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育(精选11篇)
翻译教育 篇1
英语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有利于做好对外交流活动, 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推进, 高校英语也要在适应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与国际文化交流相适应。逆向思维的出现对传统英语翻译教育进行创新, 能激发翻译者多将翻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沿着正常理论发展方向寻求问题解决方法, 使英语和汉语更为贴切沟通, 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
1.正、反向转换。正、反向思维在逆向思维中最为经典, 是根据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不同而形成的。例如英语在肯定或否定意义表达中惯性运用含蓄和委婉的方式, 但汉语则更为直接。正向、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正向反转换;从正面表达正面, 从反面表达英语, 即肯定句形式忠于否定意义, 如“The sun sets regulary on the Union Jack these days, but never on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在汉语译文中不再是一个“日不落”国家, 但英语在国际上却有广泛应用, 这正是正向、反向转换, 通过双重否定翻译前面分局, 虽然改变了句子形式, 但译文更加准确, 符合原文表达意思。其次由反向到正向转换;汉语从正面进行, 从反面进行英语表达, 即将肯定意义藏于否定形式中, 这种反向到正向的转换使译文与汉语表达更贴近原文意思。
2.省略及省略翻译。减词法即英语翻译中的省略法, 省略是原英文文章中有些词语无法翻译, 因此该词语在译文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违背译文语言习惯或可有可无的词, 然而省略并不是删除原文某些思想内容。
3.文化及文化逆向。英语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角度准确翻译原语所要传达的方式、意义和风格。即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原英语的“形”和“神”, 由此说明翻译中的关键部分是文化研究。逆向思翻译就是从多方面翻译角度思考, 所翻译内容语言文化反应更深层次内涵, 因此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问题。要求英语翻译者除了具备双语能力且还要有双文化、多文化知识。尤其是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形成过程、宗教文化、民族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及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互变因素。
二、逆向思维导入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需注意问题
1.重视含义解读。翻译是人类思想一项重要活动, 它是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思维的有机结合, 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特征。尤其不同地区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 而英语翻译者也要坚持原作的风格, 保留其本土化特征, 在文化背景范围内转换原文意思, 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在形象含义、字面意思及隐性意义上解读。例如端午节的粽子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 如果英语翻译者没有准确翻译出粽子背后的中国文化背景, 那么该词的翻译常常令人不解, 也不很好地表达其中代表的含义。此时就可将粽子转化为西方人最为熟悉的“trussed fowl” (指烹饪前被捆绑的鸡鸭) 来传达语言背后文化意义,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生活人们思维习惯。
2.忠于原文。语言翻译要借助逆向思维准确判断文化背景并将这种翻译方式渗透到教学中, 然而语言翻译也要忠实于原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中必须要教育学生在翻译任何英语时, 其本质要尊重原文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沟通。不能为追求逆向思维翻译而不顾原文思想, 要在翻译中竭尽全力保留和传输文化色彩, 必须时可借助注解和解释, 从而更好地坚固逆向翻译和原文语义。合理应用注释和解释才能使语言翻译有了充足的辅助翻译功率, 将相应的文化知识传输给阅读者, 也和阅读者的阅读需求相符。对于商业化翻译更要持严谨化态度, 可以运用细致化条款说明翻译内容, 从而保证翻译的文化性和准确性相统一。
三、结语
总之,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社会竞争也异常激烈,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 其教育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沟通的基础,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导入逆向思维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思维模式能使译文变得更加严谨, 还能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突显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优美性, 从而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丽丽.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J].亚太教育, 2015 (36) :85-85.
[2]朱丹丹.逆向思维在高校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55) :81-82.
[3]张晓静.试论高校英语翻译中的逆向思维[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5) :121-122.
翻译教育 篇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more easy and convenient for us to study home by ourselves. And many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at home instead of at school. There ar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both ways.
The main reason why parents choose to teach their children at home is that it is a good metho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For every child has different hobbies and talent, teaching them at home can help them find and develop their being genius eff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health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 child attributes to many integrated factors. Som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b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if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attend only academic activities,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will inevitably be hindered. Their individualities and originalities will undoubtedly be impaired, because our society a diversified one. Childre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get in touch with various aspects as society to at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o in my opinion, it is better to teach children by teacher at school.
在一些国家,有的小孩不是在学校由老师授课来接受教育而是选择在家由他们的家长自己来教。你认为这样的想法好还是不妥?说说优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方便在家中自己学习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小孩在家中学习而不是去学校。这有优缺两方面。
父母选择在家中自己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可以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小孩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才能,在家中接受教育可以完全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另一方面,小孩健康全面的发展归于各方面能力的开发。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必修课程的补充。如果只鼓励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东西,他们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就毫无疑问的会削弱,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该鼓励孩子们多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来达到更多的全面的知识。
翻译教育 篇3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翻译教育
中国加入WTO的成功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翻译成为涉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外贸易迅速增长,这就推动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十六大以后,国家文化政策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在世界各地的大学成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日益加,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递增。
一、 跨文化教育现状
(一)跨文化的概念
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这就是跨文化。文化表现在居住在特定社会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在作为交际形态的行为方式中;还表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当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中国加入WTO 以后,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触日益紧密,这种变化使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外语教学工作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的形势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外语知识,还应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考虑外语教学。外语教育的同时也是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必然借鉴语言,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其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重视各族文化,加深国际间的理解,不能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
二、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而且应该是将原文的内容、形式、文体风格等整体特点忠实地表达出来,才能在实际翻译中准确表达该文体的特色,从而在商贸交际中取得成功。翻译是外语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用性很广、实践性很强的技能之一。从小学到大学的外语教育中不乏翻译练习,翻译测试。由此可见,翻译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外语翻译教学
当前,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主要以语言输入为主,所以模仿和记忆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小学阶段的翻译教学基本上就是对单词的翻译,中学阶段的教学则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语言、仿照学过的句式、题材或话题进行简单的书信、便条等书写,这是翻译学习的初始阶段。
