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平台策略

2024-07-15

双平台策略(共7篇)

双平台策略 篇1

微博、微信作为社交平台, 以其便捷性、自媒体性、开放性、社交性等独特的特质, 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的社交往来迎来了左手微博、右手微信的“双微时代”[1]。据新浪网统计, 截至2013年3月底,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增长到5.36亿, 比2012年底增加6.6%, 微博日活跃用户数比2012年底增长7.8%, 达到4980万[2]。同时截至2012年底, 腾讯微博注册账户数已达到5.4亿, 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3]。而微信也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新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短短两年时间微信用户量得到爆炸式增长, 据统计, 截至2013年11月, 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 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4]。随着双微时代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通了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 并进行了官方认证。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开通将开启图书馆营销的新模式, 将有利于开展一系列资源推广和读者服务活动宣传。因此, 探究双微时代公共图书馆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微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微博, 微型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4]。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少于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5]。目前国内比较大的微博网站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微博的主要功能包含发布、转发、关注、搜索、私信和微博@等功能。发布功能使微博用户可以像QQ聊天工具、博客等方式记录信息, 每条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符;转发功能使微博用户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从别人的微博转发到自己的微博, 并且在转发过程中可以原来内容的不改变, 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转发后自己的粉丝都可以看到此微博内容, 他们可以选择再次转发, 并加上评论, 如此循环, 信息实现了快速有效传播。关注功能是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 成为这个用户的粉丝, 那么这个用户发布的更新内容会同步出现在关注者的微博页面上。评论功能是用户可以针对别人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评说;搜索功能是系统可自动搜索出包含某一关键字的微博内容, 从而实现信息的聚合。私信功能是微博用户可以只给关注自己的用户发送私信, 这条私信只能被对方看到, 从而实现私密的交流。微博@功能是实现“对他说”的功能, 这一功能加强了微博发布的针对性。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可以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3], 但是需要消耗少量数据流量。微信的主要功能是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等功能。聊天功能是支持彼此间为好友的用户之间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 (包括表情) 和文字, 也支持多人群聊。添加好友功能是支持查找微信号 (或手机号、QQ号码、扫描二维码等方式) 添加好友。实时对讲功能是微信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和一群人语音对讲, 但与在群里发语音不同的是, 这个聊天室的消息几乎是实时的, 并且不会留下任何记录, 在手机屏幕关闭的情况下也仍可进行实时聊天。

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型自媒体, 两者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

(1) 信息发布的实时性。微博和微信的实时通讯功能较强, 它不同于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方式 (如ICQ、QQ、MSN等) , 更注重于信息内容本身。由于目前手机移动终端普及和WIFI网络增多, 再加上移动手机的便捷性和多媒体化, 这使得微博和微信用户普遍使用手机更新内容并浏览信息, 这缩短了信息发布的时间, 体现信息发布较强的实时性。

(2) 信息形式的多元性。与传统媒介工具不同, 微博和微信支持的信息发布内容更加多元化。微博和微信除了支持传统的文字、图片、表情外, 微信还支持语音短信、视频等信息内容, 可以实现“语聊”、“图聊”、“涂鸦”等[6], 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内容将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扩散。

(3)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由于微博具有转发功能, 微信具有分享朋友圈功能, 因此在双微平台上每个用户面临是双重角色, 即每个人既可能是发布者、喝彩者, 又可能是旁观者、阅读者、参与者, 几种角度可以相互交错, 这大大提供彼此之间的互动性。

(4) 信息传播的立体性。网络以及手机终端等媒介非线性传播特点, 直接导致了微博和微信信息传播的无结构特征, 即任意的某个终端信息都可能和手机上的无数微博和微信用户形成互动, 逐渐就形成了自身推广的平台, 因此微博和微信可以实现图片、语音、文字和视频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导致信息传播更具立体性。

2 微博、微信对公共图书馆营销的影响

微博、微信拓宽了公共图书馆营销的渠道, 优化了公共图书馆营销策略的方式, 降低了营销的成本, 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给公共图书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

2.1 以双微平台为载体, 对公共图书馆营销的积极影响

(1) 零成本的对外平台。对于传统的公共图书馆营销方式来说, 需要借助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宣传推广。而微博、微信营销只需出版商在相应平台上注册账号, 并进行认证就具备官方性质, 从而方便地进行营销活动。“双微“作为一个免费的对外平台, 可以免费地拿来使用。可以由专职人员进行打理, 也可以由非专职的人进行管理。它可以看成一个宣传服务的窗口, 不需要考虑资金方面的问题, 这样大大地节约了公共图书馆营销的成本。

(2) 图书信息传播便捷, 形式多样。由于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规模具有较大优势, 使得图书信息传播更加方便、便捷。图书营销在微博、微信中可以采用推送图书信息进行广告, 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信息。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 微博、微信的营销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 可以设计各种线上图书销售活动、话题讨论活动、名人推荐等, 形成品牌效应, 来发展潜在的读者关注微博、微信平台。

(3)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用微博、微信平台, 出版商可以及时、有效地接收到读者对于图书营销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的反馈, 方便出版商作进一步改进。读者对于图书信息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来告诉出版商, 促使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贴近读者的需求和满足读者的希望。这将对营销产生巨大的影响。

