色鲜明的活动教室。

书香四溢的图书室, 它是全校最大的功能教室, 因为一所充满书香的学校, 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淡蓝色的墙壁、一排排整齐的书架、造型活泼的桌凳……无不体现着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爱, 更给孩子们营造了一方与书亲近的乐土。谭正海校长说, 原来我们设计的书架有1.8米高, 后来搬过来一看, 虽然书放得多了,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太高了, 于是就当机立断把下面截掉了一部分, 这样就更符合孩子们的实际了。

文化传承的围棋室, 里面的布置更是匠心独运。棋盘造型的屋顶, 黑白相间的圆形灯是这偌大棋盘上的闪光的棋子。实木的长条桌、圆形的复古小木凳、教室后面棋盘形状的木柜、墙壁上“棋行天下”的标语和学校历年来在各级比赛中的获奖照片等, 无不在告诉学生中国围棋文化的深厚, 更默默地告诉孩子们生活就像下棋, 要通盘考虑、落子无悔、永不放弃……

音符跳动的音乐室, 红黄蓝三色阶梯合唱台让原本不大的音乐室灵动起来, 黑白相间的琴键、乐谱文化墙、房顶上流淌的绿色乐谱装饰让音乐悄悄濡染着走进这里的每个师生。

走进美术室, 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创造的殿堂。前后两面墙的展示架上, 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师生动手制作的小小艺术品, 教室两侧窗台上摆放着学生布贴画、写生画等。古朴的圆形实木桌凳, 为孩子们自主合作提供了便捷。

现代化的微机室, 这里体现着IT时代学校教育的特色。整齐摆放的电脑, 迎面可见的键盘墙、两侧墙壁上的Windows发展史, 比尔盖茨等IT名人的介绍, 让孩子们动手操作的同时, 更为他们架起了一座走向世界的桥……

点点滴滴皆文化, 角角落落皆教育。环顾东升一小, “礼文化”沁入了校园的骨髓, “礼文化”凝成了校园的气质, “礼文化”更悄然改变着这里的每个人。

礼课堂:母校气质

谭正海校长说, 课堂是“礼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实现构建以“礼文化”为主旨的现代学校这一目标, 东升一小不仅致力于系统的“礼文化”体系建设, 营造科学人文的“礼文化”教育环境, 更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礼文化”课堂, 把“礼文化”的种子播进每个学生的心田里。

校本课程是学校“礼文化”教育的生长点, 学校依托原有的德育特色的基础,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了《知书达“礼”——东升一小礼文化教育读本》。“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守礼、求真、崇善、尚美’, 通过开设这样的校本课程对同学们进行礼仪教育, 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初步学会怎样尊老爱幼, 怎样礼待他人、礼待自然、礼待社会, 懂得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怎样做。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在我校‘礼文化’教育的熏陶下, 都成为一个个具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走进礼仪的殿堂, 学会知书达‘礼’, 成为人见人爱的小淑女、小绅士吧。”这是谭正海校长为读本所写的“校长寄语”中的一段话。

打开这一读本, 笔者发现其中的内容十分丰富, 分为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生活礼仪、公共礼仪等四部分。如在个人礼仪部分, 专门有“下蹲, 女孩子的‘特殊’动作”一节, 提醒女同学要注意:A、首先, 平时女孩子应该尽力避免蹲这个姿势, 尤其是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或者穿裙子的时候;B、下蹲的时候要注意屈膝, 两膝并拢, 臂部向下, 腰部以上身体重心垂直, 上身保持直线, 使蹲姿优美;C、下蹲时注意背后不要露出内衣, 如果穿裙子, 还要特别注意遮掩, 不要暴露隐私。还有在交际礼仪部分, 教育学生“谦虚礼让惹人爱”, “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做客, 让朋友欢迎你”等;在生活礼仪部分, 教育学生“吃饭时, 找对自己的位置”, “小小筷子莫随意”, “文雅吃饭不出声”等;在公共礼仪部分, 教育学生“超市购物讲文明”, “公共场合, 不可旁若无人”, “看电影时要注意”等。

谭正海校长介绍说, 在我们眼中, 每个学科都承担着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职责。结合学科教学内容,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礼文化”教育。如语文学科:学习《程门立雪》一课, 教育学生如何尊敬老师;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教育学生懂得遵守纪律和关键时刻严守纪律的重要性;学习《静悄悄》一课时, 教给学生在公共场合、别人休息时、课堂上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声音级别等。数学学科:在低年级数学课讲到分东西时, 就及时地渗透《孔融让梨》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先人后己的道理。英语学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国际礼仪, 如早晚见面如何有礼貌地用英语打招呼等。美术学科:李文晓老师在讲《棋牌乐——棋篇》时,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设计出“东升一小礼仪规范洛阳旅游飞行棋”。这副棋的起点是“东升一小”, 终点是“洛阳龙门”。如果遇到文明礼貌的行为可以快速前进, 比如“出校门守秩序前进2格”、“礼貌用语前进2格”等;遇到不文明行为, 可就要落后了, 比如“破坏花草后退3格”、“说脏话后退3格”等。寓教于乐, 孩子们可喜欢了。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 学校将“礼文化”背景下“以疑导学”的课堂模式初步构建为设疑、研疑、解疑三个环节。 (1) 设疑:这一阶段由教师设疑、学生设疑两种形式组成。教师设疑, 是教师根据对实际学情的掌握、教材的深入钻研, 高效率地提出教学的主问题, 并依循主问题, 展开探究性的课堂学习;学生设疑是学生自主尝试, 独立预习, 写下自己的发现, 提出自己的问题。 (2) 研疑:指让学生围绕“设疑”环节中的问题自主深入地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研究, 在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 交流解疑:交流解疑采取多种方式, 如小组合作、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 交流时, 遵守礼仪, 学会尊重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轻易打断, 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小组成员分享。

走进学校的实验室, 笔者和谭正海校长一起听了刘媛老师的一节科学课《探寻光的路线》。这节课, 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 刘媛老师都在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细节。如课前提醒学生, 有秩序地排队进行实验室。课中提醒学生, 小组讨论礼为先, 依次有序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并且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 中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实验参与礼相伴, 不大声喧哗, 分工明确, 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课后提醒学生, 合作整理好实验器材, 将凳子放回原位, 保证实验台的整洁。刘媛老师说:“以前总认为开展‘礼文化’教育是思品、语文老师的事, 跟理科关系不大。现在, 我一直牢记着我们东升一小的教师誓词:我将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为人生追求, ‘博文约礼, 诲人不倦’, 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 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 以优雅的品味润泽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你看, 这节课, 刘媛老师一直是微笑着面对学生, 这样就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方面, 我们还专门进行了培训呢。”谭正海校长笑着说, 我们认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句亲切的话语, 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庞, 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因此, 我们强调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保持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语言、亲切的表情和优雅的举止, 这就要教师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重视礼仪知识的学习, 从仪表、言谈、表情、举止等方面入手, 全面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

“我是东升一小学生, 我宣誓:我将恪守‘守礼、求真、崇善、尚美’的校训, 发扬‘知书达礼, 礼行笃学’的校风, 立志做一个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守礼的现代人!”在每一个重大节日, 东升一小的校园里都会响起这铿锵有力的学生誓词。学校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 每月一个年级, 确定不同的主题:勤俭节约、爱校爱国、孝亲敬老、诚实守信等, 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谈感悟、发善心、行崇德礼、送吉祥语等环节, 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同时, 组织各班每周围绕“礼文化”开展主题队会活动, 从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生活礼仪、公共礼仪等方面教会学生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使自己的形象变得赏心悦目、举止变得得体大方、谈吐变得文雅幽默、与他人相处谦虚礼让, 让每一个孩子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教养和气质。

礼网络:三位一体

谭正海校长说, 开展“礼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高大宽广的立体平台。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东升一小“礼文化”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又一个亮点。为了让每个学生多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很好的培养, 为了让每个学生的童年生活更加精彩快乐, 学校近年来大力建设学生社团, 让学生社团成为精彩的大课堂, 充分展现“一师一风采, 一生一特长”, 实现了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学校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出发点, 充分挖掘教师、家长资源, 先后成立了77个社团, 包括学生喜闻乐见的打沙包、跳皮筋、编织、十字绣、布贴画、围棋、象棋、跳棋、剪纸、折纸、轮滑、武术、篮球、足球、啦啦操、声乐、二胡、小提琴、架子鼓、长笛、黑管、小号、萨克斯、电影欣赏、绘画、科技、英语、书法、文学赏析及演讲、思维训练等。社团活动分两种形式:其一是排入课表, 全员参与;其二是课余时间,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进行选拔。所有社团不收取任何辅导费用。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和拥护。

学校每学期在开学初组建“校园小交警”的志愿者队伍, 升旗仪式上作动员, 三至六年级同学自愿报名, 每班限报10名。德育处把大约300名小交警编成四个大队, 每个大队成员上岗一周, 四个大队轮流上岗。学校为小交警配备“红色小交警帽”和“巡逻红旗”, 楼梯口安排有固定岗, 督促全体同学“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操场、崇礼园安排有巡逻岗, 督促学生养成“文明行走不奔跑”、“不大声喧哗”和“文明游戏不打闹”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周二下午对上岗的小交警培训, 每周三对离岗的小交警总结工作, 奖励认真负责的小交警。学期末评出优秀小交警, 在校报上表彰并且拍照。

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教师的特长, 创造性地开发出“健康快乐, 精彩童年”的特色阳光大课间, 这一主题充分显示了学校教育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定位。30分钟的活动环环相扣, 高潮迭起。绳操、手语操、特色游戏活动三个基本环节, 被冠以“绳采风扬”、“我心飞翔”和“精彩纷呈”三个响亮的名字, 体育教师自编绳操, 音乐教师自编手语操《隐形的翅膀》, 从音乐选编到队形变换, 再到活动器具的准备, 都做到了精心细致。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亮点不断, 就像一幅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阳光校园图,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运动之礼, 感受体育之美。

