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文

2024-10-06

西行散文(精选9篇)

西行散文 篇1

西行散文

西去的列车奔驰在青山绿水间。握一把山风的清凉,它从指间流走在阳光里滴落。眼前急驰而过的风景只划过一幅绿色的帷幕,别的一带而过。家乡的春天刚刚苏醒,这儿已是鲜花开的正艳。满腔热情向往着半坡遗址,向往着杨玉环的华清池。没经过多的思虑,就直奔这个六朝故都,没想过摆在眼前的是不是一个最大的失落。

一、半坡

抓住一根棘手的藤,在树影的斑驳中,凝望半坡。一切都显示着历史的尘埃。走进遗址,仿佛看见几千年前的半坡人在门道里穿行,在灶台前忙碌,在田地里穿梭。仿佛看见他们在陶碗陶罐中繁衍生息。母亲是他们的领袖。高度的宠爱使半坡母亲很飘逸。她站在几千年尘埃之上,站在彩虹之上。百年来许多人仰望。她不可能落下来,因为尘世间没有能承接她的雾。

太阳在中午时分泼洒在半坡上空。影子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陶罐里装着一个小孩的骨骸。未成年孩子的骨骸就被塞在这样一个小瓮中。一个瓮成长了少年几辈几代的心事啊。两具保护完整但尸骨歪斜的尸体诉说着几千年前发生的怎样的故事。一个很小的墓棺里放着的是一个小姑娘的骨骸。一般来说,未成年的孩子死后装在陶瓮里。而这个小姑娘却被很好地保留在墓棺中,随葬品是价值连城的玉器。而她的尸骨完好就与这些玉器有关。足见小姑娘身份的高贵。足见贵贱的根深蒂固,足见贫富悬殊自古已有。

没有人处处是天涯。这一具木乃伊停放在石棺中。悬在空中的不是面若生时,是记忆,是讲解员嘴里吐出的记忆。那掉转过来的记忆,挂在永生的.石棺里,因为缺水而显得苍白龟裂。

看着那些陶罐,看着那门道灶台。那落满尘土并用尘土再现的历史。心中有股往事不再的怅然。走出现实中的大门。那遒劲的“半坡遗址”几个大字,闪现在灰色的石壁上,却没有了震撼。走在石阶上,太阳炙烤着大地。我的心迅速达到理想的疲惫。

眼睛遮住了脚印的意志。历史留给人类的是沉思,历史更是创造,是发展。是后人想方设法在前人的墓坑上垒起的一摞摞人民币。

我走出去了。我几乎不敢回去把所有的路再走一遍。

二、骊山

你在上面,回头微笑。那栽满石榴树的回形甬道,一转一转地闪现你的笑容。我在下面。人流车流,水泄不通。你的笑容那么迷人。为了你的微笑,追你。顶着烈日,随着人流。日子的光芒先照到你,后照到我。

你的身上散发着润泽,我的身上散发着虚汗。走在你润泽的躯体上,我两腿绵绵无力。随山道而上的人流,留恋于你的鸟语林,留恋于你的烽火台,留恋于你的女娲庙。80元钱一柱香,买来虔诚的点燃,虔诚的叩头,虔诚地祁愿着女娲娘娘把所有的美丽,青春,财富,智慧降于自己。这个时候,只想到女娲是神,没想到女娲还是泥塑的身子。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泥塑的女娲却能左右人的思想。

走着,看着,说着,笑着。欢乐的人群,陌生的人群,天南地北汇集在一起的人群。来到这儿,为的就是骊山那浩瀚的绿,为的就是骊山袅袅升起的香烟。眼前是浩瀚的绿,是开阔的天是满山的石榴树。缆车下滑让我的心缩成一团。我不敢想象,这个缆车如果脱离了索道,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望下看,没见过这么深不见底的绿,没见过这么惊心动魄的绿。

微风拂过绿是海洋,所有的绿张开了叶子。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微闭眼睛。深陷在绿的海洋,绿中装满了神秘的细节。很难找准一条走出的路。

三、兵马俑

行走在旷野里。行走在站满兵马俑的旷野里。世界是那样的广阔,又是那样的拥挤。广阔是人行走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拥挤是那一个个神色各异的勇士陪伴在左右。在这里,你可以听到金戈铁马的撕杀声,也可以听到歌舞升平的音乐声。你可以看见统一六国的大气,也可以看见禁锢思想的小气。人的智慧和愚昧尽显出来,人的两面性也尽显出来。即使死,也要带着如此庞大的阵容保卫自己。只求万岁,万万岁。不知是别人的欺骗,还是自欺欺人。只要喊出来“万岁”。

没过百岁,就为自己修建坟墓。带着队伍走向另一个世界,走向一个人想象不出来的世界,接着万岁。

书的扉页上游荡着古时的鱼。

散落的城池,出土的兵马俑中,你走来,试图告诉或掩盖,统一六国的辉煌,追求万岁的虚无?

