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欺诈

2024-10-11

信用卡欺诈(共12篇)

信用卡欺诈 篇1

欺诈风险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源之一, 是发卡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欧美信用卡业务发展来看, 欺诈造成的信用卡业务损失总额是巨大的。信用卡欺诈主要包括持卡人身份被盗 (identity theft, 包括欺诈性申请和帐户信息被窃取) 、伪造 (counterfeit) 、卡未达 (包括卡丢失或被盗和卡邮寄被盗) 、卡不在场欺诈 (指网上购物等) 、ATM欺诈 (按欺诈地点进行的归类) 、商户欺诈、短信欺诈等。

一、身份信息被盗

目前盗取身份信息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欺诈性申请, 如犯罪分子通过不正当途径窃取他人资料申请信用卡, 二是犯罪分子填写虚假信息, 如身份证、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办卡信息均属虚假信息。当发卡行发现持卡人账户信息异常后, 却找不到真正的欠款人, 难以追回欠款, 从而蒙受损失。第二是盗取信用卡帐户 (account take-over) , 欺诈分子通过私拆邮件或与内部人员串通等方式收集持卡人相关信息, 然后伪冒持卡人拨打发卡行客服电话, 通常通过先修改邮寄地址, 然后再挂失的方法, 要求发卡行补记新卡到伪冒认制定的地址, 从而获得卡片, 以进行刷卡交易。

二、伪造卡

客户账户信息流失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犯罪分子通过skimming技术读取信用卡磁道信息后, 盗取了重要信息, 再进行仿制并使用。另一种是犯罪分子通过偷窥信用卡签购单商户联、互联网在线登记资料, 勾结发卡行内部人员等方式窃取客户信息。犯罪分子还经常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盗取信用卡信息, 之后便进行批量性的制造和贩卖假卡, 大肆作案。

三、卡未达

卡未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发卡行向持卡人邮寄卡片, 但由于种种原因, 申请人并没有收到卡片。二是卡片在邮寄过程中被犯罪分子窃取。犯罪分子盗取持卡人有效信用卡后, 开通卡片, 并冒名刷卡, 给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

四、卡不在场欺诈

卡不在场欺诈 (card-not-present fraud, 简称CNP fraud) , 又称卡相关信息被盗欺诈 (fraudulent possession of card details) , 信用卡和持卡人均不在销售终端, 只要提供卡的相关信息就可进行欺诈交易, 如通过电话、传真、邮件、互联网等渠道使用信用卡。随着网络交易的流行, 网络欺诈也快速上升, 它通过盗取和输入信用卡相关信息网上购物进行欺诈。近年来网络钓鱼 (phishing) 作为一种新的欺诈方式越来越多的出现,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伪造网站伪造各大银行网站或电子商务网站作为“诱饵”, 通过MSN好友窗口、QQ好友窗口或者淘宝窗口发送网站信息, 诱骗持卡人登录, 直接窃取持卡人输入的卡号、密码、CVV校验码等重要信息。2、电子邮件发送虚假信息。假冒银行等官方机构发送虚假电子邮件, 以银行系统故障或为保障持卡人信息安全为由, 骗取持卡人信任。当持卡人点击邮件上的链接地址后, 即登录到伪造网站, 被骗取信用卡账户信息和密码。3、计算机病毒。当病毒以种种途径植入持卡人电脑后, 会随时窃取账户和密码信息。

五、商户欺诈

信用卡特约商户内部员工受理信用卡交易时, 运用重复刷卡或手工压卡的方式, 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银行交易款项据为已有。更有部分伪卡集团以高额回扣为诱饵收买特约商户财务人员进行伪卡交易, 套取银行现金并从中获利。

六、ATM欺诈

不法分子以各种手段, 利用自助银行设备盗取持卡人银行卡 (或卡号、磁条信息) 及密码, 进而直接或制作伪卡盗取银行卡存款。第一是偷窥密码+调包。犯罪分子趁持卡人在ATM机取款时, 窥视密码, 然后用故意将钱丢在地上或咨询问题等技俩, 吸引持卡人注意力, 并趁机将已经退出的卡片插回ATM插卡口, 待犯罪分子催促“忘记取回卡片”的持卡人离开后, 将持卡人的卡片盗走。第二是盗录设备盗取磁条信息及密码。犯罪分子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上安装盗录设备及微型摄像头, 以窃取磁条信息和密码, 制作伪卡。第三是利用吞卡设备盗卡。犯罪分子在ATM上安装吞卡装置, 并在一旁张贴假的银行公告, 公告上有虚假的故障联系电话。客户拨打电话后, 另一端的假冒银行工作人员会借机套出卡密码。或者犯罪分子用望远镜、摄像机等设备远程偷窥持卡人输入的密码, 以获取密码盗刷卡片。第四是假公告。犯罪分子在ATM旁张贴虚假银行公告, 以“银行调试系统”等为理由, 让持卡人将银行卡存款转移到公告制定的账户。第五是卡用户把密码写下来和信用卡一起放在钱包里丢失了或被盗了。使犯罪分子轻而易举的用遗失的卡片取款。第六是短信欺诈。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 向持卡人发送虚假信息, 诱骗持卡人将银行卡存款转账到不法分子指定账户。如假中奖短信、假退款短信、假销售短信等。

参考文献

[1]郭从秀, 杨剑愕.信用卡业务风险与防范措施.中国信用卡, 2005 (8) :36一40

[2]郭从秀, 朱婉萍.信用卡欺诈犯罪特征及防范对策..西部论丛.2005 (8) .62~64

[3]陈建.信用评分模型综述.中国信用卡.2005 (1) .46~49

[4]中国银联官方网站www.chinaunionpay.com

[5]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

[6]周宏亮, 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

[7]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 .

[8]陈建.信用卡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 150~172, 223~232

[9]credit card risk management.Bank of America Annual report.http://www.bankofamerica.com

信用卡欺诈 篇2

一、案例介绍

客户来到网点咨询信用卡业务,并出示了本人办理“信用卡”业务时留存的业务申请书。客户经理通过审核该笔个人客户业务申请书,确认客户当时办理的是新开借记卡而非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据客户介绍说,自己办卡时有一男子陪同其一起到了网点,该男子告诉他办理的就是信用卡,承诺可以通过担保等所谓内部关系,办理透支额度为25万元的银行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需收取500元的手续费。办卡成功后还向他收取了500元手续费,并记录了卡号及密码。客户还透露了身边还有好几个朋友也是通过同一人办理了所谓的“信用卡”,并且都支付了500-1000元不等的手续费。

为防止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保护客户利益,银行立即建议客户办理了卡挂失手续,陪同客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并建议其联系受害亲友一同报案并办理卡挂失手续;同时做好事发当日的录像资料留存,配合警方做好调查取证。通过调取当天录像,办卡全过程均为客户亲自办理,网点柜员的操作过程完全符合规定。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不法分子以担保办理高透支信用卡为名实施诈骗的外部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客户对金融知识匮乏、盲目轻信熟人朋友等弱点,将借记卡说成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从中骗取钱财。这启案例中,一线柜员严格按照《营业网点受理银行卡业务操作规程》处理业务,严格把好风险防控第一关,没有留下风险隐患;客户经理仔细了解案情,及时报告,以便支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帮助客户有效防范风险,挽回损失。维护了银行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案例启示

目前,不法分子利用银行信用卡实施诈骗的案件频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该案虽未对银行造成资金损失和名誉影响,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严把风险防控第一关。临柜人员严守操作规程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柜员进行业务操作技能、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教育柜员严格把风险防控第一关,认真审核客户身份的真实性,确保业务处理的合规性。

拨开信用证欺诈的迷雾 篇3

信用证是一个世纪以来,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支付方式。由于它以银行信用为保证,以银行独立性的付款责任为基础,因此与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汇款和托收方式比起来,对买卖双方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解决了远隔重洋的进出口商之间互不信任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证又有独立于基础贸易合同、开证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以及银行“管单不管货”的三大特点,因此信用证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为国际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运作程序的相对复杂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信用证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因而它成为国际诈骗分子和团伙所利用,从事国际诈骗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总的来看,运用信用证诈骗一般都具备几个特征:

第一,交易金额巨大。如1985年的温州钢材诈骗案金额为230万美元,1993年衡水农行备用信用证诈骗案金额高达100亿美元,1995年猖狂到极点的蔗糖诈骗案每笔金额都在400万美元以上。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诈骗分子进行诈骗也需要考虑组织成本和风险成本,惟有金额较大有丰厚回报,才有可能进行。但须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际诈骗已经开始从一次诈骗上百万美元更多转向了几万、几千美元的小单。

第二,运作程序复杂。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几乎所有的信用证诈骗案都同正常的国际贸易运作程序和国际结算支付程序相去甚远,表现出业务操作上的烦琐性和复杂性。复杂的运作程序可以诱使买方逐渐增加对卖方的信任度,一步步走近卖方设置好的陷阱。有的还和卖方签订“非规避非公开协议”以使该笔交易不为他人所知,以利于其诈骗成功。

