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育插秧

2024-08-05

机械育插秧(共11篇)

机械育插秧 篇1

几年来, 我区承担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在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到, 水稻插秧环节是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时间最宝贵的重要环节。水稻插秧是迫切需要推广的机械化作业的项目。目前, 水稻生产现状仍然以人工栽植为主, 只有实现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批劳动力的转移;新生代、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 像水稻插秧这样繁重的工作, 能够承担的人员越来越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 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力条件, 几年来水稻插秧机数量大量增加, 是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有利时机。

1.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水稻生产季节性很强, 用工量大, 时间比较集中, 其余时间劳动力将被闲置;而机械插秧就能大大缓解春耕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节省生产成本, 转移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可大幅节约秧田, 增加土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机械化棚盘育秧, 播种均匀, 密度高, 病、菌害发生少, 提高了育秧功效, 秧田利用率提高8倍以上;机械插秧可提高水稻亩产量5%以上,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平均亩增加收入150多元。

3.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保障

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是高效、精准、低耗和可持续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插秧时间和农艺要求, 插秧深浅一致、株距一致, 秧苗返青早分蘖快;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节省成本, 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确保粮食安全。

4.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是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 提高水稻品质的保障

由于机械插秧采用定行、定距、定量、定深栽植, 可实现行距、株距、穴株数、插深的控制和时间集中, 保证水稻插在“腰窝”上, 保证技术要求, 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水、肥、光、药的利用效果, 使植株分布合理有序, 禾苗个体与群体有机结合, 通风良好, 光能利用率高, 从而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少病虫害, 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提高水稻品质。

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

1.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逐步完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不仅要使插秧机作业满足农艺要求, 也要使棚盘育秧既符合农艺要求, 又适应机械插秧的作业技术要求。育出适合机械插秧的秧苗, 达到高矮一致、三叶一心、根盘如毡、乱而不散, 达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相互促进。

2.坚持区域自然条件原则

要做到新、老水田区有区别、平原与山区有区别、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区别, 做到建棚标准有区别, 水田池面大小有区别, 做到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自然条件, 积极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3.坚持积极引导稳妥发展和农民首创原则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推广示范过程中, 既要正确引导农民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又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在品种选择、药剂选择、育秧棚大小的选择和播种时间上, 要与农民协调一致, 确保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失。

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必将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作出贡献

随着水稻生产效益的不断增加, 农民将逐渐增加对水稻生产的投入, 改善水稻生产状况, 平整地面、拆撤小的毛埂, 扩大单池面积, 以适应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的作业;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将逐步增加, 育秧、插秧、植保、收获、整地等环节, 已逐步实现机械化。加大对水稻育秧、插秧的推广力度, 提高机械化程度, 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因此, 水稻育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

机械育插秧 篇2

XX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关于上报“XX县2009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项

目工作总结”的报告

省农机局:

XX县2009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在省、市、县主管局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专家组的精心组织下,我局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同步进行,加快此项技术推广步伐。同时在总结2008年工作的基础上,以水稻育秧为突破口,将农艺与农机充分的结合,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认识,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2009年的主要做法及采取的措施总结如下:1

一、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计划5000亩,实际完成5120亩,主要分布城关镇的太平村、中坝村、解放村,涧池镇的西坝村,平梁镇的新河村、长坝村,蒲溪镇的小街村、蒲溪村,双乳镇的双乳村、三同村,县原种场共11个示范点。示范推广预计平均单产570公斤,实际产量485.8公斤,亩增产37公斤,累计可增加稻谷18.944万公斤。使用插秧机18台,培训技术人员57人,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600人次。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通过示范推广,其优势主要表现:一是节省秧田,机插一亩大田仅需软盘25个,净面积4平方米,按60%秧田利用折合面积6.7平方米,而水育秧(人工插)需要秧田30平方米,机插育秧亩节约23.3平方米,5120亩共节约秧田178.9亩。二是省工省时,机械化插秧每亩成本80元,而人工插秧每亩成本160元,亩节约成本80元,共节约成本40.9万元,并且机插速度快,可抢时插秧,缓解劳力紧张局面。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保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科技、农业局、农综办等涉农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技术专家小组,由省、市、县农机、农技专家组成,同时成立了技术

实施小组。各小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局与项目村签订了“机插秧协议书”,项目村与项目农户也签订了“机插秧协议书”,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保证了项目的成功

针对我县油菜茬、小麦茬、水稻品种结构以及农民种植习惯,科学制定了以水稻旱育旱管为重点,培育多蘖矮壮秧为突破口,采取集中育秧、分户机插的办法。制定了“XX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实施方案”和“XX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点”,技术线路成功,秧苗基本满足机插要求。

(三)加强培训,广泛宣传

为了扩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与4月2日在本县原种场召开了“全县水稻育插秧育秧现场会”参会单位有18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及有关单位领导和农机示范户,共120人参加本次会议。经县政府同意我县于5月23日召开了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为重点的“农机作业现场会”,市农机局领导,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县宣传部、农工部、财政局、农综办、科技局以及十八个乡镇主管农业乡(镇)长、农业综合服务站长、项目村组干部及示范户共计200人参加了本次现场会。通过现场会扩大了宣传示范效果,加快了项目实施的进度。