追求万岁只是害怕面对。这万般的荣华富贵,这万千国民高傲的头颅甘愿叩在脚下的威严,谁肯放弃?

可无论谁,即使你君临城下,即使你掌握人类。你也承受不起自然规律。在时间面前,就是神也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所有人的前程就是胡子,就是皱纹。青春光洁的脸都将靠近荒芜。你听着万岁,却忙着为自己建造坟墓。活着,你是奇迹;死后,你再创奇迹。活着,你是万人跪拜;死后,你是后代瞻仰。

请不要大声说话,兵马在这里。你的身体你的灵魂也许停留在某一个威严的雕像里。倘使我们不想让你因喧闹而失去你,那么,我们就停下来,听听这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阵容。听他们的窃窃私语。在几千年前人迹罕止的岁月草丛里,拣拾那浓浓的青涩和淡淡的忧伤。

掠一把时间的根须。千年来随水飘动的蔚蓝,隐藏着你的忧郁。时刻睁着机警的眼睛。你的任务就是保卫啊。时间的每一个根须上涂满了历险。苍青和苍青相连,黑暗和黑暗勾肩搭背。黄昏的天空融进了蔚蓝。蔚蓝的天空添上几丝暮色。保卫的路途很遥远,一走就是几千年,却是弹指一挥间。接受任务时,脸上带着神圣的威严,机警的眼光在黑暗中睁了几千年。出土时,现代风吹过,一切都是那样迷惑。人们研究你,你也研究现代风。你研究的结果是保持住你的威严,保持住你几千年来要保卫的那个神话。而现代风研究你的结果是更深地了解那个神话。

四、回家

带着我的诗集,带着我所有的疲惫,也带着你回去。虽然我的故乡没有这座城市的繁华,更没有这座城市所有的神话。但我的故乡有熟悉的乡音有热情的人们。我们诚恳地邀请你来我的故乡吧。

我们走在山路上。闹市的吵吵嚷嚷远去了。故乡的月色很凉很淡;故乡的气味很香很年悠远。带着你走在夜里。你不要害怕,穿过森林时,你挽紧我的手臂,淌过小河时,你拽紧我的衣角。跟我走,来到我的故乡。这里没有神话,你可以轻松地睁开眼睛,可以闭上眼睛,不再时刻机警,不再听那些围着你蘸着唾沫数票子的声音。在这片蓝天下,你可以均匀的呼吸。你可以做一次你自己。

西行散文 篇2

英国,我来了!

逛街记

说起伦敦生活,首先要说一下交通。伦敦的交通系统很有意思。 在城市中,地铁与公交自然是极其发达的,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伦敦的铁路居然也如此发达,几乎可以通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伦敦,乘火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在我的家乡乘BRT (快速公交)一样。

早上, 我们乘坐的是远近闻名的双层巴士:巴士不仅外形可爱,我们坐在里面, 也不会感到太大的颠簸;原本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的学校,转瞬即至。

后来,我们来到了地铁站,其实,这里的地铁并不是很舒适。 由于地铁里没装空调,在这炎热的季节里,车厢中既闷又热。 但是地铁里的传统风景还是别有特色:总会有那么几个英国人, 手里拿着报纸,坐在座位上阅读,这几乎是伦敦地铁中长久不变的风景, 与我耳闻中的情景一般无二。

离开地铁站,我们便开始了购物之旅。 来到伦敦街头,我抬头一看,发现到处都挂着紫色的绘着王冠的旗子。 听老师说,这里叫摄政街,是英国一条很有名的街道。

我们又来到了M&M巧克力工厂。工厂面积很大,一走进去,我们便闻到了巧克力的香味。 只见四处都是刻着M&M字样的东西:衬衫、被子,以及大量的巧克力———这里真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还在街头看到了不少做得很别致的挂件和礼物。 我挑选了几件,信步走到店员面前,傻乎乎地说:“I want this.”店员很有经验地挂着职业笑容, 一边不断地说着“Thank you”,一边把我要的东西打包。 第一次在国外购物, 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历史之城

伦敦的“雾都”之称名扬天下,但我们来的这几天, 阳光倒是特别明媚。 对于我们来说,虽有不能感受“雾”的遗憾,但也为行程增添了便利。

来到伦敦的第三天,上午体验了欧洲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下午,我们就来到了伦敦最著名的景点———大本钟。

漫步在泰晤士河畔, 四围的建筑迅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建筑的风格很复古, 有一种古典的肃穆。 在重重屋檐的掩映下,我们看到了一组雕像,他们左手持剑鞘,右手持长剑,威武地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街上的游人; 下方盘踞着一只狮子,威严地扫视着世界,毫无畏惧。 我想,这大概是中世纪时期勇士们的雕像吧。

雕像背后便是伦敦的古建筑了。 异色的砖块堆砌,沧桑之感四溢,看着它们仿佛便能看到时光的痕迹,看到百年前伦敦的模样。 窗台上雕镂着精致的花纹,窗顶是一轮圆月的形状。 往上仰望,塔尖很多, 层层宝塔,剑指苍天,有一股古老的韵味。 再往前走几步,便是大本钟了。

