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节事

2024-09-06

大型节事(精选5篇)

大型节事 篇1

摘要: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对承办城市的影响作用深远,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显著变化。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就会展市场发展而言,大型节事活动数量大幅度增加,活动种类更加多元化,活动内容更加精彩化。通过运用三维评价法,重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型节事活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促进效应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世界的焦点越来越聚集于大型节事活动,活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团队规模大、目的性强、消费能力强、停留时间长、利润丰厚等特点,其逐渐发展为当前各旅游景点、城市提高知名度的一大支点,它的重要性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可以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更好地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针对大型节事活动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其产生的各方面拉动效应,从而为下一步更好地发展节事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大型节事活动的内涵

大型节事活动(mega event)即重大事件,是指能够使事件主办社区和目的地产生较高的旅游和媒体覆盖率、赢得良好的声誉或产生经济影响的事件。

从规模和重要性来看,大型节事活动具备以下特点,大型节事活动具有规模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均具有规模性;大型节事活动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提高了举办地的城市知名度及城市形象。活动类型的多样化,吸引大量消费者参与其中,拉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大型节事活动的影响研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事件影响研究,从研究视角出发,主要分为四类:事前、事中和事后;有形与无形;正面与负面;经济、社会和环境。就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影响研究而言,诸多学者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均有研究,其中田里、班璇(2009)撰文对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及其应对研究,从大型节事活动效应和影响引发旅游后现象分析,补充了大型节事活动影响研究在事件发生的各个时段的完整性。约翰·艾伦等(2002)认为重大事件活动的无形影响是难以衡量的,包括对社会生活和对团体福利的影响、事件所激发的自豪感,以及对一个地方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所造成的长期影响。王晓丽(2009)从大型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开展都市旅游的积极消极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着眼于大型节事活动对旅游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从丰富都市旅游吸引物、客流量增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消极影响从挤出部分旅游者、增加旅游成本、减少部分旅游游玩项目三方面分析,并给出大型节事活动的都市旅游效应最大化战略。王洋(2008)对成都“创佳”活动对于城市知名度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节事活动对于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对成都节事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成都“创佳”活动为例,从其对成都知名度影响进行分析,关注成都当地的节事活动。关于大型节事活动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均已有诸多研究成果。结合海南当地的大型节事活动研究相对较少的情况,本文尝试运用三维评价法,从大型节事活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

三、海南大型节事活动的现状

根据不同标准,节事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例如根据节事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节庆型、商务型、博览型、体育型等类型。海南省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节事活动数量日渐增多,目前主要的节事活动包括:中国(海南)欢乐节、黎族三月三、海口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博鳌亚洲论坛、基因产业大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海南国际车展;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观澜湖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等,活动类型基本涉及节事类型的所有分类,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为将来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四、大型节事活动的促进效应

目前,海南着力开展大型节事活动,积聚人气,节事活动涉及文化、体育、商务、博览等各个方面,本土化程度日益提高,以下主要从海南本地区大型节事活动对其经济和旅游、社会和文化、环境和物质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

(一)经济和旅游效益

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给举办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大型节事活动形成的会展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总体中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

1.消费者数量明显增加,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就2014年第十五届海南岛欢乐节而言,其间开展的启动仪式和圣诞嘉年华活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日人流量达18 260人次,日销售额增长了29%;同时,结合欢乐节购物打折季主题推出的美食约惠活动,日人流量超过8万人次,日销售额达1 930万元。欢乐节及相关配套活动基于消费者心理,制定相应方案,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消费数量明显增加,销售额大幅增长,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2.促进海南旅游品牌效应

观澜湖世界职业明星邀请赛作为体育旅游这一低碳经济,自2010年举办至今,已在国内外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凭借其在亚太地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赛事举办前后宣传力度大,借助国内外媒体宣传渠道,波及范围广,基于亚洲,冲向全世界,影响力强大,涉及文体各界的高尔夫爱好者。基于高尔夫这一体育活动,实现职业选手与明星球手的同台竞技。由于在大型节事活动发生期间高强度、多方位、大规模的宣传以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能使更多更广的人通过各种媒介对举办地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短期内强化城市形象,改善其旅游形象。基于此,应该开拓大型节事活动多方面宣传渠道,通过打造品牌节事活动,进一步促进海南本省的旅游品牌效应,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促进旅游需求峰聚效应

大型节事的峰聚效应是指大型节事的举办,引致了大量的旅游者,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旅游住宿、旅游交通需求呈现集中性增长。例如,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在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上旬,持续近1个月的客源增长,从博鳌亚洲论坛在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方面的增长情况来看,论坛对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博鳌亚洲论坛以其全球范围的巨大综合引力直接导致了博鳌入境客流的“峰聚效应”,由于博鳌亚洲论坛的知名度,其产生的后“续峰聚效应”可能会持续若干个月。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会吸引大批旅游者来海南旅游,从而增加对食、住、行、游、购、娱的要求,促进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旅游GDP的增长,实现1∶9经济带动效应。

