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

2024-09-24

泛在知识(共10篇)

泛在知识 篇1

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 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时代发展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本质上来说,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 不会受到人为意志的影响, 在人们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中, 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成了泛在的知识环境。在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发生变革、读者需求有了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正确认为泛在知识环境, 以及如何在这一个环境中构建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泛在知识环境的内涵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基本“当下”的时代背景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 将当下的环境定义为知识无处不在, 且基本呈现泛化的特征。在这个环境中, 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是知识, 元素的单一性和广泛分布的特征, 是泛在知识环境的基本特点。从定义上看, 泛在知识环境指的是一个由多种语言种类、多种媒介形式、多种语义构成的数字化的图书馆, 这个图书馆是系统化的、智能化的、多功能化的, 借助信息检索技术, 用户可以实现全部知识的搜索与获取, 用户可以获得的内容涵盖了知识、信息、技能和服务等。对比传统图书馆与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网络, 前后差别明显, 后者在技术进步和理念变革的基础之上, 迅速完成了由信息服务内容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为全国的信息文化共建共享工程做出了较大贡献。延伸至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前景来看, 这些已经完成的变化不仅是顺应时代要求和行业背景做出的改变, 更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目标, 具体来说, 泛在知识环境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是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 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 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 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这种知识环境的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 各种因素最后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外界事物。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这个时代到来之后, 图书馆等信息知识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整体情况来看, 在这个环境下, 图书馆的读者工作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图书馆依靠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强大的信息检索技术, 成为知识获取和信息服务的重地, 对促进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图书馆工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应当将自身的建设和OA结合起来发展, 使OA成为图书馆健全自身信息服务机制和拓展内外部联系, 以及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化服务所需的必备条件。从有利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角度看, OA的资源建设和服务重组将是图书馆变革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OA提供的平台之上, 图书馆可以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并及时利用这一平台将搜集到的有用信息和本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和分数据库检索。除此之外, 图书馆还可以创建本图书馆的OA数据库, 专门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和学术交流活动使用, 在此过程中,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的开放式存取, 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的发展, 同时也能提升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 以用户为中心。传统图书馆时代的读者占据了主体地位, 在信息化时代,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总称为用户。以“用户”定义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 体现出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基于这一前提,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以广大用户为中心, 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 尽可能从用户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符合用户的立场, 例如, 就电子期刊的检索来说, 检索方式要尽可能的灵活、便捷、快速, 在信息输入后最短的时间里提炼出作者所需要的信息, 以便作者存储和利用。从传统管理模式过渡到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 图书馆资源结构、人员分工、运作理念和和创新步伐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行业的前瞻性, 积极构建合理的、方便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框架;在文献资源和图书资源的提供上, 要根据作者的个性化需求, 提供充足的、精细化的信息, 并保证资源的易获取性;对于图书馆的全部资源, 要做进一步的开发、加工、整合、组织,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基础技术和可视化媒介, 更加快捷、生动、形象的将信息和知识呈现在读者面前, 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满足率。

(三) 创建新型的服务模式。信息建设最终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 知识的生成、传播和利用机制发生改变, 各类用户、知识内容和应用环境也已经聚合在同一空间, 单纯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已不可能满足用户多方位的需求, 更要为用户提供其在获得信息资源时的相关需求的服务, 以便于不同用户利用这个框架获取各自需要的资源体系。

结语

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使得我们每一人处于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包围之中, 信息的无处不在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显著特征, 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 对人们的辨别能力形成了巨大考验, 在这个时候, 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资料、图书信息和知识教育的服务工作。

摘要:泛在知识环境是一种文化氛围, 也是一种社会背景, 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共建共享工程中的一个机构,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思考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向、主要原则和具体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解释泛在知识环境为写作缘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泛在知识,图书馆,读者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维军, 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图书馆杂志, 2006 (9) .

[2]张文秀, 朱庆华, 黄奇.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后数字图书馆时代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5) .

[3]刘畅, 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6) :5-8.

泛在知识 篇2

摘 要:泛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变革了知识交流机制,也使得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图书馆应利用各种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以及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4-02

1 泛在智能

1.1 泛在智能的概念

泛在智能又名环境智能、背景智能、无所不在的职能环境等等,它是在1999年由欧共体的信息社会技术咨询小组ISTAG(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y Advisory Gropy)提出的,后被列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ISTAG将泛在智能定义为一种环境,它是由嵌入式系统、网络、计算及界面等部分组成,用户可不受时空的限制,以简单、自然的方式处理各种信息,享受不同的服务。

Paolo Remagnino等人在《泛在智能: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认为AmI是一种集成技术,支持一个普遍的和透明的基础设施,包括智能视觉监控系统、人脸和语音识别、创新教育方法以及智能和认识环境。

泛在智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新兴事物,ISTAG指出不应当对泛在智能的概念做出过于严格的限定,不应将其看作是具体需求的集合体,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概念。

1.2 几种泛在智能技术简介

1.2.1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1.2.2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

一种手持式电子设备,具有电子计算机的某些功能,可以用来管理个人信息,也可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不配备键盘,俗称掌上电脑。PDA可使用户以无线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尽管PDA通常被看作是掌上型计算机,但PDA在这一词语的真正意义上并不是计算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解释是消费者也许在从掌上型或PDA中寻找台式计算能力。同时,PDA还作为可提供双向信息交换的便携式移动个人信息装置。

1.2.3 Tablet PC(Tablet Personal Computer)平板电脑

是一款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操作系统(它是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超集)的功能强大的PC,提供了当今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性能与功能,另外还增加了提高移动计算能力的功能,其中包括用于使用Tablet笔输入数据的自然界面、超轻的机身尺寸,以及先进的手写与语音识别功能。

