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方式(共11篇)
高校考试方式 篇1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 高校必须要将其传授知识单一功能扩展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多元功能。然而, 教是基础, 学是保证, 考是中介, 三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1]。高校教学功能的扩展必然引发高校考试作用的深化, 高校考试不仅要发挥评价教、检查学的目的性作用, 还要发挥改进教、促进学的手段性作用。高校考试作用的深化必然要求考试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 这就必须要对高校现行的考试方式进行诊断, 找出其阻碍考试作用深化、制约教学功能扩展的症结所在, 对症下药, 使其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以考试方式改革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推进高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帮助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对国内高校考试方式现状的诊断
虽然不同高校的考试方式略有不同, 而且有部分学校已试图针对某些专业在考试方式上作出大胆革新, 但总体而言, 我国高校考试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就考试目的而言, 重为考而学, 轻为学而考
高校考试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把考试作为学生获得学分、评得奖学金、最终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依据, 而忽视考试最深层的作用, 即考试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的手段, 也是学生知晓学习效果, 引导、激励、督促学习的手段。在考试目的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必然会导致学生单纯追求考试分数, 而忽视考试真谛, 不注重全方位培养和锻炼素质与能力, 导致为考试而学习现象的盛行。
(二) 就考试形式而言, 重闭卷笔试, 轻其他形式
闭卷考试固然具有组织简便易行、尺度相对统一、评价规范公平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 考核缺乏差异性, 无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对不同课程的掌握程度。
隶属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 对那些要求实际运用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的课程, 脱离实践操作、忽视涉猎前沿知识的闭卷笔试方式根本无法检查学生对该学科的实际掌握程度。
2. 考题具有局限性, 无法考察出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闭卷笔试由于受限于试卷篇幅和答题时间, 只能选择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命题, 只能要求学生对每道考题进行笼统的分析, 很难挖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深入剖析能力。
3. 评价效果片面化, 无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出综合评价。
闭卷笔试注重知识的再现水平, 无法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而这些能力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
4. 容易引发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把一学期所有课程的考试集中安排在期末考期, 长期的考试压力会使学生产生“马加尼克效应”[2]。
(三) 就考试内容而言, 重教材内容, 轻课外内容
考试内容只局限于教材, 会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1. 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全面、不新颖。
由于考题多数源自于教材, 教师会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述教材知识, 而留给讲述学科相关的新观点、新见解, 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的时间却非常有限, 使教师失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动力, 造成所教授的知识片面、陈旧。
2.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广泛、不实时。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学生会只注重理解教材知识, 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教材之外的图书和资料, 失去不断汲取前沿知识、扩展视野的兴趣, 造成所获知的知识面窄、目光短浅。
(四) 就命题方式而言, 重识记题型, 轻开放题型
识记型题目由于其答案统一明确, 具有评价客观公正、节约答题时间的优点, 而且能从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也减轻了教师命题、评卷的压力, 但是仍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
1. 识记型考题内在的简单性, 无法真正对学生掌握情况作出区分。
仅凭机械记忆而得出的卷面成绩无法成为有效区分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据, 无法选拔出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优秀学生, 考试结果有失公允和全面。
2. 识记型考题知识点的分散性, 不利于学生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分散于各个考题的知识点, 打乱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割裂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打乱学生思路的逻辑性, 使其无法从整体上综合把握课程脉络和结构, 不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 识记型考题答案的唯一性, 不利于形成学生个人的学习风格和个性。
统一标准、统一答案的题型, 使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便阐明自己的态度, 容易使学生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 不敢质疑和批判, 甘于平庸, 不愿彰显个性。
(五) 就考试评价而言, 重期末考试, 轻平时考核
目前高校存在着重总结性考试、轻过程性考核的倾向, 表现为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小, 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大。当然, 这与课时安排有限、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比例不协调具有直接关系, 但是这种考试倾向的缺点不容轻视。
1. 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助长应试之风, 甚至引发考试信用的丧失。
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为考而学”, 在行动上“考前突击”, 投机心态和功利主义严重, 甚至有学生不惜铤而走险, 考场作弊, 若被发现, 给学业生涯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 即使侥幸蒙混过关, 也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 使其在走向社会时常常抱有侥幸心理, 乐于投机取巧, 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2. 造成学生无法强化学习效果, 教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
日常诊断性考试的缺失, 使学生无法及时发现学习上的不足和差距并据此改变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使教师无法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检查和反馈并据此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授课进度。
二、对国内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
(一) 敦促考试目的由功利化向功能化转变, 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
转变考试目的是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转变考试目的, 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使教学不再流于形式, 学生转变学习目的, 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使学习不再为了一纸文凭。只有考试目的正确才能使考试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才能判定学生是否真正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授课内容, 才能使考试不仅起到检验评价的基础作用, 更能发挥反馈调节、引导预警、激励督促的深层作用。
(二) 推进考试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破除唯笔试、闭卷的观念,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开展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不求千篇一律, 但求别具匠心, 做到既有闭卷考试, 也有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既有笔试, 又有口试、实践操作考试;增加课程设计、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考试形式的应用比例, 使考试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例如, 采用开卷考试、学术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必然会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关注学术动态、钻研课程难点, 敢于质疑批判, 不再局限于教材所写、教师所讲, 不再满足老生常谈, 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知识涉猎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 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素质。
