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摄影师的西行漫记

2024-07-22

农民摄影师的西行漫记(通用3篇)

农民摄影师的西行漫记 篇1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 却未能在农村取得有效的推广。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建设, 成为当下摄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摄影文化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由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上升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推广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满足农村高层次的需要, 加强村民的文化建设意识, 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摄影文化在农村发展较城市滞后, 很多农村缺乏稳定的农民摄影创作队伍。以笔者所在地浙江义乌为例, 义乌是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之一。义乌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 有声有色。目前, 全市农村文化设施30余万平方米;“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在义乌农村蓬勃开展。在“送文化”方面, 每年以实物形式援建村图书室10个, 组织送戏300场, 完成送电影任务6500场以上, 农村数字电影覆盖率逐步达到50%以上;在“种文化”方面, 2011年, 90%以上的行政村每年开展由村民参与的文体活动2次以上, 各镇街组建了751支综合性群众文艺团队, 开展活动40963场次。然而,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 在义乌农村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据义乌市摄影家协会统计, 2012年协会会员达226人, 农民身份的会员16人。义乌从2010年至2011年间共举办了“阳春三月踏青赏花乡村游”、“风华上溪”、“印象赤岸”等以农村为题材的摄影比赛、展览活动达8次。其中, 参赛作品达1500余幅, 参赛人次达300人次。活动主要目的为推动农村摄影, 但是农民参赛作品仅12幅, 占总数的0.8%, 农村身份的参赛作者仅6人, 占总参赛人数的2%。

二、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过去几十年, 摄影创作阵地主要为城市, 鲜少涉及农村, 农村摄影活动相对薄弱的现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 摄影艺术原本是一种贵族文化, 在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开展有一定困难。而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的普及, 以及农民收入上升, 为农村摄影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义乌为例, 义乌有50余万农民, 通过改农从商, 有22万农民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 其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 2011年义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21元。义乌农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摄影创作活动。从另一层面, 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要求更多的文娱生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因此, 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摄影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农村摄影文化。

三、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措施

1. 夯实基础, 构建阵地网络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构建阵地网络是基础工作。阵地要以市文化馆为龙头, 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 以村级文化室为依托, 创建一套适合农民摄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 创造有利条件, 利用阵地教育, 提高农民摄影素质。在乡镇区域举办摄影展, 建立固定的摄影作品展示、摄影沙龙场所, 如乡镇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尤其要重视建设摄影网络展示平台, 让其成为组织农民群众摄影活动的阵地之一。笔者所在地的义乌摄影爱好者组建的名为“摄影空间”的网络平台www.sheyingjia.net, 主要服务于义乌的专业和群众摄影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新农村摄影活动, 可以在该平台内开设乡土摄影专区, 让农民作者的作品有展示交流学习的空间, 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摄影行列。

2. 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首要考虑组建一支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农民摄影培训队伍。培训指导老师以文化馆、文化站干部和当地摄协的摄影创作骨干为主, 文化馆应加强该队伍的领导、明确职责。该队伍主要担负组织管理、培训指导、开展活动三方面任务, 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农民摄影队伍建设的计划。其次, 挑选一批有条件的农民, 把他们培养成农民摄影骨干, 充实到农民摄影队伍中去发挥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摄影领域的整体水平。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沙龙等形式;培训内容主要以摄影基础理论、摄影基础技术、传统美学、作品欣赏、创作题材、photoshop软件运用等。

3. 发挥农民主体功能, 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理念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选择题材上提倡创作素材本土化, 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作主体, 以本土为基础, 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基本素材。一方面, 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 让农民从摄影文化的旁观者变为摄影活动的参与者;农民既是摄影产品的生产者, 又是摄影产品的享受者,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强调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对于农民来说, 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比较容易接受农村的本土文化, 因为他们艺术养分来源于农村。在摄影创作过程中, 要引导他们把农村素材的挖掘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 让农民用摄影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观念, 创作出表达农民心声, 为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总体来说, 在指导农民创作时, 应宣传本土化理念, 尊重农民意愿, 给予其独立创作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若干摄影主题, 分若干摄影创作小团队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和创作形式。