第三,合同中的交易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的正常价格。巨大的价格优势是诱使买方签约上当的诱饵,使买方在贪图获利的心态下逐渐地丧失了警惕性和防范能力。如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烟草诈骗案,同印度卖方所签合同中的香烟价格比当时国际市场价格低20美元至30美元;90年代中后期的蔗糖诈骗,“卖方”发盘中的报价比当时国际市场的蔗糖价格低20美元至50美元。除了较低的价格外,有的国际诈骗还提供非常诱人的优惠条件,来诱使企业上当受骗。如在蔗糖诈骗案中,“卖方”提出的价格条件通常是CIF ASWP(世界任何安全港口CIF价)或CFR ASWP(世界任何安全港口成本加运费价)。而蔗糖是一种垄断性极强的商品,买方和卖方通常都比较固定,真正的蔗糖出口商不可能在进入签约阶段时还允许他的蔗糖漂流到“世界任何安全港口”。

第四,信用证设置软条款。软条款指在信用证中加入了一些特别条款,使得信用证可随时因开证行或者申请人单方面的行为而解除,从而变相地成为可撤销信用证,使出口企业面临很大的风险。软条款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生效条款:信用证开出后,必须开证行另行通知后生效。

2.装船日期、船公司、船名、目的港、受益人、验货人必须经申请人同意并以修改形式通知。

3.品质证书须由申请人出具并和开证行存档签样相符。

4.货物收据由申请人签发,签字由开证行核实。

信用证软条款案例分析

案例:辽宁某贸易公司与美国金华企业签订了销往香港的5万立方米花岗岩合同,总金额高达1,950万美元,买方通过香港某银行开出了上述合同下的第一笔信用证,金额为195万美元。信用证规定:货物只能待收到申请人指定船名的装运通知后装运,而该装运通知将由开证行随后经信用证修改书方式发出。该贸易公司收到来证后,即将质保金260万元人民币付给了买方指定代表,装船前,买方代表来产地验货,以货物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签发装运通知,致使货物滞留产地,中方公司根本无法发货收汇,损失十分惨重。

分析:这种诈骗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来证金额较大,在50万美元以上。第二,来证含有制约受益人权利的软条款/陷阱条款,如规定申请人或其指定代表签发检验证书,或由申请人指定运输船名、装运用日期、航行航线或声称本证暂未生效等。第三,信用证中货物一般为大宗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如花岗石、鹅卵石、铸铁盖、木箱和纤维袋等。第四,诈骗分子要求出口企业按合同金额或开证金额的5%~15%预付履约金、佣金或质保金给买方指代表或中介人。第五,买方获得履约金、佣金或质保金后,即借故刁难,拒绝签发检验证书,或不通知装船,使出口企业无法取得全套单据议付,白白遭受损失。

假冒或伪造印鉴(签字)诈骗案例分析

案例:河南某外贸公司曾收到一份以英国标准麦加利银行伯明翰分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LTD . BIRMINGHAM BRANCH,ENGLAND)名义开立的跟单信用证,金额为37,200美元,通知行为伦敦国民西敏寺银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LTD.LONDON)。因该证没有象往常一样经受益人当地银行专业人员审核,发现几点可疑之处:第一,信用证的格式很陈旧,信封无寄件人地址,且邮戳模糊不清,无法辩认从何地寄出。第二,信用证限制通知行——伦敦国民西敏寺银行议付,有违常规。第三,收单行的详细地址在银行年鉴上查无。第四,信用证的签名为印刷体,而非手签,且无法核对。第五,信用证要求货物空运至尼日利亚,而该国为诈骗案多发地。根据以上几点,银行初步判定该证为伪造信用证,后经开证行总行联系查实,确是如此。从而避免了一起伪造信用证件诈骗。

分析:该类案例中,诈骗分子在以打字机打出并将通过邮递方式寄出的信用假冒或伪造开证行有权签字人员的印鉴(签字),企图以假乱真欺骗受益人(出口商)盲目发货,最终达到骗取出口货物目的。这种诈骗一般具有的特征是:

第一,信用证不经通知,而直达受益人手中,且信封无寄件人详细地址,邮戳模糊。

第二,所用信用证格式为陈旧或过时格式。

第三,信用证签字笔划不流畅,或采用印刷体签名。

第四,信用证条款自相矛盾,或违背常规。

第五,信用证要求货物空运,或提单做成申请人(进口商)为受货人。

伪造信用证修改书诈骗案例分析

案例:某中行曾收到一份由印尼雅加达亚欧美银行(ASIAN UERO-AMERICAN BANK,JAKARTA,INDONESIA),发出的要求纽约瑞士联合银行保兑的电开信用证,金额为 600万美元,受益人为广东某外贸公司,出口货物是200万条干蛇皮。但查银行年鉴,没有该开证行的资料,稍后,又收到苏黎世瑞士联合银行的保兑函,但其两个签字中,仅有一个相似,另一个无法核对。此时,受益人称货已备妥,急待装运,以免误了装船期。为慎重起见,该中行一方面劝阻受益人暂不出运,另一方面抓紧与纽约瑞士联合银行和苏黎世瑞士联系查询,先后得到答复是,从没听说过开证行情况,也从未保兑过这一信用证,请提供更详细资料以查此事。至此,可以确定,该证为伪造保兑信用证,诈骗分子企图凭以骗我方出口货物。

分析:这类案例中的诈骗分子不经开证行而直接向通知行或受益人发出信用证修改书,企图钻出口方空子,引诱受益人发货,以骗取出口货物。这种诈骗一般具有的特征是:

第一,信用证的开证行为假冒或根本无法查实之银行。

第二,保兑行为国际著名银行,以增加欺骗性。

第三,保兑函另开寄来,其签名为伪冒签字。

第四,贸易双方事先并不了解,仅通过中介人相识。

第五,来证金额较大,且装效期较短。

盗用或借用他行密押(密码)诈骗案例分析

盗用或借用他行密押(密码)诈骗,是指诈骗分子在电开信用证中,诡称使用第三家银行密押,但该第三家银行的确认电却无加押证实,企图瞒天过海,骗取出口货物。

这种诈骗通常具有的特征是:

第一,来证无押,而声称由第三家银行来电证实。

第二,来证装、效期较短,以逼使受益人仓促发货。

第三,来证规定装船后由受益人寄交一份正本提单给申请人。

第四,开立远期付款信用证,并许以优厚利率。

第五,证中申请人与受货人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如何防范信用證欺诈风险

传统信用证业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卖家,买家运用单证交易的方式谨防出口商的诈骗。但随着这一支付条件日臻成熟,买家成功利用软条款等方式向卖家转移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信用证结算的方式,目的是通过银行信用对收汇提供保障。但实际业务中有时会出现买方有意不付款并设立圈套,或银行资信状况较差,进行拖欠付款或擅自放单等不规范操作,致使银行信用在实质上最终转化为商业信用。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出口企业应在事前做好防范,事后做好应对。

第一,出口企业必须慎重选择贸易伙伴,针对买家以及开证行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工作,从源头上降低欺诈发生的可能。在寻找贸易伙伴和贸易机会时,应尽可能通过正式途径,如参加广交会或实地考察,来接触和了解客户,不要与资信不明或资信不好的客户做生意。在签定合同前,应设法委托有关咨询机构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以便心中有数作出正确的选择。对开证行的名称、地址和资信情况与银行年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疑点,立即向开证行或代理行查询,以确保来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开证行的可靠性。

第二,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要仔细核对是否和合同条款一致,如果有不符之处应尽快要求对方改证。对于信用证,应仔细核对印鉴是否相符,大额来证还应要求开证行加押证实;对于电开信用证及其修改书,应及时查核密押相符与否,以防假冒和伪造。除此之外,还应悉心关注下列内容:

1.核对信用证是否包含不能接受的软条款,是否要求提供无法获取的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单证;一经发现来证含有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的软条款及其它不利条款,必须坚决和迅速地与客商联系修改,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2.信用证通知行最好是国内银行,以便核对真假,更好的完成审单工作;

第三,出口企业或工贸公司在与外商签约时,应平等、合理、谨慎地确立合同条款。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彻底杜绝一切有损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不平等、不合理条款,如预付履约金、质保金,拥金和中介费条款等,以免误中对方圈套,破财耗神,耻笑于人。

第四,出口商应提高自身制单水平,避免中间环节的失误。

信用卡欺诈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4

一、信用卡欺诈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目前, 国内信用卡市场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重, 案件逐渐增加, 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趋势发展, 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 手法不断更新, 信用卡欺诈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二、信用卡欺诈类型

信用卡欺诈类型可以简单概括为: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两类。前者是指不法分子使用虚假身份、伪造证明文件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申领信用卡的欺骗行为;后者一般分为未达卡交易、伪冒克隆卡交易、丢失被盗卡交易、商户套现、账户盗用不和非面对面交易欺诈等类型。因此, 信用卡欺诈类型简单包括虚假申请、伪卡、未达卡、失窃卡、非面对面交易、账户盗用、商户欺诈等。