“咚……咚……” 恰巧是下午3点整。 大本钟走了百年,依然很精准。 一声声轰鸣声震荡在伦敦街头,也震荡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不禁为这古老的杰作而赞叹。 钟顶为两层,四个顶点挂着金属饰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与钟身的古典气质相映生辉。 钟共有4面,下方是围栏,围住了大本钟塔身,让大本钟有了一种特殊的威严。 这便是古老都城伦敦的象征,也是英国的象征,大本钟不愧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天空之眼

穿行在伦敦街头, 有意无意之间,“伦敦眼”就会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巨大的摩天轮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今天, 天空中的那道影子慢慢汇成实像,它终于完整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铁索纵横交错,汇出“伦敦眼”的顶天立地。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只有它仍在缓缓转动,折射出骄阳的温暖,折射出天空的灿烂。这天地间的白色巨轮,已将所有人都吸引。

随着排队的人不断移动,我们终于来到了舱门前。 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我一步迈上了座舱,却险些摔一跤。“伦敦眼”虽说转动得慢,但仍旧是有速度的。 然而,当我走进“伦敦眼”内,仿佛又感觉不到它在转动了, 或者说,我已被窗外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

曾经走过的街道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一座大桥赫然出现在眼前,似乎正是我们刚刚经过的那一座。 来到大桥上空, 我才发现这座桥有多么宏伟。 车辆早已缩为一个个小小的方块,桥横立在江面上,任水激流,岿然不动。 再往上行,不久前经过的大本钟也出现了,高大的建筑矗立在古建筑群当中,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更是为其增添了一份霸气与美丽。 徘徊在舱内, 伦敦的一切尽在眼底,无论是高楼还是建筑群, 都只是小小的模样了。站在这里才会明白, 伦敦这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 没有钢筋水泥的机械化,有的是一种古典的美丽,是一种乡村的气息。远处缓缓开来一列火车, 像童话里写的那样梦幻,却又是那样的真实,就像给这个美丽的西方都市,作了一个最童真梦幻的诠释。

座舱升得越来越高了,抬头看,伦敦的天很好看,云朵调皮地在空中缠绕,阳光毫无顾忌地洒下,在“伦敦眼”上留下一片璀璨的金色。 我只能说,此时的世界,很美。

我平视窗外,已经看不到其他舱门了, “伦敦眼”应该来到最高处了吧。 天空变得触手可及,再次看向脚下,飞驰的车子,忙碌的人们, 我似乎有种看透人生的感觉。 上帝也许就是这样,在天空俯视人间,看着花开花落,潮起潮落。 时空凝固了,我呆呆地看着窗外的世界, 看那雄伟的钟塔,典雅的建筑。 也许某一天,也就是弹指一挥间, 它们都会烟消云散。 但正因为人生多变, 我们才要珍惜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啊。 在天空中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很多,任阳光在身上飘洒……

老赵,老切,西行,西行 篇3

倒车是考验车技的活儿。1米85的赵震从风尘仆仆的老切一跃而下,跑去10米开外的车位问问能否停车,然后敏捷地钻进驾驶舱,子弹脱膛、一步到位。

"那是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我在很险的路上倒过车、调过头,下了车是大汗淋漓,不能有任何失误。"

看似冒险或者潇洒的行为背后,经过了前期充分的准备。所以他可以驾着7年高龄、跑了21万公里的二驱化油器老切"千里走单骑"。

备战

我要去西藏!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一个在赵震心底碰都不敢碰的名字,忽然冒了出来。他逼迫着自己:再不走,就没有什么可走的了。"现在的拉萨又名'小四川',担担面想吃就吃,藏餐倒不好找。传说还要修川藏线。我不是非要趟河滩自虐的人,但也讨厌一马平川。历经千辛万苦,是为了那一刻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诚邀同行,回答都是:"你的车没戏!""你没事吧?"那表情就似要杀了他一般。一连被拒了七回,赵震有点绝望,还好伟子救了他:"我在北京这,没什么海拔,头老痛老晕,等到了高海拔肯定也就这样了。你去西藏需要我……"

伟子在北京开了18年出租,飙起车来跟"疯狂米老鼠"似的。老赵一拍大腿:带上这家伙!

体能训练。都已不惑的人了,三伏天浇湿头发去打篮球,暴晒一通,再去阴凉地儿稍息,每天交替进行。

提前两个月,赵震开始大量阅读,了解沿途风土人情:相传丹巴人是西夏王室的后裔,又有唐东女国的遗风,因此丹巴山美、水美、人更美……再钻研地理特征、公路建设,但凡有点翔实的路书、资料都从网上下载,打印成厚厚一摞;然后通过电话、QQ、论坛去找"前辈"刨根问底、多方印证。

车辆提前一个月进入整修期。"清洗化油器、油箱,维护电瓶。路上不方便换配件,底盘、灯光、车体部件都要检查、紧固、维护。一般的火花塞8块钱,我那个60元。你以为装了减震就可以走青藏、川藏线?得在北京找井盖、路牙石来回轧,一个礼拜没事才行。最后3天,为了一个底盘我去了3家修理厂'挑拨离间',逼得人家'鸡蛋里挑骨头'。"

走青藏、川藏线需不需要换汽车轮胎?咨询卖轮胎的,人家说不换高档AT沙地轮胎想都别想。"一条AT轮胎最低的1680元,再好的4800元,最高境界是我把车留下,背着四条轮胎打的回家!"