(4) 开展推送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可将用户的需求及时推送给图书馆, 图书馆利用“双微”平台可以与图书馆现有的数据库结合, 不仅可以向读者推送现有的数据库, 还可以进行馆际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进行各类服务的推广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助于营造营销环境, 也有助于话题营销的开展, 快速吸引注意。

2.2 双微平台对公共图书馆营销带来的挑战

(1) 微博、微信裂变式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裂变式传播也称为病毒式, 指某用户发布信息后, 此信息在短时间内被其他用户转发, 且转发量在短时间内以成千上百的数字增长。“双微”的这种特性, 使得公共图书馆在扩大正面影响的同时, 也可能将图书馆的负面新闻迅速大范围传播。与此同时, 微博、微信中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汇集交织, 其中难免遇到黄色、暴力污染。这些会给公共图书馆营销带来挑战。

(2) 微博、微信信息碎片化给用户辨别能力带来了冲击。所谓信息碎片化就是指无论是微博每条最长140个字符还是微信语音对话等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得人们很难完全获取信息, 而总是面对不连贯的、片段化的信息。由于字数的限制导致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用户在阅读微博信息、进行微信沟通时, 只能看到信息发布者、表达的观点, 而无法有着自己的判断、分析。这些都不利于公共图书馆的营销。

3 双微平台下公共图书馆营销的创新策略

公共图书馆的营销策略必须建立在图书馆双微平台的内容、特征和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 对图书馆双微平台的发展有全面的把握, 而且借鉴其他机构的营销手段和图书馆自身特点来打造适合于双微平台下公共图书馆营销的策略。

3.1 组织微话题, 丰富微博、微信内容

微博、微信是公共图书馆宣传服务的新方式, 是图书馆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平台。当发布信息时, 管理者可以组织微话题, 把发布的内容发划分为不同的话题。主题模块主要服务于图书馆的服务与宣传工作, 可集中发布在公共图书馆节假日放假与开放公告、介绍数据库资源、推荐图书等方面, 也可以转发新闻信息与新闻评论、摘录与名言名句等, 丰富话题内容。另外, 微博、微信管理者还要经常及时更新内容, 从而得到粉丝的持续关注。

此外, 公共图书馆对于丰富微博、微信的内容, 还可以从读者入手。出版商可以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对优秀图书、新书以及签售活动等进行相关介绍, 同时在微博、微信平台中征求读者看法与意见, 便于制定图书营销策略。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可以将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第一时间推送, 抓住读者眼球, 同时, 只要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 都可以第一时间与出版商取得联系, 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 读者对于图书的意见和思考也能及时反馈给出版商和编辑, 出版商对于这些问题又可以更正反馈给关注的读者, 进一步完善图书营销服务体系。这也是相对于传统营销方式来说, 微博、微信营销的一大优势。

3.2 微博、微信与多种营销方式结合发展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 微信、微博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 这只是图书营销的一部分, 一些传统的线下营销还是值得采用的。虽然微博、微博信息推送及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但其还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由于字数的限制导致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得用户在阅读微博信息、进行微信沟通时用户得到的只是不完整的信息。此外, 多数图书馆微博、微信缺乏与其他媒体平台加强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微博、微信平台, 应该与一些线上的官方新媒体加强平台合作, 进一步丰富图书馆在线上的营销内容。

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的单向整合图书信息推送还是值得适当使用的, 新书发布会、签售活动等也是可以和新媒体平台结合发展, 在多种营销方式促进下共同发展, 对于微博、微信碎片化信息的缺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弥补, 对于图书馆营销整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优势互补, 可以推广增加效率, 到达资源的最优利用。

3.3 建立一体化的微博、微信平台

图书馆申请微博、微信的实名制认证是官方身份的一种权威的象征, 读者们一旦看到这个平台就知道是该出版商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出版商的主编、各个专项编辑以及营销人员, 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账号, 均需实名认证, 实现编辑的微博、微信账号和出版社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一体化, 在各自的主页上添加公告栏、联系方式、友情链接等重要信息, 上传视频或循环播放图片, 开设留言板让粉丝咨询、投诉或表扬, 畅所欲言。一体化的微信、微博平台的组建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 组建之后对于图书营销来说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寿.“双微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集美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14 (4) .

[2]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3]腾讯微博.http://t.qq.com/.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5]王慧娟.高校图书馆微博营销探究[J].科技创业家, 2013 (11) .

[6]慕名.微信们要革谁的命[J].通讯企业管理, 2011 (8) .

