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

2025-01-04

科技社团(共11篇)

科技社团 篇1

一、引言

作为非政府组织重要形式之一, 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 在促进科学共同体的学术交流活动, 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社团 (学会、研究会) 绩效是会员凝聚力、业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发展前景的综合反映, 不仅是科技社团自身非常关心的问题, 也是社团管理部门和社团捐赠出资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 运用现代非营利组织有关理论和评价方法, 建立科技社团评价指标体系, 对提高现代科技社团运行绩效, 引导科技社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内涵

内部运作流程与方式被视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黑箱”, 而绩效评价主要是解剖组织“黑箱”的一种行为 (Bernd Helmig等, 2004) 。周志忍 (2007) 指出组织绩效评估应以组织使命和法定职责为中心, 即绩效评价目标与组织使命保持高度一致, 绩效评估指标与组织的任务高度相关。王锐兰 (2005) 提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基于合适指标体系对整体运营效果进行的概括性评价, 旨在揭示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绩效评价是对组织目标完成能力的评价, 而科技社团绩效评价是以科技社团的履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因此, 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是对主要四种履职能力的评价, 即对社团引领科技发展能力的评价、为会员服务能力的评价、推动社会理解科学能力的评价以及社团自立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引领科技发展的能力是科技社团的核心能力, 是现代科技交叉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社团的会员尤其是高级会员中, 很多都是具有高级职称、较高学术水平或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 同时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对学会个人会员问卷抽样调查, 学会会员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说明科技社团成员或会员的来源及其专业能力和地位, 是科技社团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基础, 也是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会员服务的能力是科技社团凝聚力的体现, 是能否吸引高素质会员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社团绩效评价重要内容的为会员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信息类服务、奖励类服务和增值类服务。对科技社团的会员服务能力评价, 有助于科技社团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关注自己的“客户群”。

推动社会理解科学的能力是科技社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公众, 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和水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来提高现代科技社团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有助于科技社团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 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因此该项能力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自立和发展的能力是科技社团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表征, 反映科技社团的成熟度。科技社团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 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具备足够自立和发展能力是服务会员、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的物质支撑。对科技社团的自立和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有助于科技社团更加关注自己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进科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三维系统

绩效评价的主体, 即“由谁来评价”的问题, 是绩效评价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它决定了绩效评价的依据、原则、模式、内容的选择。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管理部门、会员群体、社会公众和科技社团本身, 分别对应于引领科学发展能力、为会员服务能力、推动社会理解能力与科技社团自立发展能力的评价内容, 综合对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进行评价, 构成如图1所示的“目标—内容—主体”的三维评价体系。

其一, 管理部门与引领科技发展能力评价。科技社团管理部门是对科技社团依法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的组织, 科技社团引领学科发展能力的评价主要由管理部门展开, 即科技社团绩效信息、评价指标得分应从管理部门获得, 反映学会对国家科技发展目标 (即对社会科技贡献) 的完成情况, 主要包括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引领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引领科技转化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其二, 社团会员与会员服务能力评价。现代科技社团会员群体执行对会员服务能力的评价任务, 因为会员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 其需求更多的来自专业科技信息的获取、科研的新进展以及论文发表平台等方面, 这就要求科技社团要在以上方面为会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同时这些需求内容也构成了服务能力评价的核心。

其三, 社会公众与推动社会理解能力评价。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成为科技知识的“弱势群体”, 要求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高公信力的科技团体在科学普及工作中发挥作用。公众作为现代科技社团科普直接受益者, 最具资格来评价其推动科学的社会理解能力, 这种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科技社团获取必要社会捐赠和政府经费支持。评价内容以科普讲座、科普宣传、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为主。

其四, 社团自身与自主发展能力评价。科技社团自立和发展能力评价主要是从社团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的, 既可通过其动员会员的人数、筹建发展经费的能力来度量, 也可通过其争取各类组织提供的社会捐资、委托的课题研究的能力等来评价, 也可以通过考察科技社团的基本条件、发展能力、经费筹集和使用等方面来进行。

四、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四维指标体系

通过对科技社团绩效内涵的分析, 依照现代科技社团评价主体的特征, 以四种履职能力为评价内容, 建立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四维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现代科技社团绩效为一级指标, 通过引领科学发展能力、为会员服务能力、推动社会理解能力与科技社团自立发展能力四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反映, 三级指标包括:基本条件 (A1) 、组织管理 (A2) 、社会服务能力 (B1) 、社会影响 (B2) 、经费 (C1) 、业务活动 (C2) 、经费筹集与使用 (D1) 、发展能力 (D2) 。如表1所示的四级指标设计, 旨在全面反映三级指标所体现的现代社团绩效能力与绩效现状, 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主体对四级绩效指标评分的可行性。

五、结论

按照现代科技社团发展理论和实践, 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归根结底是一种科技社团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社会贡献的评价, 基于此本文提出从引领科技发展能力、为会员服务能力、推动社会理解能力与社团自立发展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 四维度评价内容涵盖了科技社团的主要职能, 反映了科技社团的运行绩效。本文设计了以科技社团绩效为目标, 以四种履职能力为内容, 以管理部门、会员、公众与社团自身为评价主体的“目标—内容—主体”评价体系, 并四个评价主体与四种能力评价内容彼此对应, 既有利于获取最真实绩效信息又便于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从而设计出能够综合反映现代科技社团绩效的四级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框架指引、内容与指标支持。当然, 由于科技社团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 评价的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检验。

摘要:本文剖析了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内涵, 指出现代科技社团四种履职能力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设计了“目标—内容—主体”的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系统, 并揭示了评价系统的运行过程, 最后构建了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四维指标体系。

关键词: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Bernd Helmig, Marc Jegers, and Irvine Lapsley, Challenges in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Research Overview.Vol-un-t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15[J].No.2.June 2004.

[2]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0) .

[3]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4]姚宝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讯, 2006 (1) .

[5]李建军、王鸿生:科技社团评价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性指标[J].学会, 2008 (6) .

科技社团 篇2

第一章

第一条:社团名称:科技社。

第二条:社团宗旨:交流、团结、创新。第三条

本社团是在学院辅导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由在校同学以及其他同学自愿参加组建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实现学习和生活娱乐两不误,使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及时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并学会适应社会;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第四条:社团宗旨

1、宣扬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全面贯彻 “知识、能力、人格” 三位一体的方针,引导同学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2、通过授课与实践等有关的活动使大家对单片机社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同学们的了解社团、熟知社团;培养同学们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做好迎接社会挑战的能力;另外通过一些科技影片达到宣传科技目的;通过一些专业老师的讲座帮助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

3、社团活动自觉遵守纪律,维护校园环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五条

社团要维护本章程的尊严,社团的一切规章、条例和决定都不得与本章程相抵触,社团的组织机构和成员活动都必须遵照本章程。本社团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第六条

社团接受学院团委的领导,并在团委领导的指引下工作,日常工作实行轮流值班原则。

第二章 社团管理制度

第七条

本社团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是社团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修改章程;

(二)审核、通过本社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三)筹备召开社团的社员代表大会;

(四)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副社长及其他主要负责人的委任;

(七)领导本社团各机构开展工作;

(八)决定其他重要事项。第八条

本社团管理机构设社长一名、副社长二名,社委若干,本社团管理机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精通本社团工作,有一定组织能力;

(二)思想积极上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学习上勤奋刻苦,成绩优良;

(四)工作上积极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

第三章 负责人义务

第九条

本社团负责人均通过民主方法选举产生的。社团部有权对各负责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方面),负责人政治方面出现问题,或社团工作出现严重问题,撤消负责人资格由社团重新民主选举。第十条

社团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

1、服从学生处、团委的领导。

2、定期召开例会并制定本社团的规章制度、活动计划。

3、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各项活动。

4、负责开展各项活动,并做好工作记录及活动总结。

5、培养推荐社团接班人,做好负责人换届选举工作。第十一条

社团负责人的退出和除名:

1、学生毕业离校,自动退出社团。

2、根据本人自愿原则,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即可退出社团,取消组织成员资格。

3、有严重影响社团名誉行为的成员,违反工作制度以及违法乱纪等破坏徐海学院名誉、触犯法律的组织成员立即除名。

4、不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不积极主动的成员,经社团管理机构研究可予以开除。第十二条