(三) 促使考试内容由教材化向综合化转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试内容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 适当从教材之外的与课程相关的图书与资料中挑选考试内容, 考核学生对最新知识的了解情况, 锻炼学生主动查询课程前沿信息、搜集最新资料, 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知识储备的能力和素养,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 与国家要求相符。
(四) 倡导考试题型由识记型向开放型转变, 强调考核学生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能力
考试题型应该识记型题型和开放型题型兼而有之, 并侧重于开放题型。开放型题型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不再墨守成规, 不愿老生常谈, 敢于标新立异, 勇于彰显个性。试卷结构应该有层次性, 以识记型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开放型题型检测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识记型题型判定学生是否达到考核的基本要求, 以开放型题型选拔出见解独到、研究深入的优秀学生。
(五) 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改变“一锤定音”的考试模式, 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 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风。应该实行全程多元动态考核, 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考评成绩从出勤、学习态度、问题讨论、回答提问、日常作业、课堂测验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具体比例视课程而定。这样会使学生将期末考试的压力变为平时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而且日常考核的成绩也能揭示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使学生可以根据不足进行改进和提高, 不再把所有学习任务都搁浅到期末, 不再抱有“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再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 有助于学生养成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 高校考试方式不当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而且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国家发展人才匮乏不相协调现象的产生。因此, 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 把考试方式改革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来抓, 从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命题、考试评价等多个角度对考试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革, 使考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旭日, 王业松, 刘启营.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 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J].消费导刊, 2008, (2) .
[2]赵宏, 王春, 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J].未来与发展, 2007, (3) .
高校考试方式 篇2
一、随堂测试(占60%)
1、考试形式:随堂考试
2、考试主要内容: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潜在客户开发、客户分类及管理、客户拜访、客户关怀、个性化服务、客户满意度及调查、客户忠诚度、客户抱怨与投诉、日常客户接待为重点内容。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
二、平时成绩(占40%)
作业与平时测验(20%)+考勤纪律(10%)+课堂提问(10%)
任课教师:雷荣飞、胡圆圆
汽车教研室
考试方式一种 篇3
无独有偶,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引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陈寅恪说:“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和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最好各同学于听讲及研究后,细细的想想,到了学期结束,对教师,每位提出一二问题;自然教师也是不能包懂的,但对学生能否提出适当的问题,也可以知道学生是否曾用过功夫,可以略约分别成绩。”
蒙文通与陈寅恪的考试方法如出一辙,不过笔者意不在给陈寅恪争夺发明权。说来有趣,十几年前,笔者所在学校一位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历史学博士,在一次期末考查时,也突然对学生祭出此招,一时成为校园轰传的新闻,算是为这种考试方式的传播史又增加了一笔。
高校考试方式 篇4
1 民办本科高校考试评定方式的弊端
1.1 考试形式过于单调
当前, 民办本科高校的考试形式还是比较单调的, 在考试形式上大部分是闭卷考试, 而且以期末的笔试形式为主, 只有个别课程采用了开卷考试, 而像口试、操作性考试、能力和素质考试就是凤毛麟角, 更不用说是创新考试了。这种单调的考试形式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 思考问题变得狭隘, 不能以发散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失去展示学生自己才华和智能的机会。
1.2 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
统计我院以前各个专业课的试卷, 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课程所考的内容都是以教材为中心, 考试题型也无外乎是客观题和计算题。而且在考试前, 大部分教师还会根据上课的内容, 依据教材给出重点和考试范围, 而考试内容也就局限在课堂笔记和教材上。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学生考前死记硬背, 有时根本不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 经过一个学期下来, 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与不学的差距没有多大, 造成了高校的学习风气每况愈下。
1.3 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成绩有失公平
高校的课程考试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构成的, 然而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比重, 换言之, 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数成为学生学习该课程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期末的一次性考试首先从考试的范围来看, 很难覆盖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仅用这一部分的成绩就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不公平的。其次从考试的时间看, 仅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决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很难达到的, 很多同学就是凭借记忆取得了高分, 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正确也没能全面、客观地考察出来。
2 民办本科高校考试评定改革措施
2.1 以课程性质选择考试形式
在高等学校中课程的性质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者是必修课和考试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 针对不同的课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摸索, 找出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
例如对于公式和定理较多的专业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 使学生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定理, 而是灵活地使用公式和定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土木工程大部分是公式计算, 就采取了每人可以携带一张规定的小抄纸, 学生可以在这张纸上提炼这门课程的重点, 但只允许是自己手抄的, 不允许别人写或复印, 这样不仅使学生减少了硬记公式的苦恼,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2 以能力培养选择考试内容
民办本科教育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教育方式, 也需要有相应的考试来进行衡量和检测, 为适应应用型教育, 使考试内容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考试内容要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内容, 从而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也从考试中体验到了自身能力的发挥, 而这样的题也不会有固定的答案, 能真正地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以平时成绩作为构建考试成绩的依据
为打破传统的以一次性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我们把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加大, 一方面使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 而是以学习知识作为前提, 在平时通过上课的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小组讨论以及专题演讲的参与及表现情况等来积累自己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学生也要通过平时成绩来获取自己参加考试的资格或者是免试资格。甚至平时成绩除期中考试成绩外, 还包含平时实训练习、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仪表仪容、沟通能力等。
3 结语
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起到了教学“指挥棒”的作用, 所以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先从考试改革开始。而考试评定方式的改革又是考试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对提出的改革办法很有借鉴价值, 为教学改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12) :46-47.