(二)大学外语翻译教学
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大学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大学的翻译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英语教育中的翻译教育,另一部分是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公共英语教育中对翻译有着明确的能力要求,我们以四级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概念,能在一般性跨文化交际中发现、理解和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以翻译作为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我国很多高校的外语系都设立了翻译专业。通常他们比较重视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这些课程把经济、法律等知识融入到了翻译基本理论和翻译策略中,从而提高了翻译学习的有效性。
三、我国翻译人才稀缺的现状及培养意义
(一)翻译人才稀缺的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扩展,中国与外国的贸易迅速增长,从而翻译产业和市场逐年扩大,这就加大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服务队伍和翻译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型企业等地方,口译和笔译人员十分难求。据中国权威部门统计,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大约有50万,其中受过专业培养的人少之又少,高水平翻译人才所占比例不到5%,尤其是小语种翻译人才格外紧缺。翻译人才的缺口高达90%。我国翻译市场庞大,质量堪忧,问题重重,这是我国翻译市场的最真实的写照。
(二)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
翻译人才的稀缺大大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翻译人才的缺失不仅影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广,同时也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影响了对外合作与交流,阻碍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最终影响了我国的人文环境和国际形象。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翻译是沟通的纽带和媒介,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外的沟通交流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培养得力的翻译人才是我们经济发展,对外沟通的有效信息保障,我们要高度重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翻译人才专门化、类别化的同时,注意对他们进行跨文化的灌输。
四、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把文化教育融入到外语翻译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文化信息渗透到语言技能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从而培养文化敏感度和洞察力。具体方法如下:
1.语言讲解: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目的语文化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概况。
2.情景渗透:按照目的语国家文化及习惯进行语言的实际操练,最好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让自己亲身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另外,还可以利用图片、情景剧和影视剧等手段进行教学。
3.阅读分析:借助外国文学作品、期刊、杂志和报纸的阅读来感受外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等并加以分析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文化方面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
(二)转变翻译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翻译教学的深化改革,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对翻译的系统教育,翻译训练很少。只是把它作为外语学习的工具,不是为了培养专门化的翻译人才,可以理解为教学翻译,而不是翻译教学。从而致了目前精干的翻译人才短缺的现状。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行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改革。首先,进行教材建设,制定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翻译教材。其次,创新翻译教学方法,无论在口译还是在笔译中,着重强调翻译的过程,进行翻译场景的实战性模拟练习,从而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
[2]王飞.试论加快培养翻译人才的意义与途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3).
[3]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4).
[4]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翻译教育 篇4
关键词: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
就应用英语而言, 其作为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品种, 成为翻译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进行广告翻译时, 其主要目的是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超市中的英语翻译则是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方便;景点介绍翻译时是要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游览, 其目的性各一, 有必要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先进的应用英语翻译理论, 因而本文对于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的教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英语翻译的作用概述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 应用英语翻译的作用就是让广大读者对所介绍的产品产生一定的兴趣, 帮助读者对其特性与性能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进而更好的完成对产品或景点等的销售。但在实际中, 有部分读者并不会将注意力放在对原文表达意思的关注上, 因而对翻译文章中流露出的文采的关注力度便更小, 且认为只要产品销量好、景区外国游客多, 便片面的认为英语翻译成果良好, 英语翻译效果达到最大化, 这也是应用英语翻译与文学性质英语翻译的区别所在。但不可忽略的是, 在应用英语翻译过程中, 部分学者大多注重对文学作品相关翻译原则的利用, 结果只是对信息的直译, 产品的最终需求并不能得到较好的表达, 有必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当前应用英语翻译所面临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 关于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的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为忽略了对理论指导的重视, 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会强调机械性、重复性的背诵与记忆, 导致学生遇到过程阐述、主题分析以及谈及原因等类型的题目时, 学生的思维便会处于“短路”或停滞不前的状态, 会提答案的呈现也凸显出词不达意、思路模糊现象;其次为英语翻译教学重点只为实际应用, 缺乏对学生翻译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应用英语翻译能力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大部分学生而言, 其学习英语翻译的主要目的多出于就业、考研以及出国留学等来考虑, 给应用英语翻译中理论指导的应用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三、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的教育
在对应用英语进行翻译时, 并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对中文的翻译, 主要源于翻译方法即使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再好, 也并不能达到较好的翻译结果, 而是应努力做到翻译的最高境界—“写”, 并参照文文章中表达的内容采用英语的形式进行表达, 这也是消除西方与东方模式化英语翻译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的教育中, 还应注重增强师生对应用英语翻译理论指导的关注度、创新理论指导方式以及完善应用英语翻译中理论指导体系, 具体可由翻译呼唤理论中“看、译、写”的指导。
1. 翻译呼唤理论中“看”的指导
应用英语翻译过程中, 可在翻译呼唤理论的指导下, 展开对应用英语翻译材料的针对性阅读, 进而参照个人的情况对英语原版中的网络资料、媒体报道等进行一定的调整, 并做好对生活、休闲、娱乐等专门性教材的对比学习。除此之外, 还要在原版英文材料中搜集有用的信息, 以培养翻译者对于英语阅读的悟感。再者,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还应加强对应用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学习, 在学习资料的选取方面, 将未经加工的英语材料作为首选, 且在对理论型英语材料的研究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对理论参照与自身英语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科学调整对原英语学习材料与翻译作品学习材料的比例, 促使英语阅读时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化。
2. 翻译呼唤理论中“译”的指导
完成对大量英语的阅读后, 翻译者对英语的语感便会有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 进而为相应的英语翻译工作提供出更为良好的知识支持, 以避免翻译者在应用英语翻译中过于模式化。且当翻译者通过大量的前期阅读后, 可帮助翻译者培养出较为完善的翻译模式, 以便于帮助其在面对类型多样的应用英语翻译时能够后迅速找到相应的翻译套路, 并能够根据其中的情境模式找到相应的翻译类型, 而之所以有上述翻译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大量英语原材料。如商场中存在的存包与取包指导, 将其中的中文字义翻译成英文时, 部分或会因为阴雨生硬而造成顾客不必要的误解, 如“Door opened automatically、Deposit your articles and close thedoor”, 外国顾客反而会对上述翻译感到迷茫, 这就表明, 翻译者在今后的应用翻译过程中, 应形成强烈的应用意识, 并重视贴切、简明的原则。
3. 翻译呼唤理论中“写”的指导
所谓翻译呼唤理论中“写”的指导, 指的并不是将翻译内容写到纸上, 而是英文翻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合到句子的英语情境, 参考同类英语材料写作手法, 正确的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想法和内容, 换言之, 在应用英语翻译过程中, 应注重应用英语翻译的特殊性与应用性, 且对应用英语的翻译, 其作为西方与东方思想相互转换的桥梁, 因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即使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再强大, 也很难将应用文章中的汉语翻译成与原文意思贴切的英文, 且伴随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入, 翻译者需要摒弃对中文翻译的依赖, 做好翻译呼唤理论中“写”的指导, 即不能按照汉语表面的意思去翻译成英文, 这样不符合汉语的传统本意, 不够贴切实际, 读起来比较别扭, 故而不应该仅仅追求表面意思的准确性, 更要发掘深层次的意义进行翻译。
结语
由上观之, 对于英语的学习与研究均需要相关理论与知识作为支撑, 良好的理论指导可为英语翻译工作提供出更多的指导性帮助, 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英语学习与研究。此外, 在应用英语翻译过程中, 除了以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 还有必要从“看、译、写”等方面来提高应用英语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兰佩莉.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探究[J].校园英语, 2015, 16 (11) :230-231.