2 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2.1 知识发布、交流机制

在传统的知识环境下,知识的发布和交流是由知识提供者(作者)到供应商(出版商)到中间商(图书馆)再到知识的消费者(读者)的单向、线性交流模式,图书馆作为中间商单向的面对出版者和读者。新的泛在智能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原有的线性知识发布、交流模式转变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角色都不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专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图书馆作为中间商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面临着更多信息中介(搜索引擎、电子出版商)的冲击和竞争,他们与图书馆争夺知识资源、服务和终端消费者。

2.2 知识资源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性。Wiki、Collective Intelligence、Blog、SN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户通过注释、评论、日志等形式进行知识的创造与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地域、个人知识的交流模式,为基于集体智慧创造知识提供支持。而电子纸、PDA、3G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使得知识资源不再受到时空限制,知识资源的获取具有“无所不在性”,不再强调人机交互,而是通过一种无缝的、隐蔽的、常常看不见的方式获取资源。

2.3 用户需求

知识资源与服务的无所不在性,使得泛在智能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向个性化、纵深化、多样化、专业化等方面发展。E-learning、E-science、E-research等数字化环境的兴起,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不仅希望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无缝获取各种资源,更希望能够获得对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筛选。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成为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服务的实质。

3 泛在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3.1 融入用户过程,实现知识资源的无缝获取

随着E-learning/U-learning、E-science、E-reach、E-business、E-government等数字化环境不断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便捷、高效、自由、开放、人性化等特点。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缺乏有效地组织与管理的矛盾,使得“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利用泛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隐蔽的、常常不可见,以及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的知识资源获取,成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首要任务。

通过LAN、手机、PDA、Post-PC等无线传输设备传送无线数据的移动资源,使得资源的获取不仅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更无需基于固定的终端设备和一定程度的使用技能,信息资源的获取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设备都可以实现。图书馆可将所藏纸质资源图书、期刊、报纸数字化,并制作成无线终端设备可识别的格式,用户可将所需资源下载到自己的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学习。同时,通过wap、3G等技术亦可让用户通过PDA、Post-PC等无线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网站,使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让用户体会到“服务不为人知”的便捷与高效。

3.2 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知识服务机制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以机器为中心的知识获取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用户希望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形式、多种语言的资源和服务,更希望能够突出用户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开放性。

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RFID系统实现图书借还、顺架、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简化了图书馆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随时随地借还书系统避免了排队等候,节约了用户的时间,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但由于RFID感应器的距离有限,系统的所有功能只能到馆内实现。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如Blue Tooth、LMDS、Wi-Fi、WiMAX等,将图书馆接入无线网络,上述功能便可通过各种无线终端设备来实现。

3.3 重视用户参与,为知识的创造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图书馆实行的是由图书馆到读者的信息单向流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强调的是“以馆员为中心”,即是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负责资源的选取、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工作。用户作为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主动性较差,用户的集体智慧得不到发挥。泛在智能技术及服务的日渐深化,互动的用户服务方式将成为网络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建设中贯彻资源共享、开放获取等理念,强调读者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泛在智能环境下,知识交流链中的各个角色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知识的创造亦不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应当是协作式的。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链中的“中间商”,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交流中心的作用,以用户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有的物理意义上的社区概念,形成动态、发展的新型虚拟知识社区。根据用户需求、学科分类以及信息资源特征,利用新兴的web2.0、web3.0技术,开发设计相应的服务和软件,支持建立虚拟兴趣小组,实现知识的协作式创造和共享。此外,面对其他知识中介商(如搜索引擎)的冲击,积极寻求与其合作的发展机制,使双方共同服务于知识社区中知识的提供和搜索服务,实现二者共存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莉,孙振领,吴海波.论知识服务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管理[J].湘南学院学报,2009,(3).

[2]马瑞.RFID智能书车系统-图书馆智能化新元素[J].图书馆学刊,2009,(4).

泛在知识 篇3

一、泛在知识环境的内涵

美国的科学基金会在2003年开展了关于后数字时期的图书馆研讨会,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在知识背景下的图书馆未来的服务模式。标志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所谓的泛在知识环境指的就是图书馆将处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 这一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日益发展的网络, 为了可以让所有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有条件的查询到有关知识, 不再受到语言、时间、地点的阻碍, 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这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及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和趋势

以往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定位的, 同时获取时也很麻烦。现如今的知识无处不在, 高校读者可以在触手可得的任何一个地方获得, 未来泛在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所要提供的就是这一类无所不在的服务, 最大限度的满足高校学生的各种信息需求。随着高级的网络设施正在不断发展完善, 用户可以在使用高校数字型图书馆过程中自主创建知识社区, 这样可以加速知识的流通和产生, 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泛在知识的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传播以及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职责和作用, 给予学生用户在茫茫信息海中指引方向, 提供可以帮助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服务机制。

三、高校学生在知识环境下对信息的需求变化

首先, 高校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他们的信息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也是泛在知识的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一点需求变化就是伴随着数字、网络、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学生就需要更多的途径和渠道来快速获得并且使用到优良的信息资源。另外一点就是学生总是希望此类信息机构可以将提供的各种服务更加人性、专业、开放、主动和智能化, 服务可以更加接近他们使用的习惯或者生活环境, 在交流的平台上用户可以与专家或者图书馆员以及其他学生之间可以共同交流信息, 这是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的。最后一点就是高校学生总是期望可以使用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将资源或者所要用到的学习资料进一步的自由分析, 从而了解到学习资源当中可能会隐含的知识或者信息, 将这种隐形的只是变得透明化, 他们可以更深刻地掌握到使用、挖掘知识的技巧。

四、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

高校数字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之下, 在知识的创造以及传播和利用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极明显的变化, 越来越强调高校学生之间的自主参与与互动, 原本的以用户为基础的人文思想得到相应地体现, 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这一点贯彻在服务的每一处。图书馆逐渐在信息服务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限制, 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处在用户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在用户需要信息的时候, 他们可以从电脑或者电视又或者是手机等其他媒介, 随时并且轻松获取该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