双平台策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17~79岁,平均48.2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0例,意外摔伤6例,重物砸压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8例,Ⅵ型11例。入院后详细体检明确有无头颅、胸腹部及骨盆重要脏器损伤,明确有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患肢血管、神经损伤,患肢行跟骨牵引或下肢支具临时制动,并患肢抬高,局部冰敷,给予甘露醇或七叶皂甙钠消肿等治疗;同时进一步行患肢CT及MRI检查评估骨折及半月板,韧带损伤程度,待伤后患肢肿胀大部分消退、皮肤出现皱纹(Wrinke征阳性)即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于手术台,患肢大腿根部绑气囊止血带,压力为50 k Pa,患侧膝关节下垫软枕,保持膝关节轻度屈曲约15°。所有患者均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小切口,先行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于胫骨近端偏后侧作长4~5 cm切口,显露隐神经及大隐静脉并予以保护,逐层分离,纵行切开内侧副韧带浅层,并剥离部分鹅足附骊点,直视下掀起半月板观察关节面塌陷程度,复位内侧平台骨折满意后钻入2枚钢针临时固定,缺损处植骨,置入1枚“T”或“L”型支持钢板固定,拔出钢针,然后行膝关节外侧“S”型切口,长10~12 cm,起自髌骨外侧缘2~3 cm,沿髂胫束向下至胫骨嵴外侧,锐性剥离部分胫前肌,显露外侧平台关节面,并以内侧平台关节面为参考,复位外侧平台关节面,如复位后残留骨缺损,则使用人工骨或自体髂骨填入空腔并压实,置入1枚高尔夫或“L”型锁定钢板固定。C型臂透视确认关节面平整,钢板及螺钉位置及长度满意,直视下观察有无半月板损伤,同时行侧方应力实验及前后抽屉试验,直视下探查关节内结构,如合并半月板撕裂或内外侧副韧带断裂及带有部分骨块的交叉韧带损伤,则于平台内固定完成后一期作相应修复处理。修复后需使用支具或石膏托外固定4~6周,交叉韧带体部断裂则待二期关节镜下修复重建。术毕,切口旁另戳小切口置一根负压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棉垫均匀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感觉、末梢循环,进行患肢肌力训练及踝泵练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同时促进患肢肿胀消退。一般术后24~48 h负压引流量少于50m L即可拔出引流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48 h,不常规抗凝治疗。如无韧带损伤,则术后引流管拔出后进行持续被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功能锻炼。术后2~3周切口拆线,术后4~6周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锻炼,术后12周后根据复查X线结果提示骨折愈合逐渐由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术后2年骨折愈合,择期取出内固定物。

1.4 疗效评价

术后定期行患肢正侧位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或断裂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情况。采用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评价指标包括膝关节的活动度、疼痛、膝关节稳定性、行走等,其中27~30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可,0~9分为差。患者随访时需行患肢及健肢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并详细记录胫骨平台塌陷程度,胫骨平台最大横径以及后倾角。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取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2~24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00°~135°,伸直0°~10°。患膝与健膝胫骨平台塌陷程度,胫骨平台最大横径以及后倾角,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膝关节采取Rasmussen评分,优24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10%。

典型病例为一26岁男性患者,交通事故致左侧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为需要手术治疗的复杂、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目的为解剖复位关节面、恢复下肢力线、植骨及坚强内固定,从而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Ⅵ型)

图2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端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满意

3.1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特点

Schatzker分型为胫骨平台骨折众多分型中应用最为广泛、经典的方法,SchatzkerⅤ型为胫骨内外侧平台骨折,Ⅵ型为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合并干骺端和骨干完全分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同时为双柱或三柱损伤[2]。该类型骨折为高能量复杂骨折,内外侧柱或内外侧柱及后柱严重损伤,严重破坏了膝关节稳定性,不可避免损伤了韧带、半月板,增加了复位及内固定难度[3]。该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尤其为腓总神经损伤,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体检,避免漏诊。因合并小腿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肢高度肿胀,出现张力性水疱,皮肤张力大,伤后抬高患肢并需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及感觉,末梢循环,警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3.2 把握合适手术时机

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较重的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有时合并部分皮肤破损,创面污染,伤后肢体迅速高度肿胀,出现张力性水疱,因此,影响手术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软组织损伤程度及是否获得及时正确处理[4]。一般伤后24~72 h为伤后肢体肿胀高峰期,若此时仓促手术,创面出血多,将进一步加剧局部创伤,加重肢体肿胀,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并且切口张力大,难以一期闭合切口。除非开放性骨折和合并血管损伤需急诊处理外,采取分阶段治疗,先治疗软组织,然后处理骨折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一般情况下,根据损伤控制理论,伤后1周左右为最佳手术时机[5],此时局部创伤反应消失,肢体肿胀大部分消退,皮肤出现皱褶,软组织出现自身修复,术后出现切口坏死及感染率明显下降。

3.3 术中操作要点

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前外侧标准“S”型切口联合内侧小切口。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内侧平台相对较完整,往往为一大骨块或粉碎程度相对较轻,很少出现关节面毁损及严重塌陷,而外侧平台常出现劈裂、塌陷移位明显,复位相对较困难,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原则[6],优先复位内侧平台相对较容易,然后以内侧平台为解剖标志复位外侧平台。对于青壮年胫骨平台骨折,可选择支撑钢板;而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普通钢板,螺钉把持力差,可选择锁定钢板,相当于内固定支架作用,减少内固定失败率。普通支撑钢板与胫骨近端解剖形态一致,螺钉从钢板远端由远及近逐个固定,钢板近端普通拉力螺钉需最后拧入,如果先固定钢板两端螺钉,根据弓弦原理,钢板与骨皮质间空隙间产生张应力,可使复位满意的骨折端畸形与再移位。而有时普通钢板塑型预弯后仍与胫骨近端解剖帖服欠佳,钢板近端可远离关节面固定,这时可不通过钢板近端钉孔使用1~2枚半螺纹拉力螺钉固定。使用锁定钢板时,骨折复位满意后可先使用普通拉力螺钉固定,然后使用锁定螺钉,最后将普通螺钉更换为拉力螺钉或者仍保留普通螺钉。