第一, 虚假申请。虚假申请主要指使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获取信用卡进行交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行为。为了防止虚假申请的发生, 银行应要求推广员工亲核申请人身份信息、申请资料原件及签名, 以确保申请人身份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第二, 未达卡。未达卡是指持卡人提交没有收到银行卡或申明未开卡。如果, 该卡项下发生交易, 即被认定为未达卡欺诈交易。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 应贯穿于卡的制作、保管、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首先, 要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主要是指各发卡银行的信用卡卡片、密码函基本都是采取统一外包邮寄的方式。而对非本人领卡的, 需查验、登记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其次, 要加强信用卡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 应要求客服坐席人员在电话开卡环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第三, 收单业务商户欺诈。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测试欺诈等。为了防范该类风险, 首先应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 重点检查商户是否增加或变更营业内容, 是否存在移机行为, 有无接入可疑装置等;其次要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 注意分析比较特约商户的交易频率及其变化。

第四, 失窃卡。失窃卡指未经授权或同意, 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行欺骗性交易。发卡行在接到持卡人提交的挂失申请书、银行卡被盗的申明或电话挂失正式生效后, 该卡项下发生的交易即认定为失窃卡欺诈交易。为了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 对于发卡银行来说, 主要还是应引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 伪卡。伪卡是指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有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持卡人声明一直持有银行卡, 否认进行过该卡号项下的交易或发卡机构证实从未发行的卡号账户有交易发生, 即认定为伪卡欺诈。

第六, 持卡人欺诈。欺诈卡指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现为两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方的卡进行消费, 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

三、信用卡欺诈的防范措施

众所周知, 信用卡欺诈显然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违法犯罪问题, 尽管许多国家颁布诸多法律旨在保护发卡银行和合法持卡人的利益, 但信用卡欺诈仍然层出不穷。为了遏制信用卡欺诈, 最主要就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技术措施的采取来进行防范。而对于风险的控制, 一张信用卡的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发卡前。首先, 营销人员把好第一道关。营销人员应注意防范是否有不合规的情况, 比如申请表是否是本人填写和签名的。对于营销对象的把握, 应尽量以大公司, 大企业的员工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目标, 争夺优质客户;其次, 要建立严格的办卡程序。对于零散客户, 要求申请人提供房产证明、购房 (贷款) 合同、身份证件、大额存单等, 在核实原件后一定保留其复印件。对单位办卡, 手续可以适当简化, 但一定要与单位签订明确双方的责任的协议书。必要时, 可以通过电话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手段进一步核实。

第二, 发卡中。把制好的卡片寄出后通过短信提醒客户卡片已经获批, 请注意查收或通过电话询问客户是否收到, 最大限度地避免卡片因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或被盗, 而被他人冒用。

第三, 发卡后。首先, 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对违反协议的行为给予纠正, 必要时可中止或取消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资格;其次, 要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授权及收单操作进行监督, 发现异常时必要时应及时止付最后, 建立有效的催收制度。对免息期即将到期的客户进行善意的提醒。对到期未还款的客户进行电话催收, 或寄发催款单, 并指导其正确还款。对于多次电催无效的客户, 要进行上门催收, 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 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对其以后的任何申请都予以拒绝。

摘要:近年来, 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呈现一种“井喷式”增长。但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也伴随着发卡量的上升而上升, 进而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 认真研究信用卡欺诈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是各商业银行在追求多发卡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卡,欺诈交易,欺诈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陈世知.美国信用卡产业中的反欺诈管理.中国信用卡, 2008.4.15

[2]李红朝.信用卡欺诈风险状况探析.中国信用卡, 2009.6.15

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篇5

【摘要】:信用证是一种常见的结算工具,它既可以用于国内贸易,更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素有“国际贸易的血液”之美誉。信用证的最大特点就是银行通过为买方开立信用证的方式,将银行信用介入到买卖双方中,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从而解决了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但由于信用证体制不完善,也使信用证欺诈情况很严重。研究信用证支付方式的漏洞,总结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分析信用证欺诈存在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防范对策,使这种支付方式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关键词】:信用证、欺诈、防范

一、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及其特点

(一)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1、信用证自身存在的问题

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是产生信用证欺诈的主要原因。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是长久以来以UCP为代表的国际惯例所确立的两条基本原则。基于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双方的货物买卖合同,银行只对单据本身的合格承担责任,而对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履行中的事情,如货物的品质、数量、价值以及发货人、承运人、保险人等的诚信与否、清偿能力、资信情况等概不负责。

基于信用证的严格相符原则,银行有义务合理小心地审核一切单据,以确定单据表面上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但严格,符原则仅要求而且也只能要求单据在表面上与信用证相符。显然,这种规定给一些不法外商提供了利用假单据进行欺诈的可乘之机,他们可以伪造有关单据使其与信用证表面相符,从而取得货款。开证行因受信用证这一规定的约束而不去追查出口商是否真的提供了货物或者货物是否与买卖合同相符。1

2、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的国际立法薄弱

关于信用证欺诈问题,目前国际立法相当薄弱。国际贸易公约至今还没有出现关于信用证欺诈方面的条款。国际贸易惯例虽然涉及到一些,但已有的规定相当的软弱无力,没有强力的约束作用,远远不足以打击信用证欺诈。国际商会作为一个民间非政府组织又无法对银行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虽然其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在解决国际贸易争议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多次的更新仍然不能改变信用证的本质特征,让不法分子仍然有机可乘。2

3、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信用证欺诈更加容易发生

参见陈洋:《信用证中的欺诈形式及防范措施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参见狄俊峰,刘凤兰:《浅谈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金融经济,2008,(08)国际贸易的程序复杂繁多,涉及到银行、海关、保险、港口、商检等方方面面。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伪造单据及信用证非常容易和逼真。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相隔较远,难以了解交易对方的履约能力和信誉,再加上国际买卖合同的履约时间长,这些都给不法分子伪造单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当事人缺乏防范意识和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当一部分信用证欺诈的发生源于受害的当事人自身的问题,他们对信用证缺乏深刻地理解,认为信用证交易就是绝对安全的,没有防范意识。还有一部分受害者对信用证欺诈有防范意识,对信用证交易也有一定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一些手段高明、隐蔽性极强的欺诈无法防范。3

5、信用证的软条款问题

信用证的软条款,是指在开立信用证时附带的限制性条款,这种条款可以使得开证行随时免除其付款责任或者将开证行的独立的、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归于申请人的控制下。所以这些软条款的存在使受益人很可能会遭遇拒付货款的风险。这种软条款产生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申请人和开证行利益的,但后来也成为了不法分子诈骗受益人的最好工具之一。目前,中国的银行界和贸易界部分人士亦将软条款信用证视为一种信用证欺诈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1、国际性

信用证支付是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贸易是在世界各国间进行的,跨洋越界,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都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由此发生的信用证诈骗案件自然也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且行骗者和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同国度,诉讼必然带有涉外因素,涉及到国家间法律冲突与司法协助问题。

2、复杂性

信用证业务不仅涉及到众多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而且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以及国际惯例、法律和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随着电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不断更换翻新,且时常各种手段交织在一起,更具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防范和侦查增加了难度,调查处理更为艰难。

3、多重非法性

通常,信用证诈骗都具有一定的贸易背景,发生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信用证诈骗不仅具有犯 3参见郑丽娜:《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法制与社会,2009,(1).罪性质,而且具有民商法意义上的违约和侵权性质,构成多重的非法性。4

二、信用证欺诈的类型

(一)适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5

该种行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虚假性。也就是说其信用证和单据是假的。假冒的信用证一般有以下特点:无密押电开信用证;电开证使用第三家银行密押,而第三家银行确认没有加押;信用证的签字无从核对;信用证随付印鉴式样是假冒的;开证行名称、地点不明;单据要求寄往第三家银行,而第三家收单行是不存在的。6这是进口商引诱出口商发货骗取货物的方式,即对出口商不利。

而伪造的单据作为信用证诈骗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因为银行处理的只是单据,与合同、货物无关,没有保证单据真实性的责任,导致中间环节出现错误。进口商向银行付款后才发现无货可提或提取的是假货。这种欺诈侵害的是进口商的利益。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

信用证存在自身的时效性,一旦过了相应的期限,那么信用正就不再具有有效性,行为人适用已经过期或者无效的信用证来骗取财物,是不符合信用证要求的,这是一种欺诈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托运人和承运人相互勾结的共同欺诈

如果卖方发运的货物有重大缺陷,有可能已被船长批注,提单成为不清洁提单。一般情况下除非信用证明确规定可接受不清洁提单,否则是不可能议付的。卖方为了避免损失,便与承运人互相勾结,以保函形式换取承运人的清洁提单,诈骗收货人。

(四)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

主要是指利用“软条款”信用证进行金融诈骗的行为。软条款就是指开证申请人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一些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交易中将受益人处于不能主动解决意外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就可以以这种隐蔽性的条款为由,拒付款项。