随着电信、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不断推动, 这三者也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 高校数字图书馆也可以借助这三种网络将他们提供的服务同用户的需求联系起来, 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也扩大了自身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传统的电脑可以传递知识信息, 另一方面例如便笺本或手机等能用来存储、传递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泛在下的高校图书馆由移动手机来向用户提供各种需求服务。这样用户即使是在宿舍中或者在行走或者在课程中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图书馆信息资源, 不仅仅可以阅读到电子书、以及电子期刊, 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自主由图书馆提供的推送服务或者定制服务来使自己可以第一时间去的所要的信息资料。

除此之外,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虚拟的社区或者是利益小组来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用户之间的积极合作, 同时辅助博客之类的技术性服务软件, 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相互评论或者注释标签等其他方式来交流达到资源的共享和创造,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用户的体验感觉。

泛在知识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需要结合到学生当中以及他们的最终决策中去, 这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用户之外, 此种服务需要用户和图书馆服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图书馆服务同时也是具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对具体的用户所需要的具体环境来提供相应的知识信息服务, 全面跟踪和解答学生的决策全过程。因为图书馆所要提供的服务是动态的同时也是虚拟的, 这就不能局限于该图书馆固定的资源或者系统, 需要将它的信息服务发展到学生的生活或者学习环节中去, 在开放、系统的基础上来提供知识信息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也是一种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服务, 不是事物性质的也不存在某种特定的标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动态搜集之后选择知识, 这就需要服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挖掘用户意识的洞察力。

五、结语

泛在化下的图书馆服务需要适应知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信息得环境发展所必须的。信息环境的泛在化, 也带动着科研用户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行为泛在化, 对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就要从学生的自身需求角度来思考, 协助用户筛选信息。泛在化的服务也显示出知识服务的趋势, 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只有顺应学生用户的需求才可以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形式等到开拓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 李文文, 郑建明.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构建[J].情报科学, 2011.

[2]徐德斌.Google数字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11.

[3]肖丹, 康丽峰, 王学光.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资源 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泛在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泛在学习的效果,但随着互联网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泛在学习资源呈现“信息冗余、存储不足、有所限制”等局限性。本文将探讨泛在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泛在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及建设模式。

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法体现资源与问题的相关性;2.资源基本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3.资源内容单一,趣味性差;4.过于追求动画效果而干扰了学习者对关键信息的获取;5.缺少交互设计。

三、资源的设计思路

1.从学习者需求出发;2.建立优秀团队;3.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建立课程资源要求资源及其组合而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权威的、专业的和方便获取的;4.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立足于学习者需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媒体使用形式的选择,理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优化用户的学习效果;5.资源建设与应用关系。充分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从而使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达到一体化;6.资源共享。应遵循相关的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实现共享和共建。

四、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

目前,百度知道已经实现用户和百度聘请的知识专家共建信息资源的方式。借鉴百度的经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1)用户向数据中心提出一个信息索取请求,数据中心从信息库中自动调取相应的信息(3),通过(4)(2)反馈给用户。如果没有所需信息,则数据中心将用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5),由知识专家和会员解决后反馈给用户,数据中心通过一定标准整理信息,收入数据中心信息库(7),形成数据中心新的信息资源。以后再有用户索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则自动以FAQ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五、服务平台的实现

1.门户网页设计。(1)通过友好、美观的首页,提高数据中心对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2)通过规范的界面布局、格式和操作方法,减轻用户记忆的负担;(3)整合网页资源;(4)支持移动学习的需要。

2.通过多种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各类推送抽取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出现,读者能够直接检索图书馆书目信息、电子书刊等资源并能下载全文,从而实现与图书馆的无缝连接。

3.多角色参与用戶服务工作。泛在环境中用户服务工作不再局限在数据中心。校外用户和各行业知识专家也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数据中心管理员更多地扮演裁判角色,或者由校外用户来裁判信息质量。

六、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虽然它现在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它使学习没有时空的限制而更自由,使学习不受设备的限制而更便捷,使学习内容可选择而效率更高,而泛在学习的基础是资源,优质的资源有助于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自主、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14-22.

[2]百度百科.泛在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339.htm.

[3]虞敏.大用户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任家乐.支持泛在学习环境的图书馆资源、服务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24-27.

[5]周文娟.基于云计算的英语泛在学习模态与学习资源研究[J].远程教育,2012(4):73-78.

[6]张志祯,齐文鑫.远程教育资源库:交互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7(6):42-4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甘肃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生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884)研究成果;2014年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大学英语课堂生成性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泛在知识 篇5

1泛在知识环境与嵌入式学科服务

1.1泛在知识环境

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定位于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境是面向未来知识型社会的由数据信息、软件、硬件、网络设施、人等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结构, 这种数字化的全面的信息基础设施凭借空前的存储、计算和数据传输能力, 为知识的产生、传播、获取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 数据信息、人、 设备等资源之间充分发挥作用来服务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构建了泛在知识环境[1]。

1.2嵌入式学科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

泛在知识环境对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服务理念、服务场所、服务模式、服务能力、服务形态等方面为学科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定位, 如图1所示。

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未来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它是以用户需求驱动为中心, 以构建适应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 将学科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有机嵌入用户物理空间和虚拟环境,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约化的信息服务,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架构、机构调整、服务升级、资源配置等的全新运行机制。在这种主动交互的开放式的信息交流模式中, 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成为用户信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从隐性、零散、游离到显性、集中、沉淀, 实现了服务的无处不在与触手可得。提升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和服务本质。如图2所示, 在集知识聚集、加工、交流和传播于一身的动态的学科知识社区中, 来自学术研究团队成员和个体的研究主体, 将科学研究、素养培训、情报服务、参考咨询等方面的学科服务需求传递给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将信息、知识、情报通过资源、过程、情感、技术等路径全面嵌入到研究主体的研究活动中, 基于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质量反馈, 图书馆及学科馆员不断优化服务策略, 布局服务空间, 提升服务质量[2]。

