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版本研究

2024-06-19

《西行漫记》版本研究(通用7篇)

《西行漫记》版本研究 篇1

叶申芗 (1780—1842) , 字惟郁, 初号萁园、培根, 后号小庚, 又号小庚子, 晚号瀛壖词叟, 福建闽县人, 是清代嘉道年间知名的词人、词学家。其作品被丁绍仪《国朝词综补》, 陈乃乾《清名家词》以及严迪昌《近代词钞》等多种词选选收或全收, 并受到世人较高的评价, 引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 他们所依据的底本或为已经定型的四卷本或为后世排印的《清名家词》本。结果, 许多重要的信息因版本所限而被遮蔽或丢失。其研究成果也就不免出现系年错误或者语焉不详的问题。因此, 很有必要对《小庚词存》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作考证和梳理。

一、成书过程及版本

嘉庆十六年 (公元1811年) 散馆后, 叶申芗改知云南富民县知县, “历昆明县、东川、开化、昭通各府同知, 曲靖、广南二府知府” (《三山叶氏族谱》之《墓志铭》) 。道光六年 (公元1826年) 冬, 在昭通府同知任上出版《小庚词存》一卷本, 收26岁至47岁的作品57首。楷体印刷。道光十二年 (公元1832年) 春, 叶申芗入都补官, 在京城请英和为一卷本《小庚词存》作序。

秋冬之际赴浙江任, “历绍兴、湖州二府同知, 宁波府知府” (《墓志铭》) 。在浙江期间, 对一卷本进行修订和增补, 成两卷。 (1) 卷一收26岁至48岁, 卷二收49岁至54岁作品, 并请叶绍本、徐镛、戴鼎恒、汪全泰、吴俊民、吴葆晋、石同福、张应昌、方秉、陆继辂、崔曾益、宋鐄、伊念曾等十三人题辞, 于道光十四年甲午 (1834) 春刊印。

道光十五年 (公元1835年) 二月, 再次增订成三卷本, 卷三收55岁作品, 请冯登府作跋, 于杭州刊印。

道光十六年 (公元1836年) 夏, 叶申芗“由卓异升豫之河南知府兼护河陕汝道” (《墓志铭》) 。三年后, 道光十九年 (公元1839年) 春, 增订成四卷本。卷三增56岁至59岁作品。卷四收59岁至60岁间创作的《寄园百咏》。共收词123调276首。同时, 将四卷本的《小庚词存》收入《天籁轩五种》中。

具体说来, 《小庚词存》的版本有道光六年一卷本、道光十四年二卷本、道光十五年三卷本、道光十九年四卷本和《天籁轩五种》本。即使同一卷数的本子, 纸张与装订亦有所不同, 三卷本分一册和二册、四卷本分一册、二册和四册, 可知《小庚词存》至少刊印八次。后世有陈乃乾《清名家词》排印本, 此本将每卷卷首的原有的创作时间删去了。虽然所标时间并不完全确切, 但是删去的做法并不可取。个别字词亦有漏刻。

二、二卷本对一卷本的修改

叶申芗道光十四年 (公元1834年) 春在杭州刊印的二卷本, 对云南期间的一卷本进行了修改, 主要是推敲字词、修改题目和增加小注。 (2) 首先, 此次修订应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 把一些事情说得更加详细了。比如, 道光丙戌一卷本的《沁园春, 南旋留别芷汀六兄即题洪塘送别图》一词, 道光甲午二卷本改为《沁园春·辛未改官后乞假归省, 留别芷汀六兄并题洪江送别图》, 并增加“珊瑚撑月, 乃滇中故实”的小注。这对于我们考证叶申芗翰林改官事件是很有用处的材料。既言“改官”则知是指散馆, “辛未”又明确了时间, “乞假归省”知道了叶申芗的行踪, 这样, 就可以帮助我们断定, 叶申芗散官后首任官职为云南富民知县, 并未去江西武宁赴任;小注的增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作。还有, 将《沁园春·送秦馥堂司马》改为《沁园春·送秦馥堂司马领运》, 将《永遇乐·和魏赞卿司马作》改为《永遇乐·和魏赞卿司马咏萍》, 将《青玉案·重九》改为《青玉案·九日登郡后山》等, 都更加细致化, 丰富了我们的认识。另外, 《苏幕遮·春草》 (烧痕苏酥雨细) 一词是一卷本所没有的, 一卷本从《绮罗香·东川道中》直接是《满庭芳·自题词存》。

另一方面, 二卷本删去了许多时间和细节。这样一来, 一卷本的价值便极为珍贵。首先, 有助于我们认识《小庚词存》的原始风貌。比如, 二卷本的《木兰花慢·袁季范水晶帘下看梳头图》原为《木兰花慢·题袁季范水晶帘下看梳头图》, 二卷本的《又·秋湖送别图》原为《又·题秋湖送别图》, 二卷本的《又·抚琴图》原为《又·题张雨香抚琴小照》, 二卷本的《清平乐》 (浓云翻墨) 原为《清平乐·看云》, 二卷本的《点绛唇》 (绕屋青山) 原为《点绛唇·看山》, 二卷本的《临江仙》 (阵阵轻雷催骤雨) 原为《临江仙·对雨》, 二卷本的《蝶恋花, 蝉》 (庭院阴浓消暑气) 原为《蝶恋花·闻蝉》, 二卷本的《踏莎行》 (檐溜飘阶) 原为《踏莎行·秋雨》, 二卷本的《减字木兰花》 (秋光冷淡) 原为《减字木兰花·对菊》 (秋光浅淡) 。这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叶申芗词作的最早面貌。

其次, 有助于对作品进行系年。比如, 二卷本的《满江红·壬申九日叠前韵》原为《满江红·壬申九日用辛未出都韵》, 二卷本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重游广西州东湖》原为《凤凰台上忆吹箫·甲申于后广西州重游东湖》, 二卷本的《念奴娇·谢王协戎惠巧色菊》原为《念奴娇·乙酉秋仲谢王协戎送巧色菊》, 时间交代得很清楚。

再次, 有助于考证。比如二卷本的《摸鱼儿·东阿阻雪》, 原为《摸鱼儿·东阿阻雪用辛稼轩韵》, 从中可以看出叶申芗的学词渊源;二卷本的《一萼红·己卯四十初度》, 原作《一萼红·四十初度自嘲》, 可看出叶申芗当时作词的心态;二卷本的《齐天乐·喜内人挈两女归聘》, 原作《齐天乐·闻内人送两女归聘喜赋》, 可知当时叶申芗与家人并未在一处。二卷本的《水调歌头·癸酉送同年戴春溪舍人差旋》原为《水调歌头·癸酉送典试戴春溪舍人同年差旋》, 可由此推知叶申芗任云南分校官的时间。

最后, 一卷本还有一首词为二卷本所无的, 即《望海潮·晚获》:“梯田鳞次, 芳塍秀错, 秋成景物便佳。香稻连云, 新镰拂月, 沿村晚获纷哗, 清响动连耞, 尽珠苞玉粒, 万宝豪奢, 盂酒豚蹄, 果随私愿满篝车。闲情点缀风华, 有弄箫牧竖送馕村娃, 招客开双收禾计把滇南蒨俗夸。图向画屏遮, 俨豳风九月。一幅桑麻。乐岁熙恬, 宦游争得比农家。王庭筠诗招客先开四十双, 广南土富州秋税名为禾把银。”此首词在一卷本的位置是第二十六页, 上接《南歌子·夜柝》, 下连《解花语·晓行》。

三、四卷本的构成

道光十四年 (公元1834年) 修改后的二卷本, 一直为三卷本和四卷本沿用, 内容未再作改动。所以, 四卷本的《小庚词存》的构成如下。

卷一起乙丑迄丁亥。即26岁 (公元1805年乙丑, 嘉庆十年) 至48岁 (公元1827年, 丁亥, 道光七年) 。第一首《念奴娇·东坡先生生日集何氏红园》 (乘风归去笑髯翁) , 最后一首《满庭芳·自题词存》 (铁板高歌红牙低) , 共21页。最后页“小庚词存卷一, 钱唐任九思刊”。