4.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效应

大型节事活动可以促成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打造出以事件举办地为核心的区域旅游圈。以海南三亚为核心,与五指山、万宁、东方、保亭、陵水、乐东等市县组成“大三亚旅游圈”加速琼南市县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融合、旅游服务提升的步伐,“大三亚旅游圈”的形成是旅游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协同营销、多方共赢的经济合作新模式,为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海南市县经济的发展。以海口为龙头,形成“琼北旅游圈”,整合资源、开发市场、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与“大三亚旅游圈”形成南北互动机制,激活整个海南旅游市场,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

(二)社会和文化效益

大型节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在其举办的同时也对举办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促进作用,这些促进作用包括:

1.推动了社会维度的发展

大型节事活动举办期间,需要招募大批志愿者协助完成活动进行,截至目前,海南省实现志愿海南注册志愿者达数十万人,海南大学实现志愿海南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6万人,强大的志愿者信息库为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志愿者库不断升级,为活动提供高素质志愿服务工作。基于不同类型大型节事活动主办方的要求,主办方会进行特定对象的志愿者招募,进行多轮筛选与培训,直至最后上岗服务,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论坛举办前期会进行校园双语招募志愿者,进行面试复试和培训,论坛举办期间,志愿者与各国代表之间,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助,相互学习,从而建立因论坛而产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扩大自身人际交往范围,促进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个人社会维度的发展。

2.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大型节事活动对海南当地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促进黎、苗等少数民族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除了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景点外,如槟榔谷、椰田古寨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三月三庆祝活动,活动内容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黎族三月三节丰富了旅游产品、传播了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不仅传承了本民族文化,同时将本地区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广大观众,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更好地促进民族融合。其二是大型节事活动吸引文化团体、展览。每年一度的三月三,由于其规模性与影响力,会吸引大批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团体来海南参加此次盛会,研究其潜在价值,目前以黎锦为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诞生,更好地说明了此点。三月三对内实现文化传承,对外扩大文化宣传,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海内外,丰富民族形式,从而吸引更多旅游者参加此次节日盛会,刺激新型展览的举办。

(三)环境与物质效益

随着大型节事活动规格不断提高,对海南省整体基础设施、物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1.促进了旅游交通不断完善

举办节事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的交通、通讯、城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优化城市环境,尤其是对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城市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都十分重视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活动举办期间,出现的如交通不便等问题,在反映现实问题的同时,更能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东环高速、高铁的开通,拉动了东线旅游市场,现今西线高铁的建设也是看准旅游交通便利带来的福利。同时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除增加国内航线外,还定期增加国际航线,进一步完善了旅游者出入岛内、岛外交通工具的完备。

2.改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节事活动的举办促使企业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创造高质量的旅游环境,带动旅游行业水平的全面发展,促进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3.提高举办地的接待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型节事活动对象不再局限国内,而是放眼全球,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会促进整体接待能力的提升,打造国际水平,吸引国内外旅游者。

参考文献

[1]李祗辉.大型节事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10-112.

[2]王春雷.国外重大事件影响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7,(2):52-60.

[3]罗秋菊.世界大型事件活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历届奥运会和韩国世界杯为例[J].商业研究,2003,(11):150-152.

[4]田里,班璇.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及其应对研究[J].思想战线,2011,(4):118-121.

[5]谭毅菁,傅云新.大型节事活动后居民感知态度研究——以广州2010年亚运会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64-71.

大型节事 篇2

一、大型节事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现状

1、发展历程。

在我国,大型节事包括各种传统节日活动自古就有,而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却在改革开放之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性。旅游业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推崇。同时,大型节事活动也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它和旅游业的关系呈现出从初级的、被动的、零散的和局部的关联发展到高级的、主动的、有机的和全面的交融,即结合、融合和整合三阶段。

(1)结合阶段。大型节事因其参与受众的广泛性以及与旅游业同具“异地性”,使得它与旅游业存在固有的内在的相互关联关系。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发推动了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转变,大型节事作为丰富人们生活,促进文化、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城市出现,并带来一定旅游客源。然而,当时的旅游业尚未认识到发展节事旅游的重要性,只是作为观光旅游的补充,没有主动参与客源的组织和接待之中,更没有开拓专门的节事旅游产品,总体来说旅游业处于被动受益阶段。