2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

嵌入式学科服务, 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途径嵌入到用户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 ( 如图3所示) , 深层次地开展学科信息服务。

2.1基于实体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2. 1. 1嵌入教师的教学环境为了实现拓展及延伸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目标, 学科馆员应主动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与教师的密切合作中, 协助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实践等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以及评价工作, 通过开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 为学科建设提供个性而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 。学科馆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嵌入教师教学环境: 一是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科前沿、学术动态进行搜集与整理, 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优质资源支持。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信息教育, 进行文献检索与应用的培训, 使他们熟练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提高信息的应用能力。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教学内容。学科馆员与主讲教师共同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由学科馆员主讲一两节课程, 重点推介图书馆学科资源与信息服务。这种嵌入式教学服务, 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 密切了图书馆与院系的关系。 2. 1. 2嵌入用户的科研环境基于对学科前沿动态、发展现状定性定量的分析, 学科馆员以科研合作伙伴的角色深入到用户的科研环境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与分析, 为重点科研用户提供优质的参考价值高、针对性强的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在课题的选题、 申报、研究进展、成果鉴定与转化等各个环节, 提供贯穿全程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协助用户优质高效地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 。在这种全程式的知识服务过程中, 学科馆员增加了专业知识与科研素养的积累, 提升了学科服务能力, 实现了与用户的互助双赢。

2.2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基于虚拟空间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人机互动中, 使用户享受到图书馆可见、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有以下几种服务方式: 1) 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学科服务嵌入到i Pad、手机、学习机、阅读器等智能设备中, 基于以上设备的高普及率、便携且功能多样等特点, 实现新书通报、参考咨询、借阅信息查询、数据库检索等掌上阅读工作, 实现了学 习的高度 实时性和 随身性 。2) 开展RSS的个性化推送服务。采用web2. 0技术RSS聚合学科信息, 根据使用者的个性需求, 将图书馆学科专题信息及特色信息推送到用户计算机桌面。3) 建立学科Blog和学科QQ群, 打造互动学术社区, 在互动中引导读者进行交流和反馈。4) 将快捷菜单嵌入到用户常用的软件和网站中, 使用户在不登陆图书馆网站时依然可以便捷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3]。

3嵌入式学科服务实施策略

3.1理念创新, 把握用户需求, 顶层设计学科服务

理念的创新在嵌入式学科服务必备的基本要素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 形成用户驱动的服务理念, 规划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体系、顶层设计和服务流程。把握用户需求的特点与动向, 变革人员、组织机构, 重新规划信息资源布局, 构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学科服务平台, 优化学科服务策略, 拓宽学科服务渠道, 以多种方式融进用户的教学、科研环境中, 形成一种真正为用户服务的机制, 在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个性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中实现图书馆自身的价值。

3.2协调各方, 重组学科团队, 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以服务至上的理念, 协调各方力量, 全方位的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工作。争取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 将嵌入式学科服务工作制度化, 是活动常态化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寻求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 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 共同推进学科服务工作。学科馆员走出图书馆, 以多种方式嵌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环境中, 获得用户群体的主动配合。加强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团结协作, 营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以功能化协作为基础, 加强交流与沟通, 提升学科服务的整体水平。积极向上的学科馆员团队对服务开展至关重要。组建由学科馆员、流通、期刊、参考咨询、采访、 编目、网络技术等部门协同服务的工作团队, 共同完成学科联络、知识组织、信息推送、资源推介、个性化服务等任务。学科馆员团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系统的专业知识、奋发的开拓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研究前沿、最新动态, 明确学科资源的分布与配置, 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应该运用多种方式, 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与自身素质[4]。

3.3依托技术, 创新服务手段, 丰富学科服务内涵

先进和完善的服务技术是图书馆实现服务功能的重要条件。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计算机操作环境与用户交流平台, 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导航, 加强与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 如BBS、RSS、QQ、Blog、E mail等, 增强学科化服务的系统性与实时性。移动技术可以提高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与价值, 整合策略能够完成知识与异构数据库间信息的多种检索, 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日常流通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挖掘出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深层价值。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挖掘、存储、处理、发布知识资源, 有效地融入到用户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中, 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5]。

4结语

泛在知识环境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新的信息环境下学科服务的闪光点与增长点, 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形式, 搭建服务平台, 为增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 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构建视角。

参考文献

[1]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1) :27-42.

[2]张德林.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J].图书馆学刊, 2012 (1) :100-101.

[3]杨蔚琪.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2) :88-92.

[4]田芳.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理念与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7) :205-208.

泛在知识 篇6

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了“未来的浪潮:NSF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Wave of the Future:NSF Post Digital Library Futures Workshop)研讨会”,会后在《知识在信息中迷失》中指出,要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服务范围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来推动知识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KE)。①泛在知识环境(UKE)实际上就是指由软硬件、网络、信息资源和人有机组成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成普遍、综合便于利用设备资源发挥作用的知识环境,它具有知识的泛在化、服务的智能化、体系的协同化等诸多特性。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通过网络设备、智能化终端等获取所需知识,并能够进行实时交流讨论等,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新常态。

2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

2.1 服务方式和手段临挑战

传统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图书馆通过招标、预定等方式将图书、期刊和各种数据库引进到图书馆,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刊,通过网络使用数据库资源。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电子设备,如笔记本、掌上电脑、手机等,这些电子设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传递,高校图书馆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这样使得图书馆的中介作用被削弱,高校图书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不再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在在线网络期刊、在线电子书等平台定制阅读相应的内容,高校图书馆面临着用户量急剧减少,图书馆资源处于呆滞流通量降低的尴尬境地。

2.2 欠缺合作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一直固守“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理念。许多高校图书馆出现重复采购现象,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共享意识差,思想不同等原因,未能达成馆际共识,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很少互通有无,造成了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固守自身发展的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或机构的联合、协作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2.3 资源不足