卷二起戊子迄癸巳, 即49岁 (公元1828年戊子, 道光八年) 至54岁 (公元1833年癸巳, 道光十三年) 。

第一首《过秦楼·川江到宜昌为出险, 舟中始有帆樯橹之设词以纪之 (一片鸣钲数声柔橹连樯晓) , 最后一首《浪淘沙·再题词存》 (迂拙百无成, 莫问浮名) , 共25页。最后一页:“小庚词存卷二, 钱唐任九思刊。”

卷三, 甲午。即55岁 (公元1834年甲午, 道光十四年) 。实际增收了56岁 (公元1835年, 乙未, 道光十五年) 至59岁 (公元1838年, 戊戌, 道光十八年) 作品, 《浪淘沙·丙申夏仲去浙有怀石敦夫》、《金缕曲·重葺寄巢初成适李梦韶观察寄新词, 走笔和答》、《南楼令》 (春雪做春寒) 等作品。第一首《探春慢·甲午春初雪中探梅孤山》, 最后一首《金缕曲·谢周稚圭抚军寄示词稿》 (笔墨供游戏) , 共17页。最后一页空白。

卷四, 收59岁至60岁 (公元1839年, 己亥, 道光十九年) 创作的《寄园百咏》和《临江仙》 (人道洛阳花最好) 。

参考文献

[1]叶申芗.小庚词存[M].清道光六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2]叶申芗.小庚词存[M].清道光十九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3]叶申芗.天籁轩五种[M].清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4]叶观国.叶在玑.三山叶氏族谱[M].民国二十三年刻本.福建省图书馆藏.

[5]谭钧培等.续修云南通志[M].清光绪二十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6]叶恭绰.全清词钞[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7]陈乃乾.清名家词[M].上海:上海书店, 1982.

父亲与《西行漫记》 篇2

现在时常想起的,是父亲的书房和他在桌前写字的样子。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说,有三本书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一本是赫·乔·韦尔斯的《世界史纲》,让他从时间方面了解了这个世界;另一本书是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让他产生了离家探险、见见世面的冲动;再一本就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让他第一次直观、形象地认识了共产党、工农红军以及他的领导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策略和对时局的主张,最终下定了去延安的决心并马上付诸实施,为此毅然中断了学业、离开上海相对稳定还算不错的生活,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我很小时就喜欢翻父亲的书柜,上高中时曾偷偷从父亲的书柜中取出他珍藏的《西行漫记》阅读,那时是一九七三年。

父亲珍藏的这本《西行漫记》是一九三八年三月复社(“复社”是由生活书店创始人之一的胡愈之为出版《西行漫记》而临时设立的一个出版名义,本刊一九七九年创刊号上亦有文章详细介绍了此书的出版过程)出版的第二版平装书,我读的时候已经很破旧,装订线已经断了,书页也散了,封面几乎破碎了。后来,在印刷厂工作的母亲,请图书装订厂的老师傅重新装裱,书脊刷胶埋线锁扣,竟将平装本装订成了精装书。

这本《西行漫记》,是父亲沪江大学沪东公社的同学刘章兴的哥哥刘平送给他的。

父亲十七岁进入中国海关总税务署统计科造册处下属印刷厂学徒。这间印刷厂是英国人办的。在学徒期间,通过夜校,他熟练掌握了英语,并进入上海亨利·雷氏德工学院夜校动力工程系学习。一九三七年五月,父亲在上海国立沪江大学沪东公社自动车工程驾驶维修研习班实习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和同学刘章兴参加一些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八年二月初,《西行漫记》精装本出版后,“民先”成员相互传阅。父亲就是通过刘章兴读完了这本书,并请他帮忙买了一本。刘章兴表示没问题,因为他的哥哥刘平当时的公开身份是《纽约时报》驻沪记者,实际是潘汉年领导下的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刘平通过潘汉年认识了《西行漫记》的翻译出版团队,甚至可能认识作者斯诺。

由于参加“民先”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已经引起日伪特务的注意,父亲被通知近期要暂离上海。受《西行漫记》的影响,父亲表示希望去延安。经中共地下党考察,父亲家庭背景单纯,个人历史清白,又是积极参加地下党外围组织安排的工作,便同意他与刘章兴和另一位同学任绍屏一起去延安入学“抗大”。一九三八年三月中旬,刘章兴和他的哥哥刘平一起来找父亲,商量去延安的日程安排。刘平告诉父亲,刘章兴因故不能同行了,让我父亲和任绍屏一起,先去香港找潘汉年,拿到介绍信后再去延安。刘平来时还拿了一本刚刚再版的平装《西行漫记》。父亲随即问刘章兴是否帮他买到了,刘平便把这本送给了父亲。该书环衬正面有斯诺用中文书写的书名(下图),环衬的背面有斯诺用毛笔抄录的毛泽东诗《长征》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对即将离家、要走万里行程的父亲,无疑带有赞赏和鼓励的含义。

父亲离家前,托大伯父好好保存这本《西行漫记》。后来据大伯父说,他将这本《西行漫记》藏在夹壁墙中。父亲走后不久,日伪特务曾经来家询问父亲去向,并搜查了父亲居住的地方,一无所获。这本《西行漫记》一直在夹壁中藏了十二年,直至上海解放。一九五○年父亲重新回到上海,问起这本书时,大伯父才把它找出来还给了父亲。

父亲一九三八年秋从“抗大”毕业后,先分配到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当年底,由于他懂英语,有机械专业背景,被当时负责组建延安兵工厂的李强调入延安茶坊兵工厂工作。茶坊兵工厂的前身,就是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七章第三节《他们唱的太多》中用三千余字记述的红军陕北吴起镇兵工厂。

父亲一九八三年离职休养。有了空余的时间,他独自收集整理散落在军内外各处的珍贵历史资料,以二十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二百四十余万字的《第十八集团军后勤军工史料汇编》编纂工作,于二○○五年九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档案馆出版。父亲将《西行漫记》第七章第三节“他们唱的太多”中有关吴起兵工厂的内容,以《陕北吴起镇兵工厂情况》为标题,收进《第十八集团军后勤军工史料汇编》中,并加了九条注释。注释除注明摘自《西行漫记》具体章节外,还改正了原书中人名因译音发生的错误。原文“兵工厂的厂长何锡扬”为郝希英的误译。父亲后来在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军工部与郝希英共事,知道郝希英在吴起时曾接待过斯诺。郝希英在东北解放后曾任鞍山钢铁公司副经理,后来到四川工作,一九六六年去世(《读书》一九八○年十一期《把报道作品和历史著作区别开来》也有提及)。

今年适逢三联书店八十周年店庆。三联书店从自己八十年来出版的图书中,精选出与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紧密相关、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与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紧密相关、与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紧密相关,经过历史检验、体现国家文化创造精神的具有精品性、传世性的优秀图书精选整合,编纂成《三联经典文库》重新出版,《西行漫记》名列其中。但初版的《西行漫记》在市面上已很难见。父亲珍藏的这本《西行漫记》便成为编辑出版的样本。

杜诗研究常用书版本述略 篇3

(1) 《北京图书馆馆藏杜甫诗集书目》 (北京图书馆1954年油印本)

(2) 《浙江图书馆馆藏杜诗书目》 (浙江图书馆1956年油印本)

(3) 《成都杜甫草堂所藏杜诗书目》 (成都杜甫草堂1956年初编油印本, 1958年重编本, 1959年《增补目录》)