4. 以传统摄影为基础, 注重引导主体意识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农民摄影创作创新能力上, 必须在全面传授摄影基础下, 注重提高农民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对摄影创作的表达形式和个性观念的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加强主体意识的拓展, 使摄影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创新程度上、艺术形式上有所提高, 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形成一种自我的摄影符号, 这样不但让农民摄影作者记录着还讲述着他们特有的内在情感。最终体现自己, 展示自己, 拥有他们自己的话语权。

四、结语

在大众摄影时代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推广农村摄影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过程中, 应该立足于农村现实, 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的理念, 让农民在摄影中展示自己, 以寻求农村摄影的价值支点。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 我国农村摄影创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 满足农民的需求, 是摄影文化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探索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摄影文化的现状, 并指出推动新农村摄影创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具体措施, 强调农村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以及引导主体意识的理念, 为摄影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农村摄影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摄影,建设策略,素材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钟华珍.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大众文艺 (学术版) , 2011.4.

[2].陈珊, 廖淦良, 胡丹.城乡文化创新的构建对策探讨, 上高县发展“一村一品”和谐文化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探索, 2008.9.

[3]曾兰.论当代都市摄影的兴起与艺术特征[J]405, 2010

[4]义乌新闻网.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农村[EB/OL].http://www.ywnews.cn/content/201105/13/ywnews_113546.htm

[5]连辑.立足本土做好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创作[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24/11543481_0.shtml.

我的西行漫记(之一) 篇2

英国,我来了!

逛街记

说起伦敦生活,首先要说一下交通。伦敦的交通系统很有意思。 在城市中,地铁与公交自然是极其发达的,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伦敦的铁路居然也如此发达,几乎可以通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伦敦,乘火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就像在我的家乡乘BRT (快速公交)一样。

早上, 我们乘坐的是远近闻名的双层巴士:巴士不仅外形可爱,我们坐在里面, 也不会感到太大的颠簸;原本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的学校,转瞬即至。

后来,我们来到了地铁站,其实,这里的地铁并不是很舒适。 由于地铁里没装空调,在这炎热的季节里,车厢中既闷又热。 但是地铁里的传统风景还是别有特色:总会有那么几个英国人, 手里拿着报纸,坐在座位上阅读,这几乎是伦敦地铁中长久不变的风景, 与我耳闻中的情景一般无二。

离开地铁站,我们便开始了购物之旅。 来到伦敦街头,我抬头一看,发现到处都挂着紫色的绘着王冠的旗子。 听老师说,这里叫摄政街,是英国一条很有名的街道。

我们又来到了M&M巧克力工厂。工厂面积很大,一走进去,我们便闻到了巧克力的香味。 只见四处都是刻着M&M字样的东西:衬衫、被子,以及大量的巧克力———这里真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还在街头看到了不少做得很别致的挂件和礼物。 我挑选了几件,信步走到店员面前,傻乎乎地说:“I want this.”店员很有经验地挂着职业笑容, 一边不断地说着“Thank you”,一边把我要的东西打包。 第一次在国外购物, 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历史之城

伦敦的“雾都”之称名扬天下,但我们来的这几天, 阳光倒是特别明媚。 对于我们来说,虽有不能感受“雾”的遗憾,但也为行程增添了便利。

来到伦敦的第三天,上午体验了欧洲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下午,我们就来到了伦敦最著名的景点———大本钟。

漫步在泰晤士河畔, 四围的建筑迅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建筑的风格很复古, 有一种古典的肃穆。 在重重屋檐的掩映下,我们看到了一组雕像,他们左手持剑鞘,右手持长剑,威武地站在高台上俯视着街上的游人; 下方盘踞着一只狮子,威严地扫视着世界,毫无畏惧。 我想,这大概是中世纪时期勇士们的雕像吧。

雕像背后便是伦敦的古建筑了。 异色的砖块堆砌,沧桑之感四溢,看着它们仿佛便能看到时光的痕迹,看到百年前伦敦的模样。 窗台上雕镂着精致的花纹,窗顶是一轮圆月的形状。 往上仰望,塔尖很多, 层层宝塔,剑指苍天,有一股古老的韵味。 再往前走几步,便是大本钟了。

“咚……咚……” 恰巧是下午3点整。 大本钟走了百年,依然很精准。 一声声轰鸣声震荡在伦敦街头,也震荡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不禁为这古老的杰作而赞叹。 钟顶为两层,四个顶点挂着金属饰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与钟身的古典气质相映生辉。 钟共有4面,下方是围栏,围住了大本钟塔身,让大本钟有了一种特殊的威严。 这便是古老都城伦敦的象征,也是英国的象征,大本钟不愧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