[2]谈炳发, 崔世海.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9) :57-58.
[3]王丽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2) :61-62.
[4]张莉.浅析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41-42.
半开卷考试方式的探索和思考 篇5
关键词:小抄;半开卷考试;自主学习;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33-02
在期末考试中,我校的地理学科采用了半开卷考试的方式,即学生可以带着自己整理的知识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抄”)进入考场,以备考试时查阅,这是我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实践之一。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考试方式?如何操作这种考试?相比于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它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今后应该又需要如何改进?
一、半开卷考试方式产生的背景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苏州市教育局“会学习、会健体、会休息”的要求,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改实践。课堂上,提倡教师精讲,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放学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一道习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出题意图,每周选出达人好题;双休日,鼓励学生将自己一周所学整理在自主学习本上,每月公布达人风云榜。半开卷考试方式正是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采取的一种尝试。
2.适应初二地理会考。学生在初中学习两年地理,初二下学期进行全市会考,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试卷密封装订后,全市统一阅卷统一计分。从这两年的考试成绩看,尽管学生可以将所有教科书及地图册、练习册带入考场,但因试题很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灵活运用,各校间的均分差距很大,一些学校竟然在60分以下,一些学校却达到了80多分,而后者正是注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的联系。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初二会考采用开卷方式,何不初一就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早点适应。我们考虑到任何学习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自觉性、学习方式、学习能力都还有待提高,采用半开卷考试方式,可以给他们一个过渡期,逐步学会自己梳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二、半开卷考试方式操作的要求
1.只能携带一张统一大小的“小抄”。我们统一发放印好标记的A4纸,要求学生将知识点整理在上面,正反面都可以写,提纲、表格、简图都可以,但不能粘贴其他纸张,进入考场时,只能携带这一张“小抄”。这就使得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只能将自己觉得重要的或者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列出。即使你将字写得很小,整张纸密密麻麻都写满,也不可能将整本书抄下来。
2.只能携带自己整理的“小抄”。为了不增加课外负担,也为了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们安排了三节复习课让学生整理“小抄”,彼此之间可以小声讨论,但不能照抄,更不允许复印其他同学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小抄”。唯其如此,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三、半开卷考试方式取得的效果
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考后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笔者任教的三个班129位学生中,11位学生对此考试方式无所谓;5位学生觉得做小抄太烦,浪费时间;其余学生都明确表示喜欢这种考试方式。有些学生写道:“这种考试模式,让我有一种新奇感,多一份快乐心情”;“做了‘小抄’,考试时信心满满的”;“读百遍不如做一遍,做‘小抄’的同时让我加深了记忆”;“虽然这次考试我不一定考的很好,但至少学会了如何清楚地整理知识点”;“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所在,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一位幽默的学生,模仿第一位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语气:“这次采用个性化‘小抄’,是我们学校迈出的一小步,却是苏州教育改革的一大步”。学生们的表述虽然有的很夸张,有的很稚嫩,但在字里行间,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对此次半开卷考试方式的喜欢,以及今后能延续这种考试方式的愿望。
四、半开卷考试方式带来的思考
1.抄的多未必就能取得好成绩。考试结束时,我们要求将“小抄”与试卷一同收上来。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用很小的字体,将一张A4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恨不得将一本书都抄上去。他们书写工整,摘录仔细,三堂复习课满满当当地都用来抄写了,从学习态度上说不可谓不认真,但从实际成绩来看,未必能取得高分。
2.“小抄”的能力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利用“小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说考前发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一抄而成,无师自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平时常常练、慢慢磨。我们平时每节课前会安排5分钟的“回头看”,让学生轮流归纳总结上节课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示范下,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要采用不同方法归纳。在这次学生交上来的“小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在整理亚洲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时,学生们会画出流程图: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长——开垦荒地——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在整理“中东”的知识点时,学生们会画出树状图,“热点地区”为主干,“战略位置”、“石油之争”、“水源之争”、“文化差异”为分枝,每个分枝上又有若干叶片,虽寥寥数语,却将整个知识框架构建起来;在整理气候带分布、农业区分布、工业区分布等难以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时,因平时常练习用几何图形画出各州轮廓和相对位置,学生们轻而易举地能勾勒出地理简图,简便、直观、明了。
3.“小抄”的个性化必须强调。今年苏州高考文科状元梁嘉莉的独特学习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翻开状元的政治、历史笔记,她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一张张思维导图,使知识具有连贯性和发散性。苏州的《城市商报》将状元笔记复印后整理成册,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抢而空,但一些孩子拿到手里却看不懂。笔者认为,梁嘉莉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但她的思维导图是根据她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习惯、复习进度而绘制的,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照搬她的笔记不足取。
无论是当初半开卷考试方式的启动,还是今后对“小抄”个性化要求的改进,我们都是基于校本研究而开展的草根化探索,我们既听见了褒奖的声音,也看到了不屑的眼神。不管今后的探索之路如何延伸,“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的初衷不会改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养成磊落坦荡的高尚人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素質。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奚小平.状元笔记:一张张图表里有玄机[N].苏州城市商报,2011-06-27.
[4]宋章国.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高校考试方式 篇6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首先要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 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这是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其次,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为企业、金融业、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理财、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掌握财务管理、金融、会计、相关财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 具备会计手工核算、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资金筹划、财务评价、财务报表分析及税务筹划等能力。
