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2024-10-06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共6篇)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篇1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摘要:前天终于可以按时下班,为了慰劳临时决定约上朋友去万达看场电影,不想脑子里全是工作,于是便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角度观看《风声》,呵呵,所感所想很牵强的记了下来,见笑,欢迎拍砖!

首先,整体感觉情节紧凑,手法高明,悬疑中人物心理真是风声鹤唳。比我预想的好,没想到华谊兄弟拍了这么好的片子(当然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地方,但不影响)国产电影,真的好久没有这么牛逼了。

其次,剧中主要人员介绍如下:

黄晓明 饰日本人武田,影片中演日本特务头子,整个案件敌方总策划。冷血、冷面,日本人典型气质。黄晓明演的很好,有突破。比较出彩的是给李冰冰量身体尺寸,以及和日本人互相打架。

王志文饰汪伪特务王田香,绝对残忍,绝对汉奸,影片中所有坏事都是他直接操刀干的,当然汉奸狗是没有好下场的,终于被狗主人当替罪羊杀掉。

周迅饰我党顾晓梦,为了完成任务,牺牲自己,受尽酷刑,包括拉绳子(看完电影就知道了)。

李冰冰 饰 译电组工作人员李玉宁,表演得当,演技提高。

张涵予 饰 吴队长,为完成任务受尽酷刑,不是一般人(或不是人)。

苏有朋 饰 伪司令的副官,影片中有的娘娘腔,象是司令的姘头,中性人,最先被冤枉的虐杀。

英达饰金生火处长,自称是裙带关系,可惜懦弱,胆小,生生把自己吓的开枪自杀。唉,饭桶啊,死的不明不白。英达也是江湖前辈,做导演多年,现在客串小角色,游刃有余。第三,故事

描写的是抗战期间,潜伏在日伪内部的我党地下人员,被敌人部分破获。敌把相关5人隔离审查,让彼此揭发,并用尽酷刑。5人中被敌误杀2人,我党人员有1人牺牲,另一人重伤。

看点之一是在封闭组织环境中人与人是怎么相互影响与博弈的,个休的细微动作或是眼神或甚至是什么都不做,都会造致另一个体或自己被冤杀;二是血淋淋,酷刑迭起,少儿不宜,应该属于限制R加强级别。我

没有水平从政治、爱国主义或专业影评方面,只能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思考一下电影中人物与人物间的斗争与合作。

当然水平非常有限,欢迎拍砖!

故事提练如下: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五个人,三男两女,忽然被关进一所房子,因为他们之间,可能有一个人是共产派进汪伪政权的地下党“老鬼”。“白吴金李顾,你们到底谁是匪?”。

几个主角围坐一桌,活脱脱是真实版杀人游戏。互相猜忌,互相试探,互相报复!首先,小白(苏有朋)是伪司令的姘头,混到副官也不容易,最不像 匪。可惜被人算计,让人模仿笔迹,最后被虐杀,惨啊…… 斗争!?第一回合结束。

再次金生火自称是裙带关系,可惜懦弱,胆小,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活活生生吓得开枪自杀。唉,饭桶啊,死的不明不白。于是,斗争第三回合开始了。

这个时候杀人游戏中还有三名村民幸存,高潮到来了!

其实三名村民中有两人是一伙的(后来三人都成为一伙了,强),他们用唐山皮影戏暗号接上了头,信息在这两个人(吴队长与顾晓梦)之间是对称的,而信息在两法官(王金生和武田)与李宁玉间是不对称的;原来力量很弱的个休中形成了小团体,而且这个小团体正在慢慢的同化另一个人李宁玉,当然最后也成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合群需求,何况,这个美国海归的高材生表现得更强烈!而这个需求在法官那里又是得不到的!