副社长协助社长处理日常工作,做好分工负责的各项工作,社长不在时,代理社长工作。

第四章:社团例会

每周去院社团联合会开会以及召开系部社团例会,将院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要求及建议及时的传达给各社团,监督社团活动。

第五章:社团评优

每个学期的期末,团总支和学生会社团部会根据社团的考核条例,参考本学期社团举办活动的意义、影响、参与度和参加会议情况等方面的成绩综合考评,评出“优秀社团”、“精品社团”、“优秀社员”若干,并给予奖励。

第十三条

我国科技社团的引才之路 篇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社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已达198个,学会所属分支机构3228个,会员人数约为411.4万人,成为世界第一大科技社团。

科技社团人才多、覆盖面广,一直以来承担了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吸引外国人才和智力为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使命。各科技社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各自特色与学科特点,探索出多彩的引才之路。

举办国际会议汇聚各国英才

国际学术会议一直是我国科技社团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吸引国外人才来华开展智力交流的重要途径。这一功能在官方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尤为明显。比如,1989年我国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实行所谓“制裁”,停止了许多科技领域的官方合作。而由科技社团组织的多数国际科技会议照常在我国举行,科学家之间的往来照常进行。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的一年半时间内,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在国内举办了13个各种规模的国际会议,接待了2000多名各国科技人员来华开展智力交流,加速了我国同国外官方科技合作关系恢复的步伐。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社团通过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开展人才跨国间短期交流日益频繁。2002-2009年8年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通过组织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吸引25万余名境外人士来华参会,境外人士占参会总人数的32%。国际性学术会议已成为我国科技社团吸引境外科技工作者、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的最大亮点。

1993年,陈省身与另一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江泽民主席接见时,正式提出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在中国举办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中国国家领导叭的高度重视。

1998年,中国数学会在国际众多申办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99票的优势赢得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办权。2002年,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01个国家的4000多名数学家参会。其中外国数学家2000A左右,包括l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6位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获得者。来自国内外的数学家,向大会提交了1458篇论文。除了主会场历时9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外,会议前后还在中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越南的32个城市(中国的26个城市),召开T46个卫星会议。这是科技史上中国数学家和外国数学家参与智力交流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

中国数学会成功承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借助会议这个国际化平台,吸引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数学界的顶级专家来中国开展智力交流,促进了中国数学界与世界数学界的成功接轨。

大会期间,大师云集。被称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斯蒂芬,威廉,霍金来到中国作学术交流,无数想一睹科学大师风采的听众在领票处排起长龙。

74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天才数学家、博弈论创始人小约翰,福布斯-纳什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作题为《通过代理来研究博弈中的合作》的公众报告。纳什的名字是因为那部描写他传奇人生并获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心灵》才被大众知晓的,又因为他来北京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而被中国人关注。大会结束后,纳什访问了北京高校,并与中国大学生交流学术心得。

92岁高龄的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担任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名誉主席,为此次大会的召开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吸纳国际成员打造“国际团队”

科技社团最为直接的人才智力资源是它的会员,其中的国际会员又是连接中外科技界的天然纽带,对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我国科技社团吸纳国际会员工作重新起之民

在吸纳国际会员方面,由我国科学家发起成立、本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科技社团优势明显。比如常设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际动物学会,其外籍会员约占会员总数的64%;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并联合国内外相关机构成立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汇集了世界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与科技工作者,其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由来自12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26位学者组成,学会创办的《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编委会由来自14个国家的18位专家组成,作者遍及24个国家。我国的国际科技社团数量不多,但是这些社团的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

中国科协所属198个全国学会,目前34.30%经拥有国际会员。

又比如,中国化学会除了吸收海外会员、设立海外分会外,从2009年开始,该会还制定了荣誉会士制度,把那些曾经为推动中外化学界学术交流做出贡献的国外优秀科学家吸收为荣誉会士(Hoiorary Fellow),邀请他们出席中国化学会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迄今已经有16位国际顶尖的化学家成为该会荣誉会士。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查尔斯·李波(Charles M.Lieber)教授是中国化学会16位荣誉会士之一。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前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纳米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被美国科技新闻评选为国际十大科学重大进展之一。

李波教授对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门下的精英弟子里中国学生超过25人,占到了近七成。这些高层次科学人才活跃在纳米科学领域前沿,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纳米材料界的中坚力量。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戴洪杰教授、清华大学“973”首席科学家范守善院士、中国国家纳米中心的方英博士和宫建茹博士。纳米技术领域杰出的华人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也出自李波教授的门下。

2009年,在李波教授的帮助下,武汉理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一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双方未来几年将在生物纳电子界面、纳电子探测器、新型纳电子细胞等新型纳米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加强合作,并承担一批国家和中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李波教授受邀担任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

冶学严谨的李波教授之所以对中国学者情有独钟,缘于一名中国学生。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吴姓学生报考了他的博士生,这位学生的年龄比他还大10岁,但学习劲头十足,对科学的执著、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渐渐地,多年的默契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他成为中国学子的“伯乐”,他团队里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于中国学生成为了他现在科研团队的主力。由于贡献突出,李波教授曾于2009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加强访问交流推动人才流动

在官方渠道尚未打开时期,我国科技社团与海外利技机构开展友好访问交流,用民间平台承担了很多政府或

官方机构的职能。比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松动,我国政府首批派往美国进行科技交流访问的就是以中华医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等民间科技社团名义派遣的代表团。

在为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中,有相当一批最初都是通过科技社团的访问交流方式开始接触建立联系后引入国内的,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与地膜覆盖专家石本正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原正市作为日本北海道农协成员,1979年第一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的成果之一,就是促成了一个新的跨国科技社团组织诞生。第二年,这个名叫北海道一黑龙江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的组织正式成立。原正市作为志愿者,被该协会再次派遣到中国指导水稻栽培,从此开始他人生最辉煌的历程。自1982年至2002年20年间,原正市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足迹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为提高中国水稻产量做出了杰出贡献。经过多年努力,该技术从东北地区推广到华中、华南地区,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亿多亩。仅上个世纪90年代,该项技术就为中国累计创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为上述贡献,原正市受到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专门接见,日本天皇访华期间还受到天皇的单独召见。

石本正一作为外国专家被引进到我国,也是中国农学会对日本进行访问交流的成果。1978年10月,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马凌访问日本,接受日本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事务局长石本正一推荐和赠送的地膜及技术资料,后经试验,在中国国内迅速推广应用。石本正一应邀往返中国近百次,来华介绍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Rl996年,我国每年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多万亩,居世界首位,以前一年只能种两季的蔬菜地,运用地膜覆盖技j<--年最多可以增加到20季,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官方渠道的不断扩大,一些政府组织的出访团组如今已经不再需要用民间科技社团的名义进行,我国科技社团与国境外机构组团互访过程中,所承担的官方职能渐渐淡出。但是,科技社团的跨国互访交流活动并没有停滞,而是更加频繁。根据年鉴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9年间,我国通过科技社团渠道吸引国(境)外来访119479A次,其中国外来访100232人次,境外来访19247人次;通过科技社团渠道派往国(境)外访问共48267A次,其中派往国外36130A次,派往境外12137人次。通过交流访问,科技社团引进了一批5<--批的海外专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数十年来,我国科技社团积极探索,大力吸收、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成效显著。然而对比国外知名的科技社团,我国科技社团在引才引智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科技社团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偏低,调动国际一流智力资源能力有限。目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仍有65.7%没有国际会员,即便拥有国际会员的社团,国际会员数量很多都还在个位数,最多的也就数百人。而拥有40万会员的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拥有10多万海外会员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是中国会员的数量就达9000多。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IEAust)也拥有5000名海外会员,海外会员中就有1600A来自香港。