除了上述专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运用资讯能力等, 都是财务管理学生迫切需要具备的能力, 这些能力往往在将来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使毕业生在参加工作时能尽快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突出自身优势?这对于学校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 并且指明了专业改革方向。于此, 有哪些国外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二、德国大学考试方式
德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德国高等教育尽管也在进行改革, 但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享有国际声誉, 并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对于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德国最主要的授课类型是讲座课 (Vorlesung) 、研讨课 (Seminar) 、辅导课 (Tutorium) 或练习课 (Uebung) 以及复习课 (Repetitorien) 和学术讨论课 (Kolloquien) 。
在讲座课上 (Vorlesung) , 一名高校教师围绕着某一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点的讲授。通常课堂上并不进行讨论, 对前来上课的学生人数也没有限制。研讨课 (Seminar) 的核心因素是各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互动讨论, 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通常有限制。辅导课 (Tutorium) 的任务是深化讲座课或者研讨课上传授的知识内容, 一般由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辅导员 (Tutoren) 进行上课。与此有别的是, 如果此类讲座课或研讨课的辅助课程是由大学教师、讲师、助教或其他科研人员来主持上课, 则通常会被称作为练习课 (Uebung) 。在一些专业领域内, 学生还会组成工作小组 (Arbeitsgruppen) 或学习小组 (Lerngruppen) 。在这些小组中, 多名学生聚在一起复习课上学过的内容或者一起进行考试前的准备。有些专业开设复习课 (Repetitorien) , 目的是为学生们提供机会, 在大学教师的带领下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内容, 并为考试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学术讨论课 (Kolloquien) 通常指的是针对已进入毕业考试阶段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 在课上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部分学校在上述类型之外, 还开发出了网上教学模块 (Online-Lehrmodule) , 这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
德国施行的是学分制教学, 学生要毕业必须修够足够的学分, 要想获得学分, 也必须参加考试或实习。德国的考试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从各方面测试学生的能力, 其主要考试方式有笔试考试、口试考试及研讨课形式。
(一) 笔试考试 (Schriftliche Pruefung)
笔试也称书面考试, 主要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与我国高校笔试很相似, 以各种题目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一般由任课教师出题。但德国教师教授一门课之前, 通常会推荐几本相关的专业书让学生去阅读, 并且掌握其观点, 同时笔试的内容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知识点, 还包括所推荐书目上的知识点。也就是说, 笔试内容不拘泥于课堂授课内容, 还包括课外阅读内容。这种方式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并且拓展了课堂上的知识, 允许学生接受各种学派的思想。讲座课的考试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 一般公共课都采用笔试方式进行测试。
(二) 口试考试 (Muendliche Pruefung)
口试是学生与任课教师约定时间与地点 (通常是任课教师办公室) 进行的一种无试卷的考试, 主要采用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考试。为了保证口试的公平性, 必须还要有另外一名教师或助教在场鉴证, 并进行口试记录。一般教师的提问会由浅入深, 在一问一答过程中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会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 选择某一些知识点深入提问, 进而根据回答情况给分。
口试考试虽然看似随意, 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往往比笔试更高, 因为学生不能像笔试中那样, 选择知识点进行回答。同时, 教师也更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最佳反馈。并且这种考试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考试方式往往应用于高年级专业课的考试中。
(三) 研讨课 (Seminar)
这类考试形式多适用于高年级的专业课当中。一般要求只有修完相应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的学生才能报名参加这类课程。课程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论文, 另一部分是报告及答辩。
论文部分是课程的核心, 论文题目一般由课程教师预先拟定并规定每个论文完成的学生数, 由参加该课程的学生自由选择论文题目, 共同完成一个题目论文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该学习小组一般由2-3名学生组成。
学习小组应将不同组员完成的论文进行组合, 以便形成一篇完整的论文。完成论文部分, 经教师验收合格以后, 才有资格进行论文的报告及答辩。作报告时, 需要学生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向教师和其他参加研讨课的学生介绍论文的内容, 并通过自行制作的PPT演示文稿辅助报告的讲解。每名学生阐述的时间一般被限制为10-15分钟, 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论文相关内容的提问。
从研讨课的形式上来看, 这与我们高校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很相似。在德国, 一个学生完成学业前都必须完成若干个研讨课,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表达、查找文献及团体协作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而且由于研讨课的特殊性, 每一个研讨课所能容纳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 能参加的学生人数要远远小于讲座课的人数, 德国大学一般都采取网上报名或者抽签的方式来选择参加的学生。
三、德国大学考试方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改革的启示
借鉴德国考试的方式我们可知,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内容, 还应让学生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最新领域内的研究成果, 使教和学的内容都及时更新, 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采用更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 能避免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学习的情况, 考前突击无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毕业都能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一般都会要求员工具有沟通、管理、协作、协调等能力。那么, 对于一些课程, 口试考试相比笔试考试就更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测试, 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建设。在发挥好口试考试的优势时, 还应注意进行测试时的公正性, 应有与笔试考试一样的系统的评分标准, 在测试时也可以由多个老师一同打分, 使学生分数更公正。研讨课这种考试方式具有多重优点, 但这种考试一般容纳学生的数量比较少, 更加适合我国高年级专业课课程。
总之, 德国的高等教育重视方法训练, 重视个体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 德国经济的发展与这种教育理念是息息相关的。以实践为导向, 以企业需要为培养目标是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完全“填鸭式”的教授方法将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学与用相脱节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因材施教, 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才是关键的解决方法。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从不同角度, 根据未来工作需要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非常重要的步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并提高。对此,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如何面对发展, 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 为社会发展培育适当的人才, 这是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重点。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测试, 不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积极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选择恰当的考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讨论德国大学教育的考试方式, 以此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考试改革。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方式,德国大学,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高校考试方式 篇7