天黑了,夜晚来临了,杀人游戏又开戏了;裘庄东西两楼分别矗立在两座对峙的峭壁上,隔海相望,氛围诡异,在夜幕下好不肃杀恐怖------天亮了,歹徒离开了,法官出来捉人了,村民顾晓梦一口咬定吴队长,于是这个杀人游戏又变成了另一个态势,吴队长在非人的压力下,认定自己不是匪,顾晓梦才是匪,于是法官就是不相信,因为顾晓梦“烟证如山”,法官自以为掌握了客观事实却不知自己所见的却是自己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只是主观世界而已!正当法官对“匪徒”拷问的时候,那一个村民说自己有重大发现,匪徒是另有他人时,这时法官才发现自己也是在玩游戏而且败局已定!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要的原因就是村民们在压力下组成了非正式团体来对抗法官,剧中的顾晓梦与吴队长的“共匪”, 顾与李宁玉的“组妹团”。有非正式团队不可怕,可怕的是特务王田香对此毫不知情 ,虽然武田也采用一些措施造成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更致命的是真正的匪徒顾晓梦对法官武田却了如指掌。

学术上的非正式团体是什么概念呢?非正式群体是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自发产生的,它的权利基础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依据。非正式群体又称作非正式团体。

因为组织团队优劣并存,特别是劣势突出如滋生谣言(顾晓梦 就多次造谣制造假象)、不良压力(金处长就为此被迫自杀)等。如此分析,这样一个真实的游戏中,胜败已定;可惜的是这是一个零和的游戏(政治斗争都这样)。

那么它给我们的管理启示是

正确地对待非正式团体,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是领导者的职责。

非正式团体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人是有感情的,当正式团体和组织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的需要时,必然有非正式团体的出现。不能把非正式团体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小集团、小圈子、小宗派等同起来,更不要和非法组织混为一谈。对非正式团体的作用要—分为二,它有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关键是如何引导以及怎样处理领导与非正式团体的关系。引导得法它将是正式团体的必要补充和支持。因此对非正式团体不宜采取消极限制的态度。

对非正式团体要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要团结非正式团体的领袖发挥其作用、采纳非正式团体的合理意见,允许参与,以便促使非正式团体改变态度。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拆散。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篇2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群体。“班级的状态是学校面貌的体现。”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标措施, 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班级。大学, 特别是具有成千上万人规模的大学, 要实现其育人功能, 要有效地管理和教育学生, 抓好班级管理是必要的。可以这样说, 一所学校办学的可能、办学的成果、校风的好坏、学生的状况如何,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级的作用[1]。2011级应用心理学一班同学自入学至今已相处有两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当中通过接触和了解, 慢慢从相识到相知。在班级学习生活中, 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班级跟以往的高中初中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学习、生活, 班级成员的组成, 还是教师及班委的管理以及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大学生普遍所感觉到的, 当然我们班级也存在这样一些特点。比如, 大学班级打破了以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进行联系的群体模式, 而组成一个大学班级的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不同民族, 方言, 习俗, 可能成为新团体积极发展的因素, 也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原因。其次, 以往的班级 (如初高中) 是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活动的开展, 但在大学班级中权利核心转移到了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身上, 如何管理好班级成为了落在学生肩上的责任。再者, 以往的班级因为集中授课, 大家除了周末基本上天天在一起, 相互了解较深, 班级凝聚力强。在大学里, 课程安排较分散, 大家也开始有了不同的人生规划, 除非是一个宿舍的成员, 否则相互了解的机会并不多, 班级凝聚力会相应减弱。据以上特征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班委,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尤其重视以下问题。首先, 班级事务的处理和协调时应考虑意见决策问题, 究竟是专制还是民主, 如果内部产生分歧, 那么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次, 在组织班级活动或是上课情况方面, 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是很高, 如何调动大家, 使我们班具有青年人应有的活力,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最后是沟通问题。同学和教师之间沟通的及时性不高, 表现在请假事宜、贷款询问等方面。班委和教师沟通不够, 信息很难有效传达;班委和同学之间缺乏沟通, 组织活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存在广泛性缺失。针对班级存在的以上问题, 将结合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并谈谈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及在班级管理中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领导理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定义, 领导者是实施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的影响力即领导者影响下属接受目标或命令, 自愿或强制服从的力量:分为职业影响力和非职业影响力。在班级的管理中, 以班长为带领的班委就相当于一个班的领导组织, 当然跟企业公司的领导性质不同。班级的协调管理是一个班良好运行的核心所在, 班委更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下面简要阐述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方式, 为更好管理班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1.1 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 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 找出好的领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 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2]。

包莫尔的领导特质论指出领导应具备的素质有:1) 合作精神;2) 决策能力;3) 组织能力;4) 精于授权;5) 善于应变;6) 敢于求新;7) 勇于负责;8) 敢担风险;9) 尊重他人;10) 品德高尚。这10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一个领导人或决策集体应具备的特质,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每一位班委应时刻反省自己, 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 才能去为大家做榜样, 才能够带领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2.1.2 领导方式理论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 大体有以下3种类型:

1) 专制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决定一切, 布置下级执行。这种领导行为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与忠诚, 并认为决策是领导层的事情, 下级只要执行好就行;

2)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级讨论, 共同商议, 集思广益, 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 左右协调, 齐心协力地工作;

3) 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手不管, 下级想怎么干就怎么于,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完全自由[3]。

2.1.3 领导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班级能否良性运行, 大家的归属感、凝聚力如何, 很重要的部分来自班级的领导层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据组织行为中领导理论, 笔者认为, 在班级管理当中, 班委应当具备领导者所必备的特质, 如:合作意识、决策问题、承担责任等, 这三点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意识, 即愿与他人一起工作, 能赢得人们的合作, 对人不是压服, 而是感动和说服。一个班级中的领导组织, 应当首要是十分配合的, 内部尽量避免产生冲突, 当班委与班长或班委之间意见不合时, 大家都应退一步, 以集体利益为主, 顾全大局, 惟有这样才能给大家树立榜样, 不然一个班级的管理就很难展开了。例如:在策划团组织生活时, 班级中团支书、组织、宣传委员是主要决策成员, 负责设计整个活动流程。若需布置教室、置办物品就需要生活委员参与, 在邀请教师方面, 学习委员应当仁不让, 组织大家报名文艺活动, 文体委员也应发挥作用。由此可见, 班委内部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缺了任何一个人, 活动都不能办出很好的效果。决策问题, 即依赖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 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在领导方式当中, 认为, 大学的班级应当采用专制结合民主性领导方式。比如说, 在制定班规时, 班委应在班级中广泛征求意见, 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将意见汇总开会讨论, 在内部得出较为一致的意见, 最后汇总给班长, 让班长做决定。得到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同意后公之于众。上了大学以后大家的思维更加开放, 个性更加突出, 要用专制型管理方式恐怕很难让大家信服。进行民主决策, 共同商议, 充分尊重个人的地位, 让大家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这样, 班级才会健康积极发展。承担责任, 即对上级、下级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在班级中有归属感的前提是信任, 拥有“班级是值得我信任”的信念, 所以说, 班级应该为大家承担责任, 以责任赢信任, 让同学们凝聚力更强, 更加积极地投入班级的学习及活动中。在评定奖学金时, 要严格认真, 客观公正, 并且有理有据, 如果说有错评漏评, 班委都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 发生在大学班级中为评定奖学金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 让大家心悦诚服接受结果, 班级领导层需勇于担负起这一重任, 这样才能不辜负教师及同学们的期望。

2.2 群体理论

2.2.1 群体理论

组织行为学中群体定义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目标。一个群体需具备三要素:1) 拥有一定规范, 行为互相制约;2) 互相影响, 互相依赖, 联系成整体;3)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群体常常被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本文主要探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 即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 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的职责分工, 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 指向组织目标的。非正式群体, 即没有正式结构, 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2.2.2 群体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大学属于社会众多群体中的一个, 而在大学群体中同时存在许多小群体————院系、专业、班级、寝室等。每位大学生分属于这样不同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 高校学生管理也围绕着这些群体而展开。群体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外部环境, 环境因素是外因, 个人素质是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因此, 不可忽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 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群体影响[4]。

就班级而言, 它属于正式群体, 当然在班级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区别而又结合起来, 因为, 正式群体中包含着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了正式群体。就正式群体而言, 因为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 目标以及角色定位, 在管理过程中就不是十分困难。但想要一个班级很好的发展, 班委尤其不能忽视它的力量。首先, 班委应重视这个班级群体。只有重视了它, 重视成员的需求, 大家才会有归属感, 这是凝聚力的保障。例如:当大家对某一任课教师讲的课有疑问时, 班委一定要跟教师和同学们沟通, 商议如何解决问题, 只有充分重视大家的呼声, 才能得到双方满意的回复。其次, 制定大家遵守的规章制度和班级文化, 制度可以不像之前那么死板, 有了行为的约束才不至于发生混乱。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班级氛围、风格、价值标准等。在非正式群体方面, 我们知道班级中常以宿舍为单位集合成不同的小团体, 同宿舍的人往往比较亲近, 表现为上课时坐在一起、去食堂、图书馆在一起等。在班级中, 往往女生坐一起, 男生坐一起, 有很大的距离感, 不利于班级的发展。那么在管理时, 可以以宿舍为突破口, 首先促进宿舍内的情感融洽, 其次是宿舍间的, 可开展男、女生宿舍之间的比赛、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爬山等户外活动。在活动和娱乐中彼此了解, 互相帮助增进大家的友谊, 提升对团体的归属感, 让小集体带动大集体, 达到班级人性化管理的目标。综上所述, 在班级管理中, 应辩证的看正式与非正式群体, 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区别而结合起来。将正式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其次是非正式群体, 用促进非正式群体和谐而多样化发展的手段推动正式群体的前进, 实现班级的良性运行。