哥俩决定去西郊汽配城的停车场找高人学艺。"来了一位。酷!宽胎、涉水器、自救葫芦、车顶搜索灯、车顶行李支架……总之该装的全装了,该改的都改了。"

赶紧上前打招呼,车窗缓缓降下:"要咨询什么问题吗?"

一照面就被看个透彻,老赵肃然起敬,哪知对方直摆手:"我刚拿本,对不起!"

等了两小时,他们终于逮到一位真正的高手。一套近乎,人家是做勘探的,走过3次川藏线,愿意倾囊相授:"轮胎最怕川藏线上的碎石路。我走川藏线时坏了两条备胎,都是真空胎。无需迷信AT轮胎,真空胎内加内胎足以应付。"

4条内胎加手工费才160元,跑完整趟旅程一点没掉链子,连气都没补过。"有人不了解这条线的艰险,带了5条轮胎都破了,只好坐在路边唉声叹气。"

赵震到拉萨的时候,那儿刚丢了当日第95辆吉普。在他出发前三天,北京一家著名商业设施公司的老总开着一辆帕杰罗到拉萨去,光笔记本、GPS这些设备就值20多万,可羡、可慕、可惜---丢了。"单车旅行谨记车上的配件、设备不能过于夸张。我见过不少车,前面4个大灯,还插着小旗子,特拉风,这车就容易被贼惦记。我这一路上没擦过一次车,走之前还特意在电路上自行设定了一个防盗机关。每晚停车后都把继电器拔下来揣兜里,拿一个坏的插上去。你记着这句话:偷车的一定不来给你修车。"

有人说旅行没有目的地,乘兴而去,兴尽而归。赵震觉得旅行是一个按照心里所想的轨迹来完成的过程。"做好一切准备,照着计划充满信心地一步一步实施。"

出城

2006年10月3日,一辆略显单薄的老切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出发,后备箱塞满了大小灯灯泡、雨刷电机、雨刷片、切诺基专用修车工具箱、马达、千斤顶、气泵、备用减震器、拖车杠、点火线圈、汽油泵、锹、斧子、手提搜索灯、急救包、40双袜子、字典、红牛……手边搁着几大本地图: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集(2006详查版)、中国行政区地图(青海、西藏、四川)、中国地形图(青海、西藏、四川)。"不能只靠GPS不带全地图。万一遇到修路或者路一断,下了国道就得靠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去找路。"

赵震自驾游不是一次了,总选在凌晨3点出城。他说要想迅速地逃离,必须具备不同于一般人的见地。"一定要有一个好心情走过旅行的第一个100公里。我的经验是在4点以前过收费站,避免车辆扎堆拥堵,尤其在节假日或周末。这样越走天越亮,白天开车观光,天黑停车住宿。旅行不是一两天的事,莫赶夜路。"

一位"老绿野"告诉记者,有人疲劳作战,竟然在高速路上开着车就睡着了,幸亏副驾驶一把抢过方向盘。

赵震有位朋友就是这么从川藏线盘山道翻了下去。脸擦破了,断了三根肋骨,也不知待了多久,蓬头垢面地站在小土堆上,老远望见一阵尘土飞扬就开始拼命挥手。等认出是大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及到眼前:京C!眼泪"刷"地下来了。一看见老赵就扑了上去,攥着胳膊喊得撕心裂肺:"哥哥---你看我的车!"

业拉山、东达山、乌山口、觉巴山,10月12日,赵震和他的老切经受住了4座大山的考验,一天上上下下翻越360公里,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千回百转地盘旋。

从巴塘去理塘的路上,遇到封路铺柏油,被堵了4个多小时。时光怎么消磨?老赵灵机一动,抱着吉他路边一坐,面前放个毡帽,还真有给钱的。

别看他在路上兴高采烈地弹琴卖艺,只要一踏进旅馆,立马玩深沉。老板抬头一看:嗬!黑T恤、绿裤子、大墨镜。

---"干什么来了?"

---"办点事儿!"