(2)融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国际交往交流的日益频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旅游部门开始认识到大型节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纷纷举办各种以文化、物产等为主题的节事活动。尤其以国家旅游局自1992年起推出的旅游主题年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新兴旅游节事的发展和原有旅游节事的发展,并提出了旅游节事的发展思路。[2]“大旅游”观在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视下逐渐形成,大型节事与旅游业的关系由被动受益地结合状态转入主动参与的融合阶段。大型节事人流的汇聚给旅游业以及当地经济带来了诸多商机,在实践中两者融合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对节事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提高和深化。然而,个别成功的大型节事的“示范效应”引发了全国性的举办热潮,诸多弊端也显现出来。主题雷同、形式单调、“自娱自乐”、官办色彩浓厚等,减弱了节事旅游融合发展的正效应,还有不少地方节事虎头蛇尾,很快销声匿迹,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可忽视。

(3)整合阶段。进入21世纪,一批成功的典型案例开始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注重市场需求,以独特的内容和超前的意识吸引企业赞助,以多样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有效地整合了当地资源,出现了协调性的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大型节事的管理也越来越高效、越来越专业化。这是两者结合的高级阶段,形成资源互动和品牌互动。虽然与大型节事尤其是博览会、交易会等更依托优势产业和消费市场相比,旅游业更注重于依托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以及接待服务等第三产业,然而两者资源可以转化,可以整合。通过重组产业、文化、艺术,可以打造节事品牌、城市品牌、旅游产品品牌。这是一个协调发展的阶段。

2、现实意义。

大型节事不仅能作为全面展示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发扬光大地方传统文化,提升区域形象,而且通过显著的集聚效应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最终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实现节事与地方旅游业、地方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

(1)挖掘地方文化。首先,旅游节事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开始就是文化现象的载体;其次,大型节事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个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展现现代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的窗口,旅游节事活动的艺术化与艺术节庆活动的大众化,正是伴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也正是节事活动存在的关键。节事活动在内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上,都需要文化的指导,不仅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地方传统,而且要用现代手段使之与时代接轨,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2)提升城市形象。大型节事活动虽然具有暂时性和短暂性的特征,但是某一重大活动如世博会、奥运会等,或者一年一次反复举办的标志性节庆可以将当地旅游设施、娱乐、服务、产品、人力等众多要素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和整合,集中大众传媒的传播报道,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至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大型节事的在地区和城市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提升国家、地区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优化旅游产业。大型节事对地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优化旅游结构、减少淡旺季差别、提高举办地的旅游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特色的大型节事不仅在举办期间吸引大量游客,而且可以调整旅游资源结构,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条件,以延长旅游旺季,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机会。

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结合力度不足。一是主题与文化结合不够。只有颇具地方特色,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的节事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具有200年悠久历史的慕尼黑啤酒节(又名“十月节”)不仅仅是现代的狂欢节,更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风情万种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宛若回到十九世纪。而在我国,大型节事与地方文化结合的深度不够。目前仅以“旅游节”为主题的地方节事多达百余个,文化内涵缺乏,商业氛围浓厚,更有举办数届后因效果不佳而逐渐式微。二是节事与旅游结合不够。大型节事与旅游的主动结合是国际节事旅游发展的新趋势。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奥运史上首次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区域性商业活动,提高国际都市的地位和吸引力”的战略目标,将奥运会品牌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被国际奥委会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澳大利亚旅游局所开创的奥运促销战略更是被国际奥委会推荐为“今后主办国的角色模式”。[3]悉尼奥运会成功的经验还来源于对目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确定以及整合各种媒体新品牌营销活动。[4]而我国节事的举办不仅多数缺少明确的定位,只注重场面和形式;缺失科学的市场调研,不了解公众需求;缺乏节事与旅游结合的意识,没有形成成熟的节事旅游产品;更谈不上对旅游目标市场的细分。

(2)政府包办过多。“政府主导”的举办模式适合中国国情,也是业内普遍认可的中国节事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政府主导不代表政府包办,不代表从组织策划到融资管理全由政府出面操办,而是通过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专业化的节事策划、管理团队,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参与赞助,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优势资源,深化专项工作,最终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和优质的服务。

(3)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民众参与包括游客的到访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两方面。游客数量、人次与重游率不仅和节事活动的主题互动性、内容新颖性、形式活泼性有关,而且与是否具有营销意识,是否善于将大型节事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推广有很大关系。如今的年代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营销已经成为节事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招商引资的活动,中国大型节事的“自娱自乐”、当地居民对节事的举办漠然、缺乏参与热情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诺丁山狂欢节每年吸引的游客多达一百万之众,当地居民的参与率高达90%以上;上海旅游节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属于成功的典型,每年开幕式和电视观众可达600万人,但比起上海这样拥有2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说,参与率没有超过30%,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二、影响地方节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分析

可持续发展观源于全球性的资源性供给趋紧约束和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5。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观渗透到各行各业,节事旅游也不例外。要推动节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吸力、推力、支持力三方面进行分析。