《杜甫纪念馆馆藏杜集目录》 (在上列书目基础上增订而成, 发表于《草堂》1981—1984年连续七期, 后收入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丁浩《书海拾贝———杜甫草堂馆藏精品版本卷》)

(4) 万曼《杜集叙录》 (发表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4期, 后收入中华书局1963年版《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 又收入中华书局1984年版万曼《唐集叙录》)

(5) 马同俨、姜炳炘《杜诗版本目录》 (收入中华书局1963年版《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

(6) 周采泉《杜集书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 郑庆笃、焦裕银、张忠刚、冯建国《杜集书目提要》 (齐鲁书社1986年版)

(8) 张忠刚、赵睿才、綦维、孙微《杜集叙录》 (齐鲁书社2008年版)

以上八种书目中, 后三种收书较多, 题解较详, 尤以第八种搜罗最为宏富。这些书目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一般研究者其实用不到这么多的参考书, 即令可能用到一些冷僻的书, 在一般的大学或城市图书馆也找不到。因此, 我在前列书目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 取杜诗研究最为重要最为常用的十余种参考书, 依次标明较好及易得之本如下。

一、历代重要杜集校注本

(一) 宋本

1.《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 宋王洙编。

无注, 校勘白文本。传世杜诗搜罗较为完整, 并保存大量异文。此本为后代所有杜集之祖本。王洙原书是否刊行不得而知, 后经王琪刊行流布天下, 而王琪镂刻之原本今亦不存, 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 为两种相俪之南宋刻本, 现存上海图书馆。1957年商务印书馆据此影印出版, 列为《续古逸丛书》第四十七种。全书线装六册, 共二十卷, 卷一至卷八为古体诗, 卷九至卷十八为近体诗, 共1410首, 末二卷为文赋, 计28篇。前有王洙记, 末附元稹铭、王琪后记、裴煜补遗9篇、毛扆跋、张元济跋。须注意者, 其他宋本中有所谓王洙注, 而此本王洙记、王琪后记皆未言作注事, 王注实为北宋邓忠臣注, 因邓入元祐党人碑, 刊刻者乃托名王洙。他本校文曰王洙则出王洙无疑也。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 宋赵次公注, 今人林继中辑本。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载:“赵次公注杜诗五十九卷。”赵书卷首自署《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 后人或称《杜诗正误》, 或称《杜诗证误》, 或称《赵次公注杜甫诗集》, 为今存最早之杜集编年注本, 亦是宋注中造诣最深、影响最大者。惜全本已佚, 今存残本有二:一为明抄本, 十巨册, 有1916年沈曾植跋, 今藏国家图书馆;一为清康熙抄本, 封里有许承尧题记, 乃明抄本之过录本, 今藏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两本皆二十六卷, 计末帙七卷、成帙十一卷、已帙八卷 (末、成、已当是丁、戊、己, 系书贾涂改) , 以编年为序, 起《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止《聂耒阳书致酒肉疗饥荒江》。宋代以来注本多有称引, 今人林继中辑为《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3.《九家集注杜诗》, 宋郭知达编。

收王安石、宋祁、黄庭坚、王洙、薛梦符、杜田、鲍彪、师尹、赵次公九家杜注, 删伪苏注偶有未尽, 宋代重要杜注尽在于此。郭氏自刻蜀本称《新刊校订集注杜诗》, 已佚。曾噩重刻于广东漕司, 三十六卷, 原刻亦佚。今存曾噩覆刻传世者有两个残本:一为皕宋楼原藏宋本, 存卷六至卷十一共六卷, 三册, 后归日本静嘉堂;一为铁琴铜剑楼原藏宋本, 存三十一卷, 抄补五卷, 现下落不明。上世纪三十年代, 张元济曾借得铁琴铜剑楼藏本制成铅皮版, 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付印。1982年中华书局用这份铅皮版打样重新制版影印, 缺页处用清嘉庆翻刻本抄补, 成两函十六册。此清嘉庆翻刻本, 名《九家集注杜诗》, 为清代以来较通行之本。另有明刻本, 四库全书本, 台湾大通书局据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杜诗丛刊》本, 洪业据嘉庆刻本翻刻《杜诗引得》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缩印《杜诗引得》本, 等等。

(二) 清本

1.《钱注杜诗》, 清钱谦益注。

钱氏于明末作《读杜小笺》、《读杜二笺》, 入清后请朱鹤龄加以补葺, 未几与朱氏反目, 乃增益其书成《杜工部集笺注》, 后经族孙钱曾补充纂订, 由季振宜静思堂刊行, 书名《钱牧斋先生笺注杜工部诗》。此书极为精要, 采用文史互证方法, 深求诗旨, 多所发明。清末民初有多种版本, 今日较为通行之本为台湾大通书局《杜诗丛刊》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北京出版社《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以上三本皆据静思堂本影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静思堂本断句铅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于1979年、2009年两次重印。

2.《杜工部诗集辑注》, 清朱鹤龄注。

朱氏注杜得到钱谦益的奖掖, 本欲与钱注合为一书, 后因观点相左, 遂自刻其书。朱注大力删汰前人见解, 于经史典故及地理职官考据分明, 为清初钱注外又一重要注本。此书今传康熙间金陵叶永茹万卷楼刻本, 二十三卷, 前列钱谦益序, 收诗1457首, 文赋32首。又有乾隆间金陵三多斋翻刻本, 因避查禁, 抽去钱谦益序, 书名改为《杜诗笺注》。1976年日本吉川幸次郎据万卷楼本影印, 收入《杜诗又丛》。2009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韩成武等以万卷楼本为底本校点的排印本。

3.《杜诗详注》, 清仇兆鳌集注。

仇氏此书体例完备, 校勘、编年、分段、讲解、集注、汇评, 应有尽有, 又征引繁复, 前代注本及各种诗话搜罗殆尽, 故虽有繁冗之弊, 但仍不失为集大成之作。作者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撰成此书, 并进呈御览, 今上海图书馆所藏《杜诗详注》二十四卷写本可能即为进呈前所录副本。作者在世时刊行两次, 分别为康熙四十二年二十五卷初刻本, 康熙五十二年二十七卷增订重刻本。清代另有四库全书抄本及各种刻本。民国以来有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康熙刻本;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铅印本, 书名作《杜少陵集详注》;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万有文库本;1956年台北健康书局“国学基本丛书”影印本;1962年台北广文书局影印王夫之等人手批本;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本 (情况不详, 见黄永武《杜甫诗集四十种索引》) ;1979年中华书局标点排印本。诸本中以中华书局本为最善。

4.《读杜心解》, 清浦起龙解。

此书专注于体察诗人之心, 颇多新见。有雍正二年至三年浦氏宁我斋自刻本。1999年齐鲁书社影印宁我斋本, 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华书局1961年据宁我斋本标点铅印, 分为三册出版, 2000年第四次印刷起改为两册, 为最常见之本。1974年台湾大通书局据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本影印, 收入《杜诗丛刊》。另有多种清刻本。

5.《杜诗镜铨》, 清杨伦注。

此书广采众家, 平正通达, 简明扼要, 是又一部总结性的著作, 在清代诸本中流传最广。今所见最早版本为乾隆五十七年阳湖杨氏九柏山房刻本。同治十一年吴棠于成都四川节署刊刻, 是为望三益斋刻本, 后之翻刻者, 多依此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九柏山房刻本标点铅印出版,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新一版, 为最通行之本。台湾有新兴书局本 (情况不详, 见黄永武《杜甫诗集四十种索引》) 。

(三) 现代选本

1.《杜甫诗选》, 冯至选, 浦江清、吴天五合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此书注释简明, 不作征引。

2.《杜甫诗选注》, 萧涤非选注。

萧涤非《杜甫研究·下卷》1957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该书略加修订, 更名为《杜甫诗选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收入《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下编,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此书是建国后大陆出版的最重要的杜诗选注本, 贯彻了“人民诗人”和“人道主义诗人”的观点。注重以杜注杜, 多有发明。