在中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出现经费紧张现象,造成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入困境阶段,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来源于校内年度拨款经费;二是来源于图书馆的项目经费。虽然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都在逐年上涨,但是从整体情况看,经费依然紧张,情况不容乐观。在这其中,还存在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普通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差距,据高等院校图书情报委员会2004年的一份统计来看,在所调查的426所高等院校中,位居经费前10位的有9所是重点院校,位居榜单最后的几所高校,每年经费都不足10万元,由此可见,即使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也由于层次等不同因素的原因,造成高校图书馆经费大相径庭。由于经费短缺,不得不每年减少纸质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的订购数量,即使硬件设备老化,也无法进行维护更新,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滞后,无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3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

3.1 谋求共建共享,树立大资源观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高度发达的现在,还是有一些图书馆不能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理念。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渠道,每个图书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图书馆如果还坚持以往的资源建设的理念,必将被这个信息社会所淘汰。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树立大共享、大馆、大服务的观念,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可以补充馆藏资源,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当代信息化飞速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在自身现有条件下,改变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理念,建立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的方针,走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才能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以用户为中心

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的传播环境发生变化,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渠道,用户能以方便、快捷的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的中介作用被削弱,读者可以通过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和电子出版商等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身处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面,要尽可能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单纯依靠自身拥有的馆藏资源,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因此,图书馆不仅要加强纸质资源的建设力度更要加强数字资源的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一直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完全做到,如其还存在服务手段单一化、服务内容片面化等问题,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文献传递利用费用较昂贵等问题,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只有真正把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实处,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才能适应大环境。

3.3 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国际在信息传播界、出版界等为推动科技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OA资源的影响力和作用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OA资源具有很多优点,不仅比传统的出版模式更简单,而且价格低廉,容易获取。高校图书馆不仅馆藏资源丰富,而且信息检索技术也相对发达,高校图书馆肩负着知识传播的任务,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OA资源结合起来,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学科建设,选取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OA资源,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OA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馆藏建设特点,充分利用有益于教学科研的网上免费全文期刊资源,建立符合高校图书馆现状的检索平台和导航数据库,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OA检索导航系统。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

4 结论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种新的数字环境,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理念,它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机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谋求何种发展道路,探索新的信息资源策略,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成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摘要:泛在知识环境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环境,在此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用户需求都发生了改变。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图书馆相互合作、资源等方面面临挑战,文章就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亚军,任碧凤.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

[2]黄康美.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

[3]吴燕,张志强.泛在智能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J].情报科学,2007(1).

浅议泛在学习 篇7

一、泛在学习的定义与研究概况

(一) 泛在学习的定义

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早在南宋时期,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而不学, 无一时而不学, 无一处而不学, 成功之路也。”这是泛在学习学习理念的最早体现。一般认为, 泛在学习 (Ubiquitous learning) 就是指任何人 (anyone) 在任何时间 (anytime) , 任何地方 (anywhere) , 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身边的任何设备, 获取任何资源与信息 (anything) 进行学习的4A学习方式, 隶属于非正式学习方式的一种。笔者认为, 泛在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随时随地的“学”, 注重开放性、随意性, 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真实情景的学习, 其概念内涵十分抽象, 外延十分广泛, 任何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都可涵盖其中。

(二) 泛在学习的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始于国外。1988年初, 计算机科学家马克·威瑟 (Ma Weiser) 首次提出“泛在运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的概念, 同时以他为首的PARC计算科学实验室 (CSL) 开始了关于泛在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简称UC, 普遍存在的计算) 的研究, 现在又称为普适计算 (Pervasive Computing, 简称PVC, 普遍渗透的计算) 。[1]在此基础上, 日韩衍生出了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work) 、欧盟提出了环境感知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 、北美提出了普适算法 (Pervasive Computing) 等, 这些说法与描述虽不尽相同, 但基本的理念一致, 都是指将泛在计算技术自然而深刻地融入到人类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伴随着泛在计算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植入, 泛在学习 (u-Learning) 的研究应运而生。

此后, 发达国家纷纷将Ubiquitous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策略的重要一项。日本政府开展“U-Japan”计划, 期望在2010年成为Ubiquitous Japan;美国提出“Vi-on 2020”, 希望能展示未来Ubiquitous教育环境;欧洲也提出LEONⅢ项目, 分析了未来的Ubiquitous教育环境和对策;韩国推动“IT839策略”, 期望在2007年达到“U-KOREA”的目标等。[2]

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较晚。2004年12月2日,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泛网论坛”在北京召开。同时, 以推动中国泛网时代早日到来和促进泛网产业链快速形成为己任的中国泛网论坛组织也宣布成立。2006年10月18日, 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篌本学先生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上提出了“泛在信息社会”的新理念。[3]此后, 国内教育技术界展开了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热潮, 各种研究与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是相对于国外而言, 国内的研究力度要小, 而且多基于说明和展望型, 就如何实施泛在学习的研究较少, 处方型的研究与实践甚微。

二、泛在学习的优势

泛在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理念。学习的需求和资源无处不在, 故学习本身应该是泛在的, 这种新型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相对于以往的学习方式, 如: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E-learning和M-learning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 泛在性

任何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进行学习与发展。学习者不受年龄、性别、时空等限制, 可以即时地、简易地获取所需资源, 进行随机的、短流程的且无节制的学习, 可与专家、教师或其他学习同伴进行同步或异步地交流和讨论, 实现交互。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在智能化、泛在性的学习工具支持下, 具有泛在性, 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 十分简易。

(二) 主动高效性

泛在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自我导向的主动学习过程。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者根据实时的需求, 通过泛在设备进行学习与讨论, 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者学习主动高效,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 持久连续性

泛在学习是持久性的学习。只要学习者愿意, 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状态直至自己取消, 同时所有的学习过程及学习中的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 学习具有持久连续性。

