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

2024-11-03

高校课程考试(精选12篇)

高校课程考试 篇1

上九十年代中后期,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阶段过渡为大众化阶段[1]。在此情况下, 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中原先比较单一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改革现有高等教育考核办法与考核制度中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树立适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的考核观,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为了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现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对目前高校考核方式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考试现状

1. 考试目的功利化

考试的功能, 尤其是考试的导向、反馈功能在现行高校基本未得到发挥。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 大都是考虑到考试的结果, 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 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参加奖学金的评定、取得毕业文凭。仅仅想获得学分的学生就是把60分作为目标, 而想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就会在考试之前增加更多的时间来准备, 考试的功利性就这样非常简单明了化地体现在学生身上, 很少有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考试目的不明确, 只会导致知识短时而无序记忆。其实导致学生以这种方式学习的根本原因与教师和管理者的评价方式有关。很多教师命题、批改试卷, 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很多管理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学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和毕业的依据, 不能深入了解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并从中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现行高校课程基本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这类考试为闭卷考试, 该类课程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笔试闭卷考试, 最后卷面成绩占该门课程的70%—80%, 平时上课出勤率占该门课程的20%—30%。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该类课程基本呈现开卷考试, 有的时候, 个别课程以论文的形式呈交给主讲老师。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 在大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无法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针对这种情况, 国内有些高校已经在平时的考核形式上增加了机动性的PPT阶段性论文汇报、小论文、小组讨论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有效补充。

3. 考试试题质量不高

现行的考试试题基本是主讲教师命题, 他们的命题在形式上遵循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形成一定的比例这种规则, 但是真正从试题的质量上看, 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记忆能力和共性知识, 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的试题较少, 也就是客观试题较多。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阅卷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会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 导致学生死抠书本、笔记, 死记硬背, 知识面窄, 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 考试之后试卷分析工作的形式化

在每门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出来之后, 大多学校一般都给主讲教师发一张某门课程考试的整体分析, 基本包括几下几点内容: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各占多少比例?考试成绩是否成正态分布, 有无普遍高分试题, 为什么?有无普遍低分试题, 为什么?以后的讲课和命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这些试卷分析方面的问题学校主观上是好的意愿, 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趋于形式上的填写, 每一年大体都是填上相同的内容, 学校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 最后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以后教师的讲课都没有什么帮助。

5. 考试标准的不统一

学校对主讲命题教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就是最后考试成绩要有一个明显的正态分布, 这样就给命题教师的命题标准带来了不确定性。于是考题的难度只能随本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浮动, 这种浮动的结果可以使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一个理想的分布, 但是可能会造成要求过高、浪费资源, 或要求过低, 达不到应有的专业、学科要求的弊病。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教学水平, 在命题时往往降低考试标准, 划定考试范围, 甚至放弃原则, 泄露考题。

二、我院课程考试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之前就给出学院的定位并形成了自己的考试考核方式, 在近几年中又在不断完善这种考核考试方式, 具体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端正考试目的

学院一再明确表态:考试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 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上,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 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能力和素质。一定要杜绝考试功利化的腐朽思想, 学生的奖学金、评优等评选工作要把综合素质能力放在首位, 考试的卷面成绩只是衡量体系中的一个方面。

2. 考试形式的多元化

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注重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不仅仅是平时的考勤, 还应该包括平时的考试、面试。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还要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 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 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例。我院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中已有多门课程采用了这种考试方式,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的影响比较广泛, 深受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现已逐渐在多门课程的考试中推广应用。

3. 考试反馈机制的建立

考试通常被安排在学期的最后, 这就给反馈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考试的反馈与导向功能得以发挥, 应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学院已经把这部分权力分派到各个院系, 其主题思想一定要在考试阅卷之后, 教师要把考试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进行总结。然后, 在放假之前找一个合适时间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让学生进一步提高。

4. 考试试题质量的把关

在命题老师命题完之后, 教研室要组织同一类型课程老师进行审核鉴定,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审核, 还要从质量上和内容的覆盖面上彻底把关, 使命题符合大纲要求, 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真正使命题有的放矢。

5. 严肃考风

近些年, 我院的考风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与主管部门的努力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我院的诚信考试制度在各大媒体上都得到了大量的宣传。在每门课程考试之前10分钟, 监考老师都要大声宣读学校统一印发的考试制度和诚信考试卡, 宣读完之后找两个学生签名。连续几年之后学院已经形成良好的考试风气, 杜绝了考试作弊现象。

三、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 其考试制度基本还是沿袭以前固有的考试方式, 考试考核改革也是最近一二十年提出来的, 其发展速度比较慢, 不可能像今天的西方大学那样采取完全灵活多变性的考核方式。未来的考试制度、考核方式有可能还是以现行的体制为主, 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会逐步进行。因为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其方向是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试改进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

总之, 一切的考试考核改革都要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基础进行。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将会逐渐建立一套适应国情, 有利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高校考核考试方式及制度体系[3]。

参考文献

[1]王文素.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55-56.

[2]王金兰, 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23, (1) :112-114.

[3]刘隆华.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云梦学刊, 2010, 31, (5) :125-127.

高校课程考试 篇2

标准答案

判断

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全局与个体的关系,防止有轻有重。YN 2.“四个全面”的定位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YN 3.“四个全面”反映的是民意,揭示的是规律。YN 4.“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发挥指挥和监督纠错的功能。

YN

5.“四个全面”中,处于战略目标地位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YN 6.“四个全面”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次会议上提出的。Y N

7.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YN 8.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YN 9.“四个全面”的四个方面之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YN 10.“四个全面”的四个子系统中属于动力系统的是全面依法治国。Y N

单选

1.以下不属于法治队伍建设的三大支队伍的是()。

A)立法队伍 B)执法队伍 C)司法队伍 D)监管队伍

2.本讲提到,在实践中,四个全面之间应该是()的关系。

A)统一 B)不分工 C)分工分家 D)分工不分家

3.本讲提到,中国的发展要向()要动力,要活力。A)改革B)法治 C)生产力 D)创新

4.以下不属于中国梦的目标的是()。

A)国家富强 B)全球称霸C)民族振兴 D)人民幸福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早是在党的()上提出的。

