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

2024-08-11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共4篇)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 篇1

1、组织的含义:具有一致性目标的人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所构建起来的相互协作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群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特点:(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的群体。(2)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3)组织的本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4)组织是有边界的。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秩序、制度规范

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1)法制权威性(2)层次性(3)公益性

5、公共组织行为的基本属性;个体性、整体性、公益性、公共性。

第二章 知觉、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

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2、社会知觉的特点(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2)社会知觉遵循图形—背景原则(3)社会知觉需运用图式。

3、社会知觉偏差及其管理启示:(1)首因效应 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长期、反复地考察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认识。(2)近因效应 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在最后得到重复和强调,使员工加深印象,形成符合管理者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以使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3)刻板效应 管理启示:管理者应抛弃陈旧的、古板的观念,以公正合理的视角去管理人。应该与不同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某类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绩效。(4)晕轮效应 管理启示: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时必须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不能由一点便论及全部。认识员工,切记狂热;要注重内涵品质,不要注重外表;要持发展的观点,不要僵化、静止;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去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5)期望效应 管理启示:管理者如果对员工给予积极的期望,确认员工有较大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给予员工以鼓励和帮助,那么员工就有可能因管理者的所作所为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绩效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4、凯利的归因模式(1)三维理论即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因可能归结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行为者(内部归因);二是行为者知觉的对象(外部归因);三是行为者与知觉对象的相互关系及情境(外部归因)。(2)决定归因的行为信息:1)特异性信息2)一贯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

6、维纳的成就归因对成败的归因通常包含三个维度即内—外维度、稳定—不稳定维度、控制点维度

7、归因偏差的种类: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偶发事件的代表性

8、如何克服归因偏差?(1)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进行科学归因,避免走向宿命论。(2)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于外界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3)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不确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章 个体心理特征与公共组织的管理

1、能力的个别差异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意义:研究个体能力问题,有助于公共组织管理者发现人才,选用人才,达到能力和工作的最佳匹配,提高公共组织的 1

活动绩效。为此,公共组织管理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2)根据能力特点,进行合理分工(3)适应公共组织需要,提高员工的能力。

2、气质类型差异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意义:(1)正确认识气质没有好换之分(2)应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安排不同的工作(3)应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团体的战斗力(4)应根据人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展开工作。

第四章 群体行为与公共

组织管理

1、正式群体的含义:有明文规定,有固定编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的含义:不经官方规定由于在生活和工作中心理相容而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3、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自发性和不稳定性(2)凝聚力较强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积极作用:(1)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2)减轻群体成员的压力,保持群体成员的健康。(3)有利于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4)可以协助正式群体克服困难,解决难题。(5)在做促进转化工作上有特殊功效。消极作用:(1)与组织利益或目标冲突(2)与组织规范的冲突(3)与组织活动的冲突(4)与组织领导的冲突

5、如何对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2)正确分析非正式群体(3)努力加强正式群体的影响力(4)合理引导非正式群体(5)分化瓦解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6、群体的作用:(1)对组织的作用①能够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②是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载体(2)对个体的作用:①满足了个体的安全需要②满足了个体的归属需要③满足了个体受尊重的需要④满足了个体的成就需要

7、群体压力的含义: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8、从众行为的含义: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

9、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个体因素①获得行为参照②对偏离的恐惧③性别差异④个性特征(2)群体因素①群体的一致性②群体成员的地位和成就③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3)文化差异

10、群体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凝聚力和生产效率并非正相关关系,仅仅靠全体的凝聚力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

1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内部因素①群体规模②群体的目标设置③奖励方式④领导方式⑤群体成员的相容性⑥群体的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⑦群体成员间思想与情感的沟通程度(2)群体外部因素①群体面临的压力和威胁②群体的地位

12、高群体士气应具有的特征:(1)群体内部凝聚力高,群体的团结并非源自外在的压力(2)群体内的成员无无分裂为相对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3)群体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矛盾的能力(4)群体成员对整个群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群体成员都明确地掌握群体目标(6)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和领导者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并具有维护群体

继续存在的意向。

13、群体士气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关系:高昂的群体士气并不一定导致高的工作效率,但低落的群体士气终将使工作效率滑坡,群体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应该了解群体的士气状况,并潜心研究如何提高群体士气,从而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

14、社会助长作用的含义:个人与他人在一起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激发了个人的工作动机,促使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

15、社会抑制作用的含义: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下降。

16、社会堕化作用的含义: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反而分散了精力,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17、团队的含义: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18、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点(1)协同作用(2)相互承担责任(3)共同的业绩目标(4)技能的互补

18、创建高效团队的途径:(1)澄清团队的使命和目标(2)设定适当的绩效标准和奖酬体系.(3)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并对其进行培训

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公共组织管理

1、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2)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2、五种基本的正式沟通网络 :(1)链式沟通网络 优点: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正确性较高;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较明显,权威性较强。缺点:群体不易适应变化的环境,适合解决简单问题。(2)环式沟通网络 优点:成员地位平等,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群体士气高昂。缺点:沟通的速度慢,效率低。(3)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优点:具有很强的民主气氛与合作精神,成员的士气很高,人际关系融洽,创造性容易发挥,适合解决复杂问题。(4)轮式沟通网络 优点:网络集中化程度高,领导的核心作用明显;信息传播速度快,准确性高,群体的工作效率高,适合解决常规性的简单问题。缺点:下属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群体士气低,凝聚力差。(5)Y式沟通网络 优点:解决简单的问题效率高,速度快 缺点:员工的满意度不高,士气低落。