2.3 沟通理论

2.3.1 沟通含义

在组织行为学中沟通被定义为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按沟通的功能可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工具式沟通旨在传达信息, 影响接受者的认知结构、知觉思想及态度体系, 改变行为。满足需要的沟通主要是情感元素的传递, 表达情感情绪、意向态度, 以求得对方同情、共鸣、支持、友谊和谅解, 消除内心紧张, 确立和改善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满足个人精神。

2.3.2 沟通的过程

沟通包含三要素, 即信息源 (发送者) 、信息和接受者。一个完整有效的沟通需经过以下过程:1) 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递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 发送者将所要发送的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 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 这些符号必须适应媒体的需要;3) 发送的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 接受者接受符号, 接受者根据发送来符号的传递方式, 选择相应的接受方式;5) 接受者将接受到的符号译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 接受者理解被翻译的信息内容;7) 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地接受。

2.3.3 沟通的方式

沟通的方式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正式沟通的方向一般是垂直的 (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 , 它遵循权利系统, 并且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非正式沟通同非正式群体一样, 非正式沟通网络也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受管理者的控制,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同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它比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得来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每当学校有诸如奖学金、就业、研究生保送等重大事件发生之时, 小道消息也大为盛行。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小道消息, 但是应该使小道消息的范围和影响限定在一定区域内, 使其消极结果减少到最低。小道消息虽然有种种消极的作用, 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传播面广, 传播速度快, 事实上, 很多时候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意见往往会通过非正式的沟通表露出来[5]。

2.3.4 沟通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沟通是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在班级当中,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能够大大提升办事效率, 完善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接收和传送者的班委, 能否为大家有效地传递信息, 避免因沟通不当带来的误会, 在班级的管理中至关重要。在班级中存在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沟通方式。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这种正式沟通。包括对学校规章制度和各方面要求的传达, 奖、贷、勤及就业等政策的宣布和解释, 以及学生向我们做工作汇报等都属于正式沟通。它的优点是及时、准确、充分。我们应该利用正式沟通网络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5]。班委承担着传递者这一角色, 我们需要利用正式沟通这一渠道为同学提供信息的便利、准确获取, 同时将班里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汇报给班主任或辅导员。这样就保证了正式沟通渠道的畅通与便利。非正式沟通是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人们在自然交往中通过私人接触形成的, 容易把真实思想、情绪、动机表露出来, 因而提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容易使信息失真, 容易传播流言蜚语, 混淆视听。非正式沟通在班级中往往借助于非正式群体而进行, 同学们沟通的内容比较随意, 例如, 男生在一起聊游戏, 女生在一起则谈娱乐八卦新闻。非正式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同学们的感情,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的随意性及缺乏规定性, 因而比较容易传播流言, 影响班级的和谐。所以, 对于非正式沟通, 在进行管理时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和约束, 但当出现流言蜚语以及危害到班级稳定的谣言时, 班委需查明情况, 严厉制止, 对于那些用意不良的同学有必要的话可上报学院, 进行处理。

在进行沟通时, 班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沟通不及时、信息难以有效地传达等。针对出现的这一现象, 结合沟通理论, 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班委保障正式沟通网络, 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要畅通, 如, 一个紧急的通知一定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让每一位同学收到, 并作出回应;第二, 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网络, 弥补正式沟通网络出现的不足。非正式沟通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良信息, 班委需保持头脑清醒, 利用好非正式沟通网络来促进大家的感情交流, 让正式沟通形式更加方便灵活;第三, 利用电子沟通渠道, 为大家排忧解惑。如, 开通班级的QQ群、微博、人人网等交流平台等, 鼓励大家在这里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对于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 班委需及时作出反应并给出解决措施。

3 结语

大学班级因其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方式不同于以往类似于初高中的形式。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组织中人们行为的规律性, 以及如何利用该规律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我们对班级的管理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认识, 它为大学班级管理给出了相应可实施的理论依据, 包括班级决策问题、群体凝聚力、沟通问题等。对于班级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有都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莉萍.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班级管理[J].高教研究, 2006, 18 (7) :21-23.