3.《杜甫选集》, 聂石樵、邓魁英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此书注重以史证诗, 引证丰富。

4.《杜甫诗选评》, 葛晓音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此书注释简明, 评说妥帖而新颖, 显示出对杜甫精神人格和诗歌艺术的高度敏感。

二、研究著作举要

(一) 古代

1.《杜臆》, 明王嗣奭撰。

此书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 逐首讲评杜诗1268首, 深刻透辟, 精彩纷呈。王氏此稿成于明末, 未曾刊行, 至仇兆鳌《杜诗详注》大量征引始为人所知。手稿五册, 以仁、义、礼、智、信为次, 现藏上海图书馆。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此稿及王氏《管天笔记外编》一并影印出版, 1963年又单独将《杜臆》排印出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1963年排印本略加修订重印行世。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须注意者, 仇兆鳌征引文句与王氏稿本常有出入, 所据可能为其他未知抄本。

2.《读杜诗说》, 清施鸿保撰。

此书以订正仇注为主旨, 反对穿凿附会。施氏生前未曾刊行, 今人张惠剑购得其书并加以校点, 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铅印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略加修订出新一版。

(二) 现代

1.《情圣杜甫》, 梁启超著。

原为作者1922年5月21日为诗学研究会所做讲演, 初发表于《晨报副刊》1922年5月28、29两日, 后收入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 又收入中华书局1962年版《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另有《饮冰室合集》本。该文以个人生活和感情的新视角重新刻画杜甫形象, 开一代学术新风。

2.《杜甫》、《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闻一多著。

《杜甫》为未完稿, 原载《新月》1928年第一卷第六期。此文以热烈的诗笔为杜甫画像, 颇具感染力。《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初载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0年第一卷第一至第四期, 有开明书店排印本。此文开创年谱新体例, 引入文化背景以丰富对杜甫生平的叙述。以上两文后来都收入论文集《唐诗杂论》。该书有多种版本, 以湖北人民出版社《闻一多全集》本为善。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本有傅璇琮长篇导读。

现代重要杜诗研究著作尚有多种, 如程千帆《杜诗伪书考》, 冯至《杜甫传》, 萧涤非《杜甫研究》, 朱东润《杜甫叙论》, 陈贻焮《杜甫评传》, 曹慕樊《杜诗杂说正续编》, 莫砺锋《杜甫评传》, 等等, 因时代较近, 版本较少, 也比较常见, 故不为赘辞, 仅举梁、闻二先生开创性著作以备体例。

摘要:杜诗历代版本异常丰富, 相关研究著作亦夥。作者于诸种杜诗专门书目基础上, 删繁就简, 取杜诗研究最为重要最为常用的十余种参考书, 依次标明较好及易得之本, 庶几有助于初学。

关键词:杜诗研究,杜集校注本,研究著作

参考文献

[1]张忠刚, 赵睿才, 綦维, 孙微.杜集叙录[M].济南:齐鲁书社, 2008.

我的西行漫记(之三) 篇4

作为苏格兰之旅的最后一站,这个小镇颇有些传奇色彩。它叫Gretna Green,这里有一个活动最为著名,那便是结婚。听说在过去,很多外乡人不愿接受家里的安排,便与自己喜欢的人逃婚至此。无论他们的父母是否同意,只要在这里结婚,他们就可以成为夫妻,婚姻也可以得到英国所有地区的承认。婚礼的过程也很简单,两人只要带着戒指,在镇里寻找几个见证人,来到教堂便可完成婚礼。

终于,我们抵达了这个充溢着幸福的小镇。这里有着典型的苏格兰风情,一股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四周的色调也是以清新的绿色为主。这里的花园很多,商店隐藏在花园深处,更添了几分情调。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四处充盈着生机的地方,一对对爱人携手走向幸福的殿堂,真是十分浪漫。

离开小镇,我们就踏出了苏格兰地区,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湖区。说起来,湖区的面积并不大,仅仅是数十个小湖连在一起,风景十分旖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说是在英国,但天气仍然有些炎热,此时来到湖边,暑气倒被卷走了几分。我们顺着湖岸信步,忽然,只见一大群鸟飞了过来,鸟群与湖面仿佛组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画,在湖面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和谐。跨过几道石阶,我才看到鸟群的全貌,简直就是铺天盖地,数量难以估量。只见脚下到处是散落的白色羽毛,我索性不走了,坐在岩石上,遥望着那些凌空飞翔的鸟儿,心中似乎开阔了很多。

时间过得飞快,一会儿就集合上船了,我也从刚才纷飞的思绪中回过神来,来到了船上。船很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外国游客也不少。我走到船头,趴在栏杆上,遥望远方的湖面。水面很清澈,远方的群山也变得格外清晰,偶尔有一些可爱的鸭子游过,真是一幅青山绿水的画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又无忧无虑,就像这水面一样不染一丝尘垢,大家也都被这宁静的天地所感染。关于湖区的这份宁静的记忆,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曼城风貌

新的一天来了,我们要前往一个新的城市——曼彻斯特。

在一次英语阅读理解中,我认识了Manchester这个单词。回家一查,才明白曼彻斯特是个城市,它曾是工业革命的中心城市,还有着闻名世界的球队——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

我们的车来到了曼联的球场。在我的想象中,应该可以看到一片绿茵草地,还有可能看到一群帅哥球员在这里训练。现实却是我们不能进球场,只能待在外面。“那有什么意思啊?”我在心里嘀咕。

突然,我注意到旁边矗立着很多雕像,一打听才知道,只有为曼联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会获得塑像的荣誉。这里有英国第2个靠足球获得爵位的“弗爵爷”,有贝斯特等3人组成的“三剑客”……他们创造了曼联历史上的辉煌,我看着金色的雕像,仿佛看见了他们在球场上叱咤风云的模样。继续在旁边绕圈,我发现脚下的地板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上面刻有名字,还有一些是金色的。原来,曼联所有的著名球员都在这里刻下了名字,金色的是队长的名字。曼联已有百年历史,这条刻字的路也变得格外长。看得久了,这些名字仿佛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直注视着曼联的成长!

离开球场,我们来到了曼城的博物馆。一进门,我便看到蒸汽机向天空冒着白烟,四处环顾,到处都是机械呢!就是这些古老的机械构造,产生了神奇的效果,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带动了世界的变革。由这些古老的蒸汽机开始的工业革命,几乎改写了西方历史,重组了世界格局,难以想象如此巨大的变化,就是由这些齿轮产生的。我蹲在一旁,看着一个个轴轮互相带动,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心里充满了新奇感。

再往前走,就看到升级版的蒸汽火车了。据说,这些蒸汽火车都曾经真正地运作过,后来被送到这里来,拆分后才供人观赏,因此其价值难以估量。它们看上去十分精致,与现代的交通工具没有多大区别。我不由得对发明它们的前辈科学家们感到由衷的敬意。

曼城之游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作为工业之城和足球圣地,被重重光芒包围的曼城,如今已经退居二线城市。但我相信,以它的底蕴,也许有一天,又会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

莎翁故居

今天是在英国的倒数第二天,首先要去的是莎翁故居。

不得不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影响深远,引领了欧洲的一个文学时代,《罗密欧和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作品均为世人所熟知。他笔下的浪漫世界,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很多人。不少因出演莎翁作品而走红的演员,纷纷出资保护莎翁故居,使得此地如今仍然保有昔日的气息。有人开玩笑说,这个以旅游为主业的小镇,都是靠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养活的。

来到小镇,古色古香,就像是莎翁戏剧中的场景。终于可以进入故居了,我们怀着期待踏入之后,所有人都不禁惊叹起来:好美啊!这里就像是天堂,四处都是齐腰高的花花草草,颜色鲜艳靓丽,散发着阵阵花香。没想到那扇朴素的门后,居然是这样的一番美丽天地,像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独立于人世间,不为凡尘所扰。