A)十六大

B)十七届六中全会 C)十八大

D)十八届三中全会

6.“四个全面”中不属于战略举措的是()。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全面深化改革

7.“四个全面”中,属于规则系统,发挥规范行为,协调群体活动作用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

8.“四个全面”的四个子系统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系统。

A)动力 B)规则 C)目标

D)指挥和监督

9.本讲认为,“四个全面”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0.根据本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重要的理念原则是()。

A)共同 B)加速 C)协调

D)同步

多选

1.本讲提到,“四个全面”中四个子系统包括()。

A)检测系统 B)目标系统 C)动力系统 D)规则系统

E)指挥和监督系统

2.现阶段我们必须战胜的四大考验是指()。

A)贪污腐败考验 B)执政考验

C)改革开放考验 D)市场经济考验 E)外部环境考验

3.现阶段我们必须化解的危险包括()。

A)精神懈怠危险

B)官官相护危险 C)能力不足危险 D)脱离群众危险 E)消极腐败危险

4.以下属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的有()。

A)公正司法

B)立法

C)严格执法

D)法治社会建设 E)法治队伍建设

5.以下属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有()。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治德治相结合E)要旗帜鲜明,有中国特色6.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总方略实现应该注意的包括()。

A)抓全局和整体

B)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C)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考试改革 人才培养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中,教育改革的关注度跻身前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的考试制度是否能够对培养服务社会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起到实质性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科学而又合理的考试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向良性的互动;相反,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遏制学生个性和各方面才能的发展,甚至耽误学生的前途。因此,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对大学考试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成为大势所趋。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模式、题型单一固化 考核学生的方式原本多种多样,但是目前大学的考试方式却极为单调,绝大部分以笔试为主,而其他形式的考核,如口试、实践操作等很少被采用。而在笔试的试卷中,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为主。在这种考试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1],很多学生形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这种功利化的想法,学生更希望教师“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很难真正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考试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材

目前的高校考试,考试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材。在考前,老师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因此学生平时不认真上课、不做课堂笔记、不涉猎拓展知识,考前临时抱佛脚。学生在复习时大多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背诵、重复练习课后练习题型,死记硬背考试重点。令考试背离了原来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学生不会综合分析、理解课堂学到的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助长部分学生学习惰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利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考试目的模糊,效果有限

考试的目的不单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反馈方式。而在现在一学期一大考的考试制度下,有些课程往往只开一个学期,每学期的考试往往设在期末,而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学生们可能在个下学期有较少机会接触这门课程。这时候,期末成绩就变成了只有学生向教师的单方面的学习反馈,而缺少了双方向的反馈。而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问题和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考试成绩,因为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重视考试成绩的反馈作用,由此促进双方向考试目标迈进。

(四)学风不正,作弊现象严重

高校的考试过程中,考试作弊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严重。考试作弊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有:1.部分学生在考试前,把平时的一些课堂笔记、老师划定的重点背诵内容等以小纸条的形式带入考场,在监考员不注意时进行查看;2.部分学生完成试卷并且制作好答案,以小纸条的形式传递给他人,或者以借物的形式,把答案藏于小物体当中,进行传递;3.有的学生通过要求上厕所,在厕所使用电子设备、直接与他人交流等进行作弊。学生作弊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存有侥幸心理,同时对没有作弊的同学传递消极暗示。种种的考试作弊行为,助长不良考风与不良学风的形成,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五)考试试题质量不高、评卷标准不科学

当前高校考试试题一般是由任课考试命题。但不乏会出现一卷多用,甚至是多年都用一套试卷的现象。有些试题只是在计算题中稍微变化了一下数字,更有甚者连数字都未有变动。出现这样的乱象根源在于任课老师思想上的惰性,偷懒心态严重。

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对学生的升学、奖学金甚至将来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学生对分数往往锱铢必较。而在考试试卷中主观题占一大部分,对于这种没有绝对标准答案的题目,得分主要取决于评分老师的主观因素,而有些评分老师将分数绝对化、答案标准化、评分标准呆板化[3],如此不科学的评分标准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的印象分、老师的人情分、老师的好恶分使得对考核的质量大打折扣。部分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主动联系老师,通过老师为其考试成绩加入人情分等,使其能够侥幸及格。这样不公平的分数,助长学生的考试侥幸心理,学生从思想上不能认清考试的目的与意义,也使得教育质量降低,对于老师与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一)、丰富考试形式,笔试与实操并用

单一的考试形式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存在较大的偶然性,也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4],考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评价学生的手段。若将评分标准不局限于一学期一张试卷上,而是每阶段性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也不限于笔试,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口试、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社会实践等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更加客观和公平。

(二)考试内容跳出教材,理论与实践并重

要解决考试内容过于拘泥教程这个问题,必须要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作為准绳。考试的范围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的部分章节,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重点。试题的内容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结合学科发展的动态。根据不同考试内容,设立不同类型的考试题型。在题型设计方面增加其灵活度,增加题型设计的开放性。题型的重点应着重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利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涉猎课外补充知识。另外,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渗透与综合。

(三)调整思维,明确考试目的

当前普遍认为考试的目标是检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知识掌握了多少[5]。但目前的考试形式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反映在一张试卷上面,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检测出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很难对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进行一个弥补与完善。学生知道的还是知道,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考试达不到一个反馈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考查的形式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做一个检测,根据考查反映出来的结果,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个学习阶段予以弥补,这样考试才有其真正意义。

(四)加强诚信教育,严抓考风考纪

建立和完善考试纪律的相关制度,促进考风、学风建设[6]。考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风与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水平和实际能力,必须要严抓考风,加大检查力度与处罚力度,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的行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遵守考试纪律的重要性。加大对考试监管形式的创新,部分学科可实行“无人监考”,推动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的考风建设。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保证这一新型考试监管形式的顺利实施。

四、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都应该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考试改革,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考试方面更是要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明确考试目的。诸如此类的考试制度改革,不仅对于学生本身,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福音。

参考文献:

[1]饶子正.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5).

[3]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8(03).

[4]吕耀平,高和香,高和林.我国高校考试形式的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1(05).