(四)找准技术突破口,保证示范推广成功

我县水稻生育期较长,川道150—155天,浅山丘陵135—145天,秧龄45—50天,水稻前茬90%是油菜、小麦,针对上述特点,充分考虑长生育期长,秧龄长,采取旱育旱管,培育多蘖矮壮秧,亩用软盘25个、杂交种1公斤,育秧下种时间与常规育秧一致,与4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机插,秧龄45—50天,苗高控制在25—28厘米,单株平均分蘖达到1.5—2个,比2007年育秧多0.5—1个分蘖,基本能满足机械所需的秧苗,解决了单季稻育秧时间长、秧苗生长过快、秧苗超高不能机插的关键问题。

水稻机插方式上采取集中育秧、分户机插。全县共建示范点10处,分11处集中育秧,育秧面积61.4亩,便于操作、便于管理,起到了集约化育秧的作用,做到了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播种不匀,个别软盘基本苗不够,机插时造成漏穴。

2、营养土配肥不均,造成秧苗生长不整齐。

(二)建议

我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项目经过连续3年的示范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经验,尤其是单季杂交稻取得成功突破填补

了空白,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进一步细致研究,形成比较规范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方案”,为此建议延长此项目实施年限,扩大资金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将水稻插秧机列入补贴产品。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三日

抄送:市农机局 省农机推广站 县委办 县政府办 农业局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迎来最佳发展期 篇3

日前,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会上说,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为3000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稻谷总产量近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稻谷平均单产6.212吨/公顷,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国新增水稻机插面积1000万亩,机械化栽植水平比2005年提升了2个多百分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新亮点,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宗锦耀介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已把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列为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并明确提出,水稻优势产区“十一五”基本解决收获作业机械化问题,“十二五”基本解决种植作业机械化问题,经过5~1O年的努力,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篇4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作业,育插秧技术

农业发展靠科技进步, 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节本增效。2009年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泰华基地23.3hm2早稻全部采用机械化栽插作业。机插规范化育秧成本为738元/hm2, 比传统育秧可节约成本327元/hm2。机插成本195元/hm2, 比传统手插减少1 605元/hm2, 两项合计可减少1 932元/hm2。机插速度快, 节约成本明显, 提高效益显著, 深受农户欢迎。采用机械化作业能适应当前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经营, 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现将机械化栽插 (手扶式插秧机SPW-68C、SPW-48C, 久保田农业机械 (苏州) 有限公司生产) 的育插秧技术总结如下。

1 规范化育秧

规格化育秧是机械化插秧的关键, 常用的方式有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及硬盘育秧3种。规格化育秧的显著特点是密度大、秧龄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均要求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茎叶健壮、无病无杂。

1.1 育秧前期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 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 (或大棚秧床) 。按照秧田与大田1∶80~100左右的比例备足秧田。秧床规格:畦面宽约140cm, 秧沟宽约30cm, 深约15cm;四周沟宽30cm以上、深约25cm。秧床板面要“实、平、光、直”。床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 采用机械进行碎土、过筛、拌肥, 形成酸碱度适宜 (p H值5~6) 的营养土。大田需备足营养土1.5t/hm2, 集中堆闷。宜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宜优673、T优158、常规稻佳辐占。播前晒种1~2d, 然后药剂浸种、清洗、催芽、脱水处理。播种芽长不超过2mm。

1.2 播种

工艺流程:铺放育秧秧盘→装床土→洒水→播种→覆土。闽西南部低海拔平原片晚优早种如宜优673、T优158等组合, 播期2月16日, 插秧3月28日, 秧龄40d;播46类型组合2月25日播种, 4月1日插秧, 秧龄35d;播感温型早稻组合, 3月上旬播种, 4月上旬插秧, 秧龄30d左右。

铺放载体。根据不同水稻品种, 机插大田需软 (硬) 盘225~375张/hm2。根据不同育秧方式铺放不同载体。应紧密排放于秧床上, 一般软盘育秧, 规格为28.0cm×58.0cm×2.5cm。在育秧载体上铺放底土, 土层厚2cm左右, 表面平整, 并使床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装淤泥作底土时, 要待淤泥沉实后再播种。

规格化育秧需精量播种。根据品种和当地农艺要求, 选择适宜的播种量。播种量常规稻120g/盘, 375盘/hm2;杂交稻播种量为85g/盘, 300盘/hm2。为确保规格化育种质量, 要求播种准确、均匀, 不重不漏, 出苗整齐。播后覆土。覆土厚度0.5cm左右, 以不见芽谷为宜, 覆土不宜拌肥和壮秧剂。切忌装得过多, 使软盘变形, 影响机插效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搭拱棚或覆盖农膜进行控温育秧。