接着,我们走进了莎士比亚生前居住的小楼,虽然光线有些昏暗,但能看出莎士比亚的房间并不简陋,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这里曾经的奢华,无论是蚊帐上精美的图案,还是床上刻着的大气的花纹,都记录着故居曾经的荣耀。听着讲解员讲着莎翁的故事,我在心中一阵感慨,莎翁的魅力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啊。

感叹着大文豪惊人的才气,我们离开了这里,继续踏上旅途。

应用软件版本控制管理技术研究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部队指挥信息系统中各指挥终端已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网络化、分布式、协同工作。但是对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目前我们还处在技术人员逐台对指挥终端进行软件部署的阶段。这样就面临着如下问题:(1)难以全面地掌握指挥所本地网络中所有指挥终端的软件安装现状;(2)安装过程中容易因为人员疏忽某步骤或文件导致各种系统故障,难以快速准确地更新各终端的应用软件;(3)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发布应用软件更新,难以避免机械的重复劳动;(4)安装或更新出问题或软件版本不统一,容易造成终端上应用软件不能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影响整个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行。

由此可见,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版本进行控制管理十分必要。我们对应用软件版本控制管理已进行初步研究,通过研究一套版本控制软件来解决这些问题。

1 版本控制软件设计

1.1 基本功能

版本控制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1)系统首次安装时,通过某一管理终端对普通席位进行快速发布;(2)当应用程序或配置文件更新时,自动将所要更新的文件及时地发布到各席位;(3)记录应用程序安装、更新版本的历史过程,防止随意修改应用程序版本并为问题回溯提供依据。

1.2 基本组成

版本控制软件由下列4部分组成:版本控制服务器端软件、版本更新服务器端软件、版本更新客户端软件、远程安装发布服务器端软件。其中,应用程序发布服务器端软件运行于Windows平台管理席位,版本更新服务器端软件运行于UNIX服务器,版本更新客户端软件运行于Windows平台普通席位。版本更新客户端软件是随应用程序在系统首次安装时由安装发布服务器端软件安装到各个席位[1]。版本控制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版本控制软件能够对用户上传的文件(需要将更新的应用程序或配置文件上传到指定的目录中)进行发布和控制,但是对于此外的文件(用户在客户端修改的文件不在服务器指定上传目录中)将不作监控。

版本控制软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有两种情况。

情况之一:

流程1:服务器端软件定时在局域网内发送广播报文,报文内容由文件更新列表的唯一标识和时间戳组成。

流程2:客户端软件接收到广播报文后,将报文中文件更新列表的唯一标识和时间戳与本地保存的信息进行对比,当两者有所区别时,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报文,请求获得新的更新文件列表。

流程3:服务器端接受请求,并向客户端发出更新文件列表(包括需要更新的文件数量、名称、位置、大小、校验值等信息)。

流程4:客户端经过对比更新文件列表中文件信息与本地对应文件信息,生成实际需要发送的文件列表,并且将列表发送到服务器端。

流程5:服务器接受列表,建立文件发送过程。

情况之二:

客户端软件定时将本地上一次更新的文件列表中的文件与实际文件信息进行对比,当文件信息不一致时,直接进入流程4。

1.2.1 版本控制服务器端软件

版本控制服务器端软件主要完成4个任务:广播更新信息,本地文件管理,客户端管理连接,日志功能。

(1)广播更新信息:定时在指挥所内局域网上广播本地需要更新的文件信息,广播报中内容包括文件列表的唯一标识符和时间戳。当文件有更新的时候,立即开始定时广播报的重新计时,并发出包含新内容的广播报文。

(2)本地文件管理:对本地指定上传目录中的文件进行定时扫描,一般在第一次扫描后即把文件的名称、大小、位置、CRC校验值等信息记录下来。随后每次扫描都将结果与上次扫描进行对比(对比上面提到的所有信息),如结果一致则等待下次扫描,如结果不一致则重新生成文件信息记录和文件更新列表,并通过广播通知客户端有文件更新。

(3)客户端管理:客户端管理用于响应客户端的各种请求,包括:发送当前更新文件列表;根据客户端的实际情况,准备实际文件发送列表(因为在服务器端,可能只更新了某几个文件),并将这些文件发送到客户端。

(4)日志功能:日志功能主要记录以下信息:服务器端每次文件更新的时间、文件名称、文件大小、文件校验值、文件位置等信息。客户端更新文件的历史记录包括客户端地址、更新时间、文件名称、文件大小、文件校验值、文件位置等信息。

1.2.2 版本更新服务器端软件

版本更新服务器端软件由本地文件处理、过程记录、客户端管理、前台服务组成,如图3所示。

图3版本更新服务器端软件组成

本地文件处理主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1)定时扫描指定的上传目录,通过递归扫描的方式,将文件的位置、文件的名称记录下来。在扫描的同时计算出这些文件的大小和CRC校验值。因此用户如果需要更新软件或配置文件,就需要按原目录路径将应用程序和配置文件上传到指定的上传目录。

(2)将用户上传的文件同本软件工作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比较,看是否有更新的文件和新加入的文件。如果有则通知“前台服务”,由“前台服务”通知各客户端更新文件并且如果当前有正在更新的任务,则停止;如果没有文件更新,则删除上传目录中的文件。

(3)将所有操作通知“过程记录”,由“过程记录”形成日志文件。

1.2.3 版本控制客户端软件

版本控制客户端软件主要是完成本地文件管理和日志功能。

(1)本地文件管理:将接收到由服务器发送的更新文件列表中的文件信息与本地对应的文件进行比较,如果结果不一致则向服务器发送更新文件请求,准备更新文件。每次更新文件前,保存上一次更新的文件。当更新版本出现问题的时候,方便用户进行回滚操作[2,3]。

(2)日志功能:记录每次更新的过程[4],并保存每次更新的时间,文件名称、文件大小、文件校验值、文件位置等信息。

1.2.4 远程安装软件

该软件只有服务器端,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代理程序。远程安装软件完成两个功能:客户端管理、软件安装。

(1)客户端管理:自动完成本地局域网计算机的搜索或由用户指定扫描某网段计算机,将搜索到的计算机列表保存下来;由于远程安装需要远程计算机的超级用户密码,所以对于用户指定安装的计算机保存其密码,对远程计算机进行管理[5];保存客户端安装软件的历史记录。

(2)软件安装:用户通过选择要安装的软件包,和指定要安装的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开始安装程序。对完成安装任务的计算机,交客户端管理部分记录其状态。

2 技术验证

首先用版本控制服务器端软件安装客户端软件,如图4所示(该图为客户端管理界面,显示搜索到的计算机列表),安装完成会有客户端安装成功提示,如图5所示(在安装的客户端机器上看到的客户端软件启动信息),客户端软件已启动运行。

向客户端配置项目管理,即确定需要监视管理的目录以及其中的具体文件,如图6所示。

版本改变提示,当被监视的目录中有文件修改或删除时会给出提示。将IP地址为“7.96.32.24”的客户端即“kjb-zz”的test目录中的gw.cpp文件修改,出现如图7所示界面(客户端监视目录有变化提示)。

3 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当前指挥信息系统的特点,研究了相适应的软件版本控制管理软件,针对当前指挥终端进行软件部署的方式进行了改进,能够显著提高软件部署效率及准确性。目前我们对指挥信息应用软件版本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初步使用阶段,还未正式投入使用。应用软件版本控制管理技术在实际系统使用过程中需要系统用户的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于晓明,网络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徐文聪,徐慧,羊帅.基于消息中间件的远程医疗监护技术[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4(01):52-57,62.