科技社团 篇4

1.1 社团内部管理松散, 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社团本身就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等特点, 且大多数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 结果造成内部管理松散, 难以形成完善的机制, 导致社团缺乏稳定性。此外, 社团成员存在很大流动性, 成员在社团中受制度约束力较小, 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创建了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但往往流于形式, 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团制度的缺陷。例如:西农礼仪形象协会曾举办较多精品活动, 并两度被评为十佳社团, 但由于社团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更多的是靠发起人热情及成立初期学校对社团的支持, 近两年出现无人愿意担任社团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 社团管理干部实际只有1人, 社团会员也只有5人, 社团面临被注销的困境。

1.2 社团文化缺失, 凝聚力不强

虽然各社团逐渐重视社团文化建设, 但往往对社团文化的内涵较为模糊, 大部分社团将本社团文化简单地确定为家文化, 不具特色, 也不能形成较好的凝聚力;社团负责人对于社团文化体系构建方法缺乏了解, 对于社团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感到力不从心。社团凝聚力较差, 人员流失严重, 社团会员大都随意进出, 未能承担其在社团的责任, 社团干部及会员缺乏交流, 往往刚入社时能够积极参加社团举办活动, 一学期结束后对社团热情直线下降, 这些问题是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 极大地影响社团的发展。

1.3 社团活动缺乏内涵, 活动资源有限

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是形式多样的, 但活动内容总体上层次较低缺乏新意, 活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根据对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五所大学社团调查数据, 36.0%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参差不齐, 难以评价”, 26.0%学生认为“表面热闹, 没有意义”, 25.5%的学生认为“单调枯燥、缺乏创意”。同时, 社团活动质量直接影响社团成员能力的提高, 调查显示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仅占38.2%, 15.1%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提高”。

1.4 社团缺乏科学指导

从整体来看, 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自团委或辅导员, 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其他学生组织的管理, 而辅导员主要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 因此, 有指导老师即使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与能力, 但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长期聘请专业人士做专门指导, 又缺乏一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难以实现。

1.5 社团干部素质良莠不齐

有很多社团干部在担任负责人之前缺乏历练, 往往出现“大一部委、大二会长、大三卸任”的现象, 负责人之间缺乏有效传承。社团干部往往在工作初期积极性较高, 但当他们觉得社团工作不能带给自己荣誉或是意识到社团工作开展困难时, 他们就会选择离开, 社团也会逐渐走向没落。

2 高校社团建设对策

2.1 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社团外部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社团管理制度, 避免多头管理, 责任不明, 管理不畅的局面。其次要加强社团内部制度建设, 要不断完善社团章程、社团成员管理、活动组织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特别要建立起以社团会员为主体的自我监督体系, 避免出现损害会员利益的情况。在制度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 根据社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改进, 避免许多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

2.2 加强社团人才建设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团干部激励机制, 对优秀的干部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 宣扬先进事迹, 从而提高优秀人才积极性, 激励社团干部认真负责地进行社团工作。第二要在社团内部建立民主的干部选拔聘任制度, 对于优秀社团干部破格任用, 同时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 避免出现因社团负责人的毕业而不能正常运行甚至解散。另外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社团干部的系统培训, 提高他们专业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此外要搭建社团干部交流平台, 鼓励各社团干部互相交流学习。

2.3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首先, 要重视对社团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氛围。其次, 围绕社团宗旨, 充分利用社团徽标等文化符号,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构建具有社团特色的文化。另外, 还要注重社团文化的培育与宣传, 加大对品牌社团的支持力度, 利用网络、公告栏、刊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 充分发挥优秀社团的示范作用, 促进广大社团文化建设。例如:西农向日葵爱心社以“奉献爱心, 完善自我”为宗旨, 会对每一位新会员讲述社团历史与发展并阐述会标的意义, 同时开展动静态培训, 组织衣物资助、手语操等体现社团特色的活动, 形成了温馨自强的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向日葵文化。

2.4 加强活动设施建设, 加大支持与指导力度

首先学校要加大社团活动资金的投入, 把社团活动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中, 努力为社团提供办公场所与活动设备, 修建必要的学生活动中心, 同时有效结合资金、场所、设备的分配使用与奖励激励政策,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扶持中小型社团、奖励优秀社团。此外, 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社团的信息网络建设。通过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 提高社团活动信息交流与管理工作效率, 降低社团活动和管理的成本, 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 学校可以开辟社团网站, 通过网络渠道的宣传, 增强社团成员间的凝聚力, 提高社团影响力。针对社团指导老师形同虚设, 指导力度较弱不能满足社团需求的问题, 应加大学校相关政策支持,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选派有专长且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社团, 从而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对有效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笔者基于丰富的社团工作经验发现高校社团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社团制度流于形式、内部管理松散, 社团文化缺乏、凝聚力不强, 社团活动缺乏内涵、活动资源有限, 社团干部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 继而提出加强社团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团,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小兵.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代卉霞,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1) .

[3]余洪.大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2006.10 (3) .

科技社团工作总结 篇5

本学期的科学社团活动已经顺利结束,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合作探究学习能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

本学期开展了有关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等活动,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此次活动的乐趣,所以对科技小制作的兴趣更浓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辅导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各种能力比以前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现在都能通过对身边一些事物的观察,写出一篇科技短文,了解和掌握了许多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给他们创造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进行比较、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在活动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现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和现象时,会问为什么了,并想办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本学期的科学兴趣小组活动中更多的是收获,我们科技社团的作品在第25届滑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项获奖,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活动时会不注意卫生,随意丢弃垃圾;有的学生在活动前不能把活动时所需要的物品准备好。这些现象和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加以注意,努力争取,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这项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好。

科技社团 篇6

关键词:科技社团;继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从新的战略高度,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要求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2015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这为学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出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迫切需要科技社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开展继续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社团成员,主要是对各类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规模宏大,继续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例如美国继续教育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高等学校设立继续教育部门、大企业及机关部门组织的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面向本行业的继续教育;法国政府对继续教育曾进行过三次立法,成立职业教育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发展信息中心;英国成立了技术培训委员会,开设较高级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立许多继续教育学术团体,专门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面对现代的各种挑战,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形成了社会化、个体化、多格局、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而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各级科技社团发展、服务和管理会员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级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函授班、短期培训班、研讨班、高级研修班、学术讲座、专家论坛、学术研讨、国际交流、学习进修等。

科技社团具有其他部门难以替代的继续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社团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共同体,有着专业的理论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管理、专业的工作团队、专业的师资力量。二是学科齐全,几乎包罗了我国各个学科,符合继续教育市场日趋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三是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工作网络体系初步建立,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职能分工清晰、组织结构严密、调理顺畅的网络体系。四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五是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合作。

(三)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青海省科技社团主要包括各级专业技术学会和行业协会,这些社团大部分组织健全、活动规范、业绩显著,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他们是青海省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托力量。受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经济文化、人口素质、民族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海省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还较落后。科技社团在思想观念、人员素质、运行机制等上还与经济发达省份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社团联合各科研院所,通过汉藏双语学习资源建设,对社团会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实现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带动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民族地区技术升级和产业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是社团围绕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前瞻性问题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服务平台。组织内地一些科技社团与本省科技社团开展项目对接洽谈活动,结合青海资源优势,将太阳能光伏、中藏药种植加工业等资源丰富、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行业产业作为科技项目对接的重点,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根据近年来社团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的变化,支持社团在优势领域开展的继续教育特色活动,开展学会理事长或秘书长轮训或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讲课,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社团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情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依托分布在青海省各地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各州(市)科协、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基本覆盖了青海省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37份,回收率为94.4%。

(一)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45.1%,女性占54.9%;从民族来看,汉族占65.1%,少数民族占34.9%;从事职业来看,工程技术12.5%,医务工作者18.9%,科学研究人员2.9%,大学教师14.7%,中学教师14.9%,农业科技推广人员10.9%,科普工作者2.3%,科研教学辅助人员3.4%,其他19.5%。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已成为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骨干力量。

(二)科技工作者工作内容

青海省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类型多样,覆盖到了与科学技术工作相关的各个领域。详见图1。