3、影响有效人际沟通的障碍:(1)来自信息发送者的障碍(2)来自接受者的障碍(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4)沟通双方的背景差异导致的障碍(5)沟通中的物理障碍

4、有效人际沟通的技巧:(1)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发送①注意语言的表达②适当运用动作表情③尽量采用双向沟通方式④有效运用移情手段(2)信息的有效领会和反馈 注重倾听,有效地聆听,适当的反馈(3)沟通情境的改善①选择合适的沟通场合②安排合适的沟通时间③公共组织中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④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第六章 冲突与公共组织

管理

1、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三种情况)

图P155

A点是低失调的的功能失调性冲突 很少冲突,一团和气,此时组织状态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极少创新整个组织停滞不前,组织绩效较差。

B点是高失调的功能失调性冲突 冲突激烈,分崩离析,组织受许多干扰,很难协调,一片混乱,组织内不合作,这种高冲突状况是破坏性的,组织绩效较差。C点是功能正常性冲突 有适度的冲突,此时组织内有思想交流,不断创新,组织对环境迅速调整适应,组织有自我批评能力,这是最佳的冲突状况,组织绩效较好。

2、群体冲突管理的基本原则:(1)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把冲突控制在适当水平的原则(2)实行全面系统的冲突管理,而不是局限于事后的冲突控制和解决问题。(3)不走极端,采取中庸的处理原则(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制宜处理冲突的原则

3、激发建设性冲突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理论依据:相互作用观 方法:(1)改变冲突观念和组织文化(2)引进异质的群体成员(3)引入竞争机制(4)委任比较民主的领导者(5)组织的重新构建(6)运用检查者的角色

4、五中处理冲突的行为策略:(1)强迫,高度肯定而不合作(2)合作,高度肯定而合作(3)回避,既不肯定也不合作(4)妥协,不肯定但合作(5)折中,中等程度的肯定与合作

第七章公共组织领导

公共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结构:德(政治品德素质)、才(能力素质)、学(知识素质)、识(心理素质)、体(身体素质)

第八章 激励与公共组织管理

1、激励理论的类型(1)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①强化理论②挫折理论(2)认识激励理论①内容型激励理论a需要层次论(马斯洛)b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c ERG理论(克莱顿•奥尔德弗)d成就需要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a期望理论(维克多•弗鲁姆)b公平理论(亚当斯)c目标设置理论(洛克)(2)综合型激励理论①波特——劳勒激励模式②罗伯特•豪斯综合激励力量理论③罗宾斯综合激励模式

2、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评价——积极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对政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马斯洛从需要来研究人的行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3)需要层次性以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人的一般心理过程(4)为组织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方向和内容。局限性:(1)以个人的价值、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需要,而没有考虑个人对社会的责任(2)主要谈及个人自然本能需要,而没有涉及社会需要问题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和环境对人的需要的巨大影响(3)需要层次不够完善(4)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递升的过程,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倾向。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内容:①激励因素——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导致满意的工作本身的因素。②保健因素——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工作环境条件方面的、导致不满意的因素。

(2)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3)评价——局限性:①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令人质疑②没有使用满意尺度的概念③赫茨伯格认为满意与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联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④赫茨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

(4)贡献及启示①只有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启示:创造条件满足组织成员对激励因素的需要。②满足各种需要所引

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启示: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注意内外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并且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奖励。③保健因素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能满意,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就能够维持员工的已有现状 启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以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④应用双因素理论要结合实际,工资和奖金发放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

4、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内容: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2)启示:①管理者应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必须了解员工复杂的心理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激励,避免激励手段的单一化。②管理者应该特别注重对员工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以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③高层次需要如果一时不能得到满足,就应该从低层次需要着手,充分激励员工。

5、麦克里兰德成就需要理论

(1)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2)理论贡献:①提出了高成就人的特点②认为高成就需要的人对组织对国家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③高成就需要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④在三种需要和管理的成功之间的关系上,他认为高成就需要与管理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3)启示:①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应根据公共组织人员的需要和动机体系特征合理分配工作和安排职位。②根据公共组织人员的需要和动机体系特征合理建立激励机制。③他认为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于组织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基本思想: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应用:①管理者不要泛泛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住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②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性。③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

6、公平理论

(1)基本观点:员工有时更关注的不是他所获得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人们往往喜欢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的程度做出判断,从而对自己工作的积极向产生影响。

(2)应用:①要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②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③实行量化管理,增加透明度④民主管理⑤战略为主,平衡为辅,加强对员工的教育。⑥加强对员工公平心理的疏导

7、目标设置理论

(1)内容: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某种目标驱使的。因此,通过给员工合适地设置目标,可以激励员工。

影响因素:目标难度、目标具体性、目标接受度、员工对目标的承诺、(2)启示:①管理者要善于给员工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②管理者给员工设定目标一定要有具体指标。③建立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关系。④设立的目标是有期限的。⑤管理者给员工及时的工作业绩考核和反馈。

8、综合性激励理论P25

第九章 公共组织文化与

公共组织变革

1、公共组织文化的含义:公共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信念和行

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2、组织文化结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

3、公共组织文化的类型:(1)查尔斯•汉迪的分类①权利导向型②角色导向型③任务导向型④人员导向型(2)杰弗里•桑南菲尔德的分类①学院型②俱乐部型③棒球队型④堡垒型(3)根据组织外在文化环境分类①美国式a注重能力b尊重知识c强调规章制度d崇尚竞争②日本式a民族精神b家族主义c以人为本③欧洲式a传统与现代结合b注重职业道德和员工素质c关心环保④中国式a强烈的政治色彩b注重伦理道德c注重人治d强调公平