1、吸力。

人们之所以促进节事和旅游融合的内因来源于人们精神需求指向和旅游需求结构的改变。由于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以旅游场为剧场,旨在满足各种心里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5]基于这种体验性的本质特征,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产品,猎奇求异的心理驱动游客参与体验型的活动,尤其是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节事活动。从需求角度来看,旅游体验的本质决定了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6]而节事活动正是提高城市旅游效率的有效手段,是通过旅游环境营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管理创新等领域集中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节事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借传播城市形象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可以把城市发展诉求和城市的社会群体、市民价值观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2、推力。

促使大型节事与旅游融合的推力有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文化传承、城市营销、政府扶持与政策导向、市场运作模式、优势产业凝聚等。大型节事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经济效益是地方政府纷纷争夺大型节事的举办权,大力扶持大型节庆的直接目的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上海带来了直接旅游收入超800亿人民币,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尤为明显,世博会期间周边各主要城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呈现高位增长态势,同时也带动了公路、铁路、航空客运量、住宿和餐饮业等旅游相关产业20%以上的增长。[7]大型节事的选题不仅要体现地方文化内涵,而且要基于地方优势产业,两者有机结合可形成文化、经济双赢的局面。无论是余姚的杨梅节、潍坊的风筝节,还是象山的开渔节、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均是如此。尤其是具有“城市品牌”之称的标志性节事,由于连续的反复举办而成为当地的代名词,它所起到的营销城市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也从利益相关理论的角度吸引赞助商的积极参与,企业品牌在与活动品牌的互动反刍中提升竞争的生存空间。

3、支持力。

支持力即由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社区参与、人才支持、技术条件等组成。大型节事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稳定的社会氛围和开放的政策制度为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各种人流、物流的有序流动提供了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环境发展的基础。遭到了破坏的自然环境,势必影响人类生活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和谐的人文环境也必然是一纸空谈。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大型活动能否成功举办,专业的活动策划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型活动举办的成本和风险。社区参与是大型节事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需要进一步解决“公平”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兼顾区域发展,加强居民教育培训,以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实质性”参与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型活动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美轮美奂的布景,变换的舞台空间,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声、光、电技术的组合,都为审美诉求不断提升的人们追求精神愉悦的享受提供了现代

技术支持。

三、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型的构建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旅游业也在努力寻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的目的是发扬地方与民族文化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既能为今天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历和体验,又能为旅游目的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计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和利益。节事活动的举办正是传承优良传统、创造和谐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

1、机制框架。

形成可持续的事件旅游原则上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在经济上一定能带来收益,有着持续的资金保障;二是环境上是洁净的和环保的;三是文化上能得到社会支持。[8]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大型节事和当地旅游业两个产业融合,在吸力、推力、支持力形成的动力系统中,各子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首先,大型节事和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系统观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节事和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管理工作的准则,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协调各种资源,目的是处理好旅游效益近期与远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其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根据各要素的现实发展状况,衡量现状与期望理想之间的差距,从各影响要素出发,提出促进两者融合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第三,节事活动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重要一环。在机制框架里,如何协调好内因(包括策划创意、企业赞助、目标市场、营销方式等)、外因(包括政府、市场等)促进大型活动产业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推进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机制。

为了不断推进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强调前期规划,包括城市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大型节庆发展规划,重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节事,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推广,广泛宣传,形成大众积极参与的局面,协调好各方各面的关系,制定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规划先行机制、文化引领机制、标志性节事培育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区域产业联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多元协作机制、舆论支持机制等(见图1)。

3、实施保障

(1)公众参与。胡志毅等(2002)曾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四个阶段,[9]指出新的社区参与模式应包括资源参与模式、产品参与模式、实体参与模式及资本参与模式。[10]社区参与是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涵盖更为宽泛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也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大型节事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总结评估都应该积极推进公众的参与度,增进公众了解政府申办、主办大型节事的目的,将相关的计划、规划或者政策法规及时透明地通报给公众,并积极征求全体有关公民的意见。当然,要改变目前公众参与的方式单一,延续性不够以及缺乏有效保障的公众参与步骤等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2)政府支持。政府支持表现在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搭建整体营销的平台,制定政策法规以规范市场秩序,扶持优势产业,培育当地标志性节庆,提升激励诱导作用,在融资支持和信息支持两个方面体现扶持政策与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赞助商积极赞助,减少负面的挤出效应。

(3)市场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是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完善市场机制的核心体现在节事资源和旅游资源的配置上,转变政府命令为市场需求主导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科学的客观的可行性研究、周密的计划、尊重市场需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企业承办、第三方评估等方面。

四、结语

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中,往往注重活动场面与形式、经济效益的多少和“明星效应”,忽视了传统文化习俗的挖掘、公共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活动品牌与城市形象互动的塑造,造成大型节事主题雷同,特色不鲜明,能够开发成为节事旅游产品的少而又少。然而,如何分析和构架大型节事和地方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机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根据机制框架模型,可以得知:游客是机制研究的中心,游客需求居于首位;其次,影响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动态的、持续的、相互影响作用的,是在内力、外力、支持力等要因拉动作用下形成的,要实现两者以及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其三,从动力机制与运行思路出发,可以发现大型节事与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些盲点及难点,为提升我国大型节事举办水平,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11/30/con-tent_18367613.htm.