1.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促进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进
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的外部动力。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环境, 不仅对传统社会生活得改变巨大, 而且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深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迎接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下, 既吸收外国优秀文明,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又防止和消除西方精神文化垃圾腐蚀, 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来说, 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 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持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式改革奠定科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文件,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 如学科由分散到整合、由弱小到盛大,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合理的学科结构;完成了覆盖面广的学科点布局, 建构起了完整的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的学术队伍;同时, 学科建设成果又有力地支持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 注意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与理论, 公开发表或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专著, 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思想政理论课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 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并促使课程考试不变改革, 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发生的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动力源不仅来自于外在动力, 更是内在动力作用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矛盾运动,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是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从而推动考试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主要有:
1.学习主体与管理主体对考试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 如何满足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特殊要求的同时, 又与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
在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暂时还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思想政治发展需求, 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一般而言, 大学生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其要求也具有多样性。正事由于这种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性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管理主体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关注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性, 而就大学生从个体而言, 则更多关心自己的能力发展, 他们虽然也关心政治, 但更多是具体的政治现象和事件。由此可见, 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政治发展需求方面,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以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虽然教育者在考试这一实践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是教育者要通过课程考试这一手段去考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学习情况, 但是其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的领悟, 也有一个不断学习、理解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 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是否能以承担整个考试活动会使考试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教育者是否充分把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 并在考试过程中严格执行。现阶段“在考核的具体组织和设计过程中偏重于对知识点的强记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只有当教育者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不断对考试具体效果进行反思改良与管理主体对课程考试要求达到一致时, 才能进一步推动考试方式改革的发展。
3.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对教学主体在满足管理主体的要求, 所实行的具体考试方式的是否接受。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低和行为选择来评价的, 但根本的检验离不开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主体接受考试的愿望和要求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考试产的效果, 如果对考试产生反感情绪, 则使考试本身相应的激励作用在他们那里难以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 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矛盾性质和发展程度, 决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基本效果。一般来说, 两者同一程度愈高, 效果就愈好, 考试目标的实现就愈顺利;当两者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时, 就必然影响考试效果。但是差异和对立只能在过程中才能逐步淡化或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改革的过程, 正是要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通过双向矛盾运动来逐步消除矛盾, 以达到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 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不断地向前发展, 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的矛盾斗争, 外在的推动力就不可能发生作用, 当内在矛盾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革的时候, 外部推动力又可以加快或者延缓这个过程。而这些最终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的不断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同其他客观事物一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多种矛盾的复杂系统。教师、学生、社会环境、考试效果等, 是基本构成要素。所有这些基本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矛盾体系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运用, 并通过矛盾运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的不断改革, 以适应各个主体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立英, 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6.
