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外商投资环境

2024-10-06

合肥市外商投资环境(精选3篇)

合肥市外商投资环境 篇1

当前,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传统治污模式在设计理念、制度构建和实践操作上的滞后、缺陷和失效,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得以不断推行, 并逐渐被确立为科学的治污模式。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 合肥市要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紧紧抓住打造生态名城的历史机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通过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 积极在实践上进行大胆尝试, 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生态之路。

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本质:责任主体与治理主体的分离

从实践上看, 在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 由于市场调节方式彰显出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率等优势, 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治污模式, 以第三方治理模式为其代表。所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中, 作出明确规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 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从定义上看, 这一模式通过市场化原则, 创新“排污者付费, 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理念, 对治污的责任主体和治理主体进行了分离, 力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而为实现治污效益最大化奠定可能。

要深入认识第三方治理模式, 需要对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这主要以治污的责任主体 (谁负责) 和治理主体 (谁治理) 的分离与否为主要标志, 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治污责任主体即治理主体, 以“谁污染谁治理”为鲜明标志。20世纪70年代, 针对环境污染的责任界定与治理问题, 世界经合组织率先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 主张排污者承担污染责任, 担负治污成本, 从而使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从国家转向排污者, 这一原则随即成为全球各国普遍认同的治污理念和立法准则。我国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 (试行) 》中正式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的治污原则。这一阶段中, 排污者在污染治理的过程中, 不仅承担着主体责任和第一人义务, 更扮演着直接治理污染的角色, 因此治污的责任主体即治理主体, 二者合二为一, 同为排污者。

第二阶段是治污责任主体和治理主体相分离, 以“污染者付费, 第三方治理”为主要原则。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传统治理模式的滞后, 一方面是治污实效不理想, 环保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则是巨大的治污需求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由此以市场为主导的第三方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并在治污实效、市场建构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展现活力, 促使我国在治污方面理念、模式和制度上发生变化。例如,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损害担责”的原则, 即排污者承担治污的主体责任, 支付排污费用。在《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谁污染谁付费, 第三方治理”的原则。在第二阶段中, 排污者作为治污的责任主体没有变, 但不再是直接的治理主体, 而是以市场化方式委托第三方承担治理责任。而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 不承担治污的主体责任, 而只对双方约定的治理责任负责, 因此扮演着治理主体的角色。在第三方治理模式中, 治污的责任主体和治理主体发生分离, 排污者是治污的责任主体, 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则是污染的治理主体。

二、合肥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 合肥市按照“生态优先”的指导理念, 坚持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 以科技创新为最大优势, 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政府监管等方面着手, 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第一,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加强示范带动效应。合肥市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以大项目大建设为载体, 积极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试点, 并取得明显成效。例如, 在全省首个跨市生态补偿机制———大别山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 通过经济补偿生态的理念, 六安市青山绿水的生态效益转变成经济收益, 合肥市用经济效益换取生态收益, 实现双方互补共赢。“以生态补偿的名义, 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拨付资金, 在省内是创新”;在城市环境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上, 通过和国祯环保集团合作, 积极探索PPP模式。第二,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强化污染治理市场供给。近几年, 合肥市把环保产业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 不断拓宽治污供给渠道, 激发企业积极性, 推动第三方治理产业快速发展。例如, 在巢湖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治理过程中, 累计完成投资140多亿元, 建成项目110多个;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示范带动第三方环保产业发展。第三,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实现政企联动凝成合力。“合肥市城市发展的最突出的现实就是:无论是城市建设, 还是产业发展, 或是环境打合肥市在第三方治理的产业发展上, 坚持科技创新这个最大优势, 把科研机构和环保企业作为创新主力, 通过完善政策服务制度, 搭建“合肥市环境技术服务联盟”等一体化平台, 着力在治理专业性上做出品牌。如以安徽国祯环保为代表, 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污水处理研究中心,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在课题及专利申报、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上成果显著。第四, 以监管从严为保障, 突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而言, 市场对排污企业与第三方企业交易的调节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失灵’问题, 因而需要政府监管。”目前, 合肥市围绕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和责任, 在完善各类污染物治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针对污染领域突出问题, 着力从严加强执法监管, 不断提高执法效率, 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建立空气质量日报告制度, 对全市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