4、公共组织变革的含义:公共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对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层次、人员等方面进行革新,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5、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1)公共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①技术的不断进步②价值观的变化③具体制度结构的变化④服务对象和资源的变化;(2)公共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①决策失灵②沟通阻塞③机能失效④缺乏创新⑤成员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篇2

1、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2、霍桑实验、科学管理学派。

3、个性、人性

4、X理论、Y理论、超Y理论

5、需要、动机、行为

6、气质、气质类型

7、归因、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8、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误区

9、内容型激励(需要层次理论、阿德佛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10、过程型激励(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11、改造型激励(挫折理论、强化理论)

12、激励机制、绩效考评

13、群体、群体凝聚力

14、团队、高绩效团队

15、领导、管理

16、领导素质理论、领导生命周期

17、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18、组织老化、组织变革

19、组织文化、组织伦理

20、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

应掌握的问题:

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意义

2、个体行为规律有哪些。针对个体差异如何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

3、组织行为学对人性的研究东西方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4、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各包括哪些内容。

5、激励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激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如何利用激励来增进工作满意感。

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8、有效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常见的沟通障碍

9、正式信息沟通网络的类型

10、沟通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工作团队及其主要类型

12、影响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如何创建高绩效工作团队?

13、领导理论的三种主要类型。

14、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各包括什么内容?

15、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6、简述几种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及其特点。

17、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变革。

18、组织文化的功能;企业管理中A型文化和J型文化的特点。

19、如何营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20、试论述学习型组织及其特点。应怎样营造学习型组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篇3

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吉尔布雷斯夫妇(美):

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

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

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五。亨利-甘特(美):

1、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之一。

2、贡献:a.创制了“甘特图”;b.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d.认为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3、主要著作:《劳动、工资与利润》、《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

六。亨利-福特(美):

1、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人,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2、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一种理论。

3、于1914年开始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

4、主要著作:《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和明天》、《前进》。

七。马科思-韦伯(德):

1、古典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组织理论之父”。

2、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3、主要著作:《新教的伦理》。

4、组织设计中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目标和战略、技术状况、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人员素质。

八。亨利-法约尔(法):

1、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2、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

a.经营六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b.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3、提出“法约尔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九。林德尔-厄威克(英):

提出了组织设计的8条指导原则。

十。哈罗德-孔茨(美):

丛林管理;提出了组织设计的15条基本原则。

“理性决策标准”

十一、斯隆(美):

1、事业部制(分权组织)的首创人之一,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斯隆模型”

事业部型首创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化学公司。

2、1963年出版《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年代》一书。3、1921—1922年期间,提出了一种叫做“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作业”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以后发展成为事业部制。

十二、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

1、经理角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

2、主要著作:《经理工作的实质》、《组织的结构:研究的综合》。

3、经理担任的角色:(3类10种)

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方面——监督人、信息传播人、发言人。

决策方面——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十三、“霍桑试验”: 1、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旨在讨论影响人的积极性因素的一次试验,它是西方国家中企业管理行为学派早期研究的一项重要活动。

2、代表人物:梅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3、霍桑试验的两个阶段:

A.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B.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4、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

a.人是复杂的人;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员工士气的主要因素;

c.非正式组织影响着员工的行为;

d.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调动积极性。

4、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1945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

十四、“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应变,没有什么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其主要内容为:

(一)企业的结构模式选择。

代表人:琼-伍德袄德(英);劳伦斯(美)

(二)管理方式的选择。

1、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X理论—Y理论”;

2、莫尔斯&洛希,提出了“超Y理论”。

(三)领导方式的选择。

十五、玛丽-福莱特(美):

1、美国女管理学家,把科学管理同行为科学联系起来的学者。

2、主要著作:《新国家》、《创造性的经验》、《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自由和协调》。

3、主张在组织中应变服从个人权力为遵循形势规律。

十六、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一)企业战略——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二)组织规模。

(三)技术水平——琼-伍德袄德(英),提出组织的结构因技术而变化。

(四)环境因素。

十七、詹姆士-汤普森:

1、他是继琼-伍德袄德提出了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之后,第二位提出技术决定论观点的学者。

2、重要贡献:提出了三种技术互赖类型。

十八、查尔斯-汉迪:

1、根据他的观点,经济条件、工作实践、社会态度的变化导致了组织文化的根本变革,由此影响了组织结构的设计。

2、汉迪指出:现代组织将逐步从“三叶草形式”,过渡到“联合结构”,最后演化为“三I系统(思想、信息、智力)”。

十九、伦西斯-利克特(美):

“密歇根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4种制度组织理论(4种领导方式类型):

1、专权的命令式;

2、温和的命令式;

3、协商式;

4、参与式。

前三种制度可以统称为权力主义组织方式,只有第四种才是效率高的组织方式。

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经济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创造激励。

二十、威廉-怀特:

在他的经典性的饭店研究中,表明了“地位”的重要性。二

十一、乔治-霍曼斯(美):

1、他参加了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

2、提出了“群体形成的理论”,在1951年发表的《人类群体》一书中指出,包括群体在内的任何社会系统都存在于一个三维的环境中。

3、“三维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十二、K-卢因(美):

1、“群体动力论”,他援引了场论和物理学中的立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组织变革理论,为了防止变革的失败,他提出了“解冻、变革、重新冻结”的三步变革模式。

3、库特尔-卢因提出了“力场分析理论”

十三、弗论奇&雷文:

“权力结构”,他们指出: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潜在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是指受影响人在认识、行为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他们同时指出:权力是同组织关系、领导关系、政治事件密切关联的一个术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基准对权力进行分类。

1、奖赏权;

2、强制权;

3、仿效权;

4、法定权;

5、专长权。

二十四、莫雷诺(美):