[2]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3]刘会柏.“两课”现行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探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
浅谈考试方式与考试改革 篇8
一、考试模式现状
从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调动积极性出发, 部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适当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部分任课教师对平时成绩考查和记载的随意性较大, 有的教师仅凭考勤次数记载平时成绩,或者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平时成绩水分较大,有失公平。个别老师对考试重视不够,命题不够准确,甚至脱离教学大纲,或命题数量过少,达不到检查教学质量的目的。除以上情况外,笔者通过对长江大学目前考试情况的调查,认为普遍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命题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命题方式主要有试题库命题、命题组集体命题和教师个人命题等。试题库命题具有客观公正的优点,不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实现教考分离,比较容易进行,但是试题库命题有着重要缺陷,这一命题方式容易脱离课堂教学实际,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扬个性, 对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有抑制作用。试题库更新工作量较大,容易造成更新困难,导致内容陈旧,这种命题方式比较适合公共基础课考试。命题组集体命题和教师个人命题两种命题方式虽然紧密联系课堂实际,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但为了评阅方便快捷,命题中客观题的比例明显偏高,客观题的优点十分明显。由于客观题在答题中所花时间较少, 考核量可以相对较大。由于答案统一明确,可以排除评阅人主观上的因素,因此其评定成绩的客观公正性较好,成绩可信度较高。答案统一明确,教师阅卷工作量较少,考试组织成本较轻。但是客观题所考的知识几乎全部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笔记, 这种知识再现式的考试内容制约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很难考核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深层应用能力,不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学生学习完全是为了考试, 考前死记硬背,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不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2.考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闭卷考试一直占据考试方式的中心地位,只有少部分选修课和考查课选择开卷形式, 往往让学生误认为采用开卷形式考试的课程就是不重要的课程, 这种长期习惯的影响是巨大的。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并不是依据课程体系、内容、性质及要求,经过深思熟虑,慎重选择考试形式,而是盲目地选择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对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多数公共基础课程而言无疑是合适的,如高等数学、化学、政治等。但对专业课程、某些实验、实习占有较大比重的课程, 这种考试方式会忽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对知识的记忆上,增加学生应考的压力和负担,迫使学生死记硬背或猜题,尽量缩小复习范围,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应试学习方式。考试形式的单一严重地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3.考试工作量核定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不同考试方式,工作量考核很少有区别。采取不同考试方式,教师付出的劳动是有很大差异的。如采取口试或实际操作方式,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逐一测试,即使在每个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太多,但总时间量是相当大的。开卷考试和研究报告等考试方式要花费的精力也是相当大的,在这种考试方式下,学生个性发扬,答案不统一,方法多样化,教师逐一审阅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量是巨大的。相对而言,在相同课程和学生数量的条件下, 闭卷笔试方式由于题目答案比较一致,使用的方法有限,学生在教师事先决定的框架内完成考试,这种答案的统一性、解题方法的有限性给阅卷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尤其是客观题,虽然命题工作量会加大,但阅卷工作量明显减少,总工作量减少。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广泛采用闭卷考试这一考试方式, 对于其他考试方式则不是很愿意尝试。
二、关于考试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改革现行考试制度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整个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考试命题的科学性
命题是考核的关键, 各种考核的目的和作用都要通过试题实现。命题要体现考试目的, 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试题难易度要适当,分量要适中,试题构成比例为:基本题占60%,综合题占25%~30%,提高题占15%~10%,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考试时可提供必要的公式和常量,考试题目不是很多,但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以考核学生能力和智力,有助于发展求异思维。
2.考试方式实现多元化
建立多样化考试形式,合理设计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是推进考试方式改革的有效手段。考试方式包括闭卷、开卷、半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本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均应采取闭卷考试方式,目的在于学校和院(系)得以全面保证教学质量,并使考试本身保持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专业课、考查选修课等的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由主讲教师与教研室研究商定,并报院(系)主任批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考试。
3.改革工作量考核办法
不同考试方式需要教师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不同的劳动付出需要不同的回报,没有劳动回报,考试方式改革是难以推进的。因此,改革工作量考核办法是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重要条件,需根据不同考试方式中教师的工作量,合理地给予回报,不但要考核教师的工作量,还要把这种回报与工作质量相联系,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这一方面,目前研究还比较少,办法不多,但这是十分急需的。
浅谈高职院校考试方式的改革 篇9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 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 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1 现有高职教育考试的模式
1) 考试课考试。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 一般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占60%~70%, 平时成绩占40%~30%。期末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其他考试方式应用得很少。
2) 考查课考试。考查课成绩主要也采用百分记分制, 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3) 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 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实习成绩考核方式采用日常观察考核、笔试、口试、报告、现场操作、答辩、厂方鉴定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式。
4) 职业技能或资格考核。考试主要由政府劳动部门的专门机构聘请的职业鉴定部门评定。也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进行, 成绩合格则取得从业资格。
5) 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是根据学生品行、学习成绩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做出定性的综合评价, 分出差别, 作为奖学金评定等的依据。