三、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

(一)欺诈例外

信用证欺诈一直是困扰信用证业务的一大世界性难题。为了遏制和应对信用证欺诈,美国法院首先确立了欺诈例外原则。其后很快就被世界各国法院所普遍接受和遵循。4

57参见顾民:《国际贸易诈骗与防范(案例启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12月 参见谢岚平:《国际贸易中信用证诈骗与防范》.时代经贸,2006年11月.6参见顾民:《国际贸易诈骗与防范(案例启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12月 7参见张芳:《论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商业文化 2012年6月 所谓“欺诈例外”,是指在肯定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允许银行在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不予付款或承兑汇票,法院亦可颁发禁止支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欺诈例外即是对独立抽象性原则的一种限制或修正,即在出现受益人欺诈的情况下,该一般性原则不再适用。欺诈例外之“欺诈”的构成要件如下:

1、欺诈一般应是受益人的行为。它包括受益人本人实施的行为,也包括受益人之受托人或受雇人实施的行为,还包括受益人与其他人的共谋行为。受益人进行欺诈主要有伪造单据或在单据中作虚假陈述或记载。

2、欺诈应达到实质性的程度。在给予欺诈例外的救济时应从严掌握,不能以“只要虚假即构成欺诈”为依据,而应视单据上的虚假陈述是否会剥夺申请人的基本合同利益。

3、欺诈必须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已经实际发生的行为,即欺诈已经成立并被证实,而不仅仅是怀疑或声称。8

(二)当事人的防范对策

1、开证申请人的防范对策

在交易之前要仔细做好对交易对象的资信、信誉等方面的调查,尽量掌握对方的信息,特别是对对方的信誉问题要认真的调查。

选择安全、合适的贸易术语。贸易术语规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选择何种贸易术语对自己来说是最安全、最合适的,要看具体的情况,若对出口商没有安全感,则需要尽量使用F组贸易术语,这样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就可以归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明确订立信用证条款,付款前严格审核相关单据,仔细鉴别单据的真伪,防止出口商恶意欺诈。此外,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亲自或委托可靠的代理人到装运港当场验货并监督装船,这样同样可以避免出口方用所谓的“货物”进行欺诈。9

2、受益人的防范对策

受益人要仔细审核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信用证条款。收到信用证后,要认真审核,严格遵守“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发现不对的地方时要及时修改,在修改信用证条款式应当慎重,仔细斟酌,最大程度避免潜在的风险。

选择安全、合适的贸易术语。根据实际情况,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的考虑,可以使用CIF术语,力争自己对船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选择权。

使用保兑信用证。保兑行充当和承担第一付款人的责任,受益人便可不用担心遭拒付的 89参见陈安:《国际经济法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参见郑丽娜:《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法制与社会,2009, 风险。

3、银行的防范对策

银行在处理信用证业务时,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客户提供有效、周到的服务;树立付款责任的风险意识,提高内部员工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开证环节的审核,加强对企业客户资信的调查;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作为业务伙伴等。

(二)完善信用证体制

信用证应该具有统一格式并和纸币一样具有有效的防伪措施,其他的相关单据也要有可靠的防伪措施,避免不法分子伪造单据;审货是信用证流程缺失的一点,所以银行有必要拓宽服务范围,让审单和审货都成为自己的义务,进口方可以将货物的规格、样品图片等资料提供给银行,银行代其行使审查权。

(三)完善信用证的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合作

信用证业务具有国际性和复杂性,不仅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当事人,而且还涉及到众多的环节及国际惯例、法律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各国法律对信用证欺诈的态度也不统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国的密切合作、团结一致,这涉及到每个国家的利益。各国的法律由于法系和各自文化的不同,而国际惯例虽然受到各国的广泛认可,但缺乏强制力和约束力。鉴于这一点,国际惯例的效力有必要上升到法律效力的高度,同时各国协调各自不同的利益需要,在现有的法律、公约、惯例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适合各国的国际贸易法律。

(四)规避信用证软条款导致的欺诈

首先,要认真审证。国际商会有一套标准的信用证范本,可以要求开征申请人据此标准开立信用证,对信用证中的各项条款仔细审阅,尽量拒绝使用软条款信用证。其次,对开证申请人的资质进行深入的调查,对开证行的选择做出限定,这主要是防止申请人和开证行的合谋欺诈。最后,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信用证软条款欺诈本来就十分隐蔽、防不胜防,千虑难免一失,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审证,不法分子的欺诈很难成功。10

(五)司法保全要保证度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是把对信用证的司法保全作为遏制和消除信用证欺诈的主要手段。尽管司法保全是遏制信用证欺诈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必须掌握一个适当的度。保持度所需要的条件有:

1、必须有充分证据证明实质性欺诈成立。

2、必须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申请人必须证明,由于缺乏其它合适的法律救济手段,10狄俊峰,刘凤兰:《浅谈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 2008 如果不颁发禁付令将给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必须只能针对实施欺诈或对欺诈负有责任的人采取司法保全。1

1参考文献

书籍:

[1]吴百福:《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2]顾民:《国际贸易诈骗与防范(案例启示)》 中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3年12月 [3]金赛波:《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4]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7年 [5]陈治东:《国际贸易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梁琦:《国际结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期刊

[1]余皓洁:.《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局限性及改进》商业时代,2008 [2]郑丽娜:《信用证欺骗的原因、危害及防范》法制与社会 2009 [3]狄俊峰,刘凤兰:《浅谈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 2008 [4]石冬莲:《信用证欺诈及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 商业现代化 2005 [5]薛静:《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中国期刊网 1008-5645(2007)-0028-04

浅析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措施 篇6

关键词:信用证欺诈;处置和防范;市场交易秩序

中图分类号: F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密切,随之国际贸易量也在急速增长,国际结算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信用证作为一种安全便捷的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近来来国际贸易领域频频出现信用证欺诈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信用证由原来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为不敢信任。频繁发生的信用证欺诈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信用证欺诈及其成因

信用证(信用证L/C),是银行(开证行)应进口商(开证申请人)的申请,根据其指示向出口商(受益人)开出的载有一定金额,并且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欺诈则是利用信用证的独立性和单证必须严格相符的原则,提供表面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来骗取货款支付,或开立虚假及“软条款”信用证等的欺诈行为。它表现为使用变造、伪造、作废的信用证或随附单据、文件进行欺诈,从而骗取信用证或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欺诈等。

导致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国际贸易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交易人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信用证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科技进步使得信用证作假越来越难分辨真伪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和抽象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证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信用证制度的精髓所在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和严格相符原则,但欺诈产生的源头也正是两大原则造成的单证分离和与基础交易的脱离。由于银行决定是否付款的唯一依据是单据,而付款行只审核单据的表面真实性,因此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要求,那么即便这些单据代表的货物与基本合同中所规定的不相符,付款行也必须进行付款。从买方角度而言,在信用证中规定烦琐复杂的条款,然后在交单中百般挑剔,总能找出“不符点”,严格相符原则就成了买方退单拒付的借口。从卖方角度而言,只要向银行提交了符合信用证的单据,银行就会将货款支付给受益人,因此凭假单据骗取货款或以假货、劣质货骗取货款变得极其容易。而从银行角度而言,由于银行对单据的真实性无需负责,当然也就不会陷入合同的纠纷之中,这种免责就会导致银行不会全力审查每笔信用证的真实性。

2.信用证无统一格式,易伪造、变造

由于信用证进行的交易只针对单证文件,而当今世界技术手段之发达,对信用证的伪造已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而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有限,鉴定水平并不足以十分正确地分辨单据的真实与否,这也就为信用证欺诈创造了条件。

3.信用证诈骗较其他诈骗活动风险相对较小

由于国际贸易本身具有跨国性,在商业习惯、贸易法规以及交易者语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出于节省交易成本、货运困难等因素的考虑,导致信用证欺诈活动的风险相对较小,却可以获得暴利。一笔国际贸易额往往高达上千万,而诈骗者只需伪造一套合格的单据,便可能获得巨额货款。加之国际社会对如何惩治信用证欺诈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也无有力的制裁措施,这就令欺诈者可以很容易地规避法律的制裁,进而客观上鼓励了欺诈行为的进行,令欺诈者更加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这也是信用证欺诈活动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

4.国家以及国际上对信用证的保护力度薄弱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国际惯例也比较系统和完善,但从国内以及国际的立法角度上来看,对于信用证的立法依然比较落后。国际上对信用证欺诈没有统一的立法规定,在信用证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也只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这样一个国际惯例,各国的国内法,更因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立法状况的不同而各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信用证的法律保护十分薄弱。

三、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

1.进口商的防范措施

(1)对出口商的资信进行深入调查。防止信用证欺诈的关键是选择资信良好的贸易伙伴,这是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欺诈防范措施。进口商应通过出口商所在国的商业行业协会、资信评估机构等组织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并建立完备的供方档案以供后期查询。与此同时,为防范出口商单据作伪的风险,进口商还应选择信用好的质检单位和运输公司。

(2)正确选择贸易术语。在订立合同时选择恰当的贸易术语来控制风险,对于进口商而言,FOB价格术语是最佳的选择。使用该术语,进口商可自行选择资信良好的船运公司来承运货物,选择可靠的保险公司来予以承保,可有效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3)明确信用证条款,同时严格审核单据。买方可在信用证中对提单、商业发票、商检证书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防止出口商利用信用证条款本身的含糊、粗略而提交符合信用证要求但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单据以诈取货款。对于银行转来的各种单据,进口商应请专业人员进行真伪鉴别,如有疑点立即核查,并通知银行,核查完毕之前拒绝兑付。