翻译教育 篇5
【关键词】高校英语 翻译教学 跨文化教育
翻译是不同文化、地域、国家交流的桥梁,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然而由于不同语言所包含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不同,因此语言的翻译也烙下了各自文化的印记。学习一国语言只有了解其文化,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然而目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在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没有真正实现文化与语言的充分融合,所以要不断探索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人才,推动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是高校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至关重要。语言是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有文化的支撑,通过跨文化学习可以帮助提升高校学生语言能力,而且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开展交流,为避免文化冲突,需要对语言的应用进行文化学习,因此,跨文化教育方法成为了提高高校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交流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原先需要外出进行的购物、交流等活动逐渐转移到了网络中,人们的社会交流能力在减弱,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大学阶段正是培养社会交流的重要阶段,通过跨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与不同文化的群体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更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英语育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促使高校教育不断走向国家化。目前高校的本土学生和教师是主体,但为了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以及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外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提高高校整体素质和国内外竞争力,不断的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4.有利于弘扬和展示本土灿烂文化。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且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平时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无形中对语言所属的文化进行了弘扬。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把我国的文化融入世界之中,因此,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要做好跨文化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开展的现状和问题
1.高校师资水平不高,影响了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师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新高度,但是还是有一些差距和不足,造成了高校英语师资水平不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跨文化教育意识上,大多数英语教师把英语翻译简单地归结为单词、语法、句式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忽略了英语所包含的隐形文化内涵,这就造成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跨文化教育能力上,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真正地在国外生活过,只是通过书本、影视等媒介了解英语文化,认知程度片面,这就造成了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2.学生学习英语目标单一,易受汉语文化影响。汉语与英语在发音、词汇、语法、句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距,对英语的学习都是从低起点开始,而且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汉语已经深入学生思维,这给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造成了极大困难,且学生学习心态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英语目标单一和受汉语思维定式影响。在学习英语目标单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等级考试获得证书,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是学习单词、语法、句式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在受汉语思维定式影响方面,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只注重理解英语表面含义等问题,且平时交流较少,造成了英语翻译能力不强的问题。
3.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滞后,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我国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外语学校就引入了跨文化教育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依然只是进行单词、句式等英语本身知识的学习,而且由于学校跨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限制,造成了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只是简单地片段式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只是通过书籍、视频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教学方法缺乏生动与灵活性,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
4.跨文化教学设备的陈旧,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新文化的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的传统式面授教学,没有完全展示出英语语言的魅力,而且随着世界快速发展,英语语言也在慢慢的进行改变,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陈旧的跨文化教学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英语翻译教育的要求,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对英语新文化学习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开展的路径和策略
1.提高跨文化教育的地位,完备跨文化教育设施。为了能够确保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有效开展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从高校的层面,充分认知跨文化教育促进高校教育走向国际化、弘扬和展示本土灿烂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层面,认识到增强学生自我语言学习能力的好处;其次高校要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设施,充分发挥跨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2.引进外教人才,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综合素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英语教师人才,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学习和感受英语文化。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差异,国外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都与国内有着显著差异,让学生通过教学差异,去真正体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引起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要不断提高本土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自身的英语素质修养,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差异文化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展现跨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材至关重要,因此要科学、合理、全面的进行英语教材的选取,把好跨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教材中必须包含对文化差异的介绍,从价值观、行为规范、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真正让学生在英语翻译中避免文化冲突;其次,拥有大量的真实交流交际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国外文化的不同,在对比中进行学习,充分展现跨文化教育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魅力。
4.改善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效果。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跨文化教育的要求,而且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提高跨文化教育效果的阻力。首先,开展分组教学方法,通过自由组合方式,学生开展学习沟通和交流,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利用综合语言教学方法,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加入面部表情等一系列肢体语言,让语言更加鲜活生动。
5.转变学生学习思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语言就是交流的工具,平时学生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更多的开展英语交流,与留学生、外教、本土教师和同学等,通过交流改变对跨文化教育的观念。同时,要大量阅读纯外文读物,感受纯英语读物文化的差异,也可利用外国电影、电视剧等内容,通过英语对话方式、中英文字幕等进行对比学习,了解英文翻译的魅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柳.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J].才智,2016(3):173.
[2]吴国权.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36.
[3]金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5(8):278.
[4]戴文慧.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讨[J].校园英语,2015(9):2.