不多言,不多语。再一回头,围过来的姑娘全没了。

老赵说:"这也是理性。既不趾高气扬,也不平易近人;不能遇见善意热情就被融化,也不要感到敌意就退缩。保持距离,轻易没人会招你。"

隐患

当你看见一个巨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格尔木欢迎你",格尔木市就到了。

格尔木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现在它是车辆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车好、车坏,一进格尔木便要进行全面调整,以便适应高原行驶。

那儿罕见高档SUV、现代、本田、三菱、奔驰的身影。"我有一位球友开悍马,动员他一起游西藏,人家不去。首先坏在格尔木没有人会修,得从北京请技师。等判断清楚是发动机上一个关键的螺丝坏了,万一北京没配件,还要一个订单发到美国总部。有好事者帮他算过,在格尔木,修一个螺丝得花6000元。切诺基,200元就解决问题了。"

10月6日,老赵在格尔木汽配城整整待了一天,清洗水箱、化油器、调化油器、调轮胎气压、全车维护、减震维护,还是没能做到万无一失。"理性赶不上变化。颠簸几千公里,任何一辆车都随时可能出问题。"

刚从丹巴挥别了美丽的拉姆,老赵他们正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沿大渡河向泸定前进,仅差30多公里,汽油泵坏了。

"山上正在放炮崩石,有很多人围了上来。对我们而言,围观不一定是件好事。川藏线上的新都桥,那是摄影家的天堂、光与影的世界,现在夜间盗匪猖獗。老藏民开着一辆大货车,装有上百条牦牛,一刻钟就被洗劫一空。去年7月,南方一对夫妻走雅鲁藏布峡谷的时候失踪了,说是驾驶坠江,捞上来以后发现首饰、手表都没有了。所以你在出行前,就要把这个稍微有点冒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方方面面都想到。"

赵震马上找到包工头递烟、迅速建立一种信任,然后问他能不能帮忙找几个人推车。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主动提议:"你在前头开,我在后面跟着。万一路上再坏了呢?"

跟了20多公里,电瓶没电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老赵在北京的时候没换新电瓶,此刻深受其害。10分钟、20分钟,一辆辆卡车、小卧车呼啸而过,没人停下来,赵震他们的手机也没有信号。

包工头说:"你的车只能搁这儿了,我带你到泸定去找修理工。"

老赵坐上包工头的北京现代下山,伟子留守。临行前老赵让他左手拎着能照一千米的搜索灯,右手握着一支特细的小手电,叮嘱说:"别在车里面待着,到旁边找个地方,有卡车下来人敲敲玻璃问怎么回事,你就用小手电照照;小车过来赶紧把光摁了。万一有人来砸车,你就别言语了。"

赵震5点下山,回来时已是晚上8点多。山里正在大面积放炮,进去的道口全由武警站岗,凌晨3点才能放行。老赵好不容易说通了放行,找到车子,果然没人。20米远的地方有一束光闪了三下。赵震喊:"伟子?"传出一个颤巍巍的声音:"是二哥吗?"

3个多小时,伟子对着录音机说了很多话:"天都黑了,这里一个人也没有,我都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也不知能不能来救我……"

求援

伟子一个人坐在路边时,曾有一辆大卡车驶过,看到小手电发出的"SOS",帮忙把车拉出了崩石散落区。

赵震说:"这是没辙,我们的电瓶坏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四门全打开、车里面亮灯,人站在外面挥手求援,这样才能消除对方的戒备心。"

他曾在东北雪乡这么拦过车。

那是下午4点多,老切在往上翻积满冰雪的章公岭时熄火了。赵震赶紧把脚垫都抱下去垫车轮,再将矿泉水泼在垫子底下用脚踩踩,把它们冻在路面上。然后打开四门、亮灯呼救。

翻冰雪坡本身就很危险,谁都不敢踩刹车。这时一辆陆地巡洋舰4500冒险侧滑、停下,走出一位新兵和50多岁的老者。

老者把他们的机器盖打开,看看化油器没问题,二话没说又钻到车下面去看油管。过一会儿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说:"没事。"

新兵提议:"首长,把它拖下去得了,我们后备箱有钢丝绳。"

拉到一个山口,下坡的时候赵震死命攥着手刹,车子还是噌噌往下滑了一会儿才停。"这时候你要人道一点,万一跟人家追尾了怎么办。"他决定派口才好的同伴先乘老首长的车到山下去搬救援。

"下山就12公里,他6点钟下去,8点半还不见上来。我和另外一位朋友等了两个多小时,车里的温度一下子从零上6度掉到零下10度。二锅头喝下去就跟喝凉水似的,只有稍微一点儿辣。老赵他们面临着两难选择:"继续在车里等,后面的车万一刹不住就把你搓下去了。去外面等,零下30多度,一会儿得冻死。"

还是打开车门呼救,终于一辆别克公务舱将他们救出升天。三个人折腾到9点多钟终于连人带车都住进了小旅店。30元钱一个火炕,烧得墙都是热的。

赵震说:"从北京出发之前,我已经通过网络找到线路上的旅店信息,让他们给我卡号,汇了几十元定金过去。路上每一站我都是有计划的,误差不会超过一天。我在上一站就给下一站打电话,说会在什么时间入住,几点之前到不了你可以租出去,床位基本上都可以保证。"