2.出口商的防范措施

(1)在贸易活动中,出口方须求稳为上,对新的贸易伙伴,需通过驻外机构、驻外领事馆和一定规模的咨询机构或银行来获取信用讯息,了解其资信状况。

(2)签订合同、订立信用證条款时须慎重。作为贸易双方签订的契约性文件,合同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同时又受法律的保护。进出口合同的拟定一定要避免一些日后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和条款。与此同时,在审核信用证时一定要比照买卖合同全面审核,防止假冒信用证或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及时发现“软条款”。

(3)各种单据的缮制严格遵照信用证条款进行,确保己方提交的单据内容和种类与信用证条款一致。同时,银行则有义务将核查结果及时通知信用证受益人(出口方),以防进口商因得不到或延迟获得货物而引发纠纷的风险。

3.银行的防范措施

(1)出口银行的防范措施

通过国外联行或代理行对开证行及进口商的资信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对资信不佳的开证行开来的信用证,可建议出口商要求资信好的银行开具保兑;对信用证的真伪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时查询有疑点或不符点的来证,并及时通知出口商,在没有核实清楚前不要发货,防止上当受骗。一旦发现“陷阱”信用证条款,对出口商进行及时地提醒并要求其进行修改;出口商提交的单据,一定要严格审核,杜绝任何对方拒付的机会;为防止出口商利用银行的资本融资套取现金,尽量不做信用证项下的资金融通。

(2)进口方银行的防范措施

做好对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对资信不良者,可以不开立信用证或以收取一定比例,甚至100%的开证保证金的方法来防止信用证诈骗。为保护进口商及自身的正当权益,进口方银行可以协助进口商做好有关出口方的资信调查工作,发现有欺诈行为的,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单据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发现有不符点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据相关规定向对方提出。

参考文献:

[1] 易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J].现代商业,2012,(14).

[2] 张芳.论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J].法学之窗,2012,(6).

[3] 吴琼,王春花.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风险与防范[J].金融天地,2012,(3).

信用卡欺诈 篇7

一、基于规则的反欺诈系统

规则包括相关交易的阈值以及这些交易之间的制约关系, 如“交易金额大于20 000且交易时间在某个时间段, 则为欺诈交易”。规则一般来源于知识库, 如何设定规则的阈值是关键问题。目前主要利用行业经验、专家知识、交易系统的交易数据进行判定。基于规则进行欺诈的判定实时性好, 但应变性差, 同时对规则阈值的维护需要较高的人工成本。

神经网络方法具有优良的非线性识别能力, 因此, 神经网络模型被用于反欺诈监测。与基于规则的欺诈监测有所不同, 交易数据不完全来自于交易系统, 还要从相关的子系统获取相关的信息, 经处理后送入神经网络, 根据风险分数得到欺诈可能性。

神经网络模型难以构建, 需要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数据用于训练, 同时进行大量的试验。而一旦建立了一个好的模型, 后续的维护比较简单, 只要定期将新发现的欺诈和成功交易进行模型更新。相对于规则数据来说, 构成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对结果的解释性差, 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神经网络构成的系统是有效的。主流的反欺诈产品多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来进行欺诈分析。

二、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的基本原理

交易欺诈风险评分模型以持卡人的交易行为模式为分析基础, 对比当前交易与历史交易模式的差别, 以精密的数理统计模型 (典型的是采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 为分析手段, 来预测当前交易为欺诈的概率。它的基本原理是:虽然欺诈者可以盗取信用卡相关机密信息, 也可以盗取、伪造或假冒信用卡, 但是无法模仿真实持卡人的历史行为模式, 这种历史行为模式往往体现在档案 (Profiles) 中, 而这个档案包含了以大量的交易时间、地点、金额、商户类别、交易频率等信息为基础提炼出来的数百个个性变量。

三、建立欺诈风险评分模型

假设有较长时间的交易数据, 长达数月, 其中欺诈交易已核实。考虑商户号码、交易的日期和时间、交易金额、交易类型、商户种类MCC、交易应答码、CVV核对结果、信用卡过期日、信用额度和可支配剩余额度等一维字段, 交易时间与交易金额组合、交易金额与商户种类组合等二维字段, 这些字段可以直接从单一记录得到。如果能够得到商户信息, 如商户的国家号码、货币代码和邮政编码等, 还可以计算交易地点与账户持有人的家庭住址的距离。对于每次交易, 计算交易金额与可用余额的比率, 每个账号的最大交易金额、最小交易金额、平均交易金额、交易金额标准差。在此基础上, 可以得到每次交易的金额和该账号的最大、最小、平均值以及标准差的对比。

对于用户行为的识别, 金额只是一个方面, 交易频率以及最近一段时间的交易情况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还可计算每次交易距前一次交易的间隔和每次交易前一小时内的交易次数。

对数据集中的变量进行处理, 开发预测变量。以数值型变量交易金额变量为例, 运用单变量过程查看交易金额变量的分布, 处理极端值;新建一个组变量, 按照十分位数划分, 将交易金额的不同取值范围归到某一组;然后运用频数过程看交易金额范围对目标变量取值的影响。可以发现, 不同的几个组别对目标变量的取值的影响近似, 因此金额范围可以进一步划分成高中低三个组, 新建一个组变量。该变量比原始的金额变量对目标变量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对于数值型变量和类别变量都可以通过以上步骤进行处理, 建立更合理的预测变量。

四、序列模式分析

由于账号的交易记录正好按照时间排成序列, 因此利用序列分析算法可以发掘交易行为模式。运用序列分析方法要对数据进行加工, 增加一个“时间”字段, 由交易日期加上交易时间构成, 以便在建模时设定在该“时间”字段轴上进行序列分析;将交易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 构成一个新的字段, 作为建模时的“目标”字段, 序列中每一项都是该字段, 反映出某个交易的概况。例如, 选取交易金额、交易类型、交易应答码、商户和验证码等变量, 通过一定的归纳转换为一个字符串, 作为“目标”字段。针对整理好的数据, 运行数据挖掘软件中的序列规则结点, 可以得到序列规则, 以一定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反映出交易行为的序列模式。

五、模型规则的应用

应用序列算法对信用卡交易数据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一定的行为模式, 对于实际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支持度较大、置信度较高的规则, 能反映一般的行为模式;支持度较小、但置信度较高的规则, 可能反映特别的行为模式, 应予重点关注;支持度较小、置信度也较低的规则, 有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对特定的用户群体 (如VIP客户) 进行序列分析, 发掘该类客户的行为特征。

总的来说, 应用序列算法方法是可行的。支持度高低、置信度高低的判定可以考虑用统计的方法设定。至于能否应用于欺诈账号的预测, 需要再对数据进行细加工, 缜密地选取最有意义的变量, 结合实际情况, 对生成的规则进行判断。

六、孤立点挖掘

孤立点挖掘, 可以用于欺诈监测、探测不寻常的信用卡。孤立点挖掘可以描述为:给定一个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孤立点的数目K, 与剩余数据相比, 发现显著相异的、异常的或不一的前K个对象。孤立点挖掘问题归纳成两个子问题:在给定的数据集合中定义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被认为是不一致的;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挖掘这样的孤立点。

孤立点的定义因问题而异。在时间序列中寻找孤立点时, 它们可能隐藏在带趋势的序列中, 这项任务非常棘手。采用数据可视化方法来进行孤立点探测, 对于高维数据和序列数据不适用。基于计算机的孤立点探测方法分为3类:统计学方法、基于距离的方法和基于偏移的方法。

孤立点挖掘进行欺诈监测是一种思路, 如何在实际中应用, 尚待实验验证。信用卡欺诈活动复杂多变, 因此反欺诈数据分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不断发展的综合复杂过程, 多种数据挖掘技术都可能有应用空间, 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对于同一数据集,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才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鸣.基于神经网络的银行卡反欺诈系统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汤俊.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的离群模式挖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孙大利.关联规则分析及其在信用卡反欺诈中的应用[J].中国信用卡, 2007.