京师大学堂翻译教育的多元化新探 篇6
一、清朝末期的翻译机构及其翻译政策
1.京师译学馆:近代中国翻译教育的雏形。光绪二十五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张百熙等人奏请将其改为翻译科,清政府便于京师大学堂北河附近设立译学馆,将翻译科正式并入其中。京师译学馆从建立到结束共有九年的时光,曾广泉任第一任监督,其虽非同文馆出身,但是精通外语,曾出使欧洲,并经常为科技刊物翻译稿件。当时的译学馆共聘任125位教职员,其中中国职员110位,蔡元培、丁福保等便曾应聘任教。可见,译学馆是清朝末期外交及翻译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一所机构,其为清政府培养了大量的翻译及外交人才,同时为以后的翻译教育发挥着重大作用。译学馆先后招收甲乙丙丁戊五届学生,800余人,分别学习英、法、德、日、俄五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实际毕业的仅300余人。译学馆每届招收学生,报名者很多,《京师译学馆校友录》中提到:“每岁本馆监督请于学务大臣,以定格召集学生,抱文书望门而求试者达数千人。考其家世,则自公卿贵胄无弗具也。”[1]16当时,招收丙级学生100多名,而报名者达数千人“,公卿贵胄”弟子也很多。这样,学务大臣不得不采取考试的形式择偶录取。同时,译学馆毕业的学生在大多在外交部、驻外使领馆任职。可见,到了清朝末期人们已经对翻译教育及工作在态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变化。
2.清朝末期翻译教育的政策。甲午战争之前,洋务派或维新派建立了系列的翻译教育机构,如京师同文馆、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广学会等,其主要培养翻译及外交人才,翻译内容主要以西方科技知识为主。甲午战败后,维新派的实力占据强势地位,他们创办了一系列的翻译机构,主要介绍与传播西方文化及科技知识,以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基础。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早在17世纪,太常寺少卿龚鼎孳在其奏呈顺治皇帝设立四译馆中提到“:请给公署,以便译学”“、开缺注册,以重执手”的翻译主张。可见,四译馆在当时除了有翻译教育的功能外,还成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功能。这为以后的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晚清时期的京师同文馆是最具影响力的翻译机构,其影响了中国的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这些翻译学校属于官办机构,在翻译教育上有着明确的章程,《同文馆章程》、《奏定译学馆章程》等。对于入馆的学生,各译馆都有着严格的限制“,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13岁以下者,俾资学习。”该章程还对学生人数进行限定“,学生不便多,拟先选十余名,见成效再行添加,仍不得25名之数。”通过对清末翻译机构的考察发现,京师大学堂注重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辅以外国文学课程的教育实践,这实践上体现着“改造旧文学”这一翻译教育思想的变化历程。
二、京师大学堂翻译教育的特点
1.“中西并重”的指导思想,偏重英语课程。京师大学堂在学习外文的同时还兼学算术、物理等西方科学知识,同时还注重中国传统文学及历史的学习。中国文学主要包括古文渊鉴、历代文章名家流派、历代名臣奏议等课程,同时将国文与英文设为主要课程,两门功课任何一个不及格便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例如,乙级英文科学生陆洪奎在毕业考试中,平均成绩远高于优等学生,但由于其国文不及格,只能降级处理。历史档案馆中记载京师大学堂资料中便有一份试卷,其内容主要围绕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而为的作为,其评语为“意乃真切,文风简约。”[2]89从这份试卷中可见京师大学堂翻译教育的具体考试形式及师生的学习态度和素养。在所列课程中,英语占据重要位置,英国文学教育已经进入课堂,英语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较大,以后还呈上升趋势。随着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还会增加句法、会话、文法、作文等语言训练的课程比重,此后便在此基础上兼授其他内容。这种教育方式由浅入深,首先从最基本的读写开始,在基础扎实后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注重英语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在英语课程比重提高的基础上,京师大学堂还非常注重英语与专业课学习的衔接,很多的专业课在高年级时便由外国教习进行授课。例如,当时的英国教习哈尔便用英语教授甲级英文课三年级以上的法律课程。当时的西方科学主要通过英语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掌握国际法、政治学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例如,乙级英文课的钟文轩在学期间便制定了“中英阅读辑要”,后经学部审定为高等教育参考用书。更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论文写作、戏剧研究、宪法阅读等,这明显已经打破以往高年级翻译、绘画等的课程设置。英文科使用的英文教材都是来自于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这说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设置及教育方式上都以突破翻译教育的要求。同时,还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开设有国外文学写作内容。总体上看,英国文学课程设置还存在课程编导不够专业,但学制中出现的英国文学模式在翻译教育中的实践,说明京师大学堂翻译教育开始注重英语语言训练与英国文化的互动关系,突出英语学习的自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京师大学堂外文师资及具体科目设置之间的关系。例如,英文科初级教习基本上毕业于教会学校,有些还有国外留学经历,有着较高的英文素养。例如,林纾的得力翻译协助者魏益也曾现身京师大学堂的讲堂上,他与林纾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便对西方文学有着较高的感受力与鉴赏力[3]107。总之,京师大学堂翻译教育注重语言及文字训练,采用语言训练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1.采取教习聘任制,以外国语言文字学习为主。京师大学堂的翻译教育实行聘任制,明确提出分设教习以专训课,可以同时聘请国内外两种教员。从聘请的教师看,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汇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其中聘任的第一任外国教习为传教士包尔滕,当时又八旗教习提出“止学语言文字,不准传教”。这种聘任制的教育形式不但保证了师资的稳定性,而且还有利于员工的合理流动。例如,当时的傅兰雅曾被聘任为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后来又受聘于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担任翻译,京师大学堂的教习不但有傅兰雅、李善兰、华蘅芳等专业人才,而且还有国文与外文知识兼备的舒高、赵元艺等人。当时国内对于聘任外国教习有着不同的看法,张之洞认为外国人担任教习有利也有弊,首先,师生言语不通,仅习其语而不得其学;其次“,西人往往故作迟缓,不尽其技,西师之废已为巨款”,造成翻译人才培养的延误。当时的课程设置以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并将汉语作为必修的内容,李鸿章提出“聘西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贡生课以经史文艺。”从这里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已经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京师大学堂的翻译教育只是为了急学先用,而并不愿意影响自己的功名。《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遇乡试、会试,学生有愿应征者准给一个月假期。”从这里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学堂学员的翻译教育只是急学先用,并不愿意影响自己的功名。《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凡遇乡试、会试,如有学员愿意应试者,准许一个月假期。”[4]74
2.以培养翻译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新式学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对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有着相信的论述,其中有人伦、文学、历史、地理、算术等西方课程,译文馆中还开设有俄文馆、日文馆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已经发展成为以培养翻译人才为重点的新式学堂。另外,学堂对学员的评估较为严格“,分期以骥勤懒,限年以定优劣”,其主要分为月考、季考与年考,并且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优秀的学者可以授予八、九品官职,不及格者留校继续学习。试卷的评阅主要由清政府特聘的外国教习及总理衙门的官员进行评级,优秀者给予奖励,差者予以开除。根据《大学堂章程》规定,馆内教习有陈馆务事的权力,当时的提调相当于校长,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便是第一任总教习。章程中还指出,“今改设大学堂,无用由内阁理藩院咨询,以归简易,应由陈衙门办事司员中筛选满汉各一员,兼职馆内提调,所有馆务皆由其专心经理。”章程中还对翻译人员的设置、门类及业务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时期的翻译教育已经实行政务与教务分开的管理方式。京师大学堂的翻译教育学制为六年,课程内容主要由外文、基础课程及专门课程三类组成,其中外文教育主要以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俄文五个国家的语种中任选一种,务必专精,不需要兼习。
参考文献
[1]黎难秋.清末译学馆与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1998(3).