1、“社会关系测量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衡量和分析团体关系的学说,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

2、社会关系计量表(图),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好恶感情。

二十五、罗伯特-宝尔斯:

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

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

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任务相关行为、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4、指出了“角色区别”是群体中的一个一般特征。

十六、梅雷迪思-拜尔宾:

他的著作把个人的个性特征同群体的角色行为相联系,提出“团队角色理论”。

十七、阿希的经典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群体规范能够给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映趋向一致。

十八、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

1、在他的经典著作《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一书中,指出了有效群体的11个特征。

2、“X理论—Y理论”,它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第一次提出了X理论——Y理论。(把人性建立在错误假设上的传统管理观点称为X理论;对人性做出相反假设的新的管理观点称为Y理论)

二十九、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巴拉奇:

他们提出了一种影响生产效率与满意度的分析模型(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他们将3种影响变量进行了区分,即:自变量、中间变量、因变量。

十、领导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特质理论阶段。——身体特征、个性特征、才智特征

(二)行为理论阶段。

1、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利克特为首,提出“支持关系理论”;

2、美国行为学家布莱克&莫顿,“管理方格理论”。

(三)权变理论阶段。

1、坦南鲍姆&施米特(美):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

2、菲德勒:情景领导理论;

3、弗鲁姆&耶顿:领导—参与理论。

自考“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案例

十三、简述缓解压力的途径(措施)?

答:

(一)员工个人减轻压力的途径:

1、科学管理时间;

2、加强体育锻炼;

3、进行放松训练;

4、扩大社交网络。

(二)组织方面减轻压力的途径:

1、加强人事遴选和工作安排;

2、设置可行的目标;

3、重新设计工作;

4、提高员工的参与决策水平;

5、加强组织沟通;

6、为员工增加身心健康项目(方案);

7、改善人际关系;

8、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9、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

十四、简述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

1、第三者裁决;

2、妥协;

3、拖延;

4、和平共处;

5、压制冲突;

6、转移目标;

7、教育;

8、重组群体。

十五、简述变革的动机?

答:

1、劳动力性质的变化;

2、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经济冲击;

4、竞争的加剧。

十六、简述变革过程的构成要素?

答:

1、确认问题;

2、识别原因;

3、形成变革动机;

4、进行变革;

5、管理变革过渡阶段;

6、支持和评价变革。

十七、简述变革的类型&变革的方式?(了解)

答:

1、变革的类型——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工作环境变革、人员变革。

2、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计划式变革(理想)。

十九、简述变革的阻力?

答:

1、个人方面的阻力:习惯性、安全性、利益性、不确定性、信息选择性、认识模糊性。

2、组织方面的阻力:相关部门的阻力、群体惯性、对部门利益的威胁、对权力关系的威胁。

变革阻力的表现形式:直接和公开的阻力、潜在或延后的阻力。

★四

十、风险型决策方法的应用:

例题:某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拟扩大生产能力,有如下3个方案:

1、对现有工厂进行改造;

2、新建工厂;

3、合同转包。其决策收益见“表1”。

要求:根据期望值标准对以上方案进行选择。

表1

市场状态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无需求

概率方案0.50.30.10.1

1、改造5025-25-45

2、新建7030-40-80

3、转包3015-10-10

解: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别计算三种方案的期望值,期望值最大的为最优方案。计算公式:

不同方案的期望值=∑不同自然状态的概率×该状态下的收益值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0.5×50+0.3×25+0.1×(-25)+0.1×(-45)=25.5(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32(万元)

方案1的收益期望值=17.5(万元)

比较可以知道,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最高,故第二方案为最优方案。

★四

十一、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应用:(悲观法、乐观法、最小后悔值法)

例题:某商店准备试销一种新产品,由于缺少历史资料,对产品的销售只能做出畅销、一般、滞销三种估计,收益资料见“表2”。

在事先不能确定三种状态出现概率的情况下,要求对进货的批量作决策。

表2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收益值最小收益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100804040

2、中批量1201002020

3、大批量150110-10-10

(一)悲观法(小中去大):

首先求出个方案中最小收益值。由表2可知:方案1的最小收益值为40万元,方案2的最小收益值为20万元,方案3的最小收益值为-10万元。

其次,在最小收益值中找出最大的收益值,该数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在本例题中,最小收益值中的最大收益值是40万元,所对应的方案是第一方案(小批量)。

(二)乐观法(大中取大):

各进货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15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其中最大值为150万元,其所对应的方案为第三方案(大批量进货)。因此,大批量进货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最小后悔值法:

后悔值=最大期望收益值—所采取方案的期望收益值

首先求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后悔值作为最佳方案。

例:见“表2”

第一步、确定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畅销时为150,一般时为110,滞销时为40.第二步、算出不同自然状态下,各个方案的后悔值;并找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市场状态进货方案后悔值各方案最大后悔值

畅销一般滞销

1、小批量5030050

2、中批量30102030

3、大批量005050

第三步、从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取最小的一个30,该数字所对应的方案——“中批量进货”为最优方案。★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结构良好的决策)——决策可以达到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至每当它出现时,就按照惯例或者规章进行处理。

▲程序化觉得是相对简单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前的解决方法。故决策过程的“制定方案”阶段不存在or不起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化决策变成了依据先例的决策,管理者仅需按别人在相同情况下所做的那样去做。

2、程序化决策(结构不良的决策)——新颖的、无结构的、具有不寻常影响的决策。

▲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是一种例外问题;or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上捉摸不定or很复杂,or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如何看待: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答案要点:

将非程序化决策与程序化决策分离,是提高决策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要真正做到提高效率和改善决策效果,还必须由负责非程序化决策的高层次人员制定出工作手册,并对负责程序化决策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手册中的规定。

★案例分析: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

答: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发生直接或者间接利益联系的个人或团体。

变革应当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要求:

①股东着眼于公司的收入与红利;②经理重视职位、权利、待遇(薪水);③员工关心工资、奖金、工作安全;④供应商重视业务的稳定性、价格谈判、交货条件、付款期限;⑤消费者关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水平;⑥银行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投资决策、还贷能力);⑦地方公众关心就业、环境保护、经济景气。

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发生矛盾与冲突,企业变革时应注意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尽量减少矛盾,以求得企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背景资料:某公司通过调研分析,准备缩减对国内业务的投入,计划在海外建厂开拓当地市场,请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反应:

分析要点:

1、股东——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认为这将对公司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在评估风险与收益之后往往表示支持;而依靠股利为生的小股东则因公司加大投资而影响股利的发放,可能强调计划的风险性,持保留态度,不予支持。

2、经理——与投资、营销、财务、海外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靠该计划可能提供晋升机会而给与支持;而与国内业务关系密切的经理人员则担心降低在公司的影响力而表示反对。

3、员工——可能仍然留在国内的员工担心公司裁减工作岗位、降低工作水平而表示不满;而可能外派的员工则根据其对海外生活的态度不同而表示反对或支持。

4、消费者——担心公司对国内业务投入的降低,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自己不利而产生消极的态度。

5、政府——本国政府可能由于税收的原因担心本国经济空心化而持审慎态度,也可能由于这样做能够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对他过的影响而予以支持;东道国政府可能由于增加就业、税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表示欢迎,也可能坚持保护民族产业、抵制经济入侵而加以反对和限制。

6、地方公众——因执行该计划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影响经济增长而表示抗议,可能以技术外泄、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等说辞向公司施加压力。

7、银行——考虑该计划有望扩张公司的实力而保障贷款安全与收益,可能予以支持,也可能担心该计划可能对公司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而增加贷款的风险,而又有所保留。银行的反应主要取决于银行对企业的信心、对风险的态度、贷款投放战略、有关措施等因素。

8、供应商等业务伙伴——有能力也有希望获得公司新兴的海外业务者表示支持;而现有的国内伙伴可能表示不安,因为变化业务伙伴关系可能给他们带来损失。

★案例分析:设计有效的工作团队★

答:

(一)群体与团队: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进行的组合。

团队——能够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使团队的整体绩效大于个体成员绩效之和的群体。

(团队是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体的外延大于团队)

工作群体(工作团队)——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组织起来的。

☆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对比表☆

项目工作群体工作团队

目标信息共享集体绩效

协同配合中性(有时消极)积极

责任个体化个体or共同的 技能随机的or不同的相互补充的(二)设计有效团队的步骤:

1、准备工作

2、创造工作条件

3、组建团队

4、“在线”帮助

(三)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工作并拒绝离开的吸引力。

在一般情况下,群体满足成员经济利益的能力越强、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越高;群体满足成员兴趣和爱好的方面越多、群体达到目标的状况越好,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强。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对凝聚力有明显的影响:

1、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越多,凝聚力越强。

2、群体规模——规模越大的群体,凝聚力越可能降低。

3、成员与外界联系程度——联系比较隔离的群体,凝聚力好一些。

4、外部压力或威胁的强弱——有压力威胁,群体凝聚力会明显增强。

5、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情况——凝聚力高的群体,其内部信息沟通必然是畅通无阻、有效的。

6、群体领导人物或代表人物的威信或“超凡魅力”。

★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

由于群体凝聚力是实现群体本身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

1、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大目标一致,且群体成员对组织大目标持支持态度时,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2、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大目标不相一致,且群体成员们又不支持组织大目标时,则群体的凝聚力越高,完成组织大目标的工作效率就会越低。

补充:

群体影响(社会影响)——由于其他人到场的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群体促进(社会促进)——由于有其他人共同参与作某项工作,往往比单独由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更有效。

群体规范(社会规范)——正式群体或者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的信条。

群体约束——在执行群体规范过程中,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奖赏或者处罚。

群体压力——群体成员基于遵守群体规范以及同其他成员在观点或者行为上保持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从众行为——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力图同群体行为或者群体中多数成员行为保持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

★简述群体思维现象的症状表现?★

答:群体思维(从众现象)——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心理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在正式组织里,下级为了迎合上级,宁愿顺着上级的意图而不提出自己的真正意见,这就是一种群体思维现象或者说从众现象。其症状表现为:

1、群体成员把他们所做出的假设合理化,不管事实与他们的基本假设有多么强烈的冲突,成员的行为都是继续强化这种假设;

2、对于那些时不时怀疑群体共同观点的人,或怀疑大家所信奉的论据的人,群体成员将对他们直接施加压力;

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过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种无疑议的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成,换句话说,缺席者就被看作是赞成者。

★简述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答:压力与工作绩效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倒U模型来解释。

☆根据倒U模型理论,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具有工作热情。对个体施加过大压力,对员工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时,会使员工绩效降低。

这种倒U性结构,也可以描述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对压力和压力感强度变化的反应。也就是说,持续性的压力强度会拖垮个人并将其能量资源消耗殆尽。长此以往,即使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也会给员工的工作绩效带来负面的影响。

冲突类型判别表

冲突类型冲突水平组织的内部特征组织的绩效水平

功能失调低or无冷漠、迟钝、对变化反应慢、缺乏新观念低

功能正常适当生命力强、自我批评、不断革新高

功能失调高分裂、混乱、无秩序、不合作低

★简述分权管理趋势?★

答:分权管理趋势——企业内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由职能化组织管理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管理转换,通过权力下放和建立责任制来提高责任心、自主权、应变能力,克服企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这就是信息时代的频繁变化相适应的分权管理趋势。