(三)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调查结果从图2中可以看出,分别有27.2%和14.8%的科技工作者选择了缺乏相关训练和没有进行继续教育(二者合计达到42%),说明对一部分科技工作者而言,缺乏激励和经费是阻碍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是科技工作者工作中面临的最多困扰,科技工作者需要随时更新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更经常的培训,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将对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识、降低工作中的困扰起到很大作用。如图3所示。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社团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资源。作为科技社团的核心成员,知识老化、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亟需提升,迫切需要与现代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社团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对生产力推动力。对社团科技工作者开展继续教育,对其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青海省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社团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社团继续教育工作人员人才队伍,是非常迫切的。

三、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在评价继续教育对科技工作者是否有作用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了继续教育的组织者,也包括继续教育的对象,更包括对外部社会的影响,即环境。

通过对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分析,其评价体系可分为以下五个子系统。评价体系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一)领导与组织子系统

党和国家对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科技社团的各级领导有效地组织、推动和贯彻落实,必须让参与继续教育工作的全员意识能够完全确立和落实。因此,评价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状况是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评价的关键一环。根据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领导与组织的评价内容应包括:领导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科技社团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继续教育的组织结构和继续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对领导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水平的评价,主要考察社团领导是否坚持科学的办学方向,是否坚持贯彻党的政策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社团是否把继续教育作为社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社团是否有科学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方式。

对领导体制的评价,主要考察科技社团是否实行了以社团主席为主负责,各级部门精诚合作的继续教育领导体制;考察是否有必要的工作制度。

对组织机构的评价,主要考察社团是否有健全的各级继续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机构设置情况是否合理。

对继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评价,主要考察是否有专业的培训教师;是否重视骨干队伍的建设;是否重视队伍的再培养和培训;是否有具体的制度保证队伍的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

(二)物质保障子系统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而且经费、设施、场地等也是继续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应列为继续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物质保障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和继续教育设施与场所两个方面。

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否到位,对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十分关键。因此,对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评价主要包括:继续教育经费在社团总经费中是否占到一定比例、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等。

继续教育设施与场地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和社团实际情况,把科技社团的继续教育设施、场地列入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之中。主要内容包括:社团有无符合要求的学习活动场所;有无完成继续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资料和设备。

(三)实施过程子系统

对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的评价不仅仅是对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而且还要看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实施过程是继续教育工作最直接的部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对实施过程的评价更为重要。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工作具体的开展情况,调查研究及总结经验等。

(四)工作效果子系统

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要看过程,还要看效果。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能直接体现的还是继续教育对象的实际表现。

(五)继续教育信息系统建设子系统

建立全面、高效、即时的继续教育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相关信息,优化继续教育的资源配置,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价值效用。因此,继续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继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继续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效率、安全性等。

四、结语

民族地区科技社团的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社团成员,迫切需要各级科协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因此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定性定量的继续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继续教育的成效,对促进民族地区科技社团适应时代发展,提高会员整体素质,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政府转移职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开业,吕春雷,郭践识.对高等学校德育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2]姚广.企业财务系统的评价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08,(9).

科技社团 篇7

1科技社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涵与分类

科技社团是由国家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要工作内容,致力于建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自由、自愿、公益、公平的交流平台的非营利机构。对科技社团服务工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工作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属于科技社团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2014年1月1日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被划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层次。本文采用这一划分方法,将科技社团内部控制划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

单位层面是以科技社团组织机构为中心的各项决策机制的统称。业务层面是指以具体执行各项业务为内容或过程的统称。由科技社团自身运行特点决定,本文将业务层面又具体划分为事项型业务和作业型业务两类。

事项型业务主要包括科技社团服务于科技工作者中的各项流程性业务,主要有各项登记、咨询服务事项,行政审批类的服务事项等。作业型业务则包括科技社团开展的各项交流活动、科技宣传活动等独立开展的活动项目。通过进一步的划分类别,可以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分析内控风险点,让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本文所探讨的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是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下的作业型业务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

2科技社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2.1时代背景的需求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在经济处于低迷阶段时,企业趋向于内部调整,以期在繁荣阶段蓄势待发。近年来的内部控制空前繁荣,正印证了这一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国际上,2013年发布了COSO《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13)及其配套指南,将内部控制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国内2010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我国企业界率先掀起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篇章。2012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甘落后,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施行,与我国“打虎”行动内外呼应,内部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梳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外部通过“打虎”行动整治贪污腐败,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在经济增长速度以持续新常态为目标的前提下,着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等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科技社团作为新常态发展先驱力量的服务机构,服务于各种科技活动、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在科技创新的支撑及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服务效率,着力于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结果。

2.2政策导向需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体制改革要求各级政府还权、放权。基于此政策导向,社会各界社会团体适应改革发展需求,开始适当的承接政府下放的权限,承接部分政府服务职能。科技社团亦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承接了各项政府转移的职能及相应的社会化服务项目。随着科技社团职能扩展,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成为了必然。

此外,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逐渐进入内部管理规范阶段,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逐渐提上日程。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创新发展同样提出新常态、可持续性发展要求,那么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颁布的各项内部控制的法规均具有普遍性,作为执行具体服务职能的科技社团,更应该从自身的实践角度出发,制定适应于科技社团服务管理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属于国家颁布的普遍性法规的具体延伸,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需求。

2.3科技社团自身发展需求

科技社团成立的主旨是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人民团体组织,具有公益性、权威性、公正性等特征。这些特性让科技社团在承接政府服务职能方面有这先天优势。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现有38家省级科技社团,承接了27个政府转移的职能或者社会化服务项目,科技社团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同时出现各类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管理体制陈旧,社团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脱节等问题。可见,科技社团职能及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增加,给科技社团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要求显著提高。此时,进行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且必要的途径。

2.4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走向成熟的新要求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成熟理论的发展,任何理论的发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内部控制理论同样如此。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已经从初始的概念,发展到CO-SO的概念框架体系。国内内部控制理论正从理论到实践检验阶段,作为社会化服务单位的科技社团,从具体服务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理论,亦责无旁贷。

3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

科技社团有别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故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既要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的要求,又应该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体现自身的内控制度设计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内控制度的个性化要求更高

科技社团区别于一般的社团组织,它立足于国家创新的时代需求。科技社团运营过程中的服务对象为各行各界的创新能手,其成果的个性化程度较高。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工作过程也应该适应差异性对象的不同需求来满足。比如具体的科技成果孵化项目的经费审批,因为个性化创新的存在,可能存在预算管理下的弹性要求相对较大。

此外,科技社团活动开展的创新性更强,个性化特征明显,内容形式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随之管理上的个性化要求更高,相应的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个性化要求更高。

3.2内控制度中流程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众所周知,不管是新发明的注册,新技术的开发,还是科研项目的申报,都需要创新,并及时注册或者申报。这一系列内容对应的服务工作,都应该相应的设计时效性流程指标,并且这些指标应考虑遇紧急情况时的弹性要求,以避免因注册申报迟缓带来的创新失效。因此,提高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工作效率,体现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就要就具有更高的时效性。

3.3内控制度应更重视预算

科技社团开展活动的个性化特征要求活动开展所需的资源种类繁多,具体的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公益性的活动性质,在缺乏监督管理的前提下,容易滋生各种“占便宜”,“搭便车”现象。基于这一现象,科技社团服务过程中出现营私舞弊的风险点更多。为了更好的控制这类的管理风险,在设计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提高预算管理的要求。重视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执行,可以进行事前风险控制。

3.4资产安全风险更大

正是由于科技社团服务项目创新要求高,特别是作业类型的活动,开展时所需资源种类繁多,资源的开放性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大。由于属于公益性资源,“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监管缺位情况。从科技社团现有的制度建设情况来看,对资产日常使用、维护的相关流程制度缺失,资产安全监督制度缺失情况明显。由此可见,科技社团的资产安全性风险较之一般的事业单位更明显。

4科技社团内部控制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

受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影响,大部分的科技社团成员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则属于领导的职责范围;认为领导安排怎么做,就怎么做,一旦出了问题,则由领导承担责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内部控制不是一个人的控制,也不是一小部分人的控制,而是全员参与的控制。内部控制涉及的内容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基层员工,每一位成员均是内部控制的参与人员,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工,只要行科技社团之事,则必履内控之职。从科技社团履行职能的实践角度出发,其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流程、岗位安排等管理手段加强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应用,以期最大化的发挥资源效用,保障资产安全。基于此,科技社团内部控制建设的全员参与要求,每一位科技社团的成员均应以内部控制的思想作为工作原则。