(四) 方便灵活性

泛在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泛在设备进行学习与交流, 相对传统的计算机及移动终端设备, 泛在设备具有更方便的可携带性和可操作性, 学习方式十分灵活, 在泛在计算技术的支持下, 学习者的学习能很快的适应, 学习具有自适应性。

(五) 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泛在学习倡导学习者不受年龄、性别等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 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为时间上贯穿人的终身, 空间上充溢人所处的任何场所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泛在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具有泛在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简易地开展, 学习资源易获取, 且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而相对于E-Learning和M-Learning, 泛在学习的支持技术和设备更加简易、智能化, 学习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总之, 泛在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三、泛在学习的局限性

泛在学习尽管优势明显,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应盲目地追从与吹捧, 而应理性分析、对其加以全面的思考。

(一) 学与教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基于泛在计算技术进行学与教, 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教师与学生面对的信息资源太过丰富, 孰重孰轻很难把握, 且设备的屏幕大小、输入方式、学习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在泛在学习中, 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易集中, 要想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易受到其他影响, 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教学目标不易达成。

(二) 教学管理较难实施

通过泛在设备进行教与学, 教学管理很难实施。虽然在泛在技术支持下, 教学管理的手段更加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 但对于人人都具备简易的泛在设备, 如何有效地、统一地进行管理是难上加难。

(三) 支持服务体系不足, 实施存在障碍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 需要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泛在学习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很少, 且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很有限, 泛在技术还未完全实现, 加上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还不尽完善;通信网络的覆盖面不全;网络带宽较窄等均不能满足泛在学习的要求。故泛在学习的有效实施中还存在不少的理论与技术障碍, 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和深入研究。

另外, 泛在学习的实现除需要基本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外, 还必须有相应的学习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在泛在技术发展的初步阶段, 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还很少, 学习资源与内容还很有限, 智能化的学习软件、教辅软件还有待开发, 泛在学习的资源建设才刚刚起步, 缺乏经过实际验证的、适合于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有效资源。

四、泛在学习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4A学习, 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 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它也给教师、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泛在学习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固定在学校的课堂中, 虽然一些多媒体技术、设备的出现优化了教学, 但是这些设备、技术的使用操作很复杂, 不为广大的教师所使用, 其价值得不到发挥,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教学内容多基于课本、显得较单一。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 具有泛在性、主动高效性、持久连续性、方便灵活性等优势,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 倡导一切“傻瓜化”、“智能化”, 使教与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加上一些傻瓜智能的教辅软件的出现, 教师和学生不再受传统的技术限制, 教与学变得更加方便、简易。泛在学习的实现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师生可以通过简易的泛在设备获得所需的资源, 教与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地拓展, 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性, 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同时教育管理也渐渐趋向于智能化、现代化和自动化。

(二) 泛在学习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 对教师的影响

在泛在技术的支持下, 教师可以更加简易地开展教学, 但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习者可以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教师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 教师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如何组织教学成了头等问题, 且在泛在学习理念影响下, 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 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泛在学习中的研究者、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者的学习伙伴, 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知识结构将需要重新建构, 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起点的学习者学习需求。

2. 对学生的影响

泛在学习倡导学习无处不在, 尽管学习者不再受年龄、性别等的限制, 可以自由地、无节制地进行学习, 但是面对泛在设备提供的众多信息资源, 学习者该选择怎样的信息与资源、如何学习、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 泛在学习要求学习者要有更高的自觉性和更良好的信息素养, 否则学习者将迷茫处于知识的海洋里, 找不到彼岸。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泛在计算理念的日益普及, 泛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泛在学习相比以往的学习方式具有泛在性、主动高效性、持久连续性、方便灵活性等优势, 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泛在学习仍存在诸多不足, 通过泛在学习实施教学, 学与教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教学管理难以实施, 更重要的不足还在于其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备, 实施中仍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尽管基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已持续几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从实际应用层面上来看, 仍没有普及到教育领域中去。泛在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给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值得深思。

对于一个新兴事物, 我们应当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理性对待。在国内外持续的研究热潮中, 审慎地分析泛在学习实施的可行性十分必要, 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与学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对其进行理性定位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它具有诸多优势, 但是在现阶段, 它仍然无法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反, 它同E-learning和M-learning一样, 应当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来补充、支持和辅助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 而不是一种完全替代。

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 如何将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整合, 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 泛在学习的理论、技术、资源也还有待研究。我坚信, 泛在学习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 它的出现与大力推广实施必将给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李户一.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2) :9-12.

[2]朴成日.韩国重视U-learning的时间与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9) :33.

[3]刘婷, 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106-108.

泛在学习及其关键技术 篇8

泛在(Ubiquitous)的技术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的出现。泛在学习又称为无处不在的学习,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出不受时空限制的、创意性的、高度自主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环境。

2 主要特征

2.1 易获取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进行学习。

2.2 即时性

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开放环境中的任何计算设备,用户配备的移动设备可以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与环境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连网。

2.3 交互性

泛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实现与学习伙伴、教师进行交互,从而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2.4 适应性

泛在学习环境通过传感器收集有关学生和环境的上下文信息,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及表现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应性与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

2.5 协作性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每个学习者节点都是对等的,学习者既作为客户端又作为服务器,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取资源或为同伴提供资源,以共享社会认知过程,完成知识的构建。

3 技术支持

泛在学习环境包括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3个部分。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以感知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实现泛在学习环境的适应性与个性化学习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1 上下文感知计算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人会连续不断地与不同的计算设备进行隐性交互,这时需要系统能感知在当时的情景中与交互任务有关的上下文,使学习环境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行为以及真实世界的环境参数的变化,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情境的资源与服务。因此,上下文感知计算是实现泛在学习环境中新型人机交互的基础。上下文感知计算是指系统能发现并有效利用上下文信息(如用户位置、时间、环境参数、邻近的设备和人员、用户活动等)进行计算的一种计算模式。上下文感知计算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上下文的获取、上下文的建模、上下文推理和上下文的存储与管理。