天空之眼

穿行在伦敦街头, 有意无意之间,“伦敦眼”就会出现在我的视线中,巨大的摩天轮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今天, 天空中的那道影子慢慢汇成实像,它终于完整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铁索纵横交错,汇出“伦敦眼”的顶天立地。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只有它仍在缓缓转动,折射出骄阳的温暖,折射出天空的灿烂。这天地间的白色巨轮,已将所有人都吸引。

随着排队的人不断移动,我们终于来到了舱门前。 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我一步迈上了座舱,却险些摔一跤。“伦敦眼”虽说转动得慢,但仍旧是有速度的。 然而,当我走进“伦敦眼”内,仿佛又感觉不到它在转动了, 或者说,我已被窗外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

曾经走过的街道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一座大桥赫然出现在眼前,似乎正是我们刚刚经过的那一座。 来到大桥上空, 我才发现这座桥有多么宏伟。 车辆早已缩为一个个小小的方块,桥横立在江面上,任水激流,岿然不动。 再往上行,不久前经过的大本钟也出现了,高大的建筑矗立在古建筑群当中,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更是为其增添了一份霸气与美丽。 徘徊在舱内, 伦敦的一切尽在眼底,无论是高楼还是建筑群, 都只是小小的模样了。站在这里才会明白, 伦敦这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 没有钢筋水泥的机械化,有的是一种古典的美丽,是一种乡村的气息。远处缓缓开来一列火车, 像童话里写的那样梦幻,却又是那样的真实,就像给这个美丽的西方都市,作了一个最童真梦幻的诠释。

座舱升得越来越高了,抬头看,伦敦的天很好看,云朵调皮地在空中缠绕,阳光毫无顾忌地洒下,在“伦敦眼”上留下一片璀璨的金色。 我只能说,此时的世界,很美。

我平视窗外,已经看不到其他舱门了, “伦敦眼”应该来到最高处了吧。 天空变得触手可及,再次看向脚下,飞驰的车子,忙碌的人们, 我似乎有种看透人生的感觉。 上帝也许就是这样,在天空俯视人间,看着花开花落,潮起潮落。 时空凝固了,我呆呆地看着窗外的世界, 看那雄伟的钟塔,典雅的建筑。 也许某一天,也就是弹指一挥间, 它们都会烟消云散。 但正因为人生多变, 我们才要珍惜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啊。 在天空中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很多,任阳光在身上飘洒……

农民摄影师的西行漫记 篇3

或许,很多年后,想起此幕,我依旧动容……

1月12日

今天,我生日,巴塞罗那飞往上海的机舱内,穿行于东、西方之间,哈,一个颇具跨界意味的生日。

之前十几天的行程横跨西班牙东南部,从马德里到托莱多,下雷阿尔城,西抵梅里达,南进塞维利亚,转科尔瓦多,折格林纳达,穿穆尔西亚,越阿里坎特,直逼巴塞罗那,近4 000 km。沿途鳞次栉比的老屋、古堡、教堂林林总总的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与巴洛克式等活色生香,罗马文明、西哥特文明与穆斯林文明交相辉映……