简析信用证欺诈 篇8

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信用证欺诈的现象, 将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 1受益人 ( 卖方) 欺诈。受益人欺诈是指受益人或受益人与第三人相串通, 用伪造、变造的货物单据, 来欺骗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 从而获取信用证项下的货款的行为。[1]

1. 2 开证申请人欺诈。这种方式是指买方伪造虚假的信用证, 并且以根本不存在的银行为名义, 来骗取卖方的保证金、质押金等。

1. 3 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同欺诈。这种欺诈方式所针对的对象是开证银行。欺诈的方式主要是买卖双方签订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合同, 由买方向开证银行开立信用证, 再由卖方向银行提交早已伪造好的真实、有效的单据, 在这种方式下, 银行往往被骗取的是巨额的贷款。

1. 4 第三人欺诈。国际贸易具有复杂性, 第三人也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产生欺诈的想法。

2 信用证欺诈产生原因

2. 1 严格相符原则。信用证交易只是单纯的单据交易业务, UCP600 规定银行只有在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单据之间表面完全相符的情况下, 才可以支付信用证项下相应的货款, 银行没有义务去审查信用证背后的买卖合同。

2. 2 信用证抽象独立原则。依照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

2. 2. 1 信用证一经开出, 即具有独立性, 与基础合同彼此独立, 互不干涉;[2]

2. 2. 2 信用证交易是单据交易, 信用证中所有当事人都以单据为准, 与实际货物、服务或其他履约行为均无关。[3]

3 信用证欺诈的法律对策

3. 1 坚持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的要求银行仅仅是进行单纯的审查工作, 这样会给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信用证进行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

由于信用证存在这种风险隐患, 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交易中逐渐形成了欺诈例外原则, 要求在坚持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的基础上, 银行经审查确认存在欺诈的情况, 可以行使止付权拒绝支付贷款;受欺诈的买方在确认欺诈事实真实存在的情况下, 也可以要求银行不予付款、或者要求法院发出止付令。[4]欺诈例外原则最先是出现在1941 年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在审理Sztejin v. J. Henry Schroder Banking Company, 在该案的判例中提出。[5]

3. 2 修改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国际商会的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针对信用证使用问题的相关规定,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处理信用证支付的相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 国际商会对信用证欺诈一词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所以针对当前信用证欺诈日趋严重的现象, 国际商会应该增加对信用证欺诈的条款的规定。

3. 2. 1 明确信用证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 使其与一般欺诈行为的标准有一个明确的区分界限。因此本人认为, 主要还是要看当事人弄虚作假的程度, 是否严重的危及到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3. 2. 2明确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举证责任。本人认为, 在举证责任上, 要求只有在当事人存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欺诈行为确实存在的情况下, 才可以要求银行行使拒付或申请法院发出止付令。

3. 3 开展国际立法合作。信用证欺诈这种跨国的犯罪行为, 各个国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对控制信用证欺诈具有很大的意义。增强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规范统一单据的格式等措施, 可以有效的防止信用证欺诈现象的出现。信用证作为一种书面凭证, 是以银行自身的信誉作为保证的。

4 结束语

对于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的Kerr大法官在1978 年Harbottle ( Mercantile) Ltd. V. 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Ltd.一案中曾把信用证形象地誉为国际贸易的 “生命血液”。[6]由此可见,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统一规范信用证欺诈的法律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制定的过程中, 应积极的借鉴各国司法实践的成功案例经验, 把信用证欺诈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良宜.信用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R.D.Harbottle (Mercantile) Ltd.v.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1978]Q.B.146 per Kerr J.

[3]王传丽.国际贸易法[M] (“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4]史晓丽.信用证欺诈之法律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 (4) .

[5]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跟单信用证统一规则》 (UCP600) .

[7]沈达明, 冯大同.国际贸易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9.

[8]向明华.信用证项下货款支付与止付的研究[J].法商研究, 1997 (6) .

[9]刘澎.国内信用证业务及风险防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10]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现状及完善 篇9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6月12日下发了《全国沿海地区涉外、涉港澳经济工作座谈会纪要》 (以下简称《座谈会纪要》) 。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发了几个规定。目前我国在处理信用证交易纠纷的时候主要是依靠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本文将对这些一一介绍。

1.1《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关于信用证的立法, 许多有关信用证纠纷的法规都是散见于不同的法律之中。如我国的《民法通则》中就有关于欺诈的界定。合同法当中也有关于信用证的规定, 也如同《民法通则》那样比较难以操作。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规定, 这些规定都可以在信用证纠纷中加以利用。同时我国刑法也已经将信用证欺诈列为犯罪, 这也加大了对信用证欺诈的打击力度。此外在信用证纠纷中发挥作用的还有一些部门规章, 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就是其中之一。

1.2《座谈会纪要》的相关规定

《座谈会纪要》是1989年颁布的, 但是学界对《座谈会纪要》的性质还是颇具争议的。第一, 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在做出批复, 说明讨论会纪要的只能在审判时作为参考。第二, 法律的制定有其必要的形式, 司法解释的制定也有其必要的程序, 只有经过这样的程序才能被称为是法律。而座谈会纪不能作为司法解释。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颁布实施的。《规定》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了信用证欺诈的构成要件, 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以及豁免, 申请止付需满足的程序性要求等。

《规定》针对如何认定欺诈, 如何使用欺诈例外原则, 如何申请止付令都做出了较为详细周到的规定。比如, 第八条规定: (1) 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 (2) 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 (3) 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 而没有真实的基础交易; (4) 其他进行信用证欺诈的情形①可以被认定为信用证欺诈。《规定》还在第十条规定, 在 (1) 开证行的指定人、授权人已按照开证行的指令善意地进行了付款; (2) 开证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权人已对信用证项下票据善意地作出了承兑; (3) 保兑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义务; (4) 议付行善意地进行了议付时法院仍不能判决或裁定停止支付②时, 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即使存在欺诈, 欺诈例外原则也不应适用, 即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豁免。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申请止付的程序做出了规定。

2 对《规定》完善的建议

2.1《规定》对欺诈认定的标准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明确了在何种情况之下可以认定为欺诈, 但是该条款的措辞中可以看出, 欺诈不仅可以是单据欺诈而且还可以是发生于基础合同中, 做到了与国际接轨, 但同时它只是对欺诈的几种情况做了列举, 并没有像美国《统一商法典》那样给出一个可以在各种案件中的都适用的标准。按照《规定》的第八条来界定信用证欺诈时, 不能看出欺诈到底是以“实质性欺诈”还是以“异乎寻常的欺诈”或是“故意欺诈”来界定信用证欺诈。《规定》采用呆板的列举方式不仅不能穷尽, 而且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模糊。

因此本文建议在对《规定》做进一步完善的时候采用实质性欺诈为标准, 并以定义加列举的方式对欺诈做出界定。这样既可以穷尽了对欺诈的列举, 同时有了明确的区分标准, 则在司法实践中就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2《规定》的第三人保护问题

《规定》对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也做了规定, 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从第十条规定的规定可以看出, 保兑行、议付行在善意付款或付款之后, 仍可以要求开证行付款, 排除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应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即善意承兑、付款的时间点在什么地方?从第十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时间点应该是在法院判决或裁定停止支付之前。但是实践中, 若是在法院还未判决时, 申请人已经得知了欺诈之事并有证据证明, 并及时地通知了开证行, 开证行还是进行了兑付, 若最终法院判决构成信用证欺诈, 那么此时的开证行还有资格享受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保护吗?《规定》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在完善第三人保护问题时, 不应该将承兑和付款的时间点卡在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之前。美国《统一商法典》的做法, 把时间点设在银行接到欺诈通知之前 (notice of forgery or material fraud) 。笔者认为在完善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时可以将承兑和付款的时间提前到在法院受理案件并作出财产保全之时, 因为此时法院认定欺诈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很高, 且倘若在这之后及法院判决之前银行承兑或付款, 那么银行的该中行为已不适宜再认定为善意。

2.3《规定》的救济形式问题

《座谈会纪要》对欺诈的救济是采用冻结令的形式, 《规定》则采用了中止支付令或终止支付令的形式。相比以往采用冻结令的方式, 《规定》的做法显然更为合理, 也更加地与国际做法相接轨。冻结令冻结的是财产, 而终止止付令针对的则是行为, 与英美法上的禁令救济颇为相似。但是《规定》并没有对中止止付令的时效做一个限制。

因此笔者认为, 为了公平起见, 应该给中止支付令一个时效限制。至于时效的期限可以是10天至21天, 视实际情况而定。

2.4《规定》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规定》没有对存在欺诈等的举证责任加以规定。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原告理应负担大部分的举证责任。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权利人应就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构成要件事实中的欺诈行为、实质性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而欺诈之故意的举证责任则应按照举证责任倒置原则预先分配给对方当事人承担, 如果对方当事人不能证明其不具有欺诈故意, 则推定, 有欺诈故意。③这样设计的理由在于, 欺诈故意是一种主观心态, 只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人才真正了解, 外部的人无法确凿地得知, 当行为人无法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故意时, 推定其有欺诈的故意也更为合理。

2.5 银行的兑付和拒付提示选择权

《规定》并没有对银行的选择权做出规定。关于银行选择权的必要性和作为权力存在的可行性已经在上文论述, 此不赘述。本文在此建议在完善《规定》之时可以对银行的选择去作出明确的规定。

3 结语

综上所述, 《规定》的制定有一定的先进性, 但同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欺诈的认定是欺诈例外原则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步, 因此务必要在完善信用证时明确欺诈认定的标准。同时也应该完善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举证责任的分配等等的问题。《规定》尽管有其不甚合理之处, 但是在2006年以来在信用证纠纷的处理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对《规定》的完善犹如不断的打补丁, 并非长久之计。及早制定完备的单行法不仅可以解目前捉襟见肘的困局, 而且可以规范信用证交易, 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助推器。

注释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 2006-1-1.