4.2更注重效率的内部控制

科技社团是基于自由、公益、公正的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机构,非营利的属性使得科技社团运营过程中更多的偏向于公平公正,但科技社团的工作对象要求其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团体,服务对象的创新性要求在服务过程中应更注重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体现科技成果价值。

体现效率的内部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1)时间效率。在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应该注重服务时间的节点要求。比如各种专利的申报申请,应在第一时间进行,设置相应的审核期限以促进审核工作进度。

(2)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合理统筹安排岗位轮换、员工培训方面的服务管理内控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安排,有利于提升科技社团的服务效率效果。

4.3重视强调预算管理的作用

预算管理是所有单位都应重视的管理方式,但是在科技社团服务管理中尤为重要。科技社团是以自由、公益、公平为导向的服务机构,在作业型业务开展过程中,所耗用的各项资源缺乏权益性的监督,更有甚者可能会因为公益性质而产生“搭便车”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此时,科学合理的预算能有从源头上防止不必要的耗费。

4.4资产安全为重中之重

科技社团各项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资产的开放性程度较高,流失风险大。此外,科技社团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及科技界的资金支持,重视资产安全是对出资者负责。因此,在事前预算控制的基础上,重视执行过程中资产安全完整,通过相应的内部控制手段进行监控,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等,是必要且必须的一项要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6).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田宇翔,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9).

[4]田宇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综述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3,(9).

[5]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8).

[6]黄涛珍,杨冬生.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4).

[7]张国玲,田旭.欧美国家科技社团发展的机制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4).

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机制研究 篇8

科技社团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种组织,其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作为科技社团本身的一种内在禀赋和能力的和集,其本身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演化的观点看,科技社团公信力的生成也遵循物质世界量变到质变,协同进化的原理。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首先是一个时间跨度内的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它通过科技社团自身的内部良好运作和与外界不断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而逐渐形成。从空间纬度看,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其实也是科技社团不断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空间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种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和在社会公众意识空间所占据的位置。所以,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首先是一种在时间纬度上科技社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也是科技社团不断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和同外界进行良好的信息能量交流以更好适应环境的过程。科技社团存在于一定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其社会公信力的生成,同时,科技社团自身的基本条件,资源状况,组织建设,运行状况,能力建设,工作绩效等内部因素也会对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产生直接影响,科技社团公信力的生成是其内外部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二、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机制的内涵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必然的、支配其生成和发展的机制在起作用。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也不例外,它依赖政治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系统、经济管理、市场运行、教育培训、诚信状况、社会意识等宏观机制和科技社团内部的精神与实体动力机制与约束等微观机制。所谓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科技社团的内部结构及其产生的能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一种机能。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其实是一种广义上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以及为某种行动所达成的共识等。在构成社会资本的诸要素中,诚信与信任是一种重要因素,有重大的价值。诚信作为人与社会的一种主导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可以带来信任。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也属于社会资本,这种资本通过与内部成员、外部对象的长期合作互惠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系列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诚实守信和行为范式。作为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但有许多载体,比如关系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影响力,社会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动员资源的能力,这也是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体现。

三、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的三个阶段

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信任科技社团各种行为、活动和提供的信息可靠可信及综合能力的保证。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其从产生到发展的动态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阶段

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初始阶段产生于科技社团发展初期,是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标志的。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科技通过它的所有成果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科学成了进步的象征。科学技术为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活动的无私、诚实和探索精神内化为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的品质,国家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的信任。由于受惠于科技的便利,加之对科技精神的向往,社会公众对科技极为信任。

在这个阶段,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还未生成,但是已开始萌芽,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科技社团公信力的诞生提供了需要的沃土。由于社会公众对科技很推崇,对政府很信赖,科技社团成为社会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载体与中介,不仅对社会公众而且对科技人员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能否形成,关键是在于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需求,和科技社团能否满足这种需求。当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都成熟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变化,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就逐步形成了。

2、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发展是伴随中国的不断转型而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两者同时并进,相互交叉,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中国的转型是经济基础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从传统到现代、由现代到后现代的社会转型中包含了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转型调整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关系。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体制和制度的变迁、群体和组织的解体和重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遇到很大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流动加快、各种组织机构遍及、人际交往增多,与陌生人或机构打交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要如何信任打交道的组织机构,社会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社会公众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个阶段,随着科技社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其社会形象和影响力逐步扩散,社会公众便对科技社团的认可和信任也逐步积累,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也就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3、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提升阶段

在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形成以后,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系统的熵不断降低,协同度不断提高,科技社团内部通过不断的互动,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科技社团的内部文化不断聚合、清晰,提升。当新的机遇出现,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就得以提升。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发展阶段以政府的职能转移为契机。中国正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政府遵循“简政、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正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移。在政府不断加大职能转变力度的形势下,各级政府在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提高效能的改革中,需要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一些不应该由政府来做或政府难以做好的管理职能,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和一些具体的事务转交由社会团体。把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逐渐归还给社会及社团组织,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要且可行的。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科技的需求增加了,因而对科技社团提供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了,政府机构改革也为作为我国民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社团承担职能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大环境下,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扩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机遇。科技社团作为智力密集、精英汇集、组织网络健全的学术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有能力也有责任协助政府承接科技领域的职能转移。科技社团不仅能将学术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和科学论证相结合,将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上升为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建议和服务,也能将学术交流与产品、技术展览相结合,这充分显示科技社团将产学研结合、技工贸结合不仅能发挥科技社团的实际作用,拓展科技社团的活动空间,扩大科技社团的社会影响,提高科技社团的社会地位,提升科技社团的社会形象,还能通过为社会公众服务为科技社团提供活力,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从而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的社会心理分析

科技社团作为社会科技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怎样的形态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进一步使社会公众产生相应的认同情感做出判断、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最终形成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呢?在社会公信力形成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社会心理中的社会态度来分析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探析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领域中态度可分为个人态度和社会态度两大类。由于态度的对象都具有社会性,所以有学者把态度与社会态度认作同义词,它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结构。态度是个体或群体对人对事物所持有的评价性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它在人的认知体系和行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公众对他人、组织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推测和评价的社会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涉及个人认识世界、对待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的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动态认知过程。社会公众最初只能通过科技活动和科技事件获得有关科技社团表象特征的信息如科技社团成员的外表、语言、表情、态度等直接能看到、听到的特征的知觉,形成对其的初步、浅层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社会公众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科技社团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在认知科技社团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将科技社团与其它社会系统加以对照,试图了解其相互关系,对科技社团的内在属性做出判断,对科技社团的体察和感知,形成社会印象。

2、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社会主体对情感的主观体验,强调情感内容与体验的动态统一过程。社会情感是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如果社会公众对技术的认同是肯定的,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承认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那么他就会对技术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若公众对技术的认同是否定的,那么他就会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取向。相应的,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的每一个认知因素都包括正性或负性感受,但这些相互作用的感受最后形成对科技社团的一个总体评价态度。科技社团通过举办学术活动、举行科普活动,培育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的认知能力,行成肯定的社会情感,科技社团便容易取得公众的信任。科技社团有许多科技领域的大家,他们在社会公共活动中树立的权威形象,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所在的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就会大大提高。社会公众亲历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科技进步及其作用不再怀疑,对科技社团的信任与日俱增,持肯定情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中,社会公众对科技社团容易加深理解,容易对科技社团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科技社团的社会公信力是科技社团在社会公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综合品质(资源、行为、能力、影响力和外在形象等多种要素)的反映,是一个包含客观作为和主观感受及双方关系的概念。这种关系的成立或强度,取决于社会组织的长期表现和表现结果,是一个互动过程的反映。从这个维度上说,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是逐步累积而形成的整合形象,通过这种积累过程,公众对科技社团形成认知,促成评价,它不仅是社会组织的客观属性,而且作为一个可变量,其形成和强弱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应和价值判断的综合反映。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是社会组织在受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指标,还更突出表现为因公众的信任而产生一种公共性的软实力,这既是一种特殊的权威性资源还是一种社会权力。

摘要:科枝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科技社团的内部结构及其产生的能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一种机能。对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生成机制从内涵,过程、社会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同时对我国科技社团在实践中建构自身的公信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文志.现代科技社团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2]钟宜明.科技社团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会.2006(01).