[3]Jon L,Matthew M.Git版本控制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斯威司古德.版本控制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歌曲《都达尔阿依》的版本研究 篇6

关键词:哈萨克,都达尔阿依,版本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材料,歌曲《都达尔阿依》的版本大约有十二种。其中十首是在各地民间流传的版本,一首是哈萨克语最终流行版,还有一首是在中国境内由王洛宾先生整理的汉语流行版本。

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阿合买提·朱巴诺夫(Ahmet Zhubanov)1952年整理出版的版本尊重歌曲的流行版本,对歌曲结构没有进行太大的变动,只是重新整理乐谱而已。

前面我们已提到歌曲《都达尔阿依》的版本大约有十二种,目前在我国乐坛中主要有两种版本被演唱流行,也是最为典型的,即哈萨克文和汉文的《都达尔阿依》。哈萨克文版本的《都达尔阿依》还是保留流行成熟的抒情性版本,而汉文版本是王洛宾先生重新填写并流行在我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艺术性版本。这两个版本基本上已经成为成熟、稳定的版本了。这两种版本的曲式结构与演唱风格基本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旋律中个别音的长短、音高、落在主音的手法和演唱风格、表演时的情感处理有所不同。

一、目前在哈萨克斯坦的版本

这是歌曲《都达尔阿依》经过多年被演唱后慢慢形成的完整版本。这是阿合买提·朱巴诺夫、木汗·托列巴耶夫、斯迪克·木哈买提加诺夫、哈孜扎·朱巴诺瓦等哈萨克斯坦音乐家们和阿米列·卡绍巴耶夫(Amire Kashawbayev)、朱斯别克·叶列别克夫(Zhusipbek Elebekov)、叶尔买克·赛热克巴耶夫(Ermek Serkebayev)、阿里别克·迪尼谢夫(AlibekDinishev)、玛依拉·依利亚斯瓦(Mayra Ilyasova)、米耶丢·阿热恩巴耶夫(Myedew Arenbayev)等歌唱家们从所有版本中吸取精华,通过精心研究、完善和二次创造的最完整的版本。在我国哈萨克族中广泛流传的也就是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把原来弱起开始的主题改为正拍开始,发展主题。波浪式旋律优美,节奏变化自然。结构和旋律的部署在节奏、调性、调式、速度、音区上都很顺口而流利,具有丰富、生动和传统的哈萨克民歌结构和旋法特点。

曲调共有23小节,混合拍,G大调,总有七个乐句。前四小节是主题句,这个主题句与阿米列·卡绍巴耶夫演唱的版本有微妙的变化,如弱起变为正拍起,音域扩大,增加一些经过音和辅助音,这样就使曲调的发展更加自然,也有了动感。再完全重复主题句是哈萨克传统歌曲主体发展手法之一,其特点为旋律在平稳地表现乐思、表达叙述式歌词内容,给歌曲高潮的出现和情绪变化作充分准备。保留原始曲调四度跳进和有个别音变化的第三乐句是该歌曲(版本)的转折点。从第三乐句也就是第八小节弱拍开始(到第十五小节)是歌曲的高潮。第四乐句开头即第十二小节的最高音的时值被延长,停顿时间为原来的两倍,这个部署有利于歌曲发展真正地推向高潮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立刻下行进入第四乐句,在第十五小节和原始曲调第四句的四分音符停顿相比,改为二分音符的长音。这是开放性乐段的停顿,为后面的副歌部分出现作准备,划分出了乐段和副歌部分的交界处。副歌部分(第十六小节到第二十三小节)旋律与原始曲调相比,在原曲已有的两小节自由摸进、旋律进入结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带附点音符的节奏形式。这种附点音符的加入使前面四个乐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旋律模式被打破,歌曲旋律变化更为丰富、流畅,富于表现力。这样,歌曲整体结构、主题旋律发展手法、节奏变化、音域扩大、音调的动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第一,共同点:(1)都是G大调,其原因是G大调是冬不拉弹唱常用的大调式,有利于伴奏和指法。大部分民歌需要用冬不拉来伴奏,而且冬不拉又便于用G大调演唱。(2)基本音级相同。(3)各乐句旋律基本相同。(4)曲式结构基本相同。

第二,不同点:(1)乐段主题正拍开始。(2)有带长音的停顿,形成歌曲高潮。(3)原来基本的音调被强化。(4)附点音符的加入,节奏有了新的变化。

二、王洛宾先生改编版

1939年,经过多次在收集民歌过程中近距离地与哈萨克族歌手接触,王洛宾发现哈萨克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文化的、热爱歌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歌声中除了歌唱生活的欢乐,还要歌唱生活中遇到的悲伤。

王洛宾先生觉得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过于伤感,如果把这样悲伤的歌曲整理成一首汉族人都能听懂的歌曲,这不是他追求完美艺术的目的。因此,他决定重新编写这首哈萨克民歌。

经王洛宾先生改编的《都达尔阿依》(《都达尔和玛丽亚》)一改原来哈萨克歌曲中的悲伤情调,新编的歌词不但诙谐、优美,还充满了草原牧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首歌曲一经发表,很快就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抗战胜利之后,当时国内一家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故事片《小城之春》就将《都达尔阿依》作为这部影片的主题歌,使这首歌曲很快就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给当时饱受战争创伤的国人带来了一丝抚慰和快乐。2

记谱并改编:王洛宾

王洛宾先生改编的版本共有26小节,为了各种演唱形式的需要,他发表歌曲时确定为C大调,这样演唱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音域、音区等特点选择合适的调。

歌曲整体结构为六乐句组成。歌曲旋律在哈萨克语稳定版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从正拍、附点音符开始形成主题。第一乐句五小节,停顿在属音上。第二乐句也是五小节,重复变化第一乐句,结束在大调稳定的I级音上。第三乐句四小节,为了旋律有动感做V级和I级音的停顿,形成歌曲高潮。第四乐句也是四小节,歌曲高潮连续采用八分音符不间断的级进和三度小跳相结合的发展手段后停顿在VI级音上,这也是开放性乐段在长音上结束。紧接着副歌部分(第五乐句,两小节)从第十九、二十小节开始,第二十一、二十二小节做两小节的自由模进后,第二十三小节停顿在带自由延伸的III级音上(加衬词),这也是与哈萨克语原始曲调和稳定版不同的处理手段。第六乐句三小节(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小节),是结束句。副歌部分节奏中出现附点音符和自由延长音,这样的变化和处理手段为歌曲旋律、节奏带来动力。

哈萨克斯坦版本的《都达尔阿依》哈萨克语稳定版表现的是玛利亚的悲哀情绪。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情况:

第一,旋律发展中出现主题(第一至第四小节)句完全重复(第五至第八小节第二拍),而且音阶式开始的主题句中还出现二度上下行(第二、第六小节)音组的旋法。

第二,多处出现同一音的重复(上谱例第三、四、七、八小节),表现玛利亚不安、充满矛盾的心态,给人感觉玛利亚好像在对自己说话。

第三,歌曲中部达到高潮(第八小节第三拍至第十五小节)时出现的最高的长音(第十二小节),表现玛利亚内在思想矛盾的爆发。然后旋律又逐渐地用自由模进式下滑后停顿在VI级音上(第十五小节),这也是乐段的开放式终止。第十六小节是歌曲副歌部分。自由模进开始的副歌表现她叹息中面对苦难的心情。

第四,无奈的玛利亚收起情绪,级进与三度小跳的波浪式旋律进行结束歌曲,表现矛盾中的不安心情无法平息,自己无能为力。

王洛宾先生改编版没有破坏哈萨克语稳定版所形成的旋律发展手段。

第一,基本上保留了哈萨克语稳定版所应用的主题句,以八分音符节奏特点贯串全曲。

第二,歌词完全重复第一句词。但是旋律在第二乐句重复变化第一乐句时,把第二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落在主音上。这样的变化使旋律更为自然,在哈萨克语稳定版中的不安情绪变成表现玛利亚稳定的心态。