分权管理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扁平化。

2、“模块”化(哑铃式)组织模式。

3、“瞪羚式”组织管理。

4、减少管理层次趋势。

5、团队组织。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 篇4

张东宾

一、考试题型

行政管理:

1、行考作业30%,期末考试70%,不要求双及格

2、题型: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案例选择,案例分析

3、分值:单选多选占三分之一,判断6分左右,简答36分左右,案例选择和分析占三分

之一左右

二、简答题重点:

有28道题为简答题题库,每年随机抽取。分别是:

1、我国学术界对组织按性质分类,都分为哪几种?参考书本p52、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书本p13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是什么?参考书本P344、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观点相近?这种人性理论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书本p425、什么是能力?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参考书本P66、69-706、如何进行情绪的调试与情感的培养?参考书本P907、什么是激励?或者激励的含义是什么?参考书本P948、美国的罗伯特豪斯和迪尔教授对提高人的积极性的观点是什么?参考书本P121-1239、有效激励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书本P12410、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参考书本P127-13011、什么是内聚力?内聚力有何作用?参考书本P146-14712、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什么?参考书本P16013、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有哪些?参考书本P16114、团队建设的步骤有哪些?参考书本P17915、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具体有哪些措施?参考书本P18916、领导权力及其分类?参考书本P19617、费德勒的权变模式认为,影响领导者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参考书本P212-21318、影响个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因素包括那些?参考书本P222-22319、如何理解决策的民主化?参考书本P23020、怎样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参考书本P239-240-2452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书本P26622、什么是压力?影响个人体验到压力的因素是什么?参考书本P28123、组织文化的构成?参考书本P28824、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参考书本P29825、柔性化组织的特点有哪些表现?参考书本P31026、组织发展战略的措施有哪些?参考书本P31327、提高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参考书本P31728、第五项修炼的内容有哪些?参考书本P321-32

2三、名词解释(针对工商管理的矩阵配对)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特点?参考书本P8

2、社会知觉参考书本P44-

513、个性的概念和特点参考书本P51-62

4、气质与气质差异参考书本P63-73

5、价值观参考书本P73-85

6、激励的含义参考书本P 947、群体的概念和类型参考书本P 133

8、群体内聚力参考书本P146

9、组织结构参考书本P267

10、压力参考书本P281-28

3四、案例题

1、王安电脑公司:自我实现人

2、研究所为何留不住骨干人才?老鲍和老魏的个性特征

3、小白的固定工资与佣金制

4、爱通公司的冲突

5、王义堂现象说明了什么?

6、利民公司的组织结构问题

7、大连三洋制冷厂的企业文化建设

以上案例网络上有参考答案,但是一味照搬照抄,肯定是会被严重扣分的。

1.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机体。

2.帕森斯社会功能对组织的分类: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型维持组织

3.按组织的性质对组织分类: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

4.非正式组织特征: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5.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6.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

7.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未来的预见性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9.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行为特征:行为的自发性、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主动性、行为的持久性、行为的可变性 10.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11.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薛恩的假设:第一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像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第二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第三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了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第四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X理论认为:第一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第二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第三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市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第四不过,人大体上课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予后面一类人。

12.超Y理论与薛恩的复杂人性假设理论观点相近

复杂人性理论假设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成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每个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合适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13.人本管理的含义:1.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人,是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的组织全体成员,而不是指少数组织成员或个别的领导人2.人本管理是同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对人、对物和对事三者管理的紧密结合中,突出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3.人本管理是把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组织利益一致起来,使每个组织成员认识到自己在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劳动的同时,也在为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而劳动4.人本管理是要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方针,发挥组织成员在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劳动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5.人本管理是建立组织的人才开发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职工的现有潜能,全面提高组织成员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14.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15.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16错觉现象的形式:知觉防御、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性效应 晕轮效应(或哈罗效应):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职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晕轮现象使我们不能全面认识问题,以点带面,会造成错误的判断与决策,这种现象特别存在于人员的选拔过程中。17.个性,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被定义为是一种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基本的概念分析,个性应该是既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特征,也包括个体的心理特点,并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在个体行为过程中,反映出个体的观察、思考、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倾向。

18.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组合性、独立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1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家庭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影响 20.弗洛伊德将个性的成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21.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22.气质差异的应用:1.应用范围: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2.应用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23.气质互补原则:组织中一般的工作,虽对气质特征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完全必要,有的可以由别的气质特征予以适当的补偿,基本上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叫做气质互补原则。

24.能力是明确能力为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它也是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25.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能力限原则、能力合理安排原则、能力互补原则。26.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7.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28.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社会因素、个性因素、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29.平衡理论: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30.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31.沟通改变态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墨菲关于对黑人态度的研究。沟通改变态度理论着重从沟通信息及其起作用所依存的诸条件论述态度的改变,也有参考和应用的价值。

32.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情感的培养: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3.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受到高度激励的组织员工会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

34.激励的含义:第一,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第二,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第三,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第四,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