学校成立了校级、年级家长委员会, 定期召开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会, 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管理, 共同改善家庭的育人环境。一 (5) 班李吉琳的家长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谭正海校长在家长学校上亲自给我们讲解“礼文化”, 让我们对“礼行天下, 德行四方”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年六一儿童节, 孩子被评为“礼仪小明星”。语文课上, 班主任李菲老师布置了一个造句的作业“……都……”, 孩子说:“我们东升一小的学生都是知礼、明礼、守礼的好孩子。”看来, 谭校长抓“礼文化”是抓到了点子上, 抓到了根子上。我们发自肺腑地说:“东升一小是最好的, 东升一小的校长和老师是最棒的, ‘礼文化’教育是最深入人心的!”五 (2) 班卜宁辰的家长说, 谭校长做教育不功利, 不为升学率, 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重。她曾对我们家长说, 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要着眼孩子的未来, 着眼孩子的一生。

学校还结合社会教育力量, 积极开展共建活动。比如和洛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一中队开展了10年的共建活动, 聘请中队长为校法制副校长、民警为法制辅导员, 每学期都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师生作法制报告。师生还与干警们共同参观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洛阳市警察博物馆和110、119报警台, 共同去贫困县希望小学扶贫等。此外, 他们始终坚持“学校放假, 社区开学”, 每逢开学典礼、放学典礼, 都要邀请社区领导对学生进行假期社区活动的安排、布置、总结、表彰;每年寒暑假, 都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寒假快乐总动员, 亲子教育进社区”、“我是父母小帮手”技能比赛等公益活动, 从而实现了“礼文化教育活动进社区, 社区联动共育人”的目标。

润物细无声的“礼文化”教育, 让东升一小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成长, 在成长中感受快乐。见到客人, 孩子们总是那么积极主动地问好示意;当发生矛盾时, 孩子们会主动平息升温的局面;当别人需要帮助时, 孩子们会第一个站出来伸出援助之手……细心的家长也发现, 通过“礼文化”教育, 孩子的行为上有了可喜的变化:有的说孩子越来越懂事了;有的说孩子有礼貌了, 知道怎样恰当地待人接物了;有的说带孩子外出, 朋友们都夸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好……谭正海校长说, 这让我们相信, “礼文化”教育必将成就孩子们的幸福人生。

近年来, 东升一小先后获得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教育部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先进教育科研单位、中央教科所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河南省首批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洛阳市首批规范化小学、洛阳市特色学校、洛阳市学校管理优秀单位、洛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谭正海校长说, 这些荣誉其实是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礼文化”教育的认可, 也证明了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浅析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5

摘 要:洛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也需进一步推进发展。本文围绕《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分析洛阳市文化产业现状、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洛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增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经济与文化交融的表现之一。它既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大众的需求所在。

一、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日前,在《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反展的实施方案》[1]中明确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五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案》[1]指出,我市将紧紧围绕“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以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重大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益密切。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载体,对二者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洛阳历史文化丰富悠久,可发展的文化产业也是多种多样。其中,突出洛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有:牡丹文化产业、洛阳文化传媒业、发展会展业、文化旅游产业、洛阳特色汤食文化产业、演艺娱乐业等。

在洛阳牡丹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重中之重。自 1983 年举办首届牡丹文化节后,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成为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在每年 4 月 5 日至 5 月 5 日前后,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以“花开中国”为开幕式主题的文化活动。[2]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传媒、交通、餐饮等各行业的收益增长。同时,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日益求精,建设洛阳牡丹书画品牌,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已经提上日程。在《方案》[1]中,就突出强调要做大做强牡丹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业,筹办世界古都论坛、国际文物艺术品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除了有牡丹文化节,洛阳市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会展。比如5月份和10月份的洛阳房展、车展,6月份的小浪底观瀑展,9月份的河洛文化节等。这些会展突出展现了洛阳文化,也在初步改变洛阳的经济文化产业建构和产业链。

除了注重传统且重要的牡丹文化产业,洛阳市的文化传媒业也在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的新格局、洛阳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新组建,洛阳市新华书店的买书系统的完善,都显示出洛阳市致力于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化传媒业的目标。并且,为了促进文化传媒产业的转型,洛阳市政府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微型文化企业的精致、创新、专一。不仅从形式上,也从内容上逐步创新,既要体现洛阳市注重以人为本、时刻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特色,也能体现洛阳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性与创新性。在实践中,作为洛阳文化灵魂的河洛文化不仅能通过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视频展现出来,也能通过互联网以各种形式,从早到晚,从街边马路到工作单位出现在百姓视野中。除此之外,各类以精品的演艺项目为主的演艺娱乐业、各种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方案》[1]中所讲,建好洛阳隋唐百戏城、帝都百戏苑,加大引进音乐会、明星演唱会等商业演出。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洛阳文化深深扎根于民生的土壤中,将洛阳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连接,使洛阳文化既突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能保留自身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

(二)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之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化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让人民群众更为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李亚在9月9日在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专题调研时指出:“现代产业体系中,旅游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五大特色产业之一。”那么,洛阳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而洛阳市政府也从经济、生态、政治各个角度重视洛阳文旅游产业的开拓。

在对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洛阳市政府、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非常重视。《方案》[1]指出,要提升文化旅游业布局、提升文化旅游业供给、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针对布局,又提出要构建“一心一轴两带两翼”产业格局。所谓的“一心”主要指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隋唐遗址、佛教文化等资源,区域性特别是中心城区如老城区、新开发区打造集遗址保护、遗产展示、文化演艺、休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洛阳旅游会客厅;“一轴”,即即隋唐洛阳城旅游体验轴,打通北至上清宫、南到龙门石窟的古都文化龙脉;“两带”,即依托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洛河文化旅游体验带和伊河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两翼”,即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区和伏牛山山地生态度假区。其中的“一轴”“两带”“两翼”是洛阳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改变以前单线发展策略,实行多向发展,既要深深依靠中原河洛文化丰厚雄浑的资源,又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比如说“一轴”中的隋唐文化,实践中就表现为明堂景点的建设;而“两带”中洛阳生态休闲旅游区便是沿着洛河东西贯通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西可以通到偃师,东可以延伸到龙门石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在不断的挖掘丰富独特的河洛文化,整合根文化资源,形成精品文化旅游路线。

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牢牢抓住洛阳本身的文化根,也会与其他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牡丹文化节可以说是旅游产业的一个产品,从牡丹节又延伸出了书法、国画的创作、欣赏和销售。它既宣传了洛阳牡丹文化、隋唐文化,提升百姓的精神素养,也促进洛阳旅游经济的发展。再如,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各种传媒手段得到宣传。而各种会展的举办,可以加大洛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加深洛阳的影响力。而文化性音乐节等各种娱乐性文化产业的举办,能过推动洛阳交通、餐饮、旅店的更新创新,为洛阳市带来种种收益。

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产物,它极大的推进了洛阳市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文效益。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晓辉介绍到:“洛阳市今年(2016年)前9个月,接待游客总数达8952.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1%;旅游总收入716.66亿元,同比增长15.6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给洛阳市经济带来的新效益。而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增加游客知识,提升游客素养的一种方式。游客们通过参观游览龙门时刻、白马寺、牡丹文化节,了解到更多的古代文化,佛教文化,洛阳文化。除了游客,那些为学术交流而参加在白马寺、龙门石窟举办的人文活动,能够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在这里擦除思想的火花,共同促进各种文化的发展。这便是人文效益。同时,文化旅游产业还将生态平衡、人民生活包含进去。文化旅游产业中建设的生态保护区,因是沿河建设,旁边就是居民区,那么,这既是平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又能从制度和法律上要求居民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况且,开发文化旅游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使得自然和人文资源完美契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将经济、生态和民生联系起来,做到自然和人文旅游的和谐。

洛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洛阳市经济发展,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把生态文明纳入发展轨道中,这是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洛阳市一直在寻求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经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3]

二、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洛阳市总的来说,有39家A级景区,5家5A级景区、16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有统计表明,洛阳市是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影响力20强。这表明了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再不断变强,不断拓展影响力,更表明了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一)核心旅游文化活动

洛阳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与历史,4000多年的建城市,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八大古都总建都最早、历史最长、朝代最多,它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多样,得天独厚。因此,具有历史文化烙印的洛阳市,它的核心旅游文化之一必定是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古代陵墓、民间工艺等各种物质文化。洛阳市著名的文化历史景点是天子驾六博物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明堂、玄奘故里等。这些旅游景点已经成为洛阳市的经典代表。同时,作为与武则天有着历史渊源的牡丹文化,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发展和推动下,已经延伸出了牡丹文化节,并举办了30多届。洛阳市文化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就是抓住了历史文化和牡丹花卉这两个特点。

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和经济合作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活动。牡丹文化节作为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慕名而爱。每年的4、5月份,是洛阳市交通、餐饮、住宿收益最好的时候,而因牡丹文化节产生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牡丹为主的特色美食,也在此时大放异彩。同时,牡丹文化节还促进了洛阳市的招商引资,各种项目各种领域的签约不断。比如电子数码、生物医药、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等,这些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2]而赏完牡丹,游龙门、白马寺,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东西一条线的旅游路线使得旅游计划十分有利,这就提升了行业带动力。龙门石窟作为主要核心景点,在互联网应用上为洛阳市其他文化旅游景点的改革做了榜样。今年12月8日,在西安举办的“e服务.易时代”2016年陕西政务峰会上,龙门石窟现场分享了“互联网+”智慧景区的精彩历程。龙门石窟率先与腾讯公司联手,打造全国智慧旅游行业的标杆和典范。通过各种方便的微信支付形态,将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紧密连接,为游客提供便利。这种将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突破性进展,不仅转变了传统文化旅游方式,提升了旅游效率,也更加的人性化、便民化。这是将文化娱乐、信息咨询、文化服务通过科学技术即互联网纳入一体,是文化生产力提高的方式之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提升要求文化旅游必须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步伐,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核心文化旅游景点,对互联网的应用是文化与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