3.2 宽带网络技术

建立泛在网络的基础是高带宽接入,这是泛在环境得以维持的基础。学习内容的传递、学习交互的发生、学习伙伴的沟通和学习服务的提供都建立在高带宽网络基础之上。

3.3 微处理计算技术

带有记忆功能的微处理器被内置于任何物体和设备中,每个微处理器所记忆的是有关所附实体的信息。当学生接触这些物体或设备时,传感器检测他们的相关境脉并且开始向学生的学习终端中传输相关的学习内容。

3.4 服务器模块

服务器模块包括学习资源库、教学策略分析单元和学习者模型数据库,用于管理网络学习资源及存储上下文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动态和积极的帮助,促进学生通过交互和反馈来加深理解。分析学生对测验的反应,并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更多的信息。

3.5 无线技术

无线技术能够保证移动学习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传感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如蓝牙和WIFI技术。

4 结语

泛在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与个性化的服务,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但目前感知技术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生活,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之路还任重道远,相信在泛在学习视野下,教育领域会发生重大变革,为我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6.

[2]Vicki Jones and Jun H.Jo,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An adaptive teaching systemusing ubiquitous technolog,http://www.ascilite.org.au/conferences/perth04/procs/pdf/jones.pdf.

公共图书馆泛在服务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泛在信息环境 泛在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97-01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迈入了多元化、多层次、具有高度交互性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进入到一个具有普遍性、透明性和智能化特征的泛在信息环境。在泛在智能网络支持下的信息平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以人为中心。泛在信息环境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顺应泛在信息环境、创新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成为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泛在图书馆概念的提出

“泛在”的英文单词是Ubiquitous,源自拉丁语,意思是普遍存在、无处不在。1991年,美国施乐公司的Mark Weiser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文章中预言了21世纪的计算将是泛在计算。1995年,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Charles B.Lowry首先提出了泛在化图书馆的理念。2005年,Lowry博士撰文指出泛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模式。在2006年的国际图联大会上,美国南乔治亚大学图书馆的LiLi Li提出了在图书馆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泛在图书馆的6个特征:网络化、全天候、开放存取、多形式、多语种、全球化。LiLi Li泛在图书馆的特征一经提出,便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可见,泛在图书馆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作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应革新传统服务理念,创立以用户为中心、多元化的、具有高度交互性的新型服务模式。

2 泛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2.1 以用户为中心

公共图书馆则面向全社会服务,不设置任何门槛,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的最明显的特征和本质属性,也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即使在泛在信息环境下,公益性特征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泛在公共图书馆的核心服务理念必须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用户数量和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

2.2 嵌入式服务

嵌入式技术和目前的台式计算机架构技术不同,是通过无线网络同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通讯设备连接起来的特殊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在用户生活环境中各种嵌入信息通信设备,使用户和图书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图书馆服务渗透到用户的移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3 高度交互性

泛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革新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突破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藩篱,使图书馆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拉近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开放存取的全新服务模式,使用户和公共图书馆之间保持7×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交流环境,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2.4 多元化

在泛在公共图书馆环境中,多元化服务理念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服务资源的多元化:泛在信息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表现为纸质文献、视频、音频、讲座、读者沙龙等多种形式,而服务的方式则表现为到馆服务、电话咨询、文献传递、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2)用户群体的多元化: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服务群体的广泛性,除成人用户外,还为未成年人、盲人、农民工、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提供专门的服务。

3 泛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1 公共图书馆联盟服务

数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为泛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组建泛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可以充分发挥泛在信息环境下各成员联盟馆的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如实现计算机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地方文献联合征集、地方文献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功能,从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

3.2 移动数字服务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各大中型图书馆先后推出了“掌上图书馆”等数字服务。“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而移动信息服务集成了三大工程在移动终端服务领域的优势,成为为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提供资源访问和应用服务的平台。数字利用终端设备延伸、拓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传输与服务,提供实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3 流媒体服务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是使用视频传送服务器把数字资源做成数据包发出,用户可以在网络上通过解压设备对这些数据进行解压,节目就会像发送前那样显示出来。流媒体主要包括音频和视频,是网络技术和音视频技术的有机结合。这种数字资源无需下载,可以在线实时实现连续播放。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开展视听点拨、视频讲座和远程教育等活动。

3.4 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

数字电视已经进入千家万户,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和电视技术的发展,普及数字电视图书馆就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常州市图书馆和镇江市图书馆都已经开展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数字电视图书馆依托于广电网络平台,融合了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报刊、展览、讲座和多媒体课堂等丰富的馆藏资源,并把这些数字资源利用数字电视媒介推送给千家万户,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区域性覆盖,是实现“文化惠民”的有力举措。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们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广泛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现了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因此,建设泛在公共图书馆是大势所趋,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并推动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泛在信息环境必将最终形成,将进一步变革泛在公共图书馆传递信息、服务开展和社会教育的方式,泛在公共图书馆将真正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

[2]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

[3]高兆云.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J].情报杂志,2008(2).