[2]马聪玲.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解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38.

[3]悉尼与雅典奥运旅游战略之得失[J].中国旅游报,2005.

[4]徐立新.对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品牌全球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2006,(9):93-94.

[5]龙江智.从体验的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1).

[6]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42-46.

[7]上海世博览会.http://www.jiaodong.net/special/system/2010/10/28/010991412.shtml.

[8]安应民,陈英.城市开展事件旅游的动因与决策分析[J].城市问题,2009,(10):57-61.

[9]胡志毅,张兆千.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2):38-41.

青岛节事营销现状研究 篇3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 全国8个热点旅游城市共举办会展博览、文体赛事、商务会议和节庆活动4145次, 其中节庆活动1021次, 每个城市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个节庆活动。由此可知, 在实践上我国节事活动已经形成热潮。从发展模式上来看, 我国主要的节事活动发展模式为“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节事营销主体很多, 其中基本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节事策划与营销机构、节事传媒及教育培训机构、餐饮及宴会承办机构、表演团体及个人、节事承办地、会议与奖励旅游承办商和节事行业协会。从特点上来看, 节事营销不仅具有一般营销活动的共性, 还具有许多自己的个性。节事活动的个性包括:公众参与性、活动的复杂性、节事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能有力带动一定范围内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节事活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发展, 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新种类。现在广义的节事营销活动包括: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区域举办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各种节会、展览、大型会议、交易会、大型体育赛事、各种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以节会为名义举办活动。从依托资源和体现内容方面来分可以将节事营销活动分为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资源型、博览会展型、文体赛事型、娱乐休闲型、综合型。

2 青岛节事营销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青岛节事营销现状

截至2009年5月, 在青岛举办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节事活动就有47个, 分布于青岛的七区五市之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 (SINOCES) 、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等。这其中不仅有世界知名的节事活动, 还有民俗气息十足的当地文化节事, 在带动青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青岛的社会、文化、政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青岛在举办节事活动有很好的先天优势。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 不仅提升了青岛的城市知名度, 也大幅度提升了青岛的旅游、节事服务水平, 使青岛有了应对大型节事活动的能力和经验。

物产资源型节事营销活动是青岛节事活动的主要类型, 不仅在总量上占据大多数, 并且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都占据青岛节事活动的前列, 青岛的物产资源型节事活动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青岛红岛蛤蜊节、青岛夏庄樱桃节、青岛胶北桃花节、崂山枯桃花会、崂山北宅樱桃节、大泽山葡萄节、中国青岛赏花节、青岛崂山茶文化节、青岛茶文化节、青岛沙滩文化节。所以我们可以说物产资源型青岛的主要节事活动类型。

物产资源型节事活动多为非自发性的活动, 可以将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物质资源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 某些知名的节庆已经成为了青岛市的标志与象征, 甚至与青岛已经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人们提起某一节事活动就会通过美好的印象自然联想到了青岛, 这对青岛知名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代表了青岛的城市形象, 成为了青岛城市文明的象征。

2.2 青岛节事营销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鲜明的活动特色, 内容重复缺乏创新

歌舞晚会、明星献唱、招商签约、行业论坛, 这些基本流程套路已经成为了目前节事活动的通行惯例, 难免使活动的参与者感到雷同和乏味。反观在上海举办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 如此高规格的世界性重大节事活动, 其开幕式也只不过只有简短的不足一小时的时间, 其更加令人感觉难忘的是其他的相关表演, 如黄浦江上的烟火表演, 将世博园区与上海的自然景观非常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使人感觉新奇震撼, 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2.2.2 场地利用程度不均衡

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 占地35公顷的青岛国际啤酒城位处青岛市崂山区的重要地段, 不论交通还是其他各方面条件都是十分优越的, 但是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啤酒城每年只在啤酒节会期之内对游人开放, 其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开放的, 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 虽然在2007年青岛市政府已经对啤酒城项目做出了大规模改造的规划, 并已经有上实集团负责开发, 但是它仍然反映出了青岛节事活动在场地利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啤酒节作为青岛市最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之一, 拥有青岛市最大的活动场地作为永久性的活动场所, 并且在各处有分会场, 相比较而言, 很多影响力小的活动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大多数活动都是没有场地, 更多的是在会期内借用一定的场地来搞活动, 没有自己的一块专用的固定场地。我们就以青岛海云庵糖球会为例, 糖球会的会场主要是海云庵周围的街道, 在会期内实行交通管制而营造出来的, 随着糖球会的结束, 糖球会的痕迹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使糖球会这一区域性品牌在平时没有了维护和建设的机会。