牡丹文化节和龙门石窟作为洛阳市的核心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在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中起好带头作用,紧密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相互促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文化旅游形式的创新,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4]

(二)文化旅游品牌多样性

洛阳市是根文化是河洛文化,是隋唐历史文化。但是如果细分,洛阳市的特色文化化也有很多。《方案》[1]提到的9个品牌文化中,除了以白马寺佛教园区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和以牡丹为主的牡丹文化旅游品牌是主流中心品牌外,其余7中文化旅游品牌很有特色。即以老君山为主的道家思想文化旅游品牌;以二里头、二程书院为主的的理学文化旅游品牌;以小浪底、洛浦公园为重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以丝绸之路博物馆、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区为主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以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保护、杜康造酒遗址为主的工业文化旅游品牌;以“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牡丹花都风情旅游线、“回归自然”古朴乡村旅游线、‘“古都史迹”踏访怀古旅游线、“河洛文化”民俗风情旅游线。这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的已经成为洛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还在建设和规划中。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和高效率要求文化旅游产业要提高自身的开发率,不断将自身的历史根文化同现代文化相融合,不断的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中发现现代文化的连接点,发展同现代文化相互转化的现实价值。比如打造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文化旅游品牌,既符合洛阳市作为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历史渊源,又体现国家注重丝绸之路发展的经济意义和现实价值。而“特色文化小镇”“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更是响应了最近中国人民乡村游的现实潮流。

这7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还有一部分是在打造之中。这就表明很多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开发空白,文化旅游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还有待提高,从而表明洛阳市文化旅游经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洛阳市的文化生产力还没有完全解放,那么提高显性的文化资源开发率,挖掘隐性的文化旅游资源,真正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品牌,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洛阳市的文化旅游市场会一直建设和发展下去,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发现并补齐“短板”

洛阳市作为文化旅游城市,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中看出,它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不言而喻,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从旅游资源开发上看,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文化节外,一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这这就出现了单体资源、分散开发多,但相对集中不足,规模不大,产业链接短的问题,使得有些文化旅游产品不能形成品牌效应,没有太大的市场收益。从旅游收入看,2015年洛阳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青岛的66%、西安的72.6%、杭州的35.4%、苏州的41.3%。游客人均消费不足800元,仅为成都的70%、杭州的41.9%、青岛的44.9%、厦门的53.7%。游客人均停留天数2.25天,而西安是3.38天。从硬件设施上看,洛阳市的航线、高铁班次少,交通的不便利成为阻挡游客旅游的因素之一。同时,洛阳是位居中原,经济的相对落后阻碍的了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眼界的扩展、消息的共享,这使得洛阳市必须要加大开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市场做铺垫。

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洛阳市提出必须要坚持“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建设“一心一轴两带两翼”的产业格局。以洛阳牡丹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知名旅游景点为核心,继续突出“古都”地位,深入打造洛阳市的历史旅游名城形象;以各种特色旅游品牌为辅,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合其他信息科技、娱乐、饮食、交通等行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改革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协调区域不和谐,提升文化旅游业在洛阳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洛阳市的旅游服务能力和舒适度,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5]

(二)文化企业与人才培养

文化企业和人才的培养对洛阳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洛阳市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和规划方面占主导作用,但也应放手更多的文化企业。[5]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以市场导向为主,紧紧抓住企业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目的,放宽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是文化企业发展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提升文化效益。比如说为了提高洛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影响力,可借鉴《印象刘三姐》、《大梦敦煌》等制作精美的旅游文化演绎作品,将这些作品的设计交给全力支持和培育的洛阳日报,洛阳广电传媒集团等企业,让他们探索和总结演艺精品化和市场化运作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推出更好的影视作品,精益求精,及宣传洛阳文化旅游资源,有打造企业形象,一举两得。再比如提升洛阳市会展举办能力,可以多增强市场化运作。重视和培育符合现代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展览公司,以私人公司为主力,以有经验和知名度的会展企业为基础,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从而培养能与世界接轨的专业会展公司。让他们这类公司可以为洛阳走出国内,走向世界建设更大更广的平台。[6] 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文化企业离不开各种优秀的人才,文化旅游产业也离不开复合型人才。[7]《方案》中指出,洛阳市围绕“河洛英才计划”,引进一批文化创意、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市场策划、宣传营销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将这些人才或团队投放到各个行业,为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服务;争取国家“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对洛阳倾斜,培养高素质、高知识、高领导力、高效率的专业人才;推进与国内知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洛阳市政府应该加大专业人才培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洛阳文化产业服务,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服务。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形式

文化产业是出售文化、信息、智慧的经济活动,它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手段,以市场为目标,经过创新性的脑力劳动,来创造财富。既然如此,文化旅游产业就明显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它的收益离不开创新。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应该和广告、美术、设计、电影、时尚等各行各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形式。最具说服力的便是创造洛阳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如通过对洛阳广电传媒的培育,创作出从形式到内容有新意的洛阳市旅游名城形象视频;通过人才培养,创新特色旅游纪念品,用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旅游纪

【8】念品;通过开发洛阳方言,让洛阳方言成为一种具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注重和创新洛阳饮食文化,即汤食文化,不仅限于洛阳水席这样老旧的品牌,用新的宣传等外在形式为洛阳饮食文化注入活力,增加汤食文化附加值。注重河洛大鼓的开发与表演,将河洛大鼓的表演与洛阳牡丹节相结合,与龙门石窟相结合,创新河洛大鼓的表演内容。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应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创新品牌。

参考文献

洛阳文化 篇6

路线:洛阳龙门石窟——洛阳水席——神州牡丹园——白马寺

古人将“一日看尽长安花”当做一个梦想来实现。对于我这个在“长安”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倒是想看看洛阳的花——牡丹。

洛阳离西安也不算远(大约300公里),不过想兑现看牡丹的事儿还真有些难度。一是要恰逢花期,二是要你有时间。只有当你和花的档期对上了,这才能办成。所以,我和洛阳牡丹总是失之交臂。它开花的时节我在忙乎,等我有闲了,它又低调地光剩叶子了。如果逛洛阳的牡丹园如同逛自己城市的花园一样,抬脚即到,那将是成全我与牡丹会面的最好方式。西安到郑州的高铁开通,让我的“一日看尽洛阳花”成为了现实。

8:30—9:50到达洛阳

在西郑高铁的帮助下,让我畅游洛阳优哉游哉。那天,吃过早饭,登上8:30西安开往郑州的高铁。西郑高铁开通将西安到洛阳原先五六个小时的汽车路程缩短到80分钟。80分钟是什么概念?我每年从单位到家坐公交就得80分钟呢,那才行了11公里的路程。而坐上西郑高铁,同样的八十分钟就行了300公里的路。真是不能比啊!最带劲的是,火车一路飞驰,无堵车之乱象,只有速度表飙高的兴奋,太给力了!在路上,我们看到高速路的一场大堵车,足有好几公里长。而我们坐的是高铁,不受一点儿堵塞之碍。

别看高铁行驶速度快,却是非常稳当,在车上走来走去如同信步闲庭。这比交通工具的老大哥飞机要高明许多。坐上飞机谁都得老老实实的,还得拿安全带把自己缚住,趁早打消在客舱里溜达的妄念吧。高铁的座椅也是舒舒服服,能让屁股恋上椅。我们几个人分布在两排座椅上,发现那个椅子还能整排转动,自行选择朝向呢。于是,我们将座椅方向自行设置成面对面,正好可以凑在一起打扑克,哈哈!

10:10—12:00览龙门石窟 观女皇武则天真容

不到10点就抵达洛阳了。洛阳高铁的出站口就设在龙门石窟附近,正好一游。一条伊水河穿行于两山之间。西山是龙门山,东山是香山。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山。在这里,我见到了著名的卢舍那大佛,据说这尊佛是武则天捐出了自己一年的脂粉钱建造的,因此按照她的容貌所建。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容貌,我一直停留在相关影视剧的形象中,从冯宝宝到潘迎紫,从刘晓庆到归亚蕾,这次目睹了卢舍那佛的真容,才发现,女皇到底是异于常人的,她的容貌超乎所有关于美女的想象,而是那种看着让人十分舒服又舒坦的样子。

对面香山上也有一些石窟,不过规模较小。山上有座香山寺,白居易晚年即隐居在此,字号香山居士。白园正是白居易的最后归宿地。迈入白门即是一连串的下台阶。栏杆上刻着白居易的诗,有一句很打动我“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来到白园也正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整个园子是从山脚一直建到山腰的,林木葱郁,鸟鸣啾啾。这里恬静怡然与对面龙门石窟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走过石阶,便看到白居易的青冢,小小的,上面长满绿树,外边有一圈砖石围护。谁也逃脱不了“青冢一堆草没了”的宿命,无论是诗人,还是女皇。

12:30—13:30品传说中洛阳“水席”

两个小时游完龙门石窟,正好赶上午饭时间。早就听说“洛阳水席”很有名堂,既然来此,一定要尝尝。之所以称为“水席”是因为每一样菜品上来都是带着汤水的,每种汤水又滋味各异。而且水席的内容也有平民化和贵族化之分。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将白萝卜切成头发丝状,连吃几口都以为是鱼翅呢,再仔细端详,才发现是白萝卜。能切得如此之细,可见厨子的刀工是多么到位!