2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 2006-1-1.

浅议信用证欺诈及其救济方式 篇10

一、信用证欺诈的含义

1. 信用证欺诈的概念

对于信用证欺诈,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纵观信用证的运作流程和相关理论, 笔者认为, 尽管在信用卡结算过程中发生的欺诈方式十分复杂, 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也可能牵涉其中, 但从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特殊性出发, 应当认定信用证欺诈主体主要是受益人。据此, 笔者对信用证欺诈的界定为:信用卡欺诈是指受益人在不履行合同或者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况下, 利用银行在审单程序中缺乏实质性审查的漏洞而采取的通过伪造单据或者在单据中做虚假陈述等方式提交表面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从而获得款项的行为。

2. 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

(1) 受益人未交付货物而通过伪造单据实施的信用证欺诈。卖方没有货物或者无法交付货物, 则不可能持有相应的单据, 在这种情况下, 卖方往往通过伪造全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以取得货款, 主观上有明显的欺诈故意。

(2) 受益人因货物不符而通过在单据中做欺骗性陈述而实施的信用证欺诈。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瑕疵或者数量不足, 则此时卖方自行变更或与承运人合谋变更提单内容以提交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提单, 例如受益人以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3) 受益人通过倒签提单、预借提单的方式实施的信用证欺诈。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都是在货物实际装运日期与信用证规定期限不符的情况下, 卖方要求承运人在提单中更改装船日期以顺利结汇的行为。装运日期对于买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此也做了严格规定。因此, 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都可能对买方造成损失, 属于信用证欺诈行为。

二、信用证欺诈的救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1.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含义

所谓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是指银行在欺诈真实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突破信用证的规定拒绝承兑或者付款, 同时法院也可以以欺诈为由通过颁发止付令等形式禁止银行向受益人进行兑付。关于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法理依据, 主要是各国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则以及诚实信用原则。

笔者认为,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对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冲击, 如果滥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将对信用证结算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应当对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情形加以限制:一方面, 开证申请人的请求或起诉是启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前提。在信用证结算过程中银行不能主动介入当事人的基础合同, 同时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则, 只有当事人提起诉讼才可能通过颁发止付令的形式保障原告利益;另一方面, 对于受益人存在欺诈的事实, 开证申请人必须在合理期限内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明。

2. 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规定

我国确立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规定》第八条将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以及受益人和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等情形纳入了信用证欺诈范围。同时《规定》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设置了欺诈存在时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的条件和程序,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对完善我国信用证欺诈救济制度的建议

1. 明确信用证欺诈的标准

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只是概括性地列举了三种欺诈模式, 但是对于信用证欺诈的界定却缺乏明确规定, 对此, 有学者主张应当参照美国的“实质性欺诈”标准。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并建议将“单据中的虚假成分必须对交易本身具有实质性意义”作为认定实质性欺诈的标准, 即一方当事人伪造单据等欺诈行为背离了交易目的, 对交易本身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则可以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予以救济。若受益人的欺诈行为如果对交易并不存在实质性影响, 则买方只能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而不能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2. 注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信用证交易中如果卖方实施了欺诈, 但是第三人支付了相应对价成为正当持票人向银行提交单据, 则不宜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理由如下:一方面, 善意第三人在不知道欺诈存在的情况下已支付相应对价, 如果此时银行以欺诈例外原则对抗第三人则违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另一方面, 如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则很有可能影响其参与信用证业务的热情, 不利于信用证交易的发展。因此, 在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时, 应当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当然如果第三人明知欺诈情况存在恶意要求付款依然可以通过欺诈例外原则予以救济。

3. 增加对银行拒付义务的规定

我国目前的司法解释中没有涉及银行的义务。对此, 有学者主张应当确立银行拒付义务。笔者认为, 在信用证交易中, 开证行作为中介方, 如果能够在审单过程中知晓欺诈并采取相应措施, 则可以有效地遏止欺诈的发生, 银行拒付也可以免除司法救济带来的诉讼成本, 将银行拒付义务纳入法律规定具有现实意义。同时, 如果银行在明知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依然不顾申请人的利益予以兑付, 将有悖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善良原则, 对银行信誉也会造成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采纳银行拒付义务具有合理性, 同时应设置银行拒付的条件:第一, 申请人提出欺诈的时间应当是在银行审查单据尚未付款期间。第二, 申请人请求银行不予兑付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以充分证明欺诈事实存在。第三, 申请人应当在一段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据。

摘要:信用证的独立抽象性原则会引发信用证欺诈风险。许多国家采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进行救济。我国在确立欺诈例外原则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其适用条件, 设置银行拒付义务, 同时注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关键词:银行,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参考文献

[1]蔡磊刘波:国际贸易欺诈及其防范[M].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谨防信用证项下之海运欺诈 篇11

由早前的一起震惊东南亚的海运欺诈案件中,可见国际骗子的非凡手段:一家菲律宾公司向某英国公司购买一批价值近200万美元的尿素,在乌克兰港口装上中国香港船务公司所属的一艘货轮。按照正常的航行时间,从乌克兰到菲律宾港口只需1个月时间,但历时4个月,货轮仍未到达目的港。

之后才得知,英国公司早已根据菲律宾方面开立的信用证从银行提走了货款。货物失踪后,菲律宾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查寻,发现货轮从乌克兰港口出来后根本没有驶往菲律宾,而是驶向了中国湛江港,到港后,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到岸价卖于一家中国香港公司。很显然,是卖方与承运人勾结,通过伪造提单,以“一物两卖”的方式实施欺诈。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菲律宾公司长时间没有收到货物就应该通知银行暂缓付款,银行为什么还要付款?银行对伪造的单证难道没有审查的义务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信用证付款方式的特点。简单地说,信用证付款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虽然为卖方结汇提供了银行信用的保障,却给买方带来付款后取得虚假单证的风险。信用证付款方式将货物的买卖转为单证的买卖,具体流转方式如图1。

卖方在第4步时就可以取得货款,而卖方获得货款的前提只是向银行提供与信用证相符的相应单据。依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信用证是独立于货物买卖合同的,银行在付款时只需要审核卖方提供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相符,即所谓的“单单相符”和“单证相符”,就应付款。

同时,依照UCP600号的规定,银行对欺诈的文件是不负责任的,也就是说银行只对单证的表面相符具有审查责任,而不具有进一步的调查义务。然而正是利用了信用证付款方式的这些特点,一些骗子才有机可乘。结合海运实践和上述典型案例,可以大概归结出国际骗子利用信用证进行海运欺诈的惯用手段。

单证欺诈

伪造单据。出口商在根本无货或拟虚假交易的情况下,会伪造信用证所要求的全套单据向银行议付货款。依国际惯例,进行单证买卖只需3种基本贸易单证,即卖方发票、装船提单和保险单。发票是卖方公司的,很容易伪造。提单可以从航运公司取得空白提单,填上内容并伪造一个船长的签名即可。保险单只要去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就会出具一个真正的保险单,而不会检查投保人是否有货。买方按照贸易合同规定支付了货款,等拿到提单去提货时,才发现了卖方所提供的各种单证纯系伪造,根本没有货,也没有装船,纯属诈骗。

利用非法提单。主要是通过预借提单、倒签提单或保函换取清洁提单进行欺诈:预借提单是指在海运货物尚未装完或根本未予装船的情况下,应托运人的请求,由承运人提前签发的提单;倒签提单是由于货物的实际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的日期,出口商为了不影响结汇,要求承运人按信用证要求的装船日期签署的提单;托运人交付承运人的货物在主要标志、件数或外表状况存在不良的情况下,由托运人出具保函而让承运人出具清洁提单,以便顺利结汇;保函的基本内容是由发货人承担承运人因签发清洁提单而受到一切损失。由于这种保函侵害了不知情的收货人的利益,具有欺诈因素,因此,在实际中,法院并不认可保函的效力。以上3种行为都是卖方通过与承运人勾结一起欺骗银行,从而获得货款的不法行为。

船东欺诈

卖方将货物装上船后,货物的风险自越过船舷开始就移转给买方。如果船东是见利忘义之徒,买方很可能面临船东欺诈的危险。

一物二卖。这种情况一般是卖方和承运人勾结,如同在上述案例中,卖方先与买方签订出口合同,也完成实际装船,获得真实单证后向银行结汇,但是却早已联系了第二个买家,指示承运人在出港后改变航向,卖于他人,另获得一笔收入。

谎报事故。某些承运人利用货物在海运途中可能遭遇的风险,谎报事故,声称货物灭失,然后将货物转手倒卖。买方收不到货物即向保险公司索赔,最终的受害人是保险公司。这也是常见的海运诈骗,往往是船长、船员勾结进行,甚至船东或卖方也极有可能参与共同作案。

应对措施

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海运欺诈,企业难道就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商业自古有风险,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是企业参与贸易的必备素质,但正所谓防不胜防,国内企业还是要小心谨慎,防患于未然:

重视对贸易方的资信调查。这种调查可通过驻外中资银行、民间团体和有往来的其他公司进行。同时,在寻找卖主时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对报价较低的卖方反而要特别留心,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贸易的基础永远是“等价”二字。如果卖主存心骗人,他的报价自然很低,因为他没有成本;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低价引诱买主上钩。