3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各种非习得的原始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足够的工资、良好的通风设备、适当的温度和舒适的工作环境都是用来满足这一最基本需要的方法。2.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和丧失财产等威胁的需要。在管理工作中,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工作合同书、长期雇佣、足够的保险以及良好的退休制度等方法来满足。3.社交需要。社交需要有时也称做归属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人具有社会性,当胜利和安全的需要相对满足后,这类需要就突出起来。这种需要比生理、安全的需要更加细致,更加难于捉摸,它和一个人的性格、经历、教育、国籍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管理者满足员工社交需要的措施有:鼓励建立各种非正式群体、开展各种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以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交往;让员工加入各种团队,以培养其对团队的意识和认同感等。4.尊重需要。尊重需要是指受人尊重以及自尊的需要。人们不仅需要加入一个群体,而且还需要受到群体成员的尊重和承认,并在其中享有较高的地位。这类需要可以通过设置各种工作头衔和职位、社会荣誉、奖励及其他承认认员工的形式来满足。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所追求的宏大目标,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这类需要

实际上是最难满足的。在实际的管理工以中,要想各种办法使员工有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会,例如让其承担挑战性的工作、员工参与决策、实行提案制度、支持员工好的设想,以尽量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

36.双因素理论:管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与同级之间的关系、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工作环境或条件、薪金、个人生活、职务、地位、工作的安全性。激励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长、晋升的机会。

37.双因素理论激励措施:1.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兴趣爱好,尽量将员工安排在其喜欢的工作岗位上2.管理者首先要注意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3.管理者要使员工的工作丰富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4.管理者要注意正确地发放工资和奖金5.管理者要注意正确运用表扬激励

38.ERG理论的基本内容:1.生存的需要2.相互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

39.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理需要2.成就需要3.归属需要4.权力需要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40.综合激励模式与管理:提高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来源于工作本身及工作任务之完成所直接带来的满足感,对提高激励的政策来说,提高内在激励更为重要。提高外在激励。外在激励来源于工作任务之完成导致的种种外在奖酬,由及构成。

41.有效激励的原则:1.按需激励原则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3.奖惩相结合原则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5.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6.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工作相结合原则

42.激励的手段与方法:1.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持股激励4.榜样激励5.荣誉激励6.组织文化激励7.危机激励

43.群体问题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勒温认为群体成员的彼此相互依存是群体的本质特征。

44.群体的类型: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5.观众效应:简单的动作反应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1925年特拉维斯作了一项完成追踪视盘任务的实验,实验者要求被试者手里拿着一支铁笔,跟踪一个旋转圆盘上的目标,如果在圆盘旋转时铁笔离开了目标,就算一个错误。最初让被试者连续几天进行练习,使反应动作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然后把被试者带进实验室,让他单独作5次实验后。再让他在有4-8名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场情况下作10次实验。事先告诉这些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的任务只是默不作声地注意观察被试者的工

作。实验结果发现,被试者的工作成绩当有人在场观察时比单独工作时有很大提高,即错误率大大减少,甚至在单独工作时达到的最高成绩也低于有人观察时的成绩。这表明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观众效应” 46.从众行为: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

47.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顾名思义,内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作是一个群体。

48.内聚力的作用:1.满意感2.沟通3.敌意4.生产率5.对改革的阻碍6.群体意识 49.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1.设置超级目标2.采取行政手段。A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结构来减少冲突b设置综合领导c妥协d压制冲突e教育f拖延或和平共处g转移目标

50.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 51.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众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炼;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52.信息沟通的原则:1.明确的原则2.完整性的原则3.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53.团队建设的步骤:1.准备工作阶段2.创造条件阶段3.形成团队阶段4.提供继续支持阶段

54.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55.弱势群体的类型: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56.弱势群体的构成:1.贫困的农民2.进入城市的农民工3.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57.弱势群体的成因:第一,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淘汰。第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第三,社会性弱势群体中大多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阶级或阶层。第四,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速转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在一定时期具有扩大的趋势。

58.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平等原则3.特殊保护原则4.区别对待原则5.合理性原则

59.弱势群体保护与管理的措施:1.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3.建立政府与弱势群体的沟通渠

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

60.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1.要建立起一整套稳定、明确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2.要建立和健全一个保护和保障既有权利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3.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4.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61.我们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个人作用与特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三种领导方式理论:1.专制方式2.民主方式3.放任自流方式

62.权力是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权力是一种控制力,又是一种影响力。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产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财富,人们获得权力就是获得资源或财富,它体现着权力拥有者的利益和意志。63.权力分类:1.惩罚权2.奖赏权3.合法权4..模范权5.专长权

64.个人品质论:斯托迪尔在他的一份研究工作的评论里指出,领导可以按六大方面分成不同的类型,即生理特征、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与工作相关的特征和社会特征。

65.德鲁克的观点:德鲁克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1.要善于处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3.善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4.能分清工作的主次5.能作有效的决策。66.四分图理论:

低对工作关心的程度高

68..费德勒模式:费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69.领导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2.按决策结果的预测程度,可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3.按决策的复杂程度及有关既定程序可循,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按决策主体,可分为个体决策与集体决策

括原型启发、克服功能固着、克服心理定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等 72.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奥斯本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其英文原意是指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用于群体决策则是指让人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的意思。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让人们无拘束地发表意见,并规定不允许对任何人的意见进行反驳,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思路越广越受欢迎,意见越多越受欢迎,但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意见。采用这种方法,人数不宜过多,以十几个人为宜,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据统计,这种方法每小时可产生60至150项建议,比一般方法多70%。尽管其中大部分建议可能毫无价值、不切实际,甚至荒唐可笑,但其中有若千方案可能很有价值,很有创见。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人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地想问题,而缺点是整理意见、分析意见要花很多时间。从头脑风暴法中还派生出另一种方法,叫反向头脑风暴法。即让人们对某个方案只提批评意见,尽量挑毛病,甚至吹毛求疵,从而根据批评意见修攻这个方案,使之达到完美。73.德尔菲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共同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其具体程序如下:1.就预测(或决策)的内容,提出若干条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2.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十人,将上述问题邮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各专家互相之间不沟通,对专家的姓名要保密,避免因专家意见不同而产生消极影响。3.将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统计处理,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4.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全部过程要保密。5.把专家修改后的意见收集上来再进行统计处理,再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多次,专家的意见就会逐渐趋于一致。这是一种有控制的反馈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征求意见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问题不可过多,如实地反映专家的意见,问题不能带有编拟者的主观倾向性。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各专家彼此不见面,避免产生相互的消极影响;另外,经过几次反馈,专家意见比较集中,便于决策者下决心。