14:00—16:00看花中之王——牡丹

吃了一肚子的汤汤水水,感觉有点儿撑。下一站去看牡丹。洛陽的牡丹公园很多,如:王城公园、邙山牡丹园等。我们去的神州牡丹园就在白马寺对面。为什么洛阳牡丹开得最美,据说是“洛阳地脉花最宜”。再加上武则天对牡丹的情有独钟,将天下许多珍稀牡丹移植到此,形成了牡丹盛况。出于历史原因,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也是不需要理由的,新娘的捧花不是用西洋玫瑰,而是中国牡丹。

从步入园子的那一刻起,我的视觉被满园牡丹彻底征服。在这里我见到了许多不曾谋面的特殊牡丹:“二乔”是红白双色牡丹,花型颇大,开得娇嫩嫩的;“豆绿”是绿色的,牡丹中的绝品,其颜色十分清爽,花型有些像包菜;黑牡丹也着实难得,不过那个“黑”确切的说是黑红色;还有那明亮大气的“花王”姚黄和含蓄深情的“花后”魏紫,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6:10—17:00千年古刹听梵音

从牡丹园出来后去了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庙,被尊为“祖庭”,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因白马驮经而得名。一踏入山门,便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清静地。梵音古刹,香花缭绕,参天树木,无上清凉。如果说牡丹花海代表大千世界繁华景象,那么,白马寺正是繁华背后的一道极致风景,那就是心的宁静归宿。

17:30—19:00抵达西安,结束旅程

从白马寺出来,我和朋友坐车奔赴火车站,买了回西安的高铁票。回来的时候坐高铁感觉更快,我们几个的“杀人游戏”还没“杀”出个眉目,火车便到站了。一看表,不过是一个来钟头的时间。回到家中还居然赶上了晚饭。第二天上班,体力一点儿也不受影响,时间一点儿也没耽搁。

这种旅行,是不是如同梦游?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甲天下的牡丹、武则天心仪的美食,在一天时间内让我赏玩了个遍,而且时间宽裕,无催命之感,这都是托了高铁的福啊!编辑 朱国伟

花费共计:510元/人

门票花费:210元(龙门石窟:120元、牡丹园:30元、白马寺门票:60元)

吃水席:20元/人

洛阳宫灯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篇7

关键词:洛阳宫灯,SWOT分析,手工艺品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一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一、洛阳宫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一) 洛阳宫灯开发的优势

1.宫灯自身的文化优势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它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 ,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风靡全国,波及海外。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

2.洛阳宫灯优良的制作工艺

洛阳宫灯的灯篾,用的是洛宁产的上等青竹;其灯座是上好的桐木等木料手工旋成;其灯面是上等丝绸,而且是一块一块细密地沾上,制作工艺讲究、复杂,包括选竹、制竹篾、捏灯形、粘丝绸、剪云纸、绘图等七十多道工序,工序要求严谨,工艺要求高超。宫灯风格古朴典雅,款式多样,彩绘蕴蓄,表现了美好生活,烘托出喜庆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因其制作及造型精、美、绝、妙、巧,成为百姓所喜爱的生活日常用品和装饰品。

3.洛阳宫灯深厚的内涵

洛阳宫灯各种花灯有着深刻的内涵,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也可作纪念品,赠送亲朋。洛阳宫灯是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河洛人民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二) 洛阳宫灯开发的劣势

1.制作工艺太过繁杂

其制作工艺讲究、复杂,包括选竹、制竹篾、捏灯形、粘丝绸、剪云纸、绘图等七十多道工序,工序要求严谨,工艺要求高超。过程复杂,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时间耗费大,成本较高。

2.材质过于贵重

洛阳宫灯的灯篾,用的是洛宁产的上等青竹,而外地灯的灯篾,全是廉价的铁丝;洛阳宫灯的灯座,是上好的桐木等木料手工旋成,外地灯的灯座,是塑料制品机械化生产;洛阳宫灯灯面是上等丝绸,而且是一块一块细密地沾上,外地灯的灯面,丝绸质次不说,还是用机器做好一个套子,用时往灯架上一套即成。

3.洛阳宫灯的传统工艺面临消亡

由于现代生产工艺的逐步提高,一些利用塑料材质和利用电机化生产的灯笼,逐渐占领了市场,愿意花大钱购买洛阳宫灯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愿意去买经济又实惠的塑料宫灯,因此对于传统洛阳宫灯手工作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些传统的洛阳宫灯世家都放弃了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方法,转行经营别的产品,传统的洛阳宫灯手工工艺面临失传。

(三) 洛阳宫灯开发面临的机遇

1.洛阳民俗旅游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慢慢将旅游重心转到中国本土的文化上。洛阳作为中国的十三朝古都,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洛阳市政府以及洛阳市旅游局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扶持旅游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利用洛阳市独特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洛阳市的旅游形象;另一方面,在将精彩的民俗文化展示给游客的同时,又可以让其更好的发展。以牡丹花会为例,洛阳市牡丹花会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8届,以花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每一届牡丹花会都会吸引无数游人来洛参观和游览,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宣扬了河洛文化。做为河洛文化的精华之一的洛阳宫灯,历史悠久,拥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眼球,在晚上的牡丹灯会里面大放异彩。

2.洛阳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洛阳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洛阳牡丹花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洛阳旅游,探寻河洛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洛阳作为河南旅游以及整个中国旅游的一张名片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以商务、会展、购物,寻根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09年,洛阳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几十个亿。从洛阳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洛阳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

(四) 洛阳宫灯开发面临的威胁

1.洛阳宫灯的传承进退维谷

“剔头修脚糊灯笼”,说的就是做宫灯的低贱,比剃头修脚还劣一等,不在七十二行之内。低贱的行业自然由低贱的人来做,所以当时社会上,做宫灯者多是生活艰难,靠一技之长来谋生的城市或农村贫民。建国以后,国家曾经要求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的制作者慢慢多了起来。洛阳宫灯出身“高贵”,只能纯手工制作,材料选取严格,工艺复杂,耗费成本大,售价比较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地灯冲击洛阳宫灯市场,这些外地灯一半的制作工艺都是由机器代替,大批量生产,做工粗糙,质量低劣,售价便宜,与洛阳传统宫灯的纯手工制,高价格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宫灯的制作者大都已经转行,全洛阳市仅有一家在艰难的维持着宫灯的制作和销售,宫灯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2.政府对民间文化不够重视

洛阳宫灯作为自古传承下来的民俗工艺品,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政府对其发展不够重视。目前,宫灯文化的发展仅仅依靠洛阳市彩灯文化艺术协会。这是民间关注宫灯文化的热心人士自发组建的,该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依靠社会各界的宫灯艺术爱好者和制作人才及力量,建立健全洛阳宫灯研究创新和艺术交流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信息,策划设计,技术指导,宣传推广等综合性服务,提高洛阳彩灯的品位和知名度,促进洛阳宫灯事业健康发展等为宗旨。洛阳的宫灯这几年一直活跃在洛阳及其周围的节庆领域。牡丹花会期间,利用洛阳宫灯和现代化大型彩灯的知名度,在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期间举办大型彩灯展览,为牡丹花会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提供更多的游览项目。

但是现在在的民间制作宫灯艺人居住分散,条件简陋,没有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多为单打独斗,发展缓慢,与四川自贡彩灯和山西大同长治等地的彩灯规模逐渐拉开了距离。

二、洛阳宫灯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 增加洛阳宫灯制作的参与性,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洛阳可以开发的民俗旅游产品很多,目前,洛阳市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有如下两种形式:一是建立民俗博物馆向公众展示民俗文物,二是利用节庆形式让游客观看民俗节目,如河洛大鼓等。洛阳宫灯也仅仅是在牡丹花会期间晚上举行花灯展让游客观看。游客在观看过程中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民俗旅游过程中,应该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可以组织游客观看宫灯的制作过程,在一些简单的制作环节,允许游客动手参与,这样可以带动游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宫灯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之一的潍坊杨家埠,中外游客们走进居家与作坊一体的“民俗家庭”,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堪称“东方经典艺术”的年画印制过程,与民间工艺大师面对面交流。这种参与式的民俗旅游,带给了游客新的旅游体验,在游客中间有着很好的口碑。

(二) 加强引导,优化投资环境

宫灯作为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洛阳民俗旅游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道大餐。发展宫灯文化需要洛阳市政府加强引导,本着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统一开发、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定位和规划洛阳宫灯的发展方向,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及资金补助,鼓励民间宫灯艺人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招商等形式,引进资金,发展宫灯生产产业链,对宫灯的产品进行整合,开发,设计出适合社会文化需要的宫灯,以高质量,突出文化特色取胜,将宫灯文化做成洛阳民俗旅游的一张“王牌”。

(三) 扩大营销宣传范围,丰富营销宣传手段

洛阳宫灯名气不大,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丰富的内涵。甚至很多洛阳本地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因此,要做好宫灯文化产业,必须要做好营销工作,让它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洛阳宫灯是很多古装剧和历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道具 (如电视剧“武则天”,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等) ,我们在做洛阳宫灯的营销宣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电影和电视剧进行宣传。电视剧“乔家大院”使得山西的乔家大院成了一个旅游热点,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建议洛阳市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拍摄洛阳宫灯宣传片的创意,让有才华的专业人士参与制作,并争取在中央台播出,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宣传了洛阳宫灯,能够提高洛阳宫灯的知名度,传播悠久的洛阳宫灯文化。