[3]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

[4]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

[5]林杨莉.关于科技社团承接科技社团职能转移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2005 (11).

科技社团 篇9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记载科学发现,展现科学发展历程、学术进步繁荣,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传承科学技术文化的平台和窗口,是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学科发展、学术繁荣、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1]。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成为新闻出版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而且成为科学技术事业、科技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科技期刊作为知识资源和智力支持在构建国家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但是,面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集群化、数字化、细分化等新的态势,我国科技期刊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和资源配置低效、办刊主体缺位和不到位、深受评价“指挥棒”的影响等不少问题,面临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不少难题[1]。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主要依托各类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出版活动[3]。其中科技社团办刊是最特殊也最复杂的部分,这不仅表现在科技社团自身作为非营利组织与其他企事业性质的办刊单位相比明显不同,而且表现在科技社团办刊有许多是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共同主办或委托这些单位承办;在出版体制改革中,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面临着整合出版资源、明确办刊主体、获得公平经营权、寻求资金支持等深层次问题[4]。本文依托2011年针对江西省所属学术团体的科技期刊社、编辑部开展的“江西省科技期刊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调研活动,对江西省科协所属的省级学术团体主管、主办或联办的科技期刊(以下简称“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现状、改革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整体现状,发现了其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提出了期刊改革、发展、创新的建议,以期对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现状

1.1 期刊的基本情况

1.1.1 期刊数量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在江西省科技期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从学术影响力还是从期刊数量上,都可以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体之一。调查显示,江西科协所属的108个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科技期刊41种,其中公开发行的有31种,内部资料10种。此外,此次调查还涉及非江西省科协所属省级学术团体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28家。

1.1.2 学科分布

此次调查江西科技期刊学科分布如图1所示。

由于期刊调查仅针对江西省内的部分科技期刊,因此,所涉及的领域并不是很多,如军事,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方面的领域就未涉及到。调查发现,农业科学类期刊所占比例最大,这也与江西经济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相吻合。

1.1.3 期刊文种及刊期

所调查的科技期刊中全部为中文的期刊所占比例最大,为61%,以中文为主、有英文摘要的占39%,全部为英文和中英合刊为0;以月刊、双月刊和季刊为主,周刊、旬刊和年刊为0。

1.1.4 期刊所属单位性质和办刊经费

单位性质分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非法人和其他。按单位性质分如图2。非法人占50%,事业法人占22%,企业法人占11%,其他占17%。其他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法人。

办刊经费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其中全额拨款占41%,自收自支占59%,差额拨款为0。

1.2 编辑出版与学术评价

1.2.1 编辑出版

1)稿件来源

主要有3个渠道:专家约稿、编辑部约稿、自投稿。调查结果显示,专家约稿占10%,自投稿占80%,编辑部约稿占10%。对于多数科技期刊来说,虽然自投稿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期刊的用稿需求,但是编辑部约稿更具针对性,必要的约稿更有利于获得最新的科学信息和重要活动的情况。

2)2008年度~2010年度期刊出版发行情况

期刊出版发行情况包括排版设计、印刷装帧(封面用纸、内文用纸、内文用色)、出版期数、平均每期发行量、每期页码等。

调查排版设计中编辑部自排占56%,印刷厂排版占44%。封面用纸以铜版纸为主,内文用纸以胶版纸为主,内文用色以黑白为主,少数用四色和双色(共占6%)。近年来,绝大多数期刊设计、印刷、装帧水平有大的提高。期刊年出版期数与刊期有关,绝大部分期刊平均每期发行量在3千册以下,极少数自收自支的期刊平均每期发行量比较大,如《实验与检验医学》平均每期发行达6.6千册。

1.2.2 学术评价

1)2008年度~2010年度期刊学术水平进展情况

期刊发表量稳中有升;编辑主动约稿比例均在20%以下,但各类期刊编辑主动约稿比例逐年提高;各类期刊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不等,以3个月为主,各类期刊审稿周期均比2007年提前0.5~1个月。

2)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出版

刊载的论文类型包括研究性论文、综述性论文、简讯简报等。近3年,研究性论文比例有所提高,简讯简报比例下降;基金论文和专家约稿率有所增加,但是海外论文和英文论文比例仍然很低。据调查,编辑部对稿源88%基本满意,12%不太满意;在发表的论文中,大部分有自己的观点且对科研有一定作用,很多论文是居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3)数据收录情况

有67%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大多期刊被各种专业数据库收录,但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科技期刊还比较少。

4)获奖情况

绝大多数期刊都获得省级称号,部分获省级期刊奖,部分还获得国家部委称号。2010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开展了江西省科技期刊评估工作,全省51种科技期刊参加了本次评估,15种被评为优秀期刊,其中学会主办的期刊占16%。

1.3 组织建设、经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1.3.1 人员结构

在所有调查期刊中,编辑部人员均在3~8人,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主编学历本科占70%,硕士占24%,博士占6%;主编职称主要在高级职称以上,中级职称只占6%;执行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学历本科占71%、硕士占29%。

1.3.2 经营管理

1)2008年~2010年度期刊经营情况

经营情况包括管理模式(编辑部独立经营、多刊联合经营和编辑部不独立),收入支出(收入来源和支出费用)。调查发现,编辑部不独立经营占87%,独立经营占13%,多刊联合经营为0;收入来源中,全额拨款的期刊主要来自上级拨款和资助,自收自支的主要来自发表费、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广告经营是期刊除发行以外的重要收入来源。支出主要是出版印刷费、稿费及审稿费、员工薪酬、发行费、管理费、上缴利税、员工培训费、数字化建设和其他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前三项为主要支出。

2)2008年度~2010年期刊与主管单位互动情况

主管单位对期刊的支持情况如图3所示,有30%的主管单位作为主办单位对期刊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24%主管单位对期刊提供物资或资金支持,22%为期刊提供交流和宣传机会,14%为期刊提供专家资源,10%帮助期刊组织稿件。

期刊配合和支持主管单位工作情况如图4所示,41%期刊对主管单位免费赠送期刊或实行会员订阅优惠政策,24%协助主管单位组织专业会议或制作论文集,19%对主管单位文章发表费优惠或免收发表费,8%为主管单位提供人力资源。

1.4 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成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必备品。所有接受调查的期刊编辑部基本可达到人手1台电脑的程度,排版软件主要集中于方正、Word、Pagemaker等。

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此次调查涉及的科技期刊基本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站选取的内容主要有:刊登期刊文章摘要,刊载科学交流信息,刊登期刊全文等。

2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 具备的优势

1)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据调查统计,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涉及理、工、农、医及跨领域的多个学科,涵盖了学术(研究)、技术、指导(综合)和科普等类别。尤其是农、林、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期刊更具优势,不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科研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2)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期刊。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创刊历史悠久,其中有43%创刊历史为31年~50年,12%在50年以上,这些历史悠久的期刊,积累了丰富的期刊管理、运作经验,为新兴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指导。新兴期刊发展良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多数期刊在经营期刊出版发行主业的同时开始开展多种经营,管理模式也更加灵活;

3)市场经济经营方式已成为科技期刊办刊主流。近年来,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市场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在经营期刊出版发行主业的同时,许多期刊开始开展多种经营,超过半数的期刊刊登广告,其广告收入不少已超过了发行收入,表明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能力不断提升;

4)不少科技期刊在逐步探索和适应新的办刊模式。调查显示,近年来,江西不少科技社团期刊已通过变更刊名、淡化地方色彩等方式,将期刊的定位由主要面向本省行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向国内外整个行业(领域)转变和拓展,以适应竞争日益剧烈的科技期刊市场,谋求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期刊的影响力和统计评价指标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一些拥有多种期刊的行业将其由不同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集中在一起,建立编辑出版部门统一运作,既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又有利于提高期刊出版质量。这些都为适应科技期刊分类改革、探索建立新的办刊模式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1)期刊学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认为稿源质量有待提高的期刊超过60%。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期刊,期刊导向功能、组织功能和优化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本地高水平的论文外流,而外地高水平的论文又难吸引。一些期刊存在着轻学术质量、得利益追求的倾向;