[5]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繼续教育研究,2008(03).

高校课程考试监考之我见 篇4

监考教师要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在考场内,监考教师不得看书看报或相互谈笑,不得抽烟,不得抄题、做题以及做其他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项。监考期间必须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

1.1 分发试卷前

因为是课程考试,所以监考教师进考场前,考生可能已经在考场里坐好了。这时监考教师应重新安排考生座位,改变考生原来的就座顺序。因为曾经发现有考生事先在考试的桌面、台厢里做了作弊的准备。比如:有考生提前在桌面上用铅笔书写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监考教师逐一检查考生准考证、学生证等有效身份证件上的照片是否与本人相符,检查并禁止考生携带手机等违规物品入场。监考教师还应逐一检查考生座位的桌面、台厢,检查证件的里面、背面,检查考生携带的计算器、胶带、橡皮、直尺等文具或其他物品,看看上面是否提前写有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监考教师应宣讲考场纪律,尤其要重申禁止将手机、快译通、商务通和电子词典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及存储设备带进考场的规定。由于监考教师不能对考生进行搜身,并且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又不像四六级英语考试一般是不配备金属探测器的。因此,监考教师应在考试前声明,如考生将手机等通讯工具或存储设备滞留在自己口袋里,万一发出响动或被监考教师发现的严重后果。

强调考生之间不得相互借用、不得自行传递计算器、胶带、橡皮、直尺等文具或其他物品。因为这样可能会传递答案等信息。

监考教师一开始就要很严,这样后面好管,管得住。否则,一开始松的话,后面就不好管,就有考生以为监考教师好说话,就有可能出现考生作弊的情况。

1.2 分发试卷后

监考教师不要给考生制造可乘之机。例如:两个监考教师眼睛都不在考生身上(都背对考生或者一个教师在填写监考记录时另外一个教师背对考生)。也就是至少有一个教师的眼睛是盯着考生的。否则,考生可能会乘机将小抄等作弊的东西拿出来作弊,也可能考生之间乘机抄袭、对答案。

试卷发好后监考教师应尽量保持一前一后认真监考。注意不能让考生的试卷答卷暴露在旁边或者后面考生的视野里。

教师监考的重点不是抓作弊的考生,而是预防考生作弊。(1)注意考生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考生如果想要作弊或正在作弊,他的眼神肯定与众不同。(2)紧盯考生的双手,特别是左手(因为右手要拿笔),看有没有小动作,考生正常答题时双手都应该在桌面上,如果考生的手,特别是左手,离开桌面,放到裤袋或者台厢里,这个时候就要重点盯防了。以防考生用手去拿事先准备好的小抄或是夹带的资料。对有作弊动机或先兆的考生要重点盯防。尽管考试规定,考生不能夹带与考试有关的资料,但是,教师没有搜身的权利。监考教师发现考生有作弊的苗头要及时制止。例如,有考生左手离开桌面放到口袋里去了,就要询问他(她)要干什么。不能等考生把作弊的小抄拿出来,到那时就晚了,就只能认定考生作弊了。

监考教师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考生有违反考试纪律、作弊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如实记录、取证;对考生用于作弊的材料、工具等,应予暂扣。考生违规记录作为认定考生违规事实的依据,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监考教师或者考场巡视人员签字确认。也就是一要有真凭实据,二要两人签字确认。确保作弊考生无法抵赖。

考试结束时,考生可能乘乱对答案、抄答案,特别是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容易填写、容易修改的答案。所以考试时间一到,应命令考生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反扣在桌面上。监考教师甲监控整个考场,监考教师乙收试卷,收齐清点后方允许考生离开座位。

2 两点建议

1)学校有各种各样的奖励,例如: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论文奖、优秀教学管理奖。可是发给优秀监考教师的奖励却很少。希望借此文来呼吁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能好好研究一下,尽可能给表现优秀的监考教师多发一点奖。以此打破这种“监考认真与不认真一个样,拿的监考费一样多”的局面。充分发挥巡考人员、考风考纪督查人员的作用,结合现场和监控室里各个考场的监控画面对监考教师的表现进行评比、打分,并将它纳入到年度考核中。

2)应积极借助当今的高科技手段提高监考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考场安装由高清摄像头阵列组成的高校考场视频监控系统[1]。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摄像头的密度,同时调整摄像头的位置和角度,让一个摄像头正对着八个甚至是四个考生,确保考生的一举一动都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 可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参观,让考生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条件差一点的学校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安装的摄像头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是假的。具体哪些摄像头是假的要严格保密,并可以隔一段时间作适当的调整。

3 结束语

真正做好监考工作是很辛苦、很累的,是很不容易的,是对教师监考态度、水平、技巧、能力、体力与耐力的考验。

摘要:该文阐述了高校课程考试监考过程中的经验和技巧,特别对如何防范考生作弊和抓作弊后如何使考生无法抵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监考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北京高校党课考试 14 篇5

(一)入党动机

入党动机是一个申请入党的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是目的。每一个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要入党的问题。这是因为入党动机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入党积极分子能否为创造入党条件产生正确的导向和内在动力,而且还关系到入党积极分子能否在入党以后,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入党动机有哪些类型? 几种类型。1.信念服务型

持这类入党动机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拥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们对自己要求较严格,能够自觉地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的原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拓进取,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能挺身而出,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的人,入党意志坚定,能经受党组织的长期考验,能自觉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自己的利益。从本质上说,他们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2.个人价值型 3.追求私利型 4.情感型

持这类入党动机的人往往从小就受到“共产党好”的灌输,感恩于共产党,由此种种原因对党产生朴素的好感,从而向往入党,希望早些加入共产党这个神圣的组织。他们对党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往往提出了申请却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从本质上说,他们是幼稚的,他们的人生观还不成熟,在政治上还出于“幼年期”。

5.荣耀型 6.从众型

(三)为什么要端正入党动机?