(四) 加速人才培养,充实“软件”质量

要发扬洛阳宫灯文化,发展洛阳民俗旅游,需要加速人才的培养:一是洛阳宫灯文化的传播人才。这可以利用对洛阳市旅游景区讲解员、旅行社导游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的方式,让其充分了解洛阳宫灯文化的来源、发展历程、神话传说等知识,让其将宫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客人;或者与洛阳市区的高校合作,将洛阳宫灯文化作为学习的一个章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宫灯文化,以便于将宫灯文化广泛传播,等等。二是宫灯技艺的传承人才。由于宫灯文化的技艺复杂,手工操作要求高,加上销售量不高,对宫灯制作技艺感兴趣、愿意学习宫灯技术制作的年轻人很少。从总体上看,宫灯艺人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处于老龄化结构,加上政府的不重视,宫灯制作技艺已经处于后继无人的地步。为此,政府要积极引导宫灯制作艺人的培养,加大宫灯文化宣传力度,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并且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让古老的宫灯制作技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既能传承宫灯的古老制作技艺,又能为宫灯文化输入新鲜血液,将宫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洛阳市街道名称中社会文化分析 篇8

1洛阳市街道名称与历史文化

1.1街道名称多与古代帝都园林、建筑有关。

西苑路——西苑原是隋炀帝营建东都城时在城西修建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今天的涧西区位于昔日的隋唐西苑内, 因此得名。

王城路——东周时期, 洛邑有两座城:一为王城, 周公所建, 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 武王所建, 时为军事要地。“王城”, 顾名思义, 即帝王之城, 王者之城, 透着帝王的气概, 也显示着古都洛阳作为千年帝都的厚重文化气息。

景华路——取西苑景华宫名, 借以标志今日街市的繁华胜景。

上阳路——唐朝时有上阳宫, 是武则天朝政后长居的地方。

此外, 洛阳市内还有许多街道的名称源于古代的园林和建筑, 如华林路、芳林路、观风路等等。街道以此命名不仅展现了古都的一段段历史, 而且这些名字本身也有一种美感, 或优雅、或大气、或深沉, 都无不昭示着昔日洛阳的无尽辉煌。

1.2街道名称多由古代史实或传说而命名

定鼎路——《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武王克周, 迁九鼎于雒邑”。《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成王定九鼎于郏鄏”。此处的“雒邑”和“郏鄏”均指今天的洛阳。鼎是象征王权的重器, 定鼎意味着洛阳再次成为王朝的都城。

勒马听风街——相传, 曹操在九龙台点兵, 关羽在此勒马探听军情, 故名。

五贤街——邵雍、尤西川、程颐、程颢、朱熹五人被称为五夫子, 清代修有五夫子祠堂。因夫子又称贤人, 故名。

此外, 忠义路、关圣路、豫通街、高明街、敬事街等等, 都与洛阳的人文历史有关。这些现有的街道名称, 或是记录着华夏历史的脉络, 尤其是洛阳千年的王朝历史, 或是显示着洛阳的辉煌文化史。“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用司马光的诗句来看洛阳的街道名称也极为贴切。这种历史与文化的荟萃, 这种以古说今的街名, 正是洛阳市内街道命名的独特之处。

2街道名称的区域特征和时代特征

2.1区域特征

街道名称也会受到一定时期, 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它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

2.1.1 涧西区街道名称特点

涧西区是个移民区, 居民来自中国各地。建国后, “支援国家建设运动”, 大量知识分子, 工人, 从东北、上海, 江苏等地迁入洛阳。在分布上, 城市的涧西区和西工区的外来移民最多, 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是洛阳的新区和大型国有企业聚集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全国156个重点项目, 其中有6项建在涧西, 是当时的中国特区。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涧西区, 在道路的命名上很自然的将这种时代特征体现了出来。

涧西区的道路名称多以国内大城市、山川河流的名称来命名, 如黄河路、珠江路、长江路、衡山路、泰山路、华山路等等。这种命名方式始于上海市, 一时在许多城市流行开来。这种命名方式虽然看似表现不了这个城市自身的特点, 但却恰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时代特点。

另外, 涧西区还有一些街道名称是以纪念性的名字来命名的, 如康滇路、青滇路、黔川路等等这也是建设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

2.1.2 老城区的街道名称特点

老城区与瀍河回族区大多为原住居民, 工商业先对落后。这一城区作为居民生活及商业区历史时间长, 相对其他城区要古老, 街道名称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 道路命名上, 以“路”为通名的街道相对少, 而以“街”“胡同”“巷”为通名的街道相对较多。以目前的街道名称来看, “路”一般要比“街”宽阔, 而“巷”“胡同”则更显得窄, 规模上更小了。老城区作为最早的城区, 在布局上显得紧凑, 而且多沿用旧时的称谓。

2.1.3 洛南新区街道名称特点

洛阳新区是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城区, 也是洛阳未来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因此, 在新区的建设上不可避免的要体现其现代性。现代与历史的交融是新区街道命名的最大特点。

新区的街道命名的特点还表现在:在街道名称通名的使用上, 更趋于整齐化。以前各个城区的街道在“路”和“街”这两个通名的使用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道”和“路”的走向也都有东西和南北两种。但新区在街道命名上采用了新的命名原则, 即:东西为路, 南北为街;既要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又要显示洛阳的现代风貌;古典韵味要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好记上口, 通俗易懂, 庄重而不张扬。南北取“街”, 主要体现古都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 如, 通济街、永泰街、厚载门街、望春门街、定鼎门街等, 一律取自历史, 源于古文化;东西取“路”, 主要展示洛阳的新面貌与现代气息, 如, 太康路、展览路、香山路等。这种命名方式做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纵横交错, 尽显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2.2时代特征

洛阳市内街道命名依据时代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命名思路上。

2.2.1 传统的命名方式主要以当地原有的建筑, 尤其是较有影响力的历史遗迹来命名

比如:西苑路、景华路、龙鳞路等等;其次, 以旧有的店铺、作坊名或大企业的名称来命名, 如:玻璃厂路、纱厂路等等;再次, 以反映人们的愿望或纪念性的词语作为街道的名称, 如:太平路、民权街、平等街;另外还有移用国内外的著名城市或名山大川的命名方式, 如:长江路、珠江路、泰山路、华山路等等。

2.2.2 洛阳市街道命名的新思路

(1) 以花为名。

洛阳牡丹甲天下, 牡丹是洛阳的象征。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赞道“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随者旅游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洛阳赏花, 以花为街道名称的思路应运而生, 牡丹路、姚黄路、魏紫路、葛巾路、国花路等以花为名的街道名称纷纷亮相。这是洛阳市城市文化的新内容, 也是现代旅游城市展现城市文化的新思路。这种街道名称新鲜而雅致, 独特而有韵味。

(2) 以人名命名。

洛阳自古是名人汇集的地方,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布衣;从文圣孔子到武圣关羽, 几千年来, 曾流连于洛阳的英雄侠士, 文人雅客数不胜数, 他们也是洛阳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洛阳在新区的道路命名上将这种文化与现代城市融合起来了, 一批人名街道蔡伦路、乐天路、马均路、张衡路、杜预路、宇文恺路等在新区亮相。这种以人名命名命名的方式在国内城市中并不鲜见, 但人名街道成批出现却不多见, 洛阳一批人名街道的出现旨在将洛阳现代气息与辉煌历史联系起来, 彰显其旅游文化名城的人文特色。

这些文化特征, 是洛阳街道名称最为独特的地方, 是洛阳的历史象征、文化标志和风俗符号。这种特征对于传承洛阳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尤其对于洛阳这个以人文和自然风光著称的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结语

从我们对洛阳市内街道名称的调查分析来看, 洛阳市内的街道名称在构成方式上与通用的地名构成相同, 而只是在通名的使用上有所侧重, 尤其是近年来在新区道路命名时通名的使用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地名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受洛阳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 洛阳市内街道名称体现出独有的文化与历史韵味, 而这种文化特征则更显城市的魅力。因此, 我们认为, 街道命名不仅要体现城市的方位感, 同时还应尽量体现特定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样既能激发市民的自豪感, 又能起到宣传城市的作用。

摘要:以洛阳市区内街道名称为窗口,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来揭示洛阳市街道名称的构成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街道名称,文化特色,区域特征,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洛阳市交通地图[Z].2007, (10) .