2)期刊结构布局和总体发展不平衡。从学科分布来看,林、水、生态环境保护类期刊总数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高层次的综合学术期刊很少,导致面临日益加剧的期刊同质竞争。从出版周期来看,月刊和双月刊虽然占主体,但季刊仍超过总数的20%,出版周期相对长,信息量偏少,致使科技论文发表时滞拉长,学术时效偏差;

3)集约化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虽然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拥有一定的数量,但这些期刊绝大多数还比较分散,专业细分化比较明显,属于小众化类型,部门分割和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离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布局分散,产业化规模不大,加上管理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导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综合影响力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此外,部分编辑部办刊理念陈旧,开放竞争意识不强。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科技社团期刊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

4)人才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工作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均与现在从事行业相关,一批编辑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编辑经验;但是,懂出版发行、善经营管理特别是广告经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

5)国际交流现状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主要是通过国外订阅、赠阅和与有关出版机构交换期刊的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但总量都很小,现状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 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创新发展建议

科技期刊经营的集群化、科技期刊手段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市场的细分化是当今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态势[1]。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阶段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报刊出版单位的分类改革,国家对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确定,一些多年来制约科技社团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为科技期刊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期刊面临着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的艰巨任务和历史性机遇。面对挑战与机遇,与全国的科技期刊一样,江西科技社团期刊需要审时度势,认清科技期刊面临的体制改革形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多种方式探索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发展步伐,促进科技期刊不断提高学术质量、出版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3.1 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探索新型办刊模式

科技社团办刊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出版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如何通过出版体制改革,实现科技社团期刊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确立科技社团的办刊主体地位,解决科技社团出版期刊的公平经营权问题,如何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社团办刊的政策支持[4]等,都是值得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科技社团期刊深入思考的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省级科协科技期刊办刊一般有单种期刊编辑部办刊、多种期刊集中办刊、行业期刊理事会、杂志社独立法人等办刊模式[5]。科技社团组织作为按学科组建的科技社团,又是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办刊模式,特别是要适应科技期刊数字化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对期刊出版资源实施有效整合,进行办刊模式的创新。就江西科技社团期刊而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培育学科期刊集群,或尝试设立法人出版单位,实现期刊实力的壮大和集约化、市场化的管理与经营。以专业分工为前提,以本学科的名刊大刊和有潜力的期刊为龙头,突破管理体制,促进强强联合和品牌扩张,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一是主办多种期刊的科技社团就有条件将各类刊物集中在一起建立编辑出版部门,统一运作;二是科技社团主办的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设立理事机构,与一些行业内的高校、研究所、企业联合协作办刊。期刊通过探索和改革,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和配置,不断壮大实力,提高影响力,探索和实现新的办刊模式。

江西省科协作为学会、协会等科技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在探索办刊模式的创新中应加强分类管理与指导,对学术类、综合指导类等公益性科技期刊应稳定人员,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办刊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技术类、科普类等可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给予积极引导,转换办刊模式[5]。特别是应紧紧围绕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积极促进科技社团期刊的资源整合,大力支持科技社团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吸纳本学科领域内其他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参与集群化建设,充分应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实现期刊跨主管、跨主办、跨地域整合,共享期刊资源,提高期刊质量,培育品牌期刊,建设精品期刊群,谋求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

3.2 发挥科技社团的独特优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建制的重要组织形态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主办的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挖掘学术资源、设立出版单位、建设办刊队伍、筹措办刊经费等。科技社团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是办好科技期刊的重要学术依托。个人会员是期刊的作者、编者、审稿者和读者,团体会员大多是本学科的相关科研机构或业务单位,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科技社团在办刊过程中,应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凝聚本学科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智慧,将这一重要的学术依托充分体现到期刊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中。还可以面向和利用科技社团这样一个开放、平等、公信力高的平台,加强期刊编委会建设,审稿专家队伍建设,编辑部团队建设和作者队伍建设,有效拓展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的外延,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

学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术交流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平台。科技期刊应当利用好这一组织优势,通过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组织策划学术研讨会,针对学科的热点、重点、焦点和难点征稿,特别邀请知名专家撰稿,以专集或专栏形式集中刊发,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3.3 加快网站建设,提升科技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以及学术研究和科学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6]。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7],其包括的内容很多,针对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实际,建立完善期刊门户网站和稿件管理系统,推进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目前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刊网站建设对期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设计良好的网站可以成为科技期刊传播其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7]。因此,建设期刊网站是提升期刊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基本拥有自己的网站,但普遍存在着界面内容单调、功能满足度差、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有的基本只是纸质版期刊内容的简单平移。应把期刊的门户网站建设提到重要日程,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期刊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完善网站导航和检索功能,有效增加为用户服务的信息量,并在用户界面友好设计、内外部链接、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升网站的技术含量。

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依托,推动期刊管理模式、编辑出版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是在编辑、制作、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期刊出版的科技含量。特别是稿件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优化,是推进期刊数字化、提升期刊管理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真正实现稿件管理数字化的并不多,应加快建设步伐,在构建和改善投稿和审稿系统的时候,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多从作者和审稿专家角度考虑,注重期刊的专业特性[6]。二是发展电子期刊,包括将印刷版的内容转为数字化;实现发布有关期刊各种信息的功能,使读者通过网站对期刊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实现期刊在线经营和管理、在线订阅、在线支付、相关统计功能等;实现其他拓展功能,如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及时沟通交流和提供服务,以及广告发布等。

当今,网络全文检索和阅览方式逐步得到推广,科技信息的开放存取(OA)是国际期刊出版的新模式,也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可以尝试网络出版。由于运行成本低廉、获取方式便捷,可以使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速度更快,加之实施OA的论文与须付费阅读的论文相比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引用率,还可以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3.4 尝试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合作,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国际性是科技期刊的一大基本属性。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科技期刊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汲取国外先进的编辑技术和管理模式,进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加快期刊的编辑出版资源的整合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目前,江西科技社团期刊与国内的期刊出版推广机构(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的合作比较普遍,合作的时间也比较长,对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促进期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缺乏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文化出版市场更加开放,国际出版机构纷纷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同国内出版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应当主动顺应期刊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发挥科技社团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加强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寻求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科技期刊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国家允许的期刊国际合作模式(海外营销代理、版权合作和广告代理等)框架下,探索建立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特别是针对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特点,采取海外营销代理等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实现文字语言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使江西科技社团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期刊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稳定并培育编辑、管理经营人才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保证[8]。要加强专家型的编辑团队建设,聘请行业内知名并热心办刊的学者担任主编、副主编,尽可能避免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行政领导“虚挂”的现象;同时,加强编辑部人员素质建设,努力提升编辑部的效能。科技期刊的编委会往往聚合了行业内不少的专家学者,是创办优秀科技期刊的重要保证和优势所在。应充分依托编委会的力量,不仅仅是依托编委会审稿,更重要的是依托其把握办刊方针和选题方向,指导编辑出版工作,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随着期刊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期刊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人才,还要大力培养广告经营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及多元化经营人才。

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9]。建立优秀人才吸纳机制是科技期刊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好的机制可以吸引到真正为期刊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并能使其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期刊。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编辑团队积极性和潜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奖优罚劣促进编辑团队的稳定与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包括审读机制、交流机制和培训机制在内的学习机制,实现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3.6 争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谋求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品牌是衡量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品牌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组织和实施科技社团期刊品牌发展过程中,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科协系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人来说,对科技期刊的投人和扶持是非常微弱的[10]。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品牌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江西省科协应从建立和完善精品科技期刊的机制、制度和措施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精品期刊,不断提升江西科技社团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政策引导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科协自2006年开始与财政部联合共同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江西省的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挑选目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科技期刊进行精品化培育。在资金支持方面,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公益类期刊和精品期刊,做大做强期刊阵地;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科技期刊的民间融资,实现期刊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在对科技期刊进行资助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体制改革、对外交流合作等支持力度。列入精品建设的科技期刊,应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不断的努力,在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期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所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建设,打造学科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江西科技社团期刊整体发展。

4 结论

不论从学术影响力还是从期刊数量上,江西科技社团期刊在江西省科技期刊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群体之一。面对国家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江西科技社团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期刊,近年来随着转型发展,具备一定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期刊优势较为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布局和总体发展不平衡、集约化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等诸多问题,加上高层次的综合学术期刊匮乏,使其在面临市场化竞争(尤其是同质竞争)中,往往由于专业细分化明显、部门分割、资源配置低效而竞争乏力。江西科技社团需要认清科技期刊面临的体制改革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集约期刊资源,积极探索期刊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数字化水平和集约化发展能力,以适应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由于本次调查在问卷设计、资料回收与统计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在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等方面难免有失偏颇,甚至挂一漏万。

参考文献

[1]杨文志.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77-383.