第三,歌曲情绪变化在旋律第三乐句,这与哈语版本相同,但是形成旋律的各基本音符不作同音重复的进行,骨架音前后不断地加入新的音符,使旋律更为流畅。在这里曲调形成欢快谐趣的性格,这是歌词内容所决定的。

第四,副歌是从第十九小节开始的。旋律作自由模进进行到第七乐句是节奏自由延长四分音符,然后完成结束句。

三、由歌曲《都达尔阿依》各种版本带给我们的思考

歌曲《都达尔阿依》的问世在哈萨克斯坦引起了轰动,其主要原因是这首歌曲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民族和谐生存,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族年轻人也开始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等。歌曲《都达尔阿依》的问世、广泛流传就填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流传的歌曲《都达尔阿依》也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论在草原、农村、城市都能听到歌曲《都达尔阿依》的优美、动听的旋律,同时,歌曲内容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它的魅力在于歌曲的问世背景是真实的,表现的是当前哈萨克斯坦社会上存在的婚姻得不到自由而年轻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在问题。通过这首歌曲的诞生并广泛流传,让人们去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西行漫记》版本研究 篇7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1960版歌舞剧《刘三姐》中的经典曲目之一。2013年7月16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宋德祥、江波、郑钦通(郑天建之子)、农杰(卞景的外甥)四人状告乔羽、雷蕾(雷振邦之女)侵害其改编创作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权一案,对原告、被告进行了开庭前的调解。7月18日,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部分)刊登在《广西日报》上,内容为:“乔羽、雷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人民音乐、中国文化报、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刊登声明,并给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发函告知声明内容:一、《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是乔羽、雷振邦创作的;二、在《山歌好比春江水》上署名作词乔羽、作曲雷振邦均为误署,应予更正;三、乔羽对长期以来署名错误给原创作者造成的损害感到不安。”①

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错误署名得以澄清的同时,“调解协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刘三姐》音乐原创情况的关注。既然“不是乔羽、雷振邦创作”,那么该曲从何而来?是谁创作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曾发表《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2011,下称《三》文)一文进行讨论。文章得出三点结论:1.该曲的结束音调 为柳州《刘三姐》音乐创编者黄友琴首创;2.黄友琴私人信件中的“山歌”曲谱为《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乐雏形;3.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1959年3月初演)剧本中“第一场”首段为该曲早期唱词之一。②本文将延续上文的思路,以《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早期音乐版本为考察对象,为关心该曲音乐署名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个审视角度和思考空间。

一、两首“柳州山歌”的早期版本调查

黄友琴是《刘三姐》音乐创编者之一。1978年,他在《人民音乐》上发表的《关于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下称《彩》文)是一篇关于《刘三姐》音乐原创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献。文中,作者除回顾自己对《刘三姐》“主题音乐”中结束音调?押 的改编情况外,还特别指出了《刘三姐》“主题音乐”的曲调来源,并附有两份原始山歌乐谱?穴柳州山歌一、二?雪。③经笔者调查,“柳州山歌一”引自1962年出版的《石榴青》④,由史丹记谱(谱例1-b);“柳州山歌二”出自1958年《广西省民间音乐选集》⑤中的《柳州有个鲤鱼岩》,由李春华演唱,张绍伯记谱(谱例1-d)。需指出,1962年“柳州山歌一”出版时,《刘三姐》“主题音乐”已被歌舞剧《刘三姐》和电影《刘三姐》所吸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了。

为音乐改编作品溯源,其原始民歌的早期版本更具意义。为此,笔者找到了两首“柳州山歌”的早期同名乐谱各一份。它们是《广西民歌初集》(1951)中第七首《石榴青》⑥,见谱例1—a、谱例2;以及1957年1月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中,柳州代表队的廖凤珍、张淑媛等演唱的《柳州有个鲤鱼岩》,该版本于1958年收入《广西省民间音乐选集》⑦(谱例1—c)。两份乐谱的刊印时间均在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初演(1959年3月)之前,但记谱上与《彩》文引用的两首“柳州山歌”略有不同。

四首“柳州山歌”均为五声徵调式,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现将第一乐句顺次罗列如下:(原为简谱,现统一记为五线谱)

谱例1

a.1951年版《石榴青》

b.1962年版《石榴青》(柳州山歌一)

c.1958年版《柳州有个鲤鱼岩》(廖凤珍、张淑媛等演唱)

d.1958年版《柳州有个鲤鱼岩》(柳州山歌二,李春华演唱)

从曲调的相似程度上看,谱例1—a、1—b、1—c、1—d实为同宗山歌的四个变体。民歌手们对同一曲调进行“依字行腔”的个性化编唱,带来了四个版本旋律上的细微差异。民间音乐工作者史丹、张绍伯在收集、记录这类“柳州山歌”曲调时,依据首句唱词的不同(三字类和七字类),将其依次记为《石榴青》和《柳州有个鲤鱼岩》两首山歌(1—a、1—b的起腔“石榴青”,在1—c、1—d中由实义唱词“柳州有个鱼峰山”取代)。其中,1—c第三小节开始处的高音“g2”是一个亮点。该音的出现将原曲音域由八度拓宽到十一度,曲调更富旋律性与歌唱性。若以《刘三姐》第一方案“主题音乐”(谱例3,第3小节“g2”?雪为参考,则四个版本中1—c与它的相似程度最高。

二、从“柳州山歌”到《刘三姐》“主题音乐”

在《彩》文中,黄友琴对创编《刘三姐》“主题音乐”时如何采用、改编谱例1—b、1—c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现以谱例1中四个“柳州山歌”版本为基础,结合1959年出现的两首《刘三姐》“主题音乐”,对音乐工作者的初期改编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作为同宗山歌的不同变体,四首“柳州山歌”之间是否存在“源流”关系今天已经很难界定。虽然如此,我们仍可以从版本刊印时间上,给1951年版《石榴青》以独特的地位。该曲全谱如下:

谱例2

谱例2旋律朴实、材料单一、音域稍窄,是一首典型的桂北山歌。两个乐句之间,第二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表现在:句头插入1小节,强调e2音?穴见第8小节?雪;句尾扩充3小节,重复结束音调: 两个方面。唱词上,因政治宣传的需要,该曲填入了紧扣当时时代主题的“抗美援朝”的内容,曲调的群众基础与传唱性可见一斑。

谱例3为《三》文所考证的“主题音乐”最初形态(1959年初,出现在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即《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乐雏形。上文曾述,谱例3与谱例1-c的曲调最为相似。1959年4月,《刘三姐》第一方案剧本编写者曾昭文在第一次报告中,针对谱例3的歌词说:“这是一首流传了很久很广的纪念歌仙刘三姐的民歌。”⑧

谱例3⑨ 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主题音乐

相对于四首“柳州山歌”,第一方案“主题音乐”最显著的变化在三次出现的五音组: 这一结束音调上(见方框)。黄友琴通过加入“Si”(变宫)音,增强了原山歌的半终止和全终止,奠定了之后《刘三姐》“主题音乐”的基调。但需指出,谱例3的整体旋律、句法等并没有超出1951年《石榴青》的基本范式。 的出现是对原山歌的重新解读,而非本质上的改变。endprint

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1959年12月出版)中的“曲二”{10}(又名《唱歌好》)是继第一方案“主题音乐”之后更为规范的“主题音乐”版本。因其旋律与《山歌好比春江水》(1960年版)完全一致,“曲二”成为这次诉讼案中原告方的重要证据之一。为了更清楚地观察“曲二”旋律材料与原始山歌的关系,笔者抽出四个“柳州山歌”版本中与“曲二”最为相似的音乐片段,将其置于原曲下方。请看下例:

谱例4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断 柳州山歌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断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断