合肥市第三方治理市场, 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猛, 进步迅速, 成绩喜人, 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三方治理产业起步晚, 规模小, 先天发育明显不足;排污企业引入第三方治污的积极性不足, 加之违法成本低, 偷排、超标排污现象不断发生;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规模偏小, 产值不高, 科研水平、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人才队伍仍偏弱;园区式发展模式对第三方治理产业成长存在一定风险, “但如果这个产业园区发展不起来, 或者园区以牺牲环保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 环保企业的投资就将面临很大风险”;政府对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的监管, 存在多部门主导现象;制度不健全导致责任认定难;第三方治理市场的扶持政策还停留在规划阶段, 覆盖融资、财税、价格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政策尚未形成。

三、合肥市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合肥市要充分借鉴自身改革驱动发展先试先行的成功经验, 依托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和创新体制, 以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相结合为方式, 围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化, 在制度建设、市场培育、政策扶持、监管执法、示范带动、区域合作、社会宣传等方面积极探索, 敢试敢行, 推动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产业快速发展, 力求合肥市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第三方治理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

(一) 创新第三方治理机制, 厘清政企各方责任关系

根据合肥市环保产业整体发展, 围绕第三方治理责任认定、渠道拓宽、市场环境培育、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面,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以专门性制度为主导、配套制度为辅的制度体系, 研究出台合肥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合肥市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具体实施意见。在责任认定方面, 要通过制度创新出台规范各方责任的具体举措, 如在排污者和第三方治理者的责任认定上, 针对违约纠纷, 可以委托环保NGO成立的第三方仲裁机构客观、有效地行使仲裁职能;在政府多头管理上,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联合出台统一性标准和政策, 试点环保监管大部门制度。

(二) 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 构建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

一是在市场统一上, 要充分发挥合肥市科技资源优势, 创新引入“互联网+”运作模式, 大力推进环保智能运营管理平台的系统研发、投入运营和规范管理, 用信息化平台整合第三方治理市场, 形成统一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同时, 构建全市全面、统一的开放式环保数据平台, 为环境大数据分析、环保产业发展研究及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在市场公平上, 针对竞争过程中出现的恶性竞标、暗箱操作等问题, 加大清理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度, 在环境公用基础设施领域对其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严格采用市场竞争方式, 对排污者第三方治理招投标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三是在市场公开透明上, 进一步扩大环境质量监测范围, 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化水平。同时, 要保证环境公用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公开透明, 排污企业排污情况公开透明。四是在市场规范上, 引入第三方咨询机制强化招投标管理, 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监管;建立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研究按效付费办法, 形成受益者、政府以及混合方式进行付费;建立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排污权益交易实施办法, 鼓励发行环境权益抵 (质) 押融资产品。充分发挥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用, 统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公共资源的管理,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三) 完善政府激励机制, 构建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

提高环境生态要素使用收费标准, 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价格机制, 并根据行业类型和平均标准实行阶梯式、差别化收费。鼓励第三方企业在环保科技研发, 技术成果转化利用率、产业化示范等方面提升实力, 推动“合肥环境技术服务联盟”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 以政府财政预算、社会资本为来源, 创新设计不同类型第三方治理金融产品, 设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专项基金, 为第三方治理市场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四) 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建构公开透明信用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管职能, 严格监管和执法, 适当加大排污处罚力度, 提高排污行为的违法违规成本。在环境公用基础设施领域, 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重点对运营成本、服务效率、产品质量进行监审, 探索试点中标价格跟踪披露机制。在行业协会中开展行业自律, 建立企业黑红名单制度, 鼓励行业内企业依法相互监督。加快建立全市第三方治理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制定诚信等级标准, 在监管过程中对其信用度进行考核, 建立信用档案并纳入到全国信用平台。

(五) 以生态环境治理为载体, 推行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依托巢湖流域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别山区生态水环境补偿示范等重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保护与城市发展、资源开发、旅游打造、农业提升等融合发展模式, 推动生态产业在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多途经上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 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改革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环境质量分级体系, 制订量化管理方式。