74.如何让理解决策的民主化: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经济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决策的速度加快,决策内容越来越复杂。任何领导者都难于独立承担决策的重担,越来越转向决策的民主化-----吸收下级参与决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决策的质量和实施速度得到改善。

75.鼓励职工参与决策的方法:1.民主讨论2.听取意见3.合理化建议4.越级参与5.职工代表大会

76.提高领导的有效性:1.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2.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3.领导者选聘4.领导班子结构5.领导艺术 77.领导艺术:1.待人艺术:1)对待下级的艺术:a知人善任的艺术b批评教育的艺术c关心、爱护的艺术d助人发展的艺术e上下沟通的艺术2)对待同级的艺术a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b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c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d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e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3)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 78.韦伯的层级官僚制:韦伯认为,官僚结构的形式是现代世界中一直发展着的大规模的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79.官僚模型的特征:1.建立权威与职权等级制度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3.规章制度明确4.有处理工作情况的程序系统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6.以技术能力作为挑战和提升组织成员的根据和标准,并主张行政性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应具有终身制职业的忠诚 80.最常用的两种组织类型:1.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按有关规定确定组织成员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力、义务的一种群体机构,有时也称为正式群体2.非正式组织:梅约等人在进行“霍桑实验”时发现,在组织内部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因素。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关系为非官方规定的,在自发的基础上为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有意或无意形成的一种不定性组织。

两个重要的理论观点:1.诱因和贡献平衡论:巴纳德的诱因和贡献平衡论是关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其中“诱因”是指组织为满足个人的动机而提供适当的报酬;“贡献”是指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活动。2.权威接受论: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认为,支配下属行为的命令是否为下属所接受,是决定管理人员的权威的关键。

81.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就是组织的纵向等级数,即有多少层次就有多 少等级。它是一种垂直方向的分工形式。如我们国务院的部门就分为部一司一 处一科四级。可见,行政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次把行政机关按本身不同的权 限,排列成地位有别的一个行政序列,即沿着直线从高到低垂直分布权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和组合管理层次是十分必要的,但中间层次过多,又往往是 产生官僚主义和办事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82.管理跨度。管理跨度,也称管理幅度,是一个上级管理者直接有效

地管理下级的人数。其内在含义就是下级人员的活动需要上级的协调。它强 调的是能使活动得到有系统的统一的上下级关系。部属增加时,一定会增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直接关系,扩大部属之间的联系。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领导者的精力、能力和时间等都是有限的,很难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对管理 跨度要有所限制。

83.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互相协作和配合6.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84.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确立的相关形态

85.直线职能型结构设计优点是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缺点是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容易产生矛盾,使最高领导的协调各种量加大;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的管理人才;信息传递路线长,使整个系统的适应性降低,对复杂情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层,是典型的“集权式”管理组织机构

86.事业部制组织结构设计优点便于组织专业化和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最高管理部门可以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各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可以发挥灵活性和主动性;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生产与销售可以直接联系,供求关系可以很快得到反馈;公司把各个事业部作为自治单位,使各个部的经理能从整体观点来组织这一部门的各项业务,受到全面的考验,从而有条件提升到最高部门,这是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较好的组织模式。缺点是机构重复,容易造成管理人员浪费;由于各个事业部独立经营,使各事业部之间人员互换困难,相互支援差;各事业部经理考虑问题容易从本部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整体利益 87.矩阵型组织结构设计优点: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管理人员只受一个部门领导的原则,使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结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各项目组可以集中有限资源于单一的工程项目,灵活地执行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权力与地位的分布更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民主规范,有利于共同决策,集中决策点;对专业人员的使用富有弹性,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和提高其工作能力;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性,项目作业中具有内在的控制和平衡;项目组织和职能组织有沟通渠道,在时问、成本与绩效方面均能获得较好的平衡。缺点:尽管矩阵型组织头绪繁多、运行复杂,在领导关系上具有双重性,往往会发生一些矛盾,但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相当流行。

88.压力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合身体上的异常反应。89.压力的体验: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主要取决于知觉、经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具有这四个因素的情况不同,所以压力的体验完全是因人而异的 压力的来源:1.环境因素: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仅会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会影响组织中员工的压力水平2.组织因素:a任务要求b角色要求c人际关系要求d组织结构e组织领导作风f组织生命周期

90组织文化的结构: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2.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又称为组织文化的内层,它集中体现了组

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员工和组织行为的要求3.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深层,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与原因

组织文化的作用:1.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2.是企业久盛不衰的重要条件3.是管理的灵魂和最高目标4.是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管理三者相结合的新路子5.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主要因素

91.组织文化的功能:1.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2.组织文化的规范功能3.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4.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5.组织文化的创新功能6.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

92.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1.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2)组织结构的改革3)组织职能的转变4)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2.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1)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动3)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93.组织结构的柔性化:1.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表现为集权化和分权化的统一2.表现为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94.组织发展战略措施:1.激发组织的创新2.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4.知识管理5.工作生活质量6.创建学习型组织

上一篇:学校预防溺水应急处置预案下一篇:对自然地理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