首先,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才能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摆正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正确入党动机的形成,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每一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对党的正确认识,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这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

第二,认真加强实践锻炼,不断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一句话,就是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四,要求入党的同志还应该懂得:端正入党动机,不只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一)争取入党要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四个必须” 1.必须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 2.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

3.必须做刻苦学习和学以致用的模范 4.必须努力增强党性修养

(二)端正入党动机的途径

端正入党动机对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来说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一般来说,端正我们的入党动机,有以下几种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奠定理论基础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人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下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把个人的追求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相联系相一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繁杂的事物和矛盾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党动机才会是正确的,言行才能一致。

3.自觉对照党章寻找差距

(三)自觉接收党组织培养、教育和考察

高校课程考试 篇6

【关键词】高校数学 考试模式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6-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难以符合当下培养人才的需求。通过以往的科学调查表明:在我国的传统的数学考试模式中,数学考试的内容局限性太大,大多数的数学习题都是知识导向性的,比较偏重于知识的重复记忆,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有效的加强。同时在数学考试的评估中并没有进行规范化的要求。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时相对减少,这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全面教授。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和创造性思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制约,从而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降低。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不应该对学习效果产生反作用,所以对当前数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科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校数学考试模式改革中具体的思想路线

高校数学考试的考试模式改革应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基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为目标。高校数学考试模式改革主要是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断的丰富考试的内容,还要丰富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在注重学生本身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效率。做好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成绩评价三方面上的改革:

考试内容:在考试改革的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基础性,要合理的展现出新颖的考试内容,避免出现以课本为主的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思考。只有进行这样的数学考试模式改革,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考试模式及成绩评价体系。

考试形式:考试形式的种类繁多,如何高效的提高考试效率和丰富考试体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难点。应该在各种考试形式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有效的且可操作性强的考试。

成绩评估:在成绩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位角度来进行对成绩的评估。考试仅仅是当下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考试的成绩在学习中并不是占着主导地位的。所以,在对成绩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和考核。

二、建立新颖的高校数学考试模式

1.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

在当下的高校数学考试模式改革的局面下,我们应该结合现有的创新模式和手段并摒弃那些旧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以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为结果的。

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并且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实际学习能力。其中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同时使自身的数学修养也得到提高。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努力积累课堂经验和学习经验,把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信能力、学习变通能力、创新性学习能力都能有所提高。教学不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这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改革的现状,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也添加到成体成绩考核当中,再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整体评估就较为理想化。

2.过程考核中的具体方法

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的核心是考试的时候要适合每一门课程,并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互相符合。选择何种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整体考核,要对课程的特点、要求及考试的目的来整体进行评估才能完成。过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报告和单元检测等。

在单元检测中按照单元的形式和内容来选择考试形式,其具体内容采用开卷、闭卷和网上课程考试三种单元检测模式。在单元检测的考试中,单元检测的命题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参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然后把课程内容分成与学习小组对应的单元,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对课题进行讨论探究并最后得出结果,教师从学生提出的命题中进行仔细的筛选并列出考试题目。这样的命题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对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的理解上,更容易使其吸收和消化知识。

3.把握命题难度的同时提高考试质量

考试是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有效方法。考试的命题应该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中心进行命题,以达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的。命题时不应该只注重难点知识,应该着重考核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考试命题中重视数学教学思想和数学的应用考核能力,做到考试命题难度适中且命题立意新颖。

三、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过程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并对其加以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过程考核中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应该准确的理解课程教学目标。要根据不同的考核方法来制定不同的考题难度。对此,教师应该制定出一套相应的考核计划。要清晰的摸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然后再确定平时成绩评定时的依据和原则。

2.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重要性

在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中,教师所占的地位不言而喻,这就要求着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都应作出严格的要求。学习过程、学习能力、成绩考核这三点都受教师的教学质量所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命题要有创新手段和创新意识,真正的做到对考试的重视度以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在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作出学习成果的评价。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考试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完善高校数学课程考试的改革并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洪萍,等.地方高校数学系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3(1)62-65.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探讨 篇7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收官环节, 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1]。考试模式体现了教育观、人才观。人才质量观念更新的同时, 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做出转变[2~6]。本文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 对考试模式进行了粗浅探讨, 以促进高校考试制度深化改革。

一、本科专业评估引发的思考

2007年辽宁省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是在邀请诸多专家进校的背景下, 具体是针对各大高校所有教师的日常教学与实验环节、实习、毕业设计及考试试卷等进行抽查、随意进入教室进行听课等, 该教学评估令在校所有教师记忆犹新。从校长到一线教师各个都严阵以待生怕出任何教学纰漏, 比如考试试卷成绩是否有误等。对教学过程给予充分重视, 但人为因素对评估结果干扰甚多, 考核结果是绝大多数学校评估结果均为优秀。2013年辽宁省重新建立了本科专业教学评价系统, 该系统包括了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及39个观测点。全省高校各专业网上填报所有信息, 并有专家对填报的信息进行评价打分并最终给出同类专业省内的综合排名, 该评价体系虽去除了诸多人为因素但因只注重结果并未对教学过程给予关注。导致高校教师们忽视日常教学工作而把精力转移到去完成网上的“填空题”。

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 还是评价, 都围着知识传承转。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在教学方式上, 采取满堂灌, 照本宣科, 学生一字不漏地速记;在教学效果评价上, 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考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与学效果及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编筐织篓重在收口, 在高等院校, 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像“中考”和“高考”成为影响教与学的“指挥棒”,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没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考试制度反映了一个高校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评价方法, 科学的考试制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因此, 要改变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 就必须对高等学校现行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高校专业基础课往往都是既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工程实际意义的课程, 其中具有理论不易掌握, 概念和方程较多且易混淆, 对学生高等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等特点。在注入式教学的环境下, 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难于学习掌握的课程, 考试经常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现象。

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比, 专业课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广, 内容琐碎而且覆盖范围广, 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基础课那么凸显;专业课教学往往缺乏“实学性”, 学生离开工程科学的实用和实践性学习, 使工程理论显得机械而枯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很快, 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其最新发展动态, 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学大多安排在大学最后学期, 应届学生考研及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忽视专业课的学习导致对专业课掌握不佳往往又影响其最终考研复试和将来的就业。