他们有火炕住,但那些同时进来的游客们已经没有床位了。老板领大家去了厨房:一张桌子、4个凳子、两壶开水,坐一晚80元,嫌贵外面待着去。

那晚,厨房全坐满了。

反腐

赵震一路上都在精打细算。

"到阿儿山住宾馆的都后悔了。8月份去的,他们怕热要住有空调的宾馆,280或420元一个标间。我们住10元钱一个标间,洗完澡窗子一开:冷!那里昼夜温差特别大,不了解就得花冤枉钱。"

他不怎么欣赏"腐败游":"我觉得这有悖于去旅行的原则,体会不到真正的当地人文。内蒙有一间小饭馆特别有味道。屋子不大,一根绳子吊着灯泡从屋顶垂下来,墙壁都被客人磨得锃亮。你说要酒,店家进来,怀里抱着一个硕大的硫酸瓶子。打开盖,一歪,给你歪巴一壶。"

他怀念在查卡盐湖的小酒馆喝得酩酊大醉。"那是9个民族群居的地方。我请蒙古族的小姑娘唱一支腾格尔的《蒙古人》,她笑着说不会唱逃掉了。屋子一角有位穿着民族服装的汉子,一直坐在那儿喝酒。半斤一袋的青稞酒,我们斯斯文文地倒在玻璃杯里,他撕一个小口,仰头一吸就是小半袋。"

汉子走过来用不是很流利的普通话对赵震说:"唱不了那样的歌,就不是蒙古族人,我给你唱。"拿着一塑料袋酒就坐这桌了,高歌一曲《祝酒歌》。

赵震技痒:"有吉他就好了,我弹,你唱。"汉子问:"吉他?弦的?"立刻打电话用蒙古语叽里哇啦了一通。

查卡饭馆的大门非常宽,不一会儿就见一辆两边都飘着穗子的大摩托轰鸣着冲进来,车上横着一把吉他,一弦折了。

汉子大着舌头:"一样!"老板一看,赶紧跟店员说:"关门关门,不营业了。"大伙儿全围到他们旁边喝酒、又跳又唱。弹得高兴,赵震也弃杯不用,拿起酒袋就喝。"3袋青稞酒下肚,我觉得有点懵,都不知弹的是什么。晃晃悠悠回青年旅社,第二天头疼。一问,海拔3600。"

责任

唐古拉山口,赵震曾坐在车盖上弹着吉他高歌一曲。事后被网友一阵臭骂:"我去过西藏,就没有见过这么一个疯子。"

他承认回到车里也是头昏脑涨,但觉得这事儿干得挺痛快:"只有走过青藏线的人,才有资格说:我去过世界的屋脊。只有在唐古拉山口唱过歌的人,才有资格说:我比你更知道氧气对生命的重要。这有意义吗?也许没什么意义。但等你到了七八十岁,搬个板凳往太阳底下一坐,琢磨琢磨,一个唐古拉山可能两小时还想不完。"

对于某名人雇人抬上珠峰,赵震有点不屑:"上珠峰本是为了证明自己,这样一来反而贬低了自己。"

有位和赵震相熟的朋友,惊异于这些变化。"他从前更像位小心翼翼的商人,礼貌、谨慎。"赵震那时正在经营一家体育文化公司,马克·伯耐特《挑战成功》的中文版本就是他的。

事业蒸蒸日上那会儿,他曾打算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一场有1200人参加的峰会,一张门票都要五六百元,请中国的顶尖户外高手来论证:刘少创徒步北极是一个人吗?

万事俱备,非典来了,峰会土崩瓦解。"最关键是我收了定金、花了,这下赔了一个底儿掉。最可气的是《挑战成功》刚到书市上参加展览,第二天就丢了一本样书,被盗版。最终没赔钱,也没赚钱。"

特别低谷的时候,他没事就放风筝。一买就是五六个,飞得特高的时候拿剪刀一剪。下大雨也放,打开车后盖拉着风筝猛跑,后来转向自驾游。"既然没有很好的机会,心已经散了,与其禁锢着,不如让自己放纵去。去年生意不太理想,我给自己定个了'旅游年'。全国各地跑了将近小两万公里。"

早年在"绿野"网站经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明天去玉龙雪山。"

---"嫂子不管?"

---"离了。"

---"可自由了"

赵震说圈里面确实有梦想不断:"珠峰怎么也得爬一下;四姑娘山人家翻过去,我得搞次穿越。"

他给一位老大哥介绍女朋友,女孩儿说:"你这不是害我吗?问他去塔克拉玛干吗?他说去。能回来吗?不知道。危险!那也得去。最后问'那我呢?'他说现在顾不了你了,我多少年前就想去……"

那女孩已经是很酷的人。北京刮沙尘暴,她戴着头盔,一身冲锋衣,从西直门骑山地车去颐和园参加户外活动。

一招呼就走的朋友都是未婚,已经为人夫、为人父的赵震并不羡慕。"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在追求你的理想之前,首先要让你的父母、家人感到幸福,要有自己的事业。出游是在完成责任之后,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2004年有朋友相约去西藏,两辆三菱吉普保着,他因为工作没去。2005年又有三辆电喷老切邀他同行,依然没去。"我8月27日才从呼伦贝尔回来,他们9月份就要走。不是我体力上有什么问题,而是我要尽责任。"