在穆尔西亚市政厅前,当身心停在那巴洛克广场的巨大放射线焦点的刹那,顿时解惑了拉斐尔·莫里欧通过几套数据系统实现今古默契的疑虑(图1)。在罗马遗址众多的梅里达,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就建在古罗马遗迹之上,以传统的砖砌复合混凝土结构的罗马拱墙为基本结构与空间单元,以连续开放的平行方式重复同构,悄然置换传统的轴线体系,生成深远的纪念秩序与怀古的意味,简洁老道的处理,一剑封喉(图2)。有着阿尔罕布拉宫灿烂文明的格林纳达,坎波·贝萨主笔的安达卢西亚纪念博物馆近在咫尺,延展的水平向立方体(展区)的端头立着一张约10层楼高、犹如超大屏幕般的竖向长方体(工作区)(图3),形态极为洗练简洁,最诱人的则是在水平体中央插入一轮椭圆形的包含着白色螺旋大坡道的具有舞台特质的庭院,庭院沐浴在洁白无瑕的漫反射气氛中,这庭院的形与度竟然直接引自阿尔罕布拉宫中查理五世宫的椭圆形骑士庭院。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滨城市阿里坎特沉浸在一片湛蓝中,直面大海的山麓脚下,老城区坡地收束的尽头,一方封闭的小广场一角,一个敦实的体量干净地隐没在古屋的阴影中,安静着,这即是阿里坎特当代艺术博物馆了(图4),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呵,鸟瞰中屋面那组印刷玻璃体表象的南北向平行切分关系在剖面内竟自巧妙地转换为投射对角斜切光线的东西向平行展示群,虚实虚实,高!塞维利亚的午后,顶着晃眼的阳光,现场走读B A U M事务所的河滨公园景观设计,两套几何体系重叠所导致的外部空间,系渊于新旧城区不同城市肌理在这一特定地点交媾的结果(图5);傍晚,在老城中心的Encarnacion广场,登顶德国人设计的、采用大跨度蜂窝状层压胶合板木结构体系的都市太阳伞,好似一片巨大的蘑菇云擎在半空,人在其上,如云端漫步,举目远眺,古老的塞维利亚浩如烟海(图6);夜深沉,BAUM工作室小型学术交流会上,BAUM以time、place、process与action 4要素所建立的ideal分析与拓展框架令我动了念想……

西班牙几代建筑师,一脉相承,执着地恪守现代主义立场,在特殊的时间段、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文化圈,以特定的方法体系,精准地发展着蕴涵特定意义的context,在他们眼中,遗产是无数现在时的叠加。

5月6日

来自塞维利亚的BAUM事务所云游中国,特意造访西线,风尘仆仆,在西线工作间接受简短的欢迎茶会,随即便是漫长的学术交流,着实敬业,着实专业。几晚伴歌伴舞的民族晚餐,荡得心驰神游之后,便盘旋在贵州广阔雄峻的大山间,历览西线的“上山下乡”系列项目之后,他们兴奋了:终于看到了近本原的中国现代建筑,这是远不同于国际化的上海、北京的东西,没想到在远隔万里的中国西部竟有与他们同样的方法体系的摸索。不久后照片传我,“上山下乡”系列竟被拍得很包豪斯,眼光呵。

贵州平坝境,群山环围的天台山巅伍龙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台之上,山风呼啸,西线人习惯性地席地围圈,凝神闭气,静心养气,而后坐而论道;老外慨然惊叹,唏吁然,我语:中国人讲究平常心,静心罢了。

8月25日

与BAUM事务所的合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西线旗下中西联合体的WB国际工作站就此成立。之前虽曾与美国、德国、荷兰、瑞士建筑师及学者有过研究性课题合作,但实践型项目的合作尚属首次,规则障碍、理解障碍、分配障碍、工作机制障碍、运作障碍等接踵而至,双方秉承宽和的心态逐一协调,渐行渐近,但最难于克服的障碍竟然是西方的工作习惯与中国速度的矛盾。以当下双方共同完成的重大项目之——约10 km2的独山大学城城市设计(图7)为例,竞标时间一个月,对西线习以为常的周期,老外则备感苦恼和不可思议,每天下午在视频工作间盯着屏幕上远隔重洋的国际战友们疲惫难支的身影时,常忐忑不安:天,又得给他们减压了。但老外精准的方法体系所形成的工作成果果然不负众望。难道效率与完美永是不可调和?

11月20日

这次远行,系3个环节组成:学术探讨、媒体采访,以及优秀作品考察。

环节一:于WB国际工作站的塞维利亚站,对当下的工作项目作回顾性分析,把握技术要点,达成易操作的工作流程与对接的表格系统,讨论同时满足双方工作特点的方法体系的骨架等;以BAUM新近完成的一米格父亲宅室内设计为契入,探讨空间的生成方式、节点大样的处理原理及技术手段;在科尔瓦多附近古老的山地小镇现场,就地问答BAUM设计的戏称“三只眼”的养老中心是如何以纯净的当代性的方式与深厚的传统产生关联(图8);罗马桥上,以科尔瓦多古城主入口处新近落成的一游客中心的形式处理及城市关系是否妥切为引,从城市的历史渊源与宏观轮廓线的角度展开争论(图9);在科尔瓦多大清真寺内,聆听塞维利亚大学建筑历史系教授卡柏先生,绘声绘色地分析古清真寺的局部柱网体系怎样在后世巧妙地转化为插入其间的大小两所教堂的结构骨架(图10)……