[2]陈国海, 方华, 刘春燕.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莉, 张洁.浅谈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领导艺术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0 (4) :14-15.

[4]高峰.论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1 (5) :113-115.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篇3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3-03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常常会把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视为“小团体”或“小帮派”,认为它的出现是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或行为。过多地强调并高度重视正式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功能,对现实中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客观存在和影响力往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谈不上对其加以关注、教育引导了。这不仅会弱化正常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且会影响到正式组织教育管理目标的实施。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含义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两个概念在组织方式与人际关系特征上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是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按照正规的组织制度组成的,具有明文规定的单位名称、目标任务、职责分工、等级结构、人员编制以及各种规范和制度。而非正式组织是正式劳动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系统。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不是契约性的,人际互动具有个人化特征,组织的结构是无形的,其成员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即在非正式组织中没有特设的“岗位”,它的存在完全依靠每一个特殊的个人。

两者的联系在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都是人的集合体,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式组织首先把单个的人集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非正式组织,也就是说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础是正式组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皮和毛的关系。超出某一具体正式组织范围内的非正式组织,也可以认定是为更大一级正式组织范围内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据上可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定义为: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或兴趣、爱好、习惯而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经由刻意的安排,而是由于日常接触、感情交融、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相近而发生联系,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例如:具有共同的业余爱好,体育、网游、书画等爱好者均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小团体;具有相同的追求和认识,考研、考公或热衷于网络论坛的学生也能自发形成小团体;在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甚至同一楼层或宿舍的学生也可能自发形成小团体。自发性、内聚性和不稳定性是它们的基本特征。

虽然这些小团体是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无固定组织系统和严格组织形态的,但一般都能自然形成一个团体领袖。它跨越班级、年级、专业而普遍存在于各高校中,一般随年级升高而增多。它具有双重性,既可能对抗常规教育管理,又可能作为常规教育管理的补充。对高校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将它纳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视野认真加以研究。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主要类型及成因

伴随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潮流,大学生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角度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按成因可将其分成情趣型、地域型和利益型。

1.情趣型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感情融洽,相互了解,相互支持,或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与爱好而形成的。如打球、下棋、CS战队、钻研专业知识等。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个性鲜明极其特殊的群体,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从时代发展看他们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物质财富优裕的“新新”群体;从年龄段看他们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未完全成熟,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具有独特的情绪活动但思想上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百般呵护暂时缺位,生活上需要独立自理。中学时代的“高考指挥棒”作用的缺失,学习上需要自觉。大学自理生活的压力和中学时代相似的经历促使他们在心理上相互理解、情感上相互交融,很容易接受彼此从而形成“小团体”。并且高校的学习压力相对较为轻松,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这给他们在中学时期被压抑的各种兴趣、爱好、特长等充分释放和展示提供了契机。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大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无形中就成了小团体。同年级、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共同语言多,交流机会多,情感更易接近,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2.地域型

由于家庭所在地相近或中学时代就读同一学校而形成的,如老乡会、中学校友会等。

由于多数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或地区,陌生感促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就是每个人均需要与其他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或友谊、忠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每名学生都希望成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并能从该群体中获得情感交融,消除独自一人在外的孤独感,彼此间构成关心和照顾。对于来自同一城市或者同一中学的学生而言,原存的亲和力使他们更容易在新的陌生环境下形成互相照应、团体聚集心理支持为主要内容的类似“同乡会”、“校友会”等非正式组织。

3.利益型

因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如为某方面的互利而共同对抗其他组织甚至是正式组织的结合。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活跃的、特殊的利益群体。在高校将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抉择。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毕业后将面对市场选择的竞争机制,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成才取向等大的方面,均围绕着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二是“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动机,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成才愿望。在面对高校管理规定、学生干部竞选、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时,有些学生为了达到自身利益不受损失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会有意识地组成互利性小团体。如学校限时供电规定,一些学生认为给自己带来不方便,触犯自身利益,而组成消极对抗的小团体。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主要功能与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障碍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