慎重选用贸易条件。目前我国进出口货物多采用FOB、CIF和CFR贸易术语。为此,外贸公司应认真了解和选择,尤其是在使用我方无法控制船舶的CIF和CFR等贸易条件进口时,必须对卖方和承运人及租船人的资信状况有细致的了解,必要时可在合同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以防上当受骗。如:(1)要求卖方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如一流大银行、公证商行或国际性商会等的书面凭证。(2)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贸易合同适用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院管辖。这样,一旦出现事故,可以在我国进行解决,尽可能减少因对外国法律的不了解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和麻烦。

委请第三方监督或检验。为防止国外卖方与船方勾结,共同欺诈买方,在货物装运前,可以委请当地的有关机构对货物进行检验,并在跟单信用证上注明出具检验证书的机构及其名称。同时也可委请独立的第三方对承运船舶是否按提单日期装船,按签发提单上列明的货物装船等进行监督和证实。相应地,在信用证规定的议价条件中,除了前述3种基本单据外,可再加上这些检验的文件,增加卖方伪造单据的难度。

另外,在欺诈已成事实,即买方确定收货无望,而卖方则用伪造的表面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办理议付时,尽管银行可以付款而不负责,但买方要懂得利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买方能证明卖方确有欺诈行为,可以向法院申请禁止银行对信用证付款的止付令。

信用卡欺诈 篇12

非现金结算时代中, 银行的作用举足轻重。进出口双方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一定风险, 而银行信用的介入大大降低国际贸易的商业风险。如今银行参与的国际结算方式主要包括汇款、托收及信用证。其中, 以银行信用为特征的跟单信用证支付方式是国际结算领域中最重要的贸易结算方式。

信用证 (Letter of Credit, L/C) 是银行 (开证行) 根据进口方 (开证申请人) 的要求和指示, 向出口方 (受益人) 开立的, 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 即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日期, 对出口方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保证文件。立的有条件的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的书面文件。2007年最新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UCP600》) 第2条对信用证的定义是:信用证指一项约定, 无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 该约定不可撤消并因此构成开证行对于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

二、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

根据以上信用证的含义, 我们可以发现信用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独立抽象性原则。该原则一方面使得银行不容易陷入进出口方基础交易纠纷中, 另一方面以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让受益人获得可靠的支付保障。

(一)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 (Abstrac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letter of credit) 使得银行承担绝对的付款责任, 开证行不得以基础交易出现问题或开证申请人破产倒闭或丧失清偿债务的能力而拒付货款。《UCP600》重申了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 具体含义如下: (1) 信用证与其依据的基础交易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交易。尽管信用证的产生基础是基础交易, 但是信用证一旦开出, 信用证关系较基础交易关系就具有独立性; (2) 即使信用证与基础交易合同有一定得联系, 但也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在信用证实践中, 往往出现信用证的内容与部分基础交易合同一致的情形, 但这并不意味信用证的效力受到基础合同的影响; (1) (3) 受益人在主张权利或者抗辩中不得借助基础交易的关系。UCP600第四条b款指出:受益人在任何情况下, 不得利用银行之间或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契约关系。这意味着, 开证行对受益人的付款义务独立于受益人在买卖合同项下的履行, 即使受益人违反了基础合同规定义务, 只要受益人提交了符合信用证规定条件的单据, 开证行就必须付款。

在我国, 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 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四厅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5条指出:开证行在作出付款、承兑或者履行信用证项下其他义务的承诺后, 只要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之间在表面上相符, 开证行应当履行在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内付款的义务。当事人以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交易提出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表明我国支持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运用。

(二) 抽象性原则

“抽象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Strict Compliance) 使得受益人在向银行提供表面符合信用证的要求的单据后, 开证行就必须付款, 而至于单据的真实性银行则不负责任。UCP600重申了信用证的抽象性原则, (2) 表明信用证交易的对象不是货物本身, 而是能够请求交付货物的单据。UCP600在其34条进一步规定:银行对任何单据的形式、充分性、准确性、内容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 或对单据中规定或添加的一般或特殊条件, 概不负责;银行对任何单据所代表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履约行为的描述、数量、重量、品质、状况、包装、交付、价值或其存在与否, 或对发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收货人、货物的保险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诚信与否, 作为或不作为、清偿能力、履约或资信情况, 也概不负责。由此可见, 银行处理的仅是单据业务, 其对单据所涉货物的一切情况概不负责。

“独立抽象性原则”对于保护信用证作为贸易融资工具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坚持此原则, 作为主要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信用证才能发挥其融资的功能。但不容忽略的是, 由于“独立抽象性原则”下信用证独立于基础买卖合同, 银行坚持以单证表面相符原则审单并以此作为对外付款的唯一条件, 这就为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欺诈提供了方便。

三、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一)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含义

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 信用证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加入了银行信用, 被亲切的誉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尽管千好万好, 信用证终究逃脱不了事物两面性的定律。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证内在机制, 屡屡实行欺诈行为, 严重扰乱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信用证欺诈案例的频繁凸显出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制度缺陷, 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对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进行软化成为信用证制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指银行在一般情况下遵循信用证交易独立性的原则, 如果确有证据证明存在欺诈行为, 银行可拒付货款或承兑汇票, 买方也可要求开证行拒付, 或向法院申请颁发禁止支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根据以上定义, 在运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前, 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信用证欺诈。

(二)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中欺诈的含义

《UCP600》中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证欺诈。学理上, 信用证欺诈包括虚假单据欺诈和基础交易欺诈。虚假单据欺诈是指提交的单据事实上并非单据表明的签发人所签发, 或虽为单据表明的签发人签发, 但其交单时单据上的记载已与签发人之记载不同。 (3) 基础交易欺诈, 又称“记载不实单据”或“欺骗性陈述单据”, 是指单据本身系由其表明的签发人签发, 且其记载未经不法变动, 但是签发该单据时签发人所作的记载内容与货物事实不符。有学者指出, 伪造、变造信用证下要求的商业单据或故意提供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单据是信用证欺诈的共同特征。

在我国, 《规定》第一次通过列举的方式对信用证欺诈进行定义。信用证欺诈包括四种类型: (1) 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 (2) 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 (3) 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 而没有真实的基础交易; (4) 其他进行信用证欺诈的情形。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 保护善意交易方的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例外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确立对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具有积极的利益, 但在实践中银行方往往很难预估信用证欺诈是否存在, 特别是基础交易欺诈。如果银行已经完成承兑或付款义务, 而开证人又成功申请法院支付信用证款项, 那么银行的利益就无从保障。为了保护善意银行方的利益, 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基础上, 欺诈例外的例外的做法有利于维护信用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制度。

早在确立“欺诈例外”原则的美国1941年Sztejn v.Henry Schroder Bankong Corp.案中, 法官就认为, , 如果开证行在接到卖方欺诈的通知之前已经支付了汇票, 只要银行在支付之前已经履行了合理的注意义务, 即使票据是伪造或欺诈的, 那么它也应该受到保护。

为了充分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经济利益, 借鉴英美国家经验, 我国《规定》第10条强调指出, 人民法院认定存在信用证欺诈的, 应当裁定中止支付或者判决终止支付信用证项下款项, 除非出现以下法定情形: (1) 开证行的指定人、授权人已按照开证行的指令善意地进行了付款; (2) 开证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权人已对信用证项下票据善意地作出了承兑; (3) 保兑行善意地履行了付款义务; (4) 议付行善意地进行了议付。

五、结束语

一般而言, “欺诈例外”是对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否定, 因为根据独立抽象性原则, 开证行在审查单据时必须仅以单据表面上是否和信用证的条件或条款相符来决定是否承兑, 而不必考虑单证是否真实或与合同内容相符。而“欺诈例外”原则要求银行承担审单责任外, 还要顾及单据以外的基础合同, 因此“欺诈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独立性原则。同时, 我们认为虽然“欺诈例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 但它在打击信用证欺诈问题上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欺诈例外”在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上与独立性原则具有同一性。

此外, 为了保护信用证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各国在确立“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同时又实施了“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

“独立抽象性原则”、“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这三项原则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既维护了信用证赖以发展的制度基础, 又有效控制了信用证欺诈行为, 同时还兼顾了善意第三方的利益, 它们成功平衡了信用证各方当事人的风险分担。

摘要:“独立抽象性原则”对于保护信用证作为贸易融资工具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容忽略的是, “独立抽象性原则”为不法分子进行信用证欺诈提供了方便。信用证欺诈问题严重扰乱国际贸易正常秩序。在遵循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基础上,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被各国普遍接受。但各国基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考虑,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得到确立。这三者共同保障了信用证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

关键词: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信用证欺诈,善意第三人,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例外

参考文献

[1]伏军.英美信用证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

[2]郭瑜.论信用证欺诈及其处理.法学, 2000, (10) .

[3]李金泽.UCP600适用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 2004.

[4]项义军, 吕佳.国际结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母乳喂养质量下一篇:日语授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