当初他和风筝有这么一段对话:

"被我放飞到高空中的风筝是多么地渴望挣脱束缚自己的那根丝线,

好让自己在高空中自由地轻歌曼舞,

好让自己的双眸鸟瞰无拘无束,

好让自己拼命地朝着一个方向狂奔。

不!我不能放开手中的丝线。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4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读书,这本书的感受比较多。一是对作者的评价。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要了解的未获解答的问题,体现出作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思考问题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还提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同情。读完整个作品,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描述,包括领导人的性格的详细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全面和细致,并且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了解到与以往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介绍了人物,有着鲜明的描述。共产党的领导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是别人介绍和韦尔斯女士的话。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比如徐特立(教育专家),林祖涵(经济专家)。

2、书中对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经济、红军的日常生活、游击队取得胜利的分析及战术、长征、西安事变等都进行了叙述。

3、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在第五次围剿中,对老百姓实施了灭绝政策。因为南京政府终于充分懂得,农民才是红军的基地,这种基地必须毁灭。

三、思考

1、学习是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道路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有着艰辛的求学和寻找中国发展道路经历,求学之路是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方式,曾经有半年制定自修计划,半年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求学的同时,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从钦佩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陈独秀,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信仰,再没有动摇。由于生活的贫困,也是经常半工半读,不仅读著作,而且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所以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在找到方向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实践的过程,成立新民学会、组织罢工、起义等,并且及时认识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对共产党领导人的描述中,几乎都是有着强壮有力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毛泽东就曾经在湖南徒步旅行。在国民党部队中当过军官的领导,会戒除一些陋习,比如吸食鸦片。

3、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初识字时,学习通过简单的口号来学习,既学会字,也对共产党的理念和做法有了认识,同时也是宣传和灌输。二是随时随地进行宣传。长征被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器巡回宣传。在战斗的间隙,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喜剧演出,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同时没收“卖国贼”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三是宣传的内容切合老百姓的需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红军战士能取得胜利的因素:一是扫盲,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加强对红军官员的培训,每个指挥员都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根据地重要的工作就是办教育。有各个层级的学习班。三是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不作战时,每天进行训练、上政治课、运动、识字课,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竞赛,有鼓励等机制。比如办墙报、表扬、批评在黑栏里,对训练好、识字好的红军战士进行鼓励,办墙报,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等。有组织的生活,让红军战士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又充实又为作战做好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准备。

通过看这本书,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习的重要性。从马克思的博览群书,才能最终有《资本论》的巨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读书精神,才有了革命的道路和最终的胜利。

西行不休作文800字 篇5

我曾担忧春庭欲晚,把西府海棠也催旧;我曾贪恋夏风微凉,温茶试口,卷帘困倚小楼;我曾嗟叹秋色渐颓,金菊瘦的憔悴,满山红叶再难强留;我曾偏爱瑞雪纷纷去年冬,弃伞慢行,不经意间却走得白了头。

我曾风花雪月赏尽,却仍为看够。

奈何前路尚漫漫,我又怎敢流连昨日风景,平白辜负仍待游览的山水一程又一程?

把曼妙回忆酿成一坛愁酒,提上它,便斜叼桃枝准备出发吧。饿可生嚼一腔执着,连皮带肉咽下腹去以填辘辘饥肠,渴也只须一指捅破瑶池,琼浆玉露个畅快淋漓,就再也不用其他累赘的`行囊了吧。累扶云中山,倦枕山外云,天当铺盖地当床,就再也不用愁路遥马亡,无处歇脚了吧。既然能轻狂趁年少,怎你笑乘千里快哉风,偏偏原地苦踌躇?嫦娥还有倾世一吻,只留给敢上广寒折月桂的孤胆英雄。

假若不知该如何择取方向,便沿着白龙马清脆的商商脖铃,沿着玄奘四人的足迹一路西行吧。路上有山重水复,有八十一路障,也有柳暗花明,有渡尽劫波后弥着檀香的至善真经,还有僧侣们虔诚的梵唱和庄严的声声木鱼,跟隐约的寺钟余响一起随风东潜,夜半敲醒沉睡的姑苏客船。

无路可进的话,便凭着一双手去自己开辟吧。世间大道三千多,人人能踏之而行,却不一定人人皆适合踏之而行。真正属于个人的那条羊肠小道,必然隐蔽于崇山峻岭之中,被奇岩怪石与荒烟蔓草所包围,藏得毫不留下痕迹,寻无可寻、觅无可觅。除非填平深渊万万道,踏破天堑忆亿重,否则绝无缘逢它一面,只得蹉跎红尘一载又一载,老泪烫蚀旧狂言。剑在手中,当以盘古一斧分混沌之勇之力,斩浪平涛,劈尽眼前阻碍,莫使宝剑未显锋芒先生锈。