三、考试改革的实施措施

对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多样化的考试, 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机试与面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也可以将“过程评价”加入进考核方式, 如期末考试所占比例降低, 增加的课堂提问和课后实践、研讨环节等并给予一定分值体现, 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听课并参与课堂教学, 布置综合性大作业以培养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认识、工程应用能力、整理材料撰写论文、演讲表达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

考试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 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上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觉性;比如第一节绪论课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与工程实际中的事例说明课程的学习是和今后的生活、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的, 通过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课程中;理论教学中组织必要的讨论课, 学生在争论中逐步学会用所学过的知识思考问题, 往往可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由学生主讲的内容可通过复习总结-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抓住重点、难点的形式完成;在每一节上课前针对本节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 以思考题形式先提出来或先出几道判断改错题, 待下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 使学生至始至终带着问题听完整节课, 思考贯穿于整节课,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习题课中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启发式与交互式教学, 比如每章基础重点内容由教师主讲, 引申应用环节由学生主讲;在讲授重点内容时, 不能平铺直叙, 要不断留下“悬念”,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方程推导过程由教师讲解, 而方程适用条件及物理意义启发学生根据推导过程去总结出答案等;利用多媒体手段, 将课程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物理图像, 纳入课堂, 形象生动, 有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 缩短认识过程。

四、改革效果反馈

考试改革使学生集中精力到期末复习奋力一搏的想法没有了, 而是把学习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提问和课后实践等环节上, 因平时已积累相当多的分值, 学生期末考试抄袭现象明显减少了;广大教师非常享受考试改革带来的课堂氛围, 真正体会到了教书育人带给自己的满足感, 期末监考的负担减轻了而且学生期末成绩也能够掌控了, 优秀和不及格很少, 良好的居多。

期中测试形式:改革的总体效果比较显著, 学生在学习完理论部分课程后马上进行期中测试, 相当于对所学内容立刻进行复习,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大班上课小班辅导形式:辅导课堂讨论学生比较积极, 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反馈到理论教学中, 学生课堂上提问明显增多, 而且提出问题的质量相对较高, 甚至还有部分关于设备改造等前瞻性的问题, 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很少见的。另外, 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知识面也不同, 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期末答辩形式:按设计题目分组进行, 并选择4~5名学生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组组长的成绩由任课教师给出, 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 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给出成绩。这样大部分答辩成绩都是由学生给出, 作为组长必须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及管理能力, 作为参与答辩委员会的学生, 必须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且要善于发现问题。这样必然可以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查阅资料、口才、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大作业讨论式教学形式:学生结合课堂知识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 从对专业不了解、盲目学习到产生兴趣、开始喜欢、想去钻研, 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资料查阅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报告的撰写能力、PPT制作能力、演讲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 也正因为这些能力的提高, 学生积极向上, 思维活跃, 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数学建模, 在整个专业中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

期末登入成绩形式:考试改革后学生的最终成绩由10多项成绩确定, 有些项目无法找到教务处所给出的表格的对应项, 学生在看到自己成绩单时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每一项的得分, 建议期末成绩单可以自定义表格。

五、结语

调查分析表明, 考试改革带动一系列教育观念有了质的更新, 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 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报告、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 获取信息, 随时调整授课过程中各个环节, 及时强化薄弱环节。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更加客观和人性化。从考试改革本身来讲, 最终数字成绩是次要的, 及格不及格也不是主要, 关键的是以考试改革触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确一个学习方向以及其潜在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同样意识到不能过分强调考试模式改革的形式, 而应该重视其推广意义和实践效果, 使考试改革真正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摘要:针对2007年和2013年辽宁省本科普通高校专业评估而引发的思考, 笔者认为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已成为影响教与学的“指挥棒”, 对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没等都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本文具体阐述了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及实施措施与效果反馈, 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考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吕耀平, 高和香, 高和林.我国高校考试形式的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 2011, (5) .

[2]张国昌.关于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3]张东旭, 肖印增.构建多元化全程考试模式的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9, (3) .

[4]钟勇.基于大众化教育背景的多元化考试模式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8, (5) .

[5]祝立英.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 2006, (10) .

高校课程考试 篇8

一、高校课程考试面临的问题

1. 高校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高与“双创”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

近年来, 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不及格率偏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大学课程不及格率普遍高于20%, 个别课程不及格率超过70%, 尤其是理工科学校及专业不及格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年教学情况的统计, 一般不及格学生人数约占总体修读该课程学生人数的30%, 学校不得不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专门的重修班, 班级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 牵扯了教师相当多的精力[3]。不及格率高的原因包括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目的不明确, 教师的投入少,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考试评价单一等[4,5]。由于高校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高, 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2. 当前的考试体系与“双创”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

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 不少高校的考试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 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1]。主要表现为“三缺”, 即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 考试内容缺主观性, 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现在高校考试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 其他考试方式为辅, 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 终结性考试多, 过程性考试少;评分方式上, 强化答案规范化、标准化。考试内容上, 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这种考试体系, 把高校教与学的活动仍然禁锢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这个圈子中, 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 导致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不足[6]。

二、高校考试改革建议与策略

1. 转变考试观念。

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推动者、实施者、参与者, 考试改革必须把转变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考试观念作为突破口[7]。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理念, 明确考试的目的与意义。考试只是人才培养、选拔过程中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 它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为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服务的方法。管理者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教育动态和理念, 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时传达给广大教师, 积极主动更新考试观念, 不断推动考试改革。教师的考试观是影响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目前在岗的教师多数是在精英教育模式下,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他们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考试观念, 部分教师的考试观念已经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不相适应。教师应该及时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 以及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及时更新转变考试观念。教师不能以“考倒”学生为目的, 更不能把考试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因此, 教师、学生、管理者考试观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

2. 改革考试内容。

现在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数仍然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 忽视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在评分方式上, 注重答案的规范化、标准化, 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6]。这种考试与评分手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高校考试改革应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在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中。 (1) 修订考试大纲, 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具有主观性、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 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空间; (2) 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增加非标准化考试内容和比例,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考试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 (3) 在评分标准上, 把创新因素作为重要的评判指标,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能力, 更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构建学生想创新和能创新考评体系。