凝聚功能——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大学生在高校里的孤独感,满足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有利于增进他们对高校正式组织的归属感。在非正式组织中,学生个体还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和验证自己的形象、威望、地位等,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另外,非正式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促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遵从群体规范。

培养领导潜力——在不同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目标是有各式各样的。这样就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能或有机会成为“团体领袖”。也就是说每一名在某些方面有潜力学生均能得到尝试领导职务的机会。其领导潜力和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培养。实际上为正式组织培养和利用领导能力、潜力做出无形的贡献。

减压功能——非正式组织能够减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压力和心理问题,起到类似“减压阀”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辅助功能——相对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构成基础是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易于交流、沟通而且较为真实。当正式组织开展的常规教育管理活动目标与其接近时,非正式组织能够帮助和促进该目标的实现,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监督功能——在非正式组织中,每一名学生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组织内每个人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如果哪一位同学的行为符合组织内约定俗成的规范,就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同,易被接纳。反之,则会遭到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厌恶,就会被其他同学排斥与疏远。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征,约束自我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功能

对高校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目标及其相应的活动来说,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时候带来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冲突——当高校的教育管理规定或活动的目标、行为准则、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与非正式组织多数学生的主观意愿、实际需求相背离或相抵触时,会遭到非正式组织“软”或“硬”的反对和抵制。削弱了教育管理效果。

压制冒尖——有些学习成绩不太好或对教育管理逆反心理较重的同学因“相形见绌感”与“酸葡萄心理”等心理作祟,往往会拉拢一部分要好的或“同病相怜”同学挖苦、打击先进生,压制冒尖。视其为“马屁精”或“告密者”。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部分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甚至失去个性化的发展。

小集团行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一些学生经常将小团体行为置于正式组织行为之上,当正式组织行为活动与之相矛盾时,散布谣言,诋毁正式组织成效,给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存在的障碍

首先,教育管理工作最主要的障碍是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职能关系差异性。为了便于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正式组织具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组织目标,强调整体一致性,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以同学之间的情感或友谊为纽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式上与中学时代差异很大,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学生间的心理满足是一种重要的需求。仅仅依靠正式组织行为活动是难以做到的,非正式组织恰能起到这方面的功用。致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在非正式组织中开展。

其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主体错位、模式僵化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导向、评价和调控功能。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产生了统一性、理想化、片面化等问题与现象,甚至走向偏执、极端、僵化之路。这也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日常不愿去多关注非正式组织,除非出了很大问题。而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对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让他们的“自由小天地”受到“干扰”。

再次,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囿于“X理论”。多重视发挥正式组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视非正式组织为校园不安定因素之一。过多地强调教育管理就是一个指挥学生的工作、控制学生的活动、调整学生的行为以满足正式组织(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管理过程中多注重“教与管”,忽视“育与理”。方法简单生硬,多为奖、惩以及严格的管理规定。这种“监督、保姆”的教育管理模式很少能够得到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或抵制言行。

四、从非正式组织层面解决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正确看待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教育作用

正式组织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其成人成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式组织往往是根据效率逻辑来进行教育,而忽略被管理者的感情逻辑。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般说来,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不会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形成破坏和威胁。一是它仅仅是依靠心理、情感作为学生联系纽带的;二是它的行为规范绝大多数是在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以及高校规章制度范围内的,即使存在极少数消极的带有破坏性的“小团体”,只是一种特例,无法代表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三是大多非正式组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能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小活动,这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由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不能轻率地全盘否定,应当积极引导、发挥其积极功能。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应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学生的情趣爱好、思想状况、情绪变化和社会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方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1.对有积极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当保护和支持

一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类组织。不漠视、不排斥。对其组织的有益活动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二是将其“领袖人物”纳入到正式组织中,协助开展有益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三是以社团的名义让规模大、人数多的非正式组织合法化,使之成为教育管理活动有益补充。

2.针对有消极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和改造

对待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学生不能简单地批评或斥责,要依据不同性质和不同情况,采取教育说服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改造。促使其理解并围绕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正式组织教育管理行为与活动。使其能够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