[2]邱志红.京师译学馆英语教育初探[J].北京社会科学,2011(6).
[3]吴洪城.清末京师大学堂编译书局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翻译教育 篇7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探讨大学英语在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在整个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已经固定的教学结构和框架中对翻译教学活动加以展开。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生态型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与教师双向主体性,教育生态学要求英语翻译课堂中各个构成部分必须做到和谐相处和密切配合才能踧踖各自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够突出,英语翻译教学整体上处于一种教学生态失衡状态。
在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高校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英语翻译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更加便于学生管理,能够降低高校翻译教学资源矛盾,但因其模式本身与现代翻译教学的不相适应性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量所受限制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共同存在的共性问题实施教学,无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自然难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对生态化和谐性互动课堂加以构建。教师与学生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态主体,这两个主体与其他生态因子融合于同一个大环境中,只有促使大学英语课堂各个生态因子处于平衡、和谐状态,才能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学生态环境平衡会因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行动变化而改变。在整个翻译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和其他因子的动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全面的做好调整工作。尤其在学生本身的情况上,教师应进行深入了解,对与学生情况相对的策略加以采取,积极维持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和谐与平衡。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还应对传统话语专权现象尽量避免,在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生态环境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本,强调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和互动的新型大学英语翻译生态化课堂[2]。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引路人性质有明确认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改变过去作为学生学习包办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展示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表现出支持使翻译课堂尽可能地轻松、自然。
2 . 引进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认识到单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通过对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等教学方法的引进,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落后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生态学学科理论,它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系统应在开放状态下,与外部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从而实现英语翻译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无论信息交流还是能量传递都必须处于循环往复状态下,才会对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产生最有效作用。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对开放式原则加以遵循,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等积极引进。衡量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主要以能否摆脱传统“课本+课堂”填鸭式灌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重要生态因子,该种技术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够通过微型人机关系的构建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更加平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学生连接的桥梁作用,需要做到的就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搭建,并使学生在翻译学习中能够实现与资源的广泛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也可随时随地与学生展开课后翻译学习辅导,使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时间与空间界限被突破,从而促进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大提升。相对听读类基础课程,英语翻译课程在实践性方面的要求更强, 对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来说,传统封闭式生态教学环境是很不利的。学校可与有声望的翻译企业加强合作,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机会进行翻译学习,对学生翻译能力进行锻炼。
翻译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跨文化教育
翻译是不同文化、地域、国家交流的桥梁,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然而由于不同语言所包含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不同,因此语言的翻译也烙下了各自文化的印记。学习一国语言只有了解其文化,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然而目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在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没有真正实现文化与语言的充分融合,所以要不断探索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人才,推动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语言学习能力。
语言学习能力是高校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至关重要。语言是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有文化的支撑,通过跨文化学习可以帮助提升高校学生语言能力,而且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开展交流,为避免文化冲突,需要对语言的应用进行文化学习,因此,跨文化教育方法成为了提高高校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2.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交流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原先需要外出进行的购物、交流等活动逐渐转移到了网络中,人们的社会交流能力在减弱,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大学阶段正是培养社会交流的重要阶段,通过跨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与不同文化的群体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更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走向国际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英语育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促使高校教育不断走向国家化。目前高校的本土学生和教师是主体,但为了吸引大量外国留学生以及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外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提高高校整体素质和国内外竞争力,不断的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4. 有利于弘扬和展示本土灿烂文化。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且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平时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无形中对语言所属的文化进行了弘扬。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把我国的文化融入世界之中,因此,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要做好跨文化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开展的现状和问题
1. 高校师资水平不高,影响了跨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虽然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教师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新高度,但是还是有一些差距和不足,造成了高校英语师资水平不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跨文化教育意识上,大多数英语教师把英语翻译简单地归结为单词、语法、句式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忽略了英语所包含的隐形文化内涵,这就造成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跨文化教育能力上,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真正地在国外生活过,只是通过书本、影视等媒介了解英语文化,认知程度片面,这就造成了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2. 学生学习英语目标单一,易受汉语文化影响。
汉语与英语在发音、词汇、语法、句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距,对英语的学习都是从低起点开始,而且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汉语已经深入学生思维,这给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造成了极大困难,且学生学习心态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英语目标单一和受汉语思维定式影响。在学习英语目标单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等级考试获得证书,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是学习单词、语法、句式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在受汉语思维定式影响方面,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只注重理解英语表面含义等问题,且平时交流较少,造成了英语翻译能力不强的问题。
3. 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滞后,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
我国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外语学校就引入了跨文化教育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依然只是进行单词、句式等英语本身知识的学习,而且由于学校跨文化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限制,造成了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只是简单地片段式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只是通过书籍、视频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教学方法缺乏生动与灵活性,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
4. 跨文化教学设备的陈旧,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新文化的学习。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的传统式面授教学,没有完全展示出英语语言的魅力,而且随着世界快速发展,英语语言也在慢慢的进行改变,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陈旧的跨文化教学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英语翻译教育的要求,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对英语新文化学习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开展的路径和策略
1. 提高跨文化教育的地位,完备跨文化教育设施。
为了能够确保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有效开展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首先,从高校的层面,充分认知跨文化教育促进高校教育走向国际化、弘扬和展示本土灿烂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层面,认识到增强学生自我语言学习能力的好处;其次高校要为跨文化教育提供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设施,充分发挥跨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2. 引进外教人才,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综合素质。
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英语教师人才,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学习和感受英语文化。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差异,国外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都与国内有着显著差异,让学生通过教学差异,去真正体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引起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要不断提高本土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自身的英语素质修养,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差异文化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3. 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展现跨文化教育。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教材至关重要,因此要科学、合理、全面的进行英语教材的选取,把好跨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首先,教材中必须包含对文化差异的介绍,从价值观、行为规范、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真正让学生在英语翻译中避免文化冲突;其次,拥有大量的真实交流交际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国外文化的不同,在对比中进行学习,充分展现跨文化教育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魅力。
4. 改善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效果。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跨文化教育的要求,而且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提高跨文化教育效果的阻力。首先,开展分组教学方法,通过自由组合方式,学生开展学习沟通和交流,提高跨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利用综合语言教学方法,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加入面部表情等一系列肢体语言,让语言更加鲜活生动。
5. 转变学生学习思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就是交流的工具,平时学生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更多的开展英语交流,与留学生、外教、本土教师和同学等,通过交流改变对跨文化教育的观念。同时,要大量阅读纯外文读物,感受纯英语读物文化的差异,也可利用外国电影、电视剧等内容,通过英语对话方式、中英文字幕等进行对比学习,了解英文翻译的魅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柳.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J].才智,2016(3):173.