3. 改革考试方式。

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机试、口试等, 笔试考试成本低、易管理、易操作、易量化、易规范, 而非笔试考试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很难调动教师改变当前的考试方式。因此, 考试方式的改革应以改变现有笔试考试模式为突破口, 逐步推动笔试考试向非笔试转变。 (1) 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降低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比例, 赋予教师控制成绩占比的权限。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通过课堂出勤情况、回答问题、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2) 采用非笔试考试方式替代笔试考试。例如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报告、实验现场、项目答辩等方式取代笔试考试, 也可以采用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各种考核形式的长处, 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使考试效果最佳化, 激励学生不断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8]。

4. 建立健全考试反馈机制。

教师既要对试卷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又要根据卷面分数分布情况和各类题目解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检验试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客观参数。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和诊断功能, 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8]。考试结束后, 管理部门要及时地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 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对于不及格率高的课程, 尤其是不及格率大于50%的课程,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教学委员会成员对任课教师教学、学院管理、学生学习等进行调查, 分析不及格高的原因, 形成结论性报告, 并及时向学院、任课教师、学生反馈, 对于未通过考试的学生, 进行补考、重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双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双创”教育改革对高校考核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断推动高校课程考试改革, 使考试更有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及新要求, 以期对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校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沈良斌, 祁嘉义, 冒小璟.深化高校考试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 2006, (3) :91-93.

[2]廖慧萍, 王艳琼.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63-64.

[3]陆宁.机械原理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5) :155-156.

[4]李巍, 赵凯, 佟鑫, 等.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交际, 2013, (11) :218-218.

[5]刘溪.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硅谷, 2008, (23) :129-129.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2) :107-110.

[7]王晓岚, 刘恩权.高校考试改革的原则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5) :131-132.

高校课程考试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高校2011级高级护理4个班、涉外护理4个班共276人。

1.2 方法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总分100分。任课教师不参与期中考试的出题、监考、阅卷。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数据。

2 结果分析

共有276人参加期中考试, 其中最高分89分, 最低分23分。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下:80~89分13人, 70~79分52人, 60~69分74人, <60分137人。及格率50.36%。

本次是作为试点进行的期中考试, 考试成绩不理想, 我们考虑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作为试点第一次在本专业进行健康评估期中考试, 因期中考试成绩不计入学期考试成绩, 使学生没有压力感, 课后未认真复习。 (2) 目前我国大学生期末考试前一周经过突击复习, 往往就能做到不挂科, 或者得到90分左右的好成绩, 故平时很少进行复习。 (3) 期中考试时间安排在5月份, 而5月份学校的各类活动非常多, 学生复习课程的时间相对较少, 因而大学生干部的成绩较低。 (4) 本次期中考试, 为了避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划重点现象, 我们采用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监考、阅卷的方式, 由阅卷教师根据标准答案评分。由于阅卷教师对健康评估课程内容不熟悉, 导致在改卷时对问答题的评分相对偏低, 使整体的分数下降。

3 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3.1 提高学生对期中考试的重视度及期中考试的规范性

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和辅导员平时要多督促学生复习。为提高学生对期中考试的重视度, 可采取以下措施:将期中考试成绩纳入学期成绩中, 使其占一定比例;期中考试成绩与大学生评优等挂钩。另外, 今后期中考试试卷标准答案应该更规范化, 如脑膜刺激征的“布鲁金斯基征”是英文翻译的, 不同教材中的写法稍有不同, 标准答案应更全面。

3.2 指导学生平衡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大学生课外活动类型多, 如运动 (篮球、排球、网球、田径、体操等) 、音乐 (器乐、合唱) 、艺术 (美术、雕塑、油画等) 、演讲与辩论、剧本 (戏剧与表演) 、刊物编辑、社区服务等。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提升素质。但很多大学生反映:虽然现在学习压力比高中小了, 但各种工作压力源源不断, 如学生会、学校活动、兼职, 经常无法兼顾工作与学习。

在大学4年的学习过程中, 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大学生需学会平衡学习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定位, 即要以学习为主。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 其次才是干部,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始终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 坚持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学生会干部既要学习, 也要工作, 且要在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2) 学会运用时间的艺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有感触地说:“成功的人, 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将精力最佳的时间尽量安排成学习时间, 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将精力低潮的时间安排为工作时间, 同时要注意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 (3) 科学制订计划, 并严格地执行。不能在期末复习阶段安排较复杂的活动, 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考虑工作进度, 否则会影响学习。

3.3 加大健康评估教学改革的力度

本次期中考试, 学生在理解、操作性的题目上错得较多, 有些题目教师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分析、强调过3次以上,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错了。这可能与我们的健康评估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课时少及临床实践缺乏有关;也与健康评估课程本身内容多有关。希望今后健康评估教学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增加实验课课时。目前, 虽然健康评估开设实验课, 但课时非常有限, 且每次实验课学生操作时间不够。 (2) 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健康评估的胸部、腹部评估等实验课, 需要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 在实验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不愿意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不愿意动手,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今后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健康评估知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考试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考试改革,人才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方法的改革又是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而考核方法的改革更是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探讨考核方法的改革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典型问题

客观的说,近年来我们在考试方式、方法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课程考试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这种状况严重背离了应用型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更是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表现在:

1.考试目的模糊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对考试的认识还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价值功能。这种认识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考试为了拿奖学金,取得学分,评优评先,加剧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教师批改试卷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给学生结论,而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重新评估较少,这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忙着组织考试,考试结束后关心的是那些课程不及格率高,需要进行怎样的学籍处理,而对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某些主干课程或主要的基础课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情况掌握较少,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教材化。

当今社会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展非常迅速。任何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发行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通常当教材出版时,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若教师按照教材来讲授,并按照教材来考试,事实上是“刻舟求剑”,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很容易出现“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考试怪圈。

3.考试方法简单化。

创新能力培养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又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具体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期末闭卷考试,结果出现了闭卷多、一次定论多、理论考试多等怪现象,真正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较少,这往往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甚至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其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不但不能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学生也无法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更无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试卷题型单一化。

标准化的考试能有效提高考试的公平性、有效性,减少关系分、人情分,但如果不能根据学科、专业、年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题型,增大主观试题的比重,将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考试的引导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5.评分标准呆板化。