1.3 秧苗管理

立苗期保温保湿, 快出芽, 出齐苗。一般温度控制在30℃左右, 超过35℃时, 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遇到大雨, 及时排水, 避免秧床积水。在秧苗出土2cm左右, 揭膜炼苗。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日平均气温低于12℃, 不宜揭膜。温室育秧炼苗温度, 白天控制在20~25℃, 超过25℃通风降温;晚上低于12℃, 盖膜护苗。秧苗三叶期以前, 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控水, 促进秧苗盘根老健, 如遇大雨, 需盖膜遮雨。根据苗情及时追施断奶肥和送嫁肥。秧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好防治工作。同时, 应经常拔除杂株和杂草, 保证秧苗纯度。适宜机械化插秧的秧苗要求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参考标准为:叶龄4叶左右, 苗高15~18cm, 茎粗2mm左右, 根数12~15条/苗。

2 大田插秧

2.1 插前准备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 耕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化插秧作业质量。要求田块平整, 田面整洁、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泥浆沉实, 水层适中。综合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 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无机肥。整地后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 并保持水层2~3d, 即可薄水机插。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40%左右 (用手指按住底土, 以能够稍微按进去的程度为宜) 。将秧苗起盘后小心卷起, 叠放于运秧车, 堆放层数一般以2~3层为宜, 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 (清除田头放秧位置的石头、砖块等, 防止粘在秧块上, 打坏秧针) , 使秧苗自然舒展, 做到随起随运随插, 严防烈日伤苗。

2.2 插秧作业

插秧作业前, 机手需对插秧机做1次全面检查调试, 各运动部件应转动灵活, 无碰撞卡滞现象, 运动副的接触处加注润滑油, 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空秧箱装秧苗必须将插秧机苗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 再装秧苗, 防止出现漏插的情况。秧块要紧贴秧箱, 不能拱起, 2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 不留间隙, 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注水润滑, 使秧块下滑顺畅。

按照农艺要求, 确定株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 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 保证适宜的基本苗数。根据闽西的插秧要求, 杂交稻插秧规格选用株行距30cm×16cm, 即插20.85万穴/hm2;常规稻选用30cm×14cm, 即插23.70万穴/hm2。

根据大田泥脚深度, 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 并根据土壤软硬度, 通过调节仿形机构灵敏度来控制插深一致性, 达到不漂不倒, 深浅适宜。插秧深度一致性指一般插秧深度在0~10mm (以秧苗土层上表面为基准) 。选择适宜的栽插行走路线, 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 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度和邻间行距。机械插秧的作业质量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影响至关重要。作业质量必须达到以下要求:漏插率≤5% (漏插:机插后插穴内无秧苗) ;伤秧率≤4% (伤秧:秧苗插后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 ;漂秧率≤5% (漂秧:插后秧苗漂浮在水 (泥) 面) ;勾秧率≤4% (勾秧:插后秧苗茎基部90°以上的弯曲) ;翻倒率≤4% (翻倒:秧苗倒于田中, 叶梢部与泥面接触) ;均匀度合格率≥85% (均匀度:各穴秧苗株数与其平均株数的接近程度) 。

3 机插大田管理

3.1 肥水管理

基肥以有机肥和无机速效化肥相结合施用;分蘖肥宜分多次施用;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结合, 以促花肥为主。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 栽后2~7d间歇灌溉, 扎根立苗。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 促发根促分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晒田, 以“轻晒、勤晒”为主;拔节长穗期保持10~15d浅水层, 其他时间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防止断水过早。

3.2 病虫草害防治

机械育插秧 篇5

浅谈干汊河镇机械化育插秧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任永存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干汊河镇位于舒城县西郊,离县城仅8公里,干汊河镇辖20个村民组及1个街道,人口近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水稻种植面积为4.2万亩。干汊河镇农田平整,水利便利,全镇有种粮大户40户,土地流转1.2万亩,为干汊河镇发展水稻机插秧带来契机。水稻是干汊河镇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县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干汊河镇有早稻面积0.8万亩,单季稻3.4万户,晚稻1.3万亩。2007年以来,舒城县农机局进行多次水稻机插秧示范试验,多次开展机插秧技术培训,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积累了丰富的机插秧经验。

一、水稻插秧机械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为着力点,加大补贴资金幅度,重点推广水稻插秧机。2009年,干汊河镇在西宕、新陶两村分别建立机插秧示范点,新增插秧机3台,示范面积2000亩。以3名种粮大户为主,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秧,统一管理等形式,当年的机插秧水稻通过测产计算,亩均增产60元,节支50元,同时培训机插秧技术能手20人。通过对比、观摩,调动了农民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2010年,干汊河镇在总结08年的基础上,扩大示范面积,增加示范点。机插秧示范点增加到四个,示范面积5000亩,新增插秧机5台,由于技术成熟,工作效率高,省工省时,节省良种,深受农民喜爱,也带动周边群众机插秧1200亩,初步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1年,干汊河镇承担了县级机插秧示范任务。

二、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一家一户的农民种植水稻面积较小,田块较小,机耕路建设滞后;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水稻直播操作简单成本低;机插秧技术还没有被农民完全接受,规模化育插秧才刚刚起步等等,影响和制约了水稻机插秧发展。