与第一方案“主题音乐”一样,“曲二”的旋律与原始山歌保持了极亲密的关系。剧情上,“第三方案”除增加“禁歌”和“抗禁”两场戏之外,与“第一方案”无异。剧本唱词上的改动成为前后两个方案最大的区别。《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初唱词:“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弯又多”(同注{10})便出自“第三方案”剧本“第六场”中“亚木”的唱段,标明“曲二”演唱。该词为之后《刘三姐》“主题音乐”的广为传唱打下了基础。

诚然,两首改编后的“主题音乐”与原始民歌在曲调上的细微差异是存在的。《彩》文中,黄友琴对改编者如何划分原始山歌节拍重音,规范其自由唱腔的办法与措施进行了介绍。这里补充一个细节:谱例2首句末的后倚音(第7小节),结束处的“叹息式”收腔,以及谱例1-c中第8小节均滑落在不稳定的“角”音上;而在整理后的彩调剧《刘三姐》“主题音乐”中,这类来自于山歌手随性的带有“角调式”的演唱处理被摒弃了,“徵调式”得以肯定。

三、《刘三姐》“主题音乐”在不断修改中

愈加规范和丰富

相对于“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柳州山歌”而言,《刘三姐》“主题音乐”最大的不同并不在“音乐形态”层面,而在于它极富官方色彩的创编背景之中。实际上,至1958年冬柳州开始创编彩调剧《刘三姐》始,该剧音乐便一直是在官方组织、参与,文艺工作者主导,民间艺人辅助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下面对《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的形成过程进行简要的回顾: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国家背景中,柳州音乐工作者对两首同宗变体山歌进行了有机地组合,成就了彩调剧《刘三姐》“主题音乐”的雏形。1959年4月,该曲调在全区戏曲观摩会演中初露头角。在1959年8月上演的第三方案中,“主题音乐”填上了“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弯又多”的歌词;1960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区“刘三姐”汇演大会中,“主题音乐”为各地编演的《刘三姐》所吸收;1960年6月,广西自治区歌舞团以“第三方案”为蓝本创编的歌舞剧《刘三姐》上演,剧中“主题音乐”以《山歌好比春江水》{11}的面貌出现在“第一场”开场,并在尾声中以合唱的形式重现;至此,《山歌好比春江水》升级为《刘三姐》主题歌{12}。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三姐》“主题音乐”受众面不断扩大,权威性日益高涨的同时,这一曲调的应用也走进了一个瓶颈。1960年7月,八场歌舞剧《刘三姐》在北京上演,戏曲音乐工作者刘典吉在对该剧音乐大加褒奖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说:

在主题音乐的统一下,还缺乏新的曲调穿插进来……现在的26765以不变(或少变)应万变,重复过多,就会使人听着平板、疲倦。{13}

应该看到,作为“第三方案”深加工之作,歌舞剧《刘三姐》各场中“主题音乐”的曲调有了新的样式。但是,在改编后的各“主题音乐”片段中,乐句间过于相似的变化重复关系仍是主流,两句由“宫”到“徵”的落音格局亦没有较大的改观。详见剧本“曲二”、“曲七”、“曲十”、“曲十五”(同注{11}),谱例略。

在歌舞剧上演之后,电影《刘三姐》仍以“主题音乐”作为全剧音乐的核心,但此时的变化则要丰富许多。这表现在曲调首句有时落在“商”音上,如《不种芝麻他吃油》{14};或将原第二乐句以新材料开始,形成“a+b”的对比性乐段,如《蜜蜂过岭为花开》{15}。在电影《刘三姐》的众多曲目中,《只有山歌敬亲人》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在旋律写作上的天才造诣。该曲为宫调式,带副歌的二段曲式。作曲家采用“主题音乐”的骨干旋律,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谱例5(同注{11})

《只有山歌敬亲人》

刘三姐·群众对唱

《只有山歌敬亲人》开始处仍以“主题音乐”中的“徵”“角”“商”三音为骨干,而旋律则回归到原“柳州山歌”的五声音阶之中。A段为“刘三姐”独唱,作曲家通过巧妙安排落音(商—羽—宫),回避了原两句之间相似太多而带来的千篇一律之感;之后,根据剧情在原曲调基础上发展出群众性对唱的B段。至此,彩调剧和歌舞剧中因过多重复而呆板的“主题音乐”便为之一新了。改革开放后,媒体误以为《山歌好比春江水》出自电影《刘三姐》,除了乔羽、雷振邦显赫的声名以外,可能与二者间“若即若离”的音调不无关系。

结 语

无论《山歌好比春江水》曲作者署名问题的最终结论如何,今天柳州鱼峰山下民歌手口中的《石榴青》已经鲜见20世纪50年代时五声音阶的样式了,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调再次编唱的各种“柳州山歌”版本。

鉴于上文对《刘三姐》“主题音乐”与原“柳州山歌”之间的比对与分析,考虑到该曲调在民间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曲调上将《山歌好比春江水》其看作同一首柳州山歌衍变过程中的新变体。但必须声明,该观点仅从学术的角度提出。这次诉讼案的“调解协议”是《刘三姐》系列侵权案件中的一个里程碑,它虽没有说明《山歌好比春江水》该署上谁的名,但它告诉了人们该曲不能署上谁的名。至于在音乐署名者一栏上留下的那个空,笔者认为应该留给通晓《著作权法》的专家来填写,本文仅提供可用于参考的材料和个人见解罢了。endprint

①罗劲松《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创作署名侵权民事诉讼原告、被告达成调解协议——乔羽委托代理人向广西艺术家表示敬意》,《广西日报》2013年7月18日第1版。

②李林《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51页。

③黄友琴《关于彩调剧〈刘三姐〉的主题音乐》,《人民音乐》1978年第5期,第37—39页。

④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分会编《广西民间歌曲集》,南宁?押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7页。

⑤广西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编《广西省民间音乐选集》(油印本),南宁?押广西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编印1958年,第21页。

⑥广西省文联筹委会编《广西民歌初集》,南宁?押广西省文联筹委会1951年版,第35—36页。

⑦广西省群众艺术馆编《广西省民间音乐选集》(铅印本),南宁?押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版,第43页。

⑧曾昭文《关于彩调“刘三姐”的创编》,《柳州日报》1959年5月22日第3版。

⑨根据黄友琴私人信件中的“山歌”一曲整理,详见李林《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50—51页。

{10}刘三姐整理小组集体创作,执笔?押邓凡平,牛秀,黄勇刹,曾昭文,恭邦榕《刘三姐》,南宁?押广西僮族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6页。

{11}创编?押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小组”,改编?押广西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刘三姐·八场歌舞剧》,南宁?押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7、134、135、79、82、86、90页。

{12}黄友琴《彩》文中的“主题歌”特指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序歌》,而非《山歌好比春江水》。

{13}刘吉典《学习“刘三姐”的音乐创作》,《光明日报》1960年10月19日第2版。

{14}乔羽词,雷振邦曲,影片《刘三姐》歌曲集,北京?押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15}同{14},第6页。

李林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讲师

?穴责任编辑 荣英涛?雪

欢迎订阅

《人民音乐60年》纪念文集

(1950—2010)

《人民音乐》杂志创办于1950年,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专业音乐刊物。60年来,《人民音乐》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理论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纪念《人民音乐》创刊60周年,《人民音乐》编辑部编辑出版了自创刊始至今(1950—2010)不同历史时期发表的具有代表性文章161篇,分为上下两集,约92万字。该套文集为精装印刷,内有单色和彩色图片七十余张,反映了中国音协历任领导参与的重大活动场面及音协自组建以来开展的音乐活动纪实。该文集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人民音乐》60年的发展历程,极具可读性。

《人民音乐60年》纪念文集(1950—2010)每套上下两集,每套212元(含邮费、挂号费)。有需要该文集者请将购书款汇至《人民音乐》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德外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1203室

上一篇:农业面源污染聚类分析下一篇:宏观与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