很多时候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外在表现,将分数绝对化,将答案标准化。使学生往往只重视分数,不重视能力,而教师只重视判定学生的分数,一分两分的计较,不重视试卷的分析、评价与反馈。事实上,过于苛刻和细化的评分标准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机制探索

要进行考试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一切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转移。结合自己工作的体会,笔者以为,要解决目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考试目的

一般认为,考试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教学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考试还具有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不只是对人的检测,更是对教学行为和培养目标的检测。对于应用型的高校来说,考试的目的更应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测,而不是知识的回忆和简单复制。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能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总的来看,应该通过学习、考试不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敢创、敢干、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考试各环节建设,提高考试本身质量

⑴着眼动手能力,优选考试内容。

我们一定要对考试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既要掌握基本知识,更要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要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试卷中一定要有教材外的知识,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关注课外的知识,对学科的前沿问题有所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

⑵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合适的考试形式。

目前在考试的形式改革方面,各高校都有很大的进展。如考试可以充分采用笔试、口试、面试、做论文、完成课题等多种方法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更要加强考试形式的改革力度,应该区分不同学科和专业,结合学生所在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不可“一刀切”。具体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更多的采取加强平时考核,分散考试的形式,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当然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的开展;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更多的采用论文、口试、案例讨论等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取做论文,应该在课程开始学习时就提出要求,让学生有意不断关注,如果是案例讨论,更是要在讨论课之前进行布置,提出基本要求,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发言提纲,提高教学效果。

更进一步的说,笔者认为,对实践性课程以及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更建议采用操作实践、口试和面试等形式,或者是上述的结合,直接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像经济类专业的《市场营销学》一类的课程,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完成市场推广书、分析报告等形式来进行考试,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直接将所学与所用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早的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

⑶合理选择考试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作用。

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不同影响。要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发挥各种题型的最佳测试点。增加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加大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的比重,增加题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应该使学生在解题时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及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索机会,真正强调学生的智力开发,引导教学走上“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的正确轨道。

⑷采用合理的计分方式及标准。

百分制的计分方式为管理提供了方便,但过于追求精确化,也容易忽视学生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把教学引入歧途。教师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判分上,忽视了十分重要的考试分析和反馈工作,而学生考试是为了取得高分,结果训练出的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人,很难培养出真才实学,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笔者建议更多的采用分级计分制,即优(90~100分)、良(80~7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选修课可采用三级计分制,即优(80~100分)、合格(60~79)、不合格(60分以下),使教师和学生都从分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来。

⑸考试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

为更好的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对考试时间进行相应调整。目前,有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小学期制,这样实际上可以把考试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很多课程完全可以错开期末一起考,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更是可以将考试分散在学期中,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复习量。

3.加强考务管理,理顺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是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他应切实关心考试质量和考试管理。教务处是学校实施课程考试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管理机构,各教学单位是实施课程考试过程管理以及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及考试成绩等检查评定的职能部门。为保证整个考试管理工作到位,教务处每学期应该组织二级教学单位的有关人员就考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解决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提高课程考试质量。各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作为本单位考试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保证试卷命题质量、阅卷质量,保障课程考试过程顺利进行等工作作为本单位的重要教学工作来抓。

4.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质量评估反馈机制

⑴建立和完善试卷命题质量评价制度,提高试卷命题水平。

要实现考试的育人功能,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测教学效果和调动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围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试卷的命题质量的检查,由此首先就要制定和完善试卷命题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到位。

⑵建立和完善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在考试的各环节中,阅卷是重要的中间环节,这关系到后续的试卷分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准确评估,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卷工作细则及要求,并加强阅卷教师的责任制和试卷复核人的责任连带制。同时,建立试卷阅卷后的检查制度,加大阅卷质量的抽查、监控力度,确保阅卷程序规范化、评分标准合理化、成绩评定公开化。

⑶建立和完善考试效果分析评价制度,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经验。

阅卷结束后,教师的工作不应该只是统计优秀率、及格率,有多少学生需要重修、重考,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考试的组织是否合理,在下一个教学阶段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借助考试这一手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是考试的另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考试效果分析评价制度来要求、引导教师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⑷建立和完善考试纪律的相关制度,促进考风、学风建设。

考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风,更反映教学效果。要进行考试改革,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就必须狠抓考风建设,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完善考试纪律的相关制度,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为考试改革保驾护航。

⑸建立和完善考试工作的奖惩制度,促进考试工作高效开展。

考试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并且值得慎重思考的工作,需要对各方面进行认真思考,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并稳步推进,必须在实施的过程中实行有效奖惩,并将考试改革的好坏与部门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对于完成好的单位要给予特别的表扬和奖励,对于相对较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整改。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都应该进行考试的改革,应用型高等学校更是要加大力度,尤其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推进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殿鹏.改革高校考试制度,加强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⑺.

[2]卫爱军.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浅议[J].琼州学院学报,2007,⑷.

高校课程考试 篇11

关键词: 高校课程考核 教学模式 学业评价

高校课程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过程的方向,也是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动力或压力来源。面对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人们往往将其归因于扩招、师资资源配置不足等客观因素,缺乏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内部要素的审视与改革,特别是对于左右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和制度的反思。随着高等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迫切要求,部分高校长期以来施行的以卷面考试为主要特点的考试模式,越来越暴露出难以协调的弊端。

一、考核模式与学业评价功能的错位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测验与评价,客观衡量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随着现代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功能由最初的证明性评价(Prove)向改善性评价(Improve)转变。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存在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性等问题,导致学业评价应有功能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改善功能的错位

与选拔式的高考不同,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应定位于育人而非选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调通过检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非仅仅是区分名次。因而,高校学业成绩考核应具有两大基本属性:一是工具属性,即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二是改善属性,即考核工作应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