三、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的对策

1.多渠道加大对机插秧的投入

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扶持种粮、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购置插秧机,并完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保证零配件的正常供应等。要完善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对实行机插秧的水稻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从利益分配上给予引导、扶持。要保障插秧机燃油的供应,并给予一定的燃油补贴,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2.加大示范点建设,以点促面,推动机插秧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组织等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坚持抓好机插秧示范点,引导他们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代育代插,助推机插秧,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又能增加大户的收入,实现规模经营,走出一条以订单等形式,专门走代育代插之路,实现多赢。

3.全面实现水稻机插秧,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

机械育插秧 篇6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插秧技术推广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为我国的插秧技术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插秧技术推广;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9-1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机械化程度还不够完善。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我国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水平是我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水稻插秧技术在基础推广与发展方面一直停滞不前。本文主要总结了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 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 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机械插秧所选择的秧苗一般是带土移栽,秧苗的年龄在15~20天,叶龄在3.5~4之内,秧苗的高度在12厘米~17厘米。若地里的水越深,机械插下去的秧苗就不会露头,这时就不能够使用机械进行插秧。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 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 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 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 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 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 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的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最大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施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的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又好又快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素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及前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6).

[2] 单付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5).

[3] 陶明德.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推广的优势及不足[J].农机科技推广,2013,(02).

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篇7

1 机插秧培育技术

1.1 前期准备

1.1.1 床土准备。

床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或淤泥土, 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拌肥, 形成酸碱度适宜的营养土。培育1 hm2大田用秧需备足营养土1 500 kg, 集中堆闷[1,2,3]。

1.1.2 种子准备。

选择通过审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秀水134、秀水114等品种。准备大田用种量37.5~45.0 kg/hm2, 秧盘300~375只/hm2。

1.2 适度催芽

根据机插秧的特点, 单季晚稻一般要求在5月17—29日分批播种, 秧龄控制在15~20 d。种子需经晒种、泥水淘种、药剂浸种和催芽;催芽要适度, 一般机械播种的“破胸露白”即可, 手工播种的以芽长半粒谷为宜。芽谷播前在室内摊开晾干4~5 h进行炼芽。

1.3 苗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 (或大棚苗床) 。按照秧田与大田1∶100的比例备足秧田[4]。苗床规格为畦面宽约140 cm, 秧沟宽约25 cm、深约15 cm, 四周沟宽约30 cm、深约25 cm。苗床板面达到“实、平、光、直”[5,6]。

1.4 精细播种

为了确保规范化育秧质量, 保证播种均匀、出苗整齐, 宜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播种方法。

1.5 秧田管理

1.5.1 秧田除草。

芽谷播种后2~3 d, 用隆苗675~900 g/hm2, 对水600 kg/hm2喷雾除草。

1.5.2 湿润管水。

秧苗二叶一心期前, 保持秧田湿润, 晴天满沟水, 阴天半沟水;二叶一心期后间歇灌水, 晴天可日灌夜排, 起秧前2~3 d, 排干沟水。

1.5.3 适量施肥。

一般在一叶一心期 (播后7 d左右) 施尿素37.5 kg/hm2, 于16:00后按1∶100对水洒施;起苗前2~3 d视苗长势, 施尿素52.5~75.0 kg/hm2, 于16:00后按1∶100对水洒施, 作起身肥。

1.5.4 带药移栽。

机插秧苗小, 个体较嫩, 易受秧蓟马、灰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在起秧前1~2 d, 用10%蚜虱净0.6 kg/hm2对水862.5 kg/hm2进行喷雾, 做到带药移栽。

2 单季晚稻机插技术

2.1 大田准备

机械插秧对大田平整度要求较高, 冬闲田要及早进行翻耕, 在插种前再进行旋耕整平, 做到田块平整无残茬, 泥块细匀, 高低差小[7]。旋耕平整后, 沉淀1~2 d再机插, 以防止沉苗、深苗。

2.2 适龄插种

按不同播种期, 控制秧龄15~20 d, 叶龄4叶上下适期插种, 一般在6月上旬开插, 至6月20日前结束。

2.3 插足插匀

插种规格30 cm×12 cm, 插27万丛/hm2, 每丛3~5本, 插基本苗90万~135万株/hm2, 做到无水或薄水软田浅插, 无漏丛、无缺株、无深株, 插种后及时开出丰产沟。

3 大田栽培技术

3.1 科学灌水

机插秧苗较小, 要做到无水或薄水浅插, 浅水护苗, 返青后及时短期露田促根, 浅水促分蘖。当苗数发到300万~360万株/hm2时, 及时加深丰产沟, 排水搁田控蘖, 分蘖末期再次搁田控高壮秆[8]。搁田由轻到重, 分次轻搁, 孕穗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后期防止断水过早, 至收割前7 d断水, 达到青秆黄熟。