2.2.3 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化运作不规范

青岛发展节事活动的历史并不短, 但是并未形成成熟的节事产业, 大多参与主体都是将节事活动作为每年的例行公事或者是打捞一笔的好机会, 而并不是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缺乏专业性的节事人才和成熟的节事市场

2.2.4 产业链条不完善, 缺少核心企业

节事活动虽然发展迅猛, 但是更多的是已有的企业对节事活动的参与, 而没有通过节事活动催生出一批核心企业, 导致企业大都游离于节事活动, 对活动本身抱着一种利用或者可有可无的心态, 并没有将节事活动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去思考, 也就缺乏核心企业对节事活动强有力的推动。

3 青岛节事营销建议

3.1 促进节事营销产业化发展

节事营销活动作为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有巨大提升作用的社会活动, 应当更多的受到重视和扶持, 以目前青岛节事发展的现状来看, 要想要形成节事产业还需要更显著的发展才能突破目前发展的瓶颈和现状。其中政府应当作为推动节事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 给予节事产业更有力的政策扶助和引导;建立良好的节事应急预案, 确保节事活动举办的万无一失;模仿国外先进经验, 在政府内部设立节事旅游局, 下设节事协会, 对节事活动进行整体的管理和协调, 给予节事活动组织保障;设立节事活动的备案制度, 以便于规范化管理节事活动, 对节事活动的内容进行正规引导;规范节事市场, 引导节事参与者的正面需求, 抑制负面需求, 积极培育适应青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节事活动健康长久的发展, 打造节事活动核心企业, 使节事营销活动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3.2 整合多种活动统一进行, 改变散乱的局面

纵观青岛市的各种节事活动, 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是如何掌握这个度就成为了政府所要关注的中心问题了。合理的安排节事活动的频率、控制节事活动的规模、利用好节事活动资源, 对青岛市的未来发展和城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 政府应当统筹大局, 站到更高的层次上将青岛的节事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3.3 将营销理念真正融入节事活动

营销不仅仅是吸引各种节事活动参与的手段, 更重要的应当将营销的思想真正的融入节事活动举办的全过程当中, 从节事活动的“生产”到“消费”都应当贯穿市场第一、消费者第一的营销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让节事活动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我们之后的研究也才更有意义。因为不论是品牌也好、影响力也好, 都应当建立在节事活动长久延续并且发展的基础之上, 否则一切的研究都丧失了它本身的意义。如何长久的生存才是节事活动最基本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营销, 因为在目前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下, 迎合市场自力更生才是节事活动唯一的生存出路。

青岛国际啤酒城的改造可以作为目前青岛节事活动发展的代表, 它将之前长期闲置的场地通过大规模的改造, 将要打造出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娱乐空间, 适应了青岛未来的发展需要和城市发展动向。反观其他节事活动, 如糖球会, 首先由于诸多原因, 没有自己的专属场地, 而目前青岛尚没有一个市民公认的有特色和规模的小吃街, 而海云庵会场是一个很可以利用的好场地, 糖球会的一大特色就是全国的各色小吃都会在节会期间涌入会场, 完全可以将糖球会场地与青岛特色小吃街结合起来, 既可以带动四方区域的经济进步, 也有利于青岛的旅游和餐饮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节事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青岛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毕监武.以青岛为例的节会展览产业实证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11.

浅析节事活动与旅游经济 篇4

为了阐明节事与旅游两者的关系,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节事和旅游。 对于旅游业而言,它是一个复合产业,因此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 通常来说,使用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对旅游产业下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对于旅游和节事之间关联呢,盖兹在他的《节事管理与节事旅游》一书中对节事下了这样的定义:“对于游客而言,节事是指游客可以从休闲、 社交或者文化体验中获得的超出日常经历以外的机会”。 节事活动具有短时性、独特性、聚集性以及广泛性等特征。 从旅游及节事的定义当中能看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共性。 在本文中,笔者会对旅游与节事的关系做出分析。 此外,关于为什么旅游部门更喜欢每年举办节事也将被解释。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将给出一些关于节事旅游的建议。