[2]吴国权.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236.
[3]金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开展对策研究[J].智富时代,2015(8):278.
[4]戴文慧.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讨[J].校园英语,2015(9):2.
翻译教育 篇9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医翻译人才培养,跨境电商,创新能力
一、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 为培养满足中医药国际传播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外语+医学”专业。目前, 全国23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 13 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6 个方面: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近年来, 为顺应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需要, 各中医院校相继开设硕士点。比如2002 年, 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获准设立全国第一个中医外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 年又新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6 年3 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中医英语二级学科硕士点, 目前招收“医药外语研究”和“医药翻译研究”两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此外, 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庆荣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博士/ 硕士点下招收“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藏象学说”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河南中医学院在中医医史文献二级学科下招收“中医药典籍的英译研究”和“中医药英语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医药产业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意识到对于高水平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但对于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采用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翻译理论教育与研究为主, 以翻译实践为辅。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但在另外一方面忽略了翻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和对接, 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特点, 却难以满足社会及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中医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
二、中医药翻译市场的需求分析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我国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药产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中医术语标准化及中医典籍的传承和翻译等领域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也培养了相关的人才, 中医药事业得到平稳高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 来自日、韩等的竞争压力也使中医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遇到挑战, 甚至有中医药文化话语权旁落的危险。面对这些挑战, 为了争取国际市场的承认和认可, 就需要高素质翻译人才搭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桥梁。因此, 不论是从国家利益出发, 还是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市场都需要大量具有中医药背景、扎实的语言功底, 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如转换的实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
为了摸清市场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 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市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企业状况调查”“口笔译员工调查”“企业招收翻译人才标准调查”“翻译人才在企业的表现调查”及“企业对翻译人才的态度意见调查”等五个方面组成。参与调查的包括翻译公司、外贸企业、中医药企业在内的35 家公司的负责人, 以及企业旗下从事翻译及其相关工作的62 名翻译人员。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 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 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此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值为0.819, 能够满足研究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 中医药企业及外贸企业对于专业性、职业型翻译人才的储备不足, 企业的翻译任务往往是外包给翻译公司来做, 或者是由语言能力较好的员工来做。这样, 造成了产品翻译质量低下、翻译不统一、翻译缺乏专业性等问题。根据市场调查问卷中体现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知识匮乏。主要问题集中在对各行业术语或表达的深层次理解及行业表达方式或表达习惯的把握上。二是翻译经验不足。90%的公司表示, 企业储备的翻译人才对于现实操作中的问题, 尤其是国际会议中的口译项目难以胜任。而企业的翻译人员则表示, 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从事笔译实践, 而且笔译实践多以文学笔译为主, 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文本内容在中文的理解上有难度, 而且确实存在翻译经验不足的问题。三是文化沟通能力欠缺。翻译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沟通的过程, 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与交流。中医药文化不同于其他科技翻译的文本,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译者对两种文化都要有深厚的底蕴, 不仅仅语言能力强, 而且能够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在被试的62 名翻译人员中, 有70%以上的翻译人员提到学校学习的翻译技巧难以满足文化沟通的需求, 自己翻译的文本不能够或者只能部分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
调查发现,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日趋活跃, 以及行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与国际组织之间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已从经院式、研究型人才转变为专业型、实践型人才。传统的经院式翻译人才已难以胜任专业性领域内的翻译任务, 而具备专业背景、具备实操经验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人才。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医翻译产学研合作教育
2014 年,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 万亿。根据商务部的预测报告, 2016 年将达到6.5 万亿。2015 年3 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中国 (杭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的批复》。李克强总理强调说:“跨境电商综试区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是中国未来新的发动机, 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渠道。”
为加强中医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 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更符合行业发展与企业的需求, 2015 年3 月,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与浙江义乌诚兴商会合作开办了“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实验班主要面向具备良好语言基础 (英语六级以上) , 对中医翻译与外贸实践感兴趣的大学生。其中英语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优先录取。实验班注重传授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有关的基本知识, 培养基本翻译及语言沟通技能, 训练使用阿里巴巴B2B和B2C平台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外贸实务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企业文化、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具有自主创新的创业理念, 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交易流程, 掌握电子商务实际的操作技能。
“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总课时为168 个课时。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翻译技能模块+中医知识模块+跨境电商实操模块。其中“翻译技能模块”共30 课时, 主要是对外贸流程中的翻译问题, 例如产品名称的翻译、外贸术语的翻译、中医术语的翻译等进行讲授和训练。“中医知识模块”共30 课时, 主要是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术语等进行讲授和培训。“跨境电商实操模块”共108 课时, 全部由浙江诚兴商会的企业家轮流进校进行讲授和指导。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B2B和B2C平台的操作技巧, 外贸流程中的翻译实践和沟通能力培养, 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交易流程等。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企业以“1 托2”的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面对面的培养。所谓“1 托2 模式”指的是每一家企业向2 名学生提供其企业的真实操作账号, 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指导学生使用真实账号进行交易。学生在企业委派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从熟悉企业产品、了解企业文化到翻译实践、沟通实践、外贸实操一步步学习和实践, 其翻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外贸实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促进。
四、结果与讨论