2 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形式单一, 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即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 口试、答辩方式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统一考试要求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 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 划范围、定重点, 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确定考试大纲。学生学习无动力, 致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考前复习“重点”, 抄笔记, 背答案, 投机取巧。这种现象的存在, 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考试题型不合理, 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 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释词等客观性试题多, 综合性思考、分析论述、证明、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 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 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许多学生考试起来, 可以不动多少脑筋地打叉划钩, 作弊也方便得多。
3 高校考试方法改革基本方法
3.1 开卷笔试
开卷笔试是允许学生带参考书、笔记等进入考场,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笔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而且在进行知识考查同时, 能体现学生若干能力水平, 开卷考试题目类型灵活多变、综合性和可发挥性强, 其题型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可抄, 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3.2 限制性开卷考试
限制性开卷考试是考试时允许考生带备考提纲进入考场的一种考试方法。备考提纲自行准备, 教师不过问、观看、检查提纲中内容, 也不受任何限制, 但经常限定纸张大小, 如限制用8开纸一张, 又称为“一页纸”开卷考试或者“一页开卷”, 这种考试方法在北美较为流行, 在国内清华大学使用过。优点是有助于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领会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3.3 口试
即由教师事先准备好若干题目, 学生按顺序每人用抽签方式选取一份考题, 面向主考教师答题的一种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3.4 论文形式的考试
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 题目可以自拟, 也可以由教师出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评定成绩, 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初步方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操作式考试
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考试方法, 其考查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 考试改革, 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长、要求高, 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上下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持之以恒, 长抓不懈, 要集思广益,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推进考试改革, 不只是表现在形式上的改革, 要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来, 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以考促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是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教育目标, 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方法,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具有的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价, 并促进其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它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加强对高职学生考核改革力度及策略研究, 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既能避免学业考核的片面性, 又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从而达到以学生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科技信息, 2007 (2) .
[2]左艳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河南农业, 2011 (4) .
[3]李健.关于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
[4]袁晓杰.高等师范院校考试制度改革探讨.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高校考试方式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现状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加强对专业课程考试的优化改革,就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考核,对针对性培养人才就有着促进作用。近些年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专业课程的考试方面要能注重改革方式的优化实施,促进改革的模式创新。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考试环节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对教学效果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重要方法,考试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传统的专业课程考试在方法的应用上,已经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要求不相适应,对社会人才需求发展现状也不适合,这就需要加强对高校专业课程考试的改革。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重视,在考核的内容上能丰富化,对学生实践考核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要能充分保障。只有从专业课程考试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考试的内容上过度依附教材,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考核方面没有体现出全面化,在考核的内容上较为片面化,这就不利于考试的综合性作用发挥,对人才培养也有着很大阻碍。考试过程中对笔试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考试没有重视,这种单一化的考试,很明显不能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效考核,这也失去了考试的作用。
再者,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考试对结果性的考试比较重视,但是没有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考试。这样的考试模式,就会使得学生在平日知识的学习上比较散漫,而在考试前比较紧张。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两三天才进行学习补习,在考试时不求甚解,只求能够考试过关,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就有着严重阻碍。还有是对考试的次数没有合理化的安排,在专业理论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比较高等。
考试导向方面存在着错误,对考试的实用性不能有效体现,在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衔接。这些层面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考试就有着诸多不利。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策略实施
为能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优化实施,就要能注重对考试内容的深化改革,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要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考试,要对国外的一些院校考试模式进行借鉴,对考试的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方面都能得到有效考核,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核充分重视。考试内容的优化改革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更新,避免对理论知识过度重视,而是要能将理论和实践考核双向发展。
构建新型的职教特色核心的考试体系。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就要能将考试突出针对性以及主动性和实用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对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以及多面化的评价,将传统的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方面要能完善。将面试以及实践和实地调查等综合性呈现,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以激发,要能对学生科学性进行评价。