[2]杜大力.中国科技期刊改革开放30年[J].编辑学报,2009,21(1):1-4.

[3]王亚柯.科技期刊分类改革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6):510-512.

[4]张品纯,初迎霞,苏婧,等.科技社团主办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改革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17-321.

[5]沈悦林,龚勤,俞志华,等.省级科协系统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770-772.

[6]张芳英,刘志强,丁嘉羽,等.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11),169-171.

[7]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8]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4):99-102.

[9]罗新星.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编辑学报,2010,22(6):545-546.

无锡市科技社团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篇10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 是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开放度较高, 汇聚了大批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的汇聚保障了经济的强劲发展。截至2015 年底归属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业务指导的各类社团共106 个, 协会业务范围涵盖理软、工、农、医、城建5 个领域, 各科技社团主要是以学会或协会形式开展科技交流活动, 各社团的会员主要由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家、学者及普通科技工作者组成, 科技社团成员囊括了全市多数科技工作者, 在科协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承接政府的部分职能。在无锡市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2015 年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 518.26 亿元, 与2014 年度相比年增长7.1%,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2.3%, 与2014 年度相比提高了1.1 个百分点。全年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2 家, 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46 个, 并在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化纤、船舶制造、电线电缆、纺织轻工等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目前无锡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6 家, 国家、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0 家, 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9 家, 省级外资研发中心41家, 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8 家。2015 年度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8 人, 累计培育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79 人、人才226 人[1]。

2 无锡市科技社团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人才结构偏大龄化。无锡市科技社团人员结构可以用 “科技人才基数大、科技人才大龄化”来概括, 市属科技社团数量由2009 年的85 个发展到2015 年的106 个, 其中理软口25 个、工口29个、城建口15 个、医口22 个、农口15 个, 人数也由原来的6 万上升到10 万人, 科技社团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约占总人数的80%[2], 科技社团的专职工作人员少, 而且还面临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偏大龄化、后备储蓄人才乏人的问题。

2) 科技社团管理人才缺乏。科技社团的发展主要依赖挂靠的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 社团秘书处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挂靠单位和退休人员, 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受派遣单位的制约[3], 导致科技社团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 还缺乏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 很难形成稳定的社团管理人才队伍, 与美国的科技社团管理模式相比, 缺乏社团职业经理人。

3) 人才发展机制缺失。科技人才界定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一贯坚持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中国科技整体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近在毗邻的日本科技水平在鸦片战争之前一直落后于中国, 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实施了 《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 克服了自然资源贫乏和人口高密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日本现已成为科技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研究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能够为我国培育更多科技人才提供宝贵经验。

3 无锡市科技社团人才培养策略

科技人才是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增加城市发展核心驱动力, 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1) 科技人才内涵界定。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 “万众创新”, 对我国科技人才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日本 《科技白皮书》将国内科技人才细分为专业技术人才、经验管理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科技普及人才和技能型人才[4], 可以看出日本对科技人才鉴定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强调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跨领域, 二是强调科技人才的成果转化能力, 既看重科技人才知识广度又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可见在新的人才培育要求下, 坚持科技人才内涵发展, 重视人才成长客观规律, 符合我国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

2) 国内科技人才培育。科技社团肩负着倡导科技创新、发现和举荐人才、加速人才成长的职责, 当前国内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 国家新的生育政策又将触发少子增加, 加强国内科技人才的培育, 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科技社团应在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纽带。科技社团应积极参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为教育机构培育适应国家战略目标、契合本地产业需求的人才指明方向, 对青少年应侧重科学普及和科学技术兴趣培养, 对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育, 帮助专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技社团应引导企业发展, 为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供科技人才, 协调好企业与教育机构 (特别是学校) 的对接, 在企业中选拔科技人才导师, 为每位优秀学生提供企业导师, 既解决了优秀科技人才就业问题, 也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后备人才, 科技社团还可以联合业务相同或相似的企业组成企业发展联盟, 让后备科技人才在不同的企业孵化。目前市属科技社团虽然具备独立法人和财务独立, 也应注重内涵发展, 科技社团内部发展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 争取在全社会公开选聘具有良好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 以更优质的服务回报社团的科技人才[5], 同时还可以在行业中聘请一些退休的优秀科技人员担任志愿者, 以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储备科技人才。

3) 全球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城市竞争力, 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既要加强国内科技人才培养, 也要积极加强海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6]。目前无锡实施的 “引凤工程”人才引进战略, 吸引了大批海外博士及优质创业型硕士补充到无锡科技人才队伍中, 对无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稳健提升城市竞争力, 带动整个锡常泰都市圈的经济发展, 还必须扩大科技人才全球化引进。海外引进人才战略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邀请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无锡就业。鉴于引进人才高昂的财政支出和其他隐形因素的影响, 科技社团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科研机构或资助与无锡产业相关的科技型实验室、发布重大研究课题招标等形式, 间接引进科技人才。

4) 现有科技人才保护。国内还存在部分科技人才引进后被当作花瓶闲置或科技人才引进后被过分挖掘而早衰的现象, 两种极端都容易造成人才浪费。科技人才保护的措施、制度还需完善, 目前对科技人才保护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人身健康保护两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 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对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 既是对科技人才智力劳动成果的尊重, 也是保障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究工作对科技人才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严重, 科技人才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科技人才平均寿命较短, 甚至还频发科技人才 “过劳死”现象, 因此科技人才的成长还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保证科技人才身体健康, 不以过度消耗科技人才健康换取科研成果。

4 结束语

科技社团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无锡市属科技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紧密联系企业及人才培育机构, 还需以科技人才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去引进人才, 科技社团对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适当加速, 但需坚持人才培养规律和适度原则。

摘要:为实施我国人才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笔者客观分析了无锡科技社团人才培育的现状, 发现人才结构偏大龄化、科技社团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发展机制缺失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 对本市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人才培育策略, 如对科技人才内涵重新界定、针对国内不同学龄阶段的科技人才分段培养、提倡科技社团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实施科技人才全球化战略和注重现有科技人才保护等策略。

关键词:无锡,科技社团,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无锡市统计局.2015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3.].http://www.wxtj.gov.cn/doc/2016/02/23/904952.shtml.

[2]王世才.无锡市科技类社会团体发展情况报告[J].学会, 2012 (12) :23-33.

[3]蒋辽远, 陈昌挺, 黄自发.浅析新形势下科技社团发展中的矛盾及对策[J].学会, 2015 (10) :54-56.

[4]杨书臣.近年日本人才战略浅析[J].现代日本经济, 2004 (6) :39-43.

[5]丁祥青, 过秦勇, 马丽萍.无锡市科技社团发展现状与方向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 (5) :11-13.

科技社团 篇11

冯长根在讲话中强调,继续教育工作是科协章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协要按照章程开展工作,并支持学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着力开发继续教育资源。

冯长根指出,目前,科协在科技界内部继续教育市场开发还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获得普遍共识,继续教育的方向、方式还没有研究透,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还非常少,继续教育参加的对象还存在局限性。

冯长根要求,学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要依靠挂靠单位的支持,不仅要在本地区、本学会的科技工作者中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还应该到相邻省区甚至全国的范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不断的拓展学会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宁夏科协科协要克服困难,加大调研力度,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使学会拥有颁发继续教育学证的授权,为学会的发展壮大多做工作。

上一篇:人才开发合作下一篇:专科学生英美文学教学