3.2 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采用“一基三追”, 掌握总氮肥用量折纯N 255~270 kg/hm2, 一般基肥在翻耕前, 田内施腐熟猪粪或羊肥7.5~15.0 t/hm2, 初平时施碳铵450 kg/hm2、磷肥225 kg/hm2、钾肥105 kg/hm2;追肥, 插后4~5 d施尿素150~180 kg/hm2, 7月中下旬看苗酌施尿素45~60 kg/hm2作壮秆肥, 8月上旬末, 叶色正常褪淡田块, 补施尿素75~105 kg/hm2作穗肥。

3.3 综防病虫草

移栽大田除草, 在机插4~5 d, 用丁苄或双超除草剂拌尿素或细泥撒施除草。在做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 根据病虫预测预报, 及时做好稻蓟马、灰飞虱、螟虫、褐稻虱、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要考虑“一药多治”, 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用量, 达到高效、低污染。

3.4 适时收获

及时收获, 防止割青, 提高稻谷产质量。

参考文献

[1]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8 (2) :43-44.

[2]傅寿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4) :180-181.

[3]朱波, 张立丰.水稻软盘育苗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3) :128-129, 131.

[4]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上) [J].农村百事通, 2009 (2) :51-52.

[5]顾继朴.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8) :60, 71.

[6]何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J].农技服务, 2010 (5) :556, 560.

[7]刘云, 杜茶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 2006 (3) :32-33.

机械育插秧 篇8

2009年以来, 绍兴市农机部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以“创业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服务三农促进增效增收”为实践载体, 坚持“创新强农、科技兴农、服务为农”, 开展了“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绍兴市农艺农机部门紧密合作, 大胆创新, 在浙江全省首创了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 用“铝合金条子作秧板框架+打好4 cm×4 cm的孔的地膜”代替原先的塑料硬盘进行育秧, 对解决水稻机插“育秧成本大”的瓶颈、从而破解“插种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技术经过2年多的试验, 2009年在绍兴袍江新区马山镇章水桥大户早稻大面积示范成功后, 已在全市范围推开, 并吸引了杭州、舟山等兄弟地市专家和农民参观学习。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 突破了“盘式工厂化育秧”的传统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投资大, 程序复杂, 以及大量育秧设备及秧盘存放、搬运的问题, 该技术可使种粮农民每0.067 hm2大田一次性消耗成本比传统硬盘育秧节省20~25元, 加上应用机械插秧每0.067hm2可节省劳动力成本25元, 每0.067 hm2共节省成本50元, 并且农艺简单, 易学易会, 适应性广,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农技专家的充分肯定和种粮农民的大力欢迎, 绍兴市委张金如书记评价:“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创新的技术, 是一项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用技术, 要抓紧推广应用。”2009年全市建立了15个早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示范点, 大田应用面积201 hm2, 预计全年示范应用点超过30个, 推广面积可达1 333 hm2, 直接为农民节本增收90余万元。

在推广应用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工作中, 突出以下“四重”措施。

1. 政策激励重创新

坚持把创新作为强农的不懈动力。2009年绍兴市政府继续对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的给予每0.067 hm250元专项补贴和激励农业技术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对粮油生产技术获得省市科技 (丰收) 奖的给予每项2万元专项奖励外, 绍兴市农业局先后出台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创新加分、建立市县农业工作联动机制、设立争先创优竞赛和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激励系统干部创新创业。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列为2009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加以全力实施。

2. 科技协作重攻关

为突破水稻机械化育秧这一瓶颈性、关键性技术, 建立了以局长任组长, 农机、农艺、种子专家组成的攻关协作组,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从品种筛选、育秧方式、播种育苗、插种机型到高产栽培技术的各环节联合攻关, “双季稻机插关键技术的试验与研究”项目列入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 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连作晚稻杂交化机插技术、简易本土规格化育秧技术、不同行距插秧机技术、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 已经形成了机插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规程, 绍兴地方标准正在抓紧制订中, 使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突破, 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更好地为种粮农民自觉接受应用。

3. 宣传发动重示范

以点带面推动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应用, 3月以来, 已先后组织召开了种粮大户技术培训会、农业局长和农技干部现场会、早稻插种现场会等3次全市性的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会议, 全市已新购置了插秧机130余台, 建立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中心33个, 建立早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示范点15个, 涉及5个县 (市、区) 11个乡镇15个村, 各地都在示范点组织召开了早稻机械插秧现场会, 全市共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25次、培训1 500余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2 000余份, 加强对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的宣传、讲解与田间示范。通过早稻一季示范, 为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推广应用打好了基础。

4. 联系指导重服务

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的措施与建议 篇9

1 主要措施

1.1 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筹措资金

肥东县农机部门积极筹措资金, 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 又争取了市财政补贴10%和县财政补贴10%的政策支持, 农户购买一台插秧机, 仅需出一半钱即可,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购置、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

1.2 不断探索创新, 发挥技术效益

1.2.1 育秧软盘的选择

经过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的对比试验, 双膜育秧成本较大, 育秧材料多数农户都是一次性使用, 同时人工切割秧片不规范, 容易影响机插秧质量。软盘育秧操作性和育秧质量比双膜育秧效果更好, 软盘可重复使用3~5年。