3.针对破坏作用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要采取果断措施

对个别有消极影响或破坏力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只要教育引导及时、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改造成具有积极功能。对经常性影响常规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次教育引导无效的要采取果断严厉措施予以取缔或打击,否则会影响教育管理工作正常运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管理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爱好、自我兴趣、自我行为对外展示的精力旺盛期。如果高校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合适的展示平台,他们必然就会自己找寻或组织与自身情趣相投的学生伙伴来释放“自我”,进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组织。

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面向每一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里创设一种创新环境,使大学生随时都有创新的启迪。让他们的精力与特长、爱好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而满足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使其均能找到群体归属感。并通过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日趋激烈的大学生择业、就业竞争环境,社会现实中负面现象长期积累,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了一定思想重荷与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学习与生活的挫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这也是消极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因素之一,给高校正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使他们提高认知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和增强抵御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和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

另外,要使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大力发挥出积极功能,补充正式组织活动的不足,仅依靠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同心协力。信息化时代要注重高校网络信息和舆论导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非正式组织成为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又一个阵地。

参考文献:

[1]任浩.公共组织行为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9-31.

观看《风声》心得员体会 篇4

《风声》讲述:1940年春,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与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自此,对日抗战进入新的“三国”时期——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毛泽东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势成三足鼎立,各自为政,互为掣肘。汪精卫上任后展开三大政策:在势力范围内展开建军,清乡剿共,同时诱招失意蒋派军政要员入阁。

1942年10月10日,汪伪政府举办庆祝国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共产党领导人“老枪”策划的,期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

武田调查到负责发送指令的“老鬼”就潜伏在剿匪司令部内,于是将最有可能接触到电报的五个嫌疑人带到了封闭的裘庄——伪军军事参谋部部长吴志国,伪军总司令侍从官白小年,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伪军军机处译电科科员顾晓梦,伪军军机处处长金生火。

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武田务必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残忍的酷刑才能找出“老鬼”。

被软禁的五个人为了保全自己,也在处心积虑的观察着周围其余四人,都期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的离开裘庄。吴志国亦正亦邪,白小年文质彬彬,李宁玉自持冷静,顾晓梦洒脱娇纵,金生火处事温吞,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老鬼”?短兵相接明争暗斗之后,谁又能够最终逃出裘庄?

结果是,白小年被折磨而死,相好司令都保护不了他;金生火怕受酷刑,选取自杀;吴志国受尽酷刑后得以逃出裘庄;李宁玉被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排除嫌疑后离开裘庄;顾晓梦在民族大义面前选取了牺牲。

恶犬撕咬,针灸痛穴,糙绳擦阴说真的,那些刑罚太恐怖太血腥太残酷了,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武田说: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敌人。是的,一般人是承受不住那种肉体折磨的,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吴志国和顾晓梦例外。

试问如果你是卧底的“老鬼”,在轮番应对嘶吼的巨犬、带血的老虎凳、闪着火花的电网、寒光熠熠的解剖刀、锥心刺骨的毒针后,你还能坚守最初的理想与承诺吗?你还能保证不临危变节、甚至沦为魔鬼鹰爪吗?因此,我真的很佩服吴志国和顾晓梦,他们为了抗日救亡,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肉体、精神遭受敌人百般折磨时毫不屈服,勇敢应对。

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想的是不辱使命。因为他们信仰共产党,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从他们身上,我看见了信仰的无穷力量。惟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才能使人的意志力发挥到极至。当年,在民族危亡关头,许多仁人志士各显神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怕牺牲,血托华夏,汇聚整个民族不屈服的力量,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影片结尾,我听了顾晓梦在影片中最后的一段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期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情绪。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不禁潸然泪下。

观后,一方面被那些抗日勇士所感动,想起了赵一曼和杨靖宇,想起了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啊。生活中,还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呢。为生活琐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是无病呻吟又是什么呢。

我们应当珍惜这天的和平环境,永远记住民族以前遭受的屈辱,永远记住落后挨打的教训。各尽所能,建设和谐的家庭,建设和谐的社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先烈们。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篇5

网域上网行为管理帮助企业建立稳定组织团队

人员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又是组织中一个最大的变数。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态,特别是关注组织的核心骨干成员的心态,可以降低组织的人力资源风险:

1、员工的心思不在工作上,经常在工作时间流连于新闻、娱乐网站、玩游戏、聊天等;