环节二:WB国际工作站吸引了西班牙最重要的国家媒体《EL PAIS》报纸的关注,于11月2日接受了该报资深记者的采访,提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如何看待西班牙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在中国当代的大建设进程中,西班牙建筑师的参与对中国建筑业发展能有实质性帮助吗?其二,中西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其三,独山大学城城市设计是怎样的现代性取向,同时又是如何尊重地方文脉与地方性生活的?最后他盛赞WB模式“充满了人性光芒,是伟大智慧的缝合”,很媒体的评价。

环节三:考察环节,我的挚爱,亲身阅读好的东西是种非凡的享受。这次考察有两大重点,一是纵横葡萄牙全境,以西扎、苏托·德·莫拉为主线,辅以若干葡萄牙年轻建筑师作品;二是西班牙中北部地区及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当代建筑精品。

西扎的建筑可以简略地概括为空间生成机制(若干基本原型的揉捏与再造)、空间控制方式(几何控制线)、形态生发(基本几何体的有机变形)、氛围制造(明亮中的明亮)。里斯本,上上下下的彩色电车,过目难忘,在面向大海的开阔地,一张巨大的超薄混凝土弧形板横空悬吊,远处是无垠的大海,这即是1998年世博会葡萄牙馆了,它由囊括广场的门形空间体、包容展场/酒店/办公的内向院落功能体与平行院落组3种基本功能原型体串接形成,多处使用了极赋质感的葡萄牙瓷砖,红的、黑的、绿的乃至深米黄色(图11)。清晨的大西洋海滨,蓝色空气里,海鸥云集,西扎早年设计的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L形、线形平行组织,水平延展,投射着密斯般的阴影(图12)。灿烂而清冷的夕阳下,亲眼目睹着奥利维拉迪阿泽梅斯镇的圣玛利亚教堂超常的比例关系与明亮中的光辉(图13)。阴雨绵绵,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圣·多明戈·波那瓦教堂侧,拜谒大师集大成的作品——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两方分别应对历史与环境的体量相贯而成一竖向贯通的异形庭,伴着圣洁的漫射氛围(图14);圣蒂尔苏老城,寻卡洛斯·西扎住宅,被拒,失望之余,欣闻本城有一即将竣工的消防站(图15),系西扎最近项目,一红砖办公实体与一用于消防车库的清水混凝土空腔沿街并置,体与体间是两种材料的交接关系……

被称为“新密斯主义者”的苏托·德·莫拉在波尔图的Burgo塔楼,立面以一种极精致的特型金属模块重复同构,互补为透明与不透明的两种对立的立面效果,近看这立面,竟有种“编织”的意味,有量感与密度特征(图16)。位于海滨旅游胜地卡斯凯什小镇的保拉·蕾格博物馆(图17),则以一组粗犷的红色混凝土罩面的不同高度、大小的盒子群逆反周遭绿色树林,内部空间仅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角部,蓄意形成某种对角张力空间序列……

葡萄牙新一代中青年建筑师如艾里斯·马特乌斯、波尔图建筑学院、n4a1等的建成品大都体现了将信息量压缩至极限的抽象的形式意愿,以极简的线型、极精简的技术元素实践面体合一的具有原型意味的空间体(图18)……

此次考察的西班牙建筑均属西班牙近十年以来的上品,如aranguren&gallegos设计的位于马德里近郊Alcala小镇的国营古堡酒店改扩建(图19)、Nieto and Sobejano的沉于地下的扎赫那古城博物馆(图20)、2007年密斯·凡·德罗奖作品莱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图21)、RCR的希罗那古镇系列(图22)、阿拉贡会议中心(图23)、纳瓦拉会议中心与会堂(图24)等,受益非浅,磨拳擦掌,呵,得逐一破解它们。

在巴塞罗那,又一次去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那立面上满铺的雕塑群以密集效应击打心灵;再一次去密斯馆(图25),老外们还真专业,拼命朝地面拍照,地面藏着密斯的那张控制网呢……

上一篇:物联网层次下一篇:交际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