3.4 双切口及双钢板内固定优点

复杂胫骨平台损伤重,常合并内外侧柱或内外侧及后柱严重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表明[7],采取内外侧钢板呈一定角度联合固定承受的最大载荷为单纯外侧钢板固定的4倍,骨折端坚强内固定,骨折端稳定性良好,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因胫骨结节区域血供相对较弱,采取正中直切口放置2枚钢板需广泛游离皮下软组织,且手术视野有限,放置2枚钢板较困难,需持续牵拉两侧皮瓣,势必进一步破坏局部皮瓣脆弱的血供,目前已较少采用。因胫骨内侧柱较表浅,显露较容易,采取小切口即可操作,故采取胫骨前外侧标准切口联合偏后侧小切口,但需确保两切口之间的皮肤桥宽度大于7 cm[8],可避开胫前缺血区域,保护切口周围组织血供,不破坏骨折端血运,可降低切口坏死及感染发生率[4]。安放2枚钢板时,为避免置钉过程中螺钉相冲突,事先应明确计划2枚钢板及每一枚螺钉具体位置与螺钉方向。对于普通支撑钢板,螺钉方向可调整;而对于锁定钢板,由于螺钉与钢板锁定机制及角度稳定界面,一旦钢板固定后,锁定螺钉方向固定,不可调整。在终极固定前,需使用C型臂透视明确钢板及螺钉位置,避免反复调整。增加了切口暴露时间,增加出血量,这一点应注意。

3.5 术后康复锻炼

关节内骨折术后需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进行锻炼。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因患者惧怕疼痛,不愿意早期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为避免术后出现关节僵硬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叮嘱患者尽早主动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同时可使用CPM机辅助锻炼[9],可促进肢体肿胀消退,通过关节面模造,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康复锻炼过程需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膝关节屈伸幅度,不可操之过急,强行被动活动,否则容易出现反应性滑膜水肿,加重膝关节疼痛。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重建膝关节稳定性,软组织保护较好,创伤小,牢固固定,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飞,尚希福,姚刚.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1):70-75.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曹骏敏,周建刚,谈俊,等.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4):580-582.

[4]闫英杰,程战伟,冯凯,等.双侧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伤,2012,25(7):557-560.

[5]黄保良.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2):177-178.

[6]徐应坎,李强,申屠刚,等.三种手术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3):281-283.

[7]El-alfy B,Othman A,Mansour E.Indirect reduction and hybrid external fixation in management of comminuted tibial plaeau fracture[J].Acta Orthop Belg,2011,77(3):349-354.

[8]Mills WJ,Nork SE.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high-energy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Orthop Clin North Am,2002,33(1):177-198.

双平台策略 篇3

关键词:有限切开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胫骨平台复杂骨折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多为高能量钝性损伤所致, 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传统单切口双钢板固定需跨过胫前缺血区, 且剥离广泛, 容易造成皮瓣坏死及术后感染, 而单侧钢板放置, 内侧柱缺少支撑, 骨折复位易丢失, 常并发膝关节内翻畸形。2006年6月-2011年9月年笔者采用有限切开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33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4例;年龄26~58岁, 平均43.5岁;伤后至手术治疗时间不超过21 d, 平均11.8 d。按AO分型, B型患者16例, C型17例;按Schazker分型, 其中Ⅳ型8例, Ⅴ型13例, Ⅵ型1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膝关节正侧位及膝关节CT三维重建, 并予行跟骨牵引, 维持伤肢力线, 利于软组织肿胀消退, 待软组织条件具备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选用腰硬联合麻醉, 患者取平卧位, 伤肢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 屈曲膝关节, 以便更好地暴露外侧平台;先行后内侧有限切开, 暴露胫骨内侧边缘, 向前暴露内侧平台, 牵引复位, 恢复内侧柱力线后, 用“T”或“L”型支撑钢板固定;再行前外侧胫骨结节上有限切开, 尽量避免胫前区剥离, 以减少软组织的并发症, 向上牵开外侧半月板, 暴露外侧关节面, 以内侧关节面为对照, 沿原始骨折线“翻开”外侧骨块, 通过“骨折窗”撬拨复位塌陷关节面, 并给予植骨, “合上”外侧骨块, 应用MIPPO技术行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插入固定, 术中C臂X线透视确定钢板固定位置合理, 活动膝关节检查膝关节稳定性, 修复撕裂半月板及韧带, 留置内外侧负压引流后, 缝合切口;本组33例均有植骨, 其中自体骨21例, 磷酸三钙人工骨12例。术后给予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 术后第3天开始主动活动, 6~8周后伤肢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33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4~26个月, 平均18.7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2~18个月, 平均15个月。术后1年疗效评定, 以“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为评估参照标准[1], 其中优17例, 良12例, 可4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7.9%。所有患者未出现软组织并发症、骨折再移位、关节面二期塌陷及膝内翻畸形;所有钢板及螺丝钉内固定物固定可靠, 未出现松动及断裂。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占到全身骨折的1%,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治疗在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下肢力线, 而因为受伤时能量较高, 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 并因为骨折断端粉碎程度严重常容易并发膝关节畸形及肢体长度改变;术前尽可能恢复膝关节的轴线是必要的, Jeray等[2]认为胫骨平台复杂骨折, 多为高能量骨折, 建议早期给予行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 有利于维持下肢的力线及和肢体长度, 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针对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特点, 伤后及时采用跟骨结节骨牵引, 能有效恢复下肢力线及长度, 并能有效减少软组织并发症,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多为高能量钝性损伤, 加之手术治疗中, 关节面的充分暴露至关重要, 传统的正中切口不但经过胫前缺血区且剥离广泛, 容易合并软组织并发症, 影响骨折端血运, 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有报道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3%~100%;如何减少软组织并发症, 正确评估软组织情况及合理设计切口是必要的[3,4,5]。罗从风等[6]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损伤特点, 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未发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深部感染;另一方面, MIPPO技术的出现, 使得外侧有限切开成为可能, 进一步减少软组织并发症, 骨折断端剥离少, 减少了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王金武等[7]采用经皮微创插入技术 (MIPPO) 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优良率为91.3%, 无一例患者出现软组织并发症、骨折愈合不良及膝关节力线改变。本组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双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未出现明显软组织并发症。