1旅游与节事的关系

通常来说,旅游与节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主要是由于两者都能从彼此的发展当中受益。 对于节事而言,它在旅游业和旅游经济中扮演以下角色:旅游景点、绘制者、旅游形象、区域营销以及催化剂。 节事活动可以作为旅游景点,激励游客在旅游景区度过更长的时间并增加消费。 节事活动也可以作为绘制者来激发多样性和提高生活质量。 不过,如果节事活动想达到绘制者的作用,它们必须要与文化进行紧密结合。 由于节事活动快速、高效并且可持续,许多城市通过定期举办节事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进而提高游客忠诚度。 举例来说,奥林匹克的举办对于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不仅有利于提高国际知名度,还能够加速城市更新以及品牌重组。 此外,对于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而言,节事是一种区域性营销手段。 与其他注重经济产出的营销手段不同,节事活动,尤其是文化节事,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满意度以及花销。 最后,作为旅游催化剂,节事活动的投入能收到长期的回报。 节事活动不但能带给游客愉快体验, 同时也能带给活动举办方经济效益。 因此,节事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诸多方面。

旅游业中的不同组分会对节事产生不同影响。 首先,对于商业节事而言,其目的是使组织者和参与者认可其价值。 体育节事提供低成本航空公司促进经济增长。 许多游客前往目的地只为了参加节事,尤其是体育节事。 对于文化节事而言,游客们能够参与体验不同种的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传统。 举例来说,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成功地将文化、历史以及运动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端午节期间,游客们不仅可以吃粽子、季五彩绳、拜屈原像,还能参加龙舟比赛。 可持续性节事强调节事活动的可持续性,包括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以及人类栖息地保护等。

综上,可明白节事和旅游是互相作用并相互影响的。 节事产业的发展会吸引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 进行消费并且度过更长的时间。 而旅游产业的发展会给节事活动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如,更成熟的交通体系,更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此外,旅游业与节事业的共同繁荣也会是当地受益良多。 例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外来投资以及提高城市知名度等。 姑且不谈节事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 让组织者深受激励的一点是节事活动的参与人员会对节事活动本身产生忠诚度, 这也是为什么旅游部分如此重视年度性节事活动的原因。

对于旅游部门而言,他们是节事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在节事产业的发展中,旅游部门起着规划性作用。 同时,旅游部门也为节事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契机。 既然节事活动可以带来如此大的经济利润,因此,无论是地方性还是国家性的政府部门都支持它的发展。 地方一级旅游管理部门尤其重视节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节事业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之一。 斯托克在1991年中的报告提出 “地方一级管理部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职能机构。 同时也是对当地变化和民众利益最为敏感的部门”。

然而,旅游与节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却并不总是积极、 成功的。 理论上来说,我们假设节事活动可以吸引本国以及国际游客参加。 然而事实上作出这样的假设是存在风险的。 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愿意为了举办的特殊节事活动而逗留更多的时间。 相比于节事活动组织者, 游客们显然对于节事活动本身更加满意。 组织者对问题的处理速度以及服务态度是导致游客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 文化差异也是可能产生冲突的原因之一。 此外语言障碍也有可能造成误解。 尽管节事业在社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节事及旅游业相关的公共服务任然有待提高。 对于一些大型节事活动,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对于旅游监管部门而言,意识到这点并能够平衡安全性与愉快性是尚需解决的问题。 节事业本身的成功使得大家竭力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事业安全方面的成长。

3结论

旅游业与与节事业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 旅游组织者偏爱年度性节事活动是由于其可以给当地带来持续性经济收入并提高当地知名度。 此外,通过节事活动的举行,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然而,旅游与节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不成功的节事活动会带给游客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旅游满意度。 但总的来说,节事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这不仅体现在其能够提供给游客超出寻常的视野、更广阔的文化消费空间,同时,还成功的吸引大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方面。

摘要:节事活动作为现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是旅游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节事活动与旅游两者的相互作用,直观的展示了节事活动在旅游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些现今节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节事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5

一、河南节事旅游开发的有力条件

1、历史悠久, 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 先后曾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个, 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河南省文物古迹众多, 地下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这里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开封相国寺, 等等, 这都为河南节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2、参与性强, 利于与其他旅游项目共同发展。

节事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以其地方性、独特性、观赏性、参与性、周期性、民俗性等突出特点, 能较好的同各种文化游、自然观光游、休闲游等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比如每年的黄帝故里祭祖大典, 就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深刻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在祭拜祖先期间, 还可以切身游历河南省的一些自然旅游景观, 如嵩山、云台山、云梦山等, 感受中原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

3、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省地处中原, 东接安徽、山东, 北连河北、山西, 西连陕西, 南临湖北,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 位于全国东西南北交通动脉的十字枢纽位置, 并且还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境内有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支线分别在郑州﹑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呈十字交汇, 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三座机场, 便捷的交通条件, 为河南省节事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 也大大提高了全省的旅游发展可进入条件。