旅途走到尽头,便――不,永远没有尽头。极夜的终点是破晓,路的终点却是下一条路。人生像失去双腿的飞鸟,注定无法停歇,只能一刻不停地奋力挥舞双翼,搏击长空,冲破一层又一层天际到达一层又一层新的天外天,别无他择。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6

单位近期倡议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间中或有读书,但大多是读过就算,并不曾作过笔记或感想。于是在重新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后,便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重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着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着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赤匪”。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她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历史书上所读到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同志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西苏区这块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剧情里的惊险万分场面。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已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和组织纪律。

《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7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近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作者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读这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却一直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而不是像嚼蜡一样苦咽没有任何感情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应该会多么的喜爱与崇拜先辈。《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反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

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红军和共产党那时绝对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优秀的力量: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的军人、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而他们的领袖们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我印象中,领导们年纪大都在六旬以上,很多人都戴着老花镜,总感觉有些死气沉沉,再对照斯诺的文字,反差太大了:1936年,朱德五十岁、毛泽东四

十三、周恩来三

十八、林彪二

十九、杨尚昆二十九,彭德怀与贺龙也都不超过四十岁,超过六十岁的领导只有三个: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分别主管财政、教育。红军和他们的领袖们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相比于毛泽东,朱德给我的震撼甚至更大,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不熟悉朱德,虽然他的名声很大。朱德年龄比较大,经历更为丰富。他早年上过云南讲武堂,后来又参加同盟会,跟随蔡锷推翻清朝统治,1921年就是云南警察厅厅长„甚至他还染上过烟瘾。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他大失所望。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他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寻找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最终在柏林

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出席世界学生大会,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在欧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这些都与我原来对朱德的印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除此之外,还有年年得奖学金,法国英国德国都去过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斯诺对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的领导人的采访,他们个人的经历,正像斯诺所说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历史更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如何成长,为什么能赢得成千上万青年男女的拥护和支持的记录。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斯诺《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8

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变。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此文来源于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翻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惜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赤匪”。

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仗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争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月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个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了,我喜欢着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中学历史书上所学道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掌权着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苏区这快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如果说我们所读的历史课本是一间房此文来源于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房此文来源于里面的家具,很具体,很形象,很实在。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看着本书的时候,刚好我参加了党校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感的革命,了解中国感的共产党。他在器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此文来源于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要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文里说:“从字面上讲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实际

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西行漫记》是中国革命青年创造的,那处于和平世道的我们又应该去创造一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用行军打战,但是我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打算年我们要有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而长征。

处于时代前沿的中国青

西行散文 篇9

聂宏杰

写在前面的话

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长眠着一位“中国人的美国朋友”,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提起斯诺就不得不提他的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叶剑英元帅之所以称他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原因在于他不仅是第一位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做采访的外国记者,而且在当时国民党极力诋毁中国红军的背景下客观的报导了苏区红军生动鲜活的景象,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介绍了中国红军。当他踏进红区时就力求不带偏见的记录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西行漫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行漫记》这本书以极强的纪实性和小说般精彩的故事而震惊国内外,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向上。同时它又是研究当时中国红军不可不读的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其中记载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国家领导人的真实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当时红区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人物的生活情节。正如作者所言“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就越近。斯诺深入基层,并从基层走出,带着对苏区人们生活的真实认识。他既写了红军领导们的故事,又客观地写了当时人民对共产党的看法。人民爱红军,因为他们不胡乱杀人、不欺负老百姓,与人民打成一片,而且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但人们也“恨”红军,因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吃掉农民好多了粮食,虽然他们都付了钱,但是农民的粮食有限,这样一来过冬的粮食就不够了,而春节公社又不好好卖给农民粮食。

读书笔记 ㈠

“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关心东方政治及其瞬息万变的历史的人,都有这样一些感到兴趣未获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的来历如何?”(摘自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我想,正是因为斯诺这种疑问与质疑的精神,才使他能够冲破重重阻挠,最终进入红区,获得第一手材料,才写下了《西行漫记》这本震惊海内外的新闻著作吧。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我一定要学会质疑,并积极寻找答案。

㈡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我想,这些孩子还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第二篇中 ‘造反者’ ”)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身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应该勇于批判损害我们祖国利益的,有损国家尊严的行为,心怀高度的自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战役中所进行的一年惊人的抵抗,尽管红军否认,但我怀疑对农民想必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剥削。”(“第五篇 :长征”)

这句话说明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具有基本的素养,保证真实地记录新闻素材。在当时的年代,能够做到真正的公正与客观实为不易,而且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自己听到的话。我是一名光荣的国防生,我想将来在军队里工作,必须要具备斯诺这种批判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形势,真正促进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虽然还只在8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这个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伟大领导人温和的一面,这种关心下属的作风不仅能够增进上下级之间的感情,而且使整个军队更加有凝聚力,也就更加有战斗力。

读后感想

上一篇: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下一篇:雪我赞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