洛阳文化 篇9

1 体育文化与民间体育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

“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分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更大的比较性。”“民间体育”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概念,但要仔细界定一下却也并非易事。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体育分为:民间体育、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但这三者之间外延和内涵都有交叉,即使是民间体育内部概念不严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民间体育”还常常被“群众体育”所取代,实际运用中还出现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甚至“农村体育”混为一谈的偏差。这几个概念之间确实有着各种联系。“群众”和“民间”最为接近,是泛指的人民大众,也带有一点非官方的色彩;“民族”侧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共同体;“传统”则主要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民间”则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广义是指人民中间,狭义是指与官方相对的一个社会群体。各个概念侧重有所不同,但都和“民”有关。“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体育传统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所有的民间体育都是民族体育,但民族体育却不一定都是民间的;民间体育中大多为传统性的;农村体育可能是民间体育的主体,但相对应的城市体育中相当比例的体育项目也是民间体育。

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各地有各地的风采,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城乡工矿、机关学校、男女老幼,都有人参加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民间岁时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舞龙、舞狮、腰鼓、赛龙舟、秧歌、踩高跷等;婚丧嫁娶中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抬花轿、背新娘、抛绣球;民间流传的体育活动项目如风筝、呼啦圈、跳绳、踢毽子、滚铁圈、荡秋千、鞭陀螺、木兰拳等。

在文明社会中,现代生活里,人的文化存在最核心、最基本的仍然是民俗文化的存在结构。社会中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们身上,都烙有这样或那样的民俗印记。同时,正如文艺活动中诗歌舞三位一体特征一样,民间体育的起源最初也不外是人类模仿动物、游戏等天性的表现。史前的体育活动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更多是一种生存手段。并且往往是和先民的祭祀、仪式或巫术宗教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并同步向前的。正如人的童年记忆牢固如漆一般,民间体育缘起时的民俗胎记是人类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一直积淀于人类的心底,代代延续。轰轰烈烈、色彩斑斓的现代体育活动潮流的河床是特定的民族精神、民俗心理。没有它们的烘托支撑,现代的一切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育发展的历史也是特定民俗心理衍变的历史。

2 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2.1 文化团块性

洛阳民间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团块,把竞技、娱乐、戏曲融为一体,从活动中还可以抽取出许多现代文艺的因子。民俗活动裹夹在民间体育当中,将民俗心理、民俗精神、民族特色代代相传。许多历代相延的节日风俗中的传统活动内容在沿传中,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提高,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如放风筝(也叫纸鸢)这个大江南北都曾十分流行的民间体育活动,人们在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好风凭借力,送我到碧霄。风筝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战争的信号,一说是与把晦气放走有关。再如龙舟竞渡原先不一定和屈原有关,龙舟形似独木舟,后来继续发展,生产性实用性引退,娱乐性、观赏性越来越强。还有不少民间体育活动后来干脆发展成为地方戏。只要我们潜心挖掘,洛阳民间体育的文化意识团块性,或曰文化凝练性、粘附性是很强的。

2.2 天人合一性

洛阳民间体育由于和生产劳动生存活动密切相关,所以留下了浓重的注重向自然学习和重模仿以求实用的特征。在活动方式上,民间体育多模仿动物动作(如五禽戏、大雁功以及各类仿生武术等等),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直观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取法自然,强身健体,所以,民间体育的方法往往比较简易自然。不少民间体育活动至今流传不衰,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外,方法简便,简单易行,不受场地、设备、人数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等,这也是其历代相传不绝的一个原因。也正是天人合一整体思想的实际运用,更是人的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同时,许多民间体育活动,由于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源远流长的武术活动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2.3 区域性

有道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我国民族甚多,居住地域辽阔,各民族所处的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不同,因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洛阳民间体育的丰富多彩性是和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征紧密相连的。由于各地区各种条件和民众生活习俗的不同,所创造的体育活动也形式各异,丰富多彩。

2.4 表演趣味性

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的流行有似于感冒,风习性很强。近几年在街头巷尾悄悄出现了一种集体健身活动。街头巷尾,只要有一块相对空旷的地方,忙完了一天家务的中老年妇女,呼朋引伴,扭起秧歌,舞起团扇,打起腰鼓,转着呼啦圈,伴着“我心飞翔哦来哦来哦来”欢快的节奏,本身就成为新时期街头一道迷人的风景。从未登台演出过的家庭主妇们在众多围观者面前大大方方地翩翩起舞,引得一些老头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她们的行列。秧歌,这种起源于先民庆祝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的舞蹈,在今天还普遍流行,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这与它的健身价值、表演性、艺术性是分不开的,同样又能表达今天劳动人民的幸福美满心情。

2.5 民间规约性

洛阳发达的民间体育文化的组织特点是民间规约性很强。正如乡规民约有时能起到比行政法规更为显著的效果,民间体育组织的一些规约对保证项目的纯粹性、延续性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许多民间体育行当的家规门规严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带有一定的门派性、保守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体育的发展和创新。能兼收并蓄,吐纳英华者,最终成为影响巨大的民间体育流派。中国许多民间武术组织就是因此得以发扬光大的。如精武体育会是我国建立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以武术为主的综合性群众体育组织。民间规约性还是中国民间体育的品格特征。它既约定了民间体育的游戏规则,也有着严格的人格品行的要求。所以,这些规约也是中国民间体育文化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加强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进一步发扬洛阳市优秀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现今的“体育”所具有的含义较多具有西洋色彩,竞技内涵。这决不是我们所说的民间体育。但实际体育活动的产生却是早已有之的事情。正如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般,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体育全球化趋向,中国体育所受到的挑战也愈来愈激烈,国人争做体育强国的愿望也越来越急迫。更高更快更强是举世体育人不约而同的追求目标,我国在发展体育运动方面的投资力度日益增大,各级体育机构也在大张旗鼓地追赶时代步伐。在有意无意当中,我们对民间体育的关注冷漠了,中国民间体育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除了现代体育的声势日盛造成的压力外,更主要的也是更可怕的是国人自己心理上对民间体育的忽视———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漠视以至于否定。

因此,有心的体育文化研究者无不密切关注中国的民间体育,力图从这个活态的民俗文化中挖掘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在世人面前毫无愧色地挺起自己的脊梁。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成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3.2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原则

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矛盾的现实问题。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体育文化的记载,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地发展了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和方法手段。

体育有民族文化性,现在的体育活动大多是西方体育,它们不能全部满足中国人体育活动的情感需要,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国家体育部门倡导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不少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好静的民族,好沉思的民族。这个立论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至少在表面上,在中国民间体育中不多见那种烈火金刚式的运动项目。即使有激烈的竞争,也往往裹着温情脉脉的面纱,因此民间体育许多场景可以入诗。例如,中国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有着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再如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功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

3.3 以健全身心为主

现代体育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竞技体育,但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突出的是竞争性、搏击性,往往忽视人的身心俱进。传统儒教文化或道家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的开展,但游戏和竞技活动还是从远古那里继承了下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所以,经过若干代人传承下来的民间体育依然保持了传统竞技体育的温厚性,从而显示出身心并重,全面发展的特点。

民间体育虽然诞生自民间,但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等级森严的礼乐观和谨慎克制的嬉戏观,同样影响着洛阳民间体育的性格特征。就竞技体育而言,无论是竞争激烈的摔跤、射弩、角力、顶扛,还是趣味性极强的跳鼓、摆手舞、打秋千,均呈现出东方文明的特殊气质,竞争而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力掘而不笨,巧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使竞技运动纳入了“礼”和“自娱”的轨道,一定程度扭转了纯粹竞技体育运动的偏差。

当今体育活动中的另一种偏差是功利和陶冶比重的失衡,以至于体育的根本目的的迷失。尤其是实行商品经济以后,重利轻义的不良风气在体育队伍里也有所滋生,有时甚至达到惟利是图的地步,这与有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民间体育文化所不齿的。民间体育由于和特定的民俗宗教信仰相关,活动时态度虔诚,表演笃实,把体育本身看得至高无上,注重活动中的精神内涵和快乐效果。即使有奖励也以精神奖励为主。

3.4 加强对学校的宣传

当我们思考洛阳民间体育前景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民间体育的重要传承渠道———学校体育的特殊作用。中国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独尊儒术,重文轻武,文弱之风很盛,学校体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近代,才将体育“贴”到学校教育上,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地方粘贴未稳。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但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但如果从学校教育的地方特色、易教易受性来看,民间体育无疑是首选教学内容。以民间体育文化为中学体育教学的背景内容,以此导入现代体育的教学。土洋结合,中西兼容,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既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振兴洛阳民间体育文化必须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洛阳民间体育盛衰的内外原因。首先是功能的退化。中国文化中“知足常乐”倾向严重。过激的观点甚至认为:“缺乏体育传统的中国文化则更是中华民族自身文明系统中的严重缺陷。这种缺陷深深地限制了中国人的勇于开拓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紧紧拖住了中国人前行的双腿。”民间盛行的满足于现状的心理却实实在在是阻碍民间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是西学东渐后的自我迷失。中国民间体育逐渐受到冷落,中国体育在摸索中自我趋于迷失。第三是市场冲击后的精神疲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再次让国人看到中国体育发展的曙光。耽搁了若干年的中国体育又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市场机制的引入,使中国体育有了洗心革面的要求。但“竞技运动文化的商品化、手段化是竞技运动中产生异化现象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但是竞技运动文化的商品化、手段化并不单纯是竞技运动自身的产物,而是在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于是中国体育又有了离开民间根本日益疏远的偏失,特别是经济与文化的撞击中,文化的价值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大大跌落。失去了文化底色的体育显得苍白无趣。这时人们才又注意到虽受冷遇的而自强不息的中国民间体育内蕴的精神的可贵。

摘要: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保留了大量的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对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文章试图通过归纳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为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间体育,民俗文化,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特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洛阳文化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牡丹文化,经济增长点

河南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从1983年洛阳市举办牡丹花会的近30多年来, 洛阳借助“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的牡丹文化资源优势, 已连续成功举办33届牡丹文化节, 这在国内实属罕见。牡丹文化节的举办, 扩大了洛阳乃至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同时, 与牡丹相关的文化产业, 包括牡丹观赏、牡丹旅游商品也得到很好的开发。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 本身就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探索, 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因此, 总结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对河南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沿革及现状