二、河南省节事旅游开发的主要问题

1、总体来看, 全省各地节事旅游活动定位重叠, 缺乏创新。

目前, 河南省很多的节事旅游活动还处于初始阶段, 虽然省内各地举办的是不同的节事活动, 且侧重的历史时期都不相同, 但大都选择历史文化作为主题, 活动内容大同小异, 缺乏创新。节事旅游的举办形式也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开、闭幕式表演、逛庙会等一些老旧的东西。总体而言河南省内大多节庆活动还缺乏精心准备、科学论证, 仅仅停留在东施效颦般仓促办节的阶段, 从而造成省内绝大多数节事活动的雷同和低层次重复, 使得一些很好的节事活动创立不起自己的品牌和风格, 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难以真正起到宣传和塑造旅游地形象的作用。

2、节事旅游品牌知名度低。

目前河南省各地的节事旅游活动规模还比较小, 影响力仅限于周边极少数省份, 对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以及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当地居民参与节事旅游开发的热情也比较低, 总体发展极不平衡, 没有足以能代表河南省节事旅游活动的拳头产品。就河南省节事旅游今后的发展来看, 必须开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节事旅游品牌才能真正带动全省的节事旅游, 推进全省节事旅游的快速发展。

3、节事旅游产品市场化程度偏低。

目前河南省内大部分的节事活动都还是由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牵头, 这种政企之间的多头管理, 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对于节事旅游活动策划和管理的消极怠慢状态。此外, 全省各地对于企业参与办节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此相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国外很多成功的节庆活动完全是市场行为。节事活动的策划和运作完全由当地市民和企业组织, 而政府部门只是发挥极为有限的作用。由此可见, 河南省节事旅游要发展, 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才能真正带动企业和普通大众的热情而不再流于形式。

4、专业节事旅游策划机构和人才不足。

在河南, 专业性节事策划机构还属于新鲜事物。然而国内外举办比较成功的节事活动, 大多都是由专业的节事策划机构进行策划, 如2005年的上海旅游节, 就聘请了专业的上海创业科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策划和组织, 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河南省节事旅游业发展之所以不近如人意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缺乏专业性的节事策划机构和专门人才, 导致全省节事活动吸引力偏低、影响力不够。

三、未来河南省节事旅游发展策略

1、加强河南省区域节事旅游合作机制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省范围内的节事旅游合作机制是有效实现节事旅游资源整合, 加快河南节事旅游发展的有利途径。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旅游业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要想全面地应对各种竞争, 除了引进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之外, 还需要“走出去”, 主动出击, 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才能全面地应对竞争。河南省要想把节事旅游业做大做强, 就必须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 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有利契机, 在发展中相互支持, 发挥省内各地的优势, 共同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古都游、特色游。

2、突出自身历史文化特色, 发展和完善节事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体系。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基础, 节事旅游活动的特色就是要追求节事旅游产品的“新”、“奇”、“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者对文化的要求和品味也越来越高。河南节事旅游活动应充分发挥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优势, 根据中外旅游者的不同需要, 对现有节事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良, 创建一部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节事旅游品牌;同时在围绕现有节事活动主题的前提下,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 开发一些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热点节事旅游项目。

3、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节事旅游发展涉及众多的部门和行业, 这需要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各方利益, 通力合作, 才能确保节事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政府协调并非以政府为主体, 这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节事旅游活动开展的多种模式, 政府在其中扮演好联络协调员角色, 只负责监督与协调, 以期达到“隐形的政府”状态, 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相信一定能最终形成“以节养节”的良性循环, 确保河南节事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强节事旅游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即要对节事旅游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从时间安排来看, 一次节事活动的举办天数应控制在一到两周左右, 太长或太短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时间分配来看, 全年节事活动要合理分布, 如此既能营造节日氛围, 又能使节事魅力常在。从地域分布上应进一步规范全省的节事活动,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研和论证, 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 并在省旅游局设立专门部门, 对全省节事旅游活动进行评比, 以促进全省节事旅游的良性发展。

5、加强节事旅游机构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在全省范围内可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但加强质量监控的方式鼓励建立专业性的节事策划公司, 在各种节事旅游活动举办前以及操办过程中进行业务及技术指导。另外, 还可通过河南省内各大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专业等, 尽快培养一批熟悉省情的专业节事管理、策划人才, 以提高节事旅游策划从业人员的素质。

综上所述, 目前河南省发展节事旅游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只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克服节事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河南节事旅游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最终推动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河南省的人文旅游资源, 像武术文化、“根”文化、姓氏文化等特色鲜明, 为河南的节事旅游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河南节事旅游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提出改善河南节事旅游的策略建议, 以期为河南节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节事旅游,条件,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全忠.河南省情与旅游概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太萍, 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

[3]朱益芳, 刘庆友.南京节事旅游开发探略[J].江苏商论, 2007, (11) .

【大型节事】推荐阅读:

大型渡槽07-21

大型船舶05-18

大型晚会05-30

大型物流06-04

大型客机06-12

大型装置06-25

大型机房06-26

大型电气06-28

大型主机07-13

大型风机07-24

上一篇:辩论与创新精神下一篇:二氧化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