此外, 还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推动排污企业履行环境治理责任;要立足长三角地区, 提高区域性、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 鼓励先进环保企业来肥投资, 鼓励本土环保企业引入先进环保技术、管理经验, 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

摘要:随着传统治污模式在治污理念、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上出现的缺陷和失效,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在治理实践中彰显出巨大优势, 并不断被推广确立。合肥市在探索生态名城的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创新体制优势, 以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 围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化运作, 敢试敢行, 先试先行, 不断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产业快速发展, 力求合肥市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第三方治理领域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合肥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参考文献

[1]夏胜为.加减并举机制创新共护碧水蓝天[N].安徽日报, 2015, (08) .

[2]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创新为魂——合肥构筑“创新高地”专题研究[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6.

[3]王琪, 韩坤.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政企关系的协调[J].中州学刊, 2015, (06) .

[4]朱晓群.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任重道远[J].独立观察, 2015, (02) .

合肥市外商投资环境 篇2

合肥市出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出众投资”)是中国领先的大型综合性金融第三方,专门从事资金融通服务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出众投资在中国率先推出P2P(即:个人对个人)的金融产品配资服务平台。

出众投资P2P配资平台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融资融券运作与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的金融市场状况,为平台两端的客户提供咨询、评估、配资方案制定、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专业内容的全程配资管理服务。通过出众投资搭建起的配资桥梁,平台两端客户之间的配资交易行为变得更安全、高效、专业、规范。

公司资本雄厚,拥有创新能力,目前已于多家国有银行、证券公司、评估机构及典当行等金融企业建立了发展联盟和业务合作关系。公司总部设立在安徽省合肥市,目前正在筹备芜湖分公司和蚌埠分公司,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将会完善服务网点,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资金需求。

合肥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强化投资责任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使用市本级财政性资金、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含国债资金)和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或还款担保的借贷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

第三条 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范围是公益性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及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 政府投资分为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和投资补助、转贷、贷款贴息等方式。本办法适用于采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和投资补助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采用转贷、贷款贴息等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其管理按照有关办法执行。

第五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制度,依法批准的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是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储备的 重要依据。有关部门应以此指导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储备和管理。

第六条 政府投资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列入计划的项目应当从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

第七条 市发展计划部门是本市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协调。

市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工程财务决算进行审核、管理和监督。

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准备、概预算执行、竣工决算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

市监察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廉政建设实施监督。

市建设、规划、国土、环保、建筑业管理等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

行政机关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应依法保障政府以外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凡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均按本办法执行。

国务院、省政府对使用中央和省财政性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项目的申报和确定

第九条 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应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审批开工报告。

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可合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按规定需要上报国家、省审批的项目,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进行初审后上报。

第十条 拟申请政府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的项目,项目单位应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由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项目建议书;

(三)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

(三)项目名称、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

(四)项目建设选址和用地的初步方案;

(五)项目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还贷的初步方案;

(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七)环境影响、交通、文物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初步分析;

(八)建设进度初步安排;

(九)结论。

第十二条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项目建议书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根据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征求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意见,并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市政府。对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报市政府前应采取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对市政府审定的建设项目,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项目建议书,并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项目单位应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其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规划部门提出的设计条件、国土部门的用地预审意见、环保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其他所需的附件材料。第十四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三)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四)项目建设选址和用地方案;

(五)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消耗等;

(六)项目外部配套建设条件论证;

(七)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等;

(八)项目总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落实情况;

(九)招标方案;

(十)风险管理方案;

(十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十二)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

(十三)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

(十四)对于项目建议书批复中规定须政府投资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的项目,应提出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方案;

(十五)结论。

第十五条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其中,委托咨询评估的时间不计算在15个工作日内。

第十六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项目单位应依法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单位进行初步设计(含编制概算),经其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报批时应附规划方案审查意见书等所需的附件材料。

设计单位应依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规模和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文件应列明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用地规模、主要材料、设备选择和投资概算等。初步设计中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范围,概算总投资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投资额的3%,否则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重新报批。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初步设计按照第十五条规定办理。第十七条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定期向社会公布投资补助项目的条件和重点支持方向等。