由于应试型教育的惯性思维,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绝大部分课程成绩的考核均忽略了这两方面的功能。在学生管理层面,为了追求高效的、一致性的和相对公平的管理,高校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往往成为甄选优秀、评定奖学金等活动的主要依据。为了强调考试内容的规范化和一致性,教学管理部门在督促教师制订课程试题库方面也乐此不疲,并原则上限定期末考试成绩不低于特定比例的做法,进一步收窄了学生学业评价的过程性,使得课程考核仅仅剩下了测量功能。这种错位的学业成绩考核功能定位营造了“为考而学”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种终结性的学业评价,虽然在形式上追求了标准化和相对的公平,但对于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的促进和改善却软弱无力。对于期末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临考前的突击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平时松松垮垮,临考前借笔记、找资料,自习室占位置,临阵磨枪,是高校内绝大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态。尽管部分老师设置了课堂提问或期中测验环节,作为平日成绩评定的参考,但所占比例较小,且很难把握统一的标准。

(二)与因材施教的错位

终结性考核评价的实质,是对学生学习(记忆)结果的考核,主要反映了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并且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学业基础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而扼杀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这种相对单一内容的考核评价,随着入学学生群体的变化,尤其是大部分二本院校借由交流培养招生范围扩展到全国,考核的僵硬性与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形成愈发尖锐的矛盾[2]。尽管多年来人们对高考分省区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做法议论纷纷,但毋庸置疑,目前的高考录取政策做到了最大的公平。而作为选拔式考核,高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基础都是一个相对科学公正的区分。但是,随着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考录取比例的逐年攀高,就意味着在中学阶段基础较差,或者尚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进入了高校,开始了大学的学习阶段。

“因材施教”无论对于哪个阶段的教学而言,都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高校部分课程施行的“一份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忽视了班级内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无益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更谈不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与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既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又是当前高教改革的一致共识。但遗憾的是,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模式却与素质教育的主方向存在明显的错位。各高校对于各专业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虽然不尽相同,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但基本上都包括该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三项重要的内容。只是,在教学目标的考核上,目前的考核模式仅仅关注了知识目标达成的考核。尽管在试卷内容设计上要求了综合分析类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但因为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该方面的体现,实践中依然还是属于对知识点记忆能力的考核。

二、学业成绩过程性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鉴于目前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动物生理学理论课的教学为试点,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实施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3][4]。首先,我们将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平日成绩的比例增加到50%,弱化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的比重,以期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平日成绩的组成,除了考勤成绩外,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数”。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授课教师提供的授课计划,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准备PPT。课堂教学时,每次课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展示,由其余同学针对其授课水平投票评选出优胜组,进入下一轮的竞争。学习小组每次所获得的投票数累加起来构成该小组平日成绩的“点数”。教师在学生讲课之后主持提问质疑环节,并根据所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和学生回答情况,增减所参与小组的“点数”。

近两年的实践表明,这种考评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业成绩评价的过程性、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小组要取得较好的平日成绩,需要小组内各成员分工协作,认真学习和准备。只有那些协作良好、演练多遍的小组,才能每次从与对手小组的比拼中获胜,获得最多的平日成绩“点数”。暂时落后的学习小组,也可以通过后续的提问环节增加自己小组的平日成绩。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近几十年来,素质教育成为人们教学改革的共识。高教改革在引入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方面突飞猛进,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慕课和高校多媒体建设的发展,极大地优化了高教课堂的教学环境。然而,在深刻影响教学效果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层面如果不能突破固有思维,指向教学环境优化方面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5]。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学情,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赖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及与其配套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凌飚,钟媚.过程性评价:概念、范围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5(9):12-14.

[2]刘宗柱,林于凯.高考录取率的变迁与高教课堂改革.考试周刊,2016(47):2-3.

[3]刘宗柱,宋晓军.主持人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33-134.

[4]刘宗柱.主持人型翻转课堂实现学业成绩的多元化评价.考试周刊,2016(25):162-163.

[5]刘莉莉.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功能缺失与回归.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4-45.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名校工程(XDSJP2013029,XJG2016046)

高校课程考试 篇12

1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多年来, 民办学院采用的传统考试方法仍然是一套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承性教育的考试方法。 主要弊端有如下几种:第一, 对民办本科教育考试缺少系统研究, 对其本质、地位、作用 (功能) 的认识不到位。 第二, 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考试内容一般是教师讲过的、课堂上学过的、教材上有的, 造成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学习过程。第三, 考试形式 (方法) 单一。到现在为止, 很多民办学院的课程考试基本上还是闭卷笔试, 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第四, 重期末终结性鉴定性考试, 轻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试。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考试, 期末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上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不够, 对考试改革认识不到位, 以及考试管理的僵化和缺少创新性。

2民办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

民办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是以教育思想、 观念转变为前提, 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建立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信任为根本目的。目标是根据民办高校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针对我国民办高校本科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以民办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为主, 构建民办本科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基本框架, 科学指导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与实践, 强化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和质量控制功能,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 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进民办本科教育考试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民办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及其实践

对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可以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所达到的能力、技能水平, 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从而, 更好地发挥考试这个教育测量工具的作用, 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我们根据民办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目标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了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纲要》, 确定以考核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技能水平为主的, 开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形成性考核与鉴定性、总结性考试并重;时间、空间按需设定的考试方法。将公共基础课程平时考核成绩由原来占总成绩的20%提高到4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我们在“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课程中进行了改革的实践。“高等数学”课程将平时成绩再进一步分解为形成性考核的课堂独立作业、课后作业、课后单元综合自主作业、课堂主动解答问题各为5%, 这样,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生们克服了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4年“高等数学”课程的不及格率从原来的14.96%下降到12.26% , 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见图。

“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后, 主要采用闭卷、 开卷、口试、成果试和操作试五种;考试类型有诊断性考试、形成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学期总成绩= 平时成绩占50% (出勤10%, 四次作业20%, 课堂表现10%, 口语10%) + 期末考试成绩占50% (笔试闭卷) , 由于认识到位, 考试模式合理, 措施得当, 近年来我校的英语过级率明显提高。 近两年学生的课程考核合格率均达到90%。2013年我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通过率提升至16%、 11%, 实现了质的飞跃。

4结语

总之, 紧紧围绕着民办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及其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符合民办学院教育本质和办学特色的考试模式的基本框架,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强化了学生学习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及人文精神, 对推进独立学院本科教育考试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管理,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原子物理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8 (2) :117-118.

上一篇:隐性课程与员工培训下一篇:电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