胫骨平台解剖特点决定了内髁较外髁坚硬, 故内侧平台骨折块多为“整块”, 加之剪切力的作用, 骨折块多向后方移位;外侧平台骨折多为关节面塌陷和粉碎性骨折;因而后内侧小切口软组织破坏少, 且便于显露内侧平台, 而小钢板有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减少膝关节内翻的发生率;外侧多为坍陷及粉碎性性骨折, 前外侧切口能充分暴露骨折端, 便于骨折的复位, 且前外侧切口有充分肌肉组织覆盖内植物;对于胫骨平台复杂骨折, 单一外侧钢板固定, 因为内侧柱缺少支撑, 容易出现骨折复位丢失及膝内翻畸形[8,9,10];毛汉兴等[11]比较了三种固定方法, 认为外侧支撑钢板辅以前内侧LC-DCP对于固定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有临床意义。

双平台策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共50例,试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8.54±11.28)岁。骨折原因:车祸13例,摔伤1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韧带损伤1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V型11例,Ⅵ型1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2±11.52)岁;骨折原因:车祸11例,摔伤14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2例,韧带损伤13例;按照Schatzker分型:V型12例,Ⅵ型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试验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以胫骨上端后内侧及前外侧做双切口进入,后内侧于胫骨内侧缘作弧形切口,显示内后侧干骺端骨折线,先清理碎骨及修复塌陷骨以恢复内侧柱力线,暂时用克氏针固定;前外侧自胫骨嵴外侧到髌骨外侧做切口,显示胫骨外髁及膝关节,两切口间隔宽度>8 cm。对塌陷的关节面进行平整,并修复缺损关节,后用克氏针固定,在C型x线机透视下确认复位良好后分别选用4~6孔胫骨解剖钢板固定。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膝关节前外侧联合内侧做9~10 cm的切口,将碎骨取出并修复塌陷的骨骼,暂时用克氏针固定,沿半月板将关节囊切开,暴露关节面,修复并平整关节面,在C型X线机透视下确认复位良好后,在合适位置安放锁定钢板,拧入自攻锁定钉。两组手术中常规修复受损的半月板及韧带。术毕均于内外侧切口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将患肢抬高,常规抗生素静滴3~7 d,并进行膝关节活动功能锻炼。

1.3 评价标准

术后对两组患者拍X片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完全能负重的时间、术后一年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即刻、3个月及12个月的TPA及PA度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低,术后1年HS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TPA及PA度数比较试验组术后即刻、3 个月及12个月TPA及PA度数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损伤性骨折,主要治疗原则和目的是:平整关节面,将塌陷的骨碎片理想复位,修复受损半月板及韧带,保持膝关节处的血液循环及骨折端的稳定、使膝关节活动尽早开始[3,4]。

对于如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手术路径,一直是临床存在争议的问题。据大多研究表明,外侧支撑钢板结合内侧窄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达到更加坚强、固定的结果,并具有复位方便、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提供固定、牢固、防止二次移位、防止膝关节力线改变及膝关节功能满意恢复等优点,因而再次手术的情况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减少。由于关节周围的韧带主要承受拉应力,骨与软骨承受压应力,而胫骨平台骨折存在双侧剪式应力,而单纯的拉力螺钉是对抗不了的,但是采用双钢板固定可牢固的固定钢板近端螺钉,不但可以支撑骨皮质,避免再次移位使关节塌陷,并可坚固支撑,以方便术后进行功能锻炼。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以膝关节中间路入切开复位后内固定,虽也能取得较满意关节面复位及骨折稳定性。但由于胫前区是相对缺血区,如对周围软组织进行切开剥离,使切口产生新的创伤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增加了伤口感染的机会,破坏骨折端的血供,造成愈合时间延迟及骨不连[5,6]。本次试验组患者是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双切口入径,绕开了相对缺血区,有效保护骨折处的血运,有利于愈合。在稳定强度和移位程度上,双切口双钢板岗位固定治疗效果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相比明显具有优势[7,8]。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术后1年HSS评分较对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力学稳定程度上,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试验组TPA及PA和度数术后即刻分别为(86.7±3.6)°、(9.6±3.4)°;均较对照组术后即刻、3个月及12个月的TPA及PA的度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充分说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效降低了软组织及伤口的并发症,在力学稳定程度也更具有优势。与多数学者报道的结果一致[9,10]。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提供持续、稳定的临床效果,且复位方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更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钟华,邬丽云.双切口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19-20.