1.2.2 育秧模式

根据目前土地承包经营制实际, 对一家一户育秧和插秧机经营者有偿服务, 由农机人员与农机户对育秧技术进行指导, 把有机户和无机户的得益联系在一起, 加快了技术推广的步伐, 对各农业示范点, 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服务、统一种植的“五统一”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了全县水稻机插秧的进程。

1.2.3 育秧用土的改进

选择沙壤土田块作为秧田, 采取直接在秧田中打浆上盘, 减少用工成本, 减少劳动强度, 育秧方法简便、易作。

1.3 强化领导, 明确职责, 相互配合, 整体推进

肥东县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 各有关部门、示范点和种植面积大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机械化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于组织完善, 领导得力, 层层落实任务, 级级夯实责任, 为水稻育插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1.4 狠抓技术培训, 加快技术普及

2010年为了搞好全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 邀请了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结合我县实际条件, 制定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讲义, 对全县各乡镇的机插技术骨干和农机户进行了实地培训, 共培训农户500余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推广力度小

2010年全县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农机部门下放由乡镇政府管理, 部分乡镇农机管理人员被分流至其它部门, 农机管理形同虚设, 目前部分乡镇农机推广几乎停滞。

2.2 机械化整地、育秧技术还不能配套

目前肥东县水稻机插环节的作业质量仍耕整地质量和育秧质量的直接影响。从目前全县水稻种植的现状来看, 育秧技术还不成熟, 秧苗质量不高, 农户没有完全掌握标准化育秧技术。

2.3 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组织作业有难度;二是机具维修成本太高。

3 几点建议

3.1 把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和农机推广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 让基层的农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2 加强水稻机插技术示范推广与立项培训。设立

专项资金, 建立水稻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开展以机插育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培训。3.3加大水稻机械化技术装备的推广力度。首先应制定长远而系统的规划,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 促进全县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增加。同时加强水稻标准化育秧和水田平整等环节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其次加强育秧和插秧环节的技术配合。在育秧前对农户进行育秧技术培训, 育秧时召开育秧现场会, 严格按照机插标准进行育秧, 对重点机插户实行上门服务指导, 开通农机服务热线, 为农户答疑解惑。

3.4 鼓励农机化服务组织作业。结合我县实际情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要点 篇10

1 机械化育秧关键技术

1.1 秧苗培育指标

毯状秧苗的主要指标:苗株一般高在12~17 cm之间, 茎基宽大于2 mm, 白根在10条以上, 地上百株干重至少大于2 g, 叶龄3.5~4.0叶, 无病虫害。对均衡群体的秧苗要求:根系发达、盘结好, 常规稻要求成苗1.5~3.0株/cm2, 杂交稻则为1.0~1.5株/cm2;秧块标准为提起不散, 形如毯状, 盘根带土的厚度在2.0~2.5 cm之间, 保持厚薄一致[1]。

1.2 苗床土准备

苗床土一般采用向阳背风、排灌方便、土壤较好的菜园土, 对拟定的地块进行小于15 cm的浅耕, 稍做晾晒, 待到土壤达到用手捏碎但又不板结的程度, 即含水率达到20%~30%的时候, 再用微耕机进行3~5次的反复浅旋耕, 再铲取地表不大于10 cm的土用粗米筛筛过, 去掉前作物残茬和石块, 保证细土粒的直径小于5 mm, 按1∶10的比例均匀撒入经过堆闷充分熟化的农家肥, 注意未经腐熟的厩肥不可使用。一般该苗床土在冬天就准备好, 经过一冬的冻融, 开春时泥土地会变得细软松碎, 而且富含营养成份。

1.3 软盘铺设要求

在实际铺设软盘时, 要注意软盘底面与厢面的紧密贴合, 不可出现架空的现象, 然后在相邻的软盘之间填充适量的细土, 并且互相靠紧。苗床上软盘的四周也要用细土填实, 以防止细盘填入床土后软盘机械变型而引起胀盘。育成的秧块要达到28 cm×58 cm, 才符合插秧的技术要求, 从而减少机插时漏插或断行的情况发生, 保证机插时顺畅送秧。

2 机械化播种关键技术

因为机插育秧苗龄短、秧苗弹性小、播量大的特点, 所以在实际播种时要按照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长短、水源情况以及前后的作茬口来考虑安排, 宁可“田等秧”, 也不能“秧等田”。一般日均温在8~10℃时即可。

播种前种子要按照常规的方法选种、浸种、消毒以及催芽, 并将软盘中的苗床土用水充分浇透, 1 m2的软盘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2.5 g按600倍稀释后均匀的洒在床土上, 如果天气晴好气温高, 则用量减半。在苗床土消毒后, 将刚破胸露白的芽谷分3~4次均匀称量撒在苗床土上, 再用细土将种子覆盖好, 覆盖厚度以不见芽谷为宜[2]。覆盖后禁止浇水, 以防止苗床表土大块板结被秧苗顶起。然后覆盖平膜并搭好拱架, 拱高在40~50 cm, 再将拱中心用绳子扯骨, 压好四周, 然后再将一层遮阳拱膜盖在平覆膜, 抽针齐后再揭去平膜。