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1982年牡丹花被定为洛阳市花, 自1983年开始每年4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牡丹花会。牡丹花会成为我国四大花会节日之一, 并于1994年被评选为国花, 这使得洛阳牡丹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平台。如今的洛阳牡丹文化产业, 在旅游、种植、花展、食品、娱乐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牡丹是富民强国的象征, 体现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 是河南洛阳文化产业中的知名品牌。洛阳市牡丹文化产业的壮大, 也推动了洛阳第三产业如服务、餐饮、娱乐业的发展。近些年来, 洛阳牡丹花会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3.25%。自牡丹花会创办以来, 市政府从“以花为媒, 广交朋友, 宣传洛阳, 发展经济”作为城市创办花会的宗旨, 到“以人为本、文化为魂、牡丹为媒、扩大交流合作、推动科学发展”, 已经将牡丹花会打造成一个融旅游观光, 经贸洽谈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经贸文化活动, 对促进洛阳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洛阳作为文化古都, 历史遗迹众多, 洛阳市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牡丹文化节发展的政策。《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对牡丹的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元素应用等, 进行了详尽规划。《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做大产业园区,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把牡丹文化产业建成洛阳市主要的经济支柱。洛阳市以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为重点, 着力发展艺术品及娱乐业、会展业、牡丹种植及深加工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十多年来, 洛阳市着力打造的与牡丹相关的龙头企业有数十家, 产业规模逐渐形成。诸如孟津平乐牡丹画产业园区、洛阳牡丹瓷文化产业公司、洛阳天旗三彩艺公司, 生产出众多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有洛阳牡丹文化元素的产品, 并远销到世界各地。在牡丹种植方面, 2002年, 在全国率先实行牡丹标准化生产, 培育出20多个牡丹新品种, 现有品种1, 260个。初步形成了从牡丹种植到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2011年共增植牡丹53.7万株, 总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2012年增植27万多株, 总数突破80万株, 牡丹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亩, 比2012年增长了5倍之多。并打造出特色牡丹园共有12家。此外, 牡丹盆花、干花、反季节牡丹培育等形成了完整的牡丹文化产业链条, 成为洛阳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生力军。此外, 在牡丹文化节期间, 牡丹文化相关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包括各种牡丹书籍、光盘、牡丹花、牡丹网站、牡丹公园建设、展览、观赏, 以及各种经贸洽谈、演出、灯会、庙会、论坛、民间表演、书画交流展览等活动都起到了延长牡丹文化产业链的巨大作用。同时, 大量游客的到来也给洛阳市宾馆、饭店、餐饮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化成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运用了传统洛阳本土的文化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宣传媒体的创新等方面。如今, 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洛阳文化及整个河南文化的形象窗口, 是洛阳与国内外进行经贸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洛阳牡丹花会带动的牡丹文化产业不仅给河南文化产业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同时也给其他节会的举办带来了经验和启示。

(二) 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1. 创新不足。

一是洛阳牡丹园设计园林的理念水平不足、针对园林整体建筑和更深入地挖掘牡丹文化内涵重视不够。二是牡丹产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牡丹深加工企业无法对接。三是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形式新颖的艺术精品较少。如纪念品牡丹瓷, 李学武的牡丹瓷把牡丹与三彩结合, 郭爱和把洛阳文化与三彩结合, 从礼品开发的角度看, 这些东西体积大, 重, 不好带。四是牡丹服饰的开发远远没有做足。五是针对牡丹的动漫和游戏产品开发、数字化传播, 网络等发展也需要加强。六是洛阳牡丹文化的载体主要局限于神话及历史典故, 缺乏亮点和新意。

2. 产业结构不足。

针对牡丹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诸如像平乐牡丹村虽然产业园区己基本建成, 但还是以家族模式经营,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一供一销”的产业链。

3. 环境、氛围不足。

政府出台的一些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不对路、配套政策欠缺, 影响商户的积极性。此外, 洛阳市牡丹的种植规模仍不算大。近两年洛阳市牡丹的种植面积虽扩大了5倍, 加大了观赏牡丹的种植, 但是针对牡丹深加工产业需要的原料难以大量提供。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国际市场销售规模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洛阳市作为“中国牡丹花都”。其城区道路、街头绿地、广场的牡丹种植面积不够, 众多游人在短暂的花会赏花, 不能有效进行人群分流, 也影响着游客赏花的兴趣。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 科学制订发展牡丹文化产业规划。

加快牡丹文化产业发展, 首先要做好规划。在当前形势下洛阳市提出“花会搭台, 经贸唱戏”的方针, 《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牡丹文化产业, 详细布局特色牡丹文化产业建设规划, 强化政府调控, 完善对市场和资本的引领, 促使牡丹文化产业在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创新和产品服务出口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 打造牡丹创意文化产业。

“没有创意, 就没有文化产业”。牡丹文化产业需打造自己的文化产品,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品牌策略, 可以为洛阳牡丹文化产业奠定坚实的地位, 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对牡丹瓷、三彩艺、牡丹画等艺术产品形式的创意开发, 各地要对不同状况的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引导, 做强优势品种、做大弱势品种、全面繁荣与牡丹相关的工艺美术产业。对已经形成规模的唐三彩、平乐农民画等优势品种争取做大做强;对已经鲜见生产或面临失传的年画等濒临失传品种采取拯救和扶持措施。在推广传统牡丹产品的同时, 还应着眼于新材料新形式的开发。可开发体积小, 轻便易带的文化礼品, 才能更为游客所喜爱。应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设计师队伍, 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颖而受人们喜爱的产品。二是牡丹旅游景观创意:在牡丹花园的景观形式上应突破传统仿古花型在景观上的大量运用。要运用牡丹元素采用新材料和现代园林建筑相结合, 让牡丹园林景观真正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三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在竞争中体现自身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 进行资源整合。可以将洛阳牡丹园设置成一个总站点, 吸引游客到洛阳周边观光旅行。通过出售联票、团购票等来薄利多销。尤其利用微博等年轻人喜欢使用的社交工具, 推出洛阳牡丹旅游热点帖子, 将去洛阳牡丹胜地游览、度假、休闲娱乐变成一种时尚。

(三) 打造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一是政府应该发挥社会影响力, 制定明确的文化引导原则, 积极参与文化宣传。争取帮扶和培育出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引领高科技文化产业诸如:动漫、广告创意、会展创意、电子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勃兴, 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洛阳民间牡丹文化艺术种类丰富, 可以依托民营博物馆、文化馆、艺术中心把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的牡丹画、牡丹瓷、牡丹石等民间牡丹文化产品, 真正融合形成产业集团, 提升产业效益。在牡丹种植、牡丹商品开发方面要创立品牌, 开拓市场, 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在牡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规模化发展, 打造延长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二是在洛阳市区各个主要的绿化带、公园景区、城市主要干道及出入口, 都要规划设计牡丹作为园林花木品类, 把牡丹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贾鸿雁.牡丹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2]牛永超, 王倩.洛阳牡丹文化营销探析[J].经济师, 2013, 1

[3]刘子凡.洛阳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开发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 2013

洛阳论道 共话中原 篇11

1.豫商洛阳论坛现场

2.300余位企业家参加会议

3.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讲话

4.豫商洛阳论坛启动仪式

5.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洛阳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马武立致辞

6.与会嘉宾签到

7.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做专题演讲

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构建,使得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时豫商当如何发力?豫企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抓住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2012年5月15日下午,“助力中原经济区 豫商地市论坛”在洛阳钼都利豪国际饭店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由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洛阳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办,《商业2.0豫商》杂志承办。也得到河南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东方今典产业园投资运营集团的大力支持。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市委书记毛万春,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出席豫商洛阳论坛,与300家洛阳民企一起探讨新环境下豫商发展对策。

三化协调与民企减税

面对中原经济区的大潮,很多企业只是看到了机遇,却不了解机遇在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点在哪?只要找准了这个关键点,企业才有发展的方向。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进行了《三化协调与豫商发展》的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中原经济区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现状。河南在经历了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的失败之后,才逐渐认清了方向。中原经济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升级为国家战略。

他指出, 在中央看来,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但河南经济要崛起,工业化和城镇化就很关键,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土地支持。企业要建厂房,进城的农民要建住房,河南的土地却是有限的。

国家为了能够保证河南的粮食产量,就很难给河南批建筑用地,工业用地。没有土地,河南就很难发展。所以才有后来的“三化”协调,简单说,河南是要给中央解释清楚,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完全可以协调发展,并且互相促进。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崛起。

豫商们也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中找到自己企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农业产业,是个很好的机会,但一定要注意做好集约集中发展。

钟朋荣教授作为实战派经济专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目前民营企业的国际国内形势。他认为,目前对民营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减税。“很多民营企业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冲击,资金链断裂,靠银行靠小额贷款都不解决问题,政府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减税!”他呼吁政府来关心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能够急民企之所急。钟朋荣还指出,民营企业需要转型,需要适时而动,眼光要放长远,才能够抓住机遇。善于利用经济周期,是投资成功之道,既要选对行业,又要选对时点。

钟朋荣认为,企业的竞争就是制度之争,只有制度良好的公司,才具有长久的竞争力。而良好的制度,在于大股东有动力做好企业,管理层有主人翁意识,去管理好企业。大股东控股,管理层持股无疑是最佳的情况。

“洛阳论坛”模式

豫商洛阳论坛成为企业家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与会的企业家表示,豫商洛阳论坛模式很值得借鉴。不仅如此,豫商洛阳论坛的举办还吸引了很多企业家投资的目光。东方金典产业园总经理任洪斌说:“洛阳在某些方面的经济基础比郑州都要好,特别是实体企业,很有投资价值。”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专程赶赴现场看望与会的专家和企业家。他说,前年的八月份,洛阳在新时期要实现转型,实现经济提升,搞产经结合,还要把环境搞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要把今天的生力军搞成明天的主力军,谁是主力军呢?就是我们的民营经济,就是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你们就是洛阳未来的希望所在。

“财智对话”部分就大家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面对目前风云突变的形势,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困境是什么?如何应对?机会在哪里?对话嘉宾表示,河南不缺机会,缺的是企业的发现之眼。如果能找准机遇,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在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一定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

河南锐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智利彪表示,他的企业之所以从几百万做到上亿的规模,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得来的。河南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光表达了宋河酒业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心。

与会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希望能多提供“助力中原经济区 豫商洛阳论坛”这样的学习机会,增加企业家与专家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持续将河南18市地巡展完,成为永不落幕的论坛。