王少爽 (2012) 提出译者素质模型的概念, 他指出翻译人才应当具有的七种能力:语言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理论能力。为了明确“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否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 根据译者素质模型, 我们对参加“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43 名学生进行了课程的前测和后测。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翻译理论能力、翻译实践能力、中医药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的考察。在课程开始之前, 对43 名被试者进行的前测表明, 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达到6 级水平, 翻译理论较欠缺, 翻译实践能力较差, 中医药翻译能力极差。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培训, 在课程结束后对43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后测的形式与前测保持一致, 主要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 内容与前测内容保持难度一致。后测的结果表明, 43 名被试者的语言能力略有提高, 但并不明显, 翻译理论无明显提高, 翻译实践能力提高较大, 中医药翻译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 在“双惟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班”的实践过程中, 还为43 名被试者建立电子档案袋, 对每一位被试者的学习及实操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考勤、外贸实操次数、报单次数、询盘次数、询盘质量、产品翻译次数、产品发布次数、Presentation的次数等十余项。通过对形成性评价与后测的结果的分析, 发现43 名被试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外贸流程的熟悉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而且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至目前, 43 名被试者中已有21 名被浙江诚兴商会旗下的公司录用成为正式员工。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关切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医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蓝图, 是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脱离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就是无的放矢, 会造成一方面人才的难以就业, 一方面企业缺乏人才的尴尬局面。因此, 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一定要接地气, 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生活、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是全民创新的新平台。借助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 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模式, 一方面巩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 训练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出发, 根据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 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体系, 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塑造, 突出培养其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反映和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ATA) .American Certification Program[EB/OL].http://www.Atanet.org/certification/eligibility_ap proved.php#chi, 2012.
[2]Laviosa S.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dopi, 2003.
[3]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10 (01) .
[4]潘华凌, 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01) .
[5]刘习良.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我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翻译, 2006 (04) .
翻译教育 篇10
摘 要:普遍认为,翻译过程分为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两大步骤。本文首先从翻译过程模型入手,引出了“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的理念,之后分析了由于这两者脱节所引起的翻译问题与困难。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行为;翻译问题
1 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
要讨论翻译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翻译的具体过程。历史上学者们针对翻译过程模式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观点。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受到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分析——转化——重构”翻译模式。法国翻译学家D·塞莱丝柯维奇的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行为,交际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罗杰·贝尔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提出的翻译过程模式将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与“合成”两个阶段。
2 从翻译过程到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
通过上述对翻译过程的论述,译员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语言能力与语言之外的能力,即“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指译者的语言素养,包含对源语语言的把握,以及对目标语言的表达和使用,具体表现为译者的翻译作品;而“翻译能力”则是指译者完成翻译作品所需的语言以外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解决翻译中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查询技巧的应用、根据客户需求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式的能力以及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等。
综上所述,影响翻译的因素包括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只有两方面的素质相匹配,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译文。一旦两者不相匹配,就会产生翻译困难和翻译问题。
3 “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的脱节
Johnson和Whitelock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译者所需的五类知识:源语知识、目标语知识、语篇类型知识、学科知识和语言对比知识。如何获取上述五种知识是译者“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Varantola则从微观的语言单位全面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如对等译法、语法和词汇、惯用语和文本结构等。这些正是“翻译行为”所要生成的翻译产品。
分析翻译中问题所在是一项重要的“翻译能力”,然而,当译者清楚地知道问题所在,但是由于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以弥补其“翻译行为”中的缺憾,并因此导致无法决定采取何种译文时,便会出现各种翻译困难和翻译问题。
4 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提起翻译中的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微观语言层面的一些问题,例如词汇的选用、习惯用语的翻译等。本文以Johnson和Whitelock提出的宏观语言能力作为分类标准,讨论由于“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脱节导致的翻译困难与问题。
4.1 源语知识的欠缺
在翻译中,只有对源语有了深刻的把握,两种语言之间才可以更好的相互转化,反之就会在翻译中出现困难。
源语知识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很好理解原文中的背景知识。
例1:历史上,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和“中庸”思想。
“天人合一”和“中庸”是两个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表达方式,属于源语中的文化知识。如果对源语信息没有深入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就无法将其转换为正确的译文。
造成语言知识缺失的第二个方面是生词。生词指译者“心理词汇”所不包含的内容。分为:
第一,译者从未见过或学过的词汇,也可能表现为译者仅了解该词的一部分义项,但原文词汇要表达的意义不在该部分义项的范围内。
第二,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译者在对翻译原文进行理解时,仅理解单词的字面意义往往不能深入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实质,从而造成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导致不恰当的译文。
4.2 目标语知识的欠缺
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目标语读者能否接受并正确理解译文是能否成功翻译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目标语的背景和语言因素。如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考虑目标语的相关知识,或者译者目标语的知识有所欠缺,就会对译文的表达产生障碍。例如汉译英:
2004年,杨紫琼和章子怡、巩俐联袂演出《艺伎回忆录》,饰演艺伎小百合的师傅豆叶。
译者要把这段文字的内容正确完整地传达给母语为英语的读者,就需要以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达。例如:“杨紫琼”的英文名是“Michelle Yeoh”,“小百合”是个日语名字,对应的英语名称是“Sayuri”,如果译者不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将这些名字翻译成汉语拼音,则译文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
4.3 语篇分类概念模糊或者缺失
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往往将词、词组、句子作为翻译的单位。事实上,在翻译时还需要将整个语篇看做翻译单位,从整体上保证翻译基调的正确性。比如翻译一篇楼盘广告,译者首先应当着眼于整则广告,而不是广告中的句子以及更小的语言单位。只有在分析好广告的语篇倾向之后,再下笔翻译方能更好把握译文的行文。
Roger Bell将语篇为三大类并进行了细分:说明、议论、指令。其中说明类语篇又分为描写性、叙述性和概念性;议论类的文体又分为隐秘和公开;指令类的语篇又分为使用选项和不使用选项。这样总计有七大语篇类型。以法律合同为例,其语篇特征为:正式、礼貌、非个人、不易接近、书面语供阅读、不自然的、非参与性的、公开的、指称性的。那么在翻译法律合同时必须注意上述语篇特征,一旦不符,就可能导致整体文体性质的错误。
4.4 学科知识的欠缺
优秀的译者应当同时既是语言专家,又是学科领域专家。翻译不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知识传播的载体。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译家应是杂家”。就是要求译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面越广,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如果译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和百科知识,就可能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例如要翻译计算机领域的内容,译者首先应当储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才能保证译文的正确性。
4.5 语言对比知识匮乏
翻译要做到表达地道,除了要保证用词和知识层面的准确性外,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对比知识。语言对比知识涉及不同语言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等方面的差异。以英汉语言的行文对比为例:现代英语是分析性语言,偏向于形合。英语句子以主语和谓语为中心,借助动词的各种曲折形式、介词结构和从属结构等方式,句子通常可以无限延长。与之不同,现代汉语是一种综合性语言、以意合为主,不需要固定的主谓结构。如果译者不了解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别和对比,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有可能由于语言对比知识匮乏导致译文不够通顺地道,出现浓重的“翻译腔”。
5 总结
本文首先提出“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的理念;然后,指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是由于“翻译能力”和“翻译行为”的脱节引起的;最后从源语知识的欠缺、目标语知识的欠缺、语篇分类概念模糊或者缺失、学科知识的欠缺和语言对比知识匮乏五个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Nida, E. A.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200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96.