3 机械化插秧关键技术

3.1 秧苗起运

机插水稻要尽量用中、小苗栽移, 为防止秧苗枯萎要尽量减少秧苗的搬动次数, 为保证秧块的尺寸, 要做到秧苗随起、随运、随插。为避免底层压力过大、秧块变形、折断秧苗, 运秧时层数的堆放一般不超过3层。待秧苗送到田边后要马上卸下、平放, 以使秧苗尽量自然舒展。如果运送过程中阳光强烈, 则要注意防晒遮阳, 以防止秧苗被晒坏。

3.2 大田整理

耕整地质量的好坏对于插秧作业的影响也很大。大田的基肥一定要足, 中肥田一般每667 m2可以施25%人畜肥500~750 kg和复合肥40~50 kg做底肥, 然后进行翻耕, 以做到土肥交融、全层施肥。大田整理要求无杂草、田面平整、无杂物稻茬、表土软硬适中、田面高低适度、下实上烂[2]。为了提高机插的质量, 大田整理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沉实, 以避免栽插过深或倒秧、浮秧的情况出现。待到沉淀不结板、泥水分清后即可插秧, 保证薄水层约2 cm为最佳。

3.3 插秧要求

万州区分水镇属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域, 海拔300~500 m, 一般每667 m2插1.5万丛为宜。插秧机的行距是固定好的, 为30 cm, 所以品种不同的水稻要用手动来调节株距手柄, 行株距是30 cm×13 cm。通常情况下常规稻每丛插2~3粒谷秧, 而杂交稻每丛则为1.0~1.5粒谷秧。并且要调好插秧的深度, 一般情况下以小秧块的上表面和田面相平为宜。当机插的缺株率高于10%时, 特别出现了较大的天窗或者较长的断垄时, 为保证匀苗, 要适时的进行人工补缺, 以利高产。为防止因大雨田间的水层过深或者客田串水而造成倒苗、漂苗或者淹苗的情况发生, 在机插后要及时做好“平水缺”。

4 田间管理技术

4.1 及时补苗

机插的秧苗会受到机械、育秧质量以及整田质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一定空株情况, 所以要留下一部分秧苗, 以便在机插后进行及时的人工补缺, 从而提高秧苗的均匀度, 降低空株率, 保证秧苗的基本数量[4]。

4.2 水分管理

栽插秧苗时的水层深度一般为1~3 cm, 这样有利于秧爪的清洗, 也保证了秧苗不漂、不倒、不空插, 并且还可以防止高温蒸苗。机插的秧苗小, 为利于秧苗的返青成活, 通常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当秧苗进行活棵分蘖期, 就可以用薄水露泥勤灌, 从而达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以水调肥、分蘖早生快发的要求。机插秧苗的分蘖势相对较强, 高峰苗来势较猛, 可以针对这种情况把自然断水落干晒田提前到预计成穗数达到85%的时候, 然后再进行反复多次晒田[5], 直至田中不陷脚, 白根满田, 叶色落黄淡褪, 田中炸丝裂, 从而控制秧苗基部节间伸长以及抑制无效分蘖, 从而提高根系的活动。水稻在孕穗、抽穗时期水量需求较大, 这时要建立起浅水层, 以促进颖花分化发育以及抽穗扬花。在灌浆结实期要实行间歇灌水法, 即“前水不见后水”, 干湿交替, 以更加利于养根保叶, 防止水稻早衰。

4.3 施肥平衡

施肥要视稻田的肥力而定, 一般土壤施纯氮150~180 kg/hm2可以, 氮磷钾配比为1∶0.5∶1, 分蘖肥与氮肥中底肥的比例为3∶7。

摘要: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裁技术, 可以降低劳动强度, 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节本增收。结合生产实际, 介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水稻,机械育插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帅林根, 周振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三十问”[J].南方农机, 2010, (1) :31-32.

[2]刘开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中应纠正的几种做法[J].现代农业装备, 2010, (1) :88.

[3]吴亦鹏.水稻插秧机械化有赖技术创新[J].农机市场, 2010, (6) :14.