第十八条 拟申请政府采取投资补助方式投入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编制资金申请报告,经其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二)环保部门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四)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书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其他依法应提交的文件。

第十九条 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的资金情况,包括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

(三)项目申报的理由;

(四)项目实施后的社会、经济评价和效果预测。

第二十条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部门对申报的资金申请报告提出初审意见报市政府确定。

对市政府确定的项目,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资金申请报告,并将其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按规定需要上报国家、省审批的项目,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初审后上报。

第三章 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第二十一条 申请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

(二)拟申请采取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准;

(三)拟申请采取投资补助方式的项目,应符合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公布的投资补助项目的条件和重点支持方向;

(四)项目管理单位已经选定或者项目法人已经组建;

(五)除政府投资外的其他投资已经基本落实。

第二十二条 具备第二十一条所列条件,计划下开工或续建的项

目,由项目单位主管部门申报列入下一年计划。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每年下达编制政府投资计划通知,申报文件应在通知规定的截止日期前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市财政部门。

申报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法人情况、建设规模、总投资、资金来源、建设条件落实情况、下一年建设内容和申请政府投资额。

(二)新开工项目应明确预定开工的时间。

(三)续建项目要说明项目当年投资计划、形象进度和到当年年底预计完成的投资额。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部门在每年年底前编制政府投资计划草案报市政府审批,其中使用市本级财政性资金的纳入预算草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批准后的政府投资计划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下达执行。

政府投资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政府投资总额;

(二)项目名称、项目法人、建设规模和内容、建设期限、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投资和资金来源、建设内容;

(三)投资补助的总量及重点支持方向;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政府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进行调整的,应当由项目单位主管部门申报,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和其他

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支付按照财政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项目的建设管理

第二十六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

非经营性项目推行代建制,即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代建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公益性项目实行代建制,按照《合肥市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必须按规定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十七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招标投标制。凡符合招标条件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均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所需设备和材料已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总承包单位进行合同分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的相关条款执行。

第二十八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按照合同要求对项目法人负责。

第二十九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监理制。监理单位应当根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设备监理合同以及工程建

设合同,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

第三十条 项目单位应当坚持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组织进行施工图设计和建设,特殊情况下确需变更设计且不增加政府投资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说明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非因技术、水文、地质等原因而做出的重大设计变更或需要增加政府投资的,项目单位主管部门应当报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由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办理调整概算等手续。

未经批准,严禁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改变建设用途。

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成后,应按规定完成竣工验收、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工作。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建设单位应编制完成竣工决算,经审计,报市财政部门办理竣工决算审核、批复后,办理资产交付手续。

第三十二条 政府投资项目交付试用期满后,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后评价,其评价结论报市政府。第三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代建机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应当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公示。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等投诉举报方式,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举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建设中的违法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机关责令限期整改,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未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调整建设标准和投资规模的;

(三)未依法组织招标的;

(四)转移、侵占或者挪用建设资金的;

(五)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交付使用的;

(六)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追究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文件的;

(二)违反本办法批准列入投资计划的;

(三)违反本办法拨付建设资金的;

(四)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将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

(一)咨询、会计、工程造价等中介机构在咨询评估、财务审计、造价审核等方面弄虚作假,或者评估、审计、审核等结论严重失实的;

(二)设计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和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情节严重的;

(三)施工单位不按批准的施工图和有关建设规定组织施工情节严重的;施工单位转包或违法分包建设工程的;

(四)监理单位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情节严重的;

(五)招标代理机构违背国家有关招标代理规定的;

(六)建设管理代理机构违背国家和市政府有关建设管理代理规定的。

项目单位委托相关业务前应当查询前款规定的不良行为记录名单;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单位,自被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之日起3年内,项目单位不得委托其承担政府投资项目的相关工作。

第三十七条 政府投资项目发生重大责任和质量事故的,除依法追究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外,还应依法追究有关行政领导人在项目审批、执行建设程序、干部任用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方面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三十九条 各县、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下一篇:系统节能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