可通过以证代考的方式以及以赛代考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让学生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国家指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活动方面积极参加,在这些活动考核方面通过可免修对应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获得资格证书的同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能不断加强,能通过资格证书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得以反映。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考试的改革,要能注重对考试能力导向加以明确化。在对专业课程考试成绩的评定方面,就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践以及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计算。要能给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考核改革,就要能充分重视和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将考试改革的方法综合性方面得以呈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从理论上对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发展研究,就能从理论上提供支持,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小宁.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陈佳臻.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4(17)
[3]姜敏凤.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
[4]李海宝.对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5(19)
作者简介:
电路分析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研究 篇11
以期末时的一张试卷考核学生的学科成绩,使得学生围绕着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和一本教材,死读书、读死书,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无暇顾及个人的兴趣、特长,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一套考试机制,既能考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是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又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势在必行的。
2. 建立综合评估机制,打破单一的试卷考试方式
试卷考试是必需的,但已不是唯一的,因为试卷考试仅仅是考核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而不能考核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只能忙于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而无法发展个人的特长、爱好,因此必须有必要的补充考核模式。
首先,学生的个性或者说是个人的兴趣,应该加以保护和培养。在具体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若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即便不是教师要求的,不是大纲中所有的,不是教材中描述的,只要和本课程有关,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加以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这部分知识,这正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但应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将自学报告的成绩计入本学科的最终总评成绩之中,以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次,由于学时的限制,有些基础的重要的内容,没有列入大纲,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不应放弃,而应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但不要作为试卷考试的内容,而应以递交自学报告的形式给予考核,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按比例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打下基础即可,待以后有所需要时,在此基础上再仔细学习,全面掌握。自学报告要算成绩,计入最后的总评成绩中。
另外,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个人的研究兴趣,教师特别应该加以培养,不可压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就此展开学术研究,将研究结果以论文的形式递交,并给予较高的成绩,计入最终的总评成绩中。
再次,学习手段、工具的使用也应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以大学电路分析课程为例,现代电路设计手段已进入计算机时代,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地练习使用电路仿真软件来完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这些知识内容的掌握主要靠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完成,但应要求学生写出软件实验报告,同时算成绩,计入最终的总评成绩之中。
对于传统的硬件实验,教师必须加以科学和严格的指导,这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手段。实验的内容应因材施教,分层次。对能力强的学生适当增加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对能力差的学生应指导完成基础性的实验,不可采取同一个要求和同一个难度,以免形成这部分学生跟不上,造成放羊式的教学,或者部分学生吃不饱,得不到更大的提高。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各类特点的学生掌握知识,共同提高,但程度不一定一样。实验要注重实验的过程,但实验报告也是很重要的,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较规范地整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对部分实验中的考试题,教师应设计成鼓励式的而不是惩罚式的,即虽然是实验考试题,也应指导学生最终做出结果为止,达到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实验过程、实验考试与实验报告都应给出一个综合成绩,计入最后的总评成绩中。
最后,完成作业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可酌情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总评成绩之中。
综合评估中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其它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3. 试卷考试也可分阶段
在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分阶段的考试方式。具体是按照电路分析课程的内容直流电路、动态电路和交流电路分了3个阶段考试,每个阶段不超过一节课(45分钟)。这样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平时就抓紧时间学习,跟上教学进度,防止学生最后考试突击和压力、负担过大。
4. 试卷题型、难度有讲究
就电路分析课程而言,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析题和综合题等。出什么样的题型应以有利于学生考出水平、答出知识点为宜,而不是难为学生。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以考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可,而无须出偏题、怪题。基础题和中等题应占绝大多数,难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不必过多,最好不超过15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上,而不要过多地在题型和技巧方面兜圈子。应试教育讲究题海战术和解题技巧,培养的是模仿能力,而素质教育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考试范围应不超过平时学习总量的70%为宜。教师应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而不必面面俱到,以免造成每个方面都没掌握好的尴尬局面。
5. 结语
以综合评估机制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取代单一的试卷考试成绩,不仅可以考出学生学习的程度,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传统的学科课程成绩是以期末的考试试卷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定学生学科成绩的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考出学生的学习程度,但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培养。综合评估学生的学科成绩,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培养创新性,这种考试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学下的考试模式。
【高校考试方式】推荐阅读:
高校考试论文06-07
高校考试制度06-22
高校考试系统07-28
高校考试制度问题06-08
高校招生考试07-01
高校等级考试09-06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06-21
高校考试管理改革07-13
高校考试管理的实施06-29
辽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