[4]喻春莲, 任光俊, 池忠志, 等.四川水稻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J].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 (3) :636-640.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篇11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播种,插秧,肥水管理

1 苗床准备

选用土壤肥沃, 无残茬、砾石、杂草, 无污染的壤土;大田常规水稻一般需备细土1 200~1 500 kg/hm2;肥沃的土壤一般机械粉碎、过筛后可直播使用;其他土壤提倡在冬季完成取土, 拌入一定有机肥熟化后方可使用。当土壤水分适宜时 (含水率10%~15%) , 进行过筛 (土质黏性大的还要先粉碎) , 要求过筛后土粒直径不大于5 mm, 其中2~4 mm直径的土粒达到60%以上;经过培肥的土壤, 过筛后堆放并用农膜覆盖继续熟化[1]。流水线育秧的秧床秧板宽度1.7 m (含秧沟) 。

2 播种

选择分蘖性好、适合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品种。常规品种按135 g/盘、插375盘/hm2计算, 约需种子45 kg/hm2。晒种1~2 d, 用泥水去杂去秕, 用2 000倍稻种清浸种48 h, 清水淘洗后催短芽 (推荐使用催芽器) , 机械流水线播种的破胸露白即可。芽谷摊开晾干4~5 h进行炼芽。单季晚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分3~4批播种 (按秧龄 (20 d左右) 和机插速度确定) 。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 铺底土、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播时秧板中间坚拉1条绳子, 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1行经流水线播好种子的秧盘 (采用净高为2.5~2.8cm的硬盘) , 每秧板横放2行, 秧板两边约各留边10 cm, 秧沟约30 cm。摆好后用手轻压, 盘间摆放尽量做到平整和无缝隙[2]。播后即可把秧盘运至秧田内进行摆放。

3 秧田管理

秧苗2叶1心前, 保持秧田湿润, 晴天满沟水, 阴天半沟水;后间歇灌水, 晴天可日灌夜排, 起秧前3~4 d, 排干沟水。2叶1心与4叶时, 可视苗情用尿素2 g/盘对水100倍洒施, 秧龄较长时中期应少施肥, 起秧前2~3 d, 秧田施尿素150 g/hm2对水100倍洒施。秧苗重点做好秧蓟马、灰飞虱等病虫防治。叶龄3叶1心, 苗高12~20 cm时即可机插。

4 大田整地

机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 耕整地要求田块平整, 细而不糊。大田要适时翻耕、整平。冬闲田要提早翻耕, 在插种前再进行耙耖整平 (一般可先机耕1遍, 再在插种前耖耙整平) , 做到田块平整无残茬, 泥块细匀, 高低差小。在整平大田后, 沉淀1~2 d再插秧 (期间要放掉水, 做到无水或薄水) , 以防止沉苗、深苗。要注意, 大田机耕及整平时间要与机插时间相对应, 原则上要在机插前1~2 d完成。

5 插秧

插前秧块床土含水率应该在40%左右 (用手按住底土, 以稍微能按进去为宜) 。秧苗要按时运送、及时插种, 防止放置时间过长。秧苗运来后放置田头时, 防止粘上石子或小砖块。机插前, 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书, 检查好机器工作是否正常。按照农艺要求, 调节好株距和每穴株数, 根据大田泥脚深度, 调整插秧机插秧深度, 达到不漂不倒、深浅适宜[3]。插种规格30 cm×12 cm (最密一档) , 插27万丛/hm2, 每丛3~5本, 基本苗90万~135万根/hm2, 做到无水或薄水软田浅插, 无漏丛、无缺株、无深株。插秧机栽插作业质量主要指标:漏插率≤5%, 伤秧率≤4%, 漂秧率≤3%, 翻倒率≤3%, 相对均匀度合格率≥85%, 插秧深度合格率≥90%。

6 肥水管理

施肥要求增钾配磷, 前促中控后保。氮肥采用“一基三追”, 掌握大田总氮肥用量折纯氮约225 kg/hm2, 基肥在平田时施有机肥 (在耕前施, 以腐熟猪人粪为好) 7 500~9 000 kg/hm2、碳铵450 kg/hm2、磷肥225 kg/hm2、钾肥112.5 kg/hm2;追肥, 插后4~5 d施尿素150 kg/hm2, 7月中下旬看苗酌施壮秆肥尿素45~60 kg/hm2, 8月上旬末叶色正常褪淡田块, 补施穗肥尿素75~105 kg/hm2。水浆管理上, 做到无水或薄水浅插, 浅水护苗, 返青后及时短期露田促根, 浅水促分蘖。苗数达300万~360万根/hm2时, 及时加深丰产沟, 排水搁田控蘖[4], 分蘖末期再次搁田控高壮秆。搁田由轻到重, 分次轻搁, 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收割前7~10 d断水, 达到青秆黄熟。

7 病虫草害防治

在做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 加强大田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 一般根据机插秧部分病虫害发生比直播田稍早的规律, 根据病虫实际发生情况, 选用高效、广谱、低毒农药及时进行防治。重点做好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穗蚜、灰飞虱等病虫害防治。移栽大田后4~5 d, 用丁苄或双超除草剂拌尿素撒施除草。

8 适时收获

水稻以9成黄时收获较好, 收时不混杂, 晒时不放在沥青路或污染过的场地晒, 确保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熊玉唐, 谭国英, 许婧.贵州省水稻生态旱育秧栽培技术规范[J].耕作与栽培, 2008 (5) :62-63.

[2]徐忠诚, 周文富, 吴琛, 等.水稻提质增效栽培集成新技术[J].种业导刊, 2007 (6) :22-23.

[3]冯玉红, 刘建邦.水稻机插秧育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3) :47-48.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思考下一篇:人工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