[3]Roger,B.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pp.38.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南哲(1986-),男,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教育 篇11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其中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迄今为止,高校英语教学大多是针对前四个方面进行,而对最后一方面也即译的实践则差强人意。学外语必须学习翻译,因为翻译不仅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也是目的。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颁发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了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英译中题型,近年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也有英译中的内容作为主观性考题。这些举措都说明了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
在英语学习风气日盛的今天,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翻译课堂缺乏生气;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死扣课本,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等等。因此,考虑如何有效进行翻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已经成为翻译教学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再者,国家设置预科教育,足以体现对少数民族生的重视。因此,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使他们能够学好英语也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笔者曾担任一年预科英语教学工作,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前辈们的经验,总结出了“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一模式研究应用进行说明。
二、“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刘宓庆老师在其所著的《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了翻译素质教学的五大任务:思维活跃激发(意义把握指引)、实务运作指导(实务技能培训)、理论研究指导(理论课题研讨)、指导学生如何操控译文,关注翻译的表现法论、指引学生如何体认翻译,关注翻译的本体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后人对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再现,传授知识,而是要创设情境,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主动建构和完善的;因此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相协作的过程。
基于对以上两项内容的认知,笔者在一年的预科英语教学中,初步总结得出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
三、“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与“翻译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五大任务都并不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合作、互动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构建主义观点也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翻译的五大任务还是构建主义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都能较好地融合于“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中。
2.“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践。
(1)讲:即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出现互换,但无论如何,教师的“讲”是绝对不可少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翻译知识是有必要的。笔者这一年所带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固在解决某一翻译任务之前,笔者会先对该任务中的难点进行引导式讲解,这也就是笔者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所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会抛出跟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适时介绍一些简单的翻译技巧,留待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去推敲理解。
如:尽管简喜欢喝咖啡,她却没有接受这次的邀请。(while)
对于这个句子,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一词的具体用法,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之后自己再进行补充说明,从而确保他们不会因为while的误用而出错;再者,笔者会给出几个示例,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此处示例多是笔者结合生活实际或者网络热门信息而给出,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考虑到近期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比较火爆,笔者给出一个例子“尽管阿牛平时训练很勤奋,他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决赛”;最后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还会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英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如:句子成分划分等等。
(2)辅:即辅导。对于给出的一项翻译任务,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得出结果,此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充分引导,给学生指出思考方向,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解决具体翻译问题,往往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记忆最为深刻的。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向学生提供查考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得结果;提出几种可能,要学生自己选择判断;组织讨论,集思广益等等。
如: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我还没来得及反思。(reflect,in a flash)
对于这一句子的翻译,经过辅导这一过程之后,学生得出了以下几种翻译:All this happened in a flash;I had no time to reflect;All the things happened in a flash,leaving no time for me to reflect;All happened in a flash before I could reflect.因而,我更加确信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学生不但能够写出准确的翻译,还能够增多译文的多样性,何乐而不为呢?
(3)练:即作业。首先,课文中的练习给出了足够的引导,学生在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掌握用法还未所知,因此课后作业就成了检验成果的一个标准。再者,翻译理论、技巧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空洞的知识,只有在作业中去理解、推敲之后,才能真正地指导他们完成具体的翻译任务。因此,笔者在每堂课后会布置相应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学生分为人数大致均等的小组,组间协助完成各翻译任务。
(4)评,即讲评。讲评是扩大作业练习成果的重要一环,主要是对学生的翻译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译文的优劣之处,从而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因此,笔者将这一过程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此处的评不应只是教师一人的点评,同时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其优势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后,英语翻译课堂出现了以下转变:
1.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了课堂师生的互动。
2. 很多学生从以往的不会翻译发展到不仅会翻译还会准确地进行几种翻译,增加了译文的多样性。
但是笔者深知,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班级学生英语层次存在较大差距,总会存在一些难以融入课堂、不能加入讨论的这样一些群体。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就没有多少优势之处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倾心总结,尽量找出一个能够涵盖更多学生的翻译教学方法。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衡量标准之一,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进行英语教学一年之后,针对预科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等,结合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教学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各位老师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讲—辅—练—评”这一教学模式,其中以评为该过程的核心,力求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任务,构建主义,翻译教学,“讲—辅—练—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朴哲浩.翻译教学“讲、评、译”模式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俄语教学,2013(2).
【翻译教育】推荐阅读:
翻译专业教育08-21
爱的教育英语翻译08-28
北鼎教育-北二外翻译硕士复试经验05-17
南夏教育在线-翻译(涉外法商方向)06-27
汉王扫描翻译笔带你回眸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06-26
翻译过程与翻译症10-18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06-15
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07-05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