最后,《商业2.0豫商》杂志执行总编辑、总经理于莉女士表示,作为《商业2.0豫商》杂志2012年的品牌活动,“助力中原经济区 豫商地市论坛”历时一年,将与多方联手打造论坛质量、品牌力、公信力与影响力,为民企发展助力。

洛阳文化 篇12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与欧阳修生活的北宋时代, 一个历经安史之乱国家太平, 一个历经五代干戈天下一统, 这期间虽然政治上内忧外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国家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但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市却在日益发展、繁荣, 呈现出一种末世的治世气象。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尤其是都市生活的繁荣, 士人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裕, 使得士人在构建高雅精神世界的同时已经逐渐认同和接受世俗享乐文化, 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又渴求身心安逸。他们试图努力寻找一条既为现实社会所容, 又能使自己心灵安适的生存之路。这条路既可“安身”, 又可“立命”;既置身于俗世, 又忘情于山水, 既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又可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一条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达到平衡的路, 在仕与隐之间求得平和的路, 在都市与山林之间求得和谐的路——这便是“中隐”思想, 唐宋之际士人普遍的精神趋向。

所谓“中隐”, 就是以仕为隐, 隐于官, 这是白居易晚年居洛期间闲适生活的指导思想。白居易晚年以分司高官的职位退居洛阳, 远离官场斗争和政治漩涡, 过着亦官亦隐、优游闲适的生活, 其间他津津乐道一种“中隐”思想:“大隐隐朝市, 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 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 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 (《中隐》, 《全唐诗》卷445_24) “隐在留司官”, 有仕的身份又有隐的情怀, “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通俗来讲就是有钱又有闲, 生活无忧又落个清闲自在, 这是当时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宋士人所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然这番“中隐”的践行须具备两个条件, 即“闲官在闲地” (白居易《咏怀》) 。所谓“闲官”, “闲官是宾客, 宾客无牵累。”不仅仅指白居易曾担任的太子宾客一职, 而是泛指无职役之累的洛阳留司之职。唐宋时期朝廷在陪都洛阳都设有分司、留守之职, 一般是朝廷用来安置病老退休官员或被当权派排挤出政治中心的异己者的闲职, 有职无权, 品位崇高而工作清闲。洛阳留司官吏既有官职在身, 又不为外务所役, 富足的物质生活, 自由的时间, 使他们能以从容闲适的身心姿态, 悠游于洛阳的山水园林, 沉醉于诗酒唱和。所谓“闲地”, 白居易更是直接地指明“闲地唯东都, 东都少名利”, 认为只有在远离名利纠纷的陪都洛阳才可真正做到身闲、心闲。“京师辇毂之下, 风物繁富, 而士大夫牵于事役, 良辰美景, 罕或宴游之乐。” (《六一诗话》, 《欧集》卷一二八) 而陪都洛阳却是“尽风光之赏, 极游泛之娱, 美景良辰, 赏心乐事” (白居易《三月三祓禊洛滨》) 。洛阳留司之职的闲散特点, 以及洛地闲适宁静的氛围是实现“中隐”思想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中隐”思想在诞生之初就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白居易最初提出“中隐思想”就是针对自己当时在洛阳“闲官居闲地”的个人处境所阐发的。然而特定时期的特定思想却由于契合了唐宋之际的士风、世情, 而具有了普遍的、跨时代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后世文人纷纷效仿, “中隐”于洛阳成为了某种固定的范式, 宋代中叶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宦游西洛、诗酒雅集,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践行了白氏所提倡的“中隐思想”。

洛阳诗酒文会于唐宋之际的两度兴盛, 正是由于当时士人的普遍思想——“中隐”思想与洛阳地域文化相契合的原因, 而这种契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中隐”思想中处“材”与“不材”之间的自我定位和洛阳处“有用”与“无用”之间的陪都地位相契合。

白居易有诗云:“养病未能辞薄俸, 忘名何必入深山。与君别有相知分, 同置身于木雁间。” (《咏怀寄皇甫朗之》) “木雁之间”, 即有用与无用之间, 仕与隐之间。又说:“非贤非愚非智慧, 不贵不富不贱贫。” (《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所谓“非贤非愚”就是栖“材”与“不材”之间, 为平庸之人, 处中庸之道, 不进不退, 不慕富贵, 又不患贫贱, 怡然自得, 安闲度日。

这恰与洛阳处“有用”与“无用”之间的陪都地位相契合。无论是唐代东都洛阳还是宋代西京洛阳, 都只是具有政治辅助作用的“陪都”, 其山川秀丽、园林丰盛, 多供帝子巡幸游玩, 是一个处于政治边缘的“郡邑”, 空有“陪都”称号, 而无政治实权。洛阳便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 靠近政治中心却又远离权利纷争, 介乎“有用”和“无用”之间, “仕”与“隐”之间, 不进不退, 亦可进可退, 可以作为士人追逐仕途中暂避风波、韬光养晦的重要驿站, 亦可以作为“千金买绝境, 永日属闲人” (刘禹锡《城东闲游》) 的隐居佳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所谓的“中隐”思想与洛阳的结合, 不仅仅是唐宋之际士人追求安适隐逸的精神心理与洛阳和舒宁静的地域文化的契合, 而洛阳诗酒文会也不单单是士人的精神盛宴和文化交流, 客观来说这其中都多少带有些政治功利性的因素。无论是唐代东都, 还是宋代西京, 作为陪都的洛阳, 在地理位置上距当时的政治中心的长安或者开封都很近, 且交通便利, 名流显宦云集。吏隐于洛阳, 既可避开政治斗争、享一时清净太平, 又可利用洛阳的便利条件迅速了解朝廷动向、结交过往的官员, 韬光养晦以求东山再起、青云直上。在某种意义上讲, “吏隐”于陪都洛阳与所谓的“终南捷径”2有异曲同工之妙。洛阳频繁的诗酒宴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上级官员为了拉拢人才、聚集政治力量的一种手段, 同样也是下级官员展示自己品行才华、结交达官显贵、为自己仕途铺路的一种途径。有意或者无意, 总归是起到了政治上的功效。白居易居洛期间与裴度、牛僧孺、李德裕等人的诗酒唱和不无政治上的原因, 而欧阳修居洛期间所结识的诗酒文友, 其后也成为他在政治改革中的有力盟友。

其次, “中隐”思想中置身仕与隐之间的精神追求与洛阳介乎都市与山林之间的地域特色相契合。

“仕”与“隐”是古代士人矛盾追求的两大命题。“仕”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 “隐”是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仕隐兼得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中隐”以仕为隐, 半仕半隐, 在追逐政治理想的同时又可徜徉山水、自得隐逸之乐。洛阳介乎都市与山林之间的地域特色为“中隐”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洛阳, 因据洛水北岸而得名, 北依邙山, 南望龙门, 洛、伊、廛、涧四水环绕横贯城中, 山色秀丽, 河水交辉。其时作为陪都的洛阳, 不同于正式都城长安或者汴京的繁华威严的皇都气象, 亦不同于偏远山林的幽冷寂寥, 而是介于喧闹都市和山水田园之间, 山水形胜和园林建筑并存而相互映发, 清远之美与华丽之美相得益彰, 可谓“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 。故白居易居洛期间“寻水望山, 率情便去。抱琴引酌, 兴尽而返。”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欧阳修亦道:“出门尽垂柳, 信步即名园。”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在公务之余便可悠游山水、醉饮狂歌, 实现精神上的隐逸理想。

第三, “中隐”思想中处雅与俗之间的审美情趣与洛阳闲适悠游的诗酒文化相契合。

在吟咏洛阳的篇章中最常见的三个意象, 莫过于“花”、“酒”、“琴”, 这是文人雅士的“雅趣”所致, 也与洛阳休闲悠游的区域文化相关。“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常忆洛阳风景媚, 烟暖风和添酒味。” (欧阳修《玉楼春》) “春初携手春深散, 无日花间不醉狂” (白居易《醉中留别杨六兄弟 (三月二十日别) 》) 花兴歌情, 酒助诗兴。诗酒琴花, 山水悠游。洛阳的山水形胜与诗酒文化相结合, 共同铸就了一代士人“优游不迫”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从容闲适” (陶明濬《诗说杂记》卷七) 的诗风文风。白诗道:“自适颇从容, 旁观诚濩落。身心转恬泰, 烟景弥淡泊。” (《问秋光》) 欧词道:“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欧阳修《浪淘沙》) 都道是“从容”, 所反映的正是洛阳悠游闲适的文化环境练就的“从容心态”。没有京师之地“卖花担上看桃李, 拍酒楼头听管弦” (《六一诗话》) 的拘囿和逼仄, 于洛阳, 良辰美景, 赏花乐事, 完全是一派悠然自得的自然闲适。当赏花饮酒之俗世享乐被诗化、雅化, 洛阳的闲适生活也随之被诗化、雅化, “春看洛城花, 秋玩天津月。夏披嵩岑风, 冬赏龙门雪” (邵雍《闲适吟》) 成为士人心中所向往的高雅闲适之人生境界。

在近世文化的催发下, 在物质世界尚俗和精神世界崇雅的矛盾中, 在渴望建功立业又企慕安适隐逸的挣扎中,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为广大士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精神上的引导, 其居洛期间的闲适生活和诗酒人生为士人提供了可效仿的生存范式, 其对日常琐事闲趣的吟咏、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和从容闲适的一派诗风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士人正是对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居洛的诗酒人生、以及广泛诗歌题材和平淡的诗风的继承和发展中开启了有宋一代的士风、文风。

参考文献

[1]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黄进德.欧阳修诗文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陈伯海, 蒋哲伦.倪进等著.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下一篇:抗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