[2]左才红.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15-16.

[3]蔡文龙,赵强,邓攀.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5):34.

[4]顾三军,李海峰,孔友谊,等.小切口微创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C].2009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79-81.

[5]沈楚龙,陈志维,马洪.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效果评估[J].中国矫形外利杂志,2007,15(20):1524-1526.

[6]陈瑜.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03.

[7]唐光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5):18.

[8]彭光军,衡德峰,周国庆,等.锁定加压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6):476-477.

[9]周恩昌,唐萍,刘士明,等.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治疗[J].中国骨伤,2006,19(10):614-615.

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方法研究 篇5

通过对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机理分析, 提出测距方法, 并对测距精度进行了仿真计算。

1 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特点

1.1 红外测距的优点

红外测距的优点如下:

(1) 隐蔽性好, 可以在自身不辐射电磁波的条件下, 隐蔽地确定目标辐射源的位置。

(2) 成本低, 可以利用系统原有的红外探测系统, 不用增加硬件设备。

(3) 精度较高, 红外探测系统分辨力较高, 比雷达无源定位系统具有更高的测向精度。

(4) 可与雷达系统配合使用, 在雷达静默时, 红外探测可发挥优势, 因为红外探测属于被动探测。

1.2 实现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的条件

(1) 需要两个 (最好性能一致) 的红外探测系统, 分装在两个机动平台之上。

(2) 两个机动平台具备自身定位能力。

(3) 两个机动平台必须能够实时进行信息交换。

2 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算法

2.1 坐标系变换

机动平台双站测距中的两个红外探测器一般相距较远, 进行目标测距计算过程中需要进行坐标系变换。采用的地球模型可能会对计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 故系统采用的是椭球模型。

(1) 局部坐标系。以某一具体地点为坐标系中心, 以当地水平面为坐标系的xoy平面建立直角或球坐标系。如以红外探测系统为中心建立的坐标系。

(2) 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以地球中心作为坐标系原点, z轴指向北极, x轴指向起始子午面与赤道的交点, y轴位于赤道面上, 且按右手系与x轴成90°夹角。可以作为坐标变换过程中必要的中间坐标系。

(3) 大地经纬度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坐标系中心, 纬度是空间的点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是空间中的点与参考椭球的自转轴所在的面与参考椭球的起始子午面的夹角, 北半球规定为正, 南半球规定为负。某点海拔高度定义为该点到椭球面的距离, 在大地椭球面之上为正, 反之为负。

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和大地经纬度坐标系见图1所示。

在进行测距计算时, 各个红外探测系统采用的局部坐标系需要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中。椭球模型用于多探测器数据融合时, 各个探测器局部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是旋转加平移的关系。从某点的经纬度就可以得出以该点为坐标中心的局部坐标系与大地直角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 而该点的大地直角坐标位置就是局部坐标与大地直角坐标相互转换所需的平移向量。

如图2所示, 假设某红外探测系统位于点p (x, y, z) , 对应的经纬度坐标为p (l, b, h) , 则以此红外探测系统为中心建立的局部坐标系有三个坐标轴x, y, z, 它们对应的单位向量为 (1 0 0) T, (0 1 0) T和 (1 0 0) T。设该三个单位向量变换到大地地心坐标系下的向量x′, y′, z′。根据三轴的定义有

假设局部坐标系到大地地心坐标系的旋转矩阵为R, 则有

故有

可得局部坐标系中任意点p与大地地心坐标系下对应点q之间的变换公式如下

其中, (x0, y0, z0) 是红外探测系统的大地地心坐标。

任意两个局部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可以根据上面公式通过先转换到大地地心坐标系来完成。

2.2 空间相交点确定

理论上, 参加测距的两个红外探测系统对同一个目标探测, 两条视线 (射线) , 一定会相交于空间某一点。但是由于平台运动、以及红外探测系统误差, 两条射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不相交。因此, 在仿真计算过程中, 必然导致错误。

如图3所示, 将红外探测系统P1和P2各自的坐标系按照前面的方法转换到大地地心坐标系。在空间中, 最接近视线P1与P2的交点 (目标) , 可以近似的用两条射线的异面共垂线与射线的交点作为目标的位置, 也就是对于目标T, 在红外探测系统P1看来, 位置为T1, 在红外探测系统P2看来, 位置在T2。

2.3 测距计算方法

将两个红外探测系统分别加装在两个机动平台上, 按前面所讲的方法进行坐标转换, 统一转换到大地地心坐标系。如图4所示, 红外探测系统P1、P2以及目标T分布于空间中不同的平面A、B、C, 从T向C平面投影分别交B平面于TB点, 交C平面于TC点, 在B平面上, 过TB点作直线与过P2点与X轴平行线相交于Q1点。从P2点向C平面投影, 交C平面于PC点。