2、员工有跳槽的打算,频繁访问招聘类型的网站并且更新简历,造成人力资源的离职风险;

3、员工对企业有不满情绪,并诉诸于网络。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提前了解员工的相关动向,做出预判并准备应对措施,就可以规避潜在的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部门的困境

通常员工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访谈沟通都有抵触心理,因此难以获知员工真实的想法和心态,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却使员工能放松的“敞开心扉”。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通过统计、分析员工的上网行为趋势,就能“迂回”的掌握员工的真实想法和心态,但人力资源部门在探求员工心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海量、杂乱的网页访问记录难以统计、分析出结果;

2、网络应用流量混杂,而且是晦涩难懂的IT数据,难以用于人力资源分析;

3、如何把访问互联网的行为关联到具体的人员。从互联网行为分析员工心态

当下的互联网行为管理设备,具备性能强大的日志中心,可以存储、分析海量的互联网行为记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从多方面探究整体(或个别)员工的心态:

1、员工工作效率分析

以深圳网域科技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为例,通过网页分类技术,可以将海量、杂乱的网页访问记录归纳整理成一张报表,可以自动统计排名,查看具体访问时间、访问的网站、访问的次数等等详细信息。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统计一段日期,在工作时间段内的网站访问报表,分析出员工的访问习惯及工作的投入程度。另外,还可以统计出员工使用各种网络应用的时间,比如炒股软件、即时通讯、在线电影等等。

2、员工离职风险分析

深圳网域科技上网行为流量管理产品提供了“求职招聘”类的网页类型,人力资源部门统计近期频繁访问此类网址的用户,可以了解到哪些员工有离职的想法。另外,通过即时通讯、网络论坛审计功能,可以使用关键字过滤出相关的记录,比如查找最近一个月内聊天内容和论坛发帖中出现“涨工资”、“郁闷”、“辞职”的员工。

3、员工关注点分析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园高新南七道R2-B 栋四楼B02 http:// 总机:0755-83285850 传真:0755-82971971 热线:400 6666 049

深圳市网域科技有限公司

从员工在搜索引擎使用的关键字,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员工的关注点。通过对员工在搜索引擎使用的关键字进行排序、统计,不仅可以反映出整体普遍的员工心态,也可以对特定的员工进行分析。

4、特定员工的心态分析

深圳网域科技上网行为流量管理产品还能够汇总某位员工的所有访问行为,并体现在一张报表中,包括网站访问、即时通讯、网络邮件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此功能,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重点关注组织骨干成员的心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保持团队的稳定。

5、对员工完全透明,隐私保护

深圳网域科技上网行为流量管理产品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做到对员工的完全透明,即使是身份识别功能,用户也不会查觉到设备的存在。

对于员工的隐私保护,通讯链路是基于SSL加密的,避免的网络窃听,而且对于管理员的权限有非常细粒度的控制,防止某些管理员越权查看员工的隐私。另外,对于管理员的操作都有详细的日志记录,避免管理员滥用职权。

对于特殊岗位、职位的人员,还提供了免审计、免监控的功能,使这些员工的行为不被监控审计。

关键词:网域上网行为管理 网域科技

从组织行为学非正式团队角度观看《风声》 篇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从课程意识角度谈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教师不仅从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猜测能力、推理能力等,我们还看到教师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的资源,不失时机地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会引导全体同学进行思辨——思辨能力

当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时,教师会逐字逐句地纠正——语言表达能力

当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教师教他要学会感谢——与人交往能力

当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无论是成功还是遇到障碍,教师都会加以评价和引导——合作能力

学生的每次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时,教师鼓励他们进行真诚的评价——学会欣赏与吸纳

课堂中学生不明确的认识、学生的质疑、意见分歧、偶发事件等都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师自身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这是教师课程意识的一个核心内容。

现在,我们的课改已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要着力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贯穿在每一个细微的教育事件中。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透过今天这节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加强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项,同样的教材,学年组教师一起备课、研讨、共同设计,甚至带着相同的教案走进课堂,但是为什么经过一个阶段之后,我们却发现班与班的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却有高有低,存在差异呢?我想,这就和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把握和利用是有直接关系的。有的老师虽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可能没有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利资源,白白浪费了对学生培养的时机,长此以往,导致了这种明显的差异。

上一篇:18年度餐饮酒店经营管理计划书下一篇:西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