基于云计算的泛在学习研究 篇10

云计算是一种虚拟服务器作为新的计算模型的核心, 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 是网格计算的进一步运用, 它把各种软硬件和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单个和集体用户的一种技术。它是程序服务、基础架构服务、平台服务的集合。

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弹性伸缩。云计算的资源可以随用户的规模动态伸缩以满足用户的应用和用户规模变化的需要。二是快速部署。也可称作灵活性, 足以适应各个开发和部署阶段的各种类型和各种需求。供应商可以部署资源, 及时根据用户的需求, 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所需的资源。三是资源抽象。用户在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的时候不知道这些资源和服务的具体物理地址, 用户不知道资源的地址, 但是用户身处不同的地方却可从云上获得连续的资源, 这里的资源主要指云上的资源。四是自治性。云计算系统里的系统的软硬件和资源存储可以自动配置, 具有极大的自动性, 使得用户能够获取所要求的服务。五是高性价比。云计算的所有运算和对资源的管理都是在云上, 是以虚拟的方式来运作的, 对物理资源要求比较低, 投入成本低, 获得效益大。

二、泛在学习概述

泛在学习所指的是一种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的学习, 使用者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学习有需求, 都可通过适当的工具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选择都是自主的, 资源和信息唾手可得。泛在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泛在性。泛在性是泛在学习的首要特点, 泛在性的意思是学习的发生是泛在的, 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存在于广泛的生活和生产空间中。二是易获取性。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访问与获取将不再是困难的, 人们可以用身边的任何内嵌计算机的物体或智能终端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三是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在智能终端同学习伙伴甚至不同的教师, 专家进行同步和异步通信, 有用的信息是直接从环境中反馈来的, 学习者和这些教师、专家、学习伙伴可以通过泛在网络互相交流。四是情景性。在泛在环境下学习者意识不到计算机设备的存在, 人不是和计算机进行对话, 更多的是关注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即可体验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五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学习者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转化为问题来解决, 学习者解决的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是以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核心, 进而引导学习者来解决问题, 以此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三、云计算下的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

(一) 硬件环境构建。

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最普遍的组成部分是硬件系统, 这就需要泛在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结合运用。在云计算技术下, 这些设备通过技术整合都可以和云进行连接, 使各个硬件设备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和软件程序。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硬件设备包括目前各种计算设备、穿戴式设备、移动智能终端, 在未来周围的各种物体也将嵌入各种大小的计算机, 而且这些计算机和各种设备都是和云互联的。

(二) 软件环境的构建。

软件环境是硬件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真正的连接平台, 是使用者和虚拟世界的纽带, 是泛在学习的关键一环。由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虚拟的平台, 所以开发者可以在云计算提供的虚拟平台上开发各类适用的软件, 云计算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 所以软件平台的构建需要考虑网络连接的安全性、稳定性、异构性, 考虑学习者数据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学习者身份的层次性, 地域的广泛性等诸多因素, 而且开始向个性化和情境感知方向发展, 以期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单个学习者特点的专业服务。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项目都在朝这样的方向发展, 如:美国MIT大学的MWOW项目;欧洲也在开发一个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在线语言学习系统。清华大学正在开发名为智能课堂的项目, 目的是追求现实环境的智能化, 该系统能智能感知师生上课的动作和需求, 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来帮助教学。

四、云计算在泛在学习中的作用

泛在学习作为未来学习模式发展的主流趋势, 虽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一) 解决学习资源的配置问题。

互联网上的教育学习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资源来自各种权威的和不权威的组织和个人, 所以资源的分布和优化是个问题, 用户将信息共享到云上, 云平台会对用户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存储、优化, 以此可以最大效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可以共享资料到云上, 通过云平台将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方便用户查找使用,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 提供应用和平台, 减轻终端的配置和硬件负荷。

虽然在泛在环境下, 各种计算机嵌入到各种物体中, 但是受技术和自身存储的限制, 各种智能终端的存储空间和处理速度都有限, 利用云计算, 用户通过从云上获取应用软件, 节省了空间, 减小了投入和维护成本。而通过云服务商提供的开发环境可以为用户开发各种软件, 这些软件通过云平台提供给学习使用者。对于开发者来说减少了开发和维护程序的成本, 对学习者而言, 可以自由从云上面获取自己所需的应用软件, 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 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整合。

1. 学习内容的整合。

泛在学习环境下, 学习内容和各种学习信息将十分丰富。泛在学习资源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资源, 而是云网络下拥有的所有信息资源, 乃至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可为学习的资源, 凡是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地方都可纳入学习场所之内。云服务器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要求来整合有益的信息并为学习者保存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学习资源通过云得到扩展和跟进, 学习者在没看到计算过程的同时获得学习任务的调整, 当学习者移动, 学习内容保存在云上也随之移动, 当学习者有需要的时候只要运用身边的智能终端就可以继续保存在云上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进度, 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 实现了无缝对接。

2. 学习活动的整合。

基于云计算的非正式活动可以更加自由地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意愿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 而不受教育者的束缚。

3. 学习共同体的整合。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者和人的交互, 而这些人的角色各异, 有专业的教育者, 也有业余的知识提供者等, 以此组成学习共同体。而云计算技术可以让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自由,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4. 学习交互。

学习交互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可以和云上的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科专家、甚至环境中的任何物体进行无缝的交互。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云平台和伙伴探讨, 经验心得可以通过云平台交互共享, 也可以向云平台上的专家寻求帮助, 无论学习者身置何处, 都能通过基于云计算的泛在环境里获得来自云上的帮助和云上的资源, 从而促进学习的提高。

5. 学习服务。

云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云服务, 包括云软件, 云信息。结合云技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支持服务。学习服务主要包括智能型学习服务、远程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供给服务等, 在云计算技术下还可以个性化定制各种服务, 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 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解决泛在环境的构建和泛在环境下学习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云计算将计算及存储任务放在云服务器中进行, 学习者通过移动和固定的云设备, 在云平台和云程序的支持下, 随时共享和获取学习资源, 使得学习资源得到最大的整合。通过云计算, 学习者还可按需定制和设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自我选择学习环境等, 使得学习者随时随地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获取学习信息。

摘要: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解决泛在环境的构建和泛在环境下学习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云计算将计算及存储任务放在云服务器中进行, 学习者通过移动和固定的云设备, 在云平台和云程序的支持下, 随时共享和获取学习资源, 使得学习资源得到最大的整合, 通过云计算学习者还可按需定制和设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自我选择学习环境等, 使得学习者随时随地可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获取学习信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泛在学习,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潘基鑫.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上一篇:西部高校贫困生下一篇:校园墙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