已知同一时刻, P1平台上红外探测系统得到目标T的方位角为α1=∠TCP1X, 俯仰角为β1=∠TP1TC;P2平台上红外探测系统得到目标T的方位角为α2=∠Q1P2TB, 俯仰角为β2=∠TP2TB。

由P1处得到P2的方位角为α3=∠PCP1X, 俯仰角为β3=∠P2P1PC;P1P2距离为L。

设:由P1处测得目标T的距离为D1, 由P2处测得目标T的距离为D2。

可得

3 机动平台双站红外测距误差分析与仿真

3.1 误差分析

在测距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

(1) 机动平台定位精度包括:GPS的经纬度和高度。

(2) 红外探测系统的方位、俯仰指向精度。

(3) 红外探测系统时统同步精度。

(4) 红外探测系统探测概率。

经过分析, 红外探测系统的同步精度相对于平台机动能力, 引入误差相对较小;平台定位带来的误差, 在坐标系转化过程中, 体现到红外探测系统的方位、俯仰志向精度中;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概率很高, 为便于研究, 可以忽略探测概率带来的误差影响。

可知目标距离D1关于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函数为

影响测距距离D1的的误差可以表示为

可得误差计算公式

其中

3.2 结果仿真

设定目标距离:45 km;红外探测系统方位误差:3 mrad;俯仰误差:3 mrad。

按照前面分析, 设置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交点 (目标位置) 为两条射线的异面共垂线与射线的交点。

测距能力受探测范围影响, 最远测距是在两个探测器连线垂线方向。假设两个红外探测系统P1、P2性能一致, 则对目标T的可探测距离范围如图5所示阴影部分。

如图6所示, 测距误差随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加大而降低。

如图7所示, 当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为10 km时, 探测目标的俯仰角分别为0°和10°, 在圆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下显示的方位角对测距精度的影响。

如图8所示, 当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为10 km时, 探测目标的俯仰角分别为10°和20°, 在圆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下显示的方位角对测距精度的影响。

4 结论

文中给出了一种双站被动测距算法, 并对该测距算法进行了定位精度误差分析。仿真结果表明, 测距距离随着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加大而减小;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一定, 与两个红外探测系统连线垂直方向测距距离最远;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加大, 测距精度上升;两个红外探测系统之间的距离一定, 方位角在某些范围可以取得较好的测距精度。

参考文献

[1]郝万亮, 赵剡.基于角度和红外图像信息的弹目相对距离算法[J].航空兵器, 2007 (1) :47-50.

[2]陆一, 王洪迅.导弹逼近告警系统最小告警距离仿真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1 (5) :9-12.

[3]伍友利, 方洋旺.弹载被动系统测距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9 (7) :1684-1688.

[4]赵忠义, 邓天华.基于运动学的机载红外被动测距算法研究[J].红外技术, 2012 (8) :482-484.

[5]谢邦荣.机载红外被动定位方法研究[J].红外技术, 2001, 23 (5) :1-5.

[6]徐志弘, 郑猛.基于红外搜索系统的被动测距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05, 25 (2) :127-130.

[7]吴健飞, 李范鸣.三站红外告警系统被动测距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 36 (4) :560-564.

[8]陈振飞.红外探测系统双站被动测距精度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7 (5) :842-844.

[9]王东, 周清明.红外告警系统被动测距方法分析[J].红外技术, 2008 (8) :440-442.

[10]徐志弘, 郑猛.基于红外搜索系统的被动测距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05, 25 (2) :127-130.

双平台策略 篇6

1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在提高工科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中,实践教学无疑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种实习( 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工作等环节。因此,设置合理可靠的实践环节并确保其质量,就关系到应用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从国外高教界的研究成果看,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高质量的“学校—企业”的实践教育,如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采用的“双元制”( 实践— 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的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充分互动以及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美国各类工科院校也均建立了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来设置校内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如麻省是让经过良好校内训练的大学生进入社区企业进行实训,并将这一部分实训课时设置为总学时的40% 左右。同样,国内高教界也普遍重视各层次的含有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我国在2011年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杨叔子院士也提出“在( 学校) 学中做,在( 企业) 做中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国各知名高校均构建了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工科学生的教学质量。重庆市教委推行的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的要求,突出学校企业的联动,让大学生在校内学知识并到实际中去检验和提高。因此,强化校内实验模拟与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践平台的“双平台”建设是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

现阶段,我国众多公办地方高校大多由专科升格而来,本科教学历史不长,与知名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内容不新、课时不足,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质量调控和评价不完整、不理想等缺点和不足[3]。而重庆三峡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高校,远离重庆主城区,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几乎存在上述全部问题,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创新思维和工程理念更是缺乏。因此,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工程和创新两大能力( 双能力) 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的两大实践平台( 双平台) 是两大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 1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实践改革依托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双平台双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其构建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实践环节是本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2. 2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

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校内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校外工厂实习流于形式的缺点,笔者以图1的“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从下列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 改变按课程分配和管理实验室资源的旧模式,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活动共享式平台,给予大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2) 改变实验教学由单一课程组和学生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兴趣型的大学生学习团队。

3) 改进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食品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案,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工种的特点来灵活编制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4]。

通过这些措施,将原先僵硬的、以验证型为主的校内实验课程改革为以交叉性、开放性、团队性的实验课程,使大学生在校内平台上初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另一方面,将原先流于形式的校外实习进一步改革为严格的、贴近实际的实战锻炼,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2. 3实施流程

在“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实施流程( 见图2)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该实践教学改革朝预期方向顺利推进。

2. 4保障措施

1) 在专业实验课中增添工程设计类和研究模拟类的实验项目。同时,通过对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这一实践课程的强化使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使校内实验模拟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

2) 改革“放羊式”的实习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将学校教师、企业技工以及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门的指导团队。

3) 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保证上述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形成教师工作量分配、教学质量、教材编撰、 经费管理等相关奖惩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3 “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本项目自2010年实施以来,以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模拟和校外实习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目的。2013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该年级近7成学生曾获得学校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种荣誉称号,4级过线率达到78%,6级过线率达到34%。3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每年近40人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4年共申请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3项,且有1组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重庆市二等奖。此外,有142人深入食品生产第一线开展校外实习活动,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良好,截至2013年6月底已达90% 以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也越来越好。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双平台双能力”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覆盖本院应用型专业发酵工程和园艺专业,受益大学生每年可达230人,成效显著。

4小结

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有不足,但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 双平台) 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双能力) ,从而将毕业生综合专业素质与现今社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指出通过构建校内实验模拟平台与校外实习训练平台(双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双能力)的可行途径。同时,详细说明了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内容、流程和保障措施,并结合实例说明“双能力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实施效果。

基于双平台的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0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基础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较强的通识性课程, 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课是非常重要一门工具性基础课, 它对培养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 培养计算机文化素养, 对后面专业课的学习, 对毕业以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以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中, 一个是专业课的学习, 另外一项就是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直接迅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直接的途径, 而公共基础课是学好、用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必须要依据“以服务专业需求、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宗旨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开设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我院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研究教学方法、完善新的教学手段, 目前教学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 教学质量也已经稳步提高。现在教学中都已采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手段, 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可是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实践教学我们也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尽管如此,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 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在当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 是面向全院各个专业进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教学是采用一致的课程标准, 统一的授课内容。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部分知识是不太一样的。如有的专业对Office、Internet等知识要求比较多, 有的专业对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知识要求比较多, 有的专业对操作系统要求的知识较多, 这样现有的统一的课程讲授内容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处, 不知道如何去用, 从而就不认真的学习。

(2) 学习紧, 内容过多, 操作技能不熟练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多, 既有计算机基础知识, 又有常用办公软件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具体有十个模块, 相对比较多, 并且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非常实用。尽管现在许多学生以前都接触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但是往往只是非常的肤浅, 并且不系统。以现在每周4课时的上机练习时间看来, 学生们不能熟练地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况且, 由于学生的考试的压力, 学习中存在严重的应试心理, 把重心都放到考试的结果上, 所以即便考试通过, 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提高。

(3) 教学理念落后, 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差

现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立刻被改变, 教学中多数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习积极性被压抑, 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 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习, 说明教学理念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2 改革思路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工具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在该门课的学习中, 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应用为主。根据所教授的不同的专业, 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和侧重, 通过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应该用在哪, 怎么去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身心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今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建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应该是宽而广泛, 并要以一些非常实用专业应用的案例为主线, 通过“提出问题, 找出方案, 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的教学方式, 从而既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又能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增加学习的兴趣, 提高这门课的重视度。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为了更好的在该门的教学中, 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习和锻炼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搭建一下两个平台, 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该门课的教学效果, 具体是:

(1)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学院较为成熟网络设施, 搭建一网络教学互动平台。通过平台一是可以补充《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 实际应用技巧等内容,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可以实现和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老师提出问题, 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三是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交实践作业, 教师也可以随时批阅, 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

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交互式教学平台, 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 化, 使学生全天候地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可是随时随地的去应用, 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教师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共享资源, 交流教学方法, 心得,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

(2) 组建实践教学平台—计算机服务中心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必须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通过在用中学, 学中用, 才能熟练的掌握一些技能, 现在虽然我们都可以通过机房带领学生练习学习任务, 这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 但是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到真实的工作过程, 全面的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针对这一问题, 并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组建以学生为社团的校内服务中心, 这个中心可以作为校内实心基地, 建立的思想是根据“教室车间化”。利用计算机服务中心, 为学生提供给一真实的实践环境,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过程。该服务中心可以采用计算机公司的方式运营, 可以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维修、计算机组装服务、网站开发、光盘刻录、音视频的处理、计算机病毒防治等许多的工作。

组建以学生为社团的校内服务中心, 建立专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平台, 提供计算机类电子产品知识和市场情况咨询, 并依托该平台开展一系列讲座、大赛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践场所。

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设立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 通过学生的参与到计算机服务中心中,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计算机类服务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的学习目的。另外在服务的同时, 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人际关系,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 真正的锻炼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上一